CN113597211A - 泵柜、制冷系统及制冷方法 - Google Patents

泵柜、制冷系统及制冷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597211A
CN113597211A CN202110844823.2A CN202110844823A CN113597211A CN 113597211 A CN113597211 A CN 113597211A CN 202110844823 A CN202110844823 A CN 202110844823A CN 113597211 A CN113597211 A CN 11359721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rigeration
medium
refrigeration medium
heat exchange
heat exchang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84482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卢象明
高远
唐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844823.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597211A/zh
Publication of CN1135972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9721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2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liquid coolant with phase change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70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for server racks or cabinets; for data centers, e.g. 19-inch computer racks
    • H05K7/208Liquid cooling with phase chang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泵柜、制冷系统及制冷方法,泵柜包括换热器、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第一支路内部流动有第一制冷介质,第一支路与换热器相连接,且第一支路的输入端和输出端能够与一冷源连接,以使换热器和冷源通过第一制冷介质形成第一循环换热;第二支路内部流动有第二制冷介质,第二支路与换热器相连接,且第二支路的输入端和输出端能够与一换热末端相连接,以使换热器和换热末端通过第二制冷介质形成第二循环换热;其中,第一制冷介质和第二制冷介质不同,且第一制冷介质和第二制冷介质能够在换热器内实现换热,以使冷源对换热末端实现制冷。

Description

泵柜、制冷系统及制冷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制冷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泵柜、制冷系统及制冷方法。
背景技术
对于一些在工作时能够产生大量热量的设备,例如数据中心,通常需要为该设备配备制冷系统,以及时对设备进行降温,避免设备温度过高,影响正常工作。然而,相关技术中的制冷系统存在能耗高、制冷效果差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能够适配于现有技术的冷源和换热末端的泵柜,以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能耗高、制冷效果差的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包括上述泵柜的制冷系统。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制冷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的泵柜,包括换热器、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第一支路内部流动有第一制冷介质,所述第一支路与所述换热器相连接,且所述第一支路的输入端和输出端能够与一冷源连接,以使所述换热器和所述冷源通过所述第一制冷介质形成第一循环换热;第二支路内部流动有第二制冷介质,所述第二支路与所述换热器相连接,且所述第二支路的输入端和输出端能够与一换热末端相连接,以使所述换热器和所述换热末端通过所述第二制冷介质形成第二循环换热;其中,所述第一制冷介质和所述第二制冷介质不同,且所述第一制冷介质和所述第二制冷介质能够在所述换热器内实现换热,以使所述冷源对所述换热末端实现制冷。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制冷介质在所述第二循环换热中能够产生相变。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制冷介质包括水。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支路包括第一管路、第一调节泵和第一温度传感器;
所述第一制冷介质设于所述第一管路内,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设于所述第一管路,用以获得所述第一制冷介质的温度变化信号;
所述第一调节泵设于所述第一管路,能够根据所述温度变化信号,调节进入所述换热器的所述第一制冷介质的流量。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支路包括第二管路、第二调节泵和监测器;
所述第二制冷介质设于所述第二管路,所述监测器设于所述第二管路,且邻设于所述第二支路的输入端,用以获得所述第二制冷介质的指标变化信号;
所述第二调节泵设于所述第二管路,能够根据所述指标变化信号,调节所述第二制冷介质的流量。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监测器包括压力传感器和/或第二温度传感器。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支路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用以获得所述第一制冷介质的温度;
所述第二支路包括并联设置的压缩机和电动阀,所述压缩机的输入端与所述换热末端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电动阀的输入端与所述换热末端的输出端相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的制冷系统,包括:
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泵柜;
冷源,连接于所述泵柜的第一支路;以及
换热末端,连接于所述泵柜的第二支路。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冷源包括冷却塔。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热回收装置,所述热回收装置连接于所述冷源,用以回收第一制冷介质的热量。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泵柜和所述冷源相邻设置。
本申请实施例的制冷方法,包括:
利用第一制冷介质,在换热器和冷源之间形成第一循环换热;
利用第二制冷介质,在换热器和换热末端之间形成第二循环换热;
利用所述第一制冷介质和所述第二制冷介质在所述换热器内实现换热,以使所述冷源对所述换热末端实现制冷;
其中,所述第一制冷介质和所述第二制冷介质不同。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利用第二制冷介质,在换热器和换热末端之间形成第二循环换热,包括:
所述第二制冷介质在进行所述第二循环换热时,能够产生相变。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制冷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制冷介质的温度变化信号,调节进入所述换热器内的所述第一制冷介质的流量。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根据所述第一制冷介质的温度变化,调节进入所述换热器内的所述第一制冷介质的流量,包括:
当所述第一制冷介质的温度大于一温度预设值时,增大进入所述换热器内的所述第一制冷介质的流量;
当所述第一制冷介质的温度小于等于所述温度预设值时,减小进入所述换热器内的所述第一制冷介质的流量。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制冷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第二制冷介质的温度变化信号和/或压力变化信号,调节进入所述换热末端内的所述第二制冷介质的流量。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根据所述第二制冷介质的温度变化信号和/或压力变化信号,调节进入所述换热末端内的所述第二制冷介质的流量,包括:
当所述第二制冷介质的温度大于一温度预设值和/或压力大于一压力预设值时,增大进入所述换热末端内的所述第二制冷介质的流量;
当所述第二制冷介质的温度小于等于所述温度预设值和/或压力小于等于所述压力预设值时,减小进入所述换热末端内的所述第二制冷介质的流量。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制冷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第一制冷介质的温度大于一温度预设值时,所述第二制冷介质通过第一旁路进入所述换热器;
当所述第一制冷介质的温度小于等于所述温度预设值时,所述第二制冷介质通过第二旁路进入所述换热器;
其中,所述第一旁路和所述第二旁路并联设置,且所述第一旁路包括压缩机,所述第二旁路包括电动阀。
上述申请中的一个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的泵柜,通过采用第一制冷介质在冷源和换热器间形成第一循环换热,第二制冷介质在换热末端和换热器间形成第二循环换热,以及第一制冷介质和第二制冷介质能够在换热器内实现换热的技术手段,使得本申请实施例的泵柜作为热交换中介,能够将冷源和换热末端结合起来,实现制冷。并且,本申请实施例的泵柜可以根据不同制冷需求以及需要适配的冷源和换热末端的具体类型,选择合适的第一制冷介质和第二制冷介质。这样,本申请实施例的泵柜能够兼顾能耗和制冷效果的要求,从而获得低能耗且制冷效果佳的制冷系统。
附图说明
通过参照附图详细描述其示例实施方式,本申请的上述和其它特征及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
图1示出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制冷系统的示意图。
图2示出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泵柜的示意图。
图3示出的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制冷系统的示意图。
图4示出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制冷方法的流程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冷源
20、泵柜
30、换热末端
100、换热器
200、第一支路
210、第一管路
211、第一输入端
212、第一输出端
220、第一调节泵
230、第一温度传感器
240、第一单向阀
250、过滤器
300、第二支路
301、输入段
3011、第一旁路
3012、第二旁路
302、输出段
3021、第三旁路
3022、第四旁路
310、第二管路
311、第二输入端
312、第二输出端
320、第二调节泵
330、监测器
331、压力传感器
332、第二温度传感器
340、压缩机
350、电动阀
360、储液器
370、第二单向阀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申请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它们的详细描述。
正如背景技术中所述,对于一些在工作时能够产生大量热量的设备,例如数据中心,均需要配置制冷系统,以及时对设备进行降温,避免设备温度过高,确保设备正常工作。
随着数据中心行业的大力发展,一些大型的数据中心越来越多。数据中心的总耗电是维持数据中心正常运行的所有耗电,包括IT设备、制冷设备、供配电系统和其他设施的耗电。
目前,衡量数据中心能效的重要指标是制冷负载系数(Cooling Load Factor,CLF),CLF定义为数据中心中制冷设备耗电与IT设备耗电的比值,CLF数值越小,则数据中心越节能。
在相关技术中,一般采用冷水水冷系统,通过冷水机组、冷冻水泵、冷却水泵做功,把数据中心所在房间的热量传递到室外。水作为传热介质,通过冷冻水、冷却水二次循环,将热量传递到室外,实现制冷效果。然而,利用冷水水冷系统进行制冷,导致CLF达到0.5,能耗较高。
为了解决能耗较高的问题,相关技术中还提出一种基于蒸发式冷凝器的相变冷却技术,其利用液态制冷剂循环产生相变,从而实现制冷效果。然而,这种方式存在的问题在于:蒸发式冷凝器的容量有限,为了满足大型数据中心的制冷要求,需要配置数量较多的蒸发式冷凝器,这大大提高了装配难度和成本。
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能够适配于现有技术的冷源和换热末端的泵柜、包括上述泵柜的制冷系统以及制冷方法。
如图1所示,图1示出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制冷系统的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的制冷系统包括冷源10、泵柜20和换热末端30,泵柜20包括换热器100、第一支路200和第二支路300。第一支路200分别连接于冷源10和泵柜20的换热器100,以在冷源10和换热器100之间形成循环管路。第一支路200设有第一制冷介质,第一制冷介质沿着第一支路200在冷源10和换热器100之间循环流动,使得冷源10和换热器100间形成第一循环换热。第二支路300分别连接于换热末端30和换热器100,以在换热末端30和换热器100之间形成循环管路。第二支路300设有第二制冷介质,第二制冷介质沿着第二支路300在换热末端30和换热器100之间循环流动,使得换热末端30和换热器100间形成第二循环换热。第一制冷介质和第二制冷介质能够在换热器100内实现换热,以使冷源10对换热末端30实现制冷。
本申请实施例的制冷系统在安装过程中,换热末端30可以设置在容置有数据中心的室内,以对数据中心进行制冷。举例来说,换热末端30可先将室内的空气进行冷却,再通过冷空气与服务器的CPU进行热交换来降温。
冷源10可以设置在室外,用以与第一制冷介质实现热交换,对第一制冷介质进行降温。泵柜20可以设置在冷源10和换热末端30之间,且位于室外。通过泵柜20的两次循环换热,以将冷源10和换热末端30结合起来,实现冷源10对换热末端30制冷的功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换热末端30可以为房间级空调、行级空调、背板空调、顶置式空调中的任意一种或上述的多种组合。当然,换热末端30也可以为液冷服务器等。
如图2所示,图2示出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泵柜的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的泵柜20,包括换热器100、第一支路200和第二支路300。第一支路200内部流动有第一制冷介质,第一支路200与换热器100相连接,且第一支路200的第一输入端211和第一输出端212能够与冷源10连接,以使换热器100和冷源10通过第一制冷介质形成第一循环换热。第二支路300内部流动有第二制冷介质,第二支路300与换热器100相连接,且第二支路300的第二输入端311和第二输出端312能够与一换热末端30相连接,以使换热器100和换热末端30通过第二制冷介质形成第二循环换热;其中,第一制冷介质和第二制冷介质不同,且第一制冷介质和第二制冷介质能够在换热器100内实现换热,以使冷源10对换热末端30实现制冷。
本申请实施例的泵柜20,通过采用第一制冷介质在冷源10和换热器100间形成第一循环换热,第二制冷介质在换热末端30和换热器100间形成第二循环换热,以及第一制冷介质和第二制冷介质能够在换热器100内实现换热的技术手段,使得本申请实施例的泵柜20作为热交换中介,能够将冷源10和换热末端30结合起来,实现制冷。并且,本申请实施例的泵柜20可以根据不同制冷需求以及需要适配的冷源10和换热末端30的具体类型,选择合适的第一制冷介质和第二制冷介质。这样,本申请实施例的泵柜20能够兼顾能耗和制冷效果的要求,从而获得低能耗且制冷效果佳的制冷系统。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换热器100可以是板式换热器,但不以此为限,例如还可以是管式换热器等。
第二制冷介质在第二循环换热中能够产生相变。具体来说,第二制冷介质能够沿着第二支路300在换热器100和换热末端30之间循环流动。第二制冷介质在换热末端30吸收数据中心产生的热量后变成气体,气态的第二制冷介质与换热器100实现换热后冷凝成液体,液态的第二制冷介质流动至换热末端30后,吸收数据中心产生的热量后再次变成气体。如此循环往复,便可对数据中心进行制冷。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采用第二制冷介质在循环换热的过程中能够实现相变的技术方案,使得第二制冷介质能够在两种不同的形态之间转化,提高了制冷效果。
第一制冷介质包括水。在本实施例中,将第一制冷介质限定为水,水在冷源10和换热器100间进行循环换热的过程中,不会发生相变过程。
进一步地,冷源10可以为冷却塔。水在冷却塔和换热器100间进行循环换热。水在换热器100内时,能够与第二制冷介质发生热交换。水流动至冷却塔后,冷却塔能够对水进行降温,进而使得水继续循环至换热器100。
由于冷却塔的容量较大,并结合水作为第一制冷介质的技术手段,可提高本申请实施例的泵柜20的制冷量,以匹配大型的数据中心。
请继续参阅图2,第一支路200包括第一管路210、第一调节泵220和第一温度传感器230。第一制冷介质设于第一管路210内。第一管路210穿设于换热器100,且包括第一输入端211和第一输出端212,第一输入端211连接于冷源10的输出端,第一输出端212连接于冷源10的输入端。部分第一管路210设置在换热器100内。
第一温度传感器230设于第一管路210上,用以获得第一制冷介质的温度变化信号。第一调节泵220设于第一管路210,能够根据温度变化信号,调节进入换热器100的第一制冷介质的流量。第一温度传感器230可以邻设于第一输入端211,也可以邻设于第一输出端212,或者在第一输入端211和第一输出端212附近分别设有第一温度传感器230。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输入端211和第二输出端312附近分别设有第一温度传感器230。
具体来说,当第一温度传感器230获得的第一制冷介质的温度大于一温度设定值时,由于第一制冷介质的温度较高,其与第二制冷介质的温差较小。为了确保换热容量,可通过第一调节泵220,增大进入换热器100的第一制冷介质的流量。当第一温度传感器230获得的第一制冷介质的温度小于等于温度设定值时,由于第一制冷介质的温度较低,其与第二制冷介质的温差较大,在减小进入换热器100的第一制冷介质的流量的基础上,也可确保换热效果。这样,节约了能耗。
第一支路200还包括第一单向阀240和过滤器250。第一单向阀240设置在第一管路210上,用以确保第一制冷介质按照设定方向流动,防止倒流。过滤器250设置在第一管路210上,用以过滤第一制冷介质。过滤器250可以为Y型过滤器,但不以此为限。
请继续参阅图2,第二支路300包括第二管路310、第二调节泵320和监测器330。第二制冷介质设于第二管路310。第二管路310穿设于换热器100,且包括第二输入端311和第二输出端312。第二输入端311连接于换热末端30的输出端,第二输出端312连接于换热末端30的输入端。
监测器330设于第二管路310,且邻设于第二支路300的第二输入端311,用以获得第二制冷介质的指标变化信号。第二调节泵320设于第二管路310,能够根据指标变化信号,调节第二制冷介质的流量。
指标变化信号可以包括温度变化信号和/或压力变化信号。例如,监测器330可以包括压力传感器331和/或第二温度传感器332。例如,监测器330包括压力传感器331;或者,监测器330包括第二温度传感器332;亦或者,监测器330包括压力传感器331和第二温度传感器332。
在本实施例中,监测器330包括压力传感器331和第二温度传感器332。压力传感器331和第二温度传感器332均设置在第二管路310上。压力传感器331用以获得第二制冷介质的压力值,第二温度传感器332用以获得第二制冷介质的温度值。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压力传感器331和第二温度传感器332分别监测第二制冷介质的压力值变化和温度值变化,可判断出换热末端30所处环境的温度高低。根据换热末端30所处环境的温度高低,及时调节第二制冷介质的流量,以确保制冷效果。
具体来说,当第二制冷介质的温度大于一温度预设值;或,压力大于一压力预设值;亦或者,温度和压力均大于预设值时,说明第二制冷介质在流经换热末端30进行热交换后,温升较高,则可得出换热末端30所处环境的温度较高。此时,通过第二调节泵320,增大进入换热末端30内的第二制冷介质的流量,使得较多流量的第二制冷介质能够进入换热末端30,以确保制冷量。
同理,当第二制冷介质的温度小于等于温度预设值;或,压力小于等于压力预设值;亦或者,温度和压力均小于预设值时,说明第二制冷介质在流经换热末端30进行热交换后,温升较低,则可得出换热末端30所处环境的温度较低。此时,通过第二调节泵320,减小进入换热末端30内的第二制冷介质的流量,使得较少流量的第二制冷介质能够进入换热末端30,在保证制冷量的基础上,节约了能耗。
第二支路300包括输入段301和输出段302,输入段301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换热末端30的输出端和换热器100的输入端,输出段302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换热末端30的输入端和换热器100的输出端。
输入段301包括第一旁路3011和第二旁路3012,第一旁路3011和第二旁路3012并联设置。第二制冷介质能够选择性地流经第一旁路3011或第二旁路3012进入换热器100。
第二支路300包括并联设置的压缩机340和电动阀350,压缩机340设置在第一旁路3011上,电动阀350设置在第二旁路3012上。压缩机340的输入端与换热末端30的输出端相连接,电动阀350的输入端与换热末端30的输出端相连接。
第一支路200的第一温度传感器230,用以获得第一制冷介质的温度。根据第一温度传感器230获得的第一制冷介质的温度值变化,控制第二制冷介质流经第一旁路3011或第二旁路3012。
具体来说,当第一制冷介质的温度大于一温度预设值时,由于第一制冷介质的温度较高,为了确保第一制冷介质和第二制冷介质在换热器100内的换热效果,需要提高第二制冷介质的温度。此时,第二制冷介质通过第一旁路3011进入换热器100。第二制冷介质流经第一旁路3011时,通过压缩机340的作用,可提高第二制冷介质的压力和温度。这样,在换热器100内的第一制冷介质和第二制冷介质的温差较大,确保换热效果。
当第一制冷介质的温度小于等于温度预设值时,由于第一制冷介质的温度较低,换热器100内的第一制冷介质和第二制冷介质之间存在一定的温差,此时,可控制第二制冷介质通过第二旁路3012进入换热器100。在第二旁路3012的电动阀350的作用下进入换热器100。第二制冷介质无需经过压缩机340作用,也可在换热器100内与第一制冷介质进行效果较佳的热交换。
请继续参阅图2,输出段302包括第三旁路3021和第四旁路3022,第三旁路3021和第四旁路3022并联设置。第二制冷介质能够选择性地流经第三旁路3021或第四旁路3022进入换热末端30。第三旁路3021和第四旁路3022的其中一个可作为备用管路。当其中一个出现故障时,另一个可随时启用。
第三旁路3021和第四旁路3022可以均包括第二调节泵320和第二单向阀370。第二单向阀370用以单向导通第二制冷介质,防止第二制冷介质倒流。当然,第三旁路3021和第四旁路3022的设计也可以不同。
第二调节泵320可以为氟泵。
第二支路300还包括储液器360。储液器360设置在第二管路310上,用于存储经换热器100换热后且呈液态的第二制冷介质。
如图3所示,图3示出的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制冷系统的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的制冷系统包括一个或多个上述的泵柜20、一个或多个冷源10和一个或多个换热末端30。冷源10连接于泵柜20的第一支路200。换热末端30连接于泵柜20的第二支路300。
值得一提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制冷系统的冷源10通过管网与泵柜20连接,且冷源10的数量和泵柜20的数量可以是一一对应的,也可以是不一一对应的。
在本实施例中,冷源10的数量为两个,泵柜20的数量为三个。冷源10的数量可以根据多个换热末端30的容量而确定。
本申请实施例的制冷系统还包括热回收装置,热回收装置连接于冷源10,用以回收第一制冷介质的热量。通过热回收装置,可将第一制冷介质携带的热量收集,避免直接排放至大气而浪费。
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一制冷介质为水时,热回收装置可直接回收热水,用以采暖等场景。
在本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例的制冷系统的泵柜20和冷源10相邻设置,例如泵柜20和冷源10均设置在容置有数据中心的房间的屋顶。通过泵柜20和冷源10相邻设置,可缩短泵柜20和冷源10之间的管网长度,减小第一调节泵220的扬程,并且降低第一制冷介质的循环能耗,进而达到降低CLF的目的。
如图4所示,图4示出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制冷方法的流程图。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制冷方法,包括:
步骤S102,利用第一制冷介质,在换热器100和冷源10之间形成第一循环换热;
步骤S104,利用第二制冷介质,在换热器100和换热末端30之间形成第二循环换热;
步骤S106,利用第一制冷介质和第二制冷介质在换热器100内实现换热,以使冷源10对换热末端30实现制冷;其中,第一制冷介质和第二制冷介质不同。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的泵柜、制冷系统及制冷方法的优点和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本申请实施例的泵柜20,通过采用第一制冷介质在冷源10和换热器100间形成第一循环换热,第二制冷介质在换热末端30和换热器100间形成第二循环换热,以及第一制冷介质和第二制冷介质能够在换热器100内实现换热的技术手段,使得本申请实施例的泵柜20作为热交换中介,能够将冷源10和换热末端30结合起来,实现制冷。并且,本申请实施例的泵柜20可以根据不同制冷需求以及需要适配的冷源10和换热末端30的具体类型,选择合适的第一制冷介质和第二制冷介质。这样,本申请实施例的泵柜20能够兼顾能耗和制冷效果的要求,从而获得低能耗且制冷效果佳的制冷系统。
在申请实施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申请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申请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申请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申请实施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申请实施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申请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申请实施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申请实施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申请实施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8)

1.一种泵柜,其特征在于,包括:
换热器;
第一支路,内部流动有第一制冷介质,所述第一支路与所述换热器相连接,且所述第一支路的输入端和输出端能够与一冷源连接,以使所述换热器和所述冷源通过所述第一制冷介质形成第一循环换热;以及
第二支路,内部流动有第二制冷介质,所述第二支路与所述换热器相连接,且所述第二支路的输入端和输出端能够与一换热末端相连接,以使所述换热器和所述换热末端通过所述第二制冷介质形成第二循环换热;
其中,所述第一制冷介质和所述第二制冷介质不同,且所述第一制冷介质和所述第二制冷介质能够在所述换热器内实现换热,以使所述冷源对所述换热末端实现制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泵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制冷介质在所述第二循环换热中能够产生相变。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泵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制冷介质包括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泵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路包括第一管路、第一调节泵和第一温度传感器;
所述第一制冷介质设于所述第一管路内,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设于所述第一管路,用以获得所述第一制冷介质的温度变化信号;
所述第一调节泵设于所述第一管路,能够根据所述温度变化信号,调节进入所述换热器的所述第一制冷介质的流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泵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路包括第二管路、第二调节泵和监测器;
所述第二制冷介质设于所述第二管路,所述监测器设于所述第二管路,且邻设于所述第二支路的输入端,用以获得所述第二制冷介质的指标变化信号;
所述第二调节泵设于所述第二管路,能够根据所述指标变化信号,调节所述第二制冷介质的流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泵柜,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器包括压力传感器和/或第二温度传感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泵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路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用以获得所述第一制冷介质的温度;
所述第二支路包括并联设置的压缩机和电动阀,所述压缩机的输入端与所述换热末端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电动阀的输入端与所述换热末端的输出端相连接。
8.一种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泵柜;
冷源,连接于所述泵柜的第一支路;以及
换热末端,连接于所述泵柜的第二支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源包括冷却塔。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热回收装置,所述热回收装置连接于所述冷源,用以回收第一制冷介质的热量。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泵柜和所述冷源相邻设置。
12.一种制冷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利用第一制冷介质,在换热器和冷源之间形成第一循环换热;
利用第二制冷介质,在换热器和换热末端之间形成第二循环换热;
利用所述第一制冷介质和所述第二制冷介质在所述换热器内实现换热,以使所述冷源对所述换热末端实现制冷;
其中,所述第一制冷介质和所述第二制冷介质不同。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制冷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第二制冷介质,在换热器和换热末端之间形成第二循环换热,包括:
所述第二制冷介质在进行所述第二循环换热时,能够产生相变。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制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制冷介质的温度变化信号,调节进入所述换热器内的所述第一制冷介质的流量。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制冷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第一制冷介质的温度变化,调节进入所述换热器内的所述第一制冷介质的流量,包括:
当所述第一制冷介质的温度大于一温度预设值时,增大进入所述换热器内的所述第一制冷介质的流量;
当所述第一制冷介质的温度小于等于所述温度预设值时,减小进入所述换热器内的所述第一制冷介质的流量。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制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第二制冷介质的温度变化信号和/或压力变化信号,调节进入所述换热末端内的所述第二制冷介质的流量。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制冷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第二制冷介质的温度变化信号和/或压力变化信号,调节进入所述换热末端内的所述第二制冷介质的流量,包括:
当所述第二制冷介质的温度大于一温度预设值和/或压力大于一压力预设值时,增大进入所述换热末端内的所述第二制冷介质的流量;
当所述第二制冷介质的温度小于等于所述温度预设值和/或压力小于等于所述压力预设值时,减小进入所述换热末端内的所述第二制冷介质的流量。
18.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制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第一制冷介质的温度大于一温度预设值时,所述第二制冷介质通过第一旁路进入所述换热器;
当所述第一制冷介质的温度小于等于所述温度预设值时,所述第二制冷介质通过第二旁路进入所述换热器;
其中,所述第一旁路和所述第二旁路并联设置,且所述第一旁路包括压缩机,所述第二旁路包括电动阀。
CN202110844823.2A 2021-07-26 2021-07-26 泵柜、制冷系统及制冷方法 Pending CN11359721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844823.2A CN113597211A (zh) 2021-07-26 2021-07-26 泵柜、制冷系统及制冷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844823.2A CN113597211A (zh) 2021-07-26 2021-07-26 泵柜、制冷系统及制冷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97211A true CN113597211A (zh) 2021-11-02

Family

ID=782499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844823.2A Pending CN113597211A (zh) 2021-07-26 2021-07-26 泵柜、制冷系统及制冷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597211A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972747U (zh) * 2010-11-01 2011-09-14 牛东 一种用于制冷机热能回收利用系统
CN107743354A (zh) * 2017-10-25 2018-02-27 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 数据中心机房的制冷系统和数据中心
CN109737797A (zh) * 2018-12-11 2019-05-10 彩虹(合肥)液晶玻璃有限公司 换热器控制系统及方法
CN110933914A (zh) * 2019-12-10 2020-03-27 深圳绿色云图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服务器液冷系统
CN113109069A (zh) * 2021-05-14 2021-07-13 深圳市艾特网能技术有限公司 冷却系统性能测试平台及测试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972747U (zh) * 2010-11-01 2011-09-14 牛东 一种用于制冷机热能回收利用系统
CN107743354A (zh) * 2017-10-25 2018-02-27 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 数据中心机房的制冷系统和数据中心
CN109737797A (zh) * 2018-12-11 2019-05-10 彩虹(合肥)液晶玻璃有限公司 换热器控制系统及方法
CN110933914A (zh) * 2019-12-10 2020-03-27 深圳绿色云图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服务器液冷系统
CN113109069A (zh) * 2021-05-14 2021-07-13 深圳市艾特网能技术有限公司 冷却系统性能测试平台及测试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U682917B2 (en) An air cooling system
US7631515B2 (en) Thermal storage unit for air conditioning applications
CN201311124Y (zh) 一种自然冷却双冷源机房专用空调
CN201463150U (zh) 一种自然冷却风冷冷媒机组
CN109477696B (zh) 设备温度调节装置
EP2061997A2 (en) An energy system with a heat pump
KR20210020588A (ko) 데이터센터용 냉방 시스템
CN209484761U (zh) 一种热管背板空调多联机组
KR20110076527A (ko) 축열식 시스템 냉난방 장치
US5724827A (en) Ice regenerative air conditioner system
JP4229881B2 (ja) ヒートポンプシステム
CN210821747U (zh) 一种汽车热泵空调的散热回路及其空调系统
CN102445017A (zh) 一种风水冷冷热水空调主机
CN202304077U (zh) 一种风冷热泵机组
CN103104964B (zh) 具有热回收功能的冷媒循环系统
CN113597211A (zh) 泵柜、制冷系统及制冷方法
CN215765829U (zh) 一种移动式液冷源的散热器调控装置
CN113692207A (zh) 冷却装置和具有其的数据中心
CN113905592A (zh) 制冷系统
CN209949712U (zh) 复合型液冷供风装置
CN102305496A (zh) 一种风冷热泵机组
CN209622999U (zh) 一种双冷源热管背板空调多联机组
CN215529758U (zh) 冷却装置和具有其的数据中心
CN215892827U (zh) 热泵机组
CN204786928U (zh) 一种单冷式中央空调节能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