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596953B - 链路状态的转换方法及相关设备 - Google Patents

链路状态的转换方法及相关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596953B
CN113596953B CN202010367097.5A CN202010367097A CN113596953B CN 113596953 B CN113596953 B CN 113596953B CN 202010367097 A CN202010367097 A CN 202010367097A CN 113596953 B CN113596953 B CN 11359695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nk state
guard interval
iab
link
n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36709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596953A (zh
Inventor
彭淑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to CN202010367097.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596953B/zh
Application filed by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AU2021263694A priority patent/AU2021263694B2/en
Priority to JP2022566260A priority patent/JP7392175B2/ja
Priority to EP21796143.2A priority patent/EP4145907A4/en
Priority to PCT/CN2021/089885 priority patent/WO2021218910A1/zh
Priority to KR1020227041658A priority patent/KR20230005311A/ko
Publication of CN1135969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96953A/zh
Priority to US17/966,007 priority patent/US20230044271A1/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5969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9695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2Arrangements for optimising operational condi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14Relay systems
    • H04B7/15Active relay systems
    • H04B7/155Ground-based stations
    • H04B7/15557Selecting relay station operation mode, e.g. between amplify and forward mode, decode and forward mode or FDD - and TDD mod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0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 H04W40/2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using selective relaying for reaching a BTS [Base Transceiver Station] or an access poi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14Two-way operation using the same type of signal, i.e. duplex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6/00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 H04W56/001Synchronization between n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H04W72/231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the control data signalling from the layers above the physical layer, e.g. RRC or MAC-CE signal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20Manipulation of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20Manipulation of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 H04W76/27Transitions between radio resource control [RRC] stat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6/00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 H04W56/004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compensating for timing error of reception due to propagation delay
    • H04W56/0045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compensating for timing error of reception due to propagation delay compensating for timing error by altering transmission tim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46Resources in time domain, e.g. slots or fra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04Large scale networks; Deep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042Public Land Mobile systems, e.g. cellular systems
    • H04W84/047Public Land Mobile systems, e.g. cellular systems using dedicated repeater sta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Communication Control (AREA)
  • Computer And Data Communicat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链路状态的转换方法及相关设备,方法包括:基于第一保护间隔,在第一链路状态和第二链路状态之间进行转换,其中:所述第一链路状态和所述第二链路状态为集成接入回传IAB节点在不同传输模式下的链路状态。本发明提供的链路状态的转换方法,可以避免IAB节点在不同传输模式下的链路状态转换时因出现符号间交叠而造成干扰,进而提升IAB系统的数据传输可靠性。

Description

链路状态的转换方法及相关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链路状态的转换方法及相关设备。
背景技术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为提升网络容量和覆盖,同时兼顾小区部署灵活性的需求,集成接入回传(Integrated Access Backhaul,IAB)技术被提出,IAB节点包括分布单元(Distributed Unit,DU)和移动端(Mobile Termination,MT),IAB节点的DU为接入该IAB节点的终端(User Equipment,UE)提供服务,而MT可以与上一跳IAB节点(如IAB父节点或者宿主IAB节点即donor IAB)的DU建立无线回传链路(Backhaul Link),且IAB节点可以有一下四种链路状态,DU的发送(Transmission,TX),或者MT的发送,或DU的接收(Reception,RX),或者MT的接收。链路状态之间可以进行转换。但是,IAB节点在链路状态转换过程中,可能会存在符号间交叠(overlap)而导致对数据传输造成干扰,从而降低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链路状态的转换方法及相关设备,以解决IAB系统在链路转换时存在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低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链路状态的转换方法,应用于第一中继设备,方法包括:
基于第一保护间隔,在第一链路状态和第二链路状态之间进行转换,其中:
所述第一链路状态和所述第二链路状态为IAB节点在不同传输模式下的链路状态。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链路状态的转换装置,应用于第一中继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转换模块,用于基于第一保护间隔,在第一链路状态和第二链路状态之间进行转换,其中:
所述第一链路状态和所述第二链路状态为IAB节点在不同传输模式下的链路状态。
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中继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第一方面所述的链路状态的转换方法中的步骤。
第四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第一方面所述的链路状态的转换方法中的步骤。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芯片,所述芯片包括处理器和通信接口,所述通信接口和所述处理器耦合,所述处理器用于运行程序或指令,实现如第一方面所述的链路状态的转换方法中的步骤。
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基于第一保护间隔,在第一链路状态和第二链路状态之间进行转换,其中:所述第一链路状态和所述第二链路状态为IAB节点在不同传输模式下的链路状态。这样,可以避免IAB节点在不同传输模式下的链路状态转换时因出现符号间交叠而造成干扰,进而提升IAB系统的数据传输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IAB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IAB系统的CU-DU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链路状态的转换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IAB节点进行链路状态转换的原理示意图之一;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IAB节点进行链路状态转换的原理示意图之二;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链路状态的转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链路状态的转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链路状态的转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中继设备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包括”以及它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此外,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中使用“和/或”表示所连接对象的至少其中之一,例如A和/或B,表示包含单独A,单独B,以及A和B都存在三种情况。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用于表示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的任何实施例或设计方案不应被解释为比其它实施例或设计方案更优选或更具优势。确切而言,使用“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旨在以具体方式呈现相关概念。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及其应用场景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链路状态的转换方法进行详细地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集成接入回传(Integrated Access Backhaul,IAB)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IAB系统包括至少两个IAB节点(如第一IAB节点11和第二IAB节点12等)、宿主(donor)IAB节点13以及终端(User Equipment,UE)14,其中,每一IAB节点包括分布单元(Distributed Unit,DU)和移动端(Mobile Termination,MT),IAB节点的DU为接入的终端14提供接入服务,而MT可以与上一跳的IAB节点即IAB父节点(如第二IAB节点12为第一IAB节点11的IAB父节点,donor IAB节点13为第二IAB节点12的IAB父节点,而donor IAB节点13的为一个网络侧设备,包括CU等)的DU建立无线回传链路(BackhaulLink)进行数据传输;donor IAB节点13设置有DU且其回传链路为有线传输。当然,图1中仅示出上述IAB节点包括上述第一IAB节点11和上述第二IAB节点12的情况,实际的IAB系统可以包括更多IAB节点,或者只有一个IAB节点(也就是,只有一个IAB节点,以及对应的一个网络设备为该IAB节点的父节点),在此并不进行限定。
另外,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集中单元-DU(Centralized Unit-Distributed Unit,CU-DU)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在一个IAB系统中,所有的IAB节点的DU都连接到一个CU节点,且CU节点可以通过F1应用(F1-AP)协议对DU进行配置,以及CU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协议对MT进行配置。也可以是IAB节点的父节点的DU通过RRC对该IAB节点的MT进行配置。其中,通过在无线通信(如5G NR等)中引入IAB系统,可以解决接入点密集部署时,有线传输网部署不到位的情况,即在没有有线传输网络时,接入点可以依赖无线回传实现数据传输,传输该IAB节点的回传信息。
请参见图3,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链路状态的转换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应用于第一中继设备,如图3所示,上述链路状态的转换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301、基于第一保护间隔,在第一链路状态和第二链路状态之间进行转换,其中:
所述第一链路状态和所述第二链路状态为IAB节点在不同传输模式下的链路状态。
这里,通过协议定义或者第一信令配置上述第一保护间隔,使得IAB节点可以基于第一保护间隔,在不同传输模式下IAB节点对应的第一链路状态和第二链路状态之间进行转换,从而可以避免IAB节点在不同传输模式下的链路状态转换时因出现符号间交叠而造成干扰,进而提升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本申请中,由于IAB节点包括MT和DU,且MT和DU均可以进行数据的TX或接收RX,在IAB节点的MT和DU之间支持半双工(Half duplex)的情况下,IAB节点进行数据传输的链路状态可以包括:MT TX、MT RX、DU TX和DU RX;而在IAB节点的MT和DU之间支持全双工(Fullduplex)的情况下,或者是只支持接收的情况下,MT的数据接收或者发送与DU的数据接收可以同时进行;在IAB节点的MT和DU之间支持全双工的情况下,或者是只支持发送的情况下,MT的数据接收或者发送与DU的数据发送可以同时进行,或者在IAB节点的MT和DU之间支持全双工的情况下,可以支持发送和接收同时进行。故IAB节点进行数据传输的链路状态还可以如下方式:
DU TX和MT TX同时工作(简称DU TX和MT TX),即DU和MT同时发送数据;
DU RX和MT RX同时工作(简称DU RX和MT RX),即DU和MT同时接收数据;
DU RX和MT TX同时工作(简称DU RX和MT TX),即DU接收数据和MT发送数据同时进行;
DU TX和MT RX同时工作(简称DU TX和MT RX),即DU发送数据和MT接收数据同时进行。
在一些情况下,上述MT的数据发送和DU的数据接收可以称为上行(UpLink,UL),上述MT的数据接收和DU的数据发送称为数据下行(DownLink,DL),故在将本申请中所描述的MT TX替换为MT UL、MT RX替换MT DL、DU TX替换为DU DL、以及DU RX替换为DU UL的情况下,同样可以实现本申请的链路状态的转换方法。
另外,上述传输模式可以是在基于同步规则对IAB节点进行定时同步的研究中,定义多种IAB节点同步的传输模式,例如,R16的研究阶段中定义了IAB节点同步的七种方案(即对应七种传输模式,或者说为七种定时模式)。本发明中的传输模式包括R16定义的七种方案对应的传输模式,但不限于这些模式,在此对方案1、方案6和方案7进行描述,具体如下:
方案1(即case1)中,IAB节点的DU TX在时域单位上对齐IAB父节点的TX(这种情况下,所述IAB父节点可以为基站)定时,或者DU TX在时域单位上对齐IAB父节点的DU TX(这种情况下,所述IAB父节点可以为一个IAB节点)定时,其中,所述IAB父节点为所述IAB节点的父节点;
方案6(即case6)中,IAB节点的MT TX和DU TX在时域单位上对齐,或者MT TX和DUTX同时工作(也就是MT和DU同时发送数据);以及,IAB节点的DU TX在时域单位上对齐IAB父节点的TX定时,或者IAB节点的DU TX在时域单位上对齐IAB父节点的DU TX定时。
方案7(即case7)中,IAB节点的MT RX和DU RX在时域单位上对齐,或者MT RX和DURX同时工作;以及,IAB节点的DU RX在时域单位上对齐IAB父节点的RX定时,或者IAB节点的DU RX在时域单位上对齐IAB父节点的DU RX定时,等等。
其中,上述时域单位可以是符号(Symbol)、符号集合、时隙(slot)、子帧(subFrame)、帧(Frame)、微秒,毫秒和秒等中的任一项。需要说明的是,上述IAB节点同步的各种方案中,各时域单位可能不同也可能相同,例如,在case6中,MT TX和DU TX可以是在符号(即MT TX和DU TX对齐的时域单位)上对齐,而DU TX在时隙(即DU TX对齐IAB父节点的TX定时的时域单位)上对齐IAB父节点的TX定时;或者,也可以是MT TX和DU TX在符号上对齐,且DU TX也是在符号上对齐IAB父节点的TX定时。
另外,在基于同步规则进行定时同步的研究中,可以是根据同步规则获取得到TA,并根据TA对IAB节点的定时进行调整。例如,在如图4所示的case1中,IAB父节点(可以是donor IAB节点或者上一跳IAB节点)将其DU RX/RX与DU TX/TX之间的时间差(也可以认为是UL和DL之间的时间差)T_delta通知给IAB节点并作用于IAB节点的DU TX,IAB节点的DUTX根据MT RX接收时刻来调整IAB节点的定时,其中,DU TX相比MT RX提前的时间即TA可以通过如下公式(1)计算得到:
TA=(NTA+NTA_offset)·Tc/2+T_delta (1)
其中,NTA_offset为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指示的参数或者采用默认配置的值;
Tc为最小时间单位;
NTA可以通过如下两种方式获取:
一、随机接入响应(random access response,RAR)中携带12bits信息,指示TA=0,1,2,…,3846,根据指示值,获取NTA=TA·16·64/2u,其中u表示SCS参数;
二、媒体接入控制控制单元(Medium Access Control Control Element,MAC CE)中携带6bits指示信息,指示TA=0,1,2,…,63,根据指示值,获取NTA_new=NTA_old+(TA-31)·16·64/2u,其中,NTA_old为之前的TA值,根据MAC CE的指示,调整获取得到新的TA值。
本申请中,上述第一链路状态可以是定义的多种传输模式中的任一种传输模式下的链路状态,具体地,上述第一链路状态可以为第一传输模式下的链路状态,且所述第一传输模式满足:MT TX和DU TX在时域单位上对齐,或者MT TX和DU TX同时工作;以及,DU TX在时域单位上对齐IAB父节点的TX定时,或者DU TX在时域单位上对齐IAB父节点的DU TX定时,其中,所述IAB父节点为所述IAB节点的父节点,即上述第一传输模式为上述case6的传输模式。
其中,上述第二链路状态也可以是定义的多种传输模式中的任一种传输模式下的链路状态,且第二链路状态的传输模式与第一链路状态的传输模式不同,具体地,所述第二链路状态为第二传输模式下的链路状态,所述第二传输模式满足:DU TX在时域单位上对齐IAB父节点的TX定时,或者DU TX在时域单位上对齐IAB父节点的DU TX定时,其中,所述IAB父节点为所述IAB节点的父节点,即上述第二传输模式为上述case1的传输模式。
另外,上述第一链路状态和第二链路状态是两种不同传输模式下的链路状态,上述第一链路状态和第二链路状态可以是MT TX、MT RX、DU TX和DU RX中的至少一项,且第一链路状态和第二链路状态可以是相同或者不同的链路状态。
例如,第一链路状态是上述第一传输模式下的MT TX且第二链路状态是上述第二传输模式下的MT TX,即第一链路状态和第二链路状态的链路状态相同但传输模式不同;或者,第一链路状态是上述第一传输模式下的DU TX且第二链路状态是上述第二传输模式下的MT TX,即第一链路状态和第二链路状态的链路状态不同且传输模式也不同。
本申请中,上述在第一链路状态和第二链路状态之间进行转换,可以是由第一链路状态转换至第二链路状态,也可以是第二链路状态转换至第一链路状态。
其中,上述第一保护间隔可以是包括一个或者多个保护间隔,且每一保护间隔均与一种链路切换的情况对应。而在多个保护间隔的情况下,所述第一保护间隔不同的保护间隔为:不同的第一链路状态与第二链路状态的转换,和/或,第一链路状态与不同的第二链路状态的转换。应当理解的是,上述不同的保护间隔,可以是指不同类型的保护间隔,并不局限于是不同大小的保护间隔,而所述多个保护间隔的大小可以相同或者不同,这里不做限制。
具体地,上述在第一链路状态和第二链路状态之间进行转换,可以是上述第一传输模式和上述第二传输模式之间的链路状态的转换,包括如下任意一种实现方式:
方式一、在第一链路状态为MT TX和DU TX中的至少一项且第二链路状态为MT TX的情况下,由第一链路状态转换至第二链路状态;
方式二、在第一链路状态为MT TX和DU TX中的至少一项且第二链路状态为MT TX的情况下,由第二链路状态转换至第一链路状态;
方式三、在第一链路状态为MT TX和DU TX中的至少一项且第二链路状态为MT RX的情况下,由第一链路状态转换至第二链路状态;
方式四、在第一链路状态为MT TX和DU TX中的至少一项且第二链路状态为MT RX的情况下,由第二链路状态转换至第一链路状态;
方式五、在第一链路状态为MT TX和DU TX中的至少一项且第二链路状态为DU TX的情况下,由第一链路状态转换至第二链路状态;
方式六、在第一链路状态为MT TX和DU TX中的至少一项且第二链路状态为DU TX的情况下,由第二链路状态转换至第一链路状态;
方式七、在第一链路状态为MT TX和DU TX中的至少一项且第二链路状态为DU RX的情况下,由第一链路状态转换至第二链路状态;
方式八、在第一链路状态为MT TX和DU TX中的至少一项且第二链路状态为DU RX的情况下,由第二链路状态转换至第一链路状态。
例如,如图5所示,IAB节点在时隙(Slot)n采用case1的MT RX进行数据传输,而在Slot n+1采用case 6的MT TX和DU TX同时进行数据传输,此时,IAB节点在(Slot)n至Slotn+1发送链路状态的转换,即由为MT RX的第二链路状态转换至为MT TX和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
本申请中,上述基于第一保护间隔,在第一链路状态和第二链路状态之间进行转换,可以理解为:在上述IAB节点在第一链路状态和第二链路状态之间进行转换的情况下,IAB节点在第一保护间隔内不进行数据传输。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保护间隔的时间单位可以是符号、时隙、子帧、半帧、帧、微秒、毫秒或者秒等。
其中,上述第一保护间隔为提供的保护符号参数(Guard-Symbols Provided),且用于指示IAB节点不可用的符号数目(或称为保护符号的数目),即在第一保护间隔指示的不可用的符号数目内不进行数据传输(可能是指IAB节点某些链路状态下的不可用的符号数目)。
另外,上述第一保护间隔可以包括一个或者多个保护间隔,且每一保护间隔可以作用于与其所对应的链路状态的转换。具体地,在上述第一传输模式和上述第二传输模式之间的链路状态的转换包括上述方式一至八的情况下,上述第一保护间隔可以包括如下至少一种:
为MT TX和/或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转换至为MT TX的第二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即方式一所对应的保护间隔;
为MT TX和/或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转换至为MT RX的第二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即方式三所对应的保护间隔;
为MT TX的第二链路状态转换至为MT TX和/或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即方式二所对应的保护间隔;
为MT RX的第二链路状态转换至为MT TX和/或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即方式四所对应的保护间隔;
为MT TX和/或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转换至为DU TX的第二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即方式五所对应的保护间隔;
为MT TX和/或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转换至为DU RX的第二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即方式七所对应的保护间隔;
为DU TX的第二链路状态转换至为MT TX和/或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即方式六所对应的保护间隔;
为DU RX的第二链路状态转换至为MT TX和/或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即方式八所对应的保护间隔。
其中,上述方式一至八对应的保护间隔,可以是根据实际情况预定义相同或者不同的值。具体地,可以包括如下至少一项:
为MT TX的第二链路状态转换至为MT TX和/或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为0;
为MT TX和/或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转换至为DU TX的第二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为0;
为DU TX的第二链路状态转换至为MT TX和/或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为0。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述所述第一保护间隔为协议定义或者由第一信令配置。
另外,上述第一中继设备可以是IAB节点,或者,也可以是第一中继设备为CU或者IAB父节点,在此并不进行限定。
具体地,上述第一信令可以包括如下至少一项:
用于所述IAB节点向集中单元CU或者所述IAB父节点上报第一信息的信令;
用于CU或者所述IAB父节点为所述IAB节点配置第一信息的信令;
其中,第一信息包括所述保护间隔或者与所述第一保护间隔关联的信息。
例如,在实现通过信令为IAB节点配置第一保护间隔的过程中,可以是IAB节点获取至少一种链路状态转换的保护间隔(即与第一保护间隔关联),并将其获取的保护间隔通过信令(即用于所述IAB节点向集中单元CU或者所述IAB父节点上报保护间隔的信令)发送至CU或者IAB父节点;CU或者IAB父节点响应于接收到的信令,也获取至少一种链路状态(即第一保护间隔)转换的保护间隔(可以是与IAB节点获取的链路状态相同或者不同),并将其获取的保护间隔通过信令(即用于CU或者所述IAB父节点为所述IAB节点配置保护间隔的信令),以实现CU或IAB父节点为IAB节点配置第一保护间隔。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保护间隔可以是由协议定义或者通过信令配置的具体值。例如,对于MT TX或者MT RX与DU TX或者DU RX之间的转换,可以是协议定义如下表1所示的8种保护间隔(即G1~G8),且每一保护间隔的取值可以为0~4个符号,当然,上述保护间隔的取值也可以是大于4的值,在此并不进行限定。
表1协议定义的保护间隔
MT to DU DU TX DU RX
MT RX G1 G2
MT TX G3 G4
DU to MT MT RX MT TX
DU TX G5 G6
DU RX G7 G8
或者,也可以是协议定义或者通过信令按照预设规则指示的值。具体地,所述第一保护间隔与第二保护间隔关联,所述第二保护间隔为:针对所述第二链路状态和第三链路状态之间的转换设置的保护间隔;所述第三链路状态与所述第二链路状态为相同传输模式下的链路状态。这里,第二保护间隔可以是协议定义或者信令配置。
其中,上述第一保护间隔与第二保护间隔关联,可以是由协议定义或者信令配置,且第一保护间隔与第二保护间隔关联可以理解为第一保护间隔中的部分或者全部保护间隔与第二保护间隔中的部分或者全部保护间隔相同。
例如,假设第一保护间隔包括由case6的链路状态(即第一链路状态)转换至case1的链路状态(即第二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1和保护间隔2,第二保护间隔包括case1下两种链路状态的转换(即上述第三链路状态与第二链路状态均为case1下的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3,可以是协议定义或者信令配置保护间隔1或者2与保护间隔3相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第一保护间隔的部分保护间隔与第二保护间隔中的保护间隔相同的情况下,第一保护间隔中的其他保护间隔可以是由协议定义或者信令配置的具体值,在此并不进行限定。
另外,上述第一保护间隔中的保护间隔与第二保护间隔中的保护间隔相等,可以是根据实际需要由协议定义或者信令配置。具体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保护间隔与所述第二保护间隔关联,可以包括如下至少一项:
所述第一保护间隔中为MT TX和/或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转换至为MTTX的第二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等于所述第二保护间隔中为DU TX的第二链路状态转换至为MT TX的第三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例如,case6下的MT TX切换至case1下的MT TX的保护间隔等于case1下的DU TX切换至case1下的MT TX的保护间隔;
所述第一保护间隔中为MT TX和/或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转换至为MT RX的第二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等于所述第二保护间隔中为DU TX的第二链路状态转换至为MT RX的第三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例如,case6下的MT TX切换至case1下的MT RX的保护间隔等于case1下的DU TX切换至case1下的MT RX的保护间隔;
所述第一保护间隔中为MT RX的第二链路状态转换至为MT TX和/或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等于所述第二保护间隔中为MT RX的第二链路状态转换至为DU TX的第三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例如,case1下的MT RX切换至case6下的MT TX的保护间隔等于case1下的MT RX切换至case1下的DU TX的保护间隔;
所述第一保护间隔中为MT TX的第二链路状态转换至为MT TX和/或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等于所述第二保护间隔中为MT TX的第二链路状态转换至为DU TX的第三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例如,case1下的MT TX切换至case6下的MT TX的保护间隔等于case1下的MT TX切换至case1下的DU TX的保护间隔;
所述第一保护间隔中为MT TX和/或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转换至为DU TX的第二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等于所述第二保护间隔中为MT TX的第二链路状态转换至为DU TX的第三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例如,case6下的MT TX切换至case1下的DU TX的保护间隔等于case1下的MT TX切换至case1下的DU TX的保护间隔;
所述第一保护间隔中为MT TX和/或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转换至为DU RX的第二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等于所述第二保护间隔中为MT TX的第二链路状态转换至为DU RX的第三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例如,case6下的MT TX切换至case1下的DU RX的保护间隔等于case1下的MT TX切换至case1下的DU RX的保护间隔;
所述第一保护间隔中为DU RX的第二链路状态转换至为MT TX和/或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等于所述第二保护间隔中为DU RX的第二链路状态转换至为MT TX的第三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例如,case1下的DU RX切换至case6下的MT TX的保护间隔等于case1下的DU RX切换至case1下的MT TX的保护间隔;
所述第一保护间隔中为DU TX的第二链路状态转换至为MT TX和/或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等于所述第二保护间隔中为DU TX的第二链路状态转换至为MT TX的第三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例如,case1下的DU TX切换至case6下的MT TX的保护间隔等于case1下的DU TX切换至case1下的MT TX的保护间隔。
本申请中,上述基于第一保护间隔在第一链路状态和第二链路状态之间进行转换,可以是由协议定义、网络设备配置、CU配置或者IAB父节点配置上述第一保护间隔的作用对象,使得第一保护间隔的作用对象在第一保护间隔内不进行数据的传输。
其中,第一保护间隔可以作用于IAB节点的MT或者DU,具体地,所述第一保护间隔的作用对象包括如下至少一项:
第一链路状态的MT;
第二链路状态的MT;
第一链路状态的DU;
第二链路状态的DU。
例如,如图5所示,在上述IAB节点由为MT RX的第一链路状态转换至为MT TX和DUTX的第二链路状态的情况下,上述第一保护间隔的作用对象可以是处于MT TX的MT和处于DU TX的DU中的至少一个;或者,上述第一保护间隔的作用对象可以是处于MT RX的MT。
更为具体地,在上述第一保护间隔为MT TX和/或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和MT TX或者MT RX的第二链路状态之间的转换的情况下,所述第一保护间隔作用于第一链路状态的MT或DU。
例如,上述图5所示的情况下,上述第一保护间隔的作用对象是处于MT TX的MT和处于DU TX的DU中的至少一个。
更为具体地,所述第一保护间隔满足如下至少一项:
所述第一保护间隔在为MT TX和/或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和为MT TX的第二链路状态之间转换的情况下,作用于为MT TX的第二链路状态的MT;
所述第一保护间隔在为MT TX和/或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和为MT RX的第二链路状态之间转换的情况下,作用于为MT RX的第二链路状态的MT;
所述第一保护间隔在为MT TX和/或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和为DU TX的第二链路状态之间转换的情况下,作用于为MT TX和/或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的MT和/或DU,例如,所述第一保护间隔在为MT TX的第一链路状态和为DU TX的第二链路状态之间转换的情况下,作用于为MT TX的第一链路状态的MT;所述第一保护间隔在为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和为DUTX的第二链路状态之间转换的情况下,作用于为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的DU;所述第一保护间隔在为MT TX和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和为DU TX的第二链路状态之间转换的情况下,作用于为MT TX和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的MT和DU;
所述第一保护间隔在为MT TX和/或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和为DU RX的第二链路状态之间转换的情况下,作用于为MT TX和/或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的MT和/或DU。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网络设备配置、CU配置或者IAB父节点配置上述第一保护间隔的作用对象,可以是通过上述第一信令配置第一保护间隔的作用对象,也可以是通过其他信令配置第一保护间隔的作用对象,在此并不进行限定。
另外,还可以通过协议定义、网络设备配置、CU配置或者IAB父节点配置上述第一保护间隔作用于其作用对象的时段,具体地,上述第一保护间隔作用于作用对象的链路状态的开始时段或者结束时段。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保护间隔作用于作用对象所作用的时段是链路状态的开始时段还是结束时段,可以根据不同的链路状态的转换情况定义或者配置,具体地,所述第一保护间隔在为MT TX和/或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转换至为MT TX或者MT RX的第二链路状态的情况下,所述第一保护间隔作用于为MT TX和/或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的结束时段;或者,在为MT TX或者MT RX的第二链路状态转换至为MT TX和/或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的情况下,所述第一保护间隔作用于为MT TX和/或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的开始时段。
例如,如图5所示,在上述IAB节点由为MT RX的第一链路状态转换至为MT TX和DUTX的第二链路状态的情况下,若上述第一保护间隔的作用对象是处于MT TX的MT和处于DUTX的DU,且第一保护间隔包括MT RX转换为MT TX的保护间隔1以及MT RX转换为DU TX的保护间隔2,则IAB节点在Slot n+1上传输数据时,MT在位于符号0~13的开始时段的保护间隔1内不传输数据,以及DU在在位于符号0~13的开始时段的保护间隔2内不传输数据,具体地,若保护间隔1为2个符号且保护间隔2为3个符号,则MT在符号0和1不进行TX,以及DU在符号0~2不进行TX。
本实施例中,上述基于第一保护间隔,在第一链路状态和第二链路状态之间进行转换,可以是由包括MT和DU的IAB节点执行,也可以是由仅包括DU的donor IAB节点执行,在此并不进行限定。
另外,上述第一保护间隔由协议定义或者信令配置,可以是仅在上述第一中继设备同时支持第一链路状态的传输模式和第二链路状态的传输模式的情况下定义或者配置,MT和DU可以同时发送,或者同时接收,或者一发一收,从而MT和DU之间可以进行频分复用(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FDM)或者空分复用(Spatial DivisionMultiplexing,SDM),从而节省资源开销。
具体地,在所述第一中继设备为所述IAB节点的情况下,所述方法还包括:
向所述IAB父节点或者CU发送第二信令;
其中,所述第二信令用于指示所述IAB节点是否支持第一传输模式和第二传输模式,或者指示第一传输模式和第二传输模式的配置。
这里,IAB节点可以向其父节点或者CU上报是否同时支持两种传输模式(即第一传输模式和第二传输模式)或者该两种传输模式的配置,以辅助父节点或者CU为其配置上述第一保护间隔。
其中,上述第二信令可以是任何可以由IAB节点向CU或者父节点发送的信令,具体地,上述第二信令可以包括如下至少一项:
高层或者物理层信令,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信令,MACCE信令,下行控制信息(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DCI)信令,回传应用协议控制的协议数据单元(Backhaul Application Protocal control Protocal Data Unit,BAPcontrol PDU)和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PDCCH),等等。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上述第一中继设备为IAB节点的情况下,上述IAB节点可以上报DU RX的偏移量和发生DU RX偏移的时刻中的至少一项,从而可以避免IAB节点的DU RX偏移而干扰IAB父节点或者CU的调度,进一步提升数据传输稳定性。
其中,在数据传输过程中,IAB节点可以通过信令向父节点或者CU上报其配置的DURX的偏移量和发生DU RX偏移的时刻,该IAB节点实现上报所采用的信令可以是高层或者物理层信令、RRC信令、MAC CE信令、DCI信令和BAP control PDU信令等中的至少一项。需要说明的是,该信令可以与IAB节点向IAB父节点或者CU上报第一保护间隔或者与第一保护间隔关联的信息的信令相同或者不同。
另外,上述发生DU RX偏移的时刻,可以是发生DU RX偏移的时隙、子时隙(subslot)或者上行符号(ULsymbol),等等。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IAB节点的链路状态转换间隔配置,为存在DU RX偏移的时段所处的链路状态与其他链路状态间的转换配置独立的转换间隔,即独立于DU RX无偏移的时段所处的链路状态与其他链路状态间的转换间隔。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IAB父节点配置有与所述第一保护间隔关联的第一偏移量。
这里,通过IAB父节点配置有第一偏移量,使得IAB节点可以为IAB节点配置第一偏移量,使得IAB节点在进行第一链路状态和第二链路状态的转换时,可以基于第一保护间隔以及第一偏移量实现,例如,基于第一保护间隔和第一偏移量之和对第一链路状态和第二链路状态进行转换,从而可以避免IAB父节点的DU RX偏移而干扰IAB节点的调度,进一步提升数据传输稳定性。
其中,与第一保护间隔关联的第一偏移量,是针对第一保护间隔关联的至少一种链路状态转换,额外设置的保护间隔,具体地,所述第一偏移量包括如下至少一项:
针对为MT TX和/或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转换至为MT TX或者MT RX的第二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为所述第一链路状态的MT设置的保护间隔;
针对为MT TX或者MT RX的第二链路状态转换至为MT TX和/或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转换的保护间隔,为所述第一链路状态的MT设置的保护间隔。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偏移量为第一链路状态的MT设置的保护时间,可以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该第一偏移量处于第一链路状态的MT的位置,具体地,所述第一偏移量设置于所述第一链路状态的MT的结束时段。
另外,上述IAB父节点向IAB节点配置与第一保护间隔关联的第一偏移量,可以是IAB节点通过上述第一信令或者其他信令实现,上述第一信令或者其他信令也可以是高层或者物理层信令、RRC信令、MAC CE信令、DCI信令、BAP control PDU信令、以及PDCCH等中的至少一项。
本申请中,上述第一信令可以配置有用于指示数据传输是否配置有所述第一保护间隔的第一指示,从而在数据传输过程中,第一中继设备可以通过上述第一指示动态指示某次传输是否有保护间隔。
另外,在上述第一指示用于指示数据传输配置有第一保护间隔的情况下,上述第一指示还可以用于指示上述第一保护间隔作用在数据传输中的时段,具体地,所述第一指示还可以用于指示所述第一保护间隔作用在数据传输的开始时段或者结束时段。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第一中继设备为所述IAB父节点或者CU的情况下,所述方法还包括:向终端发送第三信令;其中,所述第三信令用于为所述IAB节点MT TX和/或MTRX,或者终端上行传输和/或下行传输配置第三保护间隔,进一步提升数据传输的稳定性。
其中,上述第三信令可以是任何IAB父节点或者CU能够向终端发送的信令,具体地,上述第三信令可以包括如下至少一项:高层或者物理层信令,RRC信令,MAC CE信令,DCI信令,BAP control PDU和PDCCH,等等。
另外,上述第三信令还可以用于如下至少一项:
配置所述第三保护间隔的时间单位,如时隙、子时隙或者符号等;
配置所述第三保护间隔的长度;
配置所述第三保护间隔作用在所述IAB节点的MT传输的起始时段和/或结束时段。
本实施方式中,在数据传输过程中,上述第三信令还可以用于指示上述第三保护间隔所作用的数据传输,即动态指示第三保护间隔是否作用于某次数据传输。
其中,上述第三信令还用于指示第三保护间隔所作用的数据传输,可以是在第三信令为DCI信令的情况下,通过DCI信令中的标志(Flag)指示数据传输是否存在保护间隔。
当然,上述第三信令还用于指示第三保护间隔所作用的数据传输的情况下,上述第三信令也可以配置或者动态指示第三保护间隔的长度,或者配置或动态指示第三保护间隔作用在IAB节点的MT传输的起始时段和/或结束时段。
另外,上述第三保护间隔可以是为终端上行传输和下行传输中的至少一项配置的保护间隔,具体地,上述第三保护间隔可以为所述终端上行传输和/或下行传输进行打孔或者速率匹配的保护间隔。
请参见图6,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链路状态的转换装置,该链路状态的转换装置应用于上述第一中继设备,如图6所示,链路状态的转换装置600包括:
转换模块601,用于转换模块,用于基于第一保护间隔,在第一链路状态和第二链路状态之间进行转换,其中:
所述第一链路状态和所述第二链路状态为IAB节点在不同传输模式下的链路状态。
可选的,所述第一链路状态为第一传输模式下的链路状态,且所述第一传输模式满足:
移动端发送MT TX和分布单元发送DU TX在时域单位上对齐,或者MT TX和DU TX同时工作;以及,
DU TX在时域单位上对齐IAB父节点的TX定时,或者DU TX在时域单位上对齐IAB父节点的DU TX定时,其中,所述IAB父节点为所述IAB节点的父节点。
可选的,所述第二链路状态为第二传输模式下的链路状态,所述第二传输模式满足:
DU TX在时域单位上对齐IAB父节点的TX定时,或者DU TX在时域单位上对齐IAB父节点的DU TX定时,其中,所述IAB父节点为所述IAB节点的父节点。
可选的,所述第一保护间隔不同的保护间隔为:不同的第一链路状态与第二链路状态的转换,和/或,第一链路状态与不同的第二链路状态的转换。
可选的,所述第一保护间隔包括如下至少一项:
为MT TX和/或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转换至为MT TX的第二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
为MT TX和/或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转换至为移动端接收MT RX的第二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
为MT TX的第二链路状态转换至为MT TX和/或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
为MT RX的第二链路状态转换至为MT TX和/或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
为MT TX和/或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转换至为DU TX的第二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
为MT TX和/或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转换至为分布单元接收DU RX的第二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
为DU TX的第二链路状态转换至为MT TX和/或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
为DU RX的第二链路状态转换至为MT TX和/或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
可选的,所述第一保护间隔为协议定义或者由第一信令配置。
可选的,所述第一信令包括如下至少一项:
用于所述IAB节点向集中单元CU或者所述IAB父节点上报第一信息的信令;
用于CU或者所述IAB父节点为所述IAB节点配置第一信息的信令;
其中,第一信息包括所述保护间隔或者与所述第一保护间隔关联的信息。
可选的,所述第一保护间隔与第二保护间隔关联,所述第二保护间隔为:且针对所述第二链路状态和第三链路状态之间的转换设置的保护间隔;所述第三链路状态与所述第二链路状态为相同传输模式下的链路状态。
可选的,所述第一保护间隔与所述第二保护间隔关联,包括如下至少一项:
所述第一保护间隔中为MT TX和/或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转换至为MT TX的第二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等于所述第二保护间隔中为DU TX的第二链路状态转换至为MT TX的第三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
所述第一保护间隔中为MT TX和/或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转换至为MT RX的第二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等于所述第二保护间隔中为DU TX的第二链路状态转换至为MT RX的第三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
所述第一保护间隔中为MT RX的第二链路状态转换至为MT TX和/或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等于所述第二保护间隔中为MT RX的第二链路状态转换至为DU TX的第三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
所述第一保护间隔中为MT TX的第二链路状态转换至为MT TX和/或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等于所述第二保护间隔中为MT TX的第二链路状态转换至为DU TX的第三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
所述第一保护间隔中为MT TX和/或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转换至为DU TX的第二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等于所述第二保护间隔中为MT TX的第二链路状态转换至为DU TX的第三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
所述第一保护间隔中为MT TX和/或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转换至为DU RX的第二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等于所述第二保护间隔中为MT TX的第二链路状态转换至为DU RX的第三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
所述第一保护间隔中为DU RX的第二链路状态转换至为MT TX和/或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等于所述第二保护间隔中为DU RX的第二链路状态转换至为MT TX的第三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
所述第一保护间隔中为DU TX的第二链路状态转换至为MT TX和/或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等于所述第二保护间隔中为DU TX的第二链路状态转换至为MT TX的第三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
可选的,所述第一保护间隔的作用对象由协议定义、网络设备配置、CU配置或者IAB父节点配置。
可选的,所述第一保护间隔的作用对象包括如下至少一项:
第一链路状态的MT;
第二链路状态的MT;
第一链路状态的DU;
第二链路状态的DU。
可选的,在所述第一保护间隔为MT TX和/或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和为MT TX或者MT RX的第二链路状态之间的转换的情况下,所述第一保护间隔作用于第一链路状态的MT或DU。
可选的,所述第一保护间隔满足如下至少一项:
所述第一保护间隔在为MT TX和/或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和为MT TX的第二链路状态之间转换的情况下,作用于为MT TX的第二链路状态的MT;
所述第一保护间隔在为MT TX和/或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和为MT RX的第二链路状态之间转换的情况下,作用于MT RX的第二链路状态的MT;
所述第一保护间隔在为MT TX和/或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和为DU TX的第二链路状态之间转换的情况下,作用于MT TX和/或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的MT和/DU;
所述第一保护间隔在为MT TX和/或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和为DU RX的第二链路状态之间转换的情况下,作用于MT TX和/或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的MT和/DU。
可选的,所述第一保护间隔作用于作用对象的链路状态的开始时段或者结束时段。
可选的,所述第一保护间隔在为MT TX和/或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转换至为MT TX或者MT RX的第二链路状态的情况下,所述第一保护间隔作用于为MT TX和/或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的结束时段;或者,
在为MT TX或者MT RX的第二链路状态转换至为MT TX和/或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的情况下,所述第一保护间隔作用于为MT TX和/或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的开始时段。
可选的,在所述第一中继设备为所述IAB节点的情况下,如图7所示,所述装置600还包括:
第一发送模块602,用于向所述IAB父节点或者CU发送第二信令;
其中,所述第二信令用于指示所述IAB节点是否支持第一传输模式和第二传输模式,或者指示第一传输模式和第二传输模式的配置。
可选的,在所述第一中继设备为IAB节点的情况下,所述IAB节点上报DU RX的偏移量和/或发生DU RX偏移的时刻。
可选的,所述IAB父节点配置有与所述第一保护间隔关联的第一偏移量。
可选的,所述第一信令配置有用于指示数据传输是否配置有所述第一保护间隔的第一指示。
可选的,所述第一指示还用于指示所述第一保护间隔作用在数据传输的开始时段或者结束时段。
可选的,在所述第一中继设备为所述IAB父节点或者CU的情况下,如图8所示,所述装置600还包括:
第二发送模块603,用于向终端发送第三信令;
其中,所述第三信令用于为所述IAB节点MT TX和/或MT RX,或者终端上行传输和/或下行传输配置第三保护间隔。
可选的,所述第三信令还用于如下至少一项:
配置所述第三保护间隔的时间单位;
配置所述第三保护间隔的长度;
配置所述第三保护间隔作用在所述IAB节点的MT传输的起始时段和/或结束时段。
可选的,所述第三信令包括如下至少一项:
高层或者物理层信令,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媒体接入控制层控制单元MAC CE信令,下行控制信息DCI信令,回传应用协议控制的协议数据单元BAP control PDU和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
可选的,所述第三保护间隔为所述终端上行传输和/或下行传输进行打孔或者速率匹配的保护间隔。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图3所示的方法实施例中第一中继设备的任意实施方式都可以被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上述链路状态的转换装置600所实现,并达到相同的有益效果,为避免重复,此处不再赘述。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中继设备的结构图。该中继设备可以是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第一中继设备。如图9所示,中继设备900包括:处理器901、收发机902、存储器903和总线接口,其中:
处理器901,用于:
基于第一保护间隔,在第一链路状态和第二链路状态之间进行转换,其中:
所述第一链路状态和所述第二链路状态为IAB节点在不同传输模式下的链路状态。
可选的,所述第一链路状态为第一传输模式下的链路状态,且所述第一传输模式满足:
移动端发送MT TX和分布单元发送DU TX在时域单位上对齐,或者MT TX和DU TX同时工作;以及,
DU TX在时域单位上对齐IAB父节点的TX定时,或者DU TX在时域单位上对齐IAB父节点的DU TX定时,其中,所述IAB父节点为所述IAB节点的父节点。
可选的,所述第二链路状态为第二传输模式下的链路状态,所述第二传输模式满足:
DU TX在时域单位上对齐IAB父节点的TX定时,或者DU TX在时域单位上对齐IAB父节点的DU TX定时,其中,所述IAB父节点为所述IAB节点的父节点。
可选的,所述第一保护间隔不同的保护间隔为:不同的第一链路状态与第二链路状态的转换,和/或,第一链路状态与不同的第二链路状态的转换。
可选的,所述第一保护间隔包括如下至少一项:
为MT TX和/或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转换至为MT TX的第二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
为MT TX和/或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转换至为移动端接收MT RX的第二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
为MT TX的第二链路状态转换至为MT TX和/或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
为MT RX的第二链路状态转换至为MT TX和/或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
为MT TX和/或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转换至为DU TX的第二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
为MT TX和/或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转换至为分布单元接收DU RX的第二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
为DU TX的第二链路状态转换至为MT TX和/或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
为DU RX的第二链路状态转换至为MT TX和/或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
可选的,所述第一保护间隔为协议定义或者由第一信令配置。
可选的,所述第一信令包括如下至少一项:
用于所述IAB节点向集中单元CU或者所述IAB父节点上报第一信息的信令;
用于CU或者所述IAB父节点为所述IAB节点配置第一信息的信令;
其中,第一信息包括所述保护间隔或者与所述第一保护间隔关联的信息。
可选的,所述第一保护间隔与第二保护间隔关联,所述第二保护间隔为:且针对所述第二链路状态和第三链路状态之间的转换设置的保护间隔;所述第三链路状态与所述第二链路状态为相同传输模式下的链路状态。
可选的,所述第一保护间隔与所述第二保护间隔关联,包括如下至少一项:
所述第一保护间隔中为MT TX和/或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转换至为MT TX的第二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等于所述第二保护间隔中为DU TX的第二链路状态转换至为MT TX的第三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
所述第一保护间隔中为MT TX和/或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转换至为MT RX的第二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等于所述第二保护间隔中为DU TX的第二链路状态转换至为MT RX的第三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
所述第一保护间隔中为MT RX的第二链路状态转换至为MT TX和/或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等于所述第二保护间隔中为MT RX的第二链路状态转换至为DU TX的第三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
所述第一保护间隔中为MT TX的第二链路状态转换至为MT TX和/或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等于所述第二保护间隔中为MT TX的第二链路状态转换至为DU TX的第三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
所述第一保护间隔中为MT TX和/或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转换至为DU TX的第二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等于所述第二保护间隔中为MT TX的第二链路状态转换至为DU TX的第三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
所述第一保护间隔中为MT TX和/或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转换至为DU RX的第二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等于所述第二保护间隔中为MT TX的第二链路状态转换至为DU RX的第三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
所述第一保护间隔中为DU RX的第二链路状态转换至为MT TX和/或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等于所述第二保护间隔中为DU RX的第二链路状态转换至为MT TX的第三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
所述第一保护间隔中为DU TX的第二链路状态转换至为MT TX和/或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等于所述第二保护间隔中为DU TX的第二链路状态转换至为MT TX的第三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
可选的,所述第一保护间隔的作用对象由协议定义、网络设备配置、CU配置或者IAB父节点配置。
可选的,所述第一保护间隔的作用对象包括如下至少一项:
第一链路状态的MT;
第二链路状态的MT;
第一链路状态的DU;
第二链路状态的DU。
可选的,在所述第一保护间隔为MT TX和/或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和为MT TX或者MT RX的第二链路状态之间的转换的情况下,所述第一保护间隔作用于第一链路状态的MT或DU。
可选的,所述第一保护间隔满足如下至少一项:
所述第一保护间隔在为MT TX和/或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和为MT TX的第二链路状态之间转换的情况下,作用于为MT TX的第二链路状态的MT;
所述第一保护间隔在为MT TX和/或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和为MT RX的第二链路状态之间转换的情况下,作用于MT RX的第二链路状态的MT;
所述第一保护间隔在为MT TX和/或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和为DU TX的第二链路状态之间转换的情况下,作用于MT TX和/或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的MT和/DU;
所述第一保护间隔在为MT TX和/或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和为DU RX的第二链路状态之间转换的情况下,作用于MT TX和/或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的MT和/DU。
可选的,所述第一保护间隔作用于作用对象的链路状态的开始时段或者结束时段。
可选的,所述第一保护间隔在为MT TX和/或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转换至为MT TX或者MT RX的第二链路状态的情况下,所述第一保护间隔作用于为MT TX和/或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的结束时段;或者,
在为MT TX或者MT RX的第二链路状态转换至为MT TX和/或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的情况下,所述第一保护间隔作用于为MT TX和/或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的开始时段。
可选的,在所述第一中继设备为所述IAB节点的情况下,处理器901还用于:
向所述IAB父节点或者CU发送第二信令;
其中,所述第二信令用于指示所述IAB节点是否支持第一传输模式和第二传输模式,或者指示第一传输模式和第二传输模式的配置。
可选的,在所述第一中继设备为IAB节点的情况下,所述IAB节点上报DU RX的偏移量和/或发生DU RX偏移的时刻。
可选的,所述IAB父节点配置有与所述第一保护间隔关联的第一偏移量。
可选的,所述第一信令配置有用于指示数据传输是否配置有所述第一保护间隔的第一指示。
可选的,所述第一指示还用于指示所述第一保护间隔作用在数据传输的开始时段或者结束时段。
可选的,在所述第一中继设备为所述IAB父节点或者CU的情况下,处理器901还用于:
向终端发送第三信令;
其中,所述第三信令用于为所述IAB节点MT TX和/或MT RX,或者终端上行传输和/或下行传输配置第三保护间隔。
可选的,所述第三信令还用于如下至少一项:
配置所述第三保护间隔的时间单位;
配置所述第三保护间隔的长度;
配置所述第三保护间隔作用在所述IAB节点的MT传输的起始时段和/或结束时段。
可选的,所述第三信令包括如下至少一项:
高层或者物理层信令,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媒体接入控制层控制单元MAC CE信令,下行控制信息DCI信令,回传应用协议控制的协议数据单元BAP control PDU和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
可选的,所述第三保护间隔为所述终端上行传输和/或下行传输进行打孔或者速率匹配的保护间隔。
在图9中,总线架构可以包括任意数量的互联的总线和桥,具体由处理器901代表的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和存储器903代表的存储器的各种电路链接在一起。总线架构还可以将诸如外围设备、稳压器和功率管理电路等之类的各种其他电路链接在一起,这些都是本领域所公知的,因此,本文不再对其进行进一步描述。总线接口提供接口。收发机902可以是多个元件,即包括发送机和接收机,提供用于在传输介质上与各种其他装置通信的单元。针对不同的终端,用户接口904还可以是能够外接内接需要设备的接口,连接的设备包括但不限于小键盘、显示器、扬声器、麦克风、操纵杆等。
处理器901负责管理总线架构和通常的处理,存储器903可以存储处理器901在执行操作时所使用的数据。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上述中继设备900可以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方法实施例中任意实施方式的第一中继设备,本发明实施例中方法实施例中第一中继设备的任意实施方式都可以被本实施例中的上述中继设备900所实现,以及达到相同的有益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对应于第一中继设备的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其中,所述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如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简称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Memory,简称RAM)、磁碟或者光盘等。
本申请实施例另提供了一种芯片,所述芯片包括处理器和通信接口,所述通信接口和所述处理器耦合,所述处理器用于运行程序或指令,实现上述链路状态的转换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提到的芯片还可以称为系统级芯片、系统芯片、芯片系统或片上系统芯片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上述实施例方法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如ROM/RAM、磁碟、光盘)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终端(可以是手机,计算机,服务器,空调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30)

1.一种链路状态的转换方法,应用于第一中继设备,其特征在于,方法包括:
基于第一保护间隔,在第一链路状态和第二链路状态之间进行转换,其中:
所述第一链路状态和所述第二链路状态为集成接入回传IAB节点在不同传输模式下的链路状态;
所述第一链路状态为第一传输模式下的链路状态,且所述第一传输模式满足:
移动端发送MT TX和分布单元发送DU TX在时域单位上对齐,或者MT TX和DU TX同时工作;以及,
DU TX在时域单位上对齐IAB父节点的TX定时,或者DU TX在时域单位上对齐IAB父节点的DU TX定时,其中,所述IAB父节点为所述IAB节点的父节点;
所述第二链路状态为第二传输模式下的链路状态,所述第二传输模式满足:
DU TX在时域单位上对齐IAB父节点的TX定时,或者DU TX在时域单位上对齐IAB父节点的DU TX定时,其中,所述IAB父节点为所述IAB节点的父节点;
所述第一保护间隔不同的保护间隔为:不同的第一链路状态与第二链路状态的转换,和/或,第一链路状态与不同的第二链路状态的转换;
所述第一保护间隔包括如下至少一项:
为MT TX和/或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转换至为MT TX的第二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
为MT TX和/或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转换至为移动端接收MT RX的第二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
为MT TX的第二链路状态转换至为MT TX和/或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
为MT RX的第二链路状态转换至为MT TX和/或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
为MT TX的第一链路状态转换至为DU TX的第二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
为MT TX的第一链路状态转换至为分布单元接收DU RX的第二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
为DU TX的第二链路状态转换至为MT TX的第一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
为DU RX的第二链路状态转换至为MT TX和的第一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
所述第一保护间隔与第二保护间隔关联,所述第二保护间隔为:针对所述第二链路状态和第三链路状态之间的转换设置的保护间隔;所述第三链路状态与所述第二链路状态为相同传输模式下的链路状态;
所述第一保护间隔与所述第二保护间隔关联,包括如下至少一项:
所述第一保护间隔中为MT TX和/或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转换至为MT TX的第二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等于所述第二保护间隔中为DU TX的第二链路状态转换至为MT TX的第三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
所述第一保护间隔中为MT TX和/或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转换至为MT RX的第二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等于所述第二保护间隔中为DU TX的第二链路状态转换至为MT RX的第三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
所述第一保护间隔中为MT RX的第二链路状态转换至为MT TX和/或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等于所述第二保护间隔中为MT RX的第二链路状态转换至为DU TX的第三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
所述第一保护间隔中为MT TX的第二链路状态转换至为MT TX和/或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等于所述第二保护间隔中为MT TX的第二链路状态转换至为DU TX的第三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
所述第一保护间隔中为MT TX和/或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转换至为DU TX的第二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等于所述第二保护间隔中为MT TX的第二链路状态转换至为DU TX的第三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
所述第一保护间隔中为MT TX和/或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转换至为DU RX的第二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等于所述第二保护间隔中为MT TX的第二链路状态转换至为DU RX的第三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
所述第一保护间隔中为DU RX的第二链路状态转换至为MT TX和/或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等于所述第二保护间隔中为DU RX的第二链路状态转换至为MT TX的第三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
所述第一保护间隔中为DU TX的第二链路状态转换至为MT TX和/或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等于所述第二保护间隔中为DU TX的第二链路状态转换至为MT TX的第三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保护间隔还包括如下至少一项:
为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转换至为DU TX的第二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
为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转换至为分布单元接收DU RX的第二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
为DU TX的第二链路状态转换至为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
为DU RX的第二链路状态转换至为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保护间隔为协议定义或者由第一信令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令包括如下至少一项:
用于所述IAB节点向集中单元CU或者IAB父节点上报第一信息的信令;
用于CU或者所述IAB父节点为所述IAB节点配置第一信息的信令;
其中,第一信息包括所述保护间隔或者与所述第一保护间隔关联的信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保护间隔的作用对象由协议定义、网络设备配置、CU配置或者IAB父节点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保护间隔的作用对象包括如下至少一项:
第一链路状态的MT;
第二链路状态的MT;
第一链路状态的DU;
第二链路状态的DU。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保护间隔为MT TX和/或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和为MT TX或者MT RX的第二链路状态之间的转换的情况下,所述第一保护间隔作用于第一链路状态的MT或DU。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保护间隔满足如下至少一项:
所述第一保护间隔在为MT TX和/或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和为MT TX的第二链路状态之间转换的情况下,作用于为MT TX的第二链路状态的MT;
所述第一保护间隔在为MT TX和/或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和为MT RX的第二链路状态之间转换的情况下,作用于MT RX的第二链路状态的MT;
所述第一保护间隔在为MT TX和/或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和为DU TX的第二链路状态之间转换的情况下,作用于MT TX和/或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的MT和/DU;
所述第一保护间隔在为MT TX和/或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和为DU RX的第二链路状态之间转换的情况下,作用于MT TX和/或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的MT和/DU。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保护间隔作用于作用对象的链路状态的开始时段或者结束时段。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保护间隔在为MT TX和/或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转换至为MT TX或者MT RX的第二链路状态的情况下,所述第一保护间隔作用于为MT TX和/或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的结束时段;或者,
在为MT TX或者MT RX的第二链路状态转换至为MT TX和/或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的情况下,所述第一保护间隔作用于为MT TX和/或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的开始时段。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中继设备为所述IAB节点的情况下,所述方法还包括:
向IAB父节点或者CU发送第二信令;
其中,所述第二信令用于指示所述IAB节点是否支持第一传输模式和第二传输模式,或者指示第一传输模式和第二传输模式的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中继设备为IAB节点的情况下,所述IAB节点上报DU RX的偏移量和/或发生DU RX偏移的时刻。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IAB父节点配置有与所述第一保护间隔关联的第一偏移量。
1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令配置有用于指示数据传输是否配置有所述第一保护间隔的第一指示。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指示还用于指示所述第一保护间隔作用在数据传输的开始时段或者结束时段。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中继设备为IAB父节点或者CU的情况下,所述方法还包括:
向终端发送第三信令;
其中,所述第三信令用于为所述IAB节点MT TX和/或MT RX,或者终端上行传输和/或下行传输配置第三保护间隔。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信令还用于如下至少一项:
配置所述第三保护间隔的时间单位;
配置所述第三保护间隔的长度;
配置所述第三保护间隔作用在所述IAB节点的MT传输的起始时段和/或结束时段。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信令包括如下至少一项:
高层或者物理层信令,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媒体接入控制层控制单元MAC CE信令,下行控制信息DCI信令,回传应用协议控制的协议数据单元BAP control PDU和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保护间隔为所述终端上行传输和/或下行传输进行打孔或者速率匹配的保护间隔。
20.一种链路状态的转换装置,应用于第一中继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转换模块,用于基于第一保护间隔,在第一链路状态和第二链路状态之间进行转换,其中:
所述第一链路状态和所述第二链路状态为IAB节点在不同传输模式下的链路状态;
所述第一链路状态为第一传输模式下的链路状态,且所述第一传输模式满足:
移动端发送MT TX和分布单元发送DU TX在时域单位上对齐,或者MT TX和DU TX同时工作;以及,
DU TX在时域单位上对齐IAB父节点的TX定时,或者DU TX在时域单位上对齐IAB父节点的DU TX定时,其中,所述IAB父节点为所述IAB节点的父节点;
所述第二链路状态为第二传输模式下的链路状态,所述第二传输模式满足:
DU TX在时域单位上对齐IAB父节点的TX定时,或者DU TX在时域单位上对齐IAB父节点的DU TX定时,其中,所述IAB父节点为所述IAB节点的父节点;
所述第一保护间隔不同的保护间隔为:不同的第一链路状态与第二链路状态的转换,和/或,第一链路状态与不同的第二链路状态的转换;
所述第一保护间隔包括如下至少一项:
为MT TX和/或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转换至为MT TX的第二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
为MT TX和/或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转换至为移动端接收MT RX的第二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
为MT TX的第二链路状态转换至为MT TX和/或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
为MT RX的第二链路状态转换至为MT TX和/或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
为MT TX的第一链路状态转换至为DU TX的第二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
为MT TX的第一链路状态转换至为分布单元接收DU RX的第二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
为DU TX的第二链路状态转换至为MT TX的第一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
为DU RX的第二链路状态转换至为MT TX的第一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
所述第一保护间隔与第二保护间隔关联,所述第二保护间隔为:且针对所述第二链路状态和第三链路状态之间的转换设置的保护间隔;所述第三链路状态与所述第二链路状态为相同传输模式下的链路状态;
所述第一保护间隔与所述第二保护间隔关联,包括如下至少一项:
所述第一保护间隔中为MT TX和/或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转换至为MT TX的第二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等于所述第二保护间隔中为DU TX的第二链路状态转换至为MT TX的第三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
所述第一保护间隔中为MT TX和/或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转换至为MT RX的第二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等于所述第二保护间隔中为DU TX的第二链路状态转换至为MT RX的第三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
所述第一保护间隔中为MT RX的第二链路状态转换至为MT TX和/或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等于所述第二保护间隔中为MT RX的第二链路状态转换至为DU TX的第三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
所述第一保护间隔中为MT TX的第二链路状态转换至为MT TX和/或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等于所述第二保护间隔中为MT TX的第二链路状态转换至为DU TX的第三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
所述第一保护间隔中为MT TX和/或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转换至为DU TX的第二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等于所述第二保护间隔中为MT TX的第二链路状态转换至为DU TX的第三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
所述第一保护间隔中为MT TX和/或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转换至为DU RX的第二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等于所述第二保护间隔中为MT TX的第二链路状态转换至为DU RX的第三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
所述第一保护间隔中为DU RX的第二链路状态转换至为MT TX和/或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等于所述第二保护间隔中为DU RX的第二链路状态转换至为MT TX的第三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
所述第一保护间隔中为DU TX的第二链路状态转换至为MT TX和/或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等于所述第二保护间隔中为DU TX的第二链路状态转换至为MT TX的第三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保护间隔还包括如下至少一项:
为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转换至为DU TX的第二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
为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转换至为分布单元接收DU RX的第二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
为DU TX的第二链路状态转换至为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
为DU RX的第二链路状态转换至为DU TX的第一链路状态的保护间隔。
2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保护间隔为协议定义或者由第一信令配置。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令包括如下至少一项:
用于所述IAB节点向集中单元CU或者IAB父节点上报第一信息的信令;
用于CU或者所述IAB父节点为所述IAB节点配置第一信息的信令;
其中,第一信息包括所述保护间隔或者与所述第一保护间隔关联的信息。
24.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保护间隔的作用对象由协议定义、网络设备配置、CU配置或者IAB父节点配置。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保护间隔的作用对象包括如下至少一项:
第一链路状态的MT;
第二链路状态的MT;
第一链路状态的DU;
第二链路状态的DU。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保护间隔作用于作用对象的链路状态的开始时段或者结束时段。
27.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中继设备为IAB节点的情况下,所述IAB节点上报DU RX的偏移量和/或发生DU RX偏移的时刻。
28.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IAB父节点配置有与所述第一保护间隔关联的第一偏移量。
29.一种中继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链路状态的转换方法中的步骤。
3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链路状态的转换方法中的步骤。
CN202010367097.5A 2020-04-30 2020-04-30 链路状态的转换方法及相关设备 Active CN11359695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67097.5A CN113596953B (zh) 2020-04-30 2020-04-30 链路状态的转换方法及相关设备
JP2022566260A JP7392175B2 (ja) 2020-04-30 2021-04-26 リンク状態の変換方法及び通信機器
EP21796143.2A EP4145907A4 (en) 2020-04-30 2021-04-26 LINK STATE SWITCHING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PCT/CN2021/089885 WO2021218910A1 (zh) 2020-04-30 2021-04-26 链路状态的转换方法及通信设备
AU2021263694A AU2021263694B2 (en) 2020-04-30 2021-04-26 Link state switching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KR1020227041658A KR20230005311A (ko) 2020-04-30 2021-04-26 링크 상태 전환 방법 및 통신 장비
US17/966,007 US20230044271A1 (en) 2020-04-30 2022-10-14 Link state switching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s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67097.5A CN113596953B (zh) 2020-04-30 2020-04-30 链路状态的转换方法及相关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96953A CN113596953A (zh) 2021-11-02
CN113596953B true CN113596953B (zh) 2024-04-30

Family

ID=782370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367097.5A Active CN113596953B (zh) 2020-04-30 2020-04-30 链路状态的转换方法及相关设备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044271A1 (zh)
EP (1) EP4145907A4 (zh)
JP (1) JP7392175B2 (zh)
KR (1) KR20230005311A (zh)
CN (1) CN113596953B (zh)
AU (1) AU2021263694B2 (zh)
WO (1) WO202121891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77010A (zh) * 2020-05-15 2021-11-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资源复用方法及装置
CN114095066B (zh) * 2021-11-10 2023-03-14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一种全双工中继定时方法和设备
CN117793814A (zh) * 2022-09-27 2024-03-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18229A (zh) * 2009-02-16 2012-01-11 Lg电子株式会社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从中继站发送和接收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CN106411384A (zh) * 2009-02-20 2017-02-15 Lg电子株式会社 在无线接入系统中接收参考信号的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503555B2 (en) * 2018-08-17 2022-11-15 Qualcomm Incorporated Dynamic timing adjustment for new radio integrated access and backhaul node
JP7306450B2 (ja) * 2018-09-19 2023-07-11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ネットワークデバイス、及び統合アクセスバックホールノード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18229A (zh) * 2009-02-16 2012-01-11 Lg电子株式会社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从中继站发送和接收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CN106411384A (zh) * 2009-02-20 2017-02-15 Lg电子株式会社 在无线接入系统中接收参考信号的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R1-1804755 Overview on RAN1 related issues in IAB".《3GPP tsg_ran\wg1_rl1》.2018, *
Huawei, HiSilicon.R1-1910051 "Resource multiplexing between backhaul and access in IAB".3GPP tsg_ran\wg1_rl1.2019,(tsgr1_98b),第1-2节,表1. *
R1-1910051 "Resource multiplexing between backhaul and access in IAB";Huawei等;《3GPP tsg_ran\wg1_rl1》;20191005;第1-2节,表1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230005311A (ko) 2023-01-09
US20230044271A1 (en) 2023-02-09
CN113596953A (zh) 2021-11-02
AU2021263694B2 (en) 2024-03-07
EP4145907A4 (en) 2023-08-30
AU2021263694A1 (en) 2023-01-19
WO2021218910A1 (zh) 2021-11-04
JP2023523804A (ja) 2023-06-07
JP7392175B2 (ja) 2023-12-05
EP4145907A1 (en) 2023-03-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596953B (zh) 链路状态的转换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12399585B (zh) 一种资源复用方法及装置
CN102036359B (zh) 上行传输信息的发送方法和设备
CN111866849B (zh) 基于双通信卡的通信方法和设备
EP4266731A1 (en) Resource configu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network node, and storage medium
US20230046730A1 (en) Timing adjustment method and related device
CN112584518A (zh) 一种资源确定方法及装置
EP4106456A1 (en) Multiplexing scheduling method for iab network and iab node
EP4266787A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based on integrated access and backhaul
US20230140165A1 (en) Timing offset value indication method and device
US20230156624A1 (en) Power allocation or obtain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node device
CN110474733B (zh) 资源指示方法、网络侧设备及中继站
KR101712914B1 (ko) 상향링크 자원을 이용한 릴레이 동작 방법 및 장치
CN113163490B (zh) 发送功率配置方法、iab节点、基站及存储介质
CN110062434B (zh) 一种中继通信方法
CN108631901B (zh) 一种信息传输方法、处理方法及装置
US11956803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rmining transmission resource
CN114079993B (zh) 保护间隔确定方法、装置、网络节点和存储介质
CN115334657A (zh) 重复传输的确定方法、装置、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