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596782A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通信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通信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596782A
CN113596782A CN202010364230.1A CN202010364230A CN113596782A CN 113596782 A CN113596782 A CN 113596782A CN 202010364230 A CN202010364230 A CN 202010364230A CN 113596782 A CN113596782 A CN 11359678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device
data
resource
mode
inform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36423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596782B (zh
Inventor
田苑
曾勇波
李俊
秦城
金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364230.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596782B/zh
Publication of CN1135967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9678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59678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9678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70Services for machine-to-machine communication [M2M] or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 [MTC]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22Site diversity; Macro-diversity
    • H04B7/026Co-operative diversity, e.g. using fixed or mobile stations as relay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80Services using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 e.g.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NFC], 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or low energy commun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4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relaying to or from another terminal or us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通信装置,其中方法包括:第一终端设备根据第一终端设备的传输需求信息,确定传输第一数据的协作传输模式,第一终端设备根据协作传输模式,确定第一指示信息和第二数据,其中,第一数据为第一终端设备待发送的数据,第二数据是第一数据或者第一数据中的一部分;第一终端设备将第一指示信息和第二数据发送至第二终端设备;第一终端设备或第二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请求消息;请求消息用于请求发送第一数据的资源。该技术方案中,第一终端设备充分考虑自身传输需求信息,确定出的协作传输模式更适用于第一终端设备,适用性强且灵活性高。而且,无需网络设备确定协作传输模式,减少网络设备的工作量。

Description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通信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通信装置。
背景技术
在无线通信中,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与基站之间的通信性能受环境的影响会面临诸多问题。例如,多径效应会导致信号衰落严重,降低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再例如,网络环境拥塞会导致数据传输的吞吐量降低。基于此,多用户协作技术被提出,其基本原理为:多个UE共同组成一个UE组,当其中一个UE有数据发送时,可以借助UE组内其他UE的天线与基站通信,从而提升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或吞吐量。其中,生成原始数据的UE称为源UE,用于协助源UE发送原始数据的UE称为协作UE,该原始数据为源UE向基站待传输的数据。
现有技术中,源UE需要向基站发送数据时,会先向基站请求上行资源,基站根据源UE的信道信息和协作UE的信道信息,确定源UE和协作UE协作传输数据的协作传输模式,然后将协作传输模式通过上行调度信息通知给源UE和协作UE,源UE和协作UE通过盲检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PDCCH)获取到上行调度信息后,根据上行调度信息协作向基站发送源UE的数据。
在该方式中,通过基站确定源UE和协作UE协作传输数据的协作传输模式,灵活性较差,部分情况下会导致源UE的数据发送失败。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通信装置,用以解决基站确定源UE和协作UE协作传输数据的协作传输模式时,灵活性较差,部分情况下会导致源UE的数据发送失败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所述方法包括:第一终端设备生成待发送的第一数据,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传输需求信息,确定传输所述第一数据的协作传输模式;第一终端设备根据所述协作传输模式,确定第一指示信息和第二数据,其中,所述第二数据是所述第一数据或者所述第一数据中的一部分;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将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和所述第二数据发送至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当所述协作传输模式为虚拟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MIMO)复用模式或虚拟MIMO分集模式时,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请求消息;当所述协作传输模式为中继模式时,所述第一指示信息还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所述请求消息;所述请求消息用于请求发送所述第一数据的资源。
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终端设备根据自身传输需求信息确定协作传输模式,也即,第一终端设备充分考虑了自身传输需求信息,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网络设备考虑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的信道信息的方案,确定出的协作传输模式更适用于第一终端设备,适用性强且灵活性高。而且,该方式无需网络设备确定协作传输模式,减少网络设备的工作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传输需求信息包括以下内容中的任一个或任多个: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吞吐量需求信息;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可靠性需求信息;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电量信息。
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终端设备的传输需求信息包括吞吐量需求信息、可靠性需求信息和电量信息中至少一个,通过该方式确定出的协作传输模式,更适用于第一终端设备的自身硬件情况和当前业务的需求情况。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终端设备若确定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信道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信道信息满足第一预设条件,且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吞吐量需求信息大于吞吐量阈值,则确定所述协作传输模式为虚拟MIMO复用模式;所述第一终端设备若确定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信道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信道信息满足第二预设条件,且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可靠性需求信息大于可靠性阈值,则确定所述协作传输模式为虚拟MIMO分集模式;所述第一终端设备若确定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信道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信道信息满足第三预设条件,和/或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电量信息不大于电量阈值,则确定所述协作传输模式为中继模式。
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终端设备根据传输需求信息和信道信息确定协作传输模式,具体根据传输需求信息(吞吐量需求信息、可靠性需求信息、电量信息中至少一个)、第一终端设备的信道信息、第二终端设备的信道信息,确定协作传输模式。通过该方式确定的协作传输模式,不仅适用于第一终端设备的自身硬件情况和当前业务的需求情况,而且适用于当前传输数据的信道情况。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所述协作传输模式为所述虚拟MIMO复用模式时,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根据所述虚拟MIMO复用模式和所述第三数据,确定请求消息,并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所述请求消息。网络设备根据来自第一终端设备的请求消息,分别确定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三数据的第一资源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二数据的第二资源,网络设备分别确定第一资源的配置信息和第二资源的配置信息,并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一资源的配置信息,以及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第二资源的配置信息。从而第一终端设备接收所述第一资源的配置信息,并根据所述第一资源的配置信息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所述第三数据;第二终端设备接收所述第二资源的配置信息,并根据所述第二资源的配置信息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所述第二数据。
上述技术方案中,当所述协作传输模式为虚拟MIMO复用模式时,第一终端设备根据所述虚拟MIMO复用模式和所述第三数据确定请求消息,请求消息用于请求第一资源和第二资源,第一终端设备通过第一资源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三数据,第二终端设备通过第二资源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二数据,提高第一终端设备的数据吞吐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所述协作传输模式为虚拟MIMO分集模式时,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根据所述虚拟MIMO分集模式和所述第一数据,确定请求消息,并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所述请求消息。网络设备根据来自第一终端设备的请求消息,分别确定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数据的第三资源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数据的第四资源,网络设备分别确定第三资源的配置信息和第四资源的配置信息,并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三资源的配置信息,以及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第四资源的配置信息。从而第一终端设备接收所述第三资源的配置信息,并根据所述第三资源的配置信息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数据;第二终端设备接收所述第四资源的配置信息,并根据所述第四资源的配置信息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数据。
上述技术方案中,当所述协作传输模式为虚拟MIMO分集模式时,第一终端设备根据所述虚拟MIMO分集模式和所述第一数据确定请求消息,请求消息用于请求第三资源和第四资源,第一终端设备通过第三资源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一数据,第二终端设备通过第四资源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一数据,网络设备基于来自第一终端设备的数据和来自第二终端设备的数据,确定可靠性非常高的第一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所述协作传输模式为中继模式时,所述第二数据是所述第一数据;所述第二终端设备根据中继模式和第一数据,确定请求消息,并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所述请求消息,网络设备根据所述请求消息,确定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数据的第五资源,网络设备确定所述第五资源的配置信息,并向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五资源的配置信息;第二终端设备接收所述第五资源的配置信息,并根据所述第五资源的配置信息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数据。
上述技术方案中,当所述协作传输模式为中继模式时,第一终端设备无需向网络设备发送数据,相当于,无需向网络设备发送资源请求和获取网络设备的资源配置信息,减少第一终端设备的工作量,即减少第一终端设备的电量消耗,在第一终端设备的电量小于电量阈值时,避免第一终端设备由于电量过低可能导致上传数据丢失的问题。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请求消息是缓冲状态报告(buffer statusreport,BSR);所述BSR中包括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协作传输模式为虚拟MIMO复用模式、虚拟MIMO分集模式、中继模式中任一个。
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终端设备或第二终端设备在向网络设备请求资源时,将BSR发送至网络设备,且该BSR中指示协作传输模式,网络设备可以基于协作传输模式确定为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分配资源。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确定所述第二终端设备;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用于所述网络设备为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确定发送所述第二数据的资源。
上述技术方案中,网络设备中预先存储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二终端设备的协作关系,在网络设备接收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请求消息时,可以基于预先存储的协作关系,确定第二终端设备,进而为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分别分配资源。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所述方法包括:第二终端设备接收来自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一指示信息和第二数据;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二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协作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一数据;所述第二数据是所述第一数据或者所述第一数据中的一部分;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所述第二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协作传输模式为虚拟MIMO复用模式时,所述第二数据是所述第一数据中的一部分;所述第二终端设备接收来自所述网络设备的第二资源的配置信息,并根据所述第二资源的配置信息,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所述第二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协作传输模式为虚拟MIMO分集模式时,所述第二数据是所述第一数据;所述第二终端设备接收来自所述网络设备的第四资源的配置信息,并根据所述第四资源的配置信息,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协作传输模式为中继模式时,所述第二数据是所述第一数据;所述第二终端设备根据所述中继模式和所述第一数据,确定请求消息,并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所述请求消息;其中,所述请求消息用于请求第五资源;所述第五资源是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数据的资源;所述第二终端设备接收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五资源的配置信息,根据所述第五资源的配置信息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数据。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所述方法包括:网络设备接收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协作发送的第一数据,或,接收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一数据;所述网络设备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或,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反馈消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网络设备接收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三数据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二数据;所述第一数据包括所述第二数据和所述第三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网络设备接收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请求消息;所述请求消息指示虚拟MIMO复用模式和第三数据的数据量;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虚拟MIMO复用模式和所述第三数据的数据量确定第一资源和第二资源;所述网络设备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一资源的配置信息,以及向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二资源的配置信息;其中,所述第一资源是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三数据的资源,所述第二资源是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二数据的资源。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网络设备接收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数据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网络设备接收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请求消息;所述请求消息指示虚拟MIMO分集模式和所述第一数据的数据量;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虚拟MIMO分集模式和所述第一数据的数据量确定第三资源和第四资源;所述网络设备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三资源的配置信息,以及向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四资源的配置信息;其中,所述第三资源是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数据的资源,所述第四资源是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数据的资源。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网络设备接收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的请求消息;所述请求消息指示中继模式和第一数据的数据量;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中继模式和所述第一数据的数据量确定第五资源;所述网络设备向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五资源的配置信息;其中,所述第五资源是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数据的资源。
第四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具有实现上述第一方面中的第一终端设备或第二方面中的第二终端设备或第三方面中的网络设备的功能。该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该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单元或模块。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该通信装置可以是第一终端设备,该第一终端设备可以包括处理单元和通信单元,这些单元可以执行上述方法示例中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终端设备的相应功能,具体参见方法示例中的详细描述,此处不做赘述。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该通信装置可以是第二终端设备,该第二终端设备可以包括处理单元和通信单元,这些单元可以执行上述方法示例中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终端设备的相应功能,具体参见方法示例中的详细描述,此处不做赘述。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该通信装置可以是网络设备,该网络设备可以包括处理单元和通信单元,这些单元可以执行上述方法示例中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网络设备的相应功能,具体参见方法示例中的详细描述,此处不做赘述。
第五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和通信接口,所述通信接口用于接收来自所述通信装置之外的其它通信装置的信号并传输至所述处理器或将来自所述处理器的信号发送给所述通信装置之外的其它通信装置,所述处理器通过逻辑电路或执行代码指令用于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或者用于执行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或者用于执行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六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或指令,当计算机程序或指令被通信装置执行时,使得该通信装置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或者用于执行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或者用于执行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七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或指令,当该计算机程序或指令被通信装置执行时,使得该通信装置执行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或者执行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或者执行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八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芯片,该芯片包括处理器,所述处理器与存储器耦合,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或指令,当所述计算机程序或指令被执行时,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或者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或者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被执行。
第九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通信系统,该通信系统包括第一终端设备、第二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其中,第一终端设备可以用于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中的任意一种方法,第二终端设备可以用于执行上述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中的任意一种方法,网络设备可以用于执行上述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中的任意一种方法。
上述第二方面至第九方面中任一方面可以达到的技术效果可以参照上述第一方面中有益效果的描述,此处不再重复赘述。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系统的架构示意图;
图1(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通信系统的架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UE1的操作界面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UE1的操作界面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UE2的操作界面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UE1的操作界面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四种UE1的操作界面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虚拟MIMO复用模式下数据传输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虚拟MIMO分集模式下数据传输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中继模式下数据传输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确定协作传输模式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虚拟MIMO复用模式下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虚拟MIMO分集模式下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4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中继模式下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5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BSR格式的示意图;
图16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虚拟MIMO复用模式下BSR格式的示意图;
图17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虚拟MIMO分集模式下BSR格式的示意图;
图18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中继模式下BSR格式的示意图;
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做详细描述。
以下,对本申请中的部分用语进行解释说明,以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
一、多用户协作技术:多个终端设备共同组成一个终端设备组,当其中一个终端设备生成原始数据并需要发送时,可以借助终端设备组内其他终端设备的天线与网络设备通信,从而提升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或吞吐量。其中,生成原始数据的终端设备称为源终端设备,用于协助源终端设备发送原始数据的终端设备称为协作终端设备。
终端设备组内的终端设备协作传输数据的协作传输模式包括:虚拟MIMO复用模式、虚拟MIMO分集模式和中继模式。
二、虚拟MIMO复用模式:源终端设备和协作终端设备均与网络设备通信,源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的数据和协作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的数据不同,且二者发送的数据共同组成源终端设备生成的原始数据。虚拟MIMO复用模式可提高数据传输的吞吐量。
三、虚拟MIMO分集模式:源终端设备和协作终端设备均与网络设备通信,且源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的数据和协作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的数据相同,且二者发送的数据均为源终端设备生成的原始数据。虚拟MIMO分集模式可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四、中继模式:源终端设备生成原始数据,并向协作终端设备发送原始数据,协作终端设备再将接收到的原始数据发送至网络设备。中继模式可实现当源终端设备不能与网络设备通信时,将源终端设备的原始数据发送至网络设备。
五、信道质量指示(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CQI):用于指示信道质量,代表当前信道质量的好坏,CQI与和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signal to interference plusnoise ratio,SINR)相对应。CQI的取值范围为0至15,当CQI取值为0时,表示信道质量最差;CQI取值为15时,表示信道质量最好。
六、信道正交性:用于衡量两个信道之间的干扰程度。若两个信道的信道正交性大于正交性阈值,则确定两个信道的信道正交性好,即确定两个信道之间干扰较小;若两个信道的信道正交性不大于正交性阈值,则确定两个信道的信道正交性差,即确定两个信道之间干扰较大。
七、终端设备:为具有无线收发功能的设备或可设置于该设备的芯片。其中,所述具有无线收发功能的设备也可以称为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接入终端、用户单元、用户站、移动站、远方站、远程终端、移动设备、用户终端、用户代理或用户装置。在实际应用中,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可以是手机(mobile phone)、平板电脑(Pad)、带无线收发功能的电脑、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终端、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终端、工业控制(industrial control)中的无线终端、无人驾驶(self driving)中的无线终端、远程医疗(remote medical)中的无线终端、智能电网(smart grid)中的无线终端、运输安全(transportation safety)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城市(smart city)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家庭(smart home)中的无线终端等等。本申请的实施例对应用场景不做限定。本申请中将前述具有无线收发功能的设备及可设置于该设备中的芯片统称为终端设备。
八、网络设备:可以为各种制式下无线接入设备,例如演进型节点B(evolved NodeB,eNB)、无线网络控制器(radio network controller,RNC)或节点B(Node B,NB)、基站控制器(base station controller,BSC)、基站收发台(base transceiver station,BTS)、家庭基站(例如,home evolved NodeB,或home Node B,HNB)、基带单元(baseband unit,BBU),无线保真(wireless fidelity,WiFi)系统中的接入点(access point,AP)、无线中继节点、无线回传节点、传输点(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point,TRP或者transmissionpoint,TP)等,还可以为5G(NR)系统中的gNB或传输点(TRP或TP),5G系统中的基站的一个或一组(包括多个天线面板)天线面板,或者,还可以为构成gNB或传输点的网络节点,如基带单元(BBU),或在集中式-分布式(central unit-distributed,CU-DU)架构下的DU等。
九、逻辑信道标识(logical channel identification,LCID):3GPP 5G NR协议中,LCID取值如表1所示。
表1
Index LCID values
0 CCCH of size 64bits(referred to as"CCCH1"in TS 38.331[5])
1–32 Identity of the logical channel
33–51 Reserved
52 CCCH of size 48bits(referred to as"CCCH"in TS 38.331[5])
53 Recommended bit rate query
54 Multiple Entry PHR(four octets Ci)
55 Configured Grant Confirmation
56 Multiple Entry PHR(one octet Ci)
57 Single Entry PHR
58 C-RNTI
59 Short Truncated BSR
60 Long Truncated BSR
61 Short BSR
62 Long BSR
63 Padding
十、其它:“至少一个(项)”是指一个或者多个,“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和/或”,用于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只存在A,只存在B以及同时存在A和B三种情况,其中A,B可以是单数或者复数。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以下至少一项(个)”或其类似表达,是指这些项中的任意组合,包括单项(个)或复数项(个)的任意组合。例如,a、b、c中的至少一项(个),可以表示:“a”,“b”,“c”,“a和b”,“a和c”,“b和c”,或“a和b和c”,其中a,b,c可以是单个,也可以是多个。“示例的”一词用于表示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申请中被描述为“示例”的任何实施例或设计方案不应被解释为比其它实施例或设计方案更优选或更具优势。确切而言,使用示例的一词旨在以具体方式呈现概念。
基于上述内容,图1(a)是本申请可应用的一种通信系统的架构示意图。如图1(a)所示,该通信系统中包括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图1(a)以网络设备101、终端设备102和终端设备103为例。至少两个终端设备可以组成一个终端设备组,终端设备组中包括源终端设备和协作终端设备。
其中,网络设备101可以为终端设备组内的任一个终端设备提供无线接入有关的服务,实现下述功能中的一个或多个:无线物理层功能、资源调度、无线资源管理、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管理、无线接入控制、移动性管理功能。
终端设备组内的终端设备之间可以进行短距离无线通信。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比如终端直通(device-to-device,D2D)技术、蓝牙技术、WiFi技术、红外线(infraredradiation,IR)技术、超宽带技术等。
图1(a)所示的通信系统例如可以是:新无线(new radio,NR)系统、全球移动通讯(global system of mobile communication,GSM)系统、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eneralpacket radio service,GPRS)、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先进的长期演进(advanced long term evolution,LTE-A)系统、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niversal mobiletelecommunication system,UMTS)、演进的长期演进(evolved long term evolution,eLTE)系统、未来通信系统等其它通信系统,具体的,在此不做限制。
终端设备组内的多个终端设备可以属于同一用户或者不同用户。示例性的,如图1(b)为本申请提供的另一种通信系统的架构示意图。该通信系统中包括网络设备201和同一个用户的多个终端设备,该用户将自己的多个终端设备组成至少一个终端设备组,将通信能力较强的终端设备协助通信能力较弱的终端设备。
如图1(b)中,该用户的多个终端设备组成两个终端设备组,其中,终端设备组210包括手机203、平板电脑204、智能手环205,智能手环205为源终端设备,手机203、平板电脑204为智能手环205的协作终端设备,手机203、平板电脑204用于协助智能手环205向网络设备201发送智能手环205生成的原始数据。
终端设备组220包括手机203、平板电脑204、VR眼镜206,VR眼镜206为源终端设备,手机203、平板电脑204为VR眼镜206的协作终端设备,手机203、平板电脑204用于协助VR眼镜206向网络设备201发送VR眼镜206生成的原始数据。
基于上述内容,对源终端设备和协作终端设备建立协作关系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源终端设备可以与一个或多个协作终端设备建立协作关系。
第一种实现方式,通过用户操作建立协作关系。
源终端设备配置短距离连接功能,并在操作界面上显示短距离连接开关。用户点击源终端设备的操作界面上的短距离连接开关,相当于源终端设备在接收到用户下发的开启短距离连接指令之后,开启短距离连接功能。源终端设备搜索附近同样具有该功能且信道质量优于源终端设备的信道质量的候选终端设备,将搜索到的候选终端设备显示在操作界面的可用设备列表中。用户从可用设备列表中指定用于与源终端设备进行短距离连接的候选终端设备(或称为指定终端设备),相应的,源终端设备接收用户下发的短距离连接指令后,根据短距离连接指令生成协作请求消息,将协作请求消息发送至指定终端设备。指定终端设备接收协作请求消息后,根据协作请求消息将相应的请求内容显示在其操作界面上,从而使用指定终端设备的用户确定是否允许指定终端设备与源终端设备建立短距离连接。若指定终端设备接收到用户下发的确认指令,则根据确认指令生成协作确认消息,并将该协作确认消息发送至源终端设备。此时,源终端设备和指定终端设备建立了短距离连接,该指定终端设备即称为协作终端设备。
下面,参照图2至图6,以短距离连接功能为蓝牙连接功能为例,说明上述通过用户操作建立协作关系的流程。
比如,源终端设备为UE1,UE1的使用用户为用户1;UE1的候选终端设备为UE2、UE3、UE4,其中,UE2的使用用户为用户2。
图2示例性地的示出了一种UE1的操作界面的示意图。用户1点击UE1的操作界面上的蓝牙连接功能的开关,可实现UE1开启蓝牙连接功能,并搜索附近同样开启蓝牙连接功能且信道质量优于UE1的UE。UE1的操作界面上显示有可用设备列表,该可用设备列表中包括被UE1搜索到的候选终端设备的设备名称,如图2中,UE1的操作界面上可用设备列表中显示UE2、UE3和UE4。用户1从可用设备列表中指定任一个或多个UE,比如,用户1点击可用设备列表中的UE2,响应于该点击操作在UE1的操作界面上显示如图3所示,该操作界面上显示有提示信息,该提示信息用于提示用户1确定是否将UE1与UE2建立蓝牙连接,若用户1点击“是”,则UE1向UE2发送蓝牙连接请求信息(相当于协作请求消息)。UE2接收蓝牙连接请求信息,UE2的操作界面上显示如图4所示,该操作界面上显示有提示信息,该提示信息用于提示用户2确认是否允许UE2与UE1建立蓝牙连接,若用户2允许UE2与UE1建立蓝牙连接,也即UE2接收到用户2下发的蓝牙连接确认指令,UE2生成蓝牙连接确认消息,并向UE1发送蓝牙连接确认消息,从而UE1和UE2完成蓝牙连接。此时理解为,UE1允许UE2发送UE1生成的原始数据。
如图5所示,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UE1分别与UE2和UE3建立蓝牙连接后的一种操作界面的示意图。该操作界面包括已配对设备列表,已配对设备列表中包括已经与UE1完成蓝牙连接的UE2和UE3,UE2和UE3即为UE1的协作UE(或称为协作终端设备)。当用户1指示UE1发送数据时,可以选择通过UE2协作发送,或者选择通过UE3协作发送,或者选择通过UE2和UE3协作发送。
如图6示例性的示出UE1在发送数据时的一种操作界面的示意图,UE1的操作界面上显示提示信息,该提示信息用于提示用户1确定是否通过UE2协作发送数据,若用户1点击“是”,则UE1与UE2协作发送数据。
第二种实现方式,通过自动交互建立协作关系。
源终端设备从附近的多个候选终端设备中自动选择协作终端设备。
具体的,源终端设备搜索附近具有相同短距离连接功能的终端设备,并建立候选终端设备组。例如,源终端设备通过WiFi技术进行短距离连接时,利用对等(peer to peer,P2P)网络设备发现过程搜索候选终端设备。源终端设备向候选终端设备发送协作请求消息,至少一个候选终端设备接收到协作请求消息后,判断是否满足协作条件,如果满足,则向源终端设备发送协作确认信息。源终端设备根据至少一个候选终端设备发送的协作确认信息,从至少一个候选终端设备中确定出协作终端设备。
在第二种实现方式中,协作请求消息包括源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之间的信道信息、源终端设备的小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cell radio network temporary identifier,C-RNTI)。候选终端设备接收协作请求消息,若确定满足协作条件:a)候选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之间的信道质量优于源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之间的信道质量;b)候选终端设备与源终端设备之间的短距离传输链路质量大于预设质量阈值,则向源终端设备发送协作确认消息。其中,协作确认消息包括候选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之间的信道信息、候选终端设备与源终端设备之间的短距离传输链路信息。
结合图1(a),以终端设备102为源终端设备、终端设备103为协作终端设备为例,说明在不同协作传输模式下,源终端设备和协作终端设备协作发送数据的业务场景。
当协作传输模式为虚拟MIMO复用模式时,如图7为终端设备102和终端设备103协作发送数据的一种场景示意图。终端设备102生成原始数据A,将原始数据A分为由终端设备102发送的数据A1和由终端设备103发送的数据A2(其中,数据A1和数据A2共同组成原始数据A),终端设备102将数据A2发送至终端设备103;终端设备102将数据A1发送至网络设备101,终端设备103将数据A2发送至网络设备101;网络设备101根据来自终端设备102的数据A1和来自终端设备103的数据A2确定原始数据A。
当协作传输模式为虚拟MIMO分集模式时,如图8为终端设备102和终端设备103协作发送数据的一种场景示意图。终端设备102生成原始数据A,将原始数据A发送至终端设备103;终端设备102将原始数据A发送至网络设备101,终端设备103将原始数据A发送至网络设备101;网络设备101根据来自终端设备102的原始数据A和来自终端设备103的原始数据A确定原始数据A。
当协作传输模式为中继模式时,如图9为终端设备102和终端设备103协作发送数据的一种场景示意图。终端设备102生成原始数据A,将原始数据A发送至终端设备103,终端设备103将原始数据A发送至网络设备101,网络设备101根据来自终端设备103的原始数据A确定原始数据A。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描述的网络架构以及业务场景是为了更加清楚的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限定,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知,随着网络架构的演变和新业务场景的出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对于类似的技术问题,同样适用。
现有技术中,协作传输模式是由网络设备根据源终端设备的信道信息和协作终端设备的信道信息确定。下面,结合图1(a)举例说明。
网络设备101若确定终端设备102的信道质量和终端设备103的信道质量均较好,且终端设备102的信道和终端设备103的信道的信道正交性大于正交性阈值,则确定协作传输模式为虚拟MIMO复用模式。网络设备101若确定终端设备102的信道质量较差,终端设备103的信道质量较好,且终端设备102的信道和终端设备103的信道的信道正交性大于正交性阈值,则确定协作传输模式为虚拟MIMO分集模式。网络设备101若确定终端设备102的信道和终端设备103的信道的信道正交性不大于正交性阈值,且确定终端设备102的信道质量差,则确定协作传输模式为中继模式。
上述通过网络设备确定协作传输模式的方式,不能适用于源终端设备的实际传输需求。
比如,网络设备若确定源终端设备的信道质量较差,协作终端设备的信道质量较好,且源终端设备的信道和协作终端设备的信道的信道正交性大于正交性阈值,则确定协作传输模式为虚拟MIMO分集模式。但此时,若源终端设备的电量较低,不适用于向网络设备直接发送数据,则虚拟MIMO分集模式并不适用于源终端设备发送数据的实际需求。
又比如,网络设备若确定源终端设备的信道质量较好,协作终端设备的信道质量较好,且源终端设备的信道和协作终端设备的信道的信道正交性大于正交性阈值,则确定协作传输模式为虚拟MIMO复用模式。但此时,若终端设备对发送数据的可靠性要求高,则虚拟MIMO复用模式并不适用于源终端设备发送数据的实际需求。
鉴于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该方法通过源终端设备根据自身发送数据的实际需求,来确定协作传输模式。该方法确定出的协作传输模式更适用于终端设备发送数据的实际需求,灵活性好。
如图10所示,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方法中,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可组成终端设备组,第一终端设备可称为源终端设备,第二终端设备可称为协作终端设备。其中,第一终端设备可为图1(a)中的终端设备102,第二终端设备可为图1(a)中的终端设备103;或,第一终端设备可为图1(b)中的智能手环205或VR眼镜206,第二终端设备可为图1(b)中的手机203或平板电脑204。
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01,第一终端设备根据第一终端设备的传输需求信息,确定传输第一数据的协作传输模式,第一数据为第一终端设备待发送的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传输需求信息可包括以下(1)、(2)和(3)中的任一个或任多个。
(1)第一终端设备的吞吐量需求信息。
第一终端设备的吞吐量需求信息可以由当前业务所要求的吞吐量范围衡量,若当前业务所要求的吞吐量范围大于吞吐量阈值,则确定吞吐量需求信息大于吞吐量阈值。
第一终端设备的吞吐量需求信息还可以由当前业务的业务类型指示。若当前业务为视频业务,则确定吞吐量需求信息大于吞吐量阈值;若当前业务为音频业务,则确定吞吐量需求信息不大于吞吐量阈值。
(2)第一终端设备的可靠性需求信息。
第一终端设备的可靠性需求信息可以由当前业务所要求的误码率衡量。若当前业务所要求的误码率不大于误码率阈值,则确定可靠性需求信息大于可靠性阈值。
(3)第一终端设备的电量信息。
第一终端设备的电量信息可以由第一终端设备当前的电池电量指示。
第一终端设备根据传输需求信息确定协作传输模式,分如下三种情况进行介绍。
情况1,传输需求信息包括(1)、(2)和(3)中的任一个。
示例1.1,第一终端设备根据第一终端设备的电量信息,确定协作传输模式。
第一终端设备确定第一终端设备的电量信息;第一终端设备若确定电量信息不大于电量阈值,则确定协作传输模式为中继模式。
示例1.2,第一终端设备根据第一终端设备的吞吐量需求信息,确定协作传输模式。
第一终端设备确定第一终端设备的吞吐量需求信息;第一终端设备若确定吞吐量需求信息大于吞吐量阈值,则确定协作传输模式为虚拟MIMO复用模式。
示例1.3,第一终端设备根据第一终端设备的可靠性需求信息,确定协作传输模式。
第一终端设备确定第一终端设备的可靠性需求信息;第一终端设备若确定可靠性需求信息大于可靠性阈值,则确定协作传输模式为虚拟MIMO分集模式。
情况2,传输需求信息包括(1)、(2)和(3)中的任两个。
示例2.1,第一终端设备根据电量信息和吞吐量需求信息、电量信息的优先级、吞吐量需求信息的优先级,确定协作传输模式。
在电量信息的优先级高于吞吐量需求信息的优先级的情况下,第一终端设备确定第一终端设备的电量信息和吞吐量需求信息;第一终端设备若确定电量信息不大于电量阈值,且吞吐量需求信息大于吞吐量阈值,则确定协作传输模式为中继模式。
在吞吐量需求信息的优先级高于电量信息的优先级的情况下,第一终端设备确定第一终端设备的电量信息和吞吐量需求信息;第一终端设备若确定电量信息不大于电量阈值,且吞吐量需求信息大于吞吐量阈值,则确定协作传输模式为虚拟MIMO复用模式。
示例2.2,第一终端设备根据电量信息和可靠性需求信息、电量信息的优先级、可靠性需求信息的优先级,确定协作传输模式。
在电量信息的优先级高于可靠性需求信息的优先级的情况下,第一终端设备确定第一终端设备的电量信息和可靠性需求信息;第一终端设备若确定电量信息不大于电量阈值,且可靠性需求信息大于可靠性阈值,则确定协作传输模式为中继模式。
在可靠性需求信息的优先级高于电量信息的优先级的情况下,第一终端设备确定第一终端设备的电量信息和可靠性需求信息;第一终端设备若确定电量信息不大于电量阈值,且可靠性需求信息大于可靠性阈值,则确定协作传输模式为虚拟MIMO分集模式。
示例2.3,第一终端设备根据吞吐量需求信息和可靠性需求信息、吞吐量需求信息的优先级、可靠性需求信息的优先级,确定协作传输模式。
在吞吐量需求信息的优先级高于可靠性需求信息的优先级的情况下,第一终端设备确定第一终端设备的吞吐量需求信息和可靠性需求信息;第一终端设备若确定吞吐量需求信息大于吞吐量阈值,且可靠性需求信息大于可靠性阈值,则确定协作传输模式为虚拟MIMO复用模式。
在可靠性需求信息的优先级高于吞吐量需求信息的优先级的情况下,第一终端设备确定第一终端设备的吞吐量需求信息和可靠性需求信息;第一终端设备若确定吞吐量需求信息大于吞吐量阈值,且可靠性需求信息大于可靠性阈值,则确定协作传输模式为虚拟MIMO分集模式。
情况3,传输需求信息包括(1)、(2)和(3)。
第一终端设备根据电量信息、可靠性需求信息和吞吐量需求信息、电量信息的优先级、吞吐量需求信息的优先级、可靠性需求信息的优先级,确定协作传输模式。
在电量信息的优先级为最高的情况下,第一终端设备确定第一终端设备的电量信息、可靠性需求信息、吞吐量需求信息;第一终端设备若确定电量信息不大于电量阈值,且吞吐量需求信息大于吞吐量阈值,且可靠性需求信息大于可靠性阈值,则确定协作传输模式为中继模式。
在可靠性需求信息的优先级为最高的情况下,第一终端设备确定第一终端设备的电量信息、可靠性需求信息、吞吐量需求信息;第一终端设备若确定电量信息不大于电量阈值,且吞吐量需求信息大于吞吐量阈值,且可靠性需求信息大于可靠性阈值,则确定协作传输模式为虚拟MIMO分集模式。
在吞吐量需求信息的优先级为最高的情况下,第一终端设备确定第一终端设备的电量信息、可靠性需求信息、吞吐量需求信息;第一终端设备若确定电量信息不大于电量阈值,且吞吐量需求信息大于吞吐量阈值,且可靠性需求信息大于可靠性阈值,则确定协作传输模式为虚拟MIMO复用模式。
此外,步骤1001中,第一终端设备还可以根据传输需求信息和信道信息确定协作传输模式。参阅图11示出的流程图,具体说明如下。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本申请适用于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协作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一数据,相当于,第一终端设备通过第一终端设备的上行信道、第二终端设备通过第二终端设备的上行信道协作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一数据,所以,在非特指情况下,本申请中信道均指的是上行信道。
步骤1101,第一终端设备获取第一终端设备的信道信息和第二终端设备的信道信息。
第一终端设备的信道信息包括第一终端设备的信道矩阵和第一终端设备的信道质量;第二终端设备的信道信息包括第二终端设备的信道矩阵和第二终端设备的信道质量。
第一终端设备在获取第一终端设备的信道信息和第二终端设备的信道信息时,可以至少有两种获取方式。
方式一,基于信道互易性获取。
第一终端设备获取第一终端设备的下行信道信息,并基于信道互易性原则,确定第一终端设备的上行信道信息;第二终端设备获取第二终端设备的下行信道信息,并基于信道互易性原则,确定第二终端设备的上行信道信息。第二终端设备将第二终端设备的上行信道信息发送至第一终端设备。
方式二,从网络设备中获取。
第一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请求第一终端设备的上行信道信息和第二终端设备的上行信道信息,网络设备根据第一终端设备的请求,向第一终端设备反馈第一终端设备的上行信道信息和第二终端设备的上行信道信息。
信道信息可以基于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之间的参考信号确定,方式一中,第一终端设备可以是基于下行参考信号确定,下行参考信号如公共参考信号(common referencesignal,CRS)、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reference singal,CSI-RS);方式二中,网络设备可以是基于上行参考信号确定,上行参考信号如解调参考信号(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DM-RS)、探测参考信号(sounding referencesignal,SRS)。
步骤1102,第一终端设备根据第一终端设备的信道矩阵和第二终端设备的信道矩阵,确定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的信道正交性。
示例性的,第一终端设备确定第二终端设备的信道矩阵在第一终端设备的信道矩阵上的正交投影长度,采用正交投影长度来衡量二者的信道正交性。
步骤1103,第一终端设备根据第一终端设备的传输需求信息、第一终端设备的信道和第二终端设备的信道的信道正交性、第一终端设备的信道质量和第二终端设备的信道质量,确定协作传输模式。
至少有如下三种实现方式:
实现方式1,第一终端设备若确定第一终端设备的信道和第二终端设备的信道的信道正交性大于正交性阈值、第一终端设备的信道质量大于第一阈值、第二终端设备的信道质量大于第二阈值、且第一终端设备的吞吐量需求大于吞吐量阈值,则确定协作传输模式为虚拟MIMO复用模式。
实现方式2,第一终端设备若确定第一终端设备的信道和第二终端设备的信道的信道正交性大于正交性阈值、第一终端设备的信道质量不大于第三阈值、第二终端设备的信道质量大于第四阈值、且第一终端设备的可靠性需求大于可靠性阈值,则确定协作传输模式为虚拟MIMO分集模式。
实现方式3,第一终端设备若确定第一终端设备的信道和第二终端设备的信道的信道正交性不大于正交性阈值和/或第一终端设备的电量不大于电量阈值,则确定协作传输模式为中继模式。
此处,实现方式1、实现方式2中,第一阈值、第二阈值、第三阈值、第四阈值均可以根据实际经验或者需求确定。由于第一终端设备将第二终端设备作为协作终端设备,则第二终端设备的信道质量优于第一终端设备的信道质量(可参照上述源终端设备和协作终端设备建立协作关系的两种实现方式),理解为,当第一终端设备确定协作终端设备时,需要确定信道质量比自身信道质量好的终端设备作为协作终端设备。也就是说,第一阈值不大于第二阈值,第三阈值不大于第四阈值。示例性的,信道质量采用CQI指示,且设定第一阈值为10、第二阈值为10,第三阈值为7、第四阈值为10。
需要说明的是,步骤1103中,可以有第一预设条件、第二预设条件和第三预设条件。
第一预设条件为:第一终端设备的信道和第二终端设备的信道的信道正交性大于正交性阈值、第一终端设备的信道质量大于第一阈值、第二终端设备的信道质量大于第二阈值。
第二预设条件为:第一终端设备的信道和第二终端设备的信道的信道正交性大于正交性阈值、第一终端设备的信道质量不大于第三阈值、第二终端设备的信道质量大于第四阈值。
第三预设条件为:第一终端设备的信道和第二终端设备的信道的信道正交性不大于正交性阈值。
相应的,上述步骤1103中三种实现方式分别如下:
实现方式1,第一终端设备若确定第一终端设备的信道信息和第二终端设备的信道信息满足第一预设条件,且第一终端设备的吞吐量需求信息大于吞吐量阈值,则确定协作传输模式为MIMO复用模式。
实现方式2,第一终端设备若确定第一终端设备的信道信息和第二终端设备的信道信息满足第二预设条件,且第一终端设备的可靠性需求信息大于可靠性阈值,则确定协作传输模式为虚拟MIMO分集模式。
实现方式3,第一终端设备若确定第一终端设备的信道信息和第二终端设备的信道信息满足第三预设条件,和/或第一终端设备的电量信息不大于电量阈值,则确定协作传输模式为中继模式。
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终端设备根据传输需求信息和信道信息确定协作传输模式,具体根据传输需求信息(吞吐量需求信息、可靠性需求信息、电量信息中至少一个)、第一终端设备的信道矩阵、第一终端设备的信道质量、第二终端设备的信道矩阵和第二终端设备的信道质量,确定协作传输模式。通过该方式确定的协作传输模式,不仅适用于第一终端设备的自身硬件情况和当前业务的需求情况,而且适用于当前传输数据的信道情况。
步骤1002,第一终端设备根据协作传输模式,确定第一指示信息和第二数据。
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二终端设备将第二数据发送至网络设备;第二数据是第一数据或者第一数据中的一部分。
基于不同的协作传输模式,可以有如下三种情况:
当协作传输模式为虚拟MIMO复用模式时,第一终端设备将第一数据划分为第二数据和第三数据,以及确定用于指示第二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二数据的第一指示信息。
当协作传输模式为虚拟MIMO分集模式时,第一终端设备将第一数据确定为第二数据,以及确定用于指示第二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一数据的第一指示信息。
当协作传输模式为中继模式时,第一终端设备将第一数据确定为第二数据,以及确定用于指示第二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一数据的第一指示信息。
步骤1003,第一终端设备将第一指示信息和第二数据发送至第二终端设备。
第一终端设备基于当前与第二终端设备之间的短距离连接方式,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和第二数据。示例性的,第一终端设备在物理侧行共享信道(physicalsidelink shared channel,PSSCH)上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和第二数据。
第一终端设备可以将第一指示信息和第二数据一次性发送至第二终端设备。第一终端设备也可以将第一指示信息和第二数据分两次发送至第二终端设备,其中,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和第二数据的顺序不受限制。
在步骤1003之后,第一终端设备或者第二终端设备需要向网络设备发送请求消息,请求消息用于第一终端设备或者第二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请求发送第一数据的资源。
基于三种不同的协作传输模式,可以有三种情况。以下,将请求消息在三种情况下分别称为第一请求消息、第二请求消息和第三请求消息。
情况一,当协作传输模式为虚拟MIMO复用模式时,执行步骤1004。
步骤1004,第一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一请求消息。
第一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一请求消息,网络设备在接收到第一请求消息后,可以根据第一请求消息向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分配资源,进而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协作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一数据。可参照如图12示出的流程图。
步骤1201,第一终端设备确定第一请求消息。
第一终端设备根据虚拟MIMO复用模式和第三数据,确定第一请求消息。第一请求消息用于请求第一资源和第二资源。其中,第一资源是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三数据的资源,第二资源是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数据的资源。
步骤1202,第一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一请求消息。
第一终端设备先向网络设备发送上行调度请求,网络设备确定用于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一请求消息的上行资源,第一终端设备通过该上行资源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一请求消息。
步骤1203,网络设备根据第一请求消息,确定第一资源和第二资源。
网络设备根据第一请求消息、第一终端设备的信道质量、第二终端设备的信道质量确定第一资源和第二资源。具体有如下步骤:
步骤1211,网络设备确定与第一终端设备进行协作的第二终端设备。
本步骤中,网络设备确定第二终端设备的示例至少有如下两种。
示例(1),网络设备预先存储有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的协作关系,当网络设备确定协作传输模式为虚拟MIMO复用模式时,基于预先存储的协作关系,确定第二终端设备。
其中,网络设备可以通过以下步骤预先存储协作关系: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二终端设备建立协作关系之后,第一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上报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的协作关系。示例性的,第一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网络设备记录与第一终端设备建立协作关系的第二终端设备。
示例(2),第一请求消息中还包括第二终端设备标识,该第二终端设备标识用于指示与第一终端设备进行协作的第二终端设备。网络设备根据第二终端设备标识确定第二终端设备。
步骤1212,网络设备确定第一资源和第二资源。
至少有如下两种示例:
示例(a),第一终端设备将第一数据划分为数据量相同的第二数据和第三数据,也即,第一终端设备确定第二数据的数据量是第一数据的数据量的一半,第三数据的数据量是第一数据的数据量的一半。相应的,网络设备根据第三数据的数据量、第一终端设备的信道质量和第二终端设备的信道质量确定第一资源和第二资源。本示例中,将第一数据划分为数据量相同的第二数据和第三数据,网络设备确定第一资源和第二资源为相同的时频资源,提高时频资源的利用效率。
示例(b),第一终端设备将第一数据划分为数据量不同的第二数据和第三数据,第一终端设备可以将第二数据的数据量和第三数据的数据量记录在第一请求消息中,或者,第一终端设备可以将第三数据的数据量、比例(第二数据的数据量和第三数据的数据量的比例)记录在第一请求消息中。相应的,网络设备基于第三数据的数据量、第二数据的数据量、第一终端设备的信道质量和第二终端设备的信道质量确定第一资源和第二资源。
步骤1204,网络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一资源的配置信息。
步骤1205,网络设备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第二资源的配置信息。
步骤1206,第一终端设备根据第一资源的配置信息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三数据。
第一终端设备通过盲检PDCCH获取第一资源的配置信息,根据第一资源的配置信息确定第一资源,进而通过第一资源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三数据。
步骤1207,第二终端设备根据第二资源的配置信息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二数据。
第二终端设备通过盲检PDCCH获取第二资源的配置信息,根据第二资源的配置信息确定第二资源,进而通过第二资源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二数据。
本申请实施例中,步骤1204和步骤1205可以是同时执行,或按先后顺序执行(执行顺序不限)。步骤1206和步骤1207可以同时执行。
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终端设备若确定第一终端设备的信道和第二终端设备的信道的信道正交性大于正交性阈值、第一终端设备的信道质量大于第一阈值、第二终端设备的信道质量大于第二阈值、且第一终端设备的吞吐量需求大于吞吐量阈值,则确定协作传输模式为虚拟MIMO复用模式,也即第一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三数据,第二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二数据,而且由于第一终端设备的信道和第二终端设备的信道的信道正交性大于正交性阈值,则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三数据和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数据之间干扰较小,在保证可靠性前提下,提高第一终端设备的数据吞吐量。
情况二,当协作传输模式为虚拟MIMO分集模式时,执行步骤1005。
步骤1005,第一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二请求消息。
第一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二请求消息,网络设备在接收到第二请求消息后,可以根据第二请求消息向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分配资源,进而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协作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一数据。可参照如图13示出的流程图。
步骤1301,第一终端设备确定第二请求消息。
第一终端设备根据虚拟MIMO分集模式和第一数据,确定第二请求消息。第二请求消息用于请求第三资源和第四资源。其中,第三资源是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数据的资源,第四资源是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数据的资源。
步骤1302,第一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二请求消息。
第一终端设备先向网络设备发送上行调度请求,网络设备确定用于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二请求消息的上行资源,第一终端设备通过该上行资源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二请求消息。
步骤1303,网络设备根据第二请求消息,确定第三资源和第四资源。
网络设备根据第二请求消息、第一终端设备的信道质量、第二终端设备的信道质量确定第三资源和第四资源。具体有如下操步骤:
步骤1311,网络设备确定与第一终端设备进行协作的第二终端设备。
本步骤中,网络设备确定与第一终端设备进行协作的第二终端设备与步骤1211中网络设备确定与第一终端设备进行协作的第二终端设备的实现方式相同,不再赘述。
步骤1312,网络设备确定第三资源和第四资源。
网络设备根据第一数据的数据量和第一终端设备的信道质量、第二终端设备的信道质量确定第三资源和第四资源。
步骤1304,网络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三资源的配置信息。
步骤1305,网络设备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第四资源的配置信息。
步骤1306,第一终端设备根据第三资源的配置信息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一数据。
第一终端设备通过盲检PDCCH获取第三资源的配置信息,根据第三资源的配置信息确定第三资源,进而通过第三资源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一数据。
步骤1307,第二终端设备根据第四资源的配置信息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一数据。
第二终端设备通过盲检PDCCH获取第四资源的配置信息,根据第四资源的配置信息确定第四资源,进而通过第四资源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一数据。
本申请实施例中,步骤1304和步骤1305可以是同时执行,或按先后顺序执行(执行顺序不限);步骤1306和步骤1307可以是同时执行。
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终端设备若确定第一终端设备的信道和第二终端设备的信道的信道正交性大于正交性阈值、第一终端设备的信道质量不大于第三阈值、第二终端设备的信道质量大于第四阈值、且第一终端设备的可靠性需求大于可靠性阈值,则确定协作传输模式为虚拟MIMO分集模式,也即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分别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一数据,而且由于第一终端设备的信道和第二终端设备的信道的信道正交性大于正交性阈值,则二者发送第一数据的信号之间干扰较小,网络设备基于来自第一终端设备的数据和来自第二终端设备的数据,确定可靠性非常高的第一数据。
情况三,当协作传输模式为中继模式时,执行步骤1006。
需要说明的是,当协作传输模式为中继模式时,第一终端设备不向网络设备发送数据,而是依赖于第二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一数据。所以,第一终端设备将第一数据和第一指示信息发送至第二终端设备,第一指示信息还用于指示第二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请求发送第一数据的资源。
步骤1006,第二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三请求消息。
第二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三请求消息,网络设备在接收到第三请求消息后,可以根据第三请求消息向第二终端设备分配资源,进而第二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一数据。可参照如图14示出的流程图。
步骤1401,第二终端设备确定第三请求消息。
第二终端设备根据中继模式和第一数据,确定第三请求消息。第三请求消息用于请求第五资源。其中,第五资源是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数据的资源。
步骤1402,第二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三请求消息。
第二终端设备先向网络设备发送上行调度请求,网络设备确定用于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第三请求消息的上行资源,第一终端设备通过该上行资源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三请求消息。
步骤1403,网络设备根据第三请求消息,确定第五资源。
网络设备根据第三请求消息、第二终端设备的信道质量确定向第二终端设备分配的第五资源,并确定第五资源的配置信息。
进一步的,网络设备内存储有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的协作关系,网络设备可以基于自己存储的协作关系,确定第二终端设备所协助的第一终端设备。或者,第三请求消息中还包括第一终端设备标识,网络设备根据第一终端设备标识确定第二终端设备所协助的第一终端设备。
步骤1404,网络设备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第五资源的配置信息。
步骤1405,第二终端设备根据第五资源的配置信息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一数据。
第二终端设备通过盲检PDCCH获取第五资源的配置信息,根据第五资源的配置信息确定第五资源,进而通过第五资源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一数据。
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终端设备若确定第一终端设备的信道和第二终端设备的信道的信道正交性不大于正交性阈值,则确定采用中继模式,也即第一终端设备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数据,第二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一数据,避免由于第一终端设备的信道和第二终端设备的信道之间干扰较大,导致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同时向网络设备发送数据出现数据错误的问题。进一步的,第一终端设备无需向网络设备发送数据,且无需盲检网络设备的资源配置信息,减少第一终端设备的工作量,即减少第一终端设备的电量消耗,在第一终端设备的电量小于电量阈值时,避免第一终端设备由于电量过低可能导致上传数据丢失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请求消息还用于指示协作传输模式为虚拟MIMO复用模式、虚拟MIMO分集模式、中继模式中任一个。比如,在步骤1004中,第一终端设备确定的第一请求消息用于指示协作传输模式为虚拟MIMO复用模式。
在一种可选的方式中,请求消息可以包括BSR,BSR中包括第二指示信息,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协作传输模式为虚拟MIMO复用模式、虚拟MIMO分集模式、中继模式中任一个。该BSR可以是现有的BSR,也可以是新定义的BSR。即,第一请求消息,第二请求消息和第三请求消息可以包括BSR。
本申请提供一种新定义的BSR,该BSR符合5G NR标准的Cooperative BSR MAC CE格式。该新定义BSR的格式的LCID可以为表1中Reserved字段中任一数值,比如,该新定义格式的BSR的LCID为34。
如图15示例性示出一种新定义BSR的格式,该格式包括逻辑信道组(logicchannel group,LCG)标识、缓存大小(buffer size)、C1C2、预留比特(reserved,R)。新定义BSR中的至少一个字段可以用来指示协作传输模式的类型。
在一些实施例中C1C2可以用于指示协作传输模式为虚拟MIMO复用模式、虚拟MIMO分集模式和中继模式中任一个。C1C2的取值为“10”或“01”或“00”或“11”,可以从中确定三个取值用于定义三种不同的协作传输模式。示例性的,“10”指示虚拟MIMO复用模式,“01”指示虚拟MIMO分集模式,“00”指示中继模式。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对具体哪个值对应哪种模式不做限定。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使用现有的BSR格式,来指示协作传输模式的类型。
当协作传输模式为虚拟MIMO复用模式时,示例性的,第一终端设备确定的第一BSR的格式如图16所示,其中,C1C2取值为“10”,指示虚拟MIMO复用模式;缓存大小指示第三数据的数据量。
上述步骤1201至步骤1203中,第一终端设备根据虚拟MIMO复用模式和第三数据,确定第一BSR。第一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一上行调度请求(scheduling request,SR),网络设备确定向第一终端设备分配用于发送第一BSR的上行资源,第一终端设备通过该上行资源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一BSR。网络设备接收第一BSR,根据第一BSR指示的虚拟MIMO复用模式和第三数据的数据量,确定第一资源和第二资源。
当协作传输模式为虚拟MIMO分集模式时,示例性的,第一终端设备确定的第二BSR的格式如图17所示,其中,C1C2取值为“01”,指示虚拟MIMO分集模式;缓存大小指示第一数据的数据量。
上述步骤1301至步骤1303中,第一终端设备根据虚拟MIMO分集模式和第一数据,确定第二BSR。第一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二SR,网络设备确定向第一终端设备分配用于发送第二BSR的上行资源,第一终端设备通过该上行资源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二BSR。网络设备接收第二BSR,根据第二BSR指示的虚拟MIMO分集模式和第一数据的数据量,确定第三资源和第四资源。
当协作传输模式为中继模式时,示例性的,第二终端设备确定的第三BSR的格式如图18所示,其中,C1C2取值为“00”,指示中继模式;缓存大小指示第一数据的数据量。
上述步骤1401至步骤1403中,第二终端设备根据中继模式和第一数据,确定第三BSR。第二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三SR,网络设备确定向第二终端设备分配用于发送第三BSR的上行资源,第二终端设备通过该上行资源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三BSR。网络设备接收第三BSR,根据第三BSR指示的中继模式和第一数据的数据量,确定第五资源。
以上,详细描述第一终端设备对应一个第二终端设备时,数据传输的方法流程。当然,第一终端设备也可以对应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第二终端设备。
参照如图19示出的流程图,以第一终端设备对应两个第二终端设备为例说明。两个第二终端设备分别为第二终端设备1、第二终端设备2。
步骤1901,第一终端设备获取第一信道信息、第二信道信息和第三信道信息。
第一信道信息为第一终端设备的信道信息,第一信道信息包括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一信道矩阵和第一信道质量。
第二信道信息为第二终端设备1的信道信息,第二信道信息包括第二终端设备1的第二信道矩阵和第二信道质量。
第三信道信息为第二终端设备2的信道信息,第三信道信息包括第二终端设备2的第三信道矩阵和第三信道质量。
步骤1902,第一终端设备根据第一信道矩阵和第二信道矩阵,确定第一信道正交性。
第一信道正交性为第一终端设备的信道和第二终端设备1的信道的信道正交性。
步骤1903,第一终端设备根据第一信道矩阵和第三信道矩阵,确定第二信道正交性。
第二信道正交性为第一终端设备的信道和第二终端设备2的信道的信道正交性。
步骤1904,第一终端设备根据第二信道矩阵和第三信道矩阵,确定第三信道正交性。
第三信道正交性为第二终端设备1的信道和第二终端设备2的信道的信道正交性。
步骤1905,第一终端设备根据第一终端设备的传输需求信息、第一信道正交性、第二信道正交性、第三信道正交性、第一信道质量、第二信道质量和第三信道质量,确定协作传输模式为虚拟MIMO复用模式。
示例性的,第一终端设备在确定第一信道正交性、第二信道正交性、第三信道正交性均大于正交性阈值,且第一信道质量大于第一阈值、第二信道质量大于第二阈值、第三信道质量大于第五阈值,且第一终端设备的吞吐量需求大于吞吐量阈值,则确定协作传输模式为虚拟MIMO复用模式。此处,第一阈值、第二阈值、第五阈值可以根据实际经验或者需求确定,取值相同或者不同。
步骤1906,第一终端设备根据虚拟MIMO复用模式和第一数据,确定第四数据、第五数据和第六数据。
第四数据是由第二终端设备1发送至网络设备的数据;第五数据是由第二终端设备2发送至网络设备的数据;第六数据是由第一终端设备发送至网络设备的数据;第四数据、第五数据和第六数据为三个不同的数据,且三者共同组成第一数据。
步骤1907,第一终端设备向第二终端设备1发送第一指示信息和第四数据。
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二终端设备1将第四数据发送至网络设备。
步骤1908,第一终端设备向第二终端设备2发送第一指示信息和第五数据。
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二终端设备2将第五数据发送至网络设备。
步骤1909,第一终端设备根据虚拟MIMO复用模式和第六数据,确定第四请求消息。
第四请求消息用于请求第二终端设备1发送第四数据的资源、第二终端设备2发送第五数据的资源和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六数据的资源。
步骤1910,第一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第四请求消息。
步骤1911,网络设备根据第四请求消息,确定第二终端设备1发送第四数据的资源、第二终端设备2发送第五数据的资源和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六数据的资源。
步骤1912,网络设备向第二终端设备1发送第一配置信息。
第一配置信息为第二终端设备1发送第四数据的资源的配置信息。
步骤1913,网络设备向第二终端设备2发送第二配置信息。
第二配置信息为第二终端设备2发送第五数据的资源的配置信息。
步骤1914,网络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三配置信息。
第三配置信息为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六数据的资源的配置信息。
步骤1915,第二终端设备1根据第一配置信息向网络设备发送第四数据。
步骤1916,第二终端设备2根据第二配置信息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五数据。
步骤1917,第一终端设备根据第三配置信息向网络设备发送第六数据。
本申请实施例中,步骤1902、步骤1903、步骤1904可以是同时执行,或按先后顺序执行(执行顺序不限);步骤1907、步骤1908可以是同时执行,或按先后顺序执行(执行顺序不限);步骤1912、步骤1913和步骤1914可以是同时执行,或按先后顺序执行(执行顺序不限);步骤1915、步骤1916和步骤1917可以是同时执行。
上述技术方案中,当第一终端设备需要将第一数据发送至网络设备时,第一终端设备根据自己的传输需求信息确定协作传输模式,也即,第一终端设备充分考虑自身传输需求信息,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网络设备考虑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的信道信息的方案,确定出的协作传输模式更适用于第一终端设备,适用性强且灵活性高。进一步的,第一终端设备的传输需求信息包括吞吐量需求信息、可靠性需求信息和电量信息中任一个,通过该方式确定出的协作传输模式,更适用于第一终端设备的自身硬件情况和当前业务的需求情况。而且,该方式无需网络设备确定协作传输模式,减少网络设备的工作量。
本文中描述的各个实施例可以为独立的方案,也可以根据内在逻辑进行组合,这些方案都落入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中。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各个方法实施例中,由终端设备实现的方法和操作,也可以由可用于终端设备的部件(例如芯片或者电路)实现,由网络设备实现的方法和操作,也可以由可用于网络设备的部件(例如芯片或者电路)实现。
上述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中,分别从各个设备之间交互的角度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进行了介绍。为了实现上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中的各功能,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可以包括硬件结构和/或软件模块,以硬件结构、软件模块、或硬件结构加软件模块的形式来实现上述各功能。上述各功能中的某个功能以硬件结构、软件模块、还是硬件结构加软件模块的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
本申请实施例中对模块的划分是示意性的,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模块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器中,也可以是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模块集成在一个模块中。上述集成的模块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
基于相同的发明构思,如图20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通信装置2000用于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第一终端设备或第二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的功能。例如,该通信装置2000可以为软件模块或者芯片系统。本申请实施例中,芯片系统可以由芯片构成,也可以包含芯片和其他分立器件。该通信装置2000可以包括:处理单元2001和通信单元2002。
本申请实施例中,通信单元2002也可以称为收发单元,可以包括发送单元和/或接收单元,分别用于执行上文方法实施例中第一终端设备或第二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发送和接收的步骤。
以下,详细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2000。应理解,装置实施例的描述与方法实施例的描述相互对应,因此,未详细描述的内容可以参见上文方法实施例,为了简洁,这里不再赘述。
当通信装置2000用于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第一终端设备的功能时:
处理单元2001和通信单元2002;
所述处理单元2001用于根据第一终端设备的传输需求信息,确定传输第一数据的协作传输模式;所述第一数据为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待发送的数据;
所述处理单元2001还用于根据所述协作传输模式,确定第一指示信息和第二数据;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二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所述第二数据;所述第二数据是所述第一数据或者所述第一数据中的一部分;
所述通信单元2002用于将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和所述第二数据发送至所述第二终端设备;
当所述协作传输模式为虚拟MIMO复用模式或虚拟MIMO分集模式时,所述通信单元2002还用于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请求消息;当所述协作传输模式为中继模式时,所述第一指示信息还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所述请求消息;所述请求消息用于请求发送所述第一数据的资源。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传输需求信息包括以下内容中的任一个或任多个: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吞吐量需求信息;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可靠性需求信息;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电量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单元2001具体用于:
若确定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信道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信道信息满足第一预设条件,且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吞吐量需求信息大于吞吐量阈值,则确定所述协作传输模式为虚拟MIMO复用模式;
若确定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信道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信道信息满足第二预设条件,且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可靠性需求信息大于可靠性阈值,则确定所述协作传输模式为虚拟MIMO分集模式;
若确定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信道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信道信息满足第三预设条件,和/或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电量信息不大于电量阈值,则确定所述协作传输模式为中继模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所述协作传输模式为虚拟MIMO复用模式时,所述第二数据是所述第一数据中的一部分;所述第三数据为所述第一数据中除所述第二数据外的数据;
所述请求消息是所述处理单元2001根据所述虚拟MIMO复用模式和所述第三数据确定的;所述请求消息用于请求第一资源和第二资源;所述第一资源是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三数据的资源,所述第二资源是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二数据的资源。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所述协作传输模式为虚拟MIMO分集模式时,所述第二数据是所述第一数据;
所述请求消息是所述处理单元2001根据所述虚拟MIMO分集模式和所述第一数据确定的;所述请求消息用于请求第三资源和第四资源;所述第三资源是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数据的资源,所述第四资源是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数据的资源。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所述协作传输模式为中继模式时,所述第二数据是所述第一数据;
所述请求消息是所述第二终端设备根据所述中继模式和所述第一数据确定的;所述请求消息用于请求第五资源;所述第五资源是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数据的资源。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请求消息是BSR;所述BSR中包括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协作传输模式为虚拟MIMO复用模式、虚拟MIMO分集模式、中继模式中任一个。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单元2001还用于确定所述第二终端设备;所述通信单元2002还用于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用于所述网络设备为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确定发送所述第二数据的资源。
当通信装置2000用于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第二终端设备的功能时:
所述通信单元2002用于接收来自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二数据和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二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协作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一数据;所述第二数据是所述第一数据或者所述第一数据中的一部分;
所述通信单元2002还用于向网络设备发送所述第二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协作传输模式为虚拟MIMO复用模式时,所述第二数据是所述第一数据中的一部分;所述通信单元2002具体用于接收来自所述网络设备的第二资源的配置信息;根据所述第二资源的配置信息,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所述第二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协作传输模式为虚拟MIMO分集模式时,所述第二数据是所述第一数据;所述通信单元2002具体用于接收来自所述网络设备的第四资源的配置信息;根据所述第四资源的配置信息,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协作传输模式为中继模式时,所述第二数据是所述第一数据;所述处理单元2001具体用于根据所述中继模式和所述第二数据,确定第三请求消息;所述第三请求消息用于请求第五资源;所述第五资源是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二数据的资源;所述通信单元2002具体用于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第三请求消息;接收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五资源的配置信息,根据所述第五资源的配置信息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数据。
当通信装置2000用于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网络设备的功能时:
所述通信单元2002用于接收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协作发送的第一数据,或,接收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一数据;
所述通信单元2002还用于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或,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反馈消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通信单元2002具体用于接收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三数据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二数据;所述第一数据包括所述第二数据和所述第三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通信单元2002还用于接收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请求消息;所述第一请求消息指示虚拟MIMO复用模式和第三数据的数据量;
所述处理单元2001用于根据所述虚拟MIMO复用模式和所述第三数据的数据量确定第一资源和第二资源;所述第一资源是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三数据的资源,所述第二资源是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二数据的资源;
所述通信单元2002还用于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一资源的配置信息,以及向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二资源的配置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通信单元2002具体用于接收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数据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通信单元2002还用于接收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二请求消息;所述第二请求消息指示虚拟MIMO分集模式和所述第一数据的数据量;
所述处理单元2001用于根据所述虚拟MIMO分集模式和所述第一数据的数据量确定第三资源和第四资源;所述第三资源是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数据的资源,所述第四资源是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数据的资源;
所述通信单元2002还用于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三资源的配置信息,以及向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四资源的配置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通信单元2002还用于接收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三请求消息;所述第三请求消息指示中继模式和第一数据的数据量;
所述处理单元2001用于根据所述中继模式和所述第一数据的数据量确定第五资源;所述第五资源是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数据的资源;
所述通信单元2002还用于向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五资源的配置信息。
基于相同的发明构思,如图21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通信装置2100,图21所示的通信装置可以为图20所示的通信装置的一种硬件电路的实现方式。该通信装置2100可适用于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第一终端设备、第二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的功能。为了便于说明,图21仅示出了该通信装置的主要部件。
通信装置2100还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存储器2130,用于存储程序指令和/或数据。存储器2130和处理器2120耦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耦合是装置、单元或模块之间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用于装置、单元或模块之间的信息交互。处理器2120可能和存储器2130协同操作。处理器2120可能执行存储器2130中存储的程序指令。所述至少一个存储器中的至少一个可以包括于处理器中。
在实现过程中,上述方法的各步骤可以通过处理器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或者软件形式的指令完成。结合本申请实施例所公开的方法的步骤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软件模块可以位于随机存储器,闪存、只读存储器,可编程只读存储器或者电可擦写可编程存储器、寄存器等本领域成熟的存储介质中。该存储介质位于存储器,处理器读取存储器中的信息,结合其硬件完成上述方法的步骤。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应注意,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处理器可以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具有信号的处理能力。在实现过程中,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各步骤可以通过处理器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或者软件形式的指令完成。上述的处理器可以是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电路(digitalsignal processor,DSP)、专用集成芯片(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可以实现或者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公开的各方法、步骤及逻辑框图。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结合本申请实施例所公开的方法的步骤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译码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译码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软件模块可以位于随机存储器,闪存、只读存储器,可编程只读存储器或者电可擦写可编程存储器、寄存器等本领域成熟的存储介质中。该存储介质位于存储器,处理器读取存储器中的信息,结合其硬件完成上述方法的步骤。
可以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存储器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或非易失性存储器,或可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两者。其中,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OM,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P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其用作外部高速缓存。通过示例性但不是限制性说明,许多形式的RAM可用,例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M,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M,DRAM)、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ronous DRAM,SDRAM)、双倍数据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ouble data rateSDRAM,DDR SDRAM)、增强型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enhanced SDRAM,ESDRAM)、同步连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link DRAM,SLDRAM)和直接内存总线随机存取存储器(directrambus RAM,DR RAM)。应注意,本文描述的系统和方法的存储器旨在包括但不限于这些和任意其它适合类型的存储器。
通信装置2100还可以包括通信接口2110,用于通过传输介质和其它设备进行通信,从而用于通信装置2100中的装置可以和其它设备进行通信。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信接口可以是收发器、电路、总线、模块或其它类型的通信接口。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信接口为收发器时,收发器可以包括独立的接收器、独立的发射器;也可以集成收发功能的收发器、或者是接口电路。
通信装置2100还可以包括通信线路2140。其中,通信接口2110、处理器2120以及存储器2130可以通过通信线路2140相互连接;通信线路2140可以是外设部件互连标准(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简称PCI)总线或扩展工业标准结构(extended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简称EISA)总线等。所述通信线路2140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为便于表示,图21中仅用一条粗线表示,但并不表示仅有一根总线或一种类型的总线。
基于相同的发明构思,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或指令,当计算机程序或指令被通信装置执行时,使得该通信装置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第一终端设备侧或第二终端设备侧或网络设备侧任意一个实施例的方法。
基于相同的发明构思,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或指令,当该计算机程序或指令被通信装置执行时,使得该通信装置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第一终端设备侧或第二终端设备侧或网络设备侧任意一个实施例的方法。
基于相同的发明构思,本申请提供一种通信系统。该通信系统可包括前述第一终端设备、第二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第一终端设备可执行第一终端设备侧任意一个实施例的方法,第二终端设备可执行第二终端设备侧任意一个实施例的方法,网络设备可执行网络设备侧任意一个实施例的方法。第一终端设备、第二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可能的实现方式可参见上述介绍,此处不再赘述。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申请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申请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申请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申请是参照根据本申请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的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9)

1.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传输需求信息,确定传输第一数据的协作传输模式;所述第一数据为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待发送的数据;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根据所述协作传输模式,确定第一指示信息和第二数据;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二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所述第二数据;所述第二数据是所述第一数据或者所述第一数据中的一部分;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将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和所述第二数据发送至所述第二终端设备;
当所述协作传输模式为虚拟多输入多输出MIMO复用模式或虚拟MIMO分集模式时,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请求消息;当所述协作传输模式为中继模式时,所述第一指示信息还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所述请求消息;所述请求消息用于请求发送所述第一数据的资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传输需求信息包括以下内容中的任一个或任多个: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吞吐量需求信息;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可靠性需求信息;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电量信息。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传输需求信息,确定传输第一数据的协作传输模式,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若确定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信道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信道信息满足第一预设条件,且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吞吐量需求信息大于吞吐量阈值,则确定所述协作传输模式为虚拟MIMO复用模式;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若确定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信道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信道信息满足第二预设条件,且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可靠性需求信息大于可靠性阈值,则确定所述协作传输模式为虚拟MIMO分集模式;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若确定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信道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信道信息满足第三预设条件,和/或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电量信息不大于电量阈值,则确定所述协作传输模式为中继模式。
4.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协作传输模式为虚拟MIMO复用模式时,所述第二数据是所述第一数据中的一部分;所述第三数据为所述第一数据中除所述第二数据外的数据;
所述请求消息是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根据所述虚拟MIMO复用模式和所述第三数据确定的;所述请求消息用于请求第一资源和第二资源;所述第一资源是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三数据的资源,所述第二资源是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二数据的资源。
5.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协作传输模式为虚拟MIMO分集模式时,所述第二数据是所述第一数据;
所述请求消息是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根据所述虚拟MIMO分集模式和所述第一数据确定的;所述请求消息用于请求第三资源和第四资源;所述第三资源是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数据的资源,所述第四资源是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数据的资源。
6.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协作传输模式为中继模式时,所述第二数据是所述第一数据;
所述请求消息是所述第二终端设备根据所述中继模式和所述第一数据确定的;所述请求消息用于请求第五资源;所述第五资源是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数据的资源。
7.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请求消息是缓存状态报告BSR;所述BSR中包括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协作传输模式为虚拟MIMO复用模式、虚拟MIMO分集模式、中继模式中任一个。
8.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确定所述第二终端设备;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用于所述网络设备为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确定发送所述第二数据的资源。
9.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处理单元和通信单元;
所述处理单元用于根据第一终端设备的传输需求信息,确定传输第一数据的协作传输模式;所述第一数据为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待发送的数据;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根据所述协作传输模式,确定第一指示信息和第二数据;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二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所述第二数据;所述第二数据是所述第一数据或者所述第一数据中的一部分;
所述通信单元用于将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和所述第二数据发送至所述第二终端设备;
当所述协作传输模式为虚拟多输入多输出MIMO复用模式或虚拟MIMO分集模式时,所述通信单元还用于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请求消息;当所述协作传输模式为中继模式时,所述第一指示信息还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所述请求消息;所述请求消息用于请求发送所述第一数据的资源。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传输需求信息包括以下内容中的任一个或任多个: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吞吐量需求信息;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可靠性需求信息;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电量信息。
11.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具体用于:
若确定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信道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信道信息满足第一预设条件,且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吞吐量需求信息大于吞吐量阈值,则确定所述协作传输模式为虚拟MIMO复用模式;
若确定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信道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信道信息满足第二预设条件,且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可靠性需求信息大于可靠性阈值,则确定所述协作传输模式为虚拟MIMO分集模式;
若确定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信道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信道信息满足第三预设条件,和/或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电量信息不大于电量阈值,则确定所述协作传输模式为中继模式。
12.如权利要求9至11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协作传输模式为虚拟MIMO复用模式时,所述第二数据是所述第一数据中的一部分;所述第三数据为所述第一数据中除所述第二数据外的数据;
所述请求消息是所述处理单元根据所述虚拟MIMO复用模式和所述第三数据确定的;所述请求消息用于请求第一资源和第二资源;所述第一资源是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三数据的资源,所述第二资源是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二数据的资源。
13.如权利要求9至11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协作传输模式为虚拟MIMO分集模式时,所述第二数据是所述第一数据;
所述请求消息是所述处理单元根据所述虚拟MIMO分集模式和所述第一数据确定的;所述请求消息用于请求第三资源和第四资源;所述第三资源是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数据的资源,所述第四资源是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数据的资源。
14.如权利要求9至11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协作传输模式为中继模式时,所述第二数据是所述第一数据;
所述请求消息是所述第二终端设备根据所述中继模式和所述第一数据确定的;所述请求消息用于请求第五资源;所述第五资源是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数据的资源。
15.如权利要求9至14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请求消息是缓存状态报告BSR;所述BSR中包括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协作传输模式为虚拟MIMO复用模式、虚拟MIMO分集模式、中继模式中任一个。
16.如权利要求9至15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确定所述第二终端设备;所述通信单元还用于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用于所述网络设备为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确定发送所述第二数据的资源。
17.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和通信接口,所述通信接口用于接收来自所述通信装置之外的其它通信装置的信号并传输至所述处理器或将来自所述处理器的信号发送给所述通信装置之外的其它通信装置,所述处理器通过逻辑电路或执行代码指令用于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8.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或指令,当所述计算机程序或指令被通信装置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9.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或指令,当所述计算机程序或指令被通信装置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010364230.1A 2020-04-30 2020-04-30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通信装置 Active CN11359678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64230.1A CN113596782B (zh) 2020-04-30 2020-04-30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通信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64230.1A CN113596782B (zh) 2020-04-30 2020-04-30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通信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96782A true CN113596782A (zh) 2021-11-02
CN113596782B CN113596782B (zh) 2023-08-04

Family

ID=782373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364230.1A Active CN113596782B (zh) 2020-04-30 2020-04-30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通信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596782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08962A (zh) * 2022-06-28 2022-10-18 北京交通大学 多信道协同工作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WO2023125917A1 (zh) * 2021-12-31 2023-07-06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业务处理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存储介质
WO2023138605A1 (zh) * 2022-01-20 2023-07-27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缓存状态上报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41496A (zh) * 2009-03-17 2010-09-22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多输入多输出系统中用于多小区协作通信的方法及装置
CN101925183A (zh) * 2009-06-15 2010-12-2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协作多点传输的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US20160323891A1 (en) * 2014-01-07 2016-11-03 Huawei Technologies Co.,Ltd.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for collaborative communication between user equipments
WO2018126839A1 (zh) * 2017-01-05 2018-07-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传输数据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41496A (zh) * 2009-03-17 2010-09-22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多输入多输出系统中用于多小区协作通信的方法及装置
CN101925183A (zh) * 2009-06-15 2010-12-2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协作多点传输的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US20160323891A1 (en) * 2014-01-07 2016-11-03 Huawei Technologies Co.,Ltd.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for collaborative communication between user equipments
WO2018126839A1 (zh) * 2017-01-05 2018-07-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传输数据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25917A1 (zh) * 2021-12-31 2023-07-06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业务处理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存储介质
WO2023138605A1 (zh) * 2022-01-20 2023-07-27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缓存状态上报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5208962A (zh) * 2022-06-28 2022-10-18 北京交通大学 多信道协同工作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5208962B (zh) * 2022-06-28 2024-05-10 北京交通大学 多信道协同工作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96782B (zh) 2023-08-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10297994A1 (en) Transmission resource determin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US11564228B2 (en)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reference signal, network device, and terminal device
CN113596782B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通信装置
WO2020042123A1 (zh) 发送上行信号的方法和设备
CN111586858A (zh) 信号传输方法和通信装置
US20220225143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Handling Sidelink Reports
CN113490278B (zh) 下行信号传输的方法和设备
JPWO2017130800A1 (ja) 基地局及び送信方法
US20230007712A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s Apparatus
CN112312463A (zh) 上报信道状态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CN109478918B (zh) 波束失败报告发送方法、接收方法、用户设备和网络设备
EP3211959B1 (en) Method, apparatus,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establishing a mix of d2d direct and cellular communication links between two devices for interaction
US20220021482A1 (en) Communication process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US11871403B2 (en) Resource use status reporting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s apparatus
CN112423393A (zh)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US20220217702A1 (en)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EP4247084A1 (en) Resource allo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12655241A (zh) 侧行链路中确定传输模式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WO2021134367A1 (zh) 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14600525A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13170531A (zh) 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设备
WO2023151391A1 (zh) 波束训练方法及通信装置
US20230299838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discovery resource alloc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22021293A1 (zh) 信道侦听的方法及设备
EP4203580A1 (en) Resource set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terminal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