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595245A - 一种基于5g通信的精准负荷控制系统的测试系统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5g通信的精准负荷控制系统的测试系统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595245A
CN113595245A CN202110838712.0A CN202110838712A CN113595245A CN 113595245 A CN113595245 A CN 113595245A CN 202110838712 A CN202110838712 A CN 202110838712A CN 113595245 A CN113595245 A CN 11359524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ad control
substation
accurate
communication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83871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595245B (zh
Inventor
王哲
张文
马全霞
朱献周
姬成群
王彩丽
曹永晓
梁建涛
张留杰
杜小磊
马延娜
罗珂珂
韩悦
孙妙华
王占辉
李宁
李娟娟
张雨晨
梁浩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nan Yuanwang Hechu Electric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Xuji Group Co Ltd
XJ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uji Group Co Ltd
XJ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uji Group Co Ltd, XJ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Xuji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838712.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595245B/zh
Publication of CN1135952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952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59524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9524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1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indication of network conditions, e.g. an instantaneous record of the open or closed condition of each circuitbreaker in the network;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control of switching means in a 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 e.g. switching in and out of current consumers by using a pulse code signal carried by the network
    • H02J13/00001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indication of network conditions, e.g. an instantaneous record of the open or closed condition of each circuitbreaker in the network;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control of switching means in a 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 e.g. switching in and out of current consumers by using a pulse code signal carried by the network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lay of information or by user interaction, e.g. 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 systems [SCADA] or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1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indication of network conditions, e.g. an instantaneous record of the open or closed condition of each circuitbreaker in the network;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control of switching means in a 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 e.g. switching in and out of current consumers by using a pulse code signal carried by the network
    • H02J13/0000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indication of network conditions, e.g. an instantaneous record of the open or closed condition of each circuitbreaker in the network;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control of switching means in a 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 e.g. switching in and out of current consumers by using a pulse code signal carried by the network characterised by monitor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1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indication of network conditions, e.g. an instantaneous record of the open or closed condition of each circuitbreaker in the network;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control of switching means in a 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 e.g. switching in and out of current consumers by using a pulse code signal carried by the network
    • H02J13/00006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indication of network conditions, e.g. an instantaneous record of the open or closed condition of each circuitbreaker in the network;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control of switching means in a 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 e.g. switching in and out of current consumers by using a pulse code signal carried by the network characterised by information or instructions transport means between the monitoring, controlling or managing units and monitored, controlled or operated power network element or electrical equipment
    • H02J13/0002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indication of network conditions, e.g. an instantaneous record of the open or closed condition of each circuitbreaker in the network;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control of switching means in a 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 e.g. switching in and out of current consumers by using a pulse code signal carried by the network characterised by information or instructions transport means between the monitoring, controlling or managing units and monitored, controlled or operated power network element or electrical equipment using wireless data transmiss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1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indication of network conditions, e.g. an instantaneous record of the open or closed condition of each circuitbreaker in the network;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control of switching means in a 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 e.g. switching in and out of current consumers by using a pulse code signal carried by the network
    • H02J13/00006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indication of network conditions, e.g. an instantaneous record of the open or closed condition of each circuitbreaker in the network;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control of switching means in a 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 e.g. switching in and out of current consumers by using a pulse code signal carried by the network characterised by information or instructions transport means between the monitoring, controlling or managing units and monitored, controlled or operated power network element or electrical equipment
    • H02J13/00028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indication of network conditions, e.g. an instantaneous record of the open or closed condition of each circuitbreaker in the network;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control of switching means in a 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 e.g. switching in and out of current consumers by using a pulse code signal carried by the network characterised by information or instructions transport means between the monitoring, controlling or managing units and monitored, controlled or operated power network element or electrical equipment involving the use of Internet protocol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1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for adjusting voltage in ac networks by changing a characteristic of the network load
    • H02J3/14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for adjusting voltage in ac networks by changing a characteristic of the network load by switching loads on to, or off from, network, e.g. progressively balanced loading
    • H02J3/144Demand-response operation of the power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36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 of electric power between ac networks via a high-tension dc link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38Arrangements for parallely feeding a single network by two or more generators, converters or transformers
    • H02J3/381Dispersed genera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7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nd-user side electric power management and consumption
    • Y02B70/30Systems integrating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and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the carbon footprint of the management of residential or tertiary loads, i.e. smart grids as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y in the buildings sector, including also the last stages of power distribution and the control, monitoring or operating management systems at local level
    • Y02B70/3225Demand response systems, e.g. load shedding, peak shav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60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 of electric power between AC networks or generators via a high voltage DC link [HVCD]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4INFORMATION O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HAVING AN IMPACT ON OTHER TECHNOLOGY AREAS
    • Y04SSYSTEMS INTEGRATING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THE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OR USAGE, i.e. SMART GRIDS
    • Y04S20/00Management or operation of end-user stationary applications or the last stages of power distribution; Controlling, monitoring or operating thereof
    • Y04S20/20End-user application control systems
    • Y04S20/222Demand response systems, e.g. load shedding, peak shav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4INFORMATION O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HAVING AN IMPACT ON OTHER TECHNOLOGY AREAS
    • Y04SSYSTEMS INTEGRATING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THE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OR USAGE, i.e. SMART GRIDS
    • Y04S40/00Systems for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or end-user application management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or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pecific aspects supporting them
    • Y04S40/12Systems for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or end-user application management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or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pecific aspects supporting them characterised by data transport means between the monitoring, controlling or managing units and monitored, controlled or operated electrical equipment
    • Y04S40/126Systems for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or end-user application management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or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pecific aspects supporting them characterised by data transport means between the monitoring, controlling or managing units and monitored, controlled or operated electrical equipment using wireless data transmiss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elective Calling Equipment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5G通信的精准负荷控制系统的测试系统及方法,系统包括:报文产生装置,用于通过5G基站与精准负荷控制主站、精准负荷控制子站和精准负荷控制终端进行通信和数据传输;时间指标测试装置,用于测试精准负荷控制子站、精准负荷控制主站和精准负荷控制终端的时间指标;策略逻辑测试装置,用于对精准负荷控制系统的整体策略逻辑进行验证。方法包括:通过5G基站与精准负荷控制主站、精准负荷控制子站和精准负荷控制终端进行通信和数据传输;测试精准负荷控制子站、精准负荷控制主站和精准负荷控制终端的时间指标;对精准负荷控制系统的整体策略逻辑进行验证。本发明可以全面验证系统的策略逻辑,同时还能够对系统时间指标进行验证。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5G通信的精准负荷控制系统的测试系统及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特高压交直流混联电网的精准负荷控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5G通信的精准负荷控制系统的测试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特高压交直流混联电网快速发展、新能源快速并网、远距离跨区域输电规模持续增大使得电网系统电源结构发生深刻变化,随着特高压交直流工程的建设,送受端系统的相互耦合及影响越来越严重,使得故障对系统的冲击呈现全局化。在多直流馈入的电网中发生多直流连续换相失败或故障导致直流闭锁时,将会造成受端电网有功功率大幅缺额,从而导致电网频率迅速下降,若电网稳定裕度较低,甚至会导致全网崩溃,传统安控装置的不适性愈发凸显。现有技术保护中,精准负荷控制系统是热门方法之一。精准负荷控制系统是当电网传统保护与稳控措施无法快速应对电网的功率缺额时,将控制对象精细至用户,通过用户意愿定向切除可中断负荷,从而满足电网的功率缺额,相较与传统的切负荷系统(传统切负荷系统往往是粗犷式的切负荷系统),其切除对象更加精细。
现有精准负荷控制系统的通信必须依赖于电力有线专网,对于没有架设电力专网的区域无法部署精准负荷控制终端。时间指标的测试环境大多依赖于搭建实际系统进行测试,或采用相应的模拟、仿真装置进行测试。而且,现阶段没有针对于5G通信的精准负荷控制系统的测试系统(以下简称测试系统),特别是缺乏策略逻辑等方面的测试系统,该细分领域尚属空白。5G通信功能的引入,一方面使得终端的部署更加灵活,另一方面也对5G无线通信的性能指标要求更高。精准负荷控制系统通常是毫秒级的,要求主站发出切负荷或恢复负荷报文到终端实际出口的时间在100ms以内。因此,对于基于5G无线通信部署的精准负荷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要求也越来越高,需要对其时间指标进行详细测试,同时也需要对精准负荷控制系统的策略功能等进行验证。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5G通信的精准负荷控制系统的测试系统及方法,基于5G无线通信部署,可以全面验证系统的策略逻辑,同时还能够对系统时间指标进行验证。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5G通信的精准负荷控制系统的测试系统,其中,包括:
报文产生装置,用于通过5G基站与精准负荷控制主站、精准负荷控制子站和精准负荷控制终端进行通信和数据传输。
时间指标测试装置,用于测试精准负荷控制子站、精准负荷控制主站和精准负荷控制终端的时间指标。
策略逻辑测试装置,用于对精准负荷控制系统的整体策略逻辑进行验证。
结合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报文产生装置包括:
无线收发模块,用于发送和接收心跳报文,维持与精准负荷控制主站、精准负荷控制子站、精准负荷控制终端和基站的链路通信,传输命令帧。
有线收发模块,用于辅助所述无线收发模块进行完整链接。
UDP报文收发模块,用于模拟UDP报文的发送和监视,通过CPE模块与基站进行报文传输。
人机交互模块,用于进行人机交互,对通信报文和相关参数进行编辑,显示报文产生装置发送和收到的报文。
开入/开出模块,用于接收外部直流开入,通过外部开入命令改变无线收发模块发送不同的报文,激发内部事件记录。
主控模块,用于对无线收发模块、有线收发模块、UDP报文收发模块、人机交互模块和开入/开出模块进行运行管理。
电源管理模块,用于将外部±220V电源转换为5V或12V直流电,提供给各模块使用。
异常信号告警模块,用于预设告警条件或逻辑,当满足告警条件时,发出告警信号。
结合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时间指标测试装置包括:
继电保护测试仪,用于向精准负荷控制终端施加模拟量,测试精准负荷控制子站和精准负荷控制主站的时间指标。
结合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策略逻辑测试装置包括:
切负荷模块,用于根据精准负荷控制终端对各支路模拟量的计算结果,将各支路整定为不同的优先级,通过报文产生装置向精准负荷控制子站发送切负荷指令,并检查终端切负荷出口及就地切负荷优先级的正确性。
恢复负荷模块,用于计算终端需要恢复负荷优先级时,通过报文产生装置向精准负荷控制子站发送恢复指令,并检查终端恢复负荷出口及就地切负荷优先级正确性。
通道状态统计模块,用于模拟模拟各个通信链路异常状态,监测通道实时状况和相应精准负荷控制子站与精准负荷控制终端对通道异常的反应。
最大化运行模拟模块,用于模拟子站接入最大化的终端数量,(通过UDP报文收发模块来向子站发送满载(200个终端)的UDP报文)来验证子站的功能性能。
结合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无线收发模块包括:
终端通信单元,用于与精准负荷控制终端进行通信,形成测试系统、基站和精准负荷控制终端的通信链路,对精准负荷控制终端的策略和动作时间进行测试。
子站通信单元,用于与精准负荷控制子站进行通信,形成测试系统、基站和精准负荷控制子站的通信链路,对精准负荷控制子站的运行状态进行监视。
结合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有线收发模块包括:
第一接口单元,用于当精准负荷系统主站、精准负荷控制子站和精准负荷控制终端均连通时,模拟精准负荷控制终端和精准负荷控制子站之间的通信报文。
第二接口单元,用于当只有精准负荷控制子站和精准负荷控制终端时,模拟精准负荷系统主站和精准负荷控制子站之间的通信报文。
第三接口单元,用于当只有精准负荷控制终端时,模拟精准负荷控制子站和精准负荷控制终端之间的通信报文。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基于5G通信的精准负荷控制系统的测试方法,其中,包括:
通过5G基站与精准负荷控制主站、精准负荷控制子站和精准负荷控制终端进行通信和数据传输。
测试精准负荷控制子站、精准负荷控制主站和精准负荷控制终端的时间指标。
对精准负荷控制系统的整体策略逻辑进行验证。
结合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通过5G基站与精准负荷控制主站、精准负荷控制子站和精准负荷控制终端进行通信和数据传输包括:
发送和接收心跳报文,维持与精准负荷控制主站、精准负荷控制子站、精准负荷控制终端和基站的链路通信。
辅助所述无线收发模块进行完整链接。
模拟UDP报文的发送和监视,通过CPE模块与基站进行报文传输。
进行人机交互,对通信报文和相关参数进行编辑,显示报文产生装置发送和收到的报文。
接收外部直流开入,通过外部开入命令改变无线收发模块发送不同的报文,激发内部事件记录。
此功能可以通过软压板进行投退,如当投入时,结合相应的报文的发出,装置会记录“收到开入X”,同时会为该条报文打上时标,其时标格式为“2021-01-15 09:34:10.843835”也即是报文精确到0.001ms。同时也可以对收到的开入X进行关联,如关联开入X为报文第Y字节变位(设定先需要变位的字节号,再设定需要变位的内容,如99,即当装置收到开入X时,装置发送报文的关联字节发生变化,从而整条报文均产生变位,当开入返回时,变位报文也相应返回。)
对无线收发模块、有线收发模块、UDP报文收发模块、人机交互模块和开入/开出模块进行运行管理。
将外部±220V电源转换为5V或12V直流电,提供给各模块使用。
预设告警条件或逻辑,当满足告警条件时,发出告警信号。
结合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第二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测试精准负荷控制子站和精准负荷控制主站的时间指标包括:
向精准负荷控制终端施加模拟量,测试精准负荷控制子站和精准负荷控制主站的时间指标。
结合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第二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对精准负荷控制系统的整体策略逻辑进行验证包括:
根据精准负荷控制终端对各支路模拟量的计算结果,将各支路整定为不同的优先级,通过报文产生装置向精准负荷控制子站发送切负荷指令,并检查终端切负荷出口及就地切负荷优先级的正确性。
计算终端需要恢复负荷优先级时,通过报文产生装置向精准负荷控制子站发送恢复指令,并检查终端恢复负荷出口及就地切负荷优先级正确性。
模拟各个通信链路异常状态,监测通道实时状况和相应精准负荷控制子站与精准负荷控制终端对通道异常的反应。
模拟子站接入最大化的终端数量,来验证子站的功能性能。
结合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第二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发送和接收心跳报文,维持与精准负荷控制主站、精准负荷控制子站、精准负荷控制终端和基站的链路通信包括:
与精准负荷控制终端进行通信,形成测试系统、基站和精准负荷控制终端的通信链路,对精准负荷控制终端的策略和动作时间进行测试。
与精准负荷控制子站进行通信,形成测试系统、基站和精准负荷控制子站的通信链路,对精准负荷控制子站的运行状态进行监视。
结合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第二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辅助无线收发模块进行完整链接包括:
当精准负荷系统主站、精准负荷控制子站和精准负荷控制终端均连通时,模拟精准负荷控制终端和精准负荷控制子站之间的通信报文。
当只有精准负荷控制子站和精准负荷控制终端时,模拟精准负荷系统主站和精准负荷控制子站之间的通信报文。
当只有精准负荷控制终端时,模拟精准负荷控制子站和精准负荷控制终端之间的通信报文。
本发明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5G通信的精准负荷控制系统的测试系统及方法,基于5G无线通信部署,可以全面验证系统的策略逻辑,同时还能够对系统时间指标进行验证,模拟实际精准负荷控制终端的支路负荷量值,模拟精准负荷控制系统终端报文的上送,模拟精准负荷控制系统切负荷命令、恢复负荷命令、异常报文的发送。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基于5G通信的精准负荷控制系统的测试系统的结构图;
图2为本发明基于5G通信的精准负荷控制系统的测试系统的报文产生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3为现有技术中精准负荷控制系统通信结构示意图;
图4为现有技术中5G通信与电力专网通信构成的新的精准负荷控制系统通信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基于5G通信的精准负荷控制系统的测试系统的开入量与无线收发模块关联模式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组件能够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请参照图3,目前实际应用的精准负荷控制系统主要采用电力专网进行通信,精准负荷控制系统按照三层布置,即主站、子站、终端。
现有精准负荷控制系统通信架构包括:组网方式采用2M光纤通道,负荷终端采用2M专用通信光纤经多用户共享接口装置汇集后通过同轴电缆接入变电站已有的SDH设备然后经过市级电力通信骨干网传输至子站所在的负荷中心站。主站与子站间、主站与协控总站间均借助所在变电站SDH设备接入,通过省级电力通信骨干网进行信息交互。
现有精准负荷控制系统通信协议包括:在精准负荷控制系统通信设计时,2M通信协议采用1.667ms固定间隔发送带有校验位的HDLC协议报文,并采用三帧确认来提高通信可靠性。各个层级之间的信息的交互内容如表1所示。
单个子站接入终端的数目多,受机箱体积等因素影响,无法仅使用2M通信接口连接,因此子站与终端间的通信采用SDH网络中常见的STM-1接口(155M接口)技术进行链接,实现子站与终端间的数据交互。
表1各层级之间信息流交互
Figure BDA0003178126980000081
如图4所示,现有的精准负荷系统部署方案中逐渐使终端采用5G通信方式,或者是整个精准负荷控制系统既包含传统电力专网通信方式,又包含5G通信方式,组成了混合的精准负荷控制系统。
综上可看出,现阶段没有针对于5G通信的精准负荷控制系统的测试系统,特别是缺乏策略逻辑等方面的测试系统,该细分领域尚属空白。现有精准负荷控制系统的通信必须依赖于电力有线专网,对于没有架设电力专网的区域无法部署精准负荷控制终端。其时间指标的测试环境大多依赖于搭建实际系统进行测试,或采用相应的模拟、仿真装置进行测试。
请参照图1至图2,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5G通信的精准负荷控制系统的测试系统,包括:
报文产生装置,用于通过5G基站与精准负荷控制主站、精准负荷控制子站和精准负荷控制终端进行通信和数据传输。
时间指标测试装置,用于测试精准负荷控制子站、精准负荷控制主站和精准负荷控制终端的时间指标。
策略逻辑测试装置,用于对精准负荷控制系统的整体策略逻辑进行验证。
其中,基于5G通信的精准负荷控制系统包括:
精准负荷控制终端,安装在负荷集中区域,如工业园区、小区等小型变电所内,采集各支路的电压电流计算各支路功率,将计算的功率值上送到子站供子站策略所用,同时接收子站的命令。
5G基站。
精准负荷控制子站,用于接收精准负荷控制终端的命令,所述命令包括切负荷命令和恢复负荷命令,
基站,用于在测试系统、精准负荷控制子站和精准负荷控制终端之间传递控制命令和运行状态。
其中,所述报文产生装置包括:
无线收发模块,用于发送和接收心跳报文,维持与精准负荷控制主站、精准负荷控制子站、精准负荷控制终端和基站的链路通信,传输命令帧。
有线收发模块,用于辅助所述无线收发模块进行完整链接。
UDP报文收发模块,用于模拟UDP报文的发送和监视,通过CPE模块与基站进行报文传输。
人机交互模块,用于进行人机交互,对通信报文和相关参数进行编辑,显示报文产生装置发送和收到的报文。
开入/开出模块,用于接收外部直流开入,通过外部开入命令改变无线收发模块发送不同的报文,激发内部事件记录。
主控模块,用于对无线收发模块、有线收发模块、UDP报文收发模块、人机交互模块和开入/开出模块进行运行管理。
电源管理模块,用于将外部±220V电源转换为5V或12V直流电,提供给各模块使用。
异常信号告警模块,用于预设告警条件或逻辑,当满足告警条件时,发出告警信号。
其中,无线收发模块与开入模块进行关联,通过设置后可以将无线发送报文的某字节或多个字节与某些开入量进行关联,当没有开入时无线模式收发模块向外发送心跳报文维持链路,当收到开入时,与之关联的某字节发生变位,从而实现了报文的变化。其过程如图5所示。
上述仅给出一种简单的配置例,开入1关联了无线通信报文的字节1,开入2关联了字节2和字节3,关联设定为开入1字节1变为字节1’,开入2关联报文2、报文3变为报文2’、报文3’。
其中,开入/开出模块主要用来接收外部直流开入,通过外部开入命令可以改变5G无线通信收发模块发送不同的报文。同时,开入模块还可以激发内部事件记录,此功能可以通过软压板进行投退,如当投入时,结合相应的报文的发出,装置会记录“收到开入X”,同时会为该条报文打上时标,其时标格式为“2021-01-15 09:34:10.843835”也即是报文精确到0.001ms。同时也可以对收到的开入X进行关联,如关联开入X为报文第Y字节变位(设定先需要变位的字节号,再设定需要变位的内容,如99,即当装置收到开入X时,装置发送报文的关联字节发生变化,从而整条报文均产生变位,当开入返回时,变位报文也相应返回)。
其中,所述时间指标测试装置包括:
继电保护测试仪,用于向精准负荷控制终端施加模拟量,测试精准负荷控制子站和精准负荷控制主站的时间指标。
结合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策略逻辑测试装置包括:
切负荷模块,用于根据精准负荷控制终端对各支路模拟量的计算结果,将各支路整定为不同的优先级,通过报文产生装置向精准负荷控制子站发送切负荷指令,并检查终端切负荷出口及就地切负荷优先级的正确性。
恢复负荷模块,用于计算终端需要恢复负荷优先级时,通过报文产生装置向精准负荷控制子站发送恢复指令,并检查终端恢复负荷出口及就地切负荷优先级正确性。
通道状态统计模块,用于模拟各个通信链路异常状态,例如将精准符合控制终端与CPE物理通道断开,监测通道实时状况和相应精准负荷控制子站与精准负荷控制终端对通道异常的反应。
最大化运行模拟模块,用于模拟子站接入最大化的终端数量,通过UDP报文收发模块来向子站发送满载(200个终端)的UDP报文来验证子站的功能性能。
其中,所述无线收发模块包括:
终端通信单元,用于与精准负荷控制终端进行通信,形成测试系统、基站和精准负荷控制终端的通信链路,对精准负荷控制终端的策略和动作时间进行测试。
子站通信单元,用于与精准负荷控制子站进行通信,形成测试系统、基站和精准负荷控制子站的通信链路,对精准负荷控制子站的运行状态进行监视。
其中,通信链路均为双向的,无线收发模块,发送与子站、终端的通信报文,同时也具有接收功能,其接收报文直接传送给主控模块,主控模块再传送给人机交互模块,从而实现接收报文的实时显示和存储功能。
上述通信链路中,精准负荷控制子站、精准负荷控制终端的无线通信有些会采用外部CPE方式,也有些是本身带有5G通信模块,当本身带有通信模块时就不使用CPE。
其中,所述有线收发模块包括:
第一接口单元,用于当精准负荷系统主站、精准负荷控制子站和精准负荷控制终端均连通时,模拟精准负荷控制终端和精准负荷控制子站之间的通信报文。
第二接口单元,用于当只有精准负荷控制子站和精准负荷控制终端时,模拟精准负荷系统主站和精准负荷控制子站之间的通信报文。
第三接口单元,用于当只有精准负荷控制终端时,模拟精准负荷控制子站和精准负荷控制终端之间的通信报文。
请参照图1至图2,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5G通信的精准负荷控制系统的测试方法,其中,包括:
通过5G基站与精准负荷控制主站、精准负荷控制子站和精准负荷控制终端进行通信和数据传输。
测试精准负荷控制子站、精准负荷控制主站和精准负荷控制终端的时间指标。
对精准负荷控制系统的整体策略逻辑进行验证。
其中,所述通过基站与精准负荷控制主站、精准负荷控制子站和精准负荷控制终端进行通信和数据传输包括:
发送和接收心跳报文,维持与精准负荷控制主站、精准负荷控制子站、精准负荷控制终端和基站的链路通信。
辅助所述无线收发模块进行完整链接。
模拟UDP报文的发送和监视,通过CPE模块与基站进行报文传输。
进行人机交互,对通信报文和相关参数进行编辑,显示报文产生装置发送和收到的报文。
接收外部直流开入,通过外部开入命令改变无线收发模块发送不同的报文,激发内部事件记录。
此功能可以通过软压板进行投退,如当投入时,结合相应的报文的发出,装置会记录“收到开入X”,同时会为该条报文打上时标,其时标格式为“2021-01-15 09:34:10.843835”也即是报文精确到0.001ms。同时也可以对收到的开入X进行关联,如关联开入X为报文第Y字节变位。设定先需要变位的字节号,再设定需要变位的内容,如99,即当装置收到开入X时,装置发送报文的关联字节发生变化,从而整条报文均产生变位,当开入返回时,变位报文也相应返回。
对无线收发模块、有线收发模块、UDP报文收发模块、人机交互模块和开入/开出模块进行运行管理。
将外部±220V电源转换为5V或12V直流电,提供给各模块使用。
预设告警条件或逻辑,当满足告警条件时,发出告警信号。
正常态时无线收发模块不断接收精准负荷控制子站发送给精准负荷控制终端的报文,对其进行监视、存储。
正常态时UDP报文收发模块不断接收CPE透传的精准负荷控制子站发送给精准负荷控制终端的报文,同时也不断接收精准负荷控制子站传向城域网的报文。
当系统出现动作态时,继电保护测试仪模拟负荷切除,电流变为零,同时继电保护测试仪出口给报文产生装置,同时报文产生装置触发无线收发模块发出命令报文,同时记录报文发送时刻时标,其格式为“2021-01-1509:34:10.84XXXX”,本例中记做T1,经过精准负荷控制子站处理后子站将向城域网发送命令报文,此时通过UDP报文收发模块监视到子站发出命令报文,其格式为“2021-01-15 09:34:10.84XXXX”,本例中记做T2。
在报文经过城域网、5G核心网后由CPE模块收到子站的命令报文,此时UDP报文收发模块监视到CPE透传给精准负荷控制终端的报文,其格式为“2021-01-15 09:34:10.84XXXX”,本例中记做T3。
精准负荷控制终端收到命令报文后动作出口,将出口信号传递给报文产生装置的开入模块,此时被打上时标,其格式为“2021-01-1509:34:10.84XXXX”,本例中记做T4。
经过在各个阶段时段时标,可以计算出相应的时间指标:
精准负荷控制子站动作时间:T2-T1。
5G通道时延:T3-T2。
精准负荷控制系统动作时间:T4-T1。
精准负荷控制系统终端动作时间:T4-T3。
其中,所述测试精准负荷控制子站和精准负荷控制主站的时间指标包括:
向精准负荷控制终端施加模拟量,测试精准负荷控制子站和精准负荷控制主站的时间指标。
其中,所述对精准负荷控制系统的整体策略逻辑进行验证包括:
根据精准负荷控制终端对各支路模拟量的计算结果,将各支路整定为不同的优先级,通过报文产生装置向精准负荷控制子站发送切负荷指令,并检查终端切负荷出口及就地切负荷优先级的正确性。
计算终端需要恢复负荷优先级时,通过报文产生装置向精准负荷控制子站发送恢复指令,并检查终端恢复负荷出口及就地切负荷优先级正确性。
模拟各个通信链路异常状态,例如将精准负荷控制终端与CPE物理通道断开,监测通道实时状况和相应精准负荷控制子站与精准负荷控制终端对通道异常的反应。
模拟子站接入最大化的终端数量,通过UDP报文收发模块来向子站发送满载(200个终端)的UDP报文来验证子站的功能性能。
其中,所述发送和接收心跳报文,维持与精准负荷控制主站、精准负荷控制子站、精准负荷控制终端和基站的链路通信包括:
与精准负荷控制终端进行通信,形成测试系统、基站和精准负荷控制终端的通信链路,对精准负荷控制终端的策略和动作时间进行测试。
与精准负荷控制子站进行通信,形成测试系统、基站和精准负荷控制子站的通信链路,对精准负荷控制子站的运行状态进行监视。
其中,所述辅助无线收发模块进行完整链接包括:
当精准负荷系统主站、精准负荷控制子站和精准负荷控制终端均连通时,模拟精准负荷控制终端和精准负荷控制子站之间的通信报文。
当只有精准负荷控制子站和精准负荷控制终端时,模拟精准负荷系统主站和精准负荷控制子站之间的通信报文。
当只有精准负荷控制终端时,模拟精准负荷控制子站和精准负荷控制终端之间的通信报文。
本发明实施例旨在保护一种基于5G通信的精准负荷控制系统的测试系统及方法,具备如下效果:
基于5G无线通信部署,可以全面验证系统的策略逻辑,同时还能够对系统时间指标进行验证,模拟实际精准负荷控制终端的支路负荷量值,模拟精准负荷控制系统终端报文的上送,模拟精准负荷控制系统切负荷命令、恢复负荷命令、异常报文的发送。
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基于5G通信的精准负荷控制系统的测试方法及装置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存储了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程序代码包括的指令可用于执行前面方法实施例中的方法,具体实现可参见方法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具体地,该存储介质能够为通用的存储介质,如移动磁盘、硬盘等,该存储介质上的计算机程序被运行时,能够执行上述基于5G通信的精准负荷控制系统的测试方法,从而能够全面验证系统的策略逻辑,同时还能够对系统时间指标进行验证。
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处理器可执行的非易失的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实施例,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可轻易想到变化,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变化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2)

1.一种基于5G通信的精准负荷控制系统的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报文产生装置,用于通过5G基站与精准负荷控制主站、精准负荷控制子站和精准负荷控制终端进行通信和数据传输;
时间指标测试装置,用于测试精准负荷控制子站、精准负荷控制主站和精准负荷控制终端的时间指标;
策略逻辑测试装置,用于对精准负荷控制系统的整体策略逻辑进行验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5G通信的精准负荷控制系统的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报文产生装置包括:
无线收发模块,用于发送和接收心跳报文,维持与精准负荷控制主站、精准负荷控制子站、精准负荷控制终端和基站的链路通信,传输命令帧;
有线收发模块,用于辅助所述无线收发模块进行完整链接;
UDP报文收发模块,用于模拟UDP报文的发送和监视,通过CPE模块与基站进行报文传输;
人机交互模块,用于进行人机交互,对通信报文和相关参数进行编辑,显示报文产生装置发送和收到的报文;
开入/开出模块,用于接收外部直流开入,通过外部开入命令改变无线收发模块发送不同的报文,激发内部事件记录;
主控模块,用于对无线收发模块、有线收发模块、UDP报文收发模块、人机交互模块和开入/开出模块进行运行管理;
电源管理模块,用于将外部±220V电源转换为5V或12V直流电,提供给各模块使用;
异常信号告警模块,用于预设告警条件或逻辑,当满足告警条件时,发出告警信号。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5G通信的精准负荷控制系统的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时间指标测试装置包括:
继电保护测试仪,用于向精准负荷控制终端施加模拟量,测试精准负荷控制子站和精准负荷控制主站的时间指标。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5G通信的精准负荷控制系统的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策略逻辑测试装置包括:
切负荷模块,用于根据精准负荷控制终端对各支路模拟量的计算结果,将各支路整定为不同的优先级,通过报文产生装置向精准负荷控制子站发送切负荷指令,并检查终端切负荷出口及就地切负荷优先级的正确性;
恢复负荷模块,用于计算终端需要恢复负荷优先级时,通过报文产生装置向精准负荷控制子站发送恢复指令,并检查终端恢复负荷出口及就地切负荷优先级正确性;
通道状态统计模块,用于模拟各个通信链路异常状态,监测通道实时状况和相应精准负荷控制子站与精准负荷控制终端对通道异常的反应;
最大化运行模拟模块,用于模拟子站接入最大化的终端数量,来验证子站的功能性能。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5G通信的精准负荷控制系统的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收发模块包括:
终端通信单元,用于与精准负荷控制终端进行通信,形成测试系统、基站和精准负荷控制终端的通信链路,对精准负荷控制终端的策略和动作时间进行测试;
子站通信单元,用于与精准负荷控制子站进行通信,形成测试系统、基站和精准负荷控制子站的通信链路,对精准负荷控制子站的运行状态进行监视。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5G通信的精准负荷控制系统的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有线收发模块包括:
第一接口单元,用于当精准负荷系统主站、精准负荷控制子站和精准负荷控制终端均连通时,模拟精准负荷控制终端和精准负荷控制子站之间的通信报文;
第二接口单元,用于当只有精准负荷控制子站和精准负荷控制终端时,模拟精准负荷系统主站和精准负荷控制子站之间的通信报文;
第三接口单元,用于当只有精准负荷控制终端时,模拟精准负荷控制子站和精准负荷控制终端之间的通信报文。
7.一种基于5G通信的精准负荷控制系统的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通过5G基站与精准负荷控制主站、精准负荷控制子站和精准负荷控制终端进行通信和数据传输;
测试精准负荷控制子站、精准负荷控制主站和精准负荷控制终端的时间指标;
对精准负荷控制系统的整体策略逻辑进行验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于5G通信的精准负荷控制系统的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基站与精准负荷控制主站、精准负荷控制子站和精准负荷控制终端进行通信和数据传输包括:
发送和接收心跳报文,维持与精准负荷控制主站、精准负荷控制子站、精准负荷控制终端和基站的链路通信,传输命令帧;
辅助无线收发模块进行完整链接;
模拟UDP报文的发送和监视,通过CPE模块与基站进行报文传输;
进行人机交互,对通信报文和相关参数进行编辑,显示报文产生装置发送和收到的报文;
接收外部直流开入,通过外部开入命令改变无线收发模块发送不同的报文,激发内部事件记录;
对无线收发模块、有线收发模块、UDP报文收发模块、人机交互模块和开入/开出模块进行运行管理;
将外部±220V电源转换为5V或12V直流电,提供给各模块使用;
预设告警条件或逻辑,当满足告警条件时,发出告警信号。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于5G通信的精准负荷控制系统的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测试精准负荷控制子站和精准负荷控制主站的时间指标包括:
向精准负荷控制终端施加模拟量,测试精准负荷控制子站和精准负荷控制主站的时间指标。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于5G通信的精准负荷控制系统的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精准负荷控制系统的整体策略逻辑进行验证包括:
根据精准负荷控制终端对各支路模拟量的计算结果,将各支路整定为不同的优先级,通过报文产生装置向精准负荷控制子站发送切负荷指令,并检查终端切负荷出口及就地切负荷优先级的正确性;
计算终端需要恢复负荷优先级时,通过报文产生装置向精准负荷控制子站发送恢复指令,并检查终端恢复负荷出口及就地切负荷优先级正确性;
模拟各个通信链路异常状态,监测通道实时状况和相应精准负荷控制子站与精准负荷控制终端对通道异常的反应;
模拟子站接入最大化的终端数量,来验证子站的功能性能。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基于5G通信的精准负荷控制系统的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和接收心跳报文,维持与精准负荷控制主站、精准负荷控制子站、精准负荷控制终端和基站的链路通信包括:
与精准负荷控制终端进行通信,形成测试系统、基站和精准负荷控制终端的通信链路,对精准负荷控制终端的策略和动作时间进行测试;
与精准负荷控制子站进行通信,形成测试系统、基站和精准负荷控制子站的通信链路,对精准负荷控制子站的运行状态进行监视。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基于5G通信的精准负荷控制系统的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无线收发模块进行完整链接包括:
当精准负荷系统主站、精准负荷控制子站和精准负荷控制终端均连通时,模拟精准负荷控制终端和精准负荷控制子站之间的通信报文;
当只有精准负荷控制子站和精准负荷控制终端时,模拟精准负荷系统主站和精准负荷控制子站之间的通信报文;
当只有精准负荷控制终端时,模拟精准负荷控制子站和精准负荷控制终端之间的通信报文。
CN202110838712.0A 2021-07-23 2021-07-23 一种基于5g通信的精准负荷控制系统的测试系统及方法 Active CN11359524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838712.0A CN113595245B (zh) 2021-07-23 2021-07-23 一种基于5g通信的精准负荷控制系统的测试系统及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838712.0A CN113595245B (zh) 2021-07-23 2021-07-23 一种基于5g通信的精准负荷控制系统的测试系统及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95245A true CN113595245A (zh) 2021-11-02
CN113595245B CN113595245B (zh) 2023-12-26

Family

ID=782493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838712.0A Active CN113595245B (zh) 2021-07-23 2021-07-23 一种基于5g通信的精准负荷控制系统的测试系统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595245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42606A (zh) * 2021-11-12 2022-03-04 株洲变流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轨道交通能量调度的远距离无线通讯方法及系统
CN114629804A (zh) * 2022-04-19 2022-06-14 华北电力大学 一种适配毫秒级源网荷切负荷的5g切片编排方法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60179118A1 (en) * 2013-08-30 2016-06-23 Accenture Global Services Limited System for real time power grid distribution network control
CN106886212A (zh) * 2017-02-23 2017-06-23 北京润科通用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伺服系统的测试装置
CN106972499A (zh) * 2017-05-09 2017-07-21 许继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精准切负荷控制系统
CN107562036A (zh) * 2017-08-08 2018-01-09 许继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精准负荷控制系统的测试装置和测试方法
CN108539750A (zh) * 2018-05-17 2018-09-14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一种基于稳控技术的精准负荷控制系统及方法
CN109088784A (zh) * 2017-06-14 2018-12-25 许继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负荷控制系统的性能检测方法及系统
CN110474318A (zh) * 2019-06-25 2019-11-19 许昌许继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精准负荷控制系统
CN110557758A (zh) * 2019-09-24 2019-12-10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电力系统通信网络部署处理方法和装置
US20200153250A1 (en) * 2018-11-14 2020-05-14 OnGrid Options, LLC Technologies for temporary islanding operations of electric grid sections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60179118A1 (en) * 2013-08-30 2016-06-23 Accenture Global Services Limited System for real time power grid distribution network control
CN106886212A (zh) * 2017-02-23 2017-06-23 北京润科通用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伺服系统的测试装置
CN106972499A (zh) * 2017-05-09 2017-07-21 许继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精准切负荷控制系统
CN109088784A (zh) * 2017-06-14 2018-12-25 许继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负荷控制系统的性能检测方法及系统
CN107562036A (zh) * 2017-08-08 2018-01-09 许继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精准负荷控制系统的测试装置和测试方法
CN108539750A (zh) * 2018-05-17 2018-09-14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一种基于稳控技术的精准负荷控制系统及方法
US20200153250A1 (en) * 2018-11-14 2020-05-14 OnGrid Options, LLC Technologies for temporary islanding operations of electric grid sections
CN110474318A (zh) * 2019-06-25 2019-11-19 许昌许继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精准负荷控制系统
CN110557758A (zh) * 2019-09-24 2019-12-10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电力系统通信网络部署处理方法和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任建锋;颜云松;罗剑波;司庆华;陶翔;郭勋;万芳茹;: "毫秒级精准负荷控制系统设计与工程应用", 电力工程技术, no. 01, pages 51 - 56 *
张文等: "精准负荷控制系统测试方法的研究和应用", 电气技术, pages 119 - 123 *
林晓亮: "基于 5G 通信网络的精准负荷控制系统", 浙江电力, vol. 40, no. 2, pages 61 - 67 *
白申义: "基于有线和5G通信的精准负荷控制系统", 电工技术, pages 14 - 17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42606A (zh) * 2021-11-12 2022-03-04 株洲变流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轨道交通能量调度的远距离无线通讯方法及系统
CN114629804A (zh) * 2022-04-19 2022-06-14 华北电力大学 一种适配毫秒级源网荷切负荷的5g切片编排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95245B (zh) 2023-12-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167680B (zh) 一种基于rtds的配电网分布式测试系统
Yu et al. An UHV grid security and stability defense system: Considering the risk of power system communication
CN102986106B (zh) 用于在变电站系统中的装置之间转移控制的方法及其装置
CN103713214A (zh) 一种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闭环测试系统
CN113595245B (zh) 一种基于5g通信的精准负荷控制系统的测试系统及方法
WO2013189110A1 (zh) 一种电力通信故障预警分析方法及系统
CN101251835A (zh) 一种±800kV换流站主接线可靠性评估方法
CN110579658B (zh) 一种智能变电站保护装置的自动测试系统及测试方法
CN112834865B (zh) 一种电力系统二次回路故障快速查找器
CN212846495U (zh) 轨道列车控制逻辑的测试系统
CN1972287B (zh) 通讯规约记录分析装置及其分析方法
CN110865263A (zh) 一种基于最小测试系统的智能变电站虚拟测试方法
CN109633345B (zh) 一种二次设备在线监测与分析装置
CN111327474B (zh) 基于拓扑分析的电力系统故障诊断方法
CN203482218U (zh) 智能终端报文压力的检测系统
CN112054511A (zh) 电力系统事故处理措施与标准票的关联生成方法
CN116430749A (zh) 电力监控系统仿真测试方法、装置、介质及电子设备
CN201191450Y (zh) 一种电力故障动态记录装置
CN105119367A (zh) 一种基于动态拓扑的数字化备自投仿真方法
CN109510308B (zh) 第三代智能变电站开关量就地模块测试系统及其应用方法
CN113219867A (zh) 一种多核异构的保护测控装置
CN113391144A (zh) 基于2m光接口的线路保护装置与通信设备联合测试系统
KR101734149B1 (ko) 에너지 저장 장치를 이용한 송전선 과부하 관리 방법
KR101734151B1 (ko) 송전선 과부하 해소를 위한 전력 계통 관리 방법
CN206481109U (zh) 一种3/2接线的集中式保护测控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1121

Address after: 461000 No. 1706, Xuji Avenue, Wuyi Road Street, Weidu District, Xuchang City, Henan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Henan Yuanwang Hechu Electric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

Applicant after: XJ Group Corp.

Applicant after: XJ ELECTRIC Co.,Ltd.

Address before: No. 1298 Xuchang City, Henan province 461000 XJ Avenue

Applicant before: XJ Group Corp.

Applicant before: XJ ELECTRIC Co.,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