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587240A - 全热新风机 - Google Patents

全热新风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587240A
CN113587240A CN202110850986.1A CN202110850986A CN113587240A CN 113587240 A CN113587240 A CN 113587240A CN 202110850986 A CN202110850986 A CN 202110850986A CN 113587240 A CN113587240 A CN 11358724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n
driving module
fan driving
main control
control chi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85098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587240B (zh
Inventor
单烁
吕金贵
刘朋
马晓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850986.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587240B/zh
Publication of CN1135872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872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58724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8724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8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fans
    • F24F1/003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fans having two or more f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F24F11/49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ensuring correct operation, e.g. by trial operation or configuration check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5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user interfaces or communication
    • F24F11/52Indication arrangements, e.g. display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5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user interfaces or communication
    • F24F11/54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user interfaces or communication using one central controller connected to several sub-controll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5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user interfaces or communication
    • F24F11/56Remote contro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4Electronic processing using pre-stored data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F24F13/14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全热新风机,包括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中的一者设置在新风风道中,另一者设置在浊风风道中;还包括:第一风机驱动模块,其配置为接收第一控制指令并控制所述第一风机;第二风机驱动模块,其配置为接收第二控制指令并控制所述第二风机;以及主控芯片,其配置为向所述第一风机驱动模块和所述第二风机驱动模块分配地址并根据所分配的地址向所述第一风机驱动模块和/或第二风机驱动模块输出所述第一控制指令和/或第二控制指令。本发明利用主控芯片、第一风机驱动模块和第二风机驱动模块实现自识别和自适应,利于全热新风机的硬件扩展和功能扩展,具有灵活性好且效率高的优点。

Description

全热新风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空气调节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全热新风机。
背景技术
全热新风机(也称全热交换器)是一种可以引导室外空气流入室内或者引导室内空气排出室外的装置。全热新风机通常包括全热交换芯,室外进风口、室外送风口、室内进风口、室内送风口,其中室外进风口和室内送风口组成新风风道,室内进风口和室外送风口组成浊风风道。
为实现送风控制,现有技术中的一种可选方式是在新风风道中设置第一风机,在浊风风道中设置第二风机,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通常选用离心风机且具有相应的设定旋转方向,按照规范的安装方式进行安装后,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可以实现相应的送风效果;或者在新风风道中设置第一风扇,在浊风风道中设置第二风扇,通过同一个电机同时驱动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运行。这两种结构均能实现全热新风机的送风控制,但是,随着全热新风机内部结构和附加功能的不断拓展,全热新风机在具体的使用场景下需要和房间内的其它设备,例如空调器或者空气净化器等配套使用,此时通常需要改变风向或者按照设定的风速运行以改变室内外压差。传统的送风结构不具备与功能适配的灵活性,只能通过更换风机或者对风机做硬件改进才能实现功能扩展。
本背景技术所公开的上述信息仅仅用于增加对本申请背景技术的理解,因此,其可能包括不构成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的全热新风机送风结构不具备与功能适配的灵活性,只能通过更换风机或者对风机做硬件改进才能实现功能扩展的问题,设计并提供一种全新的全热新风机。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全热新风机,包括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所述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中的一者设置在新风风道中,另一者设置在浊风风道中;所述全热新风机还包括:第一风机驱动模块,所述第一风机驱动模块配置为接收第一控制指令并控制所述第一风机;第二风机驱动模块,所述第二风机驱动模块配置为接收第二控制指令并控制所述第二风机;和主控芯片,所述主控芯片配置为向所述第一风机驱动模块和所述第二风机驱动模块分配地址并根据所分配的地址向所述第一风机驱动模块和/或第二风机驱动模块输出所述第一控制指令和/或第二控制指令。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本发明所提供的全热新风机,利用主控芯片实现第一风机驱动模块和第二风机驱动模块的地址分配,第一风机驱动模块和第二风机驱动模块根据所分配的地址自动识别接收控制指令,从而通过第一风机驱动模块和第二风机驱动模块灵活地控制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的转速和转向,使得全热新风机可以和房间中的其它空气调节设备任意组合,或者实现例如微正压等精细控制目标。这种硬件架构同时提高了风机的通用性,具有低成本、高效率且控制简单的优点。
结合附图阅读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后,本发明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 为本发明所提供的全热新风机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框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全热新风机中主控芯片向第一风机驱动模块和第二风机驱动模块分配地址时主控芯片的流程图;
图3为图1所示的全热新风机中主控芯片向第一风机驱动模块和第二风机驱动模块分配地址时第一风机驱动模块的流程图;
图4为图1所示的全热新风机中主控芯片向第一风机驱动模块和第二风机驱动模块分配地址时第二风机驱动模块的流程图;
图5为如图1所示的全热新风机中一种可选的通信模块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竖”、“横”、“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的一种全热新风机的结构示意框图如图1所示,这种全热新风机旨在提高全热新风机送风的灵活性,同时避免在功能扩展时更换风机或者对风机作大规模的硬件改进。具体来说,全热新风机中至少包括第一风机10和第二风机12,第一风机10和第二风机12中的一者设置在新风风道中,另一者设置在浊风风道中,设置在新风风道中的风机配置为引导室外空气流入室内,设置在浊风风道中的风机则配置为引导室内空气排出室外。与现有技术不同,在如图1所示的全热新风机中,还特别设置有第一风机驱动模块14和第二风机驱动模块16。第一风机驱动模块14和第二风机驱动模块16的型号可以根据第一风机10和第二风机12的种类进行选择,例如可以选用与直流风机匹配的驱动芯片作为第一风机驱动模块14和第二风机驱动模块16。第一风机驱动模块14配置为接收第一控制指令并控制第一风机10,第二风机驱动模块16配置为接收第二控制指令并控制第二风机12。第一风机驱动模块14可以根据第一控制指令控制第一风机10中的电机正反转以及速度(例如采用PWM调速技术),第二风机驱动模块16则可以根据第二控制指令控制第二风机12中的电机正反转以及速度。第一控制指令和第二控制指令由主控芯片18生成。除此之外,与现有技术不同,在本发明中第一风机驱动模块14和第二风机驱动模块16作为通信目标的目标地址不是在出厂前提前写入且不可调整的,而是可以实现自识别且自适应的,具体来说,主控芯片18配置为向第一风机驱动模块14和第二风机驱动模块16分配地址,并进一步根据所分配的地址向第一风机驱动模块14和第二风机驱动模块16中的一者输出第一控制指令或第二控制指令,或者根据所分配的地址同时向第一风机驱动模块14和第二风机驱动模块16输出第一控制指令和第二控制指令,从而通过第一风机驱动模块14和第二风机驱动模块16实现对第一风机10和第二风机12的控制。
在如图1所示的全热新风机中,利用主控芯片18实现第一风机驱动模块14和第二风机驱动模块16的地址分配,第一风机驱动模块14和第二风机驱动模块16根据所分配的地址自动识别接收控制指令,从而通过第一风机驱动模块14和第二风机驱动模块16灵活地控制第一风机10和第二风机12的转速和转向,使得全热新风机可以和房间中的其它空气调节设备任意组合,或者实现例如微正压等精细控制目标。这种硬件架构同时提高了风机的通用性,具有低成本、高效率且控制简单的优点。
作为一种优选的硬件架构设计方案,优选的,第一风机驱动模块14、第二风机驱动模块16和主控芯片18设置在基板26上。基板26为第一风机驱动模块14和第二风机驱动模块16供电。更具体地说,基板26上的电源模块22为第一风机驱动模块14和第二风机驱动模块16供电。电源模块22可以选用市售的电源电路,在此不再对电源电路的型号进行进一步限制。
以下参考图2至图4,分别对主控芯片向第一风机驱动模块和第二风机驱动模块分配地址时,主控芯片配置执行的自识别方法,以及第一风机驱动模块和第二风机驱动模块配置执行的自适应方法进行详细的介绍。
如图2所示,主控芯片向第一风机驱动模块和第二风机驱动模块分配地址时,主控芯片配置为执行以下步骤:
步骤S100:主控芯片向第一风机驱动模块和第二风机驱动模块周期性地广播发送第一地址分配通信代码和第二地址分配通信代码,其中第一地址分配通信代码包括第一有效地址和第一有效标志位,第二地址分配通信代码包括第二有效地址和第二有效标志位。
步骤S102:主控芯片在发送第一地址分配通信代码和第二地址分配通信代码后处于等待状态,并判断是否接收到第一风机驱动模块和第二风机驱动模块反馈的第一确认报文和第二确认报文。主控芯片依据是否接收到第一确认报文和第二确认报文判断第一风机驱动模块和第二风机驱动模块是否接收到所分配的有效地址。
步骤S104:如果接收到第一确认报文和第二确认报文,则说明第一风机驱动模块和第二风机驱动模块分别接收到一个有效地址,此时,主控芯片停止向第一风机驱动模块和第二风机驱动模块发送第一地址分配通信代码和第二地址分配通信代码。正常情况下,主控芯片应该在500ms左右接收到第一确认报文和第二确认报文,如果未接收到第一确认报文和第二确认报文,则配置主控芯片在一个大于500ms的故障预判周期内保持周期性地向第一风机驱动模块和第二风机驱动模块发送第一地址分配通信代码和第二地址分配通信代码,如果在故障预判周期内仍未收到第一确认报文和第二确认报文,则出错报警。
如果主控芯片接收到第一风机驱动模块和第二风机驱动模块反馈的第一确认报文和第二确认报文,则说明第一风机驱动模块和第二风机驱动模块均接收到有效地址,双方可以进行正常通信。
主控芯片进一步区分第一风机驱动模块和第二风机驱动模块具体接收到的有效地址,具体来说:
步骤S106:主控芯片根据第一有效地址输出第一测试指令。
步骤S110:判断在设定周期内是否接收到第一通信码,如果主控芯片接收到第一通信码,则主控芯片即可以建立风机驱动模块、第一有效地址以及第一通信码的一一对应关系。
步骤S108:主控芯片根据第二有效地址输出第二测试指令。
步骤S112:判断在设定周期内是否接收到第二通信码,如果主控芯片接收到第二通信码,则主控芯片即可以建立风机驱动模块、第二有效地址以及第二通信码的一一对应关系。
也就是说,如果主控芯片接收到第一风机驱动模块输出的第一通信码以及第二风机驱动模块输出的第二通信码,则主控芯片即可以建立第一风机驱动模块、第一有效地址以及第一通信码的一一对应关系,同时建立第二风机驱动模块、第二有效地址以及第一通信码的一一对应关系。类似的,如果主控芯片接收到第一风机驱动模块输出的第二通信码以及第二风机驱动模块输出的第一通信码,则主控芯片即可以建立第一风机驱动模块、第二有效地址以及第二通信码的一一对应关系,以及第二风机驱动模块、第一有效地址以及第一通信码的一一对应关系,即第一风机驱动模块和第二风机驱动模块的地址自动分配成功。
步骤S114:主控芯片可以向第一风机驱动模块和第二风机驱动模块发送对应控制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的第一控制指令和/或第二控制指令。
如果主控芯片在设定周期内未接收到第一通信码和第二通信码,则再次向第一风机驱动模块和第二风机驱动模块发送第一分配通信代码和第二地址分配通信代码;并循环上述步骤,如果连续三次主控芯片在设定周期内均未接收到第一通信码和第二通信码,则判定为无法完成地址自动分配控制,地址识别失败,出错报警。
第一地址分配通信代码、第二地址分配通信代码、第一确认报文、第二确认报文、第一通信码和第二通信码均优选设定为由多个字节通信数据组成,每个字节由一组8位二进制编码构成,其可以采用不同的编码规则,在此不做进一步限定。
对应的,如图3所示,主控芯片向第一风机驱动模块分配地址时,第一风机驱动模块配置为执行以下步骤:
步骤S200:第一风机驱动模块的电压检测端口配置为第一电平状态。如图1所示,第一电平状态优选由设置在基板26上的功能测试模块20在开机上电检测时配置,即功能测试模块20在上电硬件检测时将第一风机驱动模块16的电压检测端口设置为第一电平状态,例如高电平或者低电平,第一电平状态作为第一风机驱动模块在地址分配阶段的身份标志。通过功能测试模块在上电硬件检测时的配置,无需额外的软件设计即可实现标志位的设置,可以简化整个流程,提高程序效率。功能测试模块可以是集成在基板中的硬件检测电路。
步骤S202:第一风机驱动模块处于等待状态以接收主控芯片输出的第一地址分配通信代码和第二地址分配通信代码。
步骤S204:在接收到第一地址分配通信代码和第二地址分配通信代码后,第一风机驱动模块判断自身的第一电平状态是否与第一有效标志位或所述第二有效标志位相同。
步骤S206:如果第一电平状态与第一有效标志位相同,第一风机驱动模块与第一有效地址一一对应。
步骤S210:第一风机驱动模块存储第一有效地址并向主控芯片反馈第一确认报文。
步骤S208:如果第一电平状态与第二有效标志位相同,第一风机驱动模块与第二有效地址一一对应。
步骤S212:第一风机驱动模块存储所述第二有效地址并向主控芯片反馈第一确认报文。
步骤S214:第一风机驱动模块进一步进入等待状态以接收主动芯片输出的第一测试指令和第二测试指令。
步骤S216:第一风机驱动模块存储有所述第一有效地址。
步骤S220:在接收到第一测试指令后向所述主控芯片反馈第一通信码。
步骤S218:第一风机驱动模块存储有第二有效地址。
步骤S222:在接收到第二测试指令后向主控芯片反馈第二通信码。
优选的,如步骤S224所示,第一风机驱动模块配置为在向主控芯片反馈第一通信码时,控制所述第一风机按照所述第一测试指令动作;或如步骤S226所示,第一风机驱动模块配置为在向所述主控芯片反馈第二通信码时,控制第一风机按照第二测试指令动作。这种设置便于测试人员或者测试设备根据第一风机的工作状态判断风机驱动模块的配址是否正确,可以有效地降低错误率。
对应的,如图4所示,主控芯片向第二风机驱动模块分配地址时,第二风机驱动模块配置为执行以下步骤:
步骤S300:第二风机驱动模块的电压检测端口配置为第二电平状态,第二电平状态与第一电平状态相反。即如果第一风机驱动模块的电压检测端口为高电平状态,则第二风机驱动模块的电压检测端口为低电平状态;如果第一风机驱动模块的电压检测端口为低电平状态,则第二风机驱动模块的电压检测端口为高电平状态。如图1所示,第二电平状态同样优选由设置在基板26上的功能测试模块20在开机上电检测时配置,即功能测试模块在上电硬件检测时将第二风机驱动模块的电压检测端口设置为第二电平状态,例如高电平或者低电平,第二电平状态作为第二风机驱动模块在地址分配阶段的身份标志。通过功能测试模块在上电硬件检测时的配置,无需额外的软件设计即可实现标志位的设置,可以简化整个流程,提高程序效率。
步骤S302:配置完毕的第二风机驱动模块处于等待状态以接收主控芯片输出的第一地址分配通信代码和第二地址分配通信代码。
步骤S304:在接收到第一地址分配通信代码和第二地址分配通信代码后,第二风机驱动模块判断自身的第二电平状态是否与第一有效标志位或所述第二有效标志位相同。
步骤S306:第二电平状态与第一有效标志位相同,第二风机驱动模块与第一有效地址一一对应。
步骤S310:第二风机驱动模块存储第一有效地址并向主控芯片反馈第二确认报文。
步骤S308:第二电平状态与第二有效标志位相同,第二风机驱动模块与第二有效地址一一对应。
步骤S312:第二风机驱动模块存储所述第二有效地址并向主控芯片反馈第二确认报文。
步骤S314:第二风机驱动模块进一步进入等待状态以接收主动芯片输出的第一测试指令和第二测试指令。
步骤S316:第二风机驱动模块存储有所述第一有效地址。
步骤S320:接收到第一测试指令后向主控芯片反馈第一通信码。
步骤S318:第二风机驱动模块存储有第二有效地址。
步骤S322:接收到第二测试指令后向主控芯片反馈第二通信码。
优选的,如步骤S324所示,第二风机驱动模块配置为在向主控芯片反馈第一通信码时,控制所述第二风机按照所述第一测试指令动作;或如步骤S326所示,第二风机驱动模块配置为在向所述主控芯片反馈第二通信码时,控制第二风机按照第二测试指令动作。这种设置便于测试人员或者测试设备根据第一风机的工作状态判断风机驱动模块的配址是否正确,可以有效地降低错误率。
从整体上,全热新风机的一个配置示例如下文所述:
步骤1,第一风机驱动模块和第二风机驱动模块设置于基板上,并完成组装,第一风机驱动模块、第二风机驱动模块与主控芯片通过通信模块电连接,并由电源模块供电。电源模块同时为功能测试模块供电。通信模块的一种可选电路如图5所示,第一风机驱动模块、第二风机驱动模块与主控芯片之间采用UART串行通信协议,利用主控芯片的同一个I/O端口与两个风机驱动模块通信连接以异步发送第一地址分配通信代码、第二地址分配通信代码、第一测试指令和第二测试指令,并异步接收第一确认报文、第二确认报文、第一通信码和第二通信码,节省主控芯片的I/O资源。主控芯片和第一风机驱动模块、第二风机驱动模块之间采用光耦(如图5中PC1至PC4所示)隔离。
步骤2,功能测试模块执行上电检测,将第一风机驱动模块的电压检测端口置为高电平,即第一电平状态,将第二风机驱动模块的电压检测端口置为低电平,即第二电平状态。
步骤3,主控芯片周期性地向第一风机驱动模块和第二风机驱动模块地广播发送第一地址分配通信代码和第二地址分配通信代码。
步骤4,第一风机驱动模块接收到第一地址分配通信代码和第二地址分配通信代码后,根据第一电平状态,第一风机驱动模块选择存储第一有效地址并向主控芯片反馈第一确认报文。同样的,第二风机驱动模块接收到主控芯片输出的第一地址分配通信代码和第二地址分配通信代码后,根据第二电平状态,第二风机驱动模块选择存储第二有效地址并向主控芯片反馈第二确认报文。
步骤5,主控芯片在接收到第一确认报文和第二确认报文后停止发送第一地址分配通信代码和第二地址分配通信代码。
步骤6,主控芯片根据第一有效地址和第二有效地址发送第一测试指令和第二测试指令。
步骤7,由于第一风机驱动模块存储有第一有效地址,所以第一风机驱动模块在接收到第一测试指令后向所述主控芯片反馈第一通信码,同时舍弃第二测试指令,同时控制第一风机按照第一测试指令工作。类似的,由于第二风机驱动模块存储有第二有效地址,所以第二风机驱动模块在接收到第二测试指令后向主控芯片反馈第二通信码,同时舍弃第一测试指令,同时控制第二风机按照第二测试指令工作。
步骤8,主控芯片接收到第一通信码和第二通信码,地址自动分配成功。
在正常使用权限下,自动分配的地址不会随全热新风机的开关而复位。上述配置可以适用于进行多风机的配置。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进行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全热新风机,包括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所述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中的一者设置在新风风道中,另一者设置在浊风风道中;
其特征在于,所述全热新风机还包括:
第一风机驱动模块,所述第一风机驱动模块配置为接收第一控制指令并控制所述第一风机;
第二风机驱动模块,所述第二风机驱动模块配置为接收第二控制指令并控制所述第二风机;和
主控芯片,所述主控芯片配置为向所述第一风机驱动模块和所述第二风机驱动模块分配地址并根据所分配的地址向所述第一风机驱动模块和/或第二风机驱动模块输出所述第一控制指令和/或第二控制指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热新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控芯片向所述第一风机驱动模块和所述第二风机驱动模块分配地址时,所述主控芯片配置为执行以下步骤:
所述主控芯片向所述第一风机驱动模块和所述第二风机驱动模块发送第一地址分配通信代码和第二地址分配通信代码,其中所述第一地址分配通信代码包括第一有效地址和第一有效标志位,所述第二地址分配通信代码包括第二有效地址和第二有效标志位;
所述主控芯片判断是否接收所述第一风机驱动模块和第二风机驱动模块反馈的第一确认报文和第二确认报文;如果接收到所述第一风机驱动模块和第二风机驱动模块反馈的第一确认报文和第二确认报文,则根据所述第一有效地址输出第一测试指令,并判断在设定周期内是否接收到第一通信码;同时根据所述第二有效地址输出第二测试指令,并判断在设定周期内是否接收到第二通信码;
如果所述主控芯片在设定周期内接收到第一通信码和第二通信码,则判定地址分配成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热新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控芯片向所述第一风机驱动模块和所述第二风机驱动模块分配地址时,所述主控芯片还配置为执行以下步骤:
所述主控芯片周期性地向所述第一风机驱动模块和所述第二风机驱动模块发送第一地址分配通信代码和第二地址分配通信代码,并在接收到所述第一风机驱动模块和第二风机驱动模块反馈的第一确认报文和第二确认报文后停止向所述第一风机驱动模块和所述第二风机驱动模块发送第一地址分配通信代码和第二地址分配通信代码。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热新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控芯片向所述第一风机驱动模块和所述第二风机驱动模块分配地址时还配置为执行以下步骤:
如果所述主控芯片在设定周期内未接收到第一通信码和第二通信码,则再次向所述第一风机驱动模块和所述第二风机驱动模块发送第一分配通信代码和第二地址分配通信代码。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任一项所述的全热新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控芯片向所述第一风机驱动模块分配地址时,所述第一风机驱动模块配置为执行以下步骤:
所述第一风机驱动模块的电压检测端口配置为第一电平状态;
所述第一风机驱动模块接收所述第一地址分配通信代码和第二地址分配通信代码;
所述第一风机驱动模块判断所述第一电平状态是否与所述第一有效标志位或所述第二有效标志位相同;如果所述第一电平状态与所述第一有效标志位相同,则所述第一风机驱动模块存储所述第一有效地址并向所述主控芯片反馈第一确认报文;如果所述第一电平状态与所述第二有效标志位相同,则所述第一风机驱动模块存储所述第二有效地址并向所述主控芯片反馈第一确认报文;
所述第一风机驱动模块接收所述第一测试指令和第二测试指令;
如果所述第一风机驱动模块存储有所述第一有效地址,则在接收到所述第一测试指令后向所述主控芯片反馈第一通信码;如果所述第一风机驱动模块存储有所述第二有效地址,则在接收到所述第二测试指令后向所述主控芯片反馈第二通信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全热新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风机驱动模块配置为在向所述主控芯片反馈第一通信码时,控制所述第一风机按照所述第一测试指令动作;或
所述第一风机驱动模块配置为在向所述主控芯片反馈第二通信码时,控制所述第一风机按照所述第二测试指令动作。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全热新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控芯片向所述第二风机驱动模块分配地址时,所述第二风机驱动模块配置为执行以下步骤:
所述第二风机驱动模块的电压检测端口配置为第二电平状态,所述第二电平状态与所述第一电平状态相反;
所述第二风机驱动模块接收第一地址分配通信代码和第二地址分配通信代码;
所述第二风机驱动模块判断所述第二电平状态是否与所述第一有效标志位或所述第二有效标志位相同;如果所述第二电平状态与所述第一有效标志位相同,则所述第二风机驱动模块存储所述第一有效地址并向所述主控芯片反馈第二确认报文;如果所述第二电平状态与所述第二有效标志位相同,则所述第二风机驱动模块存储所述第二有效地址并向所述主控芯片反馈第二确认报文;
如果所述第二风机驱动模块存储有所述第一有效地址,则在接收到所述第一测试指令后向所述主控芯片反馈第一通信码;如果所述第二风机驱动模块存储有所述第二有效地址,则在接收到所述第二测试指令后向所述主控芯片反馈第二通信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全热新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风机驱动模块配置为在向所述主控芯片反馈第一通信码时,驱动所述第二风机按照所述第一测试指令动作;或
所述第二风机驱动模块配置为在向所述主控芯片反馈第二通信码时,驱动所述第二风机按照所述第二测试指令动作。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全热新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全热新风机还包括:
功能测试模块,所述功能测试模块配置为在上电检测时将所述第一风机驱动模块的电压检测端口和所述第二风机驱动模块的电压检测端口的其中一者配置为第一电平状态,另一者配置为第二电平状态;所述第一电平状态与第二电平状态相反。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热新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全热新风机还包括:
基板,所述第一风机驱动模块、第二风机驱动模块和主控芯片设置在所述基板上,所述基板为所述第一风机驱动模块和第二风机驱动模块供电。
CN202110850986.1A 2021-07-27 2021-07-27 全热新风机 Active CN11358724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850986.1A CN113587240B (zh) 2021-07-27 2021-07-27 全热新风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850986.1A CN113587240B (zh) 2021-07-27 2021-07-27 全热新风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87240A true CN113587240A (zh) 2021-11-02
CN113587240B CN113587240B (zh) 2022-11-29

Family

ID=782504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850986.1A Active CN113587240B (zh) 2021-07-27 2021-07-27 全热新风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587240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3455671U (zh) * 2013-06-18 2014-02-26 苏州骋研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群控风机过滤单元系统
US20150356016A1 (en) * 2013-01-11 2015-12-10 Freescale Semiconductor, Inc. Method of establishing pre-fetch control information from an executable code and an associated nvm controller, a device, a processor system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s
CN107355933A (zh) * 2017-07-24 2017-11-17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新风机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7781949A (zh) * 2017-10-13 2018-03-09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风冷模块机组扩展方法和风冷模块机组
CN107908589A (zh) * 2017-11-01 2018-04-13 广东高云半导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I3c验证从设备、主从设备的通信验证系统及方法
CN207990894U (zh) * 2018-01-03 2018-10-19 东莞市金都智能控制系统有限公司 新风系统的控制电路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50356016A1 (en) * 2013-01-11 2015-12-10 Freescale Semiconductor, Inc. Method of establishing pre-fetch control information from an executable code and an associated nvm controller, a device, a processor system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s
CN203455671U (zh) * 2013-06-18 2014-02-26 苏州骋研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群控风机过滤单元系统
CN107355933A (zh) * 2017-07-24 2017-11-17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新风机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7781949A (zh) * 2017-10-13 2018-03-09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风冷模块机组扩展方法和风冷模块机组
CN107908589A (zh) * 2017-11-01 2018-04-13 广东高云半导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I3c验证从设备、主从设备的通信验证系统及方法
CN207990894U (zh) * 2018-01-03 2018-10-19 东莞市金都智能控制系统有限公司 新风系统的控制电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87240B (zh) 2022-11-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51471C (zh) 多路空调器的中央控制系统
US7243004B2 (en) Self-configuring controls for heating, ventilating an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s
US7523619B2 (en) Indoor and outdoor unit communication via signal from a power line
US7774102B2 (en) System including interactive controllers for controlling operation of climate control system
CN111147619B (zh) 本地实现rs485从机设备自动分配地址的方法和系统
US11336616B2 (en) Address competition method of multi-connected type control system
CN103307698B (zh) 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和装置
CN108386968B (zh) 多联机空调通过设备唯一编码与物理地址实现的组网方法
CN104613590B (zh) 一种空调无线组网方法
CN1673637A (zh) 空调的中央控制系统及其操作方法
CN100504211C (zh) 一种射频无线数据通讯的中央空调控制器及通讯设置方法
CN1825014A (zh) 多路空调器峰值功率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1023262B (zh) 一种Modbus协议转换装置及多联机集控系统
CN101149176A (zh) 模块式冷水机组集中控制方法
CN113587240B (zh) 全热新风机
CN111397175A (zh) 具有多种控制方式的控制设备、控制方法及空调机组
CN108507118B (zh) 一种多联机空调系统的供电方法、装置、外机及内机
CN1888666B (zh) 空气调节系统
CN110296503B (zh) 空调机组自动分配地址的方法、空调系统
CN110319537B (zh) 控制空调的总线通讯的方法、主机及空调系统
CN212961955U (zh) 一种一拖多水源空调控制器
KR101191998B1 (ko) 시스템에어컨의 통신장치 및 그 방법
CN116346540A (zh) 一种自适应的空调网关模块化拓扑系统及扩展方法
CN118168094A (zh) 一种空调机组及控制方法
CN114599038A (zh) 多联机系统的配对方法、装置和多联机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