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572355A - 一种具有稳定输出电压的供电电路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具有稳定输出电压的供电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572355A
CN113572355A CN202111125479.8A CN202111125479A CN113572355A CN 113572355 A CN113572355 A CN 113572355A CN 202111125479 A CN202111125479 A CN 202111125479A CN 113572355 A CN113572355 A CN 11357235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rging circuit
voltage
module
operational amplifier
field effe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12547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572355B (zh
Inventor
不公告发明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Baker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Baker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Baker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Baker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125479.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572355B/zh
Publication of CN1135723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723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57235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7235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0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0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1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3/14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3/15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2M3/156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output voltage or current, e.g. switching regula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29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safety or protection devices or circuits
    • H02J7/00308Overvoltage protec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7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 H02J7/00712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the cycle being controlled or terminated in response to electric paramet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08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generation of control voltages f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static convert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36Means for starting or stopping conver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供电电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稳定输出电压的供电电路,以对电池进行供电,驱动模块的供电端与输入电源连接,输入端与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连接,输出端与第一场效应管的栅极连接,驱动模块用于驱动第一场效应管导通;基准电压模块的供电端与充电电路的输出端连接,运算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与基准电压模块的输出端连接,运算放大器的同相输入端与充电电路的输出端通过检测降压模块连接;第一启动电路模块,用于在运算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产生第一预设电压以启动充电电路,并在充电电路启动成功后停止工作。所述充电电路形成良性闭环结构,最终构成具有稳定输出电压的供电电路,降低对电池产生的伤害,提高电池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一种具有稳定输出电压的供电电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供电电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稳定输出电压的供电电路,以对充电负载(如电池)进行供电。
背景技术
充电器中的供电电路在对充电负载(如电池)进行充电时,供电电路中的充电电路对电压进行调节,以确保供电电路输出稳定的电压来对电池进行充电。常见电池充电电路结构如图1所示,基准电压模块101、运算放大器102、驱动模块103和第一场效应管104的输入电压均为输入电源107提供的电压,该电池充电电路能够产生具有固定大小的输出电压,以输出至充电负载(如电池)对其进行充电。
发明人发现,输入电源107提供的电压很有可能是个粗糙的电压,其具有较大的抖动,而由于充电电路中各个模块(基准电压模块101、运算放大器102、驱动模块103和第一场效应管104)的供电端均为输入电源107提供的电压,因此,如若输入电源107的电压具有较大的抖动,会导致各个模块的输出也存在抖动,故这种电压的抖动会一级一级传递到充电电路的输出端108,最终导致充电电路的输出端108的输出电压也具有较大的抖动,降低了输出电压的精度,使得供电电路对充电负载(如电池)的充电效率降低,并且精度差的供电电压会对充电负载(如电池)产生伤害,影响充电负载(如电池)的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要解决由于输入电源的电压存在抖动,导致输出电压精度降低,对充电负载(如电池)产生伤害,影响充电负载(如电池)的使用寿命的技术问题,从而提供一种具有稳定输出电压的充电电路,包括:基准电压模块、运算放大器、驱动模块和第一场效应管依次连接,所述驱动模块的供电端与输入电源连接,输入端与所述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连接,输出端与第一场效应管的栅极连接,所述驱动模块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场效应管导通;其中,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源极与所述输入电源连接;
所述充电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漏极连接,所述充电电路的输出端用于提供输出电压以对充电负载进行充电;所述基准电压模块的供电端与所述充电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基准电压模块用于产生并输出基准电压;
所述运算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与所述基准电压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运算放大器的同相输入端与所述充电电路的输出端通过检测降压模块连接,所述检测降压模块用于对所述输出电压进行降压后传递给所述运算放大器的同相输入端,所述运算放大器用于将所述检测降压模块降压后的电压调节到所述基准电压;
其中,所述充电电路还包括:第一启动电路模块,用于在所述运算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产生第一预设电压以启动所述充电电路,并在所述充电电路启动成功后停止工作。
优选地,所述运算放大器的供电端与充电电路的输出端连接。
优选地,所述运算放大器的供电端与输入电源连接。
优选地,所述充电电路还包括:
第二启动电路模块,用于在充电电路启动过程中拉低所述第一场效应管栅极的电压,并在所述充电电路启动成功后停止工作。
优选地,所述第一启动电路模块包括:第二场效应管,漏极连接在所述基准电压模块、运算放大器之间;
第一电流源,正极与所述输入电源连接,负极连接在所述基准电压模块、运算放大器之间;
第一二极管,阳极与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源极连接;
稳压二极管,阴极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连接、阳极接地;其中,所述稳压二极管具有第二预设电压;
在所述充电电路启动过程中,所述第二场效应管导通,所述第一电流源导通;在所述充电电路启动成功后,所述第二场效应管断开,所述第一电流源断开。
优选地,所述第二启动电路模块包括:第三场效应管,漏极连接在所述驱动模块与第一场效应管之间;
第二电流源,正极连接所述第三场效应管的源极,负极接地;
在所述充电电路启动过程中,所述第三场效应管导通,所述第二电流源导通;在所述充电电路启动成功后,所述第三场效应管断开,所述第二电流源断开。
优选地,所述充电电路还包括:控制电路模块,与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栅极、第三场效应管的栅极、第一电流源的控制端、第二电流源的控制端分别连接,用于控制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第三场效应管、第一电流源和第二电流源的通断。
优选地,所述控制电路模块包括:第三电流源,正极连接所述输入电源;
比较器,正输入端与所述第三电流源的负极连接,负输入端与所述充电电路的输出端连接,输出端与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栅极、第三场效应管的栅极、第一电流源的控制端和第二电流源的控制端分别连接;
多个依次串联的第二二极管,位于端部的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接地,位于另一端部的第二二极管的阳极连接在所述第三电流源、比较器之间。
优选地,所述检测降压模块包括:第一检测电阻,一端连接在所述充电电路的输出端,另一端连接所述运算放大器的同相输入端;
第二检测电阻,一端与所述第一检测电阻的另一端连接、另一端接地。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具有稳定输出电压的供电电路,包括上述的具有稳定输出电压的充电电路。
本发明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本发明提供的具有稳定输出电压的充电电路,由于充电电路的输出端输出的电压稳定性更高,基准电压模块的供电端与充电电路的输出端连接,以对基准电压模块进行供电,有效减少了充电电路的输出端输出的电压与输入电源的相关性,可保证基准电压模块输出端的稳定性,从而使得充电电路的输出端输出的电压更稳定。所述充电电路形成良性闭环结构,最终构成具有稳定输出电压的供电电路,降低对充电负载(如电池)产生的伤害,提高充电负载(如电池)的使用寿命。
2.设置有与调节电路相匹配的启动电路,使得充电电路输出端的电压能顺利到达对基准电压模块和运算放大器进行正常供电的电压值,且充电电路输出端的输出电压在启动过程中不会存在过电压的情况,保证了电池供电电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3.设置多个第一场效应管的启动支路,利用运算放大器的特殊性,在充电电路的启动过程中,使得驱动模块输出的驱动电压为低电平,从而加快第一场效应管的导通过程,进一步加快了供电电路的启动速度,从而加快对电池的供电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中充电电路的电路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具有稳定输出电压的充电电路的电路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具有稳定输出电压的充电电路的总电路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2具有稳定输出电压的供电电路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现有电池充电器中供电电路的充电电路如图1所示,基准电压模块101、运算放大器102、驱动模块103和第一场效应管104形成调节电路位于供电芯片(未示出)内。其工作原理为:第一检测电阻105和第二检测电阻106对充电电路的输出电压进行检测,将检测到的电压输入运算放大器102,通过调节电路对充电电路的输出电压进行调节,以保持输出电压的稳定,并实现对电池的有效充电。
由充电电路的电路结构可以得到:
Figure 383160DEST_PATH_IMAGE001
Figure 503563DEST_PATH_IMAGE002
式中,
Figure 814458DEST_PATH_IMAGE003
为第一检测电阻105和第二检测电阻106对充电电路的输出端检测到的 电压值,
Figure 616192DEST_PATH_IMAGE004
为充电电路的输出端108输出的电压值,
Figure 116050DEST_PATH_IMAGE005
为第二检测电阻106的电阻值,
Figure 407354DEST_PATH_IMAGE006
为第一检测电阻105的电阻值,
Figure 815333DEST_PATH_IMAGE007
为基准电压模块101输出的基准电压,
Figure 217495DEST_PATH_IMAGE008
为运算放 大器102的倍数,
Figure 417533DEST_PATH_IMAGE009
为运算放大器102输出的电压值。
由于
Figure 817421DEST_PATH_IMAGE008
为一个比较大的值,故
Figure 102909DEST_PATH_IMAGE010
的值较小,可无限接近于0,因此可运算放大器 102两端的输入电压调节到几乎相等,即达到平衡状态时:vref=vfb。由此可得:
Figure 246445DEST_PATH_IMAGE011
由此可看出,充电电路的输出端108输出的电压不仅受到第一检测电阻105和第二检测电阻106的影响,还受到基准电压模块101的影响。
现有技术中,基准电压模块101、运算放大器102、驱动模块103和第一场效应管104的供电端均为输入电源107提供的电压,而在供电电路中输入电源107为整流滤波电路的输出端,输入电源107所提供的电压很大可能是个粗糙的电压,具有很大的抖动。
这种电压的抖动会一级一级传递到充电电路的输出端108,最终导致充电电路的输出端108的输出电压也具有较大的抖动,降低了输出电压的精度,使得供电电路对充电负载(如电池)的充电效率降低,并且精度差的供电电压会对充电负载(如电池)产生伤害,影响充电负载(如电池)的使用寿命。
由上述分析可知,造成充电电路的输出端108输出的电压具有较大抖动的原因在于输出电压与输入电源107的输入电压相关性较高,即输入电源107的输入电压具有较大的抖动从而导致充电电路的输出端108输出的电压也具有较大的抖动。如若减少或者断开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即可减小输出端108输出的电压的抖动,从而增加充电电路的输出电压的稳定性,最终在使用供电电路对电池等负载进行充电时提高充电效率,减少对电池等负载的伤害,提高电池的使用寿命。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具有稳定输出电压的充电电路,如图2所示,包括依次连接的基准电压模块101、运算放大器102、驱动模块103和第一场效应管104。其中,驱动模块103的供电端与输入电源107连接,驱动模块103的输入端与运算放大器102的输出端连接,驱动模块103的输出端与第一场效应管104的栅极连接。第一场效应管104的源极与输入电源107连接,第一场效应管104的漏极与充电电路的输出端108连接。
输入电源107与驱动模块103连接输出电压至第一场效应管104的栅极,以正常驱动第一场效应管104导通。第一场效应管104导通后输入电源107向第一场效应管104产生电流,并最终流向充电电路的输出端108。充电电路的输出端108提供输出电压,以对后续的充电负载进行充电。其中,充电负载可以为电池。
基准电压模块101的供电端与充电电路的输出端108连接,基准电压模块101产生并输出基准电压vref。基准电压模块101的输出端与运算放大器102的反相输入端连接,运算放大器102的同相输入端与充电电路的输出端108通过检测降压模块连接。基准电压模块101产生基准电压后,将基准电压vref输入至运算放大器102的反相输入端。其中,检测降压模块用于对输出电压进行降压,并将降压后的电压vfb传递给运算放大器102的同相输入端。运算放大器102将降压后的电压vfb调节到基准电压vref,并输出放大电压vc给驱动模块103。放大电压vc和输入电源107的电压经过驱动模块103输出驱动电压vg至第一场效应管104的栅极,从而驱动第一场效应管104的导通。
如图2所示,为确保充电电路的正常启动,充电电路还包括第一启动电路模块200。第一启动电路模块200用于在启动过程中,在运算放大器102的反相输入端产生第一预设电压以启动充电电路,并在充电电路启动成功后停止工作。需要说明的是,充电电路的启动过程是指充电时,基准电压模块101从不能独立工作到能够独立工作的过程;充电电路启动成功是指基准电压模块101能够独立工作。
第一启动电路模块200正常工作时,可在运算放大器102的反相输入端产生第一预设电压,使得运算放大器102、驱动模块103和第一场效应管104工作,最终使得充电电路的输出端108的输出电压达到一定值,能够供基准电压模块101独立工作。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保证充电电路正常启动及第一启动电路模块200在充电电路启动成功后停止工作,以避免对运算放大器102反相输入端的电压产生影响,第一预设电压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例如第一预设电压可以设为基准电压,或者比基准电压稍小或者稍大的电压。如基准电压为1.2V,则第一预设电压可以为1.2V、1V或1.4V等。
在上述实施例中,由于充电电路的输出端108输出的电压稳定性更高,基准电压模块101的供电端与充电电路的输出端108连接,以对基准电压模块101进行供电,有效减少了充电电路的输出端108输出的电压与输入电源107的相关性,可保证基准电压模块101输出端的稳定性,从而使得充电电路的输出端108输出的电压更稳定。所述充电电路形成良性闭环结构,最终构成具有稳定输出电压的供电电路,降低对充电负载产生的伤害,提高充电负载的使用寿命。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运算放大器102的供电端与充电电路的输出端108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运算放大器102的供电端与输入电源107连接。
当运算放大器102的供电端与充电电路的输出端108连接时,如图3所示,所述充电电路还包括第二启动电路模块300。第二启动电路模块300与第一场效应管104的栅极连接,用于在充电电路启动过程中拉低第一场效应管104栅极的电压,并在充电电路启动成功后停止工作。
第二启动电路模块300慢慢拉低第一场效应管104栅极的电压,使第一场效应管104慢慢导通,从而充电电路的输出端108的电压慢慢增大,当充电电路的输出端108的电压增大到运算放大器102的初始供电电压时,运算放大器102开始工作,但由于充电电路的输出端108此时的电压并未达到运算放大器102的正常供电电压,因此,此时的运算放大器102类似于一个比较器(当充电电路成功启动后,充电电路的输出端108的电压达到正常供电电压,运算放大器102即作为运算放大器正常工作),此时,运算放大器102同相输入端的电压小于运算放大器102反相输入端的电压(第一启动电路模块200提供的第一预设电压),导致运算放大器的放大电压vc为低电平,且由于驱动模块103的工作原理类似一个电压跟随器,放大电压vc经过驱动模块103得到的驱动电压vg也为低电平,从而加快第一场效应管的导通,使得充电电路的输出端108的电压尽快提高,以满足基准电压模块101、运算放大器102的工作需求。
将运算放大器102的供电端与充电电路的输出端108连接,进一步减少充电电路的输出端108的输出电压与输入电源107的相关性,保证运算放大器102的输出端更稳定,最终使得充电电路的输出电压更稳定。所述充电电路形成良性闭环结构,最终构成具有稳定输出电压的供电电路,降低对充电负载(如电池)产生的伤害,提高充电负载的使用寿命。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启动电路模块200包括:第一电流源201、第二场效应管202、第一二极管203和稳压二极管204。第二场效应管202的漏极连接在基准电压模块101、运算放大器102之间,第一电流源201的正极与输入电源107连接,第一电流源201的负极连接在基准电压模块101、运算放大器102之间;第一二极管203的阳极与第二场效应管202的源极连接,稳压二极管204的阴极与第一二极管203的阴极连接,稳压二极管204的阳极接地;其中,稳压二极管204具有第二预设电压。其中,第二预设电压可以为0.3V、0.5V或0.7V等。在一些实施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对第一启动电路模块200进行适应性修改,例如添加或者减少二极管、增加电阻等。
在充电电路启动过程中,第二场效应管202导通,第一电流源201导通,第一二极管203产生约为0.7V的压降,加上稳压二极管204的第二预设电压即为运算放大器102的反相输入端产生的第一预设电压。在充电电路启动成功后,第二场效应管202断开,第一电流源201断开,此时基准电压模块101可产生标准电压并提供给运算放大器102的反相输入端,第二场效应管202和第一电流源201的断开可有效避免基准电压受到影响。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二启动电路模块300包括:第三场效应管301和第二电流源302。第三场效应管301的漏极连接在驱动模块103与第一场效应管104之间;第二电流源302的正极连接第三场效应管301的源极,第二电流源302的负极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对第二启动电路模块300适应性修改,例如增加电阻等。
在充电电路启动过程中,第三场效应管301导通,第二电流源302导通,以降低第一场效应管104栅极的电压,加快第一场效应管104的导通。在充电电路启动成功后,第三场效应管301断开,第二电流源302断开。
如图3所示,充电电路还包括控制电路模块400。控制电路模块400与第二场效应管202的栅极、第三场效应管301的栅极、第一电流源201的控制端、第二电流源302的控制端分别连接,用于控制第二场效应管202、第三场效应管301、第一电流源201和第二电流源302的通断。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控制电路模块400包括:第三电流源401、比较器402和多个依次串联的第二二极管403。其中,第三电流源401的正极连接输入电源107,比较器402的正输入端与第三电流源401的负极连接,比较器402的负输入端与充电电路的输出端108连接,比较器402的输出端与第二场效应管202的栅极、第三场效应管301的栅极、第一电流源201的控制端和第二电流源302的控制端分别连接。
在多个依次串联的第二二极管403中,位于端部的第二二极管403的阴极接地,位于另一端部的第二二极管403的阳极连接在第三电流源401、比较器402之间。其中,多个依次串联的第二二极管的端部为阴极或阳极未被其他第二二极管连接的第二二极管。第二二极管403可以为3个、4个或5个等,多个依次串联的第二二极管403产生的电压,即为比较器402的正输入端处的电压。在一些实施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对控制电路模块400进行适应性修改,例如增加稳压二极管等。
由于启动过程中,充电电路的输出端108输出的电压较低,比比较器402的正输入端处的电压低,此时比较器402的输出端输出的电压vb为高电平,使得第二场效应管202、第三场效应管301、第一电流源201和第二电流源302导通;当充电电路的输出端108输出的电压增大并大于比较器402的正输入端处的电压时,比较器402的输出端输出的电压vb为低电平,使得第二场效应管202、第三场效应管301、第一电流源201和第二电流源302断开。
检测降压模块包括:第一检测电阻105和第二检测电阻106。第一检测电阻105的一端连接在充电电路的输出端108,另一端连接运算放大器102的同相输入端;第二检测电阻106的一端与第一检测电阻105的另一端连接、另一端接地,即第二检测电阻106的一端连接在第一检测电阻105、运算放大器102之间,另一端接地。
本实施例中的基准电压模块101、运算放大器102、驱动模块103和第一场效应管104、第一启动电路模块200、第二启动电路模块300和控制电路模块400位于供电芯片内,输出滤波电容、第一检测电阻105和第二检测电阻106可位于供电芯片内部或外部。
举例来说,如图3所示,假设充电电路正常启动后,基准电压模块101产生的基准电压vref为1.2V,第一检测电阻105的阻值为第二检测电阻106的两倍,即充电电路的输出端108的输出电压为3.6V,第二二极管403为3个,且稳压二极管204的第二预设电压为0.3V。
刚开始启动时,充电电路的输出端108的输出电压为0V,基准电压模块101、运算放大器102不能正常工作。第三电流源401的电流流过三个串联的第二二极管403,比较器402的正输入端处的电压va为2.1V,则比较器402的输出端输出的电压vb为高电平,使得第二场效应管202、第三场效应管301、第一电流源201和第二电流源302导通。
第一电流源201的电流通过第二场效应管202流向第一二极管203和稳压二极管204,此时运算放大器102的反相输入端产生的第一预设电压为1V。第二电流源302通过第三场效应管301将第一场效应管104的栅极电压慢慢拉低,使得第一场效应管104慢慢导通,同时充电电路的输出端108的输出电压也慢慢升高。
运算放大器102能够正常工作需要一个启动过程,在启动过程中运算放大器102还未作为运算放大器进行正常工作,此时其类似一个比较器,即当充电电路的输出端108的输出电压未达到2.1V(运算放大器102的正常供电电压)时,运算放大器102不能正常实现运算放大器的功能,仅能实现比较器的功能。由于充电电路的输出端108的输出电压很低,第一检测电阻105和第二检测电阻106检测到的电压vfb自然很低。令运算放大器102的反相输入端产生的第一预设电压为1V,能够保证大于第一检测电阻105和第二检测电阻106检测到的电压vfb。此时运算放大器的放大电压vc为低电平,且由于驱动模块103的工作原理类似一个电压跟随器,放大电压vc经过驱动模块103得到的驱动电压vg也为低电平,从而加快第一场效应管的导通,使得充电电路的输出端108的输出电压尽快达到预设值2.1V。
由于
Figure 300989DEST_PATH_IMAGE012
,充电电路的输出端108的输出电压为第一预设电压的3倍,即 第一预设电压为1V,充电电路的输出端108的输出电压为3V,从而保证充电电路的输出端 108的输出电压至少可以达到2.1V,以实现电池充电电路的正常工作。
当充电电路的输出端108的输出电压增加到超过2.1V时,比较器402的输出端输出的电压vb为低电平,使得第二场效应管202、第三场效应管301、第一电流源201和第二电流源302断开。第一二极管203和稳压二极管204不再影响运算放大器102的反相输入端的电压。且对于基准电压模块101、运算放大器102来说,2.1V也足够给他们供电,所以当充电电路的输出端108的输出电压增加到超过2.1V时,基准电压模块101、运算放大器102正常工作,即整个充电电路启动成功。并且,由于没有第一二极管203和稳压二极管204的钳位,此时运算放大器102的反相输入端的电压值即为基准电压模块101的输出值1.2V,充电电路的输出端108的输出电压也可以在环路的调节下达到3.6V。
启动电路模块和控制电路模块的设计不仅使充电电路的输出端108的输出电压能顺利到达对基准电压模块101和运算放大器102进行正常供电的电压值,且充电电路的输出端108的输出电压在启动过程中不会存在过电压的情况,保证了电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具有稳定输出电压的供电电路,如图4所示,包括依次连接的工频变压器501、整流滤波电路502、充电电路503和输出滤波电路。其中,充电电路503为实施例1所述的充电电路。
在供电电路中,工频变压器501接收供电电源(未示出)的提供的电压,工频变压器501的输出端连接整流滤波电路502的输入端,工频变压器501输出电压至整流滤波电路502,整流滤波电路502的输出端连接充电电路503,实施例1中的输入电源107即为整流滤波电路502。
如图2-4所示,充电电路503中由于基准电压模块101的输入端与充电电路的输出端108连接、运算放大器102的供电端与充电电路的输出端108连接,有效减少了充电电路的输出端108输出的电压与输入电源107的相关性,可保证基准电压模块101输出端、运算放大器102输出端的稳定性,从而使得充电电路的输出端108输出的电压更稳定,即充电电路503输出的电压更加稳定。
充电电路503输出的稳定电压输入至输出滤波电路504后,输出滤波电路504输出电压至充电负载(未示出),对充电负载(如电池)进行充电。所述供电电路输出的电压稳定性较好,对电池等充电负载进行充电能够降低对充电负载产生的伤害,提高充电负载(如电池)的使用寿命。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10)

1.一种具有稳定输出电压的充电电路,包括:基准电压模块、运算放大器、驱动模块和第一场效应管依次连接,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模块的供电端与输入电源连接,输入端与所述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连接,输出端与第一场效应管的栅极连接,所述驱动模块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场效应管导通;其中,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源极与所述输入电源连接;
所述充电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漏极连接,所述充电电路的输出端用于提供输出电压以对充电负载进行充电;所述基准电压模块的供电端与所述充电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基准电压模块用于产生并输出基准电压;
所述运算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与所述基准电压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运算放大器的同相输入端与所述充电电路的输出端通过检测降压模块连接,所述检测降压模块用于对所述输出电压进行降压后传递给所述运算放大器的同相输入端,所述运算放大器用于将所述检测降压模块降压后的电压调节到所述基准电压;
其中,所述充电电路还包括:
第一启动电路模块,用于在所述运算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产生第一预设电压以启动所述充电电路,并在所述充电电路启动成功后停止工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运算放大器的供电端与充电电路的输出端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运算放大器的供电端与输入电源连接。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电路还包括:
第二启动电路模块,用于在充电电路启动过程中拉低所述第一场效应管栅极的电压,并在所述充电电路启动成功后停止工作。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启动电路模块包括:
第二场效应管,漏极连接在所述基准电压模块、运算放大器之间;
第一电流源,正极与所述输入电源连接,负极连接在所述基准电压模块、运算放大器之间;
第一二极管,阳极与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源极连接;
稳压二极管,阴极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连接、阳极接地;其中,所述稳压二极管具有第二预设电压;
在所述充电电路启动过程中,所述第二场效应管导通,所述第一电流源导通;在所述充电电路启动成功后,所述第二场效应管断开,所述第一电流源断开。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启动电路模块包括:
第三场效应管,漏极连接在所述驱动模块与第一场效应管之间;
第二电流源,正极连接所述第三场效应管的源极,负极接地;
在所述充电电路启动过程中,所述第三场效应管导通,所述第二电流源导通;在所述充电电路启动成功后,所述第三场效应管断开,所述第二电流源断开。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电路还包括:
控制电路模块,与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栅极、第三场效应管的栅极、第一电流源的控制端、第二电流源的控制端分别连接,用于控制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第三场效应管、第一电流源和第二电流源的通断。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模块包括:
第三电流源,正极连接所述输入电源;
比较器,正输入端与所述第三电流源的负极连接,负输入端与所述充电电路的输出端连接,输出端与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栅极、第三场效应管的栅极、第一电流源的控制端和第二电流源的控制端分别连接;
多个依次串联的第二二极管,位于端部的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接地,位于另一端部的第二二极管的阳极连接在所述第三电流源、比较器之间。
9.如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的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降压模块包括:
第一检测电阻,一端连接在所述充电电路的输出端,另一端连接所述运算放大器的同相输入端;
第二检测电阻,一端与所述第一检测电阻的另一端连接、另一端接地。
10.一种具有稳定输出电压的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充电电路。
CN202111125479.8A 2021-09-26 2021-09-26 一种具有稳定输出电压的供电电路 Active CN11357235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125479.8A CN113572355B (zh) 2021-09-26 2021-09-26 一种具有稳定输出电压的供电电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125479.8A CN113572355B (zh) 2021-09-26 2021-09-26 一种具有稳定输出电压的供电电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72355A true CN113572355A (zh) 2021-10-29
CN113572355B CN113572355B (zh) 2021-12-14

Family

ID=781743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125479.8A Active CN113572355B (zh) 2021-09-26 2021-09-26 一种具有稳定输出电压的供电电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572355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44082A (zh) * 2021-12-30 2022-03-25 合肥市芯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驱动电路、芯片及电子设备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138996A1 (en) * 2004-02-27 2007-06-21 Shindengen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Charger, dc/dc converter including that charger, and control circuit thereof
CN203618179U (zh) * 2013-09-30 2014-05-28 广州东霖电子有限公司 稳压可调光led驱动电源电路
CN203982249U (zh) * 2014-07-14 2014-12-03 衢州市沃思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高工作稳定性基准源
CN107172889A (zh) * 2015-12-28 2017-09-15 深圳市聚作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充电电路及应急灯具
CN207039444U (zh) * 2017-07-07 2018-02-23 深圳市崧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电源软启动电路、电源及充电器
CN113079609A (zh) * 2021-06-04 2021-07-06 上海芯龙半导体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恒流控制芯片、系统及led恒流驱动电路
CN113179032A (zh) * 2021-04-29 2021-07-27 基合半导体(宁波)有限公司 同步整流控制器、控制方法及适配器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138996A1 (en) * 2004-02-27 2007-06-21 Shindengen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Charger, dc/dc converter including that charger, and control circuit thereof
CN203618179U (zh) * 2013-09-30 2014-05-28 广州东霖电子有限公司 稳压可调光led驱动电源电路
CN203982249U (zh) * 2014-07-14 2014-12-03 衢州市沃思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高工作稳定性基准源
CN107172889A (zh) * 2015-12-28 2017-09-15 深圳市聚作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充电电路及应急灯具
CN207039444U (zh) * 2017-07-07 2018-02-23 深圳市崧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电源软启动电路、电源及充电器
CN113179032A (zh) * 2021-04-29 2021-07-27 基合半导体(宁波)有限公司 同步整流控制器、控制方法及适配器
CN113079609A (zh) * 2021-06-04 2021-07-06 上海芯龙半导体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恒流控制芯片、系统及led恒流驱动电路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44082A (zh) * 2021-12-30 2022-03-25 合肥市芯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驱动电路、芯片及电子设备
CN114244082B (zh) * 2021-12-30 2024-04-09 合肥市芯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驱动电路、芯片及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72355B (zh) 2021-12-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560915B2 (en) Power supply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regulation function and boosting of a regulated voltage
US7928715B2 (en) Switching regulator
US7940031B2 (en) Switching power supply circuitry
US8085013B2 (en) DC power converter and mode-switching method
US8405362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minimum output-voltage battery charger
US20050112420A1 (en) Power supply device
US9083237B2 (en) Circuits and methods for controlling a DC/DC converter
KR20130009599A (ko) 저 복귀 전압 조절기 및 부스트 조절기를 위한 공통 제어 루프를 가진 배터리 충전 장치
US9490661B2 (en) Uninterruptible power supply
US11955893B2 (en) Switching power supply, power adapter and charger
JPH1014127A (ja) バッテリーで電力供給される装置用のサプライ電圧レギュレーターとして自己整列する多機能バッテリー充電器
US9257905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ower supply with fast transient response
CN113572355B (zh) 一种具有稳定输出电压的供电电路
JPWO2005050813A1 (ja) 充電器及びこの充電器を備えたdc−dcコンバータ
US11038420B2 (en) Charge pump transient response optimization by controlled flying capacitor discharge during bypass to switching mode transition
US10305278B2 (en) Voltage control system
US20190339728A1 (en) Power supply circuit
US9553461B2 (en) Charge control circuit, charge circuit, and mobile device
US7884585B2 (en) Pre-biased circuit for synchronous rectified power converters
US9942956B1 (en) Boost converter design with 100%-pass mode for WLED backlight and camera flash applications
US20170271975A1 (en) Temporary energy storage for voltage supply interruptions
CN115840484A (zh) 线性稳压电源及电源系统
CN110867912A (zh) 优化静态电流的电源管理系统及方法
CN114710020A (zh) 一种适用于sibo开关电源的软启动控制方法
CN111026224B (zh) 一种辅助电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215000 Building 1, No. 150, Jici Roa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ity, high tech Zone,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uzhou Baker Microelectronics Co.,Ltd.

Address before: 215000 78 Keling Roa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ity, high tech Zone,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UZHOU BAKER MICROELECTRONICS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