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568476A - 显示屏和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显示屏和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568476A
CN113568476A CN202110819194.8A CN202110819194A CN113568476A CN 113568476 A CN113568476 A CN 113568476A CN 202110819194 A CN202110819194 A CN 202110819194A CN 113568476 A CN113568476 A CN 11356847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sensing unit
field effect
display screen
electrically connec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81919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文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819194.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568476A/zh
Publication of CN1135684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6847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01Constructional details related to the housing of computer displays, e.g. of CRT monitors, of flat display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00Security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ng computers, components thereof, programs or data against unauthorised activity
    • G06F21/30Authentication, i.e. establishing the identity or authorisation of security principals
    • G06F21/31User authentication
    • G06F21/32User authentication using biometric data, e.g. fingerprints, iris scans or voiceprint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60OLEDs integrated with inorganic light-sensitive elements, e.g. with inorganic solar cells or inorganic photodiod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60OLEDs integrated with inorganic light-sensitive elements, e.g. with inorganic solar cells or inorganic photodiodes
    • H10K59/65OLEDs integrated with inorganic image sens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otometry And Measurement Of Optical Pulse Characteristic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显示屏和电子设备,属于智能终端技术领域。该显示屏包括:屏幕,所述屏幕设有第一安装孔;检测装置,所述检测装置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孔,且包括多个堆叠设置的功能层;其中,所述功能层包括:感应单元层和场效应管,所述感应单元层堆叠设置于所述场效应管的上方,且所述场效应管与所述感应单元层电连接。

Description

显示屏和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智能终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显示屏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人脸识别广泛应用于身份认证中。现有技术中,主要通过3D结构光成像技术进行人脸识别,但该方法易被破解,安全性较差。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显示屏和电子设备,能够解决人脸识别安全性差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屏,包括:
屏幕,所述屏幕设有第一安装孔;
检测装置,所述检测装置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孔,且包括多个堆叠设置的功能层;其中,所述功能层包括:感应单元层和场效应管,所述感应单元层堆叠设置于所述场效应管的上方,且所述场效应管与所述感应单元层电连接。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显示屏;
处理器,所述处理器与所述检测装置电连接。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感应单元层进行红外侦测,在感应到由人体辐射的红外线后输出变化的电压信号,并通过场效应管对该微弱的电压信号进行放大,变成可直接被识别的正常电信号,在不需要用户进行眨眼等操作的情况下,即可实现活体识别与人脸解锁,提高了人脸解锁的准确性、安全性和方便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屏的电路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屏的原理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屏的剖面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屏的结构图之一;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屏的结构图之二;
附图标记:
100:屏幕;130:检测装置;
111:第一感应单元;112:第二感应单元;
G:栅极;S:源极;D:漏极;
R1:第一电阻;R2:第二电阻;120:显示驱动集成电路;
310:吸光涂层;320:像素定义层;330:平坦层;
340:栅极绝缘层;350:多晶硅层;360:缓冲层;
370:基板;381:P型掺杂层;382:N型掺杂层;
390:导电柱;3100:第二安装孔;3200:第一安装孔;
410:摄像头;420:菲涅尔透镜;
430:显示模组;440:柔性电路板;450:玻璃面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本申请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且“第一”、“第二”等所区分的对象通常为一类,并不限定对象的个数,例如第一对象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此外,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中“和/或”表示所连接对象的至少其中之一,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现有技术中,在进行活体识别时,往往需要用户按照规定进行眨眼睛等操作以判断是否为活体,识别过程繁复,用户使用体验较差。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及其应用场景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屏和电子设备进行详细地说明。
其中,显示屏可设置于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但不限于移动电话、平板电脑、手表、取款机,贩卖机以及门禁系统等电子设备。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屏。
如图4所示,该显示屏包括:屏幕100和检测装置130。
其中,屏幕100上设有第一安装孔3200,该第一安装孔3200用于安装检测装置130。
检测装置130包括多个堆叠设置的功能层;其中,功能层又包括:感应单元层和场效应管。
在该实施例中,感应单元层可以为红外感应单元层。
需要说明的是,感应单元层在吸收红外光后温度会升高,从而其电学性质发生变化。在热平衡状态下,感应单元层吸附悬浮电荷,其电荷状态如图2(a)所示,一端呈负极,另一端呈正极,感应单元层的两端具有一个初始电压值;在温度升高后,感应单元层的内部电子发生偏移,造成极化,其内部电荷状态如图2(b)所示,感应单元层的两端的电压值发生变化,从而产生电信号。
可以理解的是,人体会向外辐射特定波段的红外线波段,一般为7.5μm~14μm。通过感应单元层感应由人体辐射的红外线波段,可以对人体进行活体识别。
感应单元层堆叠设置于场效应管的上方,且场效应管与感应单元层电连接。
场效应管接收由感应单元层产生的电信号,并对该电信号进行放大处理,生成放大信号。该放大信号可以直接被电子设备识别,可用于表征活体。
其中,场效应管可以为PNP管或者为NPN管。
检测装置130可以为由热释电晶体制作工艺制程制成的热释电晶体层器件,检测装置130中的感应单元层在发生热失衡的情况下会产生极化,从而破坏电荷平衡产生电信号。
例如,在使用手机进行面部解锁的过程中,设置于手机屏幕100上的检测装置130感应到由活体辐射的红外线波段,感应单元层上的电荷平衡受到破坏,从而产生一个电信号。场效应管接收该电信号,输出经放大后的放大信号,检测装置130基于该放大信号即可确定用户为活体,从而实现活体识别。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屏,通过在屏幕100上集成多个堆叠设置的功能层,在感应单元层感应到由人体辐射的红外线后可以输出变化的电压信号,并通过场效应管对该微弱的电压信号进行放大,变成可直接被识别的正常电信号,在不需要用户进行眨眼等操作的情况下,即可实现活体识别与人脸解锁,提高了人脸解锁的准确性、安全性和方便性。
如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场效应管包括:栅极G、源极S、漏极D、栅极绝缘层340和多晶硅层350。
其中,栅极绝缘层340安装于感应单元层朝向场效应管的一面,栅极G安装于栅极绝缘层340内,且源极S和漏极D贯穿栅极绝缘层340;
其中,栅极绝缘层340用于电性隔绝栅极G与其他层的接触。
多晶硅层350设置在栅极绝缘层340背离感应单元层的一侧,场效应管的N型掺杂层382和P型掺杂层381均安装在多晶硅层350内,且贯穿多晶硅层350,N型掺杂层382和P型掺杂层381中的一个与源极S及漏极D电连接。
其中,多晶硅层350又名Poly-Silicon层。
需要说明的是,N型掺杂层382和P型掺杂层381在多晶硅层350内的排布方式基于场效应管类型的变化而变化。
例如,在场效应管为PNP管的情况下,多晶硅层350内设置有N型掺杂层382、第一P型掺杂层381和第二P型掺杂层381,且第一P型掺杂层381和第二P型掺杂层381分别设置于N型掺杂层382两侧;其中,第一P型掺杂层381贯穿多晶硅层350,与源极S电连接;第二P型掺杂层381贯穿多晶硅层350,与漏极D电连接。
又如,在场效应管为NPN管的情况下,多晶硅层350内设置有P型掺杂层381、第一N型掺杂层382和第二N型掺杂层382,且第一N型掺杂层382和第二N型掺杂层382分别设置于P型掺杂层381两侧;其中,第一N型掺杂层382贯穿多晶硅层350,与源极S电连接;第二N型掺杂层382贯穿多晶硅层350,与漏极D电连接。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屏,通过采用堆叠的设计方式,可以合理利用空间,降低集成面积,优化布局效果。
继续参考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场效应管还包括:平坦层330、像素定义层320和导电柱390。
平坦层330设置在栅极绝缘层340背离多晶硅层350的一侧,其内部插入有源极S和漏极D。
其中,平坦层330用于在上述场效应管制作完成后,进行平坦化,以方便像素等其他电路的制作。
像素定义层320设置在平坦层330背离栅极绝缘层340的一侧,且设置于感应单元层朝向所述场效应管的一面。
其中,像素定义层320用于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发光层像素边缘限定。
导电柱390的一端与感应单元层电连接,导电柱390贯穿平坦层330和像素定义层320,并插入栅极绝缘层340,导电柱390插入栅极绝缘层340的一端与栅极G电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导电柱390用于电连接栅极G和感应单元层,以将由感应单元层生成的电信号传导至栅极G。
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有活体靠近该显示屏时,感应单元层吸收热量发生热失衡,产生变化的电信号,通过导电柱390传导至PNP型薄膜晶体管的源极S,从而使得栅极绝缘层340中产生一个栅极G指向P型掺杂层381的电场,从而使得栅极绝缘层340两边形成电容,受栅极G正电压的吸引,在P型掺杂层381和N型掺杂层382之间形成一个导电沟道,源极S和漏极D之间导通,形成电流。
可以理解的是,随着栅极G电压大小的变化,源极S和漏极D之间的电流的大小也会随之变化。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屏,通过采用堆叠的设计方式,可以合理利用空间,降低集成面积,优化布局效果。
继续参考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感应单元层包括:第一感应单元111和第二感应单元112;
第一感应单元111和第二感应单元112为一组,第一感应单元111的负极与第二感应单元112的负极电连接,共同接入该显示屏的电路中,且第二感应单元112的正极接地,如图1所示。
第一感应单元111和第二感应单元112两端并联第一电阻R1,该第一电阻R1使第一感应单元111和第二感应单元112形成接地环路。
场效应管的栅极G与第一感应单元111的正极电连接,场效应管的源极S和漏极D中的一个外接电源电压,场效应管的源极S和漏极D中的另一个用于输出放大信号。
其中,场效应管可以为薄膜晶体管,在场效应管的栅极G产生电压变化时,其内部电容生成感应电压,从而对栅极G处的变化电压进行放大,生成放大信号。
例如,在场效应管为PNP管的情况下,如图1所示,场效应管的栅极G与第一感应单元111的正极电连接,场效应管的源极S外接电源电压,场效应管的漏极D用于输出放大信号。
场效应管的漏极D同时通过第二电阻R2接地,该第二电阻R2用于与场效应管构成放大电路。
需要说明的是,在有活体接近该显示屏的情况下,例如在进行人脸识别的情况下,第一感应单元111和第二感应单元112会先后接收到由人体辐射的红外线,从而产生极化。例如在第一感应单元111最先吸收由人体辐射的红外线后,第一感应单元111受热发生热失衡从而被极化,其两端电荷平衡被破坏产生电信号,从而在场效应管的栅极G产生一个电压变化。
场效应管内电容生成感应电压,从而使场效应管的源极S与漏极D连通,在场效应管的漏极D产生一个经过放大后的电信号。该电信号可以直接被电子设备识别,可用于表征活体。
又如,在效应管为NPN管的情况下,场效应管的栅极G与第一感应单元111的正极电连接,场效应管的漏极D外接电源电压,场效应管的源极S用于输出放大信号。其作用原理与PNP管类似,在此不做赘述。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屏,通过集成第一感应单元111和第二感应单元112进行红外侦测,在感应到由人体辐射的红外线后可以输出变化的电压信号,并通过场效应管对该微弱的电压信号进行放大,变成可直接被识别的正常电信号,在不需要用户进行眨眼等操作的情况下,即可实现活体识别与人脸解锁,提高了人脸解锁的准确性、安全性和方便性。
继续参考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感应单元层背离场效应管的一面设有吸光涂层310。
其中,该吸光涂层310可以由吸光材料构成,用于吸收外界红外辐射光线,从而使感应单元层感应到更多的红外光线。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屏,通过在感应单元层背离场效应管的一面设置吸光涂层310,可以汇聚更多的红外光线,从而提高活体识别的灵敏度。
如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显示屏还包括:菲涅尔透镜420,菲涅尔透镜420设置于感应单元层背离场效应管的一面。
其中,菲涅尔透镜420又名螺纹透镜,多是由聚烯烃材料注压而成的薄片,或者也可以由玻璃制作,镜片表面一面为光面,另一面刻录了由小到大的同心圆,其纹理是基于光的干涉及扰射以及相对灵敏度和接收角度要求来设计的。
该菲涅尔透镜420可以将红外光汇聚在感应单元层,并随着与目标的相对位置关系,通过该菲涅尔透镜420可产生交变的光路,从而对应输出变化的电流。
例如,在进行人脸解锁的情况下,菲涅尔透镜420在将更多的红外光汇聚至第一感应单元111或第二感应单元112上的同时,还可以基于人脸与菲涅尔透镜420的位置关系产生交变的光路,从而对辐射于第一感应单元111或第二感应单元112上的红外线强度进行调整,使得第一感应单元111和第二感应单元112吸收的热量不同,极化程度不同,从而使得栅极G得到变化的电压信号。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屏,通过在感应单元层背离场效应管的一面设置菲涅尔透镜420,在汇聚更多的红外光线的同时对辐射于第一感应单元111或第二感应单元112上的红外线强度进行调整,从而提高检测的灵敏度。
继续参考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显示屏还包括:基板370,
基板370设置于场效应管背离感应单元层的一面。
其中,基板370的材质可以为柔性面板用的聚酰亚胺(PI)或者硬屏面板用的玻璃(SiO2)等。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屏,通过采用堆叠的设计方式,可以合理利用空间,降低集成面积,优化布局效果。
继续参考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显示屏还包括:
缓冲层360,缓冲层360设置于基板370与检测装置130之间,用于缓和多晶硅和基板370的接触,优化场效应管的制作基础。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屏,通过采用堆叠的设计方式,可以合理利用空间,降低集成空间,优化布局效果。
如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显示屏还包括:摄像头410。
在该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检测装置130上设有第二安装孔3100,摄像头410安装于第二安装孔3100内。
其中,如图5所示,第一感应单元111和第二感应单元112绕摄像头410的外周间隔开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感应单元111和第二感应单元112的数量可以为1个或多个,在第一感应单元111和第二感应单元112的数量为多个的情况下,相对且平行的一个第一感应单元111和一个第二感应单元112为一组感应单元层,各组感应单元层绕摄像头410间隔设置。
如图5所示,以两组感应单元层为例,第一组感应单元层中的第一感应单元111和第二感应单元112设置于摄像头410的上下两端;第二组感应单元层中的第一感应单元111和第二感应单元112设置于摄像头410的左右两端。
第一组感应单元层中的第一感应单元111和第二感应单元112用于感应竖直方向的活体状态,第二组感应单元层中的第一感应单元111和第二感应单元112用于感应水平方向的活体状态。
例如,用户在进行手机面部解锁的情况下,以自下而上的姿态拿起手机,则设置于电子设备上的第一组感应单元层中的第一感应单元111和第二感应单元112能够先后接收到用户发出的红外辐射,从而产生变化的电信号,经场效应管放大后输出至处理器,处理器确定该用户为活体。
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该感应单元层组的数量还可以为3组或4组等其他数值。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屏,通过将第一感应单元111和第二感应单元112分别间隔设置于摄像头周围,可以分别识别电子设备平面的上下和左右的动作,便于识别不同的目标移动方向,从而可以检测任意方向的活体状态,提升识别准确率。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
该电子设备包括:如上所述的显示屏和处理器。
其中,摄像头410设置于该电子设备的第二安装孔3100内,如图4所示的显示屏上部中间区域。
检测装置130安装于摄像头410外周,且检测装置130的第一感应单元111和第二感应单元112绕摄像头410的外周间隔开设置;如图5所示,第一感应单元111和第二感应单元112分别平行且相对地设置于摄像头410的上下两端。
处理器与场效应管的源极S和漏极D中的另一个以及摄像头410电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在场效应管为PNP管的情况下,场效应管的源极S外接电压,场效应管的漏极D与处理器电连接,用于向处理器输出放大信号;在场效应管为NPN管的情况下,场效应管的漏极D外接电压,场效应管的源极S与处理器电连接,用于向处理器输出放大信号。
该处理器设置为基于放大信号,输出活体识别信息。
例如,用户在进行手机人脸识别解锁的过程中,设置于该电子设备内的显示屏感应到用户发出的红外线辐射,该电子设备内的第一感应单元111和第二感应单元112吸热极化产生变化的电压,PNP型薄膜晶体管的栅极G接收电压信号,经过薄膜晶体管放大后由NP型薄膜晶体管的漏极D输出放大信号,处理器接收该放大信号,确定用户为活体。
同时,处理器还接收由摄像头410采集的图像信息,在确定为活体的情况下,通过比较采集的图像信息与预设信息,从而判断该用户是否具有解锁权限,在确定该用户具有解锁权限的情况下,控制手机解锁。
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将检测装置130设置于电子设备的其他位置,如上边框或显示区域内;或者将该检测装置130设置于摄像头410模组内部。本申请不做限制。
在又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将处理器设置为基于活体信息,控制电子设备自动亮屏或值控制电子设备播放提示音,以对电子设备进行定位,从而方便用户在漆黑环境中寻找电子设备。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将电路集成于柔性电路板440上。
可以理解的是,该电子设备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车载电子设备、可穿戴设备或者超级移动个人计算机等。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通过面板集成的场效应管设计放大电路,将微弱电信号转变成为可以被直接识别的正常电信号,在不需要用户进行眨眼等操作的情况下,即可实现活体识别与人脸解锁,提高了人脸解锁的准确性和方便性;除此之外,结合与摄像头410的位置关系,采用堆叠的方式将传感单元布局于摄像头410周边,降低了集成空间,优化了布局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感应单元层组数为至少两组,每一组感应单元层中的第一感应单元111和第二感应单元112绕摄像头410的外周交替设置。
图5提供了在感应单元层为两组的情况下的设置方式。其中,第一组感应单元层中的第一感应单元111和第二感应单元112分比为设置于摄像头410上下两端的感应单元,第二组感应单元层中的第一感应单元111和第二感应单元112分比为设置于摄像头410左右两端的感应单元。
每组感应单元层中的第一感应单元111和第二感应单元112分别相对且平行地设置于摄像头410外围,且各组感应单元层的第一感应单元111和第二感应单元112绕摄像头410外周交替设置。
第一组感应单元层中的第一感应单元111和第二感应单元112用于感应竖直方向的活体状态,第二组感应单元层中的第一感应单元111和第二感应单元112用于感应水平方向的活体状态。
例如,用户在进行手机面部解锁的情况下,以自下而上的姿态拿起手机,则设置于电子设备上的第一组感应单元层中的第一感应单元111和第二感应单元112能够先后接收到用户发出的红外辐射,从而产生变化的电信号,经场效应管放大后输出至处理器,处理器确定该用户为活体。
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该电子设备上的感应单元层的组数还可以为3组或4组等其他数值。
根据本实施例,通过在电子设备上设置至少两组感应单元层,可以分别识别电子设备平面的上下和左右的动作,便于识别不同的目标移动方向,从而可以检测任意方向的活体状态,提升识别准确率。
如图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电子设备还包括:显示驱动集成电路120(DDIC),显示驱动集成电路120的输入端与检测装置130电连接,即显示驱动集成电路120的输入端与场效应管的源极S和漏极D中的另一个电连接;显示驱动集成电路120的输出端与处理器电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在场效应管为PNP管的情况下,场效应管的源极S外接电压,场效应管的漏极D与显示驱动集成电路120的输入端电连接,用于向显示驱动集成电路120的输入端输出放大信号。
或者,在场效应管为NPN管的情况下,场效应管的漏极D外接电压,场效应管的源极S与与显示驱动集成电路120的输入端电连接,用于向显示驱动集成电路120的输入端电连接输出放大信号。
该显示驱动集成电路120通过模数转换,将放大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并发送至处理器。
例如在手机人脸解锁过程中,场效应管对由第一感应单元111和第二感应单元112受热生成的变化电压进行放大,并将该接收到放大信号发送至显示驱动集成电路120的输入端;该显示驱动集成电路120将该放大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由输出端发起一个触发中断,同时将该触发中断发送至处理器,处理器基于该触发中断,确定有人体活动。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通过面板集成的场效应管设计放大电路,将微弱电信号转变成为可以被直接识别的正常电信号,在不需要用户进行眨眼等操作的情况下,即可实现活体识别与人脸解锁,提高了人脸解锁的准确性和方便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电子设备还包括:玻璃面板450。
其中,该玻璃面板450设置于电子设备的显示屏对应区域内,如图4所示。
该玻璃面板450上镀有多层滤光层薄膜,可以形成光窗;该光窗能有效地滤除7.0~14μm波长以外的红外线,从而排除其他红外线的干扰,使得人体对应波段的红外光入射。
通过在该玻璃面板450内集成第一感应单元111、第二感应单元112以及显示模组430,可以使第一感应单元111和第二感应单元112有效吸收由人体发出的红外辐射,从而提高检测的准确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电子设备还包括:加速度计和/或陀螺仪。
在该实施例中,加速度计和/或陀螺仪分别与处理器电连接,其中,加速度计用于识别电子设备被抬起过程中的速度,陀螺仪用于识别电子设备被抬起过程中的角度。处理器通过结合由检测装置130感应的活体信息和由速度计和/或陀螺仪采集的传感信息,以确定是否为活体,从而提高判断的准确性。
例如,在人脸识别过程中,处理器通过加速度计和/或陀螺仪识别到手机被抬起,从而执行人脸识别,通过集成在手机的摄像头410周围的四个感应单元间隔地对当前该手机面对的辐射物体做判别,从而确定正对手机摄像头410的目标是否具备活体特征。
在确定该目标为活体的情况下,处理器通过比对由摄像头410采集的目标图像信息与预设信息,进而判断该目标是否具有解锁权限。
根据本实施例中,在不需要目标进行眨眼等操作的情况下,即可判断该目标是否为活体,判断准确性高且用户操作简单。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申请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均属于本申请的保护之内。

Claims (12)

1.一种显示屏,其特征在于,包括:
屏幕,所述屏幕设有第一安装孔;
检测装置,所述检测装置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孔,且包括多个堆叠设置的功能层;其中,所述功能层包括:感应单元层和场效应管,所述感应单元层堆叠设置于所述场效应管的上方,且所述场效应管与所述感应单元层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场效应管包括:
栅极;
源极;
漏极;
栅极绝缘层,所述栅极绝缘层安装于所述感应单元层朝向所述场效应管的一面,所述栅极安装于所述栅极绝缘层内,且所述源极和所述漏极贯穿所述栅极绝缘层;
多晶硅层,所述多晶硅层设置在所述栅极绝缘层背离所述感应单元层的一侧,所述场效应管的型掺杂层和型掺杂层均安装在所述多晶硅层内,且贯穿所述多晶硅层,所述型掺杂层和所述型掺杂层中的一个与所述源极及所述漏极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单元层背离所述场效应管的一面设有吸光涂层。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场效应管还包括:
平坦层,所述平坦层设置在所述栅极绝缘层背离所述多晶硅层的一侧;
像素定义层,所述像素定义层设置在平坦层背离所述栅极绝缘层的一侧;
导电柱,所述导电柱的一端与所述感应单元层电连接,所述导电柱贯穿所述平坦层和所述像素定义层,并插入所述栅极绝缘层,所述导电柱插入所述栅极绝缘层的一端与所述栅极电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单元层包括:第一感应单元和第二感应单元;
所述第一感应单元的负极与所述第二感应单元的负极电连接,所述第二感应单元的正极接地;
所述场效应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一感应单元的正极电连接,所述场效应管的源极和漏极中的一个外接电源电压,所述场效应管的源极和漏极中的另一个用于输出放大信号。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菲涅尔透镜,所述菲涅尔透镜设置于所述感应单元层背离所述场效应管的一面。
7.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基板,所述基板设置于所述场效应管背离所述感应单元层的一面。
8.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装置为热释电晶体层器件。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缓冲层,所述缓冲层设置于所述基板与所述检测装置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屏,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摄像头;
所述检测装置设有第二安装孔,所述摄像头安装于所述第二安装孔,其中,所述第一感应单元和所述第二感应单元绕所述摄像头的外周间隔开设置。
1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屏;
处理器,所述处理器与所述检测装置电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显示驱动集成电路,所述显示驱动集成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检测装置电连接;所述显示驱动集成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处理器电连接。
CN202110819194.8A 2021-07-20 2021-07-20 显示屏和电子设备 Pending CN11356847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819194.8A CN113568476A (zh) 2021-07-20 2021-07-20 显示屏和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819194.8A CN113568476A (zh) 2021-07-20 2021-07-20 显示屏和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68476A true CN113568476A (zh) 2021-10-29

Family

ID=781658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819194.8A Pending CN113568476A (zh) 2021-07-20 2021-07-20 显示屏和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568476A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089860A (ja) * 1998-09-11 2000-03-31 Nec Eng Ltd 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2005277263A (ja) * 2004-03-26 2005-10-06 Hiroshima Univ 量子ドット電界効果トランジスタ、それを用いたメモリ素子及び光センサ及びそれらの集積回路
CN103491260A (zh) * 2013-10-14 2014-01-01 Tcl通讯(宁波)有限公司 一种通过人体感应接听通话的移动终端
CN105957478A (zh) * 2016-07-26 2016-09-21 武汉百络优物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面板
US20200184178A1 (en) * 2018-12-24 2020-06-11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Oled display panel and under-screen optical fingerprint recognition method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089860A (ja) * 1998-09-11 2000-03-31 Nec Eng Ltd 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2005277263A (ja) * 2004-03-26 2005-10-06 Hiroshima Univ 量子ドット電界効果トランジスタ、それを用いたメモリ素子及び光センサ及びそれらの集積回路
CN103491260A (zh) * 2013-10-14 2014-01-01 Tcl通讯(宁波)有限公司 一种通过人体感应接听通话的移动终端
CN105957478A (zh) * 2016-07-26 2016-09-21 武汉百络优物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面板
US20200184178A1 (en) * 2018-12-24 2020-06-11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Oled display panel and under-screen optical fingerprint recognition metho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470004B1 (ko) 픽셀과 적어도 일부가 겹치도록 배치된 적외선 소자가 구비된 디스플레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US9990533B2 (en) Self-capacitive fingerprint sensor with active amplified pixels
US10643049B2 (en) Display substrate,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display device and fingerprint identification method
KR102610583B1 (ko) 지문 검출 장치 및 전자 장치
KR102304894B1 (ko) 광 감지기, 다중 셀 광 감지 장치, 광학 광 센서, 광학 센싱 어레이 및 디스플레이 장치
US20190114030A1 (en) Integrating capacitive sensing with an optical sensor
US10303918B2 (en) Imaging sensor and imaging module
WO2016180045A1 (zh) 自电容式指纹识别触摸屏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TWI703374B (zh) 折疊式顯示屏的觸點識別方法和裝置
CN106845322B (zh) 触摸唤醒的指纹成像传感器和指纹成像模组
WO2020220223A1 (zh) 用于指纹识别的方法和电子设备
WO2018192188A1 (zh) 指纹识别传感器、指纹识别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KR20110118358A (ko) 정보인식 표시장치
US20230169787A1 (en) Tft-based fingerprint sensing system with calibration circuitry
CN113568476A (zh) 显示屏和电子设备
KR102054312B1 (ko) 인체 적외선 감지소자 및 그를 구비한 전자장치
US8916824B2 (en) Pyroelectric light detector, pyroelectric light detect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07608563A (zh) 触控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显示装置
WO2018027582A1 (en) Fingerprint system and mobile phone
CN112768493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11868458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 multi-layer pixel structure
JP2010039659A (ja) 光センサ装置および認証機能付き画像表示装置
CN108629249A (zh) 指纹成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11079667A (zh) 显示面板、显示设备、指纹解锁方法及触控方法
CN111430374A (zh) 具备光学传感器的屏下指纹识别显示面板及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