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555676A - 可穿戴设备 - Google Patents
可穿戴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555676A CN113555676A CN202110831602.1A CN202110831602A CN113555676A CN 113555676 A CN113555676 A CN 113555676A CN 202110831602 A CN202110831602 A CN 202110831602A CN 113555676 A CN113555676 A CN 11355567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tal part
- metal
- antenna
- chassis
- wearable devi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48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0000005684 electric field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6
- 210000000707 wrist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672 electromagnetic field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639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978 adap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atomic oxygen Chemical compound [O]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8280 bloo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4369 blood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6772 blood pressur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6760 body temperatur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56 catabol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731 degrad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284 exci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955 iso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60 oxy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1301 oxyge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6387 respiratory rat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523 samp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27—Adaptation for use in or on movable bodies
- H01Q1/273—Adaptation for carrying or wearing by persons or animal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36—Structural form of radiating elements, e.g. cone, spiral, umbrella; Particular materials used therewith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48—Earthing means; Earth screens; Counterpois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5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antennas with earthing switches, lead-in devices or lightning protectors
Landscapes
- Support Of Aeria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可穿戴设备,可穿戴设备包括:壳体,壳体具有底盘;至少一个天线部,位于壳体内,每个天线部包括:第一金属部;第二金属部,第二金属部位于第一金属部和底盘之间;第一金属部、第二金属部和底盘均弯曲布置,第一金属部、第二金属部和底盘中的任意两个的曲率相适配;馈电部,馈电部的第一端连接第一金属部,馈电部的第二端连接第二金属部;其中,第一金属部和第二金属部中的一个作为地,第一金属部和第二金属部中的另一个为可穿戴设备的天线臂。本申请通过合理设置可穿戴设备的结构,使得天线部可设于可穿戴设备的底盘处,且不会影响天线部的使用性能,大大拓展了天线部设计的空间资源。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可穿戴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穿戴设备。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天线的结构设置,限定了天线只能放在可穿戴设备边框区域,若直接将该天线布局在可穿戴设备的底盘处,由于可穿戴设备底盘紧贴人体皮肤,进入人体组织的电场切向分量较多,产生损耗,会导致天线性能降幅较大,影响通信质量。
位于可穿戴设备边框区域的天线,从边框和屏幕之间缝隙向外辐射。该设置降低了对可穿戴设备的空间利用率,难以满足更多的天线需求,天线数量不足限制产品功能。
发明内容
本申请旨在提供一种可穿戴设备,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可穿戴设备的天线结构不合理,天线仅能设于可穿戴设备的边框区域,降低了对可穿戴设备的空间利用率,难以满足更多的天线需求,天线数量不足限制产品功能的问题之一。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是这样实现的:
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可穿戴设备,可穿戴设备包括:壳体,壳体包括底盘;至少一个天线部,位于壳体内,每个天线部包括:第一金属部;第二金属部,第二金属部位于第一金属部和底盘之间;第一金属部、第二金属部和底盘均弯曲布置,第一金属部、第二金属部和底盘中的任意两个的曲率相适配;馈电部,馈电部的第一端连接第一金属部,馈电部的第二端连接第二金属部;其中,第一金属部和第二金属部中的一个作为地,第一金属部和第二金属部中的另一个为可穿戴设备的天线臂。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可穿戴设备包括壳体和至少一个天线部,壳体具有底盘,至少一个天线部均位于壳体内,每个天线部包括第一金属部、第二金属部和馈电部,馈电部的第一端连接第一金属部,馈电部的第二端连接第二金属部,第二金属部位于第一金属部和底盘之间,第一金属部和第二金属部中的一个作为地,第一金属部和第二金属部中的另一个为天线臂。
通过合理设置第一金属部、第二金属部和底盘的配合结构,使得第一金属部、第二金属部和底盘均弯曲布置,且使第一金属部、第二金属部和底盘中的任意两个的曲率相适配。这样,可穿戴设备工作时,产生垂直于底盘的电场,传输到底盘边缘,向自由空间辐射,这样,可以减少进入人体组织的电场分量,从而降低人体对天线部性能的影响。
也就是说,通过合理设置可穿戴设备的结构,使得天线部可设于可穿戴设备的底盘处,且不会影响天线部的使用性能。这样,有利于增大天线部的布局空间,使得可根据实际需要布局多个天线部,大大拓展了天线部设计的空间资源,提高设计自由度,且可减少天线部之间相互影响的风险,降低产品的加工难度,可满足产品多功能的使用需求。
可以理解的是,用户佩戴可穿戴设备,可穿戴设备的底盘与人体相接触。底盘弯曲布置,以使底盘的形状与人体组织相适配,可保证用户佩戴可穿戴设备的舒适性。另外,第一金属部、第二金属部和底盘中的任意两个的曲率相适配,也即,第一金属部和第二金属部的曲率均与底盘的曲率适配,为可穿戴设备工作时,产生垂直于底盘的电场,提供了有效且可靠的结构支撑。
本申请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申请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天线、空气间隙和人体组织的电磁场分布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申请第一个实施例的可穿戴设备和用户手腕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可穿戴设备的天线部的第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所示可穿戴设备的天线部的第二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申请第二个实施例的可穿戴设备和用户手腕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可穿戴设备的天线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5所示可穿戴设备的天线部的第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5所示可穿戴设备的天线部的第二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申请第三个实施例的可穿戴设备和用户手腕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申请第四个实施例的可穿戴设备和用户手腕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申请第五个实施例的可穿戴设备和用户手腕的结构示意图。
图1至图11中的附图标记:
100天线部,112第一金属部,114第二金属部,116馈电部,118回地部,120金属壁,122第一连接段,124第二连接段,126第三连接段,128第四连接段,130第一区域,132第二区域,134第一壁,136第二壁,138第三壁,140底盘,200传感器,400可穿戴设备,500用户手腕,600第一电场区域,700第二电场区域,800第三电场区域,900空气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此外,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中“和/或”表示所连接对象的至少其中之一,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图1至图11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天线部100和可穿戴设备400。
如图2、图3、图4、图5、图6、图9、图10和图11所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可穿戴设备400,可穿戴设备400包括:壳体,壳体包括底盘140;至少一个天线部100,位于壳体内,每个天线部100包括:第一金属部112;第二金属部114,第二金属部114位于第一金属部112和底盘140之间;第一金属部112、第二金属部114和底盘140均弯曲布置,第一金属部112、第二金属部114和底盘140中的任意两个的曲率相适配;馈电部116,馈电部116的第一端连接第一金属部112,馈电部116的第二端连接第二金属部114;其中,第一金属部112和第二金属部114中的一个作为地,第一金属部112和第二金属部114中的另一个为可穿戴设备400的天线臂。
在该实施例中,可穿戴设备400包括壳体和至少一个天线部100,壳体具有底盘140,至少一个天线部100均位于壳体内,每个天线部100包括第一金属部112、第二金属部114和馈电部116,馈电部116的第一端连接第一金属部112,馈电部116的第二端连接第二金属部114,第二金属部114位于第一金属部112和底盘140之间,第一金属部112和第二金属部114中的一个作为地,第一金属部112和第二金属部114中的另一个为天线臂。
通过合理设置第一金属部112、第二金属部114和底盘140的配合结构,使得第一金属部112、第二金属部114和底盘140均弯曲布置,且使第一金属部112、第二金属部114和底盘140中的任意两个的曲率相适配。这样,可穿戴设备400工作时,产生垂直于底盘140的电场,传输到底盘140边缘,向自由空间辐射,这样,可以减少进入人体组织的电场分量,从而降低人体对天线部100性能的影响。
也就是说,通过合理设置可穿戴设备400的结构,使得天线部100可设于可穿戴设备400的底盘140处,且不会影响天线部100的使用性能。这样,有利于增大天线部100的布局空间,使得可根据实际需要布局多个天线部100,大大拓展了天线部100设计的空间资源,提高设计自由度,且可减少天线部100之间相互影响的风险,降低产品的加工难度,可满足产品多功能的使用需求。
可以理解的是,用户佩戴可穿戴设备400,可穿戴设备400的底盘140与人体相接触。底盘140弯曲布置,以使底盘140的形状与人体组织相适配,可保证用户佩戴可穿戴设备400的舒适性。另外,第一金属部112、第二金属部114和底盘140中的任意两个的曲率相适配,也即,第一金属部112和第二金属部114的曲率均与底盘140的曲率适配,为可穿戴设备400工作时,产生垂直于底盘140的电场,提供了有效且可靠的结构支撑。
2)Et2=Et1,分界面两边的电场切向分量连续,所以进入人体组织的电场切向分量Et2较多,产生损耗。
3)Ht2=Ht1,分界面两边的磁场切向分量连续,进入人体组织的磁场切向分量Ht2以行波形式传输,会感应出新的电场EHt,产生损耗。
由于可穿戴设备400的佩戴位置相对稳定,如,可穿戴设备400为手表,手表佩戴在用户手腕500上。本申请的天线部100工作所产生的辐射电场垂直于用户手腕500,减少电场切向分量,或者降低电场和磁场强区的幅度,从而减弱人体对天线部100性能的影响。这样就可以充分利用可穿戴设备400的壳体的空间来设计更多的天线部100。
可以理解的是,馈电部116的第一端连接第一金属部112,馈电部116的第二端连接第二金属部114,即,馈电部116跨接在第一金属部112和第二金属部114之间的间隙处,馈电部116作为天线部100的激发源,对天线部100供电。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金属部112和第二金属部114中的一个作为地,即,第一金属部112和第二金属部114中的一个作为主地部。
具体地,背离底盘140的金属部作为地,朝向底盘140的金属部为天线臂。
具体地,第一金属部112、第二金属部114和底盘140中的任意两个的曲率相适配。可以理解为第一金属部112、第二金属部114和底盘140中的任意两个的弧度相匹配。
其中,匹配的含义包括但不限于下述举例:(1)第一金属部112、第二金属部114和底盘140中的任意两个的曲率相等;(2)第一金属部112、第二金属部114和底盘140中的任意两个的弯曲趋势相同,且第一金属部112、第二金属部114和底盘140中的任意两个的曲率的差值很小,以保证可穿戴设备400工作时,产生垂直于底盘140的电场,传输到底盘140边缘,向自由空间辐射。
进一步的实施例,第一金属部112、第二金属部114和底盘140中的任意两个的曲率相同;第一金属部112和第二金属部114中的任一个的法线垂直于底盘140。
在具体应用中,通过合理设置第一金属部112、第二金属部114和底盘140的配合结构,使得第一金属部112、第二金属部114和底盘140中的任意两个的曲率相同,及使第一金属部112和第二金属部114中的任一个的法线垂直于底盘140。具体地,第一金属部112、第二金属部114和底盘140均与用户手腕500的形状适配。以实现第一金属部112和第二金属部114中的任一个的法线垂直于底盘140,以保证产生的辐射电场垂直于用户手腕500。这样,就可以减少进入人体组织的电场分量,从而降低人体对天线部100的性能的影响。使得在保证天线部100的使用性能的同时,天线部100可设于可穿戴设备400的底盘140处,而不局限于可穿戴设备400的边框区域,可以布局多个天线部100,大大拓展了天线部100设计的空间资源。
另外,第一金属部112、第二金属部114和底盘140中的任意两个的曲率相同,故而第二金属部114可以更贴近底盘140,充分利用底盘140处的空间,降低对可穿戴设备400的内部空间的利用率。
具体地,第一金属部112和第二金属部114中的任一个为弧状结构。
进一步的实施例,第一金属部112的边缘与第二金属部114的边缘对应设置。
在具体应用中,通过合理设置第一金属部112和第二金属部114的配合结构,使得第一金属部112的边缘与第二金属部114的边缘对应设置。也即,第一金属部112和第二金属部114的形状相同。换句话说,沿第一金属部112至第二金属部114的方向,第一金属部112在可穿戴设备400的底盘140上的投影,与第二金属部114在底盘140上的投影重合。
这样,可保证第一金属部112上的任意两点至第二金属部114的距离均相等,或者说第二金属部114上的任意两点至第一金属部112的距离均相等。以保证天线部100工作时,产生垂直于底盘140的电场,传输到底盘140边缘,向自由空间辐射,这样,可以减少进入人体组织的电场分量,从而降低人体对天线部100性能的影响。
具体地,如图2和图3所示,天线臂设于可穿戴设备400的底盘140上。第一金属部112平行于第二金属部114,且第一金属部112的边缘与第二金属部114的边缘对应设置。馈电部116位于第一金属部112和第二金属部114之间,且馈电部116的第一端连接第一金属部112,馈电部116的第二端连接第二金属部114。天线部100为微带天线,天线部100工作,产生垂直于第一金属部112和第二金属部114的电场,类似平行板波导模式,为第一电场区域600。传输到底盘140边缘,向自由空间辐射,为第二电场区域700。底盘140和用户手腕500之间缝隙为第三电场区域800。
进一步的实施例,如图4所示,天线部100还包括:回地部118,回地部118的第一端与第一金属部112相连接,回地部118的第二端与第二金属部114相连接。
在具体应用中,天线部100为PIFA天线(平面倒F天线),天线部100还包括回地部118,且回地部118的第一端与第一金属部112相连接,回地部118的第二端与第二金属部114相连接。
具体地,如图2和图4所示,天线臂设于可穿戴设备400的底盘140上。第一金属部112平行于第二金属部114,且第一金属部112的边缘与第二金属部114的边缘对应设置。馈电部116位于第一金属部112和第二金属部114之间,且馈电部116的第一端连接第一金属部112,馈电部116的第二端连接第二金属部114。天线部100为PIFA天线(平面倒F天线),天线部100还包括回地部118,且回地部118的第一端与第一金属部112相连接,回地部118的第二端与第二金属部114相连接。天线部100工作,产生垂直于第一金属部112和第二金属部114的电场,类似平行板波导模式,为第一电场区域600。传输到底盘140边缘,向自由空间辐射,为第二电场区域700。底盘140和用户手腕500之间缝隙为第三电场区域800。为了使第二电场区域700和第三电场区域800内主要为电场法向分量,减少电场切向分量。本申请合理设置天线部100的结构,使得第一金属部112和第二金属部114均为弧状结构,第一金属部112、第二金属部114和底盘140中的任意两个的曲率相同,第一金属部112和第二金属部114中的任一个的法线垂直于底盘140。这样就可以减少进入人体组织的电场分量,从而降低人体对天线部100性能的影响。
进一步的实施例,如图5、图9、图10和图11所示,当至少一个天线部100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天线部100间隔分布于可穿戴设备400的传感器200的周侧。
在具体应用中,可穿戴设备400包括传感器200,传感器200用于检测用户体征数据。如,传感器200位于底盘140的中部,用户体征数据包括以下任一种或其组合:体温、心率、血压、脉搏、步数、呼吸频率和血氧参数等。
通过合理设置传感器200和多个天线部100的配合结构,使得多个天线部100间隔分布于可穿戴设备400的传感器200的周侧,既可保证天线部100和传感器200的使用性能,又可满足设置多个天线部100的使用需求。
进一步的实施例,如图8所示,多个天线部100的形状各不相同。
具体地,多个天线部100的形状各不相同,实现多个天线部100具有多个频段。
进一步地实施例,多个天线部100中的至少一部分天线部100的形状相同。
具体地,多个天线部100中的一部分天线部100的形状相同。实现多个天线部100中的一部分天线部100具有相同频段。
具体地,如图7所示,多个天线部100的形状均相同。实现多个天线部100相同频段,组成阵列天线部100。
进一步的实施例,天线部100还包括金属壁120,金属壁120的第一端连接第一金属部112,金属壁120的第二端连接第二金属部114;金属壁120的设置位置包括:天线部100与传感器200对应设置的端部,和/或天线部100在传感器200的周向方向上的端部。
在具体应用中,天线部100还包金属壁120,使得金属壁120的第一端连接第一金属部112,金属壁120的第二端连接第二金属部114。
其中,如图6、图7和图8所示,天线部100与传感器200对应设置的端部为第一壁134,天线部100在传感器200的周向方向上的端部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为第二壁136和第三壁138。
金属壁120的设置位置包括以下任一种或其组合:第一壁134、第二壁136和第三壁138。
天线部100包括金属壁120,可大大提高多个天线部100之间的隔离度,使得多个天线部100独立工作时具有较好的数据传输性能,故而能够增大天线部100的数据处理量,增大天线部100的覆盖范围,有利于提升天线部100的使用性能及市场竞争力。
进一步的实施例,如图9所示,第一金属部112和第二金属部114中位于天线臂一侧的金属部包括:第一连接段122,馈电部116与第一连接段122相连接;第二连接段124,与第一连接段122相连接,第一连接段122位于第二连接段124和传感器200之间;其中,第一连接段122至天线臂的距离,大于第二连接段124至天线臂的距离。
在具体应用中,第一金属部112和第二金属部114中作为地的金属部包括第一连接段122和第二连接段124,馈电部116与第一连接段122相连接。底盘140的边缘是天线部100末端,开路,属于电场强区,故而通过设置第一连接段122、第二连接段124和天线臂的配合结构,使得第一连接段122位于第二连接段124和传感器200之间,及使第一连接段122至天线臂的距离,大于第二连接段124至天线臂的距离。这样,会增大天线臂和地之间的耦合电容,相当于在电场强区加载电容,可以减弱第二电场区域700内的电场幅度,进而会减弱此处进入人体组织的切向分量幅度,从而降低人体对天线部100性能的影响。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接段124位于第一连接段122和传感器200之间。
进一步的实施例,如图10所示,天线臂包括:第三连接段126,第三连接段126与馈电部116相连接;第四连接段128,与第三连接段126相连接,第三连接段126位于传感器200和第四连接段128之间;其中,第一金属部112和第二金属部114中位于天线臂一侧的金属部,至第三连接段126的距离,小于第一金属部112和第二金属部114中位于天线臂一侧的金属部,至第四连接段128的距离。
在具体应用中,天线臂包括第三连接段126和第四连接段128,第三连接段126和第四连接段128相连接,馈电部116与第三连接段126相连接。底盘140的馈电位置是电流强区,也是磁场强区,故而通过设置第三连接段126、第四连接段128和作为地的金属部的配合结构,使得第三连接段126位于传感器200和第四连接段128之间,及使第一金属部112和第二金属部114中位于天线臂一侧的金属部至第三连接段126的距离,小于第一金属部112和第二金属部114中位于天线臂一侧的金属部至第四连接段128的距离。也即,使底盘140馈电位置远离用户手腕500的表面,空间距离上拉远,减弱第三电场区域800内的磁场幅度,也减弱了此处人体组织内感应出的电场幅度,从而降低人体对天线部100性能的影响。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四连接段128位于传感器200和第三连接段126之间。
进一步的实施例,如图11所示,第一金属部112和第二金属部114之间的部分包括:第一区域130;第二区域132,第一区域130位于传感器200和第二区域132之间;天线部100还包括第一填充部和第二填充部,第一填充部位于第一区域130,第二填充部位于第二区域132;其中,第一填充部的介电常数小于第二填充部的介电常数。
在具体应用中,第一金属部112和第二金属部114之间的部分包括第一区域130和第二区域132,天线部100还包括第一填充部和第二填充部,第一填充部位于第一区域130,第二填充部位于第二区域132,且第一区域130位于传感器200和第二区域132之间。
其中,第一填充部的介电常数小于第二填充部的介电常数,则会降低天线部100末端电场强区的电场幅度,也减弱了第二电场区域700进入人体组织的切向分量幅度,从而降低人体对天线部100性能的影响。
具体地,可穿戴设备400包括但不限于:手环、手表。
进一步的实施例,壳体还包括:显示屏,与底盘对应设置,至少一个天线部100位于显示屏和底盘140之间。
在该实施例中,可穿戴设备400还包括显示屏,通过合理设置显示屏、底盘140和天线部100的配合结构,将天线部100设于可穿戴设备400的底盘140处。天线部100工作时,产生垂直于底盘140的电场,传输到底盘140边缘,向自由空间辐射,这样,可以减少进入人体组织的电场分量,从而降低人体对天线部100性能的影响。
也就是说,天线部100可设于可穿戴设备400的底盘140处,且不会影响天线部100的使用性能。这样,有利于增大天线部100的布局空间,使得可根据实际需要布局多个天线部100,大大拓展了天线部100设计的空间资源,提高设计自由度,且可减少天线部100之间相互影响的风险,降低产品的加工难度,可满足产品多功能的使用需求。
具体地,金属部可通过以下任一种方法加工制成:FPC(Flexible PrintedCircuit,柔性电路板)、LDS(Laser Direct Structuring,激光直接成型技术)、印刷直接成型技术及激光制造天线等。FPC、LDS、印刷直接成型技术或激光制造天线可以做出不同形状、不同图案的金属部。
具体地,底盘140与第二金属部114一体式连接。
具体地,馈电部116包含但不限于弹片、探针、同轴线馈电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申请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申请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包括底盘;
至少一个天线部,位于所述壳体内,每个所述天线部包括:
第一金属部;
第二金属部,所述第二金属部位于所述第一金属部和所述底盘之间;所述第一金属部、所述第二金属部和底盘均弯曲布置,所述第一金属部、所述第二金属部和所述底盘中的任意两个的曲率相适配;
馈电部,所述馈电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金属部,所述馈电部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金属部;
其中,所述第一金属部和所述第二金属部中的一个作为地,所述第一金属部和所述第二金属部中的另一个为所述可穿戴设备的天线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金属部、所述第二金属部和所述底盘中的任意两个的曲率相同;
所述第一金属部和所述第二金属部中的任一个的法线垂直于所述底盘。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金属部的边缘与所述第二金属部的边缘对应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部还包括:
回地部,所述回地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金属部相连接,所述回地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金属部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至少一个天线部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所述天线部间隔分布于所述可穿戴设备的传感器的周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天线部还包括金属壁,所述金属壁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金属部,所述金属壁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金属部;
所述金属壁的设置位置包括:所述天线部与所述传感器对应设置的端部,和/或所述天线部在所述传感器的周向方向上的端部。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属部和所述第二金属部中位于所述天线臂一侧的金属部包括:
第一连接段,所述馈电部与所述第一连接段相连接;
第二连接段,与所述第一连接段相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段位于所述第二连接段和所述传感器之间;
其中,所述第一连接段至所述天线臂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连接段至所述天线臂的距离。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臂包括:
第三连接段,所述第三连接段与所述馈电部相连接;
第四连接段,与所述第三连接段相连接,所述第三连接段位于所述传感器和所述第四连接段之间;
其中,所述第一金属部和所述第二金属部中位于所述天线臂一侧的金属部,至所述第三连接段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金属部和所述第二金属部中位于所述天线臂一侧的金属部,至所述第四连接段的距离。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属部和所述第二金属部之间的部分包括:
第一区域;
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位于所述传感器和所述第二区域之间;
所述天线部还包括第一填充部和第二填充部,所述第一填充部位于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二填充部位于所述第二区域;
其中,所述第一填充部的介电常数小于所述第二填充部的介电常数。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还包括:
显示屏,与所述底盘对应设置,所述至少一个天线部位于所述显示屏和所述底盘之间。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831602.1A CN113555676B (zh) | 2021-07-22 | 2021-07-22 | 可穿戴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831602.1A CN113555676B (zh) | 2021-07-22 | 2021-07-22 | 可穿戴设备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555676A true CN113555676A (zh) | 2021-10-26 |
CN113555676B CN113555676B (zh) | 2024-03-26 |
Family
ID=781324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831602.1A Active CN113555676B (zh) | 2021-07-22 | 2021-07-22 | 可穿戴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3555676B (zh)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160099497A1 (en) * | 2014-10-01 | 2016-04-07 | Salutron, Inc. | User-wearable devices with primary and secondary radiator antennas |
CN107112627A (zh) * | 2015-11-27 | 2017-08-2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可穿戴设备的天线及可穿戴设备 |
CN107710631A (zh) * | 2015-06-27 | 2018-02-16 | 英特尔公司 | 可穿戴天线系统 |
WO2021075748A1 (ko) * | 2019-10-18 | 2021-04-22 |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 안테나를 포함하는 와치형 전자 장치 |
-
2021
- 2021-07-22 CN CN202110831602.1A patent/CN113555676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160099497A1 (en) * | 2014-10-01 | 2016-04-07 | Salutron, Inc. | User-wearable devices with primary and secondary radiator antennas |
CN107710631A (zh) * | 2015-06-27 | 2018-02-16 | 英特尔公司 | 可穿戴天线系统 |
CN107112627A (zh) * | 2015-11-27 | 2017-08-2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可穿戴设备的天线及可穿戴设备 |
WO2021075748A1 (ko) * | 2019-10-18 | 2021-04-22 |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 안테나를 포함하는 와치형 전자 장치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555676B (zh) | 2024-03-2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3322031B1 (en) | Antenna unit and antenna system | |
JP6005321B2 (ja) | 多目的アンテナ | |
CN105745785B (zh) | 移动终端 | |
US7804451B2 (en)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having a reduced sar value | |
WO2016119172A1 (zh) | 一种可穿戴设备 | |
CN106711584B (zh) | 天线模组及具有该天线模组的穿戴式电子装置 | |
CN113228412A (zh) | 耦合天线装置及电子设备 | |
JP2004518322A (ja) | 衣服のアンテナ | |
CN104518273A (zh) | 穿戴式电子装置 | |
TWI499133B (zh) | 可攜式通訊裝置之多頻天線 | |
WO2021063255A1 (zh) | 可穿戴设备 | |
CN212725573U (zh) | 智能穿戴设备 | |
CN112751171B (zh) | 一种天线系统及耳机 | |
CN214797717U (zh) | 天线结构及电子设备 | |
CN113555676A (zh) | 可穿戴设备 | |
CN219998462U (zh) | 电子设备 | |
CN108448240B (zh) | 一种带寄生单元的lte天线及智能手表 | |
CN217544919U (zh) | 天线组件以及可穿戴设备 | |
CN110994137A (zh) | 穿戴电子设备 | |
CN112751175B (zh) | 一种天线系统及耳机 | |
TWI827125B (zh) | 天線結構與電子裝置 | |
CN213936529U (zh) | 电子设备 | |
CN110544816B (zh) | 可穿戴设备的天线和可穿戴设备 | |
CN210723338U (zh) | 可穿戴设备 | |
CN109346823B (zh) | 蓝牙天线和蓝牙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