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541858A - 基于低功耗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介质 - Google Patents

基于低功耗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541858A
CN113541858A CN202010309448.7A CN202010309448A CN113541858A CN 113541858 A CN113541858 A CN 113541858A CN 202010309448 A CN202010309448 A CN 202010309448A CN 113541858 A CN113541858 A CN 11354185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packet
data
transmission mode
sequence number
process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30944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伟男
董楚楚
于峰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Institute of Advanced Technology of CAS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Institute of Advanced Technology of C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Institute of Advanced Technology of CAS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Institute of Advanced Technology of CAS
Priority to CN202010309448.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541858A/zh
Publication of CN1135418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4185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6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forma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3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transmitt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36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recei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74Buffer man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8Time-out mechanis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3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 H04W4/38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for collecting sensor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18Self-organising networks, e.g. ad-hoc networks or sensor network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低功耗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介质,其中的方法包括发送第一数据包至第一处理设备,第一数据包为采用第一传输模式传输的数据包;若在预设时长范围内接收到与第一数据包相匹配的第一响应信息,则根据第一响应信息统计在第一传输模式下连续传输数据包的成功次数;若成功次数达到切换阈值,则将第一传输模式切换至第二传输模式,并发送第二数据包及第一序列号至第一处理设备,第二数据包与第一序列号相匹配,第二数据包为采用第二传输模式传输的数据包。采用本发明实施例,在保证了数据的完整性及传输可靠性的基础上,提高了传输效率,降低了能量消耗。

Description

基于低功耗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低功耗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介质。
背景技术
低功耗无线传感器网络是由大量以电池供电的传感节点组成,通过无线通信的方式,构成的一个多跳、自组织的无线网络系统。该系统用于感知、采集、处理和传输网络覆盖地理区域内被感知对象的信息,并把信息发送给网络所有者的。目前,常见的信息传输形式主要包括如下两种:采用握手形式传输的传输控制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Protocol,TCP)及采用无连接传输形式的用户数据报协议(User Datagram Protocol,UDP)。但是第一种方法采用的握手传输形式导致传输效率低、能量消耗大;第二种方法存在传输数据易丢失、可靠性差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低功耗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介质,在保证了数据的完整性及传输可靠性的基础上,提高了传输效率,降低了能量消耗。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低功耗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数据传输方法,包括:
发送第一数据包至第一处理设备,所述第一数据包为采用第一传输模式传输的数据包;
若在预设时长范围内接收到与所述第一数据包相匹配的第一响应信息,则根据所述第一响应信息统计在所述第一传输模式下连续传输数据包的成功次数;
若所述成功次数达到切换阈值,则将所述第一传输模式切换至第二传输模式,并发送第二数据包及第一序列号至所述第一处理设备,所述第二数据包与所述第一序列号相匹配,所述第二数据包为采用第二传输模式传输的数据包。
在该技术方案中,节点设备采用第一传输模式向第一处理设备发送第一数据包,第一处理设备在接收到该第一数据包的情况下,发送第一响应信息给节点设备,若在预设时间范围内,节点设备接收到该第一响应信息,则说明第一数据包在传输过程中传输成功。则统计在第一传输模式下连续传输数据包成功的成功次数,若成功次数达到切换阈值,则将第一传输模式切换至第二传输模式。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实现在已确定通信信号达到稳定且通信质量良好的情况下,将第一传输模式切换为效率更高、能耗更少的第二传输模式,进而,在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及传输可靠性的基础上,提高传输效率,降低了能量消耗。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低功耗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数据传输方法,包括:
接收来自节点设备的所述第一数据包,并根据所述第一数据包,生成与所述第一数据包相匹配的所述第一响应信息;
发送所述第一响应信息至所述节点设备;
接收来自所述节点设备的所述第二数据包及所述第一序列号,所述第二数据包与所述第一序列号相匹配,所述第二数据包为采用第二传输模式传输的数据;
若所述第一序列号不满足序列条件,则获取丢失次数,所述丢失次数为在预设序列长度范围内,存在序列号不满足所述序列条件的次数;
若所述丢失次数大于容错阈值,则发送切换指令至所述节点设备,所述切换指令用于指示所述节点设备将所述第二传输模式切换至所述第一传输模式。
在该技术方案中,节点设备采用第二传输模式向第一处理设备发送第二数据包及与该第二数据包相匹配的第一序列号,第一处理设备判断第一序列号是否满足序列条件,若不满足,则获取在预设序列长度范围内的数据包丢失次数,若在预设序列长度范围内数据包的丢失次数大于容错阈值,则向节点设备发送切换指令,以使节点设备根据该切换指令将第二传输模式切换至第一传输模式,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实现在采用第二传输模式高速传输过程中,若通信质量较低,数据包丢失情况较严重,则将第二传输模式切换为可靠性更强,数据不易丢失的第一传输模式,保证了数据的完整性及传输可靠性。
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低功耗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数据传输装置,包括:
收发单元,用于发送第一数据包至第一处理设备,所述第一数据包为采用第一传输模式传输的数据包;
处理单元,用于若在预设时长范围内接收到与所述第一数据包相匹配的第一响应信息,则根据所述第一响应信息统计在所述第一传输模式下连续传输数据包的成功次数;若所述成功次数达到切换阈值,则将所述第一传输模式切换至第二传输模式;
所述收发单元,还用于发送第二数据包及第一序列号至所述第一处理设备,所述第二数据包与所述第一序列号相匹配,所述第二数据包为采用第二传输模式传输的数据包。
第四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低功耗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数据传输装置,包括:
收发单元,用于接收来自节点设备的所述第一数据包;
处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数据包,生成与所述第一数据包相匹配的所述第一响应信息;
所述收发单元,还用于发送所述第一响应信息至所述节点设备;接收来自所述节点设备的所述第二数据包及所述第一序列号,所述第二数据包与所述第一序列号相匹配,所述第二数据包为采用第二传输模式传输的数据;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若所述第一序列号不满足序列条件,则获取丢失次数,所述丢失次数为在预设序列长度范围内,存在序列号不满足所述序列条件的次数;
所述收发单元,还用于若所述丢失次数大于容错阈值,则发送切换指令至所述节点设备,所述切换指令用于指示所述节点设备将所述第二传输模式切换至所述第一传输模式。
第五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低功耗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数据传输装置,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处理器和存储器相互连接,其中,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包括程序指令,所述处理器被配置用于调用所述程序指令,执行如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所描述的方法。该处理设备解决问题的实施方式以及有益效果可以参见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所描述的方法以及有益效果,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第六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计算机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包括程序指令,程序指令当被处理器执行时使处理器执行如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所描述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中,节点设备可以先采用第一传输模式进行第一数据包的传输,若在预设的时长范围内接收到与该第一数据包相匹配的第一响应信息,则确定传输成功,若采用第一传输模式传输数据包时,连续传输成功的成功次数大于切换阈值,则节点设备将第一切换模式切换成更高效、节能的第二传输模式,采用第二传输模式继续传输第二数据包及与该第二数据包相匹配的第一序列号,若判断出该第一序列号不满足序列条件,则确定存在数据包丢失的情况,则获取截止至当前第一序列号的预设序列长度范围内,数据包的丢失次数,若该丢失次数大于容错阈值,则发送切换指令至节点设备,则节点设备可以将第二传输模式切换为更可靠的第一传输模式。可见,通过本实施方式,实现了传输模式的自行调整,在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及传输可靠性的基础上,提高传输效率,降低了能量消耗。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低功耗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数据传输系统的架构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低功耗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传输成功次数确定方法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传输模式切换过程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基于低功耗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基于低功耗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基于低功耗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低功耗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数据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基于低功耗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数据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基于低功耗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数据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非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此外,术语“包括”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模块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装置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模块,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模块,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装置固有的其它步骤或模块。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基于低功耗无线传感网络的数据传输方法,下面首先对本发明实施例适用的系统构架进行描述。
请参见图1,图1为本发明的基于低功耗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数据传输系统架构图,该系统构架图可包括节点设备101、第一处理设备102及第二处理设备103。该节点设备101及第二处理设备103的形态和数量用于举例,并不构成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限定。例如:可以包括两个节点设备101,也可以包括两个第二处理设备103。可选的,本实施方式中的一个或多个节点设备101均使用同一信道进行通信,不进行信道跳跃。
节点设备101、第一处理设备102及第二处理设备103共同构成无线传感器网络,其中,节点设备101为向第一处理设备102发送第一数据包及第二数据包的无线节点设备,也可以为接收第二处理设备103的待发送数据的无线节点设备。该节点设备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客户端、服务器等设备。其中,客户端可以为以下任一种:终端、独立的应用程序、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API)或者软件开发工具包(SoftwareDevelopment Kit,SDK)。其中,终端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智能手机(如Android手机、IOS手机等)、平板电脑、便携式个人计算机、移动互联网设备(Mobile Internet Devices,MID)等设备,本发明实施例不做限定。第一处理设备102为接收上述节点设备101发送的第一数据包及第二数据包的设备,该第一处理设备102可以包括但不限于:集中器、基站等设备。第二处理设备103为采集待发送数据的设备,并将采集得到的待发送数据发送给节点设备101的设备,则节点设备101可以将该待发送数据储存至缓存集合中,该第二处理设备103可以包括但不限于:采集器、传感器等设备。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节点设备101采用第一传输模式,向第一处理设备102发送第一数据包,第一处理设备102若接收到该第一数据包,则向节点设备101发送第一响应信息,若节点设备101在预设时间范围内未接收到与该第一数据包相匹配的第一响应信息,则认为本次发送失败,发送的第一数据包已丢失,重新发送丢失的第一丢失数据包至第一处理设备102;若在预设时间范围内接收到与该第一数据包相匹配的第一响应信息,则认为发送成功,当连续发送数据的成功次数达到切换阈值,则认为无线通信质量稳定,可以将传输模式由第一传输模式切换至第二传输模式。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节点设备101还可以采用第二传输模式,向第一处理设备102发送第二数据包及与该第二数据包相匹配的第一序列号,第一处理设备102若判断出该第一序列号不满足序列条件,则确定存在丢失数据,获取在预设序列长度范围内的累计丢失次数,若累计丢失次数大于容错阈值,则向节点设备101发送切换指令,以使节点设备101根据该切换指令将传输模式由第二传输模式切换至第一传输模式。并且在确定存在丢失数据的情况下,向节点设备101发送第二获取请求,该第二获取请求包括第二序列号,该第二序列号为丢失的数据包的序列号,可以为第一序列号的前一位序列号,则节点设备101将与该第二序列号相匹配的第二丢失数据包重新发送至第一处理设备102。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二处理设备103还可以发送待发送数据至节点设备101,节点设备101将该待发送数据储存至缓存集合中,该缓存集合包括至少一个数据,该至少一个数据中包括第一数据包及第二数据包。进一步的,可以采用第一传输模式发送第一数据包至第一处理设备102。
可选的,本实施方式可以用于采集学生的上床睡眠时间,第一数据包可以为压力数据,第二处理设备103可以为一种压力数据采集设备,第二处理设备102在采集到压力数据后,将压力数据传输至节点设备101保存,节点设备101将存储的压力数据逐个发送至第一处理设备102,完成数据的集中采集。
请参见图2,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低功耗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数据传输方法可以包括201-213部分,其中:
201、节点设备101发送第一数据包至第一处理设备102。
具体的,节点设备101发送第一数据包至第一处理设备102,相应的,第一处理设备102接收来自节点设备101的第一数据包,该第一数据包为采用第一传输模式传输的数据包。其中,第一传输模式为一种可靠、不易丢失数据的传输模式,该传输模式可以包括但不限于TCP传输模式,第一数据包为节点设备102采用第一传输模式传输的数据包,该数据包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压力数据包、温度数据包、电表数据包、音频数据包,等等。
202、第一处理设备102根据第一数据包,生成与第一数据包相匹配的第一响应信息。
具体的,第一处理设备102在接收到采用第一传输模式传输的第一数据包的情况下,生成与该第一数据包相匹配的第一响应信息。该第一响应信息用于确定已经接收到节点设备101发送的第一数据包,即节点设备101本次发送第一数据包至第一处理设备102发送成功,该第一响应信息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一种确认字符(Acknowledgement,ACK)。
203、第一处理设备102发送第一响应信息至节点设备101。
具体的,第一处理设备102发送第一响应信息至节点设备101,相应的,节点设备101接收来自第一处理设备102的第一响应信息,以使节点设备101可以确定与该第一响应信息相匹配的第一数据包已经发送成功。
204、节点设备101判断是否在预设时间范围内接收到与第一数据包相匹配的第一响应信息。
具体的,若节点设备101在预设时长范围内接收到与第一数据包相匹配的第一响应信息,则确定第一数据包发送成功,可以根据第一响应信息统计在第一传输模式下连续传输数据的成功次数,即执行步骤205;若节点设备101未在预设时长范围内接收到与第一数据包相匹配的第一响应信息,则确定第一数据包已丢失,可以重新向第一处理设备发送丢失的第一数据包,即第一丢失数据。其中,预设时间范围可以为一段时长,例如:在发送第一数据包后的10秒钟内。可选的,也可以为一个时间点,例如:发送的时候为9时08分,则在9时09分时,若未接收到第一响应信息,则说明发送失败,第一数据包丢失。
205、节点设备101根据第一响应信息统计在第一传输模式下连续传输数据的成功次数。
具体的,若节点设备101对在预设时间范围内是否接收到与第一数据包相匹配的第一响应信息的判断结果为是,则可以根据第一响应信息统计在第一传输模式下连续传输数据的成功次数。其中,传输成功可以理解为在预设时间范围内接收到与第一数据包匹配的第一响应信息,则第一数据包传输成功。而在第一传输模式下传输的数据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第一数据包,即在第一传输模式下传输的数据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则成功次数可以为在第一传输模式下传输该一个或多个数据的连续成功的次数。该成功次数的详细确定过程如下所述:
如图3所示,其中A1表示第一次用TCP模式传输数据包x1的过程,R1表示等待和接收与数据包x1相匹配的ACK响应信息y1的过程,T表示预设时长,若在T长度之内接收到ACK响应信息y1,即存在R1过程且R1过程的时间长度小于或等于T,则说明数据包x1传输成功,此时成功次数为1,A2表示第二次用TCP模式传输数据包x2的过程,若在预设时长T范围内接收到与x2相匹配的ACK响应信息y2,则说明数据x2传输成功,则成功次数为2,以此类推。若连续传输的成功次数达到切换阈值,则可以将第一传输模式切换至第二传输模式,即执行步骤206及207。其中,若出现传输失败的情况,例如:在传输数据包x4时,没有在预设时长T接收到与x4相匹配的ACK响应信息y4,则说明数据包x4传输失败,此时将成功次数记为0,重新统计成功次数,此时在重新向第一处理设备发送丢失的数据包x4后,则继续采用TCP模式传输数据包,第五次用TCP模式传输数据包x5的过程成功,则此时成功次数为1。第六次用TCP模式传输数据包x6的过程成功,则此时成功次数为2,以此类推。
具体的,本实施例所描述的第一数据包可以为上述图3中采用第一模式传输的数据包中的任意一个数据包xn,n为正整数。例如:可以为数据包x1、数据包x2或数据包x6,等等,
206、节点设备101判断成功次数是否达到切换阈值。
具体的,节点设备101在确定了成功次数的情况下,判断该成功次数是否到达切换阈值。其中,成功次数的确定方法可以参见步骤205中的相关描述,此处不赘述。切换阈值为预设的达到切换传输模式标准的最大值,例如:切换阈值为20次,当采用TCP模式第30次传输数据包时,确定此时连续传输数据包的成功次数已经达到20次,可以将切换传输模式,即执行步骤207;反之,当采用TCP模式第30次传输数据包时,确定此时连续传输数据包的成功次数为15次,未达到20次,此时继续采用TCP模式发送数据,无需切换传输模式。
207、节点设备101将第一传输模式切换至第二传输模式。
若节点设备101判断出成功次数已经达到切换阈值,说明通信质量较为稳定,可以将第一传输模式切换为第二传输模式。其中,第一传输模式的相关描述可以参见步骤201中的相关描述,此处不赘述。第二传输模式为一种传输效率高,低能耗的传输方式,该传输方式可以包括但不限于UDP传输模式。
通过执行步骤201-207所描述的方法,节点设备101可以先采用第一传输模式向第一处理设备102逐个发送数据包,发送的方式可以为:向第一处理设备102发送第一数据包,第一处理设备102在接收到该第一数据包的情况下,发送第一响应信息给节点设备101,若在预设时间范围内,节点设备101接收到该第一响应信息,则说明第一数据包在传输过程中没有丢失,则传输成功。统计在第一传输模式下连续传输数据包成功的成功次数,若成功次数达到切换阈值,则将第一传输模式切换至第二传输模式。通过本实施方式,可以实现在已确定通信信号达到稳定且通信质量良好的情况下,将第一传输模式切换为效率更高、能耗更少的第二传输模式,进而,在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及传输可靠性的基础上,提高传输效率,降低了能量消耗。
208、节点设备101发送第二数据包及第一序列号至第一处理设备102。
具体的,若传输模式由第一传输模式切换至第二传输模式,则采用第二传输模式发送第二数据包及第一序列号至第一处理设备102。其中,第二数据包与第一序列号相匹配,第二数据包与第一数据包均为来自节点设备101的同一类数据包,例如:节点设备101中储存有若干数据包R={x1,x2,x3…xn},则第一数据包可以为R中的任一数据包,例如:可能为x1或x5等,第二数据包也可以为R中的任一数据包,例如:可能为x10或x12等,因此,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数据包及第二数据包可能为节点设备101中的任一数据包,其中,第一数据包仅表示采用第一传输模式发送的数据包,第二数据包仅表示采用第二传输模式发送的数据包。第一序列号为与第二数据包相匹配的序列号,例如,数据包x10的序列号为1,x11的序列号为2,等等。各个数据包分别对应唯一的序列号。
209、第一处理设备102判断第一序列号是否满足序列条件。
具体的,第一处理设备102可以根据与第二数据包相匹配的第一序列号判断该第一序列号是否满足序列条件。该序列条件可以理解为第一序列号是否满足预定的序列顺序,例如:对于数据包R={x1,x2…xn},序列号分别对应{1,2…n},若本次接收到的序列号为5的数据,而上一次接收到的序列号为3的数据,此时可认为序列号5不满足序列条件,没有接收到的序列号为4的数据可以认为已丢失,存在丢失数据包的情况。可选的,可以在执行步骤209之前,为节点设备101及第一处理设备102制定同一个序列号规则,可选的,也可以在执行步骤209前,节点设备101发送本轮序列号规则至第一处理设备,例如:序列号与数据包的相互对应表,则第一处理设备,可以根据该对应表确定第一序列号是否满足序列条件。通过执行本实施方式,可以使第一处理设备102更直观简单的判断出是否存在丢失的数据包。进一步的,若第一处理设备102判断第一序列号满足序列条件,则继续以第二传输模式传输下一个数据包;若第一处理设备102判断第一序列号不满足序列条件,则获取丢失次数,即执行步骤210。
210、第一处理设备102获取丢失次数。
具体的,第一处理设备102在确定接收到的第一序列号不满足序列条件的情况下,获取丢失次数,该丢失次数为在预设序列长度范围内,存在序列号不满足序列条件的次数。预设序列长度可以为预设的序列号范围长度。例如:预设序列长度为连续采用第二传输模式传输的数据包所对应的序列范围中指定的序列长度范围,例如:节点设备101中的数据包R={x1,x2,x3…xn},其中,R1={x1,x2,x3…x10}采用第一传输模式,从x11切换为第二传输模式,此时数据包x11的序列号为1,x50的序列号为40,若在接收到序列号为40的数据包时,确认没有接收到序列号为39的数据包,则确定序列号为39的数据包丢失,并且预设序列长度为30,则可以获取序列号11至序列号40的序列长度范围内对应的数据包丢失次数。
进一步的,获取丢失次数的方式可以包括如下两种:
方式一,预设序列长度大于已经获取到的数据包所对应的序列长度,则可以获取连续采用第二传输模式传输的全部数据包中存在数据包丢失情况的次数。
例如:预设序列长度为30,第一处理设备102在接收到序列号为26的数据包后,确认没有接收到序列号为25的数据包,此时在获取丢失次数时,预设序列长度30大于序列号26,此时只需获取序列号1到序列号26所对应的数据包的丢失情况,获取到在序列号1到序列号26所对应的数据包中,包括丢失的序列号为25的数据包在内,序列号不满足序列条件,即存在过数据包丢失情况的次数共计4次,则确定此时的丢失次数为4次。
方式二,预设序列长度小于或等于已经获取到的数据包所对应的序列长度,则可以获取预设序列长度范围内存在数据包丢失情况的次数。
例如:预设序列长度为30,第一处理设备102在接收到序列号为42的数据包后,确认没有接收到序列号为41的数据包,此时在获取丢失次数时,预设序列长度30小于已经接收到的数据包的序列长度,此时需获取序列号13到序列号42所对应的数据包的丢失情况.获取到在序列号13到序列号42所对应的数据包中,包括丢失的序列号为41的数据包在内,序列号不满足序列条件的次数共计3次,则确定此时的丢失次数为3次。
211、第一处理设备102判断丢失次数是否大于容错阈值。
具体的,第一处理设备102根据获取到的丢失次数,判断丢失次数是否大于容错阈值。该容错阈值为在预设序列长度范围内允许存在丢失数据包情况最多的次数。例如容错阈值为在预设序列长度为30的情况下,丢失数据包的情况不得超过3次。则针对步骤210中预设序列长度大于已经获取到的数据包所对应的序列长度的情况,例如:第一处理设备102确定在接收到序列号为26的数据包时,发现25号数据包丢失,此时判断出包括第25号数据包在内,已经丢失了4次丢失数据包的情况,第25号数据包为第4次丢失的数据包,确认在序列长度30的范围内丢失数据包已经超过3次,则可以向节点设备101发送切换指令,即执行步骤212。针对步骤210中预设序列长度小于或等于已经获取到的数据包所对应的序列长度的情况,例如:第一处理设备102确定在接收到序列号为42的数据包时,发现41号数据包丢失,此时需要获取序列号13至序列号42的数据包丢失情况,判断出包括第41号数据包在内,已经丢失了4次丢失数据包的情况,第41号数据包为第4次丢失的数据包,确认在序列长度30的范围内丢失数据包已经超过3次,则可以向节点设备101发送切换指令,即执行步骤212。按照上述判断方法进行判断,若丢失次数是否大于容错阈值,则向节点设备101发送切换指令,即执行步骤212;若丢失次数小于或等于容错阈值,则继续采用第二传输模式进行数据传输。
212、第二处理设备102发送切换指令至节点设备101。
具体的,在确定丢失次数大于容错阈值的情况下,发送切换指令至节点设备101,该切换指令用于指示节点设备101将第二传输模式切换至第一传输模式。其中,关于第一传输模式与第二传输模式可以参见步骤201及步骤207中的相关描述,此处不赘述。可选的,该切换指令可以包括节点设备101的节点设备标识,以向与该节点设备标识相匹配的节点设备101发送切换指令。
213、节点设备101根据该切换指令,将第二传输模式切换至第一传输模式。
具体的,节点设备101在接收到该切换指令下,将第二传输模式切换成传输更为可靠的第一传输模式,则采用第一传输模式继续传输数据包。
通过执行步骤208-213所述的方法,节点设备101采用第二传输模式向第一处理设备102逐个发送数据包,发送的方式可以为:向第一处理设备102发送第二数据包及与该第二数据包相匹配的第一序列号,第一处理设备102在接收到该第二数据包及第一序列号的情况下,判断第一序列号是否满足序列条件,若不满足,则获取在预设序列长度范围内的数据包丢失次数,若在预设序列长度范围内数据包的丢失次数大于容错阈值,则向节点设备101发送切换指令,以使节点设备101根据该切换指令将第二传输模式切换至第一传输模式,通过本实施方式,可以实现在采用第二传输模式高速传输过程中,若通信质量较低,数据包丢失情况较严重,则将第二传输模式切换为可靠性更强,数据不易丢失的第一传输模式,进而,保证了数据的完整性及传输可靠性。
可见,通过实施图2所描述的方法,可以先采用第一传输模式进行第一数据包的传输,若在预设的时长范围内接收到与该第一数据包相匹配的第一响应信息,则确定传输成功,若采用第一传输模式传输数据包时,连续传输成功的成功次数大于切换阈值,则节点设备101将第一切换模式切换成更高效、节能的第二传输模式,采用第二传输模式继续传输第二数据包及与该第二数据包相匹配的第一序列号,若判断出该第一序列号不满足序列条件,则确定存在数据包丢失的情况,则获取截止至当前第一序列号的预设序列长度范围内,存在此类数据包丢失情况的丢失次数,若该丢失次数大于容错阈值,则发送切换指令至节点设备101,则节点设备101可以将第二传输模式切换为更可靠的第一传输模式。通过传输模式的自行调整,可以实现在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及传输可靠性的基础上,提高传输效率,降低了能量消耗。
举例来说:
如图4所示,节点设备101预传输若干数据包R={x1,x2,x3…x50}至第一处理设备102,则先采用TCP向第一处理设备102发送数据包,从数据包x1开始传输,其中,A1表示用TCP模式传输数据包x1的过程,R1表示等待和接收与数据包x1相匹配的ACK响应信息y1的过程,T表示预设时长,在依次传输的过程中发现数据包x1及数据包x2均发送成功,此时成功次数为2,而数据包x3在发送之后没有在指定的预设时长T内接收到响应信息y3,则采用TCP模式继续传输,成功次数归零,此时在重新向第一处理设备发送丢失的数据包x3后,从数据包x4继续依次发送数据包,当发送至数据包x13时,已经连续成功了10次,则成功次数记为10次,已达到切换阈值10,节点设备101可以将传输模式由TCP切换为UDP。节点设备101采用UDP模式继续发送数据包x14及与数据包x14相匹配的序列号1,当传输至数据包x17时,第一处理设备102确定没有接收到序列号为3的数据包x16,则统计丢失次数,此时的丢失次数为1次,没有达到容错阈值,则在重新传输了丢失的序列号为3的数据包x16后,继续传输数据包x18,其中,容错阈值为在30个序列号所对应的数据包内丢失次数不得超过2次,即在序列号1-30对应的数据包x14-x43内丢失数据包的次数不得超过2次。当传输至数据包x26时,第一处理设备102确定没有接收到序列号为12的数据包x25,则统计丢失次数,此时的丢失次数为2次,没有达到容错阈值,在重新传输了丢失的序列号为12的数据包x25后,继续传输数据包x27,当传输至数据包x31时,第一处理设备102确定没有接收到序列号为17的数据包x30,则统计到丢失次数为3次,此时在传输了序列号1-18对应的18个数据包时,已经丢失了3次数据包,超过了预设的在30个序列号对应的数据包内丢失次数不得超过2次的预设容错阈值。则第一处理设备102在接收到重新传输的丢失的序列号为17的数据包x30后,发送切换指令至节点设备101,节点设备101将传输模式由UDP切换回TCP模式,继续采用TCP模式传输数据包x32,此时成功次数由1开始重新计数,即数据包x32若发送成功,则成功次数记为1,以此类推。
请参见图5,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低功耗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5所示,该数据传输方法可以包括501-506部分,其中:
501、节点设备101发送第一数据包至第一处理设备。
502、第一处理设备102根据第一数据包,生成与第一数据包相匹配的第一响应信息。
503、第一处理设备102发送第一响应信息至节点设备101。
504、节点设备101判断是否在预设时间范围内接收到与第一数据包相匹配的第一响应信息。
步骤501-504的具体实现方式可参见上述步骤201-204的描述,在此不赘述。
其中,若节点设备101没有在预设时间范围内接收到与第一数据包相匹配的第一响应信息,则获取与未接收到的第一响应信息相匹配的第一丢失数据包,即执行步骤505。
505、节点设备101获取与未接收到第一响应信息相匹配的第一丢失数据包。
具体的,若节点设备101没有在预设时间范围内接收到与第一数据包相匹配的第一响应信息,则获取与该未接收到的第一响应信息相匹配的第一丢失数据包,该第一丢失数据包为传输过程中丢失的第一数据包。
506、节点设备101发送第一丢失数据包至第一处理设备102。
具体的,节点设备101将在传输过程中丢失的第一丢失数据包重新发送至第一处理设备102,相应的,第一处理设备102接收该节点设备101发送的第一丢失数据包。
通过执行图5的实施方式,若节点设备101没有在预设的时间范围内接收到第一响应信息,则确定第一数据包已丢失,获取丢失的第一丢失数据包,并将该第一丢失数据包发送至第一处理设备102,有效避免了采用第一传输模式传输过程中数据的遗失,保证了数据的完整性。
请参见图6,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低功耗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6所示,该数据传输方法可以包括601-605部分,其中:
601、节点设备101发送第二数据包及第一序列号至第一处理设备102。
602、第一处理设备102判断第一序列号是否满足序列条件。
步骤601及602的具体实现方式可参见上述步骤208及209的描述,在此不赘述。
若第一序列号不满足序列条件,则第一处理设备102发送第二获取请求至节点设备101,即执行步骤603。
603、第一处理设备102发送获取请求至节点设备101。
具体的,若第一序列号不满足序列条件,则第一处理设备102发送获取请求至节点设备101,该获取请求包括第二序列号,该第二序列号为第一序列号的前一位序列号,该湖区请求用于根据第二序列号,获取与第二序列号相匹配的第二丢失数据包。其中,第一序列号的相关描述可以参见步骤208的相关描述,此处不赘述。第二序列号为第一序列号的前一位序列号,即丢失的数据包所对应的序列号。例如,已经获取到序列号为1、2及3的数据包,则此时获取到序列号为5的数据包,为获取到序列号为4的数据包,则确定序列号为4的数据包丢失,其中,第一序列号即为5,第二序列号即为4。则可以发送获取请求,获取序列号为4的第二丢失数据包。
604、节点设备101获取与第二序列号相匹配的第二丢失数据包。
具体的,节点设备101可以根据接收到的获取请求中所包括的第二序列号,获取与该第二序列号相匹配的第二丢失数据包,该第二丢失数据包为序列号在第二数据包之前一位的数据包。
605、节点设备101发送与第二序列号相匹配的第二丢失数据包至第一处理设备102。
具体的,节点设备101将传输过程中丢失的第二丢失数据包重新发送至第一处理设备102,相应的,第一处理设备102接收该节点设备101发送的第二丢失数据包。
通过执行图6的实施方式,若第一处理设备102根据接收到的第一序列号,判断出该第一序列号不满足序列条件,则确定序列号在第二数据包之前一位的数据包已经丢失,即第二序列号所对应的数据包丢失,则将该第二序列号发送给节点设备101,节点设备101获取与该第二序列号相匹配的第二丢失数据包,并将该第二丢失数据包发送至第一处理设备102,有效避免了采用第二传输模式传输过程中数据的遗失,保证了数据的完整性。
请参见图7,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低功耗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7所示,该数据传输方法可以包括701-709部分,其中:
701、节点设备101发送连接请求至第一处理设备102。
具体的,节点设备101在上电后,发送连接请求至第一处理设备102,该连接请求包括节点设备101的节点设备标识,该连接请求用于请求获取连接地址,则节点设备101可以根据该连接地址与第一处理设备102建立连接。其中,该连接请求可以为一个广播消息,节点设备101可以对该广播信息进行包头处理,例如:指定接收地址。则只有第一处理设备102可以识别并接收该节点设备101的广播消息,第一处理设备102根据该广播消息生成唯一的连接地址,并根据节点设备标识,将该连接地址发送至节点设备101。
702、第一处理设备102确定连接请求的接入次序,并根据接入次序生成连接地址。
具体的,第一处理设备102确定节点设备101的接入次序,并根据节点设备101的接入次序生成连接地址。其中,节点设备101可以为向第一处理设备102发送连接请求的多个节点设备中的一个,每个节点设备在上电后,均会向第一处理设备102发送连接请求,第一处理设备102分别接收各个节点设备的连接请求,根据接收到连接请求的先后顺序,确定各个节点设备的接入顺序,例如:第一处理设备102第三个接收到了节点设备101的连接请求,则确定节点设备101的接入次序为3。则第一处理设备102可以根据该接入次序生成节点设备101的连接地址,该连接地址为唯一的连接地址,节点设备101可以根据该连接地址与第一处理设备102建立连接,并确定自己的接入顺序。可选的,在执行步骤702之前,第一处理设备102在上电后还可以先生成一个短地址,该短地址为第一处理设备102的地址,则上电后的节点设备101能够通过该短地址与第一处理设备102进行通信。
703、第一处理设备102根据节点设备标识发送连接地址至节点设备101。
具体的,第一处理设备102可以根据节点设备101发送的节点设备标识,将生成的连接地址发送至对应的节点设备101,相应的,节点设备101接收该连接地址。
704、节点设备101根据连接地址与第一处理设备102建立连接。
具体的,节点设备101根据接收到的连接地址与第一处理设备102建立连接,即节点设备101加入该无线传感器网络。
705、第二处理设备103发送待发送数据至节点设备101。
具体的,第二处理设备103可以发送采集到的待发送数据至节点设备101,可选的,第二处理设备103可以主动发送该待发送数据至节点设备101,节点设备101也可以向第二处理设备103发送数据获取请求,以使第二处理设备103可以根据该数据获取请求发送待发送数据至节点设备101。该待发送数据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数据包。可选的,第二处理设备103可以在达到预设发送时间的情况下发送待发送数据至节点设备101。通过本方式,节点设备101可以定期获取到第二处理设备103的待发送数据。
706、节点设备101储存待发送数据至缓存集合。
具体的,节点设备101可以将接收到的待发送数据所包括的一个或者多个数据包储存至缓存集合,该缓存集合可以为节点设备101设置的缓存区。则在向第一处理设备101发送数据包之前,节点设备101可以将接收到的所有数据包存储在该缓存集合中。上述第一数据包及第二数据包可以为缓存集合中的任一数据包,例如:缓存集合S={x1,x2,x3…xn},其中,n为正整数。则第一数据包可能为缓存集合S中任意一个数据包,第二数据包也可能为缓存集合S中任一个数据包。
具体的,步骤705及706可以在步骤701-704之前执行,也可以在步骤701-704之后执行,本发明不限制。
707、节点设备101根据连接地址,确定时间条件。
具体的,节点设备101根据第一处理设备102发送的连接地址,确定时间条件,该时间条件为发送节点设备101中缓存集合所包括的待发送数据所需满足的时间条件,该时间条件可以为时间点,例如:在20时48分开始发送,也可以为一个时间范围,例如:从当前时刻开始等待计时20分钟,完成等待计时后开始发送。可选的,该时间条件包括预留时间,该预留时间为丢失重传数据所需占用的时间,通过本实施方式,可以充分考虑到丢失数据及重传数据的可能性的发生。若达到该时间条件后,节点设备101的上一个节点设备仍未完成数据包的传输,则节点设备101的上一个节点可以停止传输,节点设备101开始传输数据包。通过本实施方式,可以避免传输时发生重叠现象。
可选的,在执行步骤707之前,第一处理设备102可以发送触发指令至节点设备101,该触发指令用于触发节点设备101根据连接地址确定时间条件,并进行等待计时。通过本实施方式,可以实现各节点设备分开发送数据包,实现了时分多址的传输方式。
708、节点设备101判断当前时间点是否满足时间条件。
具体的,节点设备101可以根据当前时间点,判断是否已经满足时间条件。例如:在9点时,节点设备101接收到了第一处理设备102的触发指令,根据自身的连接地址,计算出在60分钟后可以开始传输待发送数据。则进行等待计时,当10点时,节点设备101确认已经到60分钟,则确认当前时间点满足等待60分钟的时间条件,可以发送待发送数据至第一处理设备102;若当前时间点不满足时间条件,则继续等待,直至到达满足时间条件的时间点,则发送待发送数据至第一处理设备102。
709、节点设备101依次发送待发送数据至第一处理设备102。
具体的,若当前时间点满足时间条件,节点设备101依次发送待发送数据所包括的一个或多个数据包至第一处理设备102。该待发送数据包括一个或多个数据包,则节点设备101可以将该一个或多个数据包逐个发送给第一处理设备102,该待发送数据包括第一数据包及第二数据包,其中,待发送数据与第一数据包及第二数据包的关系可以参见步骤706中的相关描述,此处不赘述。
可见,通过实施图7所描述的方法,节点设备101发送连接请求至第一处理设备102,第一处理设备102根据节点设备101的接入次序,生成与节点设备101相对应的连接地址,并将该连接地址发送给节点设备101,节点设备101根据该连接地址与第一处理设备102连接,以建立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设备101接收到第二处理设备103采集到的待发送数据,将待发送数据储存至节点设备101的缓存集合中,根据连接地址确定时间条件,若当前时间点满足时间条件,则将将缓存集合中的待发送数据发送至第一处理设备102。通过本实施方式,即使在节点设备较多的情况下,仍然可以实现数据包的有序传输,实现了时分多址的数据上传方式,提高了传输效率。
基于上述方法实施例的描述,本发明实施例还提出一种基于低功耗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数据传输装置。该基于低功耗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数据传输装置可以是运行于处理设备中的计算机程序(包括程序代码);请参见图8所示,该数据传输装置可以运行如下单元:
收发单元801,用于发送第一数据包至第一处理设备,所述第一数据包为采用第一传输模式传输的数据包;
处理单元802,用于若在预设时长范围内接收到与所述第一数据包相匹配的第一响应信息,则根据所述第一响应信息统计在所述第一传输模式下连续传输数据包的成功次数;若所述成功次数达到切换阈值,则将所述第一传输模式切换至第二传输模式;
所述收发单元801,还用于发送第二数据包及第一序列号至所述第一处理设备,所述第二数据包与所述第一序列号相匹配,所述第二数据包为采用第二传输模式传输的数据包。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收发单元801,还可用于接收来自所述第一处理设备的切换指令;
处理单元802,还可用于根据所述切换指令,将所述第二传输模式切换至所述第一传输模式。
再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数据包包括第一丢失数据包处理单元802,还可用于若在第一预设时长范围内未接收到与所述第一数据包相匹配的所述第一响应信息,则获取与未接收到的所述第一响应信息相匹配的所述第一丢失数据包;
收发单元801,还可用于发送所述第一丢失数据包至所述第一处理设备。
再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发送第一数据包至第一处理设备之前,收发单元801,还可用于发送连接请求至所述第一处理设备,所述连接请求包括节点设备标识,所述连接请求用于请求获取连接地址,所述连接地址用于与所述第一处理设备建立连接;
处理单元802,还可用于接收所述连接地址,并根据所述连接地址与所述第一处理设备建立连接。
再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发送第一数据包至第一处理设备之前,收发单元801,还可用于接收来自第二处理设备的待发送数据;
处理单元802,还可用于存储所述待发送数据至缓存集合;
所述收发单元801,还可用于依次发送所述待发送数据至所述第一处理设备,所述待发送数据包括所述第一数据包及所述第二数据包。
再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发送第一数据包至第一处理设备之前,处理单元802,还可用于根据所述连接地址,确定时间条件,所述时间条件为发送所述待发送数据的时间条件;
收发单元801,还可用于若当前时间点满足所述时间条件,则发送所述待发送数据至所述第一处理设备,所述待发送数据包括所述第一数据包及所述第二数据包。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图2、图5、图6及图7所示的基于低功耗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数据传输方法所涉及的部分步骤可由基于低功耗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数据传输装置中的处理单元来执行。例如,图2中所示的步骤201和208可由收发单元801执行;又如,图2所示的步骤204可由处理单元802执行。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基于低功耗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数据传输装置中的各个单元可以分别或全部合并为一个或若干个另外的单元来构成,或者其中的某个(些)单元还可以再拆分为功能上更小的多个单元来构成,这可以实现同样的操作,而不影响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技术效果的实现。
请参见图9,本发明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基于低功耗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数据传输装置。该数据传输装置可以运行如下单元:
收发单元901,用于接收来自节点设备的所述第一数据包;
处理单元902,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数据包,生成与所述第一数据包相匹配的所述第一响应信息;
所述收发单元901,还用于发送所述第一响应信息至所述节点设备;接收来自所述节点设备的所述第二数据包及所述第一序列号,所述第二数据包与所述第一序列号相匹配,所述第二数据包为采用第二传输模式传输的数据;
所述处理单元902,还用于若所述第一序列号不满足序列条件,则获取丢失次数,所述丢失次数为在预设序列长度范围内,存在序列号不满足所述序列条件的次数;
所述收发单元901,还用于若所述丢失次数大于容错阈值,则发送切换指令至所述节点设备,所述切换指令用于指示所述节点设备将所述第二传输模式切换至所述第一传输模式。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数据包包括第二丢失数据包,收发单元901,还可用于若所述第一序列号不满足序列条件,则发送获取请求,所述获取请求包括第二序列号,所述第二序列号为所述第一序列号的前一位序列号,所述获取请求用于请求根据所述第二序列号,获取与所述第二序列号相匹配的第二丢失数据包;
接收与所述第二序列号相匹配的所述第二丢失数据包。
再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接收来自节点设备的所述第一数据包之前,收发单元901,还可用于接收来自所述节点设备的所述连接请求,所述连接请求包括节点设备标识;
处理单元902,还可用于确定所述连接请求的接入次序,并根据所述接入次序生成所述连接地址;
所述收发单元901,还可用于根据所述节点设备标识发送所述连接地址至所述节点设备。
需要说明的是,图9对应的实施例中未提及的内容以及各个单元执行步骤的具体实现方式可参见图2、图5、图6及图7中所示实施例以及前述内容,此处不赘述。
请参见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低功耗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数据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数据传输装置包括处理器1001、存储器1002及通信接口1003,处理器1001、存储器1002及通信接口1003通过至少一条通信总线连接,处理器1001被配置为支持处理设备执行图2、图5、图6及图7方法中处理设备相应的功能。
存储器1002用于存放有适于被处理器加载并执行的至少一条指令,这些指令可以是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计算机程序(包括程序代码)。
通信接口1003用于接收数据和用于发送数据。例如,通信接口1003用于发送第一数据包等。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该处理器1001可以调用存储器1002中存储的程序代码以执行以下操作:
通过通信接口1003发送第一数据包至第一处理设备,所述第一数据包为采用第一传输模式传输的数据包;
若在预设时长范围内接收到与所述第一数据包相匹配的第一响应信息,则根据所述第一响应信息统计在所述第一传输模式下连续传输数据包的成功次数;
若所述成功次数达到切换阈值,则将所述第一传输模式切换至第二传输模式,并通过通信接口1003发送第二数据包及第一序列号至所述第一处理设备,所述第二数据包与所述第一序列号相匹配,所述第二数据包为采用第二传输模式传输的数据包。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该处理器1001可以调用存储器1002中存储的程序代码以执行以下操作:
通过通信接口1003接收来自所述第一处理设备的切换指令;
根据所述切换指令,将所述第二传输模式切换至所述第一传输模式。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数据包包括第一丢失数据包,该处理器1001可以调用存储器1002中存储的程序代码以执行以下操作:
若在第一预设时长范围内未接收到与所述第一数据包相匹配的所述第一响应信息,则获取与未接收到的所述第一响应信息相匹配的所述第一丢失数据包;
通过通信接口1003发送所述第一丢失数据包至所述第一处理设备。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发送第一数据包至第一处理设备之前,该处理器1001可以调用存储器1002中存储的程序代码以执行以下操作:
通过通信接口1003发送连接请求至所述第一处理设备,所述连接请求包括节点设备标识,所述连接请求用于请求获取连接地址,所述连接地址用于与所述第一处理设备建立连接;
通过通信接口1003接收所述连接地址,并根据所述连接地址与所述第一处理设备建立连接。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发送第一数据包至第一处理设备之前,该处理器1001可以调用存储器1002中存储的程序代码以执行以下操作:
通过通信接口1003接收来自第二处理设备的待发送数据;
存储所述待发送数据至缓存集合;
通过通信接口1003依次发送所述待发送数据至所述第一处理设备,所述待发送数据包括所述第一数据包及所述第二数据包。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发送第一数据包至第一处理设备之前,该处理器1001可以调用存储器1002中存储的程序代码以执行以下操作:
根据所述连接地址,确定时间条件,所述时间条件为发送所述待发送数据的时间条件;
若当前时间点满足所述时间条件,则通过通信接口1003发送所述待发送数据至所述第一处理设备,所述待发送数据包括所述第一数据包及所述第二数据包。
进一步地,处理器1001还可以与通信接口1003相配合,执行图2、图5、图6及图7中所示实施例中对应的操作,具体可参见方法实施例中的描述,此处不赘述。
请参见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低功耗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数据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数据传输装置包括处理器1001、存储器1002及通信接口1003,处理器1001、存储器1002及通信接口1003通过至少一条通信总线连接,处理器1001被配置为支持处理设备执行图2、图5、图6及图7方法中处理设备相应的功能。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该处理器1001可以调用存储器1002中存储的程序代码以执行以下操作:
通过通信接口1003接收来自节点设备的所述第一数据包,并根据所述第一数据包,生成与所述第一数据包相匹配的所述第一响应信息;
通过通信接口1003发送所述第一响应信息至所述节点设备;
通过通信接口1003接收来自所述节点设备的所述第二数据包及所述第一序列号,所述第二数据包与所述第一序列号相匹配,所述第二数据包为采用第二传输模式传输的数据;
若所述第一序列号不满足序列条件,则获取丢失次数,所述丢失次数为在预设序列长度范围内,存在序列号不满足所述序列条件的次数;
若所述丢失次数大于容错阈值,则通过通信接口1003发送切换指令至所述节点设备,所述切换指令用于指示所述节点设备将所述第二传输模式切换至所述第一传输模式。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二数据包包括第二丢失数据包,该处理器1001可以调用存储器1002中存储的程序代码以执行以下操作:
若所述第一序列号不满足序列条件,则通过通信接口1003发送获取请求,所述获取请求包括第二序列号,所述第二序列号为所述第一序列号的前一位序列号,所述获取请求用于请求根据所述第二序列号,获取与所述第二序列号相匹配的第二丢失数据包。
通过通信接口1003接收与所述第二序列号相匹配的所述第二丢失数据包。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接收来自节点设备的所述第一数据包之前,该处理器1001可以调用存储器1002中存储的程序代码以执行以下操作:
通过通信接口1003接收来自所述节点设备的所述连接请求,所述连接请求包括节点设备标识;
确定所述连接请求的接入次序,并根据所述接入次序生成所述连接地址;
根据所述节点设备标识通过通信接口1003发送所述连接地址至所述节点设备。
进一步地,处理器1001还可以与通信接口1003相配合,执行图2、图5、图6及图7中所示实施例中对应的操作,具体可参见方法实施例中的描述,此处不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Memory),可以用于存储图2、图5、图6及图7中所示实施例中处理设备所用的计算机软件指令,在该存储空间中还存放了适于被处理器加载并执行的至少一条指令,这些指令可以是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计算机程序(包括程序代码)。
上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快闪存储器、硬盘、固态硬盘。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申请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发明实施例的流程或功能。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通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进行传输。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SSD))等。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1)

1.一种基于低功耗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发送第一数据包至第一处理设备,所述第一数据包为采用第一传输模式传输的数据包;
若在预设时长范围内接收到与所述第一数据包相匹配的第一响应信息,则根据所述第一响应信息统计在所述第一传输模式下连续传输数据包的成功次数;
若所述成功次数达到切换阈值,则将所述第一传输模式切换至第二传输模式,并发送第二数据包及第一序列号至所述第一处理设备,所述第二数据包与所述第一序列号相匹配,所述第二数据包为采用第二传输模式传输的数据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来自所述第一处理设备的切换指令;
根据所述切换指令,将所述第二传输模式切换至所述第一传输模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数据包包括第一丢失数据包,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在第一预设时长范围内未接收到与所述第一数据包相匹配的所述第一响应信息,则获取与未接收到的所述第一响应信息相匹配的所述第一丢失数据包;
发送所述第一丢失数据包至所述第一处理设备。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第一数据包至第一处理设备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发送连接请求至所述第一处理设备,所述连接请求包括节点设备标识,所述连接请求用于请求获取连接地址,所述连接地址用于与所述第一处理设备建立连接;
接收所述连接地址,并根据所述连接地址与所述第一处理设备建立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第一数据包至第一处理设备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来自第二处理设备的待发送数据;
存储所述待发送数据至缓存集合;
依次发送所述待发送数据至所述第一处理设备,所述待发送数据包括所述第一数据包及所述第二数据包。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第一数据包至第一处理设备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连接地址,确定时间条件,所述时间条件为发送所述待发送数据的时间条件;
若当前时间点满足所述时间条件,则发送所述待发送数据至所述第一处理设备,所述待发送数据包括所述第一数据包及所述第二数据包。
7.一种基于低功耗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来自节点设备的所述第一数据包,并根据所述第一数据包,生成与所述第一数据包相匹配的所述第一响应信息;
发送所述第一响应信息至所述节点设备;
接收来自所述节点设备的所述第二数据包及所述第一序列号,所述第二数据包与所述第一序列号相匹配,所述第二数据包为采用第二传输模式传输的数据;
若所述第一序列号不满足序列条件,则获取丢失次数,所述丢失次数为在预设序列长度范围内,存在序列号不满足所述序列条件的次数;
若所述丢失次数大于容错阈值,则发送切换指令至所述节点设备,所述切换指令用于指示所述节点设备将所述第二传输模式切换至所述第一传输模式。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数据包包括第二丢失数据包,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第一序列号不满足序列条件,则发送获取请求,所述获取请求包括第二序列号,所述第二序列号为所述第一序列号的前一位序列号,所述获取请求用于请求根据所述第二序列号,获取与所述第二序列号相匹配的第二丢失数据包;
接收与所述第二序列号相匹配的所述第二丢失数据包。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来自节点设备的所述第一数据包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来自所述节点设备的所述连接请求,所述连接请求包括节点设备标识;
确定所述连接请求的接入次序,并根据所述接入次序生成所述连接地址;
根据所述节点设备标识发送所述连接地址至所述节点设备。
10.一种基于低功耗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数据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收发单元,用于发送第一数据包至第一处理设备,所述第一数据包为采用第一传输模式传输的数据包;
处理单元,用于若在预设时长范围内接收到与所述第一数据包相匹配的第一响应信息,则根据所述第一响应信息统计在所述第一传输模式下连续传输数据包的成功次数;若所述成功次数达到切换阈值,则将所述第一传输模式切换至第二传输模式;
所述收发单元,还用于发送第二数据包及第一序列号至所述第一处理设备,所述第二数据包与所述第一序列号相匹配,所述第二数据包为采用第二传输模式传输的数据包。
11.一种基于低功耗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数据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和通信接口,所述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和所述通信接口相互连接,其中,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包括程序指令,所述处理器被配置用于调用所述程序指令,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基于低功耗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数据传输方法;或者执行如权利要求7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基于低功耗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数据传输方法。
CN202010309448.7A 2020-04-17 2020-04-17 基于低功耗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介质 Pending CN11354185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09448.7A CN113541858A (zh) 2020-04-17 2020-04-17 基于低功耗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09448.7A CN113541858A (zh) 2020-04-17 2020-04-17 基于低功耗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41858A true CN113541858A (zh) 2021-10-22

Family

ID=780935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309448.7A Pending CN113541858A (zh) 2020-04-17 2020-04-17 基于低功耗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541858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68677A (zh) * 2021-12-28 2022-04-01 厦门安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弱网络环境下的数据传输方法和系统
CN115904719A (zh) * 2022-12-02 2023-04-04 杭州义益钛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采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45768A (zh) * 2009-10-26 2011-05-04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及其用户装置与数据传输系统
CN103384387A (zh) * 2012-05-02 2013-11-06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调度切换控制方法与系统、用户终端、网络设备
CN103685236A (zh) * 2013-11-21 2014-03-26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一种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传输中用户层面数据处理方法
US20150256654A1 (en) * 2014-03-06 2015-09-10 Fujitsu Limited Communication method, recording medium having communication control program recorded therein, an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KR20170063280A (ko) * 2015-11-30 2017-06-08 엘아이지넥스원 주식회사 Tcp/ udp를 적응적으로 선택하는 전자기기 및 이의 패킷 송수신 방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45768A (zh) * 2009-10-26 2011-05-04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及其用户装置与数据传输系统
CN103384387A (zh) * 2012-05-02 2013-11-06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调度切换控制方法与系统、用户终端、网络设备
CN103685236A (zh) * 2013-11-21 2014-03-26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一种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传输中用户层面数据处理方法
US20150256654A1 (en) * 2014-03-06 2015-09-10 Fujitsu Limited Communication method, recording medium having communication control program recorded therein, an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KR20170063280A (ko) * 2015-11-30 2017-06-08 엘아이지넥스원 주식회사 Tcp/ udp를 적응적으로 선택하는 전자기기 및 이의 패킷 송수신 방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68677A (zh) * 2021-12-28 2022-04-01 厦门安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弱网络环境下的数据传输方法和系统
CN115904719A (zh) * 2022-12-02 2023-04-04 杭州义益钛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采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5904719B (zh) * 2022-12-02 2023-12-08 杭州义益钛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采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954813B (zh) 用于多信道媒体接入控制协议的方法和装置
US11678247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to enhance routing protocols in wireless mesh networks
CN107567107B (zh) 一种传输数据的方法及装置
US9860297B2 (en) Method, apparatus,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media selection for moving user
CN110537390B (zh) 基于免授权上行调度的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US9265080B1 (en) Method, apparatus,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multi-device output mode configuration
CN113541858A (zh) 基于低功耗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介质
AU2017254385B2 (en) Techniques for allocating short addresses to network devices
JP5784831B2 (ja) アドホックワイヤレスネットワークにおける管理情報の通信のためのデバイスおよび方法
US9055099B2 (en) Method of preventing TCP-based denial-of-service attacks on mobile devices
JP6128489B2 (ja) 通信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EP2587705A2 (en) Retransmission method and corresponding wireless s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11133777A (zh) 执行至多个节点的可靠广播
US20180324892A1 (en) Transmission control method of connection confirmation data packets and terminal
US9992021B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ivate and point-to-point communication between computing devices
CN113676928A (zh) 一种辅小区添加方法及终端
CN102769883A (zh) 基于tcp的永远在线业务传输心跳数据包的方法及设备
CN114389758A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CN104168284B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第一电子设备
KR101051121B1 (ko) 무선 센서 네트워크에서의 데이터 전송 방법
WO2008018756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measuring quality of wireless internet service by using mobile communication terminal
JP6296598B2 (ja) 通信統合システム
JP2017152930A (ja) 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最適化装置
CN109495796B (zh) 一种远距离无线电终端控制方法及集中器
Mikhaylov et al. Mechanisms for improving throughput and energy efficiency of Bluetooth Low Energy for multi node environmen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