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541721A - 一种调整天线通信的方法及终端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调整天线通信的方法及终端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541721A
CN113541721A CN202110689688.9A CN202110689688A CN113541721A CN 113541721 A CN113541721 A CN 113541721A CN 202110689688 A CN202110689688 A CN 202110689688A CN 113541721 A CN113541721 A CN 11354172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ea
antenna
hand
holding
display scree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68968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541721B (zh
Inventor
王毅
肖海波
徐媛
魏鲲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or Devi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or Devi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689688.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541721B/zh
Publication of CN1135417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417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5417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4172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38Transceivers, i.e. devices in whic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m a structural unit and in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used for function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 H04B1/40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38Transceivers, i.e. devices in whic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m a structural unit and in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used for function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 H04B1/40Circuits
    • H04B1/401Circuits for selecting or indicating operating mod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72Mobile telephones; Cordless telephones, i.e. devices for establishing wireless links to base stations without route selection
    • H04M1/72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 H04M1/72448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adapting the functionality of the device according to specific conditions
    • H04M1/7245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adapting the functionality of the device according to specific conditions according to context-related or environment-related condi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18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调整天线通信的方法及终端设备,解决了在不同SAR场景下,调节天线功率以及切换天线的问题。本申请提供的方法,包括:采集触摸显示屏上的持握区域;获取目标天线的映射区域,映射区域是指目标天线的设置位置映射到触摸显示屏的子区域;根据持握区域和映射区域,生成第一位置关系,第一位置关系是指目标天线和人手的位置关系;根据第一位置关系,调取第一通信模式;根据第一通信模式,调整目标天线通信。通过监测不同的持握区域与映射区域的关系,得到人手和天线的位置关系,进一步细分用户的通信使用场景,通过调取与通信使用场景预先关联的通信模式,从而提升通信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调整天线通信的方法及终端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调整天线通信的方法及终端设备。
背景技术
移动终端在工作时,设置在人手持握区域的工作天线会被贴紧,影响通信,因此,需要根据用户的握持方式进行工作天线的切换,并调整工作天线的功率档位;另外,为满足电磁波吸收率(Specific Absorption Rate,SAR)的标准,需要根据不同的持握通话场景调整天线的发射功率,以确保通信质量。
在一种方式中,利用近距离传感器,判定是否有物体靠近移动终端产品,如有物体靠近移动终端产品,则在物体在靠近后,对天线进行回退功率处理。在另一种方式中,通过在终端手机背部设置导电片(金属),一种电容处理器与该导电片连接,当人手握持该终端时,该导电片分别于人手行成电容器,通过利用不同的握持手势握持终端时,终端上的金属导电片与人手之间形成电容器的电容值差异来识别左手或右手的握持握姿势势。
但以上两种方法不能准确判断持握场景,首先,接近光或者电容接近度传感器无法判定是物体靠近还是人体靠近,比如:当移动终端放置在背包内或者桌面上时,背包和桌面也会触发接近传感器,进而判定有物体靠近移动终端;或者除人手外的其他导体接触终端也会形成电容器。其次,不能定位用户准确的持握区域,也就不能定位天线和人手的位置关系,进而不能判定天线是否被贴紧。最后,在第一种方式中,通过“判断是否靠近”,进而调整发射功率也不能适应不同的SAR场景,比如:单手持握场景时,人手虽然靠近移动终端产品,但顶部天线因为远离头部和躯干,理论上此天线可以按照较高的功率发射,但是因为无法识别出此场景,需要按照最严格的SAR场景选择最低的发射功率,恶化了这些场景的通信性能。因此,需要精细化的识别持握场景以及通话场景,才能进一步提高人手握持下的通信性能。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调整天线通信的方法,解决了在不同SAR场景下,调节天线功率以及切换天线的问题。本申请示出的方法,不需要额外增加距离接近度传感器(如:接近光、接近电容),通过采集生命特征,如人手纹理,直接识别是否为人体靠近终端设备,解决通过电容或光学变化判断不能直接识别是否为真实人体靠近移动终端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调整天线通信的方法。该方法包括:采集触摸显示屏上的持握区域;获取目标天线的映射区域,映射区域是指目标天线的设置位置映射到触摸显示屏的子区域;根据持握区域和映射区域,生成第一位置关系,第一位置关系是指目标天线和人手的位置关系;根据第一位置关系,调取第一通信模式;根据第一通信模式,调整目标天线通信。
由于移动终端的触摸显示屏采集的是人手指纹,人手指纹是一种人的生命特征,因此通过采集到的人手指纹信息来区分持握终端设备的是否为人体,从而不需要通过相机Camera等其余Sensor间接判断是否为真实人体靠近移动终端,达到直接判断是否是人手持握移动终端目的。
这样,触摸显示屏的子区域作为媒介,将采集的持握区域和天线的设置区域联系起来,通过监控触摸屏周围人手指纹或静脉信息,就可以的得到其与各个天线的位置关系,进而,调整移动终端各个天线的发射功率及选择发射天线。从而能够解决不同SAR场景下,调节天线功率以及切换天线的问题。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采集触摸显示屏上的持握区域,包括:采集触摸显示屏上被触摸的区域,记作目标区域;提取目标区域的第一特征值,第一特征值是指人手纹理信息,人手纹理信息包括:指纹信息和/或掌纹信息;获取第一特征值的第一位置信息;获取第一位置信息对应的持握区域,持握区域是指人手纹理区域映射到触摸显示屏的区域。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采集触摸显示屏上的持握区域,还包括:采集触摸显示屏上的静脉图像;提取静脉图像的静脉特征值;获取静脉特征值的第二位置信息;获取第二位置信息对应的持握区域,持握区域是指人手静脉区域映射到触摸显示屏的区域。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根据持握区域和映射区域,生成第一位置关系,包括:若映射区域与持握区域的交集为空集,则生成第一位置结果,第一位置结果是指目标天线远离人手;根据第一位置结果,调取第一子模式,第一子模式是第一通信模式的子模式;若映射区域与持握区域的交集为非空集,则生成第二位置结果,第二位置结果是指目标天线被人手握住;根据第二位置结果,调取第二子模式,第二子模式是第一通信模式的子模式。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还包括:若目标天线与人手的位置关系为第二位置结果,则切换为空闲天线,空闲天线与人手的位置关系为第一位置结果。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还包括:根据持握区域识别人手握姿场景;根据人手握姿场景和第一位置关系,调取第二通信模式,第二通信模式是第一通信模式的子模式;根据第二通信模式,调整目标天线通信。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还包括:若设备处于通话场景,根据人手握姿场景,调取第三通信模式,第三通信模式是第二通信模式的子模式;根据第三通信模式,调整目标天线通信。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人手握姿场景包括:第一识别结果;若持握区域为第一预设区域,则生成第一识别结果,第一识别结果为单左手持握;其中,第一预设区域包括:触摸显示屏左侧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区域,触摸显示屏右侧包括至少两个第二区域,第一区域的至少一个参数大于第二区域的参数,参数包括长度、面积以及多维信息,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为曲线图形;若为第一识别结果,则调取第三子模式,第三子模式是第二通信模式的子模式。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预设区域还包括第三区域;第三区域位于触摸显示屏左侧且位于第一区域的上方。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还包括:当移动终端背部设置有触摸显示屏时,第一预设区域还包括第四区域;第四区域位于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之间。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人手握姿场景包括:第二识别结果;若持握区域为第二预设区域,则生成第二识别结果,第二识别结果为单右手持握;其中,第二预设区域包括:触摸显示屏右侧包括至少一个第五区域,触摸显示屏左侧包括至少两个第六区域,第五区域的至少一个参数大于第六区域的参数,参数包括长度、面积以及多维信息,第五区域和第六区域为曲线图形;若为第二识别结果,则调取第四子模式,第四子模式是第二通信模式的子模式。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人手握姿场景包括:第三识别结果;若持握区域为第三预设区域,则生成第三识别结果,第三识别结果为双手持握;其中,第三预设区域包括:触摸显示屏下侧包括至少两个第九区域,触摸显示屏上侧包括至少两个第十区域;若为第三识别结果,则调取第五子模式,第五子模式是第二通信模式的子模式。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获取目标天线的映射区域,包括:建立天线映射表,天线映射表是指,建立每个天线的设置位置和触摸显示屏所划分的子区域的映射关系。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还包括:若天线支持TAS天线切换算法,则获取目标天线的发射功率和接收功率;根据发射功率、接收功率以及TAS天线切换算法,切换空闲天线。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还包括:采集触摸显示屏的表面声波,得到人手的持握区域。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还包括:学习并训练人手握姿识别算法用例及特征库,生成识别模型;将持握区域输入识别模型,生成识别结果,识别结果包括:单左手持握、单右手持握以及双手持握。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生成第一位置结果,还包括:映射区域与持握区域的最短距离大于第一长度阈值。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当程序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使得终端设备具体实现前面所述的方法。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芯片系统,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指令,程序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使得芯片系统实现前面所述的移动终端的功能。
附图说明
图1a是一种人左手持握移动终端的场景示意图一;
图1b是图1a所示的场景中触摸显示屏采集的指纹信息的示意图;
图1c是图1a所示的场景中触摸显示屏采集人手静脉信息的示意图;
图2a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天线通信方法的系统示意图;
图2b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调整天线通信的方法的第一种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摸显示屏区域划分的一种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的触摸显示屏中天线的设置位置的示意图;
图5是一种人左手持握移动终端的场景示意图二;
图6a是一种人右手持握移动终端的场景示意图一;
图6b是一种人右手持握移动终端的场景示意图二;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调整天线通信的方法的第二种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8a是一种人双手持握移动终端的场景示意图一;
图8b是图8a所示的场景中移动终端(包括设置天线)的放置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识别人手握姿场景的方法的第一种实施例的场景示意图;
图10a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识别人手握姿场景的方法中第一预设区域的第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b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识别人手握姿场景的方法中第一预设区域的第二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c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识别人手握姿场景的方法中第一预设区域的第三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a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识别人手握姿场景的方法中第二预设区域的第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b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识别人手握姿场景的方法中第二预设区域的第二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c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识别人手握姿场景的方法中第二预设区域的第三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2a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识别人手握姿场景的方法中第三预设区域的第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2b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识别人手握姿场景的方法中第三预设区域的第二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3a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单左手持握通话场景中顶部天线的示意图;
图13b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单右手持握通话场景中顶部天线的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调整天线通信的方法的第三种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15a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划分移动终端屏幕区域的一种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5b是如图15a所示的移动终端中天线分布的示意图;
图15c是如图15a和图15b所示的移动终端的天线映射表的示意图;
图1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SAR&天线功率档位表的一种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7是本申请示出一种天线通信方法的一种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18是本申请示出一种天线通信方法的一种实施例的交互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移动终端是指带有触摸显示屏的设备,例如可以包括手机、平板电脑、个人电脑、工作站设备、大屏设备(例如:智慧屏、智能电视等)、掌上游戏机、家用游戏机、虚拟现实设备、增强现实设备、混合现实设备等、车载移动终端、自动驾驶汽车、用户驻地设备(customer-premises equipment,CPE)等。可以理解的是,移动终端还包括但不限于以下部件:相机(Camera)、听筒(Receiver)、扬声器(Speaker)、USB、应用处理器(application processor,AP)、嵌入式神经网络处理器芯片(neutral networkprocessing unit,NPU) 以及调制解调器(Modem)。
触摸显示屏是可接收输入讯号的感应式液晶显示装置。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移动终端包括的触摸显示屏及其芯片,可支持全屏人手纹理的采集,人手纹理包括:指纹和掌纹;进一步,还可支持全屏人手静脉的采集,人手静脉包括:静脉和掌静脉。
图1a是一种人左手持握移动终端的场景示意图一。如图1a所示,用户持握移动终端时,人手的大拇指指腹、大拇指下方的部分掌心以及其他手指指腹与移动终端的触摸显示屏接触。本申请提供的某一具体的实施例中,参见图1b,可知,获取接触位置的指纹信息即是获得持握区域。触摸显示屏的芯片采集到触摸显示屏上的人手纹理,得到因人手接触而产生的持握区域,持握区域是指人手纹理区域映射到触摸显示屏的区域。进一步,预先将触摸显示屏的区域进行划分,得到触摸显示屏的子区域,这样,当人手接触触摸显示屏四周的局部时,可以得到持握区域和子区域的关系,使得人手持握的定位区域化。
可以理解的是,触摸显示屏还可以获取其他生命特征信息,且获取生命特征信息等同于获得持握区域。
例如:触摸显示屏还可以获取人手静脉,具体来说,触摸显示屏发出近红外线,利用人体血红蛋白通过静脉时能吸收红外光的特性,采集所述触摸显示屏上的静脉图像,对静脉图像进行处理得到线条化的静脉图像,确定提取区域,并提取该区域的静脉特征值,获取静脉特征值的第二位置信息,获取第二位置信息对应的持握区域,所述持握区域是指人手静脉区域映射到所述触摸显示屏的区域。参见图1c,通过触摸显示屏采集,从而得到人手静脉图像,进而获得持握区域。
以上,人手和移动设备呈“区域”形接触,而非点状接触。
又如:触摸显示屏还可以获取其表面声波,得到持握区域。具体来说:用户触摸屏幕时,手指和玻璃之间的拖动发生了碰撞或摩擦,于是就产生了声波。波辐射离开接触点传向传感器,按声波的比例产生电信号;通过分析这些电信号的差异可定位手触摸屏幕的位置。另外,触摸显示屏本身支持表面声波识别功能,通过声波的衰减程度来检测手指在屏幕上的接触位置;当触摸屏被手触摸时,声波会被手指吸收并产生衰减。
下面是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调整天线通信的方法。通过持握区域与触摸显示屏建立位置映射关系,因此,只要获取天线和触摸显示屏的映射关系,就可以得到天线和人手的位置关系,进而调整受影响的天线的功率。
图2a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天线通信方法的系统示意图。如图2a所示,触摸显示屏芯片采集用户人手指纹信息,得到持握区域;天线模块结合天线映射表得到目标天线的映射区域;第一处理单元根据持握区域和映射区域,得到目标天线和人手的第一位置关系;第二处理单元调取与第一位置关系对应的第一通信模式。
图2b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调整天线通信的方法的第一种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如图2b所示,
S1采集触摸显示屏上的持握区域;
在某一具体的实现方式中,参见图1a和图1b,可见,持握区域是指人手纹理区域映射到触摸显示屏的区域。
在某一具体的实现方式中,参见图1a以及图1c,可见,持握区域是指人手静脉区域映射到触摸显示屏的区域。
在某一具体的实施例中,为使人手持握区域的定位区域化,预先将触摸显示屏的区域进行划分,得到的持握区域为触摸显示屏的子区域。具体来说,参见图3,以移动终端的屏幕大小为参考,把屏幕划分为18个区域,从上至下,从左至右,分别为:区域①、区域②、区域③、区域④、区域⑤、区域⑥、区域⑦、区域⑧、区域⑨、区域⑩、区域
Figure BDA0003125271100000051
区域
Figure BDA0003125271100000052
区域
Figure BDA0003125271100000053
区域
Figure BDA0003125271100000054
区域
Figure BDA0003125271100000055
区域
Figure BDA0003125271100000056
区域
Figure BDA0003125271100000057
以及区域
Figure BDA0003125271100000058
结合图1b和图3,持握区域至少为区域⑦、区域⑨、区域⑩、区域
Figure BDA0003125271100000059
区域
Figure BDA00031252711000000510
区域
Figure BDA00031252711000000511
区域
Figure BDA00031252711000000512
以及区域
Figure BDA00031252711000000513
S2获取目标天线的映射区域,映射区域是指目标天线的设置位置映射到触摸显示屏的子区域;
如图4所示,当移动终端顶部设置的第五天线为目标天线时,参见图3,第五天线的设置区域与区域①、区域②以及区域③有交集,因此第五天线的映射区域为区域①、区域②以及区域③。当移动终端左侧设置的第六天线为目标天线时,参见图3,第六天线的设置区域与区域④有交集,因此第六天线的映射区域为区域④。其他天线的映射区域与上述第五天线和第六天线的映射区域的确认方法一致,在此不做赘述。
S3根据持握区域和映射区域,生成第一位置关系,第一位置关系是指目标天线和人手的位置关系;
在本实施例中,如S1所示的持握区域和S2所示的映射区域,目标天线和人手的位置关系(即第一位置关系)通过持握区域和映射区域是否有交集来确定。
以第五天线为目标天线为例,第五天线的映射区域为区域①、区域②以及区域③,与持握区域(包括:区域⑦、区域⑨、区域⑩、区域
Figure BDA00031252711000000514
区域
Figure BDA00031252711000000515
区域
Figure BDA00031252711000000516
区域
Figure BDA00031252711000000517
以及区域
Figure BDA00031252711000000518
)之间并无交集,即第五天线和人手未接触。因此,第一位置关系为远离关系,即人手和目标天线未接触。
S4根据第一位置关系,调取第一通信模式;
第一位置关系和第一通信模式预先关联,不同的第一位置关系对应不同的第一通信模式。第一位置关系即上述S3中得到的人手和目标天线的位置关系,包括远离关系和贴紧关系;第一通信模式是指,调整目标天线的具体工作模式,工作模式具体来说,包括目标天线是否继续工作以及目标天线的工作功率。
在某一具体的实现方式中,当第一位置关系为远离关系时,第一通信模式为目标天线不设置最大功率退回。当第一位置关系为贴紧关系时,第一通信模式为根据天线切换算法切换天线。
其中,天线切换算法选择切换的天线时,依据的是天线与人手的位置关系。这样,使得当前工作天线被贴紧,而引发发射信号恶化后,可以切换设置在移动终端其他位置的空闲天线(如:位置关系为远离关系的天线)进行通信,从而解决了天线被贴紧这一场景对通信的影响。
结合图1b和图4所示,在某一具体的实施例中,可判断出第五天线和第六天线未被人手接触,第一天线、第二天线、第三天线、第四天线、第七天线和第八天线被人手贴紧。因此,当目标天线为第一天线、第二天线、第三天线、第四天线、第七天线或第八天线中的一个或多个,则切换为第五天线或第六天线。
如图5所示,在另一具体的实施例中,可判断出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未被人手接触,第三天线、第四天线、第五天线、第六天线、第七天线和第八天线被人手贴紧。因此,当目标天线为第三天线、第四天线、第五天线、第六天线、第七天线或第八天线中的一个或多个,则切换为第一天线或第二天线。
进一步,若终端设备上设置的天线支持TAS天线切换算法,则获取目标天线的发射功率和接收功率;根据发射功率、接收功率以及TAS天线切换算法,切换空闲天线。
S5根据第一通信模式,调整目标天线通信。
结合图1b和图4所示,以第五天线为目标天线为例,第五天线不设置最大功率退回。
如图5所示,以第五天线为目标天线为例,第五天线被切换。
参见图1a和图5,人手持握同一终端设备,握姿场景同为单左手持握,图1a为单左手持握住移动终端下半部分,图5为单左手持握住移动终端上半部分。由图可见,图1a中设置在移动终端顶端的天线远离手,设置在底端的天线紧贴手;与之相反,图5中设置在移动终端顶端的天线紧贴手,设置在底端的天线远离手。可以理解的是,用户在持握移动终端产品时,会贴紧设置在持握区域的天线,被贴紧的天线发射信号恶化,不同的持握姿势影响不同位置的天线。因此,为提高人手握持下的通信性能,在“单左手持握住移动终端下半部分”和“单左手持握住移动终端上半部分”这两种模式中,第五天线的通信模式并不相同,
本实施例通过得到天线和人手的位置关系,进而调整受影响的天线的功率,提高了人手握持下的通信性能。可以理解的是,通过上述实施例,在某一持握场景下,可以重置设备上的所设置的所有天线(如图4所示的:第一天线、第二天线、第三天线、第四天线、第五天线、第六天线、第七天线以及第八天线)的工作状态。
在上述实施例中,在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中,调整天线通信的方法还包括:
若映射区域与持握区域的交集为空集,则生成第一位置结果,第一位置结果是指目标天线远离人手;根据第一位置结果,调取第一子模式,第一子模式是第一通信模式的子模式。
在某一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一子模式是指根据天线切换算法切换目标天线,不设置目标天线的最大功率退回。
若映射区域与持握区域的交集为非空集,则生成第二位置结果,第二位置结果是指目标天线被人手握住;根据第二位置结果,调取第二子模式,第二子模式是第一通信模式的子模式。
在某一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二子模式是指减少目标天线功率回退值XdB,此时目标天线的OTA可提升XdB。
上述实现方式,精细化的识别持握场景,调取对应的通信子模式,进一步提高人手握持下的通信性能。
在上述实现方式中,映射区域与持握区域的交集为空集,则天线和人手没有接触。但是,存在以下情景:人手紧靠天线的首段或人手紧靠天线的尾端,这种情况下,天线通信也受到影响,需要进行调整。这样,要求远离人手的天线对应的映射区域和持握区域的最短距离大于第一长度阈值。下面以图1b和图5所示的持握姿势为例进行说明:
结合图1b和图4所示,在某一具体的实施例中,可判断出第五天线和第六天线未被人手接触,第一天线、第二天线、第三天线、第四天线、第七天线和第八天线被人手贴紧。然后,找到天线与手的最短距离大于第一长度阈值的天线,在本实施例中,为第五天线。因此,当目标天线为第一天线、第二天线、第三天线、第四天线、第七天线或第八天线中的一个或多个,则切换为第五天线。
如图5所示,在另一具体的实施例中,可判断出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未被人手接触,第三天线、第四天线、第五天线、第六天线、第七天线和第八天线被人手贴紧;进一步,找到天线与手的最短距离大于第一长度阈值的天线,在本实施例中,为第一天线。因此,当目标天线为第三天线、第四天线、第五天线、第六天线、第七天线或第八天线中的一个或多个,则切换为第一天线。
上述实现方式,实现最优工作天线的选择。
下面是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调整天线通信的方法。参见图1a和图6a,可知,不同的手持握移动终端,影响不同位置的天线。通过识别单左手持握、单右手持握或双手持握的人手握姿场景,进而调取与之对应的通信模式,调整受影响的天线的功率。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调整天线通信的方法的第二种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的调整天线通信的方法,包括:
S101根据持握区域识别人手握姿场景;
人手握姿场景包括:单左手持握、单右手持握或双手持握。
在某一具体的实现方式中,本申请示出一种通过比对持握区域和预设区域来识别人手握姿场景的方法。其中,预设区域是通过提炼关键特征的方式获得。具体来说,如图1a所示,人手握姿为左手持握,获取与触摸显示屏接触的人手的大拇指、大拇指下方的部分掌心以及其他手指的特征信息,特征信息包括人手与触摸显示屏的接触面积以及接触位置,即左手持握时,左手的大拇指握住触摸显示屏的左侧,左手其他手指握住触摸显示屏的右侧、上侧或下侧,将获取的特征信息形成图像,得到第一预设区域。可以理解的是,可以仅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特征信息,如:与触摸显示屏接触的人手的大拇指下方的部分掌心的特征信息以及中指和无名指的特征信息,这种部分提炼的方式就可以概括左手持握的特征。
在上述实现方式的前提下,本申请示出的人手握姿场景的方法如下:
若持握区域为第一预设区域,则生成第一识别结果,第一识别结果为单左手持握。
若持握区域为第二预设区域,则生成第二识别结果,第二识别结果为单右手持握。
若持握区域为第三预设区域,则生成第三识别结果,第三识别结果为双手持握。
在另一个具体的实现方式中,还可以通过比对持握区域的生命特征信息(如指纹或掌纹) 与预设生命特征信息,来判断人手握姿场景。具体来说,当比对出左手任一手指指纹且未出现右手任一手指指纹,则认为单左手持握;当比对出右手任一手指指纹且未出现左手任一手指指纹,则认为单右手持握;当比对出左手任一手指指纹且出现右手任一手指指纹,则认为双手手持握。
进一步,学习并训练人手握姿识别算法用例及特征库,生成识别模型;将持握区域输入识别模型,生成识别结果,识别结果包括:单左手持握、单右手持握以及双手持握。一般情况下,同一用户的持握姿势具有一贯性,因此,预先将人手握姿与远离手的天线关联,调节关联天线的工作状态。
S102根据人手握姿场景和第一位置关系,调取第二通信模式,第二通信模式是第一通信模式的子模式;
根据人手握姿场景和第一位置关系,获取预先匹配的第二通信模式。
在上述“通过比对持握区域和预设区域来识别人手握姿场景”的实现方式中,调取第二通信模式可以细化为:
若为第一识别结果,则调取第三子模式,第三子模式是第二通信模式的子模式。
若为第二识别结果,则调取第四子模式,第四子模式是第二通信模式的子模式。
若为第三识别结果,则调取第五子模式,第五子模式是第二通信模式的子模式。
S103根据第二通信模式,调整目标天线通信。
若单左手持通信状态,调取第三子模式,根据人手握姿与天线映射关系表判断出远离手的天线X,减少此天线X功率回退值x1dB,此时天线X的OTA可提升x2dB。
若单右手持通信状态,调取第四子模式,根据人手握姿与天线映射关系表判断出远离手的天线Y,减少此天线Y功率回退值y1dB,此时天线Y的OTA可提升y2dB。
若双手持通信状态,调取第五子模式,根据人手握姿与天线映射关系表判断出远离手的天线Z,减少此天线Z功率回退值z1dB,此时天线Z的OTA可提升z2dB。
可以理解的是,天线X、天线Y和天线Z根据持握姿势确认;x1、x2、y1、y2、z1以及z2根据实际需求设定,本申请不做具体数值的限定。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获取持握区域和第一位置关系都可以参见第一实施例,在此不做赘述。
下面结合附图,以具体天线为例,在上述调整天线通信的方法的前提下,说明具体的实现方式:
单左手持通信状态,参见图1a、图3和图4,远离手的天线X为第五天线,减少第五天线功率回退值x1dB,此时第五天线的OTA可提升x2dB;参见图5、图3和图4,远离手的天线 X为第二天线,减少第二天线功率回退值x1dB,此时第二天线的OTA可提升x2dB。在某一具体的实施例中x1可以为1.5-2.5dB。
单右手持通信状态,参见图6a、图3和图4,远离手的天线Y为第五天线,减少第五天线功率回退值y1dB,此时第五天线的OTA可提升y2dB;参见图6b、图3和图4,远离手的天线Y为第八天线,减少第八天线功率回退值y1dB,此时第八天线的OTA可提升y2dB。
双手持通信状态,参见图8a、图3和图8b,远离手的天线Z为第三天线和第七天线,减少第三天线和第七天线功率回退值z1dB,此时第三天线和第七天线的OTA可提升z2dB;可以理解的是,如图8b所示,横向放置的移动终端,天线的映射区域并不改变。
由以上实施例的具体实现方式可知,不同的持握方式对应的需要调节的天线一般不同。
本实施例提供的调整天线通信的方法,通过识别单左手持握、单右手持握或双手持握的人手握姿场景,精细化的识别持握场景,并调取与之对应的通信模式,进一步提高人手握持下的通信性能。
上述“一种调整天线通信的方法”的第二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通过“比对持握区域和预设区域”来识别人手握姿场景的方法。下面结合附图,对该方法的具体实现方式做详细说明: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识别人手握姿场景的方法的第一种实施例的场景示意图。
如图9所示,识别人手握姿场景的方法包括:触摸显示屏芯片采集到触摸显示屏上的用户人手纹理信息,进而得到人手持握区域,第三处理单元根据人手持握区域判断用户持握终端设备的人手握姿场景。其中,第三处理单元包括但不限于屏幕驱动或终端CPU;人手握姿场景包括单左手持握场景、单右手持握场景或双手持握场景。
可以理解的是,在下述描述中,“上”、“下”、“左”以及“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所述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处理单元根据人手持握区域判断用户持握终端设备的人手握姿场景,是指将持握区域分别和第一预设区域、第二预设区域以及第三预设区域进行比对。下面结合附图说明第一预设区域、第二预设区域以及第三预设区域的确定方法以及具体实现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预设区域、第二预设区域以及第三预设区域,通过提炼关键特征的方法确定。以人手握姿为左手持握时为例,人手的大拇指、大拇指下方的部分掌心以及其他手指与触摸显示屏接触,提取接触位置的特征信息,特征信息包括人手与触摸显示屏的接触面积以及接触位置,即大拇指握住触摸显示屏的左侧,左手其他手指握住触摸显示屏的右侧、上侧或下侧,形成第一预设区域。将第一预设区域作为是否为左手持握的判断基准,以此来判断人手握姿。第二预设区域以及第三预设区域的确定方法与第一预设区域的确定方法一致,在此不做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预设区域包括以下三种实现方式:
实现方式a:图10a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识别人手握姿场景的方法中第一预设区域的第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0a所示,在某一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一预设区域包括:触摸显示屏1左侧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区域2,触摸显示屏1右侧包括至少两个第二区域3,第一区域2的至少一个参数大于第二区域3的参数,参数包括长度、面积以及多维信息,第一区域2和第二区域3为曲线图形。即与触摸显示屏接触的人手的大拇指下方的部分掌心的特征信息被提炼为第一区域2,除大拇指以外的其他手指被部分提炼(部分提炼,在本实施例中是指提炼中指和无名指的特征信息)为两个第二区域3。可以理解的是,本事实例中第一区域2 和第二区域3可以相对于触摸显示屏上下位置移动,并不影响手握姿识别结果的判定。
实现方式b:参见图10b,触摸显示屏左侧包括一个第一区域2,触摸显示屏右侧包括两个第二区域3,第一区域2的至少一个参数大于第二区域3的参数,参数包括长度、面积以及多维信息,第一区域2和第二区域3为曲线图形,第一预设区域还包括第三区域4,第三区域4位于第一区域2的上方。参见图1a和图1b,在本实现方式中,与触摸显示屏接触的人手的大拇指的指腹部分被提取为第三区域4。
实现方式c:参见图10c,当移动终端背部设置有触摸显示屏时,触摸显示屏左侧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区域2,触摸显示屏右侧包括至少两个第二区域3,第一区域2的至少一个参数大于第二区域3的参数,参数包括长度、面积以及多维信息,第一区域2和第二区域3为曲线图形,第一预设区域还包括第四区域5;第四区域5第四区域位于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之间,对应背部触摸显示屏采集到的指纹接触面积以及接触位置提炼生成的特征。
可以理解的是,与触摸显示屏接触的人手的其他手指的指腹部分,具体来说,可以是食指和小拇指,也可以被提炼为特征区域,特征位置在触摸显示屏的下面和右面。这样,越多的特征位,使得人手持握姿势的判定越准确。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现方式可以互相组合。
在某一具体的实施例中,若持握区域不是第一预设区域,则可以判断持握区域是否为第二预设区域。进一步,也可以直接判断持握区域是否为第二预设区域。
生成第二预设区域的方法与第一预设区域一致,在此不做赘述。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二预设区域包括以下三种实现方式:
实现方式a:图11a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识别人手握姿场景的方法中第二预设区域的第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1a所示,在某一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二预设区域包括:触摸显示屏1右侧包括一个第五区域6,触摸显示屏1左侧包括两个第六区域7,第五区域6的至少一个参数大于第六区域7的参数,参数包括长度、面积以及多维信息,第五区域6和第六区域7为曲线图形。可以理解的是,本事实例中第五区域6和第六区域7可以相对于触摸显示屏上下位置移动,并不影响手握姿识别结果的判定。
实现方式b:参见图11b,触摸显示屏1右侧包括至少一个第五区域6,触摸显示屏1左侧包括至少两个第六区域7,第五区域6的至少一个参数大于第六区域7的参数,参数包括长度、面积以及多维信息,第五区域6和第六区域7为曲线图形,第二预设区域还包括第七区域8,第七区域8位于触摸显示屏1右侧且位于第五区域6的上方。
实现方式c:参见图11c,当移动终端1背部设置有触摸显示屏时,触摸显示屏1右侧包括至少一个第五区域6,触摸显示屏左侧包括至少两个第六区域7,第五区域6的至少一个参数大于第六区域7的参数,参数包括长度、面积以及多维信息,第五区域6和第六区域7为曲线图形,第二预设区域还包括第八区域9;第八区域9位于第五区域6和第六区域7之间。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现方式可以互相组合。
在某一具体的实施例中,若持握区域不是第一预设区域,则可以判断持握区域是否为第三预设区域。进一步,若持握区域不是第二预设区域,则可以判断持握区域是否为第三预设区域。进一步,若持握区域不是第一预设区域且不是第二预设区域,则可以判断持握区域是否为第三预设区域。进一步,也可以直接判断持握区域是否为第二预设区域。
生成第三预设区域的方法与第一预设区域一致,在此不做赘述。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三预设区域的实现方式。
图8a是用户双手持握移动终端的场景示意图。如图8a所示,用户双手持握移动终端时,移动终端被横向放置,左手的大拇指下方的部分掌心和右手的大拇指下方的部分掌心同时握住移动终端的同一侧,本申请示出的第三预设区域据此提炼关键特征。
可以理解的是,屏幕的旋转可以通过重力感应器等方式来判断,进而获得绝对位置下,移动终端的“上”、“下”、“左”以及“右”等相对位置关系。
实现方式a:图12a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识别人手握姿场景的方法中第三预设区域的第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2a所示,移动终端被横向放置,第三预设区域包括:触摸显示屏下侧包括至少两个第九区域10,触摸显示屏上侧包括至少两个第十区域11。进一步,两个第九区域10分别设置在触摸显示屏的左下角和右下角,两个第十区域11分别设置在触摸显示屏的上侧的两端。
可以理解的是,提取更多的指纹信息作为特征,如:屏幕中部出现的大拇指以及放置在移动终端上侧的中指等,使得精度更为准确。
若第三预设区域中的智能设备为竖直设置,第三区域的实现方式b为:触摸显示屏下侧包括至少两个第九区域10,触摸显示屏包括至少两个第十区域11,两个第十区域11分别位于触摸显示屏的两侧,且两个第十区域11位于两个第九区域10的上侧。进一步,如图12b 所示,两个第九区域10分别设置在触摸显示屏的左下角和右下角。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第一预设区域、第二预设区域以及第三预设区域的确定方法以及具体实现方式,仅用于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解释,而非旨在限定本申请。
在听筒通话场景时,移动终端的项部天线因为贴近头部,需要回退功率以满足Head SAR 标准;而在非通话场景时,竖屏单手持握移动终端,顶部天线因为远离头部和躯干,理论上,可以不按最大功率回退,可以按照最大功率发射。可见,是否处于通话模式,对应不同的SAR 场景,不同的SAR场景对应不同的SAR指标。
进一步,在通话场景中,同一天线对左头和右头的SAR不一致。具体来说,如图13a所示,单左手持握移动终端进行通话,第十天线贴近头部,第九天线相对于第十天线远离头部;如图13b所示,单右手持握移动终端进行通话,第九天线贴近头部,第十天线相对于第九天线远离头部。结合图13a和图13b,可知,第九天线的左头SAR(LeftHeadSAR)<右头SAR(RightHeadSAR);第十天线的右头SAR(RightHeadSAR)<左头SAR(LeftHeadSAR)。
因此,精细化的识别持握场景以及通话场景,可以适应不同的SAR场景,从而避免在非通话场景时,工作天线仍然按照最严格的SAR场景,选择最低的发射功率,造成通信恶化。
下面是本申请的第三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调整天线通信的方法,通过精细化的识别持握场景以及通话场景,进一步提高人手握持下的通信性能。图1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调整天线通信的方法的第三种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如图14所示,
S1001判断设备是否处于通话场景;
应用处理器判断听筒Receiver工作状态以及调制解调器Modem工作状态,若Receiver 正在工作且Modem正在建立通信,则处于通话状态。
可以理解的是,移动终端的非通信场景包括:上网场景和观看视频场景等。
S1002若设备处于通话场景,根据人手握姿场景,调取第三通信模式;
其中,第三通信模式是第二通信模式的子模式;
根据通话场景和人手握姿场景,可以获得以下移动终端的通信场景:单左手持通话场景和单右手持通话场景。可以理解的是,移动终端的非通信场景包括:单左手持上网场景、单右手持上网场景、双手持游戏场景以及双手持观看视频场景等。
第三通信模式为贴近头部的项部天线,回退功率。
S1003根据第三通信模式,调整目标天线通信。
如图13a所示,单左手持通话场景时,减少第九天线回退值,此时第九天线的OTA可提升:
如图13b所示,单右手持通话场景时,减少第十天线回退值,此时第十天线的OTA可提升。
可以理解的是,回退值和提升OTA值由预配置的功率档位表决定。
可以理解的是,若设备未处于通话场景,则按照前述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所示的调整天线通信的方法,调整天线通信。
另外,“人手握姿场景”的确定,可以参照上述实施例中的方法,在此不做赘述。
在上述三个调整天线通信的实施例中,获取目标天线的映射区域,可以通过预先建立天线映射表,调取工作天线的映射子区域的方式。
具体来说,天线映射表是指,建立每个天线的设置位置和触摸显示屏所划分的子区域的映射关系。如图15a所示,在某一具体的实施例中,以移动终端的屏幕大小为参考,如智能手机为例;根据天线的分布情况,把屏幕划分为18个区域。从上至下,从左至右,分别为:区域①、区域②、区域③、区域④、区域⑤、区域⑥、区域⑦、区域⑧、区域⑨、区域⑩、区域
Figure BDA0003125271100000121
区域
Figure BDA0003125271100000122
区域
Figure BDA0003125271100000123
区域
Figure BDA0003125271100000124
区域
Figure BDA0003125271100000125
区域
Figure BDA0003125271100000126
区域
Figure BDA0003125271100000127
以及区域
Figure BDA0003125271100000128
结合图1b和图 3,持握区域至少为区域⑦、区域⑨、区域⑩、区域
Figure BDA0003125271100000129
区域
Figure BDA00031252711000001210
区域
Figure BDA00031252711000001211
区域
Figure BDA00031252711000001212
以及区域
Figure BDA00031252711000001213
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以坐标X和Y进行区分,横坐标X从左至右,分别为:Xa、Xb和 Xc,纵坐标Y从上至下,分别为:Ya、Yb、Yc、Yd、Ye和Yf。则,区域①所在的位置坐标为Xa*Ya,区域②所在的位置坐标为xb*Ya,区域③所在的位置坐标为Xc*Ya。其他区域的位置坐标与之一致,再次不做赘述。
可以理解的是,在划分屏幕的子区域时,区域数量可自定义,区域的形状和分布也可自定义,本申请不做限制。
在某一建立天线映射表的具体的实施例中,除了以移动终端的屏幕大小为参考,还以天线的设置位置为考量,划分屏幕的子区域,使得天线尽可能覆盖子区域的大部分面积。进而,使得人手和天线的相对位置定位精确。
如图15b所示,移动终端项部设置的第五天线,设置位置与区域①、区域②以及区域③有交集,即第五天线的映射区域为区域①、区域②以及区域③。
参见图15a和图15b,以坐标X和Y进行区分,根据第一天线至第八天线与所划分18个区域的位置关系,建立起与屏幕区域的天线映射表。具体来说,其他天线的映射关系与第五天线相同,详情参见图15c所示的天线映射表,本申请不作赘述。
图1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SAR&天线功率档位表的一种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16所示,建立精细化的识别持握场景以及通话场景与通信模式的对应关系。下面对表格进行说明:首先,区分是否为通话场景,得到通话或非通话的结果,“通话”对应“单点头的”SAR场景,“非通话”对应“单点body”的SAR场景;其次,识别持握场景,分别为“单左手”、“单右手”以及“双手”;最后,定义各天线功率分配的档位,如下:
“单点头的”SAR场景:异常场景,无法区分是左手手持通话,还是右手持通话,天线功率分配的档位为A;
“单点头的”SAR场景:未识别到左手或右手接触屏幕的情况,天线功率分配的档位为A;
“单点头的”SAR场景:左手持通话,此档位可减少第九天线功率回退值XdB,此时第九天线的OTA可提升XdB,天线功率分配的档位为C;
“单点头的”SAR场景:右手持通话,此档位可减少第十天线功率回退值XdB,此时第九天线的OTA可提升XdB,天线功率分配的档位为D;
“单点body”的SAR场景:异常场景,无法区分是左手手持,还是右手持,天线功率分配的档位为B;
“单点body”的SAR场景:未识别到左手或右手接触屏幕的情况,天线功率分配的档位为B;
“单点body”的SAR场景:单左手持通信状态,根据人手握姿与天线映射关系表判断出远离手的天线X,减少此天线X功率回退值XdB,此时天线X的OTA可提升XdB,天线功率分配的档位为E;
“单点body”的SAR场景:“单点body”的SAR场景:单左手持通信状态,根据人手握姿与天线映射关系表判断出远离手的天线X,减少此天线X功率回退值XdB,此时天线X的 OTA可提升XdB,天线功率分配的档位为F;
“单点body”的SAR场景:双手持通信状态,根据人手握姿与天线映射关系表判断出远离手的天线X,减少此天线X功率回退值XdB,此时天线X的OTA可提升XdB,天线功率分配的档位为G。
这样,通过预设的SAR&天线功率档位表直接调取对应的通信模式,使得调整天线通信更加准确、便捷。
在上述实施例中,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调整天线通信方法,通过持握区域和映射区域得到人手和天线的位置关系,进而调整天线;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调整天线通信方法,通过增加人手持握姿势的判断,进而调整单左手、单右手以及双手持握的场景下,调整天线;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调整天线通信方法,通过增加通信场景的判断,细化调整天线的发射功率。其中,为了使得方法更加便捷,建立了天线映射表和SAR&天线功率档位表。本申请通过屏幕采集人手指纹(指纹或掌纹)或静脉(指静脉和掌静脉)的信息来区分是否为人体(生命特征),同时监测触摸屏周圈人手静脉或指纹的信息变化及差异(一维或多维,图案等)来判断智能终端与人手的使用姿态(区分左右手),并结合RCV状态进一步判断为手持通话时(区分左手持打电话,或者右手持打电话),以及对应区域天线位置关系调整智能终端各个天线的发射功率及综合信息后选择发射天线,进一步提高通信性能。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包含指令的终端设备,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各方面的方法。图17是本申请是实施例中一种天线通信方法的系统示意图。如图17 所示,触摸显示屏芯片配置为采集用户人手指纹信息,应用处理器配置为识别各自的单元(听筒单元、天线单元以及扬声器单元等)工作状态以及各个指令的生成和处理工作,调制解调器Modem配置为支持TAS/MAS蜂窝天线选择算法,参见图18,通过上述各个模块的工作,最终得到天线的通信模式,根据通信模式调整天线工作。具体来说,生成天线和持握姿式的相互关系,进而调整智能终端各个天线的发射功率及综合各天线的RSRP信息后选择发射天线的方式,进而调整天线通信。进一步,判断通化场景,调整不同SAR场景下的天线通信。进一步,若天线支持TAS天线切换算法,则在TAS天线切换算法的判断机制中,通过结合此天线的TX-发射功率最新信息和RX-接收信号能量信息综合判断后可选择最终的天线进行工作。
本申请的终端设备实施例未公开的技术特征请参照本申请的方法实施例实施,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芯片系统。该芯片系统包括处理器,用于支持上述装置或设备实现上述方面中所涉及的功能,例如,生成或处理上述方法中所涉及的信息。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芯片系统还包括存储器,用于保存上述装置或设备必要的程序指令和数据。该芯片系统,可以由芯片构成,也可以包含芯片和其他分立器件。
以上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之上,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括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9)

1.一种调整天线通信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采集触摸显示屏上人手的持握区域;
获取目标天线的映射区域,所述映射区域是指所述目标天线的设置位置映射到所述触摸显示屏的子区域;
根据所述持握区域和所述映射区域,生成第一位置关系,所述第一位置关系是指所述目标天线和人手的位置关系;
根据所述第一位置关系,调取第一通信模式;
根据所述第一通信模式,调整所述目标天线通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采集触摸显示屏上人手的持握区域,包括:
采集所述触摸显示屏被触摸的区域,记作目标区域;
提取所述目标区域的第一特征值,所述第一特征值是指人手纹理信息,所述人手纹理信息包括:指纹信息和/或掌纹信息;
获取所述第一特征值的第一位置信息;
获取第一位置信息对应的持握区域,所述持握区域是指人手纹理区域映射到所述触摸显示屏的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采集触摸显示屏上的持握区域,还包括:
采集所述触摸显示屏上的静脉图像;
提取所述静脉图像的静脉特征值;
获取所述静脉特征值的第二位置信息;
获取所述第二位置信息对应的持握区域,所述持握区域是指人手静脉区域映射到所述触摸显示屏的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持握区域和所述映射区域,生成第一位置关系,包括:
若所述映射区域与所述持握区域的交集为空集,则生成第一位置结果,所述第一位置结果是指所述目标天线远离人手;
根据所述第一位置结果,调取第一子模式,所述第一子模式是所述第一通信模式的子模式;
若所述映射区域与所述持握区域的交集为非空集,则生成第二位置结果,所述第二位置结果是指所述目标天线被人手握住;
根据所述第二位置结果,调取第二子模式,所述第二子模式是所述第一通信模式的子模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若所述目标天线与人手的位置关系为第二位置结果,则切换为空闲天线,所述空闲天线与人手的位置关系为第一位置结果。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根据所述持握区域识别人手握姿场景;
根据所述人手握姿场景和所述第一位置关系,调取第二通信模式,所述第二通信模式是所述第一通信模式的子模式;
根据所述第二通信模式,调整所述目标天线通信。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若设备处于通话场景,根据所述人手握姿场景,调取第三通信模式,所述第三通信模式是所述第二通信模式的子模式;
根据所述第三通信模式,调整所述目标天线通信。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人手握姿场景包括:第一识别结果;
若所述持握区域为第一预设区域,则生成第一识别结果,所述第一识别结果为单左手持握;
其中,所述第一预设区域包括:所述触摸显示屏左侧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区域,所述触摸显示屏右侧包括至少两个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的至少一个参数大于所述第二区域的参数,所述参数包括长度、面积以及多维信息,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为曲线图形;
若为所述第一识别结果,则调取第三子模式,所述第三子模式是所述第二通信模式的子模式。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预设区域还包括第三区域;
所述第三区域位于所述触摸显示屏左侧且位于所述第一区域的上方。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当所述移动终端背部设置有触摸显示屏时,所述第一预设区域还包括第四区域;
所述第四区域位于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人手握姿场景包括:第二识别结果;
若所述持握区域为第二预设区域,则生成第二识别结果,所述第二识别结果为单右手持握;
其中,所述第二预设区域包括:所述触摸显示屏右侧包括至少一个第五区域,所述触摸显示屏左侧包括至少两个第六区域,所述第五区域的至少一个参数大于所述第六区域的参数,所述参数包括长度、面积以及多维信息,所述第五区域和所述第六区域为曲线图形;
若为所述第二识别结果,则调取第四子模式,所述第四子模式是所述第二通信模式的子模式。
12.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人手握姿场景包括:第三识别结果;
若所述持握区域为第三预设区域,则生成第三识别结果,所述第三识别结果为双手持握;
其中,所述第三预设区域包括:所述触摸显示屏下侧包括至少两个第九区域,所述触摸显示屏上侧包括至少两个第十区域;
若为所述第三识别结果,则调取第五子模式,所述第五子模式是所述第二通信模式的子模式。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获取目标天线的映射区域,包括:
建立天线映射表,所述天线映射表是指,建立每个天线的设置位置和所述触摸显示屏所划分的子区域的映射关系。
14.根据权利要求1-12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若天线支持TAS天线切换算法,则获取所述目标天线的发射功率和接收功率;
根据所述发射功率、所述接收功率以及所述TAS天线切换算法,切换空闲天线。
15.根据权利要求1-12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采集所述触摸显示屏的表面声波,得到人手的持握区域。
16.根据权利要求1-12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学习并训练人手握姿识别算法用例及特征库,生成识别模型;
将所述持握区域输入识别模型,生成识别结果,所述识别结果包括:单左手持握、单右手持握以及双手持握。
1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映射区域与所述持握区域的交集为空集,生成第一位置结果,包括:
所述映射区域与所述持握区域的最短距离大于第一长度阈值。
18.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程序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终端设备具体实现如权利要求1-17任一项中的方法。
19.一种芯片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指令,所述程序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芯片系统实现如权利要求1-17任一项中的移动终端的功能。
CN202110689688.9A 2021-06-21 2021-06-21 一种调整天线通信的方法及终端设备 Active CN11354172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689688.9A CN113541721B (zh) 2021-06-21 2021-06-21 一种调整天线通信的方法及终端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689688.9A CN113541721B (zh) 2021-06-21 2021-06-21 一种调整天线通信的方法及终端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41721A true CN113541721A (zh) 2021-10-22
CN113541721B CN113541721B (zh) 2022-08-19

Family

ID=781254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689688.9A Active CN113541721B (zh) 2021-06-21 2021-06-21 一种调整天线通信的方法及终端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541721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49635A (zh) * 2022-02-24 2022-05-06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功率调整方法、装置、终端、介质和程序产品
CN115149977A (zh) * 2022-06-30 2022-10-04 东莞华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
WO2023045579A1 (zh) * 2021-09-24 2023-03-30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天线匹配方法、装置和移动终端
CN116684519A (zh) * 2022-09-29 2023-09-01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调整移动终端天线的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存储介质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30225250A1 (en) * 2012-02-27 2013-08-29 Htc Corporation Handheld electronic devices and methods involving improved antenna performance
US20130267181A1 (en) * 2012-04-09 2013-10-10 Mina Ayatollahi Dynamic Antenna Selection Based on User Hand Position
CN108521499A (zh) * 2018-03-12 2018-09-11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天线切换方法、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09040352A (zh) * 2018-06-12 2018-12-18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天线位置调整方法、装置、移动终端以及存储介质
CN109982423A (zh) * 2019-04-15 2019-07-0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天线功率调整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智能终端
CN111328132A (zh) * 2020-02-25 2020-06-23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发射功率的调整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11654905A (zh) * 2020-05-22 2020-09-11 RealMe重庆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天线发射参数的调整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30225250A1 (en) * 2012-02-27 2013-08-29 Htc Corporation Handheld electronic devices and methods involving improved antenna performance
US20130267181A1 (en) * 2012-04-09 2013-10-10 Mina Ayatollahi Dynamic Antenna Selection Based on User Hand Position
CN108521499A (zh) * 2018-03-12 2018-09-11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天线切换方法、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09040352A (zh) * 2018-06-12 2018-12-18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天线位置调整方法、装置、移动终端以及存储介质
CN109982423A (zh) * 2019-04-15 2019-07-0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天线功率调整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智能终端
CN111328132A (zh) * 2020-02-25 2020-06-23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发射功率的调整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11654905A (zh) * 2020-05-22 2020-09-11 RealMe重庆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天线发射参数的调整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45579A1 (zh) * 2021-09-24 2023-03-30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天线匹配方法、装置和移动终端
CN114449635A (zh) * 2022-02-24 2022-05-06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功率调整方法、装置、终端、介质和程序产品
CN115149977A (zh) * 2022-06-30 2022-10-04 东莞华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
CN115149977B (zh) * 2022-06-30 2023-11-03 东莞华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
CN116684519A (zh) * 2022-09-29 2023-09-01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调整移动终端天线的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41721B (zh) 2022-08-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541721B (zh) 一种调整天线通信的方法及终端设备
US9709960B2 (en) Watch-type mobile terminal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same
CN109614865B (zh) 指纹识别方法及相关产品
KR20180116574A (ko) 이동 단말기
CN106855783A (zh) 一种防误触的方法、装置及移动终端
CN109871174B (zh) 一种虚拟按键显示方法和移动终端
CN108184070A (zh) 一种拍摄方法及终端
EP3761618A1 (en) Mobile terminal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CN107911540A (zh) 情景模式切换方法及终端设备
CN108509108B (zh) 一种应用程序图标排列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10188666B (zh) 静脉采集方法及相关产品
CN110162264B (zh) 应用处理方法及相关产品
CN109819102A (zh) 一种导航栏控制方法及移动终端、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9947243B (zh) 基于触摸手检测的智能电子设备手势捕获与识别技术
CN110298274B (zh) 光学指纹参数升级方法及相关产品
CN109521937B (zh) 一种屏幕显示控制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08737731B (zh) 一种对焦方法及终端设备
CN110363702A (zh) 图像处理方法及相关产品
CN107817898B (zh) 操作模式识别方法、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09960406B (zh) 基于双手手指之间动作的智能电子设备手势捕获与识别技术
CN110263752B (zh) 指纹识别方法及相关产品
CN109445656B (zh) 一种屏幕操控方法和终端设备
CN108628508B (zh) 一种调整剪裁窗口的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10298207A (zh) 信息显示方法及相关产品
CN110276190B (zh) 指纹识别方法及相关产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