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539736B - 一种开关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开关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539736B
CN113539736B CN202010561668.9A CN202010561668A CN113539736B CN 113539736 B CN113539736 B CN 113539736B CN 202010561668 A CN202010561668 A CN 202010561668A CN 113539736 B CN113539736 B CN 11353973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supply
switching device
power
phase
line e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56166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539736A (zh
Inventor
沈迪
南寅
王文涛
任庆庆
刘万里
章龙
施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ianjin Svrui Intelligent Electr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ianjin Svrui Intelligent Electr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ianjin Svrui Intelligent Electr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Tianjin Svrui Intelligent Electric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5397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3973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53973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3973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3/00High-tension or heavy-current switches with arc-extinguishing or arc-preventing means
    • H01H33/02Details
    • H01H33/28Power arrangements internal to the switch for operating the driving mechanism
    • H01H33/38Power arrangements internal to the switch for operating the driving mechanism using electromagne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3/00High-tension or heavy-current switches with arc-extinguishing or arc-preventing means
    • H01H33/02Detai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9/00Details of switching device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1H1/00 - H01H7/00
    • H01H9/0005Tap change devices
    • H01H9/0016Contact arrangements for tap chang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4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40/50Arrangements for eliminating or reducing asymmetry in polyphase network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Driving Mechanisms And Operating Circuits Of Arc-Extinguishing High-Tension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开关装置,包括第一电源切换装置,所述第一电源切换装置包括绝缘外壳、电源进线端、电源出线端、至少一个动触头和至少二个静触头,电源进线端至少包括第一电源进线端和第二电源进线端,电源出线端至少包括第一电源出线端,所述第一电源进线端和第二电源进线端沿所述开关装置的高度方向依次纵向排列。本发明通过对各电源切换装置的优化排列设置,可以在高度尽量小的情况下实现宽度方向最小。

Description

一种开关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低压电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开关装置。
背景技术
我国目前的低压配电三相四线制电网中,单相负荷占多数,这些单相负荷由于实际应用情况及时间分布存在较大的不规律性,造成电网存在较严重的三相电流不平衡问题,容易引起单相电流或者中心线过大导致线路过载或短路,甚至导致线缆高温起火引起火灾事故,不利于供电安全。
开关装置装置作为解决三相不平衡问题的一种典型应用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现有的三相进线一相出线的开关装置多采用三个电磁机构驱动三组动静触头,如专利201610916682.X,如图1所示,该专利公开的开关采用三个电磁机构及三组动静触头存在成本较高、体积较大的问题;如专利201821456019.7,如图2所示,其机构及触头系统沿高度方向布置,高度方向尺寸较大,在需要三相九个进线制时,上述两个专利的产品需要将3个独立产品沿宽度方向并列安装,又会占用较大宽度尺寸,因此上述两个专利的产品只能安装在总电源处的开关柜内,若开关装置安装于开关柜内,因开关柜属于上级配电,电流一般较大,则势必要提高开关装置的电流等级,众所周知,电流等级越大,转换分断时的电弧越大,将会对开关柜带来短路、火灾等风险;若不提高开关装置的电流等级,则并联多台开关装置后,占用开关柜空间较大,配电效率不高,需要设置更多的开关柜,提高了配电成本。
如上可知,市场急需安装于电流250A以下的电表箱的开关装置,高度方向尺寸要求不得大于115mm,因宽度方向还需要布置中性线走线,因此要求开关装置宽度尺寸也尽量小,上述两个专利的产品均无法满足电表箱高度及宽度的尺寸要求。
发明内容
基于上述背景,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开关装置,可有效克服上述问题。
本发明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开关装置,包括第一电源切换装置,所述第一电源切换装置包括绝缘外壳、电源进线端、电源出线端,至少一个动触头和至少二个静触头,所述电源进线端至少包括第一电源进线端和第二电源进线端,所述电源出线端至少包括第一电源出线端,所述第一电源进线端和第二电源进线端沿所述开关装置的高度方向依次纵向排列。
优选的,所述开关装置还包括第二电源切换装置,所述第一电源切换装置的电源进线端的A相、B相分别与所述第二电源切换装置的电源进线端的A相、B相并联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电源切换装置的电源进线端和所述第二电源切换装置的电源进线端还分别包括C相,所述第一电源切换装置的的电源进线端的C相与所述第二电源切换装置的电源进线端的C相沿所述开关装置的宽度方向对应排列设置。
优选的,所述第一电源切换装置的电源进线端和所述第二电源切换装置的电源进线端还分别包括C相,所述第一电源切换装置的电源进线端的C相与所述第二电源切换装置的电源进线端的C相并联连接。
优选的,所述动触头的运动轨迹与所述第一电源切换装置的电源进线端或所述第二电源切换装置的电源进线端呈沿所述开关装置的高度方向上、下纵向一致。
优选的,所述至少二个静触头与所述第一电源切换装置的电源进线端的第一电源进线端和第二电源进线端沿所述开关装置的高度方向分别对应设置。
优选的,所述开关装置内设置有至少一个电子控制器、至少一个电的驱动装置。
优选的,所述电的驱动装置包括储能机构、传动机构和动力装置,所述动力装置为电机或电磁机构。
优选的,所述储能机构直接或间接地活动连接所述动触头,进行电的相线间的切换。
优选的,所述动触头为单断点型或双断点型。
优选的,还包括第三电源切换装置,所述第三电源切换装置与所述第一电源切换装置、所述第二电源切换装置沿所述开关装置的宽度方向依次设置。
优选的,所述第一电源切换装置的电源进线端的A相、B相分别与第二电源切换装置的电源进线端的A相、B相并联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当需要三相九个进线制场合时,可设置多个本实施例公开的电源切换装置,所述多个电源切换装置依次沿宽度方向组装时整个开关装置的宽度尺寸最小,且高度不超过115mm;
2、多个所述的电源切换装置沿宽度方向拼接,相较于所述多个电源切换装置沿其他方向设置,横向尺寸最小,也是实现相与相并联最容易的排列方式,占用柜体空间最小,无需重新设计柜体,开关装置体积小,材料用量小,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中记载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背景技术一现有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为背景技术另一现有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开关装置的总体布局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开关装置的设有转接排总体布局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开关装置的单极内部结构布局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开关装置的驱动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开关装置的储能单元与动触头连接方式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的开关装置的手动操作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的开关装置的电磁铁驱动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的开关装置的另一手动操作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的开关装置的动触头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各个方面的特征和示例性实施例。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提出了许多具体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发明的全面理解。但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很明显的是,本发明可以在不需要这些具体细节中的一些细节的情况下实施。下面对实施例的描述仅仅是为了通过示出本发明的示例来提供对本发明的更好的理解。本发明决不限于下面所提出的任何具体配置,而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的前提下覆盖了元素、部件任何修改、替换和改进。在附图和下面的描述中,没有示出公知的结构和技术,以便避免对本发明造成不必要的模糊。
为便于描述,下文所提到的长、宽和高的方向分别与图3或图4所示的Z、X和Y的方向相对应,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术语“第一”、“第二”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需要说明的是,下文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如图3和图4所示,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开关装置100,所述开关装置100包括一个或多个电源切换装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源切换装置的数量为三个,所述电源切换装置包括第一电源切换装置200、第二电源切换装置300和第三电源切换装置400,所述第一电源切换装置200、第二电源切换装置300和第三电源切换装置400沿所述开关装置100的宽度方向即图3所示的X轴方向依次设置,且所述第一电源切换装置200、第二电源切换装置300和第三电源切换装置400结构相同,所述电源切换装置还包括电源进线端500和电源出线端600,所述电源进线端500包括电源进线端510、电源进线端520和电源进线端530,所述电源出线端600包括电源出线端610、电源出线端620和电源出线端630,所述电源进线端510和所述电源出线端610与所述第一电源切换装置200相对应,所述电源进线端520和所述电源出线端620与所述第二电源切换装置300相对应,所述电源进线端530和所述电源出线端630与所述第三电源切换装置400相对应。所述电源出线端610、电源出线端620和电源出线端630的结构相同,所述电源进线端510、电源进线端520和电源进线端530的结构相同,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开关装置100可包括一个或多个电源切换装置,不限于三个,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源切换装置的数量为三个,多个电源切换装置的结构相同。下面以第一电源切换装置200为例,对所述开关装置100详细说明如下。
具体的,请参考图3、图4和图5所示,所述第一电源切换装置200设置有绝缘外壳210、电源进线端510、电源出线端610、至少一个动触头220、至少二个静触头230、至少一个电的驱动装置240、至少一个电子控制器250,所述动触头220、静触头230、电的驱动装置240、电子控制器250均设于所述绝缘外壳210内,所述电源进线端510包括第一电源进线端510A和第二电源进线端510B,所述第一电源进线端510A和第二电源进线端510B分别对应A相和B相,所述电源出线端610包括第一电源出线端610A,所述电源进线端510的第一电源进线端510A和第二电源进线端510B沿所述开关装置100的高度方向即图3或图4所示的Y轴方向依次纵向排列,且相邻电源切换装置对应相的电源进线端沿所述开关装置100的宽度方向即图3或图4所示的X轴方向对应依次排列设置,且相邻电源切换装置对应相的电源进线端或电源出线端之间分别相互绝缘。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源进线端510A和第二电源进线端510B的对应相可以是其他相极,如:所述第一电源进线端510A可对应B相或C相,第二电源进线端510B可对应A相或C相,本发明对此不做限制,上述描述仅是为了便于清楚的阐述本发明。
具体的,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源进线端510的第一电源进线端510A、所述电源进线端520的第四电源进线端520A和所述电源进线端530的第七电源进线端530A沿所述开关装置100的宽度方向对应依次排列设置,且彼此并联连接,所述电源进线端510的第二电源进线端510B、所述电源进线端520的第五电源进线端520B和所述电源进线端530的第八电源进线端530B沿所述开关装置100的宽度方向依次排列设置,且彼此并联连接。
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源进线端510还包括第三电源进线端510C,所述电源进线端520还包括第六电源进线端520C,所述电源进线端530还包括第九电源进线端530C,所述第三电源进线端510C、第六电源进线端520C和第九电源进线端530C分别对应其相应电源切换装置的C相,所述第三电源进线端510C、第六电源进线端520C和第九电源进线端530C并联连接,且所述第三电源进线端510C、第六电源进线端520C和第九电源进线端530C沿所述开关装置100的宽度方向依次排列设置,所述第一电源进线端510A、所述第二电源进线端510B和所述第三电源进线端510C沿所述开关装置100的高度方向即Y轴方向依次纵向排列,所述第四电源进线端520A、第五电源进线端520B和第六电源进线端520C沿所述开关装置100的高度方向即Y轴方向依次纵向排列,所述第七电源进线端530A、第八电源进线端530B和第九电源进线端530C沿所述开关装置100的高度方向即Y轴方向依次纵向排列。即:所述电源进线端510、电源进线端520或电源进线端530的A相、B相和C相分别沿所述开关装置100的高度方向依次纵向排列,且所述电源进线端510、电源进线端520和电源进线端530的A相、所述电源进线端510、电源进线端520和电源进线端530的B相、所述电源进线端510、电源进线端520和电源进线端530的C相分别沿所述开关装置100的宽度方向对应排列设置。此时,所述电源出线端600还包括第二电源出线端610B。
当然,在其他可行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源切换装置200、所述第二电源切换装置300和第三电源切换装置400也可以依次沿所述开关装置100的长度方向即图3或图4所示的Z轴方向或者高度方向即图3或图4所示的Y轴方向组装;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源切换装置200、所述第二电源切换装置300和第三电源切换装置400沿所述开关装置100的宽度方向依次设置,相较于沿所述开关装置100的长度方向或高度方向布置,如此设置的好处是所述第一电源切换装置200、所述第二电源切换装置300和第三电源切换装置400依次沿宽度方向组装时整个开关装置的宽度尺寸最小,且高度不超过115mm,多个所述电源切换装置沿宽度方向拼接,相较于所述多个电源切换装置沿其他方向设置,横向尺寸最小,也是实现相与相并联最容易的排列方式,占用柜体空间最小,无需重新设计柜体,开关装置体积小材料用量小,降低成本。
此外,所述开关装置100也可以为一体化,即所述第一电源切换装置200、所述第二电源切换装置200和第三电源切换装置400设于同一绝缘外壳内且彼此绝缘设置,可以实现同样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做限定。
进一步的,在所述开关装置100的外部还设有连接排700,所述连接排700包括A相连接排710、B相连接排720和C相连接排730,所述A相连接排710连接所述第一电源进线端510A、第四电源进线端520A和第七电源进线端530A,所述B相连接排720连接所述第二电源进线端510B、第五电源进线端520B和第八电源进线端530B,所述C相连接排730连接所述第三电源进线端510C、第六电源进线端520C和第九电源进线端530C,从而实现所述相邻电源切换装置对应相极的并联。
在所述连接排700的外部还连接有转接排800,所述转接排800包括A相转接排810、B相转接排820和C相转接排830,所述A相转接排810的一端与所述A相连接排710电连接,所述B相转接排820的一端与所述B相连接排720电连接,所述C相转接排830的一端和所述C相连接排730电连接,且所述A相转接排810、B相转接排820和C相转接排830的另一端分别连接到上级相线上,相较于各电源切换装置的多个电源进线端子分别并联到所述上级相线的接线方式,此种设置方式接线简单,成本较低,节省了大量的接线排,占用柜体空间小,结构简单。
请继续参考图3所示,下面继续以所述第一电源切换装置200为例对各部件的结构详细说明。在所述第一电源切换装置200内设有第一导电件260,所述第一导电件260的一端与所述电源进线端510的任一进线端子相连,另一端与所述电源出线端610的任一出线端子相连,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电件260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电源进线端510A电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电源出线端610A相连,从而实现所述第一电源切换装置200内其中一极的电流直通,如此设置的好处是通过设置一路电源出线端与一路电源进线端直通,另一路电源出线端通过动静触头与多路电源进线端形成接通与分断,实现换相动作,所述第一电源出线端610A与所述第二电源出线端610B承载的负荷值可根据负载需求增加或减少,比如在实际台区的配电系统中,所述第一电源出线端610A与所述第二电源出线端610B各安装5个家庭电表,假设各个家庭的用电负载功率相同,则所述第一电源出线端610A与所述第二电源出线端610B各承载50%负载电流,如需调整负载分配,则可人工手动将第一电源出线端610A调整为安装2个家庭电表,将第二电源出线端610B调整安装为8个家庭电表,则所述第一电源出线端610A承载20%的负载电流,所述第二电源出线端610B承载剩余的80%的负载电流,当然,也可以是其他的承载比例,可根据实际需求对负载进行调整。如此设置一方面可以实现手动完成电流的三相平衡,另一方面可在换相时只转换部分电流,有效的避免出现切换全部电流后造成的另一相电流超载的问题,更有利于达成相间电流平衡。所述开关装置100的其他一路或多路非直通电源与配电系统的中性线或零线配合使用时可输出220V的电压;此外,所述开关装置100在设置三个电源切换装置时,每个电源切换装置上设置的直通的一路电源可分别设定为三相电源的不同相,例如,当所述第一电源切换装置200的直通电源对应A相时,所述第二电源切换装置300和所述第三电源切换装置400的直通电源分别对应B相和C相,且所述第二电源切换装置300和所述第三电源切换装置400的直通电源不能对应相同的相,此时,所述第一电源切换装置200、第二电源切换装置300和第三电源切换装置400的直通电源共同使用可输出380V的电压;当所述第一电源切换装置200、第二电源切换装置300和第三电源切换装置400中的其中任一直通电源与配电系统的中性线或零线配合使用时可输出220V的电压;同样的,此种设置方式可用于三相负载如三相电动机等,在换相动作时,直通的A、B、C不会动作改变相序,从而避免换相动作造成三相负载相序改变后带来的电动机反转等问题,从而保证换相动作时,三相负载仍然正常工作。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电件260设于所述绝缘外壳210的内部,当然,除上述设置方式外,所述第一导电件260也可设于所述绝缘外壳210的外部,只要能实现所述第一电源切换装置200其中一极的直通即可,在此不做限制。
请参考图6至图8所示,所述电的驱动装置240包括储能机构241、传动机构242和动力装置243,所述动力装置243提供动力并通过所述传动机构242将驱动力传递给所述储能机构241,所述传动机构242分别与所述储能机构241和所述动力装置243转动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动力装置243为一电机,所述传动机构242为齿轮传动机构,且与所述电机的驱动轴相连,所述传动机构242与所述储能机构241之间为齿轮传动,在所述电机的驱动下,所述传动机构242的主动轮进行转动,并带动所述出储能机构241的从动轮转动,从而带动所述储能机构241转动。所述储能机构241与所述动触头220连接,当所述储能机构241转动时,可带动所述动触头220转动,从而实现所述开关装置100的电源切换。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请参考图9所示,所述动力装置243也可为电磁机构,所述动力装置243包括电磁铁243a和导杆243b,所述电磁铁243a提供动力,所述导杆243b与所述电磁铁243a铰链连接,并可带动所述传动机构242转动一定角度,从而实现所述驱动装置240的动作。
请继续参考图5至图8所示,所述第一电源切换装置200的所述静触头230的一端与所述电源进线端510电连接,另一端可与所述动触头220接触或断开,所述静触头230的数量与所述电源进线端510的进线端子的数量相同,且分别与所述电源进线端510的多个进线端子对应电连接,即:所述静触头230与所述电源进线端510的多个进线端子沿所述开关装置100的高度方向分别对应设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静触头230的数量为3个,分别与所述第一电源进线端510A、第二电源进线端510B和第三电源进线端510C对应设置,在其他的具体实现方式中,所述静触头230也可以为两个。
所述第一电源切换装置200的所述动触头220与所述绝缘外壳210转动连接,并通过芯轴221与所述储能机构241连接,在所述动触头220的动触头杆222的一端设有第一动触点,在所述驱动装置240的驱动下,所述动触头220可绕所述芯轴221转动,并可所述多个静触头230之间进行切换,实现所述开关装置100的换相操作。所述动触头220的运动轨迹与所述电源进线端510的第一电源进线端510A、第二电源进线端510B和第三电源进线端510C的布置方向上下纵向一致,即:所述动触头220的运动轨迹为沿所述开关装置100的高度方向上下转动。
优选的,所述动触头220可为单断点触头或双断点触头,当所述动触头220为单断点结构时,所述动触头杆222的另一端通过柔性导体与所述电源出线端610的任一出线端子相连,即:所述动触头杆222的另一端可通过柔性导体与所述第一电源出线端610A或第二电源出线端610B相连。
当所述动触头220为双断点结构时,如图11所示,在所述动触头杆222的另一端设有与所述第一动触点不对称设置的第二动触点,即:所述第一动触点和所述动触头220的旋转中心之间的距离A1与所述第二动触点和所述动触头220的旋转中心之间的距离A2不相等,此时,所述第一电源切换单元200还包括转换静触头270,所述转换静触头270的一端设有可与所述第二动触点接触或断开的静触点,所述转换静静触头270的静触点与所述静触头240的静触点设于所述芯轴221的两侧,且以芯轴221轴线对称或不对称分布,所述转换静触头270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电源出线端610通过第二导电件280电连接。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动触头杆222的另一端设有的第二动触点也可以与第一动触头对称,即:所述第一动触点和所述动触头220的旋转中心之间的距离A1与所述第二动触点和所述动触头220的旋转中心之间的距离A2相等,可以实现同样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做限制。在本实施例中,相较于单断点结构,所述动触头220采用双断点形式的有益效果为更有利于分断灭弧,保证开关的可靠使用。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电源切换装置200内还设有手动操作机构240a,所述手动操作机构240a包括转盘241a和手柄242a,所述转盘241a设置在所述电机与所述传动机构242之间,并分别与所述电机和所述传动机构242转动连接,所述手柄242a与所述转盘为可拆卸的固定连接,所述转盘241a套设在所述电机的转轴上,且与所述传动机构242固定连接。当需要手动时,所述手柄242a驱动转盘241a,所述转盘241a带动所述传动机构242运动,所述传动机构242传动至所述储能机构241,所述储能机构241通过芯轴221带动所述动触头220与转换静触头270及所述静触头230快速分断或接通,从而完成手动换相动作。
在另一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所述操作机构240b包括转轴241b,所述转轴241b的一端伸入芯轴242b内,另一端设有内六角孔或其他多边形或异形孔,当需要进行换相操作时,通过外部工具如扳手拨动所述转轴241b端部的孔,所述转轴241b开始转动,从而带动所述储能单元230的芯轴242b转动,进而实现所述芯轴242b带动所述执行单元230转动,从而实现换相操作。当然,在其他的具体实施方式中,也可将所述转轴241b端部设置的内六角孔、其他多边形或异形孔替换为凸起的六边形、其他多边形或异形柱状结构,手动操作时通过相应的工具也可实现换相操作。
在一优选实施例内,所述第一电源切换装置200内还设有第一电流互感器290、第二电流互感器290a和第三电流互感器290b,所述第一电流互感器290套设于与所述第一电源切换装置200的直通电源所对应的电源进线端510A上,用于检测对应总电源进线端子上流经的电流信息,所述第二电流互感器290a套设于与所述第一导电件260对应的电源出线端子上,用于检测对应电源进线端子上流经的电流信息,所述第三电流互感器290b套设于非直通的电源回路上,如所述非直通的电源回路对应的出线端子处或第二导电件280上。第一电流互感器290、第二电流互感器290a和第三电流互感器290b为计量互感器,当然,在其它可行实施例中,也可以为非计量互感器,在此不做限定。
在一优选实施例内,所述第一电源切换装置200内还设有电子控制器25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流互感器290、第二电流互感器290a和第三电流互感器290b可将采集到的电流信息传递给所述电子控制器250,所述电子控制器250根据接收到的电流信息判断电流不平衡情况,发出换相指令。所述电子控制器250还包括电压采集模块,可以为所述电子控制器200提供电压信号,计算功率、能耗等信息。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电源切换装置200内还设有通信模块、智能配变控制终端,所述智能配变控制终端是利用现代数字信号处理技术,能够实现配变状态监测、负荷不平衡控制策略、无功补偿控制、报表、计量、远方系统通讯的高集成度、高智能化控制终端。所述电子控制器可控制通信模块发送相关信息至智能配变控制终端,使智能配变控制终端实时了解该电源切换装置状态及负荷情况,并计算出三相不平衡度,做出负荷控制策略并发出控制命令,通信模块将控制命令传递至电子控制器对电源切换装置进行换相动作以实现负荷的三相平衡,通信模块可采用无线通讯或有线通讯的方式,所述无线通讯方式包括蓝牙、红外、Wifi、BLE、ZigBee、GPRS、4G、5G、NB-IoT或LoRa,所述有线通讯方式包括RS485、LAN、CAN、DeviceNet、Profibus或HPLC等。
下面针对所述第一电源切换装置200的电源切换过程详细描述如下:
所述电子控制器250根据接收到的电流信息判断电流不平衡情况,发出换相指令,所述电机接收命令后开始转动,通过所述传动机构242传动至所述储能机构241,所述储能机构241通过所述芯轴221带动所述动触头220与所述转换静触头270及所述静触头230快速分断或接通。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储能机构241内部单次储能后即马上释能,实现快合快分,无锁止机构对能量进行储存,即所谓的非预储能式储能机构,当然,在其它可行实施例中,所述储能机构241可以为预储能操作机构,即储能后,有专用的锁止机构对能量进行储存,在时能通过触发机构瞬间释能,实现更快的动作。
所述第二电源切换装置300、所述第三电源切换装置400与所述第一电源切换装置200的结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电源切换装置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也可以为两个。
本发明通过设置一路电源出线端与一路电源进线端直通,另一路电源出线端通过动静触头与多路电源进线端接通与分断完成自动换相,自动完成电流的三相平衡;本发明通过设置两路电源出线端,可根据实际需求调整负载分配,将两路电源出线端下的负载手工安装调整,从而实现两路电源出线端不同比例的负荷分布,一方面可以实现手动完成电流的三相平衡,另一方面可在换相时只转换部分电流,有效的避免出现切换全部电流后造成的另一相电流超载的问题,更有利于达成相间电流平衡;本发明开关装置在设置三个电源切换装置时,每个电源切换装置上设置的直通的电源可分别设定为三相电源的A、B、C不同相,可用于三相负载如三相电动机等,在换相动作时,直通的A、B、C不会动作改变相序,从而避免换相动作造成三相负载相序改变后带来的电动机反转等问题,保证换相动作时,三相负载仍然正常工作。
本发明可以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而不脱离其精神和本质特征。当前的实施例在所有方面都被看作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定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非上述描述定义,并且,落入权利要求的含义和等同物的范围内的全部改变从而都被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之中。

Claims (10)

1.一种开关装置(100),包括第一电源切换装置(200)和第二电源切换装置(300),所述第一电源切换装置(200)包括绝缘外壳(210)、电源进线端(510)、电源出线端(610)、至少一个动触头(220)和至少二个静触头(230),所述电源进线端(510)至少包括第一电源进线端(510A)和第二电源进线端(510B),所述电源出线端(610)至少包括第一电源出线端(610A),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源进线端(510A)和第二电源进线端(510B)沿所述开关装置(100)的高度方向依次纵向排列,第一电源切换装置(200)和第二电源切换装置(300)沿所述开关装置的宽度方向排列,所述至少两个静触头(230)与所述第一电源切换装置(200)的电源进线端(510)的第一电源进线端(510A)和第二电源进线端(510B)沿所述开关装置(100)的高度方向分别对应设置,所述动触头(220)与所述绝缘外壳(210)转动连接,并可在多个所述静触头(230)之间切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开关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源切换装置(200)的电源进线端(510)的A相、B相分别与所述第二电源切换装置(300)的电源进线端(520)的A相、B相并联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开关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源切换装置(200)的电源进线端(510)和所述第二电源切换装置(300)的电源进线端(520)还分别包括C相,所述第一电源切换装置(200)的电源进线端(510)的C相与所述第二电源切换装置(300)的电源进线端(520)的C相沿所述开关装置(100)的宽度方向对应排列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源切换装置(200)的电源进线端(510)和所述第二电源切换装置(300)的电源进线端(520)还分别包括C相,所述第一电源切换装置(200)的电源进线端(510)的C相与所述第二电源切换装置(300)的电源进线端(520)的C相并联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开关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触头(220)的运动轨迹与所述第一电源切换装置(200)的电源进线端(510)呈沿所述开关装置(100)的高度方向上、下纵向一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开关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装置(100)内设置有至少一个电子控制器(250)、至少一个电的驱动装置(240)。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开关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的驱动装置(240)包括储能机构(241)、传动机构(242)和动力装置(243),所述动力装置(243)为电机或电磁机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开关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机构(241)直接或间接地活动连接所述动触头(220),进行电的相线间的切换。
9.根据权利要求1或8所述的一种开关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触头(220)为单断点型或双断点型。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开关装置(10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电源切换装置(400),所述第三电源切换装置(400)与所述第一电源切换装置(200)、所述第二电源切换装置(300)沿所述开关装置(100)的宽度方向依次设置。
CN202010561668.9A 2020-04-15 2020-06-18 一种开关装置 Active CN11353973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31052 2020-04-15
CN2020103310522 2020-04-1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39736A CN113539736A (zh) 2021-10-22
CN113539736B true CN113539736B (zh) 2023-02-10

Family

ID=781241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561668.9A Active CN113539736B (zh) 2020-04-15 2020-06-18 一种开关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53973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94987B (zh) * 2022-04-12 2024-01-23 南方电网调峰调频发电有限公司 一种集约型换相开关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2097958A1 (de) * 2011-01-20 2012-07-26 Maschinenfabrik Reinhausen Gmbh Stufenschalter
CN204596670U (zh) * 2015-05-18 2015-08-26 国家电网公司 双电源切换控制装置
CN207925352U (zh) * 2018-03-30 2018-09-28 乾友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换相开关
CN209029261U (zh) * 2018-09-06 2019-06-25 厦门尤伯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换相开关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22760A (zh) * 2011-12-03 2012-06-27 山东卓尔电气有限公司 可避免相间短路的三相线路相线切换方法及换相开关装置
CN105810471A (zh) * 2016-03-31 2016-07-27 江苏金易德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三相换相开关机械互锁装置
CN208241325U (zh) * 2018-05-03 2018-12-14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三相不平衡换相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2097958A1 (de) * 2011-01-20 2012-07-26 Maschinenfabrik Reinhausen Gmbh Stufenschalter
CN204596670U (zh) * 2015-05-18 2015-08-26 国家电网公司 双电源切换控制装置
CN207925352U (zh) * 2018-03-30 2018-09-28 乾友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换相开关
CN209029261U (zh) * 2018-09-06 2019-06-25 厦门尤伯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换相开关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39736A (zh) 2021-10-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539708B (zh) 一种换相开关
CN101504894A (zh) 智能高压双电源切换开关
CN113539736B (zh) 一种开关装置
CN101494143B (zh) 具有控制和保护功能的开关电器
CN101854062B (zh) 一种负荷三相自动切换的方法
CN101266894A (zh) 一种智能高压双电源切换开关
CN201146161Y (zh) 具有控制和保护功能的开关电器
CN203456944U (zh) 双电源开关
CN202363371U (zh) 交流高压双稳态永磁接触器
CN113708364A (zh) 一种配电系统
CN208636396U (zh) 馈线开关工况自适应模拟器
CN201781316U (zh) 双电源自动切换系统
CN201191712Y (zh) 触摸式一体化智能型变电站用低压交流柜
CN212323735U (zh) 一种配电系统
CN201229892Y (zh) 智能高压双电源切换开关
CN211579608U (zh) 一种低压换相开关
CN202353208U (zh) 一种可避免相间短路的三相线路相线切换装置
CN204991513U (zh) Pc级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
CN2321007Y (zh) 电能计量装置接线盒
CN113640734A (zh) 一种电流自动切换装置和高压电能计量设备检验装置
CN114078638B (zh) 一种开关装置
CN101431218A (zh) 智能双电源切换装置
CN201229891Y (zh) 一种智能高压双电源切换开关
CN202067694U (zh) 一种转换开关的控制电路
CN2479621Y (zh) 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控制电路电压的转换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