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534489B - 裸视三维显示组件及三维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裸视三维显示组件及三维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534489B
CN113534489B CN202110703637.7A CN202110703637A CN113534489B CN 113534489 B CN113534489 B CN 113534489B CN 202110703637 A CN202110703637 A CN 202110703637A CN 113534489 B CN113534489 B CN 11353448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mensional
display screen
side plates
eye
displ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70363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534489A (zh
Inventor
季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Stereo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Stere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Stereo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Stere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703637.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534489B/zh
Publication of CN1135344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34489A/zh
Priority to PCT/CN2021/136832 priority patent/WO2022267374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53448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3448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 G02B30/2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 G02B30/26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of the autostereoscopic typ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裸视三维显示组件及三维显示装置,所述裸视三维显示组件包括三维倾斜框架;三维倾斜框架包括至少二个斜侧板,每一斜侧板用于至少部分设置在显示屏幕之上,斜侧板向内具有预设倾斜度,且于显示屏幕的显示方向上具有预设高度;斜侧板设置为遮挡显示屏幕的边缘位置。上述裸视三维显示组件通过在显示屏幕上设置内倾的三维倾斜框架,适当地在用户通过双眼观看平面屏幕所显示的三维视频时,形成了一个空间视差,正好能与看屏幕时的视差相融合,从而解决了困扰裸视三维显示行业已久的屏幕边缘视差变化及由此引发的眩晕和不舒适的问题;且具有结构简单、使用灵活的优点,易于制造且成本低廉,便于携带及使用;且无需限制3D内容制作的自由度。

Description

裸视三维显示组件及三维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裸视三维显示领域,特别是涉及裸视三维显示组件及三维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裸视三维(3-dimension,3D)技术亦称裸眼3D技术,其主要通过“指向背光”、“视差屏障”、“柱状光栅”、“分布式光学矩阵”等方法,将屏幕上具有视差的两幅画面分别投射到对应的眼睛中,模拟人眼视差成像的原理,从而让观看者在脑中形成立体画面。以“柱状光栅”为例,如图1所示,右影像110通过柱状透镜屏130出射右图视线111至右眼140;如图2所示,左影像120通过柱状透镜屏130出射左图视线121至左眼150;整体如图3所示,于观看者脑中形成立体画面。
根据两幅画面中物体的位置和需要投射的眼睛的不同,会出现“零视差”、“正视差”及“负视差”三种情况,充分体现画面中各个物体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其中,“零视差”即物体在屏幕上,也称屏点;“正视差”即物体在屏幕内部,也称入屏;“负视差”即物体在屏幕和观看者之间,也称出屏。“零视差”如图4所示,对于三维显示,显示面160具有右图161及左图162,对于右图161,右眼140观看到右眼虚像141,对于左图162,左眼150观看到左眼虚像151,右眼虚像141及左眼虚像151于观看者脑中共同形成虚像170,此时虚像170在屏幕上。“正视差”如图5所示,同样地,右眼虚像141及左眼虚像151于观看者脑中共同形成虚像170,但此时虚像170在屏幕内部。“负视差”如图6所示,同样地,右眼虚像141及左眼虚像151于观看者脑中共同形成虚像170,但此时虚像170在屏幕和观看者之间。
裸眼3D看到的画面,是通过左右两眼视差虚拟出的立体空间画面。因为画面的载体是屏幕,所以无论是手机、平板、显示器或者电视,在观看裸眼3D内容时都会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屏幕的边缘,因为在视线范围内有了屏幕边缘的干扰,使得双眼无法形成立体视差,无论正视差和负视差的画面都会归于零视差,这让立体展示效果出现重大问题,让观赏者产生眩晕感、不适感,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一是前后空间关系混乱。当用户看一个出屏的物体时,用户认为物体和屏幕存在不受阻挡的空间关系,即一个更靠近用户的物体,是不会被离用户远一些的物体挡住;如图7所示,理论上裸视三维显示终端200的显示屏幕210所显示的三维图像211不应被显示屏幕210所遮挡。然而实际看到的情况则是如图8所示,由于显示屏幕210的局限性,三维图像211被显示屏幕210所遮挡;即一个本应该在屏幕前方的东西被屏幕切断了,这与人眼自然形成的前后位置关系认知不同,会造成大脑的错觉,致使用户产生逻辑错觉。
二是视差突变。因为屏幕的边缘切割,导致原本是负视差或者正视差的物体有了一个不对的参照物,结果大脑会将被屏幕切割的物体认为是在零视差的位置上,这就会造成视差的突变,影响3D显示效果,由于逻辑错觉以致造成眩晕感。
在过去几十年的裸眼3D技术研究过程中,“如何在屏幕边缘正确呈现3D效果”和“防止视差突变导致的3D眩晕问题”一直困扰着从业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行业内在创作裸眼3D内容时,通过不在靠近边缘的地方制作具有正/负视差的物体来规避这个问题,行业内称为“屏点不能被截断”。
虽然通过3D内容制作可以规避这个问题,但同时也限制了3D内容制作的自由度,限定了物体活动的范围,降低了3D内容可以表达的效果。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裸视三维显示组件及三维显示装置。
一种裸视三维显示组件,其包括三维倾斜框架;所述三维倾斜框架包括至少二个斜侧板,每一所述斜侧板用于至少部分设置在显示屏幕之上,所述斜侧板向内具有预设倾斜度,且于所述显示屏幕的显示方向上具有预设高度;所述斜侧板设置为遮挡所述显示屏幕的边缘位置。
上述裸视三维显示组件,通过在显示屏幕上设置内倾的三维倾斜框架,在用户通过双眼观看平面屏幕所显示的三维视频时,形成了一个空间视差,正好能与看屏幕时的视差相融合,从而解决了困扰裸视三维显示行业已久的屏幕边缘视差变化及由此引发的眩晕和不舒适的问题;且具有结构简单、使用灵活的优点,易于制造且成本低廉,便于携带及使用;且无需限制3D内容制作的自由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斜侧板全部设置在所述显示屏幕之上且所述斜侧板的边缘直接遮挡所述显示屏幕的边缘位置;或者,所述斜侧板部分设置在显示屏幕之上且通过空间位置间接遮挡所述显示屏幕的边缘位置;及/或,所述斜侧板的长度及/或高度相对于所述显示屏幕可调整设置;及/或,所述三维倾斜框架还包括转动支架件,且至少一所述斜侧板设有插槽位,所述斜侧板具有远离所述显示屏幕的末端部,所述转动支架件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插槽位上且邻近所述显示屏幕设置,以使所述显示屏幕位于所述转动支架件与所述末端部之间,所述转动支架件可转动设置以调整所述显示屏幕的显示方向。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三维倾斜框架包括相对设置的一对所述斜侧板,且一对所述斜侧板对称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三维倾斜框架还包括相对设置的一对直侧板,且一对所述直侧板对称设置,所述直侧板为平板且平行于所述显示方向,每一所述直侧板分别邻接两所述斜侧板,两所述直侧板及两所述斜侧板共同围合设置;或者,所述三维倾斜框架还包括相对设置的另一对所述斜侧板,两对所述斜侧板共同围合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两所述直侧板及两所述斜侧板一体成型设置;或者,两对所述斜侧板一体成型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两所述直侧板及两所述斜侧板共同围合设置形成邻接所述显示屏幕的内连接位;或者,两对所述斜侧板共同围合设置形成邻接所述显示屏幕的内连接位;所述内连接位紧密贴合所述显示屏幕设置;及/或,共同围合设置形成的所述三维倾斜框架中,至少一所述斜侧板或至少一所述直侧板预留有开口;或者,邻近所述显示屏幕的电源接口及/或控制按键的所述斜侧板或所述直侧板预留有开口;或者,一对所述斜侧板或一对所述直侧板预留有开口,其中一所述开口对应于所述显示屏幕的电源接口,及/或,另一所述开口对应于所述显示屏幕的控制按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两对所述斜侧板共同围合设置形成内口及外口,或者,两所述直侧板及两所述斜侧板共同围合设置形成内口及外口;所述外口的形状与所述显示屏幕的形状相似,所述外口小于所述显示屏幕,且所述外口的边缘与所述显示屏幕的边缘间距为0.1毫米至10毫米;所述内口大于或等于所述显示屏幕,或者,所述内口小于所述显示屏幕且所述内口的边缘与所述显示屏幕的边缘间距为0.1毫米至1毫米。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预设高度大于等于1厘米;及/或,所述预设倾斜度大于等于5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预设高度大于等于7.5厘米;及/或,所述预设倾斜度大于等于7.6度且小于等于45度。
一种三维显示装置,其包括裸视三维显示终端及任一项所述裸视三维显示组件,所述裸视三维显示组件的三维倾斜框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裸视三维显示终端的显示屏幕之上。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传统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传统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裸视三维显示的柱状光栅方法对于右眼成像的示意图。图2为裸视三维显示的柱状光栅方法对于左眼成像的示意图。图3为基于图1及图2的裸视三维显示的柱状光栅方法整体成像的示意图。图4为裸视三维显示的零视差状况的示意图。图5为裸视三维显示的正视差状况的示意图。图6为裸视三维显示的负视差状况的示意图。图7为传统显示三维图像的理想目标状态示意图。
图8为传统显示三维图像的实际状态示意图。图9为本申请所述裸视三维显示组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图9所示实施例的细节标注示意图。图11为图9所示实施例的另一方向示意图。图12为本申请具有图11所示裸视三维显示组件的所述三维显示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13为本申请所述三维显示装置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14为本申请所述三维显示装置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15为本申请所述三维显示装置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所述三维显示装置另一实施例显示三维图像的实际状态示意图。
图17为图16所示实施例的逻辑理解示意图。图18为本申请所述裸视三维显示组件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19为图18所示实施例的另一方向示意图。
图20为图18所示实施例的另一方向且放置于平面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21为图18所示实施例的另一方向示意图。图22为图18所示实施例的另一方向示意图。图23为图22所示实施例的A-A方向剖视示意图。图24为图22所示实施例的B-B方向剖视示意图。图25为图18所示实施例的另一方向示意图。图26为图18所示实施例的另一方向示意图。图27为图18所示实施例的另一方向示意图。图28为图27所示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
附图标记:右影像110、左影像120、柱状透镜屏130、右眼140、左眼150、显示面160、虚像170、右图视线111、左图视线121、右眼虚像141、左眼虚像151、右图161、左图162、裸视三维显示终端200、显示屏幕210、边缘位置220、显示方向230、三维图像211、三维倾斜框架300、斜侧板310、中空区320、插槽位360、转动支架件400、导向凸轨311、增厚边位312、抵接部313、导向框314、滑动板315、内口321、外口322、支撑部410、连接部420、转动轴430、安装部440、防滑区450、间隙区46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申请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下”可以是第一特征直接和第二特征接触,或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间接地通过中间媒介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除非另有定义,本申请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在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一种裸视三维显示组件,其包括三维倾斜框架;所述三维倾斜框架包括至少二个斜侧板,每一所述斜侧板用于至少部分设置在显示屏幕之上,所述斜侧板向内具有预设倾斜度,且于所述显示屏幕的显示方向上具有预设高度;所述斜侧板设置为遮挡所述显示屏幕的边缘位置。上述裸视三维显示组件,通过在显示屏幕上设置内倾的三维倾斜框架,在用户通过双眼观看平面屏幕所显示的三维视频时,形成了一个空间视差,正好能与看屏幕时的视差相融合,从而解决了困扰裸视三维显示行业已久的屏幕边缘视差变化及由此引发的眩晕和不舒适的问题;且具有结构简单、使用灵活的优点,易于制造且成本低廉,便于携带及使用;且无需限制3D内容制作的自由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一种裸视三维显示组件,其包括以下实施例的部分结构或全部结构;即,所述裸视三维显示组件包括以下的部分技术特征或全部技术特征。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裸视三维显示组件包括三维倾斜框架,所述三维倾斜框架用于形成观看空间,在用户通过双眼观看平面屏幕所显示的三维视频时,由于三维倾斜框架的遮挡而形成了一个空间视差,与显示屏幕的视差相融合,用户观看时则会认为三维图像被三维倾斜框架挡住而非屏幕问题。
为了实现所述三维倾斜框架,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三维倾斜框架包括至少二个斜侧板,每一所述斜侧板用于至少部分设置在显示屏幕之上,所述斜侧板向内具有预设倾斜度,所述斜侧板向内具有预设倾斜度,即所述斜侧板内倾设置,亦即相对于所述显示屏幕内倾设置,亦即斜侧板远离所述显示屏幕的末端部朝向所述显示屏幕倾斜,亦即斜侧板一端朝向所述显示屏幕的显示方向或显示中心位置倾斜。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预设倾斜度所述预设倾斜度大于等于5度。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预设倾斜度大于等于5度且小于等于45度。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预设倾斜度大于等于1度。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预设倾斜度大于等于7.6度且小于等于45度。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预设倾斜度大于等于7.6度且小于等于39度。所述三维倾斜框架的设计核心,是斜侧板要内倾,即口小肚子大,让眼睛无法看到手机屏幕的边缘。斜侧板通常倾斜1mm以上,最好在10mm以内,因此形成的倾斜角的预设倾斜度大于等于5度,较为倾斜的状态下可以大于等于7.6度;但是过于倾斜则无法正常观看,因此预设倾斜度须小于等于45度。这样的设计,能够形成观看口小于显示屏幕的“口小肚大”的结构,该观看口亦可称为外口或者小口;有利于在视线范围内形成三维倾斜框架阻挡三维显示画面被屏幕边缘所遮挡的部分,避免了屏幕边缘对于三维显示效果的干扰,使得双眼能够形成立体视差,从而合理呈现正视差的画面和负视差的画面,因此具有相对正常的立体展示效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斜侧板于所述显示屏幕的显示方向上具有预设高度;所述斜侧板设置为遮挡所述显示屏幕的边缘位置,即斜侧板挡住显示屏幕的边缘位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预设高度大于等于1厘米。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预设高度大于等于1厘米,且所述预设倾斜度大于等于5度。其余实施例以此类推,不做赘述。各实施例中,预设高度是必要的,是形成遮挡的关键要素,且具有预设高度的各所述斜侧板共同形成具有一定景深的所述三维倾斜框架,申请人在研究中发现,还具有避免固视的作用,长时间观看平面的显示屏幕引起固视,由固视导致发生近视;因此采用所述三维倾斜框架为显示屏幕形成了一定的景深,避免用户长时间观看平面的显示屏幕,从而降低了发生近视的可能性。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预设高度大于等于7.5厘米。进一步地,所述预设高度大于等于7.5厘米且小于等于15厘米。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预设高度大于等于10厘米。进一步地,所述预设高度大于等于10厘米且小于等于12.5厘米。根据用户手机观看习惯,一般眼睛距离手机在30厘米以上,通常不超过50厘米;裸眼3D出屏效果在1/4内比较舒适,所以三维倾斜框架的高度即所述斜侧板的预设高度在7.5cm以上为宜,通常不超过12.5厘米;但是没有高度,就是没有三维倾斜框架亦可称为竖框,因此最低不应低于1厘米,否则效果不显著。
为了便于控制三维倾斜框架的位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斜侧板与所述显示屏幕相邻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斜侧板部分位于所述显示屏幕之外,其余部分位于所述显示屏幕之上;或者,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斜侧板全部位于所述显示屏幕之上;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斜侧板全部设置在所述显示屏幕之上且所述斜侧板的边缘直接遮挡所述显示屏幕的边缘位置;或者,所述斜侧板部分设置在显示屏幕之上且通过空间位置间接遮挡所述显示屏幕的边缘位置;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有利于将所述裸视三维显示组件快速放在显示屏幕之上或之外以进行使用,另一方面又可以形成一定的位置及结构,构成所述三维倾斜框架。
考虑到部分裸眼3D技术需要启动前置摄像头,为了不遮掩前置摄像头,可以根据屏幕摄像头的位置做如下调整:屏幕长边上、下侧有斜侧板;或者,屏幕长边上、下侧有斜侧板,屏幕右侧有斜侧板;或者,屏幕长边上、下侧有斜侧板,屏幕左、右侧有斜侧板。对于具有直侧板的实施例,亦可将一个或二个斜侧板替换为直侧板。为了便于生产及使用所述裸视三维显示组件,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三维倾斜框架包括二个所述斜侧板,且二个所述斜侧板相对设置,或者二个所述斜侧板相邻设置;这样可以仅采用两个斜侧板,即显示屏幕具有不受斜侧板遮挡的两处边缘。或者,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三维倾斜框架包括三个所述斜侧板,其中二个所述斜侧板相对设置且位于所述显示屏幕的长边处;这样可以仅采用三个斜侧板,此时显示屏幕具有不受斜侧板遮挡的一处边缘。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三维倾斜框架包括四个所述斜侧板,且四个所述斜侧板首尾相连设置;这样,显示屏幕的各边缘均有斜侧板。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相邻设置的各所述斜侧板一体成型设置。本申请各实施例结构简单,使用灵活,但却是基于申请人对于裸视三维显示的痛点而做出的,同时还兼顾了近视成因的固视因素,一方面契合了固视导致近视的理论元素,另一方面便于快速放在显示屏幕之上或之外以进行使用,再一方面易于制造且成本低廉,因此便于推广使用,尤其适用于当前远程教育盛行的大环境,这是由于远程教育会致使用户不得不长时间观看显示屏幕。
对于所述三维倾斜框架的形成,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三维倾斜框架包括相对设置的一对所述斜侧板,且一对所述斜侧板对称设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三维倾斜框架还包括相对设置的一对直侧板,且一对所述直侧板对称设置,所述直侧板为平板且平行于所述显示方向,每一所述直侧板分别邻接两所述斜侧板,两所述直侧板及两所述斜侧板共同围合设置;或者,所述三维倾斜框架还包括相对设置的另一对所述斜侧板,两对所述斜侧板共同围合设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两所述直侧板及两所述斜侧板一体成型设置;或者,两对所述斜侧板一体成型设置,一体成型适合制造对应固定大小的显示屏幕。
对于上述实施例,为了便于对所述显示屏幕充电或进行按键控制,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共同围合设置形成的所述三维倾斜框架中,至少一所述斜侧板或至少一所述直侧板预留有开口,所述开口用于邻近所述显示屏幕的电源接口及/或控制按键,以便通过电源线连接所述显示屏幕,或者让用户能够通过所述开口对所述控制按键进行操作,例如调节音量。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开口成对设置,即一对所述斜侧板在同样的位置分别设有一所述开口,或者,一对所述直侧板在同样的位置分别设有一所述开口,例如,左右两侧的挡板上还设有给电源插口留出空间,之所以在左右两侧都留,是因为对于对称的结构,即左右板是一样的结构,所以用户组装时可能会装反,所以在两边都开上口,以便用户使用。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邻近所述显示屏幕的电源接口及/或控制按键的所述斜侧板或所述直侧板预留有开口。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一对所述斜侧板或一对所述直侧板预留有开口,其中一所述开口对应于所述显示屏幕的电源接口,及/或,另一所述开口对应于所述显示屏幕的控制按键。这样的设计,有利于用户在使用显示屏幕时连接电源线及/或操作控制按键。
为了便于观看显示屏幕,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各所述斜侧板之间形成有中空区以露出所述显示屏幕;中空区是必要的,是形成观看显示屏幕的关键要素。中空区尽量避免遮挡,以便用户能够透过中空区在所述三维倾斜框架的约束下观看显示屏幕,例如在所述三维倾斜框架之内观看显示屏幕。这样的设计,还有利于配合显示屏幕的亮度进行显示,避免了由于亮度问题而引发近视的可能性。
为了易于调整观看角度以进一步便于观看显示屏幕,可以在带有斜度的竖框后面加装可调节的支架,更好的让观看者使用裸眼3D屏幕。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三维倾斜框架还包括转动支架件,且至少一所述斜侧板设有插槽位,所述斜侧板具有远离所述显示屏幕的末端部,所述转动支架件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插槽位上且邻近所述显示屏幕设置,以使所述显示屏幕位于所述转动支架件与所述末端部之间,所述转动支架件可转动设置以调整所述显示屏幕的显示方向。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转动支架件设有支撑部、连接部、转动轴及安装部,支撑部与连接部通过转动轴阻尼转动连接,以在受力转动后保持一定的转动角度,安装部与连接部连接且形成一定夹角,安装部可拆卸地安装于斜侧板的插槽位上,亦可理解为安装部至少部分可拆卸地安装于斜侧板的插槽位中。所述转动支架件于安装部的与插槽位相接触处设有防滑区或防滑部以防脱落,所述转动支架件于安装部中开设有至少一间隙区以便安装部安装于插槽位中时发生可恢复性形变例如弹性形变,一方面便于拆卸,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强所述转动支架件安装的稳固程度。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转动轴与所述支撑部一体成型设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安装部一体成型设置。
为了适应显示屏幕的大小变化,适应不同屏幕及不同长宽比的裸眼3D视频内容,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斜侧板的长度及/或高度相对于所述显示屏幕可调整设置;为了更好地提升景深的层次感及/或差异度,便于用户调整高度,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三维倾斜框架或所述斜侧板具有高度伸缩结构,所述高度伸缩结构用于调整所述斜侧板相对于所述显示屏幕的高度;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高度伸缩结构为呼吸自动高度伸缩结构,用于呈特定频率自动伸缩一定长度。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形成自动变化的景深环境,避免用户长时间观看平面的显示屏幕,有利于避免固视导致的近视,降低了发生近视的可能性。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高度伸缩结构为弹性形变结构或者滑动连接的组合板。为了适用于一定大小范围内的各种显示屏幕,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三维倾斜框架或所述斜侧板具有宽度伸缩结构,所述宽度伸缩结构用于调整所述斜侧板相对于所述显示屏幕的宽度;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宽度伸缩结构为呼吸自动宽度伸缩结构,用于呈特定频率自动伸缩一定长度。这样的设计,有利于适配在一定范围内的各种不同大小的显示屏幕使用。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宽度伸缩结构为弹性形变结构或者滑动连接的组合板。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组合板包括导向框及滑动板,所述滑动板滑动设置于所述导向框上且限位于所述导向框,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有利于通过滑动板滑动提升所述斜侧板的高度及/或宽度,适配多种显示屏幕;另一方面有利于避免滑动板从导向框中脱离。
为了提升景深的层次感及/或差异度,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斜侧板设有间隔区或间隔槽,所述间隔区或所述间隔槽用于形成视觉差异空间;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多个所述间隔槽平行设置且平行于显示屏幕的显示面。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多个所述间隔槽具有相异的间距。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多个所述间隔区具有相异的间距。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相邻所述间隔区或相邻所述间隔槽之间具有相异的高度或深度。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斜侧板为平板或波纹板,波纹波的波纹面朝向所述显示屏幕设置,即波纹波的波纹面朝向所述显示屏幕的显示方向或显示中心位置。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在有限位置中,为所述三维倾斜框架形成更多变化的景深空间,对于用户的视觉具有一定的欺骗作用,提升了平面的显示屏幕的空间观感,有利于避免固视导致的近视,尤其适合配合三维显示共同使用,因此降低了发生近视的可能性。
为了便于放置所述显示屏幕,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三维倾斜框架还包括底托结构,所述底托结构与各所述斜侧板相连接,且所述显示屏幕位于所述底托结构之上;底托结构用于承托显示屏幕,以便于整体携带具有所述裸视三维显示组件的三维显示装置。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托结构可拆卸地或者可转动地与各所述斜侧板相连接,以便将具有所述显示屏幕的裸视三维显示终端装设于所述裸视三维显示组件的所述三维倾斜框架之中例如所述中空区之中。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三维倾斜框架还包括底托结构,所述底托结构与各所述斜侧板相连接,且所述显示屏幕位于所述底托结构之上;所述斜侧板设有间隔区或间隔槽,所述间隔区或所述间隔槽用于形成视觉差异空间;所述三维倾斜框架或所述斜侧板具有高度伸缩结构,所述高度伸缩结构用于调整所述斜侧板相对于所述显示屏幕的高度;所述斜侧板为平板或波纹板。
为了便于紧密配合显示屏幕,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两所述直侧板及两所述斜侧板共同围合设置形成邻接所述显示屏幕的内连接位;或者,两对所述斜侧板共同围合设置形成邻接所述显示屏幕的内连接位;所述内连接位紧密贴合所述显示屏幕设置。这样的设计,可以将显示屏幕紧密装在所述裸视三维显示组件的三维倾斜框架的内连接位处。
为了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两对所述斜侧板共同围合设置形成内口及外口,或者,两所述直侧板及两所述斜侧板共同围合设置形成内口及外口;所述外口的形状与所述显示屏幕的形状相似,所述外口小于所述显示屏幕,且所述外口的边缘与所述显示屏幕的边缘间距为0.1毫米至10毫米;所述内口大于或等于所述显示屏幕,或者,所述内口小于所述显示屏幕且所述内口的边缘与所述显示屏幕的边缘间距为0.1毫米至1毫米。这样对应了前面实施例的预设倾斜度,便于通过外口观看显示屏幕的三维显示内容。
为了避免蓝光对用户眼睛造成的伤害,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裸视三维显示组件还包括蓝光屏蔽片,所述蓝光屏蔽片位于所述显示屏幕之上;并且,所述蓝光屏蔽片可拆卸地设置在至少二所述斜侧板上,或者,所述蓝光屏蔽片固定于至少二所述斜侧板上。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三维倾斜框架包括四个所述斜侧板,且四个所述斜侧板首尾相连设置;所述蓝光屏蔽片可拆卸地设置在四个所述斜侧板上。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蓝光屏蔽片与所述显示屏幕的间距小于预设值;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预设值为0.1毫米至2毫米,即所述蓝光屏蔽片贴近所述显示屏幕设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蓝光屏蔽片位于所述斜侧板远离所述显示屏幕的端部处。即所述蓝光屏蔽片设置于所述三维倾斜框架的观看口处。这样的设计,有利于避免蓝光对于眼睛的伤害,从而有利于保护用户的眼睛。在实际应用中,因为有三维倾斜框架的存在,会形成在一个空间里看屏幕的感觉,所以就解决了近视成因中的“固视”的问题,保护视力;且在小口叠加一个防蓝光的镜片,可以过滤蓝光,保护眼睛。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一种三维显示装置,其包括裸视三维显示终端及任一实施例所述裸视三维显示组件,所述裸视三维显示组件的三维倾斜框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裸视三维显示终端的显示屏幕之上。这样的设计,采用带有斜度的三维倾斜框架与裸眼3D屏幕共同构成的立体演示系统来解决屏幕边缘对于三维显示效果的干扰问题,通过在显示屏幕上设置内倾的三维倾斜框架,在用户通过双眼观看平面屏幕所显示的三维视频时,形成了一个空间视差,正好能与看屏幕时的视差相融合,从而解决了困扰裸视三维显示行业已久的屏幕边缘视差变化及由此引发的眩晕和不舒适的问题;且具有结构简单、使用灵活的优点,易于制造且成本低廉,便于携带及使用。
这样的设计,通过在裸眼3D屏幕上嵌套带有斜度的竖框,形成悬空的遮边效果,就可以挡住手机屏幕的边缘,当拥有正视差或负视差的物体在贴近屏幕边缘时,会先被竖框遮挡住,但因为竖框的高度h和遮挡的宽度w是根据屏幕特性计算好的,会比所有负视差的物体还要靠近观看者,所以这时看到的出屏物体并不会让观看者产生前后关系混乱或者视差突变的错觉。一些实施例中,内口要比屏幕小1mm以上及10mm以内。内口太小不容易让观看者寻找到好的观看点,因为手机歪斜的时候会看到屏幕与手机的连接处,起不到效果。遮挡的太厉害,会遮挡手机画面,影响观看。如果竖框是垂直的或者向外倾斜,也起不到作用,因为可以直接看到屏幕的边缘,无法把双眼的真实视差跟屏幕的虚拟视差有效的融合在一起。所以当形成一个内斜的竖框,双眼看这个竖框可以形成一个空间视差,正好能与看屏幕的时候的视差相融合,完美解决裸眼3D屏幕边缘的眩晕问题。且这样的设计,完美地解决了裸眼3D立体显示以上弊端,即在裸眼3D屏幕上嵌套一个内斜的竖框后,在用户通过双眼观看平面屏幕所显示的三维视频时,竖框可以形成一个空间视差,正好能与看屏幕时的视差相融合,从而解决了困扰裸眼3D行业已久的屏幕边缘视差变化及由此引发的眩晕和不舒适的问题。
下面结合附图继续说明所述裸视三维显示组件及所述三维显示装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裸视三维显示组件如图9所示,所述三维倾斜框架300包括四个斜侧板310,四个斜侧板310首尾相连设置,各斜侧板310之间形成有中空区320。本实施例中,三维倾斜框架的斜侧板310内倾的宽度w为0.1毫米至10毫米。请一并参阅图10及图11,中空区320靠近显示屏幕的位置较大,作为靠近或接触显示屏幕的内口321,中空区320远离显示屏幕的位置较小,作为观看口亦即外口322;结合图9,外口322的边缘与显示屏幕的边缘间距为0.1毫米至10毫米。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裸视三维显示组件如图11所示,其具有三维倾斜框架300,请一并参阅图12,采用图11所示裸视三维显示组件的所述三维显示装置还具有裸视三维显示终端200,本实施例中,三维倾斜框架300全部位于裸视三维显示终端200之上,即三维倾斜框架300全部位于裸视三维显示终端200的显示屏幕之上。由图11及图12可见,三维倾斜框架300的观看口即外口322小于裸视三维显示终端200的显示屏幕。三维倾斜框架的斜侧板310内倾的宽度w即外口322的边缘与显示屏幕的边缘间距,斜侧板310于所述显示屏幕的显示方向230上具有预设高度h,本实施例中w为0.1毫米至10毫米,本实施例中h为1厘米至12.5厘米。预设倾斜度即为宽度w与预设高度h的夹角的余角α的角度值。α的正切为宽度w与预设高度h的比值。w为0.1毫米,h为1厘米时,α约为5.74度。w为0.1毫米,h为7.5厘米时,α约为7.59度。w为10毫米,h为1厘米时,α为45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三维显示装置如图13所示,与图12所示实施例不同的是,三维倾斜框架300及其内口小于等于裸视三维显示终端200的显示屏幕210,且小于裸视三维显示终端200以露出其部分边缘位置220,亦可遮挡全部的边缘位置220。这样的设计,有利于确保裸视三维显示终端200的边缘位置220被三维倾斜框架300所遮挡,确保平面屏幕所显示的三维视频与显示屏幕的视差相融合,从而解决了裸视三维显示的屏幕边缘视差变化问题。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三维显示装置如图14所示,与图12所示实施例不同的是,所述裸视三维显示组件的三维倾斜框架300完全盖设于裸视三维显示终端200之外,即斜侧板310部分位于所述裸视三维显示终端200之外,其余部分位于所述裸视三维显示终端200及其显示屏幕210之上,且斜侧板310完全挡住裸视三维显示终端200的侧边。三维倾斜框架的斜侧板310内倾具有宽度w,斜侧板310于所述显示屏幕的显示方向230上具有预设高度h,宽度w与预设高度h共同限定夹角α。这样的设计,使得三维倾斜框架300与裸视三维显示终端200整体形成一个观看空间亦可称为观看空域,达到沉浸式观看的效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三维显示装置如图15所示,与图12所示实施例不同的是,所述裸视三维显示组件的三维倾斜框架300盖设于裸视三维显示终端200之外,与图13所示实施例不同的是,三维倾斜框架300的斜侧板310未完全挡住裸视三维显示终端200的侧边,裸视三维显示终端200的部分侧边外露。结合图7及图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三维显示装置采用了图9及图10所示实施例的裸视三维显示组件,显示三维图像的实际状态如图16所示,此时由于三维倾斜框架300的作用,于用户的观察则会认为三维图像211的缺失部分是被三维倾斜框架300所遮挡,而与显示屏幕210无关,即用户对于图16的逻辑理解如图17所示,可以“脑补”完善部分三维图像211。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裸视三维显示组件如图18所示,其包括三维倾斜框架300及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三维倾斜框架300上的转动支架件400,请一并参阅图19,本实施例中,斜侧板310设有插槽位360,转动支架件400可拆卸地插设于插槽位360中。结合图19及图20,转动支架件400可转动设置以调整三维倾斜框架300的相对位置,例如相对于支撑面500的位置,以对应地调整所述裸视三维显示终端及其显示屏幕的显示方向。
请一并参阅图21及图22,各斜侧板310之间形成有中空区320,中空区320靠近显示屏幕的位置为内口321,中空区320远离显示屏幕的位置为外口322,内口321大于外口322;三维倾斜框架于相邻两斜侧板310的相连角部处设有增厚边位312以增强三维倾斜框架的结构稳定性;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增厚边位312设有圆角即弧形角以增强安全性,避免伤害用户。转动支架件400可拆卸地安装于插槽位360上且邻近内口321,即转动支架件400邻近显示屏幕设置。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23及图24,为了便于配合固定裸视三维显示终端及其显示屏幕,结合图14所示实施例,所述三维倾斜框架还于斜侧板310上凸设有抵接部313,请一并参阅图25及图26,抵接部313用于配合转动支架件400例如其连接部抵接显示屏幕,以使裸视三维显示终端位于转动支架件400与抵接部313之间,从而固定裸视三维显示终端及其显示屏幕的位置,亦便于控制裸视三维显示终端及其显示屏幕的位置。
进一步地,结合图27及图28,各斜侧板310形成的中空区具有靠近或接触显示屏幕的内口321,以及远离显示屏幕的外口322;本实施例中,所述三维倾斜框架300包括导向框314及滑动板315,所述滑动板315滑动设置于所述导向框314上且限位于所述导向框314。本实施例中,所述滑动板315的数量为四个,所述导向框314有分离设置的四部分,亦可理解为三维倾斜框架300有四个导向框314或者四个导向框部分;两部分导向框314一方面分别限位一滑动板315以免其脱离,且作为该滑动板315的滑动凸轨道或滑动凹槽道,另一方面又被滑动板315所约束,以使四个导向框314或者四个导向框部分及四个滑动板315共同形成三维倾斜框架300或者作为三维倾斜框架300的一部分。其中,位于同一边的两部分导向框314及一滑动板315共同形成一所述斜侧板310,且该滑动板315滑动设置两部分导向框314上,即形成了上述实施例中所述滑动连接的组合板。这样能够实现通过滑动板315沿一部分或两部分导向框314滑动,调整斜侧板310的宽度,适配多种大小不同的显示屏幕。其余实施例以此类推,不做赘述。本实施例中,所述转动支架件400设有支撑部410、连接部420、转动轴430及安装部440,支撑部410与连接部420通过转动轴430阻尼转动连接,以在受力转动后保持一定的转动角度,安装部440与连接部420连接且形成一定夹角,安装部440可拆卸地安装于斜侧板310的插槽位360上,亦可理解为安装部440至少部分可拆卸地安装于斜侧板310的插槽位360中。所述转动支架件400于安装部440的与插槽位360相接触处设有防滑区450或防滑部以防脱落,所述转动支架件400于安装部440中开设有至少一间隙区460以便安装部440安装于插槽位360中时发生可恢复性形变例如弹性形变。
上述实施例中,导向框314设有导向凸轨311作为所述滑动凸轨道,滑动板315滑动设置两部分导向框314的导向凸轨311上,请一并参阅图23及图24,滑动板315卡在导向凸轨311上,导向凸轨311作为导向框314的一部分,分别限位一滑动板315以免其脱离。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其它实施例还包括,上述各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相互组合所形成的、能够实施的裸视三维显示组件及三维显示装置。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裸视三维显示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一定景深的三维倾斜框架,用于避免固视;
所述三维倾斜框架包括至少二个斜侧板,每一所述斜侧板用于至少部分设置在显示屏幕之上,所述斜侧板向内具有预设倾斜度,且于所述显示屏幕的显示方向上具有预设高度;所述斜侧板设有间隔区或间隔槽,所述间隔区或所述间隔槽用于形成视觉差异空间;
所述斜侧板设置为遮挡所述显示屏幕的边缘位置;
通过在显示屏幕上设置内倾的三维倾斜框架,在用户通过双眼观看平面屏幕所显示的三维视频时,形成了一个空间视差,正好能与看屏幕时的视差相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裸视三维显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斜侧板全部设置在所述显示屏幕之上且所述斜侧板的边缘直接遮挡所述显示屏幕的边缘位置;或者,
所述斜侧板部分设置在显示屏幕之上且通过空间位置间接遮挡所述显示屏幕的边缘位置;及/或,
所述斜侧板的长度及/或高度相对于所述显示屏幕可调整设置;及/或,
所述三维倾斜框架还包括转动支架件,且至少一所述斜侧板设有插槽位,所述斜侧板具有远离所述显示屏幕的末端部,所述转动支架件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插槽位上且邻近所述显示屏幕设置,以使所述显示屏幕位于所述转动支架件与所述末端部之间,所述转动支架件可转动设置以调整所述显示屏幕的显示方向;所述转动支架件设有支撑部、连接部、转动轴及安装部,支撑部与连接部通过转动轴阻尼转动连接,以在受力转动后保持一定的转动角度,安装部与连接部连接且形成一定夹角,安装部可拆卸地安装于斜侧板的插槽位上,所述转动支架件于安装部的与插槽位相接触处设有防滑区或防滑部以防脱落,所述转动支架件于安装部中开设有至少一间隙区以便安装部安装于插槽位中时发生可恢复性形变。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裸视三维显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三维倾斜框架包括相对设置的一对所述斜侧板,且一对所述斜侧板对称设置;所述三维倾斜框架或所述斜侧板具有高度伸缩结构,所述高度伸缩结构用于调整所述斜侧板相对于所述显示屏幕的高度,所述高度伸缩结构为弹性形变结构或者滑动连接的组合板;所述三维倾斜框架或所述斜侧板具有宽度伸缩结构,所述宽度伸缩结构用于调整所述斜侧板相对于所述显示屏幕的宽度,所述宽度伸缩结构为弹性形变结构或者滑动连接的组合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裸视三维显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三维倾斜框架还包括相对设置的一对直侧板,且一对所述直侧板对称设置,所述直侧板为平板且平行于所述显示方向,每一所述直侧板分别邻接两所述斜侧板,两所述直侧板及两所述斜侧板共同围合设置;或者,
所述三维倾斜框架还包括相对设置的另一对所述斜侧板,两对所述斜侧板共同围合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裸视三维显示组件,其特征在于,两所述直侧板及两所述斜侧板一体成型设置;或者,
两对所述斜侧板一体成型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裸视三维显示组件,其特征在于,两所述直侧板及两所述斜侧板共同围合设置形成邻接所述显示屏幕的内连接位;或者,两对所述斜侧板共同围合设置形成邻接所述显示屏幕的内连接位;
所述内连接位紧密贴合所述显示屏幕设置;及/或,
共同围合设置形成的所述三维倾斜框架中,至少一所述斜侧板或至少一所述直侧板预留有开口;或者,邻近所述显示屏幕的电源接口及/或控制按键的所述斜侧板或所述直侧板预留有开口;或者,一对所述斜侧板或一对所述直侧板预留有开口,其中一所述开口对应于所述显示屏幕的电源接口,及/或,另一所述开口对应于所述显示屏幕的控制按键。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裸视三维显示组件,其特征在于,两对所述斜侧板共同围合设置形成内口及外口,或者,两所述直侧板及两所述斜侧板共同围合设置形成内口及外口;
所述外口的形状与所述显示屏幕的形状相似,所述外口小于所述显示屏幕,且所述外口的边缘与所述显示屏幕的边缘间距为0.1毫米至10毫米;
所述内口大于或等于所述显示屏幕,或者,所述内口小于所述显示屏幕且所述内口的边缘与所述显示屏幕的边缘间距为0.1毫米至1毫米。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裸视三维显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高度大于等于1厘米;及/或,所述预设倾斜度大于等于5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裸视三维显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高度大于等于7.5厘米;及/或,所述预设倾斜度大于等于7.6度且小于等于45度。
10.一种三维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裸视三维显示终端及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裸视三维显示组件,所述裸视三维显示组件的三维倾斜框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裸视三维显示终端的显示屏幕之上。
CN202110703637.7A 2021-06-24 2021-06-24 裸视三维显示组件及三维显示装置 Active CN11353448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703637.7A CN113534489B (zh) 2021-06-24 2021-06-24 裸视三维显示组件及三维显示装置
PCT/CN2021/136832 WO2022267374A1 (zh) 2021-06-24 2021-12-09 裸视三维显示组件及裸视三维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703637.7A CN113534489B (zh) 2021-06-24 2021-06-24 裸视三维显示组件及三维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34489A CN113534489A (zh) 2021-10-22
CN113534489B true CN113534489B (zh) 2023-05-23

Family

ID=781257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703637.7A Active CN113534489B (zh) 2021-06-24 2021-06-24 裸视三维显示组件及三维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53448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55626B (zh) * 2021-07-23 2023-06-13 深圳市立体通技术有限公司 裸视三维显示组件及裸视三维显示装置
WO2022267374A1 (zh) * 2021-06-24 2022-12-29 深圳市立体通技术有限公司 裸视三维显示组件及裸视三维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20293B (zh) * 2015-05-20 2017-12-22 深圳超多维光电子有限公司 立体显示装置及立体显示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34489A (zh) 2021-10-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534489B (zh) 裸视三维显示组件及三维显示装置
AU684064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esenting stereoscopic images
US8303123B2 (en) Stereoscopic kaleidoscope and 3D viewer
US8848040B2 (en) 3D display system with active shutter plate
US5400177A (en) Technique for depth of field viewing of images with improved clarity and contrast
US7612795B2 (en) Enhancement of visual perception III
US5757550A (en) Dual-view imaging product
CN103246071A (zh) 一种3d显示装置
CN215495777U (zh) 空间显示配件及显示装置
CA2132453A1 (en) Twin screen imaging system
KR100586221B1 (ko) 평면 표시 장치를 이용한 3차원 영상 표시 장치
CN113655626B (zh) 裸视三维显示组件及裸视三维显示装置
CN204807824U (zh) 数字偏振空间分割成像装置
CN203191638U (zh) 一种3d显示装置
US5691843A (en) Enhanced depth perception in a two-dimensional image
CN207966376U (zh) 一种微阵列平板显示器件及平板显示系统
JPH06311536A (ja) 立体映像表示装置及び立体映像表示用アダプタ
CN1567026A (zh) 单机立体图像投影装置
WO2022267374A1 (zh) 裸视三维显示组件及裸视三维显示装置
JP3762714B2 (ja) 眼鏡なし立体映像表示装置
KR101231232B1 (ko) 3차원 영상 제공 장치
KR101161318B1 (ko) 입체영상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216622868U (zh) 一种狭缝光栅及裸眼三维图像显示装置
CN215932284U (zh) 三维显示设备
CN218918338U (zh) 一种远像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