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520556B - 一种肩锁关节修复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肩锁关节修复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520556B
CN113520556B CN202110779644.5A CN202110779644A CN113520556B CN 113520556 B CN113520556 B CN 113520556B CN 202110779644 A CN202110779644 A CN 202110779644A CN 113520556 B CN113520556 B CN 11352055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op plate
plate piece
loop
hole
threa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77964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520556A (zh
Inventor
董文兴
尹济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Tianxing Med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Tianxing Bomaidi Medical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Tianxing Bomaidi Medical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Tianxing Bomaidi Medical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779644.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520556B/zh
Publication of CN1135205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2055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52055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2055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56Surgical instruments or methods for treatment of bones or joints;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56Surgical instruments or methods for treatment of bones or joints;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61B17/58Surgical instruments or methods for treatment of bones or joints;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for osteosynthesis, e.g. bone plates, screws, setting implements or the like
    • A61B17/60Surgical instruments or methods for treatment of bones or joints;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for osteosynthesis, e.g. bone plates, screws, setting implements or the like for external osteosynthesis, e.g. distractors, contractors
    • A61B17/66Alignment, compression or distraction mechanism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56Surgical instruments or methods for treatment of bones or joints;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61B17/58Surgical instruments or methods for treatment of bones or joints;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for osteosynthesis, e.g. bone plates, screws, setting implements or the like
    • A61B17/88Osteosynthesis instruments; Methods or means for implanting or extracting internal or external fixation devices
    • A61B17/8866Osteosynthesis instruments; Methods or means for implanting or extracting internal or external fixation devices for gripping or pushing bones, e.g. approximators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肩锁关节复位治疗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肩锁关节修复装置,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弹性材料制成的第一袢板件以及弹性材料制成的第二袢板件,第一袢板件以及第二袢板件上均至少存在一个形变孔;第一袢板件与第二袢板件之间穿设有用于使两者向相互靠近的方向移动的尾线;由于第一袢板件的压缩形变性能,使得第一袢板件能够压缩尺寸以通过锁骨以及喙突上的通孔,这样使得该通孔的尺寸相比于金属板所需要的通孔尺寸更小,达到了减少复位治疗手术过程中的去骨量以降低医源性损害的目的。

Description

一种肩锁关节修复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肩锁关节复位治疗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肩锁关节修复装置。
背景技术
运动医学中对于肩锁关节脱位的治疗,一般成对使用带袢钛板对相互脱开的锁骨和喙突进行固定以实现肩锁关节的复位治疗。
参照图1,相关技术中记载的带袢钛板包括钛合金加工而成的金属板3,金属板3上开设有两个贯穿带袢钛板的尾线孔31,两个尾线孔31靠近金属板3的中间位置开设;在金属板3上两个尾线孔31相互远离的一侧均开设有牵拉孔32;成对使用的带袢钛板构成的结构为,两个金属板3相对设置且两个金属板3之间穿设有尾线5,即尾线5的端头依次通过四个尾线孔31并在四个尾线孔31之间缠绕至少两圈,尾线5的两个线头最终延伸至其中一个金属板3远离另一金属板3的一侧;此外,每个金属板3上的其中一个牵拉孔32内穿设有牵引线4。
复位治疗的手术过程包括以下步骤,S1、同时锁骨1以及喙突2开设供金属板3、尾线5以及牵引线4的通孔,该通孔的直径应小于金属板3的长度,并大于或等于金属板3的宽度,即能够使金属板3沿着自身长度方向通过该通孔;S2、使用插入器并牵拉牵引线4将其中一个金属板3以及尾线5相应的线段通过事先打好的通孔并移动至喙突2远离锁骨1的一侧,且应使尾线5的两个端头所靠近的金属板3位于锁骨1远离喙突2的一侧;S3、调整两个金属板3的位置,使金属板3的表面分别贴合在相应的锁骨1或喙突2上;S4、从锁骨1远离喙突2的一侧牵拉尾线5的两个线头,在此过程中两个金属板3相互靠近进而将锁骨1与喙突2压迫在两个金属板3之间,从而闭合肩锁关节并完成复位治疗。
针对上述相关技术方案,发明人发现:钛合金或其他金属材质的带袢钛板虽然满足了肩关节脱位等运动医学手术对修复结构的强度需求以及刚度需求,但也正因如此造成了带袢钛板在穿过锁骨1以及喙突2上开设的通孔的过程中无法产生形变,进而需要使该通孔开设的直径较大以供带袢钛板通过,即造成了较大的去骨量并可能造成更大的医源性损害。
发明内容
为了减少复位治疗手术过程中的去骨量以降低医源性损害,本申请提供一种肩锁关节修复装置。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肩锁关节修复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肩锁关节修复装置,包括弹性材料制成的第一袢板件以及弹性材料制成的第二袢板件,第一袢板件以及第二袢板件上均至少存在一个形变孔;第一袢板件与第二袢板件之间穿设有用于使两者向相互靠近的方向移动的尾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对锁骨以及喙突进行压紧固定时,可对第一袢板件进行压缩形变以使第一袢板件能够以压缩态插入锁骨与喙突上的通孔中,在插入器的作用下使第一袢板件完全通过锁骨与喙突上的通孔并到达喙突远离锁骨的一侧;此时第二袢板件以及尾线的线头均应位于锁骨远离喙突的一侧;通过牵引拉动尾线以使第一袢板件与第二袢板件存在相互靠近的趋势,直至第一袢板件抵紧在喙突上且第二袢板件抵紧在锁骨上,接着将尾线缝合在人体组织或骨骼上以实现尾线的固定,这样锁骨与喙突压紧在第一袢板件与第二袢板件之间并完成了复位治疗;由于第一袢板件具有压缩形变的性能,使得第一袢板件能够被压缩尺寸以通过锁骨以及喙突上的通孔,这样使得该通孔的尺寸相比于金属板所需要的通孔尺寸更小,减少了复位治疗手术过程中的去骨量并降低了医源性损害。
可选的,形变孔存在有一个;尾线与第二袢板件相连接并向第一袢板件延伸,尾线穿入第一袢板件并从第一袢板件上穿出;尾线与第二袢板件的连接处至少存在两个且两个连接处间隔分布;尾线与第一袢板件的穿设处至少存在两个且两个穿设处间隔分布。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牵引拉动尾线以使第一袢板件与第二袢板件向相互靠近的方向移动的过程中,对第二袢板件施加阻碍第二袢板件远离锁骨的作用力,由于尾线的线头位于锁骨远离喙突的一侧,这样牵引拉动尾线时,尾线将拉动第一袢板件不断靠近喙突,且位于第一袢板件与第二袢板件之间的尾线线段逐渐减小,第一袢板件与第二袢板件进而存在相互靠近的趋势,锁骨与喙突压紧在二者之间;由于连接处以及穿设处均间隔分布,这样使得第一袢板件以及第二袢板件所受尾线作用力的受力点间隔开来,降低了第一袢板件与第二袢板件由于一端受力而极易通过锁骨与喙突上的通孔的可能性。
可选的,第一袢板件上依次开设有沿第一袢板件的延伸方向间隔分布的第一穿线通道、第二穿线通道、第三穿线通道以及第四穿线通道;第二袢板件上依次开设有沿第二袢板件的延伸方向间隔分布的第五穿线通道、第六穿线通道、第七穿线通道以及第八穿线通道;尾线设置有两根;一根尾线依次通过第一穿线通道、第三穿线通道、第七穿线通道、第五穿线通道、第一穿线通道和第三穿线通道穿设在第一袢板件以及第二袢板件之间;另一根尾线依次通过第二穿线通道、第四穿线通道、第八穿线通道、第六穿线通道、第二穿线通道和第四穿线通道穿设在第一袢板件以及第二袢板件之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从锁骨远离喙突的一侧牵引拉动尾线时,尾线的各个线段对第一袢板件以及第二袢板件作用相应方向的拉力,第一袢板件与尾线的连接处以及第二袢板件与尾线的连接处均向相互靠近的方向收缩,第一袢板件与第二袢板件由于局部受拉并形变成为十字形锚固件;收缩后的第一袢板件以及第二袢板件具有一定的刚度以能够承受一定的交变载荷。
可选的,第一袢板件以及第二袢板件均为内部中空设置;第一袢板件上间隔开设有第一穿线孔以及第二穿线孔;第二袢板件上间隔开设有第三穿线孔以及第四穿线孔;尾线通过第一穿线孔穿入第一袢板件并从第二穿线孔穿出第一袢板件,向第二袢板件延伸;通过第四穿线孔穿入第二袢板件并从第三穿线孔穿出第二袢板件,向第一袢板件延伸;通过第一穿线孔穿入第一袢板件内并从第二穿线孔穿出第一袢板件;尾线围绕形变孔设置且形变孔的一周均盘布有尾线线段。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尾线的线头最终在喙突远离锁骨的一侧从第一袢板件内穿出,因此在从锁骨远离喙突的一侧牵引拉动尾线的过程中,尾线对第一袢板件作用向靠近喙突方向的作用力,尾线同时对第二袢板件作用向靠近锁骨方向的作用力即阻碍第二袢板件远离锁骨的作用力,锁骨与喙突进而压紧在第一袢板件与第二袢板件之间。
可选的,尾线设置有多根;多根尾线在第一袢板件内部分别向第一袢板件的形变孔两侧延伸;多根尾线在第二袢板件内部分别向第二袢板件的形变孔两侧延伸。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一袢板件抵接在喙突上且第二袢板件抵接在锁骨上后,若继续牵引拉动尾线,多根尾线对第一袢板件作用向靠近喙突方向的拉力,并对第二袢板件作用向靠近锁骨方向的拉力;此外,由于多根尾线分别在形变孔两侧延伸,进而在尾线被拉的同时,第一袢板件的各个部位均能够受到尾线对其作用的向靠近喙突方向的压力,且第二袢板件的各个部位均能够受到尾线向靠近锁骨方向的压力。
可选的,尾线在第一穿线孔与第二穿线孔之间往复穿入并穿出第一袢板件;尾线在第三穿线孔与第四穿线孔之间往复穿入并穿出第二袢板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尾线多次反复地穿入并穿出第一袢板件以及第二袢板件,增加了第一袢板件与尾线之间以及第二袢板件与尾线之间的连接部位,当尾线在第一袢板件内部以及第二袢板件内部收缩变短时,多个连接部位受到尾线的作用力向靠近形变孔中心的方向靠近,第一袢板件与第二袢板件进而更易在尾线的作用下发生形变进而提高刚度。
可选的,尾线设置有一根或多根;尾线穿入第一袢板件内并围绕第一袢板件的形变孔缠绕至少一周;尾线穿入第二袢板件内并围绕第二袢板件的形变孔缠绕至少一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同样能够实现尾线对第一袢板件以及第二袢板件作用使两者向相互靠近的方向移动的作用力,即实现锁骨与喙突压紧在第一袢板件与第二袢板件之间。
可选的,第一袢板件以及第二袢板件均为内部中空设置;第一袢板件上间隔开设有第一穿线孔以及第二穿线孔;第二袢板件上间隔开设有第三穿线孔以及第四穿线孔;尾线设置有多根;一部分尾线通过第一穿线孔进入到第一袢板件内部并围绕第一袢板件的形变孔缠绕至少一周,通过第一穿线孔穿出第一袢板件并向第二袢板件延伸;通过第四穿线孔进入到第二袢板件内部并围绕第二袢板件的形变孔缠绕至少一周,通过第四穿线孔穿出第二袢板件并向第一袢板件延伸;通过第一穿线孔进入到第一袢板件内部并围绕第一袢板件的形变孔缠绕至少一周,通过第一穿线孔穿出第一袢板件;另一部分尾线通过第二穿线孔进入到第一袢板件内部并围绕第一袢板件的形变孔缠绕至少一周,通过第二穿线孔穿出第一袢板件并向第二袢板件延伸;通过第三穿线孔进入到第二袢板件内部并围绕第二袢板件的形变孔缠绕至少一周,通过第三穿线孔穿出第二袢板件并向第一袢板件延伸;通过第二穿线孔进入到第一袢板件内部并围绕第一袢板件的形变孔缠绕至少一周,通过第二穿线孔穿出第一袢板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减少了第一袢板件以及第二袢板件上的局部载荷。使得第一袢板件以及第二袢板件的受力更加均匀,提高了第一袢板件以及第二袢板件承受载荷的能力。
可选的,形变孔开设有两个;尾线与第二袢板件相连接并向第一袢板件延伸,尾线穿入第一袢板件并从第一袢板件上穿出;尾线与第一袢板件的穿设处位于第一袢板件上的两个形变孔之间;尾线与第二袢板件的连接处位于第二袢板件上的两个形变孔之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袢板件以及第二袢板件均包括两部分,两部分上开设的形变孔能够使第一袢板件以及第二袢板件更易发生压缩形变进而提高刚度;这种方案需要增大第一袢板件以及第二盘袢板件的长度以供两个形变孔的开设,长度的增加并不影响锁骨以及喙突上通孔的尺寸,且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第一袢板件与喙突之间以及第二袢板件与锁骨之间的接触面积,进而降低了第一袢板件以及第二袢板件在固定完成后进入到通孔内部的可能性。
可选的,尾线穿入第二袢板件内部并围绕第二袢板件的一个形变孔至少一周后,穿出第二袢板件并向第一袢板件延伸,穿入第一袢板件并围绕第一袢板件的两个形变孔缠绕至少一周,从第一袢板件中穿出并向第二袢板件延伸,穿入第二袢板件并在第二袢板件内部围绕另一形变孔缠绕至少一周,从第二袢板件中穿出。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同样能够实现尾线对第一袢板件以及第二袢板件作用使两者向相互靠近的方向移动的作用力,即实现锁骨与喙突压紧在第一袢板件与第二袢板件之间。
综上所述,通过设置了弹性材料支制成的第一袢板件、弹性材料支制成的第二袢板件以及用于使两者向相互靠近的方向移动的尾线,在第一袢板件上以及第二袢板件上均开设有形变孔,使得第一袢板件能够压缩尺寸以通过锁骨以及喙突上的通孔,这样使得该通孔的尺寸相比于金属板所需要的通孔尺寸更小,减少了复位治疗手术过程中的去骨量并降低了医源性损害。
附图说明
图1是锁骨与喙突处于压紧在相关技术中的带袢钛板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一中的肩锁关节修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第一袢板件在通过喙突上的通孔过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一中的肩锁关节修复装置处于安装在锁骨与喙突上的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中的第一袢板件以及第二袢板件均已发生形变并成为十字形锚固件;
图5是实施例一中的第一袢板件以及第二袢板件的制造流程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二中的肩锁关节修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实施例三中的肩锁关节修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实施例四中的肩锁关节修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实施例五中的肩锁关节修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实施例五中的尾线穿设在第二袢板件内部的走线示意图;
图11是实施例六中的肩锁关节修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实施例六中的第一袢板件以及第二袢板件的制造流程示意图;
图13是实施例七中的肩锁关节修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锁骨;2、喙突;3、金属板;31、尾线孔;32、牵拉孔;4、牵引线;5、尾线;6、第一袢板件;61、第一穿线通道;62、第二穿线通道;63、第三穿线通道;64、第四穿线通道;65、第一穿线孔;66、第二穿线孔;7、第二袢板件;71、第五穿线通道;72、第六穿线通道;73、第七穿线通道;74、第八穿线通道;75、第三穿线孔;76、第四穿线孔;8、形变孔;9、中空缝线套管;91、插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参照图2,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肩锁关节修复装置,包括弹性材料制成的第一袢板件6以及弹性材料制成的第二袢板件7;第一袢板件6与第二袢板件7之间穿设有尾线5,当牵引拉动尾线5时第一袢板件6与第二袢板件7之间能够向相互靠近的方向移动;具体的,第一袢板件6的形状为圆环状且第一袢板件6的结构为内部中空的管状结构;第二袢板件7与第一袢板件6的形状结构相同,两者的区别仅在于安装位置的不同,这里不再赘述;第一袢板件6内圆轮廓围成的区域以及第二袢板件7内圆轮廓围成的区域形成形变孔8。
参照图2和图3,在对脱位的肩锁关节进行复位治疗的过程中,沿着第一袢板件6的径向挤压第一袢板件6以使第一袢板件6沿自身径向压缩变形,第一袢板件6被压缩变窄并能够进入到锁骨1与喙突2上的通孔内部,接着通过插入器将处于压缩态的第一袢板件6从锁骨1与喙突2上的通孔中拽出直至第一袢板件6到达喙突2远离锁骨1的一侧,此时第一袢板件6回弹膨胀至常态且第二袢板件7位于锁骨1远离喙突2的一侧;接着调整第一袢板件6以及第二袢板件7,以使第一袢板件6贴合在喙突2上且第二袢板件7贴合在锁骨1上;然后通过牵引拉动尾线5以使第一袢板件6与第二袢板件7向相互靠近的方向移动,直至第一袢板件6抵紧在喙突2上且第二袢板件7抵紧在锁骨1上,喙突2与锁骨1进而被压紧在第一袢板件6与第二袢板件7之间;最后将尾线5的线头缝合固定在人体组织或骨骼上以稳定修复装置与肩锁关节的位置。
弹性材料制成的第一袢板件6具有可压缩形变的性能,这样使得第一袢板件6能够通过压缩尺寸以穿过锁骨1和喙突2上的通孔,相比于刚性金属材质制成的带袢钛板,本申请中的第一袢板件6在穿过锁骨1以及喙突2时所需的通孔直径更小,即减少了复位治疗手术过程中的去骨量,进而降低了医源性的损害。
具体的,由于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材质不会刺激周边组织且化学性质稳定,更适合应用在复位治疗手术中,因此第一袢板件6为采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材质制成的第一袢板件6,第二袢板件7为采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材质制成的第二袢板件7,尾线5则直接采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缝线。
参照图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袢板件6上开设有沿第一袢板件6的周向间隔均布的四个通道,这四个通道分别为沿第一袢板件6的周向依次开设的第一穿线通道61、第二穿线通道62、第三穿线通道63以及第四穿线通道64,每个通道向第一袢板件6内部延伸且每个通道的两端均贯穿第一袢板件6的管壁;第二袢板件7上开设有沿第二袢板件7的周向间隔均布的四个通道,这四个通道分别为沿第二袢板件7的周向依次开设的第五穿线通道71、第六穿线通道72、第七穿线通道73以及第八穿线通道74,每个通道向第二袢板件7内部延伸且每个通道的两端均贯穿第二袢板件7的管壁。
参照图2,尾线5设置有两根,其中一根尾线5的走线路径为:尾线5通过第二袢板件7的形变孔8向靠近第一袢板件6的方向延伸,穿过第一穿线通道61以及第三穿线通道63并向靠近第二袢板件7的方向延伸,穿过第七穿线通道73以及第五穿线通道71并向靠近第一袢板件6的方向延伸,穿过第一穿线通道61和第三穿线通道63,最后向靠近第二袢板件7的方向延伸并通过第二袢板件7的形变孔8;另一根尾线5的走线路径为:尾线5通过第二袢板件7的形变孔8向靠近第一袢板件6的方向延伸,穿过第二穿线通道62以及第四穿线通道64并向靠近第二袢板件7的方向延伸,穿过第八穿线通道74以及第六穿线通道72并向靠近第一袢板件6的方向延伸,穿过第二穿线通道62和第四穿线通道64,最后向靠近第二袢板件7的方向延伸并通过第二袢板件7的形变孔8。
参照图2和图4,当第一袢板件6到达喙突2远离锁骨1的一侧后,应使尾线5位于第一袢板件6与第二袢板件7之间的线段置于锁骨1以及喙突2上所开通孔内,并使每根尾线5的线头延伸至锁骨1远离喙突2的一侧;当牵引拉动尾线5以使尾线5向锁骨1与喙突2的通孔外部不断伸出时,尾线5位于第一袢板件6与第二袢板件7之间的线段逐渐变短,尾线5对第一袢板件6以及第二袢板件7施加作用力并使二者产生相互靠近的趋势,第一袢板件6进而被拉紧在喙突2表面且第二袢板件7被拉紧在锁骨1表面,喙突2与锁骨1进而被压紧在第一袢板件6与第二袢板件7之间。
参照图4,在上述过程中,尾线5位于各个通道内部的线段对第一袢板件6以及第二袢板件7相应的位置处施加径向作用力,各个受力处相互靠近进而使第一袢板件6以及第二袢板件7发生形变并形成扁平的十字形锚固件,十字形锚固件的四个端点起到抓持骨表面的作用;在此过程中,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间距受压变小,进而使得第一袢板件6以及第二袢板件7的刚度变大,直至应变量到达临界点并不可被继续压缩;十字形锚固件的径向最大尺寸大于锁骨与喙突上的通孔直径,第一袢板件6与第二袢板件7进而以具有较大刚度的状态停驻在相应的骨表面。
此外,参照图2和图5,第一袢板件6以及第二袢板件7可采用一体成型的方式如注塑或增材制造的方式制成,也可采用中空缝线套管9经过折弯、插装以及修整后制成,进一步解释为,中空缝线套管9的周面上开设有两个插装孔91,两个插装孔91分别靠近中空缝线套管9的两端设置且分别开设在中空缝线套管9的两侧,折弯中空缝线套管9以使中空缝线套管9的两端分别插入至靠近另一端的插装孔91内,最后对插装完成的中空缝线套管9上的凸起进行修整即可。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尾线5通过多个通道穿入并穿出第二袢板件7并与第二袢板件7之间形成四个连接处,且尾线5通过多个通道穿入并穿出第一袢板件6并与第一袢板件6之间形成四个穿设处;当牵引拉动尾线5时,尾线5使第一袢板件6以及第二袢板件7产生相互靠近的趋势,喙突2与锁骨1进而被压紧在第一袢板件6与第二袢板件7之间;与此同时,第一袢板件6以及第二袢板件7发生形变并增大了自身刚度,提高了系统承受负载的能力。
实施例二:
参照图6,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第一袢板件6上开设有沿第一袢板件6的周向间隔分布的第一穿线孔65以及第二穿线孔66,第二袢板件7上开设有沿第二袢板件7的周向间隔分布的第三穿线孔75以及第四穿线孔76。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穿线孔65以及第二穿线孔66分别开设在第一袢板件6的两侧并与第一袢板件6内部连通;第三穿线孔75以及第四穿线孔76分别开设在第二袢板件7的两侧并与第二袢板件7内部连通。
两根尾线5的走线路径共同点为:尾线5通过第二袢板件7的形变孔8向靠近第一袢板件6的方向延伸,穿过第一穿线孔65进入到第一袢板件6内部,在第一袢板件6内部环绕半周后通过第二穿线孔66从第一袢板件6内部穿出,向靠近第二袢板件7的方向延伸并通过第四穿线孔76进入到第二袢板件7内部,在第二袢板件7内部环绕半周后通过第三穿线孔75从第二袢板件7内部穿出,向靠近第一袢板件6的方向延伸并通过第一穿线孔65进入到第一袢板件6内部,在第一袢板件6内部环绕半周后通过第二穿线孔66从第一袢板件6内部穿出,向靠近第二袢板件7的方向延伸并通过第二袢板件7的形变孔8。两根尾线5的走线路径区别点为,两根尾线5分别向形变孔8的两侧延伸,进而使得第一袢板件6以及第二袢板件7的一周均有尾线5的线段盘布。
当第一袢板件6贴合在喙突2上且第二袢板件7贴合在锁骨1上后,牵引拉动尾线5以使尾线5不断从锁骨1以及喙突2的通孔内部抽出,第一袢板件6内部的尾线5以及第二袢板件7内部的尾线5向靠近形变孔8圆心的方向收缩,第一袢板件6以及第二袢板件7进而发生形变并提高了刚度,与此同时第一袢板件6与第二袢板件7产生相互靠近的趋势,喙突2与锁骨1进而被压紧在第一袢板件6与第二袢板件7之间。
实施例三:
参照图7,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二的区别在于,尾线5在第一袢板件6上以及第二袢板件7上的盘布方式不同。
进一步解释为,在第一袢板件6的内侧以及外侧上均开设有多个沿第一袢板件6周向分布的通孔,当尾线5进入到第一袢板件6内部后,依次穿过这些通孔进而实现尾线5往复地穿入并穿出第一袢板件6;尾线5与第二袢板件7的盘布方式与上述方式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这样增加了第一袢板件6与尾线5之间以及第二袢板件7与尾线5之间连接部位的数量,当尾线5在第一袢板件6内部以及第二袢板件7内部收缩变短时,这些连接部位受到尾线5的作用力向靠近形变孔8圆心的方向逐渐产生形变,第一袢板件6与第二袢板件7进而更易在尾线5的作用下发生形变以提高刚度。
实施例四:
参照图8,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二的区别在于,尾线5在第一袢板件6内以及第二袢板件7内的盘布方式不同。
进一步的,尾线5可设置有一根或多根,在本实施例中尾线5设置有一根;尾线5通过第一穿线孔65进入到第一袢板件6内部后,围绕第一袢板件6的形变孔8走线至少一周后,通过第二穿线孔66从第一袢板件6内部穿出在本实施例中,尾线5走线一周半;尾线5通过第四穿线孔76进入到第一袢板件6内部后,围绕第二袢板件7的形变孔8走线至少一周,通过第三穿线孔75从第二袢板件7内部穿出,在本实施例中,尾线5走线一周半;向第一袢板件6延伸并通过第一穿线孔65进入到第一袢板件6内部,围绕第一袢板件6的形变孔8走线一周后,通过第一穿线孔65从第一袢板件6内部穿出;通过第二袢板件7的形变孔8延伸至第二袢板件7远离第一袢板件6的一侧。
实施例五:
参照图9和图10,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二的区别在于,尾线5在第一袢板件6内以及第二袢板件7内的盘布方式不同。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尾线5的走线路径为:尾线5通过第二袢板件7的形变孔8向靠近第一袢板件6的方向延伸,通过第一穿线孔65并穿入至第一袢板件6内部,围绕第一袢板件6的形变孔8盘布至少一周后,通过第一穿线孔65穿出第一袢板件6并向靠近第二袢板件7的方向延伸;穿过第四穿线孔76并穿入至第二袢板件7内部,围绕第二袢板件7的形变孔8盘布至少一周后,通过第四穿线孔76穿出第二袢板件7并向靠近第一袢板件6的方向延伸;通过第一穿线孔65并穿入至第一袢板件6内部,围绕第一袢板件6的形变孔8盘布至少一周后,通过第一穿线孔65穿出第一袢板件6并穿过第二袢板件7的形变孔8。
另一条尾线5的走线路径为:尾线5通过第二袢板件7的形变孔8向靠近第一袢板件6的方向延伸,通过第二穿线孔66并穿入至第一袢板件6内部,围绕第一袢板件6的形变孔8盘布至少一周后,通过第二穿线孔66穿出第一袢板件6并向靠近第二袢板件7的方向延伸;穿过第三穿线孔75并穿入至第二袢板件7内部,围绕第二袢板件7的形变孔8盘布至少一周后,通过第三穿线孔75穿出第二袢板件7并向靠近第一袢板件6的方向延伸;通过第二穿线孔66并穿入至第一袢板件6内部,围绕第一袢板件6的形变孔8盘布至少一周后,通过第二穿线孔66穿出第一袢板件6并穿过第二袢板件7的形变孔8。
由于多根尾线5分别在形变孔8的两侧延伸,进而在尾线5被拉的同时,第一袢板件6的各个部位均能够受到尾线5对其作用的向靠近喙突2方向的压力,且第二袢板件7的各个部位均能够受到尾线5向靠近锁骨1方向的压力,这样,减少了第一袢板件6以及第二袢板件7上所受尾线5的局部载荷,使得第一袢板件6以及第二袢板件7的受力更加均匀,提高了第一袢板件6以及第二袢板件7承受载荷的能力。
实施例六:
参照图11,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第一袢板件6以及第二袢板件7的结构不同;进一步解释为,第一袢板件6上的形变孔8存在两个,即第一袢板件6的形状为内部中空的双环管状;第二袢板件7与第一袢板件6的形状相同,两者的区别仅在于安装位置的不同,这里不再赘述。
此外,第一袢板件6上开设有供尾线5穿过第一袢板件6的第一穿线孔65,第一穿线孔65位于第一袢板件6的两个形变孔8之间,第一穿线孔65与第一袢板件6内部连通;第二袢板件7上开设有供尾线5穿过第二袢板件7的第三穿线孔75,第三穿线孔75位于第二袢板件7的两个形变孔8之间,第三穿线孔75与第二袢板件7内部连通。
尾线5的走线路径为:尾线5通过第三穿线孔75穿入第二袢板件7,在第二袢板件7内部围绕两个中的其中一个形变孔8缠绕至少一周,通过第三穿线孔75穿出第二袢板件7并向第一袢板件6延伸,通过第一穿线孔65穿入第一袢板件6并在第一袢板件6内部围绕两个形变孔8呈“8”字形缠绕至少一周后,通过第一穿线孔65穿出第一袢板件6并向第二袢板件7延伸;通过第三穿线孔75进入到第二袢板件7内部并围绕第二袢板件7的另一形变孔8至少一周后,通过第三穿线孔75穿出第二袢板件7并延伸至第二袢板件7远离第一袢板件6的一侧。
当第一袢板件6穿过锁骨1以及喙突2的通孔并调整好第一袢板件6以及第二袢板件7的位置后,第一袢板件6贴合在喙突2上,在牵引拉动尾线5的过程中,需要向第二袢板件7施加压力以使第二袢板件7压紧在锁骨1上;牵引拉动尾线5,尾线5对第一袢板件6施加向靠近喙突2方向的作用力,第一袢板件6进而抵紧在喙突2上;这样,锁骨1以及喙突2被压紧在第一袢板件6与第二袢板件7之间,最后将尾线5的线头缝合固定在人体组织或骨骼上即可。
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袢板件6的结构以及第二袢板件7的结构均为双环结构,相比于单环结构,提高了第一袢板件6与喙突2之间以及第二袢板件7与锁骨1之间的接触面积,进而降低了第一袢板件6以及第二袢板件7在固定完成后进入到锁骨1以及喙突2的通孔内部的可能性。
第一穿线孔65以及第三穿线孔75均开设在两个形变孔8之间,进而在牵引拉动尾线5时,第一穿线孔65、第三穿线孔75以及锁骨1和喙突2上的通孔处于同轴状态,第一袢板件6位于第一穿线孔65两侧的部分能够分别分布在喙突2上的通孔两侧,且第二袢板件7位于第三穿线孔75两侧的部分能够分别分布在锁骨1上的通孔两侧,进而降低了第一袢板件6与第二袢板件7由于一端受力而极易进入到锁骨1以及喙突2上通孔内部的可能性。
参照图12,此外,第一袢板件6以及第二袢板件7可采用一体成型的方式如注塑或增材制造的方式制成,也可采用中空缝线套管9经过折弯、插装以及修整后制成,进一步解释为,中空缝线套管9的管壁上开设有三个插装孔91,其中两个插装孔91分别靠近中空缝线套管9的两端开设且分别开设在中空缝线套管9的两侧,另一个插装孔91开设在中空缝线套管9靠近中心管段的位置处;折弯中空缝线套管9以使中空缝线套管9的两端分别插入至靠近另一端的插装孔91内,在这一过程中使中空缝线套管9的一端穿过靠近中心管段位置处的插装孔91;最后对插装完成的中空缝线套管9上的凸起进行修整即可。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尾线5穿入第二袢板件7并在第二袢板件7内缠绕,这样实现了第二袢板件7与尾线5的相连接;尾线5穿入第一袢板件6并在第一袢板件6内缠绕即尾线5穿设在第一袢板件6内部;对第二袢板件7施加向靠近锁骨1方向的作用力,当牵引拉动尾线5时,第一袢板件6产生向靠近第二袢板件7方向移动的趋势,锁骨1以及喙突2进而被压紧在第一袢板件6与第二袢板件7之间。
实施例七:
参照图13,本实施例与实施例六的区别在于,尾线5的走线路径不同,进一步的,尾线5的走线路径为:尾线5通过第三穿线孔75穿过第二袢板件7并向第一袢板件6延伸,通过第一穿线孔65进入到第一袢板件6内部,在第一袢板件6内部围绕两个形变孔8呈“8”字形缠绕至少一周后,通过第一穿线孔65穿出第一袢板件6并向第二袢板件7延伸;通过第三穿线孔75进入到第二袢板件7内部,在第二袢板件7内部围绕两个形变孔8呈“8”字形缠绕至少一周后,通过第三穿线孔75穿出第二袢板件7并向第一袢板件6延伸;通过第一穿线孔65进入到第一袢板件6内部,在第一袢板件6内部围绕两个形变孔8呈“8”字形缠绕至少一周后,通过第一穿线孔65穿出第一袢板件6并穿过第三穿线孔75延伸至第二袢板件7远离第一袢板件6的一侧。
这样不需要专门对第二袢板件7施加压力以使第二袢板件7压紧在锁骨1上,在牵引拉动尾线5的过程中,尾线5在第二袢板件7内部对第二袢板件7作用向靠近锁骨1方向的压力,进而代替了实施例六中专门对第二袢板件7施加的压力,方便了修复治疗手术的进行。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申请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Claims (8)

1.一种肩锁关节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弹性材料制成的第一袢板件(6)以及弹性材料制成的第二袢板件(7),第一袢板件(6)以及第二袢板件(7)上均存在一个形变孔(8);第一袢板件(6)与第二袢板件(7)之间穿设有用于使两者向相互靠近的方向移动的尾线(5);
尾线(5)与第二袢板件(7)相连接并向第一袢板件(6)延伸,尾线(5)穿入第一袢板件(6)并从第一袢板件(6)上穿出;尾线(5)与第二袢板件(7)的连接处至少存在两个且两个连接处间隔分布;尾线(5)在第一袢板件(6)上的穿设处至少存在两个且两个穿设处间隔分布;
第一袢板件(6)上依次开设有沿第一袢板件(6)的延伸方向间隔分布的第一穿线通道(61)、第二穿线通道(62)、第三穿线通道(63)以及第四穿线通道(64);
第二袢板件(7)上依次开设有沿第二袢板件(7)的延伸方向间隔分布的第五穿线通道(71)、第六穿线通道(72)、第七穿线通道(73)以及第八穿线通道(74);
尾线(5)设置有两根;
一根尾线(5)依次通过第一穿线通道(61)、第三穿线通道(63)、第七穿线通道(73)、第五穿线通道(71)、第一穿线通道(61)和第三穿线通道(63)穿设在第一袢板件(6)以及第二袢板件(7)之间;
另一根尾线(5)依次通过第二穿线通道(62)、第四穿线通道(64)、第八穿线通道(74)、第六穿线通道(72)、第二穿线通道(62)和第四穿线通道(64)穿设在第一袢板件(6)以及第二袢板件(7)之间。
2.一种肩锁关节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弹性材料制成的第一袢板件(6)以及弹性材料制成的第二袢板件(7),第一袢板件(6)以及第二袢板件(7)上均存在一个形变孔(8);第一袢板件(6)与第二袢板件(7)之间穿设有用于使两者向相互靠近的方向移动的尾线(5);
尾线(5)与第二袢板件(7)相连接并向第一袢板件(6)延伸,尾线(5)穿入第一袢板件(6)并从第一袢板件(6)上穿出;尾线(5)与第二袢板件(7)的连接处至少存在两个且两个连接处间隔分布;尾线(5)在第一袢板件(6)上的穿设处至少存在两个且两个穿设处间隔分布;
第一袢板件(6)以及第二袢板件(7)均为内部中空设置;
第一袢板件(6)上间隔开设有第一穿线孔(65)以及第二穿线孔(66);
第二袢板件(7)上间隔开设有第三穿线孔(75)以及第四穿线孔(76);
尾线(5)通过第一穿线孔(65)穿入第一袢板件(6)并从第二穿线孔(66)穿出第一袢板件(6),向第二袢板件(7)延伸;通过第四穿线孔(76)穿入第二袢板件(7)并从第三穿线孔(75)穿出第二袢板件(7),向第一袢板件(6)延伸;通过第一穿线孔(65)穿入第一袢板件(6)内并从第二穿线孔(66)穿出第一袢板件(6);
尾线(5)围绕形变孔(8)设置且形变孔(8)的一周均盘布有尾线(5)的线段。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肩锁关节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尾线(5)设置有多根;多根尾线(5)在第一袢板件(6)内部分别向第一袢板件(6)的形变孔(8)两侧延伸;多根尾线(5)在第二袢板件(7)内部分别向第二袢板件(7)的形变孔(8)两侧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肩锁关节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尾线(5)在第一穿线孔(65)与第二穿线孔(66)之间往复穿入并穿出第一袢板件(6);尾线(5)在第三穿线孔(75)与第四穿线孔(76)之间往复穿入并穿出第二袢板件(7)。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肩锁关节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尾线(5)设置有一根或多根;尾线(5)穿入第一袢板件(6)内并围绕第一袢板件(6)的形变孔(8)缠绕至少一周;尾线(5)穿入第二袢板件(7)内并围绕第二袢板件(7)的形变孔(8)缠绕至少一周。
6.一种肩锁关节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弹性材料制成的第一袢板件(6)以及弹性材料制成的第二袢板件(7),第一袢板件(6)以及第二袢板件(7)上均存在一个形变孔(8);第一袢板件(6)与第二袢板件(7)之间穿设有用于使两者向相互靠近的方向移动的尾线(5);
尾线(5)与第二袢板件(7)相连接并向第一袢板件(6)延伸,尾线(5)穿入第一袢板件(6)并从第一袢板件(6)上穿出;尾线(5)与第二袢板件(7)的连接处至少存在两个且两个连接处间隔分布;尾线(5)在第一袢板件(6)上的穿设处至少存在两个且两个穿设处间隔分布;
第一袢板件(6)以及第二袢板件(7)均为内部中空设置;
第一袢板件(6)上间隔开设有第一穿线孔(65)以及第二穿线孔(66);
第二袢板件(7)上间隔开设有第三穿线孔(75)以及第四穿线孔(76);
尾线(5)设置有多根;
一部分尾线(5)通过第一穿线孔(65)进入到第一袢板件(6)内部并围绕第一袢板件(6)的形变孔(8)缠绕至少一周,通过第一穿线孔(65)穿出第一袢板件(6)并向第二袢板件(7)延伸;通过第四穿线孔(76)进入到第二袢板件(7)内部并围绕第二袢板件(7)的形变孔(8)缠绕至少一周,通过第四穿线孔(76)穿出第二袢板件(7)并向第一袢板件(6)延伸;通过第一穿线孔(65)进入到第一袢板件(6)内部并围绕第一袢板件(6)的形变孔(8)缠绕至少一周,通过第一穿线孔(65)穿出第一袢板件(6);
另一部分尾线(5)通过第二穿线孔(66)进入到第一袢板件(6)内部并围绕第一袢板件(6)的形变孔(8)缠绕至少一周,通过第二穿线孔(66)穿出第一袢板件(6)并向第二袢板件(7)延伸;通过第三穿线孔(75)进入到第二袢板件(7)内部并围绕第二袢板件(7)的形变孔(8)缠绕至少一周,通过第三穿线孔(75)穿出第二袢板件(7)并向第一袢板件(6)延伸;通过第二穿线孔(66)进入到第一袢板件(6)内部并围绕第一袢板件(6)的形变孔(8)缠绕至少一周,通过第二穿线孔(66)穿出第一袢板件(6)。
7.一种肩锁关节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弹性材料制成的第一袢板件(6)以及弹性材料制成的第二袢板件(7),第一袢板件(6)以及第二袢板件(7)上均存在两个形变孔(8);第一袢板件(6)与第二袢板件(7)之间穿设有用于使两者向相互靠近的方向移动的尾线(5);
尾线(5)与第二袢板件(7)相连接并向第一袢板件(6)延伸,尾线(5)穿入第一袢板件(6)并从第一袢板件(6)上穿出;尾线(5)在第一袢板件(6)上的穿设处位于第一袢板件(6)上的两个形变孔(8)之间;尾线(5)与第二袢板件(7)的连接处位于第二袢板件(7)上的两个形变孔(8)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肩锁关节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尾线(5)穿入第二袢板件(7)内部并围绕第二袢板件(7)的一个形变孔(8)缠绕至少一周后,穿出第二袢板件(7)并向第一袢板件(6)延伸,穿入第一袢板件(6)并围绕第一袢板件(6)的两个形变孔(8)缠绕至少一周,从第一袢板件(6)中穿出并向第二袢板件(7)延伸,穿入第二袢板件(7)并在第二袢板件(7)内部围绕另一形变孔(8)缠绕至少一周,从第二袢板件(7)中穿出。
CN202110779644.5A 2021-07-09 2021-07-09 一种肩锁关节修复装置 Active CN11352055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779644.5A CN113520556B (zh) 2021-07-09 2021-07-09 一种肩锁关节修复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779644.5A CN113520556B (zh) 2021-07-09 2021-07-09 一种肩锁关节修复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20556A CN113520556A (zh) 2021-10-22
CN113520556B true CN113520556B (zh) 2022-04-22

Family

ID=780983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779644.5A Active CN113520556B (zh) 2021-07-09 2021-07-09 一种肩锁关节修复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520556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10579A (zh) * 2011-06-02 2014-08-27 史密夫和内修有限公司 外科紧固
CN105163673A (zh) * 2013-02-26 2015-12-16 史密夫和内修有限公司 柔性的可变形缝线锚
CN111166529A (zh) * 2020-02-14 2020-05-19 北京天星博迈迪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一种带袢钛板
CN111728686A (zh) * 2020-07-06 2020-10-02 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 一种肩锁关节弹性固定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512376B2 (en) * 2002-08-30 2013-08-20 Arthrex,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ternal fixation of an acromioclavicular joint dislocation of the shoulder
US7749250B2 (en) * 2006-02-03 2010-07-06 Biomet Sports Medicine, Llc Soft tissue repair assembly and associated method
US7909851B2 (en) * 2006-02-03 2011-03-22 Biomet Sports Medicine, Llc Soft tissue repair device and associated methods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10579A (zh) * 2011-06-02 2014-08-27 史密夫和内修有限公司 外科紧固
CN105163673A (zh) * 2013-02-26 2015-12-16 史密夫和内修有限公司 柔性的可变形缝线锚
CN111166529A (zh) * 2020-02-14 2020-05-19 北京天星博迈迪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一种带袢钛板
CN111728686A (zh) * 2020-07-06 2020-10-02 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 一种肩锁关节弹性固定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20556A (zh) 2021-10-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497538B2 (en) Woven or braided tubular metal construct
US11534159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upling soft tissue to a bone
DE69533985T2 (de) Stent
EP2799035B1 (de) Implantat zur Beeinflussung des Blutflusses
CN1568905B (zh) 身体管道的修补物修复
US8840645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upling soft tissue to a bone
DE69737955T2 (de) Gerät zur reduzierung der spannung der herzwand
US20170056159A1 (en) Loop
EP4074268A1 (en) Soft embolic implant
US20230381000A1 (en) Stents and related methods
CN106551713A (zh) 栓塞装置
WO1997018760A1 (en) Expandable body suture
US20220265427A1 (en) Belt for applying pressure to a bodily organ
CN113520556B (zh) 一种肩锁关节修复装置
WO2022141780A1 (zh) 医用袢环及其制作方法
CN1969777B (zh) 身体管道的修补物修复
WO2019219436A1 (de) Vorrichtung zur extravasalen oder extraneuronalen befestigung eines medizinischen implantats in art einer wickelmanschette
CN112617924B (zh) 医用袢环及医用袢环的制造方法
WO2023236383A1 (zh) 医用固定器械及其制造方法
CN116549036B (zh) 经骨缝合全缝线锚钉及方法
US20210346148A1 (en) Suture construct and method of tissue fixation
WO2016013123A1 (ja) 骨結束用索体、及び骨結束用索体の製造方法
US20230293165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oft tissue fixat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102600 A018, floor 1, building 1, No. 25, Jinghai Second Road, Beiji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Daxing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after: Beijing Tianxing Medical Co.,Ltd.

Address before: 102600 A018, floor 1, building 1, No. 25, Jinghai Second Road, Beiji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Daxing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TIANXING BOMAIDI MEDICAL EQUIPMENT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