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516373B - 蓝藻水华防控集成技术体系的构建方法 - Google Patents

蓝藻水华防控集成技术体系的构建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516373B
CN113516373B CN202110676714.4A CN202110676714A CN113516373B CN 113516373 B CN113516373 B CN 113516373B CN 202110676714 A CN202110676714 A CN 202110676714A CN 113516373 B CN113516373 B CN 11351637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chnology
investment
blue algae
ecological
acceptabil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67671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516373A (zh
Inventor
史小丽
张民
阳振
陈开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jing Institute of Geography and Limnology of CAS
Original Assignee
Nanjing Institute of Geography and Limnology of C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jing Institute of Geography and Limnology of CAS filed Critical Nanjing Institute of Geography and Limnology of CAS
Priority to CN202110676714.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516373B/zh
Publication of CN1135163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1637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51637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1637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6Resources, workflows, human or project management;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planning;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modelling
    • G06Q10/063Operations research, analysis or management
    • G06Q10/0639Performance analysis of employees;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operations
    • G06Q10/06393Score-carding, benchmarking or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 [KPI] analysi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50/00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implementation of business processes of specific business sectors, e.g. utilities or tourism
    • G06Q50/10Services
    • G06Q50/26Government or public servic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20/00Water conservation; Efficient water supply; Efficient water use
    • Y02A20/152Water filtration

Landscapes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Human Resources & Organization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Development Economics (AREA)
  •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REA)
  • Economics (AREA)
  • Tourism & Hospitalit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trepreneurship & Innovation (AREA)
  • Market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ame Theory and Decision Science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rimary Health Care (AREA)
  • Micro-Organisms Or Cultivation Processes Thereof (AREA)
  • Cultivation Of Seaweed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蓝藻水华防控集成技术体系,属于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生态工程领域的水环境治理与蓝藻水华控制等技术领域。包括如下步骤:选择若干项环境友好型单项技术,并收集每个单项技术的除藻效果、除藻生态效益、单次投入和运维成本,获得单项技术信息集合;收集待防控地区的目标技术效果、生态环境效益和投资可接受度,建立对应的蓝藻防控技术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单项技术信息集合,通过得到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待防控地区的各单项技术对应的各项指标评分,得到各单项技术对于待防控地区的得分情况。通过得分情况分析使用的单项技术。通过评分的方式对各单项防控技术打分,从而根据各项得分适应不同情况得到防治水华的合理化建议。

Description

蓝藻水华防控集成技术体系的构建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蓝藻水华防控集成技术体系的构建方法,属于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生态工程领域的水环境治理与蓝藻水华控制等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大型浅水湖泊、水库及其水源地、湖湾等富营养化治理、蓝藻水华控制及生态修复技术。
背景技术
在高强度人类活动和全球变化的影响下,湖泊富营养化和蓝藻水华仍是未来相当长时间内的重要水环境问题。围绕着如何有效削减蓝藻生物量、降低蓝藻水华发生频次与强度,控制蓝藻水华次生灾害,国内外相关学者发展了许多控制蓝藻水华的单项技术,有物理法,生物法和化学法。大部分物理法仍处于研究阶段,尚不成熟,且操作难度和成本均较高;生物方法主要是通过人为引进某些能直接食用藻类或间接抑制其生长的生物,达到抑制水华暴发的目的;化学方法是一种高效去除藻类的方法,常常在藻类聚集暴发以后用于应急处理,但存在一定的生态风险。以上技术能够有效消除小型水体或者小面积的蓝藻水华。对于大型水体,由于蓝藻水华分布范围广,在水平和垂直空间上的迁移能力强,单项技术无法达到预期的控藻效果,因此需要根据蓝藻的时空分布格局和全生命周期生理特征,开展巢湖蓝藻水华的系统防控,发展蓝藻水华全过程防控的集成技术体系。现有的蓝藻水华防控单项技术多,在大湖中应用的边界条件不清晰,如何发挥各个技术的优势,结合各自的蓝藻削减效率、生态影响效应和应用经济效应,集成到蓝藻越冬期,生长期和水华暴发期,仍然是一个未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针对上述现有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蓝藻水华防控集成技术体系的构建方法,形成体系的防控蓝藻水华现象,通过评分的方式对各项单项防控技术进行打分,从而根据各项得分适应不同情况得到防治水华的合理化建议。
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蓝藻水华防控集成技术体系的构建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选择若干项环境友好型单项技术,并收集每个单项技术的除藻效果、除藻生态效益、单次投入和运维成本,获得单项技术信息集合;
步骤2:收集待防控地区的目标技术效果、生态环境效益和投资可接受度;
步骤3:根据步骤2中收集的技术效果、生态环境效益和投资可接受度,建立对应的蓝藻防控技术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所述技术效果的指标层包括蓝藻的直接去除率和蓝藻的间接去除率,所述生态环境效益的指标层包括水质影响,所述投资可接受度包括一次性成本和运行成本,全时段过程技术效果、生态效益/>和投资可接受度/>的加权平均值计算按下式计算:
Px=P越冬×β1+P增长×β2+P暴发×β3
其中,,/>和/>分别表示步骤4中计算各时段单项技术对应的技术效果、生态效益或投资可接受度得出的分值,/>为/>、/>或/>之一;
步骤4:基于步骤1所得的单项技术信息集合,通过步骤3中得到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待防控地区的各单项技术对应的各项指标评分,得到各单项技术对于待防控地区的得分情况;
步骤5:通过步骤4得到的得分情况分析判断使用的单项技术;
步骤5之后通过蓝藻原位生长速率和蓝藻存量,计算蓝藻时段k的权重,计算具体公式如下:
其中为第k阶段的蓝藻原位生长速率,/>为阶段k的蓝藻存量,/>为中间计算变量,表征阶段k结合蓝藻存量的蓝藻生物量变动影响比例,/>为阶段k的评价权重。
进一步的,步骤3中的将技术效果、生态环境效益和投资可接受度作为准则层,各类指标作为准则层的指标层进行对应,评估时,将各准则层的每个指标层的结果加和,得到对应准则层的得分,将各准则层的得分通过层次分析法进行占比分配,获得各指标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分数。
进一步的,步骤3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准则层权重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的具体步骤为:
步骤S1:分析系统中的各指标之间的关系,建立系统的递阶层次结构;
步骤S2:对同一层次的各因素对上一层次各准则的相对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构成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对重要性进行1~9级的赋值;
步骤S3:通过重要性赋值比较来判断两个指标与上一层元素的重要性,构造判断矩阵;
步骤S4:对步骤S3中得到的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当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比率CR<0.1时,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当CR>或=0.1时,调整判断矩阵,直到CR<0.1为止;
步骤S5:对所有层次均进行步骤S4中的一致性检验,得到所有层次的一致性比率后将其排序,得到层次总排序;
步骤S6:通过步骤S5中的得到的层次总排序确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各指标类型的分数。
进一步的,步骤2在添加其他的代表性指标时,通过权利要求2所述的步骤计算权重选择代表性指标,确定代表性指标后再重新进行权重确定。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2的相对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中将两元素设为和/>,元素与/>的重要性之比为/>,则元素/>与元素/>重要性之比为/>
进一步的,所述水质影响通过生态环境效益专家打分进行判断,所述投资可接受度通过不同投资额度的可接受度进行判断。
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这是一种新式的蓝藻水华防控集成技术体系的构建方法,通过蓝藻的时空分布格局和全生命周期生理特征,对不同位置不同时间的蓝藻情况有针对性的给出防控意见,便于现实实施,节省评估时间和成本,科学有效防控蓝藻。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湖泊总磷浓度与叶绿素浓度的关系点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内源释放控制比例与蓝藻去除率的关系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不同时段蓝藻水华原位生长速率比较图。
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明本发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在阅读了本发明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各种等价形式的修改均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
实施例
(1)单项技术的选择
本集成方案对世界范围内的不同蓝藻水华防控技术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梳理,最终选择了对水生态健康影响不大的生态友好型物理和生物技术,具有实际应用案例的单项技术进入本单项技术评估步骤,主要包括:疏浚技术、湖底抽槽技术、漂浮湿地技术、漂浮植物+鲢鳙鱼控藻技术、超声控藻技术、遮光控藻技术、微生物控藻技术、鱼类控藻技术、底栖生物控藻技术、蓝藻围挡技术、机械打捞技术、湖滨湿地技术、压藻井控藻技术、调水冲刷技术和曝气控藻技术等。单项技术主要围绕除藻的直接或间接效果、除藻的生态环境效益、以及单次投入和运维成本等收集信息,用于后续的评估工作。
(2)评估体系、指标和权重的确定
本部分评估工作涉及的单项技术差异性大,为实现各技术的评估可比性,基于技术效果、生态环境效益和投资可接受度,建立蓝藻防控技术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为实现差异如此大的技术间的可比性,该指标体系对指标体系进行了概化,仅选择最具代表性的指标进行评估计算,首先根据权重选择代表性指标,确定主要指标后再重新进行权重确定。
指标体系包括3层结构:目标层为蓝藻水华综合防控技术的适用性评价。准则层包括技术效果、生态环境效益和投资可接受度。指标层中,技术效果包括蓝藻的直接和间接去除率,生态环境效益包括对水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两个层面,投资可接受度包括一次性成本和运行成本。具体评估时,将每部分的指标层结果进行加和,以总体准则层得分进行评价计算。
准则层的权重确定主要根据层次分析法确定。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系统分析、设计、决策。首先,分析系统中的各指标之间的关系,建立系统的递阶层次结构;然后,对同一层次各因素对上一层次各准则的相对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构成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通过询问湿地有关专家,针对判断矩阵的准则,其中两个指标相对于上一层元素两两比较哪个重要,重要多少。一般采用1–9比例标度对重要性程度赋值,标度及其涵义如表2所示:第三,构造判断矩阵;通过文献及野外调查及向相关专家请教,对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进行赋值,构造判断矩阵;第四,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当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比率CR<0.1时认为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而若CR>或=0.1时,需要调整判断矩阵,直到满意为止。在此次构建的各排序举证中,CR值范围为0.000–0.0979,具有较满意的一致性;第五,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层次总排序的结果仍需进行总的一致性检验,即当CR<0.1时认为层次总排序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需要重新调整判断矩阵的取值。总排序的结果为CR=0.0236,层次总排序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3)指标层取值的确定
蓝藻直接去除率:主要依据各单项技术公开的试验结果进行取值,以单位面积、单位时间的蓝藻去除率百分比为基本值。
蓝藻的间接去除率:本评估中涉及的蓝藻间接去除技术包括疏浚、底泥洗脱、抽槽等直接去除内源氮磷的技术,而内源氮磷的去除会间接降低水体中的蓝藻浓度。根据2018-2020年内源释放磷的分析,得出如下表3所示的数据,与冬季水体磷浓度相比,夏季水体中磷的增加有44.84%来自于内源释放。
如图1和图2中的C1-TP1所示,水体中单位磷的增加与水华蓝藻生物量的增加之间具有很好的正相关关系,因此,每去除一定量的水体中磷可等比例的去除水体中水华蓝藻的生物量。如图2所示,根据相关分析,内源磷释放的控制比例(ΔP=P1-P2)与蓝藻控制比例(ΔC=C1-C2)同样呈现正相关性,每去除10%的内源磷约可间接去除5%的水华蓝藻。
因此根据各单项技术的内源磷去除率可以折算为蓝藻的去除率,以百分比的形式记作单项技术的水华蓝藻间接去除率。
生态环境效益:生态环境效益这部分主要基于单项技术对水环境和水生态的影响来,通过专家打分的方式进行赋分。其中不同分值表示不同的影响程度,0:无影响;1:可能有影响;2:轻微影响;3:中度影响;4:较大影响,其中正值表示有益的影响,负值表示有损的影响。打分结果如下表4所示:
投资可接受度:本部分主要包括一次性投资和运行投资两部分内容,通过两部分加和,并确定单位时间、单位面积蓝藻处理的投资额来进行比较。基于各技术一次性投资+运行成本,设定1km2费用0万元最可接受,1亿元最不可接受,此处费用的设定主要是基于各单项技术的参数中投资和运行成本予以确定,并通过百分折算确定各技术的得分。
(4)各单项技术的评估结果
基于上述评估方法,针对15项蓝藻水华防控技术适用性进行了评估,并给出了各项技术的技术效果、生态环境效益和投资可接受度的百分分值。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各单项技术中,漂浮湿地、漂浮植物+鲢鳙控藻、机械打捞等技术在三个方面表现相对均衡,而其他技术则表现相对各有偏重,这也为蓝藻控制的具体需求提供了选择性的空间,如应急蓝藻处置技术的选择等等。其中鱼类调控具有最高的综合得分,这与巢湖,以及国内各大湖的禁渔和鱼类结构调整政策相吻合,如表6所示。
(5)结合蓝藻水华时间过程特征的单项技术整合及评估方法
基于各技术的边界条件,特别是处理蓝藻能力的边界条件,结合蓝藻水华形成的不同阶段,本集成工作将15项技术分为三大类:越冬期蓝藻防控技术、增长期蓝藻防控技术和暴发期蓝藻防控技术。其中越冬期蓝藻防控技术包括湖底抽槽和生态清淤技术2项;增长期蓝藻防控7项技术包括漂浮湿地技术、漂浮植物+鲢鳙鱼控藻技术、超声控藻技术、遮光控藻技术、微生物控藻技术、鱼类控藻技术和底栖生物控藻技术;暴发期蓝藻防控6项技术包括蓝藻围挡技术、机械打捞技术、湖滨湿地技术、压藻井控藻技术、调水冲刷技术和曝气控藻技术。
由于受各阶段蓝藻存量、生长速率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各个阶段同等比例的开展蓝藻处理工作,其蓝藻防控的效果、生态环境效益或投资效益水平也并非是各单项技术值得简单加和。因此,在各单项技术评估结果的基础上,本集成进一步利用本项目的研究结果,水华蓝藻不同阶段的生长速率以及蓝藻存量构建权重(图3),从而计算时间过程技术组合的效果评估,包括蓝藻防控效果()、生态环境效益(/>)和投资可接受度(/>)层面进行。
其中各阶段的生长速率和生物量基数见表7。其中增长速率采用表层多点位实测均值,生物量基数利用多年各阶段生物量实测数据的比值确定,而权重的确定主要是基于不同阶段技术去除蓝藻占全时段蓝藻去除量的比例来确定,具体公式如下:
,/>,其中/>为第k阶段的蓝藻原位生长速率,/>为阶段k的蓝藻存量,/>为中间计算变量,表征阶段k结合蓝藻存量的蓝藻生物量变动影响比例,/>为阶段k的评价权重。计算结果如下表7所示:
全时段过程技术效果()、生态环境效益(/>)和投资可接受度(/>)的加权平均值计算按下式计算:
式中,,/>和/>分别表示各时段单项技术对应技术效果、生态效益或投资可接受度的计算值,/>为技术效果、生态效益或投资可接受度之一。
由此可知,本发明可以通过计算得到不同单项技术的效果和不同时期使用各项技术的优劣,并且基于公式还可以计算不同技术组合,不同层面的组合效益。对于形成体系的标准防控蓝藻有很大的作用,适合投入产业中,实操性强。

Claims (6)

1.一种蓝藻水华防控集成技术体系的构建方法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选择若干项环境友好型单项技术,并收集每个单项技术的除藻效果、除藻生态效益、单次投入和运维成本,获得单项技术信息集合;
步骤2:收集待防控地区的目标技术效果、生态环境效益和投资可接受度;
步骤3:根据步骤2中收集的技术效果、生态环境效益和投资可接受度,建立对应的蓝藻防控技术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所述技术效果的指标层包括蓝藻的直接去除率和蓝藻的间接去除率,所述生态环境效益的指标层包括水质影响,所述投资可接受度包括一次性成本和运行成本,全时段过程技术效果、生态效益/>和投资可接受度/>的加权平均值计算按下式计算:
Px=P越冬×β1+P增长×β2+P暴发×β3
其中,,/>和/>分别表示步骤4中计算各时段单项技术对应的技术效果、生态效益或投资可接受度得出的分值,/>为/>、/>或/>之一;
步骤4:基于步骤1所得的单项技术信息集合,通过步骤3中得到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待防控地区的各单项技术对应的各项指标评分,得到各单项技术对于待防控地区的得分情况;
步骤5:通过步骤4得到的得分情况分析判断使用的单项技术;
步骤5之后通过蓝藻原位生长速率和蓝藻存量,计算蓝藻时段k的权重,计算具体公式如下:
其中为第k阶段的蓝藻原位生长速率,/>为阶段k的蓝藻存量,/>为中间计算变量,表征阶段k结合蓝藻存量的蓝藻生物量变动影响比例,/>为阶段k的评价权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蓝藻水华防控集成技术体系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的将技术效果、生态环境效益和投资可接受度作为准则层,各类指标作为准则层的指标层进行对应,评估时,将各准则层的每个指标层的结果加和,得到对应准则层的得分,将各准则层的得分通过层次分析法进行占比分配,获得各指标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分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蓝藻水华防控集成技术体系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准则层权重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的具体步骤为:
步骤S1:分析系统中的各指标之间的关系,建立系统的递阶层次结构;
步骤S2:对同一层次的各因素对上一层次各准则的相对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构成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对重要性进行1~9级的赋值;
步骤S3:通过重要性赋值比较来判断两个指标与上一层元素的重要性,构造判断矩阵;
步骤S4:对步骤S3中得到的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当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比率CR<0.1时,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当CR>或=0.1时,调整判断矩阵,直到CR<0.1为止;
步骤S5:对所有层次均进行步骤S4中的一致性检验,得到所有层次的一致性比率后将其排序,得到层次总排序;
步骤S6:通过步骤S5中的得到的层次总排序确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各指标类型的分数。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蓝藻水华防控集成技术体系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在添加其他的代表性指标时,通过权利要求2所述的步骤计算权重选择代表性指标,确定代表性指标后再重新进行权重确定。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蓝藻水华防控集成技术体系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的相对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中将两元素设为和/>,元素/>与/>的重要性之比为/>,则元素/>与元素/>重要性之比为/>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蓝藻水华防控集成技术体系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水质影响通过生态环境效益专家打分进行判断,所述投资可接受度通过不同投资额度的可接受度进行判断。
CN202110676714.4A 2021-06-18 2021-06-18 蓝藻水华防控集成技术体系的构建方法 Active CN11351637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676714.4A CN113516373B (zh) 2021-06-18 2021-06-18 蓝藻水华防控集成技术体系的构建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676714.4A CN113516373B (zh) 2021-06-18 2021-06-18 蓝藻水华防控集成技术体系的构建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16373A CN113516373A (zh) 2021-10-19
CN113516373B true CN113516373B (zh) 2023-07-25

Family

ID=780658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676714.4A Active CN113516373B (zh) 2021-06-18 2021-06-18 蓝藻水华防控集成技术体系的构建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51637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659641B (zh) * 2022-10-26 2024-03-08 武汉大学 面向水华防控的水工程多目标优化调度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59908A (zh) * 2012-06-06 2012-10-31 北京师范大学 一种湖泊富营养化控制技术集成及评价方法
CN104834991A (zh) * 2015-04-08 2015-08-12 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建筑工程采用建筑信息模型bim的应用价值评估方法
CN107730110A (zh) * 2017-10-12 2018-02-23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一种流域防洪‑供水‑水环境改善综合调度评估技术方法
CN111967754A (zh) * 2020-08-11 2020-11-20 成都理工大学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铁矿尾矿资源综合利用效益评价的方法
CN112763429A (zh) * 2020-12-30 2021-05-07 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蓝藻水华的立体监测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36473A (zh) * 2010-07-27 2012-02-01 张凯秋 蓝藻、能源一体化的方法
KR20120105914A (ko) * 2011-03-17 2012-09-26 주식회사 포스코건설 연구개발기술의 성과를 정량적으로 평가하기 위한 시스템 및 방법
CN102273449B (zh) * 2011-06-27 2014-04-02 上海师范大学 一种阿维菌素-蓝藻防紫外缓释微胶囊水分散粒剂及制备方法
SI23987A (sl) * 2012-02-01 2013-08-30 ENVIT, okoljske tehnologije in inženiring d.o.o. Preprečevanje masovnega pojavljanja škodljivih cianobakterij
EP2999682B1 (en) * 2013-05-23 2019-11-13 Accelergy Corporation Producing fuels and biofertilizers from biomass
WO2016011785A1 (zh) * 2014-07-23 2016-01-28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养殖微藻与工业废气脱硝联合的方法及用于该方法的系统
CN104915805B (zh) * 2015-07-07 2018-05-01 郑州大学 一种河流生态修复效果评估方法
CN105023067A (zh) * 2015-08-04 2015-11-04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基于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的化工项目环境风险评价体系
CN105565541B (zh) * 2015-12-16 2019-05-07 深圳市环境科学研究院 一种用于富营养化水体治理的集成化工艺及设备
WO2018214190A1 (zh) * 2017-06-19 2018-11-29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一种面向湖泊蓝藻灾害的立体监控及数据挖掘系统和方法
CN107449883B (zh) * 2017-08-02 2022-08-02 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 一种湖泊、水库水生态健康评估技术方法
CN108409047B (zh) * 2018-04-16 2020-05-05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一种系统控制湖泊春季蓝藻细胞快速增殖的方法
CN108675454B (zh) * 2018-04-28 2020-10-30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一种大型浅水湖泊蓝藻水华发展全过程控制方法
CN109902909A (zh) * 2018-11-30 2019-06-18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层次分析法与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法的项目效益评估方法
CN210030305U (zh) * 2018-12-29 2020-02-07 安徽蓝鼎环保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g+mbr生态环境水体修复技术
CN111428914B (zh) * 2020-03-10 2022-06-14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水环境治理工程方案的确定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213368720U (zh) * 2020-09-21 2021-06-08 许美华 一种环保工程机械除蓝藻装置
CN112232234B (zh) * 2020-10-20 2021-04-16 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 基于遥感的内陆湖库蓝藻水华强度评价方法和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59908A (zh) * 2012-06-06 2012-10-31 北京师范大学 一种湖泊富营养化控制技术集成及评价方法
CN104834991A (zh) * 2015-04-08 2015-08-12 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建筑工程采用建筑信息模型bim的应用价值评估方法
CN107730110A (zh) * 2017-10-12 2018-02-23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一种流域防洪‑供水‑水环境改善综合调度评估技术方法
CN111967754A (zh) * 2020-08-11 2020-11-20 成都理工大学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铁矿尾矿资源综合利用效益评价的方法
CN112763429A (zh) * 2020-12-30 2021-05-07 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蓝藻水华的立体监测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16373A (zh) 2021-10-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Xin et al. Long-term changes in nutrient regimes and their ecological effects in the Bohai Sea, China
Bell et al. Biogenic structure and its effect on the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meiofauna in a salt marsh
Peterson et al. Resistance and resilience of lotic algal communities: importance of disturbance timing and current
CN110969346B (zh) 基于指标筛选的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治理需求评价方法
CN113516373B (zh) 蓝藻水华防控集成技术体系的构建方法
CN108629502A (zh) 一种基于微生物完整性指数的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
Aranguren-Gassis et al. Potential overestimation of bacterial respiration rates in oligotrophic plankton communities
CN111241476B (zh) 一种获得区域性河口营养物基准值的方法
Morabito et al. Resource ratio and human impact: how diatom assemblages in Lake Maggiore responded to oligotrophication and climatic variability
CN110295220A (zh) 一种红树林湿地沉积物健康状况的微生物指标评估方法
Moore et al. Spatial and seasonal distribution of littoral diatoms in Yaquina Estuary, Oregon (USA)
CN109657940A (zh) 基于鱼类响应确定栖息地生态系统恢复因子优先级的方法
Cao et al.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ubfossil Chironomidae in surface sediments of a large, shallow and hypertrophic lake (Taihu, SE China)
Goldman et al. Spring mixing depth as a determinant of annual primary production in lakes
Soltani et al. Cyanobacterial community patterns as water quality Bioindicators
CN116884523A (zh) 一种海洋牧场水质多参数预测方法
Affronti Jr et al. Diel abundance and productivity patterns of autotrophic picoplankton in the lower Chesapeake Bay
CN111693669A (zh) 一种评价温排水对环境水域影响的方法
Guo et al. Mapping spatiotemporal trends in the abundance and distribution of macrophytes in Hongze Lake
Wang et al. Experiments in optimizing simulations of the subsurface chlorophyll maximum in the South China Sea
Telfor et al. 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carrying capacity for aquaculture in Mulroy Bay, Co. Donegal
CN113449982A (zh) 基于控制性生态因子比尺的湖泊生态水文节律确定方法
CN109272184B (zh) 一种湿地质量判断方法
Spitale et al. Niche partitioning, shape of species response, and diversity in the phytobenthos across the rocky shoreline of a large peri-Alpine lake
Lamontagne et al. Environmental forcing versus endogenous control of photosynthesis in intertidal epilithic microalga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