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515720B - 一种危险化学品企业重大安全风险辨识与评估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危险化学品企业重大安全风险辨识与评估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515720B
CN113515720B CN202110599750.5A CN202110599750A CN113515720B CN 113515720 B CN113515720 B CN 113515720B CN 202110599750 A CN202110599750 A CN 202110599750A CN 113515720 B CN113515720 B CN 11351572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isk
index
unit
value
accid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59975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515720A (zh
Inventor
夏水国
刘凌燕
王先华
许永莉
蒋武
周琪
吕垒
王彪
徐厚友
汪涛
向幸
郝玉泽
刘见
何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nosteel Wuhan Safety And Environment Institute Green Century Safety Management Consulting Co ltd
Sinosteel Corp Wuhan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inosteel Wuhan Safety And Environment Institute Green Century Safety Management Consulting Co ltd
Sinosteel Corp Wuhan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nosteel Wuhan Safety And Environment Institute Green Century Safety Management Consulting Co ltd, Sinosteel Corp Wuhan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inosteel Wuhan Safety And Environment Institute Green Century Safety Management Consult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599750.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515720B/zh
Publication of CN1135157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1572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51572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1572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7/00Digital computing or data processing equipment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functions
    • G06F17/10Complex mathematical operations
    • G06F17/11Complex mathematical operations for solving equations, e.g. nonlinear equations, general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problem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6Resources, workflows, human or project management;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planning;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modelling
    • G06Q10/063Operations research, analysis or management
    • G06Q10/0635Risk analysis of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activiti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6Resources, workflows, human or project management;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planning;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modelling
    • G06Q10/063Operations research, analysis or management
    • G06Q10/0639Performance analysis of employees;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oper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contribution to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P90/30Computing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Human Resources & Organization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Entrepreneurship & Innovation (AREA)
  • Economics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REA)
  • Development Economics (AREA)
  •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AREA)
  • Marketing (AREA)
  • Pure & Applied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Tourism & Hospitality (AREA)
  •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athematical Analysis (AREA)
  • Game Theory and Decision Science (AREA)
  • Data Mining & Analysis (AREA)
  • Algebra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危险化学品企业重大安全风险辨识与评估方法。包括以车间划分危险单元,在危险单元内确定风险点;危险化学品企业按照相对独立的工艺装置、储罐区、仓库划分风险单元;按照划分的风险单元,形成安全风险评估单元清单;从高风险物品、高风险工艺、高风险设备、高风险场所、高风险作业辨识高危风险因子;按照风险单元、风险点编制风险单元的高危风险因子固有风险指标、动态风险指标;风险点典型事故风险的固有危险评价;单元现实安全风险评估;企业内各单元风险的聚合和区域内各企业风险的聚合。本方法即有利于危险化学品企业风险实施动态管控、持续改进,也有利于政府部门对危险化学品企业的风险实施分级、分类集约化监管。

Description

一种危险化学品企业重大安全风险辨识与评估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安全风险辨识与评估方法、具体涉及一种危险化学品企业重大安全风险辨识与评估方法。
背景技术
重特大事故具有后果严重、预防艰巨的特点,为了遏制重特大事故,国家提出推行风险等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性工作机制。
重大风险管控是预防重特大事故发生的关键。结合实际制定科学的安全风险辨识程序和方法,系统性识别某个单元所面临的重大风险,分析安全事故发生的潜在原因,运用安全科学原理构建重大风险评估模型,建立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数据信息管控模式,全面实施和推进重大风险管理,对预防和减少重大事故的发生具有重大意义。
美国道(DOW)化学公司根据化工生产的特点,开发出“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法”,用于对化工生产装置进行了安全评价。
英国帝国化学公司(ICI)蒙德(Mond)部在道化学公司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引进了毒性概念,并发展了某些补偿系数,提出了“蒙德火灾、爆炸,毒性指标评价法”。
日本劳动省颁布了“化工厂六阶段安全评价法”,采用了一整套安全系统工程的综合分析和评价方法,使化工厂的安全性在规划、设计阶段就能得到充分的保障。
我国开展了易燃、易爆、有毒重大危险源辨识、评价技术研究,将重大危险源评价分为固有危险性评价和现实危险性评价;在事故严重度评价中建立了伤害模型库,采用了定量的计算方法。
应急管理部印发《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企业安全风险评估诊断分级指南(试行)》,对九个项目(1.固有危险性2.周边环境3.设计与评估4.设备5.自控与安全设施6.人员资质7.安全管理制度8.应急管理9.安全管理绩效)规定了分值,根据评估内容进行扣分,每个项目分值扣完为止,最低为0分。
安全风险从高到低依次对应为红色、橙色、黄色、蓝色。
总分在90分以上(含90分)的为蓝色;75分(含75分)至90分的为黄色;60分(含60分)至75分的为橙色;60分以下的为红色。
董涛从煤矿安全管理实际出发,确定分步骤建设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提出了安全风险的评估分级的方法。
首先明确安全风险的评估因素:导致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事故可能造成的人员或财产损失。再利用W=P×M确定风险评估值,式中:W为风险评估值;P为事故发生可能性赋值;M为人员伤害程度及范围或财产损失额赋值。
根据得出的风险评估值大小,风险等级从高到低同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和一般风险及低风险4个等级,分别用4种颜色标为红、橙、黄、蓝。
张国民、张豪提出了山西省水路交通安全生产风险源分类、界定、等级划分、风险辨识、评估标准和方法。采用将各风险源分类分解为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并赋予其一定分值的方法进行评估,评估的分值越高风险越大,据此确定其风险源相应的风险等级。
通过对危险化学品行业典型事故案例分析,77.5%的重特大危险化学品事故是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65%的重特大危险化学品事故发生在生产场所,30%的重特大危险化学品事故发生在储存场所;27.5%的重特大危险化学品事故涉及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工工艺;82.5%的重特大危险化学品事故为火灾爆炸事故;60%的重特大危险化学品事故原因与违章操作、违章指挥、操作失误等人为因素有关。
早期事故控制理论以海因里希因果理论、能量理论、轨迹交叉论为代表,有效说明了事故原因与事故结果之间的逻辑关系,尤其是指出了“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在导致事故过程中的作用;传统高危行业因其人员密集、物料危险、工艺复杂,较大切合了事故致因理论的模型。然而,这种传统的事故控制模型以事故为研究对象,存在先天的“滞后性”和“被动性”,其查找的原因、制定的措施并不具有普适性。
风险无处不在,并且表现出较大的隐蔽性和偶发性,在生产过程中大多并没有在短期内以“不安全行为”、“不安全状态”的形式被人感知;因而,企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筛选式的隐患排查,仍无法控制事故的发生。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危险化学品企业重大安全风险辨识与评估方法;降低传统风险辨识方法的主观性和分散性问题,实现了高危风险清单的动态管理。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危险化学品企业重大安全风险辨识与评估方法,步骤在于:
S1以车间划分危险单元,在危险单元内确定风险点;危险化学品企业按照相对独立的工艺装置、储罐区、仓库划分风险单元;所述独立的工艺包括光气与光气化工艺、氯碱工艺、氯化工艺、硝化工艺、合成氨工艺、裂解裂化工艺、氟化工艺、加氢工艺、重氮化工艺、氧化工艺、过氧化工艺、胺基化工艺、磺化工艺、聚合工艺、烷基化工艺、煤化工工艺、电石生产工艺、偶氮化工艺;
S2按照划分的风险单元,形成安全风险评估单元清单;
S3按照安全风险评估单元编制危险化学品企业通用风险辨识清单,所述危险化学品企业通用风险辨识清单是安全风险与隐患违规电子证据信息表;
所述安全风险与隐患违规电子证据信息表包括安全风险评估与管控信息、隐患违规电子证据信息;
所述安全风险评估与管控信息包括危险部位、作业或活动、事故类别、事故后果、风险等级、风险管控措施、参考依据;
所述隐患违规电子证据信息包括隐患检查内容、判别方式、监测监控方式、监测监控部位;
S4风险点高危风险因子辨识,从高风险物品、高风险工艺、高风险设备、高风险场所、高风险作业辨识高危风险因子;
S5按照风险单元、风险点编制风险单元的高危风险因子固有风险指标、动态风险指标;所述高危风险因子固有风险指标包括典型事故风险点、固有风险因子、固有风险因子要素、指标描述、特征值、现状描述、取值;
所述动态风险指标包括典型事故风险点、动态风险因子、动态风险因子要素、指标描述、特征值、现状描述、取值;所述典型事故风险点包括中毒事故风险点、火灾、爆炸事故风险点;
所述固有风险因子包括高风险设备设施、高风险工艺、高风险场所、高风险物品、高风险作业;
所述动态风险因子高危风险监测监控特征指标、隐患指标、特殊时期指标、高危风险物联网指标、自然环境指标;
S6风险点典型事故风险的固有危险评价,高危风险因子赋值,评估风险点事故风险固有危险指数;
所述固有危险评估模型包括固有风险指标;所述风险点事故风险固有危险指数包括风险点固有危险指数(h);
所述风险点固有危险指数(h)包括高风险设备固有危险指数(hs)、高风险物品物质危险指数(M)、高风险场所人员暴露指数(E)、高风险工艺修正系数(K1)、高风险作业危险性修正系数(K2);
S7单元固有危险评价,单元内若干风险点固有危险指数的危险暴露加权累计值构成单元固有危险指数(H);
S8单元初始安全风险评估,单元风险管控频率与单元固有危险指数(H)的聚合;
所述单元风险管控频率,以单元安全生产标准化得分百分比的倒数作为单元高危风险管控频率指标(G);
所述单元初始高危安全风险(RO),将单元初始高危风险管控频率指标(G)与单元固有危险指数(H)聚合;
S9单元现实安全风险评估
S9.1现实风险动态修正指标N实时修正风险点固有危险指数(h)和单元初始高危安全风险(RO);所述现实风险动态修正指标N包括高危风险监测监控特征指标(K3)、事故隐患指标(K4)、特殊时期指标、高危风险物联网指标和自然环境指标;
S9.2单元现实风险(RN),包括:
风险点固有危险指数动态监测指标修正值(hd);
单元固有危险指数动态修正值(HD);
单元初始高危安全风险修正值(R0d);
单元现实风险(RN);
单元现实风险分级标准;
S10风险聚合,包括企业内各单元风险的聚合和区域内各企业风险的聚合。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所述步骤S6中所述风险点固有危险指数(h)定义为:
h=hsMEK1K2
式中:h s——高风险设备固有危险指数;
M——高风险物品物质危险指数;
E——高风险场所人员暴露指数;
K1——高风险工艺修正系数;
K2——高风险作业危险性修正系数;
所述高风险设备固有危险指数(hs)以风险点设备设施本质安全化水平作为赋值依据,表征风险点生产设备设施防止事故发生的技术措施水平,取值范围1.0~1.7;
所述高风险物品物质危险指数(M),M值由风险点高风险物品的火灾、爆炸、毒性、能量特性确定,采用高风险物品的实际存在量与临界量的比值及对应物品的危险特性修正系数乘积的m值作为分级指标,根据分级结果确定M值;
风险点高风险物品相对量值m值的计算方法如下:
Figure BDA0003092485280000051
式中:q1,q2,…,qn——每种高风险物品实际存在(在线)量(单位:吨);
Q1,Q2,…,Qn——与各高风险物品相对应的临界量(单位:吨);
β1,β2…,βn——与各高风险物品相对应的校正系数;
根据m值,确定危险化学品企业风险点高风险物品的级别,确定风险点的物质危险指数(M),取值范围1~9;
高风险物品物质危险指数(M)赋值如下:
m≥100,M值9;
100>m≥50,M值7;
50>m≥10,M值5;
10>m≥1,M值3;
m<1,M值1;
所述高风险场所人员暴露指数(E),以风险点内暴露人数p来衡量,取值范围1~9;
暴露人数(p)p≥100,E值9;
99≥p≥30,E值7;
29≥p≥10,E值5;
9≥p≥3,E值3;
2≥p≥0,E值1;
高风险工艺修正系数(K1),由监测监控设施失效率修正系数K1表征:
K1=1+l
式中:l——风险点内监测监控设施失效率的平均值;
高风险作业危险性修正系数(K2),由危险性修正系数K2表征:
K2=1+0.05t
式中:t——风险点内涉及高风险作业种类数。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所述步骤S7中单元固有危险指数(H)定义为:
Figure BDA0003092485280000061
式中:hi——单元内第i个风险点危险指数;
Ei——单元内第i个风险点场所人员暴露指数;
F——单元内各风险点场所人员暴露指数累计值;
Figure BDA0003092485280000062
n——单元内风险点数。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所述步骤S8中单元初始高危风险管控频率指标(G)定义为:
G=100/v
式中:G——单元初始高危风险管控频率;
v——安全生产标准化自评/评审分值;
单元初始高危安全风险(RO)定义为:
RO=GH
式中:G——单元初始高危风险管控频率指数值;
H——单元固有危险指数值。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所述步骤S9中所述高危风险监测特征指标修正系数(K3),用高危风险监测特征指标修正系数(K3)修正风险点固有危险指数(h);在线监测项目实时报警分一级报警(低报警)、二级报警(中报警)和三级报警(高报警);当在线监测项目达到3项一级报警时,记为1项二级报警;当监测项目达到2项二级报警时,记为1项三级报警;由此,设定一、二、三级报警的权重分别为1、3、6,归一化处理后的系数分别为0.1、0.3、0.6,高危风险监测特征指标修正系数公式描述为:
K3=1+0.1a1+0.3a2+0.6a3
式中:K3——高危风险动态监测特征指标修正系数;
a1——实时一级报警(低报警)项数;
a2——实时二级报警(中报警)项数;
a3——实时三级报警(高报警)项数;
所述事故隐患指标(K4)包括重大事故隐患、一般事故隐患;若单元存在重大事故隐患,单元现实风险(RN)直接判定为Ⅰ级,红色预警;若出现一般事故隐患,则根据隐患数量记为i;按一般事故隐患修正系数K4赋值对单元初始风险值进行修正:
一般事故隐患修正系数K4赋值如下:
一般事故隐患数(i)i=0,K4值1.0;
1≤i<5,K4值1.1;
5≤i<20,K4值1.3;
i≥20,K4值1.5;
所述特殊时期指标修正,特殊时期指标指法定节假日、国家或地方重要活动等时期;对初始的单元现实风险(RN)提一档;
所述高危风险物联网指标修正,高危风险物联网指标指近期单元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及国、内外发生的典型同类事故对初始的单元现实风险(RN)提一档;
所述自然灾害指标修正,自然灾害指区域内发生气象、地震、地质灾害;对初始的单元现实风险(RN)提一档;
所述风险点固有危险指数动态监测指标修正值(hd),高危风险动态监测特征指标报警信号修正系数(K3)对风险点固有风险指标进行动态修正:
hd=hk3
式中:hd——风险点固有危险指数动态监测指标修正值;
h——风险点固有危险指数
K3——高危风险动态监测特征指标报警信号修正系数;
所述单元固有危险指数动态修正值(HD),为若干风险点固有危险指数动态监测指标修正值(hdi)与场所人员暴露指数加权累计值,HD定义如下:
Figure BDA0003092485280000071
式中:HD——单元固有危险指数动态修正值;
hdi——单元内第i个风险点固有危险指数动态监测指标修正值;
Ei——单元内第i个风险点场所人员暴露指数;
F——单元内各风险点场所人员暴露指数累计值;
n——单元内风险点数;
所述单元初始高危安全风险修正值(R0d),将单元高危风险管控频率(G)与固有风险指数聚合:
R0d=GHD
式中:R0d——单元初始高危安全风险修正值;
G——单元风险管控频率指数值;
HD——单元固有危险指数动态修正值;
所述单元现实风险(RN)定义为:
RN=R0dk4
式中:R0d——单元初始高危安全风险修正值;
K4——事故隐患指标修正系数;
若单元存在重大事故隐患,单元现实风险(RN)直接判定为Ⅰ级(红色预警);
特殊时期指标、高危风险物联网指标和自然环境指标等对单元现实安全风险等级进行提档修正;
所述单元现实风险分级标准,将危险化学品企业重大安全风险等级划分为Ⅰ级、Ⅱ级、Ⅲ级、Ⅳ级;单元风险等级划分标准如下:
单元现实安全风险(RN)
RN≥200,预警信号为红、风险等级为Ⅰ级;
200>RN≥100,预警信号为橙、风险等级为Ⅱ级;
100>RN≥20,预警信号为黄、风险等级为Ⅲ级;
RN<20,预警信号为蓝、风险等级为Ⅳ级。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所述步骤S10中企业整体风险(R)由企业内单元现实风险最大值Max(RNi)确定,企业整体风险等级按照单元风险等级划分标准进行风险等级划分
R=Max(RNi)
县(区)级风险(RC),根据各企业的各单元现实风险(RNi),从中找出最大风险值max(RNi)和平均值ave(RNi),按照内梅罗指数的基本计算公式,县(区)级风险(RC)为:
Figure BDA0003092485280000081
式中:RC—为县(区)级区域风险值;
RNi—为县(区)级区域内第i个单元现实风险值;
max(RNi)—为区域内单元现实风险值中最大者;
ave(Ri)—为区域内单元现实风险值的平均值;
县(区)级风险等级按照单元风险等级划分标准进行风险等级划分;据各县(区)级风险(RC),从中找出最大风险值max(RCi)和平均值ave(RCi),按照内梅罗指数的基本计算公式,市级风险(RM)为:
Figure BDA0003092485280000091
式中:RM——为市级区域风险值;
Rci——为市级区域内第i个县(区)的区域风险值;
max(RCi)——为区域内企业整体风险值中最大者;
ave(RCi)——为区域内企业整体风险值的平均值;
市级风险(RM)等级按照单元风险等级划分标准进行风险等级划分。
基于风险一张图系统构建方法,根据上面任一项所述方法得到的安全风险评估动态结果,将危险化学品企业风险点、单元、企业、区域内安全风险和隐患信息整合到统一的地图上,以一张图形式摸清危险源本底数据;并与行政区划数据进行叠加,绘制省、市、县以及企业安全风险点和重大事故隐患分布电子图。
所述一张图系统的架构包括:
由地理信息系统集成平台为支撑平台;
数据管理模块,包括基于地理信息数据的风险分级管控数据流和隐患排查治理数据流;
数据库构成:包括安全管理基础数据库、安全监管监察数据库和公共服务数据库。
所述安全管理基础数据库包括企业基本信息子库和时空地理信息子库,企业基本信息子库包含企业基本情况、责任监管信息、标准化、行政许可文件、应急资源、生产安全事故等数据;时空地理信息子库包含基础地形数据、大地测量数据、行政区划数据、高分辨率对地观测数据、三维激光扫描数据;
安全监管监察数据库主要包括风险管控子库和隐患排查治理子库;
风险分级管控子库包括风险源生产运行安全控制关键参数;统计分析时间序列关键参数;
共享与服务数据库主要包括交换共享子库和公共服务子库;
交换共享子库包括指标控制、协同办公、联合执法、事故调查、协同应急、诚信等数据;
公共服务子库包括信息公开、信息查询、建言献策、警示教育、举报投诉、舆情监测预警发布、宣传培训、诚信信息数据。
所述安全管理基础数据库的构建是对上传的危化图文件进行拆分,生成图层;对图层按照业务属性进行命名、编码;将业务数据实体进行数据结构规范化;将规范化的业务数据实体与图层进行绑定;利用统一坐标标准对各图层、业务数据实体进行描述、存储。
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是:本方法即有利于危险化学品企业风险实施动态管控、持续改进,也有利于政府部门对危险化学品企业的风险实施分级、分类集约化监管。
附图说明
图1是单元风险分级评估与隐患违章电子库流程图。
图2是风险一张图系统构建架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方法以系统重点防控风险点为评估主线,划分评估单元,提出一种系统的通用风险清单辨识与评估方法,也即通过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违章违规电子证据库体系包括危险部位查找,风险模式辨识、事故类别、后果、风险等级、管控措施、隐患排查内容、违章违规判别方式、监测监控方式、监测监控部位等环节。
(1)统计分析。通过现场调研、事故案例收集、文献查阅等统计调查手段整理事故发生的时间、事故经过、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间接原因、事故类别、事故后果、事故等级等方面基础资料,进行初步的分析,再运用国家标准与行业规范,提出风险管控建议。
(2)风险模式分析。对风险的前兆、后果与各种起因进行评价与判断,找出主要原因并进行仔细检查、分析。
(3)风险评价。采用风险矩阵法,辨识出每一项风险模式可能存在的危害,并判定这种危害可能产生的后果及产生这种后果的可能性,二者相乘,确定风险等级。
(4)风险分级与管控措施。依据评估结果,由风险大小依次分A级、B级、C级、D级四类,以表征风险高低。在风险辨识和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预先采取措施消除或控制风险。
(5)隐患电子违章信息采集。安装在线监测监控系统获取动态隐患及违章信息;根据隐患排查内容,对可能出现的电子违章违规行为、状态、缺陷等,提出判别方式,实施在线监测监控手段,再结合企业潜在的事故隐患自查自报方式,获取违章违规电子证据库。
该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违章违规电子证据库体系是以风险预控为核心,以隐患排查为基础,以违章违规电子证据为重点,以“PDCA”循环管理为运行模式,依靠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推动其有效运行,策划风险防控措施,实施跟踪验证,持续更新防控流程。
目的是要实现事故的双重预防性工作机制,是基于风险的过程安全管理理念的具体实践,是实现事故预控的有效手段。前者需要在政府引导下由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后者需要在企业落实主体责任的基础上督导、监管和执法。
划分评估单元是为实现评估目标和评估方法的而服务的;为便于评估工作的有序进行,提高评估工作的操作性,危险化学品企业按照相对独立的工艺装置、储罐区、仓库等划分风险单元。
风险评估单元以相对独立的工艺系统作为固有风险辨识评估单元,一般以车间划分;风险点是在单元区域内,以可能诱发的本单元重特大事故点作为风险点。
危险化学品企业风险评估单元包括《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公布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工工艺目录的通知》(安监总管三[2009]116号)中列出的15种危险化工工艺、《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公布第二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工工艺目录和调整首批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中部分典型工艺的通知》(安监总管三[2013]3号)中列出的3种危险化工工艺以及危险化学品储罐区和仓库共20个风险评估单元。
20个风险评估单元为光气与光气化工艺、氯碱工艺、氯化工艺、硝化工艺、合成氨工艺、裂解裂化工艺、氟化工艺、加氢工艺、重氮化工艺、氧化工艺、过氧化工艺、胺基化工艺、磺化工艺、聚合工艺、烷基化工艺、煤化工工艺、电石生产工艺、偶氮化工艺。
与风险辨识信息表制作的关键术语有:危险部位:各评估单元具有潜在能量和物质释放危险的、可造成人员伤害、在一定的触发因素作用下发生事故的部位。
风险模式:即风险的表现形式,风险的出现方式或风险对操作的影响。
事故类别:参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 6441-1986)事故类别与定义。
事故后果:某种事件对目标影响的结果。事件导致的最严重的潜在后果,以人员伤害程度、财产损失、系统或设备设施破坏、社会影响力加以度量。
风险等级:单一风险或组合风险的大小,以后果和可能性的组合来表达。
风险管控措施:与参考依据一一对应,主要依据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针对每一项风险模式从标准或规范中找出对应的管控措施列出来。
隐患违规电子证据:按照隐患排查内容、要求查找隐患,并对可能出现的电子违章违规行为、状态、缺陷等,利用在线监测监控系统摄取违章证据,为远程执法提供证据。
判别方式:根据排查的内容,判别是否出现的违章违规行为、状态、管理缺陷等。
监测监控方式:捕获隐患的信息化手段,主要有在线监测、监控、无人机摄取、日常隐患或分析资料的上传等。
监测监控部位:在重点部位或事故易发部位安装监测监控设备进行实时在线展示的现状部位。
实施例:某危化公司碳九加氢装置的加氢反应为“加氢工艺”;碳五树脂装置、碳九冷聚树脂、碳五碳九共聚树脂装置的聚合反应过程属“聚合工艺”。
集合典型化工企业辨识和事故案例分析结果,参照法律法规及行业标准等,结合所划分单元,根据危险部位及可能的作业活动,从事故危害大的危险工艺角度辨识了某危化公司潜在的风险模式,并提出与风险模式相对应的管控对策。
按照隐患排查内容、要求查找隐患,并对可能出现的违章违规行为、状态,利用在线监测监控系统摄取违章证据,最终形成某危化公司通用安全风险辨识清单;即安全风险与隐患违规电子证据信息表;见表1。
表1安全风险与隐患违规电子证据信息表
Figure BDA0003092485280000121
表2危险化学品企业聚合工艺安全风险与隐患违规电子证据信息表
Figure BDA0003092485280000131
聚合工艺单元固有风险指标见表3
表3
Figure BDA0003092485280000141
表3续1
Figure BDA0003092485280000151
表3续2
Figure BDA0003092485280000161
聚合工艺单元动态风险指标见表4
表4
Figure BDA0003092485280000171
表4续
Figure BDA0003092485280000181
储罐区单元固有风险指标见5
表5
Figure BDA0003092485280000191
储罐区单元动态风险指标见表6
表6
Figure BDA0003092485280000201
为突出某危化公司安全风险重点区域、关键岗位和危险场所,依据《危险化学品企业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指南》,将某危化公司相对风险较大的聚合工艺单元、加氢工艺单元单独、储罐区提出,进行风险分析评估。
在风险单元区域内,以可能诱发的本单元重特大事故点作为风险点。基于单元事故风险点,分析事故致因机理,评估事故严重后果,并从高风险物品、高风险工艺、高风险设备、高风险场所、高风险作业辨识高危风险因子;编制某危化公司固有风险指标清单、动态风险指标清单。
根据某危化公司的有关技术资料和现场调研、类比调查的结果,以及某危化公司系统特点,在危险害因素辩识、分析的基础上,以聚合工艺、加氢工艺和储罐区作为整个系统的单元进行评估。
碳五树脂工艺单元重大风险评估。
固有风险指标量化,依据聚合单元高危风险指标的辨识与评估,将火灾事故、爆炸事故、中毒事故3个风险点作为高危固有风险辨识与评估的重点。
下面以碳五树脂工艺装置为测算对象,对各风险点进行评估。
(1)火灾事故风险点。
1)高风险设备设施,以碳五树脂设备设施本质安全化水平作为赋值依据,表征火灾事故风险点生产设备设施防止事故发生的技术措施水平,风险点固有危险指数(hs)取值范围1.1~1.7。
某危化公司碳五树脂生产装置目前运行平稳,本质安全化水平较高,各项安全联锁正常投入使用,设置有SIS系统,紧急切断装置等,按“失误安全”赋值,取h s=1.3。
2)高风险物品,火灾事故风险点高风险物品主要是间戊二烯、抽余碳五等。采用高风险物品的实际存在量与临界量的比值及对应物品的危险特性修正系数乘积的m值作为分级指标,根据分级结果确定M值。
根据计算出来的m值,确定危险化学品企业风险点高风险物品的级别,确定相应的物质指数(M),取值范围1~9。
按照高风险物质及其临界量、实际最大存量计算,碳五树脂聚合工艺的m=14.77,对应M=5。
3)高风险场所,火灾事故风险点高风险场所主要是碳五树脂生产装置区,以“人员风险暴露”作为特征值,即根据事故风险模拟计算结果,暴露在火灾事故影响范围内的所有
人员,包含作业人员及周边可能存在的人员;以风险点内暴露人数p来衡量,取值范围1~9;公司碳五树脂生产装置区火灾事故影响范围内的人员应介于3~9人之间,取E=3。
4)高风险工艺,火灾事故风险点高风险工艺即本单元的聚合工艺。
特征值为冷聚合反应温度和压力的报警和连锁失效率;紧急冷却系统失效率、紧急加入终止剂系统失效率、搅拌的稳定控制和连锁系统失效率等。
由监测监控设施失效率修正系数K1表征:该公司碳五树脂工艺比较普遍,较为成熟,各项特征值失效率较低,取l=0.01,
K1=1.01。
5)高风险作业,由危险性修正系数K 2表征:碳五树脂工艺单元高风险作业主要有动火作业、受限空间作业、盲板抽堵作业、高处作业、临时用电作业、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压力容器作业、安全附件维修作业及危险化学品安全作业等9种,因此K 2=1.45。
6)风险点典型事故风险的固有危险指数计算结果如下:
h1=1.3×5×3×1.01×1.45=28.56。
(2)爆炸事故风险点
按以上火灾事故风险点固有危险指数测算过程,对爆炸事故风险点的固有危险指数进行测算,结果如下:
h2=1.3×5×5×1.01×1.45=47.6。
(3)中毒事故风险点
按以上火灾事故风险点固有危险指数测算过程,对中毒事故风险点的固有危险指数进行测算,结果如下:
h3=1.3×5×1×1.01×1.45=9.52。
(4)碳五聚合工艺单元固有危险指数,碳五树脂单元区域内的3个风险点,E1=3,E2=5,E3=1,F=9,故:
H=28.56×(3/9)+47.6×(5/9)+9.52×(1/9)=37.02。
初始高危风险管控频率指标量化,该公司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等级为二级,标准化得分为86分。
计算出单元初始高危风险管控频率指标G=1.16。
单元初始高危安全风险评估,将单元初始高危风险管控频率(G)与单元固有危险指数(H)聚合;该公司碳五树脂单元初始高危安全风险值R0=43.05。
单元现实高危安全风险评估。
(1)风险点固有危险指数动态监测指标修正值(hd);高危风险动态监测特征指标报警信号修正系数(K3)对风险点固有风险指标进行动态修正:现实报警次数为动态数据,暂先以3次一级报警、2次二级报警,1次三级报警的情况下,进行测算,计算结果为:K3=2.50,即hd1=71.39,hd2=118.99,hd3=23.80。
(2)单元固有危险指数动态修正值(HD)
碳五树脂单元区域内的3个风险点,hd1=71.39,hd2=118.99,hd3=23.80,故:HD=71.39×(3/9)+118.99×(5/9)+23.8×(1/9)=92.55。
(3)单元初始高危安全风险修正值(R0d)
R0d=107.61。
(4)单元现实风险(RN)
安全生产过程中的事故隐患数量和隐患级别很大程度上能反映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和状态,将指标整体划分为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
隐患的统计以监测监控手段识别出的事故隐患和各级监管部门上报、企业自查的事故隐患为基础动态数据为依据。
重大事故隐患:依据原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制定印发的《化工和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判定标准(试行)》中列举的20类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作为判断标准。
一般事故隐患:除重大事故隐患以外的其他事故隐患。
若单元存在重大事故隐患,单元现实风险(RN)直接判定为Ⅰ级(红色预警)。
若出现一般事故隐患,则根据隐患数量(记为i)对单元初始风险值进行修正:一般事故隐患修正系数K4赋值;现实事故隐患为动态数据,取i=6,K4=1.3,RN=139.90。
(5)单元现实风险分级;将危险化学品企业重大安全风险等级划分为Ⅰ级、Ⅱ级、Ⅲ级、Ⅳ级,依据单元安全风险分级标准,该公司碳五树脂单元现实高危安全风险等级为Ⅱ级,预警信号为橙色。
碳五碳九共聚树脂工艺单元重大风险评估,依据聚合工艺单元高危风险指标的辨识与评估,将火灾事故、爆炸事故、中毒事故等3个风险点作为高危固有风险辨识与评估的重点。
下面以碳五碳九共聚树脂工艺为测算对象,对各风险点进行评估。
按上述聚合工艺单元重大风险评估的计算过程,对碳五碳九共聚树脂工艺单元重大风险进行测算评估,各风险点五高固有风险指标取值如下:
火灾事故风险点:hs=1.3,M=1,E=3,K1=1.01,K2=1.45;
爆炸事故:hs=1.3,M=1,E=5,K1=1.01,K2=1.45;
中毒事故:hs=1.3,M=1,E=1,K1=1.01,K2=1.45。
需说明的是物质危险指数涉及的高风险物质,根据其临界量、实际最大存量数值确定,本单元涉及的高风险物质计算出m<1确定的M=1。
则风险点危险指数:
h1=1.3×1×3×1.01×1.45=5.71;
h2=1.3×1×5×1.01×1.45=9.52;
h3=1.3×1×1×1.01×1.45=1.9。
单元固有危险指数
H=5.71×(3/9)+9.52×(5/9)+1.9×(1/9)=7.4
G=1.16,R0=8.61。
现实风险为动态数据,暂先以3次一级报警、2次二级报警,1次三级报警,无事故隐患的情况下计算,HD=18.51,R0d=21.52,K4=1.3,RN=27.98。
依据单元安全风险分级标准,该公司碳五碳九共聚树脂工艺单元现实高危安全风险等级为Ⅲ级,黄色预警。
碳九1#热聚树脂工艺单元重大风险评估;依据聚合工艺单元高危风险指标的辨识与评估,将火灾事故、爆炸事故、中毒事故3个风险点作为高危固有风险辨识与评估的重点。
下面以碳九1#热聚树脂工艺为测算对象,对各风险点进行评估。
按上述聚合工艺单元重大风险评估的计算过程,对碳九1#热聚树脂工艺单元重大风险进行测算评估,各风险点高危固有风险指标取值如下:
火灾事故风险点:h s=1.3,M=1,E=3,K1=1.01,K2=1.45;
爆炸事故:hs=1.3,M=1,E=5,K1=1.01,K2=1.45;
中毒事故:hs=1.3,M=1,E=1,K1=1.01,K2=1.45。
需说明的是物质危险指数根据本单元涉及的高风险物质及其临界量、实际最大存量,高风险物质计算出m<1确定的M=1。
则风险点危险指数:
h1=1.3×1×3×1.01×1.45=5.71;
h2=1.3×1×5×1.01×1.45=9.52;
h3=1.3×1×1×1.01×1.45=1.9。
单元固有危险指数
H=5.71×(3/9)+9.52×(5/9)+1.9×(1/9)=7.4
G=1.16,R 0=8.61。
现实风险为动态数据,暂先以3次一级报警、2次二级报警,1次三级报警,无事故隐患的情况下计算,HD=18.51,R0d=21.52,K4=1.3,RN=27.98。
依据单元安全风险分级标准,该公司碳九1#热聚树脂工艺单元现实高危安全风险等级为Ⅲ级,黄色预警。
碳九2#热聚树脂工艺单元重大风险评估;依据聚合工艺单元高危风险指标的辨识与评估,将火灾事故、爆炸事故、中毒事故3个风险点作为高危固有风险辨识与评估的重点。
下面以碳九2#热聚树脂工艺为测算对象,从“五高”角度对各风险点进行评估。
按上述聚合工艺单元重大风险评估的计算过程,对碳九2#热聚树脂工艺单元重大风险进行测算评估,各风险点五高固有风险指标取值如下:
火灾事故风险点:h s=1.3,M=1,E=3,K1=1.01,K2=1.45;
爆炸事故:h s=1.3,M=1,E=5,K1=1.01,K2=1.45;
中毒事故:h s=1.3,M=1,E=1,K1=1.01,K2=1.45。
需说明的是物质危险指数根据本单元涉及的高风险物质及其临界量、实际最大存量,高风险物质计算出m<1确定的M=1。
则风险点危险指数:
h1=1.3×1×3×1.01×1.45=5.71;
h2=1.3×1×5×1.01×1.45=9.52;
h3=1.3×1×1×1.01×1.45=1.9;
单元固有危险指数:
H=5.71×(3/9)+9.52×(5/9)+1.9×(1/9)=7.4;
G=1.16,R0=8.61。
现实风险为动态数据,暂先以3次一级报警、2次二级报警,1次三级报警,无事故隐患的情况下计算,HD=18.51,R0d=21.52,RN=27.98。
依据单元安全风险分级标准,该公司碳九2#热聚树脂工艺单元现实高危安全风险等级为Ⅲ级,黄色预警。
碳九冷聚树脂工艺单元重大风险评估;依据聚合工艺单元高危风险指标的辨识与评估,将火灾事故、爆炸事故、中毒事故3个风险点作为高危固有风险辨识与评估的重点。
下面以碳九冷聚树脂工艺为测算对象,对各风险点进行评估。
按上述聚合工艺单元重大风险评估的计算过程,对碳九冷聚树脂工艺单元重大风险进行测算评估,各风险点高危固有风险指标取值如下:
火灾事故风险点:hs=1.3,M=1,E=3,K1=1.01,K2=1.45;
爆炸事故:hs=1.3,M=1,E=5,K1=1.01,K2=1.45;
中毒事故:hs=1.3,M=1,E=1,K1=1.01,K2=1.45。
则风险点危险指数:
h1=1.3×1×3×1.01×1.45=5.71;
h2=1.3×1×5×1.01×1.45=9.52;
h3=1.3×1×1×1.01×1.45=1.9。
单元固有危险指数
H=5.71×(3/9)+9.52×(5/9)+1.9×(1/9)=7.4
G=1.16,R0=8.61。
现实风险为动态数据,暂先以3次一级报警、2次二级报警,1次三级报警,无事故隐患的情况下计算,HD=18.51,R0d=21.52,RN=27.98。
依据单元安全风险分级标准,该公司碳九冷聚树脂工艺单元现实高危安全风险等级为Ⅲ级,黄色预警。
碳九加氢工艺单元重大风险评估,依据加氢工艺单元高危风险指标的辨识与评估,将火灾事故、爆炸事故2个风险点作为高危固有风险辨识与评估的重点。
下面以碳九加氢工艺为测算对象,对各风险点进行评估。
按上述加氢工艺单元重大风险评估的计算过程,对碳九加氢工艺单元重大风险进行测算评估,各风险点高危固有风险指标取值如下,
火灾事故风险点:hs=1.3,M=1,E=3,K1=1.01,K2=1.45;
爆炸事故:hs=1.3,M=1,E=5,K1=1.01,K2=1.45。
需说明的是物质危险指数根据本单元涉及的高风险物质及其临界量、实际最大存量,高风险物质计算出m<1确定的M=1。
则风险点危险指数:
h1=1.3×1×3×1.01×1.45=5.71;
h2=1.3×1×5×1.01×1.45=9.52。
单元固有危险指数:
H=28.56×(3/8)+47.6×(5/8)=8.09;
G=1.16,R0=9.41。
现实风险为动态数据,暂先以3次一级报警、2次二级报警,1次三级报警,无事故隐患的情况下,进行测算计算,HD=20.63,R0d=23.98,RN=31.18。
依据单元安全风险分级标准,该公司碳九加氢工艺单元现实高危安全风险等级为Ⅲ级,黄色预警。
压力罐区单元重大风险评估,将火灾事故、爆炸事故、中毒事故等3个风险点作为高危固有风险辨识与评估的重点;以压力罐区为测算对象,对各风险点进行评估。
按以上聚合工艺单元重大风险评估的计算过程,对压力罐区单元重大风险进行测算评估,各风险点五高固有风险指标取值如下:
火灾事故风险点:hs=1.3,M=9,E=3,K1=1.01,K2=1.4;
爆炸事故:hs=1.3,M=9,E=5,K1=1.01,K2=1.4;
中毒事故:h s=1.3,M=9,E=1,K1=1.01,K2=1.4。
需说明的是物质危险指数根据本单元涉及的高风险物质及其临界量、实际最大存量,高风险物质计算出m=360确定的M=9。
则风险点危险指数:
h 1=1.3×9×3×1.01×1.4=49.63;
h2=1.3×9×5×1.01×1.4=82.72;
h3=1.3×9×1×1.01×1.4=16.54。
单元固有危险指数
H=28.56×(3/9)+47.6×(5/9)+9.52×(1/9)=64.34
G=1.16,R0=74.81。
现实风险为动态数据,暂先以3次一级报警、2次二级报警,1次三级报警,无事故隐患的情况下计算,HD=160.84,R0d=187.03,RN=243.13。
依据单元安全风险分级标准,压力罐区单元现实高危安全风险等级为I级,红色预警;常压罐区单元重大风险评估,以常压罐区为测算对象,对各风险点进行评估。
按以上聚合工艺单元重大风险评估的计算过程,对常压罐区(一)单元重大风险进行测算评估,各风险点高危固有风险指标取值如下:
火灾事故风险点:hs=1.3,M=3,E=1,K1=1.01,K2=1.4;
爆炸事故:hs=1.3,M=3,E=3,K1=1.01,K2=1.4。
需说明的是物质危险指数根据本单元涉及的高风险物质及其临界量、实际最大存量,高风险物质计算出m=2.9确定的M=3。
则风险点危险指数:
h 1=1.3×3×1×1.01×1.4=5.51;
h 2=1.3×3×3×1.01×1.4=16.54。
单元固有危险指数
H=5.51×(1/4)+16.54×(3/4)=13.79
G=1.16,R 0=16.03。
现实风险为动态数据,暂先以3次一级报警、2次二级报警,1次三级报警,无事故隐患的情况下计算,HD=34.47,R0d=40.08,K4=1.3,RN=52.10。
依据单元安全风险分级标准,公司常压罐区(一)单元现实高危安全风险等级为Ⅲ级,黄色预警。
企业风险聚合:企业整体风险(R)由企业内单元现实风险最大值Max(RNi)确定,企业整体风险等级标准划分,公司压力罐区单元现实高危安全风险值最大,等级为I级,红色预警;所以该维护公司整体风险等级为I级,预警信号为红色。
如图2,基于风险一张图系统构建方法,根据区域内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风险评估动态结果,将危险化学品企业风险点、单元、企业、区域内安全风险和隐患信息整合到统一的地图上,以“一张图”形式摸清危险源本底数据。
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风险“一张图”全域监管体系构成;“一张图”由“1个集成平台、2条数据主线、3个核心数据库”构成;“1个集成平台”,即地理信息系统集成平台,归集、汇总、展示全域所有的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安全政务信息、公共服务信息等;“2条数据主线”,即基于地理信息数据的风险分级管控数据流和隐患排查治理数据流;“3个核心数据库”,即安全管理基础数据库、安全监管监察数据库和公共服务数据库。
安全管理基础数据库是危险化学品企业“一张图”全域监管核心数据库建立的空间定位基础,基础地理信息将危险化学品企业在空间上统一起来;其主要包括企业基本信息子库和时空地理信息子库,企业基本信息子库包含企业基本情况、责任监管信息、标准化、行政许可文件、应急资源、生产安全事故等数据;时空地理信息子库包含基础地形数据、大地测量数据、行政区划数据、高分辨率对地观测数据、三维激光扫描等数据。
安全监管监察数据库主要包括风险管控子库和隐患排查治理子库;风险分级管控子库包括风险源生产运行安全控制关键参数;统计分析时间序列关键参数,进行动态风险评估,为智能化决策提供数据支撑。隐患排查治理子库包括隐患排查、登记、评估、报告、监控、治理、销账等7个环节的记录信息,加强安全生产周期性、关联性等特征分析,做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规律可循。
共享与服务数据库主要包括交换共享子库和公共服务子库。交换共享子库包括指标控制、协同办公、联合执法、事故调查、协同应急、诚信等数据;公共服务子库包括信息公开、信息查询、建言献策、警示教育、举报投诉、舆情监测预警发布、宣传培训、诚信信息等数据。

Claims (9)

1.一种危险化学品企业重大安全风险辨识与评估方法,其特征步骤在于:
S1以车间划分危险单元,在危险单元内确定风险点;危险化学品企业按照相对独立的工艺装置、储罐区、仓库划分风险单元;所述独立的工艺包括光气与光气化工艺、氯碱工艺、氯化工艺、硝化工艺、合成氨工艺、裂解裂化工艺、氟化工艺、加氢工艺、重氮化工艺、氧化工艺、过氧化工艺、胺基化工艺、磺化工艺、聚合工艺、烷基化工艺、煤化工工艺、电石生产工艺、偶氮化工艺;
S2按照划分的风险单元,形成安全风险评估单元清单;
S3按照安全风险评估单元编制危险化学品企业通用风险辨识清单,所述危险化学品企业通用风险辨识清单是安全风险与隐患违规电子证据信息表;
所述安全风险与隐患违规电子证据信息表包括安全风险评估与管控信息、隐患违规电子证据信息;
所述安全风险评估与管控信息包括危险部位、作业或活动、事故类别、事故后果、风险等级、风险管控措施、参考依据;
所述隐患违规电子证据信息包括隐患检查内容、判别方式、监测监控方式、监测监控部位;
S4风险点高危风险因子辨识,从高风险物品、高风险工艺、高风险设备、高风险场所、高风险作业辨识高危风险因子;
S5按照风险单元、风险点编制风险单元的高危风险因子固有风险指标、动态风险指标;
所述高危风险因子固有风险指标包括典型事故风险点、固有风险因子、固有风险因子要素、指标描述、特征值、现状描述、取值;
所述动态风险指标包括典型事故风险点、动态风险因子、动态风险因子要素、指标描述、特征值、现状描述、取值;所述典型事故风险点包括中毒事故风险点、火灾、爆炸事故风险点;
所述固有风险因子包括高风险设备设施、高风险工艺、高风险场所、高风险物品、高风险作业;
所述动态风险因子包括高危风险监测监控特征指标、隐患指标、特殊时期指标、高危风险物联网指标、自然环境指标;
S6风险点典型事故风险的固有危险评价,高危风险因子赋值,评估风险点事故风险固有危险指数;
所述固有危险评价包括固有风险指标;所述风险点事故风险固有危险指数包括风险点固有危险指数(h);
所述风险点固有危险指数(h)包括高风险设备固有危险指数(hs)、高风险物品物质危险指数(M)、高风险场所人员暴露指数(E)、高风险工艺修正系数(K1)、高风险作业危险性修正系数(K2);
S7单元固有危险评价,单元内若干风险点固有危险指数的危险暴露加权累计值构成单元固有危险指数(H);
S8单元初始安全风险评估,单元风险管控频率与单元固有危险指数(H)的聚合;所述单元风险管控频率,以单元安全生产标准化得分百分比的倒数作为单元高危风险管控频率指标(G);
将单元初始高危风险管控频率指标(G)与单元固有危险指数(H)聚合为单元初始高危安全风险(RO);
S9单元现实安全风险评估
S9.1现实风险动态修正指标N实时修正风险点固有危险指数(h)和单元初始高危安全风险(RO);所述现实风险动态修正指标N包括高危风险监测监控特征指标、事故隐患指标、特殊时期指标、高危风险物联网指标和自然环境指标;
S9.2单元现实风险(RN),包括:
风险点固有危险指数动态监测指标修正值(hd);
单元固有危险指数动态修正值(HD);
单元初始高危安全风险修正值(R0d);
单元现实风险(RN);
单元现实风险分级标准;
所述步骤S9中所述高危风险监测监控特征指标,用高危风险监测监控特征指标修正系数(K3)修正风险点固有危险指数(h);在线监测项目实时报警分一级报警或低报警、二级报警或中报警和三级报警或高报警;当在线监测项目达到3项一级报警时,记为1项二级报警;当监测项目达到2项二级报警时,记为1项三级报警;由此,设定一、二、三级报警的权重分别为1、3、6,归一化处理后的系数分别为0.1、0.3、0.6,高危风险监测监控特征指标修正系数公式描述为:
K3=1+0.1a1+0.3a2+0.6a3
式中:K3——高危风险监测监控特征指标修正系数;
a1——实时一级报警或低报警项数;
a2——实时二级报警或中报警项数;
a3——实时三级报警或高报警项数;
所述事故隐患指标包括重大事故隐患、一般事故隐患;若单元存在重大事故隐患,单元现实风险(RN)直接判定为Ⅰ级,红色预警;若出现一般事故隐患,则根据隐患数量记为i;按一般事故隐患修正系数K4赋值对单元初始风险值进行修正:
一般事故隐患修正系数K4赋值如下:
一般事故隐患数(i)i=0,K4值1.0;
1≤i<5,K4值1.1;
5≤i<20,K4值1.3;
i≥20,K4值1.5;
所述特殊时期指标修正,特殊时期指标指法定节假日、国家或地方重要活动时期,对初始的单元现实风险(RN)提一档;
所述高危风险物联网指标修正,高危风险物联网指标指近期单元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及国、内外发生的典型同类事故,对初始的单元现实风险(RN)提一档;
所述自然环境指标修正,自然环境指区域内发生气象、地震、地质灾害,对初始的单元现实风险(RN)提一档;
所述风险点固有危险指数动态监测指标修正值(hd),高危风险监测监控特征指标修正系数(K3)对风险点固有风险指标进行动态修正:
hd=hk3
式中:hd——风险点固有危险指数动态监测指标修正值;
h——风险点固有危险指数
K3——高危风险监测监控特征指标修正系数;
所述单元固有危险指数动态修正值(HD),为若干风险点固有危险指数动态监测指标修正值(hdi)与场所人员暴露指数加权累计值,HD定义如下:
Figure FDA0004238325500000041
式中:HD——单元固有危险指数动态修正值;
hdi——单元内第i个风险点固有危险指数动态监测指标修正值;
Ei——单元内第i个风险点场所人员暴露指数;
F——单元内各风险点场所人员暴露指数累计值;
n——单元内风险点数;
所述单元初始高危安全风险修正值(R0d),将单元高危风险管控频率(G)与固有风险指数聚合:
R0d=GHD
式中:R0d——单元初始高危安全风险修正值;
G——单元风险管控频率指数值;
HD——单元固有危险指数动态修正值;
所述单元现实风险(RN)定义为:
RN=R0dK4
式中:R0d——单元初始高危安全风险修正值;
K4——一般事故隐患修正系数;
若单元存在重大事故隐患,单元现实风险(RN)直接判定为Ⅰ级,红色预警;
特殊时期指标、高危风险物联网指标和自然环境指标对单元现实安全风险等级进行提档修正;
所述单元现实风险分级标准,将危险化学品企业重大安全风险等级划分为Ⅰ级、Ⅱ级、Ⅲ级、Ⅳ级;单元风险等级划分标准如下:
单元现实安全风险(RN)
RN≥200,预警信号为红、风险等级为Ⅰ级;
200>RN≥100,预警信号为橙、风险等级为Ⅱ级;
100>RN≥20,预警信号为黄、风险等级为Ⅲ级;
RN<20,预警信号为蓝、风险等级为Ⅳ级
S10风险聚合,包括企业内各单元风险的聚合和区域内各企业风险的聚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危险化学品企业重大安全风险辨识与评估方法,其特征步骤在于所述步骤S6中所述风险点固有危险指数(h)定义为:
h=hsMEK1K2
式中:h s——高风险设备固有危险指数;
M——高风险物品物质危险指数;
E——高风险场所人员暴露指数;
K1——高风险工艺修正系数;
K2——高风险作业危险性修正系数;
所述高风险设备固有危险指数(hs)以风险点设备设施本质安全化水平作为赋值依据,表征风险点生产设备设施防止事故发生的技术措施水平,取值范围1.0~1.7;
所述高风险物品物质危险指数(M),M值由风险点高风险物品的火灾、爆炸、毒性、能量特性确定,采用高风险物品的实际存在量与临界量的比值及对应物品的危险特性修正系数乘积的m值作为分级指标,根据分级结果确定M值;
风险点高风险物品相对量值m值的计算方法如下:
Figure FDA0004238325500000051
式中:q1,q2,…,qn——每种高风险物品实际存在或在线量,单位:吨;
Q1,Q2,…,Qn——与各高风险物品相对应的临界量,单位:吨;
β1,β2…,βn——与各高风险物品相对应的校正系数;
根据m值,确定危险化学品企业风险点高风险物品的级别,确定风险点的物质危险指数(M),取值范围1~9;
高风险物品物质危险指数(M)赋值如下:
m≥100,M值9;
100>m≥50,M值7;
50>m≥10,M值5;
10>m≥1,M值3;
m<1,M值1;
所述高风险场所人员暴露指数(E),以风险点内暴露人数p来衡量,取值范围1~9;
暴露人数(p)p≥100,E值9;
99≥p≥30,E值7;
29≥p≥10,E值5;
9≥p≥3,E值3;
2≥p≥0,E值1;
高风险工艺修正系数(K1),由监测监控设施失效率修正系数K1表征:
K1=1+l
式中:l——风险点内监测监控设施失效率的平均值;
高风险作业危险性修正系数(K2),由危险性修正系数K2表征:
K2=1+0.05t
式中:t——风险点内涉及高风险作业种类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危险化学品企业重大安全风险辨识与评估方法,其特征步骤在于所述步骤S7中单元固有危险指数(H)定义为:
Figure FDA0004238325500000061
式中:hi——单元内第i个风险点危险指数;
Ei——单元内第i个风险点场所人员暴露指数;
F——单元内各风险点场所人员暴露指数累计值;
Figure FDA0004238325500000062
n——单元内风险点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危险化学品企业重大安全风险辨识与评估方法,其特征步骤在于所述步骤S8中单元初始高危风险管控频率指标(G)定义为:
G=100/v
式中:G——单元初始高危风险管控频率;
v——安全生产标准化自评/评审分值;
单元初始高危安全风险(RO)定义为:
RO=GH
式中:G——单元初始高危风险管控频率指数值;
H——单元固有危险指数值。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危险化学品企业重大安全风险辨识与评估方法,其特征步骤在于所述步骤S10中企业整体风险(R)由企业内单元现实风险最大值Max(RNi)确定,企业整体风险等级按照单元风险等级划分标准进行风险等级划分
R=Max(RNi)
县(区)级风险(RC),根据各企业的各单元现实风险(RNi),从中找出最大风险值max(RNi)和平均值ave(RNi),按照内梅罗指数的基本计算公式,县(区)级风险(RC)为:
Figure FDA0004238325500000071
式中:RC—为县(区)级区域风险值;
RNi—为县(区)级区域内第i个单元现实风险值;
max(RNi)—为区域内单元现实风险值中最大者;
ave(Ri)—为区域内单元现实风险值的平均值;
县(区)级风险等级按照单元风险等级划分标准进行风险等级划分;据各县(区)级风险(RC),从中找出最大风险值max(RCi)和平均值ave(RCi),按照内梅罗指数的基本计算公式,市级风险(RM)为:
Figure FDA0004238325500000072
式中:RM——为市级区域风险值;
Rci——为市级区域内第i个县(区)的区域风险值;
max(RCi)——为区域内企业整体风险值中最大者;
ave(RCi)——为区域内企业整体风险值的平均值;
市级风险(RM)等级按照单元风险等级划分标准进行风险等级划分。
6.基于风险一张图系统构建方法,其特征是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方法得到的安全风险评估动态结果,将危险化学品企业风险点、单元、企业、区域内安全风险和隐患信息整合到统一的地图上,以一张图形式摸清危险源本底数据;并与行政区划数据进行叠加,绘制省、市、县以及企业安全风险点和重大事故隐患分布电子图。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于风险一张图系统构建方法,其特征是一张图的架构包括:
由地理信息系统集成平台为支撑平台;
数据管理模块,包括基于地理信息数据的风险分级管控数据流和隐患排查治理数据流;
数据库构成:包括安全管理基础数据库、安全监管监察数据库和公共服务数据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于风险一张图系统构建方法,其特征是安全管理基础数据库包括企业基本信息子库和时空地理信息子库,企业基本信息子库包含企业基本情况、责任监管信息、标准化、行政许可文件、应急资源、生产安全事故数据;时空地理信息子库包含基础地形数据、大地测量数据、行政区划数据、高分辨率对地观测数据、三维激光扫描数据;
安全监管监察数据库包括风险管控子库和隐患排查治理子库;
风险分级管控子库包括风险源生产运行安全控制关键参数;统计分析时间序列关键参数;
共享与服务数据库包括交换共享子库和公共服务子库;
交换共享子库包括指标控制、协同办公、联合执法、事故调查、协同应急、诚信数据;公共服务子库包括信息公开、信息查询、建言献策、警示教育、举报投诉、舆情监测预警发布、宣传培训、诚信信息数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基于风险一张图系统构建方法,其特征是构建安全管理基础数据库是对上传的危化图文件进行拆分,生成图层;对图层按照业务属性进行命名、编码;将业务数据实体进行数据结构规范化;将规范化的业务数据实体与图层进行绑定;利用统一坐标标准对各图层、业务数据实体进行描述、存储。
CN202110599750.5A 2021-05-31 2021-05-31 一种危险化学品企业重大安全风险辨识与评估方法 Active CN11351572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599750.5A CN113515720B (zh) 2021-05-31 2021-05-31 一种危险化学品企业重大安全风险辨识与评估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599750.5A CN113515720B (zh) 2021-05-31 2021-05-31 一种危险化学品企业重大安全风险辨识与评估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15720A CN113515720A (zh) 2021-10-19
CN113515720B true CN113515720B (zh) 2023-07-04

Family

ID=780653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599750.5A Active CN113515720B (zh) 2021-05-31 2021-05-31 一种危险化学品企业重大安全风险辨识与评估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51572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69752A (zh) * 2021-12-06 2022-03-11 成都鼎安华智慧物联网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企业的风险评估方法
CN114707852B (zh) * 2022-03-31 2023-01-31 长江水利委员会综合管理中心 一种基于风险矩阵的水工程安全生产风险分级评价方法
CN115099560A (zh) * 2022-05-16 2022-09-23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 一种固有风险的危险度判断评估方法及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98979A (zh) * 2019-05-30 2019-12-20 湖北兴业华德威安全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烟花爆竹经营存储企业安全风险级别计算方法
CN112783101A (zh) * 2019-11-06 2021-05-11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存储器、危险化学品罐区安全风险预警方法、设备和装置
CN112686581A (zh) * 2021-02-09 2021-04-20 大连理工大学 一种自然灾害次生危险化学品事故风险评估方法及评估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15720A (zh) 2021-10-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515720B (zh) 一种危险化学品企业重大安全风险辨识与评估方法
CN113313387B (zh) 一种企业重大安全风险分级智能化管控方法及系统
CN112529265B (zh) 一种燃气管线综合风险评估、预测方法及系统
CN105678446A (zh) 一种用于企业安全生产风险预警的方法
CN103268109A (zh) 基于gis的化工园区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CN113988530A (zh) 一种非煤矿山安全风险评估分级方法及系统
Ebrahimi et al. Analysis of train derailments and collisions to identify leading causes of loss incidents in rail transport of dangerous goods in Canada
CN105825320A (zh) 一种石油化工企业承灾体脆弱性评估方法
CN113268880B (zh) 一种粉尘爆炸重大安全风险辨识与评估方法
CN114841660B (zh) 一种基于现场信息的企业智慧安全管控云平台
Behera et al. Regulatory interventions and industrial accidents: A case from India for ‘Vision Zero’goals
Li et al. A semi-quantitative methodology for risk assessment of university chemical laboratory
CN115511234A (zh) 用于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风险的分级预警管理方法及系统
CN113191730B (zh) 一种基于大数据的危险化学品全生命周期信息监管系统
CN112686570A (zh) 一种智能安全风险管控系统
CN113869736A (zh) 一种烟花爆竹经营企业安全风险评估分级方法及系统
Valeev et al. Process safety and big data
Zheng et al. Routes to failure and prevention recommendations in work systems of hydropower construction
CN113935571A (zh) 一种加油站安全风险评估分级方法及系统
CN116703148B (zh) 基于云计算的矿山企业风险画像方法
Kraidi et al. An analysis of the critical risk factors in oil and gas pipeline projects using a comprehensive risk management framework
Zelenko et al. Methodology of risk assessment and forms of environmental safety management for the transport of dangerous goods by railway transport
CN113807638A (zh) 一种尾矿库重大安全风险量化方法
CN114819639A (zh) 一种基于双重预防机制的安全风险管控系统
Mokhtari et al. Security risk management: a case of Qalhat liquefied natural gas terminal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