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507726B - 分离承载模式下的数据传输方法、装置以及终端设备 - Google Patents
分离承载模式下的数据传输方法、装置以及终端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507726B CN113507726B CN202110796402.7A CN202110796402A CN113507726B CN 113507726 B CN113507726 B CN 113507726B CN 202110796402 A CN202110796402 A CN 202110796402A CN 113507726 B CN113507726 B CN 11350772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ata
- rlc entity
- amount
- data allocation
- allocation tim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87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1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0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4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
- 230000003139 buffer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153 supple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194 climb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781 pre-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1664 signa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502 supplemen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825 accu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75 author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413 cellular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795 chemical substances by applica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419 depend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365 information process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77 initi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95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06 packaging method and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25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per individual bearer or channel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8—Load balancing or load distribution
- H04W28/0858—Load balancing or load distribution among entities in the uplink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8—Load balancing or load distribution
- H04W28/09—Management thereof
- H04W28/0908—Management thereof based on time, e.g. for a critical period only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16—Central resource management; Negotiation of resources or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e.g. negotiating bandwidth or QoS [Quality of Service]
- H04W28/18—Negotiatin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 H04W28/22—Negotiating communication rat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11—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for data sessions of end-to-end connec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24—Reselection being triggered by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36/30—Reselection being triggered by specific parameters by measured or perceived connection quality data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分离承载模式下的数据传输方法、装置以及终端设备,属于通信技术领域。所述方法包括:获取待传输的上行数据;获取第一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和第二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其中,第一RLC实体对应的服务小区与第二RLC实体对应的服务小区为主辅关系;基于第一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和第二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对上行数据进行分配处理,确定第一RLC实体的数据分配量和第二RLC实体的数据分配量。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在分离承载模式下,基于数据传输速率将上行数据分配给第一RLC实体和第二RLC实体,实现了上行数据的合理分配,从而提高了数据传输的稳定性,以及通信网络的数据吞吐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分离承载模式下的数据传输方法、装置以及终端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5GS(5th Generation System,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引入了各种不同的承载类型,诸如Split(分离)承载、MCG(Master Cell Group,主小区组)承载、SCG(Secondary Cell Group,辅小区组)承载等。
以分离承载模式下的UE(User Equipment,用户设备)侧数据传输为例。在待传输的上行数据(如PDCP(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实体接收到的上行数据)超过数据分离门限值的情况下,UE的PDCP实体可以选择将上行数据分配给与该PDCP实体关联的主RLC(Radio Link Control,无线链路控制)实体或辅RLC实体,且并不约束PDCP实体对主RLC实体或辅RLC实体分配的数据量。
然而,若在主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较慢的情况下,主RLC实体被分配较多的上行数据,则会导致主RLC实体来不及传输上行数据,数据分配不够合理。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分离承载模式下的数据传输方法、装置以及终端设备,能够合理地将上行数据分配给与PDCP实体关联的RLC实体,从而降低数据传输的时延,以及提高数据传输的稳定性,进而提高通信网络的数据吞吐量。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分离承载模式下的数据分配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待传输的上行数据;
获取第一无线链路控制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和第二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其中,所述第一RLC实体对应的服务小区与所述第二RLC实体对应的服务小区为主辅关系;
基于所述第一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和所述第二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对所述上行数据进行分配处理,确定所述第一RLC实体的数据分配量和所述第二RLC实体的数据分配量。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分离承载模式下的数据分配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上行数据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待传输的上行数据;
传输速率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第一无线链路控制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和第二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其中,所述第一RLC实体对应的服务小区与所述第二RLC实体对应的服务小区为主辅关系;
分配量确定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第一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和所述第二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对所述上行数据进行分配处理,确定所述第一RLC实体的数据分配量和所述第二RLC实体的数据分配量。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所述终端设备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由所述处理器执行,以实现上述分离承载模式下的数据分配方法。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用于被处理器执行,以实现上述分离承载模式下的数据分配方法。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芯片,所述芯片包括可编程逻辑电路和/或程序指令,当所述芯片运行时,用于实现上述分离承载模式下的数据分配方法。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或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或计算机程序包括计算机指令,所述计算机指令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处理器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读取并执行所述计算机指令,以实现上述分离承载模式下的数据分配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带来如下有益效果:
通过在分离承载模式下,基于第一RLC实体和第二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将上行数据合理地分配给第一RLC实体和第二RLC实体,实现了上行数据的合理分配,避免了相关技术中因RLC实体被分配的数据不合理而导致的来不及传输上行数据的问题,从而降低了数据传输的时延。
另外,本申请通过合理地分配上行数据,以数据传输环境较优(如数据传输速率较高)的RLC实体传输较多的上行数据,保证了数据的传输效率,从而提高了数据传输的稳定性,进而提高了通信网络的数据吞吐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网络架构的示意图;
图2和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侧承载模式的架构图;
图4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分离承载模式下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5和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侧数据传输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基于数据缓存时长的数据复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8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分离承载模式下的数据传输装置的框图;
图9是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分离承载模式下的数据传输装置的框图;
图10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本申请实施例描述的网络架构以及业务场景是为了更加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限定,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知,随着网络架构的演变和新业务场景的出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对于类似的技术问题,同样适用。
请参考图1,其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网络架构的示意图。该网络架构100可以包括:终端设备10、接入网设备20和核心网设备30。
终端设备10可以指UE、接入终端、用户单元、用户站、移动站、移动台、远方站、远程终端、移动设备、无线通信设备、用户代理或用户装置。可选地,终端设备10还可以是蜂窝电话、无绳电话、SIP(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会话启动协议)电话、WLL(WirelessLocal Loop,无线本地环路)站、PDA(Personal Digita1 Assistant,个人数字处理)、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手持设备、计算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它处理设备、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5GS中的终端设备或者未来演进的PLMN(Pub1ic Land Mobi1e Network,公用陆地移动通信网络)中的终端设备等,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作限定。为方便描述,上面提到的设备统称为终端设备。终端设备10的数量通常为多个,每一个接入网设备20所管理的小区内可以分布一个或多个终端设备10。
接入网设备20是一种部署在接入网中用以为终端设备10提供无线通信功能的设备。接入网设备20可以包括各种形式的宏基站,微基站,中继站,接入点等等。在采用不同的无线接入技术的系统中,具备接入网设备功能的设备的名称可能会有所不同,例如在5GS的NR(New Radio,新空口)系统中,称为gNodeB(Next Generation Node B,下一代B节点)或者gNB;在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系统中,称为eNodeB(evolved Node B,演进的B节点)或eNB。
示例性地,在LTE系统中,接入网设备20可以是E-UTRA(Evolved UniversalTerrestrial Radio Access,演进的通用陆地无线接入)或者E-UTRA中的一个或者多个eNB;在NR系统中,接入网设备20可以是RAN(Radio Access Network,无线接入网)或者RAN中的一个或者多个gNB。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的网络设备除特别说明之外,是指接入网设备20。
随着通信技术的演进,“接入网设备”这一名称可能会变化。为方便描述,本申请实施例中,上述为终端设备10提供无线通信功能的装置统称为接入网设备。可选地,通过接入网设备20,终端设备10和核心网设备30之间可以建立通信关系。
核心网设备30的功能主要是提供用户连接、对用户的管理以及对业务完成承载,作为承载网络提供到外部网络的接口。例如,NR系统中的核心网设备可以包括AMF(Accessand Mobility Management Function,接入和移动性管理功能)实体、UPF(User PlaneFunction,用户平面功能)实体和SMF(Session Management Function,会话管理功能)实体等设备。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适用于LTE系统、也可以适用于NR系统,还可以适用于5G NR系统后续的演进系统。
另外,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设备10和接入设备20均可以支持MR-DC(Multi-Radio Dual Connectivity,多种无线接入双连接)架构。例如,终端设备10支持与eNB和gNB的双连接。该架构中包括两个小区组,一个为主小区组MCG(主小区组与主节点相关联),一个为辅小区组SCG(辅小区组与辅节点相关联)。
终端设备10的无线承载可以包括:MCG承载、SCG承载和Split承载。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可适用于Split承载模型下的数据传输。可选地,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也可适用于MCG承载或SCG承载模式下的数据传输。
示例性地,参考图2,其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终端侧承载模式的架构图。该通信网络是以EPC(Evolved Packet Core,演进分组核心网)为核心网。主小区组承载201(即MCG Bearer)对应的通路包括E-UTRA对应的PDCP实体、E-UTRA对应的RLC实体和E-UTRA对应的MAC(Medium Access Control,媒体接入控制)实体。辅小区组承载203(即SCGBearer)对应的通路包括NR对应的PDCP实体、NR对应的RLC实体和NR对应的MAC实体。分离承载202(即Split Bearer)对应的通路包括NR对应的PDCP实体、E-UTRA对应的RLC实体、NR对应的RLC实体、E-UTRA对应的MAC实体和NR对应的MAC实体。
示例性地,参考图3,其示出了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终端侧承载模式的架构图。该通信网络是以5GC(5G CORE,5G核心网)为核心网。主小区组承载301对应的通路包括NR对应的PDCP实体、MN(Master Node,主节点)对应的RLC实体和MN对应的MAC实体。辅小区组承载303对应的通路包括NR对应的PDCP实体、SN(Secondary Node,辅节点)对应的RLC实体和SN对应的MAC实体。分离承载302对应的通路包括NR对应的PDCP实体、MN对应的RLC实体、SN对应的RLC实体、MN对应的MAC实体和SN对应的MAC实体。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参考图3,在分离承载模式302下,NR对应的一个PDCP实体可以关联两个RLC实体:MN对应的RLC实体和SN对应的RLC实体。在PDCP实体接收到的上行数据达到或超过数据分离门限的情况下,该PDCP实体可以基于MN对应的RLC实体和SN对应的RLC实体各自的数据传输速率,将上行数据分配给MN对应的RLC实体和SN对应的RLC实体,再由MN对应的RLC实体将分配得到的上行数据传输给对应的基站,以及由SN对应的RLC实体将分配得到的上行数据传输给对应的基站。
请参考图4,其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分离模式下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各步骤的执行主体可以是终端设备,如上述终端设备10中的PDCP实体。该方法可以包括如下几个步骤(401~403):
步骤401,获取待传输的上行数据。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上行数据是指由终端设备传输至基站的数据。例如,从下层PDCP实体(终端设备侧)传输至上层PDCP实体(基站侧)的数据。可选地,该上行数据可以是终端设备生成的任意数据,诸如终端设备中安装的应用程序(诸如即时会话类应用程序、视频类应用程序、信息检索类应用程序等)生成的数据。
在一个示例中,在获取上行数据之后,还可以分别确定第一RLC实体的传输状态和第二RLC实体的传输状态,基于第一RLC实体的传输状态和第二RLC实体的传输状态进行数据分配量的初步判断,其具体内容可以如下:
1、在第一RLC实体的传输状态为惩罚状态,且第二RLC实体的传输状态为非惩罚状态的情况下,将上行数据的数据量确定为第二RLC实体的数据分配量;其中,惩罚状态用于表示RLC实体在阈值时间内不被分配数据。
2、在第一RLC实体的传输状态为非惩罚状态,且第二RLC实体的传输状态为惩罚状态的情况下,将上行数据的数据量确定为第一RLC实体的数据分配量。
3、在第一RLC实体的传输状态为非惩罚状态,且第二RLC实体的传输状态为非惩罚状态的情况下,执行获取第一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和第二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的步骤(即下文的步骤402)。
4、在第一RLC实体的传输状态为惩罚状态,且第二RLC实体的传输状态为惩罚状态的情况下,分别对第一RLC实体和所述第二RLC实体进行服务小区重选择处理,以重建分离承载。
可选地,终端设备在将RLC实体的传输状态设置为惩罚状态时,会为该RLC实体设置惩罚标志,也即检测到该RLC实体被标记有惩罚标志,则可判断该RLC实体的传输状态为惩罚状态,检测到该RLC实体未被标记有惩罚标志,则可判断该RLC实体的传输状态为非惩罚状态。在RLC实体处于惩罚状态的情况下,RLC实体将在阈值时间内不被分配上行数据,则可在阈值时间内忽略该RLC实体,并通过别的RLC实体进行上行数据的传输。
可选地,终端设备在将RLC实体的传输状态设置为惩罚状态时,同时会启动惩罚定时器,通过惩罚定时器记录该RLC实体处于惩罚状态的时长,若惩罚定时器记录的时长超过上述阈值时间,则对RLC实体进行试解除处理,其具体内容可以如下:在试解除阈值时间内,分配充足的数据给RLC实体,测试其数据传输速率,若在试解除阈值时间内,其数据传输速率大于惩罚阈值,则可解除对该RLC实体的惩罚,也即可对该RLC实体进行数据分配;否则,再次将该RLC实体的传输状态设置为惩罚状态。可选地,在空口信令指示终端设备的承载重建、释放等时,可直接解除对RLC实体的惩罚。
其中,阈值时间的设定取决于终端设备的类型、上行数据对应的数据传输类型等,其可以与数据传输速率相关,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求进行适应性设置与调整,以避免上行数据长时间的缓存。数据传输速率是指在设定时间(如上述的试解除阈值时间、下文的滑动时长等)内RLC实体向基站发送的有效数据量(即真实数据量)与该设定时间的比值。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若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小于惩罚阈值,则可以将该RLC实体的传输状态直接设置为惩罚状态。示例性地,假设惩罚阈值被设置为A,若RLC实体在某一时刻的数据传输速率小于A,则可以从该时刻开始将该RLC实体的传输状态直接设置为惩罚状态。
可选地,若在同一时刻检测到第一RLC实体的传输状态为惩罚状态,第二RLC实体的传输状态也为惩罚状态,则表明在该时刻,第一RLC实体所在的通道和第二RLC实体所在的通道的传输环境都很差,不足以支撑上行数据的及时传出,则可以重新选择服务小区,以期望获取更好的服务小区,从而改善第一RLC实体所在的通道和第二RLC实体所在的通道的传输环境。
可选地,数据分配量是指RLC实体被分配到的上行数据对应的数据量。例如,若PDCP实体有100包上行数据,将其中的60包上行数据分配给第一RLC实体,40包上行数据分配给第二RLC实体,则60包为第一RLC实体的数据分配量,40包为第一RLC实体的数据分配量。
步骤402,获取第一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和第二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其中,第一RLC实体对应的服务小区与第二RLC实体对应的服务小区为主辅关系。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学习RLC实体在当前数据分配时刻之前的历史数据传输速率,来预测RLC实体在当前数据分配时刻之后的数据传输速率,以完成上行数据的分配。其中,数据分配时刻是指PDCP实体进行上行数据分配的时刻。可选地,PDCP实体可以周期性地进行上行数据的分配,也可以根据数据的实际传输情况,适应性地进行上行数据的分配。
在一个示例中,数据传输速率的确定方法可以如下:基于上行数据对应的数据传输类型,确定滑动时长;将第一RLC实体在滑动时长内的真实数据传输量与滑动时长的比值,确定为第一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将第二RLC实体在滑动时长内的真实数据传输量与滑动时长的比值,确定为第二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
可选地,滑动时长的确定方法可以如下:若上行数据对应的数据传输类型属于强实时性(如长期演进语音承载、实时性游戏等),则可以将滑动时长设置短一些,以精确捕捉数据传输速率的变化;若上行数据对应的数据传输类型属于一般实时性(如文件传输协议上传、网页访问等),则可以将滑动时长设置长一些,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作限定。
示例性地,以获取第一RLC实体在当前的数据分配时刻的数据传输速率为例进行说明,其具体内容可以如下:以当前的数据分配时刻为基点,向当前的数据分配时刻之前滑动滑动时长,获取该时间段内的第一RLC实体的真实数据传输量,将该真实数据传输量与滑动时长的比值,确定为第一RLC实体在当前的数据分配时刻的数据传输速率。
可选地,可以选择与当前的数据分配时刻邻近的滑动时长长度的历史时间段,来预测RLC实体在当前的数据分配时刻之后的数据传输速率,该数据传输速率基本接近稳定状态的传输速率,如此可以较为准确地预测出RLC实体在当前的数据分配时刻之后的数据传输速率。
服务小区是指基站或基站的一部分(如扇形天线)所覆盖的区域,终端设备在服务小区内可获得服务(如通信)。RLC实体对应的服务小区是指该RLC实体所接入的服务小区。
在一个示例中,在获取第一RLC实体对应的数据缓存时长和第二RLC实体对应的数据缓存时长之后,还可以对数据分配量进行预判断处理,其具体内容可以如下:
1、在第一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小于惩罚阈值,且第二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大于惩罚阈值的情况下,将上行数据的数据量确定为第二RLC实体的数据分配量。
2、在第一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大于惩罚阈值,且第二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小于惩罚阈值的情况下,将上行数据的数据量确定为第一RLC实体的数据分配量。
3、在第一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大于惩罚阈值,且第二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大于惩罚阈值的情况下,执行基于第一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和第二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对上行数据进行分配处理,确定第一RLC实体的数据分配量和第二RLC实体的数据分配量的步骤(即下文的步骤403)。
4、在第一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小于惩罚阈值,且第二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小于惩罚阈值的情况下,分别对第一RLC实体和第二RLC实体进行服务小区重选择处理,以重建分离承载。
可选地,若第一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小于惩罚阈值,则可将第一RLC实体的传输状态设置为惩罚状态,也即在阈值时间内不向第一RLC实体分配上行数据,在这种情况下,若第二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大于惩罚阈值,则可将上行数据直接分配给第二RLC实体。
步骤403,基于第一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和第二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对上行数据进行分配处理,确定第一RLC实体的数据分配量和第二RLC实体的数据分配量。
可选地,本步骤可以包括如下几个子步骤:
1、基于第一RLC实体在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的数据传输速率,确定第一RLC实体在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的预测传输数据量,以及基于第二RLC实体在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的数据传输速率,确定第二RLC实体在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的预测传输数据量;其中,预测传输数据量是指RLC实体在第二数据分配时刻之前所能完成传输的预测数据量,第二数据分配时刻在第一数据分配时刻之后。
其中,第一数据分配时刻可以是指当前的数据分配时刻,第二数据分配时刻可以是指当前的数据分配时刻之后的未来数据分配时刻,第三数据分配时刻可以是指当前的数据分配时刻之前的历史数据分配时刻。可选地,第二数据分配时刻可以与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相邻,第三数据分配时刻可以与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相邻。
在一个示例中,预测传输数据量可以是基于RLC实体在当前的数据分配时刻的数据传输速率进行预测得到的,其具体计算方法可以如下:
在终端设备处于静态的情况下,将第一RLC实体在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的数据传输速率和目标间隔时长的乘积,确定为第一RLC实体在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的预测传输数据量;以及,将第二RLC实体在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的数据传输速率和目标间隔时长的乘积,确定为第二RLC实体在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的预测传输数据量;其中,目标间隔时长为第一数据分配时刻和第二数据分配时刻之间的间隔时长。
在终端设备处于动态的情况下,将第一RLC实体在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的数据传输速率、目标间隔时长和速率因子的乘积,确定为第一RLC实体在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的预测传输数据量;以及,将第二RLC实体在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的数据传输速率、目标间隔时长和速率因子的乘积,确定为第二RLC实体在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的预测传输数据量;其中,速率因子的值大于1。
可选地,若RLC实体在最近时刻的数据传输速率或最近时刻的空口质量等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则可以判断终端设备处于静态。例如,在文件传输协议稳定上传的场景下,数据传输速率变化较小,可以直接根据历史数据传输速率来获取预测传输数据量。若RLC实体在最近时刻的数据传输速率或最近时刻的空口质量等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则可以判断终端设备处于动态。例如,在数据传输掉坑、数据传输爬坡、服务小区切换等场景下,数据传输速率变化较大,基于历史数据传输速率不能精确获取到预测传输数据量,此时为了保证上行数据可以及时被发送到基站、以及不浪费上行授权,则可增加大于1的速率因子对预测传输数据量进行翻倍处理,以增加预测传输数据量来保证充裕的数据分配量。
示例性地,在由诸如释放、重建、随机接入等特殊信令触发所引起的数据传输结束、承载重建、数据传输重新启动等情况下,可以判定终端设备处于动态;在空口组包存在较多Padding(填充)的情况下(此时终端设备往往处于TCP(Transmission Control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数据传输启动的爬坡时刻,数据传输量还低于上行授权对应的数据量),也可以判定终端设备处于动态,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作限定。
2、获取第一RLC实体在第三数据分配时刻的剩余可分配数据量,以及获取第二RLC实体在第三数据分配时刻的剩余可分配数据量;其中,剩余可分配量是指RLC实体被分配数据之后的可分配数据量,第三数据分配时刻在第一数据分配时刻之前。
可选地,剩余可分配数据量的获取方法可以如下:获取第一RLC实体在第三数据分配时刻的数据分配量,以及获取第二RLC实体在第三数据分配时刻的数据分配量;将第一RLC实体在第三数据分配时刻的可分配数据量与第一RLC实体在第三数据分配时刻的数据分配量之间的差值,确定为第一RLC实体在第三数据分配时刻的剩余可分配数据量;将第二RLC实体在第三数据分配时刻的可分配数据量与第二RLC实体在第三数据分配时刻的数据分配量之间的差值,确定为第二RLC实体在第三数据分配时刻的剩余可分配数据量。
示例性地,假设RLC实体在第三数据分配时刻的初始可分配数据量为0包,数据传输速率为100,第三数据分配时刻与第一数据分配时刻之间的间隔时长为1,则RLC实体在第三数据分配时刻的可分配数据量可以更新为0+100*1=100包,随后PDCP实体对RLC实体分配了90包上行数据,则RLC实体在第三数据分配时刻的剩余可分配数据量为100-90=10包。
3、将第一RLC实体在第三数据分配时刻的剩余可分配数据量和第一RLC实体在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的预测传输数据量之间的和值,确定为第一RLC实体在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的可分配数据量;将第二RLC实体在第三数据分配时刻的剩余可分配数据量和第二RLC实体在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的预测传输数据量之间的和值,确定为第二RLC实体在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的可分配数据量。
示例性地,假设第一数据分配时刻与第三数据分配时刻之间的间隔时长为10,RLC实体在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的数据传输速率为60,则RLC实体在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的可分配数据量为10+60*10=610包,随后PDCP实体对RLC实体分配了500包上行数据,则RLC实体在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的剩余可分配数据量为610-500=110包。
可选地,若剩余可分配数据量大于0,则表示RLC实被分配到的上行数据小于RLC实体的可分配数据量;若剩余可分配数据量等于0,则表示RLC实被分配到的上行数据等于RLC实体的可分配数据量;若剩余可分配数据量小于0,则表示RLC实被分配到的上行数据大于RLC实体的可分配数据量。
4、基于第一RLC实体在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的可分配数据量,确定第一RLC实体在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的数据分配量,以及基于第二RLC实体在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的可分配数据量,确定第二RLC实体在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的数据分配量。
可选地,PDCP实体可以将RLC实体在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的可分配数据量确定为RLC实体在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的数据分配量;PDCP实体也可以将少于RLC实体在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的可分配数据量的数据量确定为RLC实体在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的数据分配量;PDCP实体还可以将多于RLC实体在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的可分配数据量的数据量确定为RLC实体在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的数据分配量,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作限定。
可选地,在分离承载模式下,主服务小区对应的基站往往是离核心网更近的基站,主服务小区对应的基站与核心网之间的数据传输网关更少、网络稳定性更高、网络时延更小,因此,在进行上行数据分配时,可以优先保证主服务小区对应的RLC实体的数据分配量。
示例性地,以第一RLC实体对应的服务小区为主服务小区,且第二RLC实体对应的服务小区为辅服务小区为例进行说明,其具体内容可以如下:若第一数据分配时刻下的上行数据的数据量小于第一和值,则将第一数据分配时刻下的上行数据的数据量与第一RLC实体在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的数据分配量之间的差值,确定为第二RLC实体在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的数据分配量;其中,第一和值是指第一RLC实体在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的可分配数据量和第二RLC实体在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的可分配数据量的和值。
若第一数据分配时刻下的上行数据的数据量大于第一和值,则可以按照第一RLC实体在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的可分配数据量和第二RLC实体在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的可分配数据量,进行上行数据的分配。若第一数据分配时刻下的上行数据的数据量小于或等于第一RLC实体在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的可分配数据量,则可以将第一数据分配时刻下的上行数据全部分配给第一RLC实体。
可选地,为了防止终端设备所发送的上行数据对应的数据量低于上行授权对应的数据量,也即未充分利用上行授权,可为RLC实体设置数据分配上下水线,以保证数据传输过程中数据来水的充足,其具体方法可以如下:
若第一RLC实体在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的数据分配量小于第一门限值,则对第一RLC实体在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的数据分配量进行增补处理,以使得第一RLC实体在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的数据分配量大于第二门限值;若第二RLC实体在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的数据分配量小于第一门限值,则对第二RLC实体在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的数据分配量进行增补处理,以使得第二RLC实体在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的数据分配量大于第二门限值;其中,第二门限值大于第一门限值。
可选地,其中的第一门限值是指数据分配下水线,第二门限值是指数据分配上水线,其可以根据RLC实体的上行授权信息进行适应性地设置。上行授权信息是指用于通知终端设备可以进行数据传输的控制信息,其包括基站给予终端设备的可用于数据上行的无线传输资源的授权信息,上行授权越好,RLC实体在单位时间内可传输的数据量越大,也即数据传输速率越高。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在分离承载模式下,基于第一RLC实体和第二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将上行数据合理地分配给第一RLC实体和第二RLC实体,实现了上行数据的合理分配,避免了相关技术中因RLC实体被分配的数据不合理而导致的来不及传输上行数据的问题,从而降低了数据传输的时延。
另外,本申请通过合理地分配上行数据,以数据传输环境较优(如数据传输速率较快)的RLC实体传输较多的上行数据,保证了数据的传输效率,从而提高了数据传输的稳定性,进而提高了通信网络的数据吞吐量。
另外,通过考虑主辅服务小区的影响,增加考量辅服务小区与核心网之间的网络稳定性、网络时延等因素,可以更加真实地反映出上行数据的传输过程,从而可以更准确地进行上行数据的分配。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参考图5,PDCP实体501获取上行数据,并将其存储在RB(Radio Bearer,无线承载)数据队列中。在收到上层发送的数据传输请求的情况下,确定第一RLC实体和第二RLC实体的数据分配量,具体方法如下:获取第一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和第二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基于第一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和第二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对上行数据进行分配处理,确定第一RLC实体的数据分配量和第二RLC实体的数据分配量。在确定RLC实体的数据分配量之后,PDCP实体501读取RB数据队列中的上行数据,并对上行数据进行完保、加密等相关处理,然后基于RLC实体的数据分配量将处理后的上行数据分配给相应的RLC实体,RLC实体将处理后的上行数据存储在数据队列中。在RLC实体(或MAC实体)接收到上行授权信息的情况下,RLC实体进行上行数据的传输。其中,PHY(Physical Layer,物理层)实体用于接收来自基站的上行授权信息,并将上行授权信息发送给MAC实体。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设备使用了预处理方法,即PDCP实体和RLC实体预先对上行数据进行打包等处理。
可选地,参考图6,终端设备亦可不使用预处理方法,即PHY实体接收到上行授权信息之后,将其传送至MAC实体,MAC实体再将其传送至RLC实体,RLC实体最后将其传送至PDCP实体601,PDCP实体601在接收到上行授权信息之后,基于数据传输速率进行上行数据的分配处理。可选地,在PDCP实体601接收到上行授权信息之后,PDCP实体601可以对RLC实体对应的通路的信号质量进行检查,若信号质量满足可以成功传输上行数据的强度,则可以将上行数据分配给该RLC实体,否则不分配。如此可以降低数据传输失败的次数,以及减少数据堆积和PDCP对应的SN(Serial Number,序列号)乱序等问题的发生。
在一个示例中,在数据传输网络不稳定的情况下,获取每个传输时间间隔TTI内,第一RLC实体的数据缓存时长和第二RLC实体的数据缓存时长;
在第一RLC实体的数据缓存时长大于第三门限值,且第二RLC实体的数据缓存时长小于第三门限值的情况下,若上行数据对应的重传参数为第一阈值,则将第一RLC实体的超时缓存数据复制到第二RLC实体中;若上行数据对应的重传参数为第二阈值,则丢弃第一RLC实体的超时缓存数据;其中,超时缓存数据是指缓存时间超过第三门限值的缓存数据,第三门限值和重传参数是由上行数据对应的数据传输类型确定的;
在第一RLC实体的数据缓存时长小于第三门限值,且第二RLC实体的数据缓存时长大于第三门限值的情况下,若上行数据对应的重传参数为第一阈值,则将第二RLC实体的超时缓存数据复制到第一RLC实体中;若上行数据对应的重传参数为第二阈值,则丢弃第二RLC实体的超时缓存数据。
其中,在RLC实体的服务小区的信号强度出现较大的波动、服务小区切换等所导致的上行数据没有送出的情况下,可以判定数据传输网络不稳定。示例性地,在这种情况下,有一定的概率,会有少量的数据在RLC实体所在的通道中长时间缓存,如此可以设置关于数据缓存时长的第三门限值,若数据缓存时长大于第三门限值,则可判定数据传输网络不稳定。
可选地,第三门限值的设置方法可以如下:若上行数据对应的数据传输类型属于强实时性,则可以将第三门限值设置的小一些;若上行数据对应的数据传输类型属于一般实时性,则可以将第三门限值设置的大一些,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作限定。可选地,第三门限值还可根据终端设备的类型、基站是否有相应的配置等因素进行设定。例如,以TCP数据为例,第三门限值不应高于TCP数据的最大重传时间。
可选地,重传参数的设置方法可以如下:若上行数据对应的数据传输类型属于强实时性,超时缓存数据将不被再需要,可以直接丢弃,则可将重传参数设置为0(表示数据可以丢弃);若上行数据对应的数据传输类型属于一般实时性,超时缓存数据需要被重传,则可以将重传参数设置为1(表示数据需要重传)。
示例性地,参考图7,基于上行数据的传输类型,确定出第三门限值和重传参数,在每个TTI(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传输时间间隔)内,PDCP实体检查第一RLC实体和第二RLC实体的数据缓存时长,若第一RLC实体的数据缓存时长和第二RLC实体的数据缓存时长中没有超过第三门限值的,则等待下一个TTI,在下一个TTI内继续检查第一RLC实体和第二RLC实体的数据缓存时长;若第一RLC实体的数据缓存时长和第二RLC实体的数据缓存时长都超过第三门限值,则等待第一RLC实体和第二RLC实体各自传输;若第一RLC实体的数据缓存时长和第二RLC实体的数据缓存时长中有一个超过第三门限值,在重传参数等于0的情况下,丢弃超过第三门限值的RLC实体中的超时缓存数据,在重传参数等于1的情况下,将超过第三门限值的RLC实体中的超时缓存数据复制到未超过第三门限值的RLC实体中。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在分离承载模式下,基于第一RLC实体和第二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将上行数据合理地分配给第一RLC实体和第二RLC实体,实现了上行数据的合理分配,避免了相关技术中因RLC实体被分配的数据不合理而导致的来不及传输上行数据的问题,从而降低了数据传输的时延。
另外,本申请通过合理地分配上行数据,以数据传输环境较优(如数据传输速率较快)的RLC实体传输较多的上行数据,保证了数据的传输效率,从而提高了数据传输的稳定性,进而提高了通信网络的数据吞吐量。
另外,通过在在数据传输网络不稳定的情况下,设置第一门限值和重传参数来调整RLC实体中的超时缓存数据,避免了上行数据的长时间缓存,进一步降低了数据传输的时延。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可以基于数据传输速率之间的大小关系确定数据分配量,其具体内容可以如下:
1、获取待传输的上行数据。
2、获取第一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和第二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其中,第一RLC实体对应的服务小区与第二RLC实体对应的服务小区为主辅关系。
可选地,1和2的内容和上述实施例介绍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3、若第一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小于第二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则将上行数据的数据量确定为第二RLC实体的数据分配量;若第一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大于第二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则将上行数据的数据量确定为第一RLC实体的数据分配量。
可选地,若第一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小于第二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则表明第二RLC实体所在的通道的网络环境优于第一RLC实体所在的通道的网络环境;若第一RLC实体对的数据传输速率大于第二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则表明第一RLC实体所在的通道的网络环境优于第一RLC实体所在的通道的网络环境,通过网络环境较优的RLC实体进行上行数据的传输,可确保上行数据的传输效率。
可选地,可将第一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等于第二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的情况,划分到第一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小于第二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的情况中,也可以将第一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等于第二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的情况,划分到第一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大于第二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的情况中。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在分离承载模式下,基于第一RLC实体和第二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将上行数据合理地分配给第一RLC实体和第二RLC实体,实现了上行数据的合理分配,避免了相关技术中因RLC实体被分配的数据不合理而导致的来不及传输上行数据的问题,从而降低了数据传输的时延。
另外,本申请通过合理地分配上行数据,以数据传输环境较优(如数据传输速率较快)的RLC实体传输较多的上行数据,保证了数据的传输效率,从而提高了数据传输的稳定性,进而提高了通信网络的数据吞吐量。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可以基于数据传输速率之间的比值确定数据分配量,其具体内容可以如下:
1、获取待传输的上行数据。
2、获取第一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和第二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其中,第一RLC实体对应的服务小区与第二RLC实体对应的服务小区为主辅关系。
可选地,1和步骤2的内容和上述实施例介绍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3、对第一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和第二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进行相加处理,得到第二和值。
4、基于第一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和第二和值,确定第一占比,以及基于第二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和第二和值,确定第二占比。
可选地,将第一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和第二和值之间的比值,确定为第一占比,将第二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和第二和值之间的比值,确定为第二占比。
5、将第一占比与上行数据的乘积,确定为第一RLC实体的数据分配量,以及将第二占比与上行数据的乘积,确定为第二RLC实体的数据分配量。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分别统计第一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和第二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并将其发送给PDCP实体,PDCP实体对第一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和第二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进行分配比例计算,得到第一RLC实体和第二RLC实体之间的分配比例,再基于分配比例确定第一RLC实体的数据分配量和第二RLC实体的数据分配量。示例性地,第一RLC实体和第二RLC实体之间的分配比例为A:B,则第一RLC实体的数据分配量为上行数据的数据量的A/(A+B),第二RLC实体的数据分配量为上行数据的数据量的B/(A+B)。
可选地,分配比例可以是指PDCP实体对应的PDU(Protocol Data Unit,协议数据单元)的比例,也可以是指数据长度的比例,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作限定。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在分离承载模式下,基于第一RLC实体和第二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将上行数据合理地分配给第一RLC实体和第二RLC实体,实现了上行数据的合理分配,避免了相关技术中因RLC实体被分配的数据不合理而导致的来不及传输上行数据的问题,从而降低了数据传输的时延。
另外,本申请通过合理地分配上行数据,以数据传输环境较优(如数据传输速率较快)的RLC实体传输较多的上行数据,保证了数据的传输效率,从而提高了数据传输的稳定性,进而提高了通信网络的数据吞吐量。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可以基于数据传输速率对应的数据分配系数确定数据分配量,其具体内容可以如下:
1、获取待传输的上行数据。
2、获取第一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和第二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其中,第一RLC实体对应的服务小区与第二RLC实体对应的服务小区为主辅关系。
可选地,1和2的内容和上述实施例介绍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3、基于第一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确定第一RLC实体的数据分配系数,以及基于第二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确定第二RLC实体的数据分配系数。
可选地,数据分配系数和下文中的数据分配基数用于确定RLC实体的期望数据分配量。数据分配系数和数据传输速率之间的关系可根据实际应用情况进行适应性地设定以及调整。
示例性地,若数据传输速率大于或等于A,则RLC实体的数据分配系数为1;若数据传输速率大于或等于B小于A,则RLC实体的数据分配系数为0.8;若数据传输速率大于或等于C小于B,则RLC实体的数据分配系数为0.6;若数据传输速率大于或等于D小于C,则RLC实体的数据分配系数为0.4;若数数据传输速率大于或等于E小于D,则RLC实体的数据分配系数为0.2;若数据传输速率小于E(即上文的惩罚阈值),则RLC实体的数据分配系数为0(进入惩罚状态)。其中,A、B、C、D和E为降序排列,其具体值可根据经验值进行设定。
基于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所处的范围,即可确定出RLC实体的数据分配系数。
4、获取第一RLC实体的数据分配基数和第二RLC实体的数据分配基数。
可选地,可以基于服务小区的类型确定数据分配基数。例如,主服务小区对应的RLC实体的数据分配基数大于辅服务小区对应的RLC实体的数据分配基数。
5、基于第一RLC实体的数据分配基数和第一RLC实体的数据分配系数,确定第一RLC实体的期望数据分配量,以及基于第二RLC实体的数据分配基数和第二RLC实体的数据分配系数,确定第二RLC实体的期望数据分配量。
可选地,将第一RLC实体的数据分配基数和其对应的数据分配系数进行相乘计算,即可得到第一RLC实体的期望数据分配量。将第二RLC实体的数据分配基数和其对应的数据分配系数进行相乘计算,即可得到第二RLC实体的期望数据分配量。
6、基于第一RLC实体的期望数据分配量和上行数据的数据量,确定第一RLC实体的数据分配量;以及基于第二RLC实体的期望数据分配量、第一RLC实体的数据分配量和上行数据的数据量,确定第二RLC实体的数据分配量。
可选地,第一RLC实体的数据分配量的确定方法可以如下:若所第一RLC实体的期望数据分配量大于上行数据的数据量,则将上行数据的数据量确定为第一RLC实体的数据分配量;若第一RLC实体的期望数据分配量小于上行数据的数据量,则将第一RLC实体的期望数据分配量确定为第一RLC实体的数据分配量。
第二RLC实体的数据分配量的确定方法可以如下:若第二RLC实体的期望数据分配量大于上行数据的数据量与第一RLC实体的数据分配量的差值,则将上行数据的数据量与第一RLC实体的数据分配量的差值确定为第二RLC实体的数据分配量;若第二RLC实体的期望数据分配量小于上行数据的数据量与第一RLC实体的数据分配量的差值,则将第二RLC实体的期望数据分配量确定为第二RLC实体的数据分配量。
可选地,可以对主服务小区对应的RLC实体进行上行数据的优先分配,也可以对数据传输速率较高的RLC实体进行上行数据的优先分配,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作限定。
可选地,可将第一RLC实体的期望数据分配量等于上行数据的数据量的情况,划分到第一RLC实体的期望数据分配量小于上行数据的数据量的情况中,也可将第一RLC实体的期望数据分配量等于上行数据的数据量的情况,划分到第一RLC实体的期望数据分配量大于上行数据的数据量的情况中;可将第二RLC实体的期望数据分配量等于第一RLC实体的数据分配量和上行数据的数据量的差值的情况,划分到第二RLC实体的期望数数据分配量小于第一RLC实体的数据分配量和上行数据的数据量的差值的情况中,也可将第二RLC实体的期望数据分配量等于第一RLC实体的数据分配量和上行数据的数据量的差值的情况,划分到第二RLC实体的期望数数据分配量大于第一RLC实体的数据分配量和上行数据的数据量的差值的情况中,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作限定。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在分离承载模式下,基于第一RLC实体和第二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将上行数据合理地分配给第一RLC实体和第二RLC实体,实现了上行数据的合理分配,避免了相关技术中因RLC实体被分配的数据不合理而导致的来不及传输上行数据的问题,从而降低了数据传输的时延。
另外,本申请通过合理地分配上行数据,以数据传输环境较优(如数据传输速率较快)的RLC实体传输较多的上行数据,保证了数据的传输效率,从而提高了数据传输的稳定性,进而提高了通信网络的数据吞吐量。
下述为本申请装置实施例,可以用于执行本申请方法实施例。对于本申请装置实施例中未披露的细节,请参照本申请方法实施例。
请参考图8,其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分离模式下的数据传输装置的框图。该装置具有实现上述分离模式下的数据传输方法示例的功能,所述功能可以由硬件实现,也可以由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该装置可以是终端设备,也可以设置在终端设备中。该装置800可以包括:上行数据获取模块801、传输速率获取模块802和分配量确定模块803。
上行数据获取模块801,用于获取待传输的上行数据。
传输速率获取模块802,用于获取第一无线链路控制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和第二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其中,所述第一RLC实体对应的服务小区与所述第二RLC实体对应的服务小区为主辅关系。
分配量确定模块803,用于基于所述第一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和所述第二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对所述上行数据进行分配处理,确定所述第一RLC实体的数据分配量和所述第二RLC实体的数据分配量。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所述分配量确定模块803还包括:预测数据量确定子模块803a、剩余数据量确定子模块803b、可分配量确定子模块803c和分配量确定子模块803d。
预测数据量确定子模块803a,用于基于所述第一RLC实体在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的数据传输速率,确定所述第一RLC实体在所述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的预测传输数据量,以及基于所述第二RLC实体在所述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的数据传输速率,确定所述第二RLC实体在所述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的预测传输数据量;其中,所述预测传输数据量是指RLC实体在第二数据分配时刻之前所能完成传输的预测数据量,所述第二数据分配时刻在所述第一数据分配时刻之后。
剩余数据量确定子模块803b,用于获取所述第一RLC实体在第三数据分配时刻的剩余可分配数据量,以及获取所述第二RLC实体在所述第三数据分配时刻的剩余可分配数据量;其中,所述剩余可分配量是指RLC实体被分配数据之后的可分配数据量,所述第三数据分配时刻在所述第一数据分配时刻之前。
可分配量确定子模块803c,用于将所述第一RLC实体在所述第三数据分配时刻的剩余可分配数据量和所述第一RLC实体在所述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的预测传输数据量之间的和值,确定为所述第一RLC实体在所述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的可分配数据量。
可分配量确定子模块803c,还用于将所述第二RLC实体在所述第三数据分配时刻的剩余可分配数据量和所述第二RLC实体在所述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的预测传输数据量之间的和值,确定为所述第二RLC实体在所述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的可分配数据量。
分配量确定子模块803d,用于基于所述第一RLC实体在所述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的可分配数据量,确定所述第一RLC实体在所述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的数据分配量,以及基于所述第二RLC实体在所述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的可分配数据量,确定所述第二RLC实体在所述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的数据分配量。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预测数据量确定子模块803a用于在终端设备处于静态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一RLC实体在所述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的数据传输速率和目标间隔时长的乘积,确定为所述第一RLC实体在所述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的预测传输数据量;以及,将所述第二RLC实体在所述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的数据传输速率和所述目标间隔时长的乘积,确定为所述第二RLC实体在所述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的预测传输数据量;其中,所述目标间隔时长为所述第一数据分配时刻和所述第二数据分配时刻之间的间隔时长。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预测数据量确定子模块803a还用于在终端设备处于动态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一RLC实体在所述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的数据传输速率、目标间隔时长和速率因子的乘积,确定为所述第一RLC实体在所述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的预测传输数据量;以及,将所述第二RLC实体在所述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的数据传输速率、所述目标间隔时长和所述速率因子的乘积,确定为所述第二RLC实体在所述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的预测传输数据量;其中,所述目标间隔时长为所述第一数据分配时刻和所述第二数据分配时刻之间的间隔时长,所述速率因子的值大于1。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剩余数据量确定子模块803b,用于:
获取所述第一RLC实体在所述第三数据分配时刻的数据分配量,以及获取所述第二RLC实体在所述第三数据分配时刻的数据分配量;
将所述第一RLC实体在所述第三数据分配时刻的可分配数据量与所述第一RLC实体在所述第三数据分配时刻的数据分配量之间的差值,确定为所述第一RLC实体在所述第三数据分配时刻的剩余可分配数据量;
将所述第二RLC实体在所述第三数据分配时刻的可分配数据量与所述第二RLC实体在所述第三数据分配时刻的数据分配量之间的差值,确定为所述第二RLC实体在所述第三数据分配时刻的剩余可分配数据量。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分配量确定模块803,还用于:
若所述第一RLC实体在所述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的数据分配量小于第一门限值,则对所述第一RLC实体在所述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的数据分配量进行增补处理,以使得所述第一RLC实体在所述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的数据分配量大于第二门限值;
若所述第二RLC实体在所述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的数据分配量小于第一门限值,则对所述第二RLC实体在所述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的数据分配量进行增补处理,以使得所述第二RLC实体在所述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的数据分配量大于第二门限值;其中,所述第二门限值大于所述第一门限值。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分配量确定模块803还用于在所述第一RLC实体对应的服务小区为主服务小区,且所述第二RLC实体对应的服务小区为辅服务小区的情况下,若所述第一数据分配时刻下的所述上行数据的数据量小于第一和值,则将所述第一数据分配时刻下的所述上行数据的数据量与所述第一RLC实体在所述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的数据分配量之间的差值,确定为所述第二RLC实体在所述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的数据分配量;其中,所述第一和值是指所述第一RLC实体在所述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的可分配数据量和所述第二RLC实体在所述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的可分配数据量的和值。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传输速率获取模块802,用于:
基于所述上行数据对应的数据传输类型,确定滑动时长;
将所述第一RLC实体在所述滑动时长内的真实数据传输量与所述滑动时长的比值,确定为所述第一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
将所述第二RLC实体在所述滑动时长内的真实数据传输量与所述滑动时长的比值,确定为所述第二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分配量确定模块803,还用于:
在所述第一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小于惩罚阈值,且所述第二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大于所述惩罚阈值的情况下,将所述上行数据的数据量确定为所述第二RLC实体的数据分配量;
或者,在所述第一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大于所述惩罚阈值,且所述第二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小于所述惩罚阈值的情况下,将所述上行数据的数据量确定为所述第一RLC实体的数据分配量;
或者,在所述第一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大于所述惩罚阈值,且所述第二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大于所述惩罚阈值的情况下,执行所述基于所述第一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和所述第二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对所述上行数据进行分配处理,确定所述第一RLC实体的数据分配量和所述第二RLC实体的数据分配量的步骤;
或者,在所述第一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小于所述惩罚阈值,且所述第二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小于所述惩罚阈值的情况下,分别对所述第一RLC实体和所述第二RLC实体进行服务小区重选择处理,以重建分离承载。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分配量确定模块803,还用于:
分别确定所述第一RLC实体的传输状态和所述第二RLC实体的传输状态;
在所述第一RLC实体的传输状态为惩罚状态,且所述第二RLC实体的传输状态为非惩罚状态的情况下,将所述上行数据的数据量确定为所述第二RLC实体的数据分配量;其中,所述惩罚状态用于表示RLC实体在阈值时间内不被分配数据;
或者,在所述第一RLC实体的传输状态为所述非惩罚状态,且所述第二RLC实体的传输状态为所述惩罚状态的情况下,将所述上行数据的数据量确定为所述第一RLC实体的数据分配量;
或者,在所述第一RLC实体的传输状态为所述非惩罚状态,且所述第二RLC实体的传输状态为所述非惩罚状态的情况下,执行所述获取第一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和第二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的步骤;
或者,在所述第一RLC实体的传输状态为所述惩罚状态,且所述第二RLC实体的传输状态为所述惩罚状态的情况下,分别对所述第一RLC实体和所述第二RLC实体进行服务小区重选择处理,以重建分离承载。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所述装置800还包括:缓存时长获取模块804和超时数据处理模块805。
缓存时长获取模块804,用于在数据传输网络不稳定的情况下,获取每个传输时间间隔TTI内,所述第一RLC实体的数据缓存时长和所述第二RLC实体的数据缓存时长。
超时数据处理模块805,用于在所述第一RLC实体的数据缓存时长大于第三门限值,且所述第二RLC实体的数据缓存时长小于所述第三门限值的情况下,若所述上行数据对应的重传参数为第一阈值,则将所述第一RLC实体的超时缓存数据复制到所述第二RLC实体中;若所述上行数据对应的重传参数为第二阈值,则丢弃所述第一RLC实体的超时缓存数据;其中,所述超时缓存数据是指缓存时间超过所述第三门限值的缓存数据,所述第三门限值和所述重传参数是由所述上行数据对应的数据传输类型确定的。
超时数据处理模块805,还用于在所述第一RLC实体的数据缓存时长小于所述第三门限值,且所述第二RLC实体的数据缓存时长大于所述第三门限值的情况下,若所述上行数据对应的重传参数为所述第一阈值,则将所述第二RLC实体的超时缓存数据复制到所述第一RLC实体中;若所述上行数据对应的重传参数为所述第二阈值,则丢弃所述第二RLC实体的超时缓存数据。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在分离承载模式下,基于第一RLC实体和第二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将上行数据合理地分配给第一RLC实体和第二RLC实体,实现了上行数据的合理分配,避免了相关技术中因RLC实体被分配的数据不合理而导致的来不及传输上行数据的问题,从而降低了数据传输的时延。
另外,本申请通过合理地分配上行数据,以数据传输环境较优(如数据传输速率较快)的RLC实体传输较多的上行数据,保证了数据的传输效率,从而提高了数据传输的稳定性,进而提高了通信网络的数据吞吐量。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装置在实现其功能时,仅以上述各功能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模块完成,即将设备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另外,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装置与方法实施例属于同一构思,其具体实现过程详见方法实施例,这里不再赘述。
请参考图10,其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1000的结构示意图,例如,该终端设备可以用于执行上述分离承载模式下的数据传输方法。具体来讲:该终端设备1000可以包括:处理器1001、接收器1002、发射器1003、存储器1004和总线1005。
处理器1001包括一个或者一个以上处理核心,处理器1001通过运行软件程序以及模块,从而执行各种功能应用以及信息处理。
接收器1002和发射器1003可以实现为一个收发器1006,该收发器1006可以是一块通信芯片。
存储器1004通过总线1005与处理器1001相连。
存储器1004可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处理器1001用于执行该计算机程序,以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执行的各个步骤。
此外,存储器1004可以由任何类型的易失性或非易失性存储设备或者它们的组合实现,易失性或非易失性存储设备包括但不限于:RAM(Random-Access Memory,随机存储器)和ROM(Read-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EPROM(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Memory,可擦写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Read-Only Memory,电可擦写可编程只读存储器)、闪存或其他固态存储其技术,CD-ROM(Compact Disc Read-Only Memory,只读光盘)、DVD(Digital Video Disc,高密度数字视频光盘)或其他光学存储、磁带盒、磁带、磁盘存储或其他磁性存储设备。其中:
所述处理器1001,用于获取待传输的上行数据;
获取第一无线链路控制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和第二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其中,所述第一RLC实体对应的服务小区与所述第二RLC实体对应的服务小区为主辅关系;
基于所述第一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和所述第二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对所述上行数据进行分配处理,确定所述第一RLC实体的数据分配量和所述第二RLC实体的数据分配量。
对于本实施例中未详细说明的细节,可参见上文实施例中的介绍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用于被终端设备的处理器执行,以实现上述分离承载模式下的数据传输方法。
可选地,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包括:ROM(Read-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RAM(Random-Access Memory,随机存储器)、SSD(Solid State Drives,固态硬盘)或光盘等。其中,随机存取记忆体可以包括ReRAM(Resistance Random Access Memory,电阻式随机存取记忆体)和DRAM(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芯片,所述芯片包括可编程逻辑电路和/或程序指令,当所述芯片在终端设备上运行时,用于实现上述分离承载模式下的数据传输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或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或计算机程序包括计算机指令,所述计算机指令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终端设备的处理器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读取并执行所述计算机指令,以实现上述分离承载模式下的数据传输方法。
应当理解的是,在本文中提及的“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另外,本文中描述的步骤编号,仅示例性示出了步骤间的一种可能的执行先后顺序,在一些其它实施例中,上述步骤也可以不按照编号顺序来执行,如两个不同编号的步骤同时执行,或者两个不同编号的步骤按照与图示相反的顺序执行,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5)
1.一种分离承载模式下的数据分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待传输的上行数据;
获取第一无线链路控制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和第二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其中,所述第一RLC实体对应的服务小区与所述第二RLC实体对应的服务小区为主辅关系;
基于所述第一RLC实体在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的数据传输速率,确定所述第一RLC实体在所述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的预测传输数据量,以及基于所述第二RLC实体在所述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的数据传输速率,确定所述第二RLC实体在所述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的预测传输数据量;其中,所述预测传输数据量是指RLC实体在第二数据分配时刻之前所能完成传输的预测数据量,所述第二数据分配时刻在所述第一数据分配时刻之后;
获取所述第一RLC实体在第三数据分配时刻的剩余可分配数据量,以及获取所述第二RLC实体在所述第三数据分配时刻的剩余可分配数据量;其中,所述剩余可分配数据量是指RLC实体被分配数据之后的可分配数据量,所述第三数据分配时刻在所述第一数据分配时刻之前;
将所述第一RLC实体在所述第三数据分配时刻的剩余可分配数据量和所述第一RLC实体在所述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的预测传输数据量之间的和值,确定为所述第一RLC实体在所述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的可分配数据量;
将所述第二RLC实体在所述第三数据分配时刻的剩余可分配数据量和所述第二RLC实体在所述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的预测传输数据量之间的和值,确定为所述第二RLC实体在所述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的可分配数据量;
基于所述第一RLC实体在所述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的可分配数据量,确定所述第一RLC实体在所述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的数据分配量,以及基于所述第二RLC实体在所述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的可分配数据量,确定所述第二RLC实体在所述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的数据分配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第一RLC实体在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的数据传输速率,确定所述第一RLC实体在所述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的预测传输数据量,以及基于所述第二RLC实体在所述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的数据传输速率,确定所述第二RLC实体在所述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的预测传输数据量,包括:
在终端设备处于静态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一RLC实体在所述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的数据传输速率和目标间隔时长的乘积,确定为所述第一RLC实体在所述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的预测传输数据量;以及,将所述第二RLC实体在所述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的数据传输速率和所述目标间隔时长的乘积,确定为所述第二RLC实体在所述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的预测传输数据量;其中,所述目标间隔时长为所述第一数据分配时刻和所述第二数据分配时刻之间的间隔时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第一RLC实体在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的数据传输速率,确定所述第一RLC实体在所述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的预测传输数据量,以及基于所述第二RLC实体在所述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的数据传输速率,确定所述第二RLC实体在所述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的预测传输数据量,包括:
在终端设备处于动态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一RLC实体在所述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的数据传输速率、目标间隔时长和速率因子的乘积,确定为所述第一RLC实体在所述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的预测传输数据量;以及,将所述第二RLC实体在所述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的数据传输速率、所述目标间隔时长和所述速率因子的乘积,确定为所述第二RLC实体在所述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的预测传输数据量;其中,所述目标间隔时长为所述第一数据分配时刻和所述第二数据分配时刻之间的间隔时长,所述速率因子的值大于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所述第一RLC实体在第三数据分配时刻的剩余可分配数据量,以及获取所述第二RLC实体在所述第三数据分配时刻的剩余可分配数据量,包括:
获取所述第一RLC实体在所述第三数据分配时刻的数据分配量,以及获取所述第二RLC实体在所述第三数据分配时刻的数据分配量;
将所述第一RLC实体在所述第三数据分配时刻的可分配数据量与所述第一RLC实体在所述第三数据分配时刻的数据分配量之间的差值,确定为所述第一RLC实体在所述第三数据分配时刻的剩余可分配数据量;
将所述第二RLC实体在所述第三数据分配时刻的可分配数据量与所述第二RLC实体在所述第三数据分配时刻的数据分配量之间的差值,确定为所述第二RLC实体在所述第三数据分配时刻的剩余可分配数据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第一RLC实体在所述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的数据分配量小于第一门限值,则对所述第一RLC实体在所述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的数据分配量进行增补处理,以使得所述第一RLC实体在所述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的数据分配量大于第二门限值;
或者,
若所述第二RLC实体在所述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的数据分配量小于第一门限值,则对所述第二RLC实体在所述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的数据分配量进行增补处理,以使得所述第二RLC实体在所述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的数据分配量大于第二门限值;
其中,所述第二门限值大于所述第一门限值。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RLC实体对应的服务小区为主服务小区,且所述第二RLC实体对应的服务小区为辅服务小区;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第一数据分配时刻下的所述上行数据的数据量小于第一和值,则将所述第一数据分配时刻下的所述上行数据的数据量与所述第一RLC实体在所述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的数据分配量之间的差值,确定为所述第二RLC实体在所述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的数据分配量;其中,所述第一和值是指所述第一RLC实体在所述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的可分配数据量和所述第二RLC实体在所述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的可分配数据量的和值。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第一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和第二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包括:
基于所述上行数据对应的数据传输类型,确定滑动时长;
将所述第一RLC实体在所述滑动时长内的真实数据传输量与所述滑动时长的比值,确定为所述第一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
将所述第二RLC实体在所述滑动时长内的真实数据传输量与所述滑动时长的比值,确定为所述第二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第一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和第二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之后,还包括:
在所述第一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小于惩罚阈值,且所述第二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大于所述惩罚阈值的情况下,将所述上行数据的数据量确定为所述第二RLC实体的数据分配量;
或者,在所述第一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大于所述惩罚阈值,且所述第二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小于所述惩罚阈值的情况下,将所述上行数据的数据量确定为所述第一RLC实体的数据分配量;
或者,在所述第一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大于所述惩罚阈值,且所述第二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大于所述惩罚阈值的情况下,执行所述基于所述第一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和所述第二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对所述上行数据进行分配处理,确定所述第一RLC实体的数据分配量和所述第二RLC实体的数据分配量的步骤;
或者,在所述第一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小于所述惩罚阈值,且所述第二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小于所述惩罚阈值的情况下,分别对所述第一RLC实体和所述第二RLC实体进行服务小区重选择处理,以重建分离承载。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分别确定所述第一RLC实体的传输状态和所述第二RLC实体的传输状态;
在所述第一RLC实体的传输状态为惩罚状态,且所述第二RLC实体的传输状态为非惩罚状态的情况下,将所述上行数据的数据量确定为所述第二RLC实体的数据分配量;其中,所述惩罚状态用于表示RLC实体在阈值时间内不被分配数据;
或者,在所述第一RLC实体的传输状态为所述非惩罚状态,且所述第二RLC实体的传输状态为所述惩罚状态的情况下,将所述上行数据的数据量确定为所述第一RLC实体的数据分配量;
或者,在所述第一RLC实体的传输状态为所述非惩罚状态,且所述第二RLC实体的传输状态为所述非惩罚状态的情况下,执行所述获取第一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和第二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的步骤;
或者,在所述第一RLC实体的传输状态为所述惩罚状态,且所述第二RLC实体的传输状态为所述惩罚状态的情况下,分别对所述第一RLC实体和所述第二RLC实体进行服务小区重选择处理,以重建分离承载。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数据传输网络不稳定的情况下,获取每个传输时间间隔TTI内,所述第一RLC实体的数据缓存时长和所述第二RLC实体的数据缓存时长;
在所述第一RLC实体的数据缓存时长大于第三门限值,且所述第二RLC实体的数据缓存时长小于所述第三门限值的情况下,若所述上行数据对应的重传参数为第一阈值,则将所述第一RLC实体的超时缓存数据复制到所述第二RLC实体中;若所述上行数据对应的重传参数为第二阈值,则丢弃所述第一RLC实体的超时缓存数据;其中,所述超时缓存数据是指缓存时间超过所述第三门限值的缓存数据,所述第三门限值和所述重传参数是由所述上行数据对应的数据传输类型确定的;
或者,
在所述第一RLC实体的数据缓存时长小于所述第三门限值,且所述第二RLC实体的数据缓存时长大于所述第三门限值的情况下,若所述上行数据对应的重传参数为所述第一阈值,则将所述第二RLC实体的超时缓存数据复制到所述第一RLC实体中;若所述上行数据对应的重传参数为所述第二阈值,则丢弃所述第二RLC实体的超时缓存数据。
11.一种分离承载模式下的数据分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上行数据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待传输的上行数据;
传输速率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第一无线链路控制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和第二RLC实体的数据传输速率;其中,所述第一RLC实体对应的服务小区与所述第二RLC实体对应的服务小区为主辅关系;
分配量确定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第一RLC实体在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的数据传输速率,确定所述第一RLC实体在所述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的预测传输数据量,以及基于所述第二RLC实体在所述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的数据传输速率,确定所述第二RLC实体在所述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的预测传输数据量;其中,所述预测传输数据量是指RLC实体在第二数据分配时刻之前所能完成传输的预测数据量,所述第二数据分配时刻在所述第一数据分配时刻之后;获取所述第一RLC实体在第三数据分配时刻的剩余可分配数据量,以及获取所述第二RLC实体在所述第三数据分配时刻的剩余可分配数据量;其中,所述剩余可分配数据量是指RLC实体被分配数据之后的可分配数据量,所述第三数据分配时刻在所述第一数据分配时刻之前;将所述第一RLC实体在所述第三数据分配时刻的剩余可分配数据量和所述第一RLC实体在所述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的预测传输数据量之间的和值,确定为所述第一RLC实体在所述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的可分配数据量;将所述第二RLC实体在所述第三数据分配时刻的剩余可分配数据量和所述第二RLC实体在所述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的预测传输数据量之间的和值,确定为所述第二RLC实体在所述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的可分配数据量;基于所述第一RLC实体在所述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的可分配数据量,确定所述第一RLC实体在所述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的数据分配量,以及基于所述第二RLC实体在所述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的可分配数据量,确定所述第二RLC实体在所述第一数据分配时刻的数据分配量。
12.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由所述处理器执行,以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的分离承载模式下的数据传输方法。
13.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用于被处理器执行,以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的分离承载模式下的数据传输方法。
14.一种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片包括可编程逻辑电路和/或程序指令,当所述芯片运行时,用于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的分离承载模式下的数据传输方法。
15.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处理器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读取并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以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796402.7A CN113507726B (zh) | 2021-07-14 | 2021-07-14 | 分离承载模式下的数据传输方法、装置以及终端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796402.7A CN113507726B (zh) | 2021-07-14 | 2021-07-14 | 分离承载模式下的数据传输方法、装置以及终端设备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507726A CN113507726A (zh) | 2021-10-15 |
CN113507726B true CN113507726B (zh) | 2024-05-14 |
Family
ID=780133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796402.7A Active CN113507726B (zh) | 2021-07-14 | 2021-07-14 | 分离承载模式下的数据传输方法、装置以及终端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3507726B (zh)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063326A (zh) * | 2013-10-31 | 2016-10-26 |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 无线电通信系统、基站装置、无线电终端和通信控制方法 |
CN107872837A (zh) * | 2016-09-26 | 2018-04-03 | 北京信威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上行lwa 中数据分流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
CN109475007A (zh) * | 2017-09-07 | 2019-03-15 |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 数据分发方法、用户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CN110536487A (zh) * | 2018-05-25 | 2019-12-03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
CN110710143A (zh) * | 2018-02-08 | 2020-01-17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处理无线链路失败rlf的方法和终端设备 |
CN110786064A (zh) * | 2017-09-26 | 2020-02-11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用于数据处理的方法和终端设备 |
CN112243262A (zh) * | 2019-07-17 | 2021-01-19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通过拆分承载发送数据的电子装置和操作电子装置的方法 |
CN112312415A (zh) * | 2019-07-25 | 2021-02-02 |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 上行数据分流方法及终端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20210009730A (ko) * | 2019-07-17 | 2021-01-27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스플릿 베어러를 이용하여 데이터를 전송하는 전자 장치 및 전자 장치의 동작 방법 |
-
2021
- 2021-07-14 CN CN202110796402.7A patent/CN113507726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063326A (zh) * | 2013-10-31 | 2016-10-26 |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 无线电通信系统、基站装置、无线电终端和通信控制方法 |
CN107872837A (zh) * | 2016-09-26 | 2018-04-03 | 北京信威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上行lwa 中数据分流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
CN109475007A (zh) * | 2017-09-07 | 2019-03-15 |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 数据分发方法、用户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CN110786064A (zh) * | 2017-09-26 | 2020-02-11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用于数据处理的方法和终端设备 |
CN110710143A (zh) * | 2018-02-08 | 2020-01-17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处理无线链路失败rlf的方法和终端设备 |
CN110536487A (zh) * | 2018-05-25 | 2019-12-03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
CN112243262A (zh) * | 2019-07-17 | 2021-01-19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通过拆分承载发送数据的电子装置和操作电子装置的方法 |
CN112312415A (zh) * | 2019-07-25 | 2021-02-02 |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 上行数据分流方法及终端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507726A (zh) | 2021-10-1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212874B2 (en) | Methods and devices associated with direct communications in a radio access network | |
US10708940B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porting buffer state by user equipment in communication system | |
JP7396768B2 (ja) | グラントフリー伝送のためのアップリンクデータスケジューリングのための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 | |
KR101480598B1 (ko) | 무선 네트워크에서 통신을 개시하기 위한 기법 | |
CN104170341B (zh)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和系统 | |
US8514831B2 (en) | Method for requesting resource based on timer in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s | |
EP3447978A1 (en) |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device | |
CN108337633B (zh) | 数据分流配置方法、基站系统和用户终端 | |
CN104170303A (zh)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和系统 | |
CN104170306B (zh)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和系统 | |
WO2022188686A1 (zh) | 一种通信方法及设备 | |
CN106209325A (zh) | 一种tcp ack报文处理方法及装置 | |
US20220240282A1 (en) | Methods for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 |
CN118042518A (zh) | 一种通信方法和装置 | |
CN117561781A (zh) | 无线通信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 |
CN113507726B (zh) | 分离承载模式下的数据传输方法、装置以及终端设备 | |
EP3637840A1 (en) | Uplink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timer configuration method and related equipment | |
CN116368916A (zh) | 用于通信的方法及装置 | |
CN113507725B (zh) | 分离承载模式下的数据传输方法、装置以及终端设备 | |
US11617102B2 (en) | User equipment and buffer status report cancellation method based on carrier aggregation and integrated access and backhaul | |
KR101735317B1 (ko) |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 기지국의 자원 할당 방법 및 장치 | |
CN113507727B (zh) | 分离承载模式下的数据传输方法、装置以及终端设备 | |
CN113891398A (zh) | 一种资源确定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 |
EP4340314A1 (en) |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 |
CN112235830B (zh) |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基站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