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504814A - 一种工控机的防震外壳装置及使用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工控机的防震外壳装置及使用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504814A
CN113504814A CN202110767592.XA CN202110767592A CN113504814A CN 113504814 A CN113504814 A CN 113504814A CN 202110767592 A CN202110767592 A CN 202110767592A CN 113504814 A CN113504814 A CN 11350481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ring
shell
personal computer
connecting rod
industrial perso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76759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永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dvantech Chin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dvantech Chin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dvantech China Co ltd filed Critical Advantech China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767592.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504814A/zh
Publication of CN1135048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0481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8Packaging or power distribution
    • G06F1/181Enclosures
    • G06F1/182Enclosures with special features, e.g. for use in industrial environments; grounding or shielding against radio frequency interference [RFI] or electromagnetical interference [EMI]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工控机的防震外壳装置及使用方法,包括壳体与盖板,盖板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端,所述壳体的开口由所述盖板覆盖,所述盖板与所述壳体可拆卸连接,所述壳体底部四个角均设置有第一防震装置,所述壳体内部设置第二防震装置。本发明中,通过在壳体底部设置第一防震装置,能够起到外部防震的目的,消除一部分工作环境中的震动,保护壳体以及壳体内部的部件,并且,在壳体内部设置有第二防震装置,能够减小壳体内部的震动,从而进一步保护壳体内部的电器部件,第一防震装置与第二防震装置搭配使用,从外到内均消除了外界震动对工控机内部的影响,防止因长期震动而造成工控机内部器件的损坏,延长了工控机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一种工控机的防震外壳装置及使用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工控机防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工控机的防震外壳装置及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工控机即工业控制计算机,工控机是一种加固的增强型个人计算机,它可以作为一个工业控制器在工业环境中可靠运行。
工控机作为目前最为常见的设备被广泛的应用在各种工作现场,工控机一般在在条件比较恶劣的环境中使用,因此,传统的工控机会通过加厚外壳,减少开口缝隙等措施来保护工控机主板,目前工控机的内部与外部未同时设置防震保护装置,工控机长期处在震动的环境下工作,容易造成工控机内部主板电路损坏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工控机的防震外壳装置及使用方法,用以解决目前工控机的内部与外部未同时设置防震保护装置,工控机长期处在震动的环境下工作,容易造成工控机内部主板电路损坏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工控机的防震外壳装置及使用方法,包括:壳体与盖板,盖板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端,所述壳体的开口由所述盖板覆盖,所述盖板与所述壳体可拆卸连接,所述壳体底部四个角均设置有第一防震装置,所述壳体内部设置第二防震装置。
优选的,所述第一防震装置包括:
两个固定板,两个所述固定板均设置在所述壳体下表面,所述固定板上端与所述壳体下表面固定连接,两个所述固定板之间存在间隔;
第一导向杆,所述第一导向杆设置在两个所述固定板之间,所述第一导向杆左右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固定板侧壁固定连接;
第二导向杆,所述第二导向杆设置在两个所述固定板之间,所述第二导向杆位于所述第一导向杆下方,所述第二导向杆左右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固定板侧壁固定连接;
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设置在两个所述固定板之间,所述第一滑块内设置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所述第一滑块通过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一导向杆滑动连接,所述第一滑块通过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二导向杆滑动连接,所述第一滑块能沿所述第一导向杆与所述第二导向杆左右滑动;
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套设在所述第二导向杆上,所述第一弹簧设置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弹簧关于所述第一滑块中心线左右对称,所述第一弹簧一端与所述第一滑块侧壁连接,所述第一弹簧另一端与所述固定板侧壁固定连接;
底座,所述底座设置在所述第一滑块下端,所述底座上端与所述第一滑块下端固定连接,所述底座内设置空腔,所述空腔下端与所述底座下方连通;
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设置在所述空腔内,所述第二弹簧上端与所述空腔上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另一端设置第一滑柱,所述第一滑柱与所述空腔内壁滑动连接,所述第一滑柱远离所述第二弹簧一端延伸至所述底座下方并设置吸盘。
优选的,所述第二防震装置包括:
两个竖板,两个所述竖板设置在所述壳体内部,两个所述竖板关于所述壳体中心线左右对称;
支撑板,所述支撑板设置在两个所述竖板之间,所述支撑板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竖板侧壁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板采用橡胶材质,所述支撑板上表面放置工控机主板;
缓冲组件,所述缓冲组件设置在所述竖板靠近所述壳体内壁一侧,所述缓冲组件设置为两个,两个所述缓冲组件关于所述竖板水平中心线上下对称,所述缓冲组件包括:第一套筒、第二滑柱及第三弹簧,所述第三弹簧设置在所述第一套筒内,所述第三弹簧一端与所述第一套筒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弹簧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滑柱连接,所述第二滑柱与所述第一套筒内壁滑动连接,所述第一套筒一端与所述壳体内壁铰接连接,所述第二滑柱靠近所述竖板一端与所述竖板侧壁铰接连接;
固定块,所述固定块设置在所述竖板远离所述第二滑柱一侧上端,所述固定块内设置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内滑动设置有第一连杆,所述第一连杆上端延伸至所述固定块上方并设置挡板,所述挡板上表面与所述盖板下表面接触,所述第一连杆上套设第四弹簧,所述第四弹簧位于所述挡板与所述固定块之间,所述第四弹簧一端与所述挡板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弹簧另一端与所述固定块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杆远离所述挡板一端延伸至所述固定块下方并设置第二连杆,所述第二连杆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杆下端铰接连接;第三连杆,所述第三连杆设置在所述竖板远离所述第二滑柱一侧,所述第三连杆一端与所述竖板靠近下端侧壁铰接连接,所述第三连杆另一端下表面设置连接柱,所述连接柱下端设置压板,所述压板截面为三角形,所述压板下表面与所述工控机主板上表面接触,所述第二连杆远离所述第一连杆一端与所述第三连杆靠近所述连接柱一端铰接连接。
优选的,所述壳体前侧壁中心位置设置有通风孔,所述通风孔内设置有防尘网。
优选的,所述壳体前侧壁设置有两个提手,两个所述提手关于所述壳体前侧壁中心线左右对称。
优选的,所述盖板上表面设置若干缓冲块,所述缓冲块采用橡胶材质制成,所述缓冲块设置为半球形。
优选的,所述壳体左右两侧外壁均设置弹性板,所述弹性板设置为圆弧形。
优选的,为了防止工控机的壳体上下剧烈震动,需要对所述第二弹簧的实际有效圈数进行选取,所述第二弹簧的实际有效圈数应不大于所述第二弹簧的理论有效圈数,所述第二弹簧的理论有效圈数通过公式(1)计算:
Figure BDA0003151335670000041
其中,N0为所述第二弹簧的理论有效圈数,X为所述第二弹簧的预设最大变形量,G为所述第二弹簧材料的切变模量,d1为所述第二弹簧的金属丝直径,m为所述壳体与所述盖板的最大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g取9.8m/s2,D为所述第二弹簧的中径。
一种工控机防震外壳的使用方法,用于使用上述一种工控机防震外壳,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拆除盖板,并将盖板从壳体上取下;
步骤2:将工控机主板放置到支撑板上表面;
步骤3:将盖板安装到壳体上端,在盖板向下运动过程中,盖板下表面与挡板上表面接触,盖板向下运动带动挡板向下运动,挡板通过第一连杆带动第二连杆及第三连杆运动,使压板将工控机主板压紧在支撑板上;
步骤4:使用螺栓组件将盖板与壳体固定。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工控机的防震外壳装置及使用方法,包括壳体与盖板,盖板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端,所述壳体的开口由所述盖板覆盖,所述盖板与所述壳体可拆卸连接,所述壳体底部四个角均设置有第一防震装置,所述壳体内部设置第二防震装置。本发明中,通过在壳体底部设置第一防震装置,能够起到外部防震的目的,消除一部分工作环境中的震动,保护壳体以及壳体内部的部件,并且,在壳体内部设置有第二防震装置,能够减小壳体内部的震动,从而进一步保护壳体内部的电器部件,第一防震装置与第二防震装置搭配使用,从外到内均消除了外界震动对工控机内部的影响,防止因长期震动而造成工控机内部器件的损坏,延长了工控机的使用寿命。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而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以及说明书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装置来实现和获得。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一种工控机的防震外壳装置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图1中A处放大图;
图3为本发明一种工控机的防震外壳装置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图3中B处放大图;
图5为本发明一种工控机的防震外壳装置壳体与盖板分离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图5中C处放大图;
图7为本发明中弹性板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壳体;2、盖板;3、固定板;4、第一导向杆;5、第二导向杆;6、第一滑块;7、第一弹簧;8、底座;9、空腔;10、第二弹簧;11、第一滑柱;12、吸盘;13、竖板;14、支撑板;15、第一套筒;16、第二滑柱;17、第三弹簧;18、固定块;19、第一连杆;20、挡板;21、第四弹簧;22、第二连杆;23、第三连杆;24、连接柱;25、压板;26、工控机主板;27、防尘网;28、提手;29、缓冲块;30、弹性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另外,在本发明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并非特别指称次序或顺位的意思,亦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其仅仅是为了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组件或操作而已,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以及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实施例1: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工控机的防震外壳装置,如图1-7所示,包括:壳体1与盖板2,盖板2设置在所述壳体1上端,所述壳体1的开口由所述盖板2覆盖,所述盖板2与所述壳体1可拆卸连接,所述壳体1底部四个角均设置有第一防震装置,所述壳体1内部设置第二防震装置。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本发明包括壳体1与盖板2,盖板2设置在壳体1上端,盖板2能够将壳体1上端密封,避免灰尘进入壳体1内部,盖板2与壳体1可拆卸连接,可拆卸连接方式可选用螺栓连接,便于将盖板2拆除,从而检查壳体1内部的器件状态,在壳体1底部四个角都设置有第一防震装置,能够对壳体1起到减震的作用,在壳体1内部设置有第二防震装置,从而对壳体1内部的器件进行减震,通过在壳体1底部设置第一防震装置,能够起到外部防震的目的,消除一部分工作环境中的震动,保护壳体1以及壳体1内部的部件,并且,在壳体1内部设置有第二防震装置,能够减小壳体1内部的震动,从而进一步保护壳体1内部的电器部件,第一防震装置与第二防震装置搭配使用,从外到内均消除了外界震动对工控机内部的影响,防止因长期震动而造成工控机内部器件的损坏,延长了工控机的使用寿命。
实施例2
在上述实施例1的基础上,如图1-2所示,所述第一防震装置包括:
两个固定板3,两个所述固定板3均设置在所述壳体1下表面,所述固定板3上端与所述壳体1下表面固定连接,两个所述固定板3之间存在间隔;
第一导向杆4,所述第一导向杆4设置在两个所述固定板3之间,所述第一导向杆4左右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固定板3侧壁固定连接;
第二导向杆5,所述第二导向杆5设置在两个所述固定板3之间,所述第二导向杆5位于所述第一导向杆4下方,所述第二导向杆5左右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固定板3侧壁固定连接;
第一滑块6,所述第一滑块6设置在两个所述固定板3之间,所述第一滑块6内设置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所述第一滑块6通过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一导向杆4滑动连接,所述第一滑块6通过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二导向杆5滑动连接,所述第一滑块6能沿所述第一导向杆4与所述第二导向杆5左右滑动;
第一弹簧7,所述第一弹簧7套设在所述第二导向杆5上,所述第一弹簧7设置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弹簧7关于所述第一滑块6中心线左右对称,所述第一弹簧7一端与所述第一滑块6侧壁连接,所述第一弹簧7另一端与所述固定板3侧壁固定连接;
底座8,所述底座8设置在所述第一滑块6下端,所述底座8上端与所述第一滑块6下端固定连接,所述底座8内设置空腔9,所述空腔9下端与所述底座8下方连通;
第二弹簧10,所述第二弹簧10设置在所述空腔9内,所述第二弹簧10上端与所述空腔9上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10另一端设置第一滑柱11,所述第一滑柱11与所述空腔9内壁滑动连接,所述第一滑柱11远离所述第二弹簧10一端延伸至所述底座8下方并设置吸盘12。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安装壳体1时,将壳体1的吸盘12对准安装面,然后使用吸盘12将壳体1整体安装,实现了壳体1的快速安装,防止壳体1在安装面滑动,当壳体1受到上下方向的震动时,第一滑柱11在空腔9内上下滑动,第二弹簧10在空腔9内上下往复震荡,利用第二弹簧10的弹力能够对壳体1的上下震动进行缓冲,防止壳体1上下剧烈震动,当壳体1受到左右方向的震动时,第一滑块6能够沿第一导向杆4及第二导向杆5左右滑动,第一滑块6一侧的第一弹簧7会拉伸,另一侧的第一弹簧7会压缩,利用两个第一弹簧7的弹力,能够大大削弱壳体1受到的左右方向震动的影响,从而达到了防震的目的,通过设置第一防震装置,能够使壳体1外部在上下及左右方向具备了防震功能,有效保护了壳体1外部,减小了因外部环境震动而对壳体1内部器件的影响,防止壳体1内部器件损坏,延长壳体1使用寿命。
实施例3
在实施例1或2的基础上,如图3-图6所示,所述第二防震装置包括:
两个竖板13,两个所述竖板13设置在所述壳体1内部,两个所述竖板13关于所述壳体1中心线左右对称;
支撑板14,所述支撑板14设置在两个所述竖板13之间,所述支撑板14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竖板13侧壁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板14采用橡胶材质,所述支撑板14上表面放置工控机主板26;
缓冲组件,所述缓冲组件设置在所述竖板13靠近所述壳体1内壁一侧,所述缓冲组件设置为两个,两个所述缓冲组件关于所述竖板13水平中心线上下对称,所述缓冲组件包括:第一套筒15、第二滑柱16及第三弹簧17,所述第三弹簧17设置在所述第一套筒15内,所述第三弹簧17一端与所述第一套筒15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弹簧17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滑柱16连接,所述第二滑柱16与所述第一套筒15内壁滑动连接,所述第一套筒15一端与所述壳体1内壁铰接连接,所述第二滑柱16靠近所述竖板13一端与所述竖板13侧壁铰接连接;
固定块18,所述固定块18设置在所述竖板13远离所述第二滑柱16一侧上端,所述固定块18内设置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内滑动设置有第一连杆19,所述第一连杆19上端延伸至所述固定块18上方并设置挡板20,所述挡板20上表面与所述盖板2下表面接触,所述第一连杆19上套设第四弹簧21,所述第四弹簧21位于所述挡板20与所述固定块18之间,所述第四弹簧21一端与所述挡板20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弹簧21另一端与所述固定块18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杆19远离所述挡板20一端延伸至所述固定块18下方并设置第二连杆22,所述第二连杆22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杆19下端铰接连接;
第三连杆23,所述第三连杆23设置在所述竖板13远离所述第二滑柱16一侧,所述第三连杆23一端与所述竖板13靠近下端侧壁铰接连接,所述第三连杆23另一端下表面设置连接柱24,所述连接柱24下端设置压板25,所述压板25截面为三角形,所述压板25下表面与所述工控机主板26上表面接触,所述第二连杆22远离所述第一连杆19一端与所述第三连杆23靠近所述连接柱24一端铰接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安装工控机主板26时,先将盖板2从壳体1上取下,在第四弹簧21的弹力作用下,挡板20向上运动,挡板20带动第一连杆19向上运动,第一连杆19通过第二连杆22带动第三连杆23运动,使得压板25远离支撑板14,然后将工控机主板26放置到支撑板14上,接着,拿取盖板2,将盖板2重新盖向壳体1,盖板2向下运动带动挡板20向下运动,挡板20带动第一连杆19在固定块18内向下滑动,第一连杆19通过第二连杆22带动第三连杆23向靠近工控机主板26方向转动,第三连杆23通过连接柱24带动压板25压向工控机主板26,当盖板2固定完毕后,压板25下表面与工控机主板26上表面贴合,使得工控机主板26固定在支撑板14上,压板25与支撑板14均采用耐热橡胶材质制成,能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不会将工控机主板26的边缘压伤,当壳体1受到上下震动时,在压板25与支撑板14的固定下,工控机主板26不会在壳体1内部剧烈晃动,并且在压板25与支撑板14之间,能够消除一部分震动对工控机主板26的影响,相比传统使用螺栓固定工控机主板26,能更好的保护工控机主板26,避免因剧烈震动而使螺栓连接处损坏,在壳体1受到震动时,设置在竖板13一侧的两个缓冲组件能够起到进一步缓冲作用,第二滑柱16能够在第一套筒15内滑动,并利用第三弹簧17的弹力达到缓冲的目的,当支撑板14向上运动时,第四弹簧21进一步压缩,压板25能够将工控机主板26压得更紧,防止工控机主板26松动,并且,位于上侧的缓冲组件的第三弹簧17压缩,位于下侧的缓冲组件的第三弹簧17拉伸,充分对支撑板14进行减震,当支撑板14向左运动时,左侧的第三弹簧17压缩,右侧的第三弹簧17拉伸,当支撑板14向右运动时,右侧的第三弹簧17压缩,左侧的第三弹簧17拉伸,实现了对支撑板14及工控机主板26左右震动的减震,综上,在缓冲组件的作用下,竖板13能够带动支撑板14及工控机主板26在壳体1内部晃动,从而消除壳体1外部受到多方向震动时对工控机主板26的影响,有效实现内部防震,进一步延长了工控机主板26及工控机的使用寿命。
实施例4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如图1-7所示,所述壳体1前侧壁中心位置设置有通风孔,所述通风孔内设置有防尘网27;
所述壳体1前侧壁设置有两个提手28,两个所述提手28关于所述壳体1前侧壁中心线左右对称;
所述盖板2上表面设置若干缓冲块29,所述缓冲块29采用橡胶材质制成,所述缓冲块29设置为半球形;
所述壳体1左右两侧外壁均设置弹性板30,所述弹性板30设置为圆弧形。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在壳体1前侧壁设置通风孔,便于壳体1内部的热量散发至壳体1外部,在通风孔处设置防尘网27,防止在通风过程中灰尘进入壳体1内,在壳体1前侧壁设置提手28,便于拿取工控机,在盖板2上设置若干橡胶材质的缓冲块29,当工控机掉落时盖板2朝下,缓冲块29能够起到缓冲作用,减缓因掉落而对壳体1造成的冲击,有效保护了壳体1及壳体1内部的器件,在壳体1侧壁设置弹性板30,能够使壳体1左右两侧具有了防震功能,从而全方位保护壳体1,实现了多方向减震的目的。
实施例5
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为了防止工控机的壳体1上下剧烈震动,需要对所述第二弹簧10的实际有效圈数进行选取,所述第二弹簧10的实际有效圈数应不大于所述第二弹簧10的理论有效圈数,所述第二弹簧10的理论有效圈数通过公式(1)计算:
Figure BDA0003151335670000111
其中,N0为所述第二弹簧10的理论有效圈数,X为所述第二弹簧10的预设最大变形量,G为所述第二弹簧10材料的切变模量,d1为所述第二弹簧10的金属丝直径,m为所述壳体1与所述盖板2的最大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g取9.8m/s2,D为所述第二弹簧10的中径。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工作人员根据壳体1上下震动的预期程度,需要对第二弹簧10的实际有效圈数进行选取,使得壳体1上下震动的范围不会超出预期程度,根据第二弹簧10的最大变形量、材料的切变模量、金属丝直径、中径以及壳体1与盖板2的最大质量,通过公式(1)能够计算第二弹簧10的理论有效圈数,其中,壳体1与盖板2的最大质量可以称取或由工作人员设定,根据公式(1)的计算结果,工作人员对第二弹簧10进行选取,选取的第二弹簧10的实际有效圈数不大于理论有效圈数,选取第二弹簧10后,壳体1上下震动的幅度在工作人员的预期范围内,防止壳体1上下震动幅度较大而导致连接线与壳体1内部的连接松动,有效的保护了壳体1及壳体1内部的器件。
一种工控机防震外壳的使用方法,用于使用上述提供的一种工控机防震外壳,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拆除盖板2,并将盖板2从壳体1上取下;
步骤2:将工控机主板26放置到支撑板14上表面;
步骤3:将盖板2安装到壳体1上端,在盖板2向下运动过程中,盖板2下表面与挡板20上表面接触,盖板2向下运动带动挡板20向下运动,挡板20通过第一连杆19带动第二连杆22及第三连杆23运动,使压板25将工控机主板26压紧在支撑板14上;
步骤4:使用螺栓组件将盖板2与壳体1固定。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先拆下螺栓组件,然后拆除盖板2,并将盖板2从壳体1上取下放置到壳体1一旁,然后取工控机主板26,并将工控机主板26沿壳体1前后内壁放置到支撑板14上表面,接着拿取盖板2,将盖板2安装到壳体1上端,向下按压盖板2,在盖板2向下运动过程中,盖板2下表面与挡板20上表面接触,盖板2向下运动带动挡板20向下运动,挡板20通过第一连杆19带动第二连杆22及第三连杆23运动,使压板25将工控机主板26压紧在支撑板14上,最后使用螺栓组件将盖板2与壳体1固定,通过本方案能够将工控机主板26安装到第二防震装置上,不仅可以起到安装工控机主板26的目的,而且实现了工控机内部的防震,对工控机主板26有保护作用,从内部进一步对工控机主板26进行防护与减震,相比传统使用螺栓将工控机主板26安装到壳体1内,能够避免壳体1外部受到剧烈碰撞而损坏工控机主板26,延长了工控机的使用寿命。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9)

1.一种工控机的防震外壳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与盖板(2),盖板(2)设置在所述壳体(1)上端,所述壳体(1)的开口由所述盖板(2)覆盖,所述盖板(2)与所述壳体(1)可拆卸连接,所述壳体(1)底部四个角均设置有第一防震装置,所述壳体(1)内部设置第二防震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工控机的防震外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防震装置包括:
两个固定板(3),两个所述固定板(3)均设置在所述壳体(1)下表面,所述固定板(3)上端与所述壳体(1)下表面固定连接,两个所述固定板(3)之间存在间隔;
第一导向杆(4),所述第一导向杆(4)设置在两个所述固定板(3)之间,所述第一导向杆(4)左右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固定板(3)侧壁固定连接;
第二导向杆(5),所述第二导向杆(5)设置在两个所述固定板(3)之间,所述第二导向杆(5)位于所述第一导向杆(4)下方,所述第二导向杆(5)左右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固定板(3)侧壁固定连接;
第一滑块(6),所述第一滑块(6)设置在两个所述固定板(3)之间,所述第一滑块(6)内设置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所述第一滑块(6)通过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一导向杆(4)滑动连接,所述第一滑块(6)通过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二导向杆(5)滑动连接,所述第一滑块(6)能沿所述第一导向杆(4)与所述第二导向杆(5)左右滑动;
第一弹簧(7),所述第一弹簧(7)套设在所述第二导向杆(5)上,所述第一弹簧(7)设置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弹簧(7)关于所述第一滑块(6)中心线左右对称,所述第一弹簧(7)一端与所述第一滑块(6)侧壁连接,所述第一弹簧(7)另一端与所述固定板(3)侧壁固定连接;
底座(8),所述底座(8)设置在所述第一滑块(6)下端,所述底座(8)上端与所述第一滑块(6)下端固定连接,所述底座(8)内设置空腔(9),所述空腔(9)下端与所述底座(8)下方连通;
第二弹簧(10),所述第二弹簧(10)设置在所述空腔(9)内,所述第二弹簧(10)上端与所述空腔(9)上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10)另一端设置第一滑柱(11),所述第一滑柱(11)与所述空腔(9)内壁滑动连接,所述第一滑柱(11)远离所述第二弹簧(10)一端延伸至所述底座(8)下方并设置吸盘(1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工控机的防震外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防震装置包括:
两个竖板(13),两个所述竖板(13)设置在所述壳体(1)内部,两个所述竖板(13)关于所述壳体(1)中心线左右对称;
支撑板(14),所述支撑板(14)设置在两个所述竖板(13)之间,所述支撑板(14)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竖板(13)侧壁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板(14)采用橡胶材质,所述支撑板(14)上表面放置工控机主板(26);
缓冲组件,所述缓冲组件设置在所述竖板(13)靠近所述壳体(1)内壁一侧,所述缓冲组件设置为两个,两个所述缓冲组件关于所述竖板(13)水平中心线上下对称,所述缓冲组件包括:第一套筒(15)、第二滑柱(16)及第三弹簧(17),所述第三弹簧(17)设置在所述第一套筒(15)内,所述第三弹簧(17)一端与所述第一套筒(15)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弹簧(17)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滑柱(16)连接,所述第二滑柱(16)与所述第一套筒(15)内壁滑动连接,所述第一套筒(15)一端与所述壳体(1)内壁铰接连接,所述第二滑柱(16)靠近所述竖板(13)一端与所述竖板(13)侧壁铰接连接;
固定块(18),所述固定块(18)设置在所述竖板(13)远离所述第二滑柱(16)一侧上端,所述固定块(18)内设置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内滑动设置有第一连杆(19),所述第一连杆(19)上端延伸至所述固定块(18)上方并设置挡板(20),所述挡板(20)上表面与所述盖板(2)下表面接触,所述第一连杆(19)上套设第四弹簧(21),所述第四弹簧(21)位于所述挡板(20)与所述固定块(18)之间,所述第四弹簧(21)一端与所述挡板(20)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弹簧(21)另一端与所述固定块(18)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杆(19)远离所述挡板(20)一端延伸至所述固定块(18)下方并设置第二连杆(22),所述第二连杆(22)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杆(19)下端铰接连接;
第三连杆(23),所述第三连杆(23)设置在所述竖板(13)远离所述第二滑柱(16)一侧,所述第三连杆(23)一端与所述竖板(13)靠近下端侧壁铰接连接,所述第三连杆(23)另一端下表面设置连接柱(24),所述连接柱(24)下端设置压板(25),所述压板(25)截面为三角形,所述压板(25)下表面与所述工控机主板(26)上表面接触,所述第二连杆(22)远离所述第一连杆(19)一端与所述第三连杆(23)靠近所述连接柱(24)一端铰接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工控机的防震外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前侧壁中心位置设置有通风孔,所述通风孔内设置有防尘网(27)。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工控机的防震外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前侧壁设置有两个提手(28),两个所述提手(28)关于所述壳体(1)前侧壁中心线左右对称。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工控机的防震外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2)上表面设置若干缓冲块(29),所述缓冲块(29)采用橡胶材质制成,所述缓冲块(29)设置为半球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工控机的防震外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左右两侧外壁均设置弹性板(30),所述弹性板(30)设置为圆弧形。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工控机的防震外壳装置,其特征在于,为了防止工控机的壳体(1)上下剧烈震动,需要对所述第二弹簧(10)的实际有效圈数进行选取,所述第二弹簧(10)的实际有效圈数应不大于所述第二弹簧(10)的理论有效圈数,所述第二弹簧(10)的理论有效圈数通过公式(1)计算:
Figure FDA0003151335660000041
其中,N0为所述第二弹簧(10)的理论有效圈数,X为所述第二弹簧(10)的预设最大变形量,G为所述第二弹簧(10)材料的切变模量,d1为所述第二弹簧(10)的金属丝直径,m为所述壳体(1)与所述盖板(2)的最大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g取9.8m/s2,D为所述第二弹簧(10)的中径。
9.一种工控机防震外壳的使用方法,用于使用上述权利要求3提供的一种工控机防震外壳,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拆除盖板(2),并将盖板(2)从壳体(1)上取下;
步骤2:将工控机主板(26)放置到支撑板(14)上表面;
步骤3:将盖板(2)安装到壳体(1)上端,在盖板(2)向下运动过程中,盖板(2)下表面与挡板(20)上表面接触,盖板(2)向下运动带动挡板(20)向下运动,挡板(20)通过第一连杆(19)带动第二连杆(22)及第三连杆(23)运动,使压板(25)将工控机主板(26)压紧在支撑板(14)上;
步骤4:使用螺栓组件将盖板(2)与壳体(1)固定。
CN202110767592.XA 2021-07-07 2021-07-07 一种工控机的防震外壳装置及使用方法 Pending CN11350481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767592.XA CN113504814A (zh) 2021-07-07 2021-07-07 一种工控机的防震外壳装置及使用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767592.XA CN113504814A (zh) 2021-07-07 2021-07-07 一种工控机的防震外壳装置及使用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04814A true CN113504814A (zh) 2021-10-15

Family

ID=780115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767592.XA Pending CN113504814A (zh) 2021-07-07 2021-07-07 一种工控机的防震外壳装置及使用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504814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32718A (zh) * 2021-12-01 2022-03-25 深圳市原像天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工程机械专用防水防震智能安全终端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32718A (zh) * 2021-12-01 2022-03-25 深圳市原像天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工程机械专用防水防震智能安全终端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504814A (zh) 一种工控机的防震外壳装置及使用方法
CN208107060U (zh) 一种电子设备减震结构
CN211016531U (zh) 一种计算机硬盘防震保护装置
CN201489824U (zh) 一种计算机硬盘的减振装置
CN214367477U (zh) 一种机电设备的抗震支架
CN212060800U (zh) 一种高安全型液晶显示模组
CN215275520U (zh) 一种消防灭火器减震座
CN211057454U (zh) 一种洗衣机的减震、降噪外壳体结构
CN214423657U (zh) 一种建筑隔震装置
CN210042572U (zh) 一种防压减震电气柜
CN217199433U (zh) 一种电子信息设备保护装置
CN220438855U (zh) 一种互联网计算机系统用的智能制造主板防护设备
CN215345566U (zh) 一种防尘减震电气柜
CN212966925U (zh) 一种基于dsp的lcd液晶显示模
CN219754721U (zh) 一种水泵电机壳
CN217873971U (zh) 一种降噪型压缩机基座
CN218768012U (zh) 信息处理器的减震装置
CN210486921U (zh) 一种多功能环境检测装置
CN211975765U (zh) 土木工程用减震装置
CN217280741U (zh) 一种集成电路bga封装保护支架
CN214265669U (zh) 一种带有减震机构的机器人壳体
CN220337935U (zh) 一种新型减震型工业计算机
CN217762700U (zh) 一种具有防护结构的底架
CN220455760U (zh) 一种工业用嵌入式计算机
CN216873563U (zh) 一种高可靠性控制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