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倾倒防漏水的一种倾倒防漏水装置。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倾倒防漏水装置,包括盒体和水箱,所述盒体内腔设置有进风通道和出雾通道,盒体侧壁开有连通进风通道的进风端口和进风接驳口,盒体侧壁开有连通出雾通道的出雾端口和出雾接驳口,所述水箱和盒体密封连接,进风接驳口和出雾接驳口分别连通水箱;所述进风通道内设置有高于水箱任一倾倒状态下最高水位的第一截流骨,出雾通道内设置有高于水箱任一倾倒状态下最高水位的第二截流骨。
所述盒体和水箱连接并连通,当盒体和水箱倾倒时,水箱的水分别沿进风接驳口或出雾接驳口进入对应的进风通道或出雾通道内,由于进风通道内设置有高于水箱任一倾倒状态下最高水位的第一截流骨,出雾通道内设置有高于水箱任一倾倒状态下最高水位的第二截流骨,无论盒体和水箱处于任一倾倒状态时,均保证水无法逾越对应第一截流骨和第二截流骨,从而避免进风通道或出雾通道的水分别沿进风端口和出雾端口流出,从而获得倾倒防漏水效果。
本发明的目的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解决:
进一步地,所述进风通道内设置有第一水位高度限制骨,所述第一水位高度限制骨和靠近进风接驳口的进风通道的内壁围成进风通道进水量限制区域;所述出雾通道内设置有第二水位高度限制骨,所述第二水位高度限制骨和靠近进风接驳口的进风通道的内壁围成出雾通道进水量限制区域。
根据盒体的进风通道进水量限制区域和出雾通道进水量限制区域体积总和,再设计水箱的储水量和最大水位高度,保证进入进风通道的水小于进风通道进水量限制区域,保证进入出雾通道的水小于出雾通道进水量限制区域,达到倾倒防漏水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进风通道内设置有至少一个体积大于进风通道进水量限制区域体积的进风通道留水区域,所述出雾通道内设置有至少一个体积大于出雾通道进水量限制区域体积的出雾通道留水区域。
所述进风通道内设置有至少一个体积大于进风通道进水量限制区域体积的进风通道留水区域,所述出雾通道内设置有至少一个体积大于出雾通道进水量限制区域体积的出雾通道留水区域,当盒体倾倒并旋转时,由于进入进风通道的水始终存放在进风通道留水区域,避免水流出进风端口,由于进入出雾通道的水始终存放在出雾通道留水区域,避免水流出出雾端口,实现盒体倾倒并旋转时,防漏水,大大提高倾倒防漏水装置的实用性。
进一步地,所述进风通道留水区域的出口处设置有第一拦水骨,所述出雾通道留水区域的出口处设置有第二拦水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截流骨设置有水流导向骨。例如:B方向触地状态,若水箱和盒体还往左侧旋转90°,则转变为A方向触地状态,此时进风通道的一部分水直接流入进风通道留水区域,进风通道的另一部分水沿第一截流骨流动,为了避免进风通道的另一部分水沿第一截流骨流动至进风端口,第一截流骨设置有水流导向骨,令进风通道的另一部分水沿水流导向骨流入进风通道留水区域,避免进风通道的另一部分水沿第一截流骨流动至进风端口,达到倾倒防漏水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盒体的侧壁靠近其端部位置开有进风接驳口和出雾接驳口,盒体的侧壁靠近其另一端部位置开有所述进风端口和出雾端口,进风端口和出雾端口远离进风接驳口和出雾接驳口。
进一步地,所述盒体的一端部设置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开有所述进风接驳口和出雾接驳口。
进一步地,所述水箱侧壁靠近其顶端位置开有连通水箱内腔的进风接驳管和出雾接驳管,所述进风接驳管和出雾接驳管均套置有密封圈,所述进风接驳管插入进风接驳口内并连通,密封圈密封进风接驳管和进风接驳口之间的间隙,所述出雾接驳管插入出雾接驳口内并连通,密封圈密封出雾接驳管和出雾接驳口之间的间隙。
进一步地,所述水箱为长方形水箱,水箱具有四个触地方向。
进一步地,所述盒体具有四个触地方向。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发明,所述盒体和水箱连接并连通,当盒体和水箱倾倒时,水箱的水分别沿进风接驳口或出雾接驳口进入对应的进风通道或出雾通道内,由于进风通道内设置有高于水箱任一倾倒状态下最高水位的第一截流骨,出雾通道内设置有高于水箱任一倾倒状态下最高水位的第二截流骨,无论盒体和水箱处于任一倾倒状态时,均保证水无法逾越对应第一截流骨和第二截流骨,从而避免进风通道或出雾通道的水分别沿进风端口和出雾端口流出,从而获得倾倒防漏水效果。
本发明,根据盒体的进风通道进水量限制区域和出雾通道进水量限制区域体积总和,再设计水箱的储水量和最大水位高度,保证进入进风通道的水小于进风通道进水量限制区域,保证进入出雾通道的水小于出雾通道进水量限制区域,达到倾倒防漏水效果。
本发明,所述进风通道内设置有至少一个体积大于进风通道进水量限制区域体积的进风通道留水区域,所述出雾通道内设置有至少一个体积大于出雾通道进水量限制区域体积的出雾通道留水区域,当盒体倾倒并旋转时,由于进入进风通道的水始终存放在进风通道留水区域,避免水流出进风端口,由于进入出雾通道的水始终存放在出雾通道留水区域,避免水流出出雾端口,实现盒体倾倒并旋转时,防漏水,大大提高倾倒防漏水装置的实用性。
本发明,例如:B方向触地状态,若水箱和盒体还往左侧旋转90°,则转变为A方向触地状态,此时进风通道的一部分水直接流入进风通道留水区域,进风通道的另一部分水沿第一截流骨流动,为了避免进风通道的另一部分水沿第一截流骨流动至进风端口,第一截流骨设置有水流导向骨,令进风通道的另一部分水沿水流导向骨流入进风通道留水区域,避免进风通道的另一部分水沿第一截流骨流动至进风端口,达到倾倒防漏水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的加湿暖风机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的加湿暖风机的另一角度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1的加湿暖风机的示意图(下面板、水箱分离状态)。
图4为实施例1的加湿暖风机的部分剖面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1的加湿暖风机的示意图(上面板、下面板、出雾管路分离状态)。
图6为实施例1的加湿暖风机的分解的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1的加湿暖风机的水箱的示意图(顶部密封盖分离)。
图8为实施例1的加湿暖风机的水箱的示意图(除去水箱顶部)。
图9为实施例1的加湿暖风机的水箱的示意图(底部密封盖分离)。
图10为实施例1的加湿暖风机的水箱的剖示图。
图11为实施例1的加湿暖风机的出雾管路、风通道、发热体和第一送风装置的装配图。
图12为实施例1的加湿暖风机的风通道的示意图。
图13为实施例1的加湿暖风机的风通道的剖面示意图。
图14为实施例1的加湿暖风机的出雾管路的示意图。
图15为实施例1的加湿暖风机的出雾管路的剖面示意图。
图16为实施例1的加湿暖风机的出雾管路的另一角度剖面示意图。
图17为实施例1的加湿暖风机的另一角度剖面示意图。
图18为实施例1的加湿暖风机的倾倒防漏水装置的示意图。
图19为实施例1的加湿暖风机的倾倒防漏水装置的另一角度示意图。
图20为实施例1的加湿暖风机的倾倒防漏水装置和第二送风装置装配示意图。
图21为盒体和水箱共同倾倒的示意图(倾倒时触地方向A)。
图22为盒体的剖面示意图(倾倒时触地方向A)。
图23为倾倒时触地方向A的盒体往左旋转90°的剖面示意图。
图24为倾倒时触地方向A的盒体往右旋转90°的剖面示意图。
图25为盒体和水箱共同倾倒的示意图(倾倒时触地方向B)。
图26为盒体的剖面示意图(倾倒时触地方向B)。
图27为倾倒时触地方向B的盒体往左旋转90°的剖面示意图。
图28为倾倒时触地方向B的盒体往右旋转90°的剖面示意图。
图29为盒体和水箱共同倾倒的示意图(倾倒时触地方向C)。
图30为盒体的剖面示意图(倾倒时触地方向C)。
图31为倾倒时触地方向C的盒体往左旋转90°的剖面示意图。
图32为倾倒时触地方向C的盒体往右旋转90°的剖面示意图。
图33为盒体和水箱共同倾倒的示意图(倾倒时触地方向D)。
图34为盒体的剖面示意图(倾倒时触地方向D)。
图35为倾倒时触地方向D的盒体往左旋转90°的剖面示意图。
图36为倾倒时触地方向D的盒体往右旋转90°的剖面示意图。
图37为实施例2的加湿暖风机的水箱示意图(底部密封盖、悬浮式雾化装置分离)。
图38为实施例2的加湿暖风机的水箱示意图(除去水箱顶部)。
图39为实施例2的加湿暖风机的水箱剖示图。
图40为实施例2的加湿暖风机的水箱另一角度剖示图。
图41为实施例2的加湿暖风机的悬浮式雾化装置的示意图。
图42为实施例2的加湿暖风机的悬浮式雾化装置的分解图。
图43为实施例2的加湿暖风机的悬浮式雾化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44为实施例2的加湿暖风机的悬浮式雾化装置的另一角度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结合图1到图44所示,一种加湿暖风机,包括机壳、水箱6、雾化装置7、聚能环300、第一送风装置2、风通道3、出雾管路4、倾倒防漏水装置、第二送风装置400、发热体100、聚能环300、功能控制面板17和遥控16。
所述机壳1包括底座11、壳体12、上面板13和下面板14,所述壳体12开有上腔体121和下腔体122,而且下腔体122的底部设置有连接电源的导电接触部123,所述上面板13开有风雾出口131,上面板13和壳体12装配,上面板13遮挡上腔体121,所述下面板14以可拆方式和壳体12装配,下面板14遮挡下腔体122,所述壳体12的背面靠近其顶部位置开提手腔15,提手腔15设置有遥控放置区域151,所述遥控16以可拆方式设置在遥控放置区域151内,所述功能控制面板17设置在壳体12顶部,所述底座11设置有转盘,壳体12坐于转盘上,壳体12跟随转盘旋转。
所述第一送风装置2为贯流风机,第一送风装置2设置在上腔体121内,第一送风装置2的出风口连通风雾出口131,所述发热体100为PTC发热体100,发热体100设置在第一送风装置2的出风口内。
所述风通道3为喇叭状风通道,所述喇叭状风通道的小端口为风通道进风口31,喇叭状风通道的大端口为风通道出风口32,所述风通道3设置有V型导流板33,所述V型导流板33包括尖端部331和凹陷部,所述尖端部331伸入风通道3内,尖端部331将风通道出风口32分隔成风通道左出风口321和风通道右出风口322,所述凹陷部朝向风通道出风口32,凹陷部形成安装区域332。
所述出雾管路4的一端口封闭形成封闭端41,出雾管路4的另一端口敞口形成敞开口42,出雾管路4内壁由敞开口42往封闭端41方向的间隔设置有用于改变雾气排出角度的调节板43,所述调节板43开有便于雾气通过的缺口44,而且由出雾管路4的敞开口42往出雾管路4的封闭端41方向的调节板43的缺口44尺寸逐渐减少,出雾管路4的管壁开有出雾缝隙45,所述出雾缝隙45呈长条状。
所述倾倒防漏水装置包括盒体5,所述盒体5为四边形盒体,盒体5设置在上腔体121,盒体5内腔设置有进风通道51和出雾通道52,盒体5的顶面开有连通进风通道51的进风端口511和连通出雾通道52的出雾端口521,盒体5的底面朝下腔体122延伸出连接部53,所述连接部53开有连通进风通道51的进风接驳口512和连通出雾通道52的出雾接驳口522,所述进风端口511和出雾端口521远离进风接驳口512和出雾接驳口522。
所述进风通道51内设置有第一水位高度限制骨513,所述第一水位高度限制骨513和靠近进风接驳口512的进风通道51的内壁围成进风通道进水量限制区域514,而且进风通道51内设置有至少一个体积大于进风通道进水量限制区域514体积的进风通道留水区域515,所述进风通道留水区域515的出口处设置有第一拦水骨516,而且进风通道51内设置有高于水箱6任一倾倒状态下最高水位的第一截流骨517,所述第一截流骨517还设置有水流导向骨518。
所述出雾通道52内设置有第二水位高度限制骨523,所述第二水位高度限制骨523和靠近进风接驳口512的进风通道51的内壁围成出雾通道进水量限制区域524,而且所述出雾通道52内设置有至少一个体积大于出雾通道进水量限制区域524体积的出雾通道留水区域525,所述出雾通道留水区域525的出口处设置有第二拦水骨526,而且出雾通道52内设置有高于水箱6任一倾倒状态下最高水位的第二截流骨527。
所述出雾管路4设置在安装区域332上,出雾管路4的出雾缝隙45的出口与风通道出风口32的方向相同,出雾缝隙45连通风雾出口131,出雾管路4的敞开口42连通盒体5的出雾端口521,所述第二送风装置400为风机,所述风机坐于盒体5上,风机的出风口连通盒体5的进风端口511。
所述水箱6侧壁开有进风口61和出雾口62,水箱6的侧壁设置进风接驳管63和出雾接驳管64,所述进风接驳管63连通进风口61,所述出雾接驳管64连通出雾口62,所述进风接驳管63和出雾接驳管64均套置有密封圈65,所述水箱6的另一侧壁设置有把手66,所述水箱6的顶部开有注水口67,注水口67处设置有顶部密封盖68,所述顶部密封盖68以可拆方式扣合在注水口67处,顶部密封盖68打开或封闭注水口67。
所述水箱6内设置有限位滑道69,限位滑道69沿其长度方向开有液体入口691,限位滑道69的顶部开有雾气出口692,水箱6对应限位滑道69底部开有连通限位滑道69的安装口60,所述雾化装置7设置在安装口60内,所述水箱6的底部设置有底部密封盖200,所述底部密封盖200以可拆方式设置在水箱6的底部,底部密封盖200密封安装口60,实现雾化装置7固定在安装口60内,而且底部密封盖200设置有导电触点201,导电触点201和雾化装置7电连接,所述聚能环300置于限位滑道69内随水位升降。
所述雾化装置7、第一送风装置2、第二送风装置400、发热体100和导电接触部123分别与功能控制面板17电连接。
工作原理:
水箱6拆装:
用户拆除下面板14往下腔体122取出水箱6,接着用户取出水箱6的顶部密封盖68,打开水箱6注水口67,往水箱6内注水(注水量不超注水位),接着将水箱6放置在下腔体122内,推动水箱6,令进风接驳管63插入进风接驳口512内并连通,密封圈65密封进风接驳管63和进风接驳口512之间的间隙,令出雾接驳管64插入出雾接驳口522内并连通,密封圈65密封出雾接驳管64和出雾接驳口522之间的间隙,从而实现水箱6和盒体5连通,水箱6形成负压水箱6,最后用户将下面板14和壳体12装配,下面板14遮挡下腔体122。
吹风功能:
用户通过功能控制面板17或遥控16启动第一送风装置2,第一送风装置2的出风经过风通道3,风通道3将风分流,令风沿风通道左出风口321往风雾出口131排出,风沿风通道右出风口322往风雾通道排出。
暖风功能:
用户通过功能控制面板17或遥控16启动发热体100,第一送风装置2的出风经过发热体100,发热体100对途径的风进行加热形成暖风。
加湿功能:
用户通过功能控制面板17或遥控16启动第二送风装置400和雾化装置7,所述水箱6的液体经雾化装置7振荡后的后产生水柱,经聚能环300喷出,水柱进入聚能环300的水雾通道后由于管径逐渐减小,水柱的压力提高,从而使水柱的高度提升,在同等功率情况下产生更多雾气,同时第二送风装置400产生风,风沿进风端口511、进风通道51、进风接驳口512、进风接驳管63和进风口61进入水箱6内,风带动水箱6内的雾气沿出雾口62、出雾接驳管64、出雾接驳口522、出雾通道52、出雾端口521和敞开口42进入出雾管路4内,最后经出雾缝隙45、风雾出口131喷出,对外界环境进行加湿,由于出雾缝隙45呈长条状,雾气呈幕布状往外扩散,喷雾形状美观,具有观赏性。
倾倒防漏水功能:
设定水箱6的总储水量小于盒体5的进风通道进水量限制区域514和出雾通道进水量限制区域524的体积总和,而且盒体5的进风通道51内设置有高于水箱6任一倾倒状态下最高水位的第一截流骨517,盒体5的出雾通道52内设置有高于水箱6任一倾倒状态下最高水位的第二截流骨527。
倾倒时触地方向A:
A方向触地状态,水箱6的进风接驳管63高度低于盒体5的进风接驳口512高度,导致水箱6的水无法排出,实现倾倒防漏水。
A方向触地状态,水箱6的出雾接驳管64高度低于盒体5的出雾接驳口522高度,导致水箱6的水无法排出,实现倾倒防漏水。
倾倒时触地方向B:
B方向触地状态,水箱6的水沿进风口61、进风接驳管63和进风接驳口512进入进风通道51内,而且进入进风通道51的水位低于第一截流骨517,水被困于进风通道51内无法往进风端口511排出,实现倾倒防漏水。
B方向触地状态,水箱6的水沿出雾口62、出雾接驳管64和出雾接驳口522进入出雾通道52内,而且进入出雾通道52的水位低于第一截流骨517,水被困于出雾通道52内无法往出雾端口521排出,实现倾倒防漏水。
倾倒时触地方向C:
C方向触地状态,水箱6的水沿进风口61、进风接驳管63和进风接驳口512进入进风通道51内,小量水进入进风通道51后,由于水箱6密封,水箱6的气压固定,当液体在重力作用下流出至进风通道51,进风通道51的大气压大于水箱6的气压,水箱6的液体无法排出,相当于液封原理,实现倾倒防漏水。
C方向触地状态,水箱6的水沿出雾口62、出雾接驳管64和出雾接驳口522进入出雾通道52内,小量水进入出雾通道52后,由于水箱6密封,水箱6的气压固定,当液体在重力作用下流出至出雾通道52,出雾通道52的大气压大于水箱6的气压,水箱6的液体无法排出,相当于液封原理,实现倾倒防漏水。
倾倒时触地方向D:
D方向触地状态,水箱6的水沿进风口61、进风接驳管63和进风接驳口512进入进风通道51内,而且进入进风通道51的水位低于第一截流骨517,水被困于进风通道51内无法往进风端口511排出,实现倾倒防漏水。
D方向触地状态,水箱6的水沿出雾口62、出雾接驳管64和出雾接驳口522进入出雾通道52内,而且进入出雾通道52的水位低于第一截流骨517,水被困于出雾通道52内无法往出雾端口521排出,实现倾倒防漏水。
倾倒后还旋转90°:
A方向触地状态,若水箱6和盒体5还往左侧旋转90°,则转变为D方向触地状态。
A方向触地状态,若水箱6和盒体5还往右侧旋转90°,则转变为B方向触地状态。
B方向触地状态,若水箱6和盒体5还往左侧旋转90°,则转变为A方向触地状态,此时进风通道51的一部分水直接流入进风通道留水区域515,进风通道51的另一部分水沿第一截流骨517流动,为了避免进风通道51的另一部分水沿第一截流骨517流动至进风端口511,第一截流骨517设置有水流导向骨518,令进风通道51的另一部分水沿水流导向骨518流入进风通道留水区域515,由于进风通道留水区域515的体积大于进风通道进水量限制区域514体积,因此水被困于进风通道51内无法往进风端口511排出,同时出雾通道52的水流入出雾通道留水区域525,由于出雾通道留水区域525的体积大于出雾通道进水量限制区域524体积,因此水被困于出雾通道52内无法往出雾端口521排出,实现倾倒防漏水。
B方向触地状态,若水箱6和盒体5还往右侧旋转90°,则转变为C方向触地状态,此时相当于液封原理,水分别滞留在进风通道51和出雾通道52内无法往水箱6回流,而且水箱6的水也无法进入进风通道51和出雾通道52内,实现倾倒防漏水。
C方向触地状态,若水箱6和盒体5还往左侧旋转90°,则转变为B方向触地状态。
C方向触地状态,若水箱6和盒体5还往右侧旋转90°,则转变为D方向触地状态。
D方向触地状态,若水箱6和盒体5还往左侧旋转90°,则转变为C方向触地状态。
D方向触地状态,若水箱6和盒体5还往右侧旋转90°,则转变为A方向触地状态,此时进风通道51的一部分水直接流入进风通道留水区域515,进风通道51的另一部分水沿第一截流骨517流动,为了避免进风通道51的另一部分水沿第一截流骨517流动至进风端口511,第一截流骨517设置有水流导向骨518,令进风通道51的另一部分水沿水流导向骨518流入进风通道留水区域515,由于进风通道留水区域515的体积大于进风通道进水量限制区域514体积,因此水被困于进风通道51内无法往进风端口511排出,同时出雾通道52的水流入出雾通道留水区域525,由于出雾通道留水区域525的体积大于出雾通道进水量限制区域524体积,因此水被困于出雾通道52内无法往出雾端口521排出,实现倾倒防漏水。
进一步的方案,如此类推,若进风通道51内设置有多个进风通道留水区域515,且进风通道留水区域515依据不同的倾倒方向布置,则盒体5在任一方向倾倒时,进风通道51内的水均进入对应的进风通道留水区域515,实现盒体5任一角度倾倒时以及处于倾倒旋转状态下,盒体5均不漏水。
进一步的方案,如此类推,若出雾通道52内设置有多个出雾通道留水区域525,且出雾通道留水区域525依据不同的倾倒方向布置,则盒体5在任一方向倾倒时,出雾通道52内的水均进入对应的出雾通道留水区域525,实现盒体5任一角度倾倒时以及处于倾倒旋转状态,盒体5均不漏水。
实施例2,实施例2与实施1的区别在于:实施例2水箱6的结构改变,取消聚能环300,雾化装置7采用悬浮式雾化装置8。
所述水箱6侧壁开有进风口61和出雾口62,水箱6的侧壁设置进风接驳管63和出雾接驳管64,所述进风接驳管63连通进风口61,所述出雾接驳管64连通出雾口62,所述进风接驳管63和出雾接驳管64均套置有密封圈65,所述水箱6的另一侧壁设置有把手66,所述水箱6的顶部开有注水口67,注水口67处设置有顶部密封盖68,所述顶部密封盖68以可拆方式扣合在注水口67处,顶部密封盖68打开或封闭注水口67。
所述水箱6内设置限位柱9,限位柱9沿其高度方向开有限位滑槽91,限位柱9间隔设置水箱6内围成限位滑道69,限位柱9和限位柱9之间形成液体入口691,限位滑道69的顶部开有雾气出口692,水箱6对应限位滑道69底部开有连通限位滑道69的安装口60。
所述悬浮式雾化装置8包括漂浮体81和雾化器84,所述漂浮体81包括上连接部82和底盖83,所述上连接部82外壁设置限位块821,上连接部82开有雾化通道822、液体通道823和腔体824,所述液体通道823和空腔位于雾化通道822的外围,上连接部82对应雾化通道822的下端口处设置有安装腔825,安装腔825开有连通雾化通道822的开口826。
所述上连接部82位于雾化通道822的外围沿其高度方向开有两个便于雾化器84的电源线穿过的引线通道827,两个引线通道827相互对称,引线通道827的出口位于漂浮体81的上端面。
所述雾化器84设置在安装腔825内,所述底盖83固定在上连接部82的底部组装成漂浮体81,底盖83封闭安装腔825,实现雾化器84固定安装在安装腔825内,同时底盖83封闭腔体824形成空腔。
所述雾化通道822内壁高于雾化器84的位置开有出液口828,底盖83开有进液口831,所述进液口831、出液口828和液体通道823连通,所述漂浮体81的吃水深度大于雾化器84到漂浮体81底部的距离。
所述悬浮式雾化装置8设置在安装口60内,所述水箱6的底部设置有底部密封盖200,所述底部密封盖200以可拆方式设置在水箱6的底部,底部密封盖200密封安装口60,实现悬浮式雾化装置8固定在安装口60内,而且底部密封盖200设置有导电触点201,导电触点201和悬浮式雾化装置8的引线电连接。
所述悬浮式雾化装置8沿安装口60进入限位滑道69内,限位块821伸入限位滑槽91内,限位块821沿限位滑槽91内滑行,限位滑槽91限制限位块821的滑行方向以及滑行距离,从而限制漂浮式雾化装置8的滑行方向以及滑行距离。
漂浮式雾化装置雾化效果:
所述漂浮式雾化装置漂浮在液面上,固定量的液体(固定液体高度)进入漂浮式雾化装置内,漂浮式雾化装置针对固定量的液体进行高频振荡形成水雾,雾化效果更佳,增大出雾量。
实施例3,实施例3和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所述实施例3取消倾倒防漏水装置,所述第二送风装置4的出风口直接连通水箱6的进风接驳管63,所述出雾管路4的敞开口42直接连通水箱6的出雾接驳管64。
实施例1、实施例2和实施例3的第一送风装置2为贯流风机,贯流风机包括叶轮21、风道22和电机23,所述风道22开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叶轮21设置在风道22内,所述电机23和叶轮21连接,电机23带动叶轮21旋转,所述风道22靠近出风口处设置有涡舌24,所述叶轮21包括叶片211,叶片211沿圆周方向间隔排列围成叶轮21,多片叶片211朝向叶轮21中心的内端围成内圆。
贯流风机的出风方向设置与机壳1的风雾出口131平行,其方案如下:
方案1:所述涡舌24靠近出风口一侧的切线和内圆的切线平行,且距离小于3mm。
方案2:所述涡舌24靠近出风口一侧的延长线和涡舌24远离出风口一侧的延长线相交形成相交点,所述相交点和内圆的切线平行,且距离在小于3mm。
方案3:所述涡舌24靠近出风口一侧的切线和内圆的切线平行,且距离小于3mm和所述涡舌24靠近出风口一侧的延长线和涡舌24远离出风口一侧的延长线相交形成相交点,所述相交点和内圆的切线平行,且距离在小于3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