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498490B - 发光基板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发光基板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498490B
CN113498490B CN202080000068.3A CN202080000068A CN113498490B CN 113498490 B CN113498490 B CN 113498490B CN 202080000068 A CN202080000068 A CN 202080000068A CN 113498490 B CN113498490 B CN 11349849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emitting
substrate
light
driving signal
connection l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0006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498490A (zh
Inventor
王智勇
郝卫
时凌云
薛静
宋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eijing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eijing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eijing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4984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984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4984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9849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5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3/00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一种发光基板及显示装置,该发光基板包括衬底基板、第一驱动信号线和第一发光区域。第一驱动信号线位于衬底基板上;第一发光区域包括第一发光单元以及与第一发光单元电连接的第一连接线和第二连接线,第一发光单元包括第一电极端和与第一电极端极性相反的第二电极端,第一电极端与第一连接线连接,第二电极端与第二连接线连接;第一发光单元、第一连接线和第二连接线位于衬底基板上,第一连接线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第一驱动信号线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彼此交叠且具有第一交叠面积,第二连接线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第一驱动信号线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彼此交叠且具有第二交叠面积,第一交叠面积与第二交叠面积相等。

Description

发光基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的实施例涉及一种发光基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发光二极管芯片技术的发展,采用亚毫米量级甚至微米量级的发光二极管芯片的背光源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此,不仅可以使利用该背光源的例如透射式显示产品的画面对比度达到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产品的水平,还可以使产品保留液晶显示的技术优势,进而提升画面的显示效果,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视觉体验。
发明内容
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发光基板,包括:衬底基板;第一驱动信号线,位于所述衬底基板上;第一发光区域,包括第一发光单元以及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电连接的第一连接线和第二连接线,其中,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包括第一电极端和与所述第一电极端极性相反的第二电极端,所述第一电极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线连接,所述第二电极端与所述第二连接线连接;其中,所述第一发光单元、所述第一连接线和所述第二连接线位于所述衬底基板上,所述第一连接线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驱动信号线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彼此交叠且具有第一交叠面积,所述第二连接线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驱动信号线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彼此交叠且具有第二交叠面积,所述第一交叠面积与所述第二交叠面积相等。
例如,在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发光基板中,所述第一连接线和所述第二连接线彼此平行且均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一驱动信号线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彼此交叉。
例如,在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发光基板中,所述第一连接线和所述第二连接线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宽度相同。
例如,在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发光基板中,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之间的夹角小于90°。
例如,在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发光基板中,所述第一连接线沿所述第一方向呈折线型延伸,所述第一连接线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依次连接且均呈直线型延伸,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之间的夹角大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之间的夹角,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延伸长度大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延伸长度,所述第一连接部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驱动信号线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交叠以形成所述第一交叠面积。
例如,在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发光基板中,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
例如,在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发光基板中,所述第一发光区域还包括第二发光单元和第三连接线,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包括第一电极端和与所述第一电极端极性相反的第二电极端,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的第二电极端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线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的第一电极端电连接,以使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和所述第二发光单元串联,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的第一电极端与所述第三连接线连接。
例如,在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发光基板中,所述第三连接线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驱动信号线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彼此交叠且具有第三交叠面积,所述第三交叠面积与所述第一交叠面积相等。
例如,在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发光基板中,所述第三连接线与所述第一连接线平行且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三连接线与所述第一连接线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具有相同的宽度。
例如,在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发光基板中,所述第一连接线和所述第二连接线沿所述第一方向呈直线型延伸,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之间的夹角α满足:cosα=(D1+S1)/W1,其中,S1为所述第一连接线和所述第二连接线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方向上的间距,D1为所述第一连接线或所述第二连接线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方向上的宽度,W1为所述第一发光单元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在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的方向上的间距。
例如,在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发光基板中,所述第一发光区域还包括第三发光单元和第四连接线,所述第三发光单元包括第一电极端和与所述第一电极端极性相反的第二电极端,所述第三发光单元的第一电极端通过所述第二连接线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的第二电极端电连接,以使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和所述第三发光单元串联,所述第三发光单元的第二电极端与所述第四连接线连接。
例如,在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发光基板中,所述第四连接线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驱动信号线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彼此交叠且具有第四交叠面积,所述第四交叠面积与所述第一交叠面积相等。
例如,在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发光基板中,所述第四连接线的延伸方向不同于所述第一方向或所述第二方向。
例如,在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发光基板中,所述第四连接线呈折线型延伸,所述第四连接线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四连接部的延伸方向不同,所述第三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线平行且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三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线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具有相同的宽度,且所述第三连接部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驱动信号线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交叠以形成所述第四交叠面积。
例如,在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发光基板中,所述第一发光区域包括多个依次串联的发光单元,所述多个发光单元包括所述第一发光单元、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和所述第三发光单元;所述多个发光单元呈阵列排布,位于同一行且相邻的两个发光单元彼此串联连接,位于相邻行且分别位于相对边缘的两个发光单元彼此串联连接。
例如,在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发光基板中,所述第一驱动信号线被设置为向所述第一发光区域提供第一驱动电压以使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发光。
例如,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发光基板还包括第二驱动信号线,其中,所述第二驱动信号线被设置为向所述第一发光区域提供第二驱动电压,所述第三连接线和所述第四连接线之一与所述第一驱动信号线连接以用于接收所述第一驱动电压而另一个与所述第二驱动信号线连接以用于接收所述第二驱动电压。
例如,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发光基板还包括第二发光区域和第三驱动信号线,其中,所述第二发光区域包括至少一个发光单元,所述第二发光区域与所述第一驱动信号线连接以接收所述第一驱动电压,所述第二发光区域与所述第三驱动信号线连接以接收所述第二驱动电压。
例如,在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发光基板中,所述第二驱动信号线和所述第三驱动信号线彼此电连接。
例如,在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发光基板中,所述第二驱动信号线和所述第三驱动信号线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长度不同。
例如,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发光基板包括多个发光区域,其中,所述多个发光区域包括所述第一发光区域和所述第二发光区域,所述多个发光区域阵列排列。
例如,在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发光基板中,所述第一发光单元位于所述第一连接线和所述第二连接线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
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以及本公开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发光基板,其中,所述显示面板具有显示侧和非显示侧,所述发光基板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的非显示侧以作为背光单元。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涉及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而非对本公开的限制。
图1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发光基板的局部平面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发光基板的部分截面结构的示意图;
图3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发光基板的第一发光区域中发光单元和连接线的布局结构的示意图;
图4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发光区域中多个发光单元的等效电路图;
图5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发光区域中多个发光单元的位置布局的示意图;
图6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发光基板的局部平面结构的示意图;
图7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发光基板的局部平面结构的示意图;
图8A和图8B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发光基板的局部平面结构的示意图;以及
图9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部分截面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公开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公开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外定义,本公开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公开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公开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一”或者“该”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在采用亚毫米量级的发光二极管芯片(例如迷你发光二极管芯片,Mini-LED芯片)的显示产品中,由于发光二极管芯片是电流驱动部件,流通电流较高,因此与发光二极管芯片的阳极以及阴极连接的走线通常需要被设计为较大尺寸的薄膜金属走线,以降低传输电阻和功耗。
同时,由于每个或每组发光二极管芯片的工作状态需要被单独控制,因而显示产品中需要设置大量的走线,导致走线排布非常密集,容易产生大量的金属层间寄生电容。而当分别与发光二极管芯片的阳极和阴极连接的走线上产生的寄生电容彼此不一致时,不同的寄生电容会使发光二极管芯片的阳极和阴极之间产生电势差,进而导致在发光二极管芯片处于关断状态时仍会有电流在发光二极管芯片中流动而引发异常亮灯现象,并且在发光二极管芯片处于发光状态时由寄生电容产生的电势差还会对发光效果产生不良影响,进而造成光学缺陷,对显示产品的显示效果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
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发光基板,该发光基板包括:衬底基板、第一发光区域和第一驱动信号线。第一发光区域和第一驱动信号线位于衬底基板上;第一发光区域包括第一发光单元以及与第一发光单元电连接的第一连接线和第二连接线;第一发光单元包括第一电极端和与所述第一电极端极性相反的第二电极端,第一电极端与第一连接线连接,第二电极端与第二连接线连接,第一连接线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第一驱动信号线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彼此交叠且具有第一交叠面积,第二连接线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第一驱动信号线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彼此交叠且具有第二交叠面积,第一交叠面积与第二交叠面积相等。
在本公开上述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发光基板中,通过使第一连接线在垂直于衬底基板的方向上与第一驱动信号线的第一交叠面积等同于第二连接线在垂直于衬底基板的方向上与第一驱动信号线的第二交叠面积,可以使第一连接线与第一驱动信号线之间产生的寄生电容等同于第二连接线与第一驱动信号线之间产生的寄生电容,进而提高第一连接线和第二连接线上产生的寄生电容的一致性。由此,可以降低或消除由寄生电容所导致的与第一连接线连接的第一发光单元的第一电极端和与第二连接线连接的第一发光单元的第二电极端之间可能产生的电势差,从而减弱或避免对第一发光单元的工作状态产生不良影响,例如避免第一发光单元在关断状态下出现异常亮灯现象,进而提升发光基板的稳定性,进一步改善利用发光基板提供的显示画面的显示效果。
下面,将参考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公开的实施例。应当注意的是,不同的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将用于指代已描述的相同的元件。
图1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发光基板的局部平面结构的示意图。图2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发光基板的部分截面结构的示意图,例如图2为沿图1中所示的A-A’线的局部剖切图。
例如,结合图1和图2所示,该发光基板10包括衬底基板100和位于衬底基板100上的第一驱动信号线111。发光基板10还包括第一发光区域101,第一发光区域101包括多个发光单元,该多个发光单元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一发光单元,例如第一发光单元121。需要说明的是,该发光单元仅仅是第一发光单元的示例,本发明的实施例不限于图中示出的具体情形。第一发光区域101还包括与第一发光单元121电连接的第一连接线131和第二连接线132。第一发光单元121包括第一电极端121a和与第一电极端121a极性相反的第二电极端121b,第一电极端121a与第一连接线131连接,第二电极端121b与第二连接线132连接。第一发光单元121、第一连接线131和第二连接线132位于衬底基板100上。第一连接线131在衬底基板100上的正投影与第一驱动信号线111在衬底基板100上的正投影彼此交叠且具有第一交叠面积,第二连接线132在衬底基板100上的正投影与第一驱动信号线111在衬底基板100上的正投影彼此交叠且具有第二交叠面积,第一交叠面积与第二交叠面积相等。
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发光基板10中,第一交叠面积与第二交叠面积相等,也即第一连接线131在垂直于衬底基板100的方向上与第一驱动信号线111的第一交叠面积等同于第二连接线132在垂直于衬底基板100的方向上与第一驱动信号线111的第二交叠面积,使第一连接线131与第一驱动信号线111之间产生的寄生电容等同于第二连接线132与第一驱动信号线111之间产生的寄生电容,从而可以提高第一连接线131和第二连接线132上产生的寄生电容的一致性。由此,可以降低或避免由寄生电容导致的与第一连接线131连接的第一发光单元121的第一电极端121a和与第二连接线132连接的第一发光单元121的第二电极端121b之间的电荷的移动,从而减弱或避免对第一发光单元121的工作状态产生不良影响,提升第一发光单元121的性能,例如可以避免第一发光单元121在关断状态下出现异常亮灯现象,进而使发光基板10的稳定性提升,进一步改善利用发光基板10提供的显示画面的显示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发光基板10中,第一发光单元121的第一电极端121a和第二电极端121b之一为阳极端而另一个为阴极端,由此,第一发光单元121通过第一电极端121a和第二电极端121b分别接收驱动电压而发光。例如,可以是第一发光单元121的第一电极端121a为阳极端,第二电极端121b为阴极端;也可以是第一发光单元121的第一电极端121a为阴极端,第二电极端121b为阳极端,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例如,如图1所示,第一连接线131和第二连接线132彼此平行且均沿第一方向R1延伸,第一驱动信号线111沿第二方向R2延伸,第一方向R1和第二方向R2彼此交叉。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公开实施例中,沿第一方向R1延伸是指第一连接线131或第二连接线132的延伸方向整体为第一方向R1。例如,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线131和第二连接线132可以如图1中所示沿第一方向R1呈直线型延伸;而在本公开的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线和第二连接线也可以沿第一方向R1呈折线型(例如参考后文中图7所示)、曲线型或其他适合的形状延伸,本公开的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例如,第一连接线和第二连接线的延伸类型可以彼此相同,也可以彼此不同,例如还可以是第一连接线沿第一方向呈直线型延伸,而第二连接线沿第一方向呈折线型延伸等,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公开实施例中,沿第二方向R2延伸是指第一驱动信号线111的延伸方向整体为第二方向R2。例如,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一驱动信号线111可以如图1中所示沿第二方向R2呈直线型延伸;而在本公开的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驱动信号线也可以沿第二方向R2呈折线型、曲线型或其他适合的形状延伸,本公开的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例如,如图1所示,第一连接线131和第二连接线132在第二方向R2上的宽度相同,进而使得第一连接线131在垂直于衬底基板100的方向上与第一驱动信号线111的第一交叠面积等同于第二连接线132在垂直于衬底基板100的方向上与第一驱动信号线111的第二交叠面积,由此使得第一连接线131与第一驱动信号线111之间产生的寄生电容等同于第二连接线132与第一驱动信号线111之间产生的寄生电容,进而提高第一连接线131和第二连接线132上产生的寄生电容的一致性。
例如,如图1所示,第一方向R1与第二方向R2之间的夹角小于90°,以便于第一连接线131和第二连接线132在第一发光区域101中的排布。
例如,如图2所示,第一发光单元121位于第一连接线131和第二连接线132远离衬底基板100的一侧。
例如,第一发光单元121与第一连接线131和第二连接线132之间可以设置有例如绝缘层或其他层间结构,并通过贯穿该绝缘层或其他层间结构的过孔设计实现电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所示的发光基板10中,为了清楚地说明第一驱动信号线111与第一连接线131和第二连接线132之间的交叠关系,第一驱动信号线111在图1中被绘制为覆盖第一连接线131和第二连接线132,但是这并不构成对本公开实施例的限制。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驱动信号线111可以位于第一连接线131和第二连接线132远离衬底基板100的一侧,例如第一驱动信号线111可以位于第一发光单元121远离衬底基板100的一侧或靠近衬底基板100的一侧,或者也可以与第一发光单元121同层设置;在本公开的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驱动信号线111还可以位于第一连接线131和第二连接线132靠近衬底基板100的一侧,本公开的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例如,第一连接线131和第二连接线132与第一驱动信号线111之间可以设置有例如绝缘层或其他层间结构,并通过贯穿该绝缘层或其他层间结构的过孔设计实现电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公开的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发光单元121、第一连接线131、第二连接线132和第一驱动信号线111在垂直于衬底基板100的方向上还可以采用其他适合的设置方式,本公开的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在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发光单元121可以为发光二极管芯片,例如为迷你发光二极管芯片(mini LED)。例如,mini LED在平行于衬底基板100的方向上的最大尺寸不大于500μm,例如,100μm~500μm,例如150μm~350μm等。例如,mini LED的尺寸可以为0.2mm×0.4mm(宽×长)。
在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发光单元121也可以为微发光二极管芯片。例如,微发光二极管芯片在平行于衬底基板100的方向上的最大尺寸不大于100μm,例如,20μm~100μm,进一步例如,30μm~80μm。
在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衬底基板100可以为玻璃基板,进而可以降低发光基板10的制备成本,并且还可以提升基材的散热性能,从而使发光基板10的整体性能得到改善。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衬底基板100也可以为PCB基板,进而可以通过例如使第一连接线131和第二连接线132的宽度减小、厚度增加来降低第一连接线131和第二连接线132的电阻热效应,并且还可以通过在第一驱动信号线111与第一连接线131以及第二连接线132之间增加额外的层结构来进一步降低或避免可能产生的寄生电容。在本公开的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衬底基板100也可以采用其他适合的基材,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例如,第一连接线131和第二连接线132可以采用例如铜、铜合金等金属导电材料或其他类型的导电材料,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例如,第一驱动信号线111可以采用例如铜基金属、铬基金属等金属导电材料或其他类型的导电材料,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例如,如图1所示,第一发光区域101还包括第二发光单元122和第三连接线133。第二发光单元122包括第一电极端和与第一电极端极性相反的第二电极端,第二发光单元122的第二电极端通过第一连接线131与第一发光单元121的第一电极端电连接,以使第一发光单元121和第二发光单元122串联,第二发光单元122的第一电极端与第三连接线133连接。
例如,第一发光单元121的第一电极端121a与第二发光单元122的第二电极端通过第一连接线131电连接,第二发光单元122的第一电极端可以通过第三连接线133与第一驱动信号线111电连接以接收第一驱动电压,第一发光单元121的第二电极端121b可以电连接至例如第二驱动信号线(例如参考后文中所描述的第二驱动信号线112),由此使第一发光单元121与第二发光单元122串联连接以形成电流回路。进而,在第一驱动信号线111提供的第一驱动电压和第二驱动信号线提供的例如第二驱动电压的作用下可以产生流经第一发光单元121和第二发光单元122的驱动电流以驱动第一发光单元121和第二发光单元122发光,从而使发光基板10可以实现显示功能或作为显示器件的背光以提供光源。
例如,第三连接线133与第一驱动信号线111之间可以设置有例如绝缘层或其他层间结构,并通过贯穿该绝缘层或其他层间结构的过孔设计实现电连接。
例如,第三连接线133在衬底基板100上的正投影与第一驱动信号线111在衬底基板100上的正投影彼此交叠且具有第三交叠面积,第三交叠面积与第一交叠面积相等。
由此,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发光基板10中,通过使第三交叠面积与第一交叠面积相等,可以使第三连接线133与第一驱动信号线111之间产生的寄生电容等同于第一连接线131与第一驱动信号线111之间产生的寄生电容,从而可以提高第一连接线131和第三连接线133上产生的寄生电容的一致性。由此,在降低或消除由寄生电容导致的第一发光单元121的第一电极端和第二电极端之间可能产生的电势差的同时,还可以降低或消除与第一连接线131连接的第二发光单元122的第二电极端和与第三连接线133连接的第二发光单元122的第一电极端之间的电势差,从而进一步减弱或避免寄生电容对第二发光单元122的工作状态产生不良影响,提升第二发光单元122的性能,例如可以避免第二发光单元122在关断状态下出现异常亮灯现象,进而进一步提升发光基板10的稳定性,且改善利用发光基板10提供的显示画面的显示效果。
例如,第三连接线133与第一连接线131平行且沿第一方向R1延伸,第三连接线133与第一连接线131在第二方向R2上具有相同的宽度,进而使得第三连接线133在垂直于衬底基板100的方向上与第一驱动信号线111的第三交叠面积等同于第一连接线131在垂直于衬底基板100的方向上与第一驱动信号线111的第一交叠面积,由此使第三连接线133与第一驱动信号线111之间产生的寄生电容等同于第一连接线131与第一驱动信号线111之间产生的寄生电容,进而提高第一连接线131和第三连接线133上产生的寄生电容的一致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三连接线133如图1中所示沿第一方向R1呈直线型延伸,而在本公开的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三连接线也可以沿第一方向R1呈折线型(例如参考后文中图7所示)、曲线型或其他形状延伸,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例如,第一连接线和第三连接线的延伸类型可以彼此相同,也可以彼此不同,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图3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发光基板的第一发光区域中发光单元和连接线的布局结构的示意图。
例如,如图3所示,第一方向R1与第二方向R2之间的夹角α满足:
cosα=(D1+S1)/W1
例如,S1为第一连接线131和第二连接线132在垂直于第一方向R1的方向上的间距,D1为第一连接线131或第二连接线132在垂直于第一方向R1的方向上的宽度,W1为第一发光单元121与第二发光单元122在垂直于第二方向R2的方向上的间距。由此,在第一发光区域101包括多个发光单元的情形,可以通过多个发光单元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连接线的宽度等来确定第一发光区域101中与发光单元的电极端连接的连接线的具体排布方式。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在保证第一连接线131和第二连接线132在垂直于第一方向R1的方向上的间距S1的情形下,第一连接线131和第二连接线132在垂直于第一方向R1的方向上的宽度D1可以采用最大化设计方案,由此可以降低第一连接线131和第二连接线132上的电阻损耗,提升第一连接线131和第二连接线132的散热性能。
例如,以S1=10μm的情形为例,D1的范围可以相应设置为150μm~300μm,则第一方向R1与第二方向R2之间的夹角α的范围可以为小于15°,例如进一步可以为6.5°~13°。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发光单元121和第二发光单元122的第一电极端和第二电极端需要有足够的散热面积,进而以减少或避免第一发光单元121和第二发光单元122的热量聚集。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便于第一发光区域101中第一连接线131、第二连接线132和第三连接线133的排布,可以将第一连接线131、第二连接线132和第三连接线133沿第二方向R2等间距间隔排布。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公开的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线131、第二连接线132和第三连接线133也可以采用其他的排布方式,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例如,如图1所示,第一发光区域101还包括第三发光单元123和第四连接线134。第三发光单元123包括第一电极端和与第一电极端极性相反的第二电极端,第三发光单元123的第一电极端通过第二连接线132与第一发光单元121的第二电极端电连接,以使第一发光单元121和第三发光单元123串联;第三发光单元123的第二电极端与第四连接线134连接。
例如,第四连接线134在衬底基板100上的正投影与第一驱动信号线111在衬底基板100上的正投影彼此交叠且具有第四交叠面积,第四交叠面积与第一交叠面积相等。
由此,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发光基板10中,通过使第四交叠面积与第一交叠面积相等且进一步与第二交叠面积相等,可以使第四连接线134与第一驱动信号线111之间产生的寄生电容等同于第二连接线132与第一驱动信号线111之间产生的寄生电容,从而可以提高第二连接线132和第四连接线134上产生的寄生电容的一致性。由此,可以进一步降低或消除由寄生电容导致的与第二连接线132连接的第三发光单元123的第一电极端和与第四连接线134连接的第三发光单元123的第二电极端之间的电势差,从而减弱或避免对第三发光单元123的工作状态产生不良影响,提升第三发光单元123的性能,例如可以避免第三发光单元123在关断状态下出现异常亮灯现象,进而进一步提升发光基板10的稳定性,且改善利用发光基板10提供的显示画面的显示效果。
例如,第四连接线134的延伸方向不同于第一方向R1或第二方向R2。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第四连接线134的延伸方向与第二方向R2之间的夹角小于第一方向R1与第二方向R2之间的夹角。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第四连接线134的延伸方向是指第四连接线134的整体延伸方向。例如,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第四连接线134可以如图1中所示整体呈折线型延伸;而在本公开的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四连接线也可以整体呈直线型、曲线型或其他适合的形状延伸,本公开的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例如,如图1所示,第四连接线134整体呈折线型延伸,第四连接线134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三连接部1341和第四连接部1342,第三连接部1341的延伸方向与第四连接部1342的延伸方向不同。第三连接部1341与第一连接线131平行且沿第一方向R1延伸。第三连接部1341与第一连接线131在第二方向R2上具有相同的宽度,且第三连接部1341在衬底基板100上的正投影与第一驱动信号线111在衬底基板100上的正投影交叠以形成上述第四交叠面积。
例如,如图1所示,第四连接部1342可以沿第二方向R2呈直线型延伸,同时应避免第四连接部1342与第一驱动信号线111在垂直于衬底基板100的方向上产生交叠。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公开的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四连接部1342也可以呈折线型、曲线型或其他形状延伸,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公开的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四连接部1342也可以沿不同于第一方向R1或第二方向R2的其他方向延伸,只要满足使包括第三连接部1341和第四连接部1342的第四连接线134的延伸方向不同于第一方向R1或第二方向R2即可,本公开的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三连接部1341沿第一方向R1呈直线型延伸,而在本公开的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三连接部也可以呈折线型、曲线型或其他形状延伸,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实施例对第一发光区域中第一发光单元、第二发光单元和第三发光单元的个数不作限制。例如,第一发光区域可以仅包括第一发光单元而不设置有第二发光单元或第三发光单元;或者,第一发光区域也可以除包括第一发光单元外还包括第二发光单元和第三发光单元中的至少之一;或者,第一发光区域还可以包括不同于第一发光单元、第二发光单元或第三发光单元的其他发光单元,其他发光单元的相应连接线可以与上述第一连接线、第二连接线、第三连接线或第四连接线相同,也可以不同,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例如,在包括上述第一发光单元121、第二发光单元122以及第三发光单元123的基础上,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发光基板10的第一发光区域101还可以包括第N发光单元、第N+1发光单元等(N为大于3的整数),例如第N发光单元、第N+1发光单元及其连接线等可以参考上述关于第一发光单元121、第二发光单元122或第三发光单元123以及相应连接线的设计,在此不再赘述。
下面本公开实施例以图1中所示的第一发光区域101包括以3*3阵列排布的9个发光单元且9个发光单元包括第一发光单元121、第二发光单元122和第三发光单元123的情形为例,对发光基板10的第一发光区域101中发光单元的电连接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图1中所示的阵列排布的多个发光单元仅是为说明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而提供的一种发光基板的示例,并不构成对本公开实施例的限制。
例如,如图1所示,第一发光区域101包括多个依次串联的发光单元,多个发光单元包括第一发光单元121、第二发光单元122和第三发光单元123。多个发光单元呈阵列排布,位于同一行且相邻的两个发光单元彼此串联连接,位于相邻行且分别位于相对边缘的两个发光单元彼此串联连接。
例如,如图1所示,第一发光区域101中的多个发光单元除包括第一发光单元121、第二发光单元122和第三发光单元123以外,还包括第四发光单元124、第五发光单元125、第六发光单元126、第七发光单元127、第八发光单元128和第九发光单元129。例如,第五发光单元125和第八发光单元128的第一电极端和第二电极端的连接线可以参考上述关于第一连接线131和第二连接线132的相应描述;第九发光单元129的第一电极端和第二电极端的连接线可以参考上述关于第一连接线131和第三连接线133的相应描述;第四发光单元124、第六发光单元126和第七发光单元127的第一电极端和第二电极端的连接线可以参考上述关于第二连接线132和第四连接线134的相应描述,在此均不再赘述。例如,位于同一行且相邻的两个发光单元之间可以通过与第一连接线131或第二连接线132相同或相似的连接线彼此串联连接,位于相邻行且分别位于相对边缘的两个发光单元可以通过与第四连接线134相同或相似的连接线彼此串联连接。
由此,在图1所示的发光基板10中,可以使第一发光区域101中每个发光单元的第一电极端的连接线以及第二电极端的连接线在垂直于衬底基板100的方向上均与第一驱动信号线111产生相同的交叠面积,进而使每个发光单元的第一电极端的连接线与第一驱动信号线111之间产生的寄生电容等同于第二电极端的连接线与第一驱动信号线111之间产生的寄生电容,从而提高每个发光单元的第一电极端和第二电极端的连接线上产生的寄生电容的一致性。由此,可以降低或消除由寄生电容所导致的发光单元的第一电极端和第二电极端之间可能产生的电势差,从而减弱或避免对第一发光区域101中各发光单元的工作状态产生不良影响,提升各发光单元的工作性能,例如可以避免各发光单元在关断状态下出现异常亮灯现象,进而使发光基板10的稳定性提升,进一步提升利用发光基板10提供的显示画面的显示效果。
例如,如图1所示,第一驱动信号线111被设置为向第一发光区域101提供第一驱动电压以使包括第一发光单元121的多个发光单元发光。
例如,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二发光单元122通过第三连接线133与第一驱动信号线111连接以接收第一驱动电压。例如,第三连接线133可以通过过孔设计与第一驱动信号线111电连接。
例如,如图1所示,发光基板10还包括第二驱动信号线112,第二驱动信号线112被设置为向第一发光区域101提供第二驱动电压,进而使第一发光区域101中串联的多个发光单元在第一驱动电压和第二驱动电压的作用下发光。
例如,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驱动信号线112沿第二方向R2延伸。以第一连接线131和第二连接线132为例,第一连接线131和第二连接线132除与第一驱动信号线111交叠外,还分别在垂直于衬底基板100的方向上与第二驱动信号线112交叠。由于第一连接线131和第二连接线132在第二方向R2上的宽度相同,因此第一连接线131与第二驱动信号线112在垂直于衬底基板100的方向上的交叠面积等同于第二连接线132与第二驱动信号线112在垂直于衬底基板100的方向上的交叠面积,由此第一连接线131与第二驱动信号线112之间产生的寄生电容等同于第二连接线132与第二驱动信号线112之间产生的寄生电容,进而进一步提升了第一连接线131和第二连接线132上产生的寄生电容的一致性,进一步减弱甚至消除了第一发光单元121的第一电极端和第二电极端之间由寄生电容而导致的电势差,提升了第一发光单元121的工作状态的稳定性。
例如,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二驱动信号线112可以如图1中所示沿第二方向R2呈直线型延伸;而在本公开的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驱动信号线也可以沿第二方向R2呈折线型、曲线型或其他适合的形状延伸,本公开的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例如,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九发光单元129通过连接线与第二驱动信号线112连接以接收第二驱动电压。例如,第二驱动信号线112可以与第一驱动信号线111同层设置以简化发光基板10的制备工艺,第九发光单元129的连接线例如可以通过过孔设计与第二驱动信号线112电连接。
由此,第一发光区域101中的第一发光单元121至第九发光单元129可以形成如图4所示的等效电路图。第一驱动信号线111提供的第一驱动电压V1和第二驱动信号线112提供的第二驱动电压V2通过依次串联的第一发光单元121至第九发光单元129形成电流回路,产生的驱动电流流经第一发光单元121至第九发光单元129以驱动其发光,进而使发光基板10可以实现显示功能或作为显示器件的背光以提供光源。并且,如图4所示,由于第一发光单元121至第九发光单元129中每个发光单元的第一电极端和第二电极端的连接线与交叠的第一驱动信号线111之间产生的寄生电容相等,因此在第一驱动信号线111不提供第一驱动电压V1且第二驱动信号线112不提供第二驱动电压V2时,每个发光单元的第一电极端和第二电极端之间不会有电势差产生,从而降低或避免了发光单元的第一电极端和第二电极端之间电荷的移动,进而提升发光单元的稳定性,例如可以减弱或避免发光单元在关断状态下出现异常亮灯现象。此外,在通过第一驱动信号线111和第二驱动信号线1112分别施加第一驱动电压V1和第二驱动电压V2以驱动多个发光单元发光时,由于发光单元的第一电极端和第二电极端处产生的寄生电容彼此相等,因此可以避免寄生电容对发光单元的工作状态产生干扰,进而提升发光单元的工作状态的稳定性和一致性,进一步改善发光单元的发光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4所示的示例中,示出的是每个发光单元为发光二极管芯片且第一电极端为阴极端、第二电极端为阳极端的情形,本公开的实施例包括但并不仅限于此。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九发光单元129与第二驱动信号线112连接的连接线的设置方式与第三连接线133相同,也即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与第一驱动信号线111和第二驱动信号线112连接的连接线均采用第三连接线133的设置方式;而在本公开的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与第一驱动信号线111和第二驱动信号线112连接的连接线也可以采用例如第四连接线134的设置方式;或者,与第一驱动信号线111连接的连接线的设置方式也可以不同于与第二驱动信号线112连接的连接线的设置方式,本公开的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一发光单元121至第九发光单元129彼此串联连接,可以使流经各连接线上的电流降低,进而降低电流传输功耗,提升连接线的散热性能。在本公开的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发光单元121至第九发光单元129也可以根据实际不同需要采取其他适合的电连接方式,例如第一发光单元121至第九发光单元129可以划分为三行并联连接的发光组,且每行发光组中的发光单元彼此串联连接,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图5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发光区域中多个发光单元的位置布局的示意图。
例如,如图5所示,包括第一发光单元121至第九发光单元129的多个发光单元在第一发光区域101中呈阵列排布。例如,在第二方向R2上相邻的两个发光单元之间的间距为H1,在垂直于第二方向R2的方向上相邻的两个发光单元之间的距离为W1;在第二方向R2上位于边缘的发光单元与相邻的第一发光区域101的边缘之间的距离为H2,在垂直于第二方向R2的方向上位于边缘的发光单元与相邻的第一发光区域101的边缘之间的距离为W2。例如,可以使W1=2W2,H1=2H2,由此使得多个发光单元可以尽可能均匀地排布在第一发光区域101中,从而进一步提升多个发光单元的光学效果,进一步改善利用发光基板10提供的显示画面的显示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实施例中,为了清楚地说明第一发光区域101中各发光单元的连接线与第一驱动信号线111的交叠关系,图1所示的实施例仅示出了沿第二方向R2延伸且延伸过第一发光区域101的一条第一驱动信号线111,而在本公开的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发光基板还可以包括多条延伸过第一发光区域101的驱动信号线或其他类型的走线,图1所示的情形仅是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本公开实施例的限制。
例如,相比于图1,图6示出了除第一驱动信号线111和第二驱动信号线112以外,包括沿第二方向R2延伸且延伸过第一发光区域101的多条驱动信号线150的情形。例如,该多条驱动信号线150可以用于向发光基板10的其他发光区域提供所需的驱动信号。
例如,以第一连接线131和第二连接线132为例,第一连接线131和第二连接线132除与第一驱动信号线111交叠外,还分别与多条驱动信号线150交叠。由于第一连接线131和第二连接线132在第二方向R2上的宽度相同,因此第一连接线131与多条驱动信号线150中每条在垂直于衬底基板100的方向上的交叠面积分别等同于第二连接线132与多条驱动信号线150中每条在垂直于衬底基板100的方向上的交叠面积,由此第一连接线131与多条驱动信号线150之间产生的寄生电容等同于第二连接线132与多条驱动信号线150之间产生的寄生电容,进而进一步提升了第一连接线131和第二连接线132上产生的寄生电容的一致性,进一步减弱或消除了第一发光单元121的第一电极端和第二电极端之间由寄生电容而导致的电势差,提升了第一发光单元121的工作状态的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多条驱动信号线150可以彼此相同,也可以彼此不同,例如多条驱动信号线150在垂直于第二方向R2的方向上的宽度可以彼此相同也可以彼此不同,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图7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发光基板的局部平面结构的示意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7所示的实施例中,发光基板20的第一驱动信号线211和第二驱动信号线212与图1中所示的第一驱动信号线111和第二驱动信号线112基本相同或相似,在此不再赘述;发光基板20的第一发光区域201包括的多个发光单元221~229与图1中所示的第一发光区域101包括的多个发光单元121~129基本相同或相似,在此不再赘述。在图7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线231、第二连接线232和第三连接线233除呈折线型延伸外与图1中所示的第一连接线131、第二连接线132和第三连接线133基本相似,可以参考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的相应内容,具体细节在此不再赘述。
例如,如图7所示,第一发光单元221的第一连接线231沿第一方向R1呈折线型延伸,第一连接线231包括第一连接部2311和第二连接部2312,第一连接部2311和第二连接部2312依次连接且均呈直线型延伸。第一连接部2311的延伸方向与第二方向R2之间的夹角大于第二连接部2312的延伸方向与第二方向R2之间的夹角,第一连接部2311的延伸长度大于第二连接部2312的延伸长度,第一连接部2311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第一驱动信号线211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交叠以形成第一交叠面积。由此,通过使第一连接部2311的延伸长度大于第二连接部2312的延伸长度可以有助于第一驱动信号线211在垂直于衬底基板的方向上与第一连接部2311交叠而避免与第二连接部2312交叠。
例如,如图7所示,第一连接部2311的延伸方向垂直于第二方向R2,第二连接部2312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一方向R1,从而以便于折线型第一连接线231的制备以及布局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2311和第二连接部2312均呈直线型延伸,而在本公开的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2311和第二连接部2312也可以呈折线型、曲线型或其他形状延伸,本公开的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例如,第二连接线232的延伸结构可以参考上述第一连接线231的设计方式,在此不再赘述。
例如,如图7所示,第一发光区域201还包括第二发光单元222和第三连接线233。例如,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三连接线233的延伸结构与第一连接线231或第二连接线232基本相同或相似,即呈折线型沿第一方向R1延伸;而在本公开的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三连接线也可以呈直线型、曲线型或其他形状延伸,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例如,如图7所示,第一发光区域201还包括第三发光单元223和第四连接线234。第四连接线234呈折线型延伸,第四连接线234包括第三连接部2343和第四连接部2344,第三连接部2343与第一连接线231平行且沿第一方向R1延伸,第四连接部2344的延伸方向与第一连接线231的延伸方向(例如第一方向R1)不同。
例如,如图7所示,第四连接部2344可以呈直线型延伸,且第四连接部2344的延伸长度小于第三连接部2343的延伸长度,从而避免第四连接部2344与第一驱动信号线211在垂直于衬底基板的方向上交叠。
例如,如图7所示,第四连接线234还可以包括第五连接部2345,第三连接部2343、第四连接部2344和第五连接部2345依次连接。第五连接部2345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一连接线231的第一连接部2311的延伸方向,且第五连接部2345在第二方向R2上具有与第一连接部2311相同的宽度。由此,在发光基板20包括除第一驱动信号线211以外沿第二方向R2延伸且延伸过第一发光区域201的其他驱动信号线时,在该驱动信号线与第四连接线234在垂直于衬底基板的方向上交叠的情形,可以使该驱动信号线与第四连接线234的第三连接部2343交叠,也可以使该驱动信号线与第四连接线234的第五连接部2345交叠,从而均可以保证该驱动信号线在垂直于衬底基板的方向上与第一连接线231的第一交叠面积等同于与第四连接线234的第四交叠面积。
第四发光单元224至第九发光单元229及其连接线的设置方式可以结合上述关于第一发光单元221、第二发光单元222和第三发光单元223及其连接线的相应内容以及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的相应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图8A和图8B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发光基板的局部平面结构的示意图。需要说明的是,图8A和图8B所示的发光基板30除每个发光区域中提供第二驱动电压的驱动信号线的延伸长度不同以外,其他结构均彼此基本相同或相似,不再赘述。
例如,如图8A所示,发光基板30包括第一发光区域301、第一驱动信号线311和第二驱动信号线312,第一发光区域301、第一驱动信号线311和第二驱动信号线312的具体结构及功能等可以参考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关于第一发光区域101、第一驱动信号线111和第二驱动信号线112的相应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例如,在第一发光区域301中,第一驱动信号线311和第二驱动信号线312可以分别通过过孔370与第一发光区域301中的连接线电连接,从而在第一驱动信号线311提供的第一驱动电压和第二驱动信号线312提供的第二驱动电压的作用下产生流经第一发光区域301中各发光单元的的驱动电流,以驱动第一发光区域301中的发光单元发光。
例如,过孔370可以贯穿设置在驱动信号线和连接线之间的例如绝缘层或其他层间结构等,以实现使驱动信号线与相应的连接线彼此电连接。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发光基板30可以采用如图8A所示的布局结构。例如,如图8A所示,第一发光区域301中的各连接线在垂直于衬底基板的方向上均分别与第一驱动信号线311和第二驱动信号线312交叠,且各连接线与第一驱动信号线311在垂直于衬底基板的方向上的交叠面积彼此相同,与第二驱动信号线312在垂直于衬底基板的方向上的交叠面积彼此相同。由此,使第一发光区域301中的各连接线均分别与第一驱动信号线311和第二驱动信号线312之间产生相同的寄生电容,进而进一步提升第一发光区域301中各连接线上产生的寄生电容的一致性,进一步减弱甚至消除第一发光区域301中各发光单元的第一电极端和第二电极端之间由寄生电容而导致的电势差,从而提升发光单元的工作状态的稳定性。
或者,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发光基板30也可以采用如图8B所示的布局结构。例如,如图8B所示,向发光区域提供第二驱动电压的驱动信号线可以设置为仅与该发光区域中的一条连接线(例如实现电连接的连接线)在垂直于衬底基板的方向上彼此交叠。例如,在第一发光区域301中,第二驱动信号线312仅与通过过孔370电连接的连接线在垂直于衬底基板的方向上彼此交叠。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公开的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根据实际不同需求,发光基板30也可以采用其他适合的布局结构,本公开的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例如,如图8A所示,发光基板30还包括第二发光区域302和第三驱动信号线313。第二发光区域302包括至少一个发光单元,第二发光区域302与第一驱动信号线311连接以接收第一驱动电压,第二发光区域302与第三驱动信号线313连接以接收第二驱动电压。
例如,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发光基板30中,第二发光区域302具有与第一发光区域301相同或相似的结构;或者,在本公开的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发光区域302也可以采用与第一发光区域301不同的结构,本公开的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例如,如图8A所示,第二驱动信号线312和第三驱动信号线313彼此电连接,进而使第一发光区域301中的发光单元和第二发光区域302中的发光单元彼此并联连接。
例如,第二驱动信号线312和第三驱动信号线313在第二方向R2上的长度不同,进而以分别向第一发光区域301和第二发光区域302提供所需的第二驱动电压。
例如,如图8A所示,发光基板30包括第一发光区域301和第二发光区域302在内的多个发光区域,且多个发光区域呈阵列排列。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多个发光区域中除第一发光区域301和第二发光区域302以外的其他发光区域可以均采用与第一发光区域301或第二发光区域302相同或相似的结构,也即发光基板30的多个发光区域均采用彼此相同的结构;或者,在本公开的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多个发光区域的结构也可以彼此不同,本公开的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例如,如图8A所示,发光基板30的多个发光区域呈阵列排布,例如以多个发光区域以呈M×N阵列排布为例(M、N为大于0的整数),每列发光区域对应设置一条用于向位于一列的M个发光区域提供第一驱动电压的驱动信号线(例如第一驱动信号线311),每列发光区域对应设置M条驱动信号线(例如包括第二驱动信号线312、第三驱动信号线313)以用于向位于一列的M个发光区域分别提供第二驱动电压。例如,用于向一列发光区域提供第二驱动电压的M条驱动信号线在垂直于驱动信号线的延伸方向的方向上可以呈阶梯型排布。
需要说明的是,图8A中所示的分别提供第一驱动电压和第二驱动电压的多条驱动信号线的排布方式仅是一种示例性说明,本公开实施例对该多条驱动信号线的具体设置方式不作限制。
例如,如图8A所示,发光基板30还包括控制电路360,控制电路360被配置为分别与多条驱动信号线(例如第一驱动信号线311、第二驱动信号线312、第三驱动信号线313等)电连接。例如,控制电路360可以通过与外部电源连接以对发光基板30的各发光区域进行例如分区和/或分时的电压信号驱动。
例如,上述外部电源可以包括12V电压源以及串行外设接口(SPI)。例如,外部电源可以通过多个电路控制器连接至控制电路360,以实现对发光基板30的多个发光区域的分区控制。例如,各个电路控制器可以通过电源线、时钟线、输入/输出线(I/O线)等信号线连接以控制各个电路控制器的工作时序,每个电路控制器可以与一个或多个发光区域电连接以控制发光基板30的多个发光区域分时发光。
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发光基板,例如上述实施例中的发光基板10、发光基板20和发光基板30,可以为发光二极管基板,该发光二极管基板可以作为显示基板以实现显示功能,或者也可以作为显示器件的背光以提供光源,本公开的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本公开至少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以及本公开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发光基板,例如上述实施例中的发光基板10、发光基板20或发光基板30。显示面板具有显示侧和非显示侧,发光基板设置在显示面板的非显示侧以作为背光单元。
图9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部分截面结构的示意图。
例如,如图9所示,该显示装置50包括显示面板510和发光基板520。例如,发光基板520可以为本公开任一实施例提供的发光基板,例如上述实施例中的发光基板10、发光基板20或发光基板30。显示面板510可以为液晶显示面板、电子纸显示面板等,本公开的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例如,显示面板510具有显示侧和非显示侧,发光基板520设置在显示面板510的非显示侧以作为背光单元。
本公开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结构、功能及技术效果等可以参考上述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发光基板中的相应内容,在此不再赘述。
例如,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可以为液晶显示装置、电子纸显示装置等,或者也可以为其他具有显示功能的装置等,本公开的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例如,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可以为显示基板、显示面板、电子纸、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本公开的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发光基板既可以参考上述显示装置的实施例中作为背光单元使用,也可以单独作为具有显示功能的基板使用,本公开的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有以下几点需要说明:
(1)本公开实施例附图只涉及到与本公开实施例涉及到的结构,其他结构可参考通常设计。
(2)为了清晰起见,在用于描述本公开的实施例的附图中,层或区域的厚度被放大或缩小,即这些附图并非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可以理解,当诸如层、膜、区域或基板之类的元件被称作位于另一元件“上”或“下”时,则该元件可以“直接”位于另一元件“上”或“下”,或者可以存在中间元件。
(3)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以得到新的实施例。
以上所述,仅为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公开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23)

1.一种发光基板,包括:
衬底基板;
第一驱动信号线,位于所述衬底基板上;
第一发光区域,包括第一发光单元以及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电连接的第一连接线和第二连接线,其中,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包括第一电极端和与所述第一电极端极性相反的第二电极端,所述第一电极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线连接,所述第二电极端与所述第二连接线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发光单元、所述第一连接线和所述第二连接线位于所述衬底基板上,
所述第一连接线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驱动信号线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彼此交叠且具有第一交叠面积,所述第二连接线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驱动信号线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彼此交叠且具有第二交叠面积,
所述第一交叠面积与所述第二交叠面积相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基板,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线和所述第二连接线彼此平行且均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一驱动信号线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彼此交叉。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光基板,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线和所述第二连接线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宽度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发光基板,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之间的夹角小于90°。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发光基板,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线沿所述第一方向呈折线型延伸,
所述第一连接线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依次连接且均呈直线型延伸,
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之间的夹角大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之间的夹角,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延伸长度大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延伸长度,
所述第一连接部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驱动信号线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交叠以形成所述第一交叠面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光基板,其中,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
7.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发光基板,其中,所述第一发光区域还包括第二发光单元和第三连接线,
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包括第一电极端和与所述第一电极端极性相反的第二电极端,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的第二电极端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线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的第一电极端电连接,以使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和所述第二发光单元串联,
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的第一电极端与所述第三连接线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光基板,其中,所述第三连接线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驱动信号线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彼此交叠且具有第三交叠面积,所述第三交叠面积与所述第一交叠面积相等。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发光基板,其中,所述第三连接线与所述第一连接线平行且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三连接线与所述第一连接线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具有相同的宽度。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光基板,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线和所述第二连接线沿所述第一方向呈直线型延伸,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之间的夹角α满足:
cosα=(D1+S1)/W1
其中,S1为所述第一连接线和所述第二连接线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方向上的间距,D1为所述第一连接线或所述第二连接线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方向上的宽度,W1为所述第一发光单元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在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的方向上的间距。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光基板,其中,所述第一发光区域还包括第三发光单元和第四连接线,
所述第三发光单元包括第一电极端和与所述第一电极端极性相反的第二电极端,所述第三发光单元的第一电极端通过所述第二连接线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的第二电极端电连接,以使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和所述第三发光单元串联,
所述第三发光单元的第二电极端与所述第四连接线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发光基板,其中,所述第四连接线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驱动信号线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彼此交叠且具有第四交叠面积,所述第四交叠面积与所述第一交叠面积相等。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发光基板,其中,所述第四连接线的延伸方向不同于所述第一方向或所述第二方向。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发光基板,其中,所述第四连接线呈折线型延伸,
所述第四连接线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四连接部的延伸方向不同,
所述第三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线平行且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
所述第三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线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具有相同的宽度,且所述第三连接部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驱动信号线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交叠以形成所述第四交叠面积。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发光基板,其中,所述第一发光区域包括多个依次串联的发光单元,所述多个发光单元包括所述第一发光单元、所述第二发光单元和所述第三发光单元;
所述多个发光单元呈阵列排布,位于同一行且相邻的两个发光单元彼此串联连接,位于相邻行且分别位于相对边缘的两个发光单元彼此串联连接。
1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发光基板,其中,所述第一驱动信号线被设置为向所述第一发光区域提供第一驱动电压以使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发光。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发光基板,还包括第二驱动信号线,
其中,所述第二驱动信号线被设置为向所述第一发光区域提供第二驱动电压,
所述第三连接线和所述第四连接线之一与所述第一驱动信号线连接以用于接收所述第一驱动电压而另一个与所述第二驱动信号线连接以用于接收所述第二驱动电压。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发光基板,还包括第二发光区域和第三驱动信号线,
其中,所述第二发光区域包括至少一个发光单元,
所述第二发光区域与所述第一驱动信号线连接以接收所述第一驱动电压,所述第二发光区域与所述第三驱动信号线连接以接收所述第二驱动电压。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发光基板,其中,所述第二驱动信号线和所述第三驱动信号线彼此电连接。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发光基板,其中,所述第二驱动信号线和所述第三驱动信号线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长度不同。
21.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发光基板,包括多个发光区域,
其中,所述多个发光区域包括所述第一发光区域和所述第二发光区域,所述多个发光区域阵列排列。
22.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发光基板,其中,所述第一发光单元位于所述第一连接线和所述第二连接线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
23.一种显示装置,包括:
显示面板,以及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基板,
其中,所述显示面板具有显示侧和非显示侧,所述发光基板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的非显示侧以作为背光单元。
CN202080000068.3A 2020-01-22 2020-01-22 发光基板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11349849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20/073817 WO2021147000A1 (zh) 2020-01-22 2020-01-22 发光基板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98490A CN113498490A (zh) 2021-10-12
CN113498490B true CN113498490B (zh) 2023-10-13

Family

ID=769919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00068.3A Active CN113498490B (zh) 2020-01-22 2020-01-22 发光基板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3498490B (zh)
WO (1) WO202114700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16332A1 (zh) * 2022-07-22 2024-01-2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布线基板及电子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077865A (ja) * 2006-09-19 2008-04-03 Epson Imaging Devices Corp 照明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CN107958922A (zh) * 2017-12-11 2018-04-2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及其制造方法、显示面板
CN109037194A (zh) * 2018-08-03 2018-12-18 上海天马有机发光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显示装置
CN110690360A (zh) * 2019-09-26 2020-01-14 上海天马有机发光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218174A (ja) * 2007-03-02 2008-09-18 Epson Imaging Devices Corp 照明装置、照明付き計器、照明付き表示装置および照明付き時計
CN203880505U (zh) * 2014-02-24 2014-10-15 北京京东方视讯科技有限公司 Led灯条、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US9977276B2 (en) * 2015-05-08 2018-05-22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Array substrate,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108287436B (zh) * 2018-01-31 2021-03-02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08828841B (zh) * 2018-07-26 2021-01-15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Led背光装置及led显示装置
CN109521603A (zh) * 2018-12-10 2019-03-26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077865A (ja) * 2006-09-19 2008-04-03 Epson Imaging Devices Corp 照明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CN107958922A (zh) * 2017-12-11 2018-04-2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及其制造方法、显示面板
CN109037194A (zh) * 2018-08-03 2018-12-18 上海天马有机发光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显示装置
CN110690360A (zh) * 2019-09-26 2020-01-14 上海天马有机发光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98490A (zh) 2021-10-12
WO2021147000A1 (zh) 2021-07-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811169B2 (en) Flexible array substrate, display panel having the same, keyboard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device thereof
CN111092108B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9062442B (zh) 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0690265A (zh) 一种显示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07946339A (zh) 显示装置
CN113805378B (zh) 发光基板及显示装置
US20080024060A1 (en) Electroluminescent display having a pixel array
CN115483262A (zh)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0162224B (zh) 触控显示基板及其驱动方法、显示装置
CN113097254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2180644A (zh) 阵列基板及显示装置
CN111948859B (zh) 显示基板以及显示装置
CN109143706A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3498490B (zh) 发光基板及显示装置
US11925076B2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113517327A (zh)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方法
CN114945863B (zh) 显示模组
CN114999339B (zh) 显示面板、显示屏及电子设备
WO2022205343A1 (zh) 发光基板及显示装置
WO2022160203A1 (zh) 驱动背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4300524A (zh)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CN116404026A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8076168A (zh) 显示面板、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7693708A (zh) 显示面板、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14335047A (zh)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