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497990A - 耳机罩及耳机设备 - Google Patents

耳机罩及耳机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497990A
CN113497990A CN202010263076.9A CN202010263076A CN113497990A CN 113497990 A CN113497990 A CN 113497990A CN 202010263076 A CN202010263076 A CN 202010263076A CN 113497990 A CN113497990 A CN 11349799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ar
earphone
sound
electroacoustic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26307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鄢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263076.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497990A/zh
Publication of CN1134979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9799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10Earpieces; Attachments therefor ; Earphones; Monophonic headphon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10Earpieces; Attachments therefor ; Earphones; Monophonic headphones
    • H04R1/1008Earpieces of the supra-aural or circum-aural typ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Headphones And Earphon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耳机罩及耳机设备,所述耳机罩设有框体和电声组件,所述框体的内侧设有供用户耳部伸入的入耳通道,所述入耳通道贯穿所述框体相对的两侧,所述框体的内部设有位于所述入耳通道周侧的收容腔,所述电声组件包括固定于所述收容腔内的电声器件,所述电声器件能够从所述收容腔内向外发出声音信号。用户可以收听所述电声器件的声音,也可经所述入耳通道收听外界声音,保证安全性。

Description

耳机罩及耳机设备
技术领域
申请涉及通讯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耳机罩及耳机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耳机设备采用罩耳方式或压耳方式进行佩戴,以对耳部提供密闭的听音腔,以防止声音泄露。然而,此种结构的耳机设备较大程度阻止了外界声音传入耳部,使得用户佩戴该耳机常听不到外界声音,存在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耳机罩,其中,所述耳机罩设有框体和电声组件,所述框体的内侧设有供用户耳部伸入的入耳通道,所述入耳通道贯穿所述框体相对的两侧,所述框体的内部设有位于所述入耳通道周侧的收容腔,所述电声组件包括固定于所述收容腔内的电声器件,所述电声器件能够从所述收容腔内向外发出声音信号。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耳机设备,其中,所述耳机设备包括上述的耳机罩。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耳机罩及耳机设备,通过所述框体设有供用户耳部穿入所述入耳通道,所述入耳通道贯穿所述框体相对的两侧,所述电声组件包括固定于所述框体内的电声器件,所述电声器件能够从所述收容腔内向外发出声音,使得用户可采用将所述耳机罩框在耳部周侧的方式收听所述电声器件的声音,用户的耳部还可以经所述入耳通道收听外界声音,保证安全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耳机设备的侧视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耳机设备的主视截面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耳机设备的耳机罩的截面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耳机设备的耳机罩的截面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耳机设备的耳机罩的截面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耳机设备的截面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耳机设备的耳机罩的截面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耳机设备的耳机罩的截面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耳机设备的耳机罩的截面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耳机设备的耳机罩的截面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耳机设备的耳机罩的截面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耳机设备的侧视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耳机设备的侧视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耳机设备的侧视示意图;
图15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耳机设备的侧视示意图;
图16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耳机设备的耳机罩的示意图;
图1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耳机设备的局部截面示意图;
图18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耳机设备的示意图;
图19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耳机设备的示意图;
图20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耳机设备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申请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申请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请参阅图1、图2和图3,本申请提供一种耳机设备100,所述耳机设备100包括两个耳机罩10、分别固定于两个所述耳机罩10的两个电声组件20和连接两个所述耳机罩10的头戴梁30,所述耳机罩10设有第一端101和与所述第一端101相对的第二端102,所述耳机罩10设有贯穿所述第一端101和所述第二端102的入耳通道11,所述电声组件20包括固定于耳机罩10内并邻近所述入耳通道11或/和所述第一端101的电声器件21,所述电声器件21经所述耳机罩10向所述入耳通道11或/和向所述第一端101出声。
可以理解的是,电声组件20包括一个或多个电声器件21,电声器件21可以是扬声器、骨传导电声器件等,电声组件还可以包括线路板等其他器件。用户在佩戴所述耳机设备100时,两个所述耳机罩10分别为左耳机罩和右耳机罩,两个所述电声组件20分别为左电声器件组件和右电声器件组件。所述耳机罩10佩戴在用户耳部周侧,所述入耳通道11用以供用户耳部穿入。所述电声器件位于所述入耳通道11周侧,使得用户可以从所述入耳通道周侧接收所述电声器件21的声音,并且利用所述入耳通道11接收外界声音。需要说明的是,头戴梁30可以是戴在用户头顶部,也可以是戴在用户头后部。
通过所述耳机设备100包括两个耳机罩10,所述耳机罩10设有供用户耳部穿入所述入耳通道11,所述入耳通道11由所述耳机罩10的第一端101贯穿至第二端102,所述电声组件20包括固定于所述耳机罩10内并邻近所述入耳通道11或/和所述第一端101的电声器件,使得用户可以经所述第一端101或所述入耳通道11内壁收听所述电声器件的声音,也可经所述入耳通道11收听外界声音,保证安全性。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入耳通道11供用户耳部穿过,以使得所述耳机罩10从用户耳部周侧传导声音至用户耳部。所述耳机罩10具有面向用户头部的第一端101和与所述第一端101相对的第二端102。所述入耳通道11贯穿所述第一端101和所述第二端102。当用户佩戴所述耳机设备100时,所述第一端101贴合于用户头部位于耳朵周侧的位置。所述入耳通道11在所述第一端101和所述第二端102均设置开口,使得所述入耳通道11在所述耳机罩10的内侧及外侧均开放设置。所述入耳通道11在所述第一端101的开口供用户耳部穿入,所述入耳通道11在所述第二端102的开口供用户耳部穿出或者供用户耳部接收外界声音。所述耳机罩10可以在所述第二端102连接所述头戴梁30的端部,以方便佩戴所述耳机设备100,当然,也可以是其他合适部位连接所述头戴梁30,例如第二端102和第一端101之间的位置,可靠近第二端102也可以靠近第一端101。头戴梁的形式不同,其连接位置也有所差异。
所述电声器件21的出声方向可朝向所述入耳通道11,以方便所述电声器件21的声音经所述入耳通道传导至用户耳部。所述电声器件21的出声方向也可以是朝向所述第一端101,以方便所述电声器件21的声音经用户耳部周侧的部位传导至耳部。
可选的,所述入耳通道11的内壁大致呈椭圆形设置,以方便所述入耳通道11与用户耳部适配,使得所述入耳通道11的内侧壁可与用户耳部接触。
可选的,所述入耳通道11的内壁也可以大致呈圆形,或者呈方形,或者呈其他多边形形状。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电声组件20可以在所述开放式耳机罩10内设置一个所述电声器件21,也可以设置多个所述电声器件21。本申请中,多个指代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量。也就是说,所述电声组件也可以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所述电声器件21。所述电声组件20的电声器件21的声音可经所述耳机罩10的防护结构出射。
进一步地,所述耳机罩10设有框体12,所述入耳通道11形成于所述框体12内侧。所述第一端101和所述第二端102设置于所述框体12相对的两侧,即所述入耳通道贯穿所述框体12相对的两侧。所述框体12设有位于所述入耳通道11周侧的收容腔13,所述电声组件20设有多个固定于所述收容腔13内并分布于所述入耳通道11周侧的电声器件21。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框体12对所述电声组件20进行承载以及防护。所述第一端101和所述第二端102设置于所述框体12相对的两端。具体的,所述框体12包括沿环状曲线延伸的第一壳体121和沿环状曲线延伸的第二壳体122。所述第一壳体121的延伸曲线与所述第二壳体122的延伸曲线相同。所述第一壳体121与所述第二壳体122相盖合。所述收容腔13位于所述第一壳体121和所述第二壳体122之间。所述第一端101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121背离所述第二壳体122一侧。所述第二端102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122背离所述第一壳体121一侧。所述入耳通道11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121及所述第二壳体122外,但所述入耳通道11形成于所述第一壳体121的延伸曲线及所述第二壳体122的延伸曲线内侧。所述电声器件21可以经所述第一壳体121朝所述第一端101发声,以使得用户耳部的周侧部位在接触所述第一端101后收听到所述电声器件21的声音。所述电声器件21也可以经所述第一壳体121朝所述入耳通道11内发声,也可以经所述第二壳体122朝所述入耳通道11内发声。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框体12沿周向设有多个出声孔123,所述出声孔123连通所述收容腔13及所述入耳通道11。所述电声器件21为设有振膜的扬声器。所述电声器件21利用电磁线圈带动振膜振动,并利用振膜振动发出声音,而振膜发出的声音可经空气传导对外发出。所述电声器件21发出的声音可经空气介质对外传导。多个所述电声器件21分别与多个所述出声孔123正对。所述电声器件21设有发声端211,所述电声器件21的发声端211抵触于所述出声孔123远离所述入耳通道11的开口端,使得所述发声端211发出的声音可经所述出声孔123内的空气有效传导至所述入耳通道11,并经所述入耳通道11内的空气传导至用户耳部的耳膜。
可选的,多个所述电声器件21沿框体12的延伸曲线等距排布。
可选的,多个所述电声器件21也可以沿框体12的延伸曲线非等距排布。
可选的,所述电声器件21的出声方向可以是与所述入耳通道11的开口朝向呈一定夹角,以使得多个所述电声器件21的发出的声音可以在所述入耳通道11贯穿所述第一端101的开口处聚集,增加声音传导效率。
可选的,所述电声器件21的出声方向可以是与所述入耳通道11的开口朝向大致垂直,以使得多个所述电声器件21的发出的声音可以在朝所述入耳通道11的两端开口出射,所述第一端101的开口处聚集,增加声音传导效率。
可选的,部分所述出声孔123朝向所述入耳通道11贯穿所述第一端101的开口出声,部分所述出声孔123朝向所述入耳通道11贯穿所述第二端102的开口出声,使得部分所述电声器件21的声音可经所述出声孔123传导至所述入耳通道11贯穿所述第一端101的开口,部分所述电声器件21的声音可经所述出声孔123传导至所述入耳通道11贯穿所述第二端102的开口。所述耳机罩10在所述第一端101和所述第二端102均可发出声音,保证了用户可听到声音,且还可将所述耳机设备100的声音分享至外界。
可以理解的是,多个所述电声器件21可以发出相同的声波,也可以发出不同的声波。例如,多个所述电声器件21可以分别发出前声道声音、后声道声音、上声道声音和下声道声。当所述电声组件20接收到一组音频信号时,该组音频信号中具有前声道音频、后声道音频、上声道音频、下声道音频等多方位的音频,多个所述电声器件21可以分别针对该组音频信号中各个方位的音频进行发声,使得用户可以收听到还原各个方位的声场,实现还原真实声场的立体声效果。每一所述电声器件21还可以根据声场的多种音色发出高频、中频和低频的组合声音,使得收听效果更佳逼真。再例如,多个所述电声器件21可分别发出低频声音、中频声音和高频声音。当所述电声组件20接收到一组音频信号时,该组音频信号中具有低频音频、中频音频和高频音频,多个所述电声器件21分别接收低频音频、中频音频和高频音频,使得所述电声组件20分别针对该组音频信号中各个频段的音频进行发声,使得每个频段的音频音质都有所提高,实现还原真实声场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框体12呈封闭环状框,即所述第一壳体121和所述第二壳体122均沿封闭环形曲线延伸。多个所述出声孔123可以绕所述入耳通道11的几何中心轴线对称排布。多个所述电声器件21可以分别与多个所述出声孔123正对或斜对。多个所述电声器件21等距排布,使得用户从多方位均衡接听多个所述电声器件21。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多个所述出声孔123在所述入耳通道11的周侧呈非对称排布。具体的,所述框体12包括耳前部119和与所述耳前部119相对的耳后部118。所述耳前部119为用户佩戴所述耳机罩10后位于用户耳部前方的部位。所述耳后部118为用户佩戴所述耳机罩10后位于用户耳部后方的部位。多个所述出声孔123全部排布于所述耳前部119。所述耳前部119可以呈半圆弧曲线状延伸。多个所述出声孔123沿半圆弧曲线排布。多个所述电声器件21与多个所述出声孔123一一对应(一些实施例中也可能不是一一对应关系)。多个所述电声器件21的声音经所多个所述出声孔123传导至所述入耳通道112,实现用户耳部接收声音,提高声音传导效率,且实现多方位真实立体声场。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多个电声器件21排布于所述耳前部119和耳后部118,所述出声孔123仅于排布于所述耳前部119,并与位于所述耳前部119的电声器件21一一对应(一些实施例中也可能不是一一对应关系)。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与图4所示实施例大致相同,不同的是,多个所述电声器件21和多个所述出声孔123设置于所述耳后部118,以增加用户耳部从后方接收声音的效率,以满足用户听感上模拟位于身后的真实声场效果。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6和图7,与图3所示实施例大致相同,不同的是,所述框体12沿周向设有多个骨传导介质116,多个所述电声器件21分别与多个所述骨传导介质116正对或斜对,并对应抵触于所述骨传导介质116出声。
所述框体12在所述第一端101设有多个骨传导介质116,多个所述骨传导介质116与多个所述电声器件21一一对应(一些实施例中也可能不是一一对应关系)。所述电声器件21为骨传导电声器件。所述电声器件21直接将电信号转换成机械振动信号,并将机械振动信号经所述骨传导介质116传导至用户的骨骼,并经用户骨骼传导至耳膜,实现耳膜收听到所述电声器件21的声音信号。所述电声器件21的出声端抵触于所述骨传导介质116。当所述第一端101贴合于用户头部时,所述骨传导介质116的朝向与所述入耳通道112的开口朝向大致平行,以使得所述电声器件21出射的声音可以与用户耳部周侧骨骼传导至耳部的耳膜。多个所述骨传导介质116可以绕所述入耳通道112的几何中心轴线对称排布。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骨传导介质116也可以是由所述收容腔13内壁延伸至所述入耳通道11的内壁,方便所述骨传导介质116从所述入耳通道11的内壁接触用户耳部的骨骼,并将声音传到至耳部的耳膜。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框体12在所述第二端102设有多个骨传导介质116,多个所述骨传导介质116与多个所述电声器件21一一对应(一些实施例中也可能不是一一对应关系)。
可选的,请参阅图8,所述电声组件20还包括辅助扬声器29,所述辅助扬声器29固定于所述收容腔13内,并邻近经所述骨传导介质116出声的电声器件21,所述辅助扬声器29的声音可与所述电声器件21从所述骨传导介质116发出的声音进行叠加,以使得用户收听到所述辅助扬声器29和经所述骨传导介质116发声的电声器件21整体加强。所述框体12设有邻近所述骨传导介质116的辅助出音孔291,所述辅助扬声器29的声音可从所述收容腔11内经所述辅助出音孔291向外传导。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9,多个所述骨传导介质116在所述入耳通道112的周侧呈非对称排布。具体的,所述框体12包括耳前部119和与所述耳前部119相对的耳后部118。所述耳前部119为用户佩戴所述耳机罩10后位于用户耳部前方的部位。所述耳后部118为用户佩戴所述耳机罩后位于用户耳部后方的部位。多个所述骨传导介质116全部排布于所述耳后部118。所述耳后部118可以呈半圆弧曲线状延伸。多个所述骨传导介质116沿半圆弧曲线排布。多个所述周侧电声器件21与多个所述骨传导介质116一一对应(一些实施例中也可能不是一一对应关系)。多个所述电声器件21的声音经所多个所述骨传导介质116传导传到至用户耳部周侧或耳部的骨骼传到至耳膜,实现用户耳部接收声音,提高声音传导效率,且实现多方位真实立体声场。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多个电声器件21排布于所述耳前部119和耳后部118,所述骨传导介质116仅与排布于所述耳后部118的电声器件21一一对应(一些实施例中也可能不是一一对应关系)。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0,与图9所示实施例大致相同,不同的是,多个所述电声器件21和多个所述骨传导介质116设置于所述耳前部119,以增加用户耳部从前方接收声音的效率,以满足用户听感上模拟位于身前的真实声场效果。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1,与图8所示实施例大致相同,不同的是,所述框体12在所述耳前部119设置多个所述出声孔123,并在所述耳后部118设置多个所述骨传导介质116。设置于所述耳前部119的多个电声器件21与多个所述出声孔123一一对应(一些实施例中也可能不是一一对应关系),设置于所述耳后部118的多个所述电声器件21与多个所述骨传导介质116一一对应(一些实施例中也可能不是一一对应关系)。多个所述电声器件21绕所述入耳通道112的几何中心轴线对称排布,以使得用户接收声音的听感更加真实,提高模拟方位准确性。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多个所述电声器件21在所述入耳通道112的周侧呈非对称排布。多个所述骨传导介质116也可以设置于所述耳前部119,且多个所述出声孔123设置于所述耳后部118。
请参阅图12,在另一个实施例中,与图1所示实施例大致相同,不同的是,所述耳机罩10设有非封闭式环状框体12。所述框体12设有断开口129,所述断开口129与所述框体12内侧的入耳通道11连通。所述电声器件21设置于所述框体12与所述断开口129相邻或/和相对的位置。所述框体12沿非封闭式曲线延伸。所述框体12设有两个自由端,所述断开口129形成于两个所述自由端之间。所述框体12通过设置所述断开口129,方便用户的耳部经所述断开口129穿入所述入耳通道11,增加所述耳机设备100的佩戴便捷性。
具体的,所述框体12在连接所述头戴梁30相对处设置耳下部1181。所述框体12可以是在连接所述头戴梁30的相对位置处设有断开口129,即所述断开口129设置于所述耳下部1181,使得用户在佩戴耳机的同时不影响佩戴一些耳饰,如耳环等。多个所述电声器件21排布于所述耳前部119和所述耳后部118,以方便用户的耳前方位和耳后方位都可以接收声音。
请参阅图13,在另一个实施例中,与图12所示实施例大致相同,不同的是,所述断开口129设置于所述耳后部118。多个所述电声器件21排布于所述耳前部119,以及排布于所述框体12连接所述头戴梁相对处,多个所述电声器件21设置于所述框体12远离所述断开口129处,避免所述电声器件21的声音从所述断开口129发散泄露,降低了电声器件21的声音传到效率。
请参阅图14,在另一个实施例中,与图12所示实施例大致相同,不同的是,所述断开口129设置于所述耳前部119。多个所述电声器件21排布于所述耳后部118,以及排布于所述框体12连接所述头戴梁相对处。
请参阅图15,在另一个实施例中,与图12所示实施例大致相同,不同的是,所述断开口129设置于所述耳上部1191。所述头戴梁所30连接于所述耳上部1191,并与所述断开口129相邻设置。多个所述电声器件21排布于所述耳述耳前部119和所述耳后部118,以及排布于所述耳下部1181。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6,所述框体12设有第一半框1201和与所述第一半框1201可伸缩连接的第二半框1202,所述入耳通道11形成于所述第一半框1201和所述第二半框1202之间。所述入耳通道11的内径随所述第一半框1201与所述第二半框1202伸出或收缩而变大或变小。所述第一半框1201呈“U”形,所述第二半框1202呈“U”形。所述第一半框1201的两自由端可伸入所述第二半框1202的两自由端内,或者所述第二半框1202的两自由端可伸入所述第一半框1201的两自由端内,以实现所述第一半框1201可相对所述第二半框1202伸缩可调。当所述第一半框1201相对所述第二半框1202伸展,所述入耳通道11的内径变大。当所述第一半框1201相对所述第二半框1202收缩,所述入耳通道11的内径变小。利用所述入耳通道11的内径可调大或调小,使得所述耳机罩10针对用户耳部大小不同而可调,增加佩戴舒适性。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7,所述耳机罩10还设有固定于所述框体12的环形防护垫圈15,所述环形防护垫圈15沿平行所述框体12延伸。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环形防护垫圈15呈椭圆环形垫圈。所述环形防护垫圈15可以由柔性皮质材料包裹软性质地的海绵构成。所述环形防护垫圈15可拆卸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121背离所述第二壳体122一侧,以方便对所述环形防护垫圈15维护更换。所述环形防护垫圈15可与用户头部抵触,保证所述耳机罩10的佩戴舒适性。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框体12若呈圆形框体12,所述环形防护垫圈15也可以呈圆形垫圈。对于可伸缩的框体12,其防护垫圈15也可以设置成可伸缩的材质。
具体的,所述第一壳体121沿周向设有卡扣,所述环形防护垫圈15经所述卡扣卡合连接所述第一壳体121。所述环形防护垫圈完全覆盖所述第一壳体121的外表面,以增加环形防护垫圈的佩戴面积。所述第二壳体122远离所述环形防护垫圈15一端设有连接背部146,所述连接背部146连接所述头戴梁30的一端,使得所述耳机罩10与所述头戴梁30结构稳固。
可选的,所述出声孔123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122邻近所述第一壳体121的边缘,从而避免所述环形防护垫圈遮盖所述出声孔123。所述耳机罩10还设有贴合于所述第二壳体122背离所述第一壳体121一侧的防护网布层144。所述防护网布层144覆盖所述出声孔123,以防止灰尘杂质进入所述出声孔123。所述电声器件21发出的声音可透过所述防护网布层144。所述耳机罩10还设有覆盖所述防护网布层144的装饰层145,所述所述装饰层145可透过所述出声孔123的声音。所述装饰层145可以与所述环形防护垫圈15的外层装饰效果相同,使得整个所述耳机罩10外观呈现一体化。
进一步地,所述头戴梁30设有分别转动连接两个所述第二壳体122的两个连接件31和转动并伸缩连接于所述连接件31的连接杆32。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背部146设有转动轴承147,所述连接件31设有与所述转动轴承147转动配合的横向转轴311。所述横向转轴311大致垂直所述头戴梁30的端部长度方向,以方便所述耳机罩10绕所述横向转轴311转动,以增加所述环形防护垫圈15与用户头部的适配度。所述连接件31远离所述横向转轴311的一端设有调节转轴312,所述调节转轴312大致垂直所述横向转轴311。所述连接杆32转动连接所述调节转轴312,以及滑动连接所述调节转轴312。所述耳机罩10可相对所述连接杆32绕双轴转动,方便调节所述耳机罩10的佩戴舒适度。利用所述连接件31可相对所述连接杆32伸缩,可以调节所述头戴梁30的长度,方便调整所述耳机设备100的大小。通过调节所述耳机罩相对所述连接件31转动,使得所述框体12的第一端101可贴合用户头部佩戴,也可使得所述框体12的第二端102贴合用户头部佩戴,以方便用户根据需要调整所述耳机罩10佩戴舒适性,以及调整所述耳机罩10不同佩戴方式下的不同收听效果。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头戴梁30为可变形弹性记忆杆。所述头戴梁30可进行翻转弯折,以使得所述框体12相对的两侧均可随所述头戴梁30弯折形变而贴合用户头部佩戴,方便用户根据需要调整所述耳机罩10佩戴舒适性,以及调整所述耳机罩10不同佩戴方式下的不同收听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电声组件20还包括固定于所述收容腔13的分频器40,所述分频器40与所述电声组件20的电声器件21电连接。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电声组件20包括所述分频器40,两个电声组件20的所述分频器40分别固定于两个所述收容腔13内。所述分频器40电连接多个所述电声器件21。所述分频器40接收音频信号,并将音频信号分出多个音频信号。所述分频器40将多个所述音频信号发送至多个所述绕电声器件21。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分频器40的音频信号可以是通过信号线缆接收,也可以是通过无线通讯器接收。
进一步地,所述电声组件20设有固定于所述耳机罩10内并邻近所述第二端102的降噪电声器件50,所述降噪电声器件50用以对邻近所述入耳通道11贯穿所述第二端102开口的声音进行降噪。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降噪电声器件50可以接收所述耳机设备100的控制信号,并根据所述控制信号朝所述入耳通道11发送降噪声波,所述降噪声波可抵消传入所述入耳通道11的外界声音,使得用户收听到外界声音的分贝降低,避免外界嘈杂的声音干扰所述电声器件21的声音传到至用户耳部。所述降噪电声器件50固定于所述收容腔13内,并邻近所述入耳通道11的周侧。所述降噪电声器件50邻近所述入耳通道11贯穿所述第二端102的开口,以方便外界声音从所述入耳通道11贯穿所述第二端102的开口进入后被抵消。
可选的,所述降噪电声器件50的朝向与所述入耳通道11的延伸方向呈一定夹角,以使得降噪电声器件50发出的声音朝向所述入耳通道11贯穿所述第二端102的开口发声。
可选的,所述降噪电声器件50的朝向大致垂直所述入耳通道11的延伸方向,以使得所述降噪电声器件50发出的降噪声波在所述入耳通道11的覆盖率增加。
可选的,所述电声组件20件可设置多个所述降噪电声器件50,多个所述降噪电声器件50排布于所述入耳通道11的周侧,以使得所述入耳通道11可从多方位接收降噪声波,提高降噪效果。
可选的,所述框体12设有与所述降噪电声器件50正对的降噪出声孔127,所述降噪出声孔127连通所述收容腔13和所述入耳通道11。所述降噪电声器件50的声波从所述降噪出声孔127进入所述入耳通道11,以抵消进入所述入耳通道11的外界声音。
进一步地,所述电声组件20还包括固定于所述耳机罩10内并邻近所述第二端102的声音传感器60,所述声音传感器60电连接所述降噪电声器件50,用以感应外界噪音,并将感应信号发送至所述降噪电声器件50,所述降噪电声器件50根据所述感应信号发出与所述外界噪音声波相反的降噪声波。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框体12设有贯穿所述第二端102的进音孔128,所述声音传感器60固定于所述收容腔13内与所述进音孔128正对或斜对。所述声音传感器60从所述进音孔128接收外界的声音,并将外界声音转换成电信号。所述降噪电声器件50接收所述声音传感器60的电信号,以将所述电信号转换成与所述外界声音的声波波形相反的降噪声波。利用所述降噪声波波形与所述外界声音的声波波形相反,使得所述外界声音进入所述入耳通道11后被所述降噪声波抵消,从而降低外界声波传导至用户耳部的分贝,实现主动降噪效果。
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18,所述耳机设备100为挂耳式耳机。所述耳机设备100设置左右一对的两个耳机罩10,左右一对的两个耳机罩10通过耳机线连接。所述耳机线设有总线1002、左线1003和右线1004。所述总线1002与所述左线1003和右线1004连接。所述左线1003和所述右线1004分别连接左右一对的两个所述耳机罩10。所述左线1003和所述右线1004与左右一对的两个所述耳机罩10可以是分别可拆卸连接,也可以是稳固连接。
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19,所述耳机设备100为蓝牙无线耳机。所述耳机设备100仅包括左右一对的两个耳机罩10。所述耳机罩10内设置蓝牙无线连接模块,所述电声组件20经所述蓝牙无线连接模块接收音频信号。用户在佩戴所述耳机设备100时,分别将左右一对的两个所述耳机罩10分别挂在左右耳部上,即实现佩戴所述耳机设备100。
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20,与图19实施例大致相同,不同的是所述耳机设备还包括挂脖圈1005。所述挂脖圈1005内设置控制组件,所述挂脖圈1005的控制组件经导电线缆连接左右一对的两个所述耳机罩10,以利用所述控制组件控制所述耳机罩10内的电声组件20发声。当用户佩戴所述耳机设备时,将所述挂脖圈1005挂在用户脖子上,并将左右一对的两个所述耳机罩10分别挂在左右耳部。
通过所述耳机设备100包括两个耳机罩10,所述耳机罩10设有供用户耳部穿入所述入耳通道11,所述入耳通道11由所述耳机罩10的第一端101贯穿至第二端102,所述电声组件20包括固定于所述耳机罩10内并邻近所述入耳通道11或/和所述第一端101的电声器件21,使得用户可以经所述第一端101或所述入耳通道11收听所述电声器件21的声音,也可经所述入耳通道11收听外界声音,保证安全性。
以上是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上述实施例、实施方式及技术特征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可以相互组合。本申请中的“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本申请中的“第一”“第二”等描述,在无特别说明的情况下,仅用于区分。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2)

1.一种耳机罩,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罩设有框体和电声组件,所述框体的内侧设有供用户耳部伸入的入耳通道,所述入耳通道贯穿所述框体相对的两侧,所述框体的内部设有位于所述入耳通道周侧的收容腔,所述电声组件包括固定于所述收容腔内的电声器件,所述电声器件能够从所述收容腔内向外发出声音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罩,其特征在于,所述框体呈封闭式环状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罩,其特征在于,所述框体呈非封闭式环状框,所述框体设有连通所述入耳通道的断开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耳机罩,其特征在于,所述框体包括耳前部和与所述耳前部相对的耳后部,所述框体还包括连接于所述耳前部和所述耳后部之间的耳上部和耳下部,所述耳上部与所述耳下部相对设置,所述断开口设置于所述耳前部、或耳后部、或耳上部、或耳下部任意一处。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耳机罩,其特征在于,所述框体设有连通所述收容腔的出声孔,所述电声器件为扬声器,所述电声器件的声音信号以所述出声孔内的空气为传导介质从所述收容腔内向外传导。
6.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耳机罩,其特征在于,所述框体设有由所述收容腔内壁向所述框体外壁延伸的骨传导介质,所述电声器件为骨传导电声器件,所述电声器件的声音信号经所述骨传导介质从所述收容腔内向外传导。
7.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耳机罩,其特征在于,所述框体设有第一半框和与所述第一半框可伸缩连接的第二半框,所述入耳通道形成于所述第一半框和所述第二半框之间,所述入耳通道的内径随所述第一半框与所述第二半框伸展或收缩而变大或变小。
8.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耳机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声组件还包括固定于所述收容腔内并邻近所述第二端的降噪电声器件,所述降噪电声器件用以对邻近所述入耳通道贯穿所述第二端开口的声音进行降噪。
9.一种耳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设备包括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耳机罩。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耳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设备还包括头戴梁,所述头戴梁的两端分别连接两个所述耳机罩。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耳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头戴梁为可变形弹性记忆杆,所述框体相对的两侧均可随所述头戴梁弯折形变而贴合用户头部佩戴。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耳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头戴梁设有转动连接所述框体的连接件,所述耳机罩经所述连接件可相对所述头戴梁旋转,以使所述耳机罩相对的两侧均可贴合用户头部佩戴。
CN202010263076.9A 2020-04-03 2020-04-03 耳机罩及耳机设备 Pending CN11349799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263076.9A CN113497990A (zh) 2020-04-03 2020-04-03 耳机罩及耳机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263076.9A CN113497990A (zh) 2020-04-03 2020-04-03 耳机罩及耳机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97990A true CN113497990A (zh) 2021-10-12

Family

ID=779952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263076.9A Pending CN113497990A (zh) 2020-04-03 2020-04-03 耳机罩及耳机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497990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743094B2 (en) Helmet having dual mode headphone and method therefor
JP6475844B2 (ja) 開放型ヘッドホン
US8605932B2 (en) Single Chamber headphone apparatus
CN103081510B (zh) 耳用扬声器
JP3267973B2 (ja) 二要素ヘッドホン
US8447051B2 (en) Communication headset
US20040105566A1 (en) Body set type speaker unit
US20020012441A1 (en) Body set type speaker unit
CN114982252A (zh) 一种发声装置
EP1582049A2 (en) Two-way voice communication device having external acoustic noise reduction
US10142735B2 (en) Dual mode headphone and method therefor
CN212211366U (zh) 一种骨传导耳机
EP1483936B1 (en) Headphone
CN114339511A (zh) 无线耳机
CN113163297B (zh) 音频装置以及智能头戴设备
CN212064317U (zh) 耳机罩及耳机设备
CN113497990A (zh) 耳机罩及耳机设备
US20140086429A1 (en) Single chamber headphone apparatus
CN211089896U (zh) 一种播放设备
CN211481451U (zh) 耳机罩及耳机设备
CN211557453U (zh) 头戴式耳机
CN113497989A (zh) 耳机罩及耳机设备
CN219514201U (zh) 一种多扬声器头戴式耳机
CN211089924U (zh) 一种耳机
JPS5912235B2 (ja) イヤ−スピ−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