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473494B - 管理交叉链路干扰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管理交叉链路干扰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473494B
CN113473494B CN202110565289.1A CN202110565289A CN113473494B CN 113473494 B CN113473494 B CN 113473494B CN 202110565289 A CN202110565289 A CN 202110565289A CN 113473494 B CN113473494 B CN 11347349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rference
node
iab
cross
iab n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56528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473494A (zh
Inventor
许晓东
闫诗颖
李锟
柳京杭
韩书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filed Critical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Priority to CN202110565289.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473494B/zh
Publication of CN1134734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734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4734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7349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2Arrangements for optimising operational condi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8Testing, supervising or monitoring using real traffic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10Scheduling measurement reports ; Arrangements for measurement repor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6Optimizing the usage of the radio link, e.g. header compression, information sizing, discarding inform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一种管理交叉链路干扰的方法,当受害节点受到攻击节点的交叉链路干扰时,所述受害节点向IAB宿主发送测量请求;所述IAB宿主分别向所述受害节点和所述攻击节点发送测量配置和参考信号配置;由所述攻击节点根据所述参考信号配置向所述受害节点发送参考信号,所述受害节点根据所述测量配置测量所述参考信号得到测量结果,并将其上传至所述IAB宿主;所述IAB宿主根据所述测量结果为所述交叉链路干扰划分干扰等级,并根据不同干扰等级选择相应的解决方法解决所述交叉链路干扰。通过划分干扰等级并采用相应等级下的干扰管理方法,可以有效地降低交叉链路干扰,实时优化系统的通信质量。

Description

管理交叉链路干扰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管理交叉链路干扰的方法。
背景技术
面向未来及未来6G通信网络中广域万物智联与全球随遇接入等需求,网络流量密度及设备连接数密度都将大大提升,要构建6G全域覆盖的空天地一体化架构,蜂窝通信系统将面临极大的挑战。由于毫米波通信波长短,衍射能力比较差,容易受到城市中的障碍物的影响,而接入回传一体化(Integrated Access and Backhaul,IAB)的多跳回传特性以及IAB节点回传链路的双连接特性恰好能够实现基站间绕过障碍物进行回传,在城市建筑物中进行密集部署,由于通过有线光纤连接密集的IAB节点成本高昂且可扩展性低,3GPP协议中提出了毫米波下的IAB无线通信架构,可以在实现高频谱效率的同时保证可靠的通信。通过这样的IAB基站服务架构可以有效满足6G通信对于柔性网络的需求,能够实现网络功能的弹性伸缩和灵活部署。
与此同时,IAB的全双工传输技术能够进一步提升频谱效率、减少通信延迟。能够推动6G通信追求柔性网络,但是由于IAB技术引入了更多的干扰,尤其是IAB基站间的交叉链路干扰,且全双工接入回传一体化场景下的交叉链路干扰问题将会更加严重,会导致回传链路/接入链路的性能下降。如不采取有效的干扰管理办法,可能会对数据传输质量造成较严重的影响,需要通过合理的干扰管理机制控制IAB基站间的交叉链路干扰。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管理交叉链路干扰的方法。
基于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管理交叉链路干扰的方法,用于处理全双工接入回传一体化IAB网络中的交叉链路干扰,在所述全双工IAB网络中,作为第一IAB节点的当前父节点的第二IAB节点在使用频率资源通过第一链路向所述第一IAB节点发送第一数据的同时,使用所述频率资源通过第二链路从第三IAB节点接收第二数据,使得产生所述交叉链路干扰,并且所述第一IAB节点、所述第二IAB节点和所述第三IAB节点都受IAB宿主控制,所述方法包括:
响应于接收到所述第一IAB节点发送的对所述交叉链路干扰的测量请求,所述IAB宿主分别向所述第一IAB节点和所述第三IAB节点发送测量配置和参考信号配置,使得所述第三IAB节点根据所述参考信号配置而向所述第一IAB节点发送参考信号,所述第一IAB节点根据所述测量配置来测量从所述第三IAB节点接收到的所述参考信号,得到测量结果,并向所述IAB宿主上报所述测量结果;
响应于接收到所述第一IAB节点上报的所述测量结果,所述IAB宿主根据所述测量结果而确定所述交叉链路干扰的干扰等级,并采取与所确定的干扰等级相应的干扰管理方式来管理所述交叉链路干扰。
从上面所述可以看出,本公开提供的管理交叉链路干扰的方法,将多种解决交叉链路干扰的方法和分级干扰管理机制相结合,同时考虑多跳IAB通信特性,通过划分干扰等级并采用相应等级下的干扰管理方法,可以有效地降低多跳IAB场景中的交叉链路干扰,实时优化系统的通信质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或相关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相关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管理交叉链路干扰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IAB网络拓扑图;
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测量交叉链路干扰的信令流程图;
图4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选择交叉链路干扰的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5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采用功率控制方法处理交叉链路干扰的流程图;
图6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采用节点重选方法处理交叉链路干扰的流程图;
图7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管理交叉链路干扰的装置的示意图;
图8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公开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公开进一步详细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外定义,本公开实施例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公开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公开实施例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
在5G时代,为了满足无线数据传输速率的需求,通信技术研究方向主要被划分成了两类,一是通过密集部署基站提升网络的密集度,二是毫米波通信技术。随着毫米波通信技术的发展,数据传输被大大提升,同时毫米波通信也给高速率数据传输提供了大量未被使用到的频段。5G时代通过网关连接,卫星通信与地面通信实现了业务层面的互联互通,相互补充。但是,面向未来广域万物智联与全球随遇接入等迫切需求,地面蜂窝通信系统和卫星通信系统继续独立发展都将面临极大挑战。在新兴技术快速发展的驱动下,构建空间网络与地面网络相融合的空天地一体化通信系统,实现统一高效的资源调度与网络管控,成为通信网络的发展趋势,因此,随着5G赋能商业化的日渐成熟,5G到6G的研究和应用旨在进一步实现至简网络,全覆盖空天地一体化网络,柔性网络等新的场景。
面向未来及未来6G通信网络中广域万物智联与全球随遇接入等需求,可以采用IAB的全双工传输技术能够进一步提升频谱效率、减少通信延迟。但是,IAB技术引入了更多的干扰,尤其是IAB基站间的交叉链路干扰,且全双工接入回传一体化场景下的交叉链路干扰问题将会更加严重,会导致回传链路/接入链路的性能下降。
IAB场景下交叉链路干扰产生的原因在6G网络的部署中分以下四种情况:
受干扰IAB节点通过其MT(移动终端)在DL(下行链路)中接收数据时,产生干扰的IAB节点同时在通过其MT在UL(上行链路)中传输数据。
受干扰IAB节点通过其MT在DL(下行链路)中接收数据时,产生干扰的IAB节点同时在通过其DU(分布单元)在DL(下行链路)中发送数据。
受干扰IAB节点通过其DU在UL(上行链路)中接收数据时,产生干扰的IAB节点同时在通过其MT在UL(上行链路)中发送数据。
受干扰IAB节点通过其DU在UL(下行链路)中接收数据时,产生干扰的IAB节点同时在通过其DU在DL(上行链路)中发送数据。
本公开提供的交叉链路干扰的处理方法主要针对上述第三种原因引起的交叉链路干扰,且由于IAB系统中多跳场景的应用能大大提升基站密集部署的灵活性,本公开的应用场景采用了多跳IAB通信场景。
对于干扰管理的方法,常见的包括:协调调度、功率控制、节点迁移等方法。协调调度是通过放弃在已调度的时隙上传输数据,或采用链路自适应的方法减轻交叉链路干扰,其中,放弃数据传输将对通信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因此采用链路自适应的方法更适合缓解较轻的交叉链路干扰问题。功率控制方法基于干扰测量的结果,调整造成干扰的IAB节点的功率参数配置,以降低其对其他节点的干扰,此方法涉传输功率判断的问题,是一种能解决交叉链路干扰的潜在方法。节点迁移由于其信令传输流程复杂,耗时较长,常用于处理干扰严重的情况。
本公开提供的管理交叉链路干扰的方法,由受害节点测量攻击节点发出的参考信号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作为干扰强度,根据干扰强度和预设的阈值划分出不同的干扰等级。根据不同的干扰等级选择包括链路自适应、功率控制和节点重选等方法中的一种来解决网络中的交叉链路干扰问题。本公开提供的方法能够有效的降低多跳IAB场景中的交叉链路干扰,实时优化系统的通信质量。
作为一个可选的实施例,参照图1,本公开提供的管理交叉链路干扰的方法,在所述全双工IAB网络中,作为第一IAB节点的当前父节点的第二IAB节点在使用频率资源通过第一链路向所述第一IAB节点发送第一数据的同时,使用所述频率资源通过第二链路从第三IAB节点接收第二数据,使得产生所述交叉链路干扰,并且所述第一IAB节点、所述第二IAB节点和所述第三IAB节点都受IAB宿主控制,具体包括:
步骤S101,响应于接收到所述第一IAB节点发送的对所述交叉链路干扰的测量请求,所述IAB宿主分别向所述第一IAB节点和所述第三IAB节点发送测量配置和参考信号配置,使得所述第三IAB节点根据所述参考信号配置而向所述第一IAB节点发送参考信号,所述第一IAB节点根据所述测量配置来测量从所述第三IAB节点接收到的所述参考信号,得到测量结果,并向所述IAB宿主上报所述测量结果。
步骤S102,响应于接收到所述第一IAB节点上报的所述测量结果,所述IAB宿主根据所述测量结果而确定所述交叉链路干扰的干扰等级,并采取与所确定的干扰等级相应的干扰管理方式来管理所述交叉链路干扰。
本步骤中,测量结果即为受害节点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即为攻击节点对受害节点的干扰强度,为交叉链路干扰划分干扰等级指的是将干扰强度与预设的干扰强度阈值进行比较,为交叉链路干扰划分干扰等级。
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例来说明本公开的技术方案。
参照图2,有三个IAB节点,IAB节点3向IAB节点2发送信号,由于IAB节点2工作在全双工模式下,IAB节点2在接收信号的同时也向IAB节点1发送信号。此时,节点3发送的信号就会影响到节点1的信号接收,即产生了交叉链路干扰。其中,节点3为攻击节点,节点1为受害节点。
参照图3,测量干扰强度的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S301,节点1向节点2发送测量请求。
步骤S302,节点2将测量请求转发至IAB宿主。
步骤S303,IAB宿主处理测量请求,下发参考信号配置至节点3。
步骤S304,IAB宿主下发测量配置至节点2。
步骤S305,节点2将接收到的测量配置转发至节点1。
步骤S306,节点3根据接收到的参考信号配置生成参考信号并发送到节点1。
步骤S307,节点1根据接收到的测量配置来测量接收到的参考信号,得到测量结果,并向IAB宿主上报所述测量结果。
图3的各项步骤执行完毕后,IAB宿主将接收到的结果与预设阈值进行比较,从而为交叉链路干扰划分干扰等级。本实施例中,预设了第一阈值,第二阈值和第三阈值,将干扰等级划分为四个等级,采用的处理方法分别为链路自适应方法,功率控制方法和节点重选方法。参照图4,为干扰分级和选择处理方法的具体步骤包括:
步骤S401,IAB宿主根据测量结果进行干扰分级。
步骤S402,干扰强度小于第一阈值。
本步骤中,若干扰强度低于第一阈值,将交叉链路干扰划分为干扰等级一,视为几乎无干扰,执行步骤S403;否则,执行步骤S404。
步骤S403,不用采取措施。
步骤S404,干扰强度小于第二阈值。
本步骤中,若干扰强度低于第二阈值,将交叉链路干扰划分为干扰等级二,视为轻度干扰,执行步骤S405;否则,执行步骤S406。
步骤S405,执行链路自适应方法。
本步骤中,采用的链路自适应方法为MCS调整。
步骤S406,干扰强度小于第三阈值。
本步骤中,若干扰强度低于第三阈值,将交叉链路干扰划分为干扰等级三,视为中度干扰,执行步骤S407;否则,执行步骤S409。
本步骤中,基于功率控制的干扰管理方法有其调节的上限,因为节点2的接收功率和发送功率都不是能无限制调节的。在接收功率达到下限且发送功率达到上限的情况下,功率控制将难以发挥效果。而且,功率调整过大也会带来一些其他的影响(如功耗上升、传输速率下降等)。由于功率控制需要在执行的情况下才能保证降低干扰,当干扰强度较大时实施功率控制的成本也会持续变高。而基于节点重选的干扰管理方法由于信令复杂度高、切换时间长,在干扰不严重的情况下成本较大。而在干扰强度较高时,其一次性的切换成本显得就相对较小。因此阈值3的设置应该要充分考虑节点2处实施功率控制的能力。
步骤S407,判断是否满足功率控制条件。
本步骤中,判断节点2的接收功率能否下调或其发送功率能否上调,至少有一项满足时继续执行步骤S408,否则,执行步骤S405。
步骤S408,执行功率控制方法。
步骤S409,进行父节点的筛选。
本步骤中,将交叉链路干扰划分为干扰等级四,视为重度干扰,从其余节点中筛选节点1的新的父节点。
步骤S410,发现合适的新的父节点。
本步骤中,发现了能够作为节点1新的父节点的节点时,继续执行步骤S411;否则,执行步骤S407判断节点2的发送功率和接收功率能否被调整。
步骤S411,执行节点重选方法。
作为一个可选的实施例,参照图5,步骤S407至S408中的功率控制方法,具体包括:
步骤S501,判断节点2的接收功率能下调。
本步骤中,节点2的接收功率未达到下限时即接收功率可以下调,执行步骤S502;否则,执行步骤S504。
步骤S502,节点1和节点2反馈信息,请求节点3下调发送功率。
本步骤中,节点2向节点1请求节点1的满足节点1需求的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target SINR,简记为SINRtar)。节点1测量得到节点1当前的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currentSINR,简记为SINRcur)和SINRtar后,反馈给节点2。收到节点1发送的信息后,节点2向节点3发出包括节点2最低接收功率Pin,min、节点2当前接收功率P32、SINRtar、SINRcur、和检测到的节点3的干扰功率P31P31在内的信息和下调节点3发送功率的请求。
步骤S503,计算确定节点3的发送功率并进行相应调整。
节点3接收到发送请求后,计算得出节点1要求的节点3发送功率P3,otar,并调整节点3的发送功率为P3,otar中较大的值。即调整了节点2的接收功率,其中,P3,otar的计算可表述为:
式中P3为节点3当前的发送功率,N为噪声功率。
步骤S504,判断节点2的发送功率能上调。
本步骤中,节点2的发送功率未达到上限即为能够上调,继续执行步骤S505,否则,不能执行功率控制方法降低交叉链路干扰。
步骤S505,节点1反馈信息至节点2。
节点1向节点2反馈包括SINRtar和SINRcur在内的信息。
步骤S506,计算确定节点2的发送功率并进行相应调整。
本步骤中,节点2计算得到节点1需求的接收功率P2,otar,并将节点2的发送功率上调至P2,otar和节点2的最低发送功率Pout,max中的较小值。
P2,otar的计算可以表述为:
其中,P2为节点2当前的发送功率。
作为一个可选的实施例,参照图6,步骤S409-S411的节点重选方法具体包括:
步骤S601,节点1请求执行重选测量。
本步骤中,节点1向IAB宿主发起测量请求。
步骤S602,IAB宿主反馈测量参数。
本步骤中,IAB宿主向节点1反馈节点1周围的IAB节点的测量配置信息及拓扑信息。
步骤S603,测量最高优先级的参考信号。
本步骤中,节点1确定周围的IAB节点的优先级并从最高优先级的节点开始测量其参考信号;
一般来说,两个跳序相差较大的节点会相距较远,而干扰强度与攻击节点和受害节点之间的距离密切相关。这就意味着,选择高跳序的全双工节点作为父节点时,受祖父节点的干扰通常会更小。另一方面,选择高跳序节点作为父节点意味着在拓扑中更靠近IAB宿主,这可以带来降低传输时延的好处。但考虑到现实因素,过高跳序的节点通常难以满足节点1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的要求。如果一味追求高跳序,意味着需要更多的测量周期来选出合适父节点。所以作为折衷,设置节点1的祖父节点为最高优先级,如果祖父节点满足节点1的需求则直接选择其作为父节点。
其中,节点1周围的IAB节点的优先级从高到低依次为:
祖父节点;
与节点1和同一个IAB宿主连接,且比当前父节点跳序更高且非祖父节点的其他IAB节点;
与节点1和同一个IAB宿主连接,和当前父节点跳序相同且非当前父节点的其他IAB节点;
与节点1和同一个IAB宿主连接的其他IAB节点;
与节点1分别和不同IAB宿主连接的IAB节点。
步骤S604,存在满足条件的节点。
本步骤中,若存在满足条件的节点,其向机电1发送的参考信号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需满足节点1的最低要求,且节点1还有跳序或其余的要求的话,也应当满足,若当前优先级存在此类节点,继续进行步骤S606;否则,执行步骤S605。
步骤S605,测量下一优先级节点的参考信号。
步骤S606,满足条件的节点只有一个。
当只有一个节点符合节点1的需求时,执行步骤S607;否则,执行步骤S608。
步骤S607,选择该节点为节点1的新的父节点。
步骤S608,选择参考信号接收功率最强的节点作为节点1的新的父节点。
本步骤中,同一优先级存在多个满足节点1需求的节点时,选择向节点1发送的参考信号的参考信号接受功率最大的一个。
步骤S609,执行节点切换。
本步骤中,节点1与新的父节点建立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实施例的方法可以由单个设备执行,例如一台计算机或服务器等。本实施例的方法也可以应用于分布式场景下,由多台设备相互配合来完成。在这种分布式场景的情况下,这多台设备中的一台设备可以只执行本公开实施例的方法中的某一个或多个步骤,这多台设备相互之间会进行交互以完成所述的方法。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对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进行了描述。其它实施例在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在一些情况下,在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动作或步骤可以按照不同于上述实施例中的顺序来执行并且仍然可以实现期望的结果。另外,在附图中描绘的过程不一定要求示出的特定顺序或者连续顺序才能实现期望的结果。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多任务处理和并行处理也是可以的或者可能是有利的。
本公开提供的管理交叉链路干扰的方法,将多种解决交叉链路干扰的方法和分级干扰管理机制相结合,同时考虑多跳IAB通信特性,通过划分干扰等级并采用相应等级下的干扰管理方法,可以有效地降低多跳IAB场景中的交叉链路干扰,实时优化系统的通信质量。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与上述任意实施例方法相对应的,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交叉链路干扰问题的处理装置。
参考图7,所述管理交叉链路干扰的装置,包括:
配置分配模块701,当受害节点受到攻击节点的交叉链路干扰时,所述受害节点向IAB宿主发送测量请求,所述IAB宿主接收并处理所述测量请求后,分别向所述受害节点和所述攻击节点发送测量配置和参考信号配置。
信号测量模块702,由所述攻击节点根据所述参考信号配置向所述受害节点发送参考信号,所述受害节点根据所述测量配置测量所述参考信号得到测量结果,并将其上传至所述IAB宿主。
干扰处理模块703,由所述IAB宿主根据所述测量结果为所述交叉链路干扰划分干扰等级,并根据不同干扰等级选择相应的解决方法解决所述交叉链路干扰。
为了描述的方便,描述以上装置时以功能分为各种模块分别描述。当然,在实施本公开时可以把各模块的功能在同一个或多个软件和/或硬件中实现。
上述实施例的装置用于实现前述任一实施例中相应的管理交叉链路干扰的方法,并且具有相应的方法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与上述任意实施例方法相对应的,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上任意一实施例所述的管理交叉链路干扰的方法。
图8示出了本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更为具体的电子设备硬件结构示意图,该设备可以包括:处理器1010、存储器1020、输入/输出接口1030、通信接口1040和总线1050。其中处理器1010、存储器1020、输入/输出接口1030和通信接口1040通过总线1050实现彼此之间在设备内部的通信连接。
处理器1010可以采用通用的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微处理器、应用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或者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等方式实现,用于执行相关程序,以实现本说明书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
存储器1020可以采用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静态存储设备,动态存储设备等形式实现。存储器1020可以存储操作系统和其他应用程序,在通过软件或者固件来实现本说明书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时,相关的程序代码保存在存储器1020中,并由处理器1010来调用执行。
输入/输出接口1030用于连接输入/输出模块,以实现信息输入及输出。输入输出/模块可以作为组件配置在设备中(图中未示出),也可以外接于设备以提供相应功能。其中输入设备可以包括键盘、鼠标、触摸屏、麦克风、各类传感器等,输出设备可以包括显示器、扬声器、振动器、指示灯等。
通信接口1040用于连接通信模块(图中未示出),以实现本设备与其他设备的通信交互。其中通信模块可以通过有线方式(例如USB、网线等)实现通信,也可以通过无线方式(例如移动网络、WIFI、蓝牙等)实现通信。
总线1050包括一通路,在设备的各个组件(例如处理器1010、存储器1020、输入/输出接口1030和通信接口1040)之间传输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上述设备仅示出了处理器1010、存储器1020、输入/输出接口1030、通信接口1040以及总线1050,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该设备还可以包括实现正常运行所必需的其他组件。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上述设备中也可以仅包含实现本说明书实施例方案所必需的组件,而不必包含图中所示的全部组件。
上述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用于实现前述任一实施例中相应的管理交叉链路干扰的方法,并且具有相应的方法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与上述任意实施例方法相对应的,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计算机指令,所述计算机指令用于使所述计算机执行如上任一实施例所述的管理交叉链路干扰的方法。
本实施例的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永久性和非永久性、可移动和非可移动媒体可以由任何方法或技术来实现信息存储。信息可以是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的模块或其他数据。计算机的存储介质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相变内存(PRAM)、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其他类型的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快闪记忆体或其他内存技术、只读光盘只读存储器(CD-ROM)、数字多功能光盘(DVD)或其他光学存储、磁盒式磁带,磁带磁磁盘存储或其他磁性存储设备或任何其他非传输介质,可用于存储可以被计算设备访问的信息。
上述实施例的存储介质存储的计算机指令用于使所述计算机执行如上任一实施例所述的管理交叉链路干扰的方法,并且具有相应的方法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的实施例还可以以下方式进一步描述:
一种管理交叉链路干扰的方法,用于处理全双工接入回传一体化IAB网络中的交叉链路干扰,在所述全双工IAB网络中,作为第一IAB节点的当前父节点的第二IAB节点在使用频率资源通过第一链路向所述第一IAB节点发送第一数据的同时,使用所述频率资源通过第二链路从第三IAB节点接收第二数据,使得产生所述交叉链路干扰,并且所述第一IAB节点、所述第二IAB节点和所述第三IAB节点都受IAB宿主控制,所述方法包括:
响应于接收到所述第一IAB节点发送的对所述交叉链路干扰的测量请求,所述IAB宿主分别向所述第一IAB节点和所述第三IAB节点发送测量配置和参考信号配置,使得所述第三IAB节点根据所述参考信号配置而向所述第一IAB节点发送参考信号,所述第一IAB节点根据所述测量配置来测量从所述第三IAB节点接收到的所述参考信号,得到测量结果,并向所述IAB宿主上报所述测量结果;
响应于接收到所述第一IAB节点上报的所述测量结果,所述IAB宿主根据所述测量结果而确定所述交叉链路干扰的干扰等级,并采取与所确定的干扰等级相应的干扰管理方式来管理所述交叉链路干扰。
可选的,所述测量结果包括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所述干扰等级是根据所述测量结果中包含的所述RSRP而确定的。
可选的,所述IAB宿主根据所述测量结果而确定所述交叉链路干扰的干扰等级,并采取与所确定的干扰等级相应的干扰管理方式来管理所述交叉链路干扰,包括:响应于确定所述RSRP不高于第一阈值,所述IAB宿主确定所述干扰等级为第一级干扰,并采取忽略方式来管理所述交叉链路干扰。
可选的,所述IAB宿主根据所述测量结果而确定所述交叉链路干扰的干扰等级,并采取与所确定的干扰等级相应的干扰管理方式来管理所述交叉链路干扰,还包括:响应于确定所述RSRP高于所述第一阈值而不高于第二阈值,所述IAB宿主确定所述干扰等级为第二级干扰,并采取链路自适应方式来减轻所述交叉链路干扰。
可选的,所述链路自适应方式包括调制与编码策略MCS调整。
可选的,所述IAB宿主根据所述测量结果而确定所述交叉链路干扰的干扰等级,并采取与所确定的干扰等级相应的干扰管理方式来管理所述交叉链路干扰,还包括:响应于确定所述RSRP高于所述第二阈值而不高于第三阈值,所述IAB宿主确定所述干扰等级为第三级干扰,并响应于确定满足预设的功率控制条件,采取基于功率控制的干扰管理方式来减轻所述交叉链路干扰。
可选的,响应于确定满足预设的功率控制条件,采取基于功率控制的干扰管理方式来减轻所述交叉链路干扰,包括:响应于确定允许降低所述第二IAB节点的接收功率,通过降低所述第三IAB节点的发送功率来减轻所述交叉链路干扰。
可选的,响应于确定满足预设的功率控制条件,采取基于功率控制的干扰管理方式来减轻所述交叉链路干扰,还包括:响应于确定不允许降低所述第二IAB节点的接收功率而允许提高所述第二IAB节点的发送功率,通过提高所述第二IAB节点的发送功率来减轻所述交叉链路干扰。
可选的,所述IAB宿主根据所述测量结果而确定所述交叉链路干扰的干扰等级,并采取与所确定的干扰等级相应的干扰管理方式来管理所述交叉链路干扰,还包括:响应于确定所述RSRP高于所述第三阈值,所述IAB宿主确定所述干扰等级为第四级干扰,并响应于确定所述全双工IAB网络中存在满足所述第一IAB节点的预设要求的所述第一IAB节点的候选父节点,采取基于节点重选的干扰管理方式来减轻所述交叉链路干扰。
可选的,响应于确定存在所述候选父节点,采取基于节点重选的干扰管理方式来减轻所述交叉链路干扰,包括:
优先确定所述第三IAB节点是否满足所述第一IAB节点的预设要求;
响应于确定所述第三IAB节点满足所述预设要求,重新选择所述第三IAB节点作为所述第一IAB节点的新父节点,并控制所述第一IAB节点切换到与作为该新父节点的所述第三IAB节点建立连接。
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以上任何实施例的讨论仅为示例性的,并非旨在暗示本公开的范围(包括权利要求)被限于这些例子;在本公开的思路下,以上实施例或者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之间也可以进行组合,步骤可以以任意顺序实现,并存在如上所述的本公开实施例的不同方面的许多其它变化,为了简明它们没有在细节中提供。
另外,为简化说明和讨论,并且为了不会使本公开实施例难以理解,在所提供的附图中可以示出或可以不示出与集成电路(IC)芯片和其它部件的公知的电源/接地连接。此外,可以以框图的形式示出装置,以便避免使本公开实施例难以理解,并且这也考虑了以下事实,即关于这些框图装置的实施方式的细节是高度取决于将要实施本公开实施例的平台的(即,这些细节应当完全处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范围内)。在阐述了具体细节(例如,电路)以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情况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或者这些具体细节有变化的情况下实施本公开实施例。因此,这些描述应被认为是说明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
尽管已经结合了本公开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公开进行了描述,但是根据前面的描述,这些实施例的很多替换、修改和变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例如,其它存储器架构(例如,动态RAM(DRAM))可以使用所讨论的实施例。
本公开实施例旨在涵盖落入所附权利要求的宽泛范围之内的所有这样的替换、修改和变型。因此,凡在本公开实施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省略、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管理交叉链路干扰的方法,用于处理全双工接入回传一体化IAB网络中的交叉链路干扰,在所述全双工IAB网络中,作为第一IAB节点的当前父节点的第二IAB节点在使用频率资源通过第一链路向所述第一IAB节点发送第一数据的同时,使用所述频率资源通过第二链路从第三IAB节点接收第二数据,使得产生所述交叉链路干扰,并且所述第一IAB节点、所述第二IAB节点和所述第三IAB节点都受IAB宿主控制,所述方法包括:
响应于接收到所述第一IAB节点发送的对所述交叉链路干扰的测量请求,所述IAB宿主分别向所述第一IAB节点和所述第三IAB节点发送测量配置和参考信号配置,使得所述第三IAB节点根据所述参考信号配置而向所述第一IAB节点发送参考信号,所述第一IAB节点根据所述测量配置来测量从所述第三IAB节点接收到的所述参考信号,得到测量结果,并向所述IAB宿主上报所述测量结果;
响应于接收到所述第一IAB节点上报的所述测量结果,所述IAB宿主根据所述测量结果而确定所述交叉链路干扰的干扰等级,并采取与所确定的干扰等级相应的干扰管理方式来管理所述交叉链路干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
所述测量结果包括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
所述干扰等级是根据所述测量结果中包含的所述RSRP而确定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IAB宿主根据所述测量结果而确定所述交叉链路干扰的干扰等级,并采取与所确定的干扰等级相应的干扰管理方式来管理所述交叉链路干扰,包括:
响应于确定所述RSRP不高于第一阈值,所述IAB宿主确定所述干扰等级为第一级干扰,并采取忽略方式来管理所述交叉链路干扰。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IAB宿主根据所述测量结果而确定所述交叉链路干扰的干扰等级,并采取与所确定的干扰等级相应的干扰管理方式来管理所述交叉链路干扰,还包括:
响应于确定所述RSRP高于所述第一阈值而不高于第二阈值,所述IAB宿主确定所述干扰等级为第二级干扰,并采取链路自适应方式来减轻所述交叉链路干扰。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链路自适应方式包括调制与编码策略MCS调整。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IAB宿主根据所述测量结果而确定所述交叉链路干扰的干扰等级,并采取与所确定的干扰等级相应的干扰管理方式来管理所述交叉链路干扰,还包括:
响应于确定所述RSRP高于所述第二阈值而不高于第三阈值,所述IAB宿主确定所述干扰等级为第三级干扰,并响应于确定满足预设的功率控制条件,采取基于功率控制的干扰管理方式来减轻所述交叉链路干扰。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中,响应于确定满足预设的功率控制条件,采取基于功率控制的干扰管理方式来减轻所述交叉链路干扰,包括:
响应于确定允许降低所述第二IAB节点的接收功率,通过降低所述第三IAB节点的发送功率来减轻所述交叉链路干扰。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中,响应于确定满足预设的功率控制条件,采取基于功率控制的干扰管理方式来减轻所述交叉链路干扰,还包括:
响应于确定不允许降低所述第二IAB节点的接收功率而允许提高所述第二IAB节点的发送功率,通过提高所述第二IAB节点的发送功率来减轻所述交叉链路干扰。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IAB宿主根据所述测量结果而确定所述交叉链路干扰的干扰等级,并采取与所确定的干扰等级相应的干扰管理方式来管理所述交叉链路干扰,还包括:
响应于确定所述RSRP高于所述第三阈值,所述IAB宿主确定所述干扰等级为第四级干扰,并响应于确定所述全双工IAB网络中存在满足所述第一IAB节点的预设要求的所述第一IAB节点的候选父节点,采取基于节点重选的干扰管理方式来减轻所述交叉链路干扰。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中,响应于确定存在所述候选父节点,采取基于节点重选的干扰管理方式来减轻所述交叉链路干扰,包括:
优先确定所述第三IAB节点是否满足所述第一IAB节点的预设要求;
响应于确定所述第三IAB节点满足所述预设要求,重新选择所述第三IAB节点作为所述第一IAB节点的新父节点,并控制所述第一IAB节点切换到与作为该新父节点的所述第三IAB节点建立连接。
CN202110565289.1A 2021-05-24 2021-05-24 管理交叉链路干扰的方法 Active CN11347349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565289.1A CN113473494B (zh) 2021-05-24 2021-05-24 管理交叉链路干扰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565289.1A CN113473494B (zh) 2021-05-24 2021-05-24 管理交叉链路干扰的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73494A CN113473494A (zh) 2021-10-01
CN113473494B true CN113473494B (zh) 2024-01-02

Family

ID=778712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565289.1A Active CN113473494B (zh) 2021-05-24 2021-05-24 管理交叉链路干扰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473494B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362081A (zh) * 2018-12-05 2019-02-19 重庆邮电大学 一种超密集异构网络下带内回程基站的部署方法
CN110636540A (zh) * 2019-09-19 2019-12-31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网络上行干扰预评估方法及装置
WO2020033655A1 (en) * 2018-08-10 2020-02-13 Intel Corporation Inter-integrated access and backhaul node cross-link interference measurement and reporting
WO2020041951A1 (en) * 2018-08-27 2020-03-05 Nec Corporation Method, device and computer readable medium for iab transmission
CN110972156A (zh) * 2018-09-28 2020-04-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干扰测量方法和装置
WO2020168333A1 (en) * 2019-02-15 2020-08-20 Apple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rotecting against victim masquerade attack in remote interference management
WO2021009665A1 (en) * 2019-07-15 2021-01-21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s and nodes for managing cross-link interference in iab nodes
CN112514291A (zh) * 2018-07-31 2021-03-16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远程干扰管理的参考信号监视机制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14291A (zh) * 2018-07-31 2021-03-16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远程干扰管理的参考信号监视机制
WO2020033655A1 (en) * 2018-08-10 2020-02-13 Intel Corporation Inter-integrated access and backhaul node cross-link interference measurement and reporting
WO2020041951A1 (en) * 2018-08-27 2020-03-05 Nec Corporation Method, device and computer readable medium for iab transmission
CN110972156A (zh) * 2018-09-28 2020-04-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干扰测量方法和装置
CN109362081A (zh) * 2018-12-05 2019-02-19 重庆邮电大学 一种超密集异构网络下带内回程基站的部署方法
WO2020168333A1 (en) * 2019-02-15 2020-08-20 Apple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rotecting against victim masquerade attack in remote interference management
WO2021009665A1 (en) * 2019-07-15 2021-01-21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s and nodes for managing cross-link interference in iab nodes
CN110636540A (zh) * 2019-09-19 2019-12-31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网络上行干扰预评估方法及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R1-2009301 Resource multiplexing and DC in enhanced IAB".3GPP tsg_ran\wg1_rl1.2020,全文. *
"TR 38874 v070 cl".3GPP tsg_ran\wg2_rl2.2018,全文. *
Discussion on network coordination mechanism(s) for CLI;OPPO;《3GPP TSG RAN WG1 #96》 R1-1902707;全文 *
Ergodic Capacity Analysis for Full-Duplex Integrated Access and Backhaul System;Xiaoqian Zhang et al.;《 2019 IEEE Global Conference on Signal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GlobalSIP)》;全文 *
基于OpenCL异构计算的数据协调系统设计;贺超;《中国优秀硕士学位伦全文数据库 信息科技辑》;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73494A (zh) 2021-10-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hmad et al. Resource management in D2D communication: An optimization perspective
US10763942B2 (en)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beam selection
US10979913B2 (en) Wireless network coverage based on a predetermined device cluster model selected according to a current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
Piovesan et al. Energy sustainable paradigms and methods for future mobile networks: A survey
US9072103B2 (en) Cognitive inter-cell interference control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02356653B (zh) 无线通信网络中的自适应关联以及联合的关联和资源划分的方法和装置
CN108112037B (zh) 基于雾计算和协作通信网络的负载均衡方法
WO2017180338A1 (en) Hybri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100210276A1 (en) Multi-cell network including communication device scheduling outer cell frequency resource and method for same
CN107409397A (zh)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干扰协调系统与方法
CN104602347A (zh) 在多个资源块上对小区进行协调的方法和设备
CN105072676B (zh) 基于tdma协议的航空自组网功率控制方法
US20120063404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Qiu et al. Energy-efficient power allocation with interference mitigation in mmWave-based fog radio access networks
Rasekh et al. Interference-aware routing and spectrum allocation for millimeter wave backhaul in urban picocells
KR101473211B1 (ko) 사용자 단말을 네트워크의 기지국에 연결시키는 방법
Swetha et al. Fair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D2D communication in mmwave 5G networks
CN112672364B (zh) 策略配置方法、装置、相关设备及存储介质
KR102465448B1 (ko) 다중 입출력 시스템에서 빔포밍을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CN113473494B (zh) 管理交叉链路干扰的方法
CN112751595B (zh) 一种波束调整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和源基站
WO2011087935A2 (en) Method of controlling resource usage in communication systems
RU2651577C1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беспроводной связи, способ беспроводной связи и система беспроводной связи
CN107835514B (zh) 一种多宿主业务场景下无线网络资源匹配的建模方法
KR101275488B1 (ko) 무선 통신 기지국의 신호 처리 방법 및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