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472197A - 一种直流转换器、直流充电控制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直流转换器、直流充电控制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472197A
CN113472197A CN202010236892.0A CN202010236892A CN113472197A CN 113472197 A CN113472197 A CN 113472197A CN 202010236892 A CN202010236892 A CN 202010236892A CN 113472197 A CN113472197 A CN 11347219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up
thin film
direct current
film transistor
sig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23689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春阳
闫泽宇
肖胜然
苏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236892.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472197A/zh
Publication of CN1134721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7219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0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0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1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3/14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3/15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2M3/156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output voltage or current, e.g. switching regulators
    • H02M3/15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output voltage or current, e.g. switching regulators including plural semiconductor devices as final control devices for a single loa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8/00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8/10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6Information o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mproving the operation of electric veh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Dc-Dc Convert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直流转换器、直流充电控制方法及装置。该直流转换器包括:放电连接接口,包括直流电输入端组、第一连接信号确认端和第一通讯连接信号端组;充电连接接口,包括直流电输出端组、第二连接信号确认端和第二通讯连接信号端组;电压转换电路,包括输入端与输出端,输入端与直流电输入端组连接,输出端与直流电输出端组连接,且输入端与所直流电输入端组之间连接有第一开关组,输出端与直流电输出端组之间连接有第二开关组;控制器,与第一连接信号确认端、第一通讯连接信号端组、第二连接信号确认端和第二通讯连接信号端组分别连接。本发明提高了车对车充电效率,避免了现有技术车对车充电技术充电转换效率低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直流转换器、直流充电控制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直流转换器、直流充电控制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的电动汽车的充电模式分为两种:交流慢充AC充电、直流快充DC充电,简称交流充电和直流充电:交流充电:电网的交流电通过车辆交流慢充口,通过车载充电机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给整车动力电池充电,充电功率较小,时间较长;直流充电:用非车载充电机(直流快充桩)将电网的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然后通过车辆快充口,直接给整车动力电池实现大功率充电,充电速度快。
双向车载充电机可以将交流电转换成直流电为电池充电,也可以将电池包的直流电逆向转换交流电输出,为其他电动汽车交流充电,此充电模式称为车对车充电方式。交流车对车充电过程是电能从放电车辆动力电池经双向车载充电机的逆变转换,在到被充车辆的车载充电机转换成直流,到被充电车辆的动力电池。需经过两个车载充电机的功率转换,由于转换效率较低,这个充电过程的效率也很低。另外车载充电机的额定功率为7kW,车对车充电的功率小,充电速度慢。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直流转换器、直流充电控制方法及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车对车充电技术中车载充电机的功率转换低,导致充电转换效率低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直流转换器,包括:
放电连接接口,包括直流电输入端组、第一连接信号确认端和第一通讯连接信号端组;
充电连接接口,包括直流电输出端组、第二连接信号确认端和第二通讯连接信号端组;
电压转换电路,包括输入端与输出端,所述输入端与所述直流电输入端组连接,所述输出端与所述直流电输出端组连接,且所述输入端与所述直流电输入端组之间连接有第一开关组,所述输出端与所述直流电输出端组之间连接有第二开关组;
控制器,与所述第一连接信号确认端、所述第一通讯连接信号端组、所述第二连接信号确认端和所述第二通讯连接信号端组分别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电压转换电路包括第一薄膜晶体管组、电感和第二薄膜晶体管组;
其中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组与所述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组与所述输出端连接,所述电感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组和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组连接;
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组在第一开关状态,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组在第二开关状态时,第一薄膜晶体管组、电感和第二薄膜晶体管组构成第一放电电路;
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组在第三开关状态,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组在第四开关状态时,第一薄膜晶体管组、电感和第二薄膜晶体管组构成第二放电电路。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组包括第一MOS管和第二MOS管,所述第一MOS管的第一端与所述输入端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二MOS管的第一端与所述输入端的负极连接;
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组包括第三MOS管和第四MOS管,所述第三MOS管的第一端与所述输出端的负极连接,所述第四MOS管的第一端与所述输出端的正极连接;
所述电感的其中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MOS管的第二端、所述第二MOS管的第二端连接,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三MOS管的第二端、所述第四MOS管的第二端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MOS管的控制端、所述第二MOS管的控制端、所述三MOS管的控制端和所述第四MOS管的控制端分别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进一步地,第一开关状态为所述第一MOS管和所述第二MOS管依据预设频率交替的导通和断开;第二开关状态为所述第三MOS管断开、所述第四MOS管闭合;第三开关状态为所述第一MOS管闭合、所述第二MOS管断开;第四开关状态为所述第三MOS管断开和所述第四MOS管依据预设频率交替的导通和断开。
进一步地,所述电压转换电路还包括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所述第一电容连接在所述输入端的正极与负极之间,所述第二电容连接在所述输出端的正极与负极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直流电输入端组包括正极输入端和负极输入端,所述第一开关组包括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其中所述正极输入端通过第一开关与所述输入端的正极连接,所述负极输入端通过第二开关与所述输入端的负极连接;
所述直流电输出端组包括正极输出端和负极输出端,所述第二开关组包括第三开关和第四开关,其中所述正极输出端通过第三开关与所述输出端的正极连接,所述负极输出端通过第四开关与所述输出端的负极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放电连接接口还包括:第一充电唤醒确认端组、第一地线和第一电阻;所述充电连接接口还包括:第二充电唤醒确认端组、第二地线和第二电阻;
其中,所述第一电阻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信号确认端和第一地线连接;所述第二电阻分别与所述第二连接信号确认端和第二地线连接;
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第一充电唤醒确认端组、所述第二充电唤醒确认端组、所述第一地线和所述第二地线连接。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直流充电控制方法,应用于如上所述的直流转换器,所述方法包括:
检测所述直流电输入端组上的输入电压;
所述输入电压为预设电压值时,获取所述第一通讯连接信号端组上的第一信号;
根据所述第一信号,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组和所述第二开关组闭合,并获取所述第二通讯连接信号端组上的第二信号;根据所述第二信号,控制所述电压转换电路通过直流电输出端组输出所需电压。
进一步地,所述电压转换电路包括第一薄膜晶体管组、电感和第二薄膜晶体管组;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组与所述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组与所述输出端连接,所述电感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组和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组连接时,根据所述第二信号,控制所述电压转换电路通过直流电输出端组输出所需电压,包括:
所述输入电压大于根据所述第二信号确定的所需电压时,控制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组呈第一开关状态,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组呈第二开关状态,所述电压转换电路以第一放电电路充电;
所述输入电压小于根据所述第二信号确定的所需电压时,控制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组呈第三开关状态,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组呈第四开关状态,所述电压转换电路以第二放电电路充电。
进一步地,所述放电连接接口还包括第一充电唤醒确认端组和第一电阻时,所述检测所述直流电输入端组上的输入电压,包括:
获取第一连接信号确认端的第一连接信号和第一电阻的阻值;
所述第一连接信号确认连接且所述第一电阻的阻值为第一预设值时,通过第一充电唤醒确认端组唤醒直流电输入端,且获取整车绝缘电阻阻值情况;
所述整车绝缘电阻阻值情况正常时,获取所述直流电输入端组上的输入电压。
进一步地,所述充电连接接口还包括第二充电唤醒确认端组时,所述根据所述第一信号,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组和所述第二开关组闭合,获取所述第二通讯连接信号端组上的第二信号,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信号,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组和所述第二开关组闭合,获取第二连接信号确认端的第二连接信号;
所述第二连接信号确认连接,通过第二充电唤醒确认端组唤醒直流电输出端组,且获取所述第二通讯连接信号端组上的第二信号。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直流充电控制装置,应用于如上所述的直流转换器,所述装置包括:
检测模块,用于检测所述直流电输入端组上的输入电压;
信号获取模块,用于所述输入电压为预设电压值时,获取所述第一通讯连接信号端组上的第一信号;
第一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信号,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组和所述第二开关组闭合,并获取所述第二通讯连接信号端组上的第二信号;
第二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二信号,控制所述电压转换电路通过直流电输出端组输出所需电压。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充电控制设备,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所述的直流充电控制方法中的步骤。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直流转换器,通过对直流转换器的电压转换电路进行改进,通过比较输入端与输出端的电压进行更换合适的电路输出,使得直流转换器的充电效率更高,充电功率更大,充电时间短;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应用于直流充电控制方法提高了车对车充电的效率,避免了现有技术车对车充电技术中车载充电机的功率转换低,导致充电转换效率低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直流转换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表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直流转换器的电压转换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3表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直流转换器的应用示意图;
图4表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直流充电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表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直流充电控制方法的具体流程示意图;
图6表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直流充电控制方法的控制电压转换电路的流程示意图;
图7表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直流充电控制装置的模块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放电连接接口;2-充电连接接口;3-直流转换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在下面的描述中,提供诸如具体的配置和组件的特定细节仅仅是为了帮助全面理解本发明的实施例。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清楚,可以对这里描述的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变和修改而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另外,为了清楚和简洁,省略了对已知功能和构造的描述。
应理解,说明书通篇中提到的“一个实施例”或“一实施例”意味着与实施例有关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包括在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因此,在整个说明书各处出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或“在一实施例中”未必一定指相同的实施例。此外,这些特定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任意适合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
在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中,应理解,下述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发明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车对车充电技术中车载充电机的功率转换低,导致充电转换效率低的问题,提供一种直流转换器、直流充电控制方法及装置。
如图1所示,本发明一可选实施例提供的直流转换器,包括:
放电连接接口,包括直流电输入端组、第一连接信号确认端和第一通讯连接信号端组;
充电连接接口,包括直流电输出端组、第二连接信号确认端和第二通讯连接信号端组;
电压转换电路,包括输入端与输出端,所述输入端与所述直流电输入端组连接,所述输出端与所述直流电输出端组连接,且所述输入端与所述直流电输入端组之间连接有第一开关组,所述输出端与所述直流电输出端组之间连接有第二开关组;
控制器,与所述第一连接信号确认端、所述第一通讯连接信号端组、所述第二连接信号确认端和所述第二通讯连接信号端组分别连接。
该实施例中,放电连接接口1包括直流电输入端组(DC+、DC-)、第一连接信号确认端CC2和第一通讯连接信号端组(S+、S-),通过电压转换电路流通至充电连接接口2,所述充电连接接口2的直流电输出端组、第二连接信号确认端和第二通讯连接信号端组分别与所述放电连接接口1的线路一一对应;电压转换电路包括输入端与输出端,将放电连接接口1的输入电压从输入端流入,经转化从输出端流至充电连接接口的直流电输出端组,完成电压转化的功能;所述控制器(图示未标出)与所述第一连接信号确认端、所述第一通讯连接信号端组、所述第二连接信号确认端和所述第二通讯连接信号端组分别连接,通过确认各个信号接收成功后控制第一开关组(K1’、K2’)和第二开关组(K1、K2)的闭合。这里,DC+与DC-为充电功率电流连接,S+和S-为CAN通讯连接信号,CC2为插枪连接确认信号。
具体地,所述直流电输入端组包括正极输入端和负极输入端,所述第一开关组包括第一开关K1’和第二开关K2’,其中所述正极输入端通过第一开关K1’与所述输入端的正极连接,所述负极输入端通过第二开关K2’与所述输入端的负极连接;
所述直流电输出端组包括正极输出端和负极输出端,所述第二开关组包括第三开关K1和第四开关K2,其中所述正极输出端通过第三开关K1与所述输出端的正极连接,所述负极输出端通过第四开关K2与所述输出端的负极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放电连接接口还包括:第一充电唤醒确认端组(A+、A-)、第一地线PE和第一电阻R3’;所述充电连接接口还包括:第二充电唤醒确认端组、第二地线和第二电阻R3;
其中,所述第一电阻R3’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信号确认端CC2和第一地线PE连接;所述第二电阻R3分别与所述第二连接信号确认端和第二地线连接;
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第一充电唤醒确认端组、所述第二充电唤醒确认端组、所述第一地线和所述第二地线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PE为接地连接,A+和A-为充电唤醒确认连接;所述放电连接接口的第一地线PE穿过电压转换电路与所述第二地线连接,同理,所述第一充电唤醒确认端组与第二充电唤醒确认端组连接一一对应连接;这里,所述第一电阻R3’优选为500Ω,所述第二电阻R3优选为1000Ω,所述第一电阻R3’和所述第二电阻R3阻值的不同,便于控制器区分连接接口的不同。
又如图2所示,图2表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直流转换器的电压转换电路的结构示意图,所述电压转换电路包括第一薄膜晶体管组、电感L1和第二薄膜晶体管组;
其中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组与所述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组与所述输出端连接,所述电感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组和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组连接;
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组在第一开关状态,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组在第二开关状态时,第一薄膜晶体管组、电感L1和第二薄膜晶体管组构成第一放电电路;
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组在第三开关状态,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组在第四开关状态时,第一薄膜晶体管组、电感L1和第二薄膜晶体管组构成第二放电电路。
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组包括第一MOS管M1和第二MOS管M2,所述第一MOS管M1的第一端与所述输入端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二MOS管M2的第一端与所述输入端的负极连接;
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组包括第三MOS管M3和第四MOS管M4,所述第三MOS管M3的第一端与所述输出端的负极连接,所述第四MOS管M4的第一端与所述输出端的正极连接;
所述电感L1的其中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MOS管M1的第二端、所述第二MOS管M2的第二端连接,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三MOS管M3的第二端、所述第四MOS管M4的第二端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MOS管M1的控制端、所述第二MOS管M2的控制端、所述三MOS管M3的控制端和所述第四MOS管M4的控制端分别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该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器通过控制所述第一MOS管M1和所述第二MOS管M2依据预设频率交替的导通和断开至第一开关状态,且所述第三MOS管M3断开(电流断开)、所述第四MOS管M4闭合(电流导通)至第二开关状态时,电压转换电路控制以第一放电电路输出电压;所述控制器通过控制所述第一MOS管M1闭合、所述第二MOS管M2断开至第三开关状态,且所述第三MOS管M3断开和所述第四MOS管M4依据预设频率交替的导通和断开至第四开关状态时,电压转换电路控制以第二放电电路输出电压。其中,第一放电电路为BUCK电路,控制输入电压降低,第二放电电路为BOOST电路,将输入电压升高输出。这里,电感L1的作用有抽取过大电流的作用。
进一步地,所述电压转换电路还包括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所述第一电容C1连接在所述输入端的正极与负极之间,所述第二电容C2连接在所述输出端的正极与负极之间。
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直流转换器通过控制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组、第二薄膜晶体管组的状态,从而达到了一种BUCK-BOOST电路,使得直流转换器可根据输出所需电压进行调整输入电压,使其电压经过直流转换器能稳定的输出,进一步提升了充电的效率,保护了直流转换器的安全。
又如图3所示,在进行充放电应用中,将所述直流转换器3的放电连接接口1与放电车辆的直流充电口匹配连接,将充电连接接口2与充电车辆的直流连接口匹配连接,通过获取放电车辆的电压经所述直流转换器3转化,输出充电车辆所需充电的电压。即直流充电口与车辆动力电池直接相连,放电车辆只需要将快充口的继电器闭合,电能可从动力电池输出到直流充电口,经过所述直流转换器3,将放电车辆输出的电压转换成被充电车辆所需要的电压,为其充电。所述直流转换器3可以开发至20kW或更高的功率充电。充电效率最高达97%。所述直流转换器3可以设计成便携式,也可以设计成固定安装式,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计。
下面将结合图4和图5进一步地介绍应用于如上所述的直流转换器的直流充电控制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100,用于检测所述直流电输入端组上的输入电压;
步骤200,用于所述输入电压为预设电压值时,获取所述第一通讯连接信号端组上的第一信号;
步骤300,用于根据所述第一信号,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组和所述第二开关组闭合,并获取所述第二通讯连接信号端组上的第二信号;
步骤400,用于根据所述第二信号,控制所述电压转换电路通过直流电输出端组输出所需电压。
该实施例中,所述放电连接接口还包括第一充电唤醒确认端组和第一电阻时,所述100步骤包括:获取第一连接信号确认端的第一连接信号和第一电阻的阻值;所述第一连接信号确认连接且所述第一电阻的阻值为第一预设值时,通过第一充电唤醒确认端组唤醒直流电输入端,且获取整车绝缘电阻阻值情况;所述整车绝缘电阻阻值情况正常时,获取所述直流电输入端组上的输入电压。即通过所述放电连接接口插入放电车辆中,再次获取检测第一连接信号和第一电阻的阻值,若检测到R3’为500Ω,放电车辆开始输入直流电压12V,所述直流转换器获取12V直流电压后唤醒直流转换器的输入端。
进一步地,实施步骤200时,通过获取所述第一通讯连接信号端组上的第一信号,即所述直流转换器与放电车辆进行实时CAN通讯,并发送检测整车绝缘电阻的信号至放电车辆,检测完反馈一信号至直流转换器,反馈后的信号显示整车绝缘电阻整车,则闭合第一开关组和所述第二开关组闭合,反馈后的信号不正常则不闭合开关组,且停止此次转换充电。
又结合步骤300,具体地,所述充电连接接口还包括第二充电唤醒确认端组时,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信号,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组和所述第二开关组闭合,获取第二连接信号确认端的第二连接信号;
所述第二连接信号确认连接,通过第二充电唤醒确认端组唤醒直流电输出端组,且获取所述第二通讯连接信号端组上的第二信号。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所述充电连接接口获取第二连接信号确认端的CC2信号时,且第二充电唤醒确认端获取A+、A-的确认信号,所述充电连接接口唤醒输出端(待输出状态),同时获取第二通讯连接信号端组上的第二信号,即CAN通讯,所述充电连接接口通过与被充电车辆的实时通讯,可以获取被充电车辆的所需电压与电流信息即第二信号的信息。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通过步骤400转化为被充电车辆的所需电压,输出充电。
该实施例中,所述电压转换电路包括第一薄膜晶体管组(M1、M2)、电感和第二薄膜晶体管组(M3、M4);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组与所述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组与所述输出端连接,所述电感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组和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组连接时,根据所述第二信号,控制所述电压转换电路通过直流电输出端组输出所需电压,包括:
所述输入电压(如上述获得的12V)大于根据所述第二信号确定的所需电压时,控制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组呈第一开关状态,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组呈第二开关状态,所述电压转换电路以第一放电电路充电;
所述输入电压小于(如上述获得的12V)根据所述第二信号确定的所需电压时,控制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组呈第三开关状态,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组呈第四开关状态,所述电压转换电路以第二放电电路充电。
需要说明的是,再如图6所示,通过第二信号获得当放电车辆的电池电压大于被充电车辆的电压时,直流转换器中的第三MOS管M3常打开,第四MOS管M4常闭合,由第一MOS管M1、第二MOS管M2、电感L1组成BUCK电路(第一放电电路),此时通过控制所述第一MOS管和所述第二MOS管依据预设频率交替的导通和断开,即可实现降压功能,将输入电压降低到被充电车辆所需要的电压值,为被充电车辆充电,直到充电完成。
充电过程中,通过所述第二通讯连接信号端组和待充电车辆实时交互,获取充电过程中的输出电压;其中,所述输入电压小于充电过程中的输出电压时,控制所述电压转换电路以第二放电电路充电。即若当被充电车辆在充电过程中电压逐渐升高,直到电压大于放电车辆电压后,控制M1常闭合,M2常打开,由M3、M4、L1组成BOOST电路(第二放电电路),此时通过控制所述第三MOS管和所述第四MOS管依据预设频率交替的导通和断开,可实现升压功能,将输入电压升高输出,为被充电车辆充电,直到充电完成。若一开始获取被充电车辆电池电压一直高于放电车辆的电池电压,则转换器直接用BOOST电路(第二放电电路)为被充电车辆升压充电。
如图7所示,本发明一可选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直流充电控制装置,应用于如上所述的直流转换器,所述装置包括:
检测模块10,用于检测所述直流电输入端组上的输入电压;
信号获取模块20,用于所述输入电压为预设电压值时,获取所述第一通讯连接信号端组上的第一信号;
第一控制模块30,用于根据所述第一信号,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组和所述第二开关组闭合,并获取所述第二通讯连接信号端组上的第二信号;
第二控制模块40,用于根据所述第二信号,控制所述电压转换电路通过直流电输出端组输出所需电压。
进一步地,所述电压转换电路包括第一薄膜晶体管组、电感和第二薄膜晶体管组;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组与所述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组与所述输出端连接,所述电感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组和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组连接时,所述第二控制模块40,包括:
第一控制单元,用于所述输入电压大于根据所述第二信号确定的所需电压时,控制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组呈第一开关状态,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组呈第二开关状态,所述电压转换电路以第一放电电路充电;
第二控制单元,用于所述输入电压小于根据所述第二信号确定的所需电压时,控制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组呈第三开关状态,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组呈第四开关状态,所述电压转换电路以第二放电电路充电。
进一步地,所述放电连接接口还包括第一充电唤醒确认端组和第一电阻时,所述检测模块10,包括:
第一获取单元,用于获取第一连接信号确认端的第一连接信号和第一电阻的阻值;
第二获取单元,用于所述第一连接信号确认连接且所述第一电阻的阻值为第一预设值时,通过第一充电唤醒确认端组唤醒直流电输入端,且获取整车绝缘电阻阻值情况;
第三获取单元,用于所述整车绝缘电阻阻值情况正常时,获取所述直流电输入端组上的输入电压。
进一步地,所述充电连接接口还包括第二充电唤醒确认端组时,所述第一控制模块30,包括:
第三控制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信号,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组和所述第二开关组闭合,获取第二连接信号确认端的第二连接信号;
第四控制单元,用于所述第二连接信号确认连接,通过第二充电唤醒确认端组唤醒直流电输出端组,且获取所述第二通讯连接信号端组上的第二信号。
本发明一可选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充电控制设备,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所述的直流充电控制方法中的步骤。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直流转换器、直流充电控制方法及装置,通过对直流转换器的电压转换电路进行改进,通过比较输入端与输出端的电压进行更换合适的电路输出,使得直流转换器的充电效率更高,充电功率更大,充电时间短;提高了车对车充电的效率,避免了现有技术车对车充电技术中车载充电机的功率转换低,导致充电转换效率低的问题。
以上所述的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所述的原理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3)

1.一种直流转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放电连接接口,包括直流电输入端组、第一连接信号确认端和第一通讯连接信号端组;
充电连接接口,包括直流电输出端组、第二连接信号确认端和第二通讯连接信号端组;
电压转换电路,包括输入端与输出端,输入端与所述直流电输入端组连接,所述输出端与所述直流电输出端组连接,且所述输入端与所述直流电输入端组之间连接有第一开关组,所述输出端与所述直流电输出端组之间连接有第二开关组;
控制器,与所述第一连接信号确认端、所述第一通讯连接信号端组、所述第二连接信号确认端和所述第二通讯连接信号端组分别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流转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转换电路包括第一薄膜晶体管组、电感和第二薄膜晶体管组;
其中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组与所述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组与所述输出端连接,所述电感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组和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组连接;
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组在第一开关状态,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组在第二开关状态时,第一薄膜晶体管组、电感和第二薄膜晶体管组构成第一放电电路;
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组在第三开关状态,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组在第四开关状态时,第一薄膜晶体管组、电感和第二薄膜晶体管组构成第二放电电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直流转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组包括第一MOS管和第二MOS管,所述第一MOS管的第一端与所述输入端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二MOS管的第一端与所述输入端的负极连接;
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组包括第三MOS管和第四MOS管,所述第三MOS管的第一端与所述输出端的负极连接,所述第四MOS管的第一端与所述输出端的正极连接;
所述电感的其中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MOS管的第二端、所述第二MOS管的第二端连接,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三MOS管的第二端、所述第四MOS管的第二端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MOS管的控制端、所述第二MOS管的控制端、所述三MOS管的控制端和所述第四MOS管的控制端分别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直流转换器,其特征在于,
第一开关状态为所述第一MOS管和所述第二MOS管依据预设频率交替的导通和断开;第二开关状态为所述第三MOS管断开、所述第四MOS管闭合;第三开关状态为所述第一MOS管闭合、所述第二MOS管断开;第四开关状态为所述第三MOS管断开和所述第四MOS管依据预设频率交替的导通和断开。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直流转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转换电路还包括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所述第一电容连接在所述输入端的正极与负极之间,所述第二电容连接在所述输出端的正极与负极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直流转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流电输入端组包括正极输入端和负极输入端,所述第一开关组包括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其中所述正极输入端通过第一开关与所述输入端的正极连接,所述负极输入端通过第二开关与所述输入端的负极连接;
所述直流电输出端组包括正极输出端和负极输出端,所述第二开关组包括第三开关和第四开关,其中所述正极输出端通过第三开关与所述输出端的正极连接,所述负极输出端通过第四开关与所述输出端的负极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直流转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电连接接口还包括:第一充电唤醒确认端组、第一地线和第一电阻;所述充电连接接口还包括:第二充电唤醒确认端组、第二地线和第二电阻;
其中,所述第一电阻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信号确认端和第一地线连接;所述第二电阻分别与所述第二连接信号确认端和第二地线连接;
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第一充电唤醒确认端组、所述第二充电唤醒确认端组、所述第一地线和所述第二地线连接。
8.一种直流充电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直流转换器,所述方法包括:
检测所述直流电输入端组上的输入电压;
所述输入电压为预设电压值时,获取所述第一通讯连接信号端组上的第一信号;
根据所述第一信号,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组和所述第二开关组闭合,并获取所述第二通讯连接信号端组上的第二信号;
根据所述第二信号,控制所述电压转换电路通过直流电输出端组输出所需电压。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直流充电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转换电路包括第一薄膜晶体管组、电感和第二薄膜晶体管组;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组与所述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组与所述输出端连接,所述电感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组和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组连接时,根据所述第二信号,控制所述电压转换电路通过直流电输出端组输出所需电压,包括:
所述输入电压大于根据所述第二信号确定的所需电压时,控制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组呈第一开关状态,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组呈第二开关状态,所述电压转换电路以第一放电电路充电;
所述输入电压小于根据所述第二信号确定的所需电压时,控制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组呈第三开关状态,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组呈第四开关状态,所述电压转换电路以第二放电电路充电。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直流充电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电连接接口还包括第一充电唤醒确认端组和第一电阻时,所述检测所述直流电输入端组上的输入电压,包括:
获取第一连接信号确认端的第一连接信号和第一电阻的阻值;
所述第一连接信号确认连接且所述第一电阻的阻值为第一预设值时,通过第一充电唤醒确认端组唤醒直流电输入端,且获取整车绝缘电阻阻值情况;
所述整车绝缘电阻阻值情况正常时,获取所述直流电输入端组上的输入电压。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直流充电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连接接口还包括第二充电唤醒确认端组时,所述根据所述第一信号,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组和所述第二开关组闭合,获取所述第二通讯连接信号端组上的第二信号,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信号,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组和所述第二开关组闭合,获取第二连接信号确认端的第二连接信号;
所述第二连接信号确认连接,通过第二充电唤醒确认端组唤醒直流电输出端组,且获取所述第二通讯连接信号端组上的第二信号。
12.一种直流充电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直流转换器,所述装置包括:
检测模块,用于检测所述直流电输入端组上的输入电压;
信号获取模块,用于所述输入电压为预设电压值时,获取所述第一通讯连接信号端组上的第一信号;
第一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信号,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组和所述第二开关组闭合,并获取所述第二通讯连接信号端组上的第二信号;
第二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二信号,控制所述电压转换电路通过直流电输出端组输出所需电压。
13.一种充电控制设备,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8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直流充电控制方法中的步骤。
CN202010236892.0A 2020-03-30 2020-03-30 一种直流转换器、直流充电控制方法及装置 Pending CN11347219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236892.0A CN113472197A (zh) 2020-03-30 2020-03-30 一种直流转换器、直流充电控制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236892.0A CN113472197A (zh) 2020-03-30 2020-03-30 一种直流转换器、直流充电控制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72197A true CN113472197A (zh) 2021-10-01

Family

ID=778648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236892.0A Pending CN113472197A (zh) 2020-03-30 2020-03-30 一种直流转换器、直流充电控制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472197A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90140A (zh) * 2022-03-30 2022-06-07 华人运通(江苏)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汽车的充放电管理系统
CN116101099A (zh) * 2023-04-17 2023-05-12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车对车充电方法、装置及车辆充电系统
CN117227518A (zh) * 2023-11-14 2023-12-15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充电装置、充电系统以及充电方法
CN117811364A (zh) * 2024-03-01 2024-04-02 深圳麦格米特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压保持电路及方法、电源电路、电子设备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60078677A (ko) * 2014-12-24 2016-07-05 한국전기연구원 전기자동차를 이용한 최적수요관리 방법 및 그 시스템
CN106253399A (zh) * 2016-08-24 2016-12-21 天津市天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电源
CN107306043A (zh) * 2016-04-25 2017-10-3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充电唤醒装置及充电唤醒装置的控制方法
CN208021224U (zh) * 2018-02-28 2018-10-30 深圳奥特迅电力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车对车充电的充电装置
US20190217732A1 (en) * 2016-09-27 2019-07-18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Electric Vehicle and Method for Charging Between Electric Vehicles
CN110254282A (zh) * 2019-06-26 2019-09-20 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电动汽车充电控制方法及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60078677A (ko) * 2014-12-24 2016-07-05 한국전기연구원 전기자동차를 이용한 최적수요관리 방법 및 그 시스템
CN107306043A (zh) * 2016-04-25 2017-10-3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充电唤醒装置及充电唤醒装置的控制方法
CN106253399A (zh) * 2016-08-24 2016-12-21 天津市天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电源
US20190217732A1 (en) * 2016-09-27 2019-07-18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Electric Vehicle and Method for Charging Between Electric Vehicles
CN208021224U (zh) * 2018-02-28 2018-10-30 深圳奥特迅电力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车对车充电的充电装置
CN110254282A (zh) * 2019-06-26 2019-09-20 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电动汽车充电控制方法及装置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90140A (zh) * 2022-03-30 2022-06-07 华人运通(江苏)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汽车的充放电管理系统
CN114590140B (zh) * 2022-03-30 2023-07-14 华人运通(江苏)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汽车的充放电管理系统
CN116101099A (zh) * 2023-04-17 2023-05-12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车对车充电方法、装置及车辆充电系统
CN116101099B (zh) * 2023-04-17 2023-08-22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车对车充电方法、装置及车辆充电系统
CN117227518A (zh) * 2023-11-14 2023-12-15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充电装置、充电系统以及充电方法
CN117227518B (zh) * 2023-11-14 2024-04-12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充电装置、充电系统以及充电方法
CN117811364A (zh) * 2024-03-01 2024-04-02 深圳麦格米特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压保持电路及方法、电源电路、电子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472197A (zh) 一种直流转换器、直流充电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5119334A (zh) 一种宽电压输出范围的变压电路和直流充电桩
KR20200123337A (ko) 배터리로부터 차량을 충전하는 시스템
CN108583302B (zh) 电动汽车及其蓄电池亏电状态下的启动装置和方法
CN109733249B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9383328B (zh) 一种通过dcdc实现高压上电进行预充电的控制方法
CN111347911B (zh) 车辆、动力电池充电装置及直流充电保护系统
CN111355271B (zh) 车辆、充电装置、充电方法、放电方法及保护系统
CN110370962B (zh) 一种车载充电系统以及汽车
EP4333245A1 (en) Vehicle, and energy conversion apparatus and charging method thereof
CN115742767A (zh) 电动车辆及其光伏充电系统
CN213138515U (zh) 一种动力电池上电后的预充电路
CN111907353A (zh) 一种电路控制方法和动力电池上电后的预充电路
CN205429836U (zh) 一种智能低压辅助电源装置和非车载充电机
CN113381460A (zh) 一种充电控制方法、装置及电动汽车
CN209055600U (zh) 充电桩节能老化装置和充电系统
CN113381459B (zh) 一种充电控制方法、装置及电动汽车
CN113119763B (zh) 一种充放电装置及控制方法
CN204236256U (zh) 新能源汽车的电源系统
CN112977177A (zh) 氢能源汽车燃电升压fcdc主动放电电路及其放电方法
CN112078377A (zh) 一种双绕组驱动-隔离变压充电一体化装置
CN208914999U (zh) 车辆高压用电系统和车辆
CN117325679B (zh) 充电控制方法、装置及车辆
CN220826477U (zh) 充电电路、电池包及车辆
CN113119760A (zh) 一种充放电装置及控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