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467213A - 全息成像结构及舞台设备 - Google Patents

全息成像结构及舞台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467213A
CN113467213A CN202110744441.2A CN202110744441A CN113467213A CN 113467213 A CN113467213 A CN 113467213A CN 202110744441 A CN202110744441 A CN 202110744441A CN 113467213 A CN113467213 A CN 11346721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play screen
holographic
image
plate
blo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74444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467213B (zh
Inventor
张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Diting Horizon Cultur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Diting Horizon Cultur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Diting Horizon Cultur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Diting Horizon Cultur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744441.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467213B/zh
Publication of CN1134672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672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46721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6721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HHOLOGRAPHIC PROCESSES OR APPARATUS
    • G03H1/00Holographic processes or apparatus using light, infrared or ultraviolet waves for obtaining holograms or for obtaining an image from them; Details peculiar thereto
    • G03H1/22Processes or apparatus for obtaining an optical image from holograms
    • G03H1/2202Reconstruction geometries or arrangeme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3SPORTS; GAMES; AMUSEMENTS
    • A63JDEVICES FOR THEATRES, CIRCUSES, OR THE LIKE; CONJURING APPLIANCES OR THE LIKE
    • A63J5/00Auxiliaries for producing special effects on stages, or in circuses or arenas
    • A63J5/02Arrangements for making stage effects; Auxiliary stage applianc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HHOLOGRAPHIC PROCESSES OR APPARATUS
    • G03H1/00Holographic processes or apparatus using light, infrared or ultraviolet waves for obtaining holograms or for obtaining an image from them; Details peculiar thereto
    • G03H1/0005Adaptation of holography to specific appl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HHOLOGRAPHIC PROCESSES OR APPARATUS
    • G03H1/00Holographic processes or apparatus using light, infrared or ultraviolet waves for obtaining holograms or for obtaining an image from them; Details peculiar thereto
    • G03H1/02Details of features involved during the holographic process; Replication of holograms without interference record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HHOLOGRAPHIC PROCESSES OR APPARATUS
    • G03H1/00Holographic processes or apparatus using light, infrared or ultraviolet waves for obtaining holograms or for obtaining an image from them; Details peculiar thereto
    • G03H1/0005Adaptation of holography to specific applications
    • G03H2001/0088Adaptation of holography to specific applications for video-holography, i.e. integrating hologram acquisition, transmission and display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olo Graphy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全息成像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全息成像结构及舞台设备。全息成像结构包括显示屏、全息介质和影像源;所述显示屏垂直安装于基准面,以显示前景画面;所述全息介质倾斜安装于所述显示屏靠近观看者的方向,且所述全息介质与所述基准面之间的夹角为第一预设角,所述全息介质的顶端靠近所述显示屏,所述全息介质的底端远离所述显示屏;所述影像源位于所述全息介质背离所述显示屏的一侧,所述影像源的光线入射至全息介质,所述全息介质形成的虚像位于所述显示屏远离所述观看者的一侧,以显示背景画面。本申请的全息成像结构用于显示前景画面及背景画面两层画面,无需对地面做下沉处理,能够应用于多种场地,安全性更高。

Description

全息成像结构及舞台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全息成像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全息成像结构及舞台设备。
背景技术
全息幻影成像是利用光的折射及人眼的误判,使人产生空中成像的感觉。全息幻影成像技术是采用全息介质配合显示屏幕再加以影像内容来展示产品的一种推广手段。当该技术应用于舞台展示时,舞台上会显示两层画面,一层是前景画面,一层是背景画面,两层画面间隔一定的距离,画面间的纵深感会让人们感觉前景的画面有较强的立体感。
在现有的全息成像结构中,参见图1和图2所示,图中示出了框架1、安装于框架1的全息介质102、幕布3、显示屏104、舞台5、灯光设备2和投影机4,显示屏104和框架1的底部安装于舞台5,显示屏104用于显示前景画面,显示屏104靠近观看者的方向设置有倾斜的全息介质102,全息介质102的正下方的地面下沉,下沉处用于平铺幕布3,背景画面通过投影机4和灯光设备2向地面的幕布3投影显示出影像,影像的光线入射到全息介质102上,光线经全息介质102反射形成的虚像构成背景画面。
现有技术中,需要在全息介质下方的地面做下沉处理,在实际情况中很多场地不具备应用条件。且下沉地面所形成的空间,可以被观看者直接观看到,破坏了视觉呈现效果。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全息成像结构及舞台设备,用于显示前景画面及背景画面两层画面,以使画面有较强的立体感,且适用场所更加广泛。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全息成像结构,包括显示屏、全息介质和影像源;
所述显示屏垂直安装于基准面,以显示前景画面;
所述全息介质倾斜安装于所述显示屏靠近观看者的方向,且所述全息介质与所述基准面之间的夹角为第一预设角,所述全息介质的顶端靠近所述显示屏,所述全息介质的底端远离所述显示屏;
所述影像源位于所述全息介质背离所述显示屏的一侧,所述影像源的光线入射至全息介质,所述全息介质形成的虚像位于所述显示屏远离所述观看者的一侧,以显示背景画面。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基准面为水平面,所述第一预设角在50至60度之间。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全息介质的顶端与所述显示屏的顶端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还包括影像板;
所述影像板设置于所述全息介质背离所述显示屏的一侧并与所述全息介质间隔设置,且所述影像板的顶端靠近所述全息介质,所述影像板的底端远离所述全息介质;所述影像源为所述影像板靠近所述全息介质的一侧所形成的影像画面;
所述影像板与所述全息介质之间的夹角为第二预设角,所述第二预设角为所述第一预设角的余角;
所述影像板的长度不大于所述显示屏的高度。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还包括投影设备;
所述投影设备安装于所述全息介质背离所述显示屏的一侧,所述投影设备用于向所述影像板投影,以使所述影像板形成影像画面。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还包括支撑板;
所述支撑板的一端与所述全息介质的顶端连接,且所述支撑板与所述全息介质之间的夹角为第三预设角,所述第三预设角为所述第一预设角的补角;
所述支撑板的另一端与所述影像板的顶端连接,且所述支撑板与所述影像板垂直设置。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还包括遮光板;
所述遮光板的顶端与所述影像板的底端连接,且所述遮光板与所述影像板垂直设置;
所述支撑板、所述影像板和所述遮光板等宽。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还包括间隔设置的两个遮挡板;
两个所述遮挡板分别位于所述显示屏、所述全息介质、所述影像板、所述支撑板及所述遮光板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
两个所述遮挡板及所述遮光板围设形成观看窗口。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全息介质的周向围设有支撑框架。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还包括:
x-y-z坐标系:将显示屏显示背景画面的平面作为x-y的基准坐标系,将影像源和显示屏所处的空间作为x-y-z坐标系;
坐标量测仪器:用于测量影像源的光点在x-y-z坐标系的坐标,测量影像源的光点对应入射到显示屏背景画面点的坐标;
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坐标量测仪器电性连接;
所述控制器基于所述坐标量测仪器工作,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控制器根据坐标量测仪器测量的坐标和公式(1)计算出影像源中第i光点入射到显示屏过程中的振幅;
Figure BDA0003143927680000031
其中,Ti为影像源中第i光点入射到显示屏过程中的振幅,L<(am,a),(bm,b),cm>为影像源中第i光点的坐标(am,bm,cm)到入射到显示屏上的对应光点坐标(a,b)的距离,Te为第i光点入射到显示屏过程中,在L=1时的振幅,P为影像源中第i点的波长,am为影像源中第i光点在坐标系中x方向的坐标,bm为影像源中第i光点在坐标系中y方向的坐标,cm为影像源中第i光点在坐标系中z方向的坐标,e为自然常数,
Figure BDA0003143927680000043
表示π弧度,θ为第i光点的初相位,sin为正弦;η为光源的衰减系数;L0为单位距离;δ1为显示屏的安装稳定系数,δ2为影像板的安装稳定系数;
步骤2,控制器根据公式(1)计算出的影像源中第i光点入射到显示屏过程中的振幅和公式(2)计算出影像源中第i光点入射到显示屏上的空间频率;
Figure BDA0003143927680000041
其中,Fi为影像源中第i光点入射到显示屏上的空间频率,Fa为影像源中第i光点入射到显示屏上的x方向的频率;Fb为影像源中第i光点入射到显示屏上的y方向的频率;
Figure BDA0003143927680000042
为第一预设角的角度,π取值为3.14;l n为自然对数;
步骤3,控制器根据公式(2)计算出的影像源中第i光点入射到显示屏上的空间频率和公式(3)计算出全息成像机构的理论全息采样频率,全息成像机构的采样频率应大于或等于计算出的理论全息采样频率,避免显示屏上的全息图像出现混叠现象;
Figure BDA0003143927680000051
其中,F为全息成像机构的理论全息采样频率,MAX为最大值,n为影像源中的光点个数,W1为全息成像机构的处理信号最大值,W2为全息成像机构的处理信号最小值,S为全息成像机构的处理信号的量化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还包括:所述舞台设备包括有升降调节机构,所述升降调节机构包括:
底座,所述底座的内部设有凹槽一,所述凹槽一的上端开口处设有待升降器件安装面;
两个活动块,所述两个活动块对称设置在所述凹槽一的内部左右两侧,所述活动块的内部设有第一空腔,所述活动块的弧形端前后两侧贯通设有弧形槽,左侧的所述活动块的竖直端上下对称设有第一齿条,右侧的所述活动块的竖直端上下对称设有第一连接块,所述第一连接块与第一齿轮转动连接,所述第一齿轮和第一齿条啮合,所述第一齿轮连接有电机二;
两个电机一,所述两个电机一分别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空腔的竖直端,所述电机一通过电机一轴与转动块一固定连接,所述转动块一的中部通过滑动轴与所述弧形槽滑动连接,所述转动块一远离所述活动块的一侧下端设有凹槽二,所述凹槽二的左右两端对称设有弹簧一,所述弹簧一与限位板一固定连接,左右两侧的所述限位板一之间设有限位块一,所述限位块一的上端与所述凹槽二的上端滑动连接;
转动块二,所述转动块二与所述转动块一远离所述活动块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转动块二的下端与所述凹槽一的下端滑动连接,所述转动块二靠近所述活动块的一端设有凹槽三,所述凹槽三的上下两端对称设有弹簧二,所述弹簧二与限位板二固定连接,上下两侧的限位板二之间设有限位块二,所述限位块二远离所述活动块的一端与所述凹槽三远离所述活动块的一端滑动连接,所述限位块一和限位块二之间转动设有支铰杆;
两个支铰座,所述两个支铰座转动设置在所述待升降器件安装面的下端左右两侧,左侧的所述支铰座的下端固定连接有支撑板一,所述支撑板一的下端间隔均布设有若干转动杆,所述若干转动杆的下端转动连接有支撑板二,所述支撑板一的前后两端对称设有弹簧三,所述弹簧三远离所述支撑板一的一端分别与所述支撑板二的前后两端转动连接,所述支撑板二的下端与左侧的所述活动块的上端固定连接,右侧的所述支铰座的下端与右侧的所述活动块的上端固定连接。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舞台设备,包括上述方案所述的全息成像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有益效果为:
本申请提供的全息成像结构,成像所需的空间位于地面以上,无需对地面做下沉处理,以使全息成像结构能够应用于多种场地情景。相较于现有技术,本申请的方案中,在观看者与全息成像结构没有形成下沉地面,不会破坏视觉呈现效果,且安全性更高。
本申请还提供了舞台设备,包括上述方案所述的全息成像结构。基于上述分析可知,舞台设备同样具有上述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的全息成像结构在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的全息成像结构在第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全息成像结构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提供的全息成像结构的第二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提供的全息成像结构的第三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提供的全息成像结构的第四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提供的升降调节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提供的支撑板一和支撑板二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的第一收纳箱主视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的第一收纳箱俯视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收纳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01、显示屏;102、全息介质;103、基准面;104、支撑板;105、影像板;106、遮光板;107、遮挡板;108、观看窗口;109、支撑框架;1、框架;2、灯光设备;3、幕布;4、投影机;5、舞台;501、待升降器件安装面;7、投影机;8、底座;801、凹槽一;9、活动块;901、第一空腔;902、弧形槽;10、第一连接块;11、第一齿轮;12、第一齿条;13、电机一;14、转动块一;1401、凹槽二;15、滑动轴;16、限位块一;17、限位板一;18、弹簧一;19、支铰杆;20、转动块二;2001、凹槽三;21、限位块二;22、限位板二;23、弹簧二;24、支铰座;25、支撑板一;26、转动杆;27、弹簧三;28、支撑板二;29、收纳装置;291、第一收纳箱;292、收纳槽;2921、外槽体;2922、内槽体;293、驱动机构;2931、第一电动缸;2932、第二齿条;2933、第一竖直安装板;2934、第一滑块;2935、第一推动块;294、第一散热组件;2941、第一水平转轴;2942、第二齿轮;2943、第一散热器件;295、第二散热组件;2951、第一套筒;2952、水平滑杆;2953、第一推动球;2954、弹簧四;2955、第二连接块;2956、第二散热器件;2957、滑动杆;296、第三散热组件;2961、第二水平转轴;2962、第三齿轮;2963、第三散热器件;297、第四散热组件;2971、连接线轮;2972、第一连接支架;2973、移动块;2974、弹簧五;2975、第四散热器件;2976、连接拉绳;2977、定滑轮;30、固定装置;301、第二电动缸;302、第二推动块;303、第二滑杆;304、第一夹紧块;305、弹簧六;306、第二推动球;307、水平连接杆;308、第一滑动块;309、第二滑动块;3010、第一连接杆;3011、第二连接杆;3012、第三推动块;3013、第三连接杆;3014、第二夹紧块;3015、第四推动块;3016、弹簧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在本发明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并非特别指称次序或顺位的意思,亦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其仅仅是为了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组件或操作而已,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以及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实施例一
参见图3至图6所示,本申请提供的全息成像结构包括显示屏101、全息介质102和影像源。
其中,显示屏101垂直安装于基准面103,例如舞台的地面,以显示前景画面。全息介质102倾斜安装于显示屏101靠近观看者的方向,设定靠近观看者的方向为前方(图4中示出的A方向),全息介质102即设置于显示屏101的前方。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方案中全息介质102的倾斜方向是不同的,具体来说,全息介质102的顶端靠近显示屏101,全息介质102的底端远离显示屏101,且全息介质102与基准面103之间的夹角为第一预设角,由于全系介质的倾斜方向及角度的变化,使得影像源成像所需的空间位于全系介质的前方,并在全系介质的斜上方,且全系介质形成的虚像也能恰好成像于显示屏101后方。
具体地,影像源的光线从全系介质的斜上方入射至全息介质102,经过全息介质102反射后形成虚像,且全息介质102形成的虚像位于显示屏101远离观看者的一侧,从而形成了背景画面。由于背景画面为虚像且成像于显示屏101后方,即前景画面和背景画面间隔一定的距离,两个画面间的纵深感会让观看者感觉眼前的画面具有较强的立体感,从而在整个装置内呈现出裸眼3D的立体影像显示效果。
本申请提供的全息成像结构,成像所需的空间位于地面以上,无需对地面做下沉处理,以使全息成像结构能够应用于多种场地情景。相较于现有技术,本申请的方案中,在观看者与全息成像结构没有形成下沉地面,不会破坏视觉呈现效果,且安全性更高。
该实施例可选的方案中,基准面103可为水平面,第一预设角在50至60度之间,图4中示出的角a为第一预设角。进一步地,全息介质102的顶端与显示屏101的顶端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从图中可以看出,全息介质102的顶端抵靠至显示屏101的顶端位置,全息介质102、显示屏101和基准面103形成直角三角形的结构,第一预设角的度数决定了全息介质102形成的虚像的成像角度、成像位置,以及影像源设置的位置和角度,第一预设角在50至60度之间,能够保证全息介质102形成的背景画面与显示屏101形成的前景画面的匹配度,进一步保证画面的纵深感和真实感。
参见图3至图5所示,该实施例可选的方案中,全息成像结构还包括依次垂直连接的支撑板104、影像板105和遮光板106,支撑板104、影像板105和遮光板106形成“凹”形结构。
其中,支撑板104的底端与全息介质102的顶端连接,且支撑板104与全息介质102之间的夹角为第三预设角,图4中示出的角b为第三预设角。对全系介质做延长线,将支撑板104与延长线之间的夹角设置为角a(第一预设角),第三预设角为第一预设角的补角。支撑板104的顶端与影像板105的顶端连接,且支撑板104与影像板105垂直设置,支撑板104用于连接并支撑影像板105,以使影像板105被固定在设定的角度和位置处。
“凹”形结构的影像板105设置于全息介质102背离显示屏101的一侧并与全息介质102间隔设置,影像板105的顶端靠近全息介质102,影像板105的底端远离全息介质102,即影像板105与全息介质102之间形成夹角,且该夹角为第二预设角(图中未示出)。对全系介质和影像板105做延长线,以使二者的延长线相交,从而形成直角三角形,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关系可知,第二预设角为第一预设角的余角。
影像源为影像板105靠近全息介质102的一侧所形成的影像画面,影像画面的光线经过全息介质102的反射,即可在显示屏101后侧形成背景画面。影像板105靠近全息介质102的一侧可设置有幕布,投影设备安装于全息介质102背离显示屏101的一侧的地面,投影设备用于向影像板105的幕布投影,以形成影像画面。或者,影像板105靠近全息介质102的一侧直接设置成显示屏,显示屏显示的画面即为影像源。
进一步地,影像板105的顶端到底端的长度不大于显示屏101的高度,以使影像板105的影像画面经过全息介质102反射后所形成的背景画面,能够与显示屏101所显示的前景画面匹配,也能够减小对空间的占用。
“凹”形结构的遮光板106的顶端与影像板105的底端连接,且遮光板106与影像板105垂直设置,以避免干扰光线射入影像板105所形成的影像画面,进而避免对成像效果产生不良影响。进一步地,支撑板104、影像板105和遮光板106等宽,优选地,支撑板104、影像板105、遮光板106、全系介质及显示屏101等宽设置,在不浪费多余材料的基础上,形成相匹配的前景画面和背景画面,降低了制造成本。
实施例二
该实施例二中的全息成像结构是在上述实施例基础上的改进,上述实施例中公开的技术内容不重复描述,上述实施例中公开的内容也属于该实施例二公开的内容。
参见图6所示,该实施例可选的方案中,全息成像结构还包括间隔设置的两个遮挡板107,两个遮挡板107分别位于显示屏101、全息介质102、影像板105、支撑板104及遮光板106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优选地,遮挡板107的轮廓与显示屏101、全息介质102、影像板105、支撑板104及遮光板106围设形成的轮廓适配,能够减小遮挡板107的面积的同时,也能够避免干扰光线影响成像效果。两个遮挡板107及遮光板106之间围设形成观看窗口108,观看者能够从观看窗口108处看到装置形成的前进画面和背景画面。
该实施例可选的方案中,全息介质102的周向围设有支撑框架109,支撑框架109能够对全息介质102进行防护,避免全息介质102受压损坏。
实施例三
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的全息成像结构还包括:
x-y-z坐标系:将显示屏显示背景画面的平面作为x-y的基准坐标系,将影像源和显示屏所处的空间作为x-y-z坐标系;
坐标量测仪器:用于测量影像源的光点在x-y-z坐标系的坐标,测量影像源的光点对应入射到显示屏背景画面点的坐标;
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坐标量测仪器电性连接;
所述控制器基于所述坐标量测仪器工作,包括以下步骤:
Figure BDA0003143927680000121
其中,Ti为影像源中第i光点入射到显示屏过程中的振幅,L<(am,a),(bm,b),cm>为影像源中第i光点的坐标(am,bm,cm)到入射到显示屏上的对应光点坐标(a,b)的距离,Te为第i光点入射到显示屏过程中,在L=1时的振幅,P为影像源中第i点的波长,am为影像源中第i光点在坐标系中x方向的坐标,bm为影像源中第i光点在坐标系中y方向的坐标,cm为影像源中第i光点在坐标系中z方向的坐标,e为自然常数,
Figure BDA0003143927680000122
表示π弧度,θ为第i光点的初相位,sin为正弦;η为光源的衰减系数;L0为单位距离;δ1为显示屏的安装稳定系数(取值为大于0小于1,如0.98),δ2为影像板的安装稳定系数(取值为大于0小于1,如0.98);
步骤2,控制器根据公式(1)计算出的影像源中第i光点入射到显示屏过程中的振幅和公式(2)计算出影像源中第i光点入射到显示屏上的空间频率;
Figure BDA0003143927680000131
其中,Fi为影像源中第i光点入射到显示屏上的空间频率,Fa为影像源中第i光点入射到显示屏上的x方向的频率;Fb为影像源中第i光点入射到显示屏上的y方向的频率;
Figure BDA0003143927680000132
为第一预设角的角度,π取值为3.14;l n为自然对数;
步骤3,控制器根据公式(2)计算出的影像源中第i光点入射到显示屏上的空间频率和公式(3)计算出全息成像机构的理论全息采样频率,全息成像机构的采样频率应大于或等于计算出的理论全息采样频率,避免显示屏上的全息图像出现混叠现象;
Figure BDA0003143927680000133
其中,F为全息成像机构的理论全息采样频率,MAX为最大值,n为影像源中的光点个数,W1为全息成像机构的处理信号最大值,W2为全息成像机构的处理信号最小值,S为全息成像机构的处理信号的量化级。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
将显示屏显示背景画面的平面作为x-y的基准坐标系,将影像源和显示屏所处的空间作为x-y-z坐标系;使用坐标量测仪器测量影像源的光点在x-y-z坐标系的坐标,测量影像源的光点对应入射到显示屏背景画面点的坐标;控制器根据坐标量测仪器测量的坐标和公式(1)计算出影像源中第i光点入射到显示屏过程中的振幅,控制器根据公式(1)计算出的影像源中第i光点入射到显示屏过程中的振幅和公式(2)计算出影像源中第i光点入射到显示屏上的空间频率,控制器根据公式(2)计算出的影像源中第i光点入射到显示屏上的空间频率和公式(3)计算出全息成像机构的理论全息采样频率,全息成像机构的采样频率应大于或等于计算出的理论全息采样频率,避免显示屏上的全息图像出现混叠现象。
实施例四
参见图7至图8所示,本申请提供的舞台设备包括有升降调节机构,所述升降调节机构包括:
底座8,所述底座8的内部设有凹槽一801,所述凹槽一801的上端开口处设有待升降器件安装面501;
两个活动块9,所述两个活动块9对称设置在所述凹槽一801的内部左右两侧,所述活动块9的内部设有第一空腔901,所述活动块9的弧形端前后两侧贯通设有弧形槽902,左侧的所述活动块9的竖直端上下对称设有第一齿条12,右侧的所述活动块9的竖直端上下对称设有第一连接块10,所述第一连接块10与第一齿轮11转动连接,所述第一齿轮11和第一齿条12啮合,所述第一齿轮11连接有电机二;
两个电机一13,所述两个电机一13分别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空腔901的竖直端,所述电机一13通过电机一轴与转动块一14固定连接,所述转动块一14的中部通过滑动轴15与所述弧形槽902滑动连接,所述转动块一14远离所述活动块9的一侧下端设有凹槽二1401,所述凹槽二1401的左右两端对称设有弹簧一18,所述弹簧一18与限位板一17固定连接,左右两侧的所述限位板一17之间设有限位块一16,所述限位块一16的上端与所述凹槽二1401的上端滑动连接;
转动块二20,所述转动块二20与所述转动块一14远离所述活动块9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转动块二20的下端与所述凹槽一801的下端滑动连接,所述转动块二20靠近所述活动块9的一端设有凹槽三2001,所述凹槽三2001的上下两端对称设有弹簧二23,所述弹簧二23与限位板二22固定连接,上下两侧的限位板二22之间设有限位块二21,所述限位块二21远离所述活动块9的一端与所述凹槽三2001远离所述活动块9的一端滑动连接,所述限位块一16和限位块二21之间转动设有支铰杆19;
两个支铰座24,所述两个支铰座24转动设置在所述待升降器件安装面501的下端左右两侧,左侧的所述支铰座24的下端固定连接有支撑板一25,所述支撑板一25的下端间隔均布设有若干转动杆26,所述若干转动杆26的下端转动连接有支撑板二28,所述支撑板一25的前后两端对称设有弹簧三27,所述弹簧三27远离所述支撑板一25的一端分别与所述支撑板二28的前后两端转动连接,所述支撑板二28的下端与左侧的所述活动块9的上端固定连接,右侧的所述支铰座24的下端与右侧的所述活动块9的上端固定连接。
待升降器件安装面501中用于安装全息成像结构中需要升降的器件,如影像源、显示屏等;
也可用于安装舞台台面。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
在对待升降器件安装面501进行升降时,启动电机一13,使得电机一13通过电机一轴带动转动块一14转动,左右两侧的转动块一14转动方向相反,与转动块一14连接的滑动轴15沿着弧形槽902滑动连接,对转动块一14的转动方向起到导向作用,转动块一14转动过程中可带动转动块二20沿着凹槽一801的下端滑动,在此过程中左右两侧的活动块9同步沿着上下方向移动,推动待升降器件安装面501上下移动,支铰杆19在转动块一14的转动过程和转动块二20的移动过程中发生转动,带动限位块一16和限位块二21滑动,限位板一17对限位块一16的滑动起到限位作用,限位板二22对限位块二21的滑动起到限位作用,通过限位板一17和限位板二22连接的弹簧一18和弹簧二23的弹性作用对待升降器件安装面501上下移动起到缓冲作用,使得待升降器件安装面501的升降过程保持稳定,在调节待升降器件安装面501的倾斜程度时,启动电机二,带动第一齿轮11转动,推动第一齿条12移动,第一齿条12带动左侧的活动块9移动,左侧的活动块9移动过程中带动支撑板二28移动,支撑板二28移动过程带动转动杆26转动,转动杆26推动支撑板一25移动,从而支撑左侧的待升降器件安装面501升起,待升降器件安装面501的倾斜方向为观众方向,达到调节待升降器件安装面501的倾斜程度,通过弹簧三27的弹性作用对待升降器件安装面501的支撑作用起到缓冲效果,增加了待升降器件安装面501的稳固性。
实施例五
在实施例一到四中任一项的基础上,所述收纳装置29包括:
第一收纳箱291,所述第一收纳箱291内下部设置收纳槽292,所述收纳槽292内安装待散热器件(具体的,所述全息成像结构可包括一个控制柜,所述控制柜安装在所述收纳槽内进行散热,所述待散热器件也可为全息成像结构中其他的器件);
驱动机构293,所述驱动机构293连接有第一散热组件294、第二散热组件295、第三散热组件296和第四散热组件297,驱动机构293、第一散热组件294、第二散热组件295、第三散热组件296和第四散热组件297均位于所述第一收纳箱291内;
所述驱动机构293包括:第一电动缸2931,所述第一电动缸2931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二齿条2932;第一推动块2935,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齿条2932上端;第一竖直安装板2933,安装在所述第一收纳箱291左侧壁,所述第一推动块2935左侧设置第一滑块2934,所述第一滑块2934滑动连接在所述第一竖直安装板2933上,所述第一推动块2935右侧设置左低右高的第一斜面;
所述第一散热组件294包括:第一水平转轴2941,沿左右方向布置、且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一竖直安装板2933右侧;第二齿轮2942,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水平转轴2941上,所述第二齿轮2942位于第二齿条2932前侧、且与第二齿条2932啮合连接;第一散热器件,连接在所述第一水平转轴2941上、且位于收纳槽292左侧;
所述第二散热组件295包括:第一套筒2951,沿左右方向布置、且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收纳箱291右侧壁,所述第一套筒2951位于收纳槽292上方;水平滑杆2952,右部滑动连接在所述第一套筒2951内,所述水平滑杆2952左侧设置第一推动球2953,所述第一推动球2953与所述第一斜面接触;弹簧四2954,两端分别与所述水平滑杆2952右端及第一套筒2951固定连接;第二连接块2955,固定连接在所述水平滑杆2952上,且第二连接块2955上端设置滑动杆2957,所述滑动杆2957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一收纳箱291上侧壁;第二散热器件,连接在所述水平滑杆2952上;
所述第三散热组件296包括:第二水平转轴2961,左端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一收纳箱291左侧壁;第三齿轮2962,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水平转轴2961上,所述第三齿轮2962位于第二齿条2932前侧、且与第二齿条2932啮合连接;第三散热器件2963,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水平转轴2961右侧;
所述第四散热组件297包括:连接线轮2971,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水平转轴2961上;
第一连接支架2972,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收纳箱291前侧壁,所述第一连接支架2972上设置定滑轮2977;移动块2973,滑动连接在所述第一收纳箱291前侧壁,且所述移动块2973与所述第一收纳箱291右侧壁之间固定连接有弹簧五2974;第四散热器件2975,固定连接在所述移动块2973后侧、且位于收纳槽292前侧;连接拉绳2976,绕卷在所述连接线轮2971上,所述连接拉绳2976自由端绕过所述定滑轮2977后与所述移动块2973固定连接。
其中,第一散热器件和第二散热器件可为扇叶(也可在扇叶上连接有益喷冷却空气的喷头),所述第三散热器件、第四散热器件可为散热扇或为喷冷却空气的喷头。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为:通过控制第一电动缸伸缩带动第二齿条及第一推动块上下移动,通过第一滑块的设置,使得第一推动块的运动稳定,且第二齿条通过第二齿轮带动第一水平转轴旋转,使得其上的第一散热器件转动从左侧进行一次散热,第二齿条通过第三齿轮带动第二水平转轴旋转,使得其上的第二散热器件转动从左侧进行二次散热,同时第一推动块上下移动,推动水平滑杆左右移动,使得第二连接块及其上的第三散热器件进行左右移动,通过水平滑杆滑动连接在套筒内,对水平滑杆运动导向,同时通过滑动杆对第二连接块的运动进行导向,另外弹簧四对水平滑杆的运动进行缓冲及便于回位,且第三散热组件左右移动进行从上方左右移动的三次散热;
另外第二水平转轴转动带动其上的连接线轮进行旋转,使得连接拉绳进行收卷或放松,同时配合弹簧五的作用,使得移动块左右移动,从而使得第四散热器件进行从前方左右移动,实现四次散热;
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一个电动缸驱动,改变上述四次散热的位置,控制方便,且上述四次位置可调的散热,具有散热效率高的优点。
实施例六
在实施例一到五中任一项的基础上,还包括收纳装置29,所述收纳装置29包括:
第一收纳箱291,所述第一收纳箱291内下部设置收纳槽292,所述收纳槽292内安装待收纳器件(其中,第一收纳箱291可设置实施例五中的待散热器件,也可为全息成像结构中其他的器件);
所述收纳槽292包括外槽体2921和其内的内槽体2922,所述收纳槽292内、位于外槽体2921和内槽体2922之间还设置固定装置30,所述固定装置30包括:第二电动缸301(或电动伸缩杆),所述第二电动缸301固定连接在所述外槽体2921后端、且其伸缩端沿前后方向布置,所述第二电动缸301的伸缩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推动块302,所述第二推动块302的右侧设置,所述第二斜面后侧靠近内槽体、前侧远离内槽体(如图10所示的俯视图);第二滑杆303,右端滑动贯穿所述内槽体2922、且固定连接有第一夹紧块304;限位块,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滑杆303上,且所述限位块与所述内槽体2922之间固定连接有弹簧六305,所述第二滑杆303左端设置第二推动球306,所述第二推动球306与所述第二斜面接触;水平连接杆307,沿前后方向布置,且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推动块302前端,所述水平连接杆307前端设置第一滑动块308,所述第一滑动块308滑动连接于所述外槽体2921左侧壁;第二滑动块309,滑动连接在所述外槽体2921前侧壁;第一连接杆3010,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滑块2934及第二滑块滑动连接;至少一个第三推动块3012,滑动连接在所述外槽体2921前侧壁;第二连接杆3011,与所述第三推动块3012及第二滑动块309固定连接;第三连接杆3013,沿前后方向布置、且贯穿所述内槽体2922前侧,所述第三连接杆3013后端位于所述内槽体2922内、且固定连接有第二夹紧块3014;第四推动块3015,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三连接杆3013前端;弹簧七3016,套接在所述第三连接杆3013上,所述弹簧七3016两端分别与所述内槽体2922及所述第四推动块3015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推动块3012后端设置第三斜面,所述第四推动块3015前端设置第四斜面,所述第三斜面与第四斜面(如图10,从俯视图看,第三斜面后端呈现左侧靠近内槽体2922、右侧远离内槽体2922的斜面,第四斜面前端左侧靠近内槽体2922、右侧远离内槽体2922的斜面)接触。
优选的,内槽体上端及右端内壁设置固定的夹持板和/或缓冲件;
优选的,第一滑杆及第三连接杆长度可调,实现可满足不同尺寸的待收纳器件的夹紧;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为:待收纳器件放置内槽体内,然后启动第二电动缸,第二电动缸伸长带动第二推动块、第一连接杆、第一滑动块向下移动,通过第一滑动对上述运动进行导向,同时第二推动块向下移动通过其上的斜面推动第二滑杆向右移动,使得第一夹紧块向右侧压紧待收纳器件;
第一滑动块向下移动通过第二连接杆带动第二滑动块向右移动,从而使得第二连接杆及其上的第三推动块向右运动,使得第三推动块上的斜面向后运动,带动第三连接杆及第二夹紧块向后运动压紧待收纳器件;
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一个第二电动缸及可实现上述的两个方向的夹紧,夹紧控制方便,及两个方向的夹紧保证夹紧可靠。
实施例七
本申请实施例七提供了一种舞台设备,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全息成像结构,因而,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全息成像结构的全部有益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尽管在此的一些实施例包括其它实施例中所包括的某些特征而不是其它特征,但是不同实施例的特征的组合意味着处于本申请的范围之内并且形成不同的实施例。

Claims (10)

1.一种全息成像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屏(101)、全息介质(102)和影像源;
所述显示屏(101)垂直安装于基准面(103),以显示前景画面;
所述全息介质(102)倾斜安装于所述显示屏(101)靠近观看者的方向,且所述全息介质(102)与所述基准面(103)之间的夹角为第一预设角,所述全息介质(102)的顶端靠近所述显示屏(101),所述全息介质(102)的底端远离所述显示屏(101);
所述影像源位于所述全息介质(102)背离所述显示屏(101)的一侧,所述影像源的光线入射至全息介质(102),所述全息介质(102)形成的虚像位于所述显示屏(101)远离所述观看者的一侧,以显示背景画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息成像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准面(103)为水平面,所述第一预设角在50至60度之间,所述全息介质(102)的顶端与所述显示屏(101)的顶端连接,所述全息介质(102)的周向围设有支撑框架(109)。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息成像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影像板(105);
所述影像板(105)设置于所述全息介质(102)背离所述显示屏(101)的一侧并与所述全息介质(102)间隔设置,且所述影像板(105)的顶端靠近所述全息介质(102),所述影像板(105)的底端远离所述全息介质(102);所述影像源为所述影像板(105)靠近所述全息介质(102)的一侧所形成的影像画面;
所述影像板(105)与所述全息介质(102)之间的夹角为第二预设角,所述第二预设角为所述第一预设角的余角;
所述影像板(105)的长度不大于所述显示屏(101)的高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全息成像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投影设备;
所述投影设备安装于所述全息介质(102)背离所述显示屏(101)的一侧,所述投影设备用于向所述影像板(105)投影,以使所述影像板(105)形成影像画面。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全息成像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撑板(104);
所述支撑板(104)的一端与所述全息介质(102)的顶端连接,且所述支撑板(104)与所述全息介质(102)之间的夹角为第三预设角,所述第三预设角为所述第一预设角的补角;
所述支撑板(104)的另一端与所述影像板(105)的顶端连接,且所述支撑板(104)与所述影像板(105)垂直设置;
遮光板(106)的顶端与所述影像板(105)的底端连接,且所述遮光板(106)与所述影像板(105)垂直设置;
所述支撑板(104)、所述影像板(105)和所述遮光板(106)等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全息成像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间隔设置的两个遮挡板(107);
两个所述遮挡板(107)分别位于所述显示屏(101)、所述全息介质(102)、所述影像板(105)、所述支撑板(104)及所述遮光板(106)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
两个所述遮挡板(107)及所述遮光板(106)围设形成观看窗口(108)。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息成像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x-y-z坐标系:将显示屏显示背景画面的平面作为x-y的基准坐标系,将影像源和显示屏所处的空间作为x-y-z坐标系;
坐标量测仪器:用于测量影像源的光点在x-y-z坐标系的坐标,测量影像源的光点对应入射到显示屏背景画面点的坐标;
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坐标量测仪器电性连接;
所述控制器基于所述坐标量测仪器工作,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控制器根据坐标量测仪器测量的坐标和公式(1)计算出影像源中第i光点入射到显示屏过程中的振幅;
Figure FDA0003143927670000031
其中,Ti为影像源中第i光点入射到显示屏过程中的振幅,L<(am,a),(bm,b),cm>为影像源中第i光点的坐标(am,bm,cm)到入射到显示屏上的对应光点坐标(a,b)的距离,Te为第i光点入射到显示屏过程中,在L=1时的振幅,P为影像源中第i点的波长,am为影像源中第i光点在坐标系中x方向的坐标,bm为影像源中第i光点在坐标系中y方向的坐标,cm为影像源中第i光点在坐标系中z方向的坐标,e为自然常数,
Figure FDA0003143927670000033
表示π弧度,θ为第i光点的初相位,sin为正弦;η为光源的衰减系数;L0为单位距离;δ1为显示屏的安装稳定系数,δ2为影像板的安装稳定系数;
步骤2,控制器根据公式(1)计算出的影像源中第i光点入射到显示屏过程中的振幅和公式(2)计算出影像源中第i光点入射到显示屏上的空间频率;
Figure FDA0003143927670000032
其中,Fi为影像源中第i光点入射到显示屏上的空间频率,Fa为影像源中第i光点入射到显示屏上的x方向的频率;Fb为影像源中第i光点入射到显示屏上的y方向的频率;
Figure FDA0003143927670000042
为第一预设角的角度,π取值为3.14;ln为自然对数;
步骤3,控制器根据公式(2)计算出的影像源中第i光点入射到显示屏上的空间频率和公式(3)计算出全息成像机构的理论全息采样频率,全息成像机构的采样频率应大于或等于计算出的理论全息采样频率,避免显示屏上的全息图像出现混叠现象;
Figure FDA0003143927670000041
其中,F为全息成像机构的理论全息采样频率,MAX为最大值,n为影像源中的光点个数,W1为全息成像机构的处理信号最大值,W2为全息成像机构的处理信号最小值,S为全息成像机构的处理信号的量化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息成像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升降调节机构,所述升降调节机构包括:
底座(8),所述底座(8)的内部设有凹槽一(801),所述凹槽一(801)的上端开口处设有待升降器件安装面(501);
两个活动块(9),所述两个活动块(9)对称设置在所述凹槽一(801)的内部左右两侧,所述活动块(9)的内部设有第一空腔(901),所述活动块(9)的弧形端前后两侧贯通设有弧形槽(902),左侧的所述活动块(9)的竖直端上下对称设有第一齿条(12),右侧的所述活动块(9)的竖直端上下对称设有第一连接块(10),所述第一连接块(10)与第一齿轮(11)转动连接,所述第一齿轮(11)和第一齿条(12)啮合,所述第一齿轮(11)连接有电机二;
两个电机一(13),所述两个电机一(13)分别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空腔(901)的竖直端,所述电机一(13)通过电机一轴与转动块一(14)固定连接,所述转动块一(14)的中部通过滑动轴(15)与所述弧形槽(902)滑动连接,所述转动块一(14)远离所述活动块(9)的一侧下端设有凹槽二(1401),所述凹槽二(1401)的左右两端对称设有弹簧一(18),所述弹簧一(18)与限位板一(17)固定连接,左右两侧的所述限位板一(17)之间设有限位块一(16),所述限位块一(16)的上端与所述凹槽二(1401)的上端滑动连接;
转动块二(20),所述转动块二(20)与所述转动块一(14)远离所述活动块(9)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转动块二(20)的下端与所述凹槽一(801)的下端滑动连接,所述转动块二(20)靠近所述活动块(9)的一端设有凹槽三(2001),所述凹槽三(2001)的上下两端对称设有弹簧二(23),所述弹簧二(23)与限位板二(22)固定连接,上下两侧的限位板二(22)之间设有限位块二(21),所述限位块二(21)远离所述活动块(9)的一端与所述凹槽三(2001)远离所述活动块(9)的一端滑动连接,所述限位块一(16)和限位块二(21)之间转动设有支铰杆(19);
两个支铰座(24),所述两个支铰座(24)转动设置在所述待升降器件安装面(501)的下端左右两侧,左侧的所述支铰座(24)的下端固定连接有支撑板一(25),所述支撑板一(25)的下端间隔均布设有若干转动杆(26),所述若干转动杆(26)的下端转动连接有支撑板二(28),所述支撑板一(25)的前后两端对称设有弹簧三(27),所述弹簧三(27)远离所述支撑板一(25)的一端分别与所述支撑板二(28)的前后两端转动连接,所述支撑板二(28)的下端与左侧的所述活动块(9)的上端固定连接,右侧的所述支铰座(24)的下端与右侧的所述活动块(9)的上端固定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息成像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收纳装置,所述收纳装置(29)包括:
第一收纳箱(291),所述第一收纳箱(291)内下部设置收纳槽(292),所述收纳槽(292)内安装待散热器件;
驱动机构(293),所述驱动机构(293)连接有第一散热组件(294)、第二散热组件(295)、第三散热组件(296)和第四散热组件(297),驱动机构(293)、第一散热组件(294)、第二散热组件(295)、第三散热组件(296)和第四散热组件(297)均位于所述第一收纳箱(291)内;
所述驱动机构(293)包括:第一电动缸(2931),所述第一电动缸(2931)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二齿条(2932);第一推动块(2935),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齿条(2932)上端;第一竖直安装板(2933),安装在所述第一收纳箱(291)左侧壁,所述第一推动块(2935)左侧设置第一滑块(2934),所述第一滑块(2934)滑动连接在所述第一竖直安装板(2933)上,所述第一推动块(2935)右侧设置左低右高的第一斜面;
所述第一散热组件(294)包括:第一水平转轴(2941),沿左右方向布置、且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一竖直安装板(2933)右侧;第二齿轮(2942),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水平转轴(2941)上,所述第二齿轮(2942)位于第二齿条(2932)前侧、且与第二齿条(2932)啮合连接;第一散热器件,连接在所述第一水平转轴(2941)上、且位于收纳槽(292)左侧;
所述第二散热组件(295)包括:第一套筒(2951),沿左右方向布置、且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收纳箱(291)右侧壁,所述第一套筒(2951)位于收纳槽(292)上方;水平滑杆(2952),右部滑动连接在所述第一套筒(2951)内,所述水平滑杆(2952)左侧设置第一推动球(2953),所述第一推动球(2953)与所述第一斜面接触;弹簧四(2954),两端分别与所述水平滑杆(2952)右端及第一套筒(2951)固定连接;第二连接块(10),固定连接在所述水平滑杆(2952)上,且第二连接块(10)上端设置滑动杆(2957),所述滑动杆(2957)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一收纳箱(291)上侧壁;第二散热器件,连接在所述水平滑杆(2952)上;
所述第三散热组件(296)包括:第二水平转轴(2961),左端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一收纳箱(291)左侧壁;第三齿轮(2962),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水平转轴(2961)上,所述第三齿轮(2962)位于第二齿条(2932)前侧、且与第二齿条(2932)啮合连接;第三散热器件,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水平转轴(2961)右侧;
所述第四散热组件(297)包括:连接线轮(2971),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水平转轴(2961)上;
第一连接支架(2972),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收纳箱(291)前侧壁,所述第一连接支架(2972)上设置定滑轮(2977);移动块(2973),滑动连接在所述第一收纳箱(291)前侧壁,且所述移动块(2973)与所述第一收纳箱(291)右侧壁之间固定连接有弹簧五(2974);第四散热器件,固定连接在所述移动块(2973)后侧、且位于收纳槽(292)前侧;连接拉绳(2976),绕卷在所述连接线轮(2971)上,所述连接拉绳(2976)自由端绕过所述定滑轮(2977)后与所述移动块(2973)固定连接。
10.一种舞台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全息成像结构。
CN202110744441.2A 2021-07-01 2021-07-01 全息成像结构及舞台设备 Active CN11346721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744441.2A CN113467213B (zh) 2021-07-01 2021-07-01 全息成像结构及舞台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744441.2A CN113467213B (zh) 2021-07-01 2021-07-01 全息成像结构及舞台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67213A true CN113467213A (zh) 2021-10-01
CN113467213B CN113467213B (zh) 2022-07-26

Family

ID=778771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744441.2A Active CN113467213B (zh) 2021-07-01 2021-07-01 全息成像结构及舞台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467213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63937A (zh) * 2022-03-09 2022-05-31 北京谛听视界文化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全息成像结构
CN116027648A (zh) * 2022-11-03 2023-04-28 北京谛听视界文化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光学成像结构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4256379U (zh) * 2014-12-09 2015-04-08 新疆触彩动漫科技有限公司 固定型演艺专用全息影像显示系统
US20160129365A1 (en) * 2014-11-12 2016-05-12 Ventana 3D, Llc Background imagery for enhanced pepper's ghost illusion
CN106019798A (zh) * 2016-07-12 2016-10-12 广州凡拓数字创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全息幻影成像装置
US20170023911A1 (en) * 2015-07-20 2017-01-26 Steve Russell Themed Holographic Theater
CN107678267A (zh) * 2017-11-14 2018-02-09 北京数字领域科技文化有限公司 一种全息成像系统
CN215340711U (zh) * 2021-07-01 2021-12-28 北京谛听视界文化科技有限公司 全息成像构造及舞台设施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60129365A1 (en) * 2014-11-12 2016-05-12 Ventana 3D, Llc Background imagery for enhanced pepper's ghost illusion
CN204256379U (zh) * 2014-12-09 2015-04-08 新疆触彩动漫科技有限公司 固定型演艺专用全息影像显示系统
US20170023911A1 (en) * 2015-07-20 2017-01-26 Steve Russell Themed Holographic Theater
CN106019798A (zh) * 2016-07-12 2016-10-12 广州凡拓数字创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全息幻影成像装置
CN107678267A (zh) * 2017-11-14 2018-02-09 北京数字领域科技文化有限公司 一种全息成像系统
CN215340711U (zh) * 2021-07-01 2021-12-28 北京谛听视界文化科技有限公司 全息成像构造及舞台设施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63937A (zh) * 2022-03-09 2022-05-31 北京谛听视界文化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全息成像结构
CN116027648A (zh) * 2022-11-03 2023-04-28 北京谛听视界文化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光学成像结构
CN116027648B (zh) * 2022-11-03 2023-08-29 北京谛听视界文化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光学成像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67213B (zh) 2022-07-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467213A (zh) 全息成像结构及舞台设备
US6034717A (en) Projection display system for viewing displayed imagery over a wide field of view
US11650418B2 (en) Optical field display system
TWI277015B (en) Projection display equipment and projection display system
US20130083291A1 (en) Autostereoscopic display system with one dimensional (1d) retroreflective screen
WO2013059494A1 (en) Electronic display til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thereof
US20030117583A1 (en) Device for displacing 3-dimensional objects in the projection space of a projection system
TWM550407U (zh) 抬頭顯示裝置的可調式反射器及包含其的抬頭顯示裝置
CN108121080B (zh) 一种基于往复式图像扫描的体三维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JP3769816B2 (ja) 頭部装着型表示装置
CN116027648B (zh) 一种光学成像结构
KR20180025107A (ko) 입체 영상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13467212B (zh) 全息成像构造及舞台设施
CN215813741U (zh) 全息成像结构及舞台设备
US20050122394A1 (en) Image display apparatus
CN209979994U (zh) 一种三光路3d投影设备的出光角度调节结构
CN115016169A (zh) 一种带有背光光源和透镜的液晶电视
KR100697343B1 (ko) 다시점 투영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영상재현장치
US20090009516A1 (en) Methods of displaying volumetric 3D images
WO2021205513A1 (ja) 裸眼立体表示装置とその表示方法
CN217718280U (zh) 一种抬头显示系统及汽车
CN218767770U (zh) 一种3d动画制作用投影装置
JP2014119687A (ja) スクリーン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CN211604636U (zh) 一种投影互动展示装置
CN215340563U (zh) 一种基于投影阵列的平面反射式3d光场显示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