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465220B - 一种制冷系统及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制冷系统及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465220B
CN113465220B CN202110762735.8A CN202110762735A CN113465220B CN 113465220 B CN113465220 B CN 113465220B CN 202110762735 A CN202110762735 A CN 202110762735A CN 113465220 B CN113465220 B CN 11346522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indoor heat
indoor
controlled
heat exchanger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76273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465220A (zh
Inventor
吕如兵
梁祥飞
黄健贵
郑波
张健伟
秦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2110762735.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465220B/zh
Publication of CN1134652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6522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46522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6522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1/00Compressor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20Disposition of valves, e.g. of on-off valves or flow control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30Expansion means; Dispositions thereof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40Fluid line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制冷系统和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制冷系统包括冷媒循环回路和水循环回路;水循环回路与冷媒循环回路中的第一中间换热器和第二中间换热器分别耦合;在不同运行模式下,第一中间换热器通过水循环回路与每个室内换热组件中的一个室内换热器进行热交换,第二中间换热器通过水循环回路与每个室内换热组件中的另一个室内换热器进行热交换;或者,第一中间换热器通过水循环回路与一部分室外换热组件中的所有室内换热器同时进行热交换;第二中间换热器通过水循环回路与另一部分室外换热组件中的所有室内换热器同时进行热交换。本发明的制冷系统解决了常规水多联系统存在二次换热且供水温度较低导致系统能效低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制冷系统及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制冷系统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制冷系统及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常规的多联机空调系统末端根据换热介质不同通常有两种形式:冷媒系统和水系统,两种系统各自有不同的技术特点,其中冷媒系统没有中间换热,减少了二次换热引起的能量损失、整机系统能效相对较高,缺点是系统制冷剂灌注量多、管路连接点多、制冷剂泄露风险较大,特别是对一些低GWP的可燃性制冷剂并不适用;而末端采用水系统可以减小整机制冷剂的充灌量,能满足一些低GWP、能效高同时具有一定可燃性(如R32、R152a等、以及它们与其他制冷剂的混合物等)的制冷剂的推广应用,但简单的将多联机室内制冷剂末端替换为水末端的话会因存在二次换热导致系统能效降低、同时需要增加载冷剂换热器和水泵的初投资以及水泵的运行能耗。
常规多联式空调系统室内负荷通常由同一热源进行处理,而在温度不高、相对湿度大的过渡季节(如长江流域的“梅雨季节”和华南地区的“回南天”)需要运行除湿模式时,会因出风温度过低导致室内环境舒适性变差。
在办公室等大空间空调场合,由于房间功能及位置不同,末端存在不同房间制冷、制热需求不同步的情况,现有常规多联机空调系统不能实现不同末端运行不同的制冷、制热模式。
为了同时实现以上两种末端形式多联机的优势,并解决过渡季节再热除湿、本专利提案通过系统优化设计,实现了既能满足系统能效提升的要求,又能满足低GWP、高能效且具有一定可燃性的制冷剂使用的推广应用。
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解决常规水多联系统存在二次换热且供水温度较低导致系统能效低的问题的一种制冷系统及控制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第一目的提出了一种制冷系统,包括冷媒循环回路和水循环回路;
所述冷媒循环回路包括第一压缩缸、第二压缩缸和第三压缩缸;所述第一压缩缸的排气口与第一四通阀的第一接口相连,所述第一四通阀的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一压缩缸的吸气口相连;所述第二压缩缸的排气口和所述第三压缩缸的排气口相连后与第二四通阀的第一接口相连,所述第二四通阀的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二压缩缸的吸气口相连;所述第二四通阀的第三接口与所述室外散热器的第一端相连,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与闪蒸器的第一端相连,所述闪蒸器的第二端与第一中间换热器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一中间换热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四通阀的第四接口相连;所述闪蒸器的第三端与第二中间换热器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二中间换热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四通阀的第四接口相连;所述闪蒸器的第四端与所述第三压缩缸的吸气口相连;
所述冷媒循环回路还包括连接管,所述连接管的第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二四通阀与所述室外换热器之间的管路上,所述连接管的第二端连接在所述第二中间换热器与所述第二四通阀之间的管路上,所述连接管上分别设有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所述第一四通阀的第三接口与所述第一控制阀和所述第二控制阀之间的管路相连;
所述水循环回路与所述第一中间换热器和所述第二中间换热器分别耦合;所述水循环回路包括分设在多个室内空间的多个室内换热组件,每个所述室内换热组件包括沿空气流通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室内换热器和第二室内换热器,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位于背风侧,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位于迎风侧;
在不同运行模式下,所述第一中间换热器通过所述水循环回路与每个所述室内换热组件中的一个室内换热器进行热交换,所述第二中间换热器通过所述水循环回路与每个所述室内换热组件中的另一个室内换热器进行热交换;
或者,所述第一中间换热器通过所述水循环回路与一部分室外换热组件中的所有室内换热器同时进行热交换;所述第二中间换热器通过所述水循环回路与另一部分室外换热组件中的所有室内换热器同时进行热交换。
进一步可选地,所述水循环回路包括第一循环出水管、第一循环回水管,第二循环出水管和第二循环回水管;所述第一循环出水管和所述第一循环回水管形成第一主回路,所述第一主回路与所述第一中间换热器耦合;所述第二循环出水管和所述第二循环回水管形成第二主回路,所述第二主回路与所述第二中间换热器耦合;
所述第一循环出水管与所述第二循环出水管之间设有多条第一支水路,所述第一循环回水管与所述第二循环回水管之间设有多条第二支水路;
每个换热组件中的所有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分别连接一条第一支水路,每个换热组件中的所有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分别连接一条第二支水路;
所述第一支水路与每个室内换热组件的所有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第二支水路与每个室内换热组件中的所有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之间分别设置三通阀。
进一步可选地,所述第一主回路上设有第一循环泵,所述第二主回路上设有第二循环泵。
进一步可选地,所述所述冷媒循环回路包括一个压缩机,所述压缩机为三缸双吸双排带补气的压缩机,所述压缩机的三个压缩缸具有独立的吸气口,其中一个压缩缸为补气缸,所述补气缸的排气与另外两个气缸中的一个气缸的排气在压缩机外部汇合,这两个压缩缸汇合后的排气与另一个独立压缩缸的排气分别从两个排气口排出。
进一步可选地,所述冷媒循环回路包括两个压缩机,分别为第一压缩机和第二压缩机,所述第一压缩缸位于所述第一压缩机内;所述第二压缩缸和所述第三压缩缸位于所述第二压缩机内,且所述第三压缩缸从所述第二压缩缸的中压吸气,所述第二压缩缸的排气与所述第三压缩缸的排气在所述第二压缩机的排气口汇合,所述第一压缩机的排气口与所述第一四通阀的第一接口相连,所述第二压缩机的排气口与所述第二四通阀的第一接口相连。
进一步可选地,所述第一压缩缸的排量为Va,所述第二压缩缸的排量为Vb,需满足:Va/Va的取值范围为0.5-2。
进一步可选地,所述第三压缩缸的排量为Vc,需满足:Vc/(Va+Vb)的取值范围为0.05-0.3。
进一步可选地,所述第一中间换热器的换热面积与所述第一压缩缸的排气量呈正比,所述第二中间换热器的换热面积与所述第二压缩缸的排气量呈正比。
进一步可选地,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与所述闪蒸器的第一端之间设有第一节流装置,所述闪蒸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中间换热器的第一端之间设有第二节流装置;所述闪蒸器的第三端与所述第二中间换热器之间设有第三节流装置。
进一步可选地,所述室外换热器为风冷换热器或水冷换热器;
和/或,所述第一中间换热器和所述第二中间换热器为板式换热器、套管式换热器或高效罐换热器;
和/或,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和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为表冷器。
进一步可选地,所述冷媒循环回路中使用的制冷剂选自不可燃制冷剂、可燃的低GWP值制冷剂及其混合物。
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采用上述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
在不同的运行模式下,控制所述第一中间换热器通过所述水循环回路与每个所述室内换热组件中的一个室内换热器进行热交换,所述第二中间换热器通过所述水循环回路与每个所述室内换热组件中的另一个室内换热器进行热交换;
或者,控制所述第一中间换热器通过所述水循环回路与一部分室外换热组件中的所有室内换热器同时进行热交换;所述第二中间换热器通过所述水循环回路与另一部分室外换热组件中的所有室内换热器同时进行热交换。
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采用上述制冷系统的又一控制方法,通过控制所述第一控制阀和所述第二控制阀的开闭情况,控制所述第一四通阀和所述第二四通阀的连接状态,以及控制位于多条第一支水路和多条第二支水路上的三通阀的连通状态,使所述第一中间换热器通过第一主回路与每个所述室内换热组件中的一个室内换热器进行热交换,所述第二中间换热器通过第二主回路与每个所述室内换热组件中的另一个室内换热器进行热交换;
或者,使所述第一中间换热器通过第一主回路与一部分所述室外换热组件中的所有室内换热器同时进行热交换;所述第二中间换热器通过第二主回路与另一部分所述室外换热组件中的所有室内换热器同时进行热交换。
进一步可选地,在制冷模式下,控制所述第一四通阀和所述第二四通阀均处于第一导通状态,控制所述第一控制阀打开,控制所述第二控制阀关闭;
控制所述第一循环出水管与所有第一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之间导通,所述第一循环回水管与所有第一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之间导通,控制所述第二循环出水管与所有第二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之间导通,所述第二循环回水管与所有第二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之间导通,使所述第一中间换热器通过所述第一主回路与所有第一室内换热器进行热交换,所述第二中间换热器通过所述第二主回路与所有第二室内换热器进行热交换。
进一步可选地,在制热模式下,控制所述第一四通阀和所述第二四通阀均处于第二导通状态,控制所述第一控制阀打开,控制所述第二控制阀关闭;
控制所述第一循环出水管与所有第二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之间导通,所述第一循环回水管与所有第二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之间导通,控制所述第二循环出水管与所有第一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之间导通,所述第二循环回水管与所有第一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之间导通,使所述第一中间换热器通过第一主回路与所有第二室内换热器进行热交换,所述第二中间换热器通过第二主回路与所有第一室内换热器进行热交换。
进一步可选地,在除湿模式下,控制所述第一四通阀处于第二导通状态,控制所述第二四通阀均处于第一导通状态,控制所述第一控制阀关闭,控制所述第二控制阀打开;
控制所述第一循环出水管与所有第一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之间导通,所述第一循环回水管与所有第一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之间导通,控制所述第二循环出水管与所有第二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之间导通,所述第二循环回水管与所有第二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之间导通,使所述第一中间换热器通过第一主回路与所有第一室内换热器进行热交换,所述第二中间换热器通过第二主回路与所有第二室内换热器进行热交换。
进一步可选地,在热回收模式下,控制所述第一四通阀处于第二导通状态,控制所述第二四通阀均处于第一导通状态,控制所述第一控制阀关闭,控制所述第二控制阀打开;
控制所述第一循环出水管与一部分室外换热组件中的所有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导通,所述第一循环回水管与这部分室外换热组件中的所有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导通;控制所述第二循环出水管与另一部分室外换热组件中的所有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导通,所述第二循环回水管与这部分室内换热组件中的所有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之间导通,使所述第一中间换热器通过第一主回路与一部分室外换热组件中的所有室内换热器同时进行热交换,所述第二中间换热器通过第二主回路与另一部分室外换热组件中的所有室内换热器同时进行热交换。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的技术效果:将梯级换热技术应用在水多联系统方案中,既解决了制冷剂充灌量大的问题,又实现了系统能效的提升,同时通过系统控制实现过渡季节的再热除湿功能、大空间空调系统不同空调房间同时需要制冷、制热运行的需求。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附图说明
附图作为本发明的一部分,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的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但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显然,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制冷系统制冷模式下的循环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制冷系统制热模式下的循环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制冷系统除湿模式下的循环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制冷系统热回收模式下一种实施方式的循环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制冷系统热回收模式下另一种实施方式的循环示意图。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旨在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发明的构思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发明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接触”、“连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施例为了解决常规水多联系统存在二次换热且供水温度较低导致的系统能效低的问题,以及常规制冷剂末端系统多联机制冷剂灌注量多、泄露风险大导致具有一定可燃性的低GWP制冷剂的推广受到限制的问题,以及解决常规双温系统双电子膨胀阀存在的串气、换向可靠性低的技术问题,以及解决温度不高、相对湿度大的过渡季节(如长江流域的“梅雨季节”和华南地区的“回南天”)除湿时出风温度低、舒适性差的问题,以及解决办公室等大空间空调区域不同房间同时需要制冷、制热运行的矛盾,因此提出了一种制冷系统,如图1-图5所示,包括冷媒循环回路和水循环回路;冷媒循环回路包括第一压缩缸1a、第二压缩缸1b和第三压缩缸1c;第一压缩缸1a的排气口与第一四通阀2a的第一接口相连,第一四通阀2a的第二接口与第一压缩缸1a的吸气口相连;第二压缩缸1b的排气口和第三压缩缸1c的排气口相连后与第二四通阀2b的第一接口相连,第二四通阀2b的第二接口与第二压缩缸1b的吸气口相连;第二四通阀2b的第三接口与室外散热器的第一端相连,室外换热器3的第二端与闪蒸器10的第一端相连,闪蒸器10的第二端与第一中间换热器5a的第一端相连,第一中间换热器5a的第二端与第一四通阀2a的第四接口相连;闪蒸器10的第三端与第二中间换热器5b的第一端相连,第二中间换热器5b的第二端与第二四通阀2b的第四接口相连;闪蒸器10的第四端与第三压缩缸1c的吸气口相连;室外换热器3的第二端与闪蒸器10的第一端之间设有第一节流装置4a,闪蒸器10的第二端与第一中间换热器5a的第一端之间设有第二节流装置4c;闪蒸器10的第三端与第二中间换热器5b之间设有第三节流装置4b。第一节流装置、第二节流装置和第三节流装置可选的为电子膨胀阀。
冷媒循环回路还包括连接管11,连接管11的第一端连接在第二四通阀2b与室外换热器3之间的管路上,连接管11的第二端连接在第二中间换热器5b与第二四通阀2b之间的管路上,连接管11上分别设有第一控制阀6a和第二控制阀6b,第一四通阀2a的第三接口与第一控制阀6a和第二控制阀6b之间的管路相连;第一控制阀6a和第二控制阀6b可选的为二通阀。
水循环回路与第一中间换热器5a和第二中间换热器5b分别耦合;水循环回路包括分设在多个室内空间的多个室内换热组件,每个室内换热组件包括沿空气流通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室内换热器和第二室内换热器,第一室内换热器位于背风侧,第二室内换热器位于迎风侧。本实施例以两个室内空间为例,每个室内空间中分别设置一个室内机,每个室内机中分别设有一个室内换热组件,每个室内换热组件包括两个室内换热器,即一个房间中包括第一室内换热器71a和第二室内换热器71b,71a和71b沿空气流动方向依次设置,其中71a位于背风侧,71b位于迎风侧。另一个房间中包括第一室内换热器72a和第二室内换热器72b,72a和72b沿空气流动方向依次设置,其中72a位于背风侧,72b位于迎风侧。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的应用中制冷系统中可能连接有超过2台以上的室内机,不能因本实施例以接入两台室内机为例而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在不同运行模式下,第一中间换热器5a通过水循环回路与每个室内换热组件中的一个室内换热器进行热交换,第二中间换热器5b通过水循环回路与每个室内换热组件中的另一个室内换热器进行热交换;或者,第一中间换热器5a通过水循环回路与一部分室外换热组件中的所有室内换热器同时进行热交换;第二中间换热器5b通过水循环回路与另一部分室外换热组件中的所有室内换热器同时进行热交换。
具体的,本实施例的冷媒循环回路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包括一个压缩机1,如图1-5所示,压缩机1为三缸双吸双排带补气的压缩机,压缩机的三个压缩缸具有独立的吸气口,其中一个压缩缸,如第三压缩缸1c为补气缸,补气缸的排气与另外两个气缸中的一个气缸,如第二压缩缸1b的排气在压缩机外部汇合,这两个压缩缸1b和1c汇合后的排气与另一个独立压缩缸1a的排气分别从两个排气口排出。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冷媒循环回路包括两个压缩机,分别为第一压缩机和第二压缩机,第一压缩缸1a位于第一压缩机内;第二压缩缸1b和第三压缩缸1c位于第二压缩机内,且第三压缩缸1c从第二压缩缸1b的中压吸气,第二压缩缸1b的排气与第三压缩缸1c的排气在第二压缩机的排气口汇合。压缩机的两个排气口通过两个四通换向阀与室外换热器3相连接,即第一压缩机的排气口与所述第一四通阀2a的第一接口相连,第二压缩机的排气口与第二四通阀2b的第一接口相连。
同时引出一根连接管将两个压缩机的排气与第二中间换热器5b相连;压缩机的两个吸气口分别与第一中间换热器5a和第二中间换热器5b的出口相连,而第三压缩缸1c的吸气口则与闪蒸器10的出气口相连。
本实施例以设置一个压缩机为例,如图1-图5所示,压缩机1具有3个压缩缸1a、1b、1c,这三个气缸中补气缸(即第三压缩缸1c)的排量为Vc,另外两个气缸(即第一压缩缸1a和第一压缩缸1b)的排量分别为Va和Vb,补气缸的排气与另外的两个气缸中的排量为Va的气缸的排气汇合、另一个气缸(排量为Vb)的排气则单独排出,或者补气缸的排气与另外的两个气缸中的排量为Vb的气缸的排气汇合、另一个气缸(排量为Va)的排气则单独排出,其中,气缸排量分别为Va和Vb的两个气缸的排量比(Va/Vb)范围为取值在0.5—2之间,而补气缸与另外两个气缸总排量的排量比(Vc/(Va+Vb))范围为0.05-0.3,优选范围0.06-0.18。0.06-0.18第一压缩缸和第二压缩缸的排量比限制在此范围是为了与室内迎风侧以及背风侧换热器匹配、第三压缩缸的排量与第一压缩缸和第二压缩缸之和的排量限制在此范围是为了更好的发挥并行压缩的优势,使得中压闪蒸器内能实现气液分离器。第一中间换热器5a的换热面积与第一压缩缸1a的排气量呈正比,第二中间换热器5b的换热面积与第二压缩缸1b的排气量呈正比。
排量为Vb的压缩缸与补气缸排气汇合后与第二四通阀2b的D管(第一接口)相连接,第二四通阀2b的E管(第四接口)与第二控制阀6b的第一端相连,第二控制阀6b的第二端与第二中间换热器5b的第二端相连,第一四通阀2a的S管(第二接口)与第一压缩缸1a的吸气口相连,第二四通阀2b的S管(第二接口)与第二压缩缸2a的吸气口相连。第二四通阀2b的C管(第三接口)与第一控制阀6a的第二端及室外换热器3的第一端同时连接;第一压缩缸1a的排气口与第一四通阀2a的D管(第一接口)连接,第一四通阀2a的E管(第四接口)与第一中间换热器5a的第二端相连通,第一四通阀2a的S管(第二接口)与第一压缩缸的吸气口相连,第一四通阀2a的C管(第三接口)与第一控制阀6a的第一端及第二控制阀6b的第一端相连接,而第一控制阀6a的第二端与第二四通阀2b的C管(第三接口)及室外换热器3的第一端相连。
室外换热器3为风冷或水冷换热器,第一中间换热器5a、第二中间换热器5b为制冷剂与末端循环水之间进行热交换的换热器,可以是板式换热器、套管式换热器或者是高效罐换热器等结构形式。闪蒸器10的四个接口分别与第一节流装置4a、第二节流装置4b、第三节流装置4c及压缩机补气缸(即第三压缩缸1c)的吸气口相连接,室内换热器71和72为表冷器。
进一步可选地,水循环回路包括第一循环出水管、第一循环回水管,第二循环出水管和第二循环回水管;第一循环出水管和第一循环回水管形成第一主回路,第一主回路与第一中间换热器5a耦合;第二循环出水管和第二循环回水管形成第二主回路,第二主回路与第二中间换热器5b耦合;第一主回路上设有第一循环泵8a,第二主回路上设有第二循环泵8b。第一循环出水管与第二循环出水管之间设有多条第一支水路,第一循环回水管与第二循环回水管之间设有多条第二支水路;每个换热组件中的所有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分别连接一条第一支水路,每个换热组件中的所有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分别连接一条第二支水路;第一支水路与每个室内换热组件的所有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以及第二支水路与每个室内换热组件中的所有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之间分别设置三通阀,三通阀有分水和集水的功能。
本实施例中冷媒循环回路中使用的制冷剂除了常规不可燃制冷剂外还适用于R32、R152a、R717、R1234ze(E)等具有一定可燃性的低GWP值制冷剂及其混合物。
本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采用上述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在不同的运行模式下,控制第一中间换热器5a通过水循环回路与每个室内换热组件中的一个室内换热器进行热交换,第二中间换热器5b通过水循环回路与每个室内换热组件中的另一个室内换热器进行热交换;或者,控制第一中间换热器5a通过水循环回路与一部分室外换热组件中的所有室内换热器同时进行热交换;第二中间换热器5b通过水循环回路与另一部分室外换热组件中的所有室内换热器同时进行热交换。
具体的,通过控制第一控制阀6a和第二控制阀6b的开闭情况,控制第一四通阀2a和第二四通阀2b的连接状态,以及控制位于多条第一支水路和多条第二支水路上的三通阀的连通状态,使第一中间换热器5a通过第一主回路与每个室内换热组件中的一个室内换热器进行热交换,第二中间换热器5b通过第二主回路与每个室内换热组件中的另一个室内换热器进行热交换;或者,使第一中间换热器5a通过第一主回路与一部分室外换热组件中的所有室内换热器同时进行热交换;第二中间换热器5b通过第二主回路与另一部分室外换热组件中的所有室内换热器同时进行热交换。
本实施例的制冷系统通过系统设置的控制阀件以及水泵流量的调节可以实现制冷、制热、热回收和再热除湿运行模式。其中制冷、制热模式可以实现双供水温度,利用梯级换热原理减少室内空气与换热器之间的传热温差,降低不可逆损失,有效提高系统能效。同时在除湿时通过使迎风侧室内换热器制冷除湿,背风侧换热器制热升温,从而解决了温度不高、相对湿度大的过渡季节(如长江流域的“梅雨季节”和华南地区的“回南天”)除湿时出风温度低、舒适性差的问题,以及还实现了一部分房间制冷,另一部分房间制热,解决了大空间空调区域不同房间同时需要制冷、制热运行的矛盾。另外闪蒸器及与其相连的压缩缸起到到补气增焓、保证制冷剂供应调节以及充分发挥冷凝器换热面积的作用。
进一步可选地,在制冷模式下,控制第一四通阀2a和第二四通阀2b均处于第一导通状态,控制第一控制阀6a打开,控制第二控制阀6b关闭;控制第一循环出水管与所有第一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之间导通,第一循环回水管与所有第一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之间导通,控制第二循环出水管与所有第二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之间导通,第二循环回水管与所有第二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之间导通,使第一中间换热器5a通过第一主回路与所有第一室内换热器进行热交换,第二中间换热器5b通过第二主回路与所有第二室内换热器进行热交换。
具体的,如图1所示,在制冷模式运行时,第一四通阀2a及第二四通阀2b均处于第一导通状态,第一控制阀6a处于导通状态、第二控制阀6b处于关闭状态,压缩机1的一个高温高压排气分别经过第一四通阀2a、第一控制阀6a与另一个流经第二四通阀2b的高温高压排气汇合后进入室外换热器3,在室外换热器3中冷凝放热变为高温高压制冷剂过冷液体,此时第一节流装置4a全开,第一节流装置4a开度由闪蒸器10内中间压力决定,参考中间压力对应的饱和温度=(冷凝器出口温度+(高温蒸发温度+低温蒸发温度)/2)/2,制冷剂经第一节流装置4a一级节流后变为两相状进入闪蒸器10中,气液两相态的制冷剂在闪蒸器10中分离后分为中压低温两相制冷剂,即饱和气相和饱和液相,其中气体制冷剂则进入补气缸进行压缩,液体制冷剂经过第二节流装置4b、第三节流装置4c节流降压后分别进入第二中间换热器5b和第一中间换热器5a变为低温低压的制冷剂两相状态,部分低温低压的制冷剂在第一中间换热器5a和第二中间换热器5b中分别与从室内换热器3中出来的冷水进行换热,制冷剂蒸发吸热变为低温低压的制冷剂饱和或过热气体状态。该模式下,从第一中间换热器5a、第二中间换热器5b中出来的低压制冷剂气体分别通过第一四通阀2a和第二四通阀2b进入压缩机的两个吸气口,低压气态制冷剂分别在两个气缸和补气缸中被压缩为高温高压制冷剂气体排出完成整个制冷循环。在制冷运行模式下,第一中间换热器5a、第二中间换热器5b分别与室内背风侧、迎风侧室内换热器中出来的循环水进行换热,此时配合第一中间换热器5a、第二中间换热器5b的配置以及调节第一循环泵和第二循环泵8b的流量使得经过第二中间换热器5b的冷冻水温度高于经过第一中间换热器5a的冷冻水温度,这样可以实现制冷剂侧和水侧的能量梯级利用效果。即第二中间换热器5b的蒸发温度相对于常规制冷系统高、而第一中间换热器5a的蒸发温度与常规制冷系统相当,因此可以实现制冷系统能效的提升。同样在室内换热器中,迎风侧水温高于背风侧水温,室内被处理空气先经高温室内换热器降温处理后再与低温室内换热器进行换热,减小了换热温差、降低了不可逆换热损失,有效提高系统能效。该模式下第二循环泵8b将室内回水泵至第二中间换热器5b中与制冷剂进行换热后降温为中温冷冻水,从第二中间换热器5b中出来的中温冷冻水分别经过三通阀9h、9c进入室内迎风侧换热器72b、71b,对制冷房间内的空气进行初步降温处理,从室内迎风侧换热器72b、71b中出来的冷冻水分别经过三通阀9i和9d进入第二循环泵8b的入口,在第二循环泵8b的作用下被送出;第一循环泵8a将室内回水泵至第一中间换热器5a中与制冷剂进行换热后降温为低温冷冻水,从第一中间换热器5a中出来的低温冷冻水分别经过三通阀9f、9a进入室内背风侧换热器72a、71a,对经迎风侧换热器初步降温处理后得空气进行进一步的降温除湿处理,从室内迎风侧换热器72a、71a中出来的冷冻水分别经过三通阀9e和9b进入第一循环泵的入口,在第一循环泵8a的作用下被送出。
进一步可选地,在制热模式下,控制第一四通阀2a和第二四通阀2b均处于第二导通状态,控制第一控制阀6a打开,控制第二控制阀6b关闭;控制第一循环出水管与所有第二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之间导通,第一循环回水管与所有第二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之间导通,控制第二循环出水管与所有第一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之间导通,第二循环回水管与所有第一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之间导通,使第一中间换热器5a通过第一主回路与所有第二室内换热器进行热交换,第二中间换热器5b通过第二主回路与所有第一室内换热器进行热交换。
具体的,制热模式运行时,如图2所示,第一四通阀2a和第二四通阀2b处于第二导通状态,第一控制阀6a打开、6b关闭。压缩机的补气缸和第二压缩缸1b(排量为Vb的气缸)汇合后的高温高压排气经过第二四通阀2b进入室外第二中间换热器5b,第一压缩缸1a(排量为Va的气缸)的排气经过第一四通阀2a进入第一中间换热器5a,其中进入迎风侧第一中间换热器5a的是低冷凝压力的冷媒,进入背风侧第二中间换热器5b的是高冷凝压力的冷媒,两部分冷媒分别在第一中间换热器5a和5b中冷凝放热变为高温高压制冷剂过冷液体,形成制热双冷凝温度的系统,此时第一节流装置4a全开,第二节流装置4b、第三节流装置4c的开度由闪蒸器10内中间压力以及两个中间换热器内的制冷剂流量分配决定。两部分制冷剂液体分别经过第二节流装置4b、第三节流装置4c节流降压后进入闪蒸器10,在闪蒸器10内部气液分离后将两相态的制冷剂分离为饱和气体和饱和液体两种状态,其中低温中压液体制冷剂经第一节流装置4a进一步节流后进入室外换热器3中,低温低压的制冷剂在室外换热器3中蒸发吸热变为低温低压的制冷剂饱和或过热气体状态;而闪蒸器10中的中压制冷剂气体进入补气缸1c进行压缩后与另一气缸的排气汇合。从室外换热器3中出来的低压制冷剂气体,一部分经过第二四通阀2b进入压缩机对应气缸的吸气口,低压气态制冷剂在两个气缸中被压缩为高温高压制冷剂气体后从排气口排出,进入第二中间换热器5b;另一部分冷媒经第一控制阀6a、第一四通阀2a进入压缩机对应气缸的吸气口,在对应气缸中被压缩为高温高压制冷剂气体从排气口排出,进入第一中间换热器5a,从而完成整个循环。在制热运行模式下,第一中间换热器5a与室内侧背风侧室内换热器中出来的循环水进行热交换,而第二中间换热器5b与室内侧迎风侧室内换热器出来的循环水进行热交换,背风侧水温高于迎风侧水温,室内被处理空气先经过低冷凝温度的换热器处理后再与高冷凝温度的室内换热器进行换热,形成了室内高低冷凝温度的双温系统,减小了换热温差、降低了不可逆换热损失。有效提高系统能效。该模式下第二循环泵8b将室内回水泵至第二中间换热器5b中与制冷剂进行换热后被加热为高温热水,从第二中间换热器5b中出来的高温热水分别经过三通阀9f、9a进入室内背风侧换热器72a、71a,对经迎风侧换热器加热后的空气进行进一步的加热,从室内背风侧换热器72a、71a中出来的热水分别经过三通阀9e和9b进入第二循环泵8b的入口,在第二循环泵8b的作用下被送出;第一循环泵8a将室内回水泵至第一中间换热器5a中与制冷剂进行换热后降温为中温热水,从第一中间换热器5a中出来的中温热水分别经过三通阀9h、9c进入室内迎风侧换热器72b、71b,对室内回风进行初步的加热。从室内迎风侧换热器72b、71b中出来的冷冻水分别经过三通阀9i和9d进入第一循环泵的入口,在第一循环泵8a的作用下被送出。
进一步可选地,在除湿模式下,控制第一四通阀2a处于第二导通状态,控制第二四通阀2b均处于第一导通状态,控制第一控制阀6a关闭,控制第二控制阀6b打开;控制第一循环出水管与所有第一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之间导通,第一循环回水管与所有第一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之间导通,控制第二循环出水管与所有第二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之间导通,第二循环回水管与所有第二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之间导通,使第一中间换热器5a通过第一主回路与所有第一室内换热器进行热交换,第二中间换热器5b通过第二主回路与所有第二室内换热器进行热交换。
具体的,除湿模式运行时,如图3所示,第一四通阀2a处于第二导通状态,第二四通阀2b与制冷工况相同处于第一导通状态,第一控制阀6a关闭、第二控制阀6b打开。补气缸和第二压缩缸1b(排量为Vb的气缸)汇合后的高温高压排气经过第二四通阀2b进入室外换热器3,另一部分经过第一四通阀2a进入第一中间换热器5a,在室外换热器3和第一中间换热器5a中冷凝放热变为高温高压制冷剂过冷液体,此时第二节流装置4b全开、从室外换热器3和第一中间换热器5a中出来的制冷剂过冷液体分别经过第一节流装置4a、第三节流装置4c节流降压后进入闪蒸器10中变为低温中压的两相制冷剂,闪蒸器10中的低温中压液体制冷剂经第二节流装置4b进一步节流之后变成低温低压的两相制冷剂进入第二中间换热器5b中,低温低压的制冷剂在第二中间换热器5b中蒸发吸热变为低温低压的制冷剂饱和或过热气体状态;而闪蒸器10中的气态制冷则进入补气缸1c进行压缩进入下一个循环。从第二中间换热器5b中出来的低压制冷剂气体,一部分经过第二四通阀2b进入压缩机对应的吸气口;另一部分经过第二控制阀6b、第一四通阀2a进入压缩机对应吸气口,两部分低压气态制冷剂分别在对应气缸中被压缩为高温高压制冷剂气体,其中排量为Vb的第二压缩缸1b经压缩后的高温高压气态制冷剂与补气缸1c排气汇合后从对应的排气口排出,第一压缩缸1a则经压缩后单独排出完成整个制冷剂循环。在除湿运行模式下,第一中间换热器5a、第二中间换热器5b分别与第一室内换热器71a、72a和第二室内换热器71b、72b中出来的循环水进行热量换热。其中第二中间换热器5b作为蒸发器为空调房间迎风侧换热器提供冷冻水用来对室内回风进行降温除湿处理,第一中间换热器5a作为冷凝器用于加热水室内背风侧换热器回水,热水用于对经室内迎风侧换热器降温除湿处理后的低温空气进行加热,通过回收冷凝热量用于提高室内回风温度,满足过渡季节除湿不降温的目的,提高室内环境热舒适性、同时解决了常规再热技术方案能耗高的问题。该模式下第二循环泵8b将室内回水泵至第二中间换热器5b中与制冷剂进行换热后降温为低温冷冻水,从第二中间换热器5b中出来的低温冷冻水分别经过三通阀9h、9c进入室内迎风侧换热器72b、71b,将室内空气进行降温除湿处理。从室内迎风侧换热器72b、71b中出来的冷冻水分别经过三通阀9i和9d汇合后进入第二循环泵8b的入口,在第二循环泵8b的作用下被送出;第一循环泵8a将室内回水泵至第一中间换热器5a中与制冷剂进行换热后被加热为高温热水,从第一中间换热器5a中出来的高温热水分别经过三通阀9f、9a进入室内背风侧换热器72a、71a,对经迎风侧降温除湿处理后得空气进行加热升温,提高送风温度保证室内的舒适度。从室内背风侧换热器72b、71b中出来的冷冻水分别经过三通阀9i和9d进入第一循环泵8a的入口,在第一循环泵8a的作用下被送出。
进一步可选地,在热回收模式下,控制第一四通阀2a处于第二导通状态,控制第二四通阀2b均处于第一导通状态,控制第一控制阀6a关闭,控制第二控制阀6b打开;控制第一循环出水管与一部分室外换热组件中的所有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导通,第一循环回水管与这部分室外换热组件中的所有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导通;控制第二循环出水管与另一部分室外换热组件中的所有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导通,第二循环回水管与这部分室内换热组件中的所有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之间导通,使第一中间换热器5a通过第一主回路与一部分室外换热组件中的所有室内换热器同时进行热交换,第二中间换热器5b通过第二主回路与另一部分室外换热组件中的所有室内换热器同时进行热交换。
具体的,热回收模式运行时,如图4和图5所示,第一四通阀2a处于第二导通状态,第二四通阀2b与制冷工况相同处于第一导通状态,第一控制阀6a关闭、第二控制阀6b打开。压缩机的补气缸1c和第二压缩缸1b(排量为Vb的气缸)汇合后的高温高压排气经过第二四通阀2b进入室外换热器3,另一部分经过第一四通阀2a进入第一中间换热器5a,在室外换热器3和第一中间换热器5a中冷凝放热变为高温高压制冷剂过冷液体,此时第二节流装置4b全开、从室外换热器3和第一中间换热器5a中出来的制冷剂过冷液体分别经过第一节流装置4a、第三节流装置4c节流降压后进入闪蒸器10中变为低温中压的两相制冷剂,闪蒸器10中的低温中压液体制冷剂经第二节流装置4b进一步节流之后变成低温低压的两相制冷剂进入第二中间换热器5b中,低温低压的制冷剂在第二中间换热器5b中蒸发吸热变为低温低压的制冷剂饱和或过热气体状态;而闪蒸器10中的气态制冷则进入补气缸1c进行压缩进入下一个循环。从第二中间换热器5b中出来的低压制冷剂气体,一部分经过第二四通阀2b进入压缩机的对应吸气口;另一部分经过第二控制阀6b及第一四通阀2a进入压缩机的另一个气缸,低压气态制冷剂分别在两个对应的气缸中进行压缩,其中排量为Vb的第二压缩缸1b经压缩后的高温高压气态制冷剂与补气缸1c排气汇合后从对应的排气口排出,第一压缩缸1a则经压缩后单独排出完成整个制冷剂循环。
图4为热回收模式下水侧热交换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在该模式下,第一中间换热器5a、第二中间换热器5b分别与室内侧室内换热器中出来的循环水进行热量换热。其中第二中间换热器5b作为蒸发器为空调房间换热器72a、72b提供冷冻水用来对室内回风制冷降温,第一中间换热器5a作为冷凝器用于对制热房间的回水进行加热,加热后的高温热水被送回制热房间内对室内回风进行加热处理。该模式既能解决大空间建筑不同房间制冷制热模式不同步的问题,又能够实现热量回收,提高系统能效。该模式下第二循环泵8b将室内回水泵至第二中间换热器5b中与制冷剂进行换热后降温为低温冷冻水,从第二中间换热器5b中出来的低温冷冻水分别经过三通阀9f、9h进入其中一个房间的室内侧换热器72b、72a,将室内空气进行降温或降温除湿处理。从其中一个房间的室内迎风侧换热器72b、72a中出来的冷冻水分别经过三通阀9i和9e汇合后进入第二循环泵8b的入口,在第二循环泵8b的作用下被送出;第一循环泵8a将另一房间的室内回水泵至第一中间换热器5a中与制冷剂进行换热后被加热为高温热水,从第一中间换热器5a中出来的高温热水分别经过三通阀9c、9a进入另一房间的室内换热器71b、71a,对该房间的空气进行加热升温。从该房间室内换热器71b、71a中出来的冷冻水分别经过三通阀9d和9b进入第一循环泵8a的入口,在第一循环泵8a的作用下被送出。
图5所示为热回收模式的另一种实施方式,其与图4所示的热回收模式制冷剂侧形式相同,只是水侧制冷和制热的房间不同。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专利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提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17)

1.一种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冷媒循环回路和水循环回路;
所述冷媒循环回路包括第一压缩缸、第二压缩缸和第三压缩缸;所述第一压缩缸的排气口与第一四通阀的第一接口相连,所述第一四通阀的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一压缩缸的吸气口相连;所述第二压缩缸的排气口和所述第三压缩缸的排气口相连后与第二四通阀的第一接口相连,所述第二四通阀的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二压缩缸的吸气口相连;所述第二四通阀的第三接口与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端相连,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与闪蒸器的第一端相连,所述闪蒸器的第二端与第一中间换热器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一中间换热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四通阀的第四接口相连;所述闪蒸器的第三端与第二中间换热器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二中间换热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四通阀的第四接口相连;所述闪蒸器的第四端与所述第三压缩缸的吸气口相连;
所述冷媒循环回路还包括连接管,所述连接管的第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二四通阀与所述室外换热器之间的管路上,所述连接管的第二端连接在所述第二中间换热器与所述第二四通阀之间的管路上,所述连接管上分别设有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所述第一四通阀的第三接口与所述第一控制阀和所述第二控制阀之间的管路相连;
所述水循环回路与所述第一中间换热器和所述第二中间换热器分别耦合;所述水循环回路包括分设在多个室内空间的多个室内换热组件,每个所述室内换热组件包括沿空气流通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室内换热器和第二室内换热器,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位于背风侧,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位于迎风侧;
在不同运行模式下,所述第一中间换热器通过所述水循环回路与每个所述室内换热组件中的一个室内换热器进行热交换,所述第二中间换热器通过所述水循环回路与每个所述室内换热组件中的另一个室内换热器进行热交换;
或者,所述第一中间换热器通过所述水循环回路与一部分室外换热组件中的所有室内换热器同时进行热交换;所述第二中间换热器通过所述水循环回路与另一部分室外换热组件中的所有室内换热器同时进行热交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循环回路包括第一循环出水管、第一循环回水管,第二循环出水管和第二循环回水管;所述第一循环出水管和所述第一循环回水管形成第一主回路,所述第一主回路与所述第一中间换热器耦合;所述第二循环出水管和所述第二循环回水管形成第二主回路,所述第二主回路与所述第二中间换热器耦合;
所述第一循环出水管与所述第二循环出水管之间设有多条第一支水路,所述第一循环回水管与所述第二循环回水管之间设有多条第二支水路;
每个换热组件中的所有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分别连接一条第一支水路,每个换热组件中的所有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分别连接一条第二支水路;
所述第一支水路与每个室内换热组件的所有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第二支水路与每个室内换热组件中的所有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之间分别设置三通阀。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回路上设有第一循环泵,所述第二主回路上设有第二循环泵。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循环回路包括一个压缩机,所述压缩机为三缸双吸双排带补气的压缩机,所述压缩机的三个压缩缸具有独立的吸气口,其中一个压缩缸为补气缸,所述补气缸的排气与另外两个气缸中的一个气缸的排气在压缩机外部汇合,这两个压缩缸汇合后的排气与另一个独立压缩缸的排气分别从两个排气口排出。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循环回路包括两个压缩机,分别为第一压缩机和第二压缩机,所述第一压缩缸位于所述第一压缩机内;所述第二压缩缸和所述第三压缩缸位于所述第二压缩机内,且所述第三压缩缸从所述第二压缩缸的中压吸气,所述第二压缩缸的排气与所述第三压缩缸的排气在所述第二压缩机的排气口汇合,所述第一压缩机的排气口与所述第一四通阀的第一接口相连,所述第二压缩机的排气口与所述第二四通阀的第一接口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压缩缸的排量为Va,所述第二压缩缸的排量为Vb,需满足:Va/Va的取值范围为0.5-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压缩缸的排量为Vc,需满足:Vc/(Va+Vb)的取值范围为0.05-0.3。
8.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中间换热器的换热面积与所述第一压缩缸的排气量呈正比,所述第二中间换热器的换热面积与所述第二压缩缸的排气量呈正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与所述闪蒸器的第一端之间设有第一节流装置,所述闪蒸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中间换热器的第一端之间设有第二节流装置;所述闪蒸器的第三端与所述第二中间换热器之间设有第三节流装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外换热器为风冷换热器或水冷换热器;
和/或,所述第一中间换热器和所述第二中间换热器为板式换热器、套管式换热器或高效罐换热器;
和/或,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和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为表冷器。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循环回路中使用的制冷剂选自不可燃制冷剂、可燃的低GWP值制冷剂及其混合物。
12.一种采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不同的运行模式下,控制所述第一中间换热器通过所述水循环回路与每个所述室内换热组件中的一个室内换热器进行热交换,所述第二中间换热器通过所述水循环回路与每个所述室内换热组件中的另一个室内换热器进行热交换;
或者,控制所述第一中间换热器通过所述水循环回路与一部分室外换热组件中的所有室内换热器同时进行热交换;所述第二中间换热器通过所述水循环回路与另一部分室外换热组件中的所有室内换热器同时进行热交换。
13.一种采用权利要求2-10任意一项所述的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通过控制所述第一控制阀和所述第二控制阀的开闭情况,控制所述第一四通阀和所述第二四通阀的连接状态,以及控制位于多条第一支水路和多条第二支水路上的三通阀的连通状态,使所述第一中间换热器通过第一主回路与每个所述室内换热组件中的一个室内换热器进行热交换,所述第二中间换热器通过第二主回路与每个所述室内换热组件中的另一个室内换热器进行热交换;
或者,使所述第一中间换热器通过第一主回路与一部分所述室外换热组件中的所有室内换热器同时进行热交换;所述第二中间换热器通过第二主回路与另一部分所述室外换热组件中的所有室内换热器同时进行热交换。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一种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制冷模式下,控制所述第一四通阀和所述第二四通阀均处于第一导通状态,控制所述第一控制阀打开,控制所述第二控制阀关闭;
控制所述第一循环出水管与所有第一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之间导通,所述第一循环回水管与所有第一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之间导通,控制所述第二循环出水管与所有第二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之间导通,所述第二循环回水管与所有第二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之间导通,使所述第一中间换热器通过所述第一主回路与所有第一室内换热器进行热交换,所述第二中间换热器通过所述第二主回路与所有第二室内换热器进行热交换。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一种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制热模式下,控制所述第一四通阀和所述第二四通阀均处于第二导通状态,控制所述第一控制阀打开,控制所述第二控制阀关闭;
控制所述第一循环出水管与所有第二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之间导通,所述第一循环回水管与所有第二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之间导通,控制所述第二循环出水管与所有第一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之间导通,所述第二循环回水管与所有第一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之间导通,使所述第一中间换热器通过第一主回路与所有第二室内换热器进行热交换,所述第二中间换热器通过第二主回路与所有第一室内换热器进行热交换。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一种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除湿模式下,控制所述第一四通阀处于第二导通状态,控制所述第二四通阀均处于第一导通状态,控制所述第一控制阀关闭,控制所述第二控制阀打开;
控制所述第一循环出水管与所有第一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之间导通,所述第一循环回水管与所有第一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之间导通,控制所述第二循环出水管与所有第二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之间导通,所述第二循环回水管与所有第二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之间导通,使所述第一中间换热器通过第一主回路与所有第一室内换热器进行热交换,所述第二中间换热器通过第二主回路与所有第二室内换热器进行热交换。
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一种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热回收模式下,控制所述第一四通阀处于第二导通状态,控制所述第二四通阀均处于第一导通状态,控制所述第一控制阀关闭,控制所述第二控制阀打开;
控制所述第一循环出水管与一部分室外换热组件中的所有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导通,所述第一循环回水管与这部分室外换热组件中的所有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导通;控制所述第二循环出水管与另一部分室外换热组件中的所有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导通,所述第二循环回水管与这部分室内换热组件中的所有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之间导通,使所述第一中间换热器通过第一主回路与一部分室外换热组件中的所有室内换热器同时进行热交换,所述第二中间换热器通过第二主回路与另一部分室外换热组件中的所有室内换热器同时进行热交换。
CN202110762735.8A 2021-07-06 2021-07-06 一种制冷系统及控制方法 Active CN11346522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762735.8A CN113465220B (zh) 2021-07-06 2021-07-06 一种制冷系统及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762735.8A CN113465220B (zh) 2021-07-06 2021-07-06 一种制冷系统及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65220A CN113465220A (zh) 2021-10-01
CN113465220B true CN113465220B (zh) 2024-05-10

Family

ID=778785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762735.8A Active CN113465220B (zh) 2021-07-06 2021-07-06 一种制冷系统及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465220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271105A (ja) * 2003-03-11 2004-09-30 Hitachi Home & Life Solutions Inc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204494897U (zh) * 2015-03-03 2015-07-22 广州市顺景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环保节能型并联式冷暖双工况温湿度调控设备
WO2019000868A1 (zh) * 2017-06-30 2019-01-03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和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
CN210725423U (zh) * 2019-10-31 2020-06-09 清华大学 可调温除湿的空调系统
CN211422911U (zh) * 2019-10-18 2020-09-04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压缩机及空调系统
CN212339674U (zh) * 2020-07-02 2021-01-12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
CN215930175U (zh) * 2021-07-06 2022-03-0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制冷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72076B2 (ja) * 2012-12-20 2017-02-0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271105A (ja) * 2003-03-11 2004-09-30 Hitachi Home & Life Solutions Inc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204494897U (zh) * 2015-03-03 2015-07-22 广州市顺景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环保节能型并联式冷暖双工况温湿度调控设备
WO2019000868A1 (zh) * 2017-06-30 2019-01-03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和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
CN211422911U (zh) * 2019-10-18 2020-09-04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压缩机及空调系统
CN210725423U (zh) * 2019-10-31 2020-06-09 清华大学 可调温除湿的空调系统
CN212339674U (zh) * 2020-07-02 2021-01-12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
CN215930175U (zh) * 2021-07-06 2022-03-0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制冷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65220A (zh) 2021-10-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425764B (zh) 换热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07860151B (zh) 热泵系统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01713599B (zh) 空调热泵装置
CN111237928B (zh) 一种双温双闪发空调制冷系统
CN110425765B (zh) 换热系统及控制方法
WO2022110898A1 (zh) 一种新风空调系统及其热回收方法
CN111503926A (zh) 热泵系统
KR20200114031A (ko) 공기조화 장치
CN215930175U (zh) 一种制冷系统
CN110631286B (zh) 换热系统及控制方法
CN210832213U (zh) 空调器
CN215930176U (zh) 一种制冷系统
CN215638113U (zh) 一种制冷系统
CN215638112U (zh) 一种制冷系统
CN219037133U (zh) 一种多蒸发器并行化霜空气源热泵单热机组
CN107883600A (zh) 一拖二空调系统
CN113465220B (zh) 一种制冷系统及控制方法
CN213334691U (zh) 一种双冷凝温度热泵系统
CN210832603U (zh) 空调器
CN114046612A (zh) 具有双蒸发温度的空调\地暖\地冷多联系统
CN210740787U (zh) 换热系统
CN210892242U (zh) 换热系统
CN210892244U (zh) 换热系统
CN112577103A (zh) 一种多联机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CN113432172A (zh) 热泵机组室内单元和热泵机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