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463561A - 自动平衡循环输沙动床模型试验水槽 - Google Patents

自动平衡循环输沙动床模型试验水槽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463561A
CN113463561A CN202110769081.1A CN202110769081A CN113463561A CN 113463561 A CN113463561 A CN 113463561A CN 202110769081 A CN202110769081 A CN 202110769081A CN 113463561 A CN113463561 A CN 11346356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and
bed section
water
water tank
ta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76908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463561B (zh
Inventor
杨元平
张芝永
王瑞锋
陈刚
陈韬霄
何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Institute of Hydraulics and Estuary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Institute of Hydraulics and Estuar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Institute of Hydraulics and Estuary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Institute of Hydraulics and Estuary
Priority to CN202110769081.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463561B/zh
Publication of CN1134635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6356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46356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6356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BHYDRAULIC ENGINEERING
    • E02B1/00Equipment or apparatus for, or methods of, general hydraulic engineering, e.g. protection of constructions against ice-strains
    • E02B1/02Hydraulic mode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Aerodynamic Tests, Hydrodynamic Tests, Wind Tunnels, And Water Tan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自动平衡循环输沙动床模型试验水槽,包括槽体和循环水池,循环水池与槽体首尾相接;槽体从前往后依次连接设置有第一定床段、动床段和第二定床段;第二定床段配置沉沙池,沉沙池底部的排沙口通过输沙管与第一定床段相连;沉沙池远离动床段的一侧配置有拦沙网,拦沙网底部与沉沙池边缘相配合,拦沙网与水流流向逆向倾斜设置。本发明将冲至下游的泥沙全部自动补回至上游,在研究局部工程周边河床冲刷试验的过程中,无需另外补充泥沙,实现自动输沙平衡,保证试验条件稳定、动床维持冲淤动态平衡。

Description

自动平衡循环输沙动床模型试验水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利试验技术领域,具体涉及自动平衡循环输沙动床模型试验水槽。
背景技术
在水利试验技术领域中,河工模型试验是运用河流动力学知识,根据水流和泥沙运动力学相似原理,模拟与原型相似的边界条件和动力学条件,研究河流在天然河流情况下或在有水工建筑物的情况下水流结构、河床演变过程和工程方案效果的一种方法。
河工模型试验可分为定床和动床两大类。模型水流为清水,在水流作用下河床不发生变形的称为定床模型;模型水流挟带泥沙,在水流作用下河床发生冲淤变形的称为动床模型。河床变形显著或要了解河道冲淤情况时,则要采用动床模型。动床模型除水流因素外还要满足泥沙运动相似条件,动床模型的河床常用天然沙或轻质沙制作,在动床模型试验时,动床段的泥沙在水流作用下起动,以悬移、推移方式向下游运动。在实验室研究局部工程周边冲刷时,由于上游来沙量难以控制,整个河床为处于非平衡输沙状态,与天然情况的平衡输沙不一致。
授权公告号为CN 105136427 B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小型沉积水槽泥沙循环及流量定量控制系统,包括:储存水的水箱;水沙混合箱,用于接收水和沙以形成水沙混合物;用于进行沉积模拟实验的水槽,具有上水口和下水口;水泵,具有:从水箱抽水的抽水口;将水泵所抽取的水的一部分提供给水沙混合箱的第一排水口;和将水泵所抽取的水的其余部分返回至水箱的第二排水口;滤沙装置,其接收从水槽排出的水沙混合物并将水沙混合物进行水和沙的分离,所分离出的水返回至水箱;和用于将所分离出的沙从滤沙装置传送至水沙混合箱的传送器。该发明公开的系统能实现同时进行的水循环和泥沙循环,并可以采用价格低廉的大流量水泵来实现对水流的定量控制,降低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动床段泥沙含量处于动态平衡、试验条件保持稳定的,水流冲击噪声小、水流能耗低的自动平衡循环输沙动床模型试验水槽,以解决河床泥沙冲淤不平衡及剧烈变化引起的试验偏差等问题,使水槽动床段始终维持在动态平衡状态,解决桥墩等构筑物的冲刷验试中对局部冲刷深度难以分离问题。
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自动平衡循环输沙动床模型试验水槽,包括槽体和循环水池,循环水池的出水端与槽体的前端相连通,循环水池的进水端与槽体的后端相连通;槽体包括从前往后依次连接的第一定床段、动床段和第二定床段;如此,槽体与循环水池首尾相接,形成水流的循环通道;动床段铺设泥沙,在水流的冲击下模拟局部构筑物周边河床冲淤等情况。
第二定床段配置有沉沙池,沉沙池的底部设有排沙口,排沙口通过输沙管与第一定床段相连;如此,动床段的泥沙在水流冲击的作用下进入第二定床段,含沙水流流经沉沙池时,其中的泥沙在拦沙网的作用下在沉沙池中下沉并导向排沙口,再采用泥沙泵等设备将进入沉沙池的高含沙的水流通过输沙管输送到槽体上游的第一定床段,与来自循环水池的清水混合,并随重新流动至动床段。如此,实现床面冲刷出多少泥沙,在水槽上游即补充了等量的泥沙,还可以防止泥沙随水流进入循环水池,避免循环水池出现泥沙沉积。
优选的,沉沙池为一设于第二定床段尾端的梯形槽,排沙口为矩形。沉沙池的边壁倾斜设置,且沉沙池边壁的倾斜角度大于泥沙休止角,以防泥沙落淤堆积在沉沙池的边壁斜坡上。
沉沙池远离动床段的一侧配置有拦沙网,拦沙网的底部与沉沙池的边缘相配合,拦沙网的顶部与水流流向逆向倾斜设置;如此,沉沙池上方低含沙水流中的未及时沉降细小泥沙颗粒可以由拦沙网进行拦截,被拦截的泥沙颗粒由拦沙网的网体向下落入沉沙池内。从而保证通过第二定床段流入循环水池的水流中不含泥沙,而从动床段冲刷出来的泥沙在泥沙泵的作用下可以通过输沙管全部回注到第一定床段,实现自动补沙和平衡循环输沙,保证试验条件稳定和一致。拦沙网倾斜设置,有利于泥沙颗粒在网体前沿向下沉降,避免泥沙堆积在拦沙网的网体上,防止网体堵塞。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拦沙网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15°~30度。拦沙网的保持一定的倾斜角度,可以保证滤沙效果,一方面可以降低泥沙可以在拦沙网本体上的附着力,另一方面还可以防止泥沙颗粒沉积在拦沙网底部。拦沙网底部沿沉沙池的边缘固定,顶部也直接固定于槽体侧壁相同高度,拦沙网网体成自身拉紧状态,表面平整,不变形、不卷曲,从而防止泥沙附着在拦沙网表面,保证水流流动顺畅。另外,设置拦沙网对流动的水体具有切割作用,有利于水体维持均匀和稳定。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循环水池进水端配置有导流组件;如此,水流从第二定床段进入循环水池后,在导流组件的引导作用下转向,防止水体回流,减少水流的能量消耗。
优选的,导流组件包括竖直设置的固定轴,固定轴的侧壁配置有闭合的滑槽,滑槽包括下行轨道和上行轨道;固定轴的外侧配置有竖直设置的支撑条,支撑条能够围绕固定轴旋转;支撑条背向固定轴的一侧连接有叶板,叶板与支撑条之间配置有“Z”型连接件,连接件套设在支撑条内,并且连接件的一端与叶板相连接,连接件的另一端与滑槽滑动连接。
由此,叶板可以随支撑条一起固定轴旋转,在旋转过程中,连接件与滑槽中的下行轨道以及上行轨道相互配合时,叶板在水流的冲击作用下可在水平向状态与竖直状态之间切换,实现叶板对水体的导流作用,推动使水体向侧方的循环水池方向快速流动,减小水流能量消耗。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叶板上配置有条纹孔。优选的,叶板的长度方向朝背离固定轴的方向延伸,条纹孔沿叶板的宽度方向延伸。如此,叶板在对水流进行导向的同时,条纹孔随叶板的转动可以由水平方向切换为竖直方向,对流动的水体具有切割作用。叶板上设置多个平行的条纹孔,增强对水体的切割效果,有利于水体稳定。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循环水池的进水端和出水端均为“U”型。如此,循环水池与槽体的衔接处均为圆滑的转角,可以降低或避免水流由槽体排入循环水池时直接冲击循环水池的内壁、或者由循环水池进入槽体时直接冲击槽体的内壁,避免磨损,降低冲击噪音。另外,循环水池的进水端和出水端均为“U”型,可以降低水流的能量损失,保持水流流速。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沉沙池内配置有若干个沿水流方向依次设置的过滤网,若干个过滤网的孔径沿水流方向依次缩小。如此,进入沉沙池的泥沙在多个过滤网的拦截作用下逐层沉降,保证泥沙收集效果。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输沙管的入口端与泥沙泵相连,输沙管上远离泥沙泵的一端与加沙管相连,加沙管设于第一定床段的上方,加沙管的底部配置有漏沙孔。通过泥沙泵提高输沙效率。加沙管设置在第一定床段上方,与槽体内水流流向垂直设置,加沙管内部的高含沙水流通过漏沙孔重新汇入第一定床段,并在上游的水流冲击下进入动床段。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漏沙孔的底部配置有竖直向下的锥形延伸部,锥形延伸部的尖端配置有开口,开口浸入第一定床段的水流中。如此,加沙管内的高含沙水流在锥形延伸部的导流作用下缓慢进入第一定床段,并汇入来自循环水池的清水水流。设置锥形延伸部,可以避免液体飞溅,防止出现气泡。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槽体的侧壁包括由内而外依次设置的吸音层、中空层和保护层,中空层配置有加强板。槽体的侧壁设置吸音层,降低水流流动过程中的噪声传播,优化试验环境。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自动平衡循环输沙动床模型试验水槽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自动平衡循环输沙动床模型试验水槽的部分立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自动平衡循环输沙动床模型试验水槽的沉沙池与拦沙网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自动平衡循环输沙动床模型试验水槽的加沙管的截面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自动平衡循环输沙动床模型试验水槽的槽体侧壁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所示自动平衡循环输沙动床模型试验水槽的导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所示导流组件的俯视图;
图9为图7中固定轴的侧面展开图;
图10为图7中连接件的与叶板的配合示意图;
附图标号:槽体10;循环水池20;第一定床段11;动床段12;第二定床段13;消能池14;凹槽121;升降平台122;沉沙池30;排沙口31;泥沙泵32;输沙管33;拦沙网40;加沙管60;漏沙孔61;锥形延伸部62;开口63;吸音层71;空气层72;保护层73;加强板74;折弯部741;连接侧体742;支撑侧体743;固定块744;导流组件80;固定轴81;滑槽82;下行轨道821;上行轨道822;支撑条83;叶板84;连接件85;连接球851;条纹孔841。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和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图1~图10示意性地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自动平衡循环输沙动床模型试验水槽。如图,该装置包括槽体10和循环水池20,循环水池20的出水端与槽体10的前端相连通,循环水池20的进水端与槽体10的后端相连通;槽体10包括从前往后依次连接的第一定床段11、动床段12和第二定床段13;槽体10的前端安装有水泵,从循环水池20抽水进入槽体 10的第一定床段11,槽体10第二定床段13的下游边界安装泄水阀控制出水。如此,槽体 10与循环水池20首尾相接形成闭合环路,水流从循环水池20进入水槽,流经第一定床段11、动床段12、第二定床段13后再次进入循环水池20,形成水流的循环通道,水流沿图1或图 2中单箭头方向流动。另外,第一定床段11的起始段与第二定床段13的末尾端均设有消能池14,以保证水流平稳。动床段12向下凹陷形成凹槽121,凹槽121内铺设泥沙,在水流的冲击下模拟局部工程周边河床冲淤等情况。必要时,在动床段12的凹槽121底部设置升降平台122,将泥沙铺设在升降平台122上,槽体10与激光传感器配合,通过激光传感器实时监测动床段12泥沙高度,根据激光传感器的监测结果上下移动升降平台122,调整泥沙露出凹槽121的高度,提高试验条件的稳定性。
第二定床段13的下游端配置有沉沙池30,沉沙池30为一设于第二定床段13尾端的梯形槽,底部设有矩形的排沙口31。沉沙池30的长度方向横跨槽体10的两岸,沿第二定床段13的宽度方向延伸。动床段12的泥沙在水流冲击的作用下,以悬移、推移方式向下游运动进入第二定床段13,含沙水流流经沉沙池30时,推移质及水体携带的悬移质在沉沙池30中下沉并导向排沙口31,再采用泥沙泵32等设备将进入沉沙池30的高含沙的水流通过输沙管33输送到槽体10上游的第一定床段11,与来自循环水池20的清水混合,并随重新流动至动床段12。如此,可以防止泥沙随水流冲击进入循环水池20,避免循环水池20出现泥沙沉积。沉沙池30的边壁倾斜设置,并且其倾斜角度大于泥沙休止角,以防泥沙落淤堆积在沉沙池30的边壁斜坡上。
沉沙池30远离动床段12的一侧配置有拦沙网40,用于沉沙池30上方低含沙水流中的未及时沉降细小泥沙颗粒。拦沙网40的底部沿沉沙池30靠近循环水池20的一侧边缘设置,其长度方向横跨槽体10的两岸,拦沙网40的顶部沿水流流向倾斜设置,被拦截的泥沙颗粒沿拦沙网40的网体向下沉降,并且拦沙网40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30°,降低泥沙颗粒在拦沙网40网体上的附着力,有利于泥沙顺利沉降落入沉沙池30内,防止泥沙附着拦沙网40的网体上,避免堵塞。设置拦沙网40进行拦截,保证通过第二定床段13流入循环水池20的水流中不含泥沙。动床段12冲刷出来的泥沙通过沉沙池30进行收集,沉沙池30内的高含沙水体可以全部由输沙管33回注到第一定床段11,实现泥沙的自动平衡循环输沙。泥沙沿图1 或图2中空心箭头方向输送。
通过输沙管33进入第一定床段11的高含沙水体在上游清水水流的冲击作用下重新进入动床段12,实现泥沙的动态平衡,保证试验条件稳定和一致。另外,设置拦沙网40对流动的水体具有切割作用,有利于水体维持均匀和稳定。
设置沉沙池30和拦沙网40对循环水流中的泥沙进行沉降、收集,并采用泥沙泵32与输沙管33的配合将泥沙运送至上游水流,在整个试验水槽中实现自动平衡循环输沙,试验过程中无需额外补充泥沙,降低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泥沙在整个装置内循环,无需人工补沙,避免了人工补沙时因补沙量造成的误差问题。
在沉沙池30沉积的泥沙通过底部的矩形排沙口31进入输沙管33,输沙管33的入口端设有泥沙泵32,能够驱动高含沙水流在输沙管33中输送,泥沙泵32与调节阀配合使用,可以调节输沙管33中的高含沙水流的流量。
输沙管33上远离泥沙泵32的出口端与加沙管60相连接,加沙管60设在第一定床段11 的上方,并且加沙管60横跨槽体10的两岸,垂直于水流流向设置。加沙管60的底部均匀分布若干个漏沙孔61,漏沙孔61的底部配置有竖直向下的锥形延伸部62,锥形延伸部62内部中空、尖端配置有开口63,开口63进入第一定床段11的水流中。如此,通过输沙管33进入加沙管60的高含沙水流可以通过漏沙孔61进入锥形延伸部62,并经由开口63进入第一定床段11。
由于加沙管60与槽体10之间的高度差,加沙管60内部的高含沙水流由漏沙孔61直接排入第一定床段11时会有液体飞溅,设置锥形延伸部62对于高含沙水流起到导向作用,促使高含沙水流较为缓慢的汇入槽体10内的清水水流。另外,高含沙水流中的气泡大多集中在水流的上方,设置锥形延伸部62可以延长高含沙水流的路径,延长高含沙水流在加沙管60 内的停留时间,有助于水流中气体析出,便于消泡。
通过输沙管33与加沙管60的配合,将沉沙池30内沉积的泥沙输送至第一定床段11,高含沙水流与来自循环水池20的清水水流汇合,并在水流的冲击下再次进入动床段12,实现泥沙的自动循环输送,达到泥沙动态平衡的状态,可以保证试验条件的一致性,提高试验结果的准确性。
槽体10的侧壁配置有中空的隔音腔,隔音腔包括由内而外依次设置的吸音层71、空气层72和保护层73。其中,吸音层71配置有吸音棉,用于降低曹体内水流流动的噪声;保护层73为刚性板材,可选用铝合金、钢化玻璃等材质,用于增强槽体10的结构稳定性;空气层72配置有多个加强板74,提高装置稳定性。
加强板74为一内部弯折成折弯部741的板材,折弯部741由槽体10侧壁的顶部向底部竖直延伸。每一加强板74上设有两个弯折方向相反的折弯部741,折弯部741包括连接侧体 742和支撑侧体743,其中,连接侧体742与槽体10的侧壁平行设置,并且连接侧体742上向外突出的表面配置有固定块744,相邻两个折弯部741的连接侧体742中,一个连接侧体742上的固定块744嵌入吸音层71的吸音棉内,另一个连接侧体742上的固定块744嵌入保护层73的刚性板材内,以增强稳定性;支撑侧体743设置在连接侧体742的边缘,连接侧体 742的一侧通过支撑侧体743与加强板74的基材相连,连接侧体742的另一侧通过支撑侧体 743与统一加强板74上的另一连接侧体742相连。如此,加强板74通过连接侧体742与支撑侧体743形成连续弯折结构。
空气层72内相邻两个加强板74反向设置,多个加强板74与吸音层71、保护层73相配合形成类似瓦楞结构用于支撑槽体10侧壁的结构,提高槽体10侧体的结构强度。
槽体10内第二定床段13的水流经过沉沙池30以及拦沙网40后,泥沙沉积,经由输沙管33输送,滤过泥沙后的水流通过消能池14进入循环水池20的进水端。循环水池20与槽体10的连接处设置为“U”型。如此,槽体10内的水体由第一定床段11直至第二定床段13 均为直线型流动,而水体经由第二定床段13进入循环水池20的进水端,在“U”型转角处以较为圆滑的角度调转流向,再经过一段距离的直线型流动后,在循环水池20的出水端,再次在“U”型转角处以较为圆滑的角度调转流向,进入槽体10的第一定床段11。
在循环水池20的进水端和出水端均为“U”型转角,可以降低水流的能量损失,保持水流流速,降低冲击噪音,并且可以减少或避免气泡的产生,降低水体能量消耗。另外,水体缓和转向,可以降低或避免水流直接冲击循环水池20的内壁或者槽体10的内壁,降低设备的磨损度。
循环水池20进水端配置有导流组件80,对由第二定床段13进入循环水池20的水体进行导向,防止回流,减少水流的能量消耗。
导流组件80包括竖直设置的固定轴81,固定轴81的侧壁配置有闭合的滑槽82,滑槽 82包括下行轨道821和上行轨道822;固定轴81的外侧均匀配置有4个竖直设置的支撑条83,4个支撑条83围绕固定轴81同步旋转;每一支撑条83背向固定轴81的一侧均连接有3 个上下并排的叶板84。叶板84为长条型的板状材料,其长度方向围绕固定轴81向外呈辐射状设置。叶板84与支撑条83之间通过“Z”型连接件85连接,支撑条83上设有安装通孔,连接件85套设在安装通孔内,并且连接件85的一端与叶板84相连接,连接件85的另一端设有连接球851,连接球851嵌入滑槽82内,并能够在滑槽82内滑动。
叶板84可以随支撑条83绕固定轴81旋转,与此同时,连接件85的一端沿滑槽82滑动。在连接件85与下行轨道821以及上行轨道822相互配合时,驱动叶板84在竖直平面内转动,使绕固定轴81旋转的叶板84在水平状态与竖直状态之间切换,实现叶板84对水体的导流作用,推动使水体向侧方的循环水池20方向快速流动,减小水流能量消耗。根据槽体10与循环水池20之间的夹角调节上行轨道822与下行轨道821的位置、长度以及角度,使叶板84在适宜的位置切换角度,如图9所示,由第二定床段13排出的水体与导流组件80上相邻两个支撑条83上的叶板84接触过程中,导流组件80其余两个支撑条83上的叶板84恢复成倾斜或水平状态避免将循环水池20内的水体推回槽体10内,且对水体起到相应的分流作用。
另外,在叶板84的导向作用下,可以减小或降低水流对循环水池20内壁的直接冲击,减轻水流对循环水池20内部的磨损,并降低冲击噪音。
叶板84上配置有多个条纹孔841,多个条纹孔841平行设置,且条纹孔841的长度方向沿叶板84的宽度方向延伸。叶板84对进入循环水池20的水流有一定的阻力,通过条纹孔841对水体进行切割,可以防止水流在冲击叶板84时发生回旋,起到消浪的作用。另外,设置条纹孔841对水流进行切割有利于消除水体中的气泡,降低水流能量损失。
采用本装置进行动床模型试验时,水流通过循环水池20的出水端进入槽体10的第一定床段11,水体沿槽体10流经动床段12时,冲击动床段12凹槽121内铺设的泥沙,并裹挟部分泥沙继续向下游流动。激光传感器感应到动床段12泥沙高度降低后反馈至中控系统,可由中控系统操控凹槽121底部的升降平台122上移,以保持泥沙高度。水流携带泥沙由动床段12进入第二定床段13后,水中的泥沙在沉沙池30沉积下降,高含沙水流在泥沙泵32的驱动下经由输沙管33、加沙管60输送至第一定床段11;过滤掉泥沙后的清水水流从第二定床段13的尾端进入循环水池20的进水端,并在导流组件80的作用下平稳的转向,沿循环水池20继续流动。循环水池20内的清水水流在槽体10的第一定床段11与加沙管60内排出的高含沙水流汇合,并对冲击泥沙进入动床段12,从而补充动床段12被冲刷出的泥沙量。激光传感器感应到泥沙高度的变化,并反馈至中控系统,中控系统操控凹槽121底部的升降平台122下移,以保持泥沙高度。待激光传感器感应到的泥沙高度变化以一个较小的幅度波动,泥沙输送达到动态平衡,试验条件保持稳定。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拦沙网40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15°。拦沙网40 倾斜角度小,保证对泥沙的拦截力度。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了详细说明,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原则范围内所做的任何修改、补充或类似方式替代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自动平衡循环输沙动床模型试验水槽,其特征在于,包括槽体(10)和循环水池(20),所述循环水池(20)的出水端与所述槽体(10)的前端相连通,所述循环水池(20)的进水端与所述槽体(10)的后端相连通;所述槽体(10)包括从前往后依次连接的第一定床段(11)、动床段(12)和第二定床段(13);
所述第二定床段(13)配置有沉沙池(30),所述沉沙池(30)的底部设有排沙口(31),所述排沙口(31)通过输沙管(33)与所述第一定床段(11)相连;
所述沉沙池(30)远离所述动床段(12)的一侧配置有拦沙网(40),所述拦沙网(40)的底部与所述沉沙池(30)的边缘相配合,所述拦沙网(40)与水流流向逆向倾斜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平衡循环输沙动床模型试验水槽,其特征在于,所述拦沙网(40)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15°~3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平衡循环输沙动床模型试验水槽,其特征在于,所述输沙管(33)的入口端与泥沙泵(32)相连,所述输沙管(33)上远离所述泥沙泵(32)的一端与加沙管(60)相连,所述加沙管(60)设于所述第一定床段(11)的上方,所述加沙管(60)的底部配置有漏沙孔(6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动平衡循环输沙动床模型试验水槽,其特征在于,所述漏沙孔(61)的底部配置有竖直向下的锥形延伸部(62),所述锥形延伸部(62)的尖端配置有开口(63),所述开口(63)浸入所述第一定床段(11)的水流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平衡循环输沙动床模型试验水槽,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水池(20)进水端配置有导流组件(80);
所述导流组件(80)包括竖直设置的固定轴(81),所述固定轴(81)的侧壁配置有闭合的滑槽(82),所述滑槽(82)包括下行轨道(821)和上行轨道(822);所述固定轴(81)的外侧配置有竖直设置的支撑条(83),所述支撑条(83)能够围绕所述固定轴(81)旋转;所述支撑条(83)背向所述固定轴(81)的一侧连接有叶板(84),所述叶板(84)与所述支撑条(83)之间配置有“Z”型连接件(85),所述连接件(85)套设在所述支撑条(83)内,并且所述连接件(85)的一端与所述叶板(84)相连接,所述连接件(85)的另一端与所述滑槽(82)滑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动平衡循环输沙动床模型试验水槽,其特征在于,所述叶板(84)上配置有条纹孔(841)。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平衡循环输沙动床模型试验水槽,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水池(20)的进水端和出水端均为“U”型。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平衡循环输沙动床模型试验水槽,其特征在于,所述槽体(10)的侧壁配置有中空的隔音腔,所述隔音腔包括由内而外依次设置的吸音层(71)、空气层(72)和保护层(73),所述空气层(72)配置有加强板(74)。
CN202110769081.1A 2021-07-07 2021-07-07 自动平衡循环输沙动床模型试验水槽 Active CN11346356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769081.1A CN113463561B (zh) 2021-07-07 2021-07-07 自动平衡循环输沙动床模型试验水槽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769081.1A CN113463561B (zh) 2021-07-07 2021-07-07 自动平衡循环输沙动床模型试验水槽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63561A true CN113463561A (zh) 2021-10-01
CN113463561B CN113463561B (zh) 2022-02-08

Family

ID=778790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769081.1A Active CN113463561B (zh) 2021-07-07 2021-07-07 自动平衡循环输沙动床模型试验水槽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463561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858492A (zh) * 2023-09-05 2023-10-10 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浙江省海洋规划设计研究院) 往复流输沙自适应动床试验水槽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208903U (zh) * 2011-08-31 2012-05-02 国家海洋技术中心 垂直循环水流试验装置
PL401890A1 (pl) * 2012-12-04 2014-06-09 Uniwersytet Im. Adama Mickiewicza W Poznaniu Sposób badania i pomiaru procesów kształtujących koryto rzeczne oraz urządzenie do realizacji tego sposobu
CN103898863A (zh) * 2014-03-07 2014-07-02 河海大学 一种研究非淹没刚性植物条件下泥沙起动的装置及方法
CN105136427A (zh) * 2015-09-21 2015-12-09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一种小型沉积水槽泥沙循环及流量定量控制系统
CN109686199A (zh) * 2019-02-26 2019-04-26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一种简易水槽实验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208903U (zh) * 2011-08-31 2012-05-02 国家海洋技术中心 垂直循环水流试验装置
PL401890A1 (pl) * 2012-12-04 2014-06-09 Uniwersytet Im. Adama Mickiewicza W Poznaniu Sposób badania i pomiaru procesów kształtujących koryto rzeczne oraz urządzenie do realizacji tego sposobu
CN103898863A (zh) * 2014-03-07 2014-07-02 河海大学 一种研究非淹没刚性植物条件下泥沙起动的装置及方法
CN105136427A (zh) * 2015-09-21 2015-12-09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一种小型沉积水槽泥沙循环及流量定量控制系统
CN109686199A (zh) * 2019-02-26 2019-04-26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一种简易水槽实验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858492A (zh) * 2023-09-05 2023-10-10 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浙江省海洋规划设计研究院) 往复流输沙自适应动床试验水槽
CN116858492B (zh) * 2023-09-05 2024-02-13 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浙江省海洋规划设计研究院) 往复流输沙自适应动床试验水槽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63561B (zh) 2022-02-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463561B (zh) 自动平衡循环输沙动床模型试验水槽
CN111622287B (zh) 一种水利工程清淤装置及其方法
CN111576329B (zh) 一种模拟潮汐环境污染物迁移的装置
CN101187206A (zh) 水电站进水口排沙设施
CN209221573U (zh) 一种沉沙池
CN110470455B (zh) 多点溃坝洪水的物理模拟系统及三维流场监测实验方法
US7226242B2 (en) Catch basin for salt water sand
CN207562410U (zh) 一种新型平流式沉淀池
CN102049348B (zh) 除沙设备
CN205391817U (zh) 浮动堰撇液器
CN207532859U (zh) 溢流式水处理装置
CN108824397A (zh) 一种河流漂浮垃圾收集装置
CN111926885B (zh) 一种一体化智能泵站
CN203108282U (zh) 带斜板的倾动式污水沉淀池
JP2016007564A (ja) 揚砂方法及び沈砂設備
CN217378804U (zh) 一种具有排漂功能的溢流坝
Auel et al. Sediment management in the Solis reservoir using a bypass tunnel
CN210505663U (zh) 一种处理造纸废水的气浮机
CN209635929U (zh) 一种溶气气浮装置
CN110926926B (zh) 河岸冲刷实验系统、振动防堵塞方法及冲刷实验方法
CN106395958B (zh) 一种等比例全池面布水的大阻力清水收集系统
JP2021003692A (ja) 傾斜式沈殿装置
CN113550277B (zh) 采用立式双向旋转闸门的束水冲砂方法
CN212417101U (zh) 一种絮凝剂生产用沉淀池
CN212031119U (zh) 河岸冲刷实验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