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431382A - 一种西北地区木结构遗址的原位保护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西北地区木结构遗址的原位保护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431382A CN113431382A CN202110897430.8A CN202110897430A CN113431382A CN 113431382 A CN113431382 A CN 113431382A CN 202110897430 A CN202110897430 A CN 202110897430A CN 113431382 A CN113431382 A CN 11343138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ite
- soil body
- relic
- situ
- wat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7—WORKING OR PRESERVING WOOD OR SIMILAR MATERIAL; NAILING OR STAPLING MACHINES IN GENERAL
- B27K—PROCESSES, APPARATUS OR SELECTION OF SUBSTANCES FOR IMPREGNATING, STAINING, DYEING, BLEACHING OF WOOD OR SIMILAR MATERIALS, OR TREATING OF WOOD OR SIMILAR MATERIALS WITH PERMEANT LIQUID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EMICAL OR PHYSICAL TREATMENT OF CORK, CANE, REED, STRAW OR SIMILAR MATERIALS
- B27K3/00—Impregnating wood, e.g. impregnation pretreatment, for example puncturing; Wood impregnation aids not directly involved in the impregnation process
- B27K3/02—Processes; Apparatus
- B27K3/15—Impregnating involving polymerisation including use of polymer-containing impregnating agents
- B27K3/153—Without in-situ polymerisation, condensation, or cross-linking reactio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G—SCAFFOLDING; FORMS; SHUTTERING; BUILDING IMPLEMENTS OR AIDS, OR THEIR USE; HANDLING BUILDING MATERIALS ON THE SITE; REPAIRING, BREAKING-UP OR OTHER WORK ON EXISTING BUILDINGS
- E04G23/00—Working measures on existing buildings
- E04G23/02—Repairing, e.g. filling cracks; Restoring; Altering; Enlarging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3/00—Improving or preserving soil or rock, e.g. preserving permafrost soil
- E02D3/02—Improving by compacting
- E02D3/10—Improving by compacting by watering, draining, de-aerating or blasting, e.g. by installing sand or wick drai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7—WORKING OR PRESERVING WOOD OR SIMILAR MATERIAL; NAILING OR STAPLING MACHINES IN GENERAL
- B27K—PROCESSES, APPARATUS OR SELECTION OF SUBSTANCES FOR IMPREGNATING, STAINING, DYEING, BLEACHING OF WOOD OR SIMILAR MATERIALS, OR TREATING OF WOOD OR SIMILAR MATERIALS WITH PERMEANT LIQUID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EMICAL OR PHYSICAL TREATMENT OF CORK, CANE, REED, STRAW OR SIMILAR MATERIALS
- B27K3/00—Impregnating wood, e.g. impregnation pretreatment, for example puncturing; Wood impregnation aids not directly involved in the impregnation process
- B27K3/02—Processes; Apparatu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31/00—Protective arrangements for foundations or foundation structures; Ground foundation measures for protecting the soil or the subsoil water, e.g. preventing or counteracting oil pollution
- E02D31/02—Protective arrangements for foundations or foundation structures; Ground foundation measures for protecting the soil or the subsoil water, e.g. preventing or counteracting oil pollution against ground humidity or ground water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31/00—Protective arrangements for foundations or foundation structures; Ground foundation measures for protecting the soil or the subsoil water, e.g. preventing or counteracting oil pollution
- E02D31/06—Protective arrangements for foundations or foundation structures; Ground foundation measures for protecting the soil or the subsoil water, e.g. preventing or counteracting oil pollution against corrosion by soil or wate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7—WORKING OR PRESERVING WOOD OR SIMILAR MATERIAL; NAILING OR STAPLING MACHINES IN GENERAL
- B27K—PROCESSES, APPARATUS OR SELECTION OF SUBSTANCES FOR IMPREGNATING, STAINING, DYEING, BLEACHING OF WOOD OR SIMILAR MATERIALS, OR TREATING OF WOOD OR SIMILAR MATERIALS WITH PERMEANT LIQUID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EMICAL OR PHYSICAL TREATMENT OF CORK, CANE, REED, STRAW OR SIMILAR MATERIALS
- B27K9/00—Chemical or physical treatment of reed, straw, or similar material
- B27K9/002—Cane, bamboo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19/00—Keeping dry foundation sites or other areas in the ground
- E02D19/06—Restraining of underground water
- E02D19/10—Restraining of underground water by lowering level of ground wat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Paleontolog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Agronomy & Crop Science (AREA)
- Soil Sciences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Forests & Forestry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esting Resistance To Weather, Investigating Materials By Mechanical Methods (AREA)
- Chemical And Physical Treatments For Wood And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西北地区木结构遗址的原位保护方法,属于文物保护领域。通过对木结构文物遗存进行原位加固处理,从而降低木结构文物遗存中水气的传导性能;对遗址土体进行处理,使遗址土体中的水气传导性能增强;在遗址土体上布控地下水疏控管,使之形成水气传输的优良通道。通过原位加固处理前后对体系内各介质水湿传导性能的调控,改变了原有便于水气疏导的通道顺序(木结构文物遗存大于遗址土体),使得处理之后的水气传导性能由强至弱依次为:地下水疏控管、遗址土体、木结构文物遗存。相比于现有技术中仅对木结构文物遗存进行加固,本发明方法能够从遗址腐朽的根本原因出发,进而能够有效延缓地下水对遗址中文物本体的破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文物保护领域,涉及一种西北地区木结构遗址的原位保护方法。
背景技术
土遗址是不可移动的文物,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分布范围较广,目前土遗址的破坏较严重,对其保护迫在眉睫。室内土遗址的保护是其主要的保护形式之一。在遗址博物馆环境中,土遗址产生病害的基本原因是水分不断从土体向上迁移和蒸发,由此引发可溶盐的向外迁移、表层土粉化、土体开裂等一系列病害。土遗址的地下水环境对是造成土遗址及其文物遗存产生各种病害及加速劣化的根本原因。因此,土遗址地下水的治理一直是全世界遗址保护的关注热点。
通常,遗址地下水治理多采用地下水降排方式,即通过在遗址的外围布设降排装置来进行地下水的引流。在公告号为CN104775444B中公开了一种用于潮湿环境保护考古现场土遗址降排水的方法,对上述传统古遗址地下水治理特点进行了比较:挡水墙对重力水的渗透有较好的阻挡作用,但不能阻挡非饱和水的运动。已授权公告号为CN210089808U、CN210051401U和CN209820583U的实用新型专利中,以及在公开号CN102535491A的发明专利中所公开的地下水观察及监测装置,也大多通过深度温湿度传感器以及水位变化进行观测。但上述遗址地下水的降排及地下水监测的方法,一方面通过水位控制能做到主动降低地下水水位,但实际施工的技术难度大,隔水设施随遗址面积增大,鉴于隔水设施的设置位点、材料、厚度、特殊性能要求及覆盖面辐射范围要求,导致无论是设计难度或施工技术难度和成本都会随之增加;另一方面,在遗址保护区域范围内及控制地带进行大体量的地下作业时,对遗址原貌及边坡稳定势必产生威胁,存在施工风险。特别是西北地区木结构遗址,主要包括古桥遗址,渡口遗址等。该类木结构遗址虽然地处西北干旱或半干旱区域,但木结构古桥或渡口遗址实际多位于古河道或临近水系河流。因此,此类遗址所处地下环境有着较丰富且发达的水系环境,季节性地下水波动对木结构遗址的危害巨大。目前,对于西北地区木结构遗址的地下水治理的方法鲜有报道。
木结构遗址中的木质文物遗存主要指能够次级生长所形成的木质化组织,它由无数细胞组成,它作为一种天然生物质材料,主要是由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及少量的果胶和无机盐组成的高分子复合体,具有植物的生物特性,即木结构遗址内部含有大量的维管组织形成的导管,这些导管是优良的水汽毛细输出通道。因此,发掘出土的木结构遗址半埋或与遗址土体连接,极易受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季节性干湿交替环境中地下水波动导致其木质发生不同程度的腐朽、开裂、或糟朽,使木结构遗址的劣化和病害加速发育。同时,木结构所处的遗址土体环境由于地质结构的不同以及各土层的水汽和毛细水提升能力不同,使遗址土体中木结构水盐运移的输出呈现出不同的运输能力。基于上述原因,木桩所处遗址坑处的地下水水盐运移通常会选择利于水气挥发的导管类木质构件结构作为优先输出通道,而不是选择土体颗粒堆积形成的不规则孔隙结构。因此,地下水随季节性变化由下而上的输出过程,即地下水盐通过木结构遗址输出的过程中,优先选择较易通过的木桩及柱础四周疏松、有毛细通道的位置输出。公开号为CN111501714A的发明专利中公开了一种古遗址的地下水疏控管及其使用方法,通过在古遗址保护区域内设置地下水疏控管,该疏控管具有将水位线下方饱和层内水份提升的毛细作用,能够使大气、地表、地下发生联系并进行水分交换,从而实现对遗址地下水疏散引导的目的。
综上所述,亟需寻找一种既能对文物本体实现最小干预、又能从根本上实现对西北地区木结构遗址的地下水治理,可控的对遗址及其文物遗存所处的地下水环境进行调控的方法,从而尽可能实现减小或延缓地下水对遗址中文物本体的破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木结构遗址保护工艺仅针对木结构本体进行干预以控制木结构的腐朽,未对木结构腐朽的根本原因进行研究,不能从根本上延缓地下水对遗址中文物本体的破坏,提供一种西北地区木结构遗址的原位保护方法。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西北地区木结构遗址的原位保护方法,木结构遗址包括遗址土体及与遗址土体紧密连接的木结构文物遗存,所述原位保护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以木结构文物遗存和遗址土体作为原位调控体系,以木结构遗址区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下水补排的详细状况为依据,在木结构文物遗存与遗址土体接触的外廓及土遗址环境中安置若干个地下水疏控管;将若干个地下水疏控管紧贴木结构文物遗存与遗址土体接触的外廓环绕布点安置使得地下水疏控管成为木结构文物遗存和遗址土体区域范围内水气传导率最优通道;
步骤2)对木结构遗址中的木结构文物遗存及遗址土体表面的浮尘、微生物及表面污染物进行清洁去除;
步骤3)依次对木结构文物遗存和遗址土体进行原位加固,分别获取原位加固前后木结构文物遗存、遗址土体和地下水疏控管的水气传导率,使得原位加固后的水气传导率由大至小依次为:地下水疏控管、遗址土体、木结构文物遗存。
优选地,步骤2)所述木结构文物遗存的原位加固是对木结构文物遗存整体进行的原位加固,包括对遗址土体内部的木结构文物遗存进行开挖后的原位加固;
对遗址土体的原位加固具体为:首先对遗址土体进行表面浮尘和微生物去除,之后对木结构遗址中的遗址土体进行滴渗加固处理。
优选地,步骤2)中,地下水疏控管的两端分别固定有温湿度及电导传感器监测装置。
优选地,步骤2)所述遗址土体的加固方法是利用滴渗法对遗址土体进行加固,滴渗深度为10~20cm。
优选地,所述温湿度及电导传感器监测装置连接有数据采集器。
优选地,所述地下水疏控管的长度不同。
优选地,所述地下水疏控管利用纤维胶木棒材料制备而成。
优选地,所述木结构文物遗存的外围还布设有地下水降排装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西北地区木结构遗址的原位保护方法,在现有的土遗址的地下水水汽输出过程中,优先选择通过木结构及木结构四周疏松有毛细通道的位置输出。本发明中,通过对木结构文物遗存进行原位加固处理,具体是通过物理化学的方法实现木质纤维的功能性改良,从而降低木结构文物遗存对水气的传导性能;对遗址土体进行原位加固,使遗址土体中的水气传导性能增强;在遗址土体上布控地下水疏控管,使之形成水气传输的优良通道。通过原位加固处理前后对体系内各介质水湿传导性能的调控,改变了原有便于水气疏导的通道顺序(木结构文物遗存大于遗址土体),使得处理之后的水气传导性能由大至小依次为:地下水疏控管、遗址土体、木结构文物遗存。即本发明处理后的木结构遗址中,水汽输出的活跃程度如下:地下水疏控管>加固后的遗址土体>原位加固后的木结构文物遗存。从而使得大量水汽优先选择水汽传导最优的疏控管进行运输,其余大量水汽从遗址区域最大疏散面的土体运输通道输出,从而显著减少了木结构文物遗存中的水气传输量,最终降低木结构遗址中的水汽运输。本发明通过改变运输通道的水汽疏散能力实现调控,能够从遗址腐朽的根本原因出发,进而能够有效延缓地下水对遗址中文物本体的破坏,缓解季节性地下水波动对木结构遗址的最大危害,从而实现对于西北地区木结构遗址的原位保护治理。
相比于现有技术中仅对木结构文物遗存进行加固,进一步地,地下水疏控管的两端分别固定有温湿度及电导监测装置,温湿度及电导监测装置电连接有数据采集器。能够对遗址土体和木结构遗存中水气运输的转化率进行监测,从而能够精准判断土遗址中水汽及盐分运输较为活跃的部位,能够得出不同降水量对应的水盐运移路线,有助于文物保护工作者及时作出预判,在较大降水量时能够对文物进行预防性保护,同时能够显著降低检测成本。
进一步地,通过将本发明的原位保护方法与现有的地下水降排装置联合使用,能够拓宽该方法的使用范围,使得该方法能够适用于潮湿且降水量较多的地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方法中地下水疏控管安装过程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方法中地下水疏控管安装后的俯视图;
图3为本发明方法中温湿度监测装置和盐分监测装置的安装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方法中温湿度监测装置和盐分监测装置安装后的俯视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2原位加固前后的遗址土体透气性结果图,其中,(a)为未进行加固的遗址土体,(b)为原位加固后的遗址土体;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2原位加固前后的遗址土体耐水性结果图,其中,(a)为未进行加固的遗址土体,(b)为原位加固后的遗址土体;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2原位加固前后遗址土体水分运移高度与时间的关系图,其中,(a)为原位加固前,(b)为原位加固后;
其中:1-木结构文物遗存;2-加固区;3-地下水疏控管;4-遗址土体(未加固区);5-温湿度检测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一种西北地区木结构遗址的原位保护方法,木结构遗址包括遗址土体及与遗址土体紧密连接的木结构文物遗存,所述原位保护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以木结构文物遗存和遗址土体作为原位调控体系,以木结构遗址区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下水补排的详细状况为依据,在木结构文物遗存与遗址土体接触的外廓及土遗址环境中安置若干个地下水疏控管;通过地下水疏控管内置超细玻璃纤维滤纸的芯管所具有的毛细导管作用,来使遗址及其文物遗存保护区域范围内的地下水毛细提升,从而实现对该遗址区域内的地下水进行疏导控制的目的,并将其疏散至遗址地表,为该区域遗址土体及其文物遗存提供湿度补偿,使得地下水疏控管成为木结构文物遗存和遗址土体区域范围内水气传导率最优的通道;
步骤2)对木结构遗址中的木结构文物遗存表面的浮尘、微生物及表面污染物进行清洁去除,对木结构文物遗存进行原位渗透加固,使得糟朽疏松的木质结构密度增大,抗压、抗拉性能显著增强,湿胀干缩性、水汽运输能力由于木质材质密度和抗压增强而显著降低。从而获得原位加固后水汽运输能力显著降低的木结构运输通道;对木结构遗址中的遗址土体进行表面浮尘和微生物去除,对木结构遗址中的遗址土体进行滴渗加固处理,使得土壤颗粒结构固定化,提高土遗址的耐水性,进而使得土壤水分疏导能力及透气性得到显著提高,从而获得原位加固水汽运输能力显著提升和稳定的运输通道;
步骤3)通过步骤1),以木结构文物遗存和遗址土体作为原位调控体系,依据遗址区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下水补排的实际情况在木结构文物遗存与遗址土体接触的外廓及土遗址环境中安置若干个地下水疏控管;以及步骤2和步骤3对木结构遗址中的木结构文物遗存与遗址土体环境的原位加固,实现对该遗址地下水水汽运输能力的微调控,最终获得原位加固之后的水汽传导率由大至小依次为:地下水疏控管、遗址土体、木结构文物遗存。
实施例1
对于沙河流域中木桥桩遗址的保护,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对木结构遗址中的木结构文物遗存及遗址土体表面附着物及灰尘进行清理;
用干燥的柔软毛刷清扫木结构遗址的表面,去除粘落在木结构遗址表面的浮尘及污物;
步骤2)以木结构文物遗存和遗址土体作为原位调控体系,对该体系中的木结构文物遗存和遗址土体分别进行原位加固;
对木结构文物遗存的原位加固,具体方法如下:
(201)对遗址土体上方的木结构文物遗存进行临时固定,将木结构文物遗存位于遗址土体下方的部分进行开挖,使遗址土体下方的木结构文物遗存暴露出来;对木结构文物遗存表面的浮尘和污物进行清理;
(202)将质量浓度为5%的ZB F600双组份FEVE水性氟树脂水溶液用滴渗法逐滴滴至木结构文物遗存截面,将质量浓度为5%的ZB F600双组份FEVE水性氟树脂溶液喷洒到木结构文物遗存表面,反复操作直至ZB F600双组份FEVE水性氟树脂水溶液渗透木结构文物遗存的深度达3~5cm,静置0.5小时;
(203)利用乙醇将百菌清配制成质量浓度为0.01%的百菌清乙醇溶液,将百菌清乙醇溶液喷洒在木结构文物遗存的外表面,每平方米喷洒2000mL百菌清乙醇溶液,反复操作3次,静置1小时;
(204)将质量浓度为50%~90%的正硅酸乙酯乙醇溶液逐滴滴至步骤202处理后的木结构文物遗存截面、将正硅酸乙酯乙醇溶液均匀喷洒在木结构文物遗存表面,反复操作至正硅酸乙酯乙醇溶液渗透至木结构文物遗存表面深度达3~5cm;
(205)重复步骤202~204一次,静置7天,在木结构文物遗存表面至3~5cm深处生成二氧化硅木材复合物,自然陈化5~7天后干燥,完成木结构文物遗存的原位加固处理。
对遗址土体进行加固,具体方法为:
第一步:以上述制备的CB-Ⅰ号加固剂滴渗原状土块,逐滴滴渗,以使溶液不在土样表面流动为宜,每100克土样需滴渗35~40毫升CB-Ⅰ号加固剂,渗透深度达9~20厘米,自然干燥2~5天;
第二步:以CB-Ⅱ号加固剂与4~6倍体积比的甲醇稀释后,逐滴滴渗于经由步骤一处理后的原状土块,以使溶液不在土样表面流动为宜,每100克土样需滴渗40~50毫升CB-Ⅱ号加固剂,渗透深度达9~20厘米,自然干燥2~5天;
第三步:重复上述步骤一和步骤二两次;共加固3遍。
并将若干个地下水疏控管紧贴木结构文物遗存与遗址土体接触的外廓环绕布点安置,对木结构遗址整体实现不同介质中的水气运输性能调控;使得处理之后的水气传导性能由强至弱依次为:地下水疏控管、遗址土体、木结构文物遗存。
其中,CB-Ⅰ号加固剂的制备过程为:把20克草酸和10毫升磷酸溶解于1000毫升的乙醇中进行搅拌,使其完全溶解,作为Ⅰ号加固剂;
CB-Ⅱ号加固剂的制备过程为:取45克氢氧化钡溶解于2500毫升甲醇中,再置于三颈瓶中,加热至120℃恒温回流4小时后,室温冷却至20℃,制得无色澄清溶液作为Ⅱ号加固剂,加固时按Ⅱ号加固剂与4~6倍体积的甲醇进行稀释。
将若干个地下水疏控管紧贴木结构文物遗存与遗址土体接触的外廓环绕布点安置,如图1和图2所示,安置方法具体为:地下水位埋深及含水层勘测,确定地下水疏控管的布点,疏控管布点打洞及探洞深度的确定;地下水疏控管长度的确定与安放。
对木结构遗址整体实现不同介质中的水气运输性能调控;使得处理之后的水气传导性能由强至弱依次为:地下水疏控管、遗址土体、木结构文物遗存。
实施例2
处下述内容外,其余内容与实施例1相同。
如图3和图4所示,在木桩本体、木桩柱础、地下水疏控管周围加固区域、地下水疏控管上方、遗址土体未加固区分别安装温湿度监测装置。若干个温湿度监测装置分别与数据采集器电连接,根据数据采集器采集的温湿度数据,判断土遗址中水气运移最活跃的位置。
本实施例中,原位加固前后遗址土体的透气性如图5所示,该结果表明,未处理土块在渗水时,水迅速在表面扩散,同时和成稀泥。而加固土样渗水时,水迅速渗入土块内部,吸水性强,表面强度没有改变。说明加固后的土样既能渗水(不拒水)又能防水。
对未加固的土体和原位加固后的土体进行耐水性试验,结果如表1所示。
表1原位加固前后遗址土体的耐水性试验结果
耐水性如图6所示,由表1和图6可见,未加固土样耐水性差,加固处理后的土样具有良好的耐水性。
对原位加固前后遗址土体的水分运移能力进行研究,结果如图7所示,该结果表明,加固土样的水分运移速度比未加固重塑土样的快,且随着水分运移次数的增多,未加固土样中水分运移的速度逐渐变慢。这是因为未加固重塑土样吸水时,水分溶解土壤团粒,使得土壤团粒的颗粒度变小,且比表面积增大,使得土壤团粒对水分的束缚增大,水分运移变慢,最终抑制了水分的运移。同时随着水分运移次数增加运移速度减小,表明土壤团粒结构破坏逐渐加重。而对于TEOS加固的重塑土样,土壤团粒多孔结构得到保持,抵御了水分的侵蚀,毛细管没有遭到破坏,所以水分运移的速度比未加固重塑土样快,且保持了运移速度的稳定性。
实施例3
对木质墩的保护
步骤1)对木结构遗址中的木结构文物遗存及遗址土体表面附着物及灰尘进行清理;用干燥的柔软毛刷清扫木结构遗址的表面,去除粘落在木结构遗址表面的浮尘及污物;
步骤2)以木结构文物遗存和遗址土体作为原位调控体系,通过对该体系中的木结构文物遗存和遗址土体分别进行原位加固,并将若干个地下水疏控管紧贴木结构文物遗存与遗址土体接触的外廓环绕布点安置,对木结构遗址整体实现不同介质中的水气运输性能调控;使得处理之后的水气传导性能由强至弱依次为:地下水疏控管、遗址土体、木结构文物遗存。
实施例4
对木建筑的保护
步骤1)对木结构遗址中的木结构文物遗存及遗址土体表面附着物及灰尘进行清理;用干燥的柔软毛刷清扫木结构遗址的表面,去除粘落在木结构遗址表面的浮尘及污物;
步骤2)以木结构文物遗存和遗址土体作为原位调控体系,通过对该体系中的木结构文物遗存和遗址土体分别进行原位加固,并将若干个地下水疏控管紧贴木结构文物遗存与遗址土体接触的外廓环绕布点安置,对木结构遗址整体实现不同介质中的水气运输性能调控;使得处理之后的水气传导性能由强至弱依次为:地下水疏控管、遗址土体、木结构文物遗存。
实施例5
对木质棺椁的保护
步骤1)对木结构遗址中的木结构文物遗存及遗址土体表面附着物及灰尘进行清理;用干燥的柔软毛刷清扫木结构遗址的表面,去除粘落在木结构遗址表面的浮尘及污物;
步骤2)以木结构文物遗存和遗址土体作为原位调控体系,通过对该体系中的木结构文物遗存和遗址土体分别进行原位加固,并将若干个地下水疏控管紧贴木结构文物遗存与遗址土体接触的外廓环绕布点安置,对木结构遗址整体实现不同介质中的水气运输性能调控;使得处理之后的水气传导性能由强至弱依次为:地下水疏控管、遗址土体、木结构文物遗存。
此外,对于遗址木桥桩与遗址坑接触部位盐害酥粉、脱落部位的土体,采用CB材料整体加固,而且CB材料对盐害造成的酥粉破坏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于遗址风化的表面采用CB材料和正硅酸乙酯相结合的滴渗工艺进行整体加固。在对遗址进行深渗透、透气加固的基础上,对松动剥落、脱落块状夯土和土坯表面上大面积裂隙,采用本中心研发的水性氟-乙醇-水溶液回位修复剂进行回位修复。该回位修复剂具有流动性、渗透性、兼容性、交链固结性、适宜的粘结强度、不改变土体色泽等优点。完成抢救治理后,对整个遗址坑的治理效果进行检测,使治理效果达到方案中的治理要求。
上述木桥桩与遗址坑接触部位稳定性加固处理方法,是依据我国流传至今的以Ca(OH)2形成坚硬耐久的CaCO3等现象和根据《土壤化学》中土壤对草酸根C2O4 2-、Cl-、NO3-等微量阴离子的吸附加固强弱顺序及根据H2C2O4与Ba(OH)2形成BaC2O4沉淀和过量Ba(OH)2在空气中形成BaCO3的原理,通过大量试验,研究设计了微量沉淀与吸附双重加固法,即从中筛选出以草酸或柠檬酸的乙醇混合溶液(以下简称CB-1)和以Ba(OH)2的甲醇溶液(以下简称CB-2)作为加固材料。能在半湿润区的干燥、半干燥和潮湿三种环境形成聚集态BaC2O4、BaCO3沉淀,对遗址起到抗风化作用。在室内用最优化的加固材料及加固工艺对土样进行加固后进行了性能检验,通过试验,渗透深度可达15cm,透气性相当于加固前的1.7倍,不改变遗址表面色泽,保持原貌,加固材料为遗址土壤重量的3%以内,加固前后遗址土壤团粒结构、孔隙保持不变。
所述清理包括:根据发掘图纸及木结构布距位置核对沙土回填后的木结构位置进行布方发掘;对木结构表面的沙土污渍进行清理;对木结构进行临时性支撑保护。
彻底对木结构进行污染物清理后,对木结构表层的霉斑进行清理和去除,配合防腐加固材料对木结构裂隙进行填充与粘结,使其防腐抗菌、耐候性、抗流失性、增重率、密度和强度都得到显著提高,能够有效避免开裂槽朽部分加重或再度感染。
为维护木建筑四壁稳定性设计了两个稳定措施:其一,在开裂较为严重的濒危部位用锚杆锚固+支护板支护。其二,在出现不稳定,倾斜部位用锚柱支撑为可辨识的文物保护措施;第二种措施对文物本体的介入较小。在工程实施具体过程中,稳定措施的方法根据木构件残损病害程度的实际情况灵活选用。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中使用的木结构文物遗存的原位加固方法采用的是公开号为CN103147515A的中国发明专利中公开的方法,也可使用现有技术中的木结构原位加固方法,只要能使处理后的木结构水气传导性能显著降低均可;遗址土体的加固方法采用的是公开号为CN101935531A的中国发明专利中公开的方法,也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任意一种土体加固方法,只要能使处理后的土体透气性增强均可;地下水疏控管的装置结构及其布控使用方法采用的是公开号为CN111501714A的中国发明专利中公开的方法。
此外,上述实施例中,临时性支撑保护使用的是新型胶木锚杆,由环氧树脂和玻璃纤维布或棉布经烘焙、成型模具中热压后加工而成的截面呈圆形的棒,具有较高的机械性能、加工性和耐热性。所述胶木锚杆可以采用河北环氧树脂厂生产的北信牌环氧树脂胶木棒或德国生产的桂兴达胶木棒。
综上所述,通过本发明方法处理后的木结构遗址中,水盐传输的活跃程度为:地下水疏控管>未加固的木结构文物遗存>加固后的遗址土体>原位加固后的木结构文物遗存。从而使得水盐运输优先选择吸水疏控管进行,少量的水盐组分从加固后的遗址土体中运输传导,显著减少了木结构文物遗存中的水气传输量,从而使木结构文物遗存保持良好的不利于微生物寄存的湿度。相比于现有技术中仅对木结构文物遗存进行加固,本发明方法能够从遗址腐朽的根本原因出发,进而能够有效延缓地下水对遗址中文物本体的破坏。
以上内容仅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思想,不能以此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是按照本发明提出的技术思想,在技术方案基础上所做的任何改动,均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西北地区木结构遗址的原位保护方法,其特征在于,木结构遗址包括遗址土体及与遗址土体紧密连接的木结构文物遗存,所述原位保护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以木结构文物遗存和遗址土体作为原位调控体系,以木结构遗址区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下水补排的详细状况为依据,在木结构文物遗存与遗址土体接触的外廓及土遗址环境中安置若干个地下水疏控管;将若干个地下水疏控管紧贴木结构文物遗存与遗址土体接触的外廓环绕布点安置使得地下水疏控管成为木结构文物遗存和遗址土体区域范围内水气传导率最优通道;
步骤2)对木结构遗址中的木结构文物遗存及遗址土体表面的浮尘、微生物及表面污染物进行清洁去除;
步骤3)依次对木结构文物遗存和遗址土体进行原位加固,分别获取原位加固前后木结构文物遗存、遗址土体和地下水疏控管的水气传导率,使得原位加固后的水气传导率由大至小依次为:地下水疏控管、遗址土体、木结构文物遗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原位保护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所述木结构文物遗存的原位加固是对木结构文物遗存整体进行的原位加固,包括对遗址土体内部的木结构文物遗存进行开挖后的原位加固;
对遗址土体的原位加固具体为:首先对遗址土体进行表面浮尘和微生物去除,之后对木结构遗址中的遗址土体进行滴渗加固处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原位保护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地下水疏控管的两端分别固定有温湿度及电导传感器监测装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原位保护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所述遗址土体的加固方法是利用滴渗法对遗址土体进行加固,滴渗深度为10~20cm。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原位保护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湿度及电导传感器监测装置连接有数据采集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原位保护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地下水疏控管的长度不同。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原位保护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地下水疏控管利用纤维胶木棒材料制备而成。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原位保护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木结构文物遗存的外围还布设有地下水降排装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897430.8A CN113431382A (zh) | 2021-08-05 | 2021-08-05 | 一种西北地区木结构遗址的原位保护方法 |
GB2204494.5A GB2609523B (en) | 2021-08-05 | 2022-03-29 | A method for the in-situ protection of wooden structure ruins in Northwest China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897430.8A CN113431382A (zh) | 2021-08-05 | 2021-08-05 | 一种西北地区木结构遗址的原位保护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431382A true CN113431382A (zh) | 2021-09-24 |
Family
ID=777629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897430.8A Pending CN113431382A (zh) | 2021-08-05 | 2021-08-05 | 一种西北地区木结构遗址的原位保护方法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3431382A (zh) |
GB (1) | GB2609523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506620B (zh) * | 2022-09-23 | 2024-07-26 | 浙江大学 | 一种遗址文化层台阶及预防保护和展示方法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935531A (zh) * | 2010-07-16 | 2011-01-05 | 陕西师范大学 | 黄土遗址防风化加固剂及其制备和加固方法 |
CN103147515A (zh) * | 2013-02-04 | 2013-06-12 | 陕西师范大学 | 古建筑木构件防腐加固处理方法 |
WO2017039530A1 (en) * | 2015-09-04 | 2017-03-09 | Systemnix Asia Pte Ltd | Permanent soil stabilization system and embankment protection and erosion control method using the same |
CN111501714A (zh) * | 2020-04-13 | 2020-08-07 | 陕西师范大学 | 一种古遗址的地下水疏控管及其使用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273475A (en) * | 1976-09-22 | 1981-06-16 | Raymond International Inc. | Load supporting structure |
JPH0679802B2 (ja) * | 1991-02-14 | 1994-10-12 | 繁夫 青木 | 遺跡・遺構の整備復元・保存方法 |
CN100460603C (zh) * | 2006-11-30 | 2009-02-11 | 付文堂 | 一种尾矿坝的排渗方法及为实施该方法而使用的排渗管 |
CN204505480U (zh) * | 2015-01-28 | 2015-07-29 | 浙江大学 | 一种用于饱水木质文物的外电场原位加固装置 |
CN207619995U (zh) * | 2017-12-07 | 2018-07-17 | 中铁二十局集团第六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围堰防渗墙施工用高压旋喷桩设备 |
CN110359497B (zh) * | 2019-07-03 | 2020-08-11 | 浙江大学 | 一种既有建构筑物地基高性能碎石桩抗液化处理方法 |
-
2021
- 2021-08-05 CN CN202110897430.8A patent/CN113431382A/zh active Pending
-
2022
- 2022-03-29 GB GB2204494.5A patent/GB2609523B/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935531A (zh) * | 2010-07-16 | 2011-01-05 | 陕西师范大学 | 黄土遗址防风化加固剂及其制备和加固方法 |
CN103147515A (zh) * | 2013-02-04 | 2013-06-12 | 陕西师范大学 | 古建筑木构件防腐加固处理方法 |
WO2017039530A1 (en) * | 2015-09-04 | 2017-03-09 | Systemnix Asia Pte Ltd | Permanent soil stabilization system and embankment protection and erosion control method using the same |
CN111501714A (zh) * | 2020-04-13 | 2020-08-07 | 陕西师范大学 | 一种古遗址的地下水疏控管及其使用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羊绍全: "《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实训教程》", 31 May 2019,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GB202204494D0 (en) | 2022-05-11 |
GB2609523B (en) | 2023-09-20 |
GB2609523A (en) | 2023-02-0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Rollins et al. | Mitigation measures for small structures on collapsible alluvial soils | |
CN103255761B (zh) | 一种增温型真空预压法加固软土地基方法 | |
CN106149673B (zh) | 湿陷性黄土深部预浸水强夯法 | |
CN110672491B (zh) | 深厚湿陷性土层浸水量的研究方法 | |
TW201144531A (en) | Soft foundation treatment method | |
CN110863402A (zh) | 一种渗水装置及方法 | |
CN112854260B (zh) | 一种生态混凝土岩土护坡结构及施工方法 | |
CN111636443B (zh) | 基于毛细阻滞机理的导吸式膨胀土边坡浅层控水覆盖系统 | |
CN105421328B (zh) | 湿陷性黄土区路基地基处理结构的建造方法 | |
CN113431382A (zh) | 一种西北地区木结构遗址的原位保护方法 | |
CN108457241B (zh) | 一种盐碱地人工湖生态型防水减渗的方法 | |
CN117605002A (zh) | 一种酸性溶液预处理结合抽水预压的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 | |
CN207988424U (zh) | 一种碎石滤水层排水防潮地面 | |
CN114606960B (zh) | 一种边坡负压抽吸排水加固系统及方法 | |
CN110656642A (zh) | 一种可控式预浸水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方法 | |
CN206173944U (zh) | 凹地吹填土排水系统 | |
CN112031004B (zh) | 一种膨胀土斜坡生态保护方法 | |
CN215629870U (zh) | 一种素土挤密桩施工结构 | |
CN208633235U (zh) | 一种适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砂石渗井 | |
CN202830943U (zh) | 一种用于防治寒区边坡冻融滑塌的稳固结构 | |
CN206328746U (zh) | 一种对表层硬壳土层的软土地阻隔式预压处理系统 | |
CN201649470U (zh) | 一种新型根系阻拦材料 | |
CN111501788A (zh) | 一种植被锚杆固坡结构及方法 | |
CN204510231U (zh) | 一种圆形基坑逆作护壁 | |
Gadeikis et al. | The Cathedral of Vilnius: problems and features of natural conditions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