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423166A - 一种等离子发生器中的放电体排布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等离子发生器中的放电体排布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423166A
CN113423166A CN202110695143.9A CN202110695143A CN113423166A CN 113423166 A CN113423166 A CN 113423166A CN 202110695143 A CN202110695143 A CN 202110695143A CN 113423166 A CN113423166 A CN 11342316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charge body
wire
plasma
electrode
arrangement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69514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石湾
祝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Plaai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Plaai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Plaair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Plaai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695143.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423166A/zh
Publication of CN1134231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23166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HPLASMA TECHNIQUE; PRODUCTION OF ACCELERATED ELECTRICALLY-CHARGED PARTICLES OR OF NEUTRONS; PRODUCTION OR ACCELERATION OF NEUTRAL MOLECULAR OR ATOMIC BEAMS
    • H05H1/00Generating plasma; Handling plasma
    • H05H1/24Generating plasma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Plasma Technolog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等离子发生器中的放电体排布结构,包括绝缘板,绝缘板上设有上电极和下电极;绝缘板的上边缘设有上电极线,上电极线与上电极连接,绝缘板的下边缘设有下电极线,下电极线与下电极连接,上电极线与下电极线平行设置;上电极线垂直向下连接有第一上放电体和第二上放电体;下电极线垂直向上连接有第一下放电体和第二下放电体;绝缘板的中部开设有等离子发生孔,上放电体和下放电体于等离子发生孔的周围交错设置,且第二上放电体和第一下放电体在同一竖直方向上,通过这样的放电体排布使得等离子分布均匀,等离子产生量更大,且不会出现聚集放电产生臭氧的情况。

Description

一种等离子发生器中的放电体排布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等离子发生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等离子发生器中的放电体排布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采用的室内空气污染的净化方法有通风换气式、过滤式、吸附式等,但在可处理污染物颗粒大小、处理效率、处理毒害气体及杀菌等方面,传统方法已无法满足要求。20世纪七八十年代起,等离子体在低温灭菌及污染治理等诸多领域的应用研究开始蓬勃发展。
等离子发生器大多是通过放电体对介质放电以产生等离子体,放电体的排布方式直接影响了等离子体的产生质量,现有等离子发生器中的放电体排布方式容易导致等离子分布不均匀,等离子产生量小,出现聚集放电产生臭氧的情况。
因此,亟需一种等离子发生器中的放电体排布结构,能够解决现有等离子发生器的放电体排布结构单一,导致等离子分布不均匀,等离子产生量小,出现聚集放电产生臭氧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等离子发生器中的放电体排布结构,以解决上述现有等离子发生器的放电体排布结构单一,导致等离子分布不均匀,等离子产生量小,出现聚集放电产生臭氧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等离子发生器中的放电体排布结构,包括绝缘板,所述绝缘板上设有上电极和下电极,所述上电极和所述下电极外界电源;
所述绝缘板的上边缘设有上电极线,所述上电极线与所述上电极连接,所述绝缘板的下边缘设有下电极线,所述下电极线与所述下电极连接,所述上电极线与所述下电极线平行设置;
所述上电极线垂直向下连接有第一上放电体和第二上放电体,所述第一上放电体长于所述第二上放电体,且二者的下端均悬空设置;所述下电极线垂直向上连接有第一下放电体和第二下放电体,所述第一下放电体短于所述第二下放电体,且二者的上端均悬空设置;
所述绝缘板的中部开设有等离子发生孔,所述第一上放电体、所述第二上放电体、所述第一下放电体和所述第二下放电体于所述等离子发生孔的周围交错设置,且所述第二上放电体和所述第一下放电体在同一竖直方向上。
优选地,所述绝缘体采用印刷电路板。
优选地,所述上电极线和所述下电极线于所述印刷电路板上腐蚀得到。
优选地,所述上电极和所述下电极之间输入的电压为1300~1700VAC、频率为25~45KHz。
优选地,所述第一上放电体的线径为0.02~0.08mm,线长为15~17mm,所述第二上放电体的线径为0.02~0.08mm,线长为6~8mm。
优选地,所述第一下放电体的线径为0.02~0.08mm,线长为6~8mm,所述第二下放电体的线径为0.02~0.08mm,线长为15~17mm。
优选地,所述等离子发生孔为“
Figure BDA0003127941980000021
”形,孔宽为1.5~3mm。
优选地,所述等离子发生孔为“H”形,孔宽为1.5~3mm。
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取得了以下有益技术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等离子发生器中的放电体排布结构,包括绝缘板,绝缘板上设有上电极和下电极;绝缘板的上边缘设有上电极线,上电极线与上电极连接,绝缘板的下边缘设有下电极线,下电极线与下电极连接,上电极线与下电极线平行设置;上电极线垂直向下连接有第一上放电体和第二上放电体;下电极线垂直向上连接有第一下放电体和第二下放电体;绝缘板的中部开设有等离子发生孔,上放电体和下放电体于等离子发生孔的周围交错设置,且第二上放电体和第一下放电体在同一竖直方向上,通过这样的放电体排布使得等离子分布均匀,等离子产生量更大,且不会出现聚集放电产生臭氧的情况。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等离子发生器中的放电体排布结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等离子发生器中的放电体排布结构实施例2结构示意图;
图中:1:绝缘板、2:上电极、3:下电极、4:上电极线、5:下电极线、6:第一上放电体、7:第二上放电体、8:第一下放电体、9:第二下放电体、10:等离子发生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等离子发生器中的放电体排布结构,以解决现有等离子发生器的放电体排布结构单一,导致等离子分布不均匀,等离子产生量小,出现聚集放电产生臭氧的问题。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等离子发生器中的放电体排布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绝缘板1,绝缘板1上设有上电极2和下电极3,上电极2和下电极3外界电源;绝缘板1的上边缘设有上电极线4,上电极线4与上电极2连接,绝缘板1的下边缘设有下电极线5,下电极线5与下电极3连接,上电极线4与下电极线5平行设置;上电极线4垂直向下连接有第一上放电体6和第二上放电体7,第一上放电体6长于第二上放电体7,且二者的下端均悬空设置;下电极线5垂直向上连接有第一下放电体8和第二下放电体9,第一下放电体8短于第二下放电体9,且二者的上端均悬空设置;绝缘板1的中部开设有等离子发生孔10,第一上放电体6、第二上放电体7、第一下放电体8和第二下放电体9于等离子发生孔10的周围交错设置,且第二上放电体7和第一下放电体8在同一竖直方向上。
具体地,绝缘体1采用印刷电路板。
进一步地,上电极线4和下电极线5于印刷电路板上腐蚀得到。
进一步地,上电极2和下电极3之间输入的电压为1500VAC、频率为40KHz。
进一步地,第一上放电体6的线径为0.02mm,线长为16mm,第二上放电体7的线径为0.02mm,线长为7mm。
进一步地,第一下放电体8的线径为0.02mm,线长为7mm,第二下放电体9的线径为0.02mm,线长为16mm。
进一步地,等离子发生孔10为“
Figure BDA0003127941980000041
”形,孔宽为2mm。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作为实施例1提供的等离子发生器中的放电体排布结构的一种变型,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离子发生器中的放电体排布结构的等离子发生孔10为“H”形,孔宽为2mm,本实施例除等离子发生孔10与实施例1不同外,其余各部分结构均与实施例1相同。
本发明提供的等离子发生器中的放电体排布结构,其工作原理为:上电极2和下电极3接入电源后,第一上放电体6、第二上放电体7、第一下放电体8和第二下放电体9通电,第一上放电体6和第一下放电体8之间、第二上放电体7和第二下放电体9之间在等离子发生孔10周围放电产生等离子,等离子分布均匀,产生量更大,且不会出现聚集放电产生臭氧的情况。
本发明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Claims (7)

1.一种等离子发生器中的放电体排布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绝缘板,所述绝缘板上设有上电极和下电极,所述上电极和所述下电极外界电源;
所述绝缘板的上边缘设有上电极线,所述上电极线与所述上电极连接,所述绝缘板的下边缘设有下电极线,所述下电极线与所述下电极连接,所述上电极线与所述下电极线平行设置;
所述上电极线垂直向下连接有第一上放电体和第二上放电体,所述第一上放电体长于所述第二上放电体,且二者的下端均悬空设置;所述下电极线垂直向上连接有第一下放电体和第二下放电体,所述第一下放电体短于所述第二下放电体,且二者的上端均悬空设置;
所述绝缘板的中部开设有等离子发生孔,所述第一上放电体、所述第二上放电体、所述第一下放电体和所述第二下放电体于所述等离子发生孔的周围交错设置,且所述第二上放电体和所述第一下放电体在同一竖直方向上;
所述上电极和所述下电极之间输入的电压为1300~1700VAC、频率为25~45KHz。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发生器中的放电体排布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体采用印刷电路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等离子发生器中的放电体排布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电极线和所述下电极线于所述印刷电路板上腐蚀得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发生器中的放电体排布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放电体的线径为0.02~0.08mm,线长为15~17mm,所述第二上放电体的线径为0.02~0.08mm,线长为6~8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发生器中的放电体排布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下放电体的线径为0.02~0.08mm,线长为6~8mm,所述第二下放电体的线径为0.02~0.08mm,线长为15~17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发生器中的放电体排布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等离子发生孔为
Figure FDA0003127941970000011
形,孔宽为1.5~3m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发生器中的放电体排布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等离子发生孔为“H”形,孔宽为1.5~3mm。
CN202110695143.9A 2021-06-23 2021-06-23 一种等离子发生器中的放电体排布结构 Withdrawn CN11342316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695143.9A CN113423166A (zh) 2021-06-23 2021-06-23 一种等离子发生器中的放电体排布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695143.9A CN113423166A (zh) 2021-06-23 2021-06-23 一种等离子发生器中的放电体排布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23166A true CN113423166A (zh) 2021-09-21

Family

ID=777163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695143.9A Withdrawn CN113423166A (zh) 2021-06-23 2021-06-23 一种等离子发生器中的放电体排布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423166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029644B (zh) 一种网孔形沿面放电等离子体产生氧活性物质的装置
CN103826379B (zh) 非平衡等离子体产生装置及颗粒状粉末表面改性处理系统
CN111629506A (zh) 一种大面积空间均匀等离子体发生器及发生方法
CN103731968B (zh) 一种用于空气处理的等离子体发生装置
CN103295665B (zh) 介电体、脉冲频率振荡器、负离子发生器和空气净化器
CN2676461Y (zh) 负离子发生器
CN113423166A (zh) 一种等离子发生器中的放电体排布结构
CN208340948U (zh) 一种新型油烟净化器
CN105655876A (zh) 一种低电压负氧离子发生器
CN2524406Y (zh) 在放电尖端上生长碳纳米管阵列的负离子发生器
CN203108411U (zh) 大风量低浓度等离子体废气处理装置
CN107360659A (zh) 一种等离子体发生器和净化器
WO2023207141A1 (zh) 螺旋电极、等离子体发生装置及空气净化器
CN201347357Y (zh) 一种高浓度臭氧产生装置
CN215682721U (zh) 一种新型结构等离子体发生装置
CN217216981U (zh) 等离子体发生装置及空气净化器
CN203260894U (zh) 脉冲频率振荡器、负离子发生器和空气净化器
CN203775510U (zh) 离子发生器的放电装置及其离子发生器
WO2018153278A1 (zh) 一种新型臭氧生成板
CN205249592U (zh) 新型voc处理装置
CN204167682U (zh) 一种低电压负氧离子发生器
CN203748094U (zh) 一种用于空气处理的等离子体发生装置
CN111757584A (zh) 一种平板上两组平行金属线间电晕放电的等离子发生器
CN209861239U (zh) 一种自制的低温等离子体反应装置
CN202322376U (zh) 一种双介质臭氧发生单元及臭氧发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