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422437A - 充电组件及电子设备组件 - Google Patents

充电组件及电子设备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422437A
CN113422437A CN202110825340.8A CN202110825340A CN113422437A CN 113422437 A CN113422437 A CN 113422437A CN 202110825340 A CN202110825340 A CN 202110825340A CN 113422437 A CN113422437 A CN 11342243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rging
coil
magnet
accommodating cavity
guide pos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82534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峰
李建国
张加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825340.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422437A/zh
Publication of CN1134224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22437A/zh
Priority to PCT/CN2022/091555 priority patent/WO2023000768A1/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005Mechanical details of housing or structure aiming to accommodate the power transfer means, e.g. mechanical integration of coils, antennas or transducers into emitting or receiv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充电组件及电子设备组件,充电组件,包括第一充电结构、第二充电结构和磁性导柱,第一充电结构包括第一磁体和第一线圈,第一磁体上设有第一容置腔,第一线圈环绕于第一容置腔的内壁上;第二充电结构包括第二磁体和第二线圈,第二磁体上设有第二容置腔,第二线圈环绕于第二容置腔的内壁上;磁性导柱的两端分别插设于第一线圈与第二线圈中,且磁性导柱固定连接于第一容置腔和/或第二容置腔的底部。电子设备组件,包括充电组件、电子设备主体和充电线主体,第一充电结构设置于电子设备主体上;第二充电结构设置于充电线主体上。通过第一磁体与第二磁体的吸附连接,提高第一充电结构与第二充电结构的连接可靠性,提高充电组件的防水性。

Description

充电组件及电子设备组件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充电组件及电子设备组件。
背景技术
目前的有线充电多为接触式充电譬如Type C,接触式充电需要在电子设备上设置充电端口,通过外接插头插入充电端口为电子设备进行充电,一方面充电插头与充电端口反复插拔摩擦使得充电端口变形,进而使得充电端口与充电结构接触变松,影响充电的可靠性,另一方面灰尘、水汽等易进入充电端口内,使充电端口的充电电阻变大、温度升高,甚至有融壳的风险。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充电组件及电子设备组件。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充电组件,包括:
第一充电结构,所述第一充电结构包括第一磁体和第一线圈,所述第一磁体上设有第一容置腔,所述第一线圈环绕于所述第一容置腔的内壁上;
第二充电结构,所述第二充电结构包括第二磁体和第二线圈,所述第二磁体上设有第二容置腔,所述第二线圈环绕于所述第二容置腔的内壁上;以及
磁性导柱,所述磁性导柱的两端分别插设于所述第一线圈与第二线圈中,且所述磁性导柱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容置腔和/或所述第二容置腔的底部。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组件,包括:
充电组件;
电子设备主体,所述第一充电结构设置于所述电子设备主体上;以及
充电线主体,所述第二充电结构设置于所述充电线主体上。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充电组件,通过第一磁体与第二磁体相互吸附形成第一磁极、磁性导柱的两端插接于第一容置腔、第二容置腔中形成第二磁极,第一线圈、第二线圈中的一者通电形成电磁场,第一线圈、第二线圈中另一者内生成感应电流,进而实现充电组件之间的充电。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充电组件,通过第一磁体与第二磁体的吸附连接,可确保第一充电结构与第二充电结构连接的可靠性,另外取消金属舌片设计,避免了金属舌片的氧化,提高了充电组件的可靠性并提高了充电组件的防水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电子设备组件中充电组件的截面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的充电组件一个变形的截面示意图;
图4是图2所示的充电组件另一个变形的截面示意图;
图5是图2所示的充电组件又一个变形的截面示意图;
图6是图2所示的充电组件另一个实施例的截面示意图;
图7是图6所示的充电组件一个变形的截面示意图;
图8是图2所示的充电组件又一个实施例的截面示意图;
图9是图2所示的充电组件再一个实施例的截面示意图;
图10是图2所示的充电组件还一个实施例的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特别指出的是,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申请,但不对本申请的范围进行限定。同样的,以下实施例仅为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请参照图1,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组件的立体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组件1000。电子设备组件1000可包括电子设备2000和充电线3000。其中,电子设备2000可包括电子设备主体2001及固定于电子设备主体2001上的第一充电结构10,充电线3000可包括充电线主体3001及设置于充电线3000一端的第二充电结构20,第一充电结构10与第二充电结构20相互配合,使得充电线3000可为电子设备2000充电。
换言之,电子设备组件1000可包括电子设备主体2001、充电线主体3001和充电组件100,其中充电组件100包括第一充电结构10和第二充电结构20。充电组件100的第一充电结构10设置于电子设备主体2001上,充电组件100的第二充电结构20设置于充电线主体3001上,充电线主体3001通过第二充电结构20与第一充电结构10相互配合,以为电子设备主体2001充电。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的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具体地,该电子设备2000可以为移动或便携式并执行无线通信的各种类型的计算机系统设备中的任何一种(图1中只示例性的示出了一种形态)。具体地,电子设备2000可以为移动电话或智能电话(例如,基于iPhone TM,基于Android TM的电话),便携式游戏设备(例如Nintendo DS TM,PlayStation Portable TM,Gameboy Advance TM,iPhone TM)、膝上型电脑、PDA、便携式互联网设备、音乐播放器以及数据存储设备,其他手持设备以及诸如头戴式耳机等,电子设备2000还可以为其他的需要充电的可穿戴设备(例如,诸如电子手镯、电子项链、电子设备2000或智能手表的头戴式设备(HMD))。
充电线主体3001可包括线材3002和设置于线材3002一端的插头3003。其中线材3002用于电能的传输,插头3003可包括插接部、转换模块等结构,插接部可用于与电源电性连接,转换模块可用于将220V、50Hz的交流电转换为12V、100KHz-200MHz的交流电,或者可用户将220V、50Hz的交流电转换为12V的直流电等。本实施例中,转换模块用于将220V、50Hz的交流电转换为12V、100KHz-200MHz的交流电。可以理解地,第二充电结构20设置于线材3002背离插头3003的一端。
现有技术中,充电组件100可包括有线充电和无线充电两种。有线充电多为接触式充电,譬如micro USB、lighting、Type C,接触式充电需通常在电子设备上设置含金属舌片的充电端口,通过外接插头插入充电端口并与金属舌片接触为电子设备进行充电。但是接触式充电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充电插头与充电端口反复插拔摩擦,会使充电端口变形,进而使得充电端口接触变松,影响充电的可靠性。其次,灰尘、水汽等已进入充电端口内并附着于金属舌片上,腐蚀金属舌片使得充电端口的充电电阻变大、充电温度升高,严重时甚至可能发生融壳。再者,若在电子设备充电的过程中拔出外接插头,则会在充电端口的接触位置产生电弧氧化金属舌片,进而使得充电端口的阻抗增大、损耗增加,尤其是目前的低压大电流直充,对充电通路的过流能力和导电材质的抗氧化能力和耐摩擦要求更高。
无线充电需要充电基座(发射端)和接收端,多采用电磁耦合的方式进行电能的传输。但是无线充电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充电基座体积较大,不方便用户携带;其次,接收端内置于电子设备2000譬如手机的壳体内,占用壳体的厚度空间,影响手机的轻薄化;再者,电磁耦合效率较低,大约有10-20%的能量损耗,损耗的能量产生的热影响用户体验。
请参照图2,图2是图1所示的电子设备组件中充电组件的截面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充电组件100,可包括第一充电结构10、第二充电结构20和磁性导柱30。第一充电结构10可包括第一磁体11和第一线圈12,第一磁体11上设有第一容置腔101,第一线圈12环绕于第一容置腔101的内壁上;第二充电结构20可包括第二磁体21和第二线圈22,第二磁体21上设有第二容置腔201,第二线圈22环绕于第二容置腔201的内壁上。磁性导柱30可包括第一导柱31和第二导柱32,第一导柱31插设于第一线圈12中并固定连接于第一容置腔101的底部;第二导柱32插设于第二线圈22中并固定连接于第二容置腔201的底部。
其中,第一磁体11抵靠于第二磁体21并组成第一磁极,磁性导柱30分别与第一容置腔101和第二容置腔201的内壁间隔开并作为第二磁极。当第一线圈12、第二线圈22中的某一个通入交流电时,激发第一磁极与第二磁极之间的磁场,第一线圈12、第二线圈22中的另一个产生感应电流,进而实现第一充电结构10与第二充电结构20之间的充电。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接触式充电,取消了充电端口的金属舌片,可减少灰尘、水汽对充电端口中金属舌片的腐蚀以及充电过程中拔出外接插头3003产生的电弧对金属舌片的氧化,使得充电组件100的充电过程更加安全。
令第一充电结构10为充电端口,第二充电结构20为充电插头,也即第一充电结构10固定于电子设备主体2001上,第二充电结构20固定于充电线主体3001上。第二充电结构20中第二线圈22的输入电压为U1,第二线圈22匝数为N1;第一充电结构10中第一线圈12的感应电压为U2,第一线圈12匝数为N2;其中,第一线圈12与第二线圈22之间存在以下关系:U1/N1=U2/N2,即U1=U2*N1/N2。其中,第二线圈22的交流电的频率范围100KHz-200MHz。
可选地,第一磁体11、第二磁体21与磁性导柱30的材质均为软磁材料,一方面软磁材料可用最小的外磁场实现最大的磁化强度,也即第二线圈22产生的磁场充分磁化第一磁极和第二磁极,进而使第一磁极与第二磁极之间具有磁场;另一方面可使第一磁体11与第二磁体21之间相互吸附,进而使第一充电结构10与第二充电结构20连接固定。具体地,软性磁体可以是铁氧体、金属软磁(FeNi、FeSiAl粉末压制等)、高分子复合软磁材料中的一种或多种,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可选地,第一线圈12、第二线圈22可以是漆包线、PFC(Flexible PrintedCircuit,柔性电路板)中的一种,也即第一线圈12、第二线圈22中的导线用绝缘材料充分包裹,一方面用于避免第一线圈12、第二线圈22中的导线线圈相互接触,影响第一线圈12、第二线圈22中的圈数,进而影响第一线圈12、第二线圈22的电磁场,另一方面防止第一线圈12、第二线圈22暴露于空气中发生氧化、短路等,影响充电组件100的可靠性。
在具体实施例一中,第一磁体11、第二磁体21、磁性导柱30的材料均采用锰锌铁氧体,其中锰锌铁氧体磁导率为1100,Bs(磁饱和感应强度)为0.53T。第一线圈12、第二线圈22均采用漆包线。磁性导柱30呈圆柱状且直径φ1=3.5mm,第一容置腔101、第二容置腔201截面呈圆形且直径φ2=3.8mm,以使磁性导柱30能够收容于第一容置腔101、第二容置腔201中,且不易发生晃动。输入电压也即第二线圈22的电压为12V,第二线圈22的匝数为30匝;输出电压也即第一线圈12的电压为4V,第一线圈12的匝数为10匝,其中第二线圈22到第一线圈12的能量传输效率为92%。
在具体实施例二中,第一磁体11、第二磁体21、磁性导柱30的材料均采用FeNi合金粉,其中锰锌铁氧体磁导率为80,Bs为1.4T。第一线圈12、第二线圈22均采用漆包线。磁性导柱30呈圆柱状且直径φ1=3.5mm,第一容置腔101、第二容置腔201截面呈圆形且直径φ2=3.8mm,以使磁性导柱30能够收容于第一容置腔101、第二容置腔201中,且不易发生晃动。输入电压也即第二线圈22的电压为12V,第二线圈22的匝数为110匝;输出电压也即第一线圈12的电压为4.3V,第一线圈12的匝数为40匝,其中第二线圈22到第一线圈12的能量传输效率为88.6%。
在具体实施例三中,第一磁体11、第二磁体21、磁性导柱30的材料均采用锰锌铁氧体,其中锰锌铁氧体磁导率为1100,Bs为0.53T。第一线圈12、第二线圈22均采用漆包线。磁性导柱30呈圆柱状且直径φ1=3.5mm,第一容置腔101、第二容置腔201截面呈圆形且直径φ2=3.8mm,以使磁性导柱30能够收容于第一容置腔101、第二容置腔201中,且不易发生晃动。输入电压也即第二线圈22的电压为12V,第二线圈22的匝数为50匝;输出电压也即第一线圈12的电压为3.6V,第一线圈12的匝数为15匝,其中第二线圈22到第一线圈12的能量传输效率为88.6%。
请继续参照图2,本实施例中,第一导柱31插设于第一线圈12中并与第一容置腔101的底部固定连接,第二导柱32插设于第二线圈22中并与第二容置腔201的底部固定连接。换言之,第一导柱31收容于第一容置腔101中并与第一容置腔101的底部固定连接,第一导柱31与第一容置腔101的内壁间隙设置,以使第一线圈12能够套设于第一导柱31上。第二导柱32收容于第二容置腔201中并与第二容置腔201的底部固定连接,第二导柱32与第二容置腔201的内壁间隙设置,以使第二线圈22能够套设于第二导柱32上。
可选地,第一容置腔101的截面形状可以为圆形、长方形、梯形、椭圆形中的一种,在此不做具体限制。第二容置腔201的横截面形状对应于第一容置腔101的横截面形状,磁性导柱30呈柱状结构且磁性导柱30的横截面形状分别对应于第一容置腔101的横截面形状、第二容置腔201的横截面形状,以使磁性导柱30的两端能够分别收容于第一容置腔101、第二容置腔201中。
进一步地,充电组件100还可包括保护层40,保护层40可填充于第一导柱31与第一容置腔101的内壁围成的间隙中并包裹第一线圈12,并能够使第一线圈12粘接固定于第一导柱31、第一容置腔101的内壁上,避免第一线圈12沿第一导柱31的轴向方向移动,提高第一充电结构10的可靠性。同样地,保护层40还可填充于第二导柱32与第二容置腔201的内壁围成的间隙中并包裹第二线圈22,并能够使第一线圈12粘接固定于第二导柱32、第二容置腔201的内壁上,避免第二线圈22沿第二导柱32的轴向方向移动,提高第二充电结构20的可靠性。本实施例中,所述保护层40的可以是聚酯乙烯、环氧树脂等绝缘弹性材料,一方面可充分包裹第一线圈12或第二线圈22,另一方面可增加所述保护层的弹性,磁性导柱30紧密与第一充电结构10或第二充电结构20插接。
请参照图3,图3是图2所示的充电组件一个变形的截面示意图。其中,第一导柱31包括背离第一容置腔101底部的第一表面311,第一磁体11包括第一端面111,第一容置腔101开设于第一端面111上;第二导柱32包括背离第二容置腔201底部的第二表面321,第二磁体21包括第二端面211,第二容置腔201开设于第二端面211上。
可选地,第一表面311可与第一端面111平齐,第二表面321可与第二端面211平齐。也即,当第一充电结构10设置于电子设备主体2001上时,第一表面311、第一端面111均与电子设备2000设置第一充电结构10的端面平齐;当第二充电结构20设置于电子设备主体2001上时,第二表面321、第二端面211均与电子设备2000设置第二充电机构的表面平齐。通过第一磁体11的第一端面111与第二磁体21的第二端面211相互吸附、第一导柱31的第一表面311与第二导柱32的第二表面321相互吸附,使得第一充电结构10与第二充电结构20充分吸附连接,进而防止第一充电结构10与第二充电结构20相互分离。如此设计,一方面可避免第一充电结构10与第二充电结构20插拔连接造成的第一充电结构10或者第二充电结构20端口磨损甚至现有技术中金属舌片的氧化,另一方面由于第一充电结构10与第二充电结构20的无插口设计,可进一步提高电子设备2000的防水性能以及电子设备2000外观的一致性。
请继续参照图3,本实施例中,第一表面311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定位结构110a,第二表面321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定位结构110b,至少一个第一定位结构110a与至少一个第二定位结构110b一一对应并卡持配合,用于使第一磁体11与第二磁体21对齐、第一导柱31与第二导柱32对齐,以方便第一充电结构10与第二充电结构20快速配对。
请参照图4,图4是图2所示的充电组件另一个变形的截面示意图。可选地,第一端面111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定位结构110a,第二端面211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定位结构110b,至少一个第一定位结构110a与至少一个第二定位结构110b一一对应并卡持配合,用于使第一磁体11与第二磁体21对齐、第一导柱31与第二导柱32对齐,以方便第一充电结构10与第二充电结构20快速配对。
请参照图5,图5是图2所示的充电组件又一个变形的截面示意图。可选地,第一表面311和第一端面111上均设置有第一定位结构110a,第二表面321和第二端面211上均设置有第二定位结构110b,至少一个第一定位结构110a与至少一个第二定位结构110b一一对应并卡持配合,用于使第一磁体11与第二磁体21对齐、第一导柱31与第二导柱32对齐,以方便第一充电结构10与第二充电结构20快速配对。
也即,第一表面311和/或第一端面111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定位结构110a,第二表面321和/或第二端面211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定位结构110b,至少一个第一定位结构110a与至少一个第二定位结构110b一一对应并卡持配合。
可选地,第一定位结构110a包括定位凹槽或者定位凸块中的一者,第二定位结构110b包括定位凹槽或者定位凸块中的另一者,定位凸块卡持收容于定位凹槽中,用于使第一磁体11与第二磁体21对齐、第一导柱31与第二导柱32对齐,以方便第一充电结构10与第二充电结构20快速配对。
请参照图6,图6是图2所示的充电组件另一个实施例的截面示意图。在该实施例中,第一表面311平行于第一端面111,第二表面321平行于第二端面211,也即第一表面311与第一端面111不在同一平面上、第二表面321与第二端面211不在同一表面上,且当第一端面111抵靠于第二端面211时,第一表面311与第二表面321贴合。
譬如,第一导柱31可收容于第一容置腔101中且第一导柱31的第一表面311位于第一容置腔101内,对应地,第二导柱32部分收容于第二容置腔201中且第二表面321凸出于第二容置腔201。也即,第一导柱31的第一表面311与第一容置腔101的内壁围成卡槽结构,第二导柱32凸出于第二容置腔201的部分能够卡持收容于卡槽结构中,使得第一导柱31的第一表面311与第二导柱32的第二表面321接触,第一磁体11的第一端面111与第二磁体21的第二端面211接触,以使第一磁体11与第二磁体21吸附、第一导柱31与第二导柱32吸附。如此设计,既可实现第一充电结构10与第二充电结构20的快速对位,提高第一充电结构10与第二充电结构20连接的可靠性,又能够提高电子设备2000的防水性能。可以理解地,第一充电结构10可固定于电子设备主体2001上,还可连接于充电线主体3001上,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请参照图7,图7是图6所示的充电组件一个变形的截面示意图。进一步地,第一表面311和/或第一端面111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定位结构110a,第二表面321和/或第二端面211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定位结构110b,至少一个第一定位结构110a与至少一个第二定位结构110b一一对应并卡持配合。
更进一步地,第一定位结构110a包括定位凹槽或者定位凸块中的一者,第二定位结构110b包括定位凹槽或者定位凸块中的另一者,定位凸块卡持收容于定位凹槽中,用于使第一磁体11与第二磁体21对齐、第一导柱31与第二导柱32对齐,以方便第一充电结构10与第二充电结构20快速配对。
请参照图8,图8是图2所示的充电组件又一个实施例的截面示意图。可选地,第一导柱31可部分收容于第一容置腔101中且第一表面311凸出于第一容置腔101,第二导柱32可收容于第二容置腔201中且第二表面321位于第二容置腔201中。也即,第二导柱32的第二表面321可与第二容置腔201的内壁围成卡槽结构,第一导柱31凸出于第一容置腔101的部分可卡持收容于卡槽结构中,使得第一导柱31的第一表面311与第二导柱32的第二表面321接触,第一磁体11的第一端面111与第二磁体21的第二端面211接触,以使第一磁体11与第二磁体21吸附、第一导柱31与第二导柱32吸附。如此设计,既可实现第一充电结构10与第二充电结构20的快速对位,提高第一充电结构10与第二充电结构20连接的可靠性,又能够提高电子设备2000的防水性能。可以理解地,第一充电结构10可固定于电子设备主体2001上,还可连接于充电线主体3001上,在此不做具体限制。此外,在图8所示的充电组件中,也可以如图7所示,在第一表面311和/或第一端面111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定位结构,在第二表面321和/或第二端面211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定位结构,并使至少一个第一定位结构与至少一个第二定位结构一一对应并卡持配合。
请参照图9,图9是图2所示的充电组件再一个实施例的截面示意图。在该实施例中,磁性导柱30是可包括第一端301和第二端302的一体式构件,第一端301可收容于第一容置腔101中并与第一容置腔101的底部固定连接,也即第一充电结构10与磁性导柱30连接固定。第二端302可插接于第二容置腔201中,通过第一磁体11与第二磁体21相互吸附及第二端302与第二容置腔201插接配合,使得第一充电结构10与第二充电结构20既能够快速对位,又能够吸附固定连接,确保连接的可靠性。另外,由于第一充电结构10、第二充电结构20取消金属舌片,避免了第一充电结构10、第二充电结构20中金属舌片的氧化,提高了电子设备2000的防水性能。其中,第一充电结构10可固定于电子设备主体2001上,还可设置于充电线主体3001上,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可以理解地,第一端301收容于第一容置腔101中并与第一容置腔101的内壁间隙设置,第一线圈12套于第一端301并收容于第一容置腔101中,保护层40填充于第一端301与第一容置腔101围成的间隙中,一方面可用于固定第一线圈12,使第一线圈12相对第一端301位置不变,另一方面对第一线圈12进行密封,提高第一线圈12的防水性能。保护层40还可设置于第二容置腔201的表面,以使第二线圈22固定于第二容置腔201的内壁上,一方面提高第二线圈22的密封及防水性能,另一方面用于避免第二端302与第二容置腔201插拔连接时对第二线圈22的摩擦,提高第二线圈22的寿命及可靠性。
请参照图10,图10是图2所示的充电组件还一个实施例的截面示意图。在该实施例中,磁性导柱30是可包括第一端301和第二端302的一体式构件,第二端302可收容于第二容置腔201中并与第二容置腔201的底部固定连接,也即第二充电结构20与磁性导柱30连接固定。第一端301可插接于第一容置腔101中,通过第二磁体21与第一磁体11相互吸附及第一端301与第一容置腔101插接配合,使得第二充电结构20与第一充电结构10既能够快速对位,又能够吸附固定连接,确保连接的可靠性。另外,由于第一充电结构10、第二充电结构20取消金属舌片,避免了第一充电结构10、第二充电结构20中金属舌片的氧化,提高了电子设备2000的防水性能。其中,第一充电结构10可固定于电子设备主体2001上,还可设置于充电线主体3001上,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可以理解地,第二端302收容于第二容置腔201中并与第二容置腔201的内壁间隙设置,第二线圈22套于第二端302并收容于第二容置腔201中,保护层40填充于第二端302与第二容置腔201围成的间隙中,一方面可用于固定第二线圈22,使第二线圈22相对第二端302位置不变,另一方面对第二线圈22进行密封,提高第二线圈22的防水性能。保护层40还可设置于第一容置腔101的表面,以使第一线圈12固定于第一容置腔101的内壁上,一方面提高第一线圈12的密封及防水性能,另一方面用于避免第一端301与第一容置腔101插拔连接时对第一线圈12的摩擦,提高第一线圈12的寿命及可靠性。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充电组件100,通过第一磁体11与第二磁体21相互吸附形成第一磁极、磁性导柱30的两端插接于第一容置腔101、第二容置腔201中形成第二磁极,第一线圈12、第二线圈22中的一者通电形成电磁场,第一线圈12、第二线圈22中另一者内生成感应电流,进而实现充电组件100中各个充电结构之间的充电。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充电组件100,通过第一磁体11与第二磁体21的吸附连接,可确保第一充电结构10与第二充电结构20连接的可靠性,另外取消金属舌片设计,避免了金属舌片的氧化,提高了充电组件100的可靠性并提高了充电组件的防水性能。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装置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4)

1.一种充电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充电结构,所述第一充电结构包括第一磁体和第一线圈,所述第一磁体上设有第一容置腔,所述第一线圈环绕于所述第一容置腔的内壁上;
第二充电结构,所述第二充电结构包括第二磁体和第二线圈,所述第二磁体上设有第二容置腔,所述第二线圈环绕于所述第二容置腔的内壁上;以及
磁性导柱,所述磁性导柱的两端分别插设于所述第一线圈与第二线圈中,且所述磁性导柱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容置腔和/或所述第二容置腔的底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磁性导柱包括可磁性连接的第一导柱和第二导柱,所述第一导柱插设于所述第一线圈中并与所述第一容置腔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导柱插设于所述第二线圈中并与所述第二容置腔的底部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柱包括背离所述第一容置腔底部的第一表面,所述第一磁体包括开设有所述第一容置腔的第一端面,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一端面平齐;所述第二导柱包括背离所述第二容置腔底部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二磁体包括开设有所述第二容置腔的第二端面,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二端面平齐。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柱包括背离所述第一容置腔底部的第一表面,所述第一磁体包括开设有所述第一容置腔的第一端面,所述第一表面平行于所述第一端面;所述第二导柱包括背离所述第二容置腔底部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二磁体包括开设有所述第二容置腔的第二端面,所述第二表面平行于所述第二端面;当所述第一端面抵靠于所述第二端面时,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贴合。
5.根据权利要求3-4任一项所述的充电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表面和/或所述第一端面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定位结构,所述第二表面和/或所述第二端面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定位结构,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定位结构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定位结构一一对应并卡持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充电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结构包括定位凹槽或者定位凸块中的一者,所述第二定位结构包括所述定位凹槽或者所述定位凸块中的另一者,所述定位凸块卡持收容于所述定位凹槽中。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磁性导柱是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的一体式构件,所述第一端收容于所述第一容置腔中并与所述第一容置腔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端可插接于所述第二容置腔中,以使所述第一充电结构能够通过磁性导柱与所述第二充电结构插拔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磁性导柱是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的一体式构件,所述第二端收容于所述第二容置腔中并与所述第二容置腔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端可插接于所述第二容置腔中,以使所述第二充电结构能够通过磁性导柱与所述第一充电结构插拔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体、所述第二磁体与所述磁性导柱的材质均为软磁材料。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圈、所述第二线圈为漆包线、柔性电路板中的一种。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容置腔的横截面形状对应于所述第一容置腔的横截面形状;所述磁性导柱的横截面形状对应于所述第一容置腔的横截面形状,以使所述磁性导柱的两端能够收容于所述第一容置腔和第二容置腔中。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充电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容置腔的截面形状是圆形、长方形、梯形、椭圆形中的一种。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组件还包括保护层,所述保护层填充于所述磁性导柱与所述第一容置腔和/或所述第二容置腔的内壁围成的间隙中并包裹所述第一线圈和/或所述第二线圈。
14.一种电子设备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13任一项所述的充电组件;
电子设备主体,所述充电组件中的所述第一充电结构设置于所述电子设备主体上;以及
充电线主体,所述充电组件中的所述第二充电结构设置于所述充电线主体上。
CN202110825340.8A 2021-07-21 2021-07-21 充电组件及电子设备组件 Pending CN11342243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825340.8A CN113422437A (zh) 2021-07-21 2021-07-21 充电组件及电子设备组件
PCT/CN2022/091555 WO2023000768A1 (zh) 2021-07-21 2022-05-07 充电组件及电子设备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825340.8A CN113422437A (zh) 2021-07-21 2021-07-21 充电组件及电子设备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22437A true CN113422437A (zh) 2021-09-21

Family

ID=777219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825340.8A Pending CN113422437A (zh) 2021-07-21 2021-07-21 充电组件及电子设备组件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3422437A (zh)
WO (1) WO2023000768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00768A1 (zh) * 2021-07-21 2023-01-26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充电组件及电子设备组件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20295451A1 (en) * 2011-05-20 2012-11-22 Smart Power Solutions, Inc Magnetic connecting device
CN203607911U (zh) * 2013-12-24 2014-05-21 普天新能源车辆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充电接口
US20140273714A1 (en) * 2013-03-14 2014-09-18 Robert Leyland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pairing inductively-coupled devices
CN105594093A (zh) * 2013-09-30 2016-05-18 苹果公司 用于电子设备和附件的具有磁性保持件的感应式充电接口
CN206850535U (zh) * 2017-06-15 2018-01-05 李�浩 一种感应充供电装置
CN108966677A (zh) * 2016-02-25 2018-12-07 苹果公司 用于携带型计算装置的感应充电端口
CN109177761A (zh) * 2018-09-28 2019-01-11 吉林大学 一种电动汽车非接触式充电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5195439U (zh) * 2015-11-30 2016-04-27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7634589A (zh) * 2016-07-14 2018-01-26 宁波法利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腔体自适应谐振式无线充电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US11018525B2 (en) * 2017-12-07 2021-05-25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1, L.P.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increasing a transfer of energy in an inductive power supply
KR102530579B1 (ko) * 2019-08-12 2023-05-09 애플 인크. 무선 충전을 위한 디바이스 커플링
CN211606205U (zh) * 2020-03-30 2020-09-29 深圳市熙锦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充电系统
CN112615439B (zh) * 2020-12-02 2023-08-2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底座、定位套、装置、系统及电子设备
CN113422437A (zh) * 2021-07-21 2021-09-2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充电组件及电子设备组件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20295451A1 (en) * 2011-05-20 2012-11-22 Smart Power Solutions, Inc Magnetic connecting device
US20140273714A1 (en) * 2013-03-14 2014-09-18 Robert Leyland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pairing inductively-coupled devices
CN105594093A (zh) * 2013-09-30 2016-05-18 苹果公司 用于电子设备和附件的具有磁性保持件的感应式充电接口
CN203607911U (zh) * 2013-12-24 2014-05-21 普天新能源车辆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充电接口
CN108966677A (zh) * 2016-02-25 2018-12-07 苹果公司 用于携带型计算装置的感应充电端口
CN206850535U (zh) * 2017-06-15 2018-01-05 李�浩 一种感应充供电装置
CN109177761A (zh) * 2018-09-28 2019-01-11 吉林大学 一种电动汽车非接触式充电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00768A1 (zh) * 2021-07-21 2023-01-26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充电组件及电子设备组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000768A1 (zh) 2023-01-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248025B2 (en) Charging system capable of charging electronic device by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KR101720148B1 (ko) 일체의 하우징을 갖는 자석 커넥터
KR101849026B1 (ko) 전자 디바이스 및 액세서리를 위한 자기 유지부를 갖는 유도 충전 인터페이스
US8237401B2 (en) Recharging system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03840318A (zh) 线缆连接器装置
US9147966B2 (en) Case for a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a non-insertion type interface
TW201407921A (zh) 無線充電傳輸裝置
CN105872887B (zh) 一种无线耳机
CN113422437A (zh) 充电组件及电子设备组件
CN109314287A (zh) 便携式电子设备及无线电力传输装置
US20060214628A1 (en) Induction charger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device employing the same
WO2019000844A1 (zh) 一种转接器、转接装置及充电设备
CN213546096U (zh) 线圈模块
US9191729B2 (en) Earphone with adjustable-length cable
CN212277520U (zh) 一种电磁吸式金属连接器
CN210224534U (zh) 一种连接器
JP2012234627A (ja) 小型マグネット式コネクター
CN107086387B (zh) 护套、扩充设备、数据线及其连接器
KR20200002620U (ko) 휴대용 이동전원장치
CN218473330U (zh) 无线耳机及耳机充电装置
CN218301637U (zh) 磁吸助听器以及磁吸助听器组件
CN212517657U (zh) 一种高耐受力防水定向磁力插拔电源连接机构
WO2022001150A1 (zh) 一种电磁吸式金属连接器
CN215377853U (zh) 一种带固定卡扣的可分离数据线
CN211744078U (zh) 一种带线移动电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