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422380A - 直流多馈入系统和电网系统 - Google Patents
直流多馈入系统和电网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422380A CN113422380A CN202110865631.XA CN202110865631A CN113422380A CN 113422380 A CN113422380 A CN 113422380A CN 202110865631 A CN202110865631 A CN 202110865631A CN 113422380 A CN113422380 A CN 11342238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verter
- receiving
- direct current
- power grid
- send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36—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 of electric power between ac networks via a high-tension dc link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5/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e.g. for change of voltage, for change of frequency, for change of number of phases
- H02M5/4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e.g. for change of voltage, for change of frequency, for change of number of phases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dc
- H02M5/42—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e.g. for change of voltage, for change of frequency, for change of number of phases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d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5/44—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e.g. for change of voltage, for change of frequency, for change of number of phases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d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to convert the intermediate dc into ac
- H02M5/453—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e.g. for change of voltage, for change of frequency, for change of number of phases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d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to convert the intermediate dc into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5/458—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e.g. for change of voltage, for change of frequency, for change of number of phases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d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to convert the intermediate dc into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2M5/4585—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e.g. for change of voltage, for change of frequency, for change of number of phases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d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to convert the intermediate dc into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having a rectifier with controlled element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60—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 of electric power between AC networks or generators via a high voltage DC link [HVC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Rectifi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直流多馈入系统和电网系统,该直流多馈入系统包括送端换流站、受端换流站和直流换流装置。该送端换流站用于连接送端电网;受端换流站连接送端换流站和直流换流装置;受端换流站用于连接第一受端异步电网;直流换流装置用于连接第二受端异步电网。送端换流站输送的直流功率,一部分通过受端换流站直接馈入第一受端异步电网,另一部分经过直流换流装置分流后馈入所述第二受端异步电网。上述直流多馈入系统,通过在受端新增直流换流装置,可以对送端换流站输送的直流功率进行分流,分别馈入不同的受端异步电网,器件投资成本低,能量传输效率高,同时可降低投运后的运维工作量,有利于降低直流多馈入系统的拆解成本。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输配电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直流多馈入系统和电网系统。
背景技术
直流输电作为成熟、可靠的大容量、远距离输电技术,在我国跨省、区联网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西电东送战略的持续推进和直流输电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南方电网、华东电网和华中电网,都已经呈现出直流多馈入系统结构。直流多馈入系统作为负荷中心,容量极大,短路电流水平超限的问题日趋凸显。因此,有必要针对直流多馈入系统短路电流超限问题提出应对方案。
传统应对方案,通过建设背靠背换流站对直流多馈入系统进行拆分,降低系统短路电流的同时,可实现拆分后异步电网间功率支援。但由于需新建整流器、逆变器,器件成本和运维成本高,且占地面积大,工程投资高,同时异步电网间电能传输先后经逆变、整流、逆变三个转换过程,损耗相对较高。因此,传统的直流多馈入应对方案,具有成本高、损耗高的缺点。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低成本、低损耗的直流多馈入应对方案,形成一种新的直流多馈入系统和电网系统。
一种直流多馈入系统,包括送端换流站、受端换流站和直流换流装置;所述送端换流站用于连接送端电网;所述受端换流站连接所述送端换流站和所述直流换流装置;所述受端换流站用于连接第一受端异步电网;所述直流换流装置用于连接第二受端异步电网;
所述送端换流站输送的直流功率,一部分通过所述受端换流站直接馈入所述第一受端异步电网,另一部分经过所述直流换流装置分流后馈入所述第二受端异步电网。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送端换流站包括至少两个依次级联的送端换流器,所述受端换流站包括至少两个依次级联的受端换流器;各所述送端换流器依次级联后形成的两端,分别连接各所述受端换流器依次级联后形成的两端;各所述送端换流器均用于连接所述送端电网;各所述受端换流器均用于连接所述第一受端异步电网;
所述直流换流装置包括至少两个直流换流器,各所述直流换流器分别与不同的受端换流器并联,且各所述直流换流器均用于连接所述第二受端异步电网。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送端换流器的数量与所述受端换流器的数量相等。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送端换流器、所述受端换流器和所述直流换流器的数量均为两个;
第一送端换流器和第二送端换流器级联,形成的公共端接地;第一受端换流器和第二受端换流器级联,形成的公共端接地;所述第一送端换流器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受端换流器的另一端;所述第二送端换流器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受端换流器的另一端;
第一直流换流器与第一受端换流器并联;第二直流换流器与第二受端换流器并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送端换流器和所述受端换流器的数量均为四个;所述直流换流器的数量为两个;
第三送端换流器、第四送端换流器、第五送端换流器和第六送端换流器依次级联;第三受端换流器、第四受端换流器、第五受端换流器和第六受端换流器依次级联;所述第三送端换流器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六受端换流器的另一端;所述第六送端换流器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三受端换流器的另一端;
所述第四送端换流器和所述第五送端换流器级联后形成的公共端接地;所述第四受端换流器和所述第五受端换流器级联后形成的公共端接地;
第三直流换流器与所述第四受端换流器并联;第四直流换流器与所述第五受端换流器并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各所述送端换流器和各所述受端换流器均为相控换流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各所述直流换流器均为柔性直流换流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柔性直流换流器的拓扑结构包括A相上桥臂、A相下桥臂、B相上桥臂、B相下桥臂、C相上桥臂、C相下桥臂,各桥臂均由桥臂电抗和基本子模块串联而成;各所述基本子模块用于连接所述第二受端异步电网,并通过桥臂电抗连接对应的受端换流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本子模块包括串联的全桥子模块和半桥子模块。
一种电网系统,包括送端电网、第一受端异步电网、第二受端异步电网和如上述的直流多馈入系统;所述直流多馈入系统连接所述送端电网、所述第一受端异步电网和所述第二受端异步电网。
上述直流多馈入系统,通过在受端新增直流换流装置,可以对送端换流站输送的直流功率进行分流,分别馈入不同的受端异步电网,器件和投资成本低,有利于降低直流多馈入系统的成本,且无需在能量逆变后再次整流和逆变,可以降低能量转换过程的功率损耗,有利于提高传输效率降低系统能量损耗。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中直流多馈入系统的组成框图;
图2为一实施例中柔性直流换流器的拓扑结构图;
图3为一实施例中柔性直流换流器的基本子模块拓扑;
图4为一实施例中直流多馈入系统的拓扑结构图;
图5为另一实施例中直流多馈入系统的拓扑结构图;
图6为一实施例中电网系统的组成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
可以理解,以下实施例中的“连接”,如果被连接的电路、装置、单元等相互之间具有电信号或数据的传递,则应理解为“电连接”、“通信连接”等。
在此使用时,单数形式的“一”、“一个”和“所述/该”也可以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指出另外的方式。还应当理解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具有”等指定所陈述的特征、整体、步骤、操作、组件、部分或它们的组合的存在,但是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更多个其他特征、整体、步骤、操作、组件、部分或它们的组合的可能性。
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直流多馈入系统,如图1所示,该直流多馈入系统包括送端换流站110、受端换流站120和直流换流装置130;送端换流站110用于连接送端电网;受端换流站120连接送端换流站110和直流换流装置130;受端换流站120用于连接第一受端异步电网;直流换流装置130用于连接第二受端异步电网。送端换流站输送的直流功率,一部分通过受端换流站120直接馈入第一受端异步电网,另一部分经过直流换流装置130分流后馈入第二受端异步电网。
其中,送端换流站110、受端换流站120和直流换流装置130是包含各类换流器、交流滤波器、直流滤波器、电抗器、避雷器等,可以实现交、直流转换的站点。该换流器的类型并不唯一,例如可以是相控换流器、电压源型换流器或混合型换流器等。进一步的,各换流装置内,换流器的数量也不唯一,且各换流装置内换流器的数量也不必相同。总之,本实施例对送端换流站110、受端换流站120和直流换流装置130的具体器件构成均不作限定。进一步的,直流换流装置130可以直接对送流换流站110输送的直流功率进行分流,也可以在直流功率经过受端换流站120中部分器件后,再由直流换流装置130进行分流。
具体的,送端换流站110用于获取送端电网输送的交流电能,进行整流处理后输出直流电能至受端换流站120。这些直流电能,一部分由受端换流站120进行逆变处理后,传输至后端的第一受端异步电网;另一部分经过受端换流站120传输后到达直流换流装置130,再由直流换流装置130进行逆变处理后,传输至后端的第二受端异步电网。
进一步的,直流换流装置130的数量并不唯一。例如,可以设置两个及两个以上的直流换流装置,各直流换流装置分别连接对应的受端异步电网,以实现多个受端异步电网的分流。
上述直流多馈入系统,一方面,通过在受端新增直流换流装置,可以对送端换流站110输送的直流功率进行分流,分别馈入不同的受端异步电网,器件投资成本低,同时可降低投运后的运维工作量,有利于降低直流多馈入系统的成本。另一方面,在进行功率支援时,与现有的直流多馈入系统中,电能需要首先通过直流输送并逆变后馈入某一异步电网,然后该异步电网经背靠背换流站先整流再逆变后将功率送至另一异步电网的方式相比,上述直流多馈入系统,无需在能量逆变后再次整流和逆变,可以降低能量转换过程的功率损耗,有利于提高传输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送端换流站110包括至少两个依次级联的送端换流器,受端换流站120包括至少两个依次级联的受端换流器;各送端换流器依次级联后形成的两端,分别连接各受端换流器依次级联后形成的两端;各送端换流器均用于连接送端电网;各受端换流器均用于连接所述第一受端异步电网。直流换流装置130包括至少两个直流换流器,各直流换流器分别与不同的受端换流器并联,且各直流换流器均用于连接第二受端异步电网。
其中,关于送端换流器、受端换流器和直流换流器的具体限定参见上文,此处不再赘述。进一步的,送端换流器、受端换流器和直流换流器的数量并不唯一,且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在一个实施例中,送端换流器的数量与受端换流器的数量相等,以方便进行器件选型。进一步的,送端换流器的数量与受端换流器的数量都为偶数,以便形成对称的拓扑结构。例如,该数量可以是两个、四个、六个或八个。在一个实施例中,各送端换流器和各受端换流器均为相控换流器,以匹配系统的高电压需求,并且也有利于降低损耗和器件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多个换流器依次级联是指不同换流器的直流侧依次连接,两个换流器并联是指两个换流器的直流侧并联。以图4为例,第一受端换流器121与第二受端换流器122级联,是指第一受端换流器121的第二直流端连接第二受端换流器122的第一直流端,第一受端换流器121的第一直流端连接第二受端换流器122的第二直流端再分别连接受端换流站110的不同输出端。第一直端换流器131与第一受端换流器121并联,是指第一直流换流器131的两个直流端分别连接第一受端换流器121的两个直流端。
具体的,送端电网输出的交流电能,通过送端换流站110中各送端换流器后,被整流处理成直流电能并传输至受端换流站120。这些直流电能,经过受端换流器以及与之并联的直流换流器后,被逆变处理成交流电能馈入不同的受端异步电网。
可以理解,当直流多馈入系统包括多个直流换流装置时,可以将不同直流换流装置中的直流换流器与同一受端换流器并联,以实现多个并联线路的分流,进一步降低短路电流,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上述实施例中,利用直流系统中现有的受端换流器,新增直流换流器与之并联,能直接对直流功率进行分流,分别馈入不同的异步电网,可以减少一侧换流器的建设,进而减少占地需求,降低系统拆解时的投资成本,有利于进一步降低直流多馈入系统的成本。
在一个实施例中,各直流换流器均为柔性直流换流器。
其中,柔性直流换流器又称柔性直流输电用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采用可关断器件(通常为IGBT),和最近电平逼近调制技术,通过解耦控制,可以独立地控制输出的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这样,通过对两端换流站的控制,就可以实现两个交流网络之间有功功率的相互传送,同时两端换流站还可以独立调节各自吸收或发出的无功功率,从而对所连接的交流系统给予无功支撑。
具体的,可以通过对各换流器进行控制,直接将送端换流站110整流后得到的直流功率按需分配至两受端异步电网,实现第一受端异步电网向第二受端异步电网的传输功率;还可以利用直流换流装置130中柔性直流换流器的双向流通能力,实现第二受端异步电网向第一受端异步电网的传输功率。
上述实施例中,在新增的直流换流装置130中配置柔性直流换流器,可以实现不同受端异步电网之间功率的相互支援,有利于提高直流多馈入系统的灵活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柔性直流换流器具备直流故障钳位能力。其中,钳位是指将某点的电位限制在规定电位的措施,是一种保护机制。具体的,可以在柔性直流换流器中配置限流器件,以实现钳位能力,也可以通过对柔性直流换流器子模块拓扑的改进实现直流故障钳位功能。
在一个实施例中,柔性直流换流器的拓扑结构包括A相上桥臂、A相下桥臂、B相上桥臂、B相下桥臂、C相上桥臂、C相下桥臂,各桥臂均由桥臂电抗和基本子模块串联而成;各基本子模块用于连接第二受端异步电网,并通过桥臂电抗连接对应的受端换流器。
其中,基本子模块的数量并不唯一,例如可以是一个、两个或三个等。以每个桥臂上设置有一个基本子模块的情况为例,如图2所示, A相上桥臂由电抗L1和基本子模块SM1串联而成;A相下桥臂由电抗L2和基本子模块SM2串联而成;B相上桥臂由电抗L3和基本子模块SM3串联而成;B相下桥臂由电抗L4和基本子模块SM4串联而成;C相上桥臂由电抗L5和基本子模块SM5串联而成;C相下桥臂由电抗L6和基本子模块SM6串联而成。各桥臂电抗的另一端还连接对应的受端换流器,各基本子模块还用于连接第二受端异步电网。
具体的,送端换流站110输出的直流电能,一部分由受端换流器逆变处理后馈入第一受端异步电网,另一部分由与受端换流器并联的柔性直流换流器分流后,逆变成三相交流电,通过各桥臂馈入第二受端异步电网。
在一个实施例中,柔性直流换流器的基本子模块包括串联的全桥子模块和半桥子模块。
其中,基本子模块与受端换流器和第二受端异步电网的连接关系并不唯一。例如,可以是全桥子模块连接对应的受端换流器,半桥子模块连接第二受端异步电网;也可以是半桥子模块连接对应的受端换流器,全桥子模块连接第二受端异步电网。
以全桥子模块连接对应的受端换流器,半桥子模块连接第二受端异步电网为例,如图3所示,全桥子模块FBSM由4个带反向并联二极管的开关管(如IGBT)和第一电容C1组成,半桥子模块HBSM由2个带反向并联二极管的开关管(如IGBT)和电容C2组成。具体连接方式为:第一开关管S1的集电极和第三开关管S3的集电极连接第一电容C1的一端,第二开关管S2的发射极和第四开关管S4的发射极连接第一电容C1的另一端;第一开关管S1的发射极连接第二开关管S2的集电极,形成的公共端连接对应的受端换流器;第三开关管S3的发射极连接第四开关管S4的集电极,形成的公共端连接第五开关管S5的发射极和第六开关管S6的集电极;第五开关管S5的集电极连接第二电容C2的一端,第六开关管S6的发射极连接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第六开关管S6的发射极还用于连接第二受端异步电网。
进一步的,在一个实施例中,请继续参考图2,A相上桥臂由电抗L1、全桥子模块FBSM1和半桥子模块HBSM1依次串联而成;A相下桥臂由电抗L2、全桥子模块FBSM2和半桥子模块HBSM2依次串联而成;B相上桥臂由电抗L3、全桥子模块FBSM3和半桥子模块HBSM3依次串联而成;B相下桥臂由电抗L4、全桥子模块FBSM4和半桥子模块HBSM4依次串联而成;C相上桥臂由电抗L5、全桥子模块FBSM5和半桥子模块HBSM5依次串联而成;C相下桥臂由电抗L6、全桥子模块FBSM6和半桥子模块HBSM6依次串联而成。各桥臂电抗的另一端还连接对应的受端换流器,各半桥子模块还用于连接第二受端异步电网。
具体的,送端换流站110输出的直流电能,一部分由受端换流器逆变处理后馈入第一受端异步电网,另一部分由与受端换流器并联的柔性直流换流器分流后,逆变成三相交流电,通过各桥臂馈入第二受端异步电网。
上述实施例中,即是提供了柔性直流换流器的具体拓扑结构。在直流换流装置130中配置柔性直流换流器,可以实现不同受端异步电网之间功率的相互支援,有利于提高直流多馈入系统的灵活性。并且由于直流换流器的直流故障钳位能力,可以在线路故障及受端换流站120换相失败的情况下抑制故障电流,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直流多馈入系统的安全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送端换流器、受端换流器和直流换流器的数量均为两个。两个送端换流器具体为第一送端换流器111和第二送端换流器112,两个受端换流器具体为第一受端换流器121和第二受端换流器122,两个直流换流器具体为第一直流换流器131和第二直流换流器132。其中,第一送端换流器111和第二送端换流器112级联,形成的公共端接地;第一受端换流器121和第二受端换流器122级联,形成的公共端接地;第一送端换流器111的另一端连接第二受端换流器122的另一端;第二送端换流器112的另一端连接第一受端换流器121的另一端。第一直流换流器131与第一受端换流器121并联;第二直流换流器132与第二受端换流器122并联。
具体的,各直流换流器中的中性母线直接接入各受端换流器的接地极。送端电网输送的交流电能,通过第一送端换流器111和第二送端换流器112整流处理后,得到直流电能并输送至受端换流站120和直流换流装置130。再经受端换流站120和直流换流装置130分流和逆变处理后,得到交流电能,分别输送至第一受端异步电网和第二受端异步电网。其中,第一直流换流器131与第一受端换流器121分流,第二直流换流器132与第二受端换流器122分流。
进一步的,在一个实施例中,各直流换流器均为柔性直流换流器,可以实现第一受端异步电网和第二受端异步电网之间的功率传输。具体的,假设送端电网输送功率为P,第一受端异步电网和第二受端异步电网之间交换的功率为ΔP,则第一受端异步电网和第二受端异步电网所对应的并联换流阀的功率分配系数为(P/2-ΔP)/ΔP。
上述实施例中,即是提供了一种特高压直流电网系统的拆解方案,通过新建直流换流器与就近的受端换流器并联实现,可以对直流功率进行分流,且器件投资成本低。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送端换流器和所述受端换流器的数量均为四个,直流换流器的数量为两个。四个送端换流器具体为第三送端换流器113、第四送端换流器114、第五送端换流器115和第六送端换流器116,四个受端换流器具体为第三受端换流器123、第四受端换流器124、第五受端换流器125和第六受端换流器126,两个直流换流器具体为第三直流换流器133和第四直流换流器134。其中,第三送端换流器113、第四送端换流器114、第五送端换流器115和第六送端换流器116依次级联;第三受端换流器123、第四受端换流器124、第五受端换流器125和第六受端换流器126依次级联。第三送端换流器113的另一端连接第六受端换流器126的另一端;第六送端换流器116的另一端连接第三受端换流器123的另一端;第四送端换流器114和第五送端换流器115级联后形成的公共端接地;第四受端换流器124和第五受端换流器125级联后形成的公共端接地。第三直流换流器133与第四受端换流器124并联;第四直流换流器134与第五受端换流器125并联。
具体的,各直流换流器中的中性母线直接接入第四受端换流器124和第五受端换流器125的接地极。送端电网输送的交流电能,通过各送端换流器整流处理后,得到直流电能并输送至第三受端换流器123和第六受端换流器126。这些一流电能,一部分再经第三受端换流器123和第六受端换流器126逆变处理后,得到交流电能,输送至第一受端异步电网。另一部分,有受端换流器和对应的直流换流器分流和逆变处理后,得到交流电能,分别输送至第一受端异步电网和第二受端异步电网。其中,第三直流换流器133与第四受端换流器124分流,第四直流换流器134与第五受端换流器125分流。
进一步的,在一个实施例中,各直流换流器均为柔性直流换流器,可以实现第一受端异步电网和第二受端异步电网之间的功率传输。具体的,假设送端电网输送功率为P,第一受端异步电网和第二受端异步电网之间交换的功率为ΔP,则第一受端异步电网和第二受端异步电网所对应的并联换流阀的功率分配系数为(P-ΔP)/ΔP。
上述实施例中,即是提供了一种超高压直流电网系统的拆解方案,通过新建直流换流器与受端换流站120中的低端受端换流器并联实现,可以对直流功率进行分流,且器件投资成本低。
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电网系统,如图6所示,该电网系统包括送端电网200、第一受端异步电网300、第二受端异步电网400和上述的直流多馈入系统100;该直流多馈入系统100连接送端电网200、第一受端异步电网300和第二受端异步电网400。
其中,关于直流多馈入系统100的具体限定参见上文,此处不再赘述。进一步的,受端异步电网的数量并不唯一。例如,可以在直流多馈入系统100设置两个及两个以上的直流换流装置,各直流换流装置分别连接对应的受端异步电网,以实现多个受端异步电网的分流。具体的,送端电网200输送的交流电能,通过直流多馈入系统100进行处理后,得到直流电能分别馈入第一受端异步电网300和第二受端异步电网400,可以实现直流功率分流,且器件投资成本低,能量损耗小,有利于降低电网系统的综合成本。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该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直流多馈入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送端换流站、受端换流站和直流换流装置;所述送端换流站用于连接送端电网;所述受端换流站连接所述送端换流站和所述直流换流装置;所述受端换流站用于连接第一受端异步电网;所述直流换流装置用于连接第二受端异步电网;
所述送端换流站输送的直流功率,一部分通过所述受端换流站直接馈入所述第一受端异步电网,另一部分经过所述直流换流装置分流后馈入所述第二受端异步电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流多馈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送端换流站包括至少两个依次级联的送端换流器,所述受端换流站包括至少两个依次级联的受端换流器;各所述送端换流器依次级联后形成的两端,分别连接各所述受端换流器依次级联后形成的两端;各所述送端换流器均用于连接所述送端电网;各所述受端换流器均用于连接所述第一受端异步电网;
所述直流换流装置包括至少两个直流换流器,各所述直流换流器分别与不同的受端换流器并联,且各所述直流换流器均用于连接所述第二受端异步电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直流多馈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送端换流器的数量与所述受端换流器的数量相等。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直流多馈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送端换流器、所述受端换流器和所述直流换流器的数量均为两个;
第一送端换流器和第二送端换流器级联,形成的公共端接地;第一受端换流器和第二受端换流器级联,形成的公共端接地;所述第一送端换流器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受端换流器的另一端;所述第二送端换流器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受端换流器的另一端;
第一直流换流器与第一受端换流器并联;第二直流换流器与第二受端换流器并联。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直流多馈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送端换流器和所述受端换流器的数量均为四个;所述直流换流器的数量为两个;
第三送端换流器、第四送端换流器、第五送端换流器和第六送端换流器依次级联;第三受端换流器、第四受端换流器、第五受端换流器和第六受端换流器依次级联;所述第三送端换流器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六受端换流器的另一端;所述第六送端换流器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三受端换流器的另一端;
所述第四送端换流器和所述第五送端换流器级联后形成的公共端接地;所述第四受端换流器和所述第五受端换流器级联后形成的公共端接地;
第三直流换流器与所述第四受端换流器并联;第四直流换流器与所述第五受端换流器并联。
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直流多馈入系统,其特征在于,各所述送端换流器和各所述受端换流器均为相控换流器。
7.根据权利要求2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直流多馈入系统,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直流换流器均为柔性直流换流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直流多馈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直流换流器的拓扑结构包括A相上桥臂、A相下桥臂、B相上桥臂、B相下桥臂、C相上桥臂、C相下桥臂,各桥臂均由桥臂电抗和基本子模块串联而成;各所述基本子模块用于连接所述第二受端异步电网,并通过桥臂电抗连接对应的受端换流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直流多馈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本子模块包括串联的全桥子模块和半桥子模块。
10.一种电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送端电网、第一受端异步电网、第二受端异步电网和如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直流多馈入系统;所述直流多馈入系统连接所述送端电网、所述第一受端异步电网和所述第二受端异步电网。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865631.XA CN113422380B (zh) | 2021-07-29 | 2021-07-29 | 直流多馈入系统和电网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865631.XA CN113422380B (zh) | 2021-07-29 | 2021-07-29 | 直流多馈入系统和电网系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422380A true CN113422380A (zh) | 2021-09-21 |
CN113422380B CN113422380B (zh) | 2021-11-16 |
Family
ID=777185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865631.XA Active CN113422380B (zh) | 2021-07-29 | 2021-07-29 | 直流多馈入系统和电网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3422380B (zh)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1638199A1 (en) * | 2003-06-26 | 2006-03-22 | Toshiba Mitsubishi-Electric Industrial Systems Corporation | Motor drive system |
CN106451517A (zh) * | 2016-09-30 | 2017-02-22 | 华北电力大学 | 一种用于特高压直流输电的多端馈入系统 |
CN107846036A (zh) * | 2017-11-02 | 2018-03-27 |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高压柔性直流输电系统及其主回路设备确定方法 |
CN109842142A (zh) * | 2019-01-30 | 2019-06-04 | 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Lcc-mmc混合三端高压直流输电系统及其直流故障快速限流方法 |
CN110739839A (zh) * | 2019-09-19 | 2020-01-31 |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超高压输电公司检修试验中心 | 一种特高压柔性直流全桥半桥混合换流器充电方法 |
CN111463818A (zh) * | 2020-04-09 | 2020-07-28 | 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 | 一种并联换流器系统控制器及控制方法 |
CN111600324A (zh) * | 2020-04-27 | 2020-08-28 | 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 | 一种混合级联直流输电系统控制方法 |
-
2021
- 2021-07-29 CN CN202110865631.XA patent/CN113422380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1638199A1 (en) * | 2003-06-26 | 2006-03-22 | Toshiba Mitsubishi-Electric Industrial Systems Corporation | Motor drive system |
CN106451517A (zh) * | 2016-09-30 | 2017-02-22 | 华北电力大学 | 一种用于特高压直流输电的多端馈入系统 |
CN107846036A (zh) * | 2017-11-02 | 2018-03-27 |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高压柔性直流输电系统及其主回路设备确定方法 |
CN109842142A (zh) * | 2019-01-30 | 2019-06-04 | 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Lcc-mmc混合三端高压直流输电系统及其直流故障快速限流方法 |
CN110739839A (zh) * | 2019-09-19 | 2020-01-31 |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超高压输电公司检修试验中心 | 一种特高压柔性直流全桥半桥混合换流器充电方法 |
CN111463818A (zh) * | 2020-04-09 | 2020-07-28 | 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 | 一种并联换流器系统控制器及控制方法 |
CN111600324A (zh) * | 2020-04-27 | 2020-08-28 | 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 | 一种混合级联直流输电系统控制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韩伟等: "混合三端直流输电系统线路故障特性及故障电流抑制策略", 《高压电器》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422380B (zh) | 2021-11-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842142B (zh) | 混合三端高压直流输电系统及其直流故障快速限流方法 | |
CN107846036B (zh) | 高压柔性直流输电系统及其主回路设备确定方法 | |
CN103311947A (zh) | 一种基于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的三极直流输电系统拓扑结构 | |
CN107732894B (zh) | 一种三端直流输电系统及其换流站的控制方法 | |
CN106253725B (zh) | 适于单向潮流的单侧桥臂阻断型模块化多电平变流器 | |
CN103001242A (zh) | 一种基于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的hvdc兼upfc系统 | |
CN104852401A (zh) | 一种混合直流输电系统、控制方法及潮流反转控制方法 | |
CN109586328B (zh) | 潮流可双向流动的经济型单端级联混合直流输电系统 | |
CN103427657A (zh) | 一种高压直流-直流变换设备 | |
CN108321828B (zh) | 一种电流源-混合电压源串联型换流器拓扑 | |
CN103427652A (zh) | 一种高压大功率直流-直流变换装置 | |
EP4075625A1 (en) | Sea island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 |
CN103427658A (zh) | 一种基于多绕组变压器的高压直流-直流变换装置 | |
CN103441676A (zh) | 一种模块化的高压直流-直流变换装置 | |
CN109995256A (zh) | 桥臂子模块个数相异的九桥臂模块化多电平变换器、系统及方法 | |
CN110148945B (zh) | 一种基于低频输电系统的接地隔离装置 | |
CN214707171U (zh) | 一种含有变压器隔离的低频输电系统 | |
CN111478616A (zh) | 一种地铁牵引供电系统及双向变流装置 | |
CN211958778U (zh) | 一种柔性直流背靠背系统 | |
CN113422380B (zh) | 直流多馈入系统和电网系统 | |
CN108429278A (zh) | Lcc-mmc系统单阀组投入控制方法及直流输电系统 | |
CN203166539U (zh) | 一种基于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的hvdc兼upfc系统 | |
CN105450045A (zh) | 一种基于对角桥式子模块的模块化多电平变流器 | |
CN105140949A (zh) | 一种混合直流输电系统 | |
CN115036907A (zh) | 一种电池储能中压直流并网系统及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