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409412B - 偏置扫描模式下的大视场cl重建方法和装置、设备及介质 - Google Patents

偏置扫描模式下的大视场cl重建方法和装置、设备及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409412B
CN113409412B CN202110615832.4A CN202110615832A CN113409412B CN 113409412 B CN113409412 B CN 113409412B CN 202110615832 A CN202110615832 A CN 202110615832A CN 113409412 B CN113409412 B CN 11340941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tector
virtual detector
virtual
projection image
re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61583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409412A (zh
Inventor
杨民
张亚男
孙亮
吴雅朋
陈育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hang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Beihang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hang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Beihang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110615832.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409412B/zh
Publication of CN1134094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0941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40941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0941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11/002D [Two Dimensional] image generation
    • G06T11/003Reconstruction from projections, e.g. tomography
    • G06T11/006Inverse problem, transformation from projection-space into object-space, e.g. transform methods, back-projection, algebraic method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lgebra (AREA)
  • Mathematical Analysis (AREA)
  •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Pure & Applied Mathematics (AREA)
  • Apparatu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偏置扫描模式下的大视场CL重建方法和装置、设备及介质。该方法包括:通过真实探测器采集被扫描样品的一组原始投影图像序列;建立虚拟探测器并确定虚拟探测器的空间位置;根据真实探测器与虚拟探测器的空间坐标关系,将真实探测器所采集的一组原始投影图像序列转换到虚拟探测器上,形成虚拟探测器上的一组新投影图像序列;计算虚拟探测器CT扫描系统的重建几何参数;以及对虚拟探测器上的一组新投影图像序列进行加权处理,并基于经加权处理后的投影数据以及重建几何参数,获得被扫描样品的计算机断层图像。本发明在不改变传统CL扫描结构的几何布局的前提下,有效地提高CL扫描成像视场近1倍,方法简单、高效,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Description

偏置扫描模式下的大视场CL重建方法和装置、设备及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偏置扫描模式下的大视场CL重建方法和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Computed Tomography,CT)作为一种极佳的无损检测技术广泛应用于电路板检测、医疗诊断和航空航天等领域,但是传统CT对于扁平板状结构物体的检测存在检测空间受限和射线源能量利用率低等问题。计算机层析成像技术(ComputedLaminography,CL)能够克服这些问题,因而其对于板状结构物体的成像检测具备独特的优势。
然而,CL扫描系统针对大尺寸的扁平板状样品进行检测时,受限于面阵探测器的尺寸,这会导致成像视野不足,检测效率降低。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偏置扫描模式下的大视场CL重建方法和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偏置扫描模式下的大视场CL重建方法,包括:
通过真实探测器采集被扫描样品的一组原始投影图像序列;
建立虚拟探测器并确定所述虚拟探测器的空间位置;
根据所述真实探测器与所述虚拟探测器的空间坐标关系,将所述真实探测器所采集的一组原始投影图像序列转换到所述虚拟探测器上,形成所述虚拟探测器上的一组新投影图像序列;
计算虚拟探测器CT扫描系统的重建几何参数;以及
对所述虚拟探测器上的一组新投影图像序列进行加权处理,并基于经加权处理后的投影数据以及所述重建几何参数,获得所述被扫描样品的计算机断层图像。
进一步地,所述通过真实探测器采集被扫描样品的一组原始投影图像序列,包括:
通过所述真实探测器在样品转台匀速连续旋转一周的时间段内,利用锥束X射线对所述被扫描样品进行扫描,采集得到一组原始投影图像序列,
其中,所述样品转台的旋转轴相对于射线主光束具有预定倾斜角度。
进一步地,所述建立虚拟探测器并确定所述虚拟探测器的空间位置,包括:
将所述真实探测器所在平面绕X轴顺时针旋转预定角度,得到预定平面;
在所述预定平面上构建所述虚拟探测器,依据射线源焦点在所述真实探测器和所述虚拟探测器上的投影的空间映射关系计算所述虚拟探测器的4个边界点的空间坐标以确定所述虚拟探测器的空间位置;以及
针对样品台偏置造成的真实探测器采集的投影数据截断,对所述虚拟探测器的空间位置进行修正;
其中,所述预定角度为π/2-α,α为所述样品转台的旋转轴的所述预定倾斜角度。
进一步地,所述根据所述真实探测器与所述虚拟探测器的空间坐标关系,将所述真实探测器所采集的一组原始投影图像序列转换到所述虚拟探测器上,形成所述虚拟探测器上的一组新投影图像序列,包括:
在所述虚拟探测器的边界区域内建立二维探测器单元阵列以确定所述虚拟探测器的单元阵列的空间坐标;
根据所述虚拟探测器的单元阵列的空间坐标,针对所述样品转台的不同旋转角度,计算所述虚拟探测器的单元阵列中的每一个探测器单元对应的射线源焦点的射线光束与所述真实探测器所在平面的交点的空间坐标;
根据所述交点在所述真实探测器的邻域内的探测器单元的投影数据,得到所述交点的投影值,从而得到所述每一个探测器单元的投影值;以及
基于所述每一个探测器单元的投影值,获得所述虚拟探测器的一幅投影图像,将针对所述不同旋转角度的每一幅投影图像组成所述虚拟探测器上的一组新投影图像序列。
进一步地,所述对所述虚拟探测器上的一组新投影图像序列进行加权处理,包括:
通过以下公式对所述虚拟探测器得到的一组新投影图像序列进行加权处理:
Figure BDA0003097969670000031
其中,
Figure BDA0003097969670000032
Figure BDA0003097969670000033
代表所述虚拟探测器得到的一组新投影图像序列,COR代表样品转台的偏置距离,FDD′代表射线源焦点到所述虚拟探测器平面的距离。
进一步地,所述重建几何参数包括:所述虚拟探测器CT扫描系统中射线源焦点在虚拟探测器平面的投影点的坐标以及所述射线源焦点到所述虚拟探测器平面的距离。
进一步地,所述偏置扫描模式包括样品台偏置扫描模式和探测器偏置扫描模式。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偏置扫描模式下的大视场CL重建装置,包括:
原始投影图像序列采集单元,用于通过真实探测器采集被扫描样品的一组原始投影图像序列;
虚拟探测器位置确定单元,用于建立虚拟探测器并确定所述虚拟探测器的空间位置;
新投影图像序列形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真实探测器与所述虚拟探测器的空间坐标关系,将所述真实探测器所采集的一组原始投影图像序列转换到所述虚拟探测器上,形成所述虚拟探测器上的一组新投影图像序列;
重建几何参数计算单元,用于计算虚拟探测器CT扫描系统的重建几何参数;以及
计算机断层图像获取单元,用于对所述虚拟探测器上的一组新投影图像序列进行加权处理,并基于经加权处理后的投影数据以及所述重建几何参数,获得所述被扫描样品的计算机断层图像。
第三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第一方面中任一项所述偏置扫描模式下的大视场CL重建方法的步骤。
第四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一方面中任一项所述偏置扫描模式下的大视场CL重建方法的步骤。
本发明通过建立虚拟探测器,将真实探测器CL偏置扫描系统转换为虚拟探测器CT偏置扫描,最终利用预加权的FDK重建方法,获得被扫描样品的计算机断层图像,本发明实现了偏置扫描模式下的大视场CL重建问题,在不改变传统CL扫描几何布局的前提下,可以提高CL扫描成像视场近1倍,具有较好的工程应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偏置扫描模式下的大视场CL重建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样品台偏置的CL扫描原理图;
图3(a)与图3(b)分别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样品台偏置的CL扫描的三维示意图与样品台偏置的CL扫描的侧视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真实探测器与虚拟探测器的投影数据转换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偏置扫描模式下的大视场CL重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X射线源;2:X射线主平面;3:样品转台;4:被扫描样品;5:真实探测器;6:虚拟探测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以下将结合本发明中的附图,对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偏置扫描模式下的大视场CL重建方法的流程图。参照图1,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1:通过真实探测器采集被扫描样品的一组原始投影图像序列;
步骤S103:建立虚拟探测器并确定虚拟探测器的空间位置;
步骤S105:根据真实探测器与虚拟探测器的空间坐标关系,将真实探测器所采集的一组原始投影图像序列转换到虚拟探测器上,形成虚拟探测器上的一组新投影图像序列;
步骤S107:计算虚拟探测器CT扫描系统的重建几何参数;以及
步骤S109:对虚拟探测器上的一组新投影图像序列进行加权处理,并基于经加权处理后的投影数据以及重建几何参数,获得被扫描样品的计算机断层图像。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偏置扫描模式包括样品台偏置扫描模式和探测器偏置扫描模式。
下面将以样品台偏置扫描模式为例,对本发明的方法进行说明。
图2示出了样品台偏置的CL扫描原理图。如图2所示,样品台偏置的CL扫描装置包括X射线源1、X射线主平面2、样品转台3、被扫描样品4、真实探测器5和虚拟探测器6,并且其中,O表示射线源焦点在探测器平面的投影点,Os表示样品转台3与X射线主平面2的交点在探测器平面的投影点,α表示样品转台3的旋转轴的倾斜角度。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具体地,步骤S101(通过真实探测器采集被扫描样品的一组原始投影图像序列)如以下所示:
根据被扫描样品的尺寸与外形,设定样品转台3的偏置距离(下文中,表示为COR)和样品转台3的旋转轴的倾斜角度(下文中,表示为α),通过使样品转台3以固定的角度间隔步进旋转(即,匀速连续旋转),使得被扫描样品旋转360°,真实探测器5采集每一步进角度时的被扫描样品的投影图像,从而得到一组原始投影图像序列。
在下文中,将参照图3(a)和图3(b)以及图4详细描述步骤S103、S105、S107、S109的过程。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具体地,步骤S103(建立虚拟探测器并确定虚拟探测器的空间位置)如以下所示:
在图3(a)和图3(b)中,真实探测器5的探测器单元阵列为nw×nh,像元尺寸为P,真实探测器5所处的矩形区域ABCD的宽和高分别为WBD=nw·P,HBD=nh·P。射线源1的焦点S在真实探测器5上的投影点为OF,射线源1的焦点S到真实探测器5的距离为FDD。以投影点OF为原点建立空间坐标系OF-XYZ,投影点OF在真实探测器5上的坐标为(Fw·P,Fh·P)。对于真实探测器5上的任一探测器单元G的空间坐标为(xG,0,zG,QG),将真实探测器5得到的一幅投影图像的二维矩阵记作G[l,t],l∈[1,nh],t∈[1,nw],该矩阵与真实探测器5的二维探测器单元阵列是一一对应的。将探测器单元G所对应的二维矩阵G[l,t]上的元素记作G(l0,t0),则探测器单元G的空间坐标可以表示为以下公式(1):
(xG,0,zG,QG)=((t0-Fw)·P,0,(Fh-l0)·P,G(l0,t0)) (1)
探测器单元G所对应的射线光束GS的直线方程可以表示为以下公式(2):
Figure BDA0003097969670000071
将平面∑ABCD绕X轴顺时针旋转角度(π/2-α)得到平面∑MNPQ,将该平面与锥形束S-ABCD截交得到四边形区域MNPQ。平面∑MNPQ的方程可以表示为以下公式(3):
ysinα-zsinα=0 (3)
射线源1的焦点S在平面∑MNPQ上的投影点为OF',由图3(b)可知样品转台3的旋转轴和平面∑MNPQ都垂直OF'S且互相平行。当在平面∑MNPQ构造虚拟探测器6时,射线光束OF'S就是虚拟探测器6对应的扫描结构的射线主光束,此时样品转台3的旋转轴倾斜角为α=π/2,因此由虚拟探测器6、样品转台3和射线源1构成的扫描结构就满足样品台偏置的CT扫描结构的要求。射线源1发出的射线光束GS与平面∑MNPQ有且仅有唯一的交点记作R,由于射线光束在真空中沿直线传播的过程中其强度不会发生改变,因此该射线光束在G点的强度值QG与其在R点的强度值QR相等,即QG=QR,通过遍历锥形视场S-ABCD内所有的射线光束可以将矩形区域ABCD内的射线投影点的强度值和四边形区域MNPQ内的射线投影点的强度值建立一一对应的映射关系为TRG。根据公式(2)和(3),可以得到射线光束GS与平面∑MNPQ的唯一的交点R的空间坐标,也就是映射关系TRG可以表示为以下公式(4):
Figure BDA0003097969670000081
通过该映射关系就可以将探测器∑G得到的投影数据转换到四边形区域MNPQ中。
常规的锥束CT扫描系统所使用的面阵探测器即二维探测器单元阵列,其特征为探测器单元不同行或不同列的数量保持一致,这样探测器每次采集得到的投影数据都是二维矩阵的形式即投影图像。由图3(a)可知四边形区域MNPQ的几何特征为
Figure BDA0003097969670000082
QP∥MN,故该区域的形状并不是矩形。为此在QP上取一点P'使得P'N⊥MN,延长MN边并取一点M'使得QM'⊥MN,这样就得到了矩形区域M'NP'Q。由图3(a)可知样品转台偏置使得真实探测器5在靠近BC边的一侧出现了投影截断,当投影数据转换到在四边形区域MNPQ时,PC边一侧的投影数据也会出现截断,构建的矩形区域M'NP'Q舍弃了三角形区域NP'P这部分的投影数据,对于小锥角的锥束扫描方式且倾斜角α不是很大的情况而言,舍弃投影数据的区域NP'P的面积很小,三角形区域NP'P的
Figure BDA0003097969670000083
边长可以表示为以下公式(5):
Figure BDA0003097969670000084
可以发现对于小锥角的且转台倾斜角不大的CL偏置扫描的情况,如α=45°,FDD/HBD=10,射线源焦点在面阵探测器∑G上的投影点OF与探测器中心重合即(Fw,Fh)=(nw/2,nh/2)时,
Figure BDA0003097969670000085
因此这部分舍弃的投影数据量很少。此外,针对探测器偏置的CL扫描结构,射线源焦点S的投影点OF的X轴坐标值Fw更小使得
Figure BDA0003097969670000086
损失减少。真实探测器5在靠近AD边的一侧的投影数据转换到的四边形区域MNPQ的QM边一侧时不存在投影截断,因此扩展的三角形区域QM'M对于后续的重建没有影响,只要使用固定的数值QP作为投影数据进行填补即可。这样就得到了虚拟探测器7的边界所处的空间矩形区域M'NP'Q。由公式(1)得到矩形区域ABCD的四个顶点的空间坐标,将其代入公式(4)就可以得到四边形区域MNPQ的四个顶点的空间坐标
Figure BDA0003097969670000091
Figure BDA0003097969670000092
Figure BDA0003097969670000093
Figure BDA0003097969670000094
由几何关系可得,M'(xM',yM',zM')=(xQ,yN,zN),P'(xP',0,zP')=(xN,yQ,zQ),这样就得到了虚拟探测器6的M'NP'Q四个顶点的空间坐标以及虚拟探测器的宽和高分别为WNQ=xQ-xN
Figure BDA0003097969670000095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具体地,步骤S105(根据真实探测器与虚拟探测器的空间坐标关系,将真实探测器所采集的一组原始投影图像序列转换到虚拟探测器上,形成虚拟探测器上的一组新投影图像序列)如以下所示:
通过对矩形区域M'NP'Q进行二维网格的划分,获得虚拟探测器6的二维探测器单元阵列的空间位置。网格单元的尺寸表示虚拟探测器6的像元尺寸等于真实探测器5的像元尺寸P,因此对矩形区域M'NP'Q内部划分的二维网格的尺寸为nL×nT=HNQ/P×WNQ/P,虚拟探测器6的探测器单元阵列为nL×nT。虚拟探测器6得到的一幅投影图像的二维矩阵记作R[l,t],l∈[1,nL],t∈[1,nT],那么该二维矩阵与矩形区域M'NP'Q内部划分的二维网格顶点是一一对应的。二维矩阵R[l,t]的任一元素R(l0,t0)所对应的二维网格的顶点r在坐标系OF-XYZ下的空间坐标r(xr,yr,zr,Qr)可以表示为以下公式(6):
(xN+t0·P,yN-l0·Pcosα,zN-l0·Psinα,R(l0,t0)) (6)
其中,Qr表示射线光束在该网格顶点r的强度值。根据映射关系TRG可以计算得经过该顶点r的射线光束对应在探测器∑G上的投影点Gr的空间坐标为以下公式(7):
Figure BDA0003097969670000101
由公式(1)可以得到投影点Gr对应在真实探测器5的投影数据的二维矩阵G[l,t]的元素下标为G(lr,tr),这样就得到了虚拟探测器6上的二维矩阵的元素R(l0,t0)=G(lr,tr)。如图4所示,通常下标lr,tr并不是整数,而二维矩阵G[l,t]的元素位于网格顶点即下标为整数。因此为了计算G(lr,tr)需要在二维矩阵G[l,t]中采用插值运算的方式计算该点的投影值。此处,忽略射线光束沿直线传播时的强度衰减,因此任一射线光束与真实探测器的交点的强度值等于其与虚拟探测器的交点的强度值,射线的强度值被探测器接收转换为相应的投影值。通过对真实探测器上该交点的邻域内的投影数据进行插值运算就得到了该交点的投影值。
在本文中,探测器单元的投影值也就是射线在该探测器单元处的强度值。通过G(lr,tr)邻域的abcd四个顶点的投影值进行双线性插值计算[lr,tr]的投影值G(lr,tr),其中,abcd四个点对应的投影值为:
Figure BDA0003097969670000102
Figure BDA0003097969670000103
其中,
Figure BDA0003097969670000104
Figure BDA0003097969670000105
函数floor()表示向下取整,函数ceil()表示向上取整,则根据双线性插值函数的计算公式可以得到以下表达式(8):
Figure BDA0003097969670000106
通过遍历二维矩阵R[l,t]的元素进行上述求解过程就得到了虚拟探测器6的一幅投影图像。通过将真实探测器5在样品转台的所有旋转角度下的投影图像序列的二维矩阵G[l,t]经上述投影转换方法就得到了虚拟探测器6上的一组投影图像序列。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具体地,步骤S107(计算虚拟探测器CT扫描系统的重建几何参数)如以下所示:
虚拟探测器CT扫描结构的重建几何参数主要是射线源1的焦点S在虚拟探测器6上的投影点OF'的位置坐标以及射线源1的焦点S到平面MNPQ的距离FDD'。如图3(b)所示,由几何关系可以得到以下表达式(9):
Figure BDA0003097969670000111
关于投影点OF'的位置坐标,先将空间坐标系OF-XYZ绕X轴旋转角度β=π/2-α得到空间坐标系OF-XY'Z'。顶点N(x′N,y′N,z′N)在该空间坐标系OF-XY'Z'下的坐标为(xN,0,yNcosα+zNsinα)。射线源1的焦点S在该空间坐标系下的坐标为(0,FDD·sinα,FDD·cosα),射线源1的焦点S在平面MNPQ上的投影点OF'的空间坐标为(0,0,FDD·cosα),故可得射线源1的焦点S在平面MNPQ上的投影点OF'相对于虚拟探测器6的边界顶点N的位置坐标为以下表达式(10):
(Fw′·P,Fh′·P)=(-xN,FDD·cosα-yNcosα-zNsinα) (10)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具体地,步骤S109(对虚拟探测器上的一组新投影图像序列进行加权处理,并基于经加权处理后的投影数据以及重建几何参数,获得被扫描样品的计算机断层图像)如以下所示:
对于虚拟探测器6得到的投影数据需要进行加权处理,以去除冗余的投影数据。这里使用的加权函数的表达式为以下表达式(11):
Figure BDA0003097969670000112
其中,
Figure BDA0003097969670000113
表示射线光束与穿过样品转台旋转轴的射线光束的夹角,
Figure BDA0003097969670000114
表示投影数据存在冗余的角度范围,R(l,t)表示虚拟探测器得到的投影图像序列;然后使用经过加权处理后的投影数据R[l,t]以及重建几何参数后,就可以使用FDK重建方法得到被扫描样品的计算机断层图像。
为了进一步描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偏置扫描模式下的大视场CL重建方法,本发明对该方法的各个步骤进行了仿真实验,其中,被扫描样品采用圆柱状的仿真三维模型,模体的直径为800,高度为150,对应的体素单元尺寸为0.2mm。仿真实验的具体步骤如下:
(1)仿真实验参数设置:真实探测器的尺寸为WBD=600,HBD=700,像元尺寸为P=0.2mm,射线源焦点到真实探测器的距离为FDD=1000mm,样品转台的旋转轴的倾斜角为α=-60°,样品转台的偏置距离COR=42.4mm,投影幅数为720。获得原始投影图像序列的二维矩阵G[l,t];
(2)根据公式(1)~(5)计算虚拟探测器的空间位置,得到虚拟探测器的宽和高为600×808。对于偏置扫描使得探测器上的投影截断,需要舍弃的投影数据区域NP′P的尺寸
Figure BDA0003097969670000121
为24个像元尺寸,对于区域QM'M选用的填补数值QP=0;
(3)根据公式(6)~(8)计算得到虚拟探测器的投影图像序列的二维矩阵R[l,t];
(4)根据公式(9)和(10)计算虚拟探测器对应的样品台偏置的CT扫描结构的重建几何参数,如下表所示;
表1虚拟探测器CT扫描系统的几何参数
Figure BDA0003097969670000122
(5)根据加权函数对虚拟探测器的投影数据R(l,t)进行加权处理得到投影数据R'(l,t),之后采用FDK重建方法得到被扫描模体样品的计算机断层图像。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偏置扫描模式下的大视场CL重建装置。参照图5,该装置500包括:
原始投影图像序列采集单元501,用于通过真实探测器采集被扫描样品的一组原始投影图像序列;
虚拟探测器位置确定单元503,用于建立虚拟探测器并确定虚拟探测器的空间位置;
新投影图像序列形成单元505,用于根据真实探测器与虚拟探测器的空间坐标关系,将真实探测器所采集的一组原始投影图像序列转换到虚拟探测器上,形成虚拟探测器上的一组新投影图像序列;
重建几何参数计算单元507,用于计算虚拟探测器CT扫描系统的重建几何参数;以及
计算机断层图像获取单元509,用于对虚拟探测器上的一组新投影图像序列进行加权处理,并基于经加权处理后的投影数据以及重建几何参数,获得被扫描样品的计算机断层图像。
由以上可知,装置500的各个单元501至509可以分别执行参照上述实施例描述的方法中的各个步骤,此处将不再对其细节进行描述。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建立虚拟探测器,将真实探测器CL偏置扫描系统转换为虚拟探测器CT偏置扫描,最终利用预加权的FDK重建方法,获得被扫描样品的计算机断层图像,本发明实现了偏置扫描模式下的大视场CL重建问题,在不改变传统CL扫描几何布局的前提下,可以提高CL扫描成像视场近1倍,具有较好的工程应用价值。
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如图6所示,电子设备600包括处理器601、存储器602、通信接口603和通信总线604。
其中,处理器601、存储器602、通信接口603通过通信总线604完成相互间的通信;
处理器601用于调用存储器602中的计算机程序,处理器601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上所述的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偏置扫描模式下的大视场CL重建方法的步骤。
此外,上述存储器中的计算机程序可以通过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计算机程序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所述的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偏置扫描模式下的大视场CL重建方法的步骤。
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其中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的劳动的情况下,即可以理解并实施。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9)

1.一种偏置扫描模式下的大视场CL重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通过真实探测器采集被扫描样品的一组原始投影图像序列;
建立虚拟探测器并确定所述虚拟探测器的空间位置;
根据所述真实探测器与所述虚拟探测器的空间坐标关系,将所述真实探测器所采集的一组原始投影图像序列转换到所述虚拟探测器上,形成所述虚拟探测器上的一组新投影图像序列;
计算虚拟探测器CT扫描系统的重建几何参数;以及
对所述虚拟探测器上的一组新投影图像序列进行加权处理,并基于经加权处理后的投影数据以及所述重建几何参数,获得所述被扫描样品的计算机断层图像,
其中,所述通过真实探测器采集被扫描样品的一组原始投影图像序列,包括:
通过所述真实探测器在样品转台匀速连续旋转一周的时间段内,利用锥束X射线对所述被扫描样品进行扫描,采集得到一组原始投影图像序列,
其中,所述样品转台的旋转轴相对于射线主光束具有预定倾斜角度,
其中,所述真实探测器采用CL扫描方式采集序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偏置扫描模式下的大视场CL重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立虚拟探测器并确定所述虚拟探测器的空间位置,包括:
将所述真实探测器所在平面绕X轴顺时针旋转预定角度,得到预定平面;
在所述预定平面上构建所述虚拟探测器,依据射线源焦点在所述真实探测器和所述虚拟探测器上的投影的空间映射关系计算所述虚拟探测器的4个边界点的空间坐标以确定所述虚拟探测器的空间位置;以及
针对样品台偏置造成的真实探测器采集的投影数据截断,对所述虚拟探测器的空间位置进行修正;
其中,所述预定角度为π/2-α,α为所述样品转台的旋转轴的所述预定倾斜角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偏置扫描模式下的大视场CL重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真实探测器与所述虚拟探测器的空间坐标关系,将所述真实探测器所采集的一组原始投影图像序列转换到所述虚拟探测器上,形成所述虚拟探测器上的一组新投影图像序列,包括:
在所述虚拟探测器的边界区域内建立二维探测器单元阵列以确定所述虚拟探测器的单元阵列的空间坐标;
根据所述虚拟探测器的单元阵列的空间坐标,针对样品转台的不同旋转角度,计算所述虚拟探测器的单元阵列中的每一个探测器单元对应的射线源焦点的射线光束与所述真实探测器所在平面的交点的空间坐标;
根据所述交点在所述真实探测器的邻域内的探测器单元的投影数据,得到所述交点的投影值,从而得到所述每一个探测器单元的投影值;以及
基于所述每一个探测器单元的投影值,获得所述虚拟探测器的一幅投影图像,将针对所述不同旋转角度的每一幅投影图像组成所述虚拟探测器上的一组新投影图像序列。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偏置扫描模式下的大视场CL重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虚拟探测器上的一组新投影图像序列进行加权处理,包括:
通过以下公式对所述虚拟探测器得到的一组新投影图像序列进行加权处理:
Figure FDA0003791811880000031
其中,
Figure FDA0003791811880000032
R(l,t)代表所述虚拟探测器得到的一组新投影图像序列,COR代表样品转台的偏置距离,FDD′代表射线源焦点到所述虚拟探测器平面的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偏置扫描模式下的大视场CL重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重建几何参数包括:所述虚拟探测器CT扫描系统中射线源焦点在虚拟探测器平面的投影点的坐标以及所述射线源焦点到所述虚拟探测器平面的距离。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偏置扫描模式下的大视场CL重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偏置扫描模式包括样品台偏置扫描模式和探测器偏置扫描模式。
7.一种偏置扫描模式下的大视场CL重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原始投影图像序列采集单元,用于通过真实探测器采集被扫描样品的一组原始投影图像序列;
虚拟探测器位置确定单元,用于建立虚拟探测器并确定所述虚拟探测器的空间位置;
新投影图像序列形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真实探测器与所述虚拟探测器的空间坐标关系,将所述真实探测器所采集的一组原始投影图像序列转换到所述虚拟探测器上,形成所述虚拟探测器上的一组新投影图像序列;
重建几何参数计算单元,用于计算虚拟探测器CT扫描系统的重建几何参数;以及
计算机断层图像获取单元,用于对所述虚拟探测器上的一组新投影图像序列进行加权处理,并基于经加权处理后的投影数据以及所述重建几何参数,获得所述被扫描样品的计算机断层图像,
其中,所述通过真实探测器采集被扫描样品的一组原始投影图像序列,包括:
通过所述真实探测器在样品转台匀速连续旋转一周的时间段内,利用锥束X射线对所述被扫描样品进行扫描,采集得到一组原始投影图像序列,
其中,所述样品转台的旋转轴相对于射线主光束具有预定倾斜角度,
其中,所述真实探测器采用CL扫描方式采集序列。
8.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偏置扫描模式下的大视场CL重建方法的步骤。
9.一种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偏置扫描模式下的大视场CL重建方法的步骤。
CN202110615832.4A 2021-06-02 2021-06-02 偏置扫描模式下的大视场cl重建方法和装置、设备及介质 Active CN11340941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615832.4A CN113409412B (zh) 2021-06-02 2021-06-02 偏置扫描模式下的大视场cl重建方法和装置、设备及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615832.4A CN113409412B (zh) 2021-06-02 2021-06-02 偏置扫描模式下的大视场cl重建方法和装置、设备及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09412A CN113409412A (zh) 2021-09-17
CN113409412B true CN113409412B (zh) 2023-01-10

Family

ID=776759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615832.4A Active CN113409412B (zh) 2021-06-02 2021-06-02 偏置扫描模式下的大视场cl重建方法和装置、设备及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40941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100315B (zh) * 2022-08-24 2022-11-15 威海市博华医疗设备有限公司 基于ct的高清成像方法及装置
CN115844429A (zh) * 2022-12-05 2023-03-28 有方(合肥)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成像数据校准方法、电子设备、存储介质及程序产品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597061B (zh) * 2015-01-28 2017-10-31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 基于虚拟探测器的大视场锥束ct成像方法
CN107845121B (zh) * 2017-11-03 2021-11-23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 一种探测器偏置扫描中加权伪影的校正方法
CN108333197B (zh) * 2018-02-01 2019-10-22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偏置扫描模式下工业ct系统转台旋转中心标定方法
CN109360252B (zh) * 2018-09-13 2020-08-14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基于投影变换的锥束cl投影数据等效转换方法
CN110517330B (zh) * 2019-08-07 2021-05-28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偏置扫描模式下的工业锥束ct重建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09412A (zh) 2021-09-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409412B (zh) 偏置扫描模式下的大视场cl重建方法和装置、设备及介质
US7251306B2 (en) Methods, apparatus, and software to facilitate iterative reconstruction of images
US11478214B2 (en) Geometric calibration for cone beam CT using line fiducials
JP2000081318A (ja) 3次元コンピュ―タトモグラフィイメ―ジングのためのスキャニングおよびデ―タ収集方法およびイメ―ジング装置
CN102456227A (zh) Ct图像重建方法及装置
CN110057847B (zh) Tr层析扫描投影重排方法及装置
TWI517093B (zh) Computer tomography reconstruction method
CN107192726A (zh) 板壳物体快速高分辨三维锥束计算机层析成像方法及装置
CN108109185A (zh) 一种生成用于消除ct伪影的校正系数的方法,以及一种基于校正系数消除ct伪影的方法
Jacobson et al. A line fiducial method for geometric calibration of cone-beam CT systems with diverse scan trajectories
CN112649452A (zh) 工业x射线系统成像方法和装置
CN105319225B (zh) 一种实现板状样品高分辨率大视野cl成像的扫描方法
US7272205B2 (en) Methods, apparatus, and software to facilitate computing the elements of a forward projection matrix
CN114596222A (zh) 适用于一般轨迹锥束ct系统几何校正的模体与标定方法
CN107233105B (zh) 一种用于ct图像重建的修正方法及修正系统
JP5888681B2 (ja) 形状抽出方法及び形状抽出システム
CN116630460A (zh) 源直线扫描轨迹的探测器行向微分高质量图像重建方法
JP4032357B2 (ja) 画像情報処理装置および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CN110517330B (zh) 一种偏置扫描模式下的工业锥束ct重建方法
CN109360252B (zh) 基于投影变换的锥束cl投影数据等效转换方法
CN113298903A (zh) 一种大螺距螺旋ct的重建方法、装置、设备和介质
JP2007139620A (ja) 広角コーンビームct装置、画像再構成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12748135B (zh) 一种外部ct扫描模式下转台旋转中心标定方法及装置
CN110276832B (zh) 一种基于KCF和GrabCut的交互式工业CT扫描方法
Meli et al. A cone-beam CT geometry correction method based on intentional misalignments to render the projection images correctabl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