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407318B - 操作系统切换方法及装置、计算机可读介质和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操作系统切换方法及装置、计算机可读介质和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407318B
CN113407318B CN202110626315.7A CN202110626315A CN113407318B CN 113407318 B CN113407318 B CN 113407318B CN 202110626315 A CN202110626315 A CN 202110626315A CN 113407318 B CN113407318 B CN 11340731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dentification information
switching
operating system
running
process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62631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407318A (zh
Inventor
冯东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626315.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407318B/zh
Publication of CN1134073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073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4073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0731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9/00Arrangements for program control, e.g. control units
    • G06F9/06Arrangements for program control, e.g. control units using stored programs, i.e. using an internal store of processing equipment to receive or retain programs
    • G06F9/46Multiprogramming arrangements
    • G06F9/48Program initiating; Program switching, e.g. by interrupt
    • G06F9/4806Task transfer initiation or dispatching
    • G06F9/4843Task transfer initiation or dispatching by program, e.g. task dispatcher, supervisor, operating system
    • G06F9/485Task life-cycle, e.g. stopping, restarting, resuming execu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00Security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ng computers, components thereof, programs or data against unauthorised activity
    • G06F21/60Protecting data
    • G06F21/62Protecting access to data via a platform, e.g. using keys or access control rules
    • G06F21/6218Protecting access to data via a platform, e.g. using keys or access control rules to a system of files or objects, e.g. local or distributed file system or database
    • G06F21/6245Protecting personal data, e.g. for financial or medical purpos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11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with the human body, e.g. for user immersion in virtual realit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10/00Energy efficient computing, e.g. low power processors, power management or thermal manage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ioeth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User Interface Of Digital Computer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一种操作系统切换方法及装置、计算机可读介质和电子设备,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该方法可以应用于终端设备,该终端设备可以包括第一系统和第二系统,该方法包括:响应检测到与可穿戴设备建立通信连接,获取所述可穿戴设备对应的设备标识信息;将所述设备标识信息与存储的设备标识信息列表中的信息进行匹配;若匹配成功,则将正在运行的所述第一系统切换为所述第二系统,其中所述第二系统包括虚拟功能。本公开能够在可穿戴设备连接时,自动切换到与可穿戴设备适配的第二系统,提升系统安全性,同时简化用户切换系统时的操作,提升用户体验。

Description

操作系统切换方法及装置、计算机可读介质和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操作系统切换方法、操作系统切换装置、计算机可读介质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AR(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技术/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技术等虚拟技术已经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
目前,终端设备上的AR/VR内容都是基于一个AR/VR的软件开发工具包(SoftwareDevelopment Kit,SDK)开发的应用程序APP,任何人都能够直接看到或者使用,导致终端设备上的AR/VR内容尤其是AR类支付应用程序的安全性较差。另一方面,对于用户使用终端设备上AR/VR内容的交互操作也较为单一,不够灵活智能,导致用户使用体验差。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操作系统切换方法、操作系统切换装置、计算机可读介质和电子设备,进而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终端设备上AR/VR内容的安全性,以及提供一种新的切换操作系统的交互方式。
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操作系统切换方法,应用于终端设备,所述终端设备包括第一系统和第二系统,所述方法包括:
响应检测到与可穿戴设备建立通信连接,获取所述可穿戴设备对应的设备标识信息;
将所述设备标识信息与存储的设备标识信息列表中的信息进行匹配;
若匹配成功,则将正在运行的所述第一系统切换为所述第二系统,其中所述第二系统包括虚拟功能。
根据本公开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操作系统切换装置,应用于终端设备,所述终端设备包括第一系统和第二系统,包括:
设备标识信息获取模块,用于响应检测到与可穿戴设备建立通信连接,获取所述可穿戴设备对应的设备标识信息;
设备标识信息匹配模块,用于将所述设备标识信息与存储的设备标识信息列表中的信息进行匹配;
操作系统切换模块,用于若匹配成功,则将正在运行的所述第一系统切换为所述第二系统,其中所述第二系统包括虚拟功能。
根据本公开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的方法。
根据本公开的第四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处理器;以及
存储器,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当一个或多个程序被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使得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实现上述的方法。
本公开的一种实施例所提供的操作系统切换方法,在检测到与可穿戴设备建立通信连接时,获取可穿戴设备对应的设备标识信息,并将设备标识信息与存储的设备标识信息列表中的信息进行匹配,若匹配成功,则将正在运行的第一系统切换为包含虚拟功能的第二系统。一方面,在与可穿戴设备建立通信连接,且可穿戴设备的设备标识信息与存储的设备标识信息列表中的信息匹配成功时,则认为用户需要使用终端设备上的AR/VR内容,此时才将终端设备的常用的第一系统切换到包含AR/VR等虚拟功能的第二系统,保证了终端设备上AR/VR内容的安全性,提升AR/VR系统的隐私性,保障用户权益;另一方面,在终端设备与可穿戴设备建立通信连接时,对可穿戴设备进行认证,并在认证通过时自动切换到包含AR/VR等虚拟功能的第二系统,简化用户切换系统的操作,实现操作系统的灵活切换,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可以应用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示例性系统架构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可以应用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示意图;
图3示意性示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一种操作系统切换方法的流程图;
图4示意性示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一种将第一系统切换到第二系统的流程图;
图5示意性示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一种分配计算资源的流程图;
图6示意性示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一种在第二系统中处理通知信息的流程图;
图7示意性示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一种在第一系统与第二系统之间智能切换的流程图;
图8示意性示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操作系统切换装置的组成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范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公开将更加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方式中。
此外,附图仅为本公开的示意性图解,并非一定是按比例绘制。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分,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重复描述。附图中所示的一些方框图是功能实体,不一定必须与物理或逻辑上独立的实体相对应。可以采用软件形式来实现这些功能实体,或在一个或多个硬件模块或集成电路中实现这些功能实体,或在不同网络和/或处理器装置和/或微控制器装置中实现这些功能实体。
图1示出了可以应用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操作系统切换方法及装置的示例性应用环境的系统架构的示意图。
如图1所示,系统架构100可以包括终端设备101、102、103中的一个或多个,网络104和服务器105。网络104用以在终端设备101、102、103和服务器105之间提供通信链路的介质。网络104可以包括各种连接类型,例如有线、无线通信链路或者光纤电缆等等。终端设备101、102、103可以是各种具有图像处理功能的电子设备,包括但不限于台式计算机、便携式计算机、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等。应该理解,图1中的终端设备、网络和服务器的数目仅仅是示意性的。根据实现需要,可以具有任意数目的终端设备、网络和服务器。比如服务器105可以是多个服务器组成的服务器集群等。
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操作系统切换方法一般由终端设备101、102、103中执行,相应地,操作系统切换装置一般设置于终端设备101、102、103中。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操作系统切换方法也可以由服务器105执行,相应的,操作系统切换装置也可以设置于服务器105中,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对此不做特殊限定。
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用于实现操作系统切换方法的电子设备,其可以是图1中的终端设备101、102、103或服务器105。该电子设备至少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存储器用于存储处理器的可执行指令,处理器配置为经由执行可执行指令来执行操作系统切换方法。
下面以图2中的移动终端200为例,对电子设备的构造进行示例性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除了特别用于移动目的的部件之外,图2中的构造也能够应用于固定类型的设备。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移动终端200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拆分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图示的部件可以以硬件、软件或软件和硬件的组合实现。各部件间的接口连接关系只是示意性示出,并不构成对移动终端200的结构限定。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移动终端200也可以采用与图2不同的接口连接方式,或多种接口连接方式的组合。
如图2所示,移动终端200具体可以包括:处理器210、内部存储器221、外部存储器接口222、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接口230、充电管理模块240、电源管理模块241、电池242、天线1、天线2、移动通信模块250、无线通信模块260、音频模块270、扬声器271、受话器272、麦克风273、耳机接口274、传感器模块280、显示屏290、摄像模组291、指示器292、马达293、按键294以及用户标识模块(subscriber identification module,SIM)卡接口295等。其中传感器模块280可以包括深度传感器2801、压力传感器2802、陀螺仪传感器2803等。
处理器21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单元,例如:处理器210可以包括应用处理器(Application Processor,AP)、调制解调处理器、图形处理器(Graphics ProcessingUnit,GPU)、图像信号处理器(Image Signal Processor,ISP)、控制器、视频编解码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基带处理器和/或神经网络处理器(Neural-Network Processing Unit,NPU)等。其中,不同的处理单元可以是独立的器件,也可以集成在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中。
NPU为神经网络(Neural-Network,NN)计算处理器,通过借鉴生物神经网络结构,例如借鉴人脑神经元之间传递模式,对输入信息快速处理,还可以不断的自学习。通过NPU可以实现移动终端200的智能认知等应用,例如:图像识别,人脸识别,语音识别,文本理解等。
处理器210中设置有存储器。存储器可以存储用于实现六个模块化功能的指令:检测指令、连接指令、信息管理指令、分析指令、数据传输指令和通知指令,并由处理器210来控制执行。
充电管理模块240用于从充电器接收充电输入。电源管理模块241用于连接电池242、充电管理模块240与处理器210。电源管理模块241接收电池242和/或充电管理模块240的输入,为处理器210、内部存储器221、显示屏290、摄像模组291和无线通信模块260等供电。
移动终端200的无线通信功能可以通过天线1、天线2、移动通信模块250、无线通信模块260、调制解调处理器以及基带处理器等实现。其中,天线1和天线2用于发射和接收电磁波信号;移动通信模块250可以提供应用在移动终端200上的包括2G/3G/4G/5G等无线通信的解决方案;调制解调处理器可以包括调制器和解调器;无线通信模块260可以提供应用在移动终端200上的包括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WLAN)(如无线保真(Wireless Fidelity,Wi-Fi)网络)、蓝牙(Bluetooth,BT)等无线通信的解决方案。在一些实施例中,移动终端200的天线1和移动通信模块250耦合,天线2和无线通信模块260耦合,使得移动终端200可以通过无线通信技术与网络以及其他设备通信。
移动终端200通过GPU、显示屏290及应用处理器等实现显示功能。GPU为图像处理的微处理器,连接显示屏290和应用处理器。GPU用于执行数学和几何计算,用于图形渲染。处理器210可包括一个或多个GPU,其执行程序指令以生成或改变显示信息。
移动终端200可以通过ISP、摄像模组291、视频编解码器、GPU、显示屏290及应用处理器等实现拍摄功能。其中,ISP用于处理摄像模组291反馈的数据;摄像模组291用于捕获静态图像或视频;数字信号处理器用于处理数字信号,除了可以处理数字图像信号,还可以处理其他数字信号;视频编解码器用于对数字视频压缩或解压缩,移动终端200还可以支持一种或多种视频编解码器。
外部存储器接口222可以用于连接外部存储卡,例如Micro SD卡,实现扩展移动终端200的存储能力。外部存储卡通过外部存储器接口222与处理器210通信,实现数据存储功能。例如将音乐,视频等文件保存在外部存储卡中。
内部存储器221可以用于存储计算机可执行程序代码,可执行程序代码包括指令。内部存储器221可以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操作系统,至少一个功能所需的应用程序(比如声音播放功能,图像播放功能等)等。存储数据区可存储移动终端200使用过程中所创建的数据(比如音频数据,电话本等)等。此外,内部存储器221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通用闪存存储器(Universal Flash Storage,UFS)等。处理器210通过运行存储在内部存储器221的指令和/或存储在设置于处理器中的存储器的指令,执行移动终端200的各种功能应用以及数据处理。
移动终端200可以通过音频模块270、扬声器271、受话器272、麦克风273、耳机接口274及应用处理器等实现音频功能。例如音乐播放、录音等。
深度传感器2801用于获取景物的深度信息。在一些实施例中,深度传感器可以设置于摄像模组291。
压力传感器2802用于感受压力信号,可以将压力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在一些实施例中,压力传感器2802可以设置于显示屏290。压力传感器2802的种类很多,如电阻式压力传感器,电感式压力传感器,电容式压力传感器等。
陀螺仪传感器2803可以用于确定移动终端200的运动姿态。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以通过陀螺仪传感器2803确定移动终端200围绕三个轴(即,x,y和z轴)的角速度。陀螺仪传感器2803可以用于拍摄防抖、导航、体感游戏场景等。
此外,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在传感器模块280中设置其他功能的传感器,例如气压传感器、磁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距离传感器、接近光传感器、指纹传感器、温度传感器、触摸传感器、环境光传感器、骨传导传感器等。
移动终端200中还可包括其它提供辅助功能的设备。例如,按键294包括开机键,音量键等,用户可以通过按键输入,产生与移动终端200的用户设置以及功能控制有关的键信号输入。再如,指示器292、马达293、SIM卡接口295等。
在相关技术中,终端设备中设置有两个操作系统,主系统是常用的操作系统,如安卓系统Android,可以实现上网等常用功能,另一个操作系统是非智能系统,只提供一些基础功能,如只能打电话、发信息等功能,这两个系统的硬件是独立的、互相隔离的,可以考虑在该非智能系统中存放一些个人隐私信息。AR/VR智能眼镜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AR智能眼镜给用户一种虚拟和现实叠加的体验,如AR拍照可以拍出虚拟图像和现实图像相叠加的照片;VR给用来带来了完全沉浸式的体验,如3D视频和VR游戏。由于AR/VR设备在工作时需要大量的图像计算工作,所以需要的功耗较大,同时对终端设备的硬件性能要求较高。
目前,带有双系统的终端设备在切换系统时,需要通过按键、拨号盘输入密码或者通过人脸识别的方式来切换,不能够基于AR/VR设备的特殊性进行自动切换;另外目前存在的双系统终端设备,另一个系统主要是用来做安全使用的,是完全独立的,并不适配AR/VR系统;其次,AR/VR系统运行时,对计算资源消耗巨大,目前市场上大部分手机是无法支持的,只有一些旗舰机器的性能才能够满足,并且于此同时,AR/VR功耗是非常大的,续航也是目前AR/VR生态中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另一方面,目前在终端设备上的AR/VR内容都是基于一个AR/VR SDK开发的APP,并非一个独立的系统,对于后续AR/VR的系统的延续性、安全性都不是很好,用户可以直接在终端设备上看到此类应用,尤其对于某些的AR支付应用,其安全性较低。
基于以上一个或者多个问题,本示例实施例首先提出了一种操作系统切换方法,以终端设备执行为例,下面对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操作系统切换方法进行具体说明。
图3示出了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一种操作系统切换方法的流程,可以包括以下步骤S310至步骤S330:
在步骤S310中,响应检测到与可穿戴设备建立通信连接,获取所述可穿戴设备对应的设备标识信息。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可穿戴设备可以是指具有计算能力硬件支持的便携式设备,例如可穿戴设备可以是AR智能眼镜,也可以是智能手表,本示例实施例对此不做特殊限定。
通信连接可以是连接终端设备与可穿戴设备并进行数据传输的通信方式,例如,通信连接可以是蓝牙通信连接,也可以是WiFi通信连接,还可以是基于2G/3G/4G/5G移动网络的通信连接,当然还可以是其他能够实现连接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二终端设备并进行数据传输的通信方式,例如,通信连接还可以是通过支持Micro-USB、Type-C、雷电3(Thunderbolt 3)等接口协议进行有线连接的通信方式,本示例实施例对此不做特殊限定。
设备标识信息是指标识可穿戴设备的唯一标识,例如,设备信息可以是设备厂商标识(如VID),也可以是设备产品标识、设备串号(如PID)等,当然,还可以是其他的能够唯一标识可穿戴设备的信息,本示例实施例对此不做特殊限定。
在步骤S320中,将所述设备标识信息与存储的设备标识信息列表中的信息进行匹配。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设备标识信息列表是指出厂时设置的能够适配第二系统的可穿戴设备的设备标识列表,或者通过用户的授权认证的可穿戴设备的设备标识列表,例如,在新的可穿戴设备请求建立通信连接时,可以通知用户进行授权认证,并在授权认证后将该可穿戴设备的设备标识信息记录到设备标识信息列表中,作为后续安全认证的信息。
在步骤S330中,若匹配成功,则将正在运行的所述第一系统切换为所述第二系统,其中所述第二系统包括虚拟功能。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系统可以是普通的操作系统,是终端设备的主系统,例如,第一系统可以是Android操作系统,也可以是IOS操作系统,本示例实施例对此不作特殊限定。
第二系统可以是开发人员基于要实现的功能设计的操作系统,例如,第二系统可以是基于要实现的AR/VR内容设计的AR/VR操作系统,当然,本示例实施例不以此为限。
虚拟功能是指能够支持AR/VR应用程序的运行或者与AR/VR技术的相关功能,如虚拟功能可以是运行AR/VR游戏的功能。
下面对步骤S310至步骤S330进行详细说明。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图4中的步骤实现将正在运行的第一系统切换为第二系统,参考图4所示,具体可以包括:
步骤S410,获取所述第二系统对应的第二交互界面;
步骤S420,通过所述第二交互界面替换正在运行的所述第一系统的第一交互界面,以实现将正在运行的所述第一系统切换为所述第二系统。
其中,第二交互界面是指适配具有虚拟功能的第二系统的交互界面(UserInterface Design,UI),例如,第二交互界面可以包括AR/VR应用程序的图标,也可以包括退出第二系统的控件,当然,还可以是其他的适配具有虚拟功能的第二系统的UI,如还可以是切换到第一系统查看通知信息的UI,本示例实施例不以此为限。
第一交互界面是指第一系统对应的交互界面,例如第一交互界面可以是Android操作系统对应的交互界面,也可以是IOS操作系统对应的交互界面,本示例实施例不再赘述。
在将正在运行的第一系统切换为第二系统,通过第二系统特别设计的第二交互界面替换第一系统,使用户在使用第二系统时更加便捷,避免使用与虚拟功能不适配的第一交互界面,提高用户的操作效率;同时,将AR/VR内容隐藏到第二系统对应的第二交互界面中,保证用户只有在自身使用虚拟功能时,才能看到相应的内容,保证AR/VR内容的隐私性与安全性,提升数据安全。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由于第二系统是针对AR/VR等虚拟功能进行特别定制的,不包括大部分的常用功能,因此需要保证用户能够随时切换回第一系统使用其他的功能,进而可以仅通过第二系统对应的第二交互界面替换第一系统的第一交互界面,并维持第一系统对应的硬件资源运行不关闭,保证将第一系统维持在后台低功耗运行,以使用户能够随时切换回第一系统,并且保证第一系统能够及时恢复到正常工作状态,避免在切换回第一系统时需要重启相关硬件资源的问题,提高切换回第一系统的效率。
另外,由于AR/VR系统运行时,对计算资源消耗巨大,因此在将第一系统维持在后台低功耗运行时,可以将第一系统不需要的计算资源进行释放,以便于将第一系统不使用的闲置计算资源及时分配给第二系统;同时,启动预先为第二系统设置的专用硬件资源,其中专用硬件资源可以是专门为AR/VR系统设置的数字信号处理(Digital SignalProcessing)相关的硬件资源,如数字信号处理芯片等,也可以是专门为AR/VR系统设置的外挂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本示例实施例对此不做特殊限定。
通过为第二系统设置专用硬件资源,并且将第一系统的闲置计算资源进行释放,及时分配给第二系统,保证运行第二系统的硬件资源和计算资源没有瓶颈,保证第二系统的稳定运行,提升系统稳定性;另一方面,只有在切换到第二系统时才启动专用硬件资源,避免与第一系统采用同一套硬件资源而导致的使用第一系统时产生的功耗浪费,提升终端设备的续航能力。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图5中的步骤实现第一系统和第二系统的计算资源分配,参考图5所示,具体可以包括:
步骤S510,获取预设的计算资源分配表;
步骤S520,根据所述计算资源分配表分配维持所述第一系统在后台运行的第一计算资源;
步骤S530,根据所述计算资源分配表分配所述第二系统对应的第二计算资源,以使所述第二系统依据所述专用硬件资源和所述第二计算资源执行所述虚拟功能。
其中,计算资源分配表是指预先通过测试得到的、能够维持第一系统在后台运行并且不影响第二系统运行的最佳计算资源分配比例关系,例如,假设第一系统切换到第二系统时,计算资源分配表可以是分配给第一系统10%的计算资源,分配给第二系统90%的计算资源,如计算资源可以是图形处理器(Gaphics Processing Unit,GPU)资源,GPU资源可以包括GPU芯片核心、线程数、显存等,当然,还可以是其他能够影响第二系统运行的计算资源,本示例实施例对此不做特殊限定。
通过设置计算资源分配表,能够保证第一系统维持在后台稳定运行,同时保证第二系统的稳定高性能运行,提升第二系统的稳定性,避免由于第一系统或者第二系统争夺计算资源而导致的第一系统或者第二系统不能稳定运行的问题;同时,通过计算资源分配表,能够较优地分配计算资源,保证计算资源的利用率,避免由于计算资源利用率较低而导致的功耗浪费的现象,进一步保证终端设备的续航能力。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由于第二系统是基于AR/VR等虚拟功能进行特别设计的系统,因此可能导致用户无法接收通知信息,如通知信息可以是电话来电提醒信息、应用消息信息等;同时,由于第一系统维持在后台运行,能够接收到通知信息,因此,在第一系统接收到通知信息后,需要及时反馈到第二系统。
基于此,可以在第一系统与第二系统之间构建共享内存(Shared Memory),通过共享内存这种进程间通信的方式能够将第一系统接收到的通知信息及时反馈到第二系统,例如可以在第二系统以弹窗的形式显示通知信息,也可以在可穿戴设备以语音助手播放的形式提示通知信息,本示例实施例对此不做特殊限定。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图6中的步骤实现通知信息的处理,参考图6所示,具体可以包括:
步骤S610,响应所述第一系统接收到通知信息,将所述通知信息发送到所述共享内存,以使所述第二系统从所述共享内存获取所述通知信息并显示;
步骤S620,响应触发所述第二系统显示的所述通知信息,将所述第二系统切换回所述第一系统。
其中,在第二系统从共享内存获取通知信息并显示之后,用户可以通过第二交互界面提供的与通知信息关联的切换控件切换回第一系统处理通知信息。
当然,本示例实施例中也可以在第二交互界面设计通知信息快捷处理控件,对于消息回复等简单的操作直接通过通知信息快捷处理控件快速处理,并将处理结果通过共享内存的形式返回给第一系统进行处理。
本示例实施例还可以直接在可穿戴设备显示的AR/VR场景中渲染通知信息,以便于及时将通知信息呈现给用户,以上仅是示意性举例说明,本示例实施例对此不做特殊限定。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响应检测到与可穿戴设备断开通信连接,可以将第二系统切换回第一系统,并关闭第二系统的专用硬件资源以结束第二系统的运行。
在检测到与可穿戴设备断开通信连接之后,可以获取第一系统对应的第一交互界面,并通过第一交互界面替换第二交互界面,同时,关闭第二系统的专用硬件资源,释放第二系统占用的计算资源,以结束第二系统的运行,并恢复第一系统对应的计算资源。
通过检测终端设备与可穿戴设备通信连接的断开,自动实现操作系统的还原,简化用户的操作;同时,关闭第二系统对应的专用硬件资源,降低终端设备的功耗,进一步保证终端设备的续航能力。
图7示意性示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一种在第一系统与第二系统之间智能切换的流程图。
参考图7所示,步骤S701,检测是否与可穿戴设备建立通信连接,如果检测到与可穿戴设备建立通信连接,则执行步骤S702,否则结束当前流程;
步骤S702,获取可穿戴设备对应的设备标识信息;
步骤S703,将设备标识信息与预设的设备标识信息列表中的信息进行匹配,如果匹配成功,则执行步骤S704至步骤S708,实现将正在运行的第一系统切换到具备虚拟功能的第二系统,否则结束当前流程;
步骤S704,获取第二系统的第二交互界面,并通过第二交互界面替换第一系统的第一交互界面;
步骤S705,启动第二系统对应的专用硬件资源;
步骤S706,关闭第一系统中正在运行的应用程序;
步骤S707,释放第一系统占用的非必要的计算资源,并将计算资源分配给第二系统,具体的,可以根据计算资源分配表实现计算资源的最优分配,以提高终端设备的续航能力;
步骤S708,显示第二系统对应的应用程序,并给与应用程序权限,同时提高CPU和GPU的主频率;
步骤S709,基于启动的专用硬件资源以及分配的计算资源运行第二系统;
步骤S710,检测是否与可穿戴设备断开通信连接,如果检测到与可穿戴设备断开通信连接,则执行步骤S711,否则返回执行步骤S709;
步骤S711,获取第一交互界面,并通过第一交互界面替换第二系统的第二交互界面;
步骤S712,关闭第二系统的专用硬件资源,并释放第二系统占用的计算资源,恢复第一系统的计算资源分配,同时降低CPU和GPU的主频率,并结束当前流程。
综上所述,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在检测到与可穿戴设备建立通信连接时,获取可穿戴设备对应的设备标识信息,并将设备标识信息与存储的设备标识信息列表中的信息进行匹配,若匹配成功,则将正在运行的第一系统切换为包含虚拟功能的第二系统。一方面,在与可穿戴设备建立通信连接,且可穿戴设备的设备标识信息与存储的设备标识信息列表中的信息匹配成功时,则认为用户需要使用终端设备上的AR/VR内容,此时才将终端设备的常用的第一系统切换到包含AR/VR等虚拟功能的第二系统,保证了终端设备上AR/VR内容的安全性,提升AR/VR系统的隐私性,保障用户权益;另一方面,在终端设备与可穿戴设备建立通信连接时,对可穿戴设备进行认证,并在认证通过时自动切换到包含AR/VR等虚拟功能的第二系统,简化用户切换系统的操作,实现操作系统的灵活切换,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附图仅是根据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的方法所包括的处理的示意性说明,而不是限制目的。易于理解,上述附图所示的处理并不表明或限制这些处理的时间顺序。另外,也易于理解,这些处理可以是例如在多个模块中同步或异步执行的。
进一步的,参考图8所示,本示例的实施方式中还提供一种操作系统切换装置800,可以包括设备标识信息获取模块810、设备标识信息匹配模块820和操作系统切换模块830。其中:
设备标识信息获取模块810用于响应检测到与可穿戴设备建立通信连接,获取所述可穿戴设备对应的设备标识信息;
设备标识信息匹配模块820用于将所述设备标识信息与存储的设备标识信息列表中的信息进行匹配;
操作系统切换模块830用于若匹配成功,则将正在运行的所述第一系统切换为所述第二系统,其中所述第二系统包括虚拟功能。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操作系统切换模块830可以用于:
获取所述第二系统对应的第二交互界面;
通过所述第二交互界面替换正在运行的所述第一系统的第一交互界面,以实现将正在运行的所述第一系统切换为所述第二系统。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操作系统切换装置800还包括第一系统维持模块,该第一系统维持模块可以用于:
维持所述第一系统在后台运行,并启动所述第二系统对应的专用硬件资源。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操作系统切换装置800还包括计算资源分配模块,该计算资源分配模块可以用于:
获取预设的计算资源分配表;
根据所述计算资源分配表分配维持所述第一系统在后台运行的第一计算资源;
根据所述计算资源分配表分配所述第二系统对应的第二计算资源,以使所述第二系统依据所述专用硬件资源和所述第二计算资源执行所述虚拟功能。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操作系统切换装置800还包括共享内存构建模块,该共享内存构建模块可以用于:
构建所述第一系统与所述第二系统之间的共享内存。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操作系统切换装置800还包括信息共享模块,该信息共享模块可以用于:
响应所述第一系统接收到通知信息,将所述通知信息发送到所述共享内存,以使所述第二系统从所述共享内存获取所述通知信息并显示;
响应触发所述第二系统显示的所述通知信息,将所述第二系统切换回所述第一系统。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操作系统切换装置800还包括操作系统恢复模块,该操作系统恢复模块可以用于:
响应检测到与所述可穿戴设备断开通信连接,将所述第二系统切换回所述第一系统,并关闭所述第二系统的专用硬件资源以结束所述第二系统的运行。
上述装置中各模块的具体细节在方法部分实施方式中已经详细说明,未披露的细节内容可以参见方法部分的实施方式内容,因而不再赘述。
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公开的各个方面可以实现为系统、方法或程序产品。因此,本公开的各个方面可以具体实现为以下形式,即:完全的硬件实施方式、完全的软件实施方式(包括固件、微代码等),或硬件和软件方面结合的实施方式,这里可以统称为“电路”、“模块”或“系统”。
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能够实现本说明书上述方法的程序产品。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公开的各个方面还可以实现为一种程序产品的形式,其包括程序代码,当程序产品在终端设备上运行时,程序代码用于使终端设备执行本说明书上述“示例性方法”部分中描述的根据本公开各种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步骤,例如可以执行图3至图7中任意一个或多个步骤。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所示的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或者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或者是上述两者的任意组合。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可以是——但不限于——电、磁、光、电磁、红外线、或半导体的系统、装置或器件,或者任意以上的组合。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更具体的例子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具有一个或多个导线的电连接、便携式计算机磁盘、硬盘、随机访问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式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或闪存)、光纤、便携式紧凑磁盘只读存储器(CD-ROM)、光存储器件、磁存储器件、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
在本公开中,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任何包含或存储程序的有形介质,该程序可以被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而在本公开中,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可以包括在基带中或者作为载波一部分传播的数据信号,其中承载了计算机可读的程序代码。这种传播的数据信号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电磁信号、光信号或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计算机可读的信号介质还可以是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以外的任何计算机可读介质,该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发送、传播或者传输用于由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的程序。计算机可读介质上包含的程序代码可以用任何适当的介质传输,包括但不限于:无线、电线、光缆、RF等等,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
此外,可以以一种或多种程序设计语言的任意组合来编写用于执行本公开操作的程序代码,程序设计语言包括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诸如Java、C++等,还包括常规的过程式程序设计语言—诸如“C”语言或类似的程序设计语言。程序代码可以完全地在用户计算设备上执行、部分地在用户设备上执行、作为一个独立的软件包执行、部分在用户计算设备上部分在远程计算设备上执行、或者完全在远程计算设备或服务器上执行。在涉及远程计算设备的情形中,远程计算设备可以通过任意种类的网络,包括局域网(LAN)或广域网(WAN),连接到用户计算设备,或者,可以连接到外部计算设备(例如利用因特网服务提供商来通过因特网连接)。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发明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他实施例。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

Claims (9)

1.一种操作系统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终端设备,所述终端设备包括第一系统和第二系统,所述方法包括:
响应检测到与可穿戴设备建立通信连接,获取所述可穿戴设备对应的设备标识信息,所述可穿戴设备包括AR/VR功能;
将所述设备标识信息与存储的设备标识信息列表中的信息进行匹配;
若匹配成功,则维持所述第一系统在后台运行,并启动所述第二系统对应的专用硬件资源,以将正在运行的所述第一系统切换为所述第二系统,其中所述第二系统为AR/VR操作系统,所述第二系统包括AR/VR功能,所述专用硬件资源仅用于执行所述AR/VR功能,所述专用硬件资源包括专门运行AR/VR操作系统的数字信号处理芯片和专门运行AR/VR操作系统的外挂中央处理器中的至少一个。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正在运行的所述第一系统切换为所述第二系统,包括:
获取所述第二系统对应的第二交互界面;
通过所述第二交互界面替换正在运行的所述第一系统的第一交互界面,以实现将正在运行的所述第一系统切换为所述第二系统。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预设的计算资源分配表;
根据所述计算资源分配表分配维持所述第一系统在后台运行的第一计算资源;
根据所述计算资源分配表分配所述第二系统对应的第二计算资源,以使所述第二系统依据所述专用硬件资源和所述第二计算资源执行虚拟功能。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构建所述第一系统与所述第二系统之间的共享内存。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响应所述第一系统接收到通知信息,将所述通知信息发送到所述共享内存,以使所述第二系统从所述共享内存获取所述通知信息并显示;
响应触发所述第二系统显示的所述通知信息,将所述第二系统切换回所述第一系统。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响应检测到与所述可穿戴设备断开通信连接,将所述第二系统切换回所述第一系统,并关闭所述第二系统的专用硬件资源以结束所述第二系统的运行。
7.一种操作系统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终端设备,所述终端设备包括第一系统和第二系统,包括:
设备标识信息获取模块,用于响应检测到与可穿戴设备建立通信连接,获取所述可穿戴设备对应的设备标识信息,所述可穿戴设备包括AR/VR功能;
设备标识信息匹配模块,用于将所述设备标识信息与存储的设备标识信息列表中的信息进行匹配;
操作系统切换模块,用于若匹配成功,则维持所述第一系统在后台运行,并启动所述第二系统对应的专用硬件资源,以将正在运行的所述第一系统切换为所述第二系统,其中所述第二系统为AR/VR操作系统,所述第二系统包括AR/VR功能,所述专用硬件资源仅用于执行所述AR/VR功能,所述专用硬件资源包括专门运行AR/VR操作系统的数字信号处理芯片和专门运行AR/VR操作系统的外挂中央处理器中的至少一个。
8.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9.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处理器;以及
存储器,用于存储所述处理器的可执行指令;
其中,所述处理器配置为经由执行所述可执行指令来执行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110626315.7A 2021-06-04 2021-06-04 操作系统切换方法及装置、计算机可读介质和电子设备 Active CN11340731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626315.7A CN113407318B (zh) 2021-06-04 2021-06-04 操作系统切换方法及装置、计算机可读介质和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626315.7A CN113407318B (zh) 2021-06-04 2021-06-04 操作系统切换方法及装置、计算机可读介质和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07318A CN113407318A (zh) 2021-09-17
CN113407318B true CN113407318B (zh) 2023-06-23

Family

ID=776764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626315.7A Active CN113407318B (zh) 2021-06-04 2021-06-04 操作系统切换方法及装置、计算机可读介质和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40731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398089A (zh) * 2021-12-30 2022-04-26 阿波罗智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系统切换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和介质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60322A (zh) * 2019-11-26 2021-05-28 成都鼎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操作系统切换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50187B (zh) * 2012-07-11 2015-11-25 北京联嘉众赢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跨进程交互方法及装置
CN104199735A (zh) * 2014-09-26 2014-12-10 酷派软件技术(深圳)有限公司 操作系统的切换方法、切换系统和终端
CN104516760B (zh) * 2014-12-12 2018-01-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操作系统热切换的方法、装置及移动终端
CN104517071B (zh) * 2015-01-16 2017-04-05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系统处理方法、系统处理装置和终端
CN105608347A (zh) * 2015-07-29 2016-05-25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操作系统切换方法、操作系统切换装置和终端
US10356587B2 (en) * 2016-12-06 2019-07-16 Verizon Patent And Licensing Inc. Wearable device as service enabler
CN108369604B (zh) * 2017-12-28 2021-12-03 深圳前海达闼云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多操作系统共享文件系统的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60322A (zh) * 2019-11-26 2021-05-28 成都鼎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操作系统切换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07318A (zh) 2021-09-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959141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pervasive computing
RU2700188C2 (ru) Представление вычислительной среды на множественных устройствах
CN108762881B (zh) 界面绘制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EP4013003A1 (en) Communication protocol switching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EP4220402A2 (en) Augmenting capabilities of a host device
CN113238727A (zh) 屏幕切换方法及装置、计算机可读介质和电子设备
CN112860169B (zh) 交互方法及装置、计算机可读介质和电子设备
CN112188461B (zh) 近场通信装置的控制方法及装置、介质和电子设备
CN111092809B (zh) 实时推送信息的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WO2020108101A1 (zh) 虚拟数据的处理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终端
JP2016502781A (ja) リアル・タイム通信および体験共有セッション中におけるサービスの更新
CN111968641B (zh) 语音助手唤醒控制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WO2022001343A1 (zh) Nfc装置输出信号控制方法及终端设备、介质和电子设备
CN109495573A (zh)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终端
CN111459363A (zh) 信息展示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US9749455B2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method for sending messages using the same
CN110769050B (zh) 数据处理方法、数据处理系统、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3407318B (zh) 操作系统切换方法及装置、计算机可读介质和电子设备
CN110134480B (zh) 用户触发操作的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3766127B (zh) 移动终端的控制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WO2017200781A1 (en) Charging multiple user apparatuses
CN115097984B (zh) 交互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1726848B (zh) 设备绑定方法、目标启动装置、固定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14040252A (zh) 显示帧率控制方法及装置、计算机可读介质和电子设备
CN112995402A (zh) 控制方法及装置、计算机可读介质和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