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394788B - 交直流并联的两区域系统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交直流并联的两区域系统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394788B CN113394788B CN202110663818.1A CN202110663818A CN113394788B CN 113394788 B CN113394788 B CN 113394788B CN 202110663818 A CN202110663818 A CN 202110663818A CN 113394788 B CN113394788 B CN 11339478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nstruction value
- power
- value
- control
- converter st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9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5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3071 parasitic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8000011217 control strateg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324 bea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500 data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04—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for connecting networks of the same frequency but supplied from different sources
- H02J3/06—Controlling transfer of power between connected networks; Controlling sharing of load between connected network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36—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 of electric power between ac networks via a high-tension dc link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details of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2203/20—Simulating, e g planning, reliability check, modelling or computer assisted design [CAD]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60—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 of electric power between AC networks or generators via a high voltage DC link [HVC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Supply And Distribution Of Alternating Curr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交直流并联的两区域系统的控制方法及装置,包括将预设柔性直流附加功率指令值传送到比例环节,得到第一附加功率指令值;比例环节的传递函数为预设的交直流通道功率转移比;将交流线路的有功功率的偏差值和第一附加功率指令值作差,经过附加功率控制器得到第二附加功率指令值;将直流有功功率的偏差值和第二附加功率指令值相叠加,经过功率控制器,得到受端换流站的d轴电流指令值;受端换流站的d轴电流指令值与经过无功类控制产生的受端换流站的q轴电流指令值一起作为内环电流控制的输入,经过内环电流控制得到受端换流站输出的三相电压的参考波幅值。本发明实施例能够使得某区域损失大电源后,交直流通道的潮流转移灵活可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力系统的电网控制与运行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交直流并联的两区域系统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近20年来,我国建设了几十条常规直流将西部电力送到东部负荷中心,在珠三角等地区形成了多直流集中馈入的电网格局,随着负荷的增长以及电网规模的持续扩大,交直流大电网出现交直流相互影响严重、短路电流大范围超标,大停电风险防控能力不足等问题。将交流大电网分成几个独立的小网,不同小网之间通过柔性直流进行互联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但若直接通过柔性直流将不同小网进行完全异步互联,则小网由于体量较小以及电源不充足等原因,可能出现频率、电压等诸多问题,所以出现了通过直流、交流进行互联,形成交直流并联的电网结构,既减弱了不同小网之间的联系,又不至于凸显小网中的频率、电压等问题。
现有技术的交直流并联的两区域系统如图1所示,Pac为区域A通过交流通道向区域B传输的有功功率,Pdc为区域A通过背靠背直流向区域B传输的有功功率,在某区域由于大容量直流闭锁等原因损失大电源后,如果用于互联的背靠背柔性直流不加额外控制,损失功率将通过互联的交流通道进行大范围转移,可能导致交流通道附近线路过载,甚至可能导致某些站点存在电压失稳风险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交直流并联的两区域系统的控制方法及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不能实现交直流通道的潮流转移的灵活可控,本发明通过对柔性直流的控制,使得某区域损失大电源后,交直流通道的潮流转移可以灵活可控,从而在发挥交流通道输电能力的同时,避免了交流通道附近线路过载问题,以及交流通道附近站点的电压失稳风险。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交直流并联的两区域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
将预设柔性直流附加功率指令值传送到比例环节,得到第一附加功率指令值;其中,所述比例环节的传递函数为预设的交直流通道功率转移比;
将交流线路的有功功率的偏差值和所述第一附加功率指令值作差,经过附加功率控制器得到第二附加功率指令值;
将直流有功功率的偏差值和所述第二附加功率指令值相叠加,经过功率控制器,得到受端换流站的d轴电流指令值;
所述受端换流站的d轴电流指令值与经过无功类控制产生的所述受端换流站的q轴电流指令值一起作为内环电流控制的输入,经过内环电流控制得到所述受端换流站输出的三相电压的参考波幅值。
进一步地,通过以下步骤,得到所述交流线路的有功功率的偏差值,包括:
将预设交流线路的有功功率指令值与经过延时环节的交流线路的有功功率测量值作差,得到交流线路的有功功率的偏差值。
进一步地,通过以下步骤,得到所述直流有功功率的偏差值,包括:
将预设直流有功功率指令值与直流有功功率测量值作差,得到直流有功功率的偏差值。
进一步地,所述附加功率控制器的比例系数Kp=0.8,所述附加功率控制器的积分系数Ki=2。
进一步地,所述功率控制器的比例系数Kp2=0.25,所述功率控制器的积分系数Ki2=5。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将预设直流电压指令值和直流电压测量值作差,经过电压控制器得到送端换流站的d轴指令值;
所述送端换流站的d轴电流指令值与经过无功类控制产生的送端换流站的q轴电流指令值一起作为内环电流控制的输入,经过内环电流控制得到所述送端换流站输出的三相电压的参考波幅值。
相应地,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交直流并联的两区域系统的控制装置,包括:
比例控制模块:用于将预设柔性直流附加功率指令值传送到比例环节,得到第一附加功率指令值;其中,所述比例环节的传递函数为预设的交直流通道功率转移比;
附加功率控制模块:用于将交流线路的有功功率的偏差值和所述第一附加功率指令值作差,经过附加功率控制器得到第二附加功率指令值;
功率控制模块,用于将直流有功功率的偏差值和所述第二附加功率指令值相叠加,经过功率控制器,得到受端换流站的d轴电流指令值;
第一内环电流控制模块,用于所述受端换流站的d轴电流指令值与经过无功类控制产生的所述受端换流站的q轴电流指令值一起作为内环电流控制的输入,经过内环电流控制得到所述受端换流站输出的三相电压的参考波幅值。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交直流并联的两区域系统的控制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且被配置为由所述处理器执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交直流并联的两区域系统的控制方法。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交直流并联的两区域系统的控制方法及装置,通过将预设柔性直流附加功率指令值传送到比例环节,得到第一附加功率指令值;其中,所述比例环节的传递函数为预设的交直流通道功率转移比;将交流线路的有功功率的偏差值和所述第一附加功率指令值作差,经过附加功率控制器得到第二附加功率指令值;将直流有功功率的偏差值和所述第二附加功率指令值相叠加,经过功率控制器,得到受端换流站的d轴电流指令值;所述受端换流站的d轴电流指令值与经过无功类控制产生的所述受端换流站的q轴电流指令值一起作为内环电流控制的输入,经过内环电流控制得到所述受端换流站输出的三相电压的参考波幅值。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对柔性直流的控制,使得某区域损失大电源后,交直流通道的潮流转移可以灵活可控,从而在发挥交流通道输电能力的同时,避免了交流通道附近线路过载问题,以及交流通道附近站点的电压失稳风险。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交直流并联的两区域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送端换流站的控制策略框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受端换流站的控制策略框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交直流并联的两区域系统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柔性直流定有功功率端的控制策略框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常规控制策略下区域B损失大电源后交流通道与背靠背柔直的功率变化情况;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K=1情况下区域B损失大电源后交流通道与背靠背柔直的功率变化情况;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交直流并联的两区域系统的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交直流并联的两区域系统的控制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交直流并联的两区域系统的柔性直流常规控制策略如图2-3所示,送端VSC1采用图2所示的定电压控制策略,Udc *和Udc分别为送端直流电压的指令值和测量值,kp1和ki1分别为电压控制器的比例系数和积分系数,id1 *为电压控制环产生的送端换流站的d轴电流指令值,与无功类控制产生的送端换流站的q轴电流指令值iq1 *一起作为内环电流控制的输入,经过内环电流控制得到VSC1输出的三相电压的参考波幅值ua1 *,ub1 *,uc1 *;可以理解的,无功类控制生成的送端换流站的q轴电流指令值iq1 *,由交流电压指令值和测量值经过PI环节得到,这里不再赘述。受端VSC2采用图3所示的定有功功率控制策略,Pdc *和Pdc分别为直流有功功率的指令值和测量值,kp2和ki2分别为功率控制器的比例系数和积分系数,id2 *为有功功率控制环产生的受端换流站的d轴电流指令值,与无功类控制产生的受端换流站的q轴电流指令值iq2 *一起作为内环电流控制的输入,经过内环电流控制得到VSC2输出的三相电压的参考波幅值ua2 *,ub2 *,uc2 *;可以理解的,无功类控制生成的受端换流站的q轴电流指令值iq2 *,由无功功率指令值和测量值经过PI环节得到,这里不再赘述。
参见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交直流并联的两区域系统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包括:
S11、将预设柔性直流附加功率指令值传送到比例环节,得到第一附加功率指令值;其中,所述比例环节的传递函数为预设的交直流通道功率转移比;
S12、将交流线路的有功功率的偏差值和所述第一附加功率指令值作差,经过附加功率控制器得到第二附加功率指令值;
S13、将直流有功功率的偏差值和所述第二附加功率指令值相叠加,经过功率控制器,得到受端换流站的d轴电流指令值;
S14、所述受端换流站的d轴电流指令值与经过无功类控制产生的所述受端换流站的q轴电流指令值一起作为内环电流控制的输入,经过内环电流控制得到所述受端换流站输出的三相电压的参考波幅值。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通过以下步骤,得到所述交流线路的有功功率的偏差值,包括:
将预设交流线路的有功功率指令值与经过延时环节的交流线路的有功功率测量值作差,得到交流线路的有功功率的偏差值。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通过以下步骤,得到所述直流有功功率的偏差值,包括:
将预设直流有功功率指令值与直流有功功率测量值作差,得到直流有功功率的偏差值。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附加功率控制器的比例系数Kp=0.8,所述附加功率控制器的积分系数Ki=2。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功率控制器的比例系数Kp2=0.25,所述功率控制器的积分系数Ki2=5。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将预设直流电压指令值和直流电压测量值作差,经过电压控制器得到送端换流站的d轴指令值;
所述送端换流站的d轴电流指令值与经过无功类控制产生的送端换流站的q轴电流指令值一起作为内环电流控制的输入,经过内环电流控制得到所述送端换流站输出的三相电压的参考波幅值。
图6为常规控制策略下区域B损失大电源后交流通道与背靠背柔直的功率变化情况。具体的,对于柔性直流常规控制策略,送端VSC1采用上述定电压控制策略,其中Udc *为320kV,kp1和ki1分别为0.2和5;受端VSC2采用上述定有功功率控制策略,其中Pdc *为1000MW,kp2和ki2分别为0.25和5。可以发现常规控制策略下区域B损失大电源后,交流通道有功功率由500MW增加到2300MW左右。直流通道功率保持1000MW不变。1800MW功率完全通过交流通道进行转移,潮流的大范围转移可能导致交流通道附近线路过载。
具体的,结合上述实施例,在某区域损失大电源后,受端VSC2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交直流并联的两区域系统的控制方法,送端VSC1采用上述常规控制策略;结合图7,所述预设的交直流通道功率转移比K为1,Pac *为500MW,kp和ki分别为0.8和2,延时环节的时间T为50ms,可以发现本发明控制策略下区域B损失大电源后,稳定后交流通道有功功率由500MW增加到1400MW左右。直流通道功率由1000MW增加到1900MW左右,交直流通道功率转移比为1:1。
参见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交直流并联的两区域系统的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包括:
比例控制模块21:用于将预设柔性直流附加功率指令值传送到比例环节,得到第一附加功率指令值;其中,所述比例环节的传递函数为预设的交直流通道功率转移比;
附加功率控制模块22:用于将交流线路的有功功率的偏差值和所述第一附加功率指令值作差,经过附加功率控制器得到第二附加功率指令值;
功率控制模块23,用于将直流有功功率的偏差值和所述第二附加功率指令值相叠加,经过功率控制器,得到受端换流站的d轴电流指令值;
第一内环电流控制24,用于所述受端换流站的d轴电流指令值与经过无功类控制产生的所述受端换流站的q轴电流指令值一起作为内环电流控制的输入,经过内环电流控制得到所述受端换流站输出的三相电压的参考波幅值。
优选地,所述附加功率控制模块,包括:
交流线路有功功率偏差单元,用于将预设交流线路的有功功率指令值与经过延时环节的交流线路的有功功率测量值作差,得到交流线路的有功功率的偏差值。
优选地,所述功率控制模块,包括:
直流有功功率偏差单元,用于将预设直流有功功率指令值与直流有功功率测量值作差,得到直流有功功率的偏差值。
优选地,所述附加功率控制器的比例系数Kp=0.8,所述附加功率控制器的积分系数Ki=2。
优选地,所述功率控制器的比例系数Kp2=0.25,所述功率控制器的积分系数Ki2=5。
优选地,所述控制装置,还包括:
电压控制模块,用于将预设直流电压指令值和直流电压测量值作差,经过电压控制器得到送端换流站的d轴指令值;
第二内环电流控制模块,用于所述送端换流站的d轴电流指令值与经过无功类控制产生的送端换流站的q轴电流指令值一起作为内环电流控制的输入,经过内环电流控制得到所述送端换流站输出的三相电压的参考波幅值。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交直流并联的两区域系统的控制装置,能够实现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交直流并联的两区域系统的控制方法的所有流程,装置中各模块的作用以及实现的技术效果分别与上述实施例所述的交直流并联的两区域系统的控制方法的作用以及实现的技术效果对应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交直流并联的两区域系统的控制设备,参见图8所示,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交直流并联的两区域系统的控制设备的结构示意图,所述交直流并联的两区域系统的控制设备包括处理器10、存储器20以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20中且被配置为由所述处理器10执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10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交直流并联的两区域系统的控制方法。
优选地,所述计算机程序可以被分割成一个或多个模块/单元(如计算机程序1、计算机程序2、······),所述一个或者多个模块/单元被存储在所述存储器20中,并由所述处理器10执行,以完成本发明。所述一个或多个模块/单元可以是能够完成特定功能的一系列计算机程序指令段,该指令段用于描述所述计算机程序在所述交直流并联的两区域系统的控制设备中的执行过程。
所述处理器10可以是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还可以是其他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等,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所述处理器10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所述处理器10是所述交直流并联的两区域系统的控制设备的控制中心,利用各种接口和线路连接所述交直流并联的两区域系统的控制设备的各个部分。
所述存储器20主要包括程序存储区和数据存储区,其中,程序存储区可存储操作系统、至少一个功能所需的应用程序等,数据存储区可存储相关数据等。此外,所述存储器20可以是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是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插接式硬盘,智能存储卡(Smart Media Card,SMC)、安全数字(Secure Digital,SD)卡和闪存卡(Flash Card)等,或所述存储器20也可以是其他易失性固态存储器件。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交直流并联的两区域系统的控制设备可包括,但不仅限于,处理器、存储器,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8结构示意图仅仅是上述交直流并联的两区域系统的控制设备的示例,并不构成对交直流并联的两区域系统的控制设备的限定,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
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交直流并联的两区域系统的控制方法及装置,通过将预设柔性直流附加功率指令值传送到比例环节,得到第一附加功率指令值;其中,所述比例环节的传递函数为预设的交直流通道功率转移比;将交流线路的有功功率的偏差值和所述第一附加功率指令值作差,经过附加功率控制器得到第二附加功率指令值;将直流有功功率的偏差值和所述第二附加功率指令值相叠加,经过功率控制器,得到受端换流站的d轴电流指令值;所述受端换流站的d轴电流指令值与经过无功类控制产生的所述受端换流站的q轴电流指令值一起作为内环电流控制的输入,经过内环电流控制得到所述受端换流站输出的三相电压的参考波幅值。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对互联柔性直流的控制,使得某区域损失大电源后,交直流通道的潮流转移可以灵活可控,从而在发挥交流通道输电能力的同时,避免了交流通道附近线路过载问题,以及交流通道附近站点的电压失稳风险。
以上所述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7)
1.一种交直流并联的两区域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将预设柔性直流附加功率指令值传送到比例环节,得到第一附加功率指令值;其中,所述比例环节的传递函数为预设的交直流通道功率转移比;
将交流线路的有功功率的偏差值和所述第一附加功率指令值作差,经过附加功率控制器得到第二附加功率指令值;
将直流有功功率的偏差值和所述第二附加功率指令值相叠加,经过功率控制器,得到受端换流站的d轴电流指令值;
所述受端换流站的d轴电流指令值与经过无功类控制产生的所述受端换流站的q轴电流指令值一起作为内环电流控制的输入,经过内环电流控制得到所述受端换流站输出的三相电压的参考波幅值;
其中,通过以下步骤,得到所述交流线路的有功功率的偏差值,包括:
将预设交流线路的有功功率指令值与经过延时环节的交流线路的有功功率测量值作差,得到交流线路的有功功率的偏差值。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直流并联的两区域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以下步骤,得到所述直流有功功率的偏差值,包括:
将预设直流有功功率指令值与直流有功功率测量值作差,得到直流有功功率的偏差值。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直流并联的两区域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附加功率控制器的比例系数Kp=0.8,所述附加功率控制器的积分系数Ki=2。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直流并联的两区域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功率控制器的比例系数Kp2=0.25,所述功率控制器的积分系数Ki2=5。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直流并联的两区域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将预设直流电压指令值和直流电压测量值作差,经过电压控制器得到送端换流站的d轴指令值;
所述送端换流站的d轴电流指令值与经过无功类控制产生的送端换流站的q轴电流指令值一起作为内环电流控制的输入,经过内环电流控制得到所述送端换流站输出的三相电压的参考波幅值。
6.一种交直流并联的两区域系统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比例控制模块:用于将预设柔性直流附加功率指令值传送到比例环节,得到第一附加功率指令值;其中,所述比例环节的传递函数为预设的交直流通道功率转移比;
附加功率控制模块:用于将交流线路的有功功率的偏差值和所述第一附加功率指令值作差,经过附加功率控制器得到第二附加功率指令值;
功率控制模块,用于将直流有功功率的偏差值和所述第二附加功率指令值相叠加,经过功率控制器,得到受端换流站的d轴电流指令值;
第一内环电流控制模块,用于所述受端换流站的d轴电流指令值与经过无功类控制产生的所述受端换流站的q轴电流指令值一起作为内环电流控制的输入,经过内环电流控制得到所述受端换流站输出的三相电压的参考波幅值;
其中,通过以下步骤,得到所述交流线路的有功功率的偏差值,包括:
将预设交流线路的有功功率指令值与经过延时环节的交流线路的有功功率测量值作差,得到交流线路的有功功率的偏差值。
7.一种交直流并联的两区域系统的控制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且被配置为由所述处理器执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交直流并联的两区域系统的控制方法。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663818.1A CN113394788B (zh) | 2021-06-15 | 2021-06-15 | 交直流并联的两区域系统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663818.1A CN113394788B (zh) | 2021-06-15 | 2021-06-15 | 交直流并联的两区域系统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394788A CN113394788A (zh) | 2021-09-14 |
CN113394788B true CN113394788B (zh) | 2023-03-24 |
Family
ID=776213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663818.1A Active CN113394788B (zh) | 2021-06-15 | 2021-06-15 | 交直流并联的两区域系统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3394788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FR3129255A1 (fr) * | 2021-11-12 | 2023-05-19 | Supergrid Institute | Procédé de commande d’une liaison de transmission électrique entre un premier et un second bus de tension AC |
CN114629126B (zh) * | 2022-04-18 | 2024-04-26 |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调度控制中心 | 通过交流与多回直流互联的两区域系统的控制方法及系统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6170822A1 (ja) * | 2015-04-23 | 2016-10-27 | 株式会社 東芝 | 電力変換器の制御装置 |
CN108011390A (zh) * | 2017-12-11 | 2018-05-08 | 华中科技大学 | 一种背靠背柔性直流输电系统及双环附加频率控制方法 |
CN110137999A (zh) * | 2019-05-28 | 2019-08-16 | 国网江西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一种受端风电场参与的直流功率协调控制方法和系统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618308B (zh) * | 2013-11-27 | 2016-04-27 |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交流与柔性直流并联输电系统的交流线路潮流自动控制方法 |
CN110429632B (zh) * | 2019-07-25 | 2021-05-07 | 天津大学 | 含双回柔性直流两区域异步互联系统频率一致性控制方法 |
-
2021
- 2021-06-15 CN CN202110663818.1A patent/CN113394788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6170822A1 (ja) * | 2015-04-23 | 2016-10-27 | 株式会社 東芝 | 電力変換器の制御装置 |
CN108011390A (zh) * | 2017-12-11 | 2018-05-08 | 华中科技大学 | 一种背靠背柔性直流输电系统及双环附加频率控制方法 |
CN110137999A (zh) * | 2019-05-28 | 2019-08-16 | 国网江西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一种受端风电场参与的直流功率协调控制方法和系统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提升电网运行的交直流系统协调控制策略研究;陈汉雄;《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210516;第49卷(第10期);第123-133页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394788A (zh) | 2021-09-1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3394788B (zh) | 交直流并联的两区域系统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 |
CN108521139B (zh) | 一种频率电压协调控制方法及装置 | |
CN113206510B (zh) | 获取V/f控制下柔性直流换流器等效阻抗模型的方法 | |
Firdaus et al. | Auxiliary signal‐assisted droop‐based secondary frequency control of inverter‐based PV microgrids for improvement in power sharing and system stability | |
CN110277793B (zh) | 一种两级式光伏逆变器主动功率平衡控制方法 | |
KR102132633B1 (ko) | 지능형 반도체 변압기 시스템의 전력 균형 제어 장치 | |
EP3703214B1 (en) | Converter control method and device | |
US11699905B2 (en) | Power system and control method | |
CN113300393B (zh) | 直流微电网电池储能能量管理方法、管理设备、存储介质 | |
WO2021082481A1 (zh) | 一种均流控制方法及逆变器 | |
CN111697554B (zh) | 一种直流受端电网多直流故障的稳定控制方法及装置 | |
CN113991729A (zh) | 一种柔性直流输电系统及其运行的同步控制方法及设备 | |
CN112865188A (zh) | 一种即插即用电池储能电站柔性接入与退出方法 | |
CN112039103A (zh) | 三端混合直流的极间功率的控制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 |
CN114629126B (zh) | 通过交流与多回直流互联的两区域系统的控制方法及系统 | |
CN111509755B (zh) | 一种混合直流输电系统直流侧抑制振荡的方法及装置 | |
CN109830971A (zh) | 一种电流内环控制器参数动态调整方法 | |
CN117458506B (zh) | 风电柔直送出系统电压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 |
CN114243804B (zh) | 一种微电网分布式电源电压分散协调控制方法及装置 | |
CN115800995B (zh) | 一种回旋管振荡器的输出波功率控制方法、装置及设备 | |
CN113783218B (zh) | 柔性直流次同步阻尼控制器调制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 |
CN116937676A (zh) | 一种分布式电源低电压穿越电路 | |
CN115800356A (zh) | 一种柔性直流输电的电网黑启动控制方法、装置及设备 | |
US20240120746A1 (en) | Process for controlling low voltage microgrids | |
CN110829457A (zh) | 基于虚拟阻抗的微电网无功均分控制方法及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