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377882B - 一种互联网组织内及组织间关系模型实现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互联网组织内及组织间关系模型实现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377882B
CN113377882B CN202110636250.4A CN202110636250A CN113377882B CN 113377882 B CN113377882 B CN 113377882B CN 202110636250 A CN202110636250 A CN 202110636250A CN 113377882 B CN113377882 B CN 11337788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rganization
model
information
abnormal
sce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63625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377882A (zh
Inventor
江茂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uwang Cloud Internet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uwang Cloud Internet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uwang Cloud Internet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Juwang Cloud Internet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636250.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377882B/zh
Publication of CN1133778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7788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37788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7788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6/0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 G06F16/2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of structured data, e.g. relational data
    • G06F16/28Databas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database models, e.g. relational or object models
    • G06F16/284Relational databases
    • G06F16/288Entity relationship model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6/0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 G06F16/2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of structured data, e.g. relational data
    • G06F16/26Visual data mining; Browsing structured data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6/0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 G06F16/2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of structured data, e.g. relational data
    • G06F16/27Replication, distribution or synchronisation of data between databases or within a distributed database system; Distributed database system architectures therefo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00Security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ng computers, components thereof, programs or data against unauthorised activity
    • G06F21/60Protecting data
    • G06F21/62Protecting access to data via a platform, e.g. using keys or access control rules
    • G06F21/6218Protecting access to data via a platform, e.g. using keys or access control rules to a system of files or objects, e.g. local or distributed file system or databas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10Office automation; Time management
    • G06Q10/103Workflow collaboration or project management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互联网组织内及组织间关系模型实现方法,包括:步骤1:捕捉并建立人员与组织的第一实体关系;步骤2:捕捉并建立组织与组织的第二实体关系;步骤3:捕捉并建立不同实际组织构架、软件组织构架以及软件系统之间的根组织关系;步骤4:基于第一实体关系、第二实体关系以及根组织关系,构建互联网组织内及组织间关系模型。通过建模简化复杂关系场景为简单关系,便于让所有组织的软件在互联网中普及性使用,便于有效解决数据交换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互联网组织内及组织间关系模型实现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应用单体组织内及产业组织间的软件系统及软件系统间,实现一致性的组织管理、业务流转和数据的互联互通,特别涉及一种互联网组织内及组织间关系模型实现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信息化、互联网化和移动互联网化的各种数字化普及,使软件应用也得到了大规模的普及。所有的软件运行都要依赖组织架构,所以在一个软件里建立数字化组织架构是运行软件的最基础和最根本的技术,是一个软件运行的基础。同时,在现实世界里,组织架构设置的真实形态和运行规则具有极强的可变性:
1、组织的部门设置关系;
2、组织部门与岗位关系;
3、组织部门与岗位与员工关系;
4、组织在法人治理结构上(分公司、子公司和投资公司)的关系
5、组织与业务上下游组织(生产、供应、仓储物流等)的业务关系
6、组织与区域、产业和行业管理组织(政府、协会、金融机构等)的业务关系
7、组织与需要产品与服务的组织及个人(客户)的业务关系等等这些组织涉及的所有关系决定了生产资源和生产关系的复杂性。
这个时候,传统的软件不管是管理类、工具类、SaaS类,还是电商软件、app、微信小程序等,所有软件在组织架构的设计上都只关注或覆盖到某一个组织内或某一类应用的使用支撑,并不支撑上述的组织间的应用关系变化,即便是在同一个组织内,不同的软件又往往根据组织里的实际业务需要、部门和岗位的不同而拆分为各种不同的组织架构在不同的软件中独立管理。当软件种类使用越来越多,不同的软件里又都拥有不同的组织架构设计,这就导致不同的软件之间的组织架构存在很大差异,同时与实际组织架构也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导致软件系统之间无法交换数据,实际组织里的部门和人员也无法便利的获取数据,这就形成了信息孤岛。要解决不同软件之间和不同组织之间的消息、业务和数据交换,就要通过针对性的软件集成开发方式来实现,成本高,周期长,且不具有灵活性。这种局限使得组织架构在软件应用、软件互联互通和组织互联互通中成为了瓶颈。
所以,面向一个实体组织,面向一群产业企业组织,面向社会化的企业组织间,建立一种全新的可以像树根一样扎根在互联网中,让所有组织的软件系统在互联网中普及性使用这个根组织架构标准来解决数据交换的瓶颈。
因此,本发明提出一种互联网组织内及组织间关系模型实现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互联网组织内及组织间关系模型实现方法,用以解决上述提出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一种互联网组织内及组织间关系模型实现方法,包括:
步骤1:捕捉并建立人员与组织的第一实体关系;
步骤2:捕捉并建立组织与组织的第二实体关系;
步骤3:捕捉并建立不同实际组织构架、软件组织构架以及软件系统之间的根组织关系;
步骤4:基于所述第一实体关系、第二实体关系以及根组织关系,构建互联网组织内及组织间关系模型。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步骤1,捕捉并建立人员与组织的第一实体关系之前,还包括:创建组织,其包括:
获取基于组织引擎构建的三种形态,并根据每种形态对应的目标接口以及配合自身解释器进行行为实现,同时,还根据自身需要进行定义扩展;
根据行为实现结果、定义扩展结果以及组织模式,生成对应形态的组织和组织身份,所述组织身份包括:组织静态身份或组织动态身份。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步骤1,捕捉并建立人员与组织的第一实体关系之前,还包括:对人员进行管理,其包括:
创建人员元数据模型,其中,所述人员元数据模型具有唯一码;
确定所述人员所处的不同组织的组织身份,并将所述组织身份自动合并到所述人员元数据模型中,实现对人员的管理;
其中,捕捉并建立人员与组织的第一实体关系,包括:
获取所述组织允许加入的部门以及岗位;
基于管理结果,获取所述人员申请加入组织的部门及岗位;
对所述申请进行审批,当审批通过后,获取所述人员与所述组织的第一实体关系;
根据所述第一实体关系,获取所述人员的动态身份,并作为主身份访问组织资源,同时,根据加入组织的申请信息,匹配对应的机构的静态身份,并基于所述静态身份创建对应的动态身份。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步骤2中,捕捉并建立组织与组织的第二实体关系的过程中,还包括:
获取第一组织管理人基于可视化界面的选择结果进行共享操作;
确定所述共享操作的共享类型,并按照共享类型,将选择结果中对应的数据同步到当前组织的第一目标树中;
获取第二组织管理人基于可视化界面上的分中心组织列表选择的需关联的组织,并进行关联申请,并将所述关联申请同步到第一组织管理人对应的可视化界面进行显示;
基于所述可视化显示界面获取所述第一组织管理人对所述关联申请的审批结果;
若审批结果为同意关联,根据所述关联申请的类型,同步当前组织对应的第二目标树的数据到第二组织管理人对应组织第三目标树,实现身份同步。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三种形态包括:
独立资源形态,用于实现接口服务,完成自身行为定义,且每个独立实体即为对应的一个独立资源;
分中心形态,用于构成对应领域内的组织弱关系,且由多个独立资源组成;
根组织形态,用于聚合所有独立资源,形成相互识别的根形态,完成组织间的定义、识别和工作。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步骤4中,构建互联网组织内及组织间关系模型的过程中,还包括:
当基于可视化显示界面接收到对应组织的发起人发起的解散指令时,将对应组织以及所述组织所关联的所有数据置为不可用。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步骤3中,构建互联网组织内及组织间关系模型的过程中,还包括:
在构建的过程中,记录可视化显示界面的管理员选择的第一资源,并获取所述第一资源的资源属性,同时,将所述资源属性与身份类型相匹配;
若所述资源属性匹配的身份类型为静态身份时,向与所述第一资源对应的所述人员进行静态身份授权;
若所述资源属性匹配的身份类型为动态身份时,向与所述第一资源对应的所述人员进行动态身份授权;
其中,当对应的所述人员进入组织后,获取所述组织下的所有动态身份列表或静态身份列表,并根据身份列表,自动筛选对应资源列表进行访问。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步骤4,基于所述第一实体关系、第二实体关系以及根组织关系,构建互联网组织内及组织间关系模型之后,还包括:对所述组织内及组织间关系模型进行验证,其包括:
基于可视化显示界面接收测试者输入的测试指令和变更指令;
根据所述测试指令,自动识别所述组织内及组织间关系模型中涉及到的独立组织、关联组织以及每个组织下的人员分布;
捕捉未变更时,所述独立组织自身的第一关联集合、关联组织联系的第二关联集合,同时,捕捉所述人员分布中每个人员的所有权限以及每个权限对应的资源;
根据所述变更指令,对所述组织内以及组织间关系模型进行变更,捕捉变更之后对应模型的变更信息集合,所述变更信息集合包括:第一关联变更信息、第二关联变更信息、人员权限变更信息、资源变更信息;
确定所述变更指令对应的标准变更信息,且所述标准变更信息与更改意图有关,同时,基于所述标准更变信息与变更信息集合提取第一差异集合,并基于所述变更更信息集合与未变更之前的捕捉信息,提取第二差异集合;
根据所述第一差异集合以及第二差异集合,判断所述组织内及组织间关系模型是否合格;
若是,将所述组织内及组织间关系模型进行保留存储;
否则,匹配所述第一差异集合的第一业务数据,并判断所述第一业务数据涉及的所述组织内及组织间关系模型对应的第一异常组织分布以及对应组织内的第一异常人员分布;
同时,匹配所述第二差异集合的第二业务数据,并判断所述第二业务数据涉及的所述组织内及组织间关系模型对应的第二异常组织分布以及对应组织内第二异常人员分布;
将所述第一异常组织分布与第二异常组织分布以及第一异常人员分布以及第二异常人员分布进行比较,获取相同异常分布以及不同异常分布;
从修正数据库中,获取与所述相同异常分布以及不同异常分布相关的优化信息,对对应的模型进行优化,并进行保留存储。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从修正数据库中,获取与所述相同异常分布以及不同异常分布相关的优化信息,对对应的模型进行优化,并进行保留存储,包括:
获取所述相同异常分布对应的第一影响因素;
获取所述不同异常分布的第二影响因素,根据如下公式,获取所述第二影响因素对对应模型造成的错误值δ;
Figure BDA0003105823630000061
Figure BDA0003105823630000062
Figure BDA0003105823630000063
其中,ε1表示针对异常组织对模型的影响权重值;ε2表示针对异常人员对模型的影响权重值;n1表示第二影响因素中与异常组织有关的影响因素的个数;n2表示第二影响因素中与异常人员有关的影响因素的个数;βi1(Α,Α′)表示第i1个与异常组织有关的影响因素对应的差异函数,且当第i1个与异常组织有关的影响因素对应的信息A与对应标准变更信息中的信息Α′中存在的相同信息越多,对应的差异函数的取值越趋于1,即
Figure BDA0003105823630000064
表示第i1个与异常组织有关的影响因素的影响权重值,且
Figure BDA0003105823630000065
βi2(B,B′)表示第i2个与异常人员有关的影响因素对应的差异函数,且当第i2个与异常人员有关的影响因素对应的信息B与对应标准变更信息中的信息B′中存在的相同信息越多,对应的差异函数的取值越趋于1,即
Figure BDA0003105823630000066
表示第i2个与异常人员有关的影响因素的影响权重值,且
Figure BDA0003105823630000067
按照所述第二影响因素的影响属性,确定对应的影响独特性,根据所述错误率以及影响独特性,从所有第二影响因素中筛选对应的第三影响因素;
基于所述第一影响因素以及第三影响因素,从修正数据库中,获取第一优化信息进行主要优化,且从所述修正数据库中,获取与所述第二影响因素中的剩余影响因素相关的第二优化信息进行次要优化,并将优化后的对应的模型进行保留存储;
其中,所述影响独特性与对应因素的影响权重值有关。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步骤3中,捕捉并建立不同实际组织构架、软件组织构架以及软件系统之间的根组织关系,包括:
获取实际组织构架、软件组织构架以及软件系统分别对应的场景信息,且所述场景信息包括:产业上下游场景、功能授权前景、业务数据互通场景信息;
根据所述场景信息,判断三者中存在的独立场景以及关联场景;
H={C1∩C2,C1∩C3}={di∩fi,di∩gi,其中,i∈n};
其中,C1表示实际组织构架的场景信息,di表示实际组织构架的场景信息中的第i个场景指标的指标值,C2表示软件组织构架的场景信息,fi表示软件组织构架的场景信息中的第i个场景指标的指标值,C3表示软件系统的场景信息,gi表示软件系统的场景信息中的第i个场景指标的指标值;
其中,当H对应的子集合中存在1的结果时,确定对应子集合的场景为有效场景,当对应H对应的子集合中全部为0时,确定对应场景为单独场景;
建立配置映射表,确定所述关联场景对应的配置参数,同时,对所述配置参数进行同步解析获取解析结果,并在同步解析的过程中进行时序标注,确定同时序比值以及异时序比值;
根据所述解析结果确定对应场景的特征数据,并按照所述同时序比值、异时序比值以及时序标注结果,建立显著特性的特征集合;
获取所述独立场景对应的业务数据,并构建单独业务的特征集合;
根据显著特性的特征集合以及单独业务的特征集合,建立根组织关系;
其中,场景与人员、组织有关。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而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互联网组织内及组织间关系模型实现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机构元数据信息定义结构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企业内机构树模型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组织引擎关系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人员、组织、机构、身份的关系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组织模型身份关系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组织关联算法逻辑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资源权限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1:
本发明提供一种互联网组织内及组织间关系模型实现方法,如图1所示,包括:
步骤1:捕捉并建立人员与组织的第一实体关系;
步骤2:捕捉并建立组织与组织的第二实体关系;
步骤3:捕捉并建立不同实际组织构架、软件组织构架以及软件系统之间的根组织关系;
步骤4:基于所述第一实体关系、第二实体关系以及根组织关系,构建互联网组织内及组织间关系模型。
该实施例中,在构建第一实体关系以及第二实体关系的过程中,都是基于与人员相关的人员模型以及与组织相关的组织模型来建立的,且组织作为系统的核心主体对象,抽象现实世界中任何代表一个或者多个自然人集合的主体为组织模型,如公司、部门、岗位、小组、行业协会、企业论坛、政府机关、党派、联盟等。
组织属性按标准工商格式,以组织名称、组织编码、营业执照、法人等信息组成主数据,以组织编码作为漫游任意系统的唯一标识,与现实世界保持一致;
根据组织类型可以划分为:独立组织模型、环形组织模型、虚拟组织模型、附属组织模型、集团模型、行业协会模型、企业论坛模型、峰会模型等。
其中,组织中还包括特殊组织,即为机构,且表达组织内更小的逻辑单元,例如公式内的部门、岗位等自然人集合,如图2所示,为季候元数据信息定义结构图,且如图3为针对机构的树模型。
该实施例中,第一实体关系为人员与组织的关系,且是基于人员模型与组织模型确定的,例如组织A中,人员a在其组织下的多个部门具备权限,或者是人员a在多个不同的组织A、B等中具备权限,此时,可以获取第一实体关系;第二实体关系为组织与组织的关系,可以是组织内部的也可以是组织间的,第三实体关系,是基于人员以及组织等构成的框架或者系统,来确定的,进而获取根组织关系,最后建立成关系模型。
其中抽象任何代表一个或者多个人员集合的主体为组织模型,例如:岗位是组织,部门是组织,企业是组织,行业协会是组织,政府机关也是组织等等。
且人与岗位,人与部门,人与企业等关系都转化为人与组织关系。
且分子公司、行业、上下游等复杂企业关系都转化为组织与组织关系。
该实施例中,关系模型即为对应的最后的根组织架构,便于解决数据交换问题。
该实施例中,厘清和简化了人与组织的关系,可以扩展任意人与组织实体关系,且受平台统一约束和管理。厘清和简化了组织与组织的关系,可以扩展人任意组织与组织实体关系,且受平台统一约束和管理。为实现在任意实际组织架构、任意软件组织架构和不同软件系统之间建立了统一的根组织关系解释,在平台统一约束和管理下提供跨组织和跨软件系统间的根组织关系支撑。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建模简化复杂关系场景为简单关系,便于让所有组织的软件在互联网中普及性使用,便于有效解决数据交换的问题。
实施例2:
基于实施例1的基础上,步骤1,捕捉并建立人员与组织的第一实体关系之前,还包括:创建组织,其包括:
获取基于组织引擎构建的三种形态,并根据每种形态对应的目标接口以及配合自身解释器进行行为实现,同时,还根据自身需要进行定义扩展;
根据行为实现结果、定义扩展结果以及组织模式,生成对应形态的组织和组织身份,所述组织身份包括:组织静态身份或组织动态身份。
该实施例中,组织引擎关系如图4所示。
该实施例中,身份既可以是一个组织、机构的抽象表达,也是一个人员在不同组织、机构中的存在表达,其中,身份按表达类型划分:代表组织、机构的静态身份:代表人员职能的动态身份;
举例:固定身份(组织A成员,部门B成员等),动态身份(组织A成员-王某,部门B成员-李某等)
身份按机构类型划分:组织身份、部门身份、岗位身份等;
身份按优先级划分:主身份、非主身份;
身份按属性划分:唯一身份、非唯一身份;
身份按内外划分:组织内身份、组织外身份;
人员在组织、机构中根据固定身份产生动态身份,支撑业务。
该实施例中,针对人员、组织、机构、身份的关系如图5所示,每个组织、机构在创建时自动获得代表该组织、机构的静态(固定)身份。组织与组织可以进行关联,形成集团组织、行业组织、行政组织等。机构与机构可以进行关联,形成上下级部门、虚拟BU概念等。组织与机构进行关联,形成公司与部门关系等概念。人员与组织发生关联,基于组织静态身份权限形成组织动态身份。人员与机构发生关联,基于机构静态身份权限形成机构动态身份。动态身份之间相互隔离独立,互不影响。
如图6所示,在形态创建一个组织,根据具体组织模式,生成对应组织和组织静态(固定)身份,且创建的具体实施例包括:
创建过程(以企业模型为例):匹配组织模型,获取企业模型解释器;根据企业解释器完成企业元数据填充,完成企业实体创建;根据企业解释器完成企业内机构模型填充,完成企业内机构初始化;根据企业解释器完成静态身份模型填充,企业模式涉及企业管理员静态身份、企业员工静态身份、企业法人静态身份。静态身份observerId指向企业模型id;企业调用分中心模型小组织加入大组织方法加入对应分中心模型;根据企业法人信息自动匹配企业法人静态身份,生成该法人动态身份;根据法人信息自动匹配企业管理员静态身份,生成管理员动态身份;根据法人信息自动匹配企业员工静态身份,生成员工动态身份;该法人同时获得三种动态身份。
其中,每个机构都有自己模型的解释器,以企业内部门机构,解释机构创建、删除过程,方便创建模型。
其中,在创建机构的过程中,包括:
匹配机构模型,获取部门模型解释器。部门解释器将部门区分为inner部门树、share部门树、outer部门树,分别对应企业内部门,局部共享部门,全体共享部门三种场景。
根据部门解释器完成结构元数据填充,确定部门层级,确定部门顺序,同步部门树数据,完成部门创建;
部门实体调用企业模型小组织加入大组织方法加入对应企业模型;
根据部门解释器完成静态身份模型填充,部门模式涉及企业员工静态身份、企业领导静态身份。静态身份observerId指向部门模型id;
如果已确认部门领导,根据人员信息自动匹配部门领导静态身份,生成该部门领导动态身份。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根据不同的形态创建组织,便于保证其组织的多样性,且为后续进行有效数据交换提供基础。
实施例3:
基于实施例1的基础上,步骤1,捕捉并建立人员与组织的第一实体关系之前,还包括:对人员进行管理,其包括:
创建人员元数据模型,其中,所述人员元数据模型具有唯一码;
确定所述人员所处的不同组织的组织身份,并将所述组织身份自动合并到所述人员元数据模型中,实现对人员的管理;
其中,捕捉并建立人员与组织的第一实体关系,包括:
获取所述组织允许加入的部门以及岗位;
基于管理结果,获取所述人员申请加入组织的部门及岗位;
对所述申请进行审批,当审批通过后,获取所述人员与所述组织的第一实体关系;
根据所述第一实体关系,获取所述人员的动态身份,并作为主身份访问组织资源,同时,根据加入组织的申请信息,匹配对应的机构的静态身份,并基于所述静态身份创建对应的动态身份。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便于对人员进行管理,且构建的身份信息,为后续进行模型构建提供基础,保证数据有效交换。
实施例4:
基于实施例1的基础上,步骤2中,捕捉并建立组织与组织的第二实体关系的过程中,还包括:
获取第一组织管理人基于可视化界面的选择结果进行共享操作;
确定所述共享操作的共享类型,并按照共享类型,将选择结果中对应的数据同步到当前组织的第一目标树中;
获取第二组织管理人基于可视化界面上的分中心组织列表选择的需关联的组织,并进行关联申请,并将所述关联申请同步到第一组织管理人对应的可视化界面进行显示;
基于所述可视化显示界面获取所述第一组织管理人对所述关联申请的审批结果;
若审批结果为同意关联,根据所述关联申请的类型,同步当前组织对应的第二目标树的数据到第二组织管理人对应组织第三目标树,实现身份同步。
该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具体实施例如下:
A组织管理员(第一组织管理人),选择需要共享的部门、岗位、组织进行共享操作。根据共享是局部还是全体的划分,将部门、岗位主体数据同步到当前组织的share树和outer树(第一目标树)中。
1、B组织管理员(第二组织管理人),在分中心组织列表中选择需要关联的组织进行关联操作。
关联类型为:分公司、子公司、参股公司、客户、供应商、合作伙伴,任选一个或者多种关系。关联申请以消息服务的方式同步到A组织管理员。
2、A组织管理员同意/拒绝B组织的关联申请。
如果同意申请,根据申请的关联类型,分公司、子公司、参股公司类型同步A机构outer机构树数据到B组织inner树。客户、供应商、合作伙伴类型,同步A机构share机构树到B组织的inner树。
3、同步的数据包格式为机构树、机构树对应的静态身份、静态身份对应的动态身份集合。
4、实时同步。一旦建立了组织关联,A组织share机构树、outer机构树(第二目标树)发生变化时自动同步到关联组织对应的inner树(第三目标树)。机构树对应静态身份以及静态身份对应的动态身份一并同步。
针对该实施例是组织关联定义,现实中组织之间的关系因为业务关系变得非常复杂,譬如集团企业的上下级关系,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关系,企业之间的上下游关系,企业与行业协会的归属关系,企业与政府工商的管理关系等待,因此,通过抽象出关系模型,遵循关系模型,可以扩展任意符合现实关系的系统组织关系建模。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定义组织关联,且抽象模型,便于进行身份同步,进而方便灵活简单的构建模型。
实施例5:
基于实施例2的基础上,所述三种形态包括:
独立资源形态,用于实现接口服务,完成自身行为定义,且每个独立实体即为对应的一个独立资源;
分中心形态,用于构成对应领域内的组织弱关系,且由多个独立资源组成;
根组织形态,用于聚合所有独立资源,形成相互识别的根形态,完成组织间的定义、识别和工作。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为后续进行人员或者组织等多个模型的构建提供基础,且进一步方便后续关系模型的构建。
实施例6:
基于实施例1的基础上,步骤4中,构建互联网组织内及组织间关系模型的过程中,还包括:
当基于可视化显示界面接收到对应组织的发起人发起的解散指令时,将对应组织以及所述组织所关联的所有数据置为不可用。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保证数据的时效性,避免数据泄露。
实施例7:
基于实施例1的基础上,步骤3中,构建互联网组织内及组织间关系模型的过程中,还包括:
在构建的过程中,记录可视化显示界面的管理员选择的第一资源,并获取所述第一资源的资源属性,同时,将所述资源属性与身份类型相匹配;
若所述资源属性匹配的身份类型为静态身份时,向与所述第一资源对应的所述人员进行静态身份授权;
若所述资源属性匹配的身份类型为动态身份时,向与所述第一资源对应的所述人员进行动态身份授权;
其中,当对应的所述人员进入组织后,获取所述组织下的所有动态身份列表或静态身份列表,并根据身份列表,自动筛选对应资源列表进行访问。
该实施例中,进行身份授权以及资源匹配,是为了授权以及鉴权管理,如图8所示。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便于对人员进行授权以及鉴权管理,为构建模型提供有效基础。
实施例8:
基于实施例1的基础上,步骤4,基于所述第一实体关系、第二实体关系以及根组织关系,构建互联网组织内及组织间关系模型之后,还包括:对所述组织内及组织间关系模型进行验证,其包括:
基于可视化显示界面接收测试者输入的测试指令和变更指令;
根据所述测试指令,自动识别所述组织内及组织间关系模型中涉及到的独立组织、关联组织以及每个组织下的人员分布;
捕捉未变更时,所述独立组织自身的第一关联集合、关联组织联系的第二关联集合,同时,捕捉所述人员分布中每个人员的所有权限以及每个权限对应的资源;
根据所述变更指令,对所述组织内以及组织间关系模型进行变更,捕捉变更之后对应模型的变更信息集合,所述变更信息集合包括:第一关联变更信息、第二关联变更信息、人员权限变更信息、资源变更信息;
确定所述变更指令对应的标准变更信息,且所述标准变更信息与更改意图有关,同时,基于所述标准更变信息与变更信息集合提取第一差异集合,并基于所述变更更信息集合与未变更之前的捕捉信息,提取第二差异集合;
根据所述第一差异集合以及第二差异集合,判断所述组织内及组织间关系模型是否合格;
若是,将所述组织内及组织间关系模型进行保留存储;
否则,匹配所述第一差异集合的第一业务数据,并判断所述第一业务数据涉及的所述组织内及组织间关系模型对应的第一异常组织分布以及对应组织内的第一异常人员分布;
同时,匹配所述第二差异集合的第二业务数据,并判断所述第二业务数据涉及的所述组织内及组织间关系模型对应的第二异常组织分布以及对应组织内第二异常人员分布;
将所述第一异常组织分布与第二异常组织分布以及第一异常人员分布以及第二异常人员分布进行比较,获取相同异常分布以及不同异常分布;
从修正数据库中,获取与所述相同异常分布以及不同异常分布相关的优化信息,对对应的模型进行优化,并进行保留存储。
该实施例中,测试指令是为了对关系模型进行测试的指令,变更更指令是为了对关系模型进行数据更改进行实现验证的指令。
该实施例中,是第一关联集合与第一关联变更信息、第二关联集合与第二关联变更信息、人员分布中每个人员的所有权限与人员权限变更信息、每个权限对应的资源与资源变更信息分别进行比较以及还对应与标准变更更信息比较,来获取的第一、第二差异集合。
该实施例中,人员异常分布,比如,初始时,人员1在组织A1下分布,标准变更后,人员1在组织A23下,结果对应的实际变更结果为,人员1在组织21下,此时,人员1在组织21下,即为人员异常分布,组织异常分布与其同理。
该实施例中,业务数据也是与软件之间的各种交互的数据、运行的数据等有关。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差异集合来上升对确定组织以及人员的异常分布,便于进行相同分布与不同分布的有效获取,进而来获取对应的优化信息,对模型进行优化,保证模型的准确性,为进行数据交换提供有效保障。
实施例9:
基于实施例8的基础上,从修正数据库中,获取与所述相同异常分布以及不同异常分布相关的优化信息,对对应的模型进行优化,并进行保留存储,包括:
获取所述相同异常分布对应的第一影响因素;
获取所述不同异常分布的第二影响因素,根据如下公式,获取所述第二影响因素对对应模型造成的错误值δ;
Figure BDA0003105823630000171
Figure BDA0003105823630000172
Figure BDA0003105823630000173
其中,ε1表示针对异常组织对模型的影响权重值;ε2表示针对异常人员对模型的影响权重值;n1表示第二影响因素中与异常组织有关的影响因素的个数;n2表示第二影响因素中与异常人员有关的影响因素的个数;βi1(Α,Α′)表示第i1个与异常组织有关的影响因素对应的差异函数,且当第i1个与异常组织有关的影响因素对应的信息A与对应标准变更信息中的信息Α′中存在的相同信息越多,对应的差异函数的取值越趋于1,即
Figure BDA0003105823630000174
表示第i1个与异常组织有关的影响因素的影响权重值,且
Figure BDA0003105823630000175
βi2(B,B′)表示第i2个与异常人员有关的影响因素对应的差异函数,且当第i2个与异常人员有关的影响因素对应的信息B与对应标准变更信息中的信息B′中存在的相同信息越多,对应的差异函数的取值越趋于1,即
Figure BDA0003105823630000181
表示第i2个与异常人员有关的影响因素的影响权重值,且
Figure BDA0003105823630000182
按照所述第二影响因素的影响属性,确定对应的影响独特性,根据所述错误率以及影响独特性,从所有第二影响因素中筛选对应的第三影响因素;
基于所述第一影响因素以及第三影响因素,从修正数据库中,获取第一优化信息进行主要优化,且从所述修正数据库中,获取与所述第二影响因素中的剩余影响因素相关的第二优化信息进行次要优化,并将优化后的对应的模型进行保留存储;
其中,所述影响独特性与对应因素的影响权重值有关。
该实施例中,影响因素,可以是变更过程中,由于模型本身构架导致的内部影响因素,如运行不兼容等问题。
该实施例中,获取相同的第一影响因素,是为了确保两次差异集合的重叠因素,便于重叠因素对应的问题的有效解决。
其中,权重值越大,对应的相应独特性越大。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确定不同异常分布的影响因素,便于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解决,具备针对性,且通过对第二影响因素的错误值进行计算以及影响独特性进行获取,比那与筛选有效因素,最后通过第一优化信息进行主要优化以及第二优化信息进行次要优化,方便主次分明,保证模型的优化效率,且保证模型的有效性。
实施例10:
基于实施例1的基础上,步骤3中,捕捉并建立不同实际组织构架、软件组织构架以及软件系统之间的根组织关系,包括:
获取实际组织构架、软件组织构架以及软件系统分别对应的场景信息;
根据所述场景信息,判断三者中存在的独立场景以及关联场景;
H={C1∩C2,C1∩C3}={di∩fi,di∩gi,其中,i∈n};
其中,C1表示实际组织构架的场景信息,di表示实际组织构架的场景信息中的第i个场景指标的指标值,C2表示软件组织构架的场景信息,fi表示软件组织构架的场景信息中的第i个场景指标的指标值,C3表示软件系统的场景信息,gi表示软件系统的场景信息中的第i个场景指标的指标值;
其中,当H对应的子集合中存在1的结果时,确定对应子集合的场景为有效场景,当对应H对应的子集合中全部为0时,确定对应场景为单独场景;
建立配置映射表,确定所述关联场景对应的配置参数,同时,对所述配置参数进行同步解析获取解析结果,并在同步解析的过程中进行时序标注,确定同时序比值以及异时序比值;
根据所述解析结果确定对应场景的特征数据,并按照所述同时序比值、异时序比值以及时序标注结果,建立显著特性的特征集合;
获取所述独立场景对应的业务数据,并构建单独业务的特征集合;
根据显著特性的特征集合以及单独业务的特征集合,建立根组织关系;
其中,场景与人员、组织有关。
该实施例中,场景信息包括:产业上下游场景、功能授权前景、业务数据互通场景信息等。
该实施例中,针对产业上下游场景,例如为:X公司与Y公司的商务关系变成了组织与组织的共享关系,X公司的销售人员A直接共享到Y公司内变成了Y公司的采购人员B,在Y公司内部就可以完成X与Y公司间的采购供货业务。
针对功能授权场景,例如为:销售人员A在X公司、销售部门和销售员岗位的三个实体身份,变成了抽象的统一组织实体Y公司的采购人员B。Y公司按照统一的采购业务操作权限、采购部门的操作权限、采购员岗位的操作权限授权给“X公司的销售人员A”以“Y公司的采购员B”的身份,在Y公司的采购软件系统CG里执行采购询价和报价的功能,启动Y公司的一笔采购业务流程。
针对业务数据互通场景,例如为:X公司的销售人员A以Y公司的采购人员B的身份授权,在Y公司的采购软件系统CG启动了一笔采购流程,完成了一笔价值100万采购额的采购订单№001,通过这个统一的根组织管理模型解释和驱动,X公司的销售人员A获得了Y公司采购人员B经办的采购订单№001及采购额100万的产品信息,并将这个数据直接转换到X公司使用的销售管理软件XS系统中,对照生成一个在X公司、销售部门和销售员岗位销售人员A的销售订单№102,对应记录下这笔价值100万销售额的销售数据。
通过这个根组织架构的设计和转换,实现了不同软件系统、不同组织间和不同组织架构设置下的人员、业务和数据的同步与协作,而不需要在不同的企业、岗位、人员以及软件系统之间,通过传统的电话,传真,微信,以及登陆不同的软件系统来分割性处理同一件业务工作,根本性改变企业间的产品与服务提供方式,促进营收增长,极大提高组织间的业务协同效率、业务数据准确性和人员责权利的分配与确认关系。
该实施例中,例如,将同步解析过程分为a1、a2、a3时长阶段,其中a1阶段同步,a2、a3阶段不同步,此时,同时序比值为a1/(a1+a2+a3);异时序比值为(a2+a3)/(a1+a2+a3);
该实施例中,显著性的特征集合,是为了将a2+a3阶段的特征指进行标注,因为是由于存在解析延迟或者其他问题,导致出现异时序,可以提高构建关系的可靠性。
该实施例中,特征集合,与人、组织、身份、机构有关。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通过根据场景信息以及公式,便于有效计算并获取不同信息下对应的独立场景以及关联场景,且通过根据配置映射表,便于有效确定配置参数,进而通过在解析的过程中,进行时序标注,来建立显著性特征集合,且还通过建立与独立场景相关的特征集合,便于构建根组织关系。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9)

1.一种互联网组织内及组织间关系模型实现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步骤1:捕捉并建立人员与组织的第一实体关系;
步骤2:捕捉并建立组织与组织的第二实体关系;
步骤3:捕捉并建立不同实际组织构架、软件组织构架以及软件系统之间的根组织关系;
步骤4:基于所述第一实体关系、第二实体关系以及根组织关系,构建互联网组织内及组织间关系模型;
所述第一实体关系、第二实体关系以及根组织关系,构建互联网组织内及组织间关系模型之后,还包括:对所述组织内及组织间关系模型进行验证,其包括:
基于可视化显示界面接收测试者输入的测试指令和变更指令;
根据所述测试指令,自动识别所述组织内及组织间关系模型中涉及到的独立组织、关联组织以及每个组织下的人员分布;
捕捉未变更时,所述独立组织自身的第一关联集合、关联组织联系的第二关联集合,同时,捕捉所述人员分布中每个人员的所有权限以及每个权限对应的资源;
根据所述变更指令,对所述组织内以及组织间关系模型进行变更,捕捉变更之后对应模型的变更信息集合,所述变更信息集合包括:第一关联变更信息、第二关联变更信息、人员权限变更信息、资源变更信息;
确定所述变更指令对应的标准变更信息,且所述标准变更信息与更改意图有关,同时,基于所述标准变更信息与变更信息集合提取第一差异集合,并基于所述变更信息集合与未变更之前的捕捉信息,提取第二差异集合;
根据所述第一差异集合以及第二差异集合,判断所述组织内及组织间关系模型是否合格;
若是,将所述组织内及组织间关系模型进行保留存储;
否则,匹配所述第一差异集合的第一业务数据,并判断所述第一业务数据涉及的所述组织内及组织间关系模型对应的第一异常组织分布以及对应组织内的第一异常人员分布;
同时,匹配所述第二差异集合的第二业务数据,并判断所述第二业务数据涉及的所述组织内及组织间关系模型对应的第二异常组织分布以及对应组织内第二异常人员分布;
将所述第一异常组织分布与第二异常组织分布以及第一异常人员分布以及第二异常人员分布进行比较,获取相同异常分布以及不同异常分布;
从修正数据库中,获取与所述相同异常分布以及不同异常分布相关的优化信息,对对应的模型进行优化,并进行保留存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关系模型实现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捕捉并建立人员与组织的第一实体关系之前,还包括:创建组织,其包括:
获取基于组织引擎构建的三种形态,并根据每种形态对应的目标接口以及配合自身解释器进行行为实现,同时,还根据自身需要进行定义扩展;
根据行为实现结果、定义扩展结果以及组织模式,生成对应形态的组织和组织身份,所述组织身份包括:组织静态身份或组织动态身份。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关系模型实现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捕捉并建立人员与组织的第一实体关系之前,还包括:对人员进行管理,其包括:
创建人员元数据模型,其中,所述人员元数据模型具有唯一码;
确定所述人员所处的不同组织的组织身份,并将所述组织身份自动合并到所述人员元数据模型中,实现对人员的管理;
其中,捕捉并建立人员与组织的第一实体关系,包括:
获取所述组织允许加入的部门以及岗位;
基于管理结果,获取所述人员申请加入组织的部门及岗位;
对所述申请进行审批,当审批通过后,获取所述人员与所述组织的第一实体关系;
根据所述第一实体关系,获取所述人员的动态身份,并作为主身份访问组织资源,同时,根据加入组织的申请信息,匹配对应的机构的静态身份,并基于所述静态身份创建对应的动态身份。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关系模型实现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捕捉并建立组织与组织的第二实体关系的过程中,还包括:
获取第一组织管理人基于可视化界面的选择结果进行共享操作;
确定所述共享操作的共享类型,并按照共享类型,将选择结果中对应的数据同步到当前组织的第一目标树中;
获取第二组织管理人基于可视化界面上的分中心组织列表选择的需关联的组织,并进行关联申请,并将所述关联申请同步到第一组织管理人对应的可视化界面进行显示;
基于所述可视化界面获取所述第一组织管理人对所述关联申请的审批结果;
若审批结果为同意关联,根据所述关联申请的类型,同步当前组织对应的第二目标树的数据到第二组织管理人对应组织第三目标树,实现身份同步。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关系模型实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三种形态包括:
独立资源形态,用于实现接口服务,完成自身行为定义,且每个独立实体即为对应的一个独立资源;
分中心形态,用于构成对应领域内的组织弱关系,且由多个独立资源组成;
根组织形态,用于聚合所有独立资源,形成相互识别的根形态,完成组织间的定义、识别和工作。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关系模型实现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构建互联网组织内及组织间关系模型的过程中,还包括:
当基于可视化显示界面接收到对应组织的发起人发起的解散指令时,将对应组织以及所述组织所关联的所有数据置为不可用。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关系模型实现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构建互联网组织内及组织间关系模型的过程中,还包括:
在构建的过程中,记录可视化显示界面的管理员选择的第一资源,并获取所述第一资源的资源属性,同时,将所述资源属性与身份类型相匹配;
若所述资源属性匹配的身份类型为静态身份时,向与所述第一资源对应的所述人员进行静态身份授权;
若所述资源属性匹配的身份类型为动态身份时,向与所述第一资源对应的所述人员进行动态身份授权;
其中,当对应的所述人员进入组织后,获取所述组织下的所有动态身份列表或静态身份列表,并根据身份列表,自动筛选对应资源列表进行访问。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关系模型实现方法,其特征在于,从修正数据库中,获取与所述相同异常分布以及不同异常分布相关的优化信息,对对应的模型进行优化,并进行保留存储,包括:
获取所述相同异常分布对应的第一影响因素;
获取所述不同异常分布的第二影响因素,根据如下公式,获取所述第二影响因素对对应模型造成的错误值δ;
Figure FDA0003782335180000061
Figure FDA0003782335180000062
Figure FDA0003782335180000063
其中,ε1表示针对异常组织对模型的影响权重值;ε2表示针对异常人员对模型的影响权重值;n1表示第二影响因素中与异常组织有关的影响因素的个数;n2表示第二影响因素中与异常人员有关的影响因素的个数;βi1(Α,Α′)表示第i1个与异常组织有关的影响因素对应的差异函数,且当第i1个与异常组织有关的影响因素对应的信息A与对应标准变更信息中的信息Α′中存在的相同信息越多,对应的差异函数的取值越趋于1,即
Figure FDA0003782335180000064
Figure FDA0003782335180000065
表示第i1个与异常组织有关的影响因素的影响权重值,且
Figure FDA0003782335180000066
βi2(B,B′)表示第i2个与异常人员有关的影响因素对应的差异函数,且当第i2个与异常人员有关的影响因素对应的信息B与对应标准变更信息中的信息B′中存在的相同信息越多,对应的差异函数的取值越趋于1,即
Figure FDA0003782335180000067
Figure FDA0003782335180000068
表示第i2个与异常人员有关的影响因素的影响权重值,且
Figure FDA0003782335180000069
按照所述第二影响因素的影响属性,确定对应的影响独特性,根据错误值以及影响独特性,从所有第二影响因素中筛选对应的第三影响因素;
基于所述第一影响因素以及第三影响因素,从修正数据库中,获取第一优化信息进行主要优化,且从所述修正数据库中,获取与所述第二影响因素中的剩余影响因素相关的第二优化信息进行次要优化,并将优化后的对应的模型进行保留存储;
其中,所述影响独特性与对应因素的影响权重值有关。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关系模型实现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捕捉并建立不同实际组织构架、软件组织构架以及软件系统之间的根组织关系,包括:
获取实际组织构架、软件组织构架以及软件系统分别对应的场景信息,且所述场景信息包括:产业上下游场景、功能授权前景、业务数据互通场景信息;
根据所述场景信息,判断三者中存在的独立场景以及关联场景;
Η={C1∩C2,C1∩C3}={di∩fi,di∩gi,其中,i∈n};
其中,C1表示实际组织构架的场景信息,di表示实际组织构架的场景信息中的第i个场景指标的指标值,C2表示软件组织构架的场景信息,fi表示软件组织构架的场景信息中的第i个场景指标的指标值,C3表示软件系统的场景信息,gi表示软件系统的场景信息中的第i个场景指标的指标值;
其中,当H对应的子集合中存在1的结果时,确定对应子集合的场景为有效场景,当对应H对应的子集合中全部为0时,确定对应场景为单独场景;
建立配置映射表,确定所述关联场景对应的配置参数,同时,对所述配置参数进行同步解析获取解析结果,并在同步解析的过程中进行时序标注,确定同时序比值以及异时序比值;
根据所述解析结果确定对应场景的特征数据,并按照所述同时序比值、异时序比值以及时序标注结果,建立显著特性的特征集合;
获取所述独立场景对应的业务数据,并构建单独业务的特征集合;
根据显著特性的特征集合以及单独业务的特征集合,建立根组织关系;
其中,场景与人员、组织有关。
CN202110636250.4A 2021-06-08 2021-06-08 一种互联网组织内及组织间关系模型实现方法 Active CN11337788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636250.4A CN113377882B (zh) 2021-06-08 2021-06-08 一种互联网组织内及组织间关系模型实现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636250.4A CN113377882B (zh) 2021-06-08 2021-06-08 一种互联网组织内及组织间关系模型实现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77882A CN113377882A (zh) 2021-09-10
CN113377882B true CN113377882B (zh) 2022-10-04

Family

ID=775764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636250.4A Active CN113377882B (zh) 2021-06-08 2021-06-08 一种互联网组织内及组织间关系模型实现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37788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98470A (zh) * 2022-06-30 2022-09-23 北京亚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模型构建及模型数据订阅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介质
CN115145895A (zh) * 2022-06-30 2022-10-04 北京亚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孪生、订阅组织的当前状态的方法及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79432A (zh) * 2012-09-17 2014-03-26 马侠安 一种支持动态构建应用平台的vnms系统
CN103929325A (zh) * 2014-02-26 2014-07-16 浪潮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系统集成中的组织机构及用户权限统一控制方法
CN104104672A (zh) * 2014-06-30 2014-10-15 重庆智韬信息技术中心 基于身份认证建立动态授权码的方法
CN106548298A (zh) * 2016-11-27 2017-03-29 合肥汉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管理信息系统复用、隔离独立与融合协同
CN110163506A (zh) * 2019-05-22 2019-08-23 北京字节跳动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组织架构图的构建方法、装置、介质、服务器及用户终端
CN110298192A (zh) * 2019-06-05 2019-10-01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适配多类型组织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分级权限管理组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168958A1 (en) * 2005-11-23 2007-07-19 Nsite Software,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ross organizational sharing of software applications using host platform
CN104537488A (zh) * 2014-12-29 2015-04-22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企业级信息系统功能权限统一管理方法
CN110489560A (zh) * 2019-06-19 2019-11-22 民生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基于知识图谱技术的小微企业画像生成方法及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79432A (zh) * 2012-09-17 2014-03-26 马侠安 一种支持动态构建应用平台的vnms系统
CN103929325A (zh) * 2014-02-26 2014-07-16 浪潮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系统集成中的组织机构及用户权限统一控制方法
CN104104672A (zh) * 2014-06-30 2014-10-15 重庆智韬信息技术中心 基于身份认证建立动态授权码的方法
CN106548298A (zh) * 2016-11-27 2017-03-29 合肥汉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管理信息系统复用、隔离独立与融合协同
CN110163506A (zh) * 2019-05-22 2019-08-23 北京字节跳动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组织架构图的构建方法、装置、介质、服务器及用户终端
CN110298192A (zh) * 2019-06-05 2019-10-01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适配多类型组织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分级权限管理组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77882A (zh) 2021-09-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681739B (zh) 一种智能合约的自动化生成方法
Österle et al. Business networking: Shaping enterprise relationships on the Internet
CN113377882B (zh) 一种互联网组织内及组织间关系模型实现方法
Pollock et al. The business of being a user
WO2022179008A1 (zh) 基于区块链的供应链金融AI DaaS算法仓库平台
WO2021135169A1 (zh) 基于区块链的管理方法、终端、装置及存储介质
Kummer et al. On the importance of national culture for the design of information systems
EP3956778A1 (en) User interface for building a data privacy pipeline and contractual agreement to share data
Corvello et al. Virtual forms for the organization of production: A comparative analysis
CN108234280A (zh) 一种支持企业协同办公的即时通信系统
CN113361937A (zh) 电子政务系统一体化质量测评方法
CN113641759A (zh)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供应链金融中数据隐私保护方法
CN105827873B (zh) 一种解决异地客户业务办理受限的方法及装置
Lissillour et al. Uses of information systems to develop trust in family firms
US20100324953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determining entitlements to resources of an organization
Altalhi et al. Blockchain Technology Adoption in Canadian Pharmaceutical Sectors: An empirical analysis for a future outlook
CN113159695A (zh) 供需交互系统、供应商平台、租户平台及方法
Marko et al. Management of 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s
Tyrväinen et al. Vertical Software Industry Evolution: Analysis of Telecom Operator Software
Erliyani An Agile Software Engineering Method to Design Blockchain Applications
Srirahayu et al. PT. Indosurya Finance Solo Baru Employee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Analysis
Schumacher Trust in tourism via blockchain technology: results from a systematic
Panjaitan et al. User’s Acceptance and Intention of Blockchain Technology with UTAUT 3 Model: Beneficial or Detrimental in the Indonesian Banking Industry
Suh et al. PCI Workplace: A decentralized collaboration framework for AI based problem-solving
CN112527884B (zh) 一种分段负责的主数据管理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No. 165, 15 / F, block B, building 1, No. 38, Zhongguancun Street,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100044

Applicant after: Juwang cloud Internet (Beijing)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No. 165, 15 / F, block B, building 1, No. 38, Zhongguancun Street,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100044

Applicant before: Beijing juwangyun Internet Technology Co.,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