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371773B - 一种污染场地的地下水和土壤的原位修复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污染场地的地下水和土壤的原位修复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371773B
CN113371773B CN202110651795.2A CN202110651795A CN113371773B CN 113371773 B CN113371773 B CN 113371773B CN 202110651795 A CN202110651795 A CN 202110651795A CN 113371773 B CN113371773 B CN 11337177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posite slurry
pollution
composite
boundary
par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65179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371773A (zh
Inventor
吴乃瑾
李培中
王海见
李翔
荣立明
张骥
宋久浩
李艺
宋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stitute of Light Industry
Original Assigne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stitute of Light Industr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stitute of Light Industry filed Criti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stitute of Light Industry
Priority to CN202110651795.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371773B/zh
Publication of CN1133717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7177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37177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7177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9DISPOSAL OF SOLID WASTE; RECLAMATION OF CONTAMINATED SOIL
    • B09CRECLAMATION OF CONTAMINATED SOIL
    • B09C1/00Reclamation of contaminated soil
    • B09C1/002Reclamation of contaminated soil involving in-situ ground water treat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9DISPOSAL OF SOLID WASTE; RECLAMATION OF CONTAMINATED SOIL
    • B09CRECLAMATION OF CONTAMINATED SOIL
    • B09C1/00Reclamation of contaminated soil
    • B09C1/08Reclamation of contaminated soil chemicall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9DISPOSAL OF SOLID WASTE; RECLAMATION OF CONTAMINATED SOIL
    • B09CRECLAMATION OF CONTAMINATED SOIL
    • B09C1/00Reclamation of contaminated soil
    • B09C1/10Reclamation of contaminated soil microbiologically, biologically or by using enzym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2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degassing, i.e. liberation of dissolved gas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28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sorption
    • C02F1/281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sorption using inorganic sorben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28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sorption
    • C02F1/286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sorption using natural organic sorbent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7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reduction
    • C02F1/705Reduction by metal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28Anaerobic digestion process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34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characterised by the microorganisms used
    • C02F3/347Use of yeasts or fungi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9DISPOSAL OF SOLID WASTE; RECLAMATION OF CONTAMINATED SOIL
    • B09CRECLAMATION OF CONTAMINATED SOIL
    • B09C2101/00In situ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103/00Nature of the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to be treated
    • C02F2103/06Contaminated groundwater or leachat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301/00General aspects of water treatment
    • C02F2301/08Multistage treatments, e.g. repetition of the same process step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10/00Technologie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 Y02W10/1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Soil Sciences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Mycology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Processing Of Solid Wast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污染场地的地下水和土壤的原位修复方法。该方法包括先将第一复合浆液注入位于污染羽边界的水层或土壤层,使第一复合浆液覆盖污染羽边界;再将第二复合浆液注入污染源区域的含水层或土壤层,使第二复合浆液与第一复合浆液覆盖污染场地;其中,第一复合浆液和第二复合浆液均含有蒙脱土、零价铁以及微量电子供体组合物,并且第一复合浆液中的蒙脱土含量大于第二复合浆液。该方法在污染羽边界形成柔性的原位阻隔反应带,在进行修复的同时将污染区进行围堵,防止污染羽进一步扩散导致的二次污染;同时,在污染源区域注入第二复合浆液,改善地下环境,快速消除土壤及地下水中的盐分污染,实现原污染源区域内的高效修复。

Description

一种污染场地的地下水和土壤的原位修复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地下水修复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污染场地的地下水和土壤的原位修复方法。
背景技术
硝酸根和硫酸根是构成大多数天然水体的主要离子组分,由于二者在高浓度时可对人体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各国均对其有一定限制标准。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由于化肥的大量使用、未经处理的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以及大气沉降等因素造成的硝酸盐污染,世界各地的地下水和土壤质量都在恶化。同样,生活、城市和工业废水的排放,以及海水入侵、大气沉积、矿物溶解和酸雨等,造成地下水和土壤正日益受到硫酸盐污染的影响。因此,对于地下水和土壤的修复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然而,目前使用的污染场地修复技术仍存在许多问题。
首先,对于目前广泛使用的修复制剂而言,可能造成二次污染。例如,过硫酸盐氧化技术在去除多环芳烃过程中,会引入大量氧化剂从而造成地下水和土壤的硫酸根超标。目前为止,现有针对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中硫酸盐的治理技术较少,对硝酸盐和硫酸盐复合污染场地的关注及有效治理技术更为匮乏。现有技术往往采用零价铁作为还原剂解决上述问题。零价铁具有高还原势、强还原性,将零价铁应用于环境污染治理也逐步发展为一种新的污染控制技术。零价铁一旦注入地下,可快速消耗溶解氧、降低氧化还原电位,从而激发一系列的厌氧/缺氧生物过程:去硝酸根、锰还原、铁还原、硫酸根还原、产甲烷等。近年来研究还发现,零价铁在地下含水环境中发生的腐蚀反应可为优势土著微生物创造有利的环境条件,如:提供电子供体、产生OH-中和酸性物质,保持稳定的中性环境、消除重金属/H2S等物质的毒性抑制。然而,对于硫酸盐来说,通过零价铁非生物还原的方式则很难将其消除,而天然含水层中,往往缺乏能源及营养物质,仅依靠零价铁腐蚀反应引起的地球化学条件改变对微生物产生的刺激作用仍缓慢且有限。
其次,对于原位修复方法而言,由于污染场地的污染物是随地下水的流动逐步扩散的,这就导致了污染羽边界是动态的;而现有技术使用的修复技术,在确定了污染场地后,直接投放修复制剂,并没有考虑到污染羽边界的变化。这样,污染羽的扩散就会导致二次污染。对于这样的问题。最早的研究将零价铁等活性组分与可渗透反应墙(PRB)联用,在横跨于地下水污染带的迁移路径上设置PRB反应墙,让污染的地下水通过含有活性组分的墙体(活性组分主要由零价铁组成,辅料包括离子交换树脂、沸石、活性碳、石灰石、铁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磷酸盐以及有机材料等,利用还原、降解、沉淀、吸附或离子交换等作用去除污染物。虽然,PRB技术在水体环境修复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这种渗透反应墙的造价太高,对污染场地的扰动很大,而且一旦固定就无法再重新改造的缺陷限制了其在水体环境修复领域的进一步推广应用。因此近年来,零价铁的原位注入技术得到了更多关注,该技术将零价铁或者零价铁复配药剂直接注入到污染区的特定位置,利用其高还原势和反应速度快等特性加速关注污染物降解,同样能够有效去除土壤和地下水中的难降解有机物、重金属和硝酸盐等多种污染物,实现污染场地的有效治理。然而该技术在注入过程中,外加压力将药剂注入地下时,容易造成土壤中吸附污染物的再次释放及污染羽的进一步扩散。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污染场地的地下水和土壤的原位修复方法。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提供一种污染场地的地下水和土壤的原位修复方法,所述污染场地包括污染源区域和污染羽边界;所述原位修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先将第一复合浆液注入位于所述污染羽边界上和/或所述污染羽边界至少一侧的含水层或土壤层,使所述第一复合浆液覆盖所述污染羽边界;
再将第二复合浆液注入所述污染源区域的含水层或土壤层,使所述第二复合浆液与所述第一复合浆液覆盖所述污染场地;
其中,所述第一复合浆液和所述第二复合浆液均含有蒙脱土、零价铁以及微量电子供体组合物,并且所述第一复合浆液中的蒙脱土含量大于所述第二复合浆液。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特别适用于含有高浓度硝酸根和硫酸的污染场地的原位修复;先在污染羽边界上和/或所述污染羽边界至少一侧注入蒙脱土含量较高的第一复合浆液,使其包围污染场地,形成柔性的原位阻隔反应带,在进行修复的同时将污染区进行围堵,防止污染羽进一步扩散导致的二次污染;
进一步,所述污染场地沿地下水的流向分为上游方向和下游方向;所述第一复合浆液注入位于下游方向的所述污染羽边界上和/或所述污染羽边界至少一侧的含水层或土壤层。
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在下游方向的污染羽边界处注入第一复合浆液,能够有效防止污染物随地下水流动而扩散,不仅节省了第一复合浆液的用量,同时使修复过程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进一步,包括以下步骤:
配制所述第一复合浆液和所述第二复合浆液;
在所述污染源区域内的下游方向设置多个第一注入点,多个所述第一注入点位于所述污染羽边界的内侧,并且在每个所述第一注入点注入所述第一复合浆液;
在所述污染源区域内的上游方向设置多个第二注入点,在每个所述第二注入点注入所述第二复合浆液。
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将第一注入点设置于污染源其与内,使第一复合浆液在覆盖污染羽边界的同时,还能在污染源区域内起到一定的修复作用,与第二复合浆液配合实施原位修复,进一步节省了第一复合浆液和第二复合浆液的用量,也进一步提高了修复效率和效果。
进一步,所述第一复合浆液的影响半径为R1;每个所述第一注入点与所述污染羽边界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R1;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注入点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2R1
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能够使各注入点注入的第一复合浆液互相覆盖。
进一步,所述第二复合浆液的影响半径为R2;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注入点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2R2
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能够使各注入点注入的第二复合浆液互相覆盖。
进一步,所述第一复合浆液包括第一复合物和水,所述第一复合物的组分以重量份计包括,零价铁30-80份、微量电子供体组合物5-20份、蒙脱土3-15份、聚合物粉末3-15份;所述第一复合物与水混合的比例为1:3-1:6。
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利用零价铁的化学还原及持续的缺氧/厌氧生物作用全面降低硝酸根和硫酸根的浓度水平;零价铁还可与硫酸盐还原产生的H2S气体反应产生硫化铁沉淀,进一步消除修复过程中带来的二次污染影响。
进一步,所述第二复合浆液包括第二复合物和水,所述第二复合物的组分以重量份计包括,零价铁30-80份、微量电子供体组合物5-20份、聚合物粉末5-20份;所述第二复合物与水混合的比例为1:3-1:6。
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利用零价铁的化学还原及持续的缺氧/厌氧生物作用全面降低硝酸根和硫酸根的浓度水平;零价铁还可与硫酸盐还原产生的H2S气体反应产生硫化铁沉淀,进一步消除修复过程中带来的二次污染影响。
进一步,每份所述微量电子供体组合物中的各组分以重量份计包括,醋酸盐或乳酸盐40-95份、酵母2-10份、磷酸盐0.1-2份。
进一步,所述的聚合物粉末包括羧甲基纤维素、瓜尔胶、黄原胶中的一种。
进一步,所述注入的方式为直推注入;所述第一复合浆液和所述第二复合浆液的注入深度为9-15m,注入压力为1~3Mpa。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污染场地的地下水或土壤的原位修复方法中,实施例1中的各实验组90天后硝酸根浓度水平柱形图;
图2为本发明的污染场地的地下水或土壤的原位修复方法中,实施例1的各实验组90天后硫酸根浓度水平柱形图;
图3为本发明的污染场地的地下水或土壤的原位修复方法中,实施例1的各实验组氧化还原电位变化趋势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污染场地的地下水或土壤的原位修复方法中,实施例2的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注入点、监测井、污染羽边界以及地下水流动方向的布置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第一注入点,2、第二注入点,3、监测井,4、地下水流动方向,5、污染羽边界。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发明,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本发明提供的污染场地的地下水或土壤的原位修复方法,污染场地包括污染源区域和污染羽边界;原位修复方法包括步骤:
先将第一复合浆液注入位于污染羽边界上或至少一侧的含水层或土壤层,使其覆盖污染羽边界;再将第二复合浆液注入污染源区域的含水层或土壤层,使第二复合浆液与第一复合浆液能够覆盖污染场地;其中,第一复合浆液和第二复合浆液均含有蒙脱土、零价铁以及微量电子供体组合物,并且第一复合浆液中的蒙脱土含量大于第二复合浆液。该方法先在污染羽边界和/外围注入蒙脱土含量较高的第一复合浆液,使其包围污染场地,形成柔性的原位阻隔反应带,在进行修复的同时将污染区进行围堵,防止污染羽进一步扩散导致的二次污染;同时,在污染源区域内注入第二复合浆液,改善地下环境,快速消除土壤及地下水中的盐分污染,实现原污染源区域内的高效修复。
本方法特别适用于含有高浓度硝酸根和硫酸的污染场地的原位修复;采用的第一复合浆液和第二复合浆液中均含有零价铁和微量电子供体组合物,利用零价铁的化学还原及持续的缺氧/厌氧生物作用全面降低硝酸根和硫酸根的浓度水平;零价铁还可与硫酸盐还原产生的H2S气体反应产生硫化铁沉淀,进一步消除修复过程中带来的二次污染影响;此外,零价铁在实际污染场地原位注入后,可通过化学还原协同生物作用的方式同时消除硝酸根、硫酸根等盐分污染。引入高效底物进行生物刺激,以调节微生物介导的电子传递过程,可进一步加速激发土著优势微生物的活性,从而实现土壤/地下水中硝酸盐、硫酸盐的高效同步去除。
本发明的原位修复方法,理论上可以将第一复合浆液注入至覆盖整个污染羽边界,这样能够保证对于污染源区域的完全包围;然而,在实际使用中,地下水是流动的,污染源区域包括上游区域和下游区域,污染物随地下水的流动由上游区域向下游区域扩散,因此,下游区域发生二次污染的可能性更大。
优选的,污染场地沿地下水的流向分为上游区域和下游区域,第一复合浆液注入的位置位于下游区域,第二复合浆液注入的位置位于上游区域;针对下游区域更容易扩散导致二次污染的特点,针对性的在下游区域的污染羽边界注入第一复合浆液,不仅节省了第一复合浆液的用量,也使原位修复处理效率得到提高。
本发明的原位修复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配制第一复合浆液和所述第二复合浆液;
在位于下游区域的所述污染羽边界上或至少一侧设置多个第一注入点,在每个第一注入点注入第一复合浆液;
在位于上游区域的所述污染源区域设置多个第二注入点,在每个第二注入点注入第二复合浆液。
本发明的原位修复方法适用于各种形状的污染场地,在实际使用中,可根据污染场地的实际大小、污染羽边界的具体形状设置多个第一注入点和多个第二注入点的具体位置;无论如何设置各注入点,总体原则是在各注入点注入的复合浆液扩散的面积总体上能够将污染场地和污染羽边界完全覆盖。
优选的,第一复合浆液的影响半径为R1;每个第一注入点与污染羽边界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R1;相邻的两个第一注入点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2R1;第二复合浆液的影响半径为R2;相邻的两个第二注入点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2R2
具体的,当第一注入点位于污染羽边界上时,第一复合浆液的影响范围分别为污染羽边界的内侧和外侧,此时,多个第一注入点注入的第一复合浆液能够覆盖污染羽边界,同时,其在污染羽边界内侧的影响范围与第二复合浆液的影响范围能够覆盖整个污染场地。
当第一注入点位于污染羽边界的外侧时,由于与污染羽边界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一复合浆液的影响半径R1,因此在第一注入点注入的第一复合浆液至少能够覆盖污染羽边界;此时,第一复合浆液覆盖污染羽边界,或可覆盖部分污染羽边界内的污染源区域,第二复合浆液覆盖污染源区域,两者能够覆盖整个污染场地。
当第一注入点位于污染羽边界的内侧时,第一复合浆液在覆盖污染羽边界的同时,也能够覆盖部分污染源区域,第二复合浆液覆盖污染源区域,两者能够覆盖整个污染场地。
在上述步骤中,优选的,第一复合浆液和第二复合浆液的影响半径通过水力参数实验测得,测定的方式为采集污染场地的土壤或地下水样品,在样品中分别注入第一复合浆液和第二复合浆液,观察两者扩散的半径,该半径即为影响半径。
本发明的第一复合浆液包括第一复合物和水,第一复合物的组分包括,零价铁30-80份、微量电子供体组合物5-20份、蒙脱土3-15份、聚合物粉末3-15份;第一复合物与水混合的比例为1:3-1:6;第一复合浆液在进行原位修复前实时配置,使其能够具有最优活性;另外,高比例的蒙脱土与聚合物粉末耦合,具有优异的吸水膨胀特性,这既可保证注入过程中药剂的成浆性,又可在注入之后对下游污染源区域形成原位阻隔,减弱地下水往下游的运移。
本发明的第二复合浆液包括第二复合物和水,第二复合物的组分包括,零价铁30-80份、微量电子供体组合物5-20份、聚合物粉末5-20份;第二复合物与水混合的比例为1:3-1:6;第二复合浆液在进行原位修复前实时配置,使其能够具有最优活性。
优选的,上述第一复合物和第二复合物中,每份微量电子供体组合物中的各组分及质量份数百分比为,醋酸盐/乳酸盐40%-95%、酵母2%-10%、磷酸盐0.1%-2%。
优选的,上述第一复合物和第二复合物中,聚合物粉末包括羧甲基纤维素、瓜尔胶、黄原胶中的一种。
本发明的原位修复方法,第一复合浆液和第二复合浆液的注入的方式为直推注入,两者的注入深度为9-15m,注入压力为1~3Mpa,注入流量为1~1.5L/min;本发明通过设置多个注入点并且限定各注入点之间的距离范围,可以实现降低注入压力的同时,依然能够保证各注入点的复合浆液之间能够实现覆盖,降低了外加压力的要求,防止由于注入压力过大而造成的污染场地地下水和土壤中吸附污染物的再次释放及污染羽边界的的进一步扩散。
实施例1
本实施例用于验证零价铁与微电子供体组合物联合使用所具有的效果
本实施例使用的污染地下水和含水层土壤样品采集于北京市某废弃有机溶剂厂污染区,样品采集后,冷藏备用。
根据表1中设置的不同实验组,量取100mL地下水、25g过2mm筛后的土壤及所需其他试剂置于氮气吹扫过的血清瓶中,迅速用带有特氟龙衬垫的铝盖将血清瓶压紧密封,后置于15-20℃的黑暗环境中静置。
表1实验组设置
Figure BDA0003111789780000091
Figure BDA0003111789780000101
分别将表1中的各实验组放置90天,90天后各实验组的体系中,硝酸根和硫酸根浓度如图1和图2所示,氧化还原电位(ORP)变化如图3所示。
根据图1~2的实验结果可以得出,单独添加微电子供体或组合物的B1~B5实验组中,90天后硝酸根浓度均低于自然组NAT,并且B3~B5实验组具有显著下降;而B1~B5实验组90天后硫酸根浓度未有明显降低;可见,单独使用微电子供体或组合物对于硝酸根虽然有一定的还原效果,但是对于硫酸根并没有良好的还原效果。
对于零价铁与微电子供体组合物的FB1和FB2两个实验组90天后硝酸根和硫酸根浓度均低于检出限(图1和图2),表明污染场地土著微生物被激活,发生了硫酸盐还原过程。
另外,由于污染场地土著微生物以硫酸盐还原菌为主,这类菌种不仅要求周围生长的环境是无氧或兼氧,还需体系中氧化还原电位必须在-100mV以下。
根据图3可知,B1~B3实验组的氧化还原电位均大于零,B4和B5实验组的氧化还原电位小于零,但并未满足-100mV以下的要求;而FB1和FB2在60天后的氧化还原电位均低于-100mV,满足要求;虽然90天后的氧化还原电位有所回升,但依然维持在较低水平,说明零价铁的引入能够满足该类菌对氧化还原电位的需求。
根据相关实验能够得到,醋酸盐还可以由乳酸盐替代。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分别设置了采用本发明的原位修复方法进行治理的实验组和采用传统修复方法进行修复的对照组,用于对比验证本发明的原位修复方法的效果。
实验组的具体实验过程为:
1)选取一块约100m2的化工污染厂区为中试试验区,该试验区的含水层土质为砂质。
2)现场分别配置第一复合浆液和第二复合浆液,并通过水力参数实验确定第一复合浆液和第二复合浆液的影响半径。
其中,第一复合浆液的组分为,零价铁70份、微量电子供体组合物15份、蒙脱土10份、聚合物粉末5份;第一复合物与水混合的比例为1:5。
第二复合浆液包括第二复合物和水,第二复合物的组分包括,零价铁70份、微量电子供体组合15份、聚合物粉末15份;第二复合物与水混合的比例为1:5。
同时,上述第一复合物和第二复合物中,每份微量电子供体组合物中的各组分及质量份数百分比为,醋酸盐/乳酸盐40%-95%、酵母2%-10%、磷酸盐0.1%-2%。
经过测试,第一复合浆液的影响半径为2.3m,第二复合浆液的影响半径为3.0m。
3)设置第一注入点1和第二注入点2;
图4为本实验组选取的污染场地区域示意图,其中,上方为北方;本实验组的污染源区域为正方形,污染羽边界5为正方形的四条边。
经过计算,面积为100m2的正方形每条边长为10m,由于第一复合浆液的影响半径为2.3m,相邻的两个第一注入点1之间的距离范围小于或等于4.6m时,两者的影响半径能够互相覆盖,从而可以形成柔性的原位阻隔反应带。
如图4所示,本实验组布置五个第一注入点1,其中,相邻的两个第一注入点1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一复合浆液的影响半径的两倍,每个第一注入点1与污染羽边界5的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一复合浆液的影响半径;本实验组布置四个第二注入点2,由于第二复合浆液的影响半径为3m,直径为6m,而第一复合浆液的影响半径为2.3米,因此,本实验组设置的第一注入点1和第二注入点2能够实现对污染源区域和污染羽边界5的完全覆盖。
另外,由于地下水具有流向,污染羽边界5可能造成的二次污染往往沿下游扩散,因此,根据地下水的流动方向4,本实验组第一注入点1的位置设置在下游,第二注入点的位置设置在上游。
4)注入复合浆液;
根据步骤3)中设置的第一注入点1和第二注入点2,采用直推注入的方式,先在污染羽边界5的各个第一注入点1注入第一复合浆液,再在污染源区域的各个第二注入点2注入第二复合浆液。
其中,直推注入使用的设备是Geoprobe直推注入设备,同时联合GP350泵一体化配套注药设备,采用每间隔1米分层注入的方式,实现均匀的注入第一复合浆液和第二复合浆液。
注入深度均为9-15m,注入压力为1.5Mpa,注入流量约1L/min,注入的总药剂量为1.5吨。
5)原位修复效果的验证;
如图4所示,本实验组在污染源区域内还设置了两处监测井3,两处检测井3的位置分别靠近污染源区域中心(上游)和污染羽边界5(下游)。在经过上述原位修复的三个月后,分别对两处检测井的硝酸根、硫酸根浓度进行检测,检测结果能够反映过渡区域内,接近污染源区域中心的修复情况和接近污染羽边界5的修复情况。
检测结果为,位于上游的监测井3中,硝酸根浓度由38.5ppm降低至11.1ppm,位于下游的监测井3中,硝酸根浓度由20.7ppm降低至低于检出限;位于上游的监测井3中,硫酸根浓度由389.6ppm降低至141.5ppm,位于下游的监测井3中,硫酸根浓度由198.9ppm降低至63.3ppm,上述检测结果符合III类地下水标准;说明本发明的原位修复方法对污染源区域的修复效果良好。
本实验组在污染源区域外距离污染源区域中心东南方向30m处,还设置了一处地下水井,在经过上述原位修复时,以及修复的三个月后,分别检测该地下水井中的硝酸根浓度和硫酸根浓度,该值能够反映污染羽边界5是否扩散和造成二次污染。
检测结果为,该地下水井中,硝酸根浓度由0.3ppm降低至0.2ppm,硫酸根浓度由279ppm降低至254ppm,上述检测结果表明污染源区的原位注入并未造成下游区域的二次污染。
对照组的具体实验过程为:
在距离实施例实验组的污染源区域约2km的东北侧,选取约100m2的待修复区为对照实验区,该区域注入点、监测井及地下水井的布设与实验组一致。不同的是,所有注入点位全部注入第二复合浆液,且注入的顺序自北向南注入。
三个月后分别对上游监测井和下游监测井内的硝酸根浓度和硫酸根浓度进行检测,检测结果为,位于上游的监测井中,硝酸根浓度由12.8ppm降低至低于检出限,位于下游的监测井中,硝酸根浓度由22.0ppm降低至2.2ppm;位于上游的监测井中,硫酸根浓度由382.1ppm降低至176.5ppm,位于下游的监测井中,硫酸根浓度由260.0ppm降低至153.3ppm。
污染源区域外的地下水井中,硝酸根浓度由1.2ppm降低至0.5ppm,产生了有益的效果,而硫酸根浓度则由368ppm升高至472ppm;该结果可以认为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污染羽的扩散并导致了一定程度上的二次污染,分析可能是由于污染源区域的原位注入及地下水的迁移导致。
通过实施例1和实施例2可以验证,本发明的原位修复方法,其使用的复合浆液采用零价铁和微生物电子供体组合物配合,利用零价铁的化学还原及持续的缺氧/厌氧生物作用全面降低硝酸根和硫酸根的浓度水平;零价铁还可与硫酸盐还原产生的H2S气体反应产生硫化铁沉淀,进一步消除修复过程中带来的二次污染影响。
同时,采用第一复合浆液在污染羽附近先进行注入,在污染羽边界形成柔性阻隔带,与实施例2中的对照组中仅采用第二复合浆液注入相比,不仅具有良好的治理效果,同时能够有效防止出现污染羽的扩散而导致的二次污染。
因此,本发明的原位修复方法,具有绿色环保、简单易操作、修复工程扰动小的优点,利于污染场地的规模化修复。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一种污染场地的地下水和土壤的原位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染场地包括污染源区域和污染羽边界;
所述原位修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先将第一复合浆液注入位于所述污染羽边界上和/或所述污染羽边界至少一侧的含水层或土壤层,使所述第一复合浆液覆盖所述污染羽边界;
再将第二复合浆液注入所述污染源区域的含水层或土壤层,使所述第二复合浆液与所述第一复合浆液覆盖所述污染场地;
其中,所述第一复合浆液和所述第二复合浆液均含有蒙脱土、零价铁以及微量电子供体组合物,并且所述第一复合浆液中的蒙脱土含量大于所述第二复合浆液;
所述第一复合浆液包括第一复合物和水,所述第一复合物以重量份计包括零价铁30-80份、微量电子供体组合物5-20份、蒙脱土3-15份、聚合物粉末3-15份;所述第一复合物与水混合的比例为1:3-1:6;
所述第二复合浆液包括第二复合物和水,所述第二复合物以重量份计包括零价铁30-80份、微量电子供体组合物5-20份、聚合物粉末5-20份;所述第二复合物与水混合的比例为1:3-1:6;
每份所述微量电子供体组合物以重量份计包括醋酸盐或乳酸盐40-95份、酵母2-10份、磷酸盐0.1-2份;
所述污染场地沿地下水的流向分为上游方向和下游方向;
所述第一复合浆液注入位于下游方向的所述污染羽边界上和/或所述污染羽边界至少一侧的含水层或土壤层。
2.跟 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污染场地的地下水和土壤的原位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配制所述第一复合浆液和所述第二复合浆液;
在所述污染源区域内的下游方向设置多个第一注入点,多个所述第一注入点位于所述污染羽边界的内侧,并且在每个所述第一注入点注入所述第一复合浆液;
在所述污染源区域内的上游方向设置多个第二注入点,在每个所述第二注入点注入所述第二复合浆液。
3.根 据 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污染场地的地下水和土壤的原位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复合浆液的影响半径为R1
每个所述第一注入点与所述污染羽边界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R1;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注入点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2R1
4.根据 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污染场地的地下水和土壤的原位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复合浆液的影响半径为R2;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注入点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2R2
5.根据 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污染场地的地下水和土壤的原位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聚合物粉末包括羧甲基纤维素、瓜尔胶、黄原胶中的一种。
6.根 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污染场地的地下水和土壤的原位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入的方式为直推注入;所述第一复合浆液和所述第二复合浆液的注入深度为9-15m,注入压力为1~3 Mpa。
CN202110651795.2A 2021-06-11 2021-06-11 一种污染场地的地下水和土壤的原位修复方法 Active CN11337177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651795.2A CN113371773B (zh) 2021-06-11 2021-06-11 一种污染场地的地下水和土壤的原位修复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651795.2A CN113371773B (zh) 2021-06-11 2021-06-11 一种污染场地的地下水和土壤的原位修复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71773A CN113371773A (zh) 2021-09-10
CN113371773B true CN113371773B (zh) 2022-08-23

Family

ID=775739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651795.2A Active CN113371773B (zh) 2021-06-11 2021-06-11 一种污染场地的地下水和土壤的原位修复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37177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42740A (zh) * 2021-10-29 2022-02-15 南京大学 一种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一体化修复与风险管控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RU2163957C2 (ru) * 1999-06-01 2001-03-10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унитарное предприятие "Всероссийский научно-исследователь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 ВИОГЕМ" Способ ликвидации загрязненных подземных вод
US6416252B1 (en) * 2000-03-01 2002-07-09 Sandia Corporation In situ formation of phosphate barriers in soil
CN102976490A (zh) * 2012-12-19 2013-03-20 天津生态城环保有限公司 一种原位生物修复地下水氯代烃污染的方法
CN104475440B (zh) * 2014-12-04 2016-06-01 唐山柯林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铬污染场地原位修复方法及专用水处理装置
CN106348418A (zh) * 2016-09-12 2017-01-25 中节能大地环境修复有限公司 一种铬污染地下水原位化学生物联合修复方法
CN107352657B (zh) * 2017-07-21 2023-09-19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资源环境研究所 一种用于原位修复氯代烃污染地下水的零价铁生物碳源复合药剂
CN112299554A (zh) * 2019-07-29 2021-02-02 北京博诚立新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生物反应井群及其地下水原位强化生物反应墙和布设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71773A (zh) 2021-09-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623380B (zh) 一种有机污染物-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的修复方法
CN102101123B (zh) 一种重金属污染土壤原位修复方法
Li et al. Remediation technology for the uranium contaminated environment: a review
CN105347519B (zh) 一种纳米气泡发生器及其应用
CN104164238A (zh) 一种针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高效固化稳定修复药剂
CN110076185B (zh) 一种修复重金属和多环芳烃复合污染土壤的方法
CN112028422B (zh) 一种双层底泥修复胶囊及其应用
Xu et al. Improved biodegradation of total organic carbon and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 for electricity generation by sediment microbial fuel cell and surfactant addition
CN102886378A (zh) 一种降解石油污染土壤中固相吸附态石油烃的方法
CN107739083A (zh) 一种含氰地下水可渗透反应墙原位修复的方法
CN109607940B (zh) 一种河道修复方法
CN113371773B (zh) 一种污染场地的地下水和土壤的原位修复方法
CN105457994A (zh) 一种修复重金属铜污染土壤的工艺
Zhou et al. Four kinds of capping materials for controlling phosphorus and nitrogen release from contaminated sediment using a static simulation experiment
CN114160558A (zh) 一种污染土壤原位化学阻隔材料及其制备和应用
Truex et al. Assessment of hexavalent chromium natural attenuation for the Hanford Site 100 area
Van Nguyen et al. Effects of pH and oxygen on phosphorus release from agricultural drainage ditch sediment in reclaimed land, Kasaoka Bay, Japan
CN108927404B (zh) 一种土壤分层修复方法
CN106698871A (zh) 一种清淤泥减量、无害、脱水利用处理方法
CN108002679A (zh) 一种黑臭水体沉积物的原位处理方法
Liu et al. An effective way to treat the iron-rich acid mine drainage from coal mining in Guizhou’s mountainous areas
CN113292169B (zh) 水环境中硝基苯与钒酸盐电刺激同步去除方法、接种物
Xia et al. Red soil for sediment capping to control the internal nutrient release under flow conditions
CN115872511A (zh) 一种重金属离子的固定负载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Jia et al. Degradation of digested sewage sludge residue under anaerobic conditions for mine tailings remediat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