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364314A - 单级式三相3mppt型光伏逆变器及其控制策略 - Google Patents
单级式三相3mppt型光伏逆变器及其控制策略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364314A CN113364314A CN202110463664.1A CN202110463664A CN113364314A CN 113364314 A CN113364314 A CN 113364314A CN 202110463664 A CN202110463664 A CN 202110463664A CN 113364314 A CN113364314 A CN 11336431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witching device
- phase
- inverter circuit
- direct current
- invert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JIXYFZKFYITQCJ-UHFFFAOYSA-N 3-(4-methoxyphenyl)-4-phenyl-1,2,4-triazole Chemical compound C1=CC(OC)=CC=C1C1=NN=CN1C1=CC=CC=C1 JIXYFZKFYITQCJ-UHFFFAOYSA-N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5
- 238000011217 control strategy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3
- 238000005286 illumin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248 power gen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613 environ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95 fuel 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HOWHQWFXSLOJEF-MGZLOUMQSA-N systemin Chemical compound NCCCC[C@H](N)C(=O)N[C@@H](CCSC)C(=O)N[C@@H](CCC(N)=O)C(=O)N[C@@H]([C@@H](C)O)C(=O)N[C@@H](CC(O)=O)C(=O)OC(=O)[C@@H]1CCCN1C(=O)[C@H]1N(C(=O)[C@H](CC(O)=O)NC(=O)[C@H](CCCN=C(N)N)NC(=O)[C@H](CCCCN)NC(=O)[C@H](CO)NC(=O)[C@H]2N(CCC2)C(=O)[C@H]2N(CCC2)C(=O)[C@H](CCCCN)NC(=O)[C@H](CO)NC(=O)[C@H](CCC(N)=O)NC(=O)[C@@H](NC(=O)[C@H](C)N)C(C)C)CCC1 HOWHQWFXSLOJEF-MGZLOUMQSA-N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4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02M7/4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7/4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38—Arrangements for parallely feeding a single network by two or more generators, converters or transformers
- H02J3/381—Dispersed generator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4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02M7/4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7/4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7/53—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7/537—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e.g. single switched pulse inverter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S—GENERATION OF ELECTRIC POWER BY CONVERSION OF INFRARED RADIATION, VISIBLE LIGHT OR ULTRAVIOLET LIGHT, e.g. USING PHOTOVOLTAIC [PV] MODULES
- H02S40/00—Components or accessories in combination with PV modul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2S10/00 - H02S30/00
- H02S40/30—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2S40/32—Electrical components comprising DC/AC inverter means associated with the PV module itself, e.g. AC module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2300/00—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characterised by decentralized, dispersed, or local generation
- H02J2300/20—The dispersed energy generation being of renewable origin
- H02J2300/22—The renewable source being solar energy
- H02J2300/24—The renewable source being solar energy of photovoltaic origin
- H02J2300/26—The renewable source being solar energy of photovoltaic origin involving 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 control for photovoltaic sourc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6—Power conversion systems, e.g. 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Inverter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单级式三相3MPPT型光伏逆变器及其控制策略。所述逆变器包括:ABC三个相单元,各相单元分别与各自的直流母线一一对应连接,各相的直流母线相互独立;各相单元至少包括第一直流电容、第二直流电容和逆变电路;所述第一直流电容和所述第二直流电容串联后构成直流侧电容;所述直流侧电容与所述逆变电路并联;所述三相直流母线的电位中点共同接地。本实施例中通过增加MPPT的个数,可以使光伏组件在温度与光照强度不一致的情况下工作在更好的状态,一定程度上解决光伏组件失配问题,提升了系统的整体输出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逆变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单级式三相3MPPT型光伏逆变器及其控制策略。
背景技术
光伏发电被认为是一种最具有应用前景的可再生能源,有利于解决传统燃油带来的环境问题,高效可靠地将太阳能并入电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光伏逆变器作为光伏发电系统并入电网的核心设备,直接影响到整个系统的性能与效率。
图1所示的一种传统单级式光伏并网逆变器系统,由一个光伏电池组串、直流母线电容、并网逆变器及滤波电感组成。由于单级式系统中只存在一个DC/AC环节以实现电能变换,整个系统中只存在一个最大功率点跟踪(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MPPT)环节,同时系统的MPPT、网侧电压同步、并网电流控制均在DC/AC中实现,系统控制较为复杂。
传统的单级式光伏系统中,当光伏组件被遮挡导致各个电池板的温度和光照强度不一致时,串联光伏电池板的P-V输出特性将失去“单峰”性,从而出现多个功率峰值点的情况。此时系统的MPPT算法很可能无法跟踪到阵列的全局最大功率点。同时即使系统工作在此时的全局最大功率点,此时光伏组件输出功率依然小于各个光伏组件的最大功率点功率之和。
图2所示的一种两组串联单级式三电平光伏并网逆变器系统,将两组串联的光伏电池组串的电位中点和三电平并网逆变器的直流侧电位中点连接在一起,这样可以对上下两个直流侧电容电压独立进行调节,实现两个光伏组串的独立MPPT控制,从而使光伏组件在不同工作状态下的整体输出功率提升。
在两组串联单级式三电平光伏并网逆变器系统中,虽然上下两个光伏组串独立进行MPPT,但当两个光伏组串工作在不同MPP点时,需要通过控制中点电流维持两个组串之间的MPP点电流偏差。在上下组串的MPP相差较大时,逆变器对中点电流控制存在极限,会使两个组串都无法工作在MPP点。同时,当上下两个组串工作的MPP点电压相差较大时,会导致直流侧电压利用率较低。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单级式三相3MPPT型光伏逆变器及其控制策略,用于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单级式三相3MPPT型光伏逆变器,包括:ABC三个相单元,各相单元分别与各自的直流母线一一对应连接,各相的直流母线相互独立;各相单元至少包括第一直流电容、第二直流电容和逆变电路;
所述第一直流电容和对应相所述第二直流电容串联后构成直流侧电容;所述直流侧电容与对应相所述逆变电路并联;
所述三相直流母线的电位中点共同接地。
可选地,所述ABC三个相单元逆变电路的电位中点与三相直流母线的电位中点共同接地。
可选地,所述逆变电路包括四个端口,所述四个端口包括用于连接对应相直流母线正极的正端、用于连接对应相直流母线负极的负端、与直流母线共同接地的地端和对应相用于输出交流电的交流端。
可选地,针对各相逆变电路,每相所述逆变电路包括第一开关器件和第二开关器件;
所述第一开关器件的第一端与对应相所述逆变电路的正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器件的第二端同时与对应相所述第二开关器件的第一端和对应相所述交流端连接,所述第二开关器件的第二端与对应相所述逆变电路的负端连接;
所述第一开关器件的控制端和所述第二开关器件的控制端与外部的控制器连接。
可选地,针对各相逆变电路,每相所述逆变电路包括第一开关器件、第二开关器件、第三开关器件、第四开关器件和第一电容;
所述第一开关器件的第一端与对应相所述逆变电路的正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器件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开关器件的第一端连接;
所述第二开关器件的第二端同时与对应相所述第三开关器件的第一端和对应相所述交流端连接,所述第三开关器件的第二端与对应相所述第四开关器件的第一端连接;
所述第四开关器件的第二端与对应相所述逆变电路的负端连接;
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开关器件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开关器件的第二端连接;
所述第一开关器件的控制端、所述第二开关器件的控制端、所述第三开关器件的控制端和所述第四开关器件的控制端与外部的控制器连接。
可选地,针对各相逆变电路,每相所述逆变电路包括第一开关器件、第二开关器件、第三开关器件和第四开关器件;
所述第一开关器件的第一端与对应相所述逆变电路的正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器件的第二端同时与对应相所述第三开关器件的第一端、所述第四开关器件的第一端和对应相所述交流端连接;
所述第四开关器件的第二端与对应相所述逆变电路的负端连接;
所述第三开关器件的第二端与对应相所述第二开关器件的第二端连接;
所述第二开关器件的第一端与所述地端连接;
所述第一开关器件的控制端、所述第二开关器件的控制端、所述第三开关器件的控制端和所述第四开关器件的控制端与外部的控制器连接。
可选地,针对各相逆变电路,每相所述逆变电路包括第一开关器件、第二开关器件、第三开关器件、第四开关器件、第一二极管和第二二极管;
所述第一开关器件的第一端与对应相所述逆变电路的正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器件的第二端与对应相所述第二开关器件的第一端连接;
所述第二开关器件的第二端同时与对应相所述第三开关器件的第一端和对应相所述交流端连接,所述第三开关器件的第二端与对应相所述第四开关器件的第一端连接;
所述第四开关器件的第二端与对应相所述逆变电路的负端连接;
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与对应相所述第一开关器件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同时与所述地端和对应相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连接;
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第三开关器件的第二端连接;
所述第一开关器件的控制端、所述第二开关器件的控制端、所述第三开关器件的控制端和所述第四开关器件的控制端与外部的控制器连接。
可选地,每个相单元进一步包括一个滤波电感,所述滤波电感一端连接对应相所述交流端,另一端连接负载。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单级式三相3MPPT型光伏逆变器的控制策略,包括:
分别对所述逆变器的ABC三个相单元进行MPPT控制,使各相单元连接的光伏组件工作在最大功率点。
可选地,还包括:
调制出零序分量,并将所述零序分量注入到各相单元逆变电路的交流端,以使各相单元逆变电路的输出功率相等。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实施例中逆变器设置ABC三个相单元,各相单元分别与各自的直流母线连接,各相的直流母线相互独立;各相单元包括第一直流电容、第二直流电容和逆变电路;所述第一直流电容和所述第二直流电容串联后构成直流侧电容;所述直流侧电容与所述逆变电路并联;所述三相直流母线的电位中点共同接地。本实施例中通过增加MPPT的个数,可以使光伏组件在温度与光照强度不一致的情况下工作在更好的状态,一定程度上解决光伏组件失配问题,提升了系统的整体输出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相关技术中一种传统单级式光伏并网逆变器系统。
图2是相关技术中一种两组串联单级式三电平光伏并网逆变器系统。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3MPPT光伏并网逆变器系统。
图4(a)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逆变电路的端口示意图。
图4(b)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采用两电平半桥结构实现逆变电路的示意图。
图4(c)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采用飞跨电容型三电平结构实现逆变电路的示意图。
图4(d)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采用I型三电平结构实现逆变电路的示意图。
图4(e)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采用T型三电平结构实现逆变电路的示意图。
图5(a)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采用两电平半桥结构的3MPPT 光伏并网逆变器系统。
图5(b)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采用飞跨电容型三电平结构的 3MPPT光伏并网逆变器系统。
图5(c)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采用I型三电平结构的3MPPT 光伏并网逆变器系统。
图5(d)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采用T型三电平结构的3MPPT 光伏并网逆变器系统。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3MPPT光伏并网逆变器的基波等效电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针对相关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单级式三相 3MPPT型光伏逆变器,包括:ABC三个相单元,各相单元分别与各自的直流母线连接,各相的直流母线相互独立;各相单元包括第一直流电容、第二直流电容和逆变电路;所述第一直流电容和所述第二直流电容串联后构成直流侧电容;所述直流侧电容与所述逆变电路并联;所述三相直流母线的电位中点共同接地。
参见图3,A相单元包括第一直流电容Ca1、第二直流电容Ca2、A 逆变电路。其中,第一直流电容Ca1的第一端同时与直流母线A的正极和A逆变电路的正端P连接,第一直流电容Ca1的第二端与第二直流电容Ca2的第一端共同连接于地,第二直流电容Ca2的第二端同时与直流母线的负极和A逆变电路的负端N连接。A相直流母线电位中点接地。A逆变电路的交流端与输出滤波电感La连接。
参见图3,B相单元包括第一直流电容Cb1、第二直流电容Cb2、B 逆变电路。其中,第一直流电容Cb1的第一端同时与直流母线B的正极和B逆变电路的正端P连接,第一直流电容Cb1的第二端与第二直流电容Cb2的第一端共同连接于地,第二直流电容Cb2的第二端同时与直流母线的负极和B逆变电路的负端N连接。B相直流母线电位中点接地。B逆变电路的交流端与输出滤波电感Lb连接。
参见图3,C相单元包括第一直流电容Cc1、第二直流电容Cc2、C 逆变电路。其中,第一直流电容Cc1的第一端同时与直流母线C的正极和C逆变电路的正端P连接,第一直流电容Cc1的第二端与第二直流电容Cc2的第一端共同连接于地,第二直流电容Cc2的第二端同时与直流母线的负极和C逆变电路的负端N连接。C相直流母线电位中点接地。C逆变电路的交流端与输出滤波电感Lc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直流侧的所有光伏组件分为3组,3组光伏组件一一对应连接3个相单元的直流母线。因为该拓扑的三相直流母线彼此相互独立,因此可以对三组光伏组串分别进行MPPT,使3个相单元在其光伏组件的温度与光照条件不相同时,工作在各自的最大功率点,极大地提升了光伏组件的整体输出功率。
另一实施例中,ABC三个相单元逆变电路的电位中点与三相直流母线的电位中点共同接地。因此,三个逆变电路中每个逆变电路都包括四个端口。参见图4(a),逆变电路M包括用于连接该相直流母线正极的正端P、用于连接该相直流母线负极的负端N、与直流母线共同接地的地端O和用于输出交流电的交流端j。图3所示的逆变电路可以包括多种实现方式,参见图4(b)~图4(e),包括:
在一示例中,各逆变电路采用两电平半桥的拓扑结构实现。参见图4(b),每个逆变电路包括第一开关器件Tj1和第二开关器件Tj2,其中下标中j取值ABC,采用对应的单相,比如,A相单元逆变电路包括开关器件TA1和TA2。第一开关器件Tj1的第一端与对应相逆变电路M的正端P连接,第一开关器件Tj1的第二端同时与第二开关器件Tj2的第一端和交流端j连接,第二开关器件Tj2的第二端与对应相逆变电路M的负端N连接。第一开关器件Tj1的控制端和第二开关器件Tj2的控制端与外部的控制器(图中未示出)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开关器件Tj1和第二开关器件Tj2可以采用一个开关管反并联一个续流二极管实现。为方便说明,后续开关器件均可采用相同的结构实现。当然技术人员还可以根据具体场景选择合适的其他结构实现,相应方案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本示例中,将逆变器并网后得到采用两电平半桥的3MPPT光伏并网逆变器系统,电路如图5(a)所示。
在另一示例中,各逆变电路采用飞跨电容型三电平的拓扑结构实现。参见图4(c),每个逆变电路包括第一开关器件Tj1、第二开关器件Tj2、第三开关器件Tj3、第四开关器件Tj4和第一电容Cj。其中,
第一开关器件Tj1的第一端与对应相逆变电路M的正端P连接,第一开关器件Tj1的第二端与第二开关器件Tj2的第一端连接;第二开关器件Tj2的第二端同时与第三开关器件Tj3的第一端和交流端j连接,第三开关器件Tj3的第二端与第四开关器件Tj4的第一端连接;第四开关器件Tj4的第二端与对应相逆变电路M的负端N连接;第一电容Cj的第一端与第一开关器件Tj1的第二端连接,第一电容Cj的第二端与第三开关器件Tj3的第二端连接;第一开关器件Tj1的控制端、第二开关器件Tj2的控制端、第三开关器件Tj3的控制端和第四开关器件Tj4的控制端与外部的控制器连接。
本示例中,将逆变器并网后得到采用飞跨电容型三电平的3MPPT 光伏并网逆变器系统,电路如图5(b)所示。
在又一示例中,各逆变电路采用I型三电平的拓扑结构实现。参见图4(d),每个逆变电路包括第一开关器件Tj1、第二开关器件Tj2、第三开关器件Tj3和第四开关器件Tj4。第一开关器件Tj1的第一端与对应相逆变电路M正端P连接,第一开关器件Tj1的第二端同时与第三开关器件Tj3的第一端、所述第四开关器件Tj4的第一端和交流端j连接;第四开关器件Tj4的第二端与对应相逆变电路M的负端N连接;第三开关器件Tj3的第二端与第二开关器件Tj2的第二端连接;第二开关器件Tj2的第一端与地端O连接;第一开关器件Tj1的控制端、第二开关器件Tj2的控制端、第三开关器件Tj3的控制端和第四开关器件Tj4的控制端与外部的控制器连接。
本示例中,将逆变器并网后得到采用I型三电平的3MPPT光伏并网逆变器系统,电路如图5(c)所示。
在又一示例中,各逆变电路采用T型三电平的拓扑结构实现。参见图4(e),每个逆变电路包括第一开关器件Tj1、第二开关器件Tj2、第三开关器件Tj3、第四开关器件Tj4、第一二极管Dj1和第二二极管Dj2。
第一开关器件Tj1的第一端与对应相逆变电路M的正端P连接,第一开关器件Tj1的第二端与第二开关器件Tj2的第一端连接;第二开关器件Tj2的第二端同时与第三开关器件Tj3的第一端和交流端j连接,第三开关器件Tj3的第二端与第四开关器件Tj4的第一端连接;第四开关器件Tj4的第二端与对应相逆变电路M的负端N连接;第一二极管 Dj1的阴极与第一开关器件Tj1的第二端连接,第一二极管Dj1的阳极同时与地端O和第二二极管Dj2的阴极连接;第二二极管Dj2的阳极与第四开关器件Tj4的第一端连接;第一开关器件Tj1的控制端、第二开关器件Tj2的控制端、第三开关器件Tj3的控制端和第四开关器件Tj4的控制端与外部的控制器连接。
本示例中,将逆变器并网后得到采用T型三电平的3MPPT光伏并网逆变器系统,电路如图5(d)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图4(b)和图4(c)均采用中点不引出逆变电路的两电平半桥、飞跨电容型三电平的逆变电路,此情况下,逆变电路中点O不接入直流侧中点,所以逆变电路可以看作有P、N、j三个端口。图4(d)和图4(e)均采用中点O引出逆变电路的I型三电平、T型三电平的逆变电路,此情况下,逆变电路的中点O接入直流侧中点,所以逆变电路M可以看作有P、N、O、j四个端口。
需要说明的是,图4(b)~图4(e)所示逆变电路的工作原理可以参考相关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本专利提出的3MPPT光伏并网逆变器系统,因为直流侧三组光伏组串各自独立进行MPPT,在三组组串中的器件温度或光照强度状态不一致时,三组组串会工作于不同的MPP点,此时三组组串提供给逆变器三个逆变电路的输入功率不相等,即:
PA≠PB≠PC (1)
同时并网逆变器需要将电能变换后接入三相对称电网,三相电网电压有效值的关系为:
UA=UB=UC=UG (2)
因此如果采用传统的三相对称调制策略,此时的三相并网电流有效值关系由式(1)和式(2)得:
IA≠IB≠IC
三相并网电流不相等会向电网注入零序与负序电流,对电网造成污染。因此如何在三相光伏并网逆变器输入功率不相等的情况下实现三相并网电流对称,是3MPPT光伏并网逆变器系统的核心问题。
整个系统的光伏组件总输入功率Pin=PA+PB+PC;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输出功率等于输入功率,因此三相对称并网电流的有效值为:
定义UAO、UBO、UCO为逆变器的三相交流侧输出相电压,因此系统需要满足以下两个约束条件:
UAN·IA=UBN·IB=UCN·IC(电网侧逆变器的输出功率)
UAO·IA≠UBO·IB≠UCO·IC(逆变器侧逆变器的输出功率)
逆变器并网后,图5(a)~图5(d)所示的3MPPT光伏并网逆变器系统中的逆变器的基波等效电路如图6所示。
在传统的三相对称调制策略中,直流侧中点O与负载侧中点Ne不存在电位差,即uONe=0,此时uAO=uANe不满足上述约束条件。因此只有通过调制策略调制出uONe,即向并网逆变器三相输出相电压注入一个共同的零序分量,才可以满足上述约束条件,使并网逆变器在三相输入功率不均衡的情况下实现三相并网电流均衡输出。
在系统实际运行时,通过3路MPPT给出的三相输入功率的数值计算出注入三相电压的零序分量,从而实现三相并网电流均衡输出。
至此,本实施例中新型3MPPT光伏并网逆变器拓扑结构,通过在逆变器中设置ABC三个相单元,各相单元分别与各自的直流母线连接,各相的直流母线相互独立;各相单元包括第一直流电容、第二直流电容和逆变电路;所述第一直流电容和所述第二直流电容串联后构成直流侧电容;所述直流侧电容与所述逆变电路并联;所述三相直流母线的电位中点共同接地。本实施例中通过增加MPPT的个数,可以使光伏组件在温度与光照强度不一致的情况下工作在更好的状态,一定程度上解决光伏组件失配问题,提升了系统的整体输出效率。并且,本实施例中,通过向各逆变电路注入零序分量,实现三相对称,达到在三相输入功率不均衡的情况下实现三相并网电流的均衡输出。
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Claims (10)
1.一种单级式三相3MPPT型光伏逆变器,其特征在于,包括:ABC三个相单元,各相单元分别与各自的直流母线一一对应连接,各相的直流母线相互独立;各相单元至少包括第一直流电容、第二直流电容和逆变电路;
所述第一直流电容和对应相所述第二直流电容串联后构成直流侧电容;所述直流侧电容与对应相所述逆变电路并联;
所述三相直流母线的电位中点共同接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级式三相3MPPT型光伏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ABC三个相单元逆变电路的电位中点与三相直流母线的电位中点共同接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单级式三相3MPPT型光伏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逆变电路包括四个端口,所述四个端口包括用于连接对应相直流母线正极的正端、用于连接对应相直流母线负极的负端、与直流母线共同接地的地端和对应相用于输出交流电的交流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级式三相3MPPT型光伏逆变器,其特征在于,针对各相逆变电路,每相所述逆变电路包括第一开关器件和第二开关器件;
所述第一开关器件的第一端与对应相所述逆变电路的正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器件的第二端同时与对应相所述第二开关器件的第一端和对应相所述交流端连接,所述第二开关器件的第二端与对应相所述逆变电路的负端连接;
所述第一开关器件的控制端和所述第二开关器件的控制端与外部的控制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级式三相3MPPT型光伏逆变器,其特征在于,针对各相逆变电路,每相所述逆变电路包括第一开关器件、第二开关器件、第三开关器件、第四开关器件和第一电容;
所述第一开关器件的第一端与对应相所述逆变电路的正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器件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开关器件的第一端连接;
所述第二开关器件的第二端同时与对应相所述第三开关器件的第一端和对应相所述交流端连接,所述第三开关器件的第二端与对应相所述第四开关器件的第一端连接;
所述第四开关器件的第二端与对应相所述逆变电路的负端连接;
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开关器件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开关器件的第二端连接;
所述第一开关器件的控制端、所述第二开关器件的控制端、所述第三开关器件的控制端和所述第四开关器件的控制端与外部的控制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单级式三相3MPPT型光伏逆变器,其特征在于,针对各相逆变电路,每相所述逆变电路包括第一开关器件、第二开关器件、第三开关器件和第四开关器件;
所述第一开关器件的第一端与对应相所述逆变电路的正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器件的第二端同时与对应相所述第三开关器件的第一端、所述第四开关器件的第一端和对应相所述交流端连接;
所述第四开关器件的第二端与对应相所述逆变电路的负端连接;
所述第三开关器件的第二端与对应相所述第二开关器件的第二端连接;
所述第二开关器件的第一端与所述地端连接;
所述第一开关器件的控制端、所述第二开关器件的控制端、所述第三开关器件的控制端和所述第四开关器件的控制端与外部的控制器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单级式三相3MPPT型光伏逆变器,其特征在于,针对各相逆变电路,每相所述逆变电路包括第一开关器件、第二开关器件、第三开关器件、第四开关器件、第一二极管和第二二极管;
所述第一开关器件的第一端与对应相所述逆变电路的正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器件的第二端与对应相所述第二开关器件的第一端连接;
所述第二开关器件的第二端同时与对应相所述第三开关器件的第一端和对应相所述交流端连接,所述第三开关器件的第二端与对应相所述第四开关器件的第一端连接;
所述第四开关器件的第二端与对应相所述逆变电路的负端连接;
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与对应相所述第一开关器件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同时与所述地端和对应相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连接;
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第三开关器件的第二端连接;
所述第一开关器件的控制端、所述第二开关器件的控制端、所述第三开关器件的控制端和所述第四开关器件的控制端与外部的控制器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单级式三相3MPPT型光伏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每个相单元进一步包括一个滤波电感,所述滤波电感一端连接对应相所述交流端,另一端连接负载。
9.一种单级式三相3MPPT型光伏逆变器的控制策略,其特征在于,包括:
分别对所述逆变器的ABC三个相单元进行MPPT控制,使各相单元连接的光伏组件工作在最大功率点。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控制策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调制出零序分量,并将所述零序分量注入到各相单元逆变电路的交流端,以使各相单元逆变电路的输出功率相等。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463664.1A CN113364314B (zh) | 2021-04-26 | 2021-04-26 | 单级式三相3mppt型光伏逆变器及其控制策略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463664.1A CN113364314B (zh) | 2021-04-26 | 2021-04-26 | 单级式三相3mppt型光伏逆变器及其控制策略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364314A true CN113364314A (zh) | 2021-09-07 |
CN113364314B CN113364314B (zh) | 2024-02-06 |
Family
ID=775255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463664.1A Active CN113364314B (zh) | 2021-04-26 | 2021-04-26 | 单级式三相3mppt型光伏逆变器及其控制策略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3364314B (zh) |
Citation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5070890A (ja) * | 2003-08-28 | 2005-03-17 | Tokyo Univ Of Agriculture & Technology | 太陽光発電用インバータの最大電力点追従制御方式 |
CN102291030A (zh) * | 2011-08-16 | 2011-12-21 | 南京国睿新能电子有限公司 | 三电平光伏并网逆变器直流电压平衡控制方法 |
CN102403920A (zh) * | 2011-11-16 | 2012-04-04 | 广东易事特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 三电平半桥光伏并网逆变器 |
CN104124701A (zh) * | 2014-06-24 | 2014-10-29 | 许继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光伏并网逆变器直流分量抑制方法 |
KR101727741B1 (ko) * | 2016-08-26 | 2017-04-17 | (주) 동보파워텍 | 3 레벨 부스트 컨버터가 구비된 고효율 태양광 인버터 시스템 |
WO2017197629A1 (zh) * | 2016-05-19 | 2017-11-23 | 胡炎申 | 一种电流源逆变器系统及逆变装置 |
CN107534398A (zh) * | 2015-01-29 | 2018-01-02 | 汪洪亮 | 半桥逆变器单元及逆变器 |
CN107612019A (zh) * | 2017-08-17 | 2018-01-19 | 许继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组串式光伏逆变器有功功率控制方法及系统 |
CN108418226A (zh) * | 2018-03-26 | 2018-08-17 | 合肥工业大学 | 开绕组双逆变器光伏发电系统的无功补偿控制方法 |
CN109412443A (zh) * | 2018-10-12 | 2019-03-01 | 福州大学 | 三相电压型准z源组串式光伏并网逆变系统 |
CN110474605A (zh) * | 2019-08-21 | 2019-11-19 | 威胜集团有限公司 | 开关复用型光伏储能逆变器电路及逆变器 |
-
2021
- 2021-04-26 CN CN202110463664.1A patent/CN113364314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5070890A (ja) * | 2003-08-28 | 2005-03-17 | Tokyo Univ Of Agriculture & Technology | 太陽光発電用インバータの最大電力点追従制御方式 |
CN102291030A (zh) * | 2011-08-16 | 2011-12-21 | 南京国睿新能电子有限公司 | 三电平光伏并网逆变器直流电压平衡控制方法 |
CN102403920A (zh) * | 2011-11-16 | 2012-04-04 | 广东易事特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 三电平半桥光伏并网逆变器 |
CN104124701A (zh) * | 2014-06-24 | 2014-10-29 | 许继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光伏并网逆变器直流分量抑制方法 |
CN107534398A (zh) * | 2015-01-29 | 2018-01-02 | 汪洪亮 | 半桥逆变器单元及逆变器 |
WO2017197629A1 (zh) * | 2016-05-19 | 2017-11-23 | 胡炎申 | 一种电流源逆变器系统及逆变装置 |
KR101727741B1 (ko) * | 2016-08-26 | 2017-04-17 | (주) 동보파워텍 | 3 레벨 부스트 컨버터가 구비된 고효율 태양광 인버터 시스템 |
CN107612019A (zh) * | 2017-08-17 | 2018-01-19 | 许继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组串式光伏逆变器有功功率控制方法及系统 |
CN108418226A (zh) * | 2018-03-26 | 2018-08-17 | 合肥工业大学 | 开绕组双逆变器光伏发电系统的无功补偿控制方法 |
CN109412443A (zh) * | 2018-10-12 | 2019-03-01 | 福州大学 | 三相电压型准z源组串式光伏并网逆变系统 |
CN110474605A (zh) * | 2019-08-21 | 2019-11-19 | 威胜集团有限公司 | 开关复用型光伏储能逆变器电路及逆变器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王书征;赵剑锋;姚晓君;孙毅超;: "级联型光伏并网逆变器在光照不均匀条件下的功率平衡控制", 电工技术学报, no. 12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364314B (zh) | 2024-02-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450059B (zh) | 抑制两h桥级联逆变器漏电流的调制方法 | |
CN108418455B (zh) | 一种多电平逆变器的控制方法、装置以及逆变器 | |
Vijayaraja et al. | A review on multilevel inverter with reduced switch count | |
Refaat et al. | A novel photovoltaic current collector optimizer to extract maximum power during partial shading or mismatch conditions | |
CN105429177A (zh) | 一种模块化光伏储能系统 | |
Xue et al. | Seamless fault-tolerant control for cascaded H-bridge converters based battery energy storage system | |
Mondol et al. | An improved single phase transformerless H5 inverter with minimized leakage current | |
Cao et al. | Comparison of cascaded multilevel and modular multilevel converters with energy storage system | |
Venkatesan et al. | A survey of single phase grid connected photovoltaic system | |
CN103036464B (zh) | 一种光伏阵列拓扑结构、并网系统及控制方法 | |
CN110311543B (zh) | 级联h桥变换器故障时拓扑重构及其功率因数角计算方法 | |
CN111224572A (zh) | 一种选通单元和高效非隔离型三电平并网逆变器 | |
Sirisha et al. | High efficient and high gain boost converter with soft switching capability connected to grid using dq axis current control | |
AU2021106653A4 (en) | A Micro Multilevel Inverter | |
CN113364314B (zh) | 单级式三相3mppt型光伏逆变器及其控制策略 | |
Alam et al. | Design of HERIC Topology Based grid-tied Single Phase Transformerless Photovoltaic Inverter to Minimize Leakage Current | |
CN111049411B (zh) | 一种三相四桥臂电流源型变流器的调制方法 | |
Rao et al. | Cascaded diode clamped inverter based grid‐connected photovoltaic energy conversion system with enhanced power handling capability and efficiency | |
Parimalasundar et al. | Efficient Power Conversion in Single-Phase Grid-Connected PV Systems through a Nine-Level Inverter | |
Mishra et al. | Novel voltage balancing techniques for modular multilevel PV inverters | |
Hasabelrasul et al. | Cascaded H-bridge multilevel inverter balancing for energy-power based on VSG | |
Sarwar et al. | PSO based Optimal Operation of a Cascaded Grid Connected Three Phase Solar PV Inverter | |
Nademi et al. | A new circuit of Modular Multilevel Inverter for grid-connected photovoltaic conversion plants | |
CN109450281A (zh) | 一种新型高效光伏逆变器的拓扑结构及其调制方法 | |
Islam et al. | Advanced Switching Technique based High Frequency Magnetic Linked Asymmetric Multistring Inverter with Reduced THDs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