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免维护的耐张线夹引流板,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的耐张线夹为引流板与耐张线夹尾端单面螺栓固定,在长期使用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紧固螺栓松动的情况,从而导致电气接触面不实,局部未有效电气接触,实际接触面积减小,导致电阻增大,进而增加了电能损耗。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免维护的耐张线夹引流板,包括引流板、楔形块、第一垫圈、第二垫圈、第一通孔、第一螺纹孔、第二螺纹孔;
所述引流板上部设置前后贯通的第一通孔,所述引流板上位于第一通孔的前后两端分别设置第一垫圈和第二垫圈,所述引流板下部左右两侧均设有楔形块,两个所述楔形块相互靠近的一侧设置C形槽;所述引流板上设置楔形块处,间隔设有前后贯通的所述第一螺纹孔、所述第二螺纹孔。
优选的,还包括第一螺栓、第二螺栓、第一螺母、第二螺母、引流线夹、引流槽,所述第一螺栓和所述第一螺母通过所述第一螺纹孔将所述引流板下部与所述引流线夹上部连接,所述第二螺栓和所述第二螺母通过所述第二螺纹孔将所述引流板下部与所述引流线夹上部连接,所述引流线夹下端开设有所述引流槽。
优选的,所述耐张线夹引流板与耐张线夹配合,所述耐张线夹包括钢锚、主体管、内衬铝管一、加强钢管、内衬铝管二,所述主体管前端头与所述钢锚固定连接,所述主体管后部为中空结构,所述内衬铝管一、内衬铝管二从前到后依次安装在所述中空结构内,所述加强钢管固定连接在所述内衬铝管二内。
优选的,所述主体管通过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引流板、第一垫圈、第二垫圈连接。
优选的,还包括自动降温装置,所述自动降温装置设于所述引流板下端头处,或降温装置设置在主体管上、且朝向所述引流板,当自动降温装置内温控单元检查到所述引流板达到预设值时,启动所述自动降温装置,所述自动降温装置包括:降温组件和移动组件;
所述降温组件包括:
自动降温装置外壳,安装在所述引流板下端头处;
除尘网,所述除尘网内嵌于自动降温装置外壳下端;
降温风扇,所述降温风扇通过第一连接杆固定连接于所述自动降温装置外壳内壁,所述降温风扇下端和L型散热铜管贴合,两组所述L型散热铜管对称设于所述引流板两侧与所述移动组件连接;
所述移动组件包括:
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与所述第一连接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电机输出轴与第一螺纹杆下端固定连接;
螺纹套,所述螺纹套左端头与所述自动降温装置外壳内壁滑动连接,所述螺纹套螺纹套接在所述第一螺纹杆外壁且可以上下移动;
第一轴承座,所述第一轴承座与所述自动降温装置外壳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螺纹杆上端安装在所述第一轴承座上;
第二连接杆,所述L型散热铜管与所述螺纹套之间设置所述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两端分别与所述L型散热铜管与所述螺纹套转动连接;
第三连接杆,所述第三连接杆一端与所述L型散热铜管固定连接,所述第三连接杆另一端贯穿所述中空杆左端并与其滑动连接;
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设于所述中空杆内,所述第一弹簧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三连接杆与所述中空杆内壁之间,所述中空杆右端与所述自动降温装置外壳内壁固定连接。
优选的,还包括:紧固组件,所述紧固组件设于所述引流板外表面前端和/或后端,所述紧固组件包括:
第二轴承座,第三轴承座,所述第一轴承座与所述第三轴承座对称固定连接在紧固组件外壳内壁;
第二螺纹杆,所述第二螺纹杆一端与所述第二轴承座连接,所述第二螺纹杆另一端与第二电机的左端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电机为双输出轴电机;
第三螺纹杆,所述第三螺纹杆一端与所述第三轴承座连接,所述第三螺纹杆另一端与第二电机的右端输出轴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螺纹杆与所述第三螺纹杆螺纹方向相反;
第一螺纹套,所述第一螺纹套与所述第二螺纹杆螺纹连接;
第二螺纹套,所述第二螺纹套与所述第三螺纹杆螺纹连接;
所述第一螺纹套与所述第二螺纹套下端与所述紧固组件外壳内壁之间通过若干第一滚珠滑动连接;
第一滑竿,所述第一滑竿与所述紧固组件外壳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滑竿贯穿所述所述第一螺纹套与所述第二螺纹套上端并与其滑动连接;
交叉杆,所述交叉杆下端与所述第一螺纹套与所述第二螺纹套上端转动连接,所述交叉杆上端与第一滑套转动连接;
工型杆,所述工型杆两端与所述紧固组件外壳内壁上下滑动连接,所述工型杆下端与第二滑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滑套与所述第二滑竿滑动连接,第二弹簧套接在所述第二滑竿外表面,所述第二弹簧左端与所述工型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右端与所述第一滑套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滑套通过若干第二滚珠与所述工型杆滑动连接;
抱臂,所述抱臂一端通过发条弹簧与所述工型杆转动连接,所述抱臂另一端与弧形紧固座转动连接,所述弧形紧固座的弧面与所述主体管相吻合;
第二弹簧,所述抱臂与所述工型杆之间通过所述第二弹簧固定连接。
优选的,电流信息采集监测模块,电路故障检测模块,判断模块,控制模块,报警模块;
所述电流信息采集监测模块,设置于所述引流板内部,用于检测所述引流板处于工作状态下的状态信息,并建立数据库,记录采集到的所述引流板处于工作状态下的状态信息,所述状态信息包括:电流;
所述电路故障检测模块,与所述电流信息采集监测模块相连接,用于在数据库中抽取电流数据,将所述电流数据按时间顺序进行排序,组成数据集合,将所述数据集合内的每个电流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相应归一化电流数据,计算相邻两个归一化电流数据之间的归一化电流数据变化率,并根据相邻两个归一化电流数据之间的时间间隔,得到归一化电流值平均变化率;
所述电路故障检测模块,还用于将得到的归一化电流数据平均变化率与预设阈值通过所述判断模块进行比较,判断两者误差是否处于允许误差范围内;
若是,则判定所述引流板的电路无故障;
若否,向所述控制模块发送第一工作指令;
所述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判断模块发送的第一工作指令控制所述报警模块报警,提示电路发生故障。
优选的,还包括:传感器模块,计算模块,故障报警模块,控制模块;
所述传感器模块,包括温度传感器子模块,电流传感器子模块,计时器子模块;
所述温度传感器子模块,设置于所述引流板内部,用于检测所述引流板处于工作状态下的内部温度;
所述电流传感器子模块,设置在所述引流板内部,用于检测所述引流板处于工作状态下的内部电流;
所述控制模块与所述计算模块和故障报警模块电连接;
所述计算模块与所述传感器模块电连接,用于计算所述引流板在工作过程中,所述引流板的实际发热量;
步骤1:所述计算模块根据公式(1)得到所述引流板的发热量:
其中,W1为所述引流板的实际发热量;S1为所述引流板与空气之间的换热面积;T1为在检测周期内,所述温度传感器子模块的最大检测值;T2为预设的环境温度;T3为在检测周期内,所述温度传感器子模块的平均值;所述检测周期基于所述计时器子模块获取;Δ1为所述引流板表面换热系数;L1为所述引流板的长度;L2为所述引流板的宽度;C为普兰特数;
步骤2:基于步骤,通过公式(2)计算所述引流板的安全系数阈值:
其中,O1为所述引流板的安全系数阈值;τ1为所述引流板的导热系数;R为所述引流板的电阻;I为电流传感器子模块的检测值;L3为所述引流板的厚度,B1为所述引流板的比热容;B2为空气的比热容;U为预设的电压(基于引流板所应用的高压与特高压架空电力系统中的电压数值),N为检测周期,所述检测周期基于所述计时器子模块获取;
步骤3:所述计算模块将所述引流板的安全系数阈值与预设的安全系数阈值进行比较,若当所述引流板的安全系数阈值小于预设的安全系数阈值时,所述计算模块控制所述故障报警模块发出报警。
优选的,计时器二,所述计时器二设置在所述耐张线夹上,用于检测所述耐张线夹的使用时间;
电流传感器二,设置在所述引流板上,用于通过所述引流板的实际电流;
耐张线夹上设有接触电阻增大提示系统,所述接触电阻增大提示系统用于在所述引流板与所述主体管之间的接触电阻变大时,提示进行更换,提示过程如下:
基于所述计时器二、电流传感器二及公式(3)得到计算所述引流板与所述主体管之间的实际接触电阻:
其中,R为所述引流板与所述主体管之间的实际接触电阻;R1为所述引流板与所述主体管之间的初始接触阻值;U为所述引流板与所述主体管之间的初始电压;IX为第X个周期所述电流传感器二的平均检测值;X基于所述计时器二得到;N为预设的使用周期;δ为环境影响系数;ln为以e为底的自然对数;S为所述引流板与所述主体管之间的接触面积;L1为所述引流板的长度;θ1为所述引流板的电阻率;θ2为所述主体管的电阻率;θ3为预设的0℃下所述引流板的电阻率;θ4为预设的0℃下所述主体管的电阻率;A为电阻率温度系数;
若所述引流板与所述主体管之间的实际接触电阻大于所述引流板与所述主体管之间的预设接触电阻时,提示工作人员更换所述耐张线夹。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并非特别指称次序或顺位的意思,亦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其仅仅是为了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组件或操作而已,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以及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3,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包括引流板1、楔形块101、第一垫圈2、第二垫圈3、第一通孔10、第一螺纹孔11、第二螺纹孔12;
所述引流板1上部设置前后贯通的第一通孔10,所述引流板1上位于第一通孔10的前后两端分别设置第一垫圈2和第二垫圈3,所述引流板1下部左右两侧均设有楔形块101,两个所述楔形块101相互靠近的一侧设置C形槽;所述引流板1上设置楔形块101处,间隔设有前后贯通的所述第一螺纹孔11、所述第二螺纹孔12。
还包括第一螺栓4、第二螺栓5、第一螺母6、第二螺母7、引流线夹8、引流槽9,所述第一螺栓4和所述第一螺母6通过所述第一螺纹孔11将所述引流板1下部与所述引流线夹8上部连接,所述第二螺栓5和所述第二螺母7通过所述第二螺纹孔12将所述引流板1下部与所述引流线夹8上部连接,所述引流线夹8下端开设有所述引流槽9。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通过引流板1上第一螺栓4与第二螺栓5的设置,将引流线夹8安装到引流板1上。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引流板1采用楔形槽结构,当引流夹向下移动时,楔形结构使得越来越紧(如图1,为朝向下倾斜的楔形结构,越向下,两个楔形块距离约小,连接越紧),当螺栓松动,C形槽与引流夹的相互配合使得引流板的接触面不易脱离。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请参阅图4-5,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还包括:所述耐张线夹引流板与耐张线夹配合,所述耐张线夹包括钢锚13、主体管14、内衬铝管一15、加强钢管16、内衬铝管二17,所述主体管14前端头与所述钢锚13固定连接,所述主体管14后部为中空结构,所述内衬铝管一15、内衬铝管二17从前到后依次安装在所述中空结构内,所述加强钢管16固定连接在所述内衬铝管二17内。
所述主体管14通过所述第一通孔10与所述引流板1、第一垫圈2、第二垫圈3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为:将主体管14穿过引流板1上的第一通孔10,将引流板1安装在主体管14上。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保证引流板1紧密配合在耐张线夹主体管14上,保证引流板1与主体管14紧密配合,免去了传统的焊接导致出现发热断裂的现象,保证输电线路的长期安全运行。
实施例3
在实施例1-2的中任一项的基础上,请参阅图6-7,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还包括自动降温装置18,所述自动降温装置18设于所述引流板1下端头处,或降温装置设置在主体管14上、且朝向所述引流板1,当自动降温装置18内温控单元检查到所述引流板1达到预设值时,启动所述自动降温装置18,所述自动降温装置18包括:降温组件和移动组件;
所述降温组件包括:
自动降温装置外壳19,安装在所述引流板1下端头处;
除尘网20,所述除尘网20内嵌于自动降温装置外壳19下端;
降温风扇21,所述降温风扇21通过第一连接杆22固定连接于所述自动降温装置外壳19内壁,所述降温风扇21下端和L型散热铜管23贴合,两组所述L型散热铜管23对称设于所述引流板1两侧与所述移动组件连接;
所述移动组件包括:
第一电机24,所述第一电机24与所述第一连接杆22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电机24输出轴与第一螺纹杆25下端固定连接;
螺纹套26,所述螺纹套26左端头与所述自动降温装置外壳19内壁滑动连接,所述螺纹套26螺纹套接在所述第一螺纹杆25外壁且可以上下移动;
第一轴承座27,所述第一轴承座27与所述自动降温装置外壳19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螺纹杆25上端安装在所述第一轴承座27上;
第二连接杆28,所述L型散热铜管23与所述螺纹套26之间设置所述第二连接杆28,所述第二连接杆28两端分别与所述L型散热铜管23与所述螺纹套26转动连接;
第三连接杆29,所述第三连接杆29一端与所述L型散热铜管23固定连接,所述第三连接杆29另一端贯穿所述中空杆30左端并与其滑动连接;
第一弹簧31,所述第一弹簧31设于所述中空杆30内,所述第一弹簧31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三连接杆29与所述中空杆30内壁之间,所述中空杆30右端与所述自动降温装置外壳19内壁固定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为:当温控单元检查到所述引流板1达到预设值时,启动第一电机24,带动第一螺纹杆25转动,螺纹套26在其带动下通过第二连接杆28将L型散热铜管23推向引流板1,当L型散热铜管23与引流板1贴合后,降温风扇21将引流板1上的热量通过除尘网20释放到外界,降低引流板1的温度,当引流板1的温度降低后,第一电机24反转,将L型散热铜管23收回到初始位置。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当引流板1温度升高时,自动降温装置18可以主动降低引流板1的温度,克服引流板1的发热问题,解决了必须由人工登高操作维护或更换,提高引流板1的寿命,也保证了引流板1的安全性。
实施例4
在实施例1-3中任一项的基础上,请参阅图8-10,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还包括:紧固组件32,所述紧固组件32设于所述引流板1外表面前端和/或后端,所述紧固组件32包括:
第二轴承座34,第三轴承座35,所述第一轴承座34与所述第三轴承座35对称固定连接在紧固组件外壳33内壁;
第二螺纹杆36,所述第二螺纹杆36一端与所述第二轴承座34连接,所述第二螺纹杆36另一端与第二电机38的左端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电机38为双输出轴电机;
第三螺纹杆37,所述第三螺纹杆37一端与所述第三轴承座35连接,所述第三螺纹杆37另一端与第二电机38的右端输出轴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螺纹杆36与所述第三螺纹杆37螺纹方向相反;
第一螺纹套39,所述第一螺纹套39与所述第二螺纹杆36螺纹连接;
第二螺纹套40,所述第二螺纹套40与所述第三螺纹杆37螺纹连接;
所述第一螺纹套39与所述第二螺纹套40下端与所述紧固组件外壳33内壁之间通过若干第一滚珠41滑动连接;
第一滑竿42,所述第一滑竿42与所述紧固组件外壳33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滑竿42贯穿所述所述第一螺纹套39与所述第二螺纹套40上端并与其滑动连接;
交叉杆43,所述交叉杆43下端与所述第一螺纹套39与所述第二螺纹套40上端转动连接,所述交叉杆43上端与第一滑套44转动连接;
工型杆45,所述工型杆45两端与所述紧固组件外壳33内壁上下滑动连接,所述工型杆45下端与第二滑竿46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滑套44与所述第二滑竿46滑动连接,第二弹簧47套接在所述第二滑竿46外表面,所述第二弹簧47左端与所述工型杆45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47右端与所述第一滑套44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滑套44通过若干第二滚珠48与所述工型杆45滑动连接;
抱臂49,所述抱臂49一端通过发条弹簧52与所述工型杆45转动连接,所述抱臂49另一端与弧形紧固座50转动连接,所述弧形紧固座50的弧面与所述主体管14相吻合;
第二弹簧51,所述抱臂49与所述工型杆45之间通过所述第二弹簧51固定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当将主体管14穿过引流板1上的第一通孔10,将引流板1安装在主体管14上时,启动第二电机38(第二电机38为双输出轴电机),第二螺纹杆36与第三螺纹杆37在第二电机38的带动下进行相向旋转,此时,第一螺纹套39向右端移动,第二螺纹套40向左端移动,通过带动交叉杆43将工型杆45向上推动,工型杆45移动的同时,操作者将两组弧形紧固座50向两侧掰开,发条弹簧52在此时收紧,当工型杆45移动移动到合适位置时,操作者松开弧形紧固座50,发条弹簧52会回弹将弧形紧固座50抱紧在主体管14外壁上。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通过紧固组件32的设置,可以防止引流板1在主体管14上的相对滑动,使得引流板1与主体管14之间的接触面不易脱离,且有效降低因安装因素或长期运行工况导致紧固螺栓松动,造成接触电阻的增大引起发热及电能损耗增加的问题,提高了装置的稳定性。
实施例5
在实施例1-4中任一项的基础上,还包括:电流信息采集监测模块56,电路故障检测模块57,判断模块58,控制模块59,报警模块60;
所述电流信息采集监测模块56,设置于所述引流板1内部,用于检测所述引流板1处于工作状态下的状态信息,并建立数据库,记录采集到的所述引流板1处于工作状态下的状态信息,所述状态信息包括:电流;
所述电路故障检测模块57,与所述电流信息采集监测模块56相连接,用于在数据库中抽取电流数据,将所述电流数据按时间顺序进行排序,组成数据集合,将所述数据集合内的每个电流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相应归一化电流数据,计算相邻两个归一化电流数据之间的归一化电流数据变化率,并根据相邻两个归一化电流数据之间的时间间隔,得到归一化电流值平均变化率;
所述电路故障检测模块57,还用于将得到的归一化电流数据平均变化率与预设阈值通过所述判断模块58进行比较,判断两者误差是否处于允许误差范围内;
若是,则判定所述引流板1的电路无故障;
若否,向所述控制模块59发送第一工作指令;
所述控制模块59,用于根据所述判断模块58发送的第一工作指令控制所述报警模块60报警,提示电路发生故障。
传感器模块,计算模块,故障报警模块,控制模块;
所述传感器模块,包括温度传感器子模块,电流传感器子模块,计时器子模块;
所述温度传感器子模块,设置于所述引流板1内部,用于检测所述引流板1处于工作状态下的内部温度;
所述电流传感器子模块,设置在所述引流板1内部,用于检测所述引流板1处于工作状态下的内部电流;
所述控制模块与所述计算模块和故障报警模块电连接;
所述计算模块与所述传感器模块电连接,用于计算所述引流板1在工作过程中,所述引流板1的实际发热量;
步骤1:所述计算模块根据公式(1)得到所述引流板1的发热量:
其中,W1为所述引流板1的实际发热量;S1为所述引流板1与空气之间的换热面积;T1为在检测周期内,所述温度传感器子模块的最大检测值;T2为预设的环境温度;T3为在检测周期内,所述温度传感器子模块的平均值;所述检测周期基于所述计时器子模块获取;Δ1为所述引流板1表面换热系数;L1为所述引流板1的长度;L2为所述引流板1的宽度;C为普兰特数;
步骤2:基于步骤1,通过公式(2)计算所述引流板1的安全系数阈值:
其中,O1为所述引流板1的安全系数阈值;τ1为所述引流板1的导热系数;R为所述引流板1的电阻;I为电流传感器子模块的检测值;L3为所述引流板1的厚度,B1为所述引流板1的比热容;B2为空气的比热容;U为预设的电压,N为检测周期,所述检测周期基于所述计时器子模块获取;
步骤3:所述计算模块将所述引流板1的安全系数阈值与预设的安全系数阈值进行比较,若当所述引流板1的安全系数阈值小于预设的安全系数阈值时,所述计算模块控制所述故障报警模块发出报警。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当引流板1经过长时间使用时,利用温度传感器子模块、电流传感器子模块、计时器子模块检测所述引流板1工作过程中的温度与电流,控制器利用公式(1)得到所述引流板1的实际发热量和公式(2)计算出所述引流板1的安全系数阈值,若所当所述引流板1的安全系数阈值小于预设的安全系数阈值时,所述计算模块控制所述故障报警模块发出报警,提醒操作者应检测引流板1的温度,防止引流板1发生损坏,提高了装置的可靠性。
实施例6
在实施例1-5中任一项的基础上,还包括:计时器二,所述计时器二设置在所述耐张线夹上,用于检测所述耐张线夹的使用时间;
电流传感器二,设置在所述引流板1上,用于通过所述引流板1的实际电流;
耐张线夹上设有接触电阻增大提示系统,所述接触电阻增大提示系统用于在所述引流板1与所述主体管14之间的接触电阻变大时,提示进行更换,提示过程如下:
基于所述计时器二、电流传感器二及公式3得到计算所述引流板1与所述主体管14之间的实际接触电阻:
其中,R为所述引流板1与所述主体管14之间的实际接触电阻;R1为所述引流板1与所述主体管14之间的初始接触阻值;U为所述引流板1与所述主体管14之间的初始电压;IX为第X个周期所述电流传感器二的平均检测值;X基于所述计时器二得到;N为预设的使用周期;δ为环境影响系数(取值为大于0小于1,可与引流板1的已使用时长相关、使用环境的对引流板1的影响相关);ln为以e为底的自然对数;S为所述引流板1与所述主体管14之间的接触面积;L1为所述引流板1的长度;θ1为所述引流板1的电阻率(电阻率是反映导体导电性能好坏的物理量,电阻率小,导电性能好;电阻率大,导电性能差。电阻率的大小是由材料本身的性质决定的,而同一种材料的电阻率又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一般情况下温度高,电阻率大);θ2为所述主体管14的电阻率;θ3为预设的0℃下所述引流板1的电阻率(0℃是一个材料电阻率变换的基准温度);θ4为预设的0℃下所述主体管14的电阻率;A为电阻率温度系数(取值为大于0.003小于0.004,与引流板1自身的材料,使用长度、横截面积相关);
若所述引流板1与所述主体管14之间的实际接触电阻大于所述引流板1与所述主体管14之间的预设接触电阻时,提示工作人员更换所述耐张线夹。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当耐张线夹经过长时间使用时,利用计时器二、电流传感器二检测所述耐张线夹工作过程中的温度与电流,控制器利用公式(3)得到所述引流板1与所述主体管14之间的实际接触电阻,若所述引流板1与所述主体管14之间的实际接触电阻大于所述引流板1与所述主体管14之间的预设接触电阻时,工作人员可以更换所述耐张线夹,保证装置的安全性。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