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362619A - 混合交通环境下智能网联车辆匝道协同合流控制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混合交通环境下智能网联车辆匝道协同合流控制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362619A
CN113362619A CN202110623230.3A CN202110623230A CN113362619A CN 113362619 A CN113362619 A CN 113362619A CN 202110623230 A CN202110623230 A CN 202110623230A CN 113362619 A CN113362619 A CN 11336261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control
cbf
confluence
intellig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62323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362619B (zh
Inventor
殷国栋
刘昊吉
庄伟超
李荣粲
郑芝芸
周闪星
董昊轩
任彦君
梁晋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utheast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outheast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utheast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outheast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110623230.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362619B/zh
Publication of CN1133626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6261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36261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6261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GTRAFFIC CONTROL SYSTEMS
    • G08G1/00Traffic control systems for road vehicles
    • G08G1/07Controlling traffic signals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GTRAFFIC CONTROL SYSTEMS
    • G08G1/00Traffic control systems for road vehicles
    • G08G1/07Controlling traffic signals
    • G08G1/08Controlling traffic signals according to detected number or speed of vehicl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80Technologies aiming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ses emissions common to all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Y02T10/84Data processing systems or methods,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raffic Control Systems (AREA)
  • Control Of Driving Devices And Active Controlling Of Vehicl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混合交通环境下智能网联车辆匝道协同合流优化控制方法及装置,控制方法包括:构建车辆状态方程;设定车辆控制目标和控制约束;其中,车辆控制目标包括最小行驶时间和最低能耗;控制约束包括车辆动力约束、安全跟车约束和安全合流约束;构建递归最优控制框架对车辆进行控制;其中,递归最优控制框架采用递归最优控制,方法为:通过智能网联车辆实时收集人为驾驶车辆的信息并重新规划智能网联车的轨迹,以始终满足上述控制约束。本发明提出的入口匝道合流控制方法可增强智能网联车辆在混合交通环境下的通行效率、节能效率、控制稳定性和鲁棒性。

Description

混合交通环境下智能网联车辆匝道协同合流控制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混合交通环境下智能网联车辆匝道协同合流优化控制技术,属于智能网联车辆控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智能网联车辆是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领域,结合智能交通系统和先进通讯技术,通过对多智能网联车辆进行协同控制,可实现节能高效的出行。高速入口匝道是典型的交通瓶颈区,通过对匝道区域的智能网联车辆进行协同控制可实现该区域车辆通行安全性、节能性和驾乘舒适性的提升。
现有对于匝道合流控制的研究大多数针对纯智能网联车辆的场景,采用最优控制方法进行建模研究。然而由于通讯和车辆技术水平的限制,要实现这样的场景仍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因此研究智能网联车辆和人为驾驶车辆共存的混合交通场景下的智能网联车辆控制具有更显著的现实意义。在混合交通场景中,人为驾驶车辆不受控制,且其信息无法提前预知,是对智能网联车辆的一种外部扰动,给智能网联车辆匝道合流最优轨迹规划带来困难。即便有部分研究考虑了这样的场景,但几乎都是基于规则的方法,缺乏综合考虑最优目标和安全约束的科学控制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背景技术中所涉及到的缺陷,提供一种混合交通环境下智能网联车辆匝道协同合流优化控制方法。该方法考虑了行驶安全和车辆动力学约束,并以行驶时间和能量消耗最小化作为控制目标,以增强智能网联车辆在混合交通环境下的通行效率、节能效率、控制稳定性和鲁棒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的一种混合交通环境下智能网联车辆匝道协同合流优化控制方法,包括步骤如下:
1)构建入口匝道合流场景;
2)构建智能网联车辆入口匝道合流分布式优化控制问题;
3)构建递归最优控制框架;
4)利用基于CBF-CLF的方法重构最优控制问题;
5)问题离散化为二次规划问题进行求解。
下面具体展开各步骤。
步骤1)构建入口匝道合流场景。包括匝道区域场景模型构建,车辆通行顺序和标识ID的定义,车辆通信方式和可控性的界定等内容。
(1)匝道区域场景模型构建
构建的匝道合流场景构型如图1所示。局部协调器的通讯覆盖区域被称为协调区,协调区对应的车道长度为L,以协调区左边界所在位置记为起始0位置。在该区域内,车道分为主道和入口匝道两种,其中匝道与加速车道相连。在靠近加速车道终点处指定合流点,在该点处所有车辆要求强制执行最终的横向运动以汇入主道。在只考虑合流车辆的纵向运动,并假设合流车辆的横向运动对其没有影响时,可将横纵向运动分开处理。
(2)车辆通行顺序和标识ID的定义
对车辆的通行顺序和标识ID进行定义。局部协调器起识别车辆赋予ID和指定合流顺序的功能。在每个时刻,进入协调区域的车辆总数为N(t)。车辆依据先进先出的规则通过协调区,即车辆达到协调区合流点的顺序和进入协调区的顺序一致。车辆进入协调区域后,局部协调器为其分配唯一标识ID:i=N(t)+1。车辆标识i的值越小,它到达合流点的时间越早。在车辆经过合流点的情况下,该车辆的标识将被消除,并且协调区域中的车辆的标识将相应地减少1。
对于车辆i而言,它的同车道的前车的ID记为ip,而它的通行顺序上的前车的ID为由局部协调器分配得到的i-1。如果车辆i-1和车辆i在同一车道,那么ip=i-1,正如附图1中车辆3和车辆2的关系。否则,紧邻车辆i之前通过合流点的车辆i-1在不同车道,而车辆i的同车道前车ip<i-1,就像图1中车辆4,它的同在匝道的前车ip=1,但是紧邻车4之前通过合流点的车辆为主道上的车3。需要注意的是,不论是智能网联车辆还是人为驾驶车辆在进入协调区之后都会被分配ID(人为驾驶车辆进入协调区的信息可以被路侧设备捕捉到)。在之后的表述中,车辆标识为i(i=1,2,…,N(t))的车记为:车辆i。
(3)车辆通信方式和可控性的界定
对车辆的通信方式进行界定。在混合交通场景下,道路上同时存在智能网联车辆和人为驾驶车辆。智能网联车辆可以通过V2X和V2V技术与局部协调器和其他智能网联车辆进行通讯,在广播自车状态信息的同时,实时获取其他智能网联车辆的状态信息。而人为驾驶车辆不具备通讯能力,其运动状态信息只能通过其前后车的车载传感器被实时采集。因此,当智能网联车辆的前车为人为驾驶车辆时,为了保证安全,智能网联车辆需要利用车载传感器(如毫米波雷达)反复地采集前车信息并调整与前车间的距离,以达到安全合流或安全跟车的要求。同时采集到的信息也可以广播给其他智能网联车辆。在分散控制架构下,每辆智能网联车辆根据局部协调器的协调信息和感知到的周围交通环境信息规划自车运动轨迹并实现精确的控制。由于混合交通环境下只有智能网联车辆具有精确可控性,因此如无特殊说明,以下步骤的控制对象均为智能网联车辆,简写为车辆。
步骤2)构建智能网联车辆入口匝道合流分布式优化控制问题。包含车辆动力学模型建立,车辆控制目标和控制约束制定,构建分布式最优控制问题。
采用分布式控制策略,每台智能网联车辆均具有车载控制器,可以根据获取的交通环境和其他车辆信息来规划与控制自车的运动轨迹,可以保证每辆车合流决策的灵活度。
(1)车辆动力学模型建立
对于车辆i,将xi(t)记为主道或匝道车辆在t时刻的位置,vi(t)是它的车速,两者间满足运动学关系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031
车辆动力学为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032
其中mi是车辆i的质量,ui(t)是其控制输入,Fr(vi(t))表征其行驶阻力,通常被表征为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033
其中α0>0,α1>0以及α2>0是依据经验确定的常数,sgn(·)是符号方程。
当以车辆位移xi(t)和车速vi(t)组成状态向量xi(t):=(xi(t),vi(t))时,车辆状态方程可以表示成如下形式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041
(2)车辆控制目标和控制约束的制定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042
是车辆i进入协调区域的时间,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043
是车辆i到达合流点(离开协调区)的时间。在时间段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044
内,车辆i在协调区内应满足安全性及其动态约束,同时以提高交通效率和能源利用率为控制目标。
①约束1车辆动力约束
车辆的控制输入和速度受到限制。控制输入约束满足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045
其中cd>0和ca>0分别表示制动和加速因子,g是重力加速度。此外车辆还需满足道路最低限速vmin和最高限速vmax,即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046
②约束2安全跟车约束
车辆在协调区内行驶的任意时刻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047
必须与同车道前车之间保证有足够的安全距离。即车辆i应满足以下距离约束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048
其中l是表示最小安全距离的常数,而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049
是恒定的车头时距,通常取为1.8。
③约束3安全合流约束
在ip<i-1的情况下,车辆i在合流点应与车辆i-1保持一定距离,并且该距离应满足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0410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0411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0412
分别是当车辆i到达合流点时,车辆i-1和车辆i的位置。
注意,对于ip=i-1的车辆i,车辆i不需要满足约束3。
④目标1最小行驶时间
为了提高交通效率,有必要使每辆车在协调区内的行驶时间tspan尽可能短。
因此,目标1可以表示为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051
⑤目标2最低能耗
由于控制输入与能耗有关,因此我们选择与控制输入相关的函数E(ui(t))来表示能耗,则目标2可以表示为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052
其中E(·)是一个κ类函数。
(3)智能网联车辆分布式最优控制问题的建立
对于智能网联车辆,可以将合流控制问题表述为分布式最优控制问题。每个具有动力学特性式(4)的车辆都在追求目标式(9)和式(10)的同时,根据约束式(5)~(8)优化其自身的轨迹。
步骤3)构建递归最优控制框架。
在混合交通中,人为驾驶车辆无法被精确地控制,并且其轨迹无法被提前预测。因此,不能保证智能网联车辆的某个规划轨迹始终是可行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提出了一种面向智能网联车辆的递归最优控制框架,如图2所示。在这种框架下,智能网联车辆反复收集人为驾驶车辆的信息并重新规划其轨迹,以始终满足安全约束。具体而言,智能网联车辆需要递归更新人为驾驶车辆的速度、位置和加速度,并使用实时信息来反复求解最优控制问题。
将递归周期表示为Δt。智能网联车辆i的每个递归控制区间可以表示为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053
智能网联车辆i在每个时间间隔的开始,即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054
规划其轨迹。在此,假设在每个递归控制区间中,人为驾驶车辆的速度保持在恒定值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055
不变。此外,计算控制输入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056
并将其作为常数应用于递归控制区间。重复这样的过程,直到车辆到达合流点。
因为整个过程是递归规划并控制执行的,所以不能保证智能网联车辆i在某个时间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057
恰好处于合流点,即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058
很难被严格保证。因此,只要在特定时间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059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0510
使得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0511
满足,那么智能网联车辆i就被视为完成了合流过程。完成合流过程之后,智能网联车辆i切换到跟车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当Δt足够小时,在递归控制区间中对人为驾驶车辆的状态和智能网联车辆的控制输入进行近似化处理,其近似误差很小。
步骤4)利用基于CBF-CLF的方法重构最优控制问题。包括将严格安全约束用控制障碍函数重构,将控制目标用控制李雅普诺夫函数重构,将智能网联车辆分布式最优匝道合流控制问题转化为离散二次规划问题等内容。
对于非线性车辆系统,为了在保证约束数量的同时,兼顾求解可行性、控制稳定性和控制目标最优性。介绍了一种基于控制障碍函数(Control Barrier Function,CBF)和控制李雅普诺夫函数(Control Lyapunov Function,CLF)的最优控制方法。
通过使用CBF和CLF,我们可以将安全约束和控制目标从状态xi(t)映射到控制输入ui(t),并形成带约束的二次规划(Quadratic Programming,QP)问题。然后,可以实时解决非线性系统的安全关键性最优控制问题,同时产生最优解。
步骤2)中的约束1~3是必须满足的严格安全硬约束,因此该约束以CBF的形式构造。对于目标1,可以通过尽快达到最大速度并保持该速度来达到最小行驶时间。这可以使用CLF来实现。最小能耗的目标可以直接反映在优化目标函数中。
(1)将严格安全约束用控制障碍函数重构
①约束1
对于约束1的最大速度限制,考虑hi,1(xi(t))=vmax-vi(t)可得出控制障碍函数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061
和变化率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062
则控制律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063
应被任何控制输入ui(t)满足。类似地,最小速度约束得到hi,2(xi(t))=vi(t)-vmin,则对于任何控制输入ui(t)应满足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064
控制输入的约束可以写成
ui(t)≤camg (14)
-ui(t)≤cdmg (15)
②约束2和约束3安全跟车和安全合流
在ip<i-1的情况下,使用安全合流约束,这可以防止车辆i在不同道路上与车辆i-1碰撞。因为该约束仅存在于与时间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071
对应的合流点,所以它不是与时间关联的连续变化约束。但是,为了构造时变约束形式的安全合流CBF,我们需要将安全合流约束转换为时间连续形式。
将车头时距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072
视为随时间变化的项。考虑到车辆i和车辆i-1可以同时进入协调区,即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073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074
被获得。当车辆i到达合流点时,需要严格满足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075
为简单起见,令l=0。结合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076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077
可以将时变的车头时距写成线性形式: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078
由于在保持上述约束的同时可能会违背控制输入约束,因此有必要构造一个考虑控制输入影响的安全合流约束CBF。假设车辆i以最小控制输入ui(t)=-cdmg进行减速,并且随着制动力的增加而忽略阻力Fr(vi(t)),则根据车辆动力学式(4)可得vi(t+τ)=vi(t)-τcdg。考虑如下极端情况:车辆i在时间间隔[t,t+T]持续减速到车速为vi(t+T)=vi-1(t+T),并与车辆i-1有制动后的最小距离zi,i-1_min=l+Φ(xi(t+T))vi(t+T)。假设在计算时间跨度T时vi-1(t)不变(因为递归周期小),可以得到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079
在时间跨度T后的距离为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0710
车辆i在时间段[t,t+T]内的位移为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0711
结合式(16)、(18)和(19)可得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081
因此,选择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082
任何控制输入ui(t)应满足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083
相同地,对于安全跟车约束2,选择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084
任何控制输入ui(t)应满足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085
(2)将控制目标用控制李雅普诺夫函数重构
现在我们考虑目标1。通过使用控制李雅普诺夫函数CLF使车辆尽快接近最大速度,可以间接实现最小化旅行时间的目标1。
定义输出表达式yi(xi):=vi-vmax,并选择Lyapunov函数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086
那么采用CLF形式的相应控制律为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087
其中δ>0是使上式成为软约束的松弛变量。
5)问题离散化为二次规划问题
为了实现目标2(最小化能量消耗),我们将E(ui(t))替换为车辆加速度的平方,因为它间接反映了能耗。同时优化能耗和通行效率,可得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088
如果ip=i-1,系统受式(1),(12)-(15),(24),(25)的约束。如果ip<i-1则系统受(1),(12)-(15),(22),(24),(25)的约束,其中ωi>0是惩罚系数。
基于上述递归最优控制框架,可以将智能网联车辆i的分布式最优匝道合流控制问题转换为离散二次规划(Quadratic Programming,QP)形式,如下所示: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091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092
满足约束条件
Aclfui(t)≤bclf
Acbf_cfui(t)≤bcbf_cf
Acbf_merui(t)≤bcbf_mer
Acbf_limui(t)≤bcbf_lim
其中参数矩阵为
Aclf=[LgV(yi(t)) -1]
bclf=-LfV(yi(t))-εV(yi(t))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093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094
Acbf_mer=[LgBi,3(xi(t)) 0]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095
Acbf_cf=[LgBi,4(xi(t)) 0]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096
有益效果:通过以上技术方案,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针对混合交通匝道合流环境,采用了分布式控制策略,可提高车辆在合流过程中的灵活性与自主性,有利于保证混合交通环境下的匝道合流区域的安全性。
2、本发明引入了基于控制障碍函数CBF和控制李雅普诺夫函数CLF的最优控制方法,可以在保证车辆安全性的同时,实现车辆的通行效率和节能效果提升。
3、本发明构建了递归最优控制架构,可以让智能网联车辆实时抵抗人为驾驶车辆的不确定干扰,同时基于二次规划的求解方法可显著提升运算效率,实现本发明所提方法的实时可行性。
附图说明
图1:混合交通环境下的高速入口匝道合流场景。
图2:混合交通环境下的智能网联车辆的递归最优控制架构。
图3:同车道车辆跟随情况的示意图。前车为人为驾驶车辆,跟随车辆为智能网联车辆。
图4:不同车道车辆合流情况的示意图。前车为人为驾驶车辆,跟随车辆为智能网联车辆。
图5:同时存在同车道跟随和不同车道车辆合流情况的示意图。前车为人为驾驶车辆,跟随车辆为两辆智能网联车辆。
图6:车辆的位置-时间图。针对同时存在同车道跟随和不同车道车辆合流情况同时存在同车道跟随和不同车道车辆合流情况。
图7:车辆的车速-时间图。针对同时存在同车道跟随和不同车道车辆合流情况同时存在同车道跟随和不同车道车辆合流情况。
图8:车辆的控制输入-时间图。针对同时存在同车道跟随和不同车道车辆合流情况同时存在同车道跟随和不同车道车辆合流情况。
图9:车辆的车间距离-时间图。针对同时存在同车道跟随和不同车道车辆合流情况同时存在同车道跟随和不同车道车辆合流情况。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一种混合交通环境下智能网联车辆匝道协同合流优化控制方法,步骤如下:
1)构建入口匝道合流场景;
2)构建智能网联车辆入口匝道合流分布式优化控制问题;
3)构建递归最优控制框架;
4)利用基于CBF-CLF的方法重构最优控制问题;
5)问题离散化为二次规划问题进行求解。
下面具体展开各步骤。
步骤1)构建入口匝道合流场景包括匝道区域场景模型构建,车辆通行顺序和标识ID的定义,车辆通信方式和可控性的界定等内容。
(1)匝道区域场景模型构建
构建的匝道合流场景构型如图1所示。局部协调器的通讯覆盖区域被称为协调区,协调区对应的车道长度为L,以协调区左边界所在位置记为起始0位置。在该区域内,车道分为主道和入口匝道两种,其中匝道与加速车道相连。在靠近加速车道终点处指定合流点,在该点处所有车辆要求强制执行最终的横向运动以汇入主道。在只考虑合流车辆的纵向运动,并假设合流车辆的横向运动对其没有影响时,可将横纵向运动分开处理。
(2)车辆通行顺序和标识ID的定义
对车辆的通行顺序和标识ID进行定义。局部协调器起识别车辆赋予ID和指定合流顺序的功能。在每个时刻,进入协调区域的车辆总数为N(t)。车辆依据先进先出的规则通过协调区,即车辆达到协调区合流点的顺序和进入协调区的顺序一致。车辆进入协调区域后,局部协调器为其分配唯一标识ID:i=N(t)+1。车辆标识i的值越小,它到达合流点的时间越早。在车辆经过合流点的情况下,该车辆的标识将被消除,并且协调区域中的车辆的标识将相应地减少1。
对于车辆i而言,它的同车道的前车的ID记为ip,而它的通行顺序上的前车的ID为由局部协调器分配得到的i-1。如果车辆i-1和车辆i在同一车道,那么ip=i-1,正如附图1中车辆3和车辆2的关系。否则,紧邻车辆i之前通过合流点的车辆i-1在不同车道,而车辆i的同车道前车ip<i-1,就像图1中车辆4,它的同在匝道的前车ip=1,但是紧邻车4之前通过合流点的车辆为主道上的车3。需要注意的是,不论是智能网联车辆还是人为驾驶车辆在进入协调区之后都会被分配ID(人为驾驶车辆进入协调区的信息可以被路侧设备捕捉到)。在之后的表述中,车辆标识为i(i=1,2,…,N(t))的车记为:车辆i。
(3)车辆通信方式和可控性的界定
对车辆的通信方式进行界定。在混合交通场景下,道路上同时存在智能网联车辆和人为驾驶车辆。智能网联车辆可以通过V2X和V2V技术与局部协调器和其他智能网联车辆进行通讯,在广播自车状态信息的同时,实时获取其他智能网联车辆的状态信息。而人为驾驶车辆不具备通讯能力,其运动状态信息只能通过其前后车的车载传感器被实时采集。因此,当智能网联车辆的前车为人为驾驶车辆时,为了保证安全,智能网联车辆需要利用车载传感器(如毫米波雷达)反复地采集前车信息并调整与前车间的距离,以达到安全合流或安全跟车的要求。同时采集到的信息也可以广播给其他智能网联车辆。在分散控制架构下,每辆智能网联车辆根据局部协调器的协调信息和感知到的周围交通环境信息规划自车运动轨迹并实现精确的控制。由于混合交通环境下只有智能网联车辆具有精确可控性,因此如无特殊说明,以下步骤的控制对象均为智能网联车辆,简写为车辆。
步骤2)构建智能网联车辆入口匝道合流分布式优化控制问题。包含车辆动力学模型建立,车辆控制目标和控制约束制定,构建分布式最优控制问题。
采用分布式控制策略,每台智能网联车辆均具有车载控制器,可以根据获取的交通环境和其他车辆信息来规划与控制自车的运动轨迹,可以保证每辆车合流决策的灵活度。
(1)车辆动力学模型建立
对于车辆i,将xi(t)记为主道或匝道车辆在t时刻的位置,vi(t)是它的车速,两者间满足运动学关系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121
车辆动力学为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122
其中mi是车辆i的质量,ui(t)是其控制输入,Fr(vi(t))表征其行驶阻力,通常被表征为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131
其中α0>0,α1>0以及α2>0是依据经验确定的常数,sgn(·)是符号方程。
当以车辆位移xi(t)和车速vi(t)组成状态向量xi(t):=xi(t),vi(t))时,车辆状态方程可以表示成如下形式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132
(2)车辆控制目标和控制约束的制定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133
是车辆i进入协调区域的时间,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134
是车辆i到达合流点(离开协调区)的时间。在时间段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135
内,车辆i在协调区内应满足安全性及其动态约束,同时以提高交通效率和能源利用率为控制目标。
①约束1车辆动力约束
车辆的控制输入和速度受到限制。控制输入约束满足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136
其中cd>0和ca>0分别表示制动和加速因子,g是重力加速度。此外车辆还需满足道路最低限速vmin和最高限速vmax,即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137
②约束2安全跟车约束
车辆在协调区内行驶的任意时刻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138
必须与同车道前车之间保证有足够的安全距离。即车辆i应满足以下距离约束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139
其中l是表示最小安全距离的常数,而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1310
是恒定的车头时距,通常取为1.8。
③约束3安全合流约束
在ip<i-1的情况下,车辆i在合流点应与车辆i-1保持一定距离,并且该距离应满足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1311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1312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1313
分别是当车辆i到达合流点时,车辆i-1和车辆i的位置。
注意,对于ip=i-1的车辆i,车辆i不需要满足约束3。
④目标1最小行驶时间
为了提高交通效率,有必要使每辆车在协调区内的行驶时间tspan尽可能短。
因此,目标1可以表示为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141
⑤目标2最低能耗
由于控制输入与能耗有关,因此我们选择与控制输入相关的函数E(ui(t))来表示能耗,则目标2可以表示为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142
其中E(·)是一个κ类函数。
(3)智能网联车辆分布式最优控制问题的建立
对于智能网联车辆,可以将合流控制问题表述为分布式最优控制问题。每个具有动力学特性式(4)的车辆都在追求目标式(9)和式(10)的同时,根据约束式(5)~(8)优化其自身的轨迹。
步骤3)构建递归最优控制框架。
在混合交通中,人为驾驶车辆无法被精确地控制,并且其轨迹无法被提前预测。因此,不能保证智能网联车辆的某个规划轨迹始终是可行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提出了一种面向智能网联车辆的递归最优控制框架,如图2所示。在这种框架下,智能网联车辆反复收集人为驾驶车辆的信息并重新规划其轨迹,以始终满足安全约束。具体而言,智能网联车辆需要递归更新人为驾驶车辆的速度、位置和加速度,并使用实时信息来反复求解最优控制问题。
将递归周期表示为Δt。智能网联车辆i的每个递归控制区间可以表示为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143
智能网联车辆i在每个时间间隔的开始,即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144
规划其轨迹。在此,假设在每个递归控制区间中,人为驾驶车辆的速度保持在恒定值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145
不变。此外,计算控制输入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146
并将其作为常数应用于递归控制区间。重复这样的过程,直到车辆到达合流点。
因为整个过程是递归规划并控制执行的,所以不能保证智能网联车辆i在某个时间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147
恰好处于合流点,即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148
很难被严格保证。因此,只要在特定时间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149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1410
使得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1411
满足,那么智能网联车辆i就被视为完成了合流过程。完成合流过程之后,智能网联车辆i切换到跟车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当Δt足够小时,在递归控制区间中对人为驾驶车辆的状态和智能网联车辆的控制输入进行近似化处理,其近似误差很小。
步骤4)利用基于CBF-CLF的方法重构最优控制问题。包括将严格安全约束用控制障碍函数重构,将控制目标用控制李雅普诺夫函数重构,将智能网联车辆分布式最优匝道合流控制问题转化为离散二次规划问题等内容。
对于非线性车辆系统,为了在保证约束数量的同时,兼顾求解可行性、控制稳定性和控制目标最优性。介绍了一种基于控制障碍函数(Control Barrier Function,CBF)和控制李雅普诺夫函数(Control Lyapunov Function,CLF)的最优控制方法。
通过使用CBF和CLF,我们可以将安全约束和控制目标从状态xi(t)映射到控制输入ui(t),并形成带约束的二次规划(Quadratic Programming,QP)问题。然后,可以实时解决非线性系统的安全关键性最优控制问题,同时产生最优解。
步骤2)中的约束1~3是必须满足的严格安全硬约束,因此该约束以CBF的形式构造。对于目标1,可以通过尽快达到最大速度并保持该速度来达到最小行驶时间。这可以使用CLF来实现。最小能耗的目标可以直接反映在优化目标函数中。
(1)将严格安全约束用控制障碍函数重构
①约束1
对于约束1的最大速度限制,考虑hi,1(xi(t))=vmax-vi(t)可得出控制障碍函数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151
和变化率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152
则控制律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153
应被任何控制输入ui(t)满足。类似地,最小速度约束得到hi,2(xi(t))=vi(t)-vmin,则对于任何控制输入ui(t)应满足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161
控制输入的约束可以写成
ui(t)≤camg (14)
-ui(ti≤cdmg (15)
②约束2和约束3安全跟车和安全合流
在ip<i-1的情况下,使用安全合流约束,这可以防止车辆i在不同道路上与车辆i-1碰撞。因为该约束仅存在于与时间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162
对应的合流点,所以它不是与时间关联的连续变化约束。但是,为了构造时变约束形式的安全合流CBF,我们需要将安全合流约束转换为时间连续形式。
将车头时距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163
视为随时间变化的项。考虑到车辆i和车辆i-1可以同时进入协调区,即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164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165
被获得。当车辆i到达合流点时,需要严格满足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166
为简单起见,令l=0。结合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167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168
可以将时变的车头时距写成线性形式: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169
由于在保持上述约束的同时可能会违背控制输入约束,因此有必要构造一个考虑控制输入影响的安全合流约束CBF。假设车辆i以最小控制输入ui(t)=-cdmg进行减速,并且随着制动力的增加而忽略阻力Fr(vi(t)),则根据车辆动力学式(4)可得vi(t+τ)=vi(t)-τcdg。考虑如下极端情况:车辆i在时间间隔[t,t+t]持续减速到车速为vi(t+T)=vi-1(t+T),并与车辆i-1有制动后的最小距离zi,i-1_min=l+Φ(xi(t+T))vi(t+T)。假设在计算时间跨度T时vi-1(t)不变(因为递归周期小),可以得到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1610
在时间跨度T后的距离为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1611
车辆i在时间段[t,t+T]内的位移为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171
结合式(16)、(18)和(19)可得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172
因此,选择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173
任何控制输入ui(t)应满足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174
相同地,对于安全跟车约束2,选择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175
任何控制输入ui(t)应满足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176
(2)将控制目标用控制李雅普诺夫函数重构
现在我们考虑目标1。通过使用控制李雅普诺夫函数CLF使车辆尽快接近最大速度,可以间接实现最小化旅行时间的目标1。
定义输出表达式yi(xi):=vi-vmax,并选择Lyapunov函数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177
那么采用CLF形式的相应控制律为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178
其中δ>0是使上式成为软约束的松弛变量。
5)问题离散化为二次规划问题
为了实现目标2(最小化能量消耗),我们将E(ui(t))替换为车辆加速度的平方,因为它间接反映了能耗。同时优化能耗和通行效率,可得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181
如果ip=i-1,系统受式(1),(12)-(15),(24),(25)的约束。如果ip≤i-1则系统受(1),(12)-(15),(22),(24),(25)的约束,其中ωi>0是惩罚系数。
基于上述递归最优控制框架,可以将智能网联车辆i的分布式最优匝道合流控制问题转换为离散二次规划(Quadratic Programming,QP)形式,如下所示: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182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183
满足约束条件
Aclfui(t)≤bclf
Acbf_cfui(t)≤bcbf_cf
Acbf_merui(t)≤bcbf_mer
Acbf_limui(t)≤bcbf_lim
其中参数矩阵为
Aclf=[LgV(yi(t)) -1]
bclf=-LfV(yi(t))-εV(yi(t))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184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185
Acbf_mer=[LgBi,3(xi(t)) 0]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191
Acbf_cf=[LgBi,4(xi(t)) 0]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192
实施例1:
如图3所示,考察同车道车辆跟随情况。此时智能网联车辆和人为驾驶车辆都在协调区内,局部协调器分别赋予标识ID为2和1。对于智能网联车辆,其ID为i=2,且ip=i-1=1,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智能网联车辆i(i=2)始终不受安全合流约束的限制,只需考虑式(1),(12)-(15),(24),(25)的约束,求解式(27)的QP问题。具体表示为满足如下约束: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193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194
ui(t)≤camg
-ui(t)≤cdmg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195
在此基础上求解离散二次规划问题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196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197
满足约束条件
Aclfui(t)≤bclf
Acbf_cfui(t)≤bcbf_cf
Acbf_limui(t)≤bcbf_lim
其中参数矩阵为
Aclf=[LgV(yi(t)) -1]
bclf=-LfV(yi(t))-εV(yi(t))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201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202
Acbf_cf=[LgBi,4(xi(t)) 0]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203
实施例2:
如附图4所示,考察不同车道车辆合流情况。此时智能网联车辆和人为驾驶车辆在协调区内,局部协调器分别赋予标识ID为2和1。对于智能网联车辆,其ID为i=2,且在到达合流点之前没有同车道前车。因此到达合流点之前,智能网联车辆i(i=2)不受安全跟车约束的限制,只需考虑式(1),(12)-(15),(22),(25)的约束,求解式(27)的QP问题。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204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205
ui(t)≤camg
-ui(t)≤cdmg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206
在此基础上求解离散二次规划问题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207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211
满足约束条件
Aclfui(t)≤bclf
Acbf_merui(t)≤bcbf_mer
Acbf_limui(t)≤bcbf_lim
其中参数矩阵为
Aclf=[LgV(yi(t)) -1]
bclf=-LfV(yi(t))-εV(yi(t))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212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213
Acbf_mer=[LgBi,3(xi(t)) 0]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214
到达合流点并完成合流之后,智能网联车辆与前方人为驾驶车辆处于同一车道,此时智能网联车辆i不受安全合流约束的限制,但需要考虑安全跟车约束,约束为式(1),(12)-(15),(24),(25),同实例1。
实施例3:
如附图5所示,同时存在同车道跟随和不同车道车辆合流情况。此时有一台人为驾驶车辆在主道,同时,两台智能网联车辆分别在匝道和主道,三辆车都处于协调区内。局部协调器赋予三台车辆的标识ID分别为1、2、3。对于智能网联车辆2,在到达合流点前,其没有同车道前车,只有不同车道的合流前车,因此不需考虑安全跟车约束。而在达到合流点后则需要考虑与同车道前方人为驾驶车辆的安全跟车约束。这样的控制方式同实施例2。
对于智能网联车辆3,其ip=1,ip<i-1=2,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智能网联车辆i(i=3)既需要与智能网联车辆2受安全合流约束的限制,又要与人为驾驶车辆1保持安全跟随约束。所以需考虑式(1),(12)-(15),(22),(24),(25)所有约束,求解式(27)的QP问题。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221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222
ui(t)≤camg
-ui(t)≤cdmg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223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224
在此基础上求解离散二次规划问题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225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226
满足约束条件
Aclfui(t)≤bclf
Acbf_cfui(t)≤bcbf_cf
Acbf_merui(t)≤bcbf_mer
Acbf_limui(t)≤bcbf_lim
其中参数矩阵为
Aclf=[LgV(yi(t)) -1]
bclf=-LfV(yi(t))-εV(yi(t))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227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231
Acbf_mer=[LgBi,3(xi(t)) 0]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232
Acbf_cf=[LgBi,4(xi(t)) 0]
Figure BDA0003100914520000233
而在合流过程完成后,智能网联车辆3只需要与前车保持安全跟随约束即可,符合实施例1所列条件。
图6-图9是实施例3的仿真结果。
图6是车辆的位置-时间图。从图6可以看出,匝道智能网联车辆2与主道人为驾驶车辆在初始时刻存在很大的位移差,但最终却能缩小与人为驾驶前车的距离,实现安全合流,并在合流后与前车保持稳定的距离。而在匝道上的智能网联车辆3在刚进入协调区的时候与智能网联车辆2的对应距离很小,但也能扩大间距保持稳定实现安全合流和跟车。数据显示,智能网联车辆2在17.7s合流完成,此时它的位置为400.0m。智能网联车辆3在19.4s完成合流,此时它的位置在400.1m。
图7是车辆的车速-时间图。车速先是有加速追求期望车速vd=vmax=30m/s的过程,之后经历了一段减速过程,最终平稳至追踪人为驾驶车辆车速。智能网联车辆2由于追踪智能网联车辆,因此整体动态相对于智能网联车辆1而言大体相同,但都会存在一个时间相位差。
图8是车辆的控制输入-时间图。从图8可以看出,车辆严格遵守了控制输入约束,并在合流完成后趋于稳定。
图9是车辆的车间距离-时间图。从图9可以看出,无论是智能网联车辆1和智能网联车辆2的距离,还是人为驾驶车辆和智能网联车辆1的距离,都可以全程满足安全距离约束,最终使距离趋于稳定。
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除非另外定义,这里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的一般理解相同的意义。还应该理解的是,诸如通用字典中定义的那些术语应该被理解为具有与现有技术的上下文中的意义一致的意义,并且除非像这里一样定义,不会用理想化或过于正式的含义来解释。
本申请中所述的“和/或”的含义指的是各自单独存在或两者同时存在的情况均包括在内。
本申请中所述的“连接”的含义可以是部件之间的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部件间通过其它部件的间接连接。
以上述依据本发明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发明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发明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Claims (10)

1.混合交通环境下智能网联车辆匝道协同合流优化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构建车辆状态方程;
设定车辆控制目标和控制约束;其中,车辆控制目标包括最小行驶时间和最低能耗;控制约束包括车辆动力约束、安全跟车约束和安全合流约束;
构建递归最优控制框架对车辆进行控制;其中,递归最优控制框架采用递归最优控制,方法为:通过智能网联车辆实时收集人为驾驶车辆的信息并重新规划智能网联车的轨迹,以始终满足上述控制约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交通环境下智能网联车辆匝道协同合流优化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智能网联车辆实时收集人为驾驶车辆的信息为驾驶车辆的速度、位置和加速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交通环境下智能网联车辆匝道协同合流优化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构建的车辆状态方程为:
Figure FDA0003100914510000011
式中,
Figure FDA0003100914510000012
为车辆i的位移xi(t)关于时间t的导数;
Figure FDA0003100914510000013
为车辆i的速度vi(t)关于时间t的导数;vi(t)为车辆i的车速,
Figure FDA0003100914510000014
mi为车辆i的质量;ui(t)为车辆i的控制输入;Fr(vi(t))为车辆i的行驶阻力;xi(t)为以车辆位移xi(t)和车速vi(t)组成的状态向量;
其中:xi(t):=(xi(t),vi(t))
Figure FDA0003100914510000015
Figure FDA0003100914510000016
其中,α0>0,α1>0以及α2>0是依据经验确定的常数,sgn(·)是符号方程;
Figure FDA0003100914510000017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混合交通环境下智能网联车辆匝道协同合流优化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构建递归最优控制框架的方法为:
将安全约束用控制障碍函数重构:
对于车辆动力约束,最大速度限制控制律和最小速度限制控制律分别为:
Figure FDA0003100914510000021
Figure FDA0003100914510000022
式中,Bi,1(xi(t))为最大速度限制控制障碍函数;Bi,2(xi(t))为最小速度限制控制障碍函数;ui(t)为控制输入;Lf为对f(xi(t))的李导数;Lg为对g(xi(t))的李导数;γi,1为最大速度限制控制律中的常系数;γi,2为最小速度限制控制律中的常系数;
Figure FDA0003100914510000023
为车辆i进入协调区的时刻;
Figure FDA0003100914510000024
为车辆i完成合流的时刻;
最大速度限制控制障碍函数
Figure FDA0003100914510000025
最小速度限制控制障碍函数
Figure FDA0003100914510000026
式中,vmax为智能网联车的最大车速;vmin为智能网联车的最小车速;
控制输入ui(t)的约束为:
ui(t)≤camg
-ui(t)≤cdmg
式中,ca为加速系数;cd为减速系数;
对于安全合流约束,何控制输入ui(t)满足如下控制律:
Figure FDA0003100914510000027
式中,Bi,3(xi(t))为安全合流约束控制障碍函数;γi,3为安全合流约束控制律中的常系数;
选择
Figure FDA0003100914510000028
式中,
Figure FDA0003100914510000029
zi,i-1(t)=xi-1(t)-xi(t)为车辆i和i-1之间的距离;l为最小安全距离的常数;L为协调区对应的车道长度;
Figure FDA00031009145100000210
为车头时距;
对于安全跟车约束,任何控制输入ui(t)应满足如下控制律:
Figure FDA00031009145100000211
式中,Bi,4(xi(t))为安全跟车约束控制障碍函数;γi,4为安全跟车约束控制律中的常系数;
Figure FDA0003100914510000031
其中,
Figure FDA0003100914510000032
vip(t)为t时刻第i辆网联车前面一辆车的车速。
将控制目标用控制李雅普诺夫函数重构:
对于最小行驶时间,定义输出表达式yi(xi):=vi-vmax,并选择李雅普诺夫函数
Figure FDA0003100914510000033
采用控制李雅普诺夫函数形式的相应控制律为:
Figure FDA0003100914510000034
其中
Figure FDA0003100914510000035
ε>0是常值系数,δ>0是使上式成为软约束的松弛变量;
对于最低能耗,同时优化能耗和通行效率,可得:
Figure FDA0003100914510000036
Figure FDA0003100914510000037
代表选取使式
Figure FDA0003100914510000038
取最小值的解向量ui(t)作为最优解向量
Figure FDA0003100914510000039
其中,
Figure FDA00031009145100000310
为最优解向量,
Figure FDA00031009145100000311
是最优控制输入,
Figure FDA00031009145100000312
是最优松弛变量;ωi为惩罚系数,ωi>0;
基于上述递归最优控制框架,将智能网联车辆i的分布式最优匝道合流控制问题转换为离散二次规划形式,如下所示:
Figure FDA00031009145100000313
该式意为最小化二次规划函数
Figure FDA00031009145100000314
式中H和F为参数矩阵
Figure FDA00031009145100000315
满足约束条件
Aclfui(t)≤bclf
Acbf_cfui(t)≤bcbf_cf
Acbf_merui(t)≤bcbf_mer
Acbf_limui(t)≤bcbf_lim
其中参数矩阵为
Aclf=[LgV(yi(t)) -1]
bclf=-LfV(yi(t))-εV(yi(t))
Figure FDA0003100914510000041
Figure FDA0003100914510000042
Acbf_mer=[LgBi,3(xi(t)) 0]
Figure FDA0003100914510000043
Acbf_cf=[LgBi,4(xi(t)) 0]
Figure FDA0003100914510000044
5.一种混合交通环境下智能网联车匝道协同合流优化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局部协调器,具有通讯覆盖的协调区以及在协调区对智能网联车辆进行识别和控制智能网联车辆进入匝道的合流顺序;
车载传感器,用于实时获取人为驾驶车辆的信息;
通讯设备,用于局部协调器与智能网联车辆及车载控制器之间的通讯;
车载控制器,采用递归优化控制架构,与基于控制障碍函数-控制李雅普诺夫函数的控制方法,对不同场景下的智能网联车辆进行控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混合交通环境下智能网联车匝道协同合流优化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针对同车道跟随场景,所述车载控制器只考虑式(1),(12)-(15),(24),(25)的约束,求解式(27)的QP问题:
具体表示为满足如下约束:
Figure FDA0003100914510000051
Figure FDA0003100914510000052
Figure FDA0003100914510000053
ui(t)≤camg (14)
-ui(t)≤cdmg (15)
Figure FDA0003100914510000054
Figure FDA0003100914510000055
在此基础上求解离散二次规划问题
Figure FDA0003100914510000056
Figure FDA0003100914510000057
满足约束条件
Aclfui(t)≤bclf
Acbf_cfui(t)≤bcbf_cf
Acbf_limui(t)≤bcbf_lim
其中参数矩阵为Aclf=[LgV(yi(t)) -1]
bclf=-LfV(yi(t))-εV(yi(t))
Figure FDA0003100914510000058
Figure FDA0003100914510000059
Acbf_cf=[LgBi,4(xi(t)) 0]
Figure FDA0003100914510000061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混合交通环境下智能网联车匝道协同合流优化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针对不同车道车辆合流场景,所述车载控制器只考虑式(1),(12)-(15),(22),(25)的约束,求解式(27)的QP问题:
具体表示为满足如下约束:
Figure FDA0003100914510000062
Figure FDA0003100914510000063
Figure FDA0003100914510000064
ui(t)≤camg (14)
-ui(t)≤cdmg (15)
Figure FDA0003100914510000065
Figure FDA0003100914510000066
在此基础上求解离散二次规划问题
Figure FDA0003100914510000067
Figure FDA0003100914510000068
满足约束条件
Aclfui(t)≤bclf
Acbf_cfui(t)≤bcbf_cf
Acbf_limui(t)≤bcbf_lim
其中参数矩阵为Aclf=[LgV(yi(t)) -1]
bclf=-LfV(yi(t))-εV(yi(t))
Figure FDA0003100914510000071
Figure FDA0003100914510000072
Acbf_cf=[LgBi,4(xi(t)) 0]
Figure FDA0003100914510000073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混合交通环境下智能网联车匝道协同合流优化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针对同时存在同车道跟随和不同车道车辆合流场景,所述车载控制器只考虑式(1),(12)-(15),(22),(24),(25)所有约束,求解式(27)的QP问题:
具体表示为满足如下约束:
Figure FDA0003100914510000074
Figure FDA0003100914510000075
Figure FDA0003100914510000076
ui(t)=camg (14)
-ui(t)≤cdmg (15)
Figure FDA0003100914510000077
Figure FDA0003100914510000078
在此基础上求解离散二次规划问题
Figure FDA0003100914510000079
Figure FDA00031009145100000710
满足约束条件
Aclfui(t)≤bclf
Acbf_cfui(t)≤bcbf_cf
Acbf_limui(t)≤bcbf_lim
其中参数矩阵为Aclf=[LgV(yi(t)) -1]
bclf=-LfV(yi(t))-εV(yi(t))
Figure FDA0003100914510000081
Figure FDA0003100914510000082
Acbf_cf=[LgBi,4(xi(t)) 0]
Figure FDA0003100914510000083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混合交通环境下智能网联车匝道协同合流优化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针对不同车道车辆合流场景,所述车载控制器只考虑式(1),(12)-(15),(22),(25)的约束,求解式(27)的QP问题:
具体表示为满足如下约束:
Figure FDA0003100914510000084
Figure FDA0003100914510000085
Figure FDA0003100914510000086
ui(t)=camg (14)
-ui(t)≤cdmg (15)
Figure FDA0003100914510000087
Figure FDA0003100914510000088
在此基础上求解离散二次规划问题
Figure FDA0003100914510000091
Figure FDA0003100914510000092
满足约束条件
Aclfui(t)≤bclf
Acbf_cfui(t)≤bcbf_cf
Acbf_limui(t)≤bcbf_lim
其中参数矩阵为Aclf=[LgV(yi(t)) -1]
bclf=-LfV(yi(t))-εV(yi(t))
Figure FDA0003100914510000093
Figure FDA0003100914510000094
Acbf_cf=[LgBi,4(xi(t)) 0]
Figure FDA0003100914510000095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混合交通环境下智能网联车匝道协同合流优化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协调区对应的车道长度为L;在协调区域内,车道分为主道和入口匝道两种,其中入口匝道与加速车道相连;在靠近加速车道终点处指定合流点,在指定合流点处所有车辆要求强制执行最终的横向运动以汇入主道;
在每个时刻,进入协调区域的智能网联车辆总数为N(t);智能网联车辆依据先进先出的规则通过协调区,即智能网联车辆达到协调区合流点的顺序和进入协调区的顺序一致;智能网联车辆进入协调区域后,局部协调器为其分配唯一标识ID:i=N(t)+1;智能网联车辆标识i的值越小,它到达合流点的时间越早;在智能网联车辆经过合流点的情况下,该智能网联车辆的标识将被消除,并且协调区域中的车辆的标识将相应地减少1;
对于智能网联车辆i而言,它的同车道的前车的ID记为ip,而它的通行顺序上的前车的ID为由局部协调器分配得到的i-1;如果智能网联车辆i-1和智能网联车辆i在同一车道,那么ip=i-1,否则,紧邻智能网联车辆i之前通过合流点的智能网联车辆i-1在不同车道,而智能网联车辆i的同车道前车ip<i-1,它的同在匝道的前车ip=1。
CN202110623230.3A 2021-06-04 2021-06-04 混合交通环境下智能网联车辆匝道协同合流控制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1336261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623230.3A CN113362619B (zh) 2021-06-04 2021-06-04 混合交通环境下智能网联车辆匝道协同合流控制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623230.3A CN113362619B (zh) 2021-06-04 2021-06-04 混合交通环境下智能网联车辆匝道协同合流控制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62619A true CN113362619A (zh) 2021-09-07
CN113362619B CN113362619B (zh) 2022-08-12

Family

ID=775320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623230.3A Active CN113362619B (zh) 2021-06-04 2021-06-04 混合交通环境下智能网联车辆匝道协同合流控制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362619B (zh)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41013A (zh) * 2021-11-25 2022-03-04 东南大学 基于低渗透率网联车轨迹数据的交叉口信号配时方法
CN114758513A (zh) * 2022-04-14 2022-07-15 清华大学 匝道合流的协同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863681A (zh) * 2022-04-29 2022-08-05 上海理工大学 一种面向主线入口匝道合流区冲突消除的车辆轨迹优化方法
CN114973650A (zh) * 2022-04-13 2022-08-30 东南大学 车辆匝道入口合流控制方法、车辆、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5331420A (zh) * 2022-07-25 2022-11-11 重庆大学 一种混合交通条件下的移动瓶颈控制方法
CN115641717A (zh) * 2022-10-19 2023-01-24 长沙理工大学 基于混合交通流的高速公路主线-匝道车辆协同合流控制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5830885A (zh) * 2022-11-29 2023-03-21 南京理工大学 一种考虑多车型能量消耗的车辆匝道合流协同控制方法
CN115909784A (zh) * 2022-12-07 2023-04-04 长安大学 多车道的智能网联车辆合流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35319A (zh) * 2015-04-07 2015-08-12 同济大学 一种高等级道路瓶颈区入匝道车辆汇入行为估计方法
CN106601002A (zh) * 2016-11-23 2017-04-26 苏州大学 车联网环境下的城市快速路入口匝道车辆通行引导系统及其引导方法
CN108538069A (zh) * 2018-05-24 2018-09-14 长安大学 一种匝道合流区车辆速度管控系统及方法
CN110599772A (zh) * 2019-09-19 2019-12-20 西南交通大学 一种基于双层规划的混合交通流协同优化控制方法
CN111243296A (zh) * 2020-01-15 2020-06-05 清华大学 一种基于合流时间优化的匝道合流协同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11369813A (zh) * 2020-03-23 2020-07-03 江苏大学 一种智能网联汽车的匝道分合流协同控制方法及系统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35319A (zh) * 2015-04-07 2015-08-12 同济大学 一种高等级道路瓶颈区入匝道车辆汇入行为估计方法
CN106601002A (zh) * 2016-11-23 2017-04-26 苏州大学 车联网环境下的城市快速路入口匝道车辆通行引导系统及其引导方法
CN108538069A (zh) * 2018-05-24 2018-09-14 长安大学 一种匝道合流区车辆速度管控系统及方法
CN110599772A (zh) * 2019-09-19 2019-12-20 西南交通大学 一种基于双层规划的混合交通流协同优化控制方法
CN111243296A (zh) * 2020-01-15 2020-06-05 清华大学 一种基于合流时间优化的匝道合流协同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11369813A (zh) * 2020-03-23 2020-07-03 江苏大学 一种智能网联汽车的匝道分合流协同控制方法及系统

Cited B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41013B (zh) * 2021-11-25 2022-12-13 东南大学 基于低渗透率网联车轨迹数据的交叉口信号配时方法
CN114141013A (zh) * 2021-11-25 2022-03-04 东南大学 基于低渗透率网联车轨迹数据的交叉口信号配时方法
CN114973650B (zh) * 2022-04-13 2023-05-23 东南大学 车辆匝道入口合流控制方法、车辆、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973650A (zh) * 2022-04-13 2022-08-30 东南大学 车辆匝道入口合流控制方法、车辆、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758513A (zh) * 2022-04-14 2022-07-15 清华大学 匝道合流的协同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863681A (zh) * 2022-04-29 2022-08-05 上海理工大学 一种面向主线入口匝道合流区冲突消除的车辆轨迹优化方法
CN115331420A (zh) * 2022-07-25 2022-11-11 重庆大学 一种混合交通条件下的移动瓶颈控制方法
CN115331420B (zh) * 2022-07-25 2023-11-14 重庆大学 一种混合交通条件下的移动瓶颈控制方法
CN115641717A (zh) * 2022-10-19 2023-01-24 长沙理工大学 基于混合交通流的高速公路主线-匝道车辆协同合流控制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5641717B (zh) * 2022-10-19 2023-09-19 长沙理工大学 基于混合交通流的高速公路主线-匝道车辆协同合流控制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5830885A (zh) * 2022-11-29 2023-03-21 南京理工大学 一种考虑多车型能量消耗的车辆匝道合流协同控制方法
CN115830885B (zh) * 2022-11-29 2024-05-07 南京理工大学 一种考虑多车型能量消耗的车辆匝道合流协同控制方法
CN115909784A (zh) * 2022-12-07 2023-04-04 长安大学 多车道的智能网联车辆合流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
CN115909784B (zh) * 2022-12-07 2023-10-27 长安大学 多车道的智能网联车辆合流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62619B (zh) 2022-08-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362619B (zh) 混合交通环境下智能网联车辆匝道协同合流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11081065B (zh) 路段混行条件下的智能车辆协同换道决策模型
CN107798861B (zh) 一种车辆协作式编队行驶方法及系统
CN106875710B (zh) 一种面向网联自动驾驶车辆的交叉口自组织控制方法
CN101859494B (zh) 车队车辆管理
CN112233413B (zh) 一种面向智能网联车辆的多车道时空轨迹优化方法
CN107274684A (zh) 一种车路协同环境下单点交叉口信号控制策略选择方法
CN111243296B (zh) 一种基于合流时间优化的匝道合流协同控制方法及系统
Li et al. Trajectory planning for autonomous modular vehicle docking and autonomous vehicle platooning operations
CN112435504B (zh) 一种车路协同环境下的集中式协同轨迹规划方法和装置
CN111899509B (zh) 一种基于车路信息耦合的智能网联汽车状态向量计算方法
Suriyarachchi et al. Gameopt: Optimal real-time multi-agent planning and control for dynamic intersections
CN109857104B (zh) 一种基于公路虚拟轨道化的无人驾驶技术
Liu et al. Field assessment of intersection performance enhanced by traffic signal optimization and vehicle trajectory planning
CN113140108B (zh) 一种网联智能交通系统中的云端交通态势预测方法
Klimke et al. Integration of Reinforcement Learning Based Behavior Planning With Sampling Based Motion Planning for Automated Driving
CN114463974B (zh) 优先路权条件下混合车辆群体的协同控制系统及其方法
Liu et al. A hierarchical control approach for virtual coupling in metro trains
CN116843055A (zh) 多智能网联车辆匝道协同合流分层优化控制方法及装置
Lam et al. Cooperative intersection negotiation for multiple autonomous platoons
CN116311991B (zh) 基于交叉口资源预留的智能信号灯控制方法
Yan et al. Automatic Parking System for Multi-vehicle in the Autonomous Driving Platform of the DeepRacer
CN115273501B (zh) 一种基于maddpg的自动驾驶车辆匝道合流协同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16895150B (zh) 一种公交站附近混合流的协同控制方法
Xun et al. Cooperative control for train headway adjustment in railway traffic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