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361899A - 农田规划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农田规划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361899A
CN113361899A CN202110611199.1A CN202110611199A CN113361899A CN 113361899 A CN113361899 A CN 113361899A CN 202110611199 A CN202110611199 A CN 202110611199A CN 113361899 A CN113361899 A CN 11336189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ea
determining
land
suitability
targ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61119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文龙
姜小曼
姚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erial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erial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erial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Aerial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611199.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361899A/zh
Publication of CN1133618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6189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6Resources, workflows, human or project management;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planning;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modelling
    • G06Q10/063Operations research, analysis or management
    • G06Q10/0631Resource planning, allocation, distributing or scheduling for enterprises or organisations
    • G06Q10/06312Adjustment or analysis of established resource schedule, e.g. resource or task levelling, or dynamic reschedul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6Resources, workflows, human or project management;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planning;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modelling
    • G06Q10/063Operations research, analysis or management
    • G06Q10/0631Resource planning, allocation, distributing or scheduling for enterprises or organisations
    • G06Q10/06313Resource planning in a project environment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6Resources, workflows, human or project management;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planning;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modelling
    • G06Q10/063Operations research, analysis or management
    • G06Q10/0639Performance analysis of employees;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operations
    • G06Q10/06393Score-carding, benchmarking or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 [KPI] analysi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50/00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implementation of business processes of specific business sectors, e.g. utilities or tourism
    • G06Q50/02Agriculture; Fishing; Forestry; Mining

Landscapes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Human Resources & Organization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Economics (AREA)
  • Entrepreneurship & Innovation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ourism & Hospitality (AREA)
  •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REA)
  • Development Econom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rketing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ame Theory and Decision Science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Primary Health Care (AREA)
  • Marine Sciences & Fisheri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Agronomy & Crop Scienc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农田规划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该方法包括:获取待规划区域的位置信息;根据所述待规划区域的位置信息,确定所述待规划区域中所包括的多个地块区域;基于预设的建设适宜性指标,确定各所述地块区域的适宜性判定结果;基于预设的建设稳定性指标,确定各所述地块区域的稳定性判定结果;根据所述适宜性判定结果和所述稳定性判定结果,确定各所述地块区域的耦合协调度,所述耦合协调度用于表征所述地块区域被建设为目标农田的适合程度;根据各所述地块区域的耦合协调度,确定所述待规划区域中的至少一个目标地块区域,各所述目标地块区域用于组合建设所述目标农田。本申请提高了目标农田的空间稳定性。

Description

农田规划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农田设计规划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农田规划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耕地数量尤其是优质耕地数量急剧减少,严重威胁了粮食安全。而建设高标准农田则是提高耕地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手段。因此,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已成为重要的战略举措。
目前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确定的方法是从自然资源禀赋,立地条件,农田基础设施,自然灾害风险等方面来遴选高效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适宜区域,或从建设的难易程度方面,通过土地平整、完善农田基础设施、确定土地权属等措施破解承包地细碎化。
但是,使用目前的规划方法所确定的农田存在空间稳定性以及不同区域的农田的改造重点和方向不明晰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农田规划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农田的空间稳定问题以及不同区域的农田的改造重点和方向不明晰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农田规划处理方法,应用于电子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待规划区域的位置信息;
根据所述待规划区域的位置信息,确定所述待规划区域中所包括的多个地块区域;
基于预设的建设适宜性指标,确定各所述地块区域的适宜性判定结果;
基于预设的建设稳定性指标,确定各所述地块区域的稳定性判定结果;
根据所述适宜性判定结果和所述稳定性判定结果,确定各所述地块区域的耦合协调度,所述耦合协调度用于表征所述地块区域被建设为目标农田的适合程度;
根据各所述地块区域的耦合协调度,确定所述待规划区域中的至少一个目标地块区域,各所述目标地块区域用于组合建设所述目标农田。
可选地,所述根据各所述地块区域的耦合协调度,确定所述待规划区域中的至少一个目标地块区域,包括:
根据各所述地块区域的耦合协调度以及各所述地块区域对应的障碍因子的值,确定所述待规划区域中的至少一个目标地块区域,其中,所述障碍因子包括:至少一个等级的障碍因子,每个等级中包括至少一个维度的障碍因子,相同等级下的障碍因子的改造难易程度相同。
可选地,所述根据各所述地块区域的耦合协调度以及各所述地块区域对应的障碍因子的值,确定所述待规划区域中的至少一个目标地块区域,包括:
根据各所述地块区域的耦合协调度,确定所述待规划区域中的多个参考地块区域;
根据各所述参考地块区域的障碍因子的值,确定所述至少一个目标地块区域。
可选地,所述根据各所述参考地块区域的障碍因子的值,确定所述至少一个目标地块区域,包括:
根据各所述参考地块区域在各等级下的各障碍因子的值以及各等级对应的权重值,确定所述至少一个目标地块区域。
可选地,所述根据所述适宜性判定结果和所述稳定性判定结果,确定各所述地块区域的耦合协调度,包括:
根据所述适宜性判定结果和所述稳定性判定结果,分别确定各所述地块区域的耦合度以及协调指数;
根据各所述地块区域的耦合度以及协调指数,确定各所述地块区域的耦合协调度。
可选地,所述基于预设的建设适宜性指标,确定各所述地块区域的适宜性判定结果,包括:
根据各建设适宜性指标在各所述地块区域的标准化值以及各建设适宜性指标的权重,确定各所述地块区域的适宜性判定结果。
可选地,所述基于预设的建设稳定性指标,确定各所述地块区域的稳定性判定结果,包括:
根据各建设稳定性指标在各所述地块区域的标准化值以及各建设稳定性指标的权重,确定各所述地块区域的稳定性判定结果。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农田规划处理装置,应用于电子设备,所述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待规划区域的位置信息;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待规划区域的位置信息,确定所述待规划区域中所包括的多个地块区域;
第二确定模块,用于基于预设的建设适宜性指标,确定各所述地块区域的适宜性判定结果;
第三确定模块,用于基于预设的建设稳定性指标,确定各所述地块区域的稳定性判定结果;
第四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适宜性判定结果和所述稳定性判定结果,确定各所述地块区域的耦合协调度,所述耦合协调度用于表征所述地块区域被建设为目标农田的适合程度;
第五确定模块,用于根据各所述地块区域的耦合协调度,确定所述待规划区域中的至少一个目标地块区域,各所述目标地块区域用于组合建设所述目标农田。
可选地,第五确定模块具体用于根据各所述地块区域的耦合协调度以及各所述地块区域对应的障碍因子的值,确定所述待规划区域中的至少一个目标地块区域,其中,所述障碍因子包括:至少一个等级的障碍因子,每个等级中包括至少一个维度的障碍因子,相同等级下的障碍因子的改造难易程度相同。
可选地,第五确定模块具体用于根据各所述地块区域的耦合协调度,确定所述待规划区域中的多个参考地块区域,根据各所述参考地块区域的障碍因子的值,确定所述至少一个目标地块区域。
可选地,第五确定模块具体用于根据各所述参考地块区域在各等级下的各障碍因子的值以及各等级对应的权重值,确定所述至少一个目标地块区域。
可选地,第四确定模块具体用于根据所述适宜性判定结果和所述稳定性判定结果,分别确定各所述地块区域的耦合度以及协调指数,根据各所述地块区域的耦合度以及协调指数,确定各所述地块区域的耦合协调度。
可选地,第二确定模块具体用于根据各建设适宜性指标在各所述地块区域的标准化值以及各建设适宜性指标的权重,确定各所述地块区域的适宜性判定结果。
可选地,第三确定模块具体用于根据各建设稳定性指标在各所述地块区域的标准化值以及各建设稳定性指标的权重,确定各所述地块区域的稳定性判定结果。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通信接口、存储器和通信总线,其中,所述处理器、所述通信接口、所述存储器通过所述通信总线完成相互间的通信;
所述存储器,用于存放计算机程序;
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上所存放的程序时,实现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优化区域规划方法的步骤。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内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优化区域规划方法的步骤。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农田规划处理方法,应用于电子设备,所述方法包括:获取待规划区域的位置信息;根据所述待规划区域的位置信息,确定所述待规划区域中所包括的多个地块区域;基于预设的建设适宜性指标,确定各所述地块区域的适宜性判定结果;基于预设的建设稳定性指标,确定各所述地块区域的稳定性判定结果;根据所述适宜性判定结果和所述稳定性判定结果,确定各所述地块区域的耦合协调度,所述耦合协调度用于表征所述地块区域被建设为目标农田的适合程度;根据各所述地块区域的耦合协调度,确定所述待规划区域中的至少一个目标地块区域,各所述目标地块区域用于组合建设所述目标农田。该农田规划处理方法考虑了空间稳定性,将规划农田的建设适宜性和空间稳定性相结合确定目标地块区域,提高了目标农田的空间稳定性,避免造成建设投入的浪费。并根据目标地块区域包含的障碍因子的改造难易程度,明确不同区域的农田的改造重点和方向。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农田规划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农田规划处理方法的划分农田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农田规划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农田规划,可以指针对可以规划为高标准农田的地域,例如某个城市中,使用特定的方式选择出其中的某些地块并将这些地块规划为高标准农田。目前在进行农田规划时,仅从立地条件、农田基础设施、自然灾害等方面进行考虑,以选择出最适合规划为高标准农田的地块区域。然而,利用目前的方式所规划的农田仅在适宜性上满足高标准农田的要求,而事实上,除了适宜性之外,稳定性也属于高标准农田建设时的核心因素,例如,如果某个地块区域在未来某段时间内可能被征用以用于其他用途,则该地块区域的稳定性较低。而且对于未达到高标准农田要求的建设农田需要进行改造,需要明确不同区域的建设农田的改造重点和方向。目前的农田规划方式由于未考虑空间稳定性和改造难易程度,因此,使用目前的农田规划方式所确定的农田存在空间稳定性和不同区域的农田的改造重点和方向不明晰问题。
本申请基于上述的问题,提出一种农田规划处理方法,通过在农田规划时结合适宜性和稳定性,使得所规划出的农田同时满足适宜性和稳定性的要求,从而极大提升农田的空间稳定性,避免造成建设投入的浪费,并根据农田包含的障碍因子的改造难易程度,明确不同区域的农田的改造重点和方向。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农田规划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方法可以应用于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可以为任何具有计算机处理能力的设备,例如,台式电脑、服务器等。如图1所示,该方法包括:
S101、获取待规划区域的位置信息。
可选地,上述待规划区域可以指允许规划为农田的区域。示例性的,上述待规划区域可以为一个城镇、一个乡村等区域范围。上述待规划区域可以预先基于农田规划项目的背景等信息获得。
可选地,在获知上述待规划区域之后,可以通过查询地图以及查询待规划区域的国土空间规划信息等方式,获取到待规划区域的位置信息。
可选地,上述待规划区域的位置信息例如可以包括:经纬度信息、地图信息、耕地图斑等。其中,耕地图斑可以指将地貌、土地利用类型基本相同,水土流失类型基本一致的土地地块分为一类,为一类地块区域,将不同类型的地块区域标注到地形图上就形成了图斑,如平原小麦、玉米划分为一类地块区域,城镇为一类地块区域,山地树林为另一类地块区域。
S102、根据待规划区域的位置信息,确定待规划区域中所包括的多个地块区域。
可选地,根据待规划区域的耕地图斑信息,将待规划区域区域划分为多个地块区域。示例性的,某个城镇为待规划区域,将该区域根据当地图斑信息,划分为带有不同数字的地块区域,如图2所示。
S103、基于预设的建设适宜性指标,确定各地块区域的适宜性判定结果。
可选地,预设的建设适宜性指标可分为土壤条件、立地条件、基础设置条件、生态景观条件,其中,土壤条件包括:表层土壤质地、有效土层厚度、土壤有机质含量、ph值、土壤污染程度;立地条件包括:坡度;基础设置条件包括:排水条件、灌溉保证率、林网密度、田间道路通达度;生态景观条件包括:集中连片程度、田块规模、斑块形状指数。
示例性的,可以基于上述各种建设适宜性指标,获取这些建设适宜性指标在各地块区域内对应的实际指标值,并基于这些实际指标值按照预设算法进行计算,从而可以得到各地块区域的适宜性判定结果。
具体地,根据有效土层厚度、有机质含量、ph值和土壤污染程度综合确定土壤条件,土壤条件的实际值a在[90,100)区间为优,在[80,90)区间为良,在[60,80)区间为一般,在[50,60)区间为差;立地条件的实际值b=100- 坡度,一般田块坡度一般在15°以内;基础设置条件的实际值c=0.5*(灌溉条件α+道路通达度β),其中α、β分别取值在[90,100)区间为优,在[80,90) 区间为良好,在[70,80)区间为一般,在[60,70)区间为基本满足,在[50,60) 区间为不满足;生态景观条件的实际值
Figure BDA0003094820890000091
(集中连片程度j+田块规模g+ 图斑形状指数x),其中j、g、x取值在[85,100)区间为优,在[70,85)区间为一般,在[60,7)区间为基本满足,在(0,60)区间为不满足。可以根据公式 S=0.2a+0.3b+0.3c+0.2d求得各地块区域的适宜性判定结果。
其中,各地块区域的适宜性判定结果可以用来表示地块区域是否适宜建设为高标准农田,其中适宜性是指土壤适合农作物生长,水资源有保障,具备建设所需的水利、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区域相对集中连片等。
S104、基于预设的建设稳定性指标,确定各地块区域的稳定性判定结果。
可选地,预设的建设稳定性指标可分为区位条件、便利程度、规划约束、生态状况,其中,区位条件包括:与县城的距离、与产业集聚区间的距离、与主干道间距离、与乡镇间距离、与农村居民点的距离;便利程度包括:相邻地类适宜性;规划约束包括:土地规划、城市规划;生态状况包括:生态控制、地质灾害隐患。
示例性的,可以基于上述各种建设稳定性指标,获取这些建设稳定性指标在各地块区域内对应的实际指标值,并基于这些实际指标值按照预设算法进行计算,从而可以得到各地块区域的稳定性判定结果。
具体地,区位条件的实际值A在[0.85,1)区间为好,在[0.7,0.85)为较好,在[0.6,0.7)为一般,在(0,0.6)为不好,取值为0;便利程度的实际值B在[0.8,1) 区间为适宜0.8-1,在[0.6,0.8)区间为基本适宜,在(0,0.6)为不适宜,取值为 0;规划约束的实际值C在完全符合规划时取为1,不符合规划时取为0;生态状况的实际值D在非态红线区和地质灾害区取为1,生态红线或地质灾害区取为0。可以根据公式F=A*B*C*D求得各地块区域的稳定性判定结果。
其中,各地块区域的稳定性判定结果可以用来表示地块区域建设为高标准农田的稳定性,其中稳定性是指部分新建的高标准农田是否在未来可能被征用以用于其他用途,或者高标准农田周边的工厂、生活垃圾等污染资源是否会对高标准农田产生一定程度的污染等。
S105、根据适宜性判定结果和稳定性判定结果,确定各地块区域的耦合协调度,耦合协调度用于表征地块区域被建设为目标农田的适合程度。
可选地,根据各地块区域预设的适宜性指标的适宜性判定结果和预设的稳定性指标的稳定性判定结果,可以利用公式K=A*B*(0.2a+0.3b+ 0.3c+0.2d)*C*D求得耦合协调度,其中,K为耦合协调度,a、b、c、d 分别为适宜性指标中的土壤条件、立地条件、基础设施条件、生态景观条件的值,A、B、C、D分别为稳定性指标中的区位条件、便利程度、规划约束、生态状况的值。
可选地,耦合协调度是用来表征地块区域被建设为目标农田的适合程度的,其中目标农田可以为高标准农田,即土地平整、相对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电配套、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划定为永久基本农田的耕地。
可选地,高标准农田建设既要考虑耕地的适宜性,又要考虑耕地的稳定性,不同区域高标准农田建设适宜度和稳定度不同,二者的耦合协调程度则会影响到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质量,适宜度和稳定度越高,耦合协调关系越优良,就越适宜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
示例性的,耦合协调度在[0.92,1)区间内表示该地块区域为非常适宜建设高标准农田,在[0.87,0.92)区间内为较适宜建设高标准农田,在[0.80,0.87) 区间内为较难建设高标准农田,在(0,0.80)区间内为不适宜建设高标准农田。
S106、根据各地块区域的耦合协调度,确定待规划区域中的至少一个目标地块区域,各目标地块区域用于组合建设目标农田。
可选地,目标地块区域可以是符合建设高标准农田要求的区域,即根据上述步骤计算待规划区域的各地块区域的耦合协调度,将耦和协调度大的区域作为目标地块区域,将这些目标地块区域或者能够相对集中连片的目标地块区域挑选出来,用来建设目标农田。示例性的,地块区域的耦合协调度大于0.87值的都可以作为目标地块区域。
可选地,利用热点分析工具,根据各地块区域的耦合协调度,分析各地块区域的聚集程度,即获得高聚类值/低聚类值要素在区域空间上发生聚类的位置。热点区的聚类值为正,且聚类值越高的地块区域说明该地块区域越适合作为目标地块区域,将这些目标地块区域或者能够相对集中连片的目标地块区域挑选出来,用来建设目标农田。
可选地,根据各地快区域的耦合协调度选择目标地块区域,即考虑了空间适宜性又考虑了空间稳定性,使得选择结果可靠性强,并且直接用各地块区域的耦合协调度来选择目标区域,使得操作过程方便,快捷。
综上所述,在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农田规划处理方法,采用图斑将待规划区域划分为多个地块区域,然后对各地块区域分别进行适宜性评价和稳定性评价得到适宜性判定结果和稳定性判定结果,再将适宜性判定结果和稳定性判定结果耦合,得到各地块区域的耦合协调度,通过耦合协调度选出适合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地块区域。该农田规划处理方法考虑了空间稳定性,将规划农田的建设适宜性和空间稳定性相结合确定出适合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区域,提高了高标准农田的空间稳定性。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上述步骤S106中根据各地块区域的耦合协调度,确定待规划区域中的至少一个目标地块区域可以包括:
根据各地块区域的耦合协调度以及各地块区域对应的障碍因子的值,确定待规划区域中的至少一个目标地块区域,其中,障碍因子包括:至少一个等级的障碍因子,每个等级中包括至少一个维度的障碍因子,相同等级下的障碍因子的改造难易程度相同。
可选地,在选择待规划区域的至少一个目标地块区域时,除了根据各地块区域的耦合协调度来选择,还根据各地块区域对应的障碍因子的值来选择。其中,障碍因子包括步骤S103中的建设适宜性指标中包含的指标和步骤S104中的建设稳定性指标中包含的指标,各地块区域至少包括上述一种指标。各地块区域对应的障碍因子的值是各地块区域包括的指标的实际值。
可选地,障碍因子可以根据其改造难易程度分等级,等级越高,改造难易程度越高,同一等级的障碍因子的难易程度相同,即它们的维度相同。考虑各地块区域对应的障碍因子的改造难易程度,明确不同地块区域改造的重点和方向,即某地块区域可以根据该地块区域包含的障碍因子去改造该。示例性的,若某地块区域的障碍因子包含排水条件和田间道路通达度,则在改造该地块区域时重点改造排水条件和田间道路通达度。
具体地,可以根据障碍因子的改造难易程度的权重值将障碍因子分等级,改造难易程度的权重值在[0.8,1)区间内为一级指标,改造难易程度的权重值在[0.5,0.8)区间内为二级指标,改造难易程度的权重值在(0,0.5)区间内为三级指标,其中空间稳定性可以认为权重值为0,因为空间稳定性为不可改造的因素。示例性的,下表1为障碍因子的等级表。
表1
Figure BDA0003094820890000131
Figure BDA0003094820890000141
可选地,根据各地块区域的耦合协调度以及各地块区域对应的障碍因子的值,确定待规划区域中的至少一个目标地块区域可以包括:
根据各地块区域的耦合协调度,确定待规划区域中的多个参考地块区域;根据各参考地块区域的障碍因子的值,确定至少一个目标地块区域。
可选地,根据各参考地块区域的障碍因子的值,确定至少一个目标地块区域可以包括:
根据各参考地块区域在各等级下的各障碍因子的值以及各等级对应的权重值,确定至少一个目标地块区域。
可选地,利用热点分析工具,根据各地块区域的耦合协调度,选出热点区聚类值较高的地块区域,将这些区域作为参考地块区域,然后,将各参考地块区域包括的障碍因子的值和其对应的等级的权重值乘积相加,得到各参考地块区域的综合障碍因子值,综合障碍因子值越大,表明该地块区域越适合建设高标准农田,即被选为目标地块区域。
具体地,上述根据改造难易程度的权重值将指标划分成的三个等级,改造难易程度的权重值在[0.8,1)区间的等级对应的权重值为0.9,改造难易程度的权重值在[0.5,0.8)区间的等级对应的权重值为0.65,改造难易程度的权重值在(0,0.5)区间的等级对应的权重值为0.25。
可选地,综合考虑高标准农田建设实际要求,根据障碍因子的改造难以程度,对障碍因子从高到低进行排序并赋值,然后计算各地块区域的综合障碍因子值,其中综合障碍因子值为地块区域包括的障碍因子的赋值之和。示例性的,下表2为障碍因子排序并赋值的一种实施例,利用公式
Figure BDA0003094820890000151
计算综合障碍因子值。
需说明的是,地块区域存在相关障碍因素,则对其如下表赋值,若不存在相关障碍因素,则赋值为0。综合障碍因子值Z越小表明越适宜建设高标准农田,即作为目标地块区域,相反则不适宜作为目标地块区域。具体的,将Z小于等于20的地块区域作为目标地块区域。
表2
Figure BDA0003094820890000152
可选地,上述步骤S105中根据适宜性判定结果和稳定性判定结果,确定各地块区域的耦合协调度可以包括:
根据适宜性判定结果和稳定性判定结果,分别确定各地块区域的耦合度以及协调指数;根据各地块区域的耦合度以及协调指数,确定各地块区域的耦合协调度。
可选地,将每个地块区域的适宜性判定结果和稳定性判定结果结合得到各地块区域的耦合协调度的程序计算思路如下:
根据下述公式(1)计算出耦和度,
Figure BDA0003094820890000161
其中,Si为地块区域i的适宜性判定结果,Fi为地块区域i的稳定性判定结果,Ci为地块区域i的耦合度。
进而,根据下述公式(2)计算出协调指数,
Ti=αSi+βFi (2)
其中α=β=0.5为待定系数,Ti为地块区域i的协调指数。
最后,根据下述公式(3)计算出耦和值,
Figure BDA0003094820890000162
其中Di为地块区域i的耦合协调度。
可选地,上述步骤S103中基于预设的建设适宜性指标,确定各地块区域的适宜性判定结果可以包括:
根据各建设适宜性指标在各地块区域的标准化值以及各建设适宜性指标的权重,确定各地块区域的适宜性判定结果。
可选地,适宜性判定结果的计算公式可以为
Figure BDA0003094820890000163
其中, Si表示地块区域i的适宜性判定结果,n是上述预设的建设适宜性指标数量, Iij表示地块区域i的预设的建设适宜性指标的第j个指标的标准化值,Wj表示预设的建设适宜性指标的第j个指标的权重。
可选地,上述步骤S104中基于预设的建设稳定性指标,确定各地块区域的稳定性判定结果,包括:
根据各建设稳定性指标在各地块区域的标准化值以及各建设稳定性指标的权重,确定各地块区域的稳定性判定结果。
可选地,稳定性判定结果的计算公式可以为
Figure BDA0003094820890000171
其中, Fi表示地块区域i的稳定性判定结果,m是上述预设的建设稳定性指标数量, Lij表示地块区域i的预设的建设稳定性指标的第j个指标的标准化值,Rj表示预设的建设稳定性指标的第j个指标的权重。
具体地,各地块区域的指标的标准化值可以通过线性比例法和赋值法得到,其中线性比例变化法可以将正、负向指标都转化为正向指标,正向指标的标准化值
Figure BDA0003094820890000172
逆向指标的标准化值
Figure BDA0003094820890000173
其中yij为地块区域i的第j个指标的标准化值,xij为地块区域i的第j个指标的实际值,max(xj)、min(xj)为第j个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赋值法是将指标在一定区间范围内变化或者属性不同的指标归为一类,将这些指标值划分为若干区段或者若干类,在一定区段内或者一个类型时赋予相同的分值。各地块区域的指标的权重可以通过层次分析法得到。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农田规划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该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301,用于获取待规划区域的位置信息;
第一确定模块302,用于根据待规划区域的位置信息,确定待规划区域中所包括的多个地块区域;
第二确定模块303,用于基于预设的建设适宜性指标,确定各地块区域的适宜性判定结果;
第三确定模块304,用于基于预设的建设稳定性指标,确定各地块区域的稳定性判定结果;
第四确定模块305,用于根据适宜性判定结果和稳定性判定结果,确定各地块区域的耦合协调度,耦合协调度用于表征地块区域被建设为目标农田的适合程度;
第五确定模块306,用于根据各地块区域的耦合协调度,确定待规划区域中的至少一个目标地块区域,各目标地块区域用于组合建设目标农田。
可选地,第五确定模块306具体用于根据各地块区域的耦合协调度以及各地块区域对应的障碍因子的值,确定待规划区域中的至少一个目标地块区域,其中,障碍因子包括:至少一个等级的障碍因子,每个等级中包括至少一个维度的障碍因子,相同等级下的障碍因子的改造难易程度相同。
可选地,第五确定模块306具体用于根据各地块区域的耦合协调度,确定待规划区域中的多个参考地块区域,根据各参考地块区域的障碍因子的值,确定至少一个目标地块区域。
可选地,第五确定模块306具体用于根据各参考地块区域在各等级下的各障碍因子的值以及各等级对应的权重值,确定至少一个目标地块区域。
可选地,第四确定模块305具体用于根据适宜性判定结果和稳定性判定结果,分别确定各地块区域的耦合度以及协调指数,根据各地块区域的耦合度以及协调指数,确定各地块区域的耦合协调度。
可选地,第二确定模块303具体用于根据各建设适宜性指标在各地块区域的标准化值以及各建设适宜性指标的权重,确定各地块区域的适宜性判定结果。
可选地,第三确定模块304具体用于根据各建设稳定性指标在各地块区域的标准化值以及各建设稳定性指标的权重,确定各地块区域的稳定性判定结果。
上述装置用于执行前述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其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这些模块可以是被配置成实施以上方法的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例如:一个或多个特定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简称ASIC),或,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digital singnal processor,简称DSP),或,一个或者多个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简称 FPGA)等。再如,当以上某个模块通过处理元件调度程序代码的形式实现时,该处理元件可以是通用处理器,例如中央处理器(CentralProcessing Unit,简称CPU)或其它可以调用程序代码的处理器。再如,这些模块可以集成在一起,以片上系统(system-on-a-chip,简称SOC)的形式实现。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示意图,该装置可以集成于终端设备或者终端设备的芯片,该终端可以是具备数据处理功能的计算设备。
该装置包括:处理器401、存储器402。
存储器402用于存储程序,处理器401调用存储器402存储的程序,以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具体实现方式和技术效果类似,这里不再赘述。
可选地,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程序产品,例如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程序,该程序在被处理器执行时用于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硬件加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上述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的集成的单元,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上述软件功能单元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或处理器(英文:processor)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英文: Read-Only Memory,简称:ROM)、随机存取存储器(英文:Random Access Memory,简称: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Claims (10)

1.一种农田规划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电子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待规划区域的位置信息;
根据所述待规划区域的位置信息,确定所述待规划区域中所包括的多个地块区域;
基于预设的建设适宜性指标,确定各所述地块区域的适宜性判定结果;
基于预设的建设稳定性指标,确定各所述地块区域的稳定性判定结果;
根据所述适宜性判定结果和所述稳定性判定结果,确定各所述地块区域的耦合协调度,所述耦合协调度用于表征所述地块区域被建设为目标农田的适合程度;
根据各所述地块区域的耦合协调度,确定所述待规划区域中的至少一个目标地块区域,各所述目标地块区域用于组合建设所述目标农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各所述地块区域的耦合协调度,确定所述待规划区域中的至少一个目标地块区域,包括:
根据各所述地块区域的耦合协调度以及各所述地块区域对应的障碍因子的值,确定所述待规划区域中的至少一个目标地块区域,其中,所述障碍因子包括:至少一个等级的障碍因子,每个等级中包括至少一个维度的障碍因子,相同等级下的障碍因子的改造难易程度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各所述地块区域的耦合协调度以及各所述地块区域对应的障碍因子的值,确定所述待规划区域中的至少一个目标地块区域,包括:
根据各所述地块区域的耦合协调度,确定所述待规划区域中的多个参考地块区域;
根据各所述参考地块区域的障碍因子的值,确定所述至少一个目标地块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各所述参考地块区域的障碍因子的值,确定所述至少一个目标地块区域,包括:
根据各所述参考地块区域在各等级下的各障碍因子的值以及各等级对应的权重值,确定所述至少一个目标地块区域。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适宜性判定结果和所述稳定性判定结果,确定各所述地块区域的耦合协调度,包括:
根据所述适宜性判定结果和所述稳定性判定结果,分别确定各所述地块区域的耦合度以及协调指数;
根据各所述地块区域的耦合度以及协调指数,确定各所述地块区域的耦合协调度。
6.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预设的建设适宜性指标,确定各所述地块区域的适宜性判定结果,包括:
根据各建设适宜性指标在各所述地块区域的标准化值以及各建设适宜性指标的权重,确定各所述地块区域的适宜性判定结果。
7.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预设的建设稳定性指标,确定各所述地块区域的稳定性判定结果,包括:
根据各建设稳定性指标在各所述地块区域的标准化值以及各建设稳定性指标的权重,确定各所述地块区域的稳定性判定结果。
8.一种农田规划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电子设备,所述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待规划区域的位置信息;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待规划区域的位置信息,确定所述待规划区域中所包括的多个地块区域;
第二确定模块,用于基于预设的建设适宜性指标,确定各所述地块区域的适宜性判定结果;
第三确定模块,用于基于预设的建设稳定性指标,确定各所述地块区域的稳定性判定结果;
第四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适宜性判定结果和所述稳定性判定结果,确定各所述地块区域的耦合协调度,所述耦合协调度用于表征所述地块区域被建设为目标农田的适合程度;
第五确定模块,用于根据各所述地块区域的耦合协调度,确定所述待规划区域中的至少一个目标地块区域,各所述目标地块区域用于组合建设所述目标农田。
9.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通信接口、存储器和通信总线,其中,所述处理器、所述通信接口、所述存储器通过所述通信总线完成相互间的通信;
所述存储器,用于存放计算机程序;
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上所存放的程序时,实现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内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CN202110611199.1A 2021-06-01 2021-06-01 农田规划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336189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611199.1A CN113361899A (zh) 2021-06-01 2021-06-01 农田规划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611199.1A CN113361899A (zh) 2021-06-01 2021-06-01 农田规划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61899A true CN113361899A (zh) 2021-09-07

Family

ID=775310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611199.1A Pending CN113361899A (zh) 2021-06-01 2021-06-01 农田规划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361899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91761A (zh) * 2021-11-24 2022-02-25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种养空间优化方法及装置
CN117669815A (zh) * 2023-12-05 2024-03-08 湖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一种森林康养基地建设的优化方法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548278A (zh) * 2016-10-25 2017-03-29 河南理工大学 一种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区优选自动化计算方法
CN107103305A (zh) * 2017-05-03 2017-08-29 西安科技大学 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高标准农田识别方法
CN107886216A (zh) * 2017-10-12 2018-04-06 天津大学 一种基于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的土地承载力分析方法
CN110298520A (zh) * 2018-03-21 2019-10-01 重庆师范大学 一种农田建设难度确定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548278A (zh) * 2016-10-25 2017-03-29 河南理工大学 一种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区优选自动化计算方法
CN107103305A (zh) * 2017-05-03 2017-08-29 西安科技大学 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高标准农田识别方法
CN107886216A (zh) * 2017-10-12 2018-04-06 天津大学 一种基于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的土地承载力分析方法
CN110298520A (zh) * 2018-03-21 2019-10-01 重庆师范大学 一种农田建设难度确定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孙茜;牛海鹏;雷国平;赵玉领;张捍卫;张合兵;: "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划定与项目区选址研究", 农业机械学报, no. 12, pages 342 - 351 *
赵素霞;牛海鹏;张合兵;张小虎;: "高标准农田建设中耕地空间稳定性评价研究", 农业机械学报, no. 07, pages 126 - 133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91761A (zh) * 2021-11-24 2022-02-25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种养空间优化方法及装置
CN117669815A (zh) * 2023-12-05 2024-03-08 湖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一种森林康养基地建设的优化方法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Dai et al. Integrating the MCR and DOI models to construct an ecological security network for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around Poyang Lake, China
Sánchez-Lozano et al. GIS-based photovoltaic solar farms site selection using ELECTRE-TRI: Evaluating the case for Torre Pacheco, Murcia, Southeast of Spain
Yu et al. Spatial restructuring and land consolidation of urban-rural settlement in mountainous areas based on ecological niche perspective
Xu et al. Combining AHP with GIS in synthetic evaluation of environmental suitability for living in China's 35 major cities
CN109102193A (zh) 地理设计生态红线划定与管理系统及数据库、评价模型
CN106355334A (zh) 农田建设区域判定方法
CN102360458A (zh) 一种移民安置区选择模糊评价方法
CN113361899A (zh) 农田规划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Yuan et al. Regional land-use allocation using a coupled MAS and GA model: From local simulation to global optimization, a case study in Caidian District, Wuhan, China
CN110298520A (zh) 一种农田建设难度确定方法
Zhou et al. Linking ecosystem services and circuit theory to identify priority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areas from an ecological network perspective
Tian et al. Suburban identification based on multi-source data and landscape analysis of its construction land: A case study of Jiangsu Province, China
Yang et al. Layout optimization and multi-scenarios for land use: An empirical study of production-living-ecological space in the Lanzhou-Xining City Cluster, China
Weerakoon Suitability analysis for urban agriculture using GIS and multi-criteria evaluation
CN111798032B (zh) 支撑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的精细化网格评价方法
CN113887974A (zh) 一种基于多源时空数据集成的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方法
Ma et al. Investigating the urban–rural integrated town development strategy on the basis of the study of rural forms in Nantong, China
CN101599142A (zh) 基于空间数据场的土地评价指标分类量化方法
Cai et al. Modeling the trade-offs between urban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process based on landscape multi-functionality and regional ecological networks
CN116976692A (zh) 一种基于适应性循环路径的传统村落分类分区保护控制方法
CN115062682A (zh) 目标功能区标识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设备
Ma et al. Understanding the spatiality of the rural poor's livelihoods in Northeast China: Geographical context, location and urban hierarchy
Tian et al. Suburban sprawl measurement and landscape analysis of cropland and ecological land: A case study of Jiangsu Province, China
Mubea et al. Spatial effects of varying model coefficients in urban growth modeling in Nairobi, Kenya
CN115293664B (zh) 基于gis的干旱绿洲县级农牧业生产适宜性细化评价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