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355955B - 富水地层轨道交通结构减振方法 - Google Patents

富水地层轨道交通结构减振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355955B
CN113355955B CN202110424097.9A CN202110424097A CN113355955B CN 113355955 B CN113355955 B CN 113355955B CN 202110424097 A CN202110424097 A CN 202110424097A CN 113355955 B CN113355955 B CN 11335595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il transit
pile
vibration
water
type suppor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42409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355955A (zh
Inventor
夏瑞萌
娄海成
曾德光
郑杰
陈润发
李明
高楠
范齐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Urban Construction Design and Development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Urban Construction Design and Development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Urban Construction Design and Development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Urban Construction Design and Development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424097.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355955B/zh
Publication of CN1133559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559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35595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5595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BPERMANENT WAY; PERMANENT-WAY TOOLS; MACHINES FOR MAKING RAILWAYS OF ALL KINDS
    • E01B19/00Protection of permanent way against development of dust or against the effect of wind, sun, frost, or corrosion; Means to reduce development of noise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31/00Protective arrangements for foundations or foundation structures; Ground foundation measures for protecting the soil or the subsoil water, e.g. preventing or counteracting oil pollution
    • E02D31/08Protective arrangements for foundations or foundation structures; Ground foundation measures for protecting the soil or the subsoil water, e.g. preventing or counteracting oil pollution against transmission of vibrations or movements in the foundation soi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Paleontolog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oundations (AREA)

Abstract

一种富水地层轨道交通结构减振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由地面施作桩墙式支护结构;步骤二:在轨道交通结构的结构柱及侧墙的下方设置桩基础;步骤三:开挖基坑,将基坑内的桩基础与轨道交通结构的结构底板连接;步骤四:在轨道交通结构的结构底板下皮下方铺设草垫;步骤五:在草垫的上方形成结构底板;步骤六:完成轨道交通结构,然后回填覆土,轨道交通结构与桩墙式支护结构间在稳定地下水位以下留有一定的间隔距离,在稳定地下水位下,两者之间形成填充地下水,稳定地下水位以上两者之间形成橡胶混凝土回填层;由此,本发明能促进轨道交通综合减振技术的发展,弥补现有轨道交通减振过度依赖轨道减振、减振方法单一、减振效果存在瓶颈、轨道交通结构本身未实现结构减振设计的问题,可有效降低轨道交通振害影响。

Description

富水地层轨道交通结构减振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轨道交通减振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富水地层轨道交通结构减振方法。
背景技术
轨道交通因可以解决城市的道路堵塞与空气污染等问题,同时具备能耗低、快捷方便准时的优点,在全世界范围得到大力发展。在我国,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及城镇化进程的加速,轨道交通在我国取得了迅猛的发展,目前我国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已位居世界首位,并远超第二名。随着运营里程的增加及运营经验的积累,轨道交通引起的环境振动问题日益突出。高速运行中车辆与轨道的相互作用产生振动,通过结构传递到周围的地层并经过地层向四周传播,或直接传给相连接的结构,激励附近地下结构或地面建筑物产生振动,从而对建筑物的结构安全以及建筑物内居民的工作和生活产生影响。因振动问题影响的复杂性,国际上已经把振动同大气污染共同列为七大环境公害。如日本的《公害对策基本法》规定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限制振动强度,而且在日本《限制振动法》中,对轨道交通振动提出严格的要求以保护生活环境和人民的健康。轨道交通振动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轨道交通运营时长为365天/年,16~18小时/天,对沿线环境有着持续性的影响。
(2)轨道交通引发的振动降低了沿线居民的生活品质,影响了居民的生理与心理健康,轨道交通振动经土体传播到地表后的频率主要在0~200Hz,集中在20Hz左右。根据《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与《机械振动与冲击人体暴露在全身振动的评价》等规范,影响人体舒适与健康的振动频率范围为0.5Hz~80Hz,因此长期处于轨道交通振动环境内的居民会因振动强度的不同而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居民一旦感受到振动,就易产生心情烦躁、心理失衡等不良反应,工作效率也会随之下降,从而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
(3)轨道交通振动影响沿线建筑的安全,轨道交通产生的振动激励附近地下结构或地面建筑物产生振动,长期作用下建筑物(尤其是古建筑)将产生动力疲劳和应力集中,降低结构薄弱部位的耐久性,减少建筑的使用年限,甚至引起建筑局部或整体的动力失稳与损坏,如墙体开裂、地基液化或基础不均匀沉降,最终导致建筑物倾斜与倒塌。例如:捷克轨道交通附近砖石结构的古建筑因轨道交通振动而产生裂缝,其中布拉格、哈斯特帕斯和霍索夫等地甚至发生了由于裂缝不断扩大导致古教堂倒塌的恶性事件。北京地铁3号线、6号线、8号线、16号线等多条线路为确保古建筑不发生损伤而被迫改线;在广州、西安等古老城市,为了绕避这类环境振动敏感建筑而被迫调整路网的案例比比皆是。
(4)轨道交通振动影响沿线精密仪器与设备的正常工作,精密仪器对环境振动的要求较高,《电子工业防微振工程技术规范》中规定精密仪器的振动速度允许值为0.05mm/s^2,其中纳米研发装置的允许值仅为0.178*10-3mm/s^2。根据西南大学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北京工业大学联合调查发现:当列车运行时速为80km/h速度时,距离轨道中心线50m的地表振动加速度可达50mm/s^2,远大于精密仪器的振动要求。环境振动将引起仪器读数不准,并且造成机械疲劳与磨耗,进而引发事故。例如:当环境振动加速度大于0.314mm/s^2时,电子显微镜将无法使用,灵敏继电器将失效,精密机床的工作精度将下降,车床的刀具使用寿命将减小。环境振动过大甚至会导致零件变形过大而断裂,机械设备发生破坏,从而造成重大事故。
根据北京交通大学调查发现:近十余年形成的密集轨道交通网络,使得北京市区距离轨道交通100m以内的环境振动水平在短期内提高了近20dB。随着城市轨道交通路网的加密,轨道线路走向与埋深设计将更加难以绕避环境振动敏感点;最终导致新的轨道交通线路开通运行后,社会对轨道交通振动的投诉迅速增多。国家对轨道交通振动的危害越来越重视,国务院2019年9月印发实施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中明确要求降低交通沿线噪声、振动;因此解决轨道交通振动问题刻不容缓。
而目前,轨道交通减振控制的现状较为多样话,是一项综合减振技术,涉及车辆、轨道及结构减振多个途径,在《现代轨道交通工程科技前沿与挑战》中翟婉明院士指出轨道交通引起的振动与诸多因素有关,如车辆状况、轨道条件、结构形式与地质条件等,因此,其减振应该从系统的角度进行综合整治;在《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环境振动影响的研究现况》中,刘维宁教授等业内专家认为减少或控制城市轨道交通振动的负面影响是一个综合性工程。所以经过行业多年研究与总结:轨道交通减振应该从车辆、轨道、结构多方面入手,形成综合减振体系。
目前国内外轨道交通减振措施如下:
1)车辆减振,目前国内外轨道列车主要在转向架内设置减振器,阻碍振动传递到车体并减小振动,通过改善车体的连接装置抑制纵向振动的传递与扩大,包含:(a)转向架减振设置,一系悬挂系统设置的轴向弹簧与一系垂向减振器和二系悬挂系统内设置的空气弹簧、二系横向减振器与抗蛇形减振器共同组成车辆的减振系统,其能够减小轨道交通振动对车辆与车内乘客的影响。列车通过调整一系悬挂与二系悬挂的刚度与阻尼系数优化车体减振效果,保证了列车的平稳运行并减小轨道交通振动。(b)车体连接减振设置:列车通过密接式车钩减小车体的纵向连接间隙,抑制车体的纵向冲动,提高列车的纵向舒适性和安全性;并且通过增加缓冲装置(弹性胶泥缓冲器或橡胶结构缓冲器)、车端减振装置与车间纵向减振器减小车体的纵向振动。此外列车通过可变阻尼减振器改善尾车的横向振动,抑制尾车的振动扩大效应。
2)轨道减振,目前国内外主要在钢轨、扣件、轨枕与道床板方面进行轨道减振设计与应用。其中,钢轨是在轨道通过重型(60kg/m)无缝钢轨提升钢轨质量与厚度,进而降低钢轨自振频率与腹板振动;通过定期打磨钢轨,保持轨面平顺度,降低轮轨相互作用;减振扣件是轨道通过在钢轨下增加弹性衬垫(多为橡胶材料等有机材料),形成弹性阻尼消耗振动能量进而产生减振降噪的效果;轨枕是轨道采用梯形轨枕实现轨枕的减振设计,其通过聚氨酯减振材料支撑梯形轨枕、达到制约轨道振动、阻碍振动传递,降低振动强度的目的;道床在目前主要采用橡胶浮置板整体道床和弹簧浮置板整体道床进行道床减振,两者通过弹性模量较小的弹簧或橡胶,与道床板形成“弹簧-质量”隔振系统,降低轨道自身振动频率进而降低轨道交通的振动强度,最终阻止振动传递到周围环境中。
3)结构减振,目前国内外结构减振只针对轨道线路的敏感建筑结构,采用水平隔振层与周期性排桩进行隔振处理;其中,水平隔振层主要通过橡胶垫层、聚氨酯垫层或者弹簧减振支座在目标建筑物的结构与基础间形成水平隔振层,进而延长建筑物的竖向自振周期,使得建筑物的自振频率降低至轨道交通振动主频的截止频率之下,最终降低轨道交通振动对建筑的激励效果;并且使用阻尼装置消耗振动能量;最终减小目标建筑在轨道交通影响下的振动;周期性排桩是通过空心桩和填土桩等桩体在目标建筑物四周形成平面周期性结构,利用周期性结构的局域共振效应与散射效应过滤特定频率的弹性波(即周期性结构的带隙特性)从而阻隔或削弱振动波的传播,减小周期性排桩后土体的振动强度,阻隔轨道交通振动对建筑的振动激励,最终实现建筑的减振目标。
目前轨道交通减振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内容,但近些年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轨道减振方面。车辆减振研究更多的是关心车辆内部乘客的舒适度,其对于沿线建构筑物的振动效果有所改善,但并未有系统的研究也不是其研究的重点。结构减振技术仅在音乐厅及高标酒店等敏感建筑中得到了应用,其非轨道交通结构设计之初给与的考虑,均因新建地面建筑对于振动较为“敏感”,或轨道交通振动因发投诉后给与的补救措施,同时这种做法并不能对全线振动进行改善。
轨道减振因其原理简单直接,近些年在轨道交通减振中得到了大规模的应用,并且一直是减振研究的热点区域。施仲衡院士在其主编的《地铁列车振动环境影响的预测、评估与控制》一书中指出:由于轨道减振措施在建设审批及管理上较为便利,地铁的管理者青睐轨道减振措施,然而轨道减振措施不是万能药,减振功能仅仅是轨道结构的附加功能。翟婉明院士在《现代轨道交通工程科技前沿与挑战》中表明:近年来的轨道交通工程设计中,一旦涉及振动噪声问题,就会在“轨道减振”上做文章,这使减振轨道的铺设比例逐年上升;然而,减振轨道并非万能,其减振效果并不理想。轨道减振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轨道交通减振应为综合减振,只采用轨道减振措施的效果有限,无法彻底解决振动问题,轨道交通振动始于轮轨的相互作用,主要受轮轨材质匹配、车辆转向架结构与参数、轮缘与钢轨接触面间的摩擦系数、车轮踏面与钢轨轨头几何形状及其匹配程度、轨道与车辆养护维修技术条件、结构尺寸与形式、结构基础形式、传播途径等诸多因素影响。单一改善轨道无法避免振动产生,并且受轨道减振机理限制,其减振效果有限。根据北京交通大学调研:高等级轨道减振措施的减振效果在15dB左右,即使采用了轨道减振措施,地表距离轨道中心线100m处依然存在振动。
2)轨道减振措施易引起钢轨异常波磨,不仅增加运营成本,而且导致减振效果下降、消失甚至导致振动增加,轨道减振普遍采用降低轨道刚度的方式。降低刚度会导致钢轨在轮轨作用下移动变位,加剧轮轨间的非正常接触,从而诱发钢轨波磨产生并加剧发展。波磨造成钢轨表面不平顺,提高车轮与钢轨的相互作用,振动强度因此也会提高,最终导致轨道减振效果降低、消失甚至导致振动加剧。根据北京4号线统计:采用减振轨道的线路,不论是直线段还是曲线段均会出现连续的波长固定为35~50mm的钢轨波磨,出现钢轨波磨的轨道长度占所有减振轨道总长的67%以上。钢轨波磨产生后减振效果随之下降,原因是减振轨道的刚度不足,所以钢轨打磨后减振效果虽短暂提升,但2个月后波磨又会再次出现,减振效果再次下降;如此循环下,轨道交通的运营将无法维系。
3)轨道减振措施使用寿命短,其材料老化降低减振效果,更换则影响轨道交通正常运营,轨道减振措施的使用年限仅为10~18年:随着时间增加,减振扣件或者浮置道床板采用的橡胶、聚氨酯等有机材料逐渐变得硬而脆,丧失弹性与阻尼,导致减振效果消失。根据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的老化试验,橡胶类有机材料减振器的使用寿命为12.36年。地铁的设计年限为100年,因此在地铁运营中,轨道减振构件需要经历5~8次更换,而地铁运营一般为18小时/天,繁忙时列车的间隔仅为2~3min,所以更换浮置道床板或者减振扣件需要暂停轨道交通的运行,阻碍轨道交通正常运营。
为此,本发明的设计者有鉴于上述缺陷,通过潜心研究和设计,综合长期多年从事相关产业的经验和成果,研究设计出一种富水地层轨道交通结构减振方法,以克服上述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富水地层轨道交通结构减振方法,促进轨道交通综合减振技术的发展,弥补现有轨道交通减振过度依赖轨道减振、减振方法单一、减振效果存在瓶颈、轨道交通结构本身未实现结构减振设计的问题,可有效降低轨道交通振害影响。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富水地层轨道交通结构减振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由地面施作桩墙式支护结构,桩墙式支护结构与轨道交通结构的侧墙保持一定的间隔距离;
步骤二:在轨道交通结构的结构柱及侧墙的下方设置桩基础,所述桩基础高于挖坑底线一定距离,顶端支撑于轨道交通结构的结构底板,使得结构底板能与坑底土体脱开一定距离,坑底土体不用承载竖向载荷,使结构底板不受土压力而仅受水浮力和列车荷载作用;
步骤三:开挖基坑,当基坑开挖至轨道交通结构的结构底板的下皮时,继续向下开挖一定距离,使得结构底板与坑底土体脱开,将基坑内的桩基础与轨道交通结构的结构底板连接;
步骤四:在轨道交通结构的结构底板下皮下方铺设草垫,作为混凝土浇筑的地膜;
步骤五:在草垫的上方绑扎结构底板的钢筋,浇筑混凝土形成结构底板;
步骤六:继续绑扎轨道交通结构剩余部分的钢筋,浇筑剩余部分的混凝土,直至轨道交通结构完成,然后回填覆土,轨道交通结构与桩墙式支护结构间在稳定地下水位以下留有一定的间隔距离,在稳定地下水位下,两者之间形成填充地下水,稳定地下水位以上两者之间形成橡胶混凝土回填层;
在上述步骤完成后,在使用初期形成第一减振结构体系,所述第一减振结构体系由轨道交通结构、桩墙式支护结构、两者之间的填充地下水的水隔振层、两者之间的橡胶混凝土回填层的橡胶隔振层和结构底板下方的草垫组成。
其中:步骤一中所述桩墙式支护结构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或型钢混凝土结构,所述桩墙式支护结构为围护桩、地下连续墙或工法桩。
其中:所述桩墙式支护结构的深度超过挖坑底线一定入土深度。
其中:步骤二中所述桩基础包含位于侧墙正下方的墙下桩基础和位于结构柱正下方的柱下桩基础。
其中:步骤三中在基坑开挖中设置多层辅助支撑。
其中:步骤四中草垫经过压实从而具备一定的承载能力后满足混凝土浇筑要求。
其中:步骤六中轨道交通结构与桩墙式支护结构间设置多层横向支撑。
其中:横向支撑设置在轨道交通结构的顶板结构、底板结构及各层板的对应位置。
其中:横向支撑与桩墙式支护结构形成严格支顶,从而保证结构在正常使用期间能抵抗地层传递过来的水土压力。
其中:在上述步骤完成后,在使用后期随着底板下方草垫的腐蚀形成第二减振结构体系,草垫腐蚀后,底板下方同样形成同侧墙外侧一样的水隔振层,由轨道交通结构、桩墙式支护结构、两者之间的填充地下水的水隔振层和两者之间的橡胶混凝土回填层的橡胶隔振层组成。
通过上述内容可知,本发明的富水地层轨道交通结构减振方法具有如下效果:
1、可实现轨道交通结构的自身减振。本减振方式在形成稳定受力结构的基础上,将水体与稳定的受力结构相结合,充分利用了天然水的耗能减振作用,使水体对振源(轨道交通结构)进行了包封,从而消耗和阻碍振动能量的传播,形成了减振结构,达到了结构减振的效果及目的。
2、本结构减振方法,充分利用了土层中水的减振优势,设计出一种受力明确,经济实用的结构减振方式,弥补现有轨道交通减振过渡依赖轨道减振、减振方法单一、减振效果存在瓶颈、轨道交通结构本身未实现结构减振设计的问题;
3、本方法相对轨道减振,不需要更换减振构件,主要利用结构形成减振系统,有耐久性好的优点。
本发明的详细内容可通过后述的说明及所附图而得到。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了本发明的富水地层轨道交通结构减振方法中步骤一的示意图。
图2显示了本发明中步骤二的示意图。
图3显示了步骤二中竖向承载的示意图。
图4显示了本发明中步骤三的示意图。
图5显示了本发明中步骤四和步骤五的示意图。
图6显示了本发明中步骤六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至图6,显示了本发明的富水地层轨道交通结构减振方法。
所述富水地层轨道交通结构减振方法可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参见图1,可按地下结构的常见施工方法由地面施作桩墙式支护结构10,所述桩墙式支护结构10的尺寸、布置方式、入土深度及配筋可按传统的支护结构方法进行设计,在平面上桩墙式支护结构10与虚线所示的轨道交通结构101的侧墙102保持一定的间隔距离a,建议该间隔距离优选为500mm。为保证桩墙式支护结构10的耐久性,其应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或型钢混凝土结构,其保护层的设置及混凝土材料配比的选择需满足结构100年受力的要求,所述桩墙式支护结构10可为围护桩、地下连续墙、工法桩或类似结构,所述桩墙式支护结构10的深度超过挖坑底线103入土深度b。
步骤二:参见图2和图3,在轨道交通结构101的结构柱及侧墙的下方设置桩基础,桩基础的施工可基于常见工艺展开,所述桩基础包含位于侧墙正下方的墙下桩基础21和位于结构柱正下方的柱下桩基础22,所述墙下桩基础21和柱下桩基础22高于挖坑底线103一定距离c,顶端支撑于轨道交通结构101的结构底板104,使得结构底板104能与坑底土体脱开一定距离,坑底土体不用承载竖向载荷,其中,桩基础按如下方式设置,
(1)桩基础需能承载轨道交通结构柱及侧墙向下传递的全部竖向荷载,即轨道交通结构自重加轨道交通结构承担的覆土自重。
(2)桩基础布设于轨道交通结构柱与侧墙下方,形成竖直向下的柱传桩及墙传桩的作用力传递体系,从而使轨道交通结构形成架立于桩基础上方的受力体系。使结构底板不受土压力而仅受水浮力和列车荷载作用。
(3)当轨道交通结构整体抗浮存在问题时,桩基础需满足抗浮力的需求。
(4)桩基的竖向承载力设计及抗浮设计需结合工程建设的边界条件进行详细的设计及受力分析。应尽量做到不增加工程造价或少增加工程造价。同时应做好底板的设计,当非抗浮工况控制,由于不承受坑底土压力,在此种方法下底板的尺寸及费用投入要小于传统设计方法,节约的费用可用于底板桩基布设。
步骤三:参见图4,按地下结构常见开挖方法开挖基坑,当基坑开挖至轨道交通结构101的结构底板104的下皮时,继续向下开挖一定距离c,使得结构底板与坑底土体脱开一段距离(建议以500mm为宜)。同时将基坑内的墙下桩基础21与柱下桩基础22与轨道交通结构的结构底板连接,在基坑开挖中设置多层辅助支撑105。
步骤四:参见图5,在轨道交通结构101的结构底板104下皮下方铺设草垫106,作为混凝土浇筑的地膜,草垫106需经过压实,从而具备一定的承载能力后满足混凝土浇筑要求。
步骤五:同样参见图5,在草垫106的上方绑扎结构底板104的钢筋,浇筑混凝土形成结构底板104。
步骤六:继续绑扎轨道交通结构101剩余部分的钢筋,浇筑剩余部分的混凝土,直至轨道交通结构101完成,然后回填覆土。防水以自防水为主。最终形成的轨道交通结构需按如下方式进行设计。
(1)轨道交通结构101与桩墙式支护结构10间在稳定地下水位以下留有一定的间隔距离a,在稳定地下水位下,两者之间形成填充地下水107,稳定地下水位可由勘察报告得出。稳定地下水位以上两者之间形成橡胶混凝土回填层109。
(2)轨道交通结构101与桩墙式支护结构10间设置多层横向支撑108,横向支撑设置在轨道交通结构101的顶板结构、底板结构及各层板的对应位置。横向支撑与桩墙式支护结构10形成严格支顶,从而保证结构(桩墙式支护结构10与轨道交通结构101形成的复合受力结构)在正常使用期间能抵抗地层传递过来的水土压力。
(3)侧墙102按承受水压力及地震作用力来考虑,不考虑其在正常使用阶段承受土压力作用,从而相比传统结构可节约结构墙的工程投资。
在上述步骤完成后,在使用初期形成第一减振结构体系,所述第一减振结构体系由轨道交通结构101+桩墙式支护结构10+两者之间的填充地下水的水隔振层+两者之间的橡胶混凝土回填层109的橡胶隔振层+结构底板下方的草垫组成。
列车车轮与轨道作用产生的振动,经轨道减振进行第一次轨道减振消减。当轨道传出的振动,首先传至结构底板;
(1)沿结构底板向地层传递的振动,由浸泡过水的草垫进行减振。
(2)沿结构底板向侧墙传递的振动,由浸泡过水的草垫+水隔振层进行减振。
当轨道传出的振动传至结构底板进而传至结构侧墙时:
(1)沿结构侧墙向地层传递的振动,由水隔振层进行减振。同时橡胶隔振层亦可起到此作用。
(2)沿结构侧墙向侧墙及板传递的振动,由附着在结构墙上填充地下水进行减振。同时橡胶混凝土回填层亦可起到此作用。
由物理学及减振科学可知,水对于振动能量有着极好的耗能作用,其作用效果优于目前常见的减振材料,从而可以极大的消减振动效应的传播,起到减振的作用。
浸泡过水的草垫,阻尼较大,亦是极佳的减振材料。
橡胶混凝土的减振效果,相比水及浸泡过水的草垫减振效果较差,但其可起到辅助减振的作用。
在上述步骤完成后,在使用后期随着底板下方草垫的腐蚀形成第二减振结构体系(草垫腐蚀后,底板下方同样形成同侧墙外侧一样的水隔振层),由轨道交通结构101+桩墙式支护结构10+两者之间的填充地下水的水隔振层+两者之间的橡胶混凝土回填层109的橡胶隔振层组成。
列车轮轨与轨道作用产生的振动,经轨道减振进行第一次轨道减振消减。当轨道传出的振动,首先传至结构底板;
(1)沿结构底板向地层传递的振动,由水隔振层进行减振。
(2)沿结构底板向侧墙传递的振动,由支护结构与永久主受力结构间的水隔振层进行减振。
当轨道传出的振动,传至结构底板进而传至结构侧墙时:
(1)沿结构侧墙向地层传递的振动,由支护结构与永久主受力结构间的水隔振层进行减振。同时橡胶混凝土亦可起到此作用。
(2)沿结构侧墙向侧墙及板传递的振动,由附着在结构墙上水进行减振。同时橡胶混凝土亦可起到此作用。
通过上述内容可知,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为轨道交通综合减振的有效实施提供了一种新的结构减振方式。
2、可单独实现减振效果,也可配合轨道减振形成综合减振效果。
3、弥补了单靠轨道减振效果有效,但又无其它方法可循的困境。
4、本方法减振原理清晰,便于工程建设人员理解。
5、减振的主基材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结合地层中的天然水,其相比轨道减振其具有耐久性好减振效果持久的优点。
6、本方法更接近振源处减振,通过结构减振措施的实施,可使轨道交通沿线大量建筑获得良好的减振效果。而地面建筑设置水平隔振层、新建建筑周边设置周期性排桩的方式仅能使个别建筑结构获得减振效果。
7、本方法工程造价低,可操作性强,其基于轨道交通常见施工工艺流程展开。并基于常见支护方式及结构材料展开设计。在满足基本力学原理的前提下,通过崭新的结构设计方法,经对常见支护方法及结构材料进行重新组合后形成轨道交通减振结构,将天然水纳入稳定耐久的结构体系从而实现结构减振。工程造价低,可操作性强。
显而易见的是,以上的描述和记载仅仅是举例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公开内容、应用或使用。虽然已经在实施例中描述过并且在附图中描述了实施例,但本发明不限制由附图示例和在实施例中描述的作为目前认为的最佳模式以实施本发明的教导的特定例子,本发明的范围将包括落入前面的说明书和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任何实施例。

Claims (10)

1.一种富水地层轨道交通结构减振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由地面施作桩墙式支护结构,桩墙式支护结构与轨道交通结构的侧墙保持一定的间隔距离;
步骤二:在轨道交通结构的结构柱及侧墙的下方设置桩基础,所述桩基础高于挖坑底线一定距离,顶端支撑于轨道交通结构的结构底板,使得结构底板能与坑底土体脱开一定距离,坑底土体不用承载竖向载荷,使结构底板不受土压力而仅受水浮力和列车荷载作用;
步骤三:开挖基坑,当基坑开挖至轨道交通结构的结构底板的下皮时,继续向下开挖一定距离,使得结构底板与坑底土体脱开,将基坑内的桩基础与轨道交通结构的结构底板连接;
步骤四:在轨道交通结构的结构底板下皮下方铺设草垫,作为混凝土浇筑的地膜;
步骤五:在草垫的上方绑扎结构底板的钢筋,浇筑混凝土形成结构底板;
步骤六:继续绑扎轨道交通结构剩余部分的钢筋,浇筑剩余部分的混凝土,直至轨道交通结构完成,然后回填覆土,轨道交通结构与桩墙式支护结构间在稳定地下水位以下留有一定的间隔距离,在稳定地下水位下,两者之间形成填充地下水,稳定地下水位以上两者之间形成橡胶混凝土回填层;
在上述步骤完成后,在使用初期形成第一减振结构体系,所述第一减振结构体系由轨道交通结构、桩墙式支护结构、两者之间的填充地下水的水隔振层、两者之间的橡胶混凝土回填层的橡胶隔振层和结构底板下方的草垫组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富水地层轨道交通结构减振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所述桩墙式支护结构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或型钢混凝土结构,所述桩墙式支护结构为围护桩或地下连续墙。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富水地层轨道交通结构减振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桩墙式支护结构的深度超过挖坑底线一定入土深度。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富水地层轨道交通结构减振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所述桩基础包含位于侧墙正下方的墙下桩基础和位于结构柱正下方的柱下桩基础。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富水地层轨道交通结构减振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三中在基坑开挖中设置多层辅助支撑。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富水地层轨道交通结构减振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四中草垫经过压实从而具备一定的承载能力后满足混凝土浇筑要求。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富水地层轨道交通结构减振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六中轨道交通结构与桩墙式支护结构间设置多层横向支撑。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富水地层轨道交通结构减振方法,其特征在于:横向支撑设置在轨道交通结构的顶板结构、底板结构及各层板的对应位置。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富水地层轨道交通结构减振方法,其特征在于:横向支撑与桩墙式支护结构形成支顶,从而保证支护结构在正常使用期间能抵抗地层传递过来的水土压力。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富水地层轨道交通结构减振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步骤完成后,在使用后期随着底板下方草垫的腐蚀形成第二减振结构体系,草垫腐蚀后,底板下方同样形成同侧墙外侧一样的水隔振层,由轨道交通结构、桩墙式支护结构、两者之间的填充地下水的水隔振层和两者之间的橡胶混凝土回填层的橡胶隔振层组成。
CN202110424097.9A 2021-04-20 2021-04-20 富水地层轨道交通结构减振方法 Active CN11335595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424097.9A CN113355955B (zh) 2021-04-20 2021-04-20 富水地层轨道交通结构减振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424097.9A CN113355955B (zh) 2021-04-20 2021-04-20 富水地层轨道交通结构减振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55955A CN113355955A (zh) 2021-09-07
CN113355955B true CN113355955B (zh) 2021-12-17

Family

ID=775253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424097.9A Active CN113355955B (zh) 2021-04-20 2021-04-20 富水地层轨道交通结构减振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35595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41187B (zh) * 2022-04-14 2022-09-20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一种兼顾地铁车站减震隔振连续屏障及其施工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I20070444A0 (fi) * 2007-06-04 2007-06-04 Aapo Aarrekorpi Järjestely, menetelmä sekä kumimaton käyttö
CN211421192U (zh) * 2019-12-17 2020-09-04 孔德荣 一种建筑用地基建设隔震装置
CN111305282A (zh) * 2020-04-06 2020-06-19 福建工程学院 软弱富水地层地铁车站抗浮体系及其施工方法
CN111794019A (zh) * 2020-08-14 2020-10-20 张延年 一种铁路缓振组合防护体系
CN112523579B (zh) * 2020-12-09 2021-09-10 北京建筑大学 一种附加阻尼器和隔震支座的地下结构韧性抗震体系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55955A (zh) 2021-09-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045865B2 (en) Polymer grouting method for uplifting ballastless track of high-speed rail
CN103603241B (zh) 轨道系统浮置隔振结构
CN108951306B (zh) 有砟轨道道床及其施工方法
CN104947721B (zh) 一种地铁车辆段试车线复合隔振屏障
CN103306168A (zh) 一种预制式浮置板道床及其施工方法
CN113355955B (zh) 富水地层轨道交通结构减振方法
CN205088530U (zh) 一种可抑制波磨的城市轨道交通轨道结构
CN113355954B (zh) 轨道交通结构的改良减振方法
CN106065549B (zh) 一种铁路用土工格室加固路基基床方案快速确定的方法
CN208995842U (zh) 铁路与公路平交道口道床
CN113201982B (zh) 轨道交通结构的减振方法
CN102102345B (zh) 预应力混凝土高速铁路声屏障吸声插板
CN107988854B (zh) 一种地铁上盖车辆基地停车列检库的后期预留结构
CN216766016U (zh) 一种应用于地铁车辆基地的非连续性隔振屏障
Xia et al. Traffic induced vibrations of ground environments and buildings
CN110439027B (zh) 一种控制地铁运行振动及噪声对上盖物业影响的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212452106U (zh) 一种与行车方向适应的装配式浮置板轨道结构
CN113789687A (zh) 桩板结构
CN209066195U (zh) 铁路高填方路堤竖向中隔板式箱型结构
CN204162955U (zh) 软土地区现代有轨电车路基刚度过渡结构
CN113279409A (zh) 一种基坑内支撑与竖向减振一体化的结构体系
Xia et al. Environmental problems of vibrations induced by railway traffic
CN208072089U (zh) 一种地铁上盖车辆基地停车列检库后期预留结构
CN111270571A (zh) 一种减振基础结构及隧道无砟轨道
CN110939019A (zh) 箱式路基结构及重载铁路路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