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352451A - 一种生产建筑墙体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生产建筑墙体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352451A
CN113352451A CN202110705620.5A CN202110705620A CN113352451A CN 113352451 A CN113352451 A CN 113352451A CN 202110705620 A CN202110705620 A CN 202110705620A CN 113352451 A CN113352451 A CN 11335245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ponent
cavity
wall
tool
mol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70562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裕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Hengxu Energy Sav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Hengxu Energy Sav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Hengxu Energy Sav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Hengxu Energy Sav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705620.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352451A/zh
Publication of CN1133524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5245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8WORKING CEMENT, CLAY, OR STONE
    • B28BSHAPING CLAY OR OTHER CERAMIC COMPOSITIONS; SHAPING SLAG; SHAPING MIXTURES CONTAINING CEMENTITIOUS MATERIAL, e.g. PLASTER
    • B28B15/00General arrangement or layout of plant ; Industrial outlines or plant install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8WORKING CEMENT, CLAY, OR STONE
    • B28BSHAPING CLAY OR OTHER CERAMIC COMPOSITIONS; SHAPING SLAG; SHAPING MIXTURES CONTAINING CEMENTITIOUS MATERIAL, e.g. PLASTER
    • B28B1/00Producing shaped prefabricated articles from the material
    • B28B1/14Producing shaped prefabricated articles from the material by simple casting, the material being neither forcibly fed nor positively compact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8WORKING CEMENT, CLAY, OR STONE
    • B28BSHAPING CLAY OR OTHER CERAMIC COMPOSITIONS; SHAPING SLAG; SHAPING MIXTURES CONTAINING CEMENTITIOUS MATERIAL, e.g. PLASTER
    • B28B1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for treating or working the shaped or preshaped articles
    • B28B11/24Apparatus or processes for treating or working the shaped or preshaped articles for curing, setting or hardening
    • B28B11/245Curing concrete art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8WORKING CEMENT, CLAY, OR STONE
    • B28BSHAPING CLAY OR OTHER CERAMIC COMPOSITIONS; SHAPING SLAG; SHAPING MIXTURES CONTAINING CEMENTITIOUS MATERIAL, e.g. PLASTER
    • B28B23/00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production of shaped articles with elements wholly or partly embedded in the moulding material; Production of reinforced objects
    • B28B23/02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production of shaped articles with elements wholly or partly embedded in the moulding material; Production of reinforced objects wherein the elements are reinforcing memb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eramic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c Assembl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生产建筑墙体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在第一生产线上传输第一模台,第一模台被传输到一次浇筑工位;步骤S2:将浇筑有形成第一墙板的建筑材料的第一模台传输到一次结合工位;步骤S3:在第二生产线上传输形成第二墙板的工装,第一拉结件的一端由第二模台的第二模台型腔的底壁伸入第二模台的第二模台型腔内;步骤S4:吊装位于吊装工位的工装,将第一拉结件的另一端插入未凝固的形成第一墙板的建筑材料,形成空模台;步骤S5:在第三生产线上传输空模台,在二次浇筑工位向第二模台的第二模台型腔内浇筑建筑材料;步骤S6:在第三生产线上传输空模台到拆模工位。本发明能够预制建筑墙体,制作效率高。

Description

一种生产建筑墙体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生产建筑墙体的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建筑施工时一般采用现浇工艺,需要人工进行支模、拆模作业,结构主体浇筑成型后,还需要人工进行抹灰等作业,每年我国在建筑施工上都要耗费大量的木材资源,以及人工成本,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消退,建筑工人越来越少,人工成本也越来越高,传统的现浇工艺难以维系中国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现场浇注墙体不方便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生产建筑墙体的方法,可预制建筑墙体,制作效率高,能有效降低成本,更利于装配式建筑技术的推广。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生产建筑墙体的方法,所述建筑墙体包括通过多个拉结件连接的第一墙板和第二墙板,所述第一墙板和所述第二墙板围成空腔,所述空腔内设有墙体结构钢筋;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在第一生产线上传输第一模台,所述第一模台被传输到一次浇筑工位,在所述一次浇筑工位向所述第一模台的第一模台型腔内浇筑建筑材料,以形成未凝固的第一墙板;
步骤S2:将浇筑有形成第一墙板的建筑材料的所述第一模台传输到一次结合工位;
步骤S3:在第二生产线上传输形成第二墙板的工装,所述工装被传输到吊装工位,所述工装包括位于工装的腔体中的墙体结构钢筋、位于所述工装的上侧的第二模台,所述工装上固定有多个第一拉结件,所述第一拉结件的一端由所述第二模台的第二模台型腔的底壁伸入所述第二模台的第二模台型腔内;
步骤S4:吊装位于所述吊装工位的所述工装,以将所述工装的下侧放置在所述第一模台上,并将所述第一拉结件的另一端插入未凝固的形成所述第一墙板的建筑材料,形成空模台;
步骤S5:在第三生产线上传输所述空模台,所述空模台被传输到二次浇筑工位,在所述二次浇筑工位向所述第二模台的第二模台型腔内浇筑建筑材料,以形成未凝固的第二墙板;
步骤S6:在所述第一墙板和所述第二墙板凝固后,在所述第三生产线上传输所述空模台到拆模工位,在所述拆模工位拆除所述第二模台、所述工装,形成成品构件。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预制建筑墙体,制作效率高,能有效降低成本,更利于装配式建筑技术的推广。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墙板平行于所述第二墙板。即建筑墙体呈“一字型”。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第三生产线上设有摆渡工位,在所述一次结合工位形成所述空模台后,吊装所述空模台到所述第三生产线上的摆渡工位。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第三生产线上设有养护窑,所述空模台在所述第三生产线上被传输到所述养护窑中,在所述第一墙板和所述第二墙板凝固后,所述空模台从所述养护窑被传输到所述拆模工位。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步骤S3中,所述在第二生产线上传输形成第二墙板的工装的具体步骤包括:
步骤S31:在所述第二生产线上传输框架,所述框架具有沿第一方向上下贯穿的框架腔体,所述框架的第一方向的下侧用于放置在所述第一模台上;
步骤S32:在所述框架腔体内安装所述墙体结构钢筋的下层钢筋;
步骤S33:在所述框架腔体内安装拉结件固定组件,所述拉结件固定组件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框架腔体内,并与所述框架连接,在所述拉结件固定组件上固定多个所述第一拉结件;
步骤S34:在所述框架腔体内安装所述墙体结构钢筋的上层钢筋,所述上层钢筋位于所述拉结件固定组件上方,并将所述下层钢筋和所述上层钢筋绑扎;
步骤S35:在所述框架的第一方向的上侧安装所述第二模台。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框架包括:
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分别沿第三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以及所述第三方向相互垂直;
沿所述第三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所述第一纵梁和所述第二纵梁分别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其中,
所述第一横梁、所述第一纵梁、所述第二横梁以及所述第二纵梁依次连接以围成所述框架腔体。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步骤S33中,还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331:在所述拉结件固定组件上还固定多个第二拉结件;
在所述步骤S4中,将所述工装的下侧放置在所述第一模台上后,所述第二拉结件的一端插入所述未凝固的形成所述第一墙板的建筑材料;
所述第二拉结件的另一端用于插入另一个建筑墙体的预先浇筑形成的第一墙板的未凝固的建筑材料,两个第一墙板相互垂直,另一个建筑墙体也包括通过多个第一拉结件连接的第二墙板和第一墙板,另一个建筑墙体的所述第二墙板和所述第一墙板围成空腔。所形成的建筑墙体中包含第一拉结件和第二拉结件,该建筑墙体能够和上述“一字型”建筑墙体拼接形成“L型”建筑墙体。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工装还包括:
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端部定位工装梁和第二端部定位工装梁,所述第一端部定位工装梁和所述第二端部定位工装梁安装于所述框架腔体内,并分别沿所述第三方向延伸;
多个第一端部定位块,安装于所述第一端部定位工装梁面向所述第二端部定位工装梁的表面上,并沿所述第三方向间隔设置;
多个第二端部定位块,安装于所述第二端部定位工装梁面向所述第一端部定位工装梁的表面上,并沿所述第三方向间隔设置,每一个所述第一端部定位块和每一个所述第二端部定位块沿所述第二方向一一对应;
在所述步骤S33中,所述在所述框架腔体内安装拉结件固定组件的具体步骤包括:
步骤S331:在多个所述第一端部定位块和多个所述第二端部定位块上安装多个固定部,每一个所述固定部分别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每一个所述固定部的所述第二方向的两端与一个所述第一端部定位块和一个所述第二端部定位块相对应,并分别定位于所述第一端部定位块和所述第二端部定位块,每一个所述固定部上固定多个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分布的所述第一拉结件;或者,
至少一个所述固定部上固定多个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分布的第二拉结件,其余的每一个所述固定部上固定多个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分布的所述第一拉结件。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每一个所述固定部包括:
安装部,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所述安装部具有安装面,所述安装面位于所述安装部的所述第三方向的一侧,用于与所述第一拉结件或第二拉结件相贴合;
多组第一定位部,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于所述安装面上,每一组所述第一定位部包括至少两个凸块,每一组的所有的凸块在同一直线上,每一组的所有的凸块的连线与所述第二方向的夹角为设定角度,每一组的所述凸块用于在所述第一拉结件或所述第二拉结件沿所述第三方向贴合于所述安装面时,穿过所述第一拉结件或所述第二拉结件上的通孔;
第二定位部,包括卡条和至少两个卡接部,至少两个卡接部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于所述安装面上,所述卡条用于在所述第一拉结件或所述第二拉结件的通孔套设于所述凸块上并与所述安装面相贴合后,沿所述第一方向分别与所述第一拉结件和所述卡接部相抵,所述第一拉结件在所述第一方向的运动受到限制,以将所述第一拉结件固定于所述固定部上;或者,沿所述第一方向分别与所述第二拉结件和所述卡接部相抵,所述第二拉结件在所述第一方向的运动受到限制,以将所述第二拉结件固定于所述固定部上。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当所述安装面与所述第一拉结件相贴合时,与所述第一拉结件相贴合的安装面上的每一组的凸块的连线与所述第二方向的夹角为90°,所述第一拉结件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当所述安装面与所述第二拉结件相贴合时,与所述第二拉结件相贴合的安装面上的每一组的凸块的连线与所述第二方向的夹角为钝角,所述第二拉结件沿第四方向延伸,所述第四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的夹角为所述钝角。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沿所述第三方向,多个所述第二拉结件位于多个所述第一拉结件和所述第一纵梁之间,所述第二拉结件沿所述第四方向朝向所述第一纵梁的上侧延伸。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安装部为矩形方管,所述第一端部定位块和所述第二端部定位块分别设有凹槽,所述矩形方管的两端分别定位于所述第一端部定位块和所述第二端部定位块上的凹槽内。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第一端部定位工装梁的所述第三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推拉手柄,所述第二端部定位工装梁的所述第三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二推拉手柄;
所述第一纵梁的所述第二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移动槽,所述第二纵梁的所述第二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二移动槽;
所述第一推拉手柄分别伸出所述第一移动槽和所述第二移动槽,并能够沿所述第二方向相对所述第一移动槽和所述第二移动槽运动到设定位置后,所述第一推拉手柄分别通过第一定位组件相对所述第一纵梁和所述第二纵梁固定;
所述第二推拉手柄分别伸出所述第一移动槽和所述第二移动槽,并能够沿所述第二方向相对所述第一移动槽和所述第二移动槽运动到设定位置后,每个所述第二推拉手柄通过第二定位组件相对所述第一纵梁和所述第二纵梁固定。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工装还包括:
沿所述第三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托板支撑板和第二托板支撑板,所述第一托板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托板支撑板分别安装于所述第一纵梁和所述第二纵梁的所述第一方向的上侧上,并分别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
所述步骤S35中,所述在所述框架的第一方向的上侧安装所述第二模台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351:在所述第一托板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托板支撑板上安装多个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置的托板,在多个所述托板上安装所述第二模台;其中,
每一个所述托板沿所述第三方向延伸,每一个所述托板的两端分别支撑于所述第一托板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托板支撑板,每一个所述托板沿所述第一方向位于每一个所述拉结件固定组件之上。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托板支撑板上设有容纳所述托板的一端的第一支撑槽,所述第二托板支撑板上设有容纳所述托板的另一端的第二支撑槽。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每一个固定部面向所述托板的表面设有垫块,每一个所述垫块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用于支撑所述托板。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托板支撑板能够沿所述第三方向相对所述第一纵梁滑动到设定位置后,通过第三定位组件相对所述第一纵梁固定;所述第二托板支撑板能够沿所述第三方向相对所述第二纵梁滑动到设定位置后,通过第四定位组件相对所述第二纵梁固定。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工装还包括:
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端部模板定位板和第二端部模板定位板,所述第一端部模板定位板和所述第二端部模板定位板分别沿所述第三方向延伸,所述第一端部模板定位板安装于第一端部定位工装梁的第一方向的上侧,所述第二端部模板定位板安装于第二端部定位工装梁的第一方向的上侧;
所述步骤S351中,所述在多个所述托板上安装所述第二模台包括:
安装多个模板,每一个模板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每一个模板的两端分别定位于所述第一端部模板定位板和所述第二端部模板定位板上,相邻的两个模板沿所述第三方向对接贴合以形成所述第二模台型腔的底壁,所述第一拉结件的一端由相邻的两个模板之间伸入所述第二模台型腔内;
安装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置的顶边模,每一个所述顶边模沿所述第三方向延伸,且两端分别安装于所述第一托板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托板支撑板上,并贴合支撑于所述模板上;
安装沿所述第三方向间隔设置的侧边模,每一个所述侧边模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且两端分别安装于所述顶边模;
多个所述模板、所述顶边模以及所述侧边模围成所述第二模台型腔。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模板的所述第三方向的两侧中的至少一侧设有胶条,相邻的两个模板的胶条沿所述第三方向对接贴合,所述第一拉结件的一端能够由相邻的两个模板之间的胶条的对接处伸入所述第二模台型腔内。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相邻的两个模板的胶条沿所述第三方向过盈配合。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顶边模能够沿所述第二方向相对所述第一托板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托板支撑板滑动,所述侧边模能够沿所述第三方向相对所述顶边模滑动。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沿所述第三方向间隔设置至少三个所述侧边模,多个所述模板、所述顶边模以及所述侧边模围成至少两个所述第二模台型腔。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顶边模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一边模连接件与所述第一托板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托板支撑板滑动连接;
所述第一边模连接件包括:相连接的第一插槽和第一滑槽,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一插槽位于所述第一滑槽上方,所述第一插槽沿所述第三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滑槽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
所述顶边模的两端分别插设于相对应的第一边模连接件的所述第一插槽内,所述第一托板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托板支撑板上分别设有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滑轨,所述第一滑槽和相对应的所述滑轨相互配合,所述第一滑槽和所述滑轨能够在所述第二方向产生相对滑动。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侧边模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二边模连接件与所述顶边模滑动连接;
所述第二边模连接件包括:相连接的第二滑槽和插接部,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插接部位于所述第二滑槽的侧面,所述第二滑槽沿所述第三方向延伸,所述插接部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
所述侧边模的两端分别与相对应的所述第二边模连接件的所述插接部插接,所述顶边模贯穿相对应的所述第二边模连接件的所述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滑槽和相对应的所述顶边模相互配合,所述第二滑槽和所述顶边模能够在所述第三方向产生相对滑动。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包括两组生产线,每一组的生产线包括相互平行依次设置的所述第一生产线、所述第三生产线以及所述第二生产线。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还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7:提供未凝固的第三墙板;
步骤S8:吊装所述成品构件,并将所述成品构件的所述第一墙板和所述第二墙板插入未凝固的形成所述第三墙板的建筑材料,所述第一墙板和所述第二墙板分别垂直于所述第三墙板,在所述第三墙板凝固后,形成框架梁。即将上述形成的“一字型”建筑墙体和另一个预制的直线墙板拼接,形成框架梁。示例性的,预制的直线墙板将“一字型”建筑墙体的腔体的一端封闭。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步骤S7中,所述提供未凝固的第三墙板的具体步骤包括:在所述第一生产线上传输第三模台,所述第三模台被传输到所述一次浇筑工位,在所述一次浇筑工位向所述第三模台的第三模台型腔内浇筑建筑材料,以形成未凝固的所述第三墙板。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生产建筑墙体的方法,所述建筑墙体包括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所述第一构件包括通过多个拉结件连接的第一墙板和第二墙板,所述第一构件的所述第一墙板和所述第二墙板围成空腔,所述第一构件的所述空腔内设有墙体结构钢筋;所述第二构件包括通过多个拉结件连接的第一墙板和第二墙板,所述第二构件的所述第一墙板和所述第二墙板围成空腔,所述第二构件的所述空腔内设有墙体结构钢筋;所述第一构件垂直于所述第二构件,所述第一构件的所述空腔和所述第二构件的所述空腔连通;
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提供预先生产的第一构件,所述第一构件包括第一子构件和第二子构件,所述第一子构件是使用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所形成的成品构件(具有第二拉结件的建筑墙体),所述第二子构件是使用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所形成的成品构件(“一字型”建筑墙体);
步骤S1:在第一生产线上传输形成所述第二构件的第一模台,所述第二构件的所述第一模台被传输到一次浇筑工位,在所述一次浇筑工位向所述第二构件的所述第一模台的第一模台型腔内浇筑建筑材料,以形成未凝固的所述第二构件的第一墙板;
步骤S2:将浇筑有形成所述第二构件的第一墙板的建筑材料的所述第一模台传输到一次结合工位;
步骤S3:在第二生产线上传输形成所述第二构件的第二墙板的工装,形成所述第二构件的所述工装被传输到吊装工位,所述工装包括位于工装的腔体中的墙体结构钢筋、位于所述工装的上侧的第二模台,所述工装上固定有多个第一拉结件,所述第二构件的所述第一拉结件的一端由所述第二模台的第二模台型腔的底壁伸入所述第二模台的第二模台型腔内;
步骤S4:吊装位于所述吊装工位的形成所述第二构件的所述工装,以将所述工装的下侧放置在所述第一模台上,并将所述工装中的所述第一拉结件的另一端插入未凝固的形成所述第二构件的所述第一墙板的建筑材料;
吊装所述第一子构件,将所述第一子构件的所述第二拉结件的另一端插入所述未凝固的形成所述第二构件的所述第一墙板的建筑材料,所述第一子构件的第一墙板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二构件的所述第一墙板,所述第一子构件的第二墙板垂直连接于形成所述第二构件的第二墙板的工装的端部,以形成第一空模台,所述第二模台的第二模台型腔位于所述第一子构件的第二墙板的侧面;或者,
吊装所述第二子构件,所述第二子构件的所述第一墙板和所述第二墙板垂直连接于形成所述第二构件的第二墙板的工装,以形成第二空模台,所述第二子构件的相反两侧分别具有所述第二模台的第二模台型腔;
步骤S5:在所述第三生产线上传输所述第一空模台或所述第二空模台,所述第一空模台或所述第二空模台被传输到二次浇筑工位,在所述二次浇筑工位向所述第二模台的第二模台型腔内浇筑建筑材料,以形成未凝固的所述第二构件的第二墙板,所述第二模台的第二模台型腔内的建筑材料与所述第一子构件的第一墙板的侧面连接,或者,所述第二模台的第二模台型腔内的建筑材料与所述第二子构件的第一墙板的侧面以及第二墙板的侧面连接;
步骤S6:在所述第二构件的所述第一墙板和所述第二墙板凝固后,在所述第三生产线上传输所述所述第一空模台或所述第二空模台到拆模工位,在所述拆模工位拆除所述第二模台、所述工装,形成成品构件。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还包括步骤S20:在所述第一生产线上传输所述第一子构件或所述第二子构件,所述第一子构件或所述第二子构件被传输到二次结合工位,再由所述二次结合工位传输到所述第三生产线上或所述第二生产线上。即将第一子构件或第二子构件通过第一生产传输到第二生产线或第三生产线,待工装与第一模台拼装后,再与第一子构件或第二子构件进行拼装,以形成第一空模台或第二空模台。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第一空模台或所述第二空模台在所述第一生产线上的二次结合工位形成,所述二次结合工位位于所述一次结合工位的传输方向的前方。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成品构件包括T型建筑墙体和L型建筑墙体。即,通过第一子构件与第二构件拼接形成L型建筑墙体。通过第二子构件与第二构件拼接形成T型建筑墙体。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第三生产线上设有摆渡工位,在形成所述第一空模台或所述第二空模台后,吊装所述第一空模台或所述第二空模台到所述第三生产线上的摆渡工位。示例性的,在所述一次结合工位或所述二次结合工位形成所述第一空模台或所述第二空模台。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第三生产线上设有养护窑,所述第一空模台或所述第二空模台在所述第三生产线上被传输到所述养护窑中,在所述第一墙板和所述第二墙板凝固后,所述第一空模台或所述第二空模台从所述养护窑被传输到所述拆模工位。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步骤S3中,所述在第二生产线上传输形成第二墙板的工装的具体步骤包括:
步骤S31:在所述第二生产线上传输框架,所述框架具有沿第一方向上下贯穿的框架腔体,所述框架的第一方向的下侧用于放置在所述第一模台上;
步骤S32:在所述框架腔体内安装所述墙体结构钢筋的下层钢筋;
步骤S33:在所述框架腔体内安装拉结件固定组件,所述拉结件固定组件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框架腔体内,并与所述框架连接,在所述拉结件固定组件上固定多个所述第一拉结件;
步骤S34:在所述框架腔体内安装所述墙体结构钢筋的上层钢筋,所述上层钢筋位于所述拉结件固定组件上方,并将所述下层钢筋和所述上层钢筋绑扎;
步骤S35:在所述框架的第一方向的上侧安装所述第二模台。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框架包括:
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分别沿第三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以及所述第三方向相互垂直;
沿所述第三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所述第一纵梁和所述第二纵梁分别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其中,
所述第一横梁、所述第一纵梁、所述第二横梁以及所述第二纵梁依次连接以围成所述框架腔体。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工装还包括:
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端部定位工装梁和第二端部定位工装梁,所述第一端部定位工装梁和所述第二端部定位工装梁安装于所述框架腔体内,并分别沿所述第三方向延伸;
多个第一端部定位块,安装于所述第一端部定位工装梁面向所述第二端部定位工装梁的表面上,并沿所述第三方向间隔设置;
多个第二端部定位块,安装于所述第二端部定位工装梁面向所述第一端部定位工装梁的表面上,并沿所述第三方向间隔设置,每一个所述第一端部定位块和每一个所述第二端部定位块沿所述第二方向一一对应;
在所述步骤S33中,所述在所述框架腔体内安装拉结件固定组件的具体步骤包括:
步骤S331:在多个所述第一端部定位块和多个所述第二端部定位块上安装多个固定部,每一个所述固定部分别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每一个所述固定部的所述第二方向的两端与一个所述第一端部定位块和一个所述第二端部定位块相对应,并分别定位于所述第一端部定位块和所述第二端部定位块,每一个所述固定部上固定多个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分布的所述第一拉结件。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每一个所述固定部包括:
安装部,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所述安装部具有安装面,所述安装面位于所述安装部的所述第三方向的一侧,用于与所述第一拉结件相贴合;
多组第一定位部,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于所述安装面上,每一组所述第一定位部包括至少两个凸块,每一组的所有的凸块在同一直线上,每一组的所有的凸块的连线与所述第二方向的夹角为设定角度,每一组的所述凸块用于在所述第一拉结件沿所述第三方向贴合于所述安装面时,穿过所述第一拉结件上的通孔;
第二定位部,包括卡条和至少两个卡接部,至少两个卡接部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于所述安装面上,所述卡条用于在所述第一拉结件的通孔套设于所述凸块上并与所述安装面相贴合后,沿所述第一方向分别与所述第一拉结件和所述卡接部相抵,所述第一拉结件在所述第一方向的运动受到限制,以将所述第一拉结件固定于所述固定部上。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当所述安装面与所述第一拉结件相贴合时,与所述第一拉结件相贴合的安装面上的每一组的凸块的连线与所述第二方向的夹角为90°,所述第一拉结件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安装部为矩形方管,所述第一端部定位块和所述第二端部定位块分别设有凹槽,所述矩形方管的两端分别定位于所述第一端部定位块和所述第二端部定位块上的凹槽内。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第一端部定位工装梁的所述第三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推拉手柄,所述第二端部定位工装梁的所述第三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二推拉手柄;
所述第一纵梁的所述第二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移动槽,所述第二纵梁的所述第二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二移动槽;
所述第一推拉手柄分别伸出所述第一移动槽和所述第二移动槽,并能够沿所述第二方向相对所述第一移动槽和所述第二移动槽运动到设定位置后,所述第一推拉手柄分别通过第一定位组件相对所述第一纵梁和所述第二纵梁固定;
所述第二推拉手柄分别伸出所述第一移动槽和所述第二移动槽,并能够沿所述第二方向相对所述第一移动槽和所述第二移动槽运动到设定位置后,每个所述第二推拉手柄通过第二定位组件相对所述第一纵梁和所述第二纵梁固定。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工装还包括:
沿所述第三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托板支撑板和第二托板支撑板,所述第一托板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托板支撑板分别安装于所述第一纵梁和所述第二纵梁的所述第一方向的上侧上,并分别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
所述步骤S35中,所述在所述框架的第一方向的上侧安装所述第二模台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351:在所述第一托板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托板支撑板上安装多个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置的托板,在多个所述托板上安装所述第二模台;其中,
每一个所述托板沿所述第三方向延伸,每一个所述托板的两端分别支撑于所述第一托板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托板支撑板,每一个所述托板沿所述第一方向位于每一个所述拉结件固定组件之上。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托板支撑板上设有容纳所述托板的一端的第一支撑槽,所述第二托板支撑板上设有容纳所述托板的另一端的第二支撑槽。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每一个所述固定部面向所述托板的表面设有垫块,每一个所述垫块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用于支撑所述托板。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托板支撑板能够沿所述第三方向相对所述第一纵梁滑动到设定位置后,通过第三定位组件相对所述第一纵梁固定;所述第二托板支撑板能够沿所述第三方向相对所述第二纵梁滑动到设定位置后,通过第四定位组件相对所述第二纵梁固定。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工装还包括:
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端部模板定位板和第二端部模板定位板,所述第一端部模板定位板和所述第二端部模板定位板分别沿所述第三方向延伸,所述第一端部模板定位板安装于所述第一端部定位工装梁的第一方向的上侧,所述第二端部模板定位板安装于所述第二端部定位工装梁的第一方向的上侧;
所述步骤S351中,所述在多个所述托板上安装所述第二模台包括:
安装多个模板,每一个模板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每一个模板的两端分别定位于所述第一端部模板定位板和所述第二端部模板定位板上,相邻的两个模板沿所述第三方向对接贴合以形成所述第二模台型腔的底壁,所述第一拉结件的一端由相邻的两个模板之间伸入所述第二模台型腔内;
安装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置的顶边模,每一个所述顶边模沿所述第三方向延伸,且两端分别安装于所述第一托板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托板支撑板上,并贴合支撑于所述模板上;
安装沿所述第三方向间隔设置的侧边模,每一个所述侧边模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且两端分别安装于所述顶边模;
多个所述模板、所述顶边模以及所述侧边模围成所述第二模台型腔。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模板的所述第三方向的两侧中的至少一侧设有胶条,相邻的两个模板的胶条沿所述第三方向对接贴合,所述第一拉结件的一端能够由相邻的两个模板之间的胶条的对接处伸入所述第二模台型腔内。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相邻的两个模板的胶条沿所述第三方向过盈配合。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顶边模能够沿所述第二方向相对所述第一托板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托板支撑板滑动,所述侧边模能够沿所述第三方向相对所述顶边模滑动。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沿所述第三方向间隔设置至少三个所述侧边模,多个所述模板、所述顶边模以及所述侧边模围成至少两个所述第二模台型腔。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顶边模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一边模连接件与所述第一托板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托板支撑板滑动连接;
所述第一边模连接件包括:相连接的第一插槽和第一滑槽,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一插槽位于所述第一滑槽上方,所述第一插槽沿所述第三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滑槽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
所述顶边模的两端分别插设于相对应的第一边模连接件的所述第一插槽内,所述第一托板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托板支撑板上分别设有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滑轨,所述第一滑槽和相对应的所述滑轨相互配合,所述第一滑槽和所述滑轨能够在所述第二方向产生相对滑动。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侧边模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二边模连接件与所述顶边模滑动连接;
所述第二边模连接件包括:相连接的第二滑槽和插接部,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插接部位于所述第二滑槽的侧面,所述第二滑槽沿所述第三方向延伸,所述插接部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
所述侧边模的两端分别与相对应的所述第二边模连接件的所述插接部插接,所述顶边模贯穿相对应的所述第二边模连接件的所述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滑槽和相对应的所述顶边模相互配合,所述第二滑槽和所述顶边模能够在所述第三方向产生相对滑动。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包括两组生产线,每一组的生产线包括相互平行依次设置的所述第一生产线、所述第三生产线以及所述第二生产线。
附图说明
图1示出本发明实施例建筑墙体的立体图;
图2示出本发明实施例建筑墙体中拉结件的立体图;
图3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生产建筑墙体的工装的立体图一;
图4示出本发明实施例建筑墙体的工装的俯视图;
图5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生产建筑墙体的生产示意图一;
图6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生产建筑墙体的生产示意图二;
图7示出本发明实施例建筑墙体的侧视图一;
图8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生产建筑墙体的生产示意图三;
图9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生产建筑墙体的生产示意图四;
图10示出本发明实施例建筑墙体的侧视图二;
图11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生产建筑墙体的生产示意图五;
图12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生产建筑墙体的生产示意图六;
图13示出本发明实施例建筑墙体的侧视图三;
图14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生产建筑墙体的工装的立体图二;
图15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生产建筑墙体的工装的立体图三;
图16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生产建筑墙体的工装的立体图四;
图17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生产建筑墙体的工装的立体图五;
图18是图17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19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生产建筑墙体的工装的立体图六;
图20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生产建筑墙体的工装中拉结件固定组件的立体图一;
图21是图20中D部分的放大图;
图22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生产建筑墙体的工装中拉结件固定组件的立体图二;
图23是图22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24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生产建筑墙体的工装中拉结件固定组件的侧视图一;
图25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生产建筑墙体的工装中拉结件固定组件的侧视图二;
图26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生产建筑墙体的工装中拉结件固定组件的侧视图三;
图27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生产建筑墙体的工装的立体图七;
图28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生产建筑墙体的工装中墙体结构钢筋的立体图;
图29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生产建筑墙体的工装中端部定位工装梁的立体图;
图30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生产建筑墙体的工装中托板支撑板的立体图;
图31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生产建筑墙体的工装中模台的立体图;
图32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生产建筑墙体的工装中模台的边模连接件的立体图;
图33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生产建筑墙体的工装中托板的立体图;
图34是图33中B部分的放大图;
图35是图4中A-A部分的剖视图;
图36是图35中C部分的放大图;
图37是本发明实施例生产建筑墙体的生产线示意图一;
图38是本发明实施例生产建筑墙体的生产线示意图二;
图39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生产建筑墙体的生产示意图七;
图40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生产建筑墙体的生产示意图八;
图41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生产建筑墙体的工装中模台的边模连接件的立体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及功效。虽然本发明的描述将结合较佳实施例一起介绍,但这并不代表此发明的特征仅限于该实施方式。恰恰相反,结合实施方式作发明介绍的目的是为了覆盖基于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而有可能延伸出的其它选择或改造。为了提供对本发明的深度了解,以下描述中将包含许多具体的细节。本发明也可以不使用这些细节实施。此外,为了避免混乱或模糊本发明的重点,有些具体细节将在描述中被省略。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应注意的是,在本说明书中,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参考图1和图2,本申请提供一种建筑墙体1,包括:沿第一方向(图1中Z方向所示)相对设置的第一墙板10和第二墙板20。相当于,图1所示的建筑墙体1为“一字型”墙体。可选地,第一墙板 10和第二墙板20中没有钢筋结构,由混凝土或其他水泥基材料形成。第二墙板20通过多个第一拉结件40与第一墙板10连接,并与第一墙板10围成空腔,空腔内设有墙体结构钢筋300。示例性的,墙体结构钢筋300包括暗柱钢筋和墙身钢筋,墙身钢筋的两侧设有暗柱钢筋,形成建筑墙体1的结构功能区。
该建筑墙体1构件为空腔结构的预制构件,空腔集成了建筑墙体1的暗柱钢筋和墙身钢筋,不需要人工在现场绑扎钢筋,节省了大量的人工和材料成本。通过后述的工装100在工厂生产上述建筑墙体1,并集成进了建筑墙体1的结构钢筋,免去了施工现场的人工支模、拆模作业,甚至免去了后期的人工抹灰作业。
第一墙板10和第二墙板20为建筑墙体1的免拆模板,该建筑墙体1吊装就位后,往空腔内浇筑混凝土,将空腔填满,第一墙板10和第二墙板20即为混凝土浇筑时的模板,浇筑混凝土之前可将建筑墙体1两端的空腔开口部分用模板封死,使得建筑墙体1的墙身部分与暗柱部分一次性浇筑成型,不存在现浇与预制两种施工工艺交错的情况。混凝土两侧的浇筑的混凝土与集成在空腔内的结构钢筋一起形成承担结构受力的剪力墙体。混凝土到达强度后,第一墙板10和第二墙板20即作为剪力墙体的抹灰层或装饰层,不需要拆除。相比传统现场浇注墙体,该空腔建筑墙体1自重更轻,制作成本更低、制作效率更高。能有效降低成本,更利于装配式建筑技术的推广。
可选地,参考图2,上述的第一拉结件40包括沿第一方向(图2中Z方向所示)延伸的第一本体部43,可选地,第一本体部43呈长条状,第一本体部43的长度方向的尺寸大于宽度方向(图2中M 方向所示)的尺寸;沿与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第一本体部43具有正面46和背面;示例性的,第一本体部43的一端44被加工成凹凸状,第一本体部43的另一端45被加工成凹凸状。这样设置,可以使得第一拉结件4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墙板10和第二墙板20更好地凹凸配合,可以提高第一拉结件40 在第一墙板10和第二墙板20中的握裹力,从而提升第一墙板10和第二墙板20共同抵抗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侧压力。在第一本体部43的正面46形成有内凹面48,内凹面48凸出第一本体部43的背面。
每一个第一拉结件40分别与第一墙板10和第二墙板20垂直连接,相邻的第一拉结件40的第一本体部43平行且面对面设置。可选地,参考图2,内凹面48的底部设有至少两个通孔49。至少两个通孔 49起到了定位功能,当把第一拉结件40安装进第一墙板10和第二墙板20时,通过相应的工装100(详见后文描述),使第一拉结件40与其两端的第一墙板10和第二墙板20保持相对垂直状态,并保证第一拉结件40插入第一墙板10和第二墙板20的深度精确。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介绍加工上述建筑墙体1的工装100。
参考图3至图5,本申请的工装100包括:框架200,具有沿第一方向(图3和图5中Z方向所示) 上下贯穿的框架腔体200a;拉结件固定组件7,拉结件固定组件7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框架腔体200a内,并与框架200连接,拉结件固定组件7上固定多个上述的第一拉结件40;墙体结构钢筋300,位于框架腔体200a内;第二模台400,支撑于框架200的第一方向的上侧,具有第二模台型腔400a,第一拉结件40的一端44由第二模台型腔400a的底壁伸入第二模台型腔400a内,在第二模台型腔400a内浇筑形成第二墙板20的建筑材料(例如混凝土或其他水泥基材料形成);框架200的第一方向的下侧用于放置在预先浇筑形成的第一墙板10上,以使第一拉结件40的另一端45插入未凝固的形成第一墙板10 的建筑材料(例如混凝土或其他水泥基材料形成)。
相当于,本申请使用上述工装100加工上述建筑墙体1时,先通过第一模台制作第一墙板10,具体是在第一模台的第一模台型腔内浇注建筑材料,第一模台型腔内的建筑材料未凝固;然后将上述工装 100和第一模台相叠合,并将工装100中的第一拉结件40的另一端插入未凝固的形成第一墙板10的建筑材料;接着,如图6所示,在第二模台型腔400a内浇注形成第二墙板20的建筑材料。由于第一拉结件40的一端位于第二模台型腔400a内,从而在第二模台型腔400a内浇注建筑材料后,第一拉结件40 的一端也位于第二模台型腔400a的建筑材料中。继而,第一拉结件40的两端分别与形成第一墙板10 和第二墙板20的建筑材料相连接。参考图7,待形成第一墙板10和第二墙板20的建筑材料凝固后,拆除上述的工装100,就形成了成品构件,即图1所示的建筑墙体1。
通过工装100在工厂生产上述建筑墙体1,并集成进了建筑墙体1的结构钢筋,免去了施工现场的人工支模、拆模作业,甚至免去了后期的人工抹灰作业。可预制建筑墙体1,制作效率高,能有效降低成本,更利于装配式建筑技术的推广。
示例性的,上述的第一模台和第二模台400的结构相同。
本申请工装100的框架200的具体形状不做限制,能够起到支撑工装100内的各结构件的形状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参考图3和图4,框架200包括:沿第二方向(图3 和图4中Y方向所示)间隔设置的第一横梁201和第二横梁203,第一横梁201和第二横梁203分别沿第三方向(图3和图4中X方向所示)延伸,第一方向、第二方向以及第三方向相互垂直;以及沿第三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纵梁202和第二纵梁204,第一纵梁202和第二纵梁204分别沿第二方向延伸;其中,第一横梁201、第一纵梁202、第二横梁203以及第二纵梁204依次连接以围成框架腔体200a。示例性的,框架200整体呈正方形状。另外,框架200的材质也不做限制,例如是钢。
上述实施例中的工装100能够生产“一字型”墙体,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工装100还能够生产“L型”墙体。具体而言,参考图8,与图5所示的工装100的不同之处在于,工装100上的拉结件固定组件7还固定多个第二拉结件41,第二拉结件41的一端插入未凝固的形成第一墙板10的建筑材料,第二拉结件41的另一端411用于插入另一个建筑墙体1的预先浇筑形成第一墙板10的未凝固的建筑材料,两个第一墙板10相互垂直,另一个建筑墙体1也包括通过多个第一拉结件40连接的第二墙板 20和第一墙板10,另一个建筑墙体1的第二墙板20和第一墙板10围成空腔。示例性的,第一拉结件 40的结构和第二拉结件41的结构相同。
即,通过图8所示的工装100先生产一个建筑墙体1,如图9和图10所示,同样先通过第一模台制作一个建筑墙体1的第一墙板10,具体是在第一模台的第一模台型腔内浇注建筑材料,第一模台型腔内的建筑材料未凝固;然后将图8所示的工装100和第一模台相叠合,并将工装100中的第一拉结件 40的另一端45以及第二拉结件41的一端412插入未凝固的形成第一墙板10的建筑材料;接着,如图 9所示,在第二模台型腔400a内浇注形成第二墙板20的建筑材料。参考图10,待形成其中一个建筑墙体1的第一墙板10和第二墙板20的建筑材料凝固后,拆除上述的工装100,就形成了成品构件,即图 10所示的具有第一拉结件40和第二拉结件41的建筑墙体1。
然后,参考图11,将图10所示的建筑墙体1(图11中沿Z方向延伸的墙体)与图5所示的工装 100相叠合,第二拉结件41的另一端411插入图5所示的另一个建筑墙体1(图11中沿Y方向延伸的墙体)的预先浇筑形成第一墙板10的未凝固的建筑材料,两个墙体的第一墙板10相互垂直,两个墙体的第二墙板20相互垂直。
重复上述图6的过程,参考图12,即在另一个建筑墙体1的第二模台型腔400a内浇注形成该建筑墙体1的第二墙板20的建筑材料。参考图13,待形成另一个建筑墙体1的第一墙板10和第二墙板20 的建筑材料凝固后,拆除上述的工装100,就形成了成品构件,即图13所示的“L型”的建筑墙体1。
参考图15至图19,上述任一实施例所描述的工装100还包括:沿第二方向(图15至图17以及图 19中Y方向所示)间隔设置的第一端部定位工装梁2011和第二端部定位工装梁2031,第一端部定位工装梁2011和第二端部定位工装梁2031安装于框架腔体200a内,并分别沿第三方向(图15至图17以及图19中X方向所示)延伸;多个第一端部定位块20112,安装于第一端部定位工装梁2011面向第二端部定位工装梁2031的表面上,并沿第三方向间隔设置;多个第二端部定位块20312,安装于第二端部定位工装梁2031面向第一端部定位工装梁2011的表面上,并沿第三方向间隔设置,每一个第一端部定位块20112和每一个第二端部定位块20312沿第二方向一一对应。
上述拉结件固定组件7包括:多个固定部,每一个固定部分别沿第二方向延伸,每一个固定部的第二方向的两端与一个第一端部定位块20112和一个第二端部定位块20312相对应,并分别定位于第一端部定位块20112和第二端部定位块20312。相当于,第一端部定位块20112和第二端部定位块20312用于支撑固定部。
每一个固定部上固定多个沿第二方向间隔分布的第一拉结件40,以用于形成上述的“一字型”墙体。或者,至少一个固定部上固定多个沿第二方向间隔分布的第二拉结件41,其余的每一个固定部上固定多个沿第二方向间隔分布的第一拉结件40,以用于形成上述的“L型”墙体。
具体而言,参考图20至图26,每一个固定部包括:安装部70,沿第二方向(图20和图21中Y 方向所示,也即图22、图23及图26中E方向所示)延伸,安装部70具有安装面71,安装面71位于安装部的第三方向的一侧,用于与第一拉结件40或第二拉结件41相贴合,安装面71的具体形状不做限制,能够与第一拉结件40相贴合即可,可选地,安装面71为平面,与第一拉结件40的第一本体部 43或者第二拉结件41的第二本体部(和第一拉结件40的第一本体部43的结构相同)相贴合。相当于,工装100内按照多排第一拉结件40或第二拉结件41,每一排的拉结件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
安装部70的具体形状不做限定,具有能够与第一拉结件40或第二拉结件41相贴合的安装面71 即可,可选地,安装部70为矩形管。第一端部定位块20112和第二端部定位块20312分别设有凹槽,矩形方管的两端分别定位于第一端部定位块20112和第二端部定位块20312上的凹槽内。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安装部70为多边形管、圆管等。
安装面71上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有多组第一定位部72,每一组第一定位部72包括沿宽度方向(图 23至图26中F方向所示)间隔设置的至少两个凸块721,每一组的所有的凸块721在同一直线上,每一组的所有的凸块721的连线与第二方向的夹角为设定角度,每一组的凸块721用于在第一拉结件40 或第二拉结件41沿第三方向贴合于安装面71时穿过第一拉结件40或第二拉结件41上的通孔49。即,一组第一定位部72对应一个第一拉结件40或一个第二拉结件41,用于定位第一拉结件40或第二拉结件41。
每一个固定部还包括第二定位部73,第二定位部73包括卡条732和至少两个卡接部731,至少两个卡接部731沿第二方向间隔设于安装面71上,卡条732用于在第一拉结件40或第二拉结件41的通孔49套设于凸块721上并与安装面71相贴合后,沿第一方向(图23至25中G方向所示)分别与第一拉结件40和卡接部731相抵,第一拉结件40在第一方向的运动受到限制,以将第一拉结件40安装于拉结件固定组件7的固定部上。或者,沿第一方向分别与第二拉结件41和卡接部(和卡接部731的结构相同)相抵,第二拉结件41在第一方向的运动受到限制,以将第二拉结件41固定于拉结件固定组件 7的固定部上。
相当于,将所有的待安装的第一拉结件40或第二拉结件41贴合于安装面71,待所有的第一拉结件40或第二拉结件41的多个通孔49分别套设于相应的凸块721上之后,将卡条732放置于卡接部731 内,使得卡条732和第一拉结件40以及卡接部731在厚度方向相抵(或者得卡条732和第而拉结件以及卡接部731在厚度方向相抵),卡条732的数量可以为多个,根据卡接部731和第一拉结件40或第二拉结件41在厚度方向的间隙选择卡条732的数量,以压紧第一拉结件40或第二拉结件41为宜,从而,第一拉结件40或第二拉结件41在厚度方向的运动受到限制,实现将第一拉结件40或第二拉结件41 安装于拉结件固定组件7的固定部上。
可选地,当安装面71与第一拉结件40相贴合时,与第一拉结件40相贴合的安装面71上的每一组的凸块721的连线与第二方向的设定角度为90°,第一拉结件40沿第一方向延伸以分别垂直于第一墙板10和第二墙板20。所有的凸块721的连线与长度方向的设定角度具体数值不做限制,满足以下条件:第一拉结件40上所有通孔49的连线与第一方向的夹角与上述设定角度一致,第一拉结件40贴合于安装面71上,第一拉结件40上的通孔49套设于相应的凸块721上。
可选地,当安装面71与第二拉结件41相贴合时,与第二拉结件41相贴合的安装面71上的每一组的凸块721的连线与第二方向的夹角为钝角(图8中α所示),第二拉结件41沿第四方向(图8中M 方向所示)延伸,第四方向与第二方向的夹角为钝角。示例性的,沿第三方向,多个第二拉结件41位于多个第一拉结件40和第一纵梁202之间,第二拉结件41沿第四方向朝向第一纵梁202的上侧延伸。即,参考图3,多个第二拉结件41位于工装100的最右侧。
可选地,至少两个卡接部731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并位于同一直线上。可选地,所有的卡接部731 的连线沿第二方向延伸。相应地,卡条732也是沿第二方向延伸。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有的卡接部731可以不是位于同一直线上,能够实现通过卡条732将第一拉结件40或第二拉结件41压紧在安装面71上即可。
可选地,参考图23和图24,每一个卡接部731与安装面71形成缺口733,用于供卡条732卡入缺口733内。在所有的第一拉结件40或第二拉结件41套设于安装面71的凸块721上后,将卡条732塞入卡接部731和安装面71之间的缺口733内,方便将第一拉结件40或第二拉结件41安装于拉结件固定组件7上。同时,在所有的第一拉结件40或第二拉结件41与其两端的墙板连接后,再从缺口733 处拆除卡条732,便可方便将安装部70的凸块721与第一拉结件40或第二拉结件41的通孔49分离,方便从第一拉结件40或第二拉结件41上拆除拉结件固定组件7。
可选地,每一个缺口733的开口方向相同。这也方便将卡条732塞入卡接部731和安装面71之间的缺口733内。
可选地,参考图24,每一个卡接部731呈Z型状。每一个卡接部731包括依次相连接的第一部分 7311、第二部分7312和第三部分7313;其中,第一部分7311贴合并固定于安装面71,可通过螺栓将第一部分7311固定于安装面71上,第二部分7312垂直于安装面71,第三部分7313与安装面71平行并在厚度方向间隔设置以形成缺口733。在固定第一拉结件4040时,卡条732塞入缺口733内后,分别与第一拉结件40和第三部分7313相抵,以压紧第一拉结件40。或者,卡条732塞入缺口733内后,分别与第二拉结件41和第三部分7313相抵,以压紧第二拉结件41。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卡接部731的形状不限于此,能够实现在卡接部731和第一拉结件40 和第二拉结件41间塞入卡条732,以压紧第一拉结件40或第二拉结件41即可。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参考图27和图28,上述的框架腔体200a内的墙体结构钢筋300包括沿第一方向下层钢筋301和上层钢筋302。上层钢筋302位于拉结件固定组件7上方,下层钢筋301和上层钢筋302绑扎固定。
参考图29并结合图3所示,本申请的第一端部定位工装梁2011的第三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推拉手柄20111,第二端部定位工装梁2031的第三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二推拉手柄20311;第一纵梁 202的第二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移动槽,第二纵梁204的第二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二移动槽2042。示例性的,第一移动槽的结构和第二移动槽2042的结构相同。
沿第三方向(图3中X方向所示),第一推拉手柄20111分别伸出第一移动槽和第二移动槽2042,并能够沿第二方向(图3中Y方向所示)相对第一移动槽和第二移动槽2042运动到设定位置后,第一推拉手柄20111分别通过第一定位组件相对第一纵梁202和第二纵梁204固定。第二推拉手柄20311 分别伸出第一移动槽和第二移动槽2042,并能够沿第二方向相对第一移动槽和第二移动槽2042运动到设定位置后,每个第二推拉手柄20311通过第二定位组件相对第一纵梁202和第二纵梁204固定。
这样设置后,方便用户通过第一推拉手柄20111操作第一端部定位工装梁2011,以及通过第二推拉手柄20311操作第二端部定位工装梁2031。便于调节第一端部定位工装梁2011和第二端部定位工装梁2031在第二方向上的相对位置,以适应所加工的建筑墙体1的尺寸。在第一端部定位工装梁2011 和第二端部定位工装梁2031完成在第二方向上的相对位置的调整后,通过第一定位组件和第二定位组件将第一端部定位工装梁2011和第二端部定位工装梁2031固定在第一纵梁202和第二纵梁204上。
另外,在通过工装100完成建筑墙体1(例如上述的“一字型”墙体或“L型”墙体)后,可以拆除第一定位组件和第二定位组件,以使第一端部定位工装梁2011和第二端部定位工装梁2031相对第一纵梁202和第二纵梁204活动,从而拆除工装100。
参考图18和图29,本申请的第一定位组件包括:第一定位销和设于第一推拉手柄20111、第一纵梁202以及第二纵梁204上的第一定位孔201111,第一端部定位工装梁2011的一端的第一推拉手柄 20111和第一纵梁202上的第一定位201111孔沿第一方向相对后,第一定位销插设于第一定位孔内;第一端部定位工装梁2011的另一端的第一推拉手柄20111和第二纵梁204上的第一定位孔201111沿第一方向相对后,第一定位销插设于第一定位孔内。从而,第一推拉手柄20111分别通过第一定位组件相对第一纵梁202和第二纵梁204固定。
第二定位组件包括:第二定位销2043(和第一定位销的结构相同)和设于第二推拉手柄20311、第一纵梁202以及第二纵梁204上的第二定位孔(和第一定位孔201111的结构相同),第二端部定位工装梁2031的一端的第二推拉手柄20311和第一纵梁202上的第二定位孔沿第一方向相对后,第二定位销 2043插设于第二定位孔内;第二端部定位工装梁2031的另一端的第二推拉手柄20311和第二纵梁204 上的第二定位孔沿第一方向相对后,第二定位销2043插设于第二定位孔内。从而,第二推拉手柄20311 分别通过第二定位组件相对第一纵梁202和第二纵梁204固定。
本申请对第一定位组件和第二定位组件的结构不限于此,能够实现第一推拉手柄20111相对第一纵梁202和第二纵梁204固定、第二推拉手柄20311相对第一纵梁202和第二纵梁204固定的结构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参考图3、图4和图14,上述任一实施例所描述的工装100还包括:沿第三方向(图3、图4和图 14中X方向所示)间隔设置的第一托板支撑板2021和第二托板支撑板2041,第一托板支撑板2021和第二托板支撑板2041分别安装于第一纵梁202和第二纵梁204的第一方向的上侧上,并分别沿第二方向延伸。即,第一托板支撑板2021安装于第一纵梁202的第一方向的上侧上,第二托板支撑板2041 安装于第二纵梁204的第一方向的上侧上。还包括:多个沿第二方向(图3、图4和图14中Y方向所示)间隔设置的托板500,每一个托板500沿第三方向延伸,每一个托板500的两端分别支撑于第一托板支撑板2021和第二托板支撑板2041,每一个托板500沿第一方向位于每一个拉结件固定组件7之上;第二模台400支撑于多个托板500上。
参考图3、图4和图14并结合图30所示,第一托板支撑板2021上设有容纳托板500的一端的第一支撑槽20211,第二托板支撑板2041上设有容纳托板500的另一端的第二支撑槽(和第一支撑槽20211 的结构相同)。
继续参考图21,每一个固定部面向托板500的表面设有垫块7a,每一个垫块7a沿第二方向(图 21中Y方向所示)延伸,用于支撑托板500。相当于,托板500垂直于垫块7a,并支撑于垫块7a上。
本申请中,参考图3、图4和图14,第一托板支撑板2021能够沿第三方向相对第一纵梁202滑动到设定位置后,通过第三定位组件相对第一纵梁202固定;第二托板支撑板2041能够沿第三方向相对第二纵梁204滑动到设定位置后,通过第四定位组件相对第二纵梁204固定。
这样设置后,方便用户调节第一托板支撑板2021和第二托板支撑板2041在第三方向上的相对位置,以适应所加工的建筑墙体1的尺寸。在第一托板支撑板2021和第二托板支撑板2041完成在第三方向上的相对位置的调整后,通过第三定位组件和第四定位组件将第一托板支撑板2021和第二托板支撑板 2041固定在第一纵梁202和第二纵梁204上。
另外,在通过工装100完成建筑墙体1(例如上述的“一字型”墙体或“L型”墙体)后,可以拆除第三定位组件和第四定位组件,以使第一托板支撑板2021和第二托板支撑板2041相对第一纵梁202 和第二纵梁204活动,从而拆除工装100。
示例性的,第三定位组件包括:第三定位销和设于第一托板支撑板2021、第一纵梁202上的第三定位孔,第一托板支撑板2021和第一纵梁202上的第三定位孔沿第一方向相对后,第三定位销插设于第三定位孔内。从而,第一托板支撑板2021通过第三定位组件相对第一纵梁202固定。
第四定位组件包括:第四定位销和设于第二托板支撑板2041、第二纵梁204上的第四定位孔,第二托板支撑板2041和第二纵梁204上的第四定位孔沿第一方向相对后,第四定位销插设于第三定位孔内。从而,第二托板支撑板2041通过第四定位组件相对第二纵梁204固定。
参考图3、图16、图19、图27,上述任一实施例所描述的工装100还包括: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端部模板定位板2012和第二端部模板定位板2032,第一端部模板定位板2012和第二端部模板定位板2032分别沿第三方向延伸,第一端部模板定位板2012安装于第一端部定位工装梁2011的第一方向的上侧,第二端部模板定位板2032安装于第二端部定位工装梁2031的第一方向的上侧。
参考图3、图4、图14并结合图31所示,上述任一实施例描述的工装100的第二模台400包括:多个模板401(图4和图14中示出了两个模板401),每一个模板401沿第二方向延伸,每一个模板401 的两端分别定位于第一端部模板定位板2012和第二端部模板定位板2032上,相邻的两个模板401沿第三方向对接贴合以形成第二模台型腔400a的底壁,第一拉结件40的一端由相邻的两个模板401之间伸入第二模台型腔400a内;以及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的顶边模402,每一个顶边模402沿第三方向延伸,且两端分别安装于第一托板支撑板2021和第二托板支撑板2041上,并贴合支撑于模板401上;沿第三方向间隔设置的侧边模403,每一个侧边模403沿第二方向延伸,且两端分别安装于顶边模402。
即,多个模板401、顶边模402以及侧边模403围成第二模台型腔400a。在第二模台型腔400a内浇注形成第二墙板20的建筑材料后,建筑材料分别与多个模板401、定边模以及侧边模403相接触。多个模板401、顶边模402以及侧边模403围成的第二模台型腔400a的形状就是所要浇注形成的第二墙板20的形状。例如是正方形状、长方形状。
参考图33至图36,本申请的模板401的第三方向(图34中X方向所示)的两侧中的至少一侧设有胶条4011,图34中示出在模板401的第三方向的一侧设有胶条4011。相邻的两个模板401的胶条 4011沿第三方向对接贴合(如图36所示),第一拉结件40的一端44能够由相邻的两个模板401之间的胶条4011的对接处伸入第二模台型腔400a内。
是连续的,相邻的两个模板401的胶条4011沿第三方向过盈配合。在模板401底部的多个托板500 的支撑下,能够承载后续所要浇注的形成第二墙板20的建筑材料。
继续参考图3、图4和图31,顶边模402能够沿第二方向相对第一托板支撑板2021和第二托板支撑板2041滑动,侧边模403能够沿第三方向相对顶边模402滑动。这样设置后,可以调节多个模板401、顶边模402以及侧边模403围成的第二模台型腔400a的形状。例如通过移动顶边模402和侧边模403,形成正方形状或长方形状的第二模台型腔400a。
另外,还可以根据所要加工的墙体的类型来移动侧边模403。例如,在加工“一字型”墙体时,移动侧边模403使得所有的第一拉结件40的一端由相邻的两个模板401之间的胶条4011的对接处伸入第二模台型腔400a内。例如,在加工“L型”墙体时,移动侧边模403,使得所有的第一拉结件40的一端由相邻的两个模板401之间的胶条4011的对接处伸入第二模台型腔400a内,留出一部分空间露出第二拉结件41(如图8所示),使得第二拉结件41的另一端能够插入另一个建筑墙体1的预先浇筑形成第一墙板10的未凝固的建筑材料。
此外,本申请的第二模台400沿第三方向间隔设置至少三个侧边模403,多个模板401、顶边模402 以及侧边模403围成至少两个第二模台型腔400a。这样可以同时形成至少两个第二墙板20,加工效率高。
继续参考图3和图4以及图31和图41,本申请的顶边模402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一边模连接件4021 与第一托板支撑板2021和第二托板支撑板2041滑动连接。第一边模连接件4021包括:相连接的第一插槽40212和第一滑槽40211,沿第一方向(图41中Z方向所示),第一插槽40212位于第一滑槽40211 上方,第一插槽40212沿第三方向(图31和图41中X方向所示)延伸,第一滑槽40211沿第二方向(图31和图41中Y方向所示)延伸;顶边模402的两端分别插设于相对应的第一边模连接件4021的第一插槽40212内,第一托板支撑板2021和第二托板支撑板2041上分别设有沿第二方向延伸的滑轨,第一滑槽40211和相对应的滑轨相互配合,第一滑槽40211和滑轨能够在第二方向产生相对滑动。从而,顶边模402的两端通过第一滑槽40211沿第二方向相对第一托板支撑板2021和第二托板支撑板2041滑动。
示例性的,第一托板支撑板2021的上侧的外边缘处设有滑轨,第二托板支撑板2041的上侧的外边缘处设有滑轨。这样设置,不会干涉第二模台400之外的结构件在工装100上的布置。而且,延长了顶边模402的长度,使得侧边模403在顶边模402上的调节距离变长,利于调节第二模台型腔400a的形状。
继续参考图3和图4以及图32,本申请的侧边模403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二边模连接件4022与顶边模402滑动连接。如图32所示,第二边模连接件4022包括:相连接的第二滑槽40221和插接部40222,沿第二方向,插接部40222位于第二滑槽40221的侧面,第二滑槽40221沿第三方向(图32中X方向所示)延伸,插接部40222沿第二方向(图32中Y方向所示)延伸;侧边模403的两端分别与相对应的第二边模连接件4022的插接部40222插接,顶边模402贯穿相对应的第二边模连接件4022的第二滑槽40221,第二滑槽40221和相对应的顶边模402相互配合,第二滑槽40221和顶边模402能够在第三方向产生相对滑动。从而,侧边模403的两端通过第二滑槽40221沿第三方向相对两端的顶边模402 滑动。
示例性的,侧边模403的第二方向的端部设有第二插槽,插接部40222插设于第二插槽内。即,侧边模403的两端的第二插槽分别与相对应的插接部40222插接,实现侧边模403与第二边模连接件4022 的连接。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采用上述任一实施例描述的工装100生产建筑墙体1的方法。
参考图37并结合图1至图36所示,本申请的生产建筑墙体1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在第一生产线L1上传输第一模台(图37中A方向示出传输方向),第一模台被传输到一次浇筑工位,在一次浇筑工位向第一模台的第一模台型腔内浇筑建筑材料,以形成未凝固的第一墙板 10。
其中,第一模台的形状和结构可以和上述实施例中第二模台400的形状和结构相同(包含模板401、顶边模402以及侧边模403)。建筑材料例如是混凝土或其他水泥基材料形成。
步骤S2:将浇筑有形成第一墙板10的建筑材料的第一模台传输到一次结合工位。
示例性的,在一次结合工位,将第一模台和上述的工装100相叠合,以使工装100中的第一拉结件 40的另一端插入未凝固的形成第一墙板10的建筑材料。
步骤S3:在第二生产线L2上传输形成第二墙板20的工装100(图37中A方向示出传输方向),工装100被传输到吊装工位,工装100包括位于工装100的腔体中的墙体结构钢筋300、位于工装100的上侧的第二模台400,工装100上固定有多个上述的第一拉结件40,第一拉结件40的一端由第二模台 400的第二模台型腔400a的底壁伸入第二模台400的第二模台型腔400a内。
第二生产线L2上传输的工装100是上述实施例所描述的工装100。示例性的,工装100的框架200 是放置于模台车(图未示出)上,通过模台车传输框架200。
步骤S4:吊装位于吊装工位的工装100,以将工装100的下侧放置在第一模台上,并将第一拉结件 40的另一端插入未凝固的形成第一墙板10的建筑材料,形成空模台。
工装100被传输到一次吊装工位后,通过吊具(例如是桁架)吊装上述的工装100,以将工装100 的下侧放置在第一模台上(如图5所示)。第三生产线L3上设有摆渡工位,在一次结合工位形成空模台后,吊装空模台到第三生产线L3上的摆渡工位。步骤S5:在第三生产线L3上传输空模台(图37中B 方向示出传输方向),空模台被传输到二次浇筑工位,在二次浇筑工位向第二模台400的第二模台型腔 400a内浇筑建筑材料,以形成未凝固的第二墙板20。
如图6所示,在第二模台型腔400a内浇注形成第二墙板20的建筑材料。由于第一拉结件40的一端位于第二模台型腔400a内,从而在第二模台型腔400a内浇注建筑材料后,第一拉结件40的一端也位于第二模台型腔400a的建筑材料中。继而,第一拉结件40的两端分别与形成第一墙板10和第二墙板20的建筑材料相连接。
步骤S6:在第一墙板10和第二墙板20凝固后,在第三生产线L3上传输空模台到拆模工位,在拆模工位拆除第二模台400、工装100,形成成品构件。
示例性的,上述工装100被传输到一次吊装工位后,将模台车上的工装100吊装到第一模台上后,空的模台车可以由第二生产线传输到第三生产线,再由第三生产线传输到第二生产线,以运输新的工装 100。
参考图7,待形成第一墙板10和第二墙板20的建筑材料凝固后,拆除上述的工装100,就形成了成品构件,即图1所示的建筑墙体1(“一字型”墙体)。示例性的,第一墙板10平行于第二墙板20。
通过工装100在工厂生产上述建筑墙体1,并集成进了建筑墙体1的结构钢筋,免去了施工现场的人工支模、拆模作业,甚至免去了后期的人工抹灰作业。可预制建筑墙体1,制作效率高,能有效降低成本,更利于装配式建筑技术的推广。
需说明的是,在第二生产线L2上传输形成第二墙板20的工装100,可以是直接传输预先将制作好的工装100,也可以是在第二生产线L2上完成工装100的制作,即边制作工装100边传输工装100。
本申请以在第二生产线L2上完成工装100的制作为示例说明。本申请的步骤S3中,在第二生产线 L2上传输形成第二墙板20的工装100的具体步骤包括:
步骤S31:在第二生产线L2上传输框架200,框架200具有沿第一方向上下贯穿的框架腔体200a,框架200的第一方向的下侧用于放置在第一模台上。
此时,如图17所示,框架200上没有安装拉结件固定组件7、墙体结构钢筋300以及第二模台400。
步骤S32:在框架腔体200a内安装墙体结构钢筋300的下层钢筋301。
步骤S33:在框架腔体200a内安装拉结件固定组件7,拉结件固定组件7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框架腔体200a内,并与框架200连接,在拉结件固定组件7上固定多个第一拉结件40。
参考图16和图19,在框架腔体200a内安装拉结件固定组件7。
步骤S34:在框架腔体200a内安装墙体结构钢筋300的上层钢筋302,上层钢筋302位于拉结件固定组件7上方,并将下层钢筋301和上层钢筋302绑扎。
参考图27,在框架腔体200a内完成了下层钢筋301、拉结件固定组件7以及上层钢筋302的安装,下层钢筋301和上层钢筋302绑扎后形成墙体结构钢筋300。
步骤S35:在框架200的第一方向的上侧安装第二模台400。
如图3所示,在框架腔体200a内完成了拉结件固定组件7和墙体结构钢筋300的安装后,再在框架200的第一方向的上侧安装第二模台400。
示例性的,上述步骤S33中,还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331:在拉结件固定组件7上还固定多个第二拉结件41。
如图8所示,与图5所示的工装100的不同之处在于,工装100上的拉结件固定组件7还固定多个上述的第二拉结件41,第二拉结件41的一端插入未凝固的形成第一墙板10的建筑材料,第二拉结件41的另一端用于插入另一个建筑墙体1的预先浇筑形成第一墙板10的未凝固的建筑材料。
这样的工装100能够生产“L型”墙体。具体是,在步骤S4中,将工装100的下侧放置在第一模台上后,第二拉结件41的一端插入未凝固的形成第一墙板10的建筑材料。
即,通过图8所示的工装100先生产一个建筑墙体1,如图9和图10所示,同样先通过第一模台制作一个建筑墙体1的第一墙板10,具体是在第一模台的第一模台型腔内浇注建筑材料,第一模台型腔内的建筑材料未凝固;然后将图8所示的工装100和第一模台相叠合,并将工装100中的第一拉结件 40的另一端以及第二拉结件41的一端插入未凝固的形成第一墙板10的建筑材料;接着,如图9所示,在第二模台型腔400a内浇注形成第二墙板20的建筑材料。参考图10,待形成其中一个建筑墙体1的第一墙板10和第二墙板20的建筑材料凝固后,拆除上述的工装100,就形成了成品构件(第一构件),即图10所示的具有第一拉结件40和第二拉结件41的建筑墙体1。
然后,参考图11,将第一构件抓起,然后翻转90度,将图10所示的建筑墙体1(图11中沿Z方向延伸的墙体)与图5所示的工装100相叠合,第二拉结件41的另一端插入图5所示的另一个建筑墙体1(图11中沿Y方向延伸的墙体)的预先浇筑形成第一墙板10的未凝固的建筑材料,两个墙体的第一墙板10相互垂直,两个墙体的第二墙板20相互垂直。
重复上述图6的过程,参考图12,即在另一个建筑墙体1的第二模台型腔400a内浇注形成该建筑墙体1的第二墙板20的建筑材料。参考图13,待形成另一个建筑墙体1的第一墙板10和第二墙板20 的建筑材料凝固后,拆除上述的工装100,就形成了成品构件,即图13所示的“L型”的建筑墙体1。
示例性的,在步骤S33中,上述在框架腔体200a内安装拉结件固定组件7的具体步骤包括:
步骤S331:在多个第一端部定位块20112和多个第二端部定位块20312上安装多个上述任一实施例描述的固定部,每一个固定部分别沿第二方向延伸,每一个固定部的第二方向的两端与一个第一端部定位块20112和一个第二端部定位块20312相对应,并分别定位于第一端部定位块20112和第二端部定位块20312,每一个固定部上固定多个沿第二方向间隔分布的第一拉结件40;或者,至少一个固定部上固定多个沿第二方向间隔分布的第二拉结件41,其余的每一个固定部上固定多个沿第二方向间隔分布的第一拉结件40。
即,将图20所示的拉结件固定组件7的安装部的两端分别定位于第一端部定位块20112和第二端部定位块20312。其中,拉结件固定组件7的安装部上固定有第一拉结件40或第二拉结件41。
示例性的,当安装面与第一拉结件40相贴合时,第一拉结件40在框架腔体200a内沿第一方向延伸。当安装面与第二拉结件41相贴合时,第二拉结件41在框架腔体200a内沿第四方向延伸,第四方向与第二方向的夹角为钝角。即,第二拉结件41是倾斜设置在框架腔体200a内,以实现与另外一个建筑墙体1的第一墙板10的连接。
示例性的,上述步骤S35中,在框架200的第一方向的上侧安装第二模台400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351:在第一托板支撑板2021和第二托板支撑板2041上安装多个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的托板500,在多个托板500上安装第二模台400。
如图15所示,其中,每一个托板500沿第三方向延伸,每一个托板500的两端分别支撑于第一托板支撑板2021和第二托板支撑板2041,每一个托板500沿第一方向位于每一个拉结件固定组件7之上。即,在完成拉结件固定组件7的安装后,在框架200上安装用于支撑第二模台400的多个托板500。
并且,根据所要加工的建筑墙体1的尺寸,第一托板支撑板2021沿第三方向相对第一纵梁202滑动到设定位置后,通过第三定位组件相对第一纵梁202固定;第二托板支撑板2041沿第三方向相对第二纵梁204滑动到设定位置后,通过第四定位组件相对第二纵梁204固定。
示例性的,上述步骤S351中,在多个托板500上安装第二模台400包括:
如图14所示,在多个托板500上安装多个上述的模板401,每一个模板401沿第二方向延伸,每一个模板401的两端分别定位于第一端部模板定位板2012和第二端部模板定位板2032上,相邻的两个模板401沿第三方向对接贴合以形成第二模台型腔400a的底壁,第一拉结件40的一端由相邻的两个模板401之间伸入第二模台型腔400a内;在多个模板401上安装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的顶边模402,每一个顶边模402沿第三方向延伸,且两端分别安装于第一托板支撑板2021和第二托板支撑板2041上,并贴合支撑于模板401上;在定边模上安装沿第三方向间隔设置的侧边模403,每一个侧边模403沿第二方向延伸,且两端分别安装于顶边模402。
在安装模板401的过程中,相邻的两个模板401的胶条4011沿第三方向对接贴合,第一拉结件40 的一端能够由相邻的两个模板401之间的胶条4011的对接处伸入第二模台型腔400a内。
同时,根据所要加工的建筑墙体1的尺寸,顶边模402沿第二方向相对第一托板支撑板2021和第二托板支撑板2041滑动,侧边模403沿第三方向相对顶边模402滑动。具体是,顶边模402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一边模连接件4021与第一托板支撑板2021和第二托板支撑板2041滑动连接,侧边模403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二边模连接件4022与顶边模402滑动连接。
需说明的是,本申请包括两组生产线,每一组的生产线包括相互平行依次设置的第一生产线L1、第三生产线L3以及第二生产线L2。图37中示出了其中一组生产线。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参考图38,两组生产线对称设置。其中,第二生产线L2和第二生产线L2之间设置物料通道,以向第二生产线L2提供生产工装100所需要的物料(例如框架200、钢筋等)。示例性的,图37所示的一组生产线中,在第二生产线L2的侧面也设置物料通道,以向第二生产线L2提供生产工装100所需要的物料(例如框架200、钢筋等)。
如前所述,上述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生产“L型”墙体的工装100,通过该工装100能够生产“L 型”墙体。此外,上述实施例中生产建筑墙体的工装100(不包括第二拉结件41)还可以生产“T型”墙体。如图13所示,“L型”墙体包括第一子构件(图13中竖向延伸的A构件)和第二构件(图13中横向延伸的B构件)。如图40中(d)所示,“T型”墙体包括第二子构件(图40中(d)所示的竖向延伸的C构件)和第二构件(图40中(d)所示的横向延伸的B构件)。
其中,第一子构件包括通过多个拉结件(包括第一拉结件40和第二拉结件41)连接的第一墙板10 和第二墙板20,第一子构件的第一墙板10和第二墙板20围成空腔,第一子构件的空腔内设有墙体结构钢筋300。第二子构件包括通过多个拉结件(包括第一拉结件40)连接的第一墙板10和第二墙板20,第二子构件的第一墙板10和第二墙板20围成空腔,第一子构件的空腔内设有墙体结构钢筋(图未示出)。相当于,第一子构件具有第一拉结件40和第二拉结件41,而第二子构件具有第一拉结件40。第二构件包括通过第一拉结件40连接的第一墙板10和第二墙板20,第二构件的第一墙板10和第二墙板20围成空腔,第二构件的空腔内设有墙体结构钢筋300;第一子构件和第二子构件都是垂直于第二构件,而且,第一子构件和第二子构件的空腔均和第二构件的空腔连通。
从而,,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生产建筑墙体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提供预先生产的第一构件,第一构件包括上述的第一子构件和第二子构件;第一子构件是使用上述任一实施例所描述的具有第二拉结件41的工装100(图8所示的工装)生产的成品构件,即,第一子构件是具有第一拉结件40和第二拉结件41的“一字型”建筑墙体。第二子构件是使用上述任一实施例所描述的不具有第二拉结件41的工装100(图5所示的工装)生产的成品构件,即,第二子构件是具有第一拉结件40的“一字型”建筑墙体。示例性的,第一子构件的第一墙板10长于第二墙板20。
当预先生产第一子构件时,如图8至图10所示,通过第一模台制作第一子构件的第一墙板10,具体是在第一模台的第一模台型腔内浇注建筑材料,第一模台型腔内的建筑材料未凝固;然后将图8所示的工装100和第一模台相叠合,并将工装100中的第一拉结件40的另一端以及第二拉结件41的一端插入未凝固的形成第一墙板10的建筑材料;接着,如图9所示,在第二模台型腔400a内浇注形成第一子构件的第二墙板20的建筑材料。参考图10,待形成第一子构件的建筑墙体1的第一墙板10和第二墙板20的建筑材料凝固后,拆除上述的工装100,就形成了成品构件(第一子构件),即图10所示的具有第一拉结件40和第二拉结件41的建筑墙体1。这就完成预先制作“L”型墙体的第一子构件。
当预先生产第二子构件时,形成第二子构件的过程和前面实施例所描述的过程相同(形成图1所示的建筑墙体1的过程)。具体可参见关于图6和图7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这就完成预先制作“T”型墙体的第二子构件。
步骤S1:在第一生产线L1上传输形成第二构件的第一模台,第二构件的第一模台被传输到一次浇筑工位,在一次浇筑工位向第二构件的第一模台的第一模台型腔内浇筑建筑材料,以形成未凝固的第二构件的第一墙板10。这个步骤与上述实施例中步骤S1相同。
步骤S2:将浇筑有形成第二构件的第一墙板10的建筑材料的第一模台传输到一次结合工位。这个步骤与上述实施例中步骤S2相同。
步骤S3:在第二生产线L2上传输形成第二构件的第二墙板20的工装100,形成第二构件的工装 100被传输到吊装工位,工装100包括位于工装100的腔体中的墙体结构钢筋300、位于工装100的上侧的第二模台400,工装100上固定有多个第一拉结件40,第二构件的第一拉结件40的一端由第二模台400的第二模台型腔400a的底壁伸入第二模台400的第二模台型腔400a内。这个步骤与上述实施例中步骤S3相同。
步骤S4:吊装位于吊装工位的形成第二构件的工装100,以将工装100的下侧放置在第一模台上,并将工装100中的第一拉结件40的另一端插入未凝固的形成第二构件的第一墙板10的建筑材料;
同时,当生产“L”型墙体时,参考图11,吊装第一子构件,将第一子构件的第二拉结件41的另一端插入未凝固的形成第二构件的第一墙板10的建筑材料,第一子构件的第一墙板10垂直连接于第二构件的第一墙板10,第一子构件的第二墙板20垂直连接于形成第二构件的第二墙板20的工装100的端部,以形成第一空模台。如图11所示,第二模台400的第二模台型腔400a位于第一子构件的第二墙板20的侧面(图11中示出是左侧面)。参考图11,将第一子构件抓起,然后翻转90度,将图10所示的建筑墙体1(图11中沿Z方向延伸的墙体)与图5所示的工装100相叠合,第二拉结件41的另一端插入图5所示的另一个建筑墙体1(图11中沿Y方向延伸的墙体)的预先浇筑形成第一墙板10的未凝固的建筑材料,两个墙体的第一墙板10相互垂直,两个墙体的第二墙板20相互垂直。
当生产“T”型墙体时,参考图40中(a)和(b),吊装第二子构件,第二子构件的第一墙板10 和第二墙板20垂直连接于形成第二构件的第二墙板的工装100,以形成第二空模台。如图40中(a) 和(b)所示,第二子构件的相反两侧分别具有第二模台400的第二模台型腔400a。
即,形成第二构件的第二墙板的工装100具有两个第二模台型腔400a。如前所述,参考图3、图4 和图31,第二模台400沿第三方向间隔设置四个侧边模403,左右两侧的多个模板401、顶边模402以及侧边模403围成两个第二模台型腔400a。中间的两个侧边模403的位置处用于放置上述的第二子构件,从而,第二子构件位于形成第二构件的第二墙板的工装100的两个第二模台型腔400a之间。示例性的,中间的两个侧边模403的位置处不放置模板401,从而,第二子构件的腔体与工装100的腔体连通,继而在完成“T型”墙体的加工后,并拆除工装100后,第二子构件的空腔和第二构件的空腔连通。
参考图40中(a)和(b),将第二子构件抓起,然后翻转90度,将40中(a)所示的工装100和第二子构件相叠合,第二子构件的第一墙板10的侧面与相对应的第二模台型腔400a垂直连接,第二子构件的第二墙板20的侧面与相对应的第二模台型腔400a垂直连接。
步骤S5:在第三生产线L3上传输第一空模台或第二空模台,第一空模台或第二空模台被传输到二次浇筑工位,在二次浇筑工位向第二模台400的第二模台型腔400a内浇筑建筑材料,以形成未凝固的第二构件的第二墙板20,第二模台400的第二模台型腔400a内的建筑材料与第一子构件的第一墙板10 的侧面连接(参考图12),或者,第二模台400的第二模台型腔400a内的建筑材料与第二子构件的第一墙板10的侧面以及第二墙板20的侧面连接(参考图40中(c)所示)。
在图11和图12所示的第二模台型腔400a内浇注形成第二构件的建筑材料后,第二模台400的第二模台型腔400a内的建筑材料与第一子构件的第一墙板10连接。待第二模台400的第二模台型腔400a 内的建筑材料凝固后,即可以实现与第一子构件的第一墙板10的固定连接。
或者,在图40中(b)和(c)所示的两个第二模台型腔400a内浇注形成第二构件的建筑材料后,第二模台400的第二模台型腔400a内的建筑材料分别与第二子构件的第一墙板10的侧面以及第二墙板 20的侧面连接。待第二模台400的第二模台型腔400a内的建筑材料凝固后,即可以实现与第二子构件的第一墙板10和第二墙板20的固定连接。
步骤S6:在第二构件的第一墙板10和第二墙板20凝固后,在第三生产线L3上传输第一空模台或第二空模台到拆模工位,在拆模工位拆除第二模台400、工装100,形成成品构件。即,形成“T”型墙体或“L”型墙体。
第一空模台或第二空模台同样在第三生产线L3上被传输到养护窑中,经过养护窑的养护,第一空模台或第二空模台中的未凝固的形成第二构件的第一墙板10和第二墙板20的建筑材料凝固,在第二构件的第一墙板10和第二墙板20凝固后,第一空模台或第二空模台从养护窑被传输到拆模工位。参考图 13,待形成第二构件的第一墙板10和第二墙板20的建筑材料凝固后,拆除上述的工装100,就形成了成品构件,该成品构件即图13所示的“L型”的建筑墙体。参考图40中(d)所示,待形成第二构件的第一墙板10和第二墙板20的建筑材料凝固后,拆除上述的工装100,就形成了成品构件,该成品构件即图40中(d)所示的“T型”的建筑墙体。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生产方法还包括步骤S20:在第一生产线L1上传输第一子构件或第二子构件,第一子构件或第二子构件被传输到二次结合工位,再由二次结合工位传输到第三生产线L3上或第二生产线L2上。待形成第二构件的工装与第一模台在一次结合工位拼装后,并传输到第一生产线 L1的二次结合工位或第三生产线L3的摆渡工位后,再与第一子构件或第二子构件拼装形成上述的第一空模台或第二空模台。
示例性的,第一空模台或第二空模台在第一生产线上的二次结合工位形成,二次结合工位位于所述一次结合工位的传输方向的前方。示例性的,第一子构件或第二子构件由二次结合工位传输到第三生产线L3上的二次摆渡工位,二次摆渡工位位于摆渡工位的传输方向的后方。或者,第一子构件或第二子构件被由二次结合工位传输到第二生产线L2上的二次吊装工位,二次吊装工位位于一次吊装工位的传输方向的前方。在第一子构件或第二子构件传输到第二生产线L2或第三生产线L3上后,待形成第二构件的工装传输到二次结合工位后,第一子构件或第二子构件再被吊装到二次结合工位与形成第二构件的工装拼装,以形成上述的第一空模台或第二空模台。
需说明的是,本申请提供的第一子构件或第二子构件,不限于是在第一生产线L1上传输第一子构件或第二子构件,也可以是在第二生产线L2上传输第一子构件或第二子构件。例如,在第二生产线L2 上传输第一子构件或第二子构件到二次吊装工位。
此外,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形成第二构件的工装与第一模台在第三生产线L3上的摆渡工位拼装,第一子构件和第二子构件被吊装到摆渡工位与形成第二构件的工装拼装,以形成上述的第一空模台或第二空模台。
参考图39中(a)和(b)所示,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生产建筑墙体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7:如图39中(a)所示,提供未凝固的第三墙板10a。
示例性的,提供未凝固的第三墙板10a的具体步骤包括:在第一生产线上L1传输第三模台,第三模台被传输到一次浇筑工位,在一次浇筑工位向第三模台的第三模台型腔内浇筑建筑材料,以形成未凝固的第三墙板10a。示例性的,第三模台的形状和结构可以和上述实施例中第二模台400的形状和结构相同(包含模板401、顶边模402以及侧边模403)。建筑材料例如是混凝土或其他水泥基材料形成。示例性的,第三墙板10a的结构和第一墙板10的结构相同。
步骤S8:吊装上述实施例中形成的成品构件(即“一字型”建筑墙体,不包含第二拉结件41),并将成品构件的第一墙板10和第二墙板20插入未凝固的形成第三墙板10a的建筑材料,第一墙板10和第二墙板20分别垂直于第三墙板10a,在第三墙板10a凝固后,形成框架梁。即将上述形成的“一字型”建筑墙体和另一个预制的直线墙板拼接,形成框架梁。示例性的,预制的直线墙板将“一字型”建筑墙体的腔体的一端封闭
示例性的,“一字型”建筑墙体和另一个预制的直线墙板拼接后(图39中(b)所示的结构),在第三生产线L3上被传输到养护窑中,经过养护窑的养护,未凝固的形成第三墙板10a的建筑材料凝固,在第三墙板10a凝固后,第三墙板10a分别与第一墙板10和第二墙板固定连接。
虽然通过参照本发明的某些优选实施方式,已经对本发明进行了图示和描述,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该明白,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包括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而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生产建筑墙体的方法,所述建筑墙体包括通过多个拉结件连接的第一墙板和第二墙板,所述第一墙板和所述第二墙板围成空腔,所述空腔内设有墙体结构钢筋;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在第一生产线上传输第一模台,所述第一模台被传输到一次浇筑工位,在所述一次浇筑工位向所述第一模台的第一模台型腔内浇筑建筑材料,以形成未凝固的第一墙板;
步骤S2:将浇筑有形成第一墙板的建筑材料的所述第一模台传输到一次结合工位;
步骤S3:在第二生产线上传输形成第二墙板的工装,所述工装被传输到吊装工位,所述工装包括位于工装的腔体中的墙体结构钢筋、位于所述工装的上侧的第二模台,所述工装上固定有多个第一拉结件,所述第一拉结件的一端由所述第二模台的第二模台型腔的底壁伸入所述第二模台的第二模台型腔内;
步骤S4:吊装位于所述吊装工位的所述工装,以将所述工装的下侧放置在所述第一模台上,并将所述第一拉结件的另一端插入未凝固的形成所述第一墙板的建筑材料,形成空模台;
步骤S5:在第三生产线上传输所述空模台,所述空模台被传输到二次浇筑工位,在所述二次浇筑工位向所述第二模台的第二模台型腔内浇筑建筑材料,以形成未凝固的第二墙板;
步骤S6:在所述第一墙板和所述第二墙板凝固后,在所述第三生产线上传输所述空模台到拆模工位,在所述拆模工位拆除所述第二模台、所述工装,形成成品构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墙板平行于所述第二墙板。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生产线上设有摆渡工位,在所述一次结合工位形成所述空模台后,吊装所述空模台到所述第三生产线上的摆渡工位。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生产线上设有养护窑,所述空模台在所述第三生产线上被传输到所述养护窑中,在所述第一墙板和所述第二墙板凝固后,所述空模台从所述养护窑被传输到所述拆模工位。
5.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中,所述在第二生产线上传输形成第二墙板的工装的具体步骤包括:
步骤S31:在所述第二生产线上传输框架,所述框架具有沿第一方向上下贯穿的框架腔体,所述框架的第一方向的下侧用于放置在所述第一模台上;
步骤S32:在所述框架腔体内安装所述墙体结构钢筋的下层钢筋;
步骤S33:在所述框架腔体内安装拉结件固定组件,所述拉结件固定组件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框架腔体内,并与所述框架连接,在所述拉结件固定组件上固定多个所述第一拉结件;
步骤S34:在所述框架腔体内安装所述墙体结构钢筋的上层钢筋,所述上层钢筋位于所述拉结件固定组件上方,并将所述下层钢筋和所述上层钢筋绑扎;
步骤S35:在所述框架的第一方向的上侧安装所述第二模台。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包括:
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分别沿第三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以及所述第三方向相互垂直;
沿所述第三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所述第一纵梁和所述第二纵梁分别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其中,
所述第一横梁、所述第一纵梁、所述第二横梁以及所述第二纵梁依次连接以围成所述框架腔体。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3中,还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331:在所述拉结件固定组件上还固定多个第二拉结件;
在所述步骤S4中,将所述工装的下侧放置在所述第一模台上后,所述第二拉结件的一端插入所述未凝固的形成所述第一墙板的建筑材料;
所述第二拉结件的另一端用于插入另一个建筑墙体的预先浇筑形成的第一墙板的未凝固的建筑材料,两个第一墙板相互垂直,另一个建筑墙体也包括通过多个第一拉结件连接的第二墙板和第一墙板,另一个建筑墙体的所述第二墙板和所述第一墙板围成空腔。
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工装还包括:
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端部定位工装梁和第二端部定位工装梁,所述第一端部定位工装梁和所述第二端部定位工装梁安装于所述框架腔体内,并分别沿所述第三方向延伸;
多个第一端部定位块,安装于所述第一端部定位工装梁面向所述第二端部定位工装梁的表面上,并沿所述第三方向间隔设置;
多个第二端部定位块,安装于所述第二端部定位工装梁面向所述第一端部定位工装梁的表面上,并沿所述第三方向间隔设置,每一个所述第一端部定位块和每一个所述第二端部定位块沿所述第二方向一一对应;
在所述步骤S33中,所述在所述框架腔体内安装拉结件固定组件的具体步骤包括:
步骤S331:在多个所述第一端部定位块和多个所述第二端部定位块上安装多个固定部,每一个所述固定部分别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每一个所述固定部的所述第二方向的两端与一个所述第一端部定位块和一个所述第二端部定位块相对应,并分别定位于所述第一端部定位块和所述第二端部定位块,每一个所述固定部上固定多个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分布的所述第一拉结件;或者,
至少一个所述固定部上固定多个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分布的第二拉结件,其余的每一个所述固定部上固定多个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分布的所述第一拉结件。
9.一种生产建筑墙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墙体包括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所述第一构件包括通过多个拉结件连接的第一墙板和第二墙板,所述第一构件的所述第一墙板和所述第二墙板围成空腔,所述第一构件的所述空腔内设有墙体结构钢筋;所述第二构件包括通过多个拉结件连接的第一墙板和第二墙板,所述第二构件的所述第一墙板和所述第二墙板围成空腔,所述第二构件的所述空腔内设有墙体结构钢筋;所述第一构件垂直于所述第二构件,所述第一构件的所述空腔和所述第二构件的所述空腔连通;
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提供预先生产的第一构件,所述第一构件包括第一子构件和第二子构件,所述第一子构件是使用权利要求7至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所形成的成品构件,所述第二子构件是使用权利要求1至6、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所形成的成品构件;
步骤S1:在第一生产线上传输形成所述第二构件的第一模台,所述第二构件的所述第一模台被传输到一次浇筑工位,在所述一次浇筑工位向所述第二构件的所述第一模台的第一模台型腔内浇筑建筑材料,以形成未凝固的所述第二构件的第一墙板;
步骤S2:将浇筑有形成所述第二构件的第一墙板的建筑材料的所述第一模台传输到一次结合工位;
步骤S3:在第二生产线上传输形成所述第二构件的第二墙板的工装,形成所述第二构件的所述工装被传输到吊装工位,所述工装包括位于工装的腔体中的墙体结构钢筋、位于所述工装的上侧的第二模台,所述工装上固定有多个第一拉结件,所述第二构件的所述第一拉结件的一端由所述第二模台的第二模台型腔的底壁伸入所述第二模台的第二模台型腔内;
步骤S4:吊装位于所述吊装工位的形成所述第二构件的所述工装,以将所述工装的下侧放置在所述第一模台上,并将所述工装中的所述第一拉结件的另一端插入未凝固的形成所述第二构件的所述第一墙板的建筑材料;
吊装所述第一子构件,将所述第一子构件的所述第二拉结件的另一端插入所述未凝固的形成所述第二构件的所述第一墙板的建筑材料,所述第一子构件的第一墙板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二构件的所述第一墙板,所述第一子构件的第二墙板垂直连接于形成所述第二构件的第二墙板的工装的端部,以形成第一空模台,所述第二模台的第二模台型腔位于所述第一子构件的第二墙板的侧面;或者,
吊装所述第二子构件,所述第二子构件的所述第一墙板和所述第二墙板垂直连接于形成所述第二构件的第二墙板的工装,以形成第二空模台,所述第二子构件的相反两侧分别具有所述第二模台的第二模台型腔;
步骤S5:在所述第三生产线上传输所述第一空模台或所述第二空模台,所述第一空模台或所述第二空模台被传输到二次浇筑工位,在所述二次浇筑工位向所述第二模台的第二模台型腔内浇筑建筑材料,以形成未凝固的所述第二构件的第二墙板,所述第二模台的第二模台型腔内的建筑材料与所述第一子构件的第一墙板的侧面连接,或者,所述第二模台的第二模台型腔内的建筑材料与所述第二子构件的第一墙板的侧面以及第二墙板的侧面连接;
步骤S6:在所述第二构件的所述第一墙板和所述第二墙板凝固后,在所述第三生产线上传输所述第一空模台或所述第二空模台到拆模工位,在所述拆模工位拆除所述第二模台、所述工装,形成成品构件。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步骤S20:在所述第一生产线上传输所述第一子构件或所述第二子构件,所述第一子构件或所述第二子构件被传输到二次结合工位,再由所述二次结合工位传输到所述第三生产线上或所述第二生产线上。
CN202110705620.5A 2021-06-24 2021-06-24 一种生产建筑墙体的方法 Pending CN11335245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705620.5A CN113352451A (zh) 2021-06-24 2021-06-24 一种生产建筑墙体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705620.5A CN113352451A (zh) 2021-06-24 2021-06-24 一种生产建筑墙体的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52451A true CN113352451A (zh) 2021-09-07

Family

ID=775362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705620.5A Pending CN113352451A (zh) 2021-06-24 2021-06-24 一种生产建筑墙体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352451A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616622A1 (de) * 1996-04-25 1997-10-30 Sf Koop Gmbh Beton Konzepte Beton-Formstein, Bausatz aus Beton-Formsteinen sowie eine hieraus hergestellte Stützmauer
CN101131009A (zh) * 2006-08-23 2008-02-27 于永久 建筑用现场浇注成型施工方法及成型设备
CN101851979A (zh) * 2010-04-02 2010-10-06 清远市建巢工业设计有限公司 一种建筑用预制钢筋混凝土单元体及其构筑建筑物的方法
CN102877559A (zh) * 2012-06-15 2013-01-16 吴方伯 一种现浇保温隔热梁、柱、剪力墙及施工方法
CN107355043A (zh) * 2017-09-06 2017-11-17 南京工业大学 一种预制轻质外挂节能墙板及制作方法
CN107476491A (zh) * 2017-09-28 2017-12-15 深圳市华阳国际工程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预制保温内填充混凝土墙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11576667A (zh) * 2020-06-24 2020-08-25 上海衡煦节能环保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剪力墙墙体
CN213204595U (zh) * 2020-06-24 2021-05-14 上海衡煦节能环保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建筑墙体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616622A1 (de) * 1996-04-25 1997-10-30 Sf Koop Gmbh Beton Konzepte Beton-Formstein, Bausatz aus Beton-Formsteinen sowie eine hieraus hergestellte Stützmauer
CN101131009A (zh) * 2006-08-23 2008-02-27 于永久 建筑用现场浇注成型施工方法及成型设备
CN101851979A (zh) * 2010-04-02 2010-10-06 清远市建巢工业设计有限公司 一种建筑用预制钢筋混凝土单元体及其构筑建筑物的方法
CN102877559A (zh) * 2012-06-15 2013-01-16 吴方伯 一种现浇保温隔热梁、柱、剪力墙及施工方法
CN107355043A (zh) * 2017-09-06 2017-11-17 南京工业大学 一种预制轻质外挂节能墙板及制作方法
CN107476491A (zh) * 2017-09-28 2017-12-15 深圳市华阳国际工程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预制保温内填充混凝土墙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11576667A (zh) * 2020-06-24 2020-08-25 上海衡煦节能环保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剪力墙墙体
CN213204595U (zh) * 2020-06-24 2021-05-14 上海衡煦节能环保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建筑墙体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106970B (zh) 拼装式标准层模块以及干湿工艺结合的标准层建造方法
US8312683B2 (en) Method for constructing precast sandwich panels
US20180355600A1 (en) Building structure and construction method for same
KR200481707Y1 (ko) 거푸집 겸용 외장벽판
CN109972837A (zh) 一种木框模板及其使用方法
CN216920791U (zh) T形剪力墙组件及建筑结构
CN215434186U (zh) 一种用于模台的边模连接件和模台
CN217531221U (zh) 一种加工建筑墙体的工装
CN113352451A (zh) 一种生产建筑墙体的方法
CN112411741B (zh) 一种装配式建筑结构及施工方法
CN113276256A (zh) 一种加工建筑墙体的工装
CN113802589A (zh) 一种自锁式承台板胎膜施工方法
CN210194970U (zh) 建筑保温一体化模板快换模系统
EP2641714A2 (en) A casting mold system, a casting mold and a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n element
CN109555232B (zh) 一种预制梁卯榫连接接头
CN114753552A (zh) 一种适用于零碳建筑的夹心一体保温板
CN213204595U (zh) 一种建筑墙体
CN211774851U (zh) 一种建筑系统以及用于建筑系统的构件
JP3144183U (ja) コンクリートブロック塀基礎立ち上がり部用コンクリート型枠
CN213477224U (zh) 一种抗裂混凝土叠合板拼接结构
CN211842474U (zh) 组合式可重复使用叠合板预制层模具
CN115596198B (zh) 一种装配式z形构件及其组装模具、施工方法
CN212957112U (zh) 一种拉结件和建筑墙体
CN213174321U (zh) 拉结件固定工装、拉结件固定总成及建筑墙体
CN219280938U (zh) 一种拐角墙板及模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