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350641A - 一种心脏复苏时代替人工呼吸的面罩型呼吸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心脏复苏时代替人工呼吸的面罩型呼吸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350641A
CN113350641A CN202110679183.4A CN202110679183A CN113350641A CN 113350641 A CN113350641 A CN 113350641A CN 202110679183 A CN202110679183 A CN 202110679183A CN 113350641 A CN113350641 A CN 11335064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xygen
resuscitation
mask
respirator
pati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67918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勇
陈军
钟让力
刘亚玲
吴彩芝
杜婧
常宪明
颜惠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bei Qixin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bei Qixin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bei Qixin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bei Qixin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679183.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350641A/zh
Publication of CN1133506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5064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16/00Devices for influencing the respiratory system of patients by gas treatment, e.g. mouth-to-mouth respiration; Tracheal tub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16/00Devices for influencing the respiratory system of patients by gas treatment, e.g. mouth-to-mouth respiration; Tracheal tubes
    • A61M16/06Respiratory or anaesthetic mask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mergency Medicine (AREA)
  • Pulmon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nesthesi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Percussion Or Vibration Massage (AREA)
  • Respiratory Apparatuses And Protective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心脏复苏时代替人工呼吸的面罩型呼吸机,所述呼吸机包括面罩本体以及设置在所述面罩本体前表面中心位置处的固定管,还包括箱体,患者在进行呼吸时,储氧接口不外接储氧袋,当需要给予患者纯氧时,将储氧袋外接在储氧接口上,再通过固定组件将面罩本体固定佩戴在患者的面部,随后,将输氧管插接在固定管内,通过可拆卸结构使二者达到密封连接的效果,如此一来,增加了呼吸机的密封效果,另一方面,实现了呼吸机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有效规避了在进行心肺复苏时,外界的异物进入到患者身体内的问题,佩戴完成后,送氧机构工作,将储氧袋内的氧气输送到输氧管内,由此反复进行心脏复苏操作,此时可实现对患者的抢救。

Description

一种心脏复苏时代替人工呼吸的面罩型呼吸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辅助器械相关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心脏复苏时代替人工呼吸的面罩型呼吸机。
背景技术
绝大多数心脏骤停发生在医院外,而心肺复苏是唯一有效的救治手段。院外心肺复苏中,人工呼吸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能够缩短患者缺氧时间,但现场实施率极低,源于施救者对交叉感染的考虑,从而导致心肺复苏现场成功率极低。新冠疫情背景下,在院外实施心肺复苏更需要考虑呼吸道飞沫感染的风险。
呼吸机是一种能够起到预防和治疗呼吸衰竭,减少并发症,挽救及延长病人生命的至关重要的医疗设备。在现代临床医学中,它作为一项能人工替代自主通气功能的有效手段,已普遍用于各种原因所致的呼吸衰竭、大手术期间的麻醉呼吸管理、呼吸支持治疗和急救复苏中,在现代医学领域内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心脏复苏时代替人工呼吸的面罩型呼吸机,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心脏复苏时代替人工呼吸的面罩型呼吸机,所述呼吸机包括面罩本体以及设置在所述面罩本体前表面中心位置处的固定管,还包括:
箱体,所述箱体上开设有氧气接口,所述氧气接口上安装有输氧管,且所述输氧管通过可拆卸结构与所述固定管密封连接,所述箱体上还设置有用于同储氧袋连接的储氧接口;
送氧机构,所述送氧机构安装在所述箱体内且与所述储氧接口连接,用于将所述储氧袋中的氧气通过所述输氧管泵入至所述面罩本体中;
固定组件,所述固定组件设置在所述面罩本体上,用于使所述面罩本体与患者的面部连接;
所述呼吸机与急救系统通过5G网络互联,且所述急救系统用于同所述呼吸机配合。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固定管的前端位置处开设有锥形槽;
所述可拆卸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固定管的外侧且与之螺纹连接的旋转盖以及设置在所述旋转盖的内侧且处于所述锥形槽中的橡胶套;
所述橡胶套和旋转盖的中间位置上设置有导气孔,所述旋转盖和橡胶套上的导气孔皆与固定管的导气孔相通,且所述固定管远离所述锥形槽一端上安装有单向阀。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送氧机构包括安装在所述箱体内部中心位置处的微型气泵以及设置在所述箱体侧边上且与所述微型气泵电性连接的电池;
所述电池与箱体之间为可拆式连接,用于对所述微型气泵进行供电,且所述微型气泵的安装位置与所述储氧接口的位置相对应。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箱体的上部设置有用于控制所述微型气泵工作的按键开关,且上表面上还设置有连接口。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固定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面罩本体上方位置上的弹性带以及安装在所述面罩本体两侧上的固定带。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面罩本体上处于所述固定管两侧的位置上对称设置有出气孔,且所述面罩本体靠近患者面部的一侧设置有包围圈边。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急救系统包括:
心肺复苏手持呼吸除颤仪,所述心肺复苏手持呼吸除颤仪与所述呼吸机连接,用于同所述呼吸机配合辅助患者的心脏起搏和供氧;
定位装置,所述定位装置通过北斗定位系统与所述心肺复苏手持呼吸除颤仪连接,所述定位装置用于获取心肺复苏手持呼吸除颤仪的位置并显示报警;
其中,所述心肺复苏手持呼吸除颤仪与移动终端通讯。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心肺复苏手持呼吸除颤仪包括呼吸机、核心处理器以及除颤仪,且三者连接有语音模块、北斗定位模块、无线心率血氧模块以及自动除颤模块,各个模块均与屏幕显示模块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患者在进行呼吸时,储氧接口不外接储氧袋,当需要对患者给予纯氧时,将储氧袋外接在储氧接口上,再通过固定组件将面罩本体固定佩戴在患者的面部,随后,将输氧管插接在固定管内,通过可拆卸结构使二者达到密封连接的效果,如此一来,增加了呼吸机的密封效果,另一方面,实现了呼吸机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有效规避了在进行心肺复苏时,外界的异物进入到患者身体内的问题;
2、佩戴完成后,送氧机构工作,将储氧袋内的氧气输送到输氧管内,由此反复进行心脏复苏操作,此时可实现对患者进行抢救,抢救工作完成后,可拆卸结构解除输氧管与固定管之间的连接状态,将输氧管从固定管中拔出,最终,通过呼吸机中各个部件的相互配合使用,大大提高了呼吸机使用的安全性,防止了在进行心脏复苏的过程中出现病菌交叉感染的问题,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安全性,且同时,由于在呼吸机的使用过程中,输氧管不与患者直接接触,从而使得呼吸机可反复进行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心脏复苏时代替人工呼吸的面罩型呼吸机一种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2为心脏复苏时代替人工呼吸的面罩型呼吸机一种实施例的侧剖图。
图3为心脏复苏时代替人工呼吸的面罩型呼吸机一种实施例中箱体的装配图。
图4为图2中A处的结构放大图。
图5为心脏复苏时代替人工呼吸的面罩型呼吸机一种实施例中急救系统的模块图。
图中:1-弹性带;2-面罩本体;3-包围圈边;4-固定带;5-出气孔;6-固定管;7-箱体;8-微型气泵;9-输氧管;10-按键开关;11-连接口;12-电池;13-单向阀;14-锥形槽;15-橡胶套;16-导气孔;17-旋转盖;18-储氧接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另外,本发明中的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5,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心脏复苏时代替人工呼吸的面罩型呼吸机,所述呼吸机包括面罩本体2以及设置在所述面罩本体2前表面中心位置处的固定管6,还包括:
箱体7,所述箱体7上开设有氧气接口,所述氧气接口上安装有输氧管9,且所述输氧管9通过可拆卸结构与所述固定管6密封连接,所述箱体7上还设置有用于同储氧袋连接的储氧接口18;
送氧机构,所述送氧机构安装在所述箱体7内且与所述储氧接口18连接,用于将所述储氧袋中的氧气通过所述输氧管9泵入至所述面罩本体2中;
固定组件,所述固定组件设置在所述面罩本体2上,用于使所述面罩本体2与患者的面部连接;
所述呼吸机与急救系统通过5G网络互联,且所述急救系统用于同所述呼吸机配合。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患者在进行呼吸时,储氧接口18不外接储氧袋,当需要对患者进行心脏复苏时,将储氧袋外接在储氧接口18上,再通过固定组件将面罩本体2固定佩戴在患者的面部,随后,将输氧管9插接在固定管6内,通过可拆卸结构使二者达到密封连接的效果,如此一来,增加了呼吸机的密封效果,另一方面,实现了呼吸机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有效规避了在进行心肺复苏时,外界的异物进入到患者身体内的问题,佩戴完成后,送氧机构工作,将储氧袋内的氧气输送到输氧管9内,由此反复进行心脏复苏操作,此时可实现对患者的抢救,抢救工作完成后,可拆卸结构解除输氧管9与固定管6之间的连接状态,将输氧管9从固定管6中拔出,最终,通过呼吸机中各个部件的相互配合使用,大大提高了呼吸机使用的安全性,防止了在进行心脏复苏的过程中出现病菌交叉感染的问题,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安全性,且同时,由于在呼吸机的使用过程中,输氧管9不与患者直接接触,从而使得呼吸机可反复进行使用。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所述固定管6的前端位置处开设有锥形槽14;
所述可拆卸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固定管6的外侧且与之螺纹连接的旋转盖17以及设置在所述旋转盖17的内侧且处于所述锥形槽14中的橡胶套15;
所述橡胶套15和旋转盖17的中间位置上设置有导气孔16,所述旋转盖17和橡胶套15上的导气孔16皆与固定管6的导气孔16相通,且所述固定管6远离所述锥形槽14一端上安装有单向阀13。
详细地说,上述所述的旋转盖17的内侧设置有内螺纹,所述固定管6的外表面上设置有外螺纹。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将输氧管9插接在固定管6中后,正向转动旋转盖17,使得橡胶套15向面罩本体2一侧运动,此时橡胶套15与锥形槽14之间相互配合,橡胶套15在锥形槽14的挤压下对输氧管9施加压力,此时实现了输氧管9与固定管6接口处的密封,在此过程中,固定管6、锥形槽14、旋转盖17、橡胶套15与输氧管9之间的相互配合,大大提升了呼吸机的密封效果及使用的安全性,避免在进行心肺复苏时,外界的异物进入到患者的身体,使用结束后,反向转动旋转盖17,旋转盖17带动橡胶套15反向运动,从而解除了橡胶套15对输氧管9的压覆状态,此时便可将输氧管9从固定管6中拔出,所述单向阀13的设置则保证了氧气输送的单向性。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所述送氧机构包括安装在所述箱体7内部中心位置处的微型气泵8以及设置在所述箱体7侧边上且与所述微型气泵8电性连接的电池12;
所述电池12与箱体7之间为可拆式连接,用于对所述微型气泵8进行供电,且所述微型气泵8的安装位置与所述储氧接口18的位置相对应。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输氧管9与固定管6连接完成后,电池12对微型气泵8进行供电,此时微型气泵8将储氧袋内的氧气输送到输氧管9内,氧气经过单向阀13进入到患者的体内,此时实现了对患者的抢救。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所述箱体7的上部设置有用于控制所述微型气泵8工作的按键开关10,且上表面上还设置有连接口11。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在需要输送氧气时,医护人员按下按键开关10,便可启动微型气泵8工作,从而对患者开始心脏复苏,实现了呼吸机使用的便捷性。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所述固定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面罩本体2上方位置上的弹性带1以及安装在所述面罩本体2两侧上的固定带4。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在佩戴面罩本体2时,将弹性带1套设在患者头部,在将两个固定带4系紧,如此一来,便完成了面罩本体2的佩戴。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所述面罩本体2上处于所述固定管6两侧的位置上对称设置有出气孔5,且所述面罩本体2靠近患者面部的一侧设置有包围圈边3。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出气孔5的设置,用于满足患者的换气排气,且所述包围圈边3的设置则增加了佩戴的舒适感。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所述急救系统包括:
心肺复苏手持呼吸除颤仪,所述心肺复苏手持呼吸除颤仪与所述呼吸机连接,用于同所述呼吸机配合辅助患者的心脏起搏和供氧;
定位装置,所述定位装置通过北斗定位系统与所述心肺复苏手持呼吸除颤仪连接,所述定位装置用于获取心肺复苏手持呼吸除颤仪的位置并显示报警;
其中,所述心肺复苏手持呼吸除颤仪与移动终端通讯。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所述的移动终端包括手机、智能穿戴设备、PC端等,且所述移动终端中设置有用于与所述心肺复苏手持呼吸除颤仪连接的应用程序,移动终端可以是患者端的移动终端或志愿者、医生、医院端的移动终端。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所述心肺复苏手持呼吸除颤仪包括呼吸机、核心处理器以及除颤仪,且三者连接有语音模块、北斗定位模块、无线心率血氧模块以及自动除颤模块,各个模块均与屏幕显示模块连接。
还需要补充的是,呼吸机由工作频率和潮气量这两个控制模块进行工作,对于工作频率而言,面罩内设置有空气感应器,在进行胸外按压的时候,从呼吸道中冲击出来的气体激发感应器,在激发超过30次后,呼吸机启动,呼吸机工作通气两次,随后停止,照此规律往复循环;
潮气量即根据微型气泵每秒的呼出气体量来测算呼吸机每次工作通气一次所需要的时间;
且呼吸机按相关指南规定的按压通气比工作。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Claims (8)

1.一种心脏复苏时代替人工呼吸的面罩型呼吸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呼吸机包括面罩本体(2)以及设置在所述面罩本体(2)前表面中心位置处的固定管(6),还包括:
箱体(7),所述箱体(7)上开设有氧气接口,所述氧气接口上安装有输氧管(9),且所述输氧管(9)通过可拆卸结构与所述固定管(6)密封连接,所述箱体(7)上还设置有用于同储氧袋连接的储氧接口(18);
送氧机构,所述送氧机构安装在所述箱体(7)内且与所述储氧接口(18)连接,用于将所述储氧袋中的氧气通过所述输氧管(9)泵入至所述面罩本体(2)中;
固定组件,所述固定组件设置在所述面罩本体(2)上,用于使所述面罩本体(2)与患者的面部连接;
所述呼吸机与急救系统通过5G网络互联,且所述急救系统用于同所述呼吸机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心脏复苏时代替人工呼吸的面罩型呼吸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管(6)的前端位置处开设有锥形槽(14);
所述可拆卸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固定管(6)的外侧且与之螺纹连接的旋转盖(17)以及设置在所述旋转盖(17)的内侧且处于所述锥形槽(14)中的橡胶套(15);
所述橡胶套(15)和旋转盖(17)的中间位置上设置有导气孔(16),所述旋转盖(17)和橡胶套(15)上的导气孔(16)皆与固定管(6)的导气孔(16)相通,且所述固定管(6)远离所述锥形槽(14)一端上安装有单向阀(1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心脏复苏时代替人工呼吸的面罩型呼吸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送氧机构包括安装在所述箱体(7)内部中心位置处的微型气泵(8)以及设置在所述箱体(7)侧边上且与所述微型气泵(8)电性连接的电池(12);
所述电池(12)与箱体(7)之间为可拆式连接,用于对所述微型气泵(8)进行供电,且所述微型气泵(8)的安装位置与所述储氧接口(18)的位置相对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心脏复苏时代替人工呼吸的面罩型呼吸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7)的上部设置有用于控制所述微型气泵(8)工作的按键开关(10),且上表面上还设置有连接口(1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心脏复苏时代替人工呼吸的面罩型呼吸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面罩本体(2)上方位置上的弹性带(1)以及安装在所述面罩本体(2)两侧上的固定带(4)。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心脏复苏时代替人工呼吸的面罩型呼吸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面罩本体(2)上处于所述固定管(6)两侧的位置上对称设置有出气孔(5),且所述面罩本体(2)靠近患者面部的一侧设置有包围圈边(3)。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心脏复苏时代替人工呼吸的面罩型呼吸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急救系统包括:
心肺复苏手持呼吸除颤仪,所述心肺复苏手持呼吸除颤仪与所述呼吸机连接,用于同所述呼吸机配合辅助患者的心脏起搏和供氧;
定位装置,所述定位装置通过北斗定位系统与所述心肺复苏手持呼吸除颤仪连接,所述定位装置用于获取心肺复苏手持呼吸除颤仪的位置并显示报警;
其中,所述心肺复苏手持呼吸除颤仪与移动终端通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心脏复苏时代替人工呼吸的面罩型呼吸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心肺复苏手持呼吸除颤仪包括呼吸机、核心处理器以及除颤仪,且三者连接有语音模块、北斗定位模块、无线心率血氧模块以及自动除颤模块,各个模块均与屏幕显示模块连接。
CN202110679183.4A 2021-06-18 2021-06-18 一种心脏复苏时代替人工呼吸的面罩型呼吸机 Pending CN11335064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679183.4A CN113350641A (zh) 2021-06-18 2021-06-18 一种心脏复苏时代替人工呼吸的面罩型呼吸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679183.4A CN113350641A (zh) 2021-06-18 2021-06-18 一种心脏复苏时代替人工呼吸的面罩型呼吸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50641A true CN113350641A (zh) 2021-09-07

Family

ID=775351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679183.4A Pending CN113350641A (zh) 2021-06-18 2021-06-18 一种心脏复苏时代替人工呼吸的面罩型呼吸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350641A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18447A (zh) * 2019-02-28 2019-05-07 刘浩 一种心脏内科急救呼吸面罩
CN210698446U (zh) * 2019-05-22 2020-06-09 胡春霞 氧气面罩与气管连接结构
CN111759712A (zh) * 2020-06-24 2020-10-13 广州蓝仕威克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心肺复苏综合急救系统及其急救方法
CN211884980U (zh) * 2020-06-22 2020-11-10 陈军 院外便携式心肺复苏呼吸除颤一体机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18447A (zh) * 2019-02-28 2019-05-07 刘浩 一种心脏内科急救呼吸面罩
CN210698446U (zh) * 2019-05-22 2020-06-09 胡春霞 氧气面罩与气管连接结构
CN211884980U (zh) * 2020-06-22 2020-11-10 陈军 院外便携式心肺复苏呼吸除颤一体机
CN111759712A (zh) * 2020-06-24 2020-10-13 广州蓝仕威克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心肺复苏综合急救系统及其急救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999687B (zh) 机械通风机的创新
CN201888979U (zh) 防压伤呼吸机面罩
CN108969339A (zh) 一种心肺复苏装置及其心肺复苏的方法
CN211272994U (zh) 一种重症监护用呼吸机面罩
CN209900379U (zh) 一种内科临床用吸氧人工呼吸器
CN205031678U (zh) 便携式急救吸入给药系统
CN113350641A (zh) 一种心脏复苏时代替人工呼吸的面罩型呼吸机
CN111821550A (zh) 急诊科用麻醉剂呼吸机
CN214807662U (zh) 一种呼吸内科护理用呼吸面罩
CN113975564B (zh) 一种重症呼吸恢复器
CN112169126B (zh) 一种医院麻醉用面罩
CN209108334U (zh) 一种重症医学科呼吸恢复器
CN211188631U (zh) 一种简易呼吸机
CN211486107U (zh) 一种医疗重症监护用呼吸罩
CN213100129U (zh) 一种呼吸内科用呼吸器
CN109718447B (zh) 一种心脏内科急救呼吸面罩
CN211157996U (zh) 一种无痛胃镜面罩
JP5839354B2 (ja) 人工呼吸器
CN217391333U (zh) 一种心脏复苏时代替人工呼吸的面罩型呼吸机
CN215900615U (zh) 一种临床内科综合抢救用呼吸装置
CN110339442A (zh) 一种新生儿用呼吸辅助设备
CN218305762U (zh) 一种医院临床麻醉用面罩器
CN212522640U (zh) 一种心肺复苏气囊急救面罩
CN213347340U (zh) 一种新型儿科呼吸装置
CN212522620U (zh) 一种压力可控呼吸鼻塞及其单管呼吸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