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347740B - 一种共享方法、中继服务器及无线接入点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共享方法、中继服务器及无线接入点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347740B
CN113347740B CN202110559374.7A CN202110559374A CN113347740B CN 113347740 B CN113347740 B CN 113347740B CN 202110559374 A CN202110559374 A CN 202110559374A CN 113347740 B CN113347740 B CN 11334774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access point
wireless access
data tunnel
identification c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55937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347740A (zh
Inventor
田新雪
蒙睿
肖征荣
马书惠
杨子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United Network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United Network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United Network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United Network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559374.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347740B/zh
Publication of CN1133477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477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34774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4774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2Setup of transport tunne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06Authent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06Authentication
    • H04W12/069Authentication using certificates or pre-shared key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60Context-dependent security
    • H04W12/69Identity-dependent
    • H04W12/71Hardware ident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60Context-dependent security
    • H04W12/69Identity-dependent
    • H04W12/72Subscriber ident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60Context-dependent security
    • H04W12/69Identity-dependent
    • H04W12/73Access point logical ident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1Allocation or use of connection identifi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5Setup of multiple wireless link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3/00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3/10Active monitoring, e.g. heartbeat, ping or trace-rout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50Network services
    • H04L67/56Provisioning of proxy service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共享方法、中继服务器及无线接入点,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共享方法包括,接收无线接入点按预设周期发送的保活探测报文;基于保活探测报文创建与无线接入点进行通信的第一数据隧道,第一数据隧道对应第一通信识别码;建立与终端进行通信的第二数据隧道,第二数据隧道对应第二通信识别码,且第二数据隧道是与终端进行连接的共享数据隧道;根据第一通信识别码和第二通信识别码,判断无线接入点与终端是否匹配;在确定无线接入点与终端匹配的情况下,通过第一数据隧道和第二数据隧道传输无线接入点和终端的通信数据,使得终端在离开归属无线接入点信号覆盖范围之后仍可通过中继服务器与归属无线接入点建立连接,提升了用户的网络体验。

Description

一种共享方法、中继服务器及无线接入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共享方法、中继服务器及无线接入点。
背景技术
通常情况下,终端通过其归属无线接入点(例如,终端对应的家庭无线接入点)接入网络,以使用网络服务。一旦终端离开其归属无线接入点的信号覆盖范围,即便终端处于其它无线接入点的信号覆盖范围,由于无法获取其它无线接入点的接入授权,终端无法通过其它无线接入点接入网络。而此时终端的归属无线接入点处于空闲状态,从而导致无线接入资源利用率较低。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共享方法、中继服务器及无线接入点,以解决在终端离开归属无线接入点信号覆盖范围之后,归属无线接入点处于闲置状态,从而导致无线接入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共享方法,该共享方法包括:
接收无线接入点按预设周期发送的保活探测报文,其中,所述保活探测报文包括第一通信识别码;
基于所述保活探测报文,创建与所述无线接入点进行通信的第一数据隧道,其中,所述第一数据隧道对应所述第一通信识别码;
建立与终端进行通信的第二数据隧道,其中,所述第二数据隧道对应第二通信识别码,且所述第二数据隧道是与所述终端进行连接的共享数据隧道;
根据所述第一通信识别码和所述第二通信识别码,判断所述无线接入点与所述终端是否匹配;
在确定所述无线接入点与所述终端匹配的情况下,通过所述第一数据隧道和所述第二数据隧道传输所述无线接入点和所述终端的通信数据。
进一步地,所述建立与终端进行通信的第二数据隧道,包括:
利用共享无线接入点建立与所述终端进行通信的所述第二数据隧道,其中,所述共享无线接入点为响应所述终端的共享连接请求与所述终端建立连接的无线接入点。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通信识别码为所述无线接入点与所述无线接入点对应的归属终端预先约定的用于识别身份的标识,所述第二通信识别码为所述终端与所述终端对应的归属无线接入点预先约定的用于识别身份的标识;
所述根据所述第一通信识别码和所述第二通信识别码,判断所述无线接入点与所述终端是否匹配,包括:
比较所述第一通信识别码与所述第二通信识别码是否相同,获得比较结果;
根据所述比较结果确定所述无线接入点与所述终端是否匹配。
进一步地,所述根据所述比较结果确定所述无线接入点与所述终端是否匹配,包括:
在所述第一通信识别码与所述第二通信识别码相同的情况下,确定所述无线接入点与所述终端具备归属关系,并确定所述无线接入点与所述终端匹配;
在所述第一通信识别码与所述第二通信识别码不相同的情况下,确定所述无线接入点与所述终端不具备归属关系,并确定所述无线接入点与所述终端不匹配。
进一步地,所述在确定所述无线接入点与所述终端匹配的情况下,通过所述第一数据隧道和所述第二数据隧道传输所述无线接入点和所述终端的通信数据,包括:
接收所述无线接入点通过所述第一数据隧道发送的下行数据;
通过所述第二数据隧道将所述下行数据转发至所述终端;和/或;
接收所述终端通过所述第二数据隧道发送的上行数据;
通过所述第一数据隧道将所述上行数据转发至所述无线接入点。
进一步地,所述共享方法,还包括:
按照预设周期向中继服务器发送保活探测报文,其中,所述保活探测报文包括第一通信识别码;
基于所述保活探测报文建立与中继服务器进行通信的第一数据隧道,其中,所述第一数据隧道对应所述第一通信识别码;
通过所述第一数据隧道和第二数据隧道,与对应的终端传输通信数据,其中,所述第二数据隧道为所述中继服务器与所述终端进行连接的共享数据隧道,所述第二数据隧道对应第二通信识别码,所述终端为所述中继服务器根据所述第一通信识别码和所述第二通信识别码确定的与当前无线接入点匹配的终端。
进一步地,所述建立与中继服务器进行通信的第一数据隧道之后,所述通过所述第一数据隧道和第二数据隧道,与对应的终端传输通信数据之前,还包括:
对所述终端进行接入认证;
在所述终端通过接入认证的情况下,接入所述终端。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一种中继服务器,该中继服务器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无线接入点按预设周期发送的保活探测报文,其中,所述保活探测报文包括第一通信识别码;
第一建立模块,用于基于所述保活探测报文,创建与所述无线接入点进行通信的第一数据隧道,其中,所述第一数据隧道对应所述第一通信识别码;
第二建立模块,用于建立与终端进行通信的第二数据隧道,其中,所述第二数据隧道对应第二通信识别码,且所述第二数据隧道是与所述终端进行连接的共享数据隧道;
判断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通信识别码和所述第二通信识别码,判断所述无线接入点与所述终端是否匹配;
第一传输模块,用于在确定所述无线接入点与所述终端匹配的情况下,通过所述第一数据隧道和所述第二数据隧道传输所述无线接入点和所述终端的通信数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三方面提供一种无线接入点,该无线接入点包括:
发送模块,用于按照预设周期向中继服务器发送保活探测报文,其中,所述保活探测报文包括第一通信识别码;
第三建立模块,用于基于所述保活探测报文建立与中继服务器进行通信的第一数据隧道,其中,所述第一数据隧道对应所述第一通信识别码;
第二传输模块,用于通过所述第一数据隧道和第二数据隧道,与对应的终端传输通信数据,其中,所述第二数据隧道为所述中继服务器与所述终端进行连接的共享数据隧道,所述第二数据隧道对应第二通信识别码,所述终端为所述中继服务器根据所述第一通信识别码和所述第二通信识别码确定的与当前无线接入点匹配的终端。
进一步地,所述无线接入点还包括:
认证模块,用于对所述终端进行接入认证;
接入模块,用于在所述终端通过接入认证的情况下,接入所述终端。
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本发明提供的共享方法,接收无线接入点按预设周期发送的保活探测报文;基于保活探测报文创建与无线接入点进行通信的第一数据隧道,其中,第一数据隧道对应第一通信识别码;建立与终端进行通信的第二数据隧道,其中,第二数据隧道对应第二通信识别码,且第二数据隧道是与终端进行连接的共享数据隧道;根据第一通信识别码和第二通信识别码,判断无线接入点与终端是否匹配;在确定无线接入点与终端匹配的情况下,通过第一数据隧道和第二数据隧道传输无线接入点和终端的通信数据,使得终端在离开归属无线接入点信号覆盖范围之后仍可通过中继服务器与归属无线接入点建立连接,从而接入网络,提高了无线接入资源利用率,同时也提升了用户的网络体验。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共享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共享方法的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共享方法的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的一种中继服务器的组成方框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五提供的一种无线接入点的组成方框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六提供的一种共享系统的组成方框图。
在附图中:
401:接收模块            402:第一建立模块
403:第二建立模块        404:判断模块
405:第一传输模块        501:发送模块
502:第三建立模块        503:第二传输模块
601:第一无线接入点      602:第二无线接入点
603:中继服务器          604:共享无线接入点
605:第一终端            606:第二终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共享方法。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共享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可应用于中继服务器。如图1所示,该共享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01,接收无线接入点按预设周期发送的保活探测报文。
其中,保活探测报文包括第一通信识别码。在一些实施例中,采用无线接入点与其对应的归属终端预先约定的用于识别身份的标识作为第一通信识别码。
在一些具体实现中,中继服务器与无线接入点保持keepalive(存活)连接,通过这种keepalive连接建立中继服务器与无线接入点之间的第一数据隧道。
例如,中继服务器接收无线接入点按预设周期(例如,2小时)发送的保活探测报文。
步骤S102,基于保活探测报文,创建与无线接入点进行通信的第一数据隧道。
其中,第一数据隧道对应第一通信识别码。第一通信识别码起到标识第一数据隧道的作用,即第一通信识别码为第一数据隧道的隧道标识。
例如,中继服务器接收无线接入点按预设周期(例如,2小时)发送的保活探测报文之后,基于保活探测报文,中继服务器创建与无线接入点进行通信的第一数据隧道。其中,保活探测报文包括第一通信识别码。保活探测报文相当于心跳消息,通信对端接收心跳消息之后,依据心跳消息可以获知发送心跳消息的通信方处于在线状态,从而建立与对方进行通信的数据隧道。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对于数据隧道的建立方法仅是举例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设定,其他未说明的数据隧道建立方法也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S103,建立与终端进行通信的第二数据隧道。
其中,第二数据隧道对应第二通信识别码,且第二数据隧道是与终端进行连接的共享数据隧道,第二通信识别码为终端与终端对应的归属无线接入点预先约定的用于识别身份的标识。
在一些实施例中,中继服务器利用共享无线接入点建立与终端进行通信的第二数据隧道,其中,共享无线接入点为响应终端的共享连接请求并与终端建立连接的无线接入点。
例如,终端离开归属无线接入点的信号覆盖范围,进入共享无线接入点的信号覆盖范围之后,终端向共享无线接入点发起共享连接请求。共享无线接入点响应共享连接请求,与终端建立连接,并与中继服务器也建立连接。终端与共享无线接入点之间的连接、共享无线接入点与中继服务器之间的连接共同构成第二数据隧道。
需要说明的是,具备共享连接功能的无线接入点具有两种身份,第一种身份为共享无线接入点,此时该无线接入点是为非归属的终端提供共享连接功能的共享无线接入点;第二种身份为普通的无线接入点,此时该无线接入点为其归属终端提供连接服务。当无线接入点的身份为普通的无线接入点时,无线接入点可以与中继服务器通过keepalive连接建立第一数据隧道;在无线接入点还具备共享无线接入点的双重身份时,其在为非归属终端提供与中继服务器的共享连接功能时,可以重新建立第二数据隧道,也可以复用第一数据隧道作为第二数据隧道的一部分(该部分指共享无线接入点与中继服务器连接的隧道部分)。
步骤S104,根据第一通信识别码和第二通信识别码,判断无线接入点与终端是否匹配。
其中,无线接入点与终端匹配是指两者具有归属关系,即终端为无线接入点的归属终端,同时无线接入点也是终端的归属无线接入点。通信识别码为终端与其归属无线接入点(或无线接入点与其归属终端)为识别彼此身份预先约定的识别码。根据通信识别码即可判断终端与无线接入点是否具有归属关系,进而确定两者是否匹配。
在一些实施例中,中继服务器比较第一通信识别码与第二通信识别码是否相同,获得比较结果。在比较结果为第一通信识别码与第二通信识别码相同的情况下,确定无线接入点与终端具备归属关系,并确定无线接入点与终端匹配;在比较结果为第一通信识别码与第二通信识别码不相同的情况下,确定无线接入点与终端不具备归属关系,并确定无线接入点与终端不匹配。
步骤S105,在确定无线接入点与终端匹配的情况下,通过第一数据隧道和第二数据隧道传输无线接入点和终端的通信数据。
中继服务器确定无线接入点与终端匹配,即确定无线接入点与终端具有归属关系,因此,中继服务器发挥数据转发功能,传输终端与无线接入点之间的通信数据,以使终端与无线接入点建立连接,进而通过无线接入点接入网络。
在一些实施例中,中继服务器在确定无线接入点与终端匹配的情况下,接收无线接入点通过第一数据隧道发送的下行数据,并通过第二数据隧道将下行数据转发至终端;和/或;接收终端通过第二数据隧道发送的上行数据,并通过第一数据隧道将上行数据转发至无线接入点。
在本实施例中,中继服务器接收无线接入点按预设周期发送的保活探测报文,保活探测报文包括第一通信识别码;基于保活探测报文建立与无线接入点进行通信的第一数据隧道,其中,第一数据隧道对应第一通信识别码;建立与终端进行通信的第二数据隧道,其中,第二数据隧道对应第二通信识别码,且第二数据隧道是与终端进行连接的共享数据隧道;根据第一通信识别码和第二通信识别码,判断无线接入点与终端是否匹配;在确定无线接入点与终端匹配的情况下,通过第一数据隧道和第二数据隧道传输无线接入点和终端的通信数据,使得终端在离开归属无线接入点信号覆盖范围之后仍可通过中继服务器与归属无线接入点建立连接,从而接入网络,提高了无线接入资源利用率,同时也提升了用户的网络体验。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共享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可应用于无线接入点。如图2所示,该共享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201,按照预设周期向中继服务器发送保活探测报文。
其中,保活探测报文包括第一通信识别码。在一些实施例中,无线接入点采用其与其对应的归属终端预先约定的用于识别身份的标识作为第一通信识别码。
在一些具体实现中,中继服务器与无线接入点保持keepalive(存活)连接,通过这种keepalive连接建立中继服务器与无线接入点之间的第一数据隧道。
例如,无线接入点按照预设周期(例如,2小时)向中继服务器发送保活探测报文,保活探测报文包括第一通信识别码。
步骤S202,基于保活探测报文建立与中继服务器进行通信的第一数据隧道。
其中,第一数据隧道对应第一通信识别码。第一通信识别码起到标识第一数据隧道的作用,即第一通信识别码为第一数据隧道的隧道标识。
例如,中继服务器接收无线接入点按照预设周期(例如,2小时)发送的保活探测报文之后,获知无线接入点为在线状态,无线接入点与中继服务器基于保活探测报文建立供双方进行通信的第一数据隧道。其中,保活探测报文包括第一通信识别码。保活探测报文相当于心跳消息,通信对端接收心跳消息之后,依据心跳消息可以获知发送心跳消息的通信方处于在线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对于数据隧道的建立方法仅是举例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设定,其他未说明的数据隧道建立方法也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S203,通过第一数据隧道和第二数据隧道,与对应的终端传输通信数据。
其中,第二数据隧道为中继服务器与终端进行连接的共享数据隧道,第二数据隧道对应第二通信识别码,第二通信识别码为终端与其对应的归属无线接入点预先约定的用于识别身份的识别码,终端为中继服务器根据第一通信识别码和第二通信识别码确定的与当前无线接入点匹配的终端。
由此可知,如果当前无线接入点与终端具有相同的通信识别码,即第一通信识别码与第二通信识别码相同时,中继服务器确定当前无线接入点与终端具有归属关系,确定两者匹配,并通过第一数据隧道和第二数据隧道传输两者之间的通信数据。
在一些实施例中,终端离开归属无线接入点的信号覆盖范围,进入共享无线接入点的信号覆盖范围之后,终端向共享无线接入点发起共享连接请求。共享无线接入点响应共享连接请求,与终端建立连接,并与中继服务器也建立连接。终端与共享无线接入点之间的连接、共享无线接入点与中继服务器之间的连接共同构成第二数据隧道,并设置第二数据隧道对应第二通信识别码。进一步地,中继服务器比较第一通信识别码与第二通信识别码是否相同,在确定第一通信识别码与第二通信识别码相同的情况下,确定无线接入点与终端具备归属关系,并确定无线接入点与终端匹配;在确定第一通信识别码与第二通信识别码不相同的情况下,确定无线接入点与终端不具备归属关系,并确定无线接入点与终端不匹配。
对于当前无线接入点而言,在中继服务器确定其与终端匹配的情况下,当前无线接入点将下行数据通过第一数据隧道转发至中继服务器,由中继服务器将下行数据转发至共享无线接入点,再由共享无线接入点将下行数据转发至对应终端;和/或;接收终端通过第二数据隧道发送至中继服务器,再由中继服务器通过第一数据隧道转发的上行数据。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无线接入点是为其归属终端提供接入服务的接入点。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无线接入点还可以是为非归属终端提供共享连接功能的共享无线接入点。对于共享无线接入点而言,其主要用于接收非归属终端发送的共享连接请求,响应共享连接请求与非归属终端建立连接,并与中继服务器也建立连接,从而建立终端与中继服务器进行通信的第二数据隧道。在接收到非归属终端发送的上行数据之后,将上行数据转发至中继服务器,以供中继服务器根据通信识别码将上行数据转发至非归属终端对应的归属无线接入点,或者将非归属终端对应的归属无线接入点通过中继服务器发送的下行数据转发至该非归属终端。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共享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可应用于无线接入点。如图3所示,该共享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301,按照预设周期向中继服务器发送保活探测报文。
步骤S302,基于保活探测报文建立与中继服务器进行通信的第一数据隧道。
本实施例中的步骤S301~S302与本申请实施例二中步骤S201~S202的内容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S303,对终端进行接入认证。
在当前无线接入点的归属终端通过其它无线接入点提供的共享连接服务以及中继服务器接入当前无线接入点时,当前无线接入点为保障接入的终端为真实的归属终端,需对终端发起接入认证,只有在终端通过接入认证的情况下,当前无线接入点才接入该终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无线接入点与终端预先约定接入密钥。当前无线接入点根据接入密钥对终端进行接入认证。例如,当前无线接入点接收终端提供的接入密钥,比较终端提供的接入密钥与预先存储的接入密钥是否一致,在确定两者一致的情况下,确定第二终端提供的接入密钥为正确的密钥,终端通过当前无线接入点的接入认证,否则确定终端未通过接入认证。
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无线接入点根据终端的标识或者终端用户的标识进行接入认证。例如,无线接入点根据终端的IMEI(International Mobile Equipment Identity,国际移动设备识别码)或者IMSI(International Mobile Subscriber Identity,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判断其是否包含在无线接入点的历史接入记录中,从而实现对终端的接入认证。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对于无线接入点的接入认证方法仅是举例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设定,其他未说明的接入认证方法也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S304,在终端通过接入认证的情况下,接入终端。
当终端通过接入认证时,说明终端为真实合法的接入终端,当前无线接入点接入该终端,并为该终端提供网络服务。
步骤S305,通过第一数据隧道和第二数据隧道,与对应的终端传输通信数据。
本实施例中的步骤S305与本申请实施例二中步骤S203的内容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中继服务器。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四提供的一种中继服务器的组成方框图。如图4所示,该中继服务器包括:
接收模块401,用于接收无线接入点按预设周期发送的保活探测报文。
其中,保活探测报文包括第一通信识别码。在一些实施例中,采用无线接入点与其对应的归属终端预先约定的用于识别身份的标识作为第一通信识别码。
在一些具体实现中,中继服务器与无线接入点保持keepalive(存活)连接,通过这种keepalive连接建立中继服务器与无线接入点之间的第一数据隧道。
例如,中继服务器通过接收模块401接收无线接入点按预设周期(例如,2小时)发送的保活探测报文。
第一建立模块402,用于基于保活探测报文,创建与无线接入点进行通信的第一数据隧道。
其中,第一数据隧道对应第一通信识别码。第一通信识别码起到标识第一数据隧道的作用,即第一通信识别码为第一数据隧道的隧道标识。
例如,中继服务器接收无线接入点按预设周期(例如,2小时)发送的保活探测报文之后,通过第一建立模块402,基于保活探测报文创建与无线接入点进行通信的第一数据隧道。其中,保活探测报文包括第一通信识别码。保活探测报文相当于心跳消息,通信对端接收心跳消息之后,依据心跳消息可以获知发送心跳消息的通信方处于在线状态,从而建立与对方进行通信的数据隧道。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对于数据隧道的建立方法仅是举例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设定,其他未说明的数据隧道建立方法也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在此不再赘述。
第二建立模块403,用于建立与终端进行通信的第二数据隧道。
其中,第二数据隧道对应第二通信识别码,且第二数据隧道是与终端进行连接的共享数据隧道,第二通信识别码为终端与终端对应的归属无线接入点预先约定的用于识别身份的标识。
在一些实施例中,中继服务器通过第二建立模块403,利用共享无线接入点建立与终端进行通信的第二数据隧道,其中,共享无线接入点为响应终端的共享连接请求并与终端建立连接的无线接入点。
例如,终端离开归属无线接入点的信号覆盖范围,进入共享无线接入点的信号覆盖范围之后,终端向共享无线接入点发起共享连接请求。共享无线接入点响应共享连接请求,与终端建立连接,并与中继服务器也建立连接。终端与共享无线接入点之间的连接、共享无线接入点与中继服务器之间的连接共同构成第二数据隧道。
需要说明的是,具备共享连接功能的无线接入点具有两种身份,第一种身份为共享无线接入点,此时该无线接入点是为非归属的终端提供共享连接功能的共享无线接入点;第二种身份为普通的无线接入点,此时该无线接入点为其归属终端提供连接服务。当无线接入点的身份为普通的无线接入点时,无线接入点可以与中继服务器通过keepalive连接建立第一数据隧道;在无线接入点还具备共享无线接入点的双重身份时,其在为非归属终端提供与中继服务器的共享连接功能时,可以重新建立第二数据隧道,也可以复用第一数据隧道作为第二数据隧道的一部分(该部分指共享无线接入点与中继服务器连接的隧道部分)。
判断模块404,用于根据第一通信识别码和第二通信识别码,判断无线接入点与终端是否匹配。
其中,无线接入点与终端匹配是指两者具有归属关系,即终端为无线接入点的归属终端,同时无线接入点也是终端的归属无线接入点。通信识别码为终端与其归属无线接入点(或无线接入点与其归属终端)为识别彼此身份预先约定的识别码。根据通信识别码即可判断终端与无线接入点是否具有归属关系,进而确定两者是否匹配。
在一些实施例中,中继服务器通过判断模块404比较第一通信识别码与第二通信识别码是否相同,获得比较结果。在比较结果为第一通信识别码与第二通信识别码相同的情况下,确定无线接入点与终端具备归属关系,并确定无线接入点与终端匹配;在比较结果为第一通信识别码与第二通信识别码不相同的情况下,确定无线接入点与终端不具备归属关系,并确定无线接入点与终端不匹配。
第一传输模块405,用于在确定无线接入点与终端匹配的情况下,通过第一数据隧道和第二数据隧道传输无线接入点和终端的通信数据。
中继服务器确定无线接入点与终端匹配,即确定无线接入点与终端具有归属关系,因此,中继服务器发挥数据转发功能,传输终端与无线接入点之间的通信数据,以使终端与无线接入点建立连接,进而通过无线接入点接入网络。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传输模块405在确定无线接入点与终端匹配的情况下,通过第一数据隧道和第二数据隧道传输无线接入点和终端的通信数据,包括:
中继服务器在确定无线接入点与终端匹配的情况下,接收无线接入点通过第一数据隧道发送的下行数据,并通过第二数据隧道将下行数据转发至终端;和/或;接收终端通过第二数据隧道发送的上行数据,并通过第一数据隧道将上行数据转发至无线接入点。
在本实施例中,中继服务器建立与无线接入点进行通信的第一数据隧道,其中,第一数据隧道对应第一通信识别码;建立与终端进行通信的第二数据隧道,其中,第二数据隧道对应第二通信识别码,且第二数据隧道是与终端进行连接的共享数据隧道;根据第一通信识别码和第二通信识别码,判断无线接入点与终端是否匹配;在确定无线接入点与终端匹配的情况下,通过第一数据隧道和第二数据隧道传输无线接入点和终端的通信数据,使得终端在离开归属无线接入点信号覆盖范围之后仍可通过中继服务器与归属无线接入点建立连接,从而接入网络,提高了无线接入资源利用率,同时也提升了用户的网络体验。
本申请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无线接入点。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五提供的一种无线接入点的组成方框图。如图5所示,该无线接入点包括:
发送模块501,用于按照预设周期向中继服务器发送保活探测报文。
其中,保活探测报文包括第一通信识别码。在一些实施例中,无线接入点采用其与其对应的归属终端预先约定的用于识别身份的标识作为第一通信识别码。
在一些具体实现中,中继服务器与无线接入点保持keepalive(存活)连接,通过这种keepalive连接建立中继服务器与无线接入点之间的第一数据隧道。
例如,无线接入点通过发送模块501按照预设周期(例如,2小时)向中继服务器发送保活探测报文,保活探测报文包括第一通信识别码。
第三建立模块502,用于基于保活探测报文建立与中继服务器进行通信的第一数据隧道。
其中,第一数据隧道对应第一通信识别码。第一通信识别码起到标识第一数据隧道的作用,即第一通信识别码为第一数据隧道的隧道标识。
例如,中继服务器接收无线接入点按照预设周期(例如,2小时)发送的保活探测报文之后,获知无线接入点为在线状态,无线接入点与中继服务器基于保活探测报文通过第三建立模块502建立供双方进行通信的第一数据隧道。其中,保活探测报文包括第一通信识别码。保活探测报文相当于心跳消息,通信对端接收心跳消息之后,依据心跳消息可以获知发送心跳消息的通信方处于在线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对于数据隧道的建立方法仅是举例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设定,其他未说明的数据隧道建立方法也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在此不再赘述。
第二传输模块503,用于通过第一数据隧道和第二数据隧道,与对应的终端传输通信数据。
其中,第二数据隧道为中继服务器与终端进行连接的共享数据隧道,第二数据隧道对应第二通信识别码,第二通信识别码为终端与其对应的归属无线接入点预先约定的用于识别身份的识别码,终端为中继服务器根据第一通信识别码和第二通信识别码确定的与当前无线接入点匹配的终端。
由此可知,如果当前无线接入点与终端具有相同的通信识别码,即第一通信识别码与第二通信识别码相同时,中继服务器确定当前无线接入点与终端具有归属关系,确定两者匹配,并通过第一数据隧道和第二数据隧道传输两者之间的通信数据。
在一些实施例中,终端离开归属无线接入点的信号覆盖范围,进入共享无线接入点的信号覆盖范围之后,终端向共享无线接入点发起共享连接请求。共享无线接入点响应共享连接请求,与终端建立连接,并与中继服务器也建立连接。终端与共享无线接入点之间的连接、共享无线接入点与中继服务器之间的连接共同构成第二数据隧道,并设置第二数据隧道对应第二通信识别码。进一步地,中继服务器比较第一通信识别码与第二通信识别码是否相同,在确定第一通信识别码与第二通信识别码相同的情况下,确定无线接入点与终端具备归属关系,并确定无线接入点与终端匹配;在确定第一通信识别码与第二通信识别码不相同的情况下,确定无线接入点与终端不具备归属关系,并确定无线接入点与终端不匹配。
对于当前无线接入点而言,在中继服务器确定其与终端匹配的情况下,当前无线接入点通过第二传输模块503将下行数据由第一数据隧道转发至中继服务器,再由中继服务器将下行数据转发至共享无线接入点,并由共享无线接入点将下行数据转发至对应终端;和/或;当前无线接入点通过第二传输模块503接收终端通过第二数据隧道发送至中继服务器,再由中继服务器通过第一数据隧道转发的上行数据。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无线接入点是为其归属终端提供接入服务的接入点。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无线接入点还可以是为非归属终端提供共享连接功能的共享无线接入点。对于共享无线接入点而言,其主要用于接收非归属终端发送的共享连接请求,响应共享连接请求与非归属终端建立连接,并与中继服务器也建立连接,从而建立终端与中继服务器进行通信的第二数据隧道。在接收到非归属终端发送的上行数据之后,将上行数据转发至中继服务器,以供中继服务器根据通信识别码将上行数据转发至非归属终端对应的归属无线接入点,或者将非归属终端对应的归属无线接入点通过中继服务器发送的下行数据转发至该非归属终端。
本申请的第四方面提供一种共享系统。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六提供的一种共享系统的组成方框图。如图6所示,该共享系统包括:第一无线接入点601、第二无线接入点602、中继服务器603、共享无线接入点604、第一终端605和第二终端606。
其中,第一无线接入点601为第一终端605的归属无线接入点,两者约定通信识别码为COM_ID1;第二无线接入点602为第二终端606的归属无线接入点,两者约定通信识别码为COM_ID2;共享无线接入点604是为第一终端605和第二终端606提供共享连接功能的无线接入点。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无线接入点601与中继服务器603保持keepalive通信,从而建立两者之间进行通信的第一数据隧道(即TUNNEL1),并约定第一数据隧道对应的通信识别码为COM_ID1。当第一终端605离开第一无线接入点601的信号覆盖范围,进入共享无线接入点604的信号覆盖范围后,向共享无线接入点604发送第一共享连接请求。共享无线接入点604响应第一共享连接请求,与第一终端605建立连接(即建立TUNNEL2),与中继服务器603建立连接(即建立TUNNEL3),TUNNEL2与TUNNEL3共同构成第一终端605与中继服务器603进行通信的第二数据隧道,第一终端605与中继服务器603约定第二数据隧道对应的通信识别码为COM_ID1。与此类似,第二无线接入点602与中继服务器603建立第三数据隧道(即TUNNEL4),并约定第三数据隧道对应的通信识别码为COM_ID2;共享无线接入点604响应第二终端606的第二共享连接请求,与第二终端606建立连接(即建立TUNNEL5),并复用TUNNEL3与中继服务器603建立连接,TUNNEL3与TUNNEL5共同构成第二终端606与中继服务器603进行通信的第四数据隧道,第二终端606与中继服务器603约定第四数据隧道对应的通信识别码为COM_ID2。
中继服务器603通过比较获知第一数据隧道与第二数据隧道的通信识别码均为COM_ID1,因此确定第一无线接入点601与第一终端605匹配,进而通过第一数据隧道和第二数据隧道(包括TUNNEL2与TUNNEL3)传输第一无线接入点601与第一终端605之间的通信数据。同样的,中继服务器603通过比较获知第三数据隧道与第四数据隧道的通信识别码均为COM_ID2,因此确定第二无线接入点602与第二终端606匹配,进而通过第三数据隧道和第四数据隧道(包括TUNNEL3与TUNNEL5)传输第二无线接入点602与第二终端606之间的通信数据。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在离开各自的归属无线接入点的信号覆盖范围之后,均通过共享无线接入点与中继服务器建立连接,进而通过中继服务器与对应的归属无线接入点建立连接,获得网络服务,提升了无线接入资源的利用率;同时,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通过共享无线接入点与中继服务器建立连接时,两者共享TUNNEL3,可以避免共享无线接入点与中继服务器之间建立多个数据通道,提高了数据通道的复用率和利用率,避免了数据通道资源的浪费;另外,共享无线接入点在共享过程中的本质为数据转发节点,其接收终端发送的通信数据之后,无需进行处理,直接将通信数据转发至中继服务器,由中继服务器根据通信识别码将通信数据定向传输至与终端匹配的无线接入点(即终端的归属无线接入点)即可,共享无线接入点不进行认证、验证等操作,无需改变现有的无线接入点的硬件结构,减少了投入成本。
上面各种方法的步骤划分,只是为了描述清楚,实现时可以合并为一个步骤或者对某些步骤进行拆分,分解为多个步骤,只要包括相同的逻辑关系,都在本专利的保护范围内;对算法中或者流程中添加无关紧要的修改或者引入无关紧要的设计,但不改变其算法和流程的核心设计都在该专利的保护范围内。
值得一提的是,本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各模块均为逻辑模块,在实际应用中,一个逻辑单元可以是一个物理单元,也可以是一个物理单元的一部分,还可以以多个物理单元的组合实现。此外,为了突出本发明的创新部分,本实施方式中并没有将与解决本发明所提出的技术问题关系不太密切的单元引入,但这并不表明本实施方式中不存在其它的单元。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说明本发明的原理而采用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对于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实质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各种变型和改进,这些变型和改进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9)

1.一种共享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无线接入点按预设周期发送的保活探测报文,其中,所述保活探测报文包括第一通信识别码;
基于所述保活探测报文,创建与所述无线接入点进行通信的第一数据隧道,其中,所述第一数据隧道对应所述第一通信识别码;
建立与终端进行通信的第二数据隧道,其中,所述第二数据隧道对应第二通信识别码,且所述第二数据隧道是与所述终端进行连接的共享数据隧道;
根据所述第一通信识别码和所述第二通信识别码,判断所述无线接入点与所述终端是否匹配;
在确定所述无线接入点与所述终端匹配的情况下,通过所述第一数据隧道和所述第二数据隧道传输所述无线接入点和所述终端的通信数据;
其中,所述建立与终端进行通信的第二数据隧道,包括:
利用共享无线接入点建立与所述终端进行通信的所述第二数据隧道,其中,所述共享无线接入点为响应所述终端的共享连接请求与所述终端建立连接的无线接入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信识别码为所述无线接入点与所述无线接入点对应的归属终端预先约定的用于识别身份的标识,所述第二通信识别码为所述终端与所述终端对应的归属无线接入点预先约定的用于识别身份的标识;
所述根据所述第一通信识别码和所述第二通信识别码,判断所述无线接入点与所述终端是否匹配,包括:
比较所述第一通信识别码与所述第二通信识别码是否相同,获得比较结果;
根据所述比较结果确定所述无线接入点与所述终端是否匹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共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比较结果确定所述无线接入点与所述终端是否匹配,包括:
在所述第一通信识别码与所述第二通信识别码相同的情况下,确定所述无线接入点与所述终端具备归属关系,并确定所述无线接入点与所述终端匹配;
在所述第一通信识别码与所述第二通信识别码不相同的情况下,确定所述无线接入点与所述终端不具备归属关系,并确定所述无线接入点与所述终端不匹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确定所述无线接入点与所述终端匹配的情况下,通过所述第一数据隧道和所述第二数据隧道传输所述无线接入点和所述终端的通信数据,包括:
接收所述无线接入点通过所述第一数据隧道发送的下行数据;
通过所述第二数据隧道将所述下行数据转发至所述终端;和/或;
接收所述终端通过所述第二数据隧道发送的上行数据;
通过所述第一数据隧道将所述上行数据转发至所述无线接入点。
5.一种共享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按照预设周期向中继服务器发送保活探测报文,其中,所述保活探测报文包括第一通信识别码;
基于所述保活探测报文建立与中继服务器进行通信的第一数据隧道,其中,所述第一数据隧道对应所述第一通信识别码;
通过所述第一数据隧道和第二数据隧道,与对应的终端传输通信数据,其中,所述第二数据隧道为所述中继服务器利用共享无线接入点建立的与所述终端进行连接的共享数据隧道,所述共享无线接入点为响应所述终端的共享连接请求与所述终端建立连接的无线接入点,所述第二数据隧道对应第二通信识别码,所述终端为所述中继服务器根据所述第一通信识别码和所述第二通信识别码确定的与当前无线接入点匹配的终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共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立与中继服务器进行通信的第一数据隧道之后,所述通过所述第一数据隧道和第二数据隧道,与对应的终端传输通信数据之前,还包括:
对所述终端进行接入认证;
在所述终端通过接入认证的情况下,接入所述终端。
7.一种中继服务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无线接入点按预设周期发送的保活探测报文,其中,所述保活探测报文包括第一通信识别码;
第一建立模块,用于基于所述保活探测报文,创建与所述无线接入点进行通信的第一数据隧道,其中,所述第一数据隧道对应所述第一通信识别码;
第二建立模块,用于建立与终端进行通信的第二数据隧道,其中,所述第二数据隧道对应第二通信识别码,且所述第二数据隧道是与所述终端进行连接的共享数据隧道;
判断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通信识别码和所述第二通信识别码,判断所述无线接入点与所述终端是否匹配;
第一传输模块,用于在确定所述无线接入点与所述终端匹配的情况下,通过所述第一数据隧道和所述第二数据隧道传输所述无线接入点和所述终端的通信数据;
其中,所述第二建立模块,用于利用共享无线接入点建立与所述终端进行通信的所述第二数据隧道,其中,所述共享无线接入点为响应所述终端的共享连接请求并与所述终端建立连接的无线接入点。
8.一种无线接入点,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送模块,用于按照预设周期向中继服务器发送保活探测报文,其中,所述保活探测报文包括第一通信识别码;
第三建立模块,用于基于所述保活探测报文建立与中继服务器进行通信的第一数据隧道,其中,所述第一数据隧道对应第一通信识别码;
第二传输模块,用于通过所述第一数据隧道和第二数据隧道,与对应的终端传输通信数据,其中,所述第二数据隧道为所述中继服务器利用共享无线接入点建立的与所述终端进行连接的共享数据隧道,所述共享无线接入点为响应所述终端的共享连接请求与所述终端建立连接的无线接入点,所述第二数据隧道对应第二通信识别码,所述终端为所述中继服务器根据所述第一通信识别码和所述第二通信识别码确定的与当前无线接入点匹配的终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线接入点,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接入点还包括:
认证模块,用于对所述终端进行接入认证;
接入模块,用于在所述终端通过接入认证的情况下,接入所述终端。
CN202110559374.7A 2021-05-21 2021-05-21 一种共享方法、中继服务器及无线接入点 Active CN11334774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559374.7A CN113347740B (zh) 2021-05-21 2021-05-21 一种共享方法、中继服务器及无线接入点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559374.7A CN113347740B (zh) 2021-05-21 2021-05-21 一种共享方法、中继服务器及无线接入点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47740A CN113347740A (zh) 2021-09-03
CN113347740B true CN113347740B (zh) 2023-04-07

Family

ID=774707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559374.7A Active CN113347740B (zh) 2021-05-21 2021-05-21 一种共享方法、中继服务器及无线接入点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347740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91646B (zh) * 2008-11-17 2017-03-29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远程接入本地网络
CN101917439A (zh) * 2010-08-24 2010-12-15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的传输方法和设备
CN103024930B (zh) * 2011-09-23 2016-01-20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中继节点、汇聚服务器和系统
US8929370B2 (en) * 2012-08-24 2015-01-06 Avaya Inc. Mechanism for efficiently transmitting tunnel keep-alive messages
CN103391636B (zh) * 2013-07-19 2016-03-09 深圳市共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加强capwap通信隧道保活的方法
CN104618468B (zh) * 2015-01-21 2017-09-19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业务数据报文的传输方法和设备
CN106230667B (zh) * 2016-09-30 2019-08-20 锐捷网络股份有限公司 Vtep保活检测方法及装置
KR20180123391A (ko) * 2017-05-08 2018-11-16 (주)에프씨아이 접속확인 패킷 전송 제어방법 및 장치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47740A (zh) 2021-09-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605600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ccess point, controller, network management device, and method of setting network identifier of access point
US20120039472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establishing a security mechanism for an air interface link
US11233817B2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end device discovering another end device
EP3200486B1 (en) Connection establishment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WO2014127677A1 (zh)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US20150249946A1 (en) Network connection method and device supporting same
EP3128773B1 (en) Process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2d discovery
EP1257143A1 (en) One-way roaming from ANS-41 to GSM systems
JP6697075B2 (ja) 車車間・路車間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データ伝送のための方法
US20230086209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agement of extended mobile device identity information
WO2020043209A1 (zh) 断网状态的上报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0784865A (zh) 物联网设备的配网方法、终端、物联网设备及配网系统
CN113132983B (zh) 智能终端断网重连方法
US10516553B2 (en) Integration of physical and virtual LMR networks
CN113347740B (zh) 一种共享方法、中继服务器及无线接入点
US20170070867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triggering terminal group
EP3035770A1 (en) Call service implementation method and device, and indication information delivery method and device
WO2014020125A1 (en) Method for enabling lawful interception in a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 user equipment for enabling lawful interception in a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 base transceiver station for enabling lawful interception in a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 program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CN103716790A (zh) D2d的通信处理、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13207141B (zh) 一种共享方法、中继服务器及无线接入点
CN113179515B (zh) 一种校验中继用户设备的方法及装置
US9560526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ingle sign-on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13207140B (zh) 一种共享方法、终端及无线接入点
CN113194520A (zh) 一种网络共享方法及装置
CN112118545A (zh) 窄带与宽带通信的中转设备、服务器、系统及登录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