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347715A - 用于发送和接收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用于发送和接收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347715A
CN113347715A CN202110019666.1A CN202110019666A CN113347715A CN 113347715 A CN113347715 A CN 113347715A CN 202110019666 A CN202110019666 A CN 202110019666A CN 113347715 A CN113347715 A CN 11334771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hysical signal
dci
uplink
signal
physic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01966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苏笛
张闯
林鹏
钱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Samsung Telecom R&D Center
Beijing Samsung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Research Co Ltd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Samsung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Research Co Ltd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Samsung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Research Co Ltd,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Samsung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Researc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3477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4771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14Two-way operation using the same type of signal, i.e. duplex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用于在无线通信网络中发送第一物理信号的方法和设备,所述方法包括:基于第一物理信号的频域映射图样,将第一物理信号的每个天线端口的序列映射到相同的一个或多个正交频分复用OFDM符号上的相同的多个子载波上;以及发送第一物理信号。

Description

用于发送和接收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涉及用于在无线通信网络中发送和接收信号的方法和设备。
背景技术
为了满足自4G通信系统的部署以来增加的对无线数据通信业务的需求,已经努力开发改进的5G或准5G或6G通信系统。因此,5G或准5G通信系统也被称为“超4G网络”或“后LTE系统”。
5G通信系统是在更高频率(毫米波,mmWave)频带,例如60GHz频带,中实施的,以实现更高的数据速率。为了减少无线电波的传播损耗并增加传输距离,在5G通信系统中讨论波束成形、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IMO)、全维MIMO(FD-MIMO)、阵列天线、模拟波束成形、大规模天线技术。
此外,在5G通信系统中,基于先进的小小区、云无线接入网(RAN)、超密集网络、设备到设备(D2D)通信、无线回程、移动网络、协作通信、协作多点(CoMP)、接收端干扰消除等,正在进行对系统网络改进的开发。
在5G系统中,已经开发作为高级编码调制(ACM)的混合FSK和QAM调制(FQAM)和滑动窗口叠加编码(SWSC)、以及作为高级接入技术的滤波器组多载波(FBMC)、非正交多址(NOMA)和稀疏码多址(SCMA)。
6G系统相比于5G系统能够实施在更高的频带,以实现更高的数据速率。
据ITU估计,到2020年,全球每月的移动数据流量将会达到62艾字节(Exa Byte,1EB=230GB),而从2020年到2030年,全球移动数据业务更是会以每年约55%的速度增长。此外,视频业务和机器与机器通信业务在移动数据业务中的比例会逐渐增高,2030年,视频业务将会是非视频业务的6倍,而机器与机器通信业务将会占到移动数据业务的12%左右(“IMT traffic estimates for the years 2020to 2030,Report ITU-R M.2370-0”)。
移动数据业务的快速增长,尤其是高清视频和超高清视频业务的指数级增长,对无线通信的传输速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移动业务需求,人们需要在4G或5G或6G的基础上提出新的技术来进一步提升无线通信系统的传输速率和吞吐量。全双工技术可以在现有系统上进一步提高频谱利用率,与传统的半双工系统对上下行采用时域(时分双工,TDD)或频域(频分双工,FDD)正交分割不同,全双工系统允许用户的上下行链路在时域和频域同时传输,因此,全双工系统理论上可以达到半双工系统两倍的吞吐量。然而,由于上下行链路同时同频,全双工系统的发送信号会对接收信号产生很强的自干扰,自干扰信号甚至会比底噪高出120多dB。因此,为了让全双工系统能够工作,首要问题就是设计方案来消除自干扰,使自干扰信号的强度至少降低到与底噪相同的水平。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需要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系统中物理参考信号的图样、传输与资源配置的方法和设备。
技术方案
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提供给了一种由第一设备在无线通信网络中发送第一物理信号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基于第一物理信号的频域映射图样,将第一物理信号的每个天线端口的序列映射到相同的一个或多个正交频分复用OFDM符号上的相同的多个子载波上;以及发送第一物理信号。
可选地,所述将第一物理信号的每个天线端口的序列映射到相同的一个或多个OFDM符号上的相同的所述多个子载波上的步骤包括:当第一物理信号的频域映射图样为第一频域映射图样时,将第一物理信号的所有天线端口的全部序列均以间隔1个子载波的方式映射到所述相同的一个或多个OFDM符号上的所述多个子载波上。
可选地,期望信号和第二物理信号两者均不被映射到所述相同的一个或多个OFDM符号上,其中,所述期望信号是由与第一设备通信的至少一个第二设备发送的、期望被第一设备接收的信号,并且,其中,所述第二物理信号是由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设备发送的、不期望被第一设备接收的信号。
可选地,所述将第一物理信号的每个天线端口的序列映射到相同的一个或多个OFDM符号上的相同的所述多个子载波上的步骤包括:当第一物理信号的频域映射图样为第二频域映射图样时,将第一物理信号的所有天线端口的全部序列以间隔3个子载波的方式映射到所述相同的一个或多个OFDM符号上的所述多个子载波上。
可选地,期望信号和第二物理信号中的至少一个被映射到所述相同的一个或多个OFDM符号上的与所述多个子载波间隔1个子载波的子载波上,并且,其中,所述期望信号是由与第一设备通信的至少一个第二设备发送的、期望被第一设备接收的信号,并且,其中,所述第二物理信号是由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设备发送的、不期望被第一设备接收的信号。
可选地,当第一物理信号具有的至少两个天线端口的序列不同时,所述至少两个天线端口的序列是相互正交的序列。
可选地,所述相互正交的序列是具有相同根序列以及不同循环移位的Zadoff-Chu(ZC)序列。
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将被映射到相同的一个或多个OFDM符号上的相同的所述多个子载波上的、第一物理信号的每个天线端口的序列通过时域码扩展到至少两个OFDM符号,并且,其中,任意两个天线端口对应的时域码相同或正交。
可选地,当第一物理信号的两个天线端口的序列相互正交时,与所述两个天线端口对应的时域码相同;并且当第一物理信号的两个天线端口的序列相同时,与所述两个天线端口对应的时域码正交。
可选地,第一物理信号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设备发送的第二物理信号在时域上的映射方式是以下各项之一:第一物理信号被映射到分配的时域符号中的最初N个OFDM符号,并且第二物理信号被映射到所述分配的时域符号中的最后M个OFDM符号;或者第一物理信号被映射到分配的时域符号中的最后M个OFDM符号,并且第二物理信号被映射到所述分配的时域符号中的最初N个OFDM符号,并且,其中,N和M都是大于0的整数。
可选地,第一物理信号的特征由第一设备基于获得的配置信息来确定,所述配置信息可以由高层信令和/或物理层信令配置,并且,其中,第一物理信号的特征包括第一物理信号的频域映射图样。
可选地,所述配置信息是指示第一物理信号的类型的配置信息,和/或全双工相关的配置信息。
可选地,第一物理信号的特征由第一设备基于第一物理信号的天线端口数来确定,并且,其中,第一物理信号的特征包括第一物理信号的频域映射图样。
可选地,当第一物理信号的天线端口数大于预定值时,确定第一物理信号的频域映射图样为第一频域映射图样;并且当第一物理信号的天线端口数小于或等于预定值时,确定第一物理信号的频域映射图样为第二频域映射图样。
可选地,第一物理信号的特征还包括以下各项中的至少一个:第一物理信号的每个天线端口的时域映射图样、每个天线端口的时域码、每个天线端口的频域正交码、每个天线端口的序列和每个天线端口的序列的循环移位。
可选地,第一设备是终端、基站、回传接入一体化节点IAB中的一个。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在无线通信网络中发送第一物理信号的第一设备,所述第一设备包括:收发器,被配置为与外部发送和接收信号;以及处理器,被配置为控制基于第一物理信号的频域映射图样,将第一物理信号的每个天线端口的序列映射到相同的一个或多个正交频分复用OFDM符号上的相同的所述多个子载波上,以及控制所述收发器发送第一物理信号。
可选地,所述处理器还被配置为:当第一物理信号的频域映射图样为第一频域映射图样时,将第一物理信号的所有天线端口的全部序列均以间隔1个子载波的方式映射到所述相同的一个或多个OFDM符号上的所述多个子载波上。
可选地,期望信号和第二物理信号两者均不被映射到所述相同的一个或多个OFDM符号上,其中,所述期望信号是由与第一设备通信的至少一个第二设备发送的、期望被第一设备接收的信号,并且,其中,所述第二物理信号是由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设备发送的、不期望被第一设备接收的信号。
可选地,所述处理器还被配置为:当第一物理信号的频域映射图样为第二频域映射图样时,将第一物理信号的所有天线端口的全部序列以间隔3个子载波的方式映射到所述相同的一个或多个OFDM符号上的所述多个子载波上。
可选地,期望信号和第二物理信号中的至少一个被映射到所述相同的一个或多个OFDM符号上的与所述多个子载波间隔1个子载波的子载波上,并且,其中,所述期望信号是由与第一设备通信的至少一个第二设备发送的、期望被第一设备接收的信号,并且,其中,所述第二物理信号是由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设备发送的、不期望被第一设备接收的信号。
可选地,当第一物理信号具有的至少两个天线端口的序列不同时,所述至少两个天线端口的序列是相互正交的序列。
可选地,所述相互正交的序列是具有相同根序列以及不同循环移位的Zadoff-Chu(ZC)序列。
可选地,所述处理器还被配置为:将被映射到相同的一个或多个OFDM符号上的相同的所述多个子载波上的、第一物理信号的每个天线端口的序列通过时域码扩展到至少两个OFDM符号,并且,其中,任意两个天线端口对应的时域码相同或正交。
可选地,当第一物理信号的两个天线端口的序列相互正交时,与所述两个天线端口对应的时域码相同;并且当第一物理信号的两个天线端口的序列相同时,与所述两个天线端口对应的时域码正交。
可选地,第一物理信号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设备发送的第二物理信号在时域上的映射方式是以下各项之一:第一物理信号被映射到分配的时域符号中的最初N个OFDM符号,并且第二物理信号被映射到所述分配的时域符号中的最后M个OFDM符号;或者第一物理信号被映射到分配的时域符号中的最后M个OFDM符号,并且第二物理信号被映射到所述分配的时域符号中的最初N个OFDM符号,并且,其中,N和M都是大于0的整数。
可选地,第一物理信号的特征由第一设备基于获得的配置信息来确定,所述配置信息可以由高层信令和/或物理层信令配置,并且,其中,第一物理信号的特征包括第一物理信号的频域映射图样。
可选地,所述配置信息是指示第一物理信号的类型的配置信息,和/或全双工相关的配置信息。
可选地,第一物理信号的特征由第一设备基于第一物理信号的天线端口数来确定,并且,其中,第一物理信号的特征包括第一物理信号的频域映射图样。
可选地,当第一物理信号的天线端口数大于预定值时,确定第一物理信号的频域映射图样为第一频域映射图样;并且当第一物理信号的天线端口数小于或等于预定值时,确定第一物理信号的频域映射图样为第二频域映射图样。
可选地,第一物理信号的特征还包括以下各项中的至少一个:第一物理信号的每个天线端口的时域映射图样、每个天线端口的时域码、每个天线端口的频域正交码、每个天线端口的序列和每个天线端口的序列的循环移位。
可选地,第一设备是终端、基站、回传接入一体化节点IAB中的一个。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在无线通信系统中由包括多个功能实体的终端的一个特定功能实体从基站接收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基于包括至少两个不同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DCI)长度的DCI长度集合当中每个DCI长度在当前PDCCH候选位置上检测PDCCH;当基于DCI长度集合当中的第一DCI长度在当前PDCCH候选位置检测到承载具有第一DCI类型的DCI的PDCCH时,基于第一DCI类型的DCI格式中的分配指示字段,确定新DCI长度集合;以及基于新DCI长度集合中的每个DCI长度在未经检测的PDCCH候选位置上检测PDCCH。
可选地,其中,“基于第一DCI类型的DCI格式中的分配指示字段,确定新DCI长度集合”的步骤包括:当基于第一DCI类型的DCI格式中的分配指示字段确定停止检测承载第一DCI类型的DCI的PDCCH时,通过从DCI长度集合中移除第一DCI长度来确定新DCI长度集合;并且当基于第一DCI类型的DCI格式中的分配指示字段确定不停止检测承载第一DCI类型的DCI的PDCCH时,将新DCI长度集合确定为与所述DCI长度集合相同。
可选地,分配指示字段包括第一指示字段,其指示基站针对终端的全部功能实体发送的承载第一DCI类型的DCI的PDCCH的总数。
可选地,在所述特定功能实体当前已经检测到的承载第一DCI类型的DCI的PDCCH的数量等于基站针对终端的全部功能实体发送的承载第一DCI类型的DCI的PDCCH的总数时,所述特定功能实体确定停止检测承载第一DCI类型的DCI的PDCCH,并且,在所述特定功能实体当前已经检测到的承载第一DCI类型的DCI的PDCCH的数量小于基站针对终端的全部功能实体发送的承载第一DCI类型的DCI的PDCCH的总数时,所述特定功能实体确定不停止检测承载第一DCI类型的DCI的PDCCH。
可选地,分配指示字段包括第一指示字段,其指示是否停止检测承载第一DCI类型的DCI的PDCCH。
可选地,在第一指示字段指示停止检测承载第一DCI类型的DCI的PDCCH时,所述特定功能实体确定停止检测承载第一DCI类型的DCI的PDCCH,并且,在第一指示字段指示不停止检测承载第一DCI类型的DCI的PDCCH时,所述特定功能实体确定不停止检测承载第一DCI类型的DCI的PDCCH。
可选地,第一DCI类型包括一种或多种DCI格式。
可选地,第一DCI类型的每种DCI格式包括一个或多个子DCI字段。
可选地,第一DCI类型的DCI格式还包括位图字段,其指示所述一个或多个子DCI字段与所述多个功能实体的对应关系。
可选地,第一DCI类型的DCI格式还包括格式指示字段,其指示第一DCI类型的DCI格式中包括的一个或多个子DCI字段中的每个子DCI字段分别用于上行数据传输、下行数据传输还是全双工数据传输。
可选地,用于全双工数据传输的子DCI字段进一步包括用于上行数据传输的次DCI字段和用于下行数据传输的次DCI字段。
可选地,第一DCI类型是复合DCI类型,并且复合DCI类型的每个DCI格式具有多个子DCI字段。
可选地,第一DCI类型是单一DCI类型,并且单一DCI类型的每个DCI格式具有一个子DCI字段。
可选地,DCI长度集合包括第一DCI长度和第二DCI长度。
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如果新DCI长度集合为空,则所述特定功能实体将检测到的全部PDCCH上的全部子DCI字段分发给相应的功能实体。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在无线通信系统中由基站向包括多个功能实体的终端发送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生成一个或多个PDCCH;以及向所述终端发送所述一个或多个PDCCH,并且,其中,每个PDCCH承载一个DCI类型的一个DCI,所述DCI类型的DCI具有包括至少两个不同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DCI)长度的DCI长度集合当中的一个DCI长度,并且,每个DCI类型的DCI具有相同的DCI长度。
可选地,所述DCI类型的DCI格式中包括分配指示字段,所述分配指示字段被配置为向终端指示是否停止检测承载所述DCI类型的DCI的PDCCH。
可选地,所述分配指示字段包括第一指示字段,其指示基站针对终端的全部功能实体发送的承载所述DCI类型的DCI的PDCCH的总数。
可选地,所述分配指示字段包括第一指示字段,其被配置为向终端指示是否停止检测承载所述DCI类型的DCI的PDCCH。
可选地,所述DCI类型的DCI格式包括一个或多个子DCI字段。
可选地,所述DCI类型的DCI格式还包括位图字段,其被配置为向终端指示所述一个或多个子DCI字段与所述多个功能实体的对应关系。
可选地,所述DCI类型的DCI格式还包括格式指示字段,其被配置为向终端指示所述DCI类型的DCI格式中包括的一个或多个子DCI字段中的每个子DCI字段分别用于上行数据传输、下行数据传输还是全双工数据传输。
可选地,用于全双工数据传输的子DCI字段进一步包括用于上行数据传输的次DCI字段和用于下行数据传输的次DCI字段。
可选地,所述DCI类型是复合DCI类型,并且复合DCI类型的每个DCI格式具有多个子DCI字段。
可选地,所述DCI类型是单一DCI类型,并且单一DCI类型的每个DCI格式具有一个子DCI字段。
可选地,所述DCI长度集合包括第一DCI长度和第二DCI长度。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终端,其包括收发器和处理器。收发器被配置为向外部发送信号和从外部接收信号。处理器被配置为:基于包括至少两个不同的DCI长度的DCI长度集合当中每个DCI长度在当前PDCCH候选位置上检测PDCCH;当基于DCI长度集合当中的第一DCI长度在当前PDCCH候选位置检测到承载具有第一DCI类型的DCI的PDCCH时,基于第一DCI类型的DCI格式中的分配指示字段,确定新DCI长度集合;以及基于新DCI长度集合中的每个DCI长度在未经检测的PDCCH候选位置上检测PDCCH。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基站,其包括收发器和处理器。收发器被配置为向外部发送信号和从外部接收信号。处理器被配置为生成一个或多个PDCCH,并且控制所述收发器向终端发送所生成的一个或多个PDCCH。
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公开通过设计一种支持多天线端口的物理信号的图样、序列、密度、码分复用方式等,使得所述物理信号可用于存在发送与接收定时不同步的全双工设备进行多天线端口的自干扰信道估计。
附图说明
从结合附图的以下描述中,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的以上以及其他方面、特征和优点将更加显而易见,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的示例无线网络。
图2a和图2b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无线发送和接收路径。
图3a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示例UE。
图3b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示例gNB。
图4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全双工系统。
图5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由第一设备在无线通信网络中发送第一物理信号的方法。
图6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由第一设备在无线通信网络中发送第一物理信号的方法。
图7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第一频域映射图样。
图8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自干扰信道估计接收窗。
图9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时域资源分配。
图10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第二频域映射图样。
图11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自干扰信道估计接收窗。
图12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时域映射。
图13A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时域映射。
图13B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节点之间的发送和接收定时。
图13C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节点之间的发送和接收定时。
图13D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节点之间的发送和接收定时。
图13E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节点之间的发送和接收定时。
图14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第一设备的结构的框图。
图15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基站与具有多个功能实体的终端进行通信的场景。
图16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由终端在无线通信网络中检测PDCCH的方法。
图17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DCI格式。
图18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比特位图和功能实体之间的对应关系。
图19是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由基站向包括多个功能实体的终端发送PDCCH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20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终端的结构的框图。
图21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基站的结构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的示例无线网络100。图1中所示的无线网络100的实施例仅用于说明。能够使用无线网络100的其他实施例而不脱离本公开的范围。
无线网络100包括gNodeB(gNB)101、gNB 102和gNB 103。gNB 101与gNB 102和gNB103通信。gNB 101还与至少一个互联网协议(IP)网络130(诸如互联网、专有IP网络或其他数据网络)通信。
取决于网络类型,能够取代“gNodeB”或“gNB”而使用其他众所周知的术语,诸如“基站”或“接入点”。为方便起见,术语“gNodeB”和“gNB”在本专利文件中用来指代为远程终端提供无线接入的网络基础设施组件。并且,取决于网络类型,能够取代“用户设备”或“UE”而使用其他众所周知的术语,诸如“移动台”、“用户台”、“远程终端”、“无线终端”或“用户装置”。为了方便起见,术语“用户设备”和“UE”在本专利文件中用来指代无线接入gNB的远程无线设备,无论UE是移动设备(诸如,移动电话或智能电话)还是通常所认为的固定设备(诸如桌上型计算机或自动售货机)。
gNB 102为gNB 102的覆盖区域120内的第一多个用户设备(UE)提供对网络130的无线宽带接入。第一多个UE包括:UE 111,可以位于小型企业(SB)中;UE 112,可以位于企业(E)中;UE 113,可以位于WiFi热点(HS)中;UE 114,可以位于第一住宅(R)中;UE 115,可以位于第二住宅(R)中;UE 116,可以是移动设备(M),如蜂窝电话、无线膝上型计算机、无线PDA等。gNB 103为gNB 103的覆盖区域125内的第二多个UE提供对网络130的无线宽带接入。第二多个UE包括UE 115和UE 116。在一些实施例中,gNB 101-103中的一个或多个能够使用6G、5G、长期演进(LTE)、LTE-A、WiMAX或其他高级无线通信技术彼此通信以及与UE 111-116通信。
虚线示出覆盖区域120和125的近似范围,所述范围被示出为近似圆形仅仅是出于说明和解释的目的。应该清楚地理解,与gNB相关联的覆盖区域,诸如覆盖区域120和125,能够取决于gNB的配置和与自然障碍物和人造障碍物相关联的无线电环境的变化而具有其他形状,包括不规则形状。
如下面更详细描述的,gNB 101、gNB 102和gNB 103中的一个或多个包括如本公开的实施例中所描述的2D天线阵列。在一些实施例中,gNB 101、gNB 102和gNB 103中的一个或多个支持用于具有2D天线阵列的系统的码本设计和结构。
尽管图1示出了无线网络100的一个示例,但是能够对图1进行各种改变。例如,无线网络100能够包括任何合适布置的任何数量的gNB和任何数量的UE。并且,gNB 101能够与任何数量的UE直接通信,并且向那些UE提供对网络130的无线宽带接入。类似地,每个gNB102-103能够与网络130直接通信并且向UE提供对网络130的直接无线宽带接入。此外,gNB101、102和/或103能够提供对其他或附加外部网络(诸如外部电话网络或其他类型的数据网络)的接入。
图2a和图2b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无线发送和接收路径。在以下描述中,发送路径200能够被描述为在gNB(诸如gNB 102)中实施,而接收路径250能够被描述为在UE(诸如UE 116)中实施。然而,应该理解,接收路径250能够在gNB中实施,并且发送路径200能够在UE中实施。在一些实施例中,接收路径250被配置为支持用于具有如本公开的实施例中所描述的2D天线阵列的系统的码本设计和结构。
发送路径200包括信道编码和调制块205、串行到并行(S到P)块210、N点快速傅里叶逆变换(IFFT)块215、并行到串行(P到S)块220、添加循环前缀块225、和上变频器(UC)230。接收路径250包括下变频器(DC)255、移除循环前缀块260、串行到并行(S到P)块265、N点快速傅立叶变换(FFT)块270、并行到串行(P到S)块275、以及信道解码和解调块280。
在发送路径200中,信道编码和调制块205接收一组信息比特,应用编码(诸如低密度奇偶校验(LDPC)编码),并调制输入比特(诸如利用正交相移键控(QPSK)或正交幅度调制(QAM))以生成频域调制符号的序列。串行到并行(S到P)块210将串行调制符号转换(诸如,解复用)为并行数据,以便生成N个并行符号流,其中N是在gNB 102和UE 116中使用的IFFT/FFT点数。N点IFFT块215对N个并行符号流执行IFFT运算以生成时域输出信号。并行到串行块220转换(诸如复用)来自N点IFFT块215的并行时域输出符号,以便生成串行时域信号。添加循环前缀块225将循环前缀插入时域信号。上变频器230将添加循环前缀块225的输出调制(诸如上变频)为RF频率,以经由无线信道进行传输。在变频到RF频率之前,还能够在基带处对信号进行滤波。
从gNB 102发送的RF信号在经过无线信道之后到达UE 116,并且在UE116处执行与gNB 102处的操作相反的操作。下变频器255将接收信号下变频为基带频率,并且移除循环前缀块260移除循环前缀以生成串行时域基带信号。串行到并行块265将时域基带信号转换为并行时域信号。N点FFT块270执行FFT算法以生成N个并行频域信号。并行到串行块275将并行频域信号转换为调制数据符号的序列。信道解码和解调块280对调制符号进行解调和解码,以恢复原始输入数据流。
gNB 101-103中的每一个可以实施类似于在下行链路中向UE 111-116进行发送的发送路径200,并且可以实施类似于在上行链路中从UE 111-116进行接收的接收路径250。类似地,UE 111-116中的每一个可以实施用于在上行链路中向gNB 101-103进行发送的发送路径200,并且可以实施用于在下行链路中从gNB 101-103进行接收的接收路径250。
图2a和图2b中的组件中的每一个能够仅使用硬件来实施,或使用硬件和软件/固件的组合来实施。作为特定示例,图2a和图2b中的组件中的至少一些可以用软件实施,而其他组件可以通过可配置硬件或软件和可配置硬件的混合来实施。例如,FFT块270和IFFT块215可以实施为可配置的软件算法,其中可以根据实施方式来修改点数N的值。
此外,尽管描述为使用FFT和IFFT,但这仅是说明性的,并且不应解释为限制本公开的范围。能够使用其他类型的变换,诸如离散傅立叶变换(DFT)和离散傅里叶逆变换(IDFT)函数。应当理解,对于DFT和IDFT函数而言,变量N的值可以是任何整数(诸如1、2、3、4等),而对于FFT和IFFT函数而言,变量N的值可以是作为2的幂的任何整数(诸如1、2、4、8、16等)。
尽管图2a和图2b示出了无线发送和接收路径的示例,但是可以对图2a和图2b进行各种改变。例如,图2a和图2b中的各种组件能够被组合、进一步细分或省略,并且能够根据特定需要添加附加组件。而且,图2a和图2b旨在示出能够在无线网络中使用的发送和接收路径的类型的示例。任何其他合适的架构能够用于支持无线网络中的无线通信。
图3a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示例UE 116。图3a中示出的UE 116的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并且图1的UE 111-115能够具有相同或相似的配置。然而,UE具有各种各样的配置,并且图3a不将本公开的范围限制于UE的任何特定实施方式。
UE 116包括天线305、射频(RF)收发器310、发送(TX)处理电路315、麦克风320和接收(RX)处理电路325。UE 116还包括扬声器330、处理器/控制器340、输入/输出(I/O)接口345、(多个)输入设备350、显示器355和存储器360。存储器360包括操作系统(OS)361和一个或多个应用362。
RF收发器310从天线305接收由无线网络100的gNB发送的传入RF信号。RF收发器310将传入RF信号进行下变频以生成中频(IF)或基带信号。IF或基带信号被发送到RX处理电路325,其中RX处理电路325通过对基带或IF信号进行滤波、解码和/或数字化来生成经处理的基带信号。RX处理电路325将经处理的基带信号发送到扬声器330(诸如对于语音数据)或发送到处理器/控制器340(诸如对于网络浏览数据)以进行进一步处理。
TX处理电路315从麦克风320接收模拟或数字语音数据,或从处理器/控制器340接收其他传出基带数据(诸如网络数据、电子邮件或交互式视频游戏数据)。TX处理电路315编码、复用、和/或数字化传出基带数据以生成经处理的基带或IF信号。RF收发器310从TX处理电路315接收传出的经处理的基带或IF信号,并将所述基带或IF信号上变频为经由天线305发送的RF信号。
处理器/控制器340能够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或其他处理设备,并执行存储在存储器360中的OS 361,以便控制UE 116的总体操作。例如,处理器/控制器340能够根据公知原理通过RF收发器310、RX处理电路325和TX处理电路315来控制正向信道信号的接收和反向信道信号的发送。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控制器340包括至少一个微处理器或微控制器。
处理器/控制器340还能够执行驻留在存储器360中的其他过程和程序,诸如用于具有如本公开的实施例中描述的2D天线阵列的系统的信道质量测量和报告的操作。处理器/控制器340能够根据执行过程的需要将数据移入或移出存储器360。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控制器340被配置为基于OS 361或响应于从gNB或运营商接收的信号来执行应用362。处理器/控制器340还耦合到I/O接口345,其中I/O接口345为UE 116提供连接到诸如膝上型计算机和手持计算机的其他设备的能力。I/O接口345是这些附件和处理器/控制器340之间的通信路径。
处理器/控制器340还耦合到(多个)输入设备350和显示器355。UE 116的操作者能够使用(多个)输入设备350将数据输入到UE 116中。显示器355可以是液晶显示器或能够呈现文本和/或至少(诸如来自网站的)有限图形的其他显示器。存储器360耦合到处理器/控制器340。存储器360的一部分能够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M),而存储器360的另一部分能够包括闪存或其他只读存储器(ROM)。
尽管图3a示出了UE 116的一个示例,但是能够对图3a进行各种改变。例如,图3a中的各种组件能够被组合、进一步细分或省略,并且能够根据特定需要添加附加组件。作为特定示例,处理器/控制器340能够被划分为多个处理器,诸如一个或多个中央处理单元(CPU)和一个或多个图形处理单元(GPU)。而且,虽然图3a示出了配置为移动电话或智能电话的UE116,但是UE能够被配置为作为其他类型的移动或固定设备进行操作。
图3b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示例gNB 102。图3b中所示的gNB 102的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并且图1的其他gNB能够具有相同或相似的配置。然而,gNB具有各种各样的配置,并且图3b不将本公开的范围限制于gNB的任何特定实施方式。应注意,gNB 101和gNB 103能够包括与gNB 102相同或相似的结构。
如图3b中所示,gNB 102包括多个天线370a-370n、多个RF收发器372a-372n、发送(TX)处理电路374和接收(RX)处理电路376。在某些实施例中,多个天线370a-370n中的一个或多个包括2D天线阵列。gNB 102还包括控制器/处理器378、存储器380和回程或网络接口382。
RF收发器372a-372n从天线370a-370n接收传入RF信号,诸如由UE或其他gNB发送的信号。RF收发器372a-372n对传入RF信号进行下变频以生成IF或基带信号。IF或基带信号被发送到RX处理电路376,其中RX处理电路376通过对基带或IF信号进行滤波、解码和/或数字化来生成经处理的基带信号。RX处理电路376将经处理的基带信号发送到控制器/处理器378以进行进一步处理。
TX处理电路374从控制器/处理器378接收模拟或数字数据(诸如语音数据、网络数据、电子邮件或交互式视频游戏数据)。TX处理电路374对传出基带数据进行编码、复用和/或数字化以生成经处理的基带或IF信号。RF收发器372a-372n从TX处理电路374接收传出的经处理的基带或IF信号,并将所述基带或IF信号上变频为经由天线370a-370n发送的RF信号。
控制器/处理器378能够包括控制gNB 102的总体操作的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或其他处理设备。例如,控制器/处理器378能够根据公知原理通过RF收发器372a-372n、RX处理电路376和TX处理电路374来控制前向信道信号的接收和后向信道信号的发送。控制器/处理器378也能够支持附加功能,诸如更高级的无线通信功能。例如,控制器/处理器378能够执行诸如通过盲干扰感测(BIS)算法执行的BIS过程,并且对被减去干扰信号的接收信号进行解码。控制器/处理器378可以在gNB 102中支持各种各样的其他功能中的任何一个。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器/处理器378包括至少一个微处理器或微控制器。
控制器/处理器378还能够执行驻留在存储器380中的程序和其他过程,诸如基本OS。控制器/处理器378还能够支持用于具有如本公开的实施例中所描述的2D天线阵列的系统的信道质量测量和报告。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器/处理器378支持在诸如web RTC的实体之间的通信。控制器/处理器378能够根据执行过程的需要将数据移入或移出存储器380。
控制器/处理器378还耦合到回程或网络接口382。回程或网络接口382允许gNB102通过回程连接或通过网络与其他设备或系统通信。回程或网络接口382能够支持通过任何合适的(多个)有线或无线连接的通信。例如,当gNB 102被实施为蜂窝通信系统(诸如支持6G或5G或新无线电接入技术或NR、LTE或LTE-A的一个蜂窝通信系统)的一部分时,回程或网络接口382能够允许gNB 102通过有线或无线回程连接与其他gNB通信。当gNB102被实施为接入点时,回程或网络接口382能够允许gNB 102通过有线或无线局域网或通过有线或无线连接与更大的网络(诸如互联网)通信。回程或网络接口382包括支持通过有线或无线连接的通信的任何合适的结构,诸如以太网或RF收发器。
存储器380耦合到控制器/处理器378。存储器380的一部分能够包括RAM,而存储器380的另一部分能够包括闪存或其他ROM。在某些实施例中,诸如BIS算法的多个指令被存储在存储器中。多个指令被配置为使得控制器/处理器378执行BIS过程,并在减去由BIS算法确定的至少一个干扰信号之后解码接收的信号。
如下面更详细描述的,(使用RF收发器372a-372n、TX处理电路374和/或RX处理电路376实施的)gNB 102的发送和接收路径支持与FDD小区和TDD小区的聚合的通信。
尽管图3b示出了gNB 102的一个示例,但是可以对图3b进行各种改变。例如,gNB102能够包括任何数量的图3a中所示的每个组件。作为特定示例,接入点能够包括许多回程或网络接口382,并且控制器/处理器378能够支持路由功能以在不同网络地址之间路由数据。作为另一特定示例,虽然示出为包括TX处理电路374的单个实例和RX处理电路376的单个实例,但是gNB102能够包括每一个的多个实例(诸如每个RF收发器对应一个)。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本公开的下述方法和装置可以实施在支持6G或5G或新无线电接入技术或NR、LTE或LTE-A等等的通信系统中。
文本和附图仅作为示例提供,以帮助阅读者理解本公开。它们不意图也不应该被解释为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公开的范围。尽管已经提供了某些实施例和示例,但是基于本文所公开的内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是,在不脱离本公开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所示的实施例和示例进行改变。
自干扰消除技术可包括天线消除/隔离技术、射频消除技术、数字域消除技术,其中数字域消除技术指在数字基带对自干扰信道进行估计,并根据已知的发射信号与估计得到的自干扰信道对自干扰信号进行计算,之后从接收信号中删除自干扰信号。从该过程的描述可见,数字域消除技术的关键在于对自干扰信道的估计的准确程度。而自干扰信道的估计的性能则依赖于物理参考信号的设计。
在设计用于自干扰信道估计的参考信号时,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首先,所设计的参考信号要考虑到在使用参考信号进行自干扰信道估计时不受接收期望信号的干扰,因此期望信号的接收与参考信号的发送需要进行时域和/或频域物理资源的区分。其次,所设计的参考信号要考虑到全双工通信节点(包括基站、终端)的发送与接收之间可能存在的定时不同步的情况。例如,在现有NR、LTE等系统中,终端进行上行发送均会相对下行接收定时进行提前发送,而提前发送的时间取决于终端与基站之间的距离,不同的终端有不同的提前发送时长。最后,所设计的参考信号要考虑到全双工通信节点可能进行多层传输,因此需要支持多天线端口。在下文中,为了方便描述,将“天线端口”简称为“端口”。
本公开涉及的基站包括但不限于eNB、gNB、回传接入一体化节点(IAB)等。并且本公开涉及的终端包括但不限于移动终端、回传接入一体化节点(IAB)等。
图4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全双工系统400的示图。如图1所示,全双工系统400包含与基站420直接通信的4个接入回传一体化(Integrated Access and Backhaul,IAB)节点IAB 401、402、403和404。每个IAB节点的移动终端(Mobile Terminal,MT)模块均具备全双工通信功能。虽然图4中示出了4个IAB节点,但是IAB节点的数量不限于此,并且全双工系统400可以包括更多或更少的IAB节点。此外,全双工系统400包括直接与基站420通信的用户终端405和407,并且还包括直接与IAB节点通信的用户终端406、408、409、410、和411。这仅仅是示例,并且用户终端的数量不限于此。
图5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由第一设备1400在无线通信网络中发送第一物理信号的方法。
其中,第一设备1400可以是基站、终端、IAB节点等等。
参考图5,在步骤500,第一设备1400基于第一物理信号的频域映射图样,将第一物理信号的每个天线端口的序列映射到相同的一个或多个正交频分复用OFDM符号上的相同的多个子载波上。
具体地,第一物理信号是一种支持多端口配置的物理信号。所述物理信号的含义包括但不限于:用于自干扰消除的专用物理信号;可以用于自干扰消除用途的物理信号,例如解调参考信号,包括上行/下行共享信道的解调参考信号、上行/下行控制信道的解调参考信号、广播信道的解调参考信号等;探测参考信号(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SRS);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Reference Signal,CSI-RS)等。
在步骤520,第一设备1400发送第一物理信号。
接下来参考图6更具体地描述第一物理信号的映射方法。
参考图6,在步骤600,第一设备1400确定第一物理信号的特征。
第一物理信号的特征包括以下各项中的至少一个:第一物理信号的时域/频域映射图样、多端口时域/频域正交码、多端口序列、多端口序列循环移位等。
第一物理信号的特征可以基于两种方式(下面的方式a和方式b)来确定。
方式a:基于获得的配置信息
第一设备1400可以根据获得的配置信息来确定第一物理信号的特征。
当第一设备1400是终端时,第一设备1400可以从基站获取配置信息。当第一设备1400是基站时,第一设备1400可以配置所述配置信息。当第一设备1400是IAB时,第一设备1400可以从母节点(IAB-Donor)或上级节点(Parent IAB)获取配置信息。所述配置信息可以通过高层信令和/或物理层信令(例如,下行控制信令或上行控制信令等)而获得。
例如,所述配置信息可以指示第一物理信号的类型。由所述配置信息指示的第一物理信号的类型包括但不限于:频域映射密度为1/2的多端口物理信号(稍后将参考图7进行描述);频域映射密度为1/4的多端口物理信号(稍后将参考图10进行描述);现有NR、LTE演进、LTE系统中支持的物理信号以及参考信号类型;或其他用于自干扰信道估计的物理信号。
第一设备1400可以根据获得的配置信息确定第一物理信号的类型,并进而根据第一物理信号的类型来确定第一物理信号的特征。由第一设备1400基于第一物理信号的类型来确定的第一物理信号的特征包括以下各项中的至少一个:第一物理信号的时域/频域映射图样、多端口时域/频域正交码、多端口序列、多端口序列循环移位等。
又例如,所述配置信息可以是指示全双工的配置信息,或与全双工相关的配置信息。当第一设备1400获得全双工的配置信息时,其确定在第一物理信号发送的物理资源上进行全双工传输,则采用频域映射密度为1/2或1/4的多端口物理信号;否则,当第一设备1400未获取到全双工配置信息,或根据全双工配置信息确定在物理信号发送的物理资源上不进行全双工传输,则采用现有系统的物理信号以及参考信号,例如解调参考信号Type A,解调参考信号Type B等。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可以根据全双工或非全双工(例如TDD、FDD等)等的传输方式的不同,选择合适的物理信号类型,从而提升物理资源的使用效率、自干扰信道估计的性能、上行/下行信道估计的性能等。否则,假如将现有系统的物理信号用于全双工传输,则无法保证自干扰信道估计的性能;而假如针对全双工设计的物理信号用于非全双工传输,则物理资源使用效率低,或无法保证上行/下行信道估计的性能。
方式b:基于第一物理信号的端口数
第一设备1400可以根据第一物理信号的端口数来确定第一物理信号的特征。
如果确定第一物理信号进行全双工传输,则第一设备1400可以根据第一物理信号的端口数来选择频域映射密度为1/2或1/4的多端口物理信号;否则,第一设备1400使用现有系统的物理信号以及参考信号,例如解调参考信号Type A,解调参考信号Type B等,如先前所述。在确定了第一物理信号进行全双工传输之后,在第一物理信号所支持的最大端口数大于Nth_port时,采用频域映射密度为1/2的多端口物理信号;当第一物理信号所支持的最大端口数小于Nth_port时,采用频域映射密度为1/4的多端口物理信号。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频域映射密度为1/2和1/4的多端口物理信号的物理资源使用效率不同,且两者物理资源使用效率又与端口数有关。因此通过支持根据端口数选择物理资源使用效率更高的物理信号可以提升系统传输速率。
通过由第一设备1400根据获得的配置信息和第一物理信号的端口数中的至少一个来确定第一物理信号的特征,从而根据当前场景灵活使用不同类型的物理信号,可以达到更好的自干扰信道估计性能和/或上行/下行信道估计性能。
继续参考图6,在步骤620,第一设备1400基于第一物理信号的特征当中的频域映射图样,将第一物理信号的每个天线端口的序列映射到相同的一个或多个OFDM符号上的相同的所述多个子载波上。
本公开描述两种频率映射图样,其中,第一频率映射图样如图7所示,并且第二频率映射图样如图10所示。
当第一物理信号的频域映射图样为第一频域映射图样时,将第一物理信号的所有天线端口的全部序列以间隔1个子载波的方式映射到相同的一个或多个OFDM符号上的所述多个子载波上。
具体地,在频域上映射支持多端口配置的第一物理信号时,可以仅将其映射在索引为偶数的子载波上,或可以仅将其映射在索引为奇数的子载波上。即,所述第一物理信号的频域映射密度为1/2,在频域上每隔一个子载波进行映射。
优选地,假设物理资源块(Physical Resource Block)中第一个子载波索引值为0,则可以将所述第一物理信号映射在索引为偶数的子载波上,且在所述第一物理信号所映射的相同OFDM符号上,相同的物理资源块内索引为奇数的子载波不用于所述第一物理信号的其他端口的映射,即第一物理信号的任一端口的频域映射均为:从所分配的第一个物理资源块中第一个子载波起每隔一个子载波进行映射。图7给出该第一频域映射图样的示意图,以第一物理信号映射到某个OFDM符号上的单个物理资源块为例,多端口物理信号映射在子载波2i,i=0,…,5上,而子载波2i+1,i=0,…,5不用于所述物理信号的映射。然而,本公开不限于此,并且,第一物理信号可以映射到多个OFDM符号上的多个物理资源块。
采用第一频域映射图样的优点在于:根据傅里叶变换的特性,频域上自第一个子载波起每隔一个子载波进行映射的第一物理信号,经过傅里叶变换的时域信号为傅里叶点数一半长度的时域序列的重复,因此自干扰信道估计可以使用长度为傅里叶点数一半的接收窗接收所述第一物理信号,以进行时域信道估计。注意,接收端正常接收窗(即期望信号接收窗)为傅里叶点数长度。使用正常接收窗一半大小的接收窗用于自干扰信道估计,可以保证即使全双工通信节点在存在定时不同步时也能够在正常接收窗内以更小的窗截取到完整的序列,如图8所示,其中CP表示OFDM符号的循环前缀。
对于按照第一频域映射图样进行频域映射的第一物理信号,在与该第一物理信号的传输相反的传输方向上,在对应的OFDM符号上无信号的传输。所述信号既可以是由与第一设备1400通信的至少一个第二设备发送的、期望被第一设备1400接收的期望信号,又可以是由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设备发送的、不期望被第一设备1400接收的信号(例如,用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设备的自干扰信道估计的信号)。第二设备可以是基站、终端、IAB等等。例如,当第一设备1400是终端时,期望信号可以是由基站发送给终端的下行信号。又例如,当第一设备1400是IAB时,期望信号可以是由上级节点(Parent IAB)发送给该IAB的下行信号和/或下级节点(Child IAB)发送给该IAB的上行信号。具体地,当第一物理信号为下行物理信号时,在该第一物理信号传输的相同无线帧相同子帧/时隙/迷你时隙的相同OFDM符号上被配置无信号的上行传输;和/或,当第一物理信号为上行物理信号时,在该第一物理信号传输的相同无线帧相同子帧/时隙/迷你时隙的相同OFDM符号上被配置无信号的下行传输。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当第一物理信号用于自干扰信道估计时,接收方向(即与第一物理信号传输相反的传输方向)上无期望信号,则可保证自干扰信道估计时不受期望信号的接收的干扰,从而保证自干扰信道估计的准确性。
更进一步地,可以将第一物理信号和用于与第一设备1400通信的至少一个第二设备发送的非期望信号的信号(例如,用于至少一个第二设备的自干扰信道估计的信号)分别映射到所分配的时域符号的前端和末端(或者,末端和前端)。具体地,可以使得第一物理信号占用所分配的时域符号中的最初N个OFDM符号,并且使得用于至少一个第二设备的自干扰信道估计的信号占用所分配的时域符号中的最末M个OFDM符号,其中,N和M是大于0的整数;可替换地,可以使得第一物理信号占用所分配的时域符号中的最末M个OFDM符号,并且使得用于至少一个第二设备的自干扰信道估计的信号占用所分配的时域符号中的最初N个OFDM符号。这里的第一物理信号和用于至少一个第二设备的自干扰信道估计的信号可以是上行/下行解调参考信号、或上行/下行解调参考信号的部分若干OFDM符号。
例如,当第一设备1400是终端时,可以使得由终端发送的第一物理信号占用分配的时域符号中的最初N个OFDM符号,并且使得由基站发送的用于基站的自干扰信道估计的信号占用分配的时域符号中的最末M个OFDM符号;可替换地,可以使得由终端发送的第一物理信号占用分配的时域符号中的最末M个OFDM符号,并且使得由基站发送的用于基站的自干扰信道估计的信号占用分配的时域符号中的最初N个OFDM符号。
更进一步地,本方案中可以分别配置上行(或下行)物理信道起始OFDM符号在下行(或上行)物理信号的N个OFDM符号之后,以及下行(或上行)物理信道的终止OFDM符号在上行(或下行)物理信号的M个OFDM符号之前。
图9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时域资源分配,其中,上行物理信号占用上行物理信道传输的最初N个OFDM符号且下行物理信号占用下行物理信道传输的最末M个OFDM符号。
这种映射方式的优点在于:当需要保证在下行物理信号传输的相同OFDM符号上无上行传输,和/或在上行物理信号传输的相同OFDM符号上无下行传输时,令上行(或下行)物理信号分别位于上行(或下行)物理信道传输的前端与末端可以通过配置上行/下行物理信道的时域资源实现,从而避免单独配置无传输OFDM符号所带来的对现有配置流程和内容的影响,避免对下行(或上行)物理信道中配置无传输OFDM符号导致的传输中断。
具有上述第一频域映射图样的多端口的第一物理信号,其不同端口的序列可以是乘以频域码后的序列,并且可以为正交序列,且映射在相同OFDM符号中索引相同的子载波上。具体地,所述不同端口的正交序列可以是具有相同根序列、不同循环移位的Zadoff-Chu(ZC)序列,且不同端口循环移位取值为偶数,最多可支持6端口的物理信号。例如,2端口物理信号循环移位取值可以是Ncs∈{0,6};3端口物理信号循环移位取值可以是Ncs∈{0,4,8};4端口物理信号循环移位取值可以是Ncs∈{0,4,8,10}或Ncs∈{0,2,6,10};5端口物理信号循环移位取值可以是Ncs∈{0,2,4,6,8}或Ncs∈{2,4,6,8,10};6端口物理信号循环移位取值可以是Ncs∈{0,2,4,6,8,10}。设k表示物理信号序列中第k个元素,则第k个元素的循环移位相位为
Figure BDA0002888205890000221
ZC序列的特性保证了第一物理信号的不同端口的序列在时域和频域都是正交的,且当不同端口的具有相同根序列和不同循环移位的物理信号序列均映射在相同OFDM符号上子载波序号为偶数的资源粒子上时,图8所示的自干扰信道估计接收窗可截取到不同端口物理信号的完整时域序列,这些序列正交则可保证不同端口的自干扰信道估计彼此无干扰,可独立进行自干扰信道估计,从而减少信道估计的复杂度。
可替换地,当第一物理信号的频域映射图样为第二频域映射图样时,将第一物理信号的所有天线端口的全部序列以间隔3个子载波的方式映射到相同的一个或多个OFDM符号上的所述多个子载波上。
在这种情况下,支持多端口配置的第一物理信号在频域上每4个子载波(即所述第一物理信号的频域映射密度为1/4),即,每间隔3个子载波,进行映射。优选地,假设物理资源块中第一个子载波索引值为0,所述第一物理信号所有端口均映射在索引k满足k=4n,n=0,1,…的子载波上;或所述物理信号所有端口均映射在索引k满足k=4n+2,n=0,1,…的子载波上。以第一物理信号被映射的某个OFDM符号上的单个物理资源块为例,图10给出该第二频域映射图样的示意图。然而,本公开不限于此,并且,第一物理信号可以映射到多个OFDM符号上的多个物理资源块。
采用第二频域映射图样的这种频域映射方式的优点有两方面:
优点一:根据傅里叶变换的特性,当所述第一物理信号映射在子载波索引满足k=4n,n=0,1,…或k=4n+2,n=0,1,…的子载波上时,经过傅里叶变换的时域信号为四分之一傅里叶点数长度的时域序列的四次重复,因此自干扰信道估计可以使用长度为傅里叶点数一半或四分之一的接收窗接收所述物理信号,进行时域信道估计。注意,接收端正常接收窗(即期望信号接收窗)为傅里叶点数长度。使用更小的接收窗用于自干扰信道估计,可以保证即使全双工通信节点在存在定时不同步也能够在正常接收窗内以更小的窗截取到完整的序列。值得注意的是,当采用傅里叶点数一半的接收窗时这种方式的可适用场景与前述第一频域映射图样相同,如图8所示;而采用傅里叶点数四分之一的接收窗时该方法可适用于定时不同步更加严重的场景,如图11示意。
优点二:可以使所述第一物理信号的发送与从与第一设备1400通信的至少一个第二设备发送的期望信号/第二物理信号的接收在相同的OFDM符号上通过频分方式区分,以实现当使用所述第一物理信号进行自干扰信道估计时不受期望信号接收的干扰。具体来说,根据傅里叶变换特性与时域采样原理,当第一物理信号的发送与期望信号/第二物理信号的接收当中的一个被映射在索引为k=4n,n=0,1,…子载波上,而另一个被映射在索引为k=4n+2,n=0,1,…的子载波上时,使用所述第一物理信号在时域进行自干扰信道估计时,第一物理信号的每个时域采样点上期望信号的能量为0,即不受期望信号/第二物理信号的接收的干扰。例如,可以将第一物理信号的发送映射在索引为k=4n,n=0,1,…子载波上,并且将期望信号和第二物理信号中的至少一个的接收映射在索引为k=4n+2,n=0,1,…的子载波上。其中,期望信号可以是由与第一设备1400通信的至少一个第二设备发送的、期望被第一设备1400接收的信号。其中,第二物理信号是由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设备发送的、不期望被第一设备1400接收的信号,例如,用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设备的自干扰信道估计的物理信道或物理信号。
考虑到优点二,在存在基站全双工传输和/或终端全双工传输时,联合设计上行与下行物理信号映射图样,以保证基站和/或终端的自干扰信道估计性能。同时,这样的联合设计同样适用于IAB基站上级链路与下级链路的全双工场景,此时为上级链路下行物理信号与下级链路下行物理信号映射图样方案,或上级链路上行物理信号与下级链路上行物理信号映射图样方案,分别将下行物理信号替换为下级链路下行物理信号/上级链路上行物理信号,以及上行物理信号替换为下级链路上行物理信号/上级链路下行物理信号即可。以下以单小区中基站和/或终端全双工传输场景为例,说明所述联合设计的上行与下行物理信号映射图样。
具体地,可以将上行多端口物理信号与下行多端口物理信号在时域上映射在相同的OFDM符号上索引不同的子载波上。具体地,当上行多端口物理信号映射在索引满足k=4n,n=0,1,…的子载波上时,下行多端口物理信号映射在索引满足k=4n+2,n=0,1,…的子载波上;或当下行多端口物理信号映射在索引满足k=4n,n=0,1,…的子载波上时,上行多端口物理信号映射在索引满足k=4n+2,n=0,1,…的子载波上。也就是说,当上行的多端口的第一物理信号被映射在索引满足k=4n,n=0,1,…的子载波上时,下行的期望信号/第二物理信号可以被映射在索引满足k=4n+2,n=0,1,…的子载波上;或当下行的多端口的第一物理信号被映射在索引满足k=4n,n=0,1,…的子载波上时,上行的期望信号/第二物理信号可以被映射在索引满足k=4n+2,n=0,1,…的子载波上。
此外,该方案不限于第一物理信号映射,即上行/下行物理信号也可以替换为上行/下行物理信道。例如,假设进行全双工传输的基站使用下行解调参考信号做自干扰信道估计,则可将下行解调参考信号与上行物理信道(例如上行控制信道、上行共享信道等)分别配置在相同OFDM符号上子载波索引分别为k=4n,n=0,1,…与k=4n+2,n=0,1,…的子载波上,即在与下行解调参考信号相同的OFDM符号上,上行物理信道的频域映射方式为也为1/4密度的映射且与下行解调参考信号的子载波索引相差2。
更进一步地,可以将第一物理信号和用于与第一设备1400通信的至少一个第二设备发送的非期望信号的信号(例如,用于至少一个第二设备的自干扰信道估计的信号)分别映射到所分配的时域符号的前端和末端(或者,末端和前端)。具体地,如图9所示,可以使得第一物理信号占用所分配的时域符号中的最初N个OFDM符号,并且使得用于至少一个第二设备的自干扰信道估计的信号占用所分配的时域符号中的最末M个OFDM符号,其中,N和M是大于0的整数;可替换地,可以使得第一物理信号占用所分配的时域符号中的最末M个OFDM符号,并且使得用于至少一个第二设备的自干扰信道估计的信号占用所分配的时域符号中的最初N个OFDM符号。这里的第一物理信号和用于至少一个第二设备的自干扰信道估计的信号可以是上行/下行解调参考信号、或上行/下行解调参考信号的部分若干OFDM符号。
例如,当第一设备1400是终端时,可以使得由终端发送的第一物理信号占用分配的时域符号中的最初N个OFDM符号,并且使得由基站发送的用于基站的自干扰信道估计的信号占用分配的时域符号中的最末M个OFDM符号;可替换地,可以使得由终端发送的第一物理信号占用分配的时域符号中的最末M个OFDM符号,并且使得由基站发送的用于基站的自干扰信道估计的信号占用分配的时域符号中的最初N个OFDM符号。
更进一步地,本方案中可以分别配置上行(或下行)物理信道起始OFDM符号在下行(或上行)物理信号的N个OFDM符号之后,以及下行(或上行)物理信道的终止OFDM符号在上行(或下行)物理信号的M个OFDM符号之前。
这种映射方式的优点在于:当需要保证在下行物理信号传输的相同OFDM符号上无上行传输,和/或在上行物理信号传输的相同OFDM符号上无下行传输时,令上行(或下行)物理信号分别位于上行(或下行)物理信道传输的前端与末端可以通过配置上行/下行物理信道的时域资源实现,从而避免单独配置无传输OFDM符号所带来的对现有配置流程和内容的影响,避免对下行(或上行)物理信道中配置无传输OFDM符号导致的传输中断。
具有上述第二频域映射图样的多端口的第一物理信号,其不同端口的序列可以是乘以频域码后的序列,并且可以为正交序列,且映射在相同OFDM符号中索引相同的子载波上。具体地,所述不同端口的正交序列可以是具有相同根序列、不同循环移位的ZC序列。所述物理信号不同端口循环移位取值的一个示例为,不同端口循环移位取值与物理信号传输的物理资源块数无关,循环移位取值为4的倍数,最多可支持3端口的物理信号。例如,2端口物理信号循环移位取值可以是Ncs∈{0,4},或Ncs∈{0,8},或Ncs∈{4,8};3端口物理信号循环移位取值可以是Ncs∈{0,4,8}。设k表示物理信号序列中第k个元素,则第k个元素的循环移位相位为
Figure BDA0002888205890000261
所述第一物理信号的不同端口的循环移位取值的另一示例为,不同端口循环移位取值与用于第一物理信号传输的物理资源块的数量有关,即第一设备1400(例如,终端)根据物理信号传输被分配的物理资源块的数量确定第一物理信号的各端口的循环移位取值。例如,设第一物理信号以频域正交序列方式在相同的OFDM符号上支持的最大端口数为Nport,以及第一物理信号传输被分配的物理资源块数为NPRB,则第一物理信号端口p=0,…,Nport-1的循环移位取值为
Figure BDA0002888205890000262
考虑到Ncs为整数则可取
Figure BDA0002888205890000263
Figure BDA0002888205890000264
设k表示物理信号序列中第k个元素,则第k个元素的循环移位相位为
Figure BDA0002888205890000265
这种根据物理资源块数确定第一物理信号端口循环移位取值的方法优势在于:可以根据第一物理信号的序列的实际长度确定不同端口循环移位,允许长序列(即物理信号被分配物力资源块多)条件下,第一物理信号以正交序列方式支持更多的端口传输,且循环移位取值Ncs的设计可保证不同端口的循环移位差尽量大,从而保证不同端口的信道估计性能。总而言之,通过以上方法,以ZC序列的特性保证了不同端口的第一物理信号的序列在时域和频域都是正交的;并且,当第一物理信号的不同端口的具有相同根序列和不同循环移位的序列均映射在相同OFDM符号上子载波序号为偶数的资源粒子上时,图8与图11所示的自干扰信道估计接收窗可截取到不同端口的第一物理信号的两个或一个完整时域序列,这些序列正交则可保证不同端口的自干扰信道估计彼此无干扰,可独立进行估计从而减少信道估计的复杂度。
继续参考图6,在步骤640,第一设备1400将被映射到相同的一个或多个OFDM符号上的相同的所述多个子载波上的、第一物理信号的每个天线端口的序列通过时域码扩展到至少两个OFDM符号。步骤640是可选的,可以不被执行。
下面分两种情况来讨论上述扩展。
情况1.针对第一频域映射图样的时域码扩展:
在根据第一频域映射图样将第一物理信号的每个天线端口的序列映射到相同的一个或多个OFDM符号上的相同的所述多个子载波上之后,可选地,可以将第一物理信号的不同端口的物理信号为以正交码分复用方式在不同的OFDM符号上的相同子载波上映射。具体地,同一端口的第一物理信号的序列的所有频域符号均乘以相同的时域码(例如,时域正交码)扩展至多个OFDM符号上子载波索引为2n,n=1,2,…的资源粒子上,且当任意两端口的第一物理信号采用相同频域符号的序列时则分别使用不同的时域正交码。其中所述第一物理信号某端口的序列的含义包括:乘频域码后的序列,或经过循环移位后的序列,或所有端口使用相同的序列。
例如,设第一物理信号端口p的序列为r(k),其中k表示所述第一物理信号映射的子载波的索引且k=2n,n=0,1,…。端口p的时域正交码记为w(l),其中l表示所述序列经过时域码扩展后映射到的OFDM符号索引。则第一物理信号端口p的序列经过时域码扩展后的符号映射可表示为sp(k,l)=w(l)*r(k),其中k=2n,n=0,1,…。图12给出一个假设时域正交码码长为2的示例,端口p的时域正交码可为[w(l1),w(l2)]=[1,1],以及第一物理信号端口q的时域正交码可为[w(l1),w(l2)]=[1,-1],且端口p与q使用相同循环移位的物理信号序列。
引入时域正交码来区分物理信号的不同端口的一个优势在于,可以进一步扩展第一物理信号可以支持的端口数量,例如,以正交序列在相同的OFDM符号内相同的子载波上区分不同端口物理信号,这样的话,第一物理信号所能支持的最大端口数设为S;同时所述第一物理信号可以长度为T的时域正交码在不同OFDM符号上相同索引的子载波上进行进一步扩展,则此时该第一物理信号能支持可配置的最大端口数为S×T。另一个优势在于,采用时域正交码区分不同端口的物理信号可以保证不同端口物理信号的时域正交特性,当所述物理信号用于时域的自干扰信道估计时,不同端口物理信号的时域正交特性可以保证不同端口自干扰信道估计独立进行,从而降低自干扰信道估计的复杂度。
情况2.针对第二频域映射图样的时域码扩展:
在根据第二频域映射图样将第一物理信号的每个天线端口的序列映射到相同的一个或多个OFDM符号上的相同的所述多个子载波上之后,可选地,可以将第一物理信号的不同端口的物理信号为以正交码分复用方式在不同的OFDM符号相同子载波上映射。具体地,同一端口的第一物理信号的序列的所有频域符号均乘以相同的时域码(例如,时域正交码)扩展至多个OFDM符号上子载波索引为k=4n,n=0,1,…或k=4n+2,n=0,1,…的资源粒子上,且当任意两端口的第一物理信号采用相同频域符号的序列时则分别使用不同的时域正交码。其中所述第一物理信号某端口的序列的含义包括:乘频域码后的物理信号序列,或经过循环移位后的物理信号序列,或所有端口使用相同的物理信号序列。
例如,设第一物理信号端口p的序列为r(k),其中k表示所述第一物理信号映射的子载波索引且k=4n,n=0,1,…。端口p的时域正交码记为w(l),其中l表示所述序列经过时域码扩展后映射到的OFDM符号索引。则第一物理信号端口p的序列经过时域码扩展后的符号映射可表示为sp(k,l)=w(l)*r(k),其中k=4n,n=0,1,…。图13给出一个假设时域正交码码长为2的示例,端口p的时域正交码可为[w(l1),w(l2)]=[1,1],以及第一物理信号端口q的时域正交码可为[w(l1),w(l2)]=[1,-1],且端口p与q使用相同循环移位的物理信号序列。
引入时域正交码来区分物理信号的不同端口的一个优势在于,可以进一步扩展第一物理信号可以支持的端口数量,例如,以正交序列在相同的OFDM符号内相同的子载波上区分不同端口物理信号,这样的话,第一物理信号所能支持的最大端口数设为S;同时所述第一物理信号可以长度为T的时域正交码在不同OFDM符号上相同索引的子载波上进行进一步扩展,则此时该第一物理信号能支持可配置的最大端口数为S×T。另一个优势在于,采用时域正交码区分不同端口的物理信号可以保证不同端口物理信号的时域正交特性,当所述物理信号用于时域的自干扰信道估计时,不同端口物理信号的时域正交特性可以保证不同端口自干扰信道估计独立进行,从而降低自干扰信道估计的复杂度。
此外,解决全双工通信节点(包括基站、终端)的发送与接收之间可能存在的定时不同步的另一个思路是,设计全双工通信节点的发送与接收的定时方法使得全双工通信节点的发送与接收的定时同步,从而使得现有系统的参考信号可以用于自干扰信道估计,无需引入新的参考信号,包括本发明所述第一物理信号。
为了保证不同IAB节点之间的下行发送定时同步,可以向每个节点(例如,但不限于,基站、IAB节点和终端)发送上行定时提前指示。在节点IAB节点的情况下,发送与接收的操作由相同IAB节点的不同功能实体完成,所述功能实体包含DU与MT。
一方面,上行定时提前指示可以用于确定相应的节点从母节点进行下行接收的时间与其向子节点进行下行发送的时间之间的时间差。可选地,上行定时提前指示可以包含上行定时提前命令和上行定时提前偏移。在这种情况下,例如,上行定时提前命令和上行定时提前偏移的和可以用于确定相应的节点从母节点进行下行接收的时间与其向子节点进行下行发送的时间之间的时间差。例如,上行定时提前命令和上行定时提前偏移的和可以是该时间差的两倍,或者其他的整数倍或非整数倍。可选地,上行定时提前指示可以直接用于确定相应的节点从母节点进行下行接收的时间与其向子节点进行下行发送的时间之间的时间差。例如,上行定时提前指示可以是该时间差的两倍,或者其他的整数倍或非整数倍。由此,可以通过适当地设置上行定时提前指示,来确保所有节点在相同的时间点向其子节点进行下行发送,从而实现所有节点之间的下行发送定时同步。
另一方面,上行定时提前指示还可以用于确定相应的节点从母节点进行下行接收的时间与其向母节点进行上行发送的时间之间的时间差。可选地,上行定时提前指示可以包含上行定时提前命令和上行定时提前偏移。在这种情况下,例如,上行定时提前命令和上行定时提前偏移的和可以指示相应的节点从母节点进行下行接收的时间与其向母节点进行上行发送的时间之间的时间差。可选地,上行定时提前指示可以直接指示相应的节点从母节点进行下行接收的时间与其向母节点进行上行发送的时间之间的时间差。由此,节点能够确定向其母节点进行上行发送的时间点。图13B和图13C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节点之间的发送和接收定时。在图13B和图13C中,基站为IAB节点1的母节点,IAB节点1为IAB节点2的母节点,而IAB节点1为基站的子节点,并且IAB节点2为IAB节点1的子节点。参见图13B,对于IAB节点2而言,上行定时提前指示表示了其从母节点(IAB节点1)进行下行接收(即,链路1下行(接收))与其向母节点(即,IAB节点1)进行上行发送(即,链路1上行(发送))之间的时间差。参见图13C,对于IAB节点2而言,上行定时提前命令和上行定时提前偏移之和表示了其从母节点(IAB节点1)进行下行接收(即,链路1下行(接收))与其向母节点(即,IAB节点1)进行上行发送(即,链路1上行(发送))之间的时间差。
在上述方法中,同一节点向其母节点进行上行发送的时间和该节点从其子节点进行上行接收的时间可能是不同步的。为了保证同一节点向其母节点进行上行发送的时间和该节点从其子节点进行上行接收的时间同步,可以进一步为节点提供附加信息。此时,节点仍然利用上述的上行定时提前指示来确定其向子节点进行下行发送的时间。
可选地,附加信息可以是区别于前述上行定时提前偏移的附加上行定时提前偏移。在这种情况下,节点可以利用附加上行定时提前偏移与上行定时提前指示之和,来确定该节点从母节点进行下行接收的时间与其向母节点进行上行发送的时间之间的时间差。在上行定时提前指示包含上行定时提前命令和上行定时提前偏移的情况下,节点可以利用附加上行定时提前偏移与上行定时提前命令和上行定时提前偏移之和,来确定该节点从母节点进行下行接收的时间与其向母节点进行上行发送的时间之间的时间差。在上行定时提前指示没有被分离为上行定时提前命令和上行定时提前偏移的情况下,节点可以利用附加上行定时提前偏移与上行定时提前指示的和,来确定该节点从母节点进行下行接收的时间与其向母节点进行上行发送的时间之间的时间差。由此,可以通过适当地设置附加上行定时提前偏移,来确保同一节点向其母节点进行上行发送的时间和该节点从其子节点进行上行接收的时间同步。
图13D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节点之间的发送和接收定时。在图13D中,基站为IAB节点1的母节点,IAB节点1为IAB节点2的母节点,而IAB节点1为基站的子节点,并且IAB节点2为IAB节点1的子节点。参见图13D,对于IAB节点2而言,上行定时提前指示和附加上行定时提前偏移之和(即,上行定时提前命令、上行定时提前偏移和附加上行定时提前偏移之和)表示了其从母节点(IAB节点1)进行下行接收(即,链路1下行(接收))与其向母节点(即,IAB节点1)进行上行发送(即,链路1上行(发送))之间的时间差。
节点获取附加上行定时提前偏移的方式可以是以下之一:节点接收高层信令获取附加上行定时提前偏移;节点接收随机接入响应(Msg2)以获取附加上行定时提前偏移;节点接收下行控制信道以获取附加上行定时提前偏移;节点接收高层信令以获取附加上行定时提前偏移;节点接收下行共享信道以获取附加上行定时提前偏移。例如,在节点为IAB的情况下,由IAB-MT获取附加上行定时提前偏移。
更进一步地,节点还可根据配置信令或系统规则确定节点向母节点进行的上行发送定时是否与特定附加上行定时提前偏移有关。也就是说,节点可以根据配置信令或系统规则来确定上行发送定时方式,所述上行发送定时方式至少包括:只利用上行定时提前指示来确定向母节点进行的上行发送的定时;或利用上行定时提前指示与特定附加上行定时提前偏移来确定向母节点进行的上行发送的定时,其中特定附加上行定时提前偏移可以是根据配置信令或系统规则确定的所配置一个或多个附加上行定时提前偏移中的一个。如无特殊说明以下描述中“上行发送定时方式”含义至少包括以下之一:确定节点用于向母节点进行上行发送定时是否与特定附加上行定时提前偏移有关;确定特定附加上行定时提前偏移的取值。其中,所述配置至少包含以下之一:节点获取下行控制信道或高层信令或介质访问控制的控制单元(MAC CE)中的上行发送定时方式指示;节点获取与全双工有关的指示,对于全双工传输至少根据上行定时提前指示与附加上行定时提前偏移确定节点上行发送定时,否则根据上行定时提前指示确定节点的上行发送定时;节点获取特定时隙/符号,和/或特定频域资源上节点进行上行发送的定时方式指示。所述系统规则可以是,在节点为IAB节点的情况下,当IAB MT进行上行发送以及IAB DU进行上行接收时至少根据上行定时提前指示与附加上行定时提前偏移确定IAB MT的上行发送定时,否则根据上行定时提前指示确定IAB MT的上行发送定时。具体地,当节点为IAB节点的情况下,所述配置至少包含以下之一:IAB MT获取下行控制信道或高层信令或介质访问控制的控制单元(MAC CE)中的上行发送定时方式指示,用于指示特定上行发送定时方式并应用于后续上行传输;IAB MT获取下行控制信道中的上行发送定时方式指示,用于指示下行控制信道所调度的上行传输的上行发送定时方式;IAB MT获取高层信令或介质访问控制的控制单元(MAC CE)中的上行发送定时方式指示,用于指示或开启特定时域和/或频域资源上进行上行传输的上行发送定时方式,例如特定时域资源和/或频域资源可以是以下之一:IAB节点中IAB MT进行或可能进行上行发送且IAB DU进行或可能进行上行接收的时间单元和/或频域单元、或IAB节点中IABMT进行或可能进行上行发送且IAB DU进行或可能进行下行发送的时间单元和/或频域单元、或IAB节点的母节点IAB2中IAB2 MT进行或可能进行下行接收且IAB2 DU进行或可能进行上行接收的时间单元和/或频域单元(由IAB节点的IAB MT上行发送给母节点IAB2DU)、或预配置/预定义的一个或多个时间单元和/或频域单元、或半持续调度的IAB MT上行传输的时间单元和/或频域单元。
可选地,附加信息可以是区别于前述上行定时提前命令的附加上行定时提前命令。在这种情况下,例如,节点可以利用附加上行定时提前命令和(上行定时提前指示中包含的)上行定时提前偏移的和,确定该节点从母节点进行下行接收的时间与其向母节点进行上行发送的时间之间的时间差。可选地,附加上行定时提前命令可以直接用于确定相应的节点从母节点进行下行接收的时间与其向母节点进行上行发送的时间之间的时间差。由此,可以通过适当地设置附加上行定时提前命令,来确保同一节点向其母节点进行上行发送的时间和该节点从其子节点进行上行接收的时间同步。
图13E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节点之间的发送和接收定时。在图13E中,基站为IAB节点1的母节点,IAB节点1为IAB节点2的母节点,而IAB节点1为基站的子节点,并且IAB节点2为IAB节点1的子节点。参见图13E,对于IAB节点2而言,附加上行定时提前命令和(上行定时提前指示中的)上行定时提前偏移之和表示了其从母节点(IAB节点1)进行下行接收(即,链路1下行(接收))与其向母节点(即,IAB节点1)进行上行发送(即,链路1上行(发送))之间的时间差。
节点获取附加上行定时提前命令的方式可以是以下之一:节点接收高层信令以获取附加上行定时提前命令;节点接收随机接入响应(Msg2)获取附加上行定时提前命令;节点接收下行控制信道获取附加上行定时提前命令;节点接收高层信令获取附加上行定时提前命令;节点接收下行共享信道获取附加上行定时提前命令。例如,在节点是IAB节点的情况下,由IAB MT获取附加上行定时提前命令。
更进一步地,节点还可根据配置信令或系统规则确定节点上行发送定时是否与特定附加上行定时提前命令有关,其中特定附加上行定时提前命令可以是根据配置信令或系统规则确定的所配置一个或多个附加上行定时提前命令中的一个。也就是说,节点可以根据配置信令或系统规则来确定上行发送定时方式,所述上行发送定时方式至少包括:利用上行定时提前指示来确定向母节点进行的上行发送的定时;或利用上行定时提前指示与特定附加上行定时提前命令来确定向母节点进行的上行发送的定时。如无特殊说明以下描述中“上行发送定时方式”含义至少包括以下之一:确定节点用于向母节点进行上行发送定时是否与特定附加上行定时提前命令有关;确定特定附加上行定时提前命令的取值。其中,所述配置至少包含以下之一:节点获取下行控制信道或高层信令或介质访问控制的控制单元(MAC CE)中的上行发送定时方式指示;节点获取与全双工有关的指示,对于全双工传输根据特定附加上行定时提前命令和上行定时提前偏移计算节点上行发送定时,否则根据上行定时提前命令和上行定时提前偏移(即,上行定时提前指示)计算节点上行发送定时;节点获取特定时隙/符号,和/或特定频域资源上节点进行上行发送的定时方式指示。所述系统规则可以是,在节点是IAB节点的情况下,当IAB MT进行上行发送以及IAB DU进行上行接收时根据附加上行定时提前命令和上行定时提前偏移计算节点上行发送定时,否则根据上行定时提前命令和上行定时提前偏移(即,上行定时提前指示)计算节点上行发送定时。具体地,当节点为IAB节点的情况下,所述配置至少包含以下之一:IAB MT获取下行控制信道或高层信令或介质访问控制的控制单元(MAC CE)中的上行发送定时方式指示,用于指示特定上行发送定时方式并应用于后续上行传输;IAB MT获取下行控制信道中的上行发送定时方式指示,用于指示下行控制信道所调度的上行传输的上行发送定时方式;IAB MT获取高层信令或介质访问控制的控制单元(MAC CE)中的上行发送定时方式指示,用于指示或开启特定时域和/或频域资源上进行上行传输的上行发送定时方式,例如特定时域资源和/或频域资源可以是以下之一:IAB节点中IAB MT进行或可能进行上行发送且IAB DU进行或可能进行上行接收的时间单元和/或频域单元、或IAB节点中IAB MT进行或可能进行上行发送且IAB DU进行或可能进行下行发送的时间单元和/或频域单元、或IAB节点的母节点IAB2中IAB2 MT进行或可能进行下行接收且IAB2 DU进行或可能进行上行接收的时间单元和/或频域单元(由IAB节点的IAB MT上行发送给母节点IAB2 DU)、或预配置/预定义的一个或多个时间单元和/或频域单元、或半持续调度的IAB MT上行传输的时间单元和/或频域单元。
以上描述的方法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增加附加上行定时提前偏移的配置或者增加附加上行定时提前命令的配置,可以补偿节点的母节点的上行定时提前,从而保证母节点上行发送与上行接收定时同步,并且同时保证多个IAB节点的下行发送定时一致。
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由无线通信系统中的节点执行的方法,包括:获得该节点的上行定时提前指示和附加信息;以及基于上行定时提前指示和附加信息中的至少一个来确定所述节点从所述节点的母节点进行下行接收和所述节点向母节点进行上行发送的时间差。
可选地,上行定时提前指示包括上行定时提前命令和上行定时提前偏移,并且附加信息包括附加上行定时提前偏移。
可选地,其中,在满足第一条件时,节点基于上行定时提前命令、上行定时提前偏移和附加上行定时提前偏移之和,来确定所述时间差,以及在满足第二条件时,节点基于上行定时提前命令和上行定时提前偏移之和,来确定所述时间差。
可选地,上行定时提前指示包括上行定时提前命令和上行定时提前偏移,并且附加信息包括附加上行定时提前命令。
可选地,在满足第一条件时,节点基于附加上行定时提前命令和上行定时提前偏移之和,来确定所述时间差,以及在满足第二条件时,节点基于上行定时提前命令和上行定时提前偏移之和,来确定所述时间差。
可选地,第一条件包括系统信令和系统规则中的至少一个指示使用上行定时提前指示和附加信息两者来确定所述时间差;并且第二条件包括系统信令和系统规则中的至少一个指示仅使用上行定时提前指示来确定所述时间差。
可选地,所述配置信令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个:下行控制信道、高层信令和介质访问控制的控制单元(MAC CE)中的至少一个中的上行发送定时方式指示;与全双工有关的指示;特定时隙/符号上节点进行上行发送的定时方式指示,并且所述系统规则包括:在节点为IAB节点的情况下,当IAB MT进行上行发送以及IAB DU进行上行接收时,满足第一条件,否则满足第二条件。
可选地,所述上行发送定时方式指示用于指示以下各项之一:特定上行发送定时方式以及所述上行发送定时方式应用于后续上行传输;下行控制信道所调度的上行传输的上行发送定时方式;特定时域和/或频域资源上进行上行传输的上行发送定时方式。
可选地,所述特定时域资源和/或频域资源包括以下各项之一:IAB节点中的IABMT进行或可能进行上行发送且IAB DU进行或可能进行上行接收的时间单元和/或频域单元;IAB节点中的IAB MT进行或可能进行上行发送且IAB DU进行或可能进行下行发送的时间单元和/或频域单元;IAB节点的母节点IAB2中的IAB2 MT进行或可能进行下行接收且IAB2 DU进行或可能进行上行接收的时间单元和/或频域单元;预配置或预定义的一个或多个时间单元和/或频域单元;半持续调度的IAB MT上行传输的时间单元和/或频域单元。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无线通信系统中的节点,包括:收发器,被配置为与外部发送和接收信号;以及处理器,被配置为:控制所述收发器获得该节点的上行定时提前指示和附加信息;以及基于上行定时提前指示和附加信息中的至少一个来确定所述节点从母节点进行下行接收和所述节点向母节点进行上行发送的时间差。
通信节点为IAB节点时,相同的节点存在两条通信链路,即IAB MT跟其母节点的通信链路(以下称为“母链路”,Parent Link)与相同节点的IAB DU跟其子节点的通信链路(以下称为“子链路”,Child Link)。根据两条链路的传输方向(例如,上行、下行、无传输)的不同组合方式,IAB节点存在不同的传输模式,至少包括以下之一:模式一,时分方式(母链路与子链路分别在不同时间单元上传输);模式二,在相同的时间单元上IAB MT进行下行接收以及IAB DU进行上行接收;模式三,在相同的时间单元上IAB MT进行上行发送以及IAB DU进行下行发送;模式四,在相同的时间单元上IAB MT进行下行接收以及IAB DU进行下行发送;以及模式五,在相同的时间单元上IAB MT进行上行发送以及IAB DU进行上行接收。
其中,不同传输模式下IAB节点可以有不同的定时模式,满足不同的定时需求,例如,首先,所有模式均需满足IAB节点下行发送定时同步的要求,即需保证不同IAB节点的下行发送定时同步,此时IAB节点需要根据IAB MT获取的定时提前(timing advance,TA)与定时delta(Timing Delta)的配置,根据公式计算得到IAB DU的下行发送定时,即确定DU发送下行信号与MT接收下行信号的时间差;以及,在满足不同IAB节点下行发送定时同步的基础上,处于模式二、模式三与模式四的IAB节点还分别有其他不同的定时要求。例如,满足IABMT下行接收与IAB DU的上行接收定时对齐(符号边界和/或时隙边界对齐),可以使模式二下的IAB节点避免IAB节点同时接收母链路和子链路这两条链路时对彼此造成符号间干扰,这种定时要求可以通过为其子节点的MT配置合适的上行发送定时实现,注意模式二下其子节点获得的上行发送定时有关配置(包括,定时提前命令、定时提前偏移等)与其他模式下其子节点所获得的上行发送定时有关配置不同,因此可能影响子节点的下行发送定时计算。又例如,满足IAB MT的上行发送与IAB DU的下行发送定时对齐(符号边界和/或时隙边界对齐),可以简化支持模式三的IAB节点的发射机实现,这种定时要求可以通过为该IAB节点的母节点配置合适的上行发送定时实现,注意模式三下该IAB节点的母节点获得的上行发送定时有关配置(包括,定时提前命令、定时提前偏移等)与其他模式下该母节点所获得的上行发送定时有关配置不同,因此可能影响子节点的下行发送定时计算,例如需要更新或附加的定时delta配置等。又例如,对于进行模式五传输的IAB节点,若满足IAB MT的上行发送与IAB DU的上行接收的定时对齐(符号边界和/或时隙边界对齐),可以简化自干扰消除,无需引入新的参考信号设计用于自干扰删除中的自干扰信道估计,例如本发明所述第一参考信号等。这种定时要求可以通过为该IAB节点的母节点配置合适的上行发送定时实现,同样地,模式四下该IAB节点的母节点获得的上行发送定时有关配置(包括,定时提前命令、定时提前偏移等)与其他模式下该母节点所获得的上行发送定时有关配置不同,因此可能影响子节点的下行发送定时计算,例如需要更新或附加的定时delta配置等。
由上述分析可见,当同一IAB节点支持多种传输模式时,每种传输模式有不同的上行和/或下行定时需求,对应不同的上行发送定时配置和/或下行发送定时配置。由于目前系统中IAB节点的上行与下行发送定时配置,例如定时提前命令、定时提前偏移、定时delta等配置,均为准静态或固定配置,而IAB节点的不同传输模式可以是根据调度动态确定的。如何使IAB节点动态选取合适的定时配置,从而确定当前传输模式下的上行发送定时和/或下行发送定时,是以下我们将解决的问题。其中,确定上行发送定时含义为确定IAB MT上行发送信号时间与IAB MT下行接收信号时间的时间差;以及,确定下行发送定时含义为确定IAB DU下行发送信号时间与IAB MT下行接收信号时间的时间差。
一种IAB节点的定时方法,其特征之一为IAB节点获取同小区/同载波的一组或多组定时有关配置,以及通过显式或隐式方式获取一组或多组定时有关配置中的用于确定特定上行发送定时和/或特定下行发送定时的定时有关配置组。
其中,具体地,IAB节点所获取的任一组定时有关配置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定时提前命令、定时提前偏移、附加定时提前偏移(不同于定时提前偏移的又一偏移配置)、定时delta、定时delta偏移(作用于定时delta的偏移值配置)。例如,IAB节点所获取的任一组定时有关配置可以是上行定时有关配置,其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上行定时提前命令、上行定时提前偏移、附加上行定时提前偏移(不同于上行定时提前偏移的又一偏移配置)、上行定时delta、上行定时delta偏移。又例如,IAB节点所获取的任一组定时有关配置可以是下行定时有关配置,其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下行定时提前命令、下行定时提前偏移、附加下行定时提前偏移(不同于下行定时提前偏移的又一偏移配置)、下行定时delta、下行定时delta偏移(作用于定时delta的偏移值配置)。
IAB节点获取其中任一项定时有关配置的具体方式可以是,IAB MT接收高层信令以获取定时有关配置;IAB MT接收随机接入响应(Msg2)获取定时有关配置;IAB MT接收下行控制信道获取定时有关配置;IAB MT接收除Msg2外的下行共享信道的MAC CE获取定时有关配置。
例如,IAB节点根据一组或多组定时有关配置确定不同(上行发送/下行发送)定时提前的具体实施方式可以是:(1)在一个小区/载波内,IAB MT接收随机接入响应(Msg2)以获取第一定时提前命令,以及接收Msg2或其他下行共享信道的MAC CE以获取一个或多个附加定时提前偏移,其中根据附加定时提前偏移的指示对第一定时提前命令所确定的定时提前进行加性偏移,以获得不同的定时提前;或,在一个小区/载波内,IAB MT接收随机接入响应(Msg2)获取一项或多项定时提前命令,用于确定不同的定时提前。
额外地或可替代地,IAB节点根据一组或多组定时有关配置确定不同(上行发送/下行发送)定时提前的另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可以是:IAB MT获取同小区/同载波的一个或多个定时提前组ID(TAG-ID)配置,根据TAG-ID配置获取一个或多个TAG的定时提前命令配置,以及分别计算与调整每个TAG的(上行发送/下行发送)定时提前,从而确定每个TAG的上行发送定时/下行发送定时。
具体地,例如,IAB节点根据一组或多组定时有关配置确定下行发送定时的具体实施方式可以是:IAB节点获取定时delta与附加定时delta,并根据附加定时delta的指示对定时delta进行加性偏移,IAB节点根据所述偏移后的定时delta与上行定时提前确定下行发送定时;或,IAB节点获取一项或多项定时delta,分别与上行定时提前一起确定不同的下行发送定时。
具体地,例如,IAB节点根据一组或多组定时有关配置调整上行定时提前的具体方式可以是,当IAB节点获取的不同的定时有关配置组中包含不同的定时提前命令时,IAB节点根据不同的定时提前命令分别调整计算不同的上行定时提前;或,当IAB节点获取的不同的定时有关配置组有相同的定时提前命令时,IAB节点根据相同的定时提前命令分别调整计算不同的上行定时提前。
其中,具体地,IAB节点通过显式方式获取特定的定时有关配置组的具体方法可以为:IAB节点根据定时有关信令指示,确定一组或多组定时有关配置中的用于确定上行发送定时和/或下行发送定时的一组配置。其中,所述信令指示可以由IAB MT根据以下至少之一获得:用户组下行控制信道、承载上行调度授权和/或下行调度授权的下行控制信道、高层信令、MAC CE。以及,具体地,所述信令指示可以是指示预采用的定时模式或传输模式(例如模式一至模式五),以及IAB节点根据所指示的定时模式或传输模式确定所使用的定时有关配置组,其中定时模式/传输模式与定时有关配置组存在对应关系。
以及,具体地,确定所指示的定时有关配置所用于的上行发送定时和/或下行发送定时的方法可以是:IAB MT获取承载调度授权信息的下行控制信道所指示的定时有关配置,以确定该下行控制信道所调度的上行传输的上行发送定时、和/或确定相同节点的IABDU的下行发送定时。例如,IAB MT接收下行控制信道中信令指示所配置的一个或多个绝对定时提前命令(或定时提前命令)中的唯一绝对定时提前命令(或定时提前命令),用于确定该下行控制信道所调度的上行传输的上行发送定时;以及,IAB节点根据下行控制信道中信令指示所配置的唯一绝对定时提前命令(或定时提前命令)与唯一定时delta(或唯一定时delta偏移)来确定IAB DU的下行发送定时;或,IAB MT接收下行控制信道中信令指示所配置的唯一附加定时提前偏移,用于确定该下行控制信道所调度的上行传输的上行发送定时。
进一步地,IAB节点根据所确定的下行控制信道所调度的上行传输的上行发送定时、与下行控制信道中信令指示所配置的定时delta(或定时delta偏移),确定IAB DU的下行发送定时;额外地或可替代地,IAB节点根据特定定时相关配置组确定IAB DU的下行发送定时,其中所述特定定时相关配置组可以包括第一绝对定时提前命令(例如,IAB MT初始接入过程获得)、和/或其对应的定时提前命令、和/或其对应的定时delta、和/或其对应的定时delta偏移。例如,其中不同定时相关配置的对应关系可以是属于相同TAG的定时相关配置。具体地,例如,当一种定时相关配置(例如,第一绝对定时提前命令)和另一种定时相关配置(例如,定时提前命令)是针对相同TAG时,可以认为这两种定时相关配置之间存在对应关系。
额外地或可替换地,确定所指示的定时有关配置所用于的上行发送定时和/或下行发送定时的另一种方法可以是:IAB MT获取下行控制信道/高层信令/MAC CE中的一个或多个定时有关配置组中的特定配置组的开启指示,用于确定之后的一个或多个上行发送定时和/或一个或多个下行发送定时。
额外地或可替换地,确定所指示的定时有关配置所用于的上行发送定时和/或下行发送定时的另一种方式可以是:IAB MT获取下行控制信道/高层信令/MAC CE中的一个或多个定时有关配置组中的特定配置组所生效的时域和/或频域资源,以及所述特定定时有关配置用于确定所述时域和/或频域资源上的上行发送定时和/或下行发送定时。
上述IAB节点的定时方法中,IAB节点通过隐式方式获取特定的定时有关配置组的具体方法为:IAB节点获取不同传输模式的时域和/或频域资源,根据不同传输模式与定时有关配置组的对应关系,在不同传输模式的时域和/或频域资源上分别采用其对应的定时有关配置来确定上行发送定时和/或下行发送定时。其中,所述不同传输模式的时域和/或频域资源可以是与IAB MT获取的特定IAB节点传输模式(例如模式一至模式五)有关联关系的时域和/或频域资源,例如,为特定IAB节点传输模式所分配的OFDM符号/时隙等时间单元、和/或物理资源块/带宽部分等频域单元等。
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由无线通信系统中的节点执行的方法,包括:确定所述节点的发送定时。
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获取同小区或同载波的一个或多个定时有关配置组,获取一个或多个定时有关配置组中的用于确定发送定时的定时有关配置组,以及确定所述节点的发送定时。
可选地,所述定时有关配置组中的定时有关配置包括以下各项中的至少一项:定时提前命令、定时提前偏移、附加定时提前偏移、定时delta和定时delta偏移。
可选地,所述节点通过接收以下各项中的至少一项来获取所述一个或多个定时有关配置组:高层信令、随机接入响应Msg2、下行控制信道和除Msg2外的下行共享信道的介质访问控制的控制单元(MAC CE)。
可选地,所述获取一个或多个定时有关配置组中的用于确定发送定时的定时有关配置组包括:根据定时有关信令指示,来获取用于确定发送定时的定时有关配置组。
可选地,所述定时有关信令指示指示预采用的定时模式或传输模式。
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获取同小区或同载波的一个或多个定时提前组ID(TAG-ID)配置,根据获取的一个或多个TAG-ID配置获取一个或多个TAG的定时提前命令配置,以及根据获取的一个或多个TAG的定时提前命令来确定每个TAG的发送定时。
图14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第一设备1400的结构的框图。
参考图14,第一设备1400包括收发器1410和处理器1420。收发器1410被配置为向外部发送信号和从外部接收信号。处理器1420被配置为基于第一物理信号的频域映射图样,将第一物理信号的每个天线端口的序列映射到相同的一个或多个正交频分复用OFDM符号上的相同的所述多个子载波上,并且控制所述收发器1410发送第一物理信号。可以以硬件、软件或硬件和软件的组合的形式实现第一设备1400,以使得其能够执行本公开描述的所有方法。
随着终端制造工艺以及天线小型化技术的发展,终端可以具有多个基带模块、射频模块及对应的射频天线,这样的终端将拥有多个具有终端功能的功能实体,每个功能实体都可以独立地和基站进行通信。随着基站的工作频段提高,波束宽度会变得很小,对应的电线单元尺寸也会减小,基站因此需要并且可以具有发射多波束的能力。终端的每个功能实体都可以通过各自的波束接入基站的一个对应波束,每对波束之间可以独立工作,如图15所示。
在基站对终端进行调度时,需要在每个波束上通过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给终端的功能实体发送调度信息,从而接入不同波束的功能实体独立地进行PDCCH盲检测。按照传统方法,每个波束上最多只能有一个用于下行数据传输的DCI及相应PDCCH、和一个用于上行数据传输的DCI及相应的PDCCH。终端的功能实体进行PDCCH盲检测时,需要在每个PDCCH候选位置上用可能存在的DCI的长度进行速率匹配和CRC校验,当CRC校验通过之后,功能实体可以通过DCI长度及DCI当中的内容判断出这个被检测出的DCI到底是用于下行数据传输还是用于上行数据传输,然后在未进行PDCCH盲检测的PDCCH候选位置上,只进行用于另一个方向上数据传输的PDCCH盲检测。例如,如果先检测出了用于下行数据传输的DCI,那么在其余PDCCH候选位置上,只会检测用于上行数据传输的DCI,反之同理。
为了降低在每个传输周期上PDCCH的盲检测次数,LTE和NR都对DCI长度进行了详细规定,以保证在每个PDCCH候选位置上只有可能有两种DCI长度,而且还对每个传输周期上的PDCCH候选位置的个数进行了限定,即只有22个(NR协议当中是23个)。因此,每个传输周期上进行PDCCH盲检测的最大次数就是44次(NR协议当中是46次)。对于拥有多个终端实体、可以和基站进行多波束通信的终端而言,所有功能实体独立进行PDCCH盲检测的最大盲检次数将会是一个功能实体PDCCH最大盲检次数的整数倍,倍数等于终端具有的功能实体的数量,例如,当终端有两个功能实体和基站进行两波束通信,且每个PDCCH最大盲检测次数为44次,则终端进行PDCCH最大盲检测次数即为88次。由于PDCCH盲检测在每个传输周期内都需要进行,终端将会有大量的资源用于进行PDCCH盲检测。
由于多个功能实体都属于同一个终端,彼此之间可以很容易地进行信息交互,因此可以只用一个功能实体接收基站对所有功能实体的调度信息,然后通过内部信息交互将其他功能实体的调度信息传递给对应功能实体,这样在终端层面进行PDCCH盲检测的最大次数就会有效降低。需要一种能够由终端的一个功能实体接收基站的全部调度信息的方法。
下面描述在多波束通信当中由终端进行PDCCH盲检测的方法
图16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由终端2000在无线通信网络中检测从基站2100发送的PDCCH的方法。
在步骤1600,终端2000的一个特定功能实体基于包括至少两个不同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DCI)长度的DCI长度集合当中每个DCI长度在当前PDCCH候选位置上检测PDCCH。
在一个子帧/时隙上,终端2000的特定功能实体按照一定的顺序遍历PDCCH候选位置(可以从低聚合等级到高聚合等级,也可以从高聚合等级到低聚合等级,或者其他任何的顺序),并在每个PDCCH候选位置上进行PDCCH盲检测。盲检测的步骤包括用DCI长度进行解速率匹配及CRC校验。
终端2000在接入基站2100后,在每个子帧/时隙上只用一个特定的功能实体对PDCCH进行盲检测(即只在一个波束上),以获取来自基站2100的调度信息。其中,调度信息包括下行调度信息和上行授权信息当中至少一个。
下行调度信息是用于终端2000进行下行数据接收的下行控制信息(简称下行DCI)。在本公开中,意图使得一个PDCCH可以承载一个或多个下行调度信息,并且下行调度信息可以包括一个或者多个下行DCI。
上行授权信息为用于终端2000进行上行数据发送的下行控制信息(简称上行DCI)。在本公开中,意图使得一个PDCCH可以承载一个或多个上行授权信息,并且上行授权信息当中可以包括一个或者多个上行DCI。
在本公开中,当终端2000和基站2100进行全双工传输时,意图使得承载下行调度信息的PDCCH和承载上行授权信息的PDCCH可以是同一个PDCCH。
为了实现上述的在同一个PDCCH中发送多个DCI(多个上行DCI和/或多个下行DCI)的目的,定义了一种新的DCI格式,如图17所示。定义该新的DCI格式的一种简单方法是将一个或多个传统单向DCI作为子DCI字段拼接起来。当被拼接的传统单向DCI的数量等于1时,拼接得到的新的DCI格式被称为“单一DCI”;而当被拼接的传统单向DCI的数量大于1时,拼接得到的新的DCI格式被称为“复合DCI”。
在下面的描述中,本公开将所有复合DCI的长度设置为相同,并且将所有单一DCI的长度设置为相同,以避免增加PDCCH最大盲检次数。虽然在本公开中,以同一种长度的复合DCI和同一种长度的单一DCI(也就是DCI长度集合包含两个元素)为例进行说明,然而本公开不限于此,并且可以包括具有不同长度的多种复合DCI,也可以包括具有不同长度的多种单一DCI。
在这种情况下,盲检测的步骤包括用包括复合DCI的长度和单一DCI的长度这两种DCI长度的DCI长度集合中的每一个DCI长度分别进行解速率匹配及CRC校验。
在复合DCI中,一个子DCI字段可以对应于一个传统的上行DCI,也可以对应于一个传统的下行DCI,还可以对应于由一个或者多个单向DCI拼接而成的一个新DCI
在步骤1620,当基于DCI长度集合当中的第一DCI长度在当前PDCCH候选位置检测到承载具有相应的第一DCI类型的DCI的PDCCH时,所述特定功能实体基于第一DCI类型的DCI格式中的分配指示字段,确定新DCI长度集合。
可选地,第一DCI类型可以是复合DCI类型,复合DCI类型可以具有多种DCI格式,并且复合DCI类型的每个DCI格式具有多个子DCI字段。可选地,第一DCI类型也可以是单一DCI类型,单一DCI类型可以具有多种DCI格式,并且单一DCI类型的DCI格式具有一个子DCI字段。可选地,第一DCI长度可以是复合DCI类型的长度,可选地,第一DCI长度也可以是单一DCI类型的长度。
当特定功能实体检测到所述承载相应的第一DCI类型的DCI的PDCCH时(即CRC校验通过时),可以获得以下的信息:(1)可以通过使CRC校验通过的DCI长度(即,第一DCI长度)获得该PDCCH所承载的DCI的类型,即,可以获知所承载的DCI是复合DCI还是单一DCI;(2)可以通过第一DCI类型的DCI格式中的“格式指示字段”的值获得该PDCCH所承载的DCI的具体格式。
可以在复合DCI中设置“格式指示字段”来指示所述复合DCI的格式,如图17所示。例如,如果对复合DCI格式进行不重复连续编号,则格式指示字段的值为X1指示的是序号为X1的复合DCI格式。通过格式指示字段,终端2000可以获知复合DCI中的每一个子DCI字段是用于上行数据传输、下行数据传输还是全双工数据传输。可选地,用于全双工数据传输的子DCI字段可以包括用于上行数据传输的次DCI字段和用于下行数据传输的次DCI字段。其中,每个次DCI字段对应于一个单向DCI。也就是说,用于全双工数据传输的子DCI字段可以由一个或多个单向DCI拼接而成。
并且,可以在单一DCI中设置“格式指示字段”来指示所述单一DCI的格式,如图17所示。例如,如果对单一DCI格式进行不重复连续编号,则格式指示字段的值为X2指示的是序号为X2的单一DCI格式。通过格式指示字段,终端2000可以获知单一DCI中的仅一个子DCI字段是用于上行数据传输、下行数据传输还是全双工数据传输。
此外,复合DCI格式和单一DCI格式还可以增加一些其他字段,以实现不同的功能。
可以在复合DCI和单一DCI中设置“分配指示字段”,以用于确定复合DCI和单一DCI中的每个子DCI字段与终端2000的功能实体之间的映射关系,并且还可以用于确定是否需要更新DCI长度集合。例如,特定功能实体可以基于分配指示字段来确定在当前子帧/时隙上是否要停止检测承载第一DCI类型的DCI的PDCCH,并且在确定停止时,从DCI长度集合中删除第一DCI长度。
下面描述两种格式的分配指示字段,并且针对每种格式描述如何确定是否要停止检测承载第一DCI类型的DCI的PDCCH。
格式1(P+N)
“分配指示字段”包括P+N个比特。其中,P个比特指示在当前子帧/时隙上基站2100为终端2000发送了多少同类型的PDCCH(即承载一个单一DCI的PDCCH,或者承载一个复合DCI的PDCCH)。例如,当第一DCI类型为复合DCI类型时,P个比特指示在当前子帧/时隙上基站2100为终端2000发送了多少个承载复合DCI的PDCCH。又例如,当第一DCI为单一DCI类型时,P个比特指示在当前子帧/时隙上基站2100为终端2000发送了多少个承载单一DCI的PDCCH。
N个比特为一个比特位图,其指示当前被检测到的PDCCH上所承载的第一DCI类型的DCI是发送给终端2000的哪些功能实体的。其中,N是大于0的整数,并且N等于终端2000的功能实体的数量。例如,当N个比特当中的第n比特为1、且第n比特是第m个值为1的比特时,则特定功能实体可以获知当前被检测到的PDCCH上承载的第一DCI类型的DCI格式当中的第m个子DCI字段是发送给终端2000的第n个功能实体的。特别地,如果第一DCI类型是单一DCI,则N个比特当中只有1个比特的值为1且m=1,如果第一DCI类型是复合DCI,则该复合DCI当中的子DCI字段的数量等于值为1的比特的数量。
当分配指示字段采用格式1时,特定功能实体确定是否停止检测承载第一DCI类型的DCI的PDCCH的方法是:
当终端2000在当前子帧/时隙上已经检测到的承载第一DCI类型的DCI的PDCCH的个数等于P个比特指示的当前子帧/时隙上基站2100为终端2000实际发送的承载第一DCI类型的DCI的PDCCH的个数时,功能实体从DCI长度集合中删除第一DCI长度,从而不再在其余PDCCH候选位置上盲检测承载第一DCI类型的DCI的PDCCH;并且
当终端2000在当前子帧/时隙上已经检测到的承载第一DCI类型的DCI的PDCCH的个数小于P个比特指示的当前子帧/时隙上基站2100为终端2000实际发送的承载第一DCI类型的DCI的PDCCH的个数时,功能实体不改变DCI长度集合,并且在其余PDCCH候选位置上继续盲检测承载第一DCI类型的DCI的PDCCH。
例如,假设终端2000包括4个功能实体,在分配指示字段中N=4,并且复合DCI当中包括两个子DCI字段,基站2100用一个单一DCI为终端2000的第一个功能实体进行调度,用一个复合DCI为终端2000的第二个和第三个功能实体进行调度,则比特位图和功能实体之间对应关系如图18所示。通过格式1中的P个比特,功能实体可以明确知道已经检测到的DCI(单一DCI或者复合DCI)中的每个子DCI字段是由基站2100发给哪个功能实体的。
接下来,假设特定功能实体检测到的承载第一DCI类型的DCI的PDCCH是特定功能实体检测到的第一个PDCCH,来描述特定功能实体如何确定是否要停止检测承载第一DCI类型的DCI的PDCCH。此时,分两种情况(情况1和情况2)来讨论。
情况1(P个比特的值等于1):
特定功能实体从第一DCI类型的DCI格式中的分配指示字段中的P个比特读出的值等于1,则终端2000可以确定,在当前子帧/时隙上基站2100针对终端2000的全部功能实体只发送了一个承载第一DCI类型的DCI的PDCCH。至此,特定功能实体已经接收了在当前子帧/时隙上基站2100针对终端2000的全部功能实体发送的所有承载第一DCI类型的DCI的PDCCH,从而可以确定停止检测承载第一DCI类型的DCI的PDCCH。例如,特定功能实体在其余未被检测的PDCCH候选位置上进行PDCCH盲检测时,可以不再使用第一DCI长度对承载第一DCI类型的DCI的PDCCH进行盲检测。由此,特定功能实体可以从前述DCI长度集合中删除第一DCI长度。
情况2(P个比特的值大于1):
特定功能实体从第一DCI类型的DCI格式中的分配指示字段中的P个比特读出的值大于1,则终端2000可以确定,在当前子帧/时隙上基站2100针对终端2000的全部功能实体发送了多于一个承载第一DCI类型的DCI的PDCCH。至此,特定功能实体还没有接收完在当前子帧/时隙上基站2100针对终端2000的全部功能实体发送的所有承载第一DCI类型的DCI的PDCCH,从而可以确定不停止检测承载第一DCI类型的DCI的PDCCH。例如,特定功能实体在其余未被检测的PDCCH候选位置上进行PDCCH盲检测时,可以继续使用第一DCI长度对承载第一DCI类型的DCI的PDCCH进行盲检测。由此,特定功能实体可以不对前述DCI长度集合进行任何改变。
以上分两种情况讨论了如何确定是否要停止检测承载第一DCI类型的DCI的PDCCH。当确定停止检测所有类型的PDCCH(承载单一DCI的PDCCH和承载复合DCI的PDCCH)时,前述DCI长度集合变成空集合,并且功能实体将不再在剩余PDCCH候选位置上进行针对任何类型的PDCCH的盲检测。
采用格式1的优点在于:通过比较已经检测到的某类型PDCCH的数量和P比特指示的基站2100实际发送的该类型的PDCCH的数量,可以判断是否出现PDCCH漏检。
在格式1中,有且只有一个“分配指示字段”。
格式2(1+N)
“分配指示字段”包括1+N比特,其中1比特直接指示停止或者继续进行同类型PDCCH的检测。当所述1比特为1时,功能实体确定需要继续在其余PDCCH候选位置上进行同类型PDCCH的盲检测,并且不改变DCI长度集合;当所述1比特为0时,功能实体确定在其余PDCCH候选位置上不进行同类型PDCCH的盲检测,并且将该类型PDCCH上承载的DCI类型的DCI长度从DCI长度集合中删除。
N个比特为一个比特位图,其指示当前被检测到的PDCCH上所承载的第一DCI类型的DCI是发送给终端2000的哪些功能实体的。其中,N是大于0的整数,并且N等于终端2000的功能实体的数量。例如,当N个比特当中的第n比特为1、且第n比特是第m个值为1的比特时,则特定功能实体可以获知当前被检测到的PDCCH上承载的第一DCI类型的DCI格式当中的第m个子DCI字段是发送给终端2000的第n个功能实体的。特别地,如果第一DCI类型是单一DCI,则N个比特当中只有1个比特的值为1且m=1,如果第一DCI类型是复合DCI,则该复合DCI当中的子DCI字段的数量等于值为1的比特的数量。
采用格式2的优点在于,与格式1相比,格式2的DCI开销更少,在其他DCI内容长度相同的情况下,格式2的DCI码率更低,检测时错检率更低。P值越大,与格式1相比格式2的DCI开销减少的就越多。
然而,格式2的代价有两个。第一个代价是需要限定每个终端2000进行PDCCH盲检测时遍历PDCCH候选时的遍历顺序,并且在该顺序里最后一个同类型PDCCH承载的DCI当中将分配指示字段的1比特的值设置为0,并且在其余同类型PDCCH承载的DCI当中将分配指示字段的1比特的值设置为1。
例如,如果限定终端2000的特定功能实体从低聚合等级向高聚合等级遍历,并且从低频率向高频率遍历,那么在所有承载复合DCI的PDCCH当中,将需要用聚合等级最高且频率最高的PDCCH承载的复合DCI当中的这个1比特的值设置为0,并且在所有承载单一DCI的PDCCH当中,将需要用聚合等级最高且频率最高的PDCCH承载的单一DCI当中的这个1比特的值设置为0,除了这两个PDCCH之外,其余所有PDCCH承载的DCI当中的这个1比特字段的值都被设置为1。
第二个代价是功能实体无法知道是否有PDCCH漏检。
格式2中有且只有一个“分配指示字段”。
在步骤1640,所述特定功能实体基于新DCI长度集合中的每个DCI长度在未经检测的PDCCH候选位置上检测PDCCH。
根据步骤1620当中获得的判断结果,特定功能实体继续或者停止在剩余PDCCH候选位置上进行同类型PDCCH的盲检测。如步骤1620中所述,当特定功能实体确定停止检测同类型PDCCH之后,DCI长度集合中不再包括该类型PDCCH承载的DCI类型的DCI长度(即,第一DCI长度),从而特定功能实体在其余PDCCH候选位置上使用新DCI长度集合中的每个DCI长度进行其他类型的PDCCH盲检测。
以复合DCI长度和单一DCI长度这两种DCI长度为例,当特定功能实体确定停止检测承载复合DCI的PDCCH之后,DCI长度集合中仅包括单一DCI长度,从而特定功能实体在其余PDCCH候选位置上仅使用单一DCI长度进行承载单一DCI的PDCCH的盲检测;同样地,当特定功能实体确定停止检测承载单一DCI的PDCCH之后,DCI长度集合中仅包括复合DCI长度,从而特定功能实体在其余PDCCH候选位置上仅使用复合DCI长度进行承载复合DCI的PDCCH的盲检测。
当DCI长度集合变成空集合的时候,也就是说,当其余类型的PDCCH也不再需要继续进行盲检测的时候,特定功能实体停止对所有类型PDCCH的盲检测,并将所有检测到的调度信息分发给相应的功能实体。
通过采用上述PDCCH盲检测方法,可以有效提高终端2000在和基站2100进行多波束通信时的PDCCH盲检测的效率,节省终端2000的处理资源并减少功率开销。基站2100也可以以更少的PDCCH对终端2000的多个功能实体进行调度,减少了基站2100的功率开销。
图19是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由基站2100向包括多个功能实体的终端2000发送PDCCH的方法的流程图。
参见图19,在步骤1900,基站2100生成一个或多个PDCCH。在步骤1920,基站2100向所述终端2000发送所述一个或多个PDCCH,并且,其中,每个PDCCH承载一个DCI类型的一个DCI,所述DCI类型具有包括至少两个不同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DCI)长度的DCI长度集合当中的一个DCI长度,并且,每个DCI类型的DCI具有相同的DCI长度。
所述DCI类型的DCI格式可以包括分配指示字段,所述分配指示字段被配置为向终端2000指示是否停止检测承载所述DCI类型的DCI的PDCCH,如图17所示。所述分配指示字段可以包括第一指示字段,其指示基站2100针对终端2000的全部功能实体发送的承载所述DCI类型的DCI的PDCCH的总数,如图18所示。所述分配指示字段可以包括第一指示字段,其被配置为向终端2000指示是否停止检测承载所述DCI类型的DCI的PDCCH。所述DCI类型的DCI格式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子DCI字段。所述DCI类型可以具有一种或多种DCI格式。所述DCI类型的DCI格式还可以包括位图字段,其被配置为向终端2000指示所述一个或多个子DCI字段与所述多个功能实体的对应关系。
所述DCI类型的DCI格式还可以包括格式指示字段,其被配置为向终端2000指示所述DCI类型的DCI格式中包括的一个或多个子DCI字段中的每个子DCI字段分别用于上行数据传输、下行数据传输还是全双工数据传输。用于全双工数据传输的子DCI字段进一步包括用于上行数据传输的次DCI字段和用于下行数据传输的次DCI字段。
第一DCI类型可以是复合DCI类型,其具有多个子DCI字段。可替换地,第一DCI类型可以是单一DCI类型,其具有一个子DCI字段。可选地,所述DCI长度集合包括第一DCI长度和第二DCI长度。
图20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终端2000的结构的框图。
参考图20,终端2000包括收发器2010和处理器2020。收发器2010被配置为向外部发送信号和从外部接收信号。处理器2020被配置为:基于包括至少两个不同的DCI长度的DCI长度集合当中每个DCI长度在当前PDCCH候选位置上检测PDCCH;当基于DCI长度集合当中的第一DCI长度在当前PDCCH候选位置检测到承载具有第一DCI类型的DCI的PDCCH时,基于第一DCI类型的DCI格式中的分配指示字段,确定新DCI长度集合;以及基于新DCI长度集合中的每个DCI长度在未经检测的PDCCH候选位置上检测PDCCH。可以以硬件、软件或硬件和软件的组合的形式实现终端2000,以使得其能够执行本公开描述的所有方法。
图21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基站2100的结构的框图。
参考图21,基站2100包括收发器2110和处理器2120。收发器2110被配置为向外部发送信号和从外部接收信号。处理器2120被配置为生成一个或多个PDCCH,并且控制所述收发器2110向终端2000发送所生成的一个或多个PDCCH。可以以硬件、软件或硬件和软件的组合的形式实现基站2100,以使得其能够执行本公开描述的所有方法。
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可以被实现为从特定视角具体实现在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上的计算机可读代码。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是可以存储计算机系统可读的数据的任何数据存储设备。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的示例可以包括只读存储器(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光盘只读存储器(CD-ROM)、磁带、软盘、光学数据存储设备、载波(例如,经由因特网的数据传输)等等。可以通过经由网络所连接的计算机系统来分布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并且因此可以以分布式方式存储和执行计算机可读代码。而且,可以由应用本公开的实施例的领域中的技术人员容易地解释用于实现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的功能程序、代码和代码段。
将理解到,可以以硬件、软件或硬件和软件的组合的形式实现本公开的实施例。软件可以被存储为在非暂态计算机可读介质上的处理器上可执行的程序指令或计算机可读代码。非暂态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的示例包括磁性存储介质(例如,ROM、软盘、硬盘等等)和光学记录媒体(例如,CD-ROM、数字视频盘(DVD)等等)。非暂态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还可以分布在网络耦合的计算机系统上,使得计算机可读代码以分布式方式存储和执行。该介质可以由计算机读取、存储在存储器中,并且由处理器执行。可以通过计算机或包括控制器和存储器的便携式终端实现各种实施例,并且存储器可以是适于存储具有实现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指令的(多个)程序的非暂态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的示例。可以通过具有用于具体实现权利要求中所描述的装置和方法的代码的程序实现本公开,所述程序存储在机器(或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所述程序可以电子地携载在任何介质上,诸如经由有线或无线连接所传递的通信信号,并且本公开适合地包括它的等同物。
以上所描述的仅为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公开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进行各种变化或替换,这些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5)

1.一种由第一设备在无线通信网络中发送第一物理信号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基于第一物理信号的频域映射图样,将第一物理信号的每个天线端口的序列映射到相同的一个或多个正交频分复用OFDM符号上的相同的多个子载波上;以及
发送第一物理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将第一物理信号的每个天线端口的序列映射到相同的一个或多个OFDM符号上的相同的多个子载波上的步骤包括:
当第一物理信号的频域映射图样为第一频域映射图样时,将第一物理信号的所有天线端口的全部序列均以间隔1个子载波的方式映射到所述相同的一个或多个OFDM符号上的所述多个子载波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期望信号和第二物理信号中的任何一个均不被映射到所述相同的一个或多个OFDM符号上,并且,
其中,所述期望信号是由与第一设备通信的至少一个第二设备发送的、期望被第一设备接收的信号,并且,
其中,所述第二物理信号是由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设备发送的、不期望被第一设备接收的信号。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所述将第一物理信号的每个天线端口的序列映射到相同的一个或多个OFDM符号上的相同的所述多个子载波上的步骤包括:
当第一物理信号的频域映射图样为第二频域映射图样时,将第一物理信号的所有天线端口的全部序列以间隔3个子载波的方式映射到所述相同的一个或多个OFDM符号上的所述多个子载波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中,期望信号和第二物理信号中的至少一个被映射到所述相同的一个或多个OFDM符号上的与所述多个子载波间隔1个子载波的子载波上,并且,
其中,所述期望信号是由与第一设备通信的至少一个第二设备发送的、期望被第一设备接收的信号,并且,
其中,所述第二物理信号是由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设备发送的、不期望被第一设备接收的信号。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当第一物理信号的至少两个天线端口的序列不同时,所述至少两个天线端口的序列是相互正交的序列。
7.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将被映射到相同的一个或多个OFDM符号上的相同的所述多个子载波上的、第一物理信号的每个天线端口的序列通过时域码扩展到至少两个OFDM符号,并且,
其中,任意两个天线端口对应的时域码相同或正交。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中,当第一物理信号的两个天线端口的序列相互正交时,与所述两个天线端口对应的时域码相同;并且
当第一物理信号的两个天线端口的序列相同时,与所述两个天线端口对应的时域码正交。
9.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第一物理信号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设备发送的第二物理信号在时域上的映射方式是以下各项之一:
第一物理信号被映射到分配的时域符号中的最初N个OFDM符号,并且第二物理信号被映射到所述分配的时域符号中的最后M个OFDM符号;或者
第一物理信号被映射到分配的时域符号中的最后M个OFDM符号,并且第二物理信号被映射到所述分配的时域符号中的最初N个OFDM符号,并且,
其中,N和M都是大于0的整数。
10.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第一物理信号的特征由第一设备基于获得的配置信息来确定,所述配置信息可以由高层信令和/或物理层信令配置,并且,
其中,第一物理信号的特征包括第一物理信号的频域映射图样。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配置信息是指示第一物理信号的特征的配置信息,和/或全双工相关的配置信息。
12.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第一物理信号的特征由第一设备基于第一物理信号的天线端口数来确定,并且,
其中,第一物理信号的特征包括第一物理信号的频域映射图样。
13.根据权利要求11-12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第一物理信号的特征还包括以下各项中的至少一个:第一物理信号的每个天线端口的时域映射图样、每个天线端口的时域码、每个天线端口的频域正交码、每个天线端口的序列和每个天线端口的序列的循环移位。
14.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第一设备是终端、基站、回传接入一体化节点IAB中的一个。
15.一种在无线通信网络中发送第一物理信号的第一设备,所述第一设备包括:
收发器,被配置为与外部发送和接收信号;以及
处理器,被配置为控制所述收发器执行根据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110019666.1A 2020-03-03 2021-01-07 用于发送和接收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Pending CN11334771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1401781 2020-03-03
CN202010140178 2020-03-03
CN2020108203438 2020-08-14
CN202010820343 2020-08-1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47715A true CN113347715A (zh) 2021-09-03

Family

ID=774676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019666.1A Pending CN113347715A (zh) 2020-03-03 2021-01-07 用于发送和接收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347715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35788A1 (en) * 2022-08-09 2024-02-15 Ofinno, Llc Multiple timing advance groups for integrated access and backhaul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35788A1 (en) * 2022-08-09 2024-02-15 Ofinno, Llc Multiple timing advance groups for integrated access and backhaul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912044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easurement reference signal and synchronization
US11509355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reference signal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N110692210B (zh) 无线通信系统中减少csi-rs传输开销的方法和装置
US11283509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signa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10999187B (zh) 无线通信系统中分配相位跟踪参考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CN109565429A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接收参考信号的方法及其设备
KR20170119290A (ko)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동적 시분할 복신을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US20230403113A1 (en) Transmitting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reference signals in new radio
CN114338333A (zh) 支持hst-sfn部署场景的增强设备和方法
US20230124786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cessing signals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190357236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ceiving data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14070535A (zh) 上行链路控制信道的发送和接收方法、用户设备和基站
CN113543360A (zh) 一种传输方法和设备
CN110235422B (zh) 用于在维持低峰均功率比的同时进行发射分集的技术和装置
CN114362899A (zh) 由用户终端或基站执行的方法、用户终端及基站
CN114902617A (zh) 用于较高频率范围内的ss/pbch块模式的方法和装置
JP2020504931A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いて端末と基地局の間の信号を送受信する方法及びそれを支援する装置
CN114079549A (zh)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方法和设备
CN114390584A (zh) 一种iab节点的上报、配置与传输方法
CN113347715A (zh) 用于发送和接收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CN116471646A (zh) 由通信系统中用于转发信息的网络设备执行的方法及设备
CN114885416A (zh) 终端及由终端执行的方法
US20230180165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ignal processing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230132509A1 (en) Decoding reliability for 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 (dmrs) bundled transmission using phase tracking reference signal (ptrs) hopping
WO2023018294A1 (en) Method, terminal and base st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