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339891A - 一种双工作模式的空气处理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工作模式的空气处理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339891A
CN113339891A CN202110719400.8A CN202110719400A CN113339891A CN 113339891 A CN113339891 A CN 113339891A CN 202110719400 A CN202110719400 A CN 202110719400A CN 113339891 A CN113339891 A CN 11333989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temperature
inlet
heat exchanger
out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71940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焦华超
冯涛
武连发
高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Green Refrigeration Technology Center Co Ltd of Zhuhai
Zhuhai Gree Energy Sav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Refrigera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e Green Refrigeration Technology Center Co Ltd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Green Refrigeration Technology Center Co Ltd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Green Refrigeration Technology Center Co Ltd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2110719400.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339891A/zh
Publication of CN1133398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3989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35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introduction of outside air to the room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59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 F24F1/006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by the mounting or arrangement of the heat 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4Electronic processing using pre-stored data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5Electronic processing for selecting an operating mod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F24F11/83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 F24F11/8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using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10Temperat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10Temperature
    • F24F2110/12Temperature of the outside ai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4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system states
    • F24F2140/20Heat-exchange fluid temperatu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一种双工作模式的空气处理机组及其控制方法,双工作模式的空气处理机组包括:室外机和室内机,室内机包括室内换热器、新风口和回风口,新风口处设置有新风口风阀,回风口处设置有回风口风阀,当机组需要运行在新风模式下时,新风口风阀能够被打开,同时回风口风阀能够被关闭,室内机从新风口处吸入室外的新风而在室内换热器中换热;当机组需要运行在回风模式下时,回风口风阀能够被打开,同时新风口风阀能够被关闭,室内机从回风口处吸入室内的回风而在室内换热器中换热。根据本公开可以实现空气处理机组在新风和回风两种工作模式之间切换,根据用户需求切换为引进室外新风或调节室内温度,满足用户多样化的使用需求。

Description

一种双工作模式的空气处理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工作模式的空气处理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多联式空调室外机+空气处理组合柜的搭配作为公共建筑和商用建筑的新型空气调节方案,具有占地小、安装方便、易维护等诸多优点。空气处理组合柜具有两种工作模式,可以处理室外新风或处理室内回风,满足不同用户需求。但是空气处理组合柜在安装好以后,只能固定为一个工作模式,当用户使用需求变化时,无法满足用户需求。
由于现有技术中的现有空气处理组合柜机组只能固定一种工作模式,无法满足用户多样化的使用需求等技术问题,因此本公开研究设计出一种双工作模式的空气处理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公开内容
因此,本公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空气处理组合柜机组只能固定一种工作模式,无法满足用户多样化的使用需求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双工作模式的空气处理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公开提供一种双工作模式的空气处理机组,其包括:
室外机和室内机,所述室内机包括室内换热器、新风口和回风口,所述新风口处设置有新风口风阀,所述回风口处设置有回风口风阀,当所述机组需要运行在新风模式下时,所述新风口风阀能够被打开,同时所述回风口风阀能够被关闭,所述室内机从所述新风口处吸入室外的新风而在所述室内换热器中换热;当所述机组需要运行在回风模式下时,所述回风口风阀能够被打开,同时所述新风口风阀能够被关闭,所述室内机从所述回风口处吸入室内的回风而在所述室内换热器中换热。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室内机还包括风机,所述风机设置在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空气流动的上游侧或下游侧,以对流经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空气进行抽吸或吹出。
所述室内机包括风道,所述风道包括进风段、换热段和风机段,所述室内换热器设置于所述换热段中,所述风机设置于所述风机段中,气流依次从所述进风段内部、所述换热段内部和所述风机段内部流出至室内;所述新风口和所述回风口均位于所述进风段上,且所述新风口和所述回风口位于所述进风段的不同侧面上。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室外机与所述室内换热器之间通过气管连通,所述室外机与所述室内换热器之间还通过液管连通,所述液管上还设置有节流装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室内换热器的进风侧设置有进风温度传感器,所述室内换热器的出风侧设置有出风温度传感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室内换热器的冷媒进口端设置有进管温度传感器,所述室内换热器的冷媒出口端设置有出管温度传感器。
本公开还提供一种如前任一项所述的空气处理机组的控制方法,其包括:
判断步骤,判断所述空气处理机组的运行模式为新风模式或回风模式;
控制步骤,当所述机组需要运行在新风模式下时,控制所述新风口风阀打开,同时控制所述回风口风阀关闭,所述室内机从所述新风口处吸入室外的新风而在所述室内换热器中换热;当所述机组需要运行在回风模式下时,控制所述回风口风阀打开,同时控制所述新风口风阀关闭,所述室内机从所述回风口处吸入室内的回风而在所述室内换热器中换热。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所述室内换热器的进风侧设置有进风温度传感器时:
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检测步骤,当所述空气处理机组的运行模式为新风模式下时,通过所述进风温度传感器检测所述室内换热器的进风侧的进风温度t1;
所述判断步骤,还能够判断进风温度t1和目标出风温度t0之间的关系;
所述控制步骤中,所述室外机的运行根据进风温度t1与目标出风温度t0之间的关系进行控制。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控制步骤,当进风温度t1≤目标出风温度t0时,控制室外机停机;当进风温度t1>目标出风温度t0时,控制室外机启动运行,且进风温度t1与目标出风温度t0差值越大,控制所述室外机的压缩机运行频率越高。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所述室内换热器的出风侧设置有出风温度传感器时,且所述室外机与所述室内换热器之间通过气管连通,所述室外机与所述室内换热器之间还通过液管连通,所述液管上还设置有节流装置时:
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检测步骤,当所述空气处理机组的运行模式为新风模式下时,通过所述出风温度传感器检测所述室内换热器的出风侧的出风温度t2;
所述判断步骤,还能够判断出风温度t2和目标出风温度t0之间的关系;
所述控制步骤中,所述节流装置的开度大小根据出风温度t2与目标出风温度t0之间的关系控制。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控制步骤,当出风温度t2<目标出风温度t0时,控制所述节流装置的开度增大;当出风温度t2=目标出风温度t0时,控制所述节流装置维持当前开度;当出风温度t2>目标出风温度t0时,控制所述节流装置的开度减小。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所述室内换热器的进风侧设置有进风温度传感器时:
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检测步骤,当所述空气处理机组的运行模式为回风模式下时,通过所述进风温度传感器检测所述室内换热器的进风侧的进风温度t1;
所述判断步骤,还能够判断进风温度t1和目标出风温度t0之间的关系;
所述控制步骤中,所述室外机的运行根据进风温度t1与目标出风温度t0之间的关系进行控制。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控制步骤,当进风温度t1≤目标出风温度t0时,控制室外机停机;当进风温度t1>目标出风温度t0时,控制室外机启动运行,且进风温度t1与目标出风温度t0差值越大,控制所述室外机的压缩机运行频率越高。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所述室内换热器的冷媒进口端设置有进管温度传感器,所述室内换热器的冷媒出口端设置有出管温度传感器时,且所述室外机与所述室内换热器之间通过气管连通,所述室外机与所述室内换热器之间还通过液管连通,所述液管上还设置有节流装置时:
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检测步骤,当所述空气处理机组的运行模式为回风模式下时,通过所述进管温度传感器检测所述室内换热器的冷媒进管温度t3,通过所述出管温度传感器检测所述室内换热器的冷媒出管温度t4;
所述判断步骤,还能够判断冷媒进管温度t3和冷媒出管温度t4之间的关系;
所述控制步骤中,所述节流装置的开度大小根据所述冷媒进管温度t3与冷媒出管温度t4之间的关系控制。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控制步骤,当室内换热器出管温度t4-进管温度t3≤△t时,控制所述节流装置的开度减小;当出管温度t4-进管温度t3=△t时,控制所述节流装置维持当前开度;当出管温度t4-进管温度t3>△t时,控制所述节流装置的开度增大。
本公开提供的一种双工作模式的空气处理机组及其控制方法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公开通过在室内机上设置的新风口和回风口,以及在新风口处设置的新风口风阀,回风口上设置的回风口风阀,能够在需要运行在新风工作模式下打开新风口风阀、关闭回风口风阀,而打开新风通道,关闭回风通道,使得室内机从室外吸入新风进入室内换热器中进行换热,有效形成对室内注入新风的同时使得新风先经过室内换热器换热后再吹向室内,形成新风换热的效果,能够同时满足室内新风和制冷/制热的需求;而在需要运行在回风工作模式下时则通过关闭新风口风阀、同时打开回风口风阀,关闭新风通道,打开回风通道,室内机从室内吸入回风而进入室内换热器中进行换热,满足室内制冷/制热的需求,采用本公开的空气处理机组及其控制,可以实现空气处理机组在新风和回风两种工作模式之间切换,根据用户需求切换为引进室外新风或调节室内温度,满足用户多样化的使用需求;本公开的回风模式优选应用在不适合新风模式的情况(例如室外新风PM值较高,室外新风过热或过冷等情况),能够根据用户选择的工作模式控制对应风阀的开启和关闭,使机组引进室外新风或室内空气。
2.本公开的双工作模式的空气处理机组的控制方法能够根据用户选择的工作模式,自动采用不同的室外机运行能力控制方式与电子膨胀阀控制方式;即可根据进风温度、出风温度、冷媒进管温度和冷媒出管温度中的关系选择性地控制室外机的压缩机频率以及节流装置的开度大小进行变化,使得输出最优的制冷/制热能力,使得室内温度尽可能地达到目标温度,使得人体的舒适度得到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公开的双工作模式的空气处理机组的系统结构图;
图2是本公开的双工作模式的空气处理机组的控制流程图。
附图标记表示为:
1、室外机;2、新风口;3、新风口风阀;4、回风口风阀;5、回风口;6、进风温度传感器;7、室内换热器;8、出风温度传感器;9、风机;10、气管;11、液管;12、节流装置;13、进管温度传感器;14、出管温度传感器;100、风道;101、进风段;102、换热段;103、风机段。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本公开提供一种双工作模式的空气处理机组(优选为多联机空调处理机组),其包括:
室外机1和室内机,所述室内机包括室内换热器7、新风口2和回风口5,所述新风口2处设置有新风口风阀3,所述回风口5处设置有回风口风阀4,当所述机组需要运行在新风模式下时,所述新风口风阀3能够被打开,同时所述回风口风阀4能够被关闭,所述室内机从所述新风口2处吸入室外的新风而在所述室内换热器7中换热;当所述机组需要运行在回风模式下时,所述回风口风阀4能够被打开,同时所述新风口风阀3能够被关闭,所述室内机从所述回风口5处吸入室内的回风而在所述室内换热器7中换热。
本公开通过在室内机上设置的新风口和回风口,以及在新风口处设置的新风口风阀,回风口上设置的回风口风阀,能够在需要运行在新风工作模式下打开新风口风阀、关闭回风口风阀,而打开新风通道,关闭回风通道,使得室内机从室外吸入新风进入室内换热器中进行换热,有效形成对室内注入新风的同时使得新风先经过室内换热器换热后再吹向室内,形成新风换热的效果,能够同时满足室内新风和制冷/制热的需求;而在需要运行在回风工作模式下时则通过关闭新风口风阀、同时打开回风口风阀,关闭新风通道,打开回风通道,室内机从室内吸入回风而进入室内换热器中进行换热,满足室内制冷/制热的需求,本公开的回风模式优选应用在不适合新风模式的情况(例如室外新风PM值较高,室外新风过热或过冷等情况),能够根据用户选择的工作模式控制对应风阀的开启和关闭,使机组引进室外新风或室内空气。
现有空气处理组合柜机组只能固定一种工作模式,无法满足用户多样化的使用需求。采用本公开的空气处理机组及其控制,可以实现空气处理机组在新风和回风两种工作模式之间切换,根据用户需求切换为引进室外新风或调节室内温度,满足用户多样化的使用需求。
本公开的空气处理机组特点为:进风段设置有新风口和回风口,并分别设置有风阀,根据用户选择的工作模式控制对应风阀的开启和关闭,使机组引进室外新风或室内空气。
本公开的空气处理机组控制方式为:根据用户选择的工作模式,自动采用不同的室外机运行能力控制方式与电子膨胀阀控制方式。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室内机还包括风机9,所述风机9设置在所述室内换热器7的空气流动的上游侧或下游侧,以对流经所述室内换热器7的空气进行抽吸或吹出。本公开还通过设置风机,能够对气流进行抽吸或吹出的作用,使得气流加快与室内换热器之间的换热效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室内机包括风道100,所述风道100包括进风段101、换热段102和风机段103,所述室内换热器7设置于所述换热段102中,所述风机9设置于所述风机段103中,气流依次从所述进风段101内部、所述换热段102内部和所述风机段103内部流出至室内;所述新风口2和所述回风口4均位于所述进风段101上,且所述新风口2和所述回风口4位于所述进风段101的不同侧面上。这是本公开的室内机的优选结构形式,即其包括风道,能够容许气流在风道中流过,且风道中的换热段用于设置室内换热器,使得气流在换热段与室内换热器进行换热,风道中的风机段用于设置风机,使得气流在风机段被风机抽吸,且通过风机段中的风机的抽吸作用能够使得驱动气流从进气段进入风道、依次经过换热段换热后通过风机段吹出至室内,本公开的回风口和新风口均位于进风段上,且回风口和新风口位于进风段的不同侧面上,能够使得回风口的侧面朝向室内,以从室内吸入回风,新风口的侧面朝向室外,以从室外吸入新风,使得新风口和回风口被有效地容置于风道的同一段上,实现了结构的紧凑型,方便机组在新风和回风两种工作模式之间切换,切换调节更为迅速,通过简单结构实现了两种模式的工作和切换,根据用户需求切换为引进室外新风或调节室内温度,满足用户多样化的使用需求。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室外机1与所述室内换热器7之间通过气管10连通,所述室外机1与所述室内换热器7之间还通过液管11连通,所述液管11上还设置有节流装置12。本公开通过在液管上设置的节流装置能够对经过冷凝器冷凝后的冷媒进行节流降压,以提供进入蒸发器前的低温低压的工况条件。节流装置优选为电子膨胀阀,能够根据实际工况调节开度的大小而调节通过的冷媒流量的大小。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室内换热器7的进风侧设置有进风温度传感器6,所述室内换热器7的出风侧设置有出风温度传感器8。本公开通过在室内换热器的进风侧设置的进风温度传感器能够检测进入室内换热器前的空气的温度,通过室内换热器出风侧设置的出风温度传感器能够检测从室内换热器换热后的空气的温度,即出风温度,以为本公开的优选控制方法提供参数条件。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室内换热器7的冷媒进口端设置有进管温度传感器13,所述室内换热器7的冷媒出口端设置有出管温度传感器14。本公开还通过在室内换热器的冷媒进口端设置的进管温度传感器能够检测进入室内换热器前的冷媒的温度,通过在室内换热器的冷媒出口端设置的出管温度传感器能够检测从室内换热器经过换热后出来的冷媒的温度,以为本公开的优选控制方法提供参数条件。
本公开还提供一种如前任一项所述的空气处理机组的控制方法,其包括:
判断步骤,判断所述空气处理机组的运行模式为新风模式或回风模式;
控制步骤,当所述机组需要运行在新风模式下时,控制所述新风口风阀3打开,同时控制所述回风口风阀4关闭,所述室内机从所述新风口2处吸入室外的新风而在所述室内换热器7中换热;当所述机组需要运行在回风模式下时,控制所述回风口风阀4打开,同时控制所述新风口风阀3关闭,所述室内机从所述回风口5处吸入室内的回风而在所述室内换热器7中换热。
本公开通过在室内机上设置的新风口和回风口,以及在新风口处设置的新风口风阀,回风口上设置的回风口风阀,能够在需要运行在新风工作模式下打开新风口风阀、关闭回风口风阀,而打开新风通道,关闭回风通道,使得室内机从室外吸入新风进入室内换热器中进行换热,有效形成对室内注入新风的同时使得新风先经过室内换热器换热后再吹向室内,形成新风换热的效果,能够同时满足室内新风和制冷/制热的需求;而在需要运行在回风工作模式下时则通过关闭新风口风阀、同时打开回风口风阀,关闭新风通道,打开回风通道,室内机从室内吸入回风而进入室内换热器中进行换热,满足室内制冷/制热的需求,本公开的回风模式优选应用在不适合新风模式的情况(例如室外新风PM值较高,室外新风过热或过冷等情况),能够根据用户选择的工作模式控制对应风阀的开启和关闭,使机组引进室外新风或室内空气。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所述室内换热器7的进风侧设置有进风温度传感器6时:
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检测步骤,当所述空气处理机组的运行模式为新风模式下时,通过所述进风温度传感器6检测所述室内换热器7的进风侧的进风温度t1;
所述判断步骤,还能够判断进风温度t1和目标出风温度t0之间的关系;
所述控制步骤中,所述室外机的运行根据进风温度t1与目标出风温度t0之间的关系进行控制。
这是本公开的新风模式下的调节室外机运行情况的优选控制形式,即根据进风温度t1与目标出风温度t0之间的关系控制室外机的运行情况,比如t1大于t0时说明室外空气温度比目标出风温度高,此时直接引入室外新风不利于室内降温制冷,此时可以考虑打开室外机运行对从室外吸入的新风进行降温冷却,进而吹向室内,利用冷却后的新风对室内进行制冷;而如果t1小于t0时说明室外空气温度比目标出风温度低,此时可以考虑直接从室外吸入新风,关闭室外机,利用新风对室内制冷,提高对室内的制冷降温效果。
本公开的双工作模式的空气处理机组的控制方法能够根据用户选择的工作模式,自动采用不同的室外机运行能力控制方式与电子膨胀阀控制方式;即可根据进风温度、出风温度、冷媒进管温度和冷媒出管温度中的关系选择性地控制室外机的压缩机频率以及节流装置的开度大小进行变化,使得输出最优的制冷/制热能力,使得室内温度尽可能地达到目标温度,使得人体的舒适度得到提高。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控制步骤,当进风温度t1≤目标出风温度t0时,控制室外机停机;当进风温度t1>目标出风温度t0时,控制室外机启动运行,且进风温度t1与目标出风温度t0差值越大,控制所述室外机的压缩机运行频率越高。这是本公开的新风模式下的调节室外机运行情况的进一步优选控制形式,进风温度t1≤目标出风温度t0时说明此时由于进风温度已经满足用户需求,所以无需再制冷,室外机停机,直接引入室外新风对室内进行制冷;进风温度t1>目标出风温度t0时说明此时进风温度不能满足用户需求,需要通过室外机运行利用室内换热器对新风进行制冷后将新风引入室内,室外机启动,利用室内换热器对新风制冷降温后再对室内进行制冷;进风温度t1与目标出风温度t0差值越大说明室外新风与目标出风温度之间的温差越大,因此需要增大室外机的压缩机频率,以增大冷媒运行的流量进而增强室内换热器与新风之间的换热效率,从而达到利用对室外新风制冷降温后对室内降温的效果。
本公开的新风模式下,机组回风口风阀关闭,新风口风阀打开,风机转动使室外的新风从新风口进入机组,流经蒸发器后从出风口送到室内。
此时室外机运行能力根据进风温度与目标出风温度控制:当进风温度≤目标出风温度时,室外机停机(此时由于进风温度已经满足用户需求,所以无需再制冷,室外机停机,只有室内机风机运行,将室外的空气送入室内);当进风温度>目标出风温度时,室外机启动运行,且进风温度与目标出风温度差值越大,室外机压缩机运行频率越高。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所述室内换热器7的出风侧设置有出风温度传感器8时,且所述室外机1与所述室内换热器7之间通过气管10连通,所述室外机1与所述室内换热器7之间还通过液管11连通,所述液管11上还设置有节流装置12时:
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检测步骤,当所述空气处理机组的运行模式为新风模式下时,通过所述出风温度传感器8检测所述室内换热器7的出风侧的出风温度t2;
所述判断步骤,还能够判断出风温度t2和目标出风温度t0之间的关系;
所述控制步骤中,所述节流装置的开度大小根据出风温度t2与目标出风温度t0之间的关系控制。
这是本公开的新风模式下的调节节流装置的优选控制形式,即根据出风温度t2与目标出风温度t0之间的关系控制室外机的运行情况,比如t2大于t0时说明空气出风温度比目标出风温度高,此时进入室内换热器的冷媒流量过多而导致未能蒸发到达指定温度,因此需要调小节流装置的开度而减小冷媒流量,提高蒸发温度,从而降低出风温度直至目标出风温度t0,以满足室内制冷的需求;而如果t2小于t0时说明空气出风温度比目标出风温度低,此时进入室内换热器换热的冷媒流量偏小而导致蒸发过度,因此需要考虑增大节流装置的开度以增大冷媒流量,从而减小蒸发温差,增大出风温度t2直至t0,以满足室内制冷的需求。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控制步骤,当出风温度t2<目标出风温度t0时,控制所述节流装置的开度增大;当出风温度t2=目标出风温度t0时,控制所述节流装置维持当前开度;当出风温度t2>目标出风温度t0时,控制所述节流装置的开度减小。这是本公开的新风模式下的调节节流装置开度运行情况的进一步优选控制形式,出风温度t2<目标出风温度t0时说明此时由于出风温度已经满足用户需求,甚至超过了用户需求,所以需要增大节流开度,减小节流程度,来减小蒸发温差,提高出风温度直至达到t0;进风温度t2>目标出风温度t0时说明此时出风温度仍未达到目标温度,未达到用户需求,所以需要减小节流开度,增大节流程度,增大蒸发温差,减小出风温度直至达到t0,来提高对室内制冷/制热的舒适程度。
本公开的适配器电子膨胀阀(节流装置)开度大小根据出风温度与目标出风温度控制:当出风温度<目标出风温度时,电子膨胀阀开大(此时说明出风温度超过了目标出风温度,需要减小蒸发温差,增大制冷蒸发温度,因此增大节流程度,减小开度,减小蒸发温差,提高出风温度);当出风温度=目标出风温度时,电子膨胀阀维持当前开度;当出风温度>目标出风温度时,电子膨胀阀关小(此时说明出风温度还未达到目标出风温度,需要增大蒸发温差,需要降低制冷蒸发温度,因此增大节流程度,减小开度,增大蒸发温差,减小出风温度)。新风模式下(持续需要新风)控制新风的出风温度,直接感受新风,一直吹。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所述室内换热器7的进风侧设置有进风温度传感器6时:
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检测步骤,当所述空气处理机组的运行模式为回风模式下时,通过所述进风温度传感器6检测所述室内换热器7的进风侧的进风温度t1;
所述判断步骤,还能够判断进风温度t1和目标出风温度t0之间的关系;
所述控制步骤中,所述室外机的运行根据进风温度t1与目标出风温度t0之间的关系进行控制。
这是本公开的回风模式下的调节室外机运行情况的优选控制形式,即根据进风温度t1与目标出风温度t0之间的关系控制室外机的运行情况,比如t1大于t0时说明室内空气温度比目标出风温度高,此时直接引入室内回风不利于室内降温制冷,此时可以考虑打开室外机运行对从室内吸入的回风进行降温冷却,进而吹向室内,利用冷却后的回风对室内进行制冷;而如果t1小于t0时说明室内空气温度比目标出风温度低,此时可以考虑直接从室内吸入回风,关闭室外机,利用室内回风的空气循环对室内制冷,提高对室内的制冷降温效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控制步骤,当进风温度t1≤目标出风温度t0时,控制室外机停机;当进风温度t1>目标出风温度t0时,控制室外机启动运行,且进风温度t1与目标出风温度t0差值越大,控制所述室外机的压缩机运行频率越高。这是本公开的回风模式下的调节室外机运行情况的进一步优选控制形式,进风温度t1≤目标出风温度t0时说明此时由于进风温度已经满足用户需求,所以无需再制冷,室外机停机,直接引入室内回风进行循环对室内进行制冷;进风温度t1>目标出风温度t0时说明此时进风温度不能满足用户需求,需要通过室外机运行利用室内换热器对回风进行制冷后在室内进行循环,室外机启动,利用室内换热器对回风制冷降温后在室内循环制冷;进风温度t1与目标出风温度t0差值越大说明室内回风与目标出风温度之间的温差越大,因此需要增大室外机的压缩机频率,以增大冷媒运行的流量进而增强室内换热器与回风之间的换热效率,从而达到利用对室内回风制冷降温后对室内降温的效果。
本公开的回风模式下,机组回风口风阀打开,新风口风阀关闭,风机转动使室内空气从回风口进入机组,流经蒸发器(室内换热器)后从出风口送回室内。
此时室外机运行能力根据进风温度与目标室内温度控制:当进风温度≤目标室内温度时,室外机停机(此时由于进风温度已经满足用户需求,所以无需再制冷,室外机停机,只有室内机风机运行,将室内的空气在室内循环制冷);当进风温度>目标室内温度时,室外机启动运行,且进风温度与目标室内温度差值越大,室外机压缩机运行频率越高。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所述室内换热器7的冷媒进口端设置有进管温度传感器13,所述室内换热器7的冷媒出口端设置有出管温度传感器14时,且所述室外机1与所述室内换热器7之间通过气管10连通,所述室外机1与所述室内换热器7之间还通过液管11连通,所述液管11上还设置有节流装置12时:
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检测步骤,当所述空气处理机组的运行模式为回风模式下时,通过所述进管温度传感器13检测所述室内换热器7的冷媒进管温度t3,通过所述出管温度传感器14检测所述室内换热器7的冷媒出管温度t4;
所述判断步骤,还能够判断冷媒进管温度t3和冷媒出管温度t4之间的关系;
所述控制步骤中,所述节流装置的开度大小根据所述冷媒进管温度t3与冷媒出管温度t4之间的关系控制。
这是本公开的回风模式下的调节节流装置的优选控制形式,即根据冷媒进管温度t3与冷媒出管温度t4之间的关系控制室外机的运行情况,比如t4-t3≤△t(△t为设定值)时说明经过室内换热器换热后的冷媒温差小于预设值,制冷程度小于预设值,此时进入室内换热器的冷媒流量过多而导致未能蒸发到达指定温度,因此需要调小节流装置的开度而减小冷媒流量,提高蒸发温度,从而增大t4-t3直至目标△t,以满足室内制冷的需求;而如果t4-t3大于△t(△t为设定值)时说明经过室内换热器换热后的冷媒温差大于预设值,制冷程度超过预设值,此时进入室内换热器换热的冷媒流量偏小而导致蒸发过度,因此需要考虑增大节流装置的开度以增大冷媒流量,从而减小蒸发温差,减小t4-t3直至目标△t,以满足室内制冷的需求。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控制步骤,当室内换热器出管温度t4-进管温度t3≤△t时,控制所述节流装置的开度减小;当出管温度t4-进管温度t3=△t时,控制所述节流装置维持当前开度;当出管温度t4-进管温度t3>△t时,控制所述节流装置的开度增大。这是本公开的回风模式下的调节节流装置开度运行情况的进一步优选控制形式,室内换热器出管温度t4-进管温度t3≤△t时说明此时经过室内换热器换热后的冷媒温差小于预设值,制冷程度小于预设值,此时进入室内换热器的冷媒流量过多而导致未能蒸发到达指定温度,因此需要调小节流装置的开度而减小冷媒流量,提高蒸发温度,从而增大t4-t3直至目标△t,以满足室内制冷的需求;t4-t3大于△t(△t为设定值)时说明经过室内换热器换热后的冷媒温差大于预设值,制冷程度超过预设值,此时进入室内换热器换热的冷媒流量偏小而导致蒸发过度,因此需要考虑增大节流装置的开度以增大冷媒流量,从而减小蒸发温差,减小t4-t3直至目标△t,以满足室内制冷的需求。
本公开的适配器电子膨胀阀(节流装置)开度大小根据蒸发器进管温度与出管温度控制:当蒸发器出管温度-进管温度≤△t时,电子膨胀阀关小;当出管温度-进管温度=△t时,电子膨胀阀维持当前开度;当出管温度-进管温度>△t时,电子膨胀阀开大。回风模式控制机组发挥出最优的制冷能力(控制室内环境温度,室内整体温度,不能单纯用出风温度),保证相变蒸发的过程。
以上所述仅为本公开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公开,凡在本公开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以上所述仅是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公开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Claims (15)

1.一种双工作模式的空气处理机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室外机(1)和室内机,所述室内机包括室内换热器(7)、新风口(2)和回风口(5),所述新风口(2)处设置有新风口风阀(3),所述回风口(5)处设置有回风口风阀(4),当所述机组需要运行在新风模式下时,所述新风口风阀(3)能够被打开,同时所述回风口风阀(4)能够被关闭,所述室内机从所述新风口(2)处吸入室外的新风而在所述室内换热器(7)中换热;当所述机组需要运行在回风模式下时,所述回风口风阀(4)能够被打开,同时所述新风口风阀(3)能够被关闭,所述室内机从所述回风口(5)处吸入室内的回风而在所述室内换热器(7)中换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机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室内机还包括风机(9),所述风机(9)设置在所述室内换热器(7)的空气流动的上游侧或下游侧,以对流经所述室内换热器(7)的空气进行抽吸或吹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处理机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室内机包括风道(100),所述风道(100)包括进风段(101)、换热段(102)和风机段(103),所述室内换热器(7)设置于所述换热段(102)中,所述风机(9)设置于所述风机段(103)中,气流依次从所述进风段(101)内部、所述换热段(102)内部和所述风机段(103)内部流出至室内;所述新风口(2)和所述回风口(4)均位于所述进风段(101)上,且所述新风口(2)和所述回风口(4)位于所述进风段(101)的不同侧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机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室外机(1)与所述室内换热器(7)之间通过气管(10)连通,所述室外机(1)与所述室内换热器(7)之间还通过液管(11)连通,所述液管(11)上还设置有节流装置(12)。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处理机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室内换热器(7)的进风侧设置有进风温度传感器(6),所述室内换热器(7)的出风侧设置有出风温度传感器(8)。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处理机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室内换热器(7)的冷媒进口端设置有进管温度传感器(13),所述室内换热器(7)的冷媒出口端设置有出管温度传感器(14)。
7.一种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处理机组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判断步骤,判断所述空气处理机组的运行模式为新风模式或回风模式;
控制步骤,当所述机组需要运行在新风模式下时,控制所述新风口风阀(3)打开,同时控制所述回风口风阀(4)关闭,所述室内机从所述新风口(2)处吸入室外的新风而在所述室内换热器(7)中换热;当所述机组需要运行在回风模式下时,控制所述回风口风阀(4)打开,同时控制所述新风口风阀(3)关闭,所述室内机从所述回风口(5)处吸入室内的回风而在所述室内换热器(7)中换热。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室内换热器(7)的进风侧设置有进风温度传感器(6)时:
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检测步骤,当所述空气处理机组的运行模式为新风模式下时,通过所述进风温度传感器(6)检测所述室内换热器(7)的进风侧的进风温度t1;
所述判断步骤,还能够判断进风温度t1和目标出风温度t0之间的关系;
所述控制步骤中,所述室外机的运行根据进风温度t1与目标出风温度t0之间的关系进行控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步骤,当进风温度t1≤目标出风温度t0时,控制室外机停机;当进风温度t1>目标出风温度t0时,控制室外机启动运行,且进风温度t1与目标出风温度t0差值越大,控制所述室外机的压缩机运行频率越高。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室内换热器(7)的出风侧设置有出风温度传感器(8)时,且所述室外机(1)与所述室内换热器(7)之间通过气管(10)连通,所述室外机(1)与所述室内换热器(7)之间还通过液管(11)连通,所述液管(11)上还设置有节流装置(12)时:
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检测步骤,当所述空气处理机组的运行模式为新风模式下时,通过所述出风温度传感器(8)检测所述室内换热器(7)的出风侧的出风温度t2;
所述判断步骤,还能够判断出风温度t2和目标出风温度t0之间的关系;
所述控制步骤中,所述节流装置的开度大小根据出风温度t2与目标出风温度t0之间的关系控制。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步骤,当出风温度t2<目标出风温度t0时,控制所述节流装置的开度增大;当出风温度t2=目标出风温度t0时,控制所述节流装置维持当前开度;当出风温度t2>目标出风温度t0时,控制所述节流装置的开度减小。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室内换热器(7)的进风侧设置有进风温度传感器(6)时:
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检测步骤,当所述空气处理机组的运行模式为回风模式下时,通过所述进风温度传感器(6)检测所述室内换热器(7)的进风侧的进风温度t1;
所述判断步骤,还能够判断进风温度t1和目标出风温度t0之间的关系;
所述控制步骤中,所述室外机的运行根据进风温度t1与目标出风温度t0之间的关系进行控制。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步骤,当进风温度t1≤目标出风温度t0时,控制室外机停机;当进风温度t1>目标出风温度t0时,控制室外机启动运行,且进风温度t1与目标出风温度t0差值越大,控制所述室外机的压缩机运行频率越高。
14.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室内换热器(7)的冷媒进口端设置有进管温度传感器(13),所述室内换热器(7)的冷媒出口端设置有出管温度传感器(14)时,且所述室外机(1)与所述室内换热器(7)之间通过气管(10)连通,所述室外机(1)与所述室内换热器(7)之间还通过液管(11)连通,所述液管(11)上还设置有节流装置(12)时:
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检测步骤,当所述空气处理机组的运行模式为回风模式下时,通过所述进管温度传感器(13)检测所述室内换热器(7)的冷媒进管温度t3,通过所述出管温度传感器(14)检测所述室内换热器(7)的冷媒出管温度t4;
所述判断步骤,还能够判断冷媒进管温度t3和冷媒出管温度t4之间的关系;
所述控制步骤中,所述节流装置的开度大小根据所述冷媒进管温度t3与冷媒出管温度t4之间的关系控制。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步骤,当室内换热器出管温度t4-进管温度t3≤△t时,控制所述节流装置的开度减小;当出管温度t4-进管温度t3=△t时,控制所述节流装置维持当前开度;当出管温度t4-进管温度t3>△t时,控制所述节流装置的开度增大。
CN202110719400.8A 2021-06-28 2021-06-28 一种双工作模式的空气处理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Pending CN11333989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719400.8A CN113339891A (zh) 2021-06-28 2021-06-28 一种双工作模式的空气处理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719400.8A CN113339891A (zh) 2021-06-28 2021-06-28 一种双工作模式的空气处理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39891A true CN113339891A (zh) 2021-09-03

Family

ID=774791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719400.8A Pending CN113339891A (zh) 2021-06-28 2021-06-28 一种双工作模式的空气处理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339891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64056A (zh) * 2021-12-30 2022-04-01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送风控制方法、装置及机房空调器
CN115435480A (zh) * 2022-09-16 2022-12-0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新风机的控制方法、装置和新风机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64056A (zh) * 2021-12-30 2022-04-01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送风控制方法、装置及机房空调器
CN115435480A (zh) * 2022-09-16 2022-12-0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新风机的控制方法、装置和新风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47803B (zh) 车辆用空调系统
CN106403205A (zh) 一种空调化霜系统及化霜控制方法
CN113339891A (zh) 一种双工作模式的空气处理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CN112815421B (zh) 机房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CN111928435A (zh) 空调器
KR20040045095A (ko) 공기조화기의 소음 저감방법
CN113669864A (zh) 一种热泵型四管式空调系统及具有其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KR20090006334U (ko) 공기조화기
CN215336696U (zh) 一种双工作模式的空气处理机组
CN115264621A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方法和空调器
CN210630102U (zh) 一种数据中心用水冷加除湿一体机
JP2001304652A (ja) 空調機とその制御方法
CN114688646A (zh) 空调器、空调器的出风温度提升方法以及存储介质
CN106288127A (zh) 中央空调冷却水智能处理方法及其系统
KR20010067965A (ko) 연속 난방식 공기조화시스템
CN216347138U (zh) 空调系统
CN219913230U (zh) 室内机和空调器
JP3528962B2 (ja) ヒートポンプ式空調機
CN114811907B (zh) 空调控制方法及空调
CN216924598U (zh) 可调节式蒸发冷却器结构和空调机组
CN216481267U (zh) 空调室内机
JPH05141747A (ja) 空気調和装置
KR100871116B1 (ko) 히트 펌프를 이용한 엘리베이터 냉난방기
JP7132782B2 (ja) 空調システム
KR100748112B1 (ko) 플래시가스 저감형 공기조화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