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336393A - 自动拦渣型生态拦截沟 - Google Patents
自动拦渣型生态拦截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336393A CN113336393A CN202110528504.0A CN202110528504A CN113336393A CN 113336393 A CN113336393 A CN 113336393A CN 202110528504 A CN202110528504 A CN 202110528504A CN 113336393 A CN113336393 A CN 11333639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itch
- water
- intercepting
- intercepting ditch
- drainage groov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32—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characterised by the animals or plants used, e.g. algae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001—Processes for the treatment of water whereby the filtration technique is of importance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02—Aerobic processe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Botany (AREA)
- Sewag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自动拦渣型生态拦截沟,其包括:疏水槽,设置于拦截沟的进水前端;挡水拦渣装置,包括挡水板和拦截网,拦截网连接于挡水板的一侧且连接处转动连接于疏水槽的靠近拦截沟的一侧,挡水板在外力作用下转动于疏水槽中,疏水槽中设置有进水口;疏水通气管道系统,包括分布在拦截沟内的通气管,排气管通过进水管连通于进水口。该自动拦渣型生态拦截沟设置于湖泊或河流周边,用于面源污染污水进入自然水体的初步处理,可有效通过挡水拦渣装置对夹带的大中型垃圾予以拦截,使得后端拦截沟避免被垃圾掩埋失去功能,也便于清理;同时设置的疏水通气管道可解决一般拦截沟长期使用得不到反冲洗及处于缺氧环境等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动拦渣型生态拦截沟,应用于面源污染治理领域。
背景技术
在面源治理领域,对进入自然水体的雨污水可采用生态拦截沟等技术。面源污染一般由初期雨水等含有大量垃圾及污染水体组成,依据地形进入自然水体中,如若不予以处理,将会增加自然水体的污染负荷,造成自然水体的水质进一步恶化,最终丧失自净功能。
因此对面源污染的治理显得尤为重要,但实际实施过程中,采用生态拦截沟等技术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长期运行下也存在垃圾覆盖、污染物吸附饱和、拦截沟内部处于缺氧状态带来恶臭等二次污染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专利旨在提供一种自动拦渣型生态拦截沟,应用于面源治理领域,用以克服上述拦截沟技术的不足,减轻垃圾对拦截沟的覆盖,增加反冲洗功能,避免污染物吸附饱和,同时使拦截沟内部处于好氧环境。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自动拦渣型生态拦截沟,其包括:
疏水槽,设置于拦截沟的进水前端;
挡水拦渣装置,包括挡水板和拦截网,所述拦截网连接于所述挡水板的一侧且连接处转动连接于所述疏水槽的靠近所述拦截沟的一侧,所述挡水板在外力作用下转动于所述疏水槽中,所述疏水槽中设置有进水口;
疏水通气管道系统,包括分布在所述拦截沟内的通气管,所述通气管通过进水管连通于所述进水口。
进一步的,所述拦截沟由表层植物吸附层、多层滤料渗透层组成。
进一步的,所述拦截沟从上到下依次包括植物、种植土层、土工布层、碎石层、沸石层、中粗砂层。
进一步的,所述通气管的数量为多根,两两为一组呈倒T型连通,底部埋设在所述拦截沟内,顶部高于所述拦截沟表面。
进一步的,多组倒T型连通的所述通气管在所述拦截沟的宽度方向上等间距分布。
进一步的,多组倒T型连通的所述通气管的底部沿所述拦截沟的纵长方向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通气管的底部分布在所述中粗砂层中。
进一步的,所述疏水槽的进水前端设置有缓冲高台,高度在0.1mm~0.2mm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疏水槽为截面呈90°扇形的弧形槽,且弧形面位于远离所述拦截沟的一侧,所述挡水板的宽度等于所述弧形槽的扇形半径。
进一步的,所述挡水板的两侧通过铰链转动连接于所述疏水槽的两侧。
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本发明能够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增加了挡水拦渣装置,使径流中夹带的大量垃圾等不易进入后端的生态拦截沟中,避免了对其覆盖及堵塞,从而导致其失去使用功能。同时该拦渣装置不需要能源驱动,与拦截沟同步发挥作用。
2、增加了疏水通气管道系统,使得径流通过拦截沟更加分布均匀。更重要的是当径流较为干净时可对其起到一个反冲洗的效果,降低拦截沟吸附饱和度,使滤料层使用寿命延长。通气管道可以使滤料层中保持一个好氧环境,加速对污染物的消耗降解作用,减少缺氧反应产生恶臭气体,同时也延长了滤料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自动拦渣型生态拦截沟的示例性平面图。
图2为本发明自动拦渣型生态拦截沟的示例性立面图。
图3为本发明自动拦渣型生态拦截沟的示例性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它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参阅图1~3,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自动拦渣型生态拦截沟,主要包括拦截沟主体、挡水拦渣装置和疏水通气管道系统。该自动拦渣型生态拦截沟设置于湖泊或河流周边,用于面源污染污水进入自然水体的初步处理,可有效通过挡水拦渣装置对夹带的大中型垃圾予以拦截,使得后端拦截沟避免被垃圾掩埋失去功能,也便于清理;同时设置的疏水通气管道可解决一般拦截沟长期使用得不到反冲洗及处于缺氧环境等问题。
具体来说,在拦截沟主体的进水前端设置有一个疏水槽1,该疏水槽1的宽度跟拦截沟主体的宽度一致。疏水槽1内设置有一个挡水拦渣装置,该挡水拦渣装置由挡水板11和拦截网12组成,挡水板11的尺寸与疏水槽1的槽口大小相同,拦截网12连接在挡水板11的一侧且连接处通过铰链或转轴转动连接于疏水槽1的靠近拦截沟主体的一侧,挡水板11在外力作用下可以绕铰链或转轴转动于疏水槽1中,该疏水槽1的长边方向的一端或两端设置有进水口13。挡水板11和拦截网12连接为一体,可同时绕铰链或转动相对于疏水槽1转动,挡水板11与拦截网12的长度比为1:2,可根据现场实际设置。当外力作用于挡水板11时,拦截网可向相反方向运动并始终处于与挡水板11平行的状态。
配合图2,进一步的,该挡水拦渣装置安装于疏水槽10中,日常属于水平状态;疏水槽10为截面呈90°扇形的弧形槽,弧形面位于远离拦截沟主体的一侧,弧形槽的半径等于挡水板11的宽度,弧形角度为90°。弧形槽最高点略低于地表表面,前端有一高台4,该高台4的厚度设置在0.1m左右,与疏水槽10平行,宽度与疏水槽10的宽度一致,高度在0.1~0.2m之间,相当于在疏水槽10前端的地表表面设置了一道“路障”,使地表径流存在一个高度差,对挡水板11有一个冲击作用。挡水板11与弧形槽完全贴合,在前期水流冲洗及后期水流压力下沿弧形槽向下自由滑动,相对应拦截网12从水平状态调整为向上支撑状态,角度由水流冲击及水压决定,从而实现自动拦截垃圾的功能。
进一步的,疏水槽10的一端设置有进水口13,疏水槽10中的水流可通过此处进入后端设置的截留沟主体中;进水口13与疏水通气管道系统相连。疏水通气管道系统由分布在拦截沟主体中的多根通气管21构成,通气管21通过一进水管22连通于进水口13。通气管1表面设有多孔结构,直径根据拦截沟主体的宽度合理选择,也可设置成多排结构。
通气管21的数量为多根,两两为一组呈倒T型连通,底部埋设在拦截沟主体内部,顶部竖直设置的通气管部分高于拦截沟主体的表面。进一步的,多组倒T型连通的通气管21在拦截沟主体的宽度方向上等间距分布,且底部水平设置的通气管部分沿拦截沟主体的纵长方向设置。
配合图3,拦截沟主体由表层植物吸附层和多层滤料渗透层组成。进一步的,拦截沟主体从上到下依次包括植物31、种植土层、土工布层32、碎石层33、沸石层34、中粗砂层35。拦截沟主体的深度及宽度根据当地径流情况及污染情况计算后合理设置。同时拦截沟种植土表层略低于拦截沟外边缘,避免水流冲击水土流失。底部水平设置的通气管21分布在中粗砂层35中。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增加了挡水拦渣装置,使径流中夹带的大量垃圾等不易进入后端的生态拦截沟中,避免了对其覆盖及堵塞,从而导致其失去使用功能。同时该拦渣装置不需要能源驱动,与拦截沟同步发挥作用。
2、增加了疏水通气管道系统,使得径流通过拦截沟更加分布均匀。更重要的是当径流较为干净时可对其起到一个反冲洗的效果,降低拦截沟吸附饱和度,使滤料层使用寿命延长。通气管道可以使滤料层中保持一个好氧环境,加速对污染物的消耗降解作用,减少缺氧反应产生恶臭气体,同时也延长了滤料的使用寿命。
同理,应当注意的是,为了简化本申请披露的表述,从而帮助对一个或多个发明实施例的理解,前文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有时会将多种特征归并至一个实施例、附图或对其的描述中。但是,这种披露方法并不意味着本申请对象所需要的特征比权利要求中提及的特征多。实际上,实施例的特征要少于上述披露的单个实施例的全部特征。
虽然本申请已参照当前的具体实施例来描述,但是本技术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例仅是用来说明本申请,在没有脱离本申请精神的情况下还可作出各种等效的变化或替换,因此,只要在本申请的实质精神范围内对上述实施例的变化、变型都将落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
本发明未详细描述的技术、形状、构造部分均为公知技术。
Claims (10)
1.一种自动拦渣型生态拦截沟,其特征在于,包括:
疏水槽,设置于拦截沟的进水前端;
挡水拦渣装置,包括挡水板和拦截网,所述拦截网连接于所述挡水板的一侧且连接处转动连接于所述疏水槽的靠近所述拦截沟的一侧,所述挡水板在外力作用下转动于所述疏水槽中,所述疏水槽中设置有进水口;
疏水通气管道系统,包括分布在所述拦截沟内的通气管,所述通气管通过进水管连通于所述进水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拦渣型生态拦截沟,其特征在于:所述拦截沟由表层植物吸附层、多层滤料渗透层组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拦渣型生态拦截沟,其特征在于:所述拦截沟从上到下依次包括植物、种植土层、土工布层、碎石层、沸石层、中粗砂层。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动拦渣型生态拦截沟,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管的数量为多根,两两为一组呈倒T型连通,底部埋设在所述拦截沟内,顶部高于所述拦截沟表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动拦渣型生态拦截沟,其特征在于:多组倒T型连通的所述通气管在所述拦截沟的宽度方向上等间距分布。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动拦渣型生态拦截沟,其特征在于:多组倒T型连通的所述通气管的底部沿所述拦截沟的纵长方向设置。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动拦渣型生态拦截沟,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管的底部分布在所述中粗砂层中。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拦渣型生态拦截沟,其特征在于:所述疏水槽的进水前端设置有缓冲高台,高度在0.1mm~0.2mm之间。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拦渣型生态拦截沟,其特征在于:所述疏水槽为截面呈90°扇形的弧形槽,且弧形面位于远离所述拦截沟的一侧,所述挡水板的宽度等于所述弧形槽的扇形半径。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自动拦渣型生态拦截沟,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水板的两侧通过铰链转动连接于所述疏水槽的两侧。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528504.0A CN113336393A (zh) | 2021-05-14 | 2021-05-14 | 自动拦渣型生态拦截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528504.0A CN113336393A (zh) | 2021-05-14 | 2021-05-14 | 自动拦渣型生态拦截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336393A true CN113336393A (zh) | 2021-09-03 |
Family
ID=774686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528504.0A Pending CN113336393A (zh) | 2021-05-14 | 2021-05-14 | 自动拦渣型生态拦截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3336393A (zh) |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545282A (zh) * | 2008-03-24 | 2009-09-30 | 光州广域市环境施设公团 | 集、排污管道的杂物流入防止装置 |
CN104230125A (zh) * | 2014-10-14 | 2014-12-24 | 郑州同济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 污水净化系统及污水处理装置 |
KR20160065711A (ko) * | 2014-12-01 | 2016-06-09 | 채인원 | 슬러지 제거를 위한 수질정화장치의 구조 |
CN106284602A (zh) * | 2016-10-13 | 2017-01-04 | 无锡市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反冲洗旋转滤网下水道盖板 |
CN210559937U (zh) * | 2019-08-09 | 2020-05-19 | 上海市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生态型雨水排水装置 |
CN210656357U (zh) * | 2019-07-10 | 2020-06-02 | 南京市滁河河道管理处 | 一种径流非点源污染拦截的补光型潜流河岸湿地 |
CN211849897U (zh) * | 2020-04-02 | 2020-11-03 | 王骢 | 一种市政用方便下水的井盖 |
CN212129386U (zh) * | 2020-01-06 | 2020-12-11 | 德清全能管业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建筑给排水用低噪音排水管 |
CN212166731U (zh) * | 2020-03-12 | 2020-12-18 | 西安欣胜泰水处理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水污染防治用的过滤装置 |
CN212504459U (zh) * | 2020-05-14 | 2021-02-09 | 福建省天懋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生态拦截带结构 |
-
2021
- 2021-05-14 CN CN202110528504.0A patent/CN113336393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545282A (zh) * | 2008-03-24 | 2009-09-30 | 光州广域市环境施设公团 | 集、排污管道的杂物流入防止装置 |
CN104230125A (zh) * | 2014-10-14 | 2014-12-24 | 郑州同济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 污水净化系统及污水处理装置 |
KR20160065711A (ko) * | 2014-12-01 | 2016-06-09 | 채인원 | 슬러지 제거를 위한 수질정화장치의 구조 |
CN106284602A (zh) * | 2016-10-13 | 2017-01-04 | 无锡市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反冲洗旋转滤网下水道盖板 |
CN210656357U (zh) * | 2019-07-10 | 2020-06-02 | 南京市滁河河道管理处 | 一种径流非点源污染拦截的补光型潜流河岸湿地 |
CN210559937U (zh) * | 2019-08-09 | 2020-05-19 | 上海市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生态型雨水排水装置 |
CN212129386U (zh) * | 2020-01-06 | 2020-12-11 | 德清全能管业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建筑给排水用低噪音排水管 |
CN212166731U (zh) * | 2020-03-12 | 2020-12-18 | 西安欣胜泰水处理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水污染防治用的过滤装置 |
CN211849897U (zh) * | 2020-04-02 | 2020-11-03 | 王骢 | 一种市政用方便下水的井盖 |
CN212504459U (zh) * | 2020-05-14 | 2021-02-09 | 福建省天懋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生态拦截带结构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230100B (zh) | 用于河道水体原位修复的立体生态廊道系统及方法 | |
CN109250821B (zh) | 分级生物过滤滞留系统 | |
CN102001743B (zh) | 污水好氧土地处理系统 | |
CN207294351U (zh) | 一种受污染城市内湖水质净化与水生态修复系统 | |
CN109399800B (zh) | 一种河流湖泊径流污染梯级控制系统 | |
CN204185336U (zh) | 用于河道水体原位修复的立体生态廊道系统 | |
CN2913350Y (zh) | 一种净化集中排放面源污染装置 | |
CN107739098A (zh) | 一种受污染城市内湖水质净化与水生态修复方法 | |
CN106277657A (zh) | 原位临时净化集成系统及污水净化方法 | |
CN2767433Y (zh) | 河流滨水带生态砼净化槽 | |
CN211644980U (zh) | 一种滞留雨水快速生物净化处理系统 | |
CN106865776B (zh) | 一种海绵城市低洼地多级叠水旋转净化系统 | |
CN211446815U (zh) | 一种用于河道水生态修复的原位生态修复透水坝 | |
CN210656606U (zh) | 一种地表径流生态净化装置 | |
CN206156980U (zh) | 原位临时净化集成系统 | |
CN109912036B (zh) | 一种河道漂浮垃圾收集及水质净化系统 | |
CN113336393A (zh) | 自动拦渣型生态拦截沟 | |
CN215403360U (zh) | 一种生物膜法河道原位净化系统 | |
CN112814120B (zh) | 一种初雨净化系统的施工方法 | |
CN212532444U (zh) | 一种适用于大型入湖雨水排口原位生态净化系统 | |
CN212129373U (zh) | 一种海绵城市雨水蓄积-导流系统 | |
CN211665883U (zh) | 一种导流式固定化微生物耦合型的植草沟 | |
CN210140519U (zh) | 一种基于河岸渗滤的再生水补给河道系统 | |
CN211185069U (zh) | 一种河道水生态水生植物种植装置 | |
CN221429637U (zh) | 一种河岸过滤带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