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334235A - 一种自适应不同工件形状的压铸件表面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自适应不同工件形状的压铸件表面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334235A
CN113334235A CN202110880143.6A CN202110880143A CN113334235A CN 113334235 A CN113334235 A CN 113334235A CN 202110880143 A CN202110880143 A CN 202110880143A CN 113334235 A CN113334235 A CN 11333423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rge column
metal particles
contact
charge
column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88014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334235B (zh
Inventor
章明
蒋亮
赵伟程
周嘉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Cascc Intelligent Industrial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Cascc Intelligent Industrial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Cascc Intelligent Industrial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Cascc Intelligent Industrial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880143.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334235B/zh
Publication of CN1133342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342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3342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3423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4GRINDING; POLISHING
    • B24BMACHINES, DEVICES, OR PROCESSES FOR GRINDING OR POLISHING; DRESSING OR CONDITIONING OF ABRADING SURFACES; FEEDING OF GRINDING, POLISHING, OR LAPPING AGENTS
    • B24B31/00Machines or devices designed for polishing or abrading surfaces on work by means of tumbling apparatus or other apparatus in which the work and/or the abrasive material is loose; Accessories therefor
    • B24B31/10Machines or devices designed for polishing or abrading surfaces on work by means of tumbling apparatus or other apparatus in which the work and/or the abrasive material is loose; Accessories therefor involving other means for tumbling of work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4GRINDING; POLISHING
    • B24BMACHINES, DEVICES, OR PROCESSES FOR GRINDING OR POLISHING; DRESSING OR CONDITIONING OF ABRADING SURFACES; FEEDING OF GRINDING, POLISHING, OR LAPPING AGENTS
    • B24B31/00Machines or devices designed for polishing or abrading surfaces on work by means of tumbling apparatus or other apparatus in which the work and/or the abrasive material is loose; Accessories therefor
    • B24B31/12Accessories; Protective equipment or safety devices; Installations for exhaustion of dust or for sound absorp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chines covered by group B24B31/00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Electrical Discharge Machining, Electrochemical Machining, And Combined Machin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工件表面处理装置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自适应不同工件形状的压铸件表面处理装置,包括外壳、电荷柱组件、隔网、控制台、触头和若干金属粒,外壳为筒形倒扣在待清理的工件上,外壳内腔顶部设置电荷柱组件,外壳内腔中部设置隔网,外壳内腔侧壁上设置控制台,触头设置在外壳敞口端面上,控制台通过线缆与电荷柱组件、隔网、触头连接,外壳内置入若干金属粒;控制台内设置电源,电源正负极交替连接电荷柱组件、隔网、触头,当隔网带电时,其电性与同一时刻下电荷柱组件的电性相同,电荷柱组件与触头所带电荷性质相反,电荷柱组件表面、隔网表面与金属粒相接触的部分覆盖绝缘膜。

Description

一种自适应不同工件形状的压铸件表面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工件表面处理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自适应不同工件形状的压铸件表面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压铸件在铸造时由于模具合模面有缝隙或者铸造完成后脱模时的拉扯,会在工件表面、转角位置、棱角位置产生毛刺、锐边、起皮等缺陷,毛刺等缺陷影响工件的后续加工,如果工件直接使用,也影响使用性能,所以,压铸件生产完毕后,一般都需要进行表面处理。
现有技术中,一般使用抛丸或者打磨的方式进行表面处理,对于异型曲面、折角等位置处的毛刺等缺陷,使用打磨的方式来去除毛刺,则无法自动适应工件形状,所以,一般都是人工手持打磨机紧盯着缺陷位置进行打磨,打磨力度还要精确把控,如果打磨偏了或者深了,都会损坏该位置处的工件表面,而抛丸的方式则是无差别的通过机械的方式将一簇簇的细小金属粒抛射而出,撞击到工件表面,一般抛丸机很大,使用成本高,而且,金属粒对于缺陷没有针对性,按概率均匀撞击到工件表面,为了充分去除缺陷,常常会在工件表面形成一个个的圆形浅层凹陷,而且,抛丸表面处理时间较长,消耗大量能量在抛丸到正常工件表面的无意义过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适应不同工件形状的压铸件表面处理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自适应不同工件形状的压铸件表面处理装置,包括外壳、电荷柱组件、隔网、控制台、触头和若干金属粒,外壳为筒形倒扣在待清理的工件上,外壳内腔顶部设置电荷柱组件,外壳内腔中部设置隔网,外壳内腔侧壁上设置控制台,触头设置在外壳敞口端面上,控制台通过线缆与电荷柱组件、隔网、触头连接,外壳内置入若干金属粒;
控制台内设置电源,电源正负极交替连接电荷柱组件、隔网、触头,当隔网带电时,其电性与同一时刻下电荷柱组件的电性相同,电荷柱组件与触头所带电荷性质相反,电荷柱组件表面、隔网表面与金属粒相接触的部分覆盖绝缘膜。
触头抵触在待清理的工件上,当控制台内给触头通电时,工件带电,以首次通电时触头连接正极,电荷柱组件连接负极进行分析,工件带大量正电荷,电荷柱组件带负电荷,金属粒接触工件后带上正电荷,受到工件表面的排斥,而聚集往电荷柱组件,电荷柱组件表面与金属粒接触的部分覆盖的绝缘膜阻隔金属粒与电荷柱组件表面交换电荷,从而保持自身正电荷,此时,切换电荷柱组件、隔网、触头的电性,电荷柱组件、隔网连接电源正极带正电,触头连接电源负极而改变工件电性使其带负电荷,金属粒带有的正电荷受到电荷柱组件的排斥而具有向工件表面运动的力,但是,电荷柱组件和工件表面之间还隔有的隔网上携带的正电荷则对于金属粒的下移起到阻碍作用,金属粒停留在电荷柱组件和隔网之间的一个位置上受到等额的排斥力,此时,提升电荷柱组件的电荷量,增大电荷柱组件对于金属粒的排斥作用,直至金属粒获得越过隔网的力量,当金属粒一旦越过隔网,则受到隔网与电荷柱组件的双重排斥力而快速的运动往工件表面,金属粒在从电荷柱组件运动到隔网过程中受到的阻力全部积累为电场势能,在越过隔网后全部释放,可以快速加速从而以高速撞击到工件表面,工件的平滑表面或者设计表面具有较厚的壁面,可以抵抗金属粒的撞击而不至损坏,而工件表面的毛刺则是非设计结构,所以,薄而脆,受到撞击则很容易脱离工件表面,完成去毛刺过程,工件与触头接触而带上电荷时,由于毛刺属于尖锐突出物,所以,毛刺上的电荷密度也会高于周围的工件表面,金属粒会更“倾向”于撞击毛刺;隔网的设置是为了给金属粒脱离电荷柱组件时积累一定的能量才向下朝向工件表面撞击,如果没有隔网的存在,则电荷柱组件和触头刚刚改变电性时,电荷柱组件和工件上电荷量改变与积累需要一定的时间,电荷柱组件和工件上的电荷量越多,则金属粒向工件表面运动所能获得的速度更大,但是,在电荷柱组件和工件刚刚改变电性时金属粒即脱离电荷柱组件而朝向工件表面运动,具有的电场势能较小,所能获得的速度也就较小,金属粒在工件表面的撞击力度不够,不足以破坏毛刺,使其脱离工件表面,隔网的设置在金属粒从电荷柱组件上脱离并向下运动时造成阻挡,当金属粒积累足够的电场势能后,以高速撞击到工件表面,保证去毛刺效果;
金属粒撞击工件表面并与工件进行电荷交换,改变自身电荷性质,之后,从两旁受到隔网的吸引而向上运动,朝向工件运动的金属粒以束状前进,而飘散开来的金属粒则不存留在该路径上,在电荷柱组件上的金属粒全部离开并进行了一次撞击去毛刺周期后,隔网撤除自身电性,金属粒受到工件排斥和电荷柱组件吸引又再次聚集往电荷柱组件,由于金属粒不能与电荷柱组件表面交换电荷,所以,会全部吸附住等待下一次的电荷柱组件和触头的电性转变。
进一步的,外壳包括筒体和橡胶环,筒体一端敞开一端封闭,筒体敞开端端面连接橡胶环。橡胶环自适应曲面工件的表面形状,形成封闭去毛刺的工作区域。
进一步的,电荷柱组件包括充电柱和接电头,筒体内壁顶部设置支架,支架中央位置设置导向孔,接电头固定在支架朝向隔网的一侧,充电柱滑动安装在导向孔内,充电柱与电源电连接,充电柱滑向隔网方向时抵触在接电头背面。充电柱连接放置电源的控制台,电荷柱组件分为两个部分是为了在电荷柱组件充分更换电荷性质后,再允许金属粒脱离接电头表面,原理是,充电柱进行电性改变时是与接电头脱离的状态,例如,接电头表面带大量负电荷而吸附住带正电荷的金属粒,当电荷柱组件进行电性转变时,电源改变充电柱的电荷,使其充满正电荷,当充电柱和工件都充电完全时,滑动充电柱使其与接电头结合,让接电头上快速布满正电荷,进而接电头对于带正电荷的金属粒的排斥力会突变为一个较大值,而非缓慢增加,增加金属粒短距离的加速度。
进一步的,隔网包括网身,网身上设置下锥孔,下锥孔靠近接电头的一端大、背离接电头的一端小,下锥孔的小径端直径为金属粒平均直径的1.3~2倍,网身内部嵌入电荷板,电荷板连接电源。下锥孔使得金属粒在从电荷柱组件朝向工件运动时,是一个个的通过隔网,下锥孔小端只允许一粒金属粒通过,金属粒相互之间也存在排斥力,所以,按序通过的金属粒还存在一定的间距,金属粒也就不会挤作一团撞向毛刺,所有的金属粒都将与工件金属表面发生接触,尤其是毛刺位置也是一个个的金属粒撞击上来从而毛刺更容易被破坏去除。
进一步的,网身上还设置上锥孔,上锥孔靠近接电头的一端小、背离接电头的一端大,下锥孔位于接电头正下方,上锥孔环绕下锥孔。上锥孔下大上小,更好地收集起撞击工件后的金属粒,改变电性后的金属粒堆集在上锥孔内,在所有的金属粒都完成撞击后,隔网撤除自身电性,金属粒从上锥孔向上运动并吸附到接电头表面。
进一步的,表面处理装置还包括吸合组件,吸合组件设置在筒体内顶部,吸合组件驱动充电柱沿导向孔移动,吸合组件与控制台电连接。吸合组件受到控制而改变充电柱的位置,不需要手动去移动充电柱,并且接受控制台的统一的控制调配。
进一步的,吸合组件包括电磁铁、衔铁、复位弹簧,电磁铁固定在支架上,电磁铁与控制台电连接,充电柱包括杆身相连接的导电柱体和绝缘尾,导电柱体靠近接电头,绝缘尾上连接衔铁,绝缘尾尾部带有环状凸起,复位弹簧一端抵住环状凸起端面,一端抵住支架,复位弹簧将充电柱推挤而远离接电头,电磁铁吸合衔铁时,充电柱朝向接电头运动并抵住接电头。电磁铁通电吸合衔铁,才将充电柱抵住接电头,当装置断电时,复位弹簧推开充电柱,也就是说,悬空的接电头可以一直带有一定量的电荷,并且受到外壳的保护,接电头在外壳内部吸附住金属粒,防止转移装置时金属粒失去吸引力而散落出去。
进一步的,控制台内还设有换向电路、四控开关、吸合开关、主电开关、双控开关、触头线路和电荷柱线路,换向电路交叉连接电源的正负极端与触头线路和电荷柱线路的引线端,换向电路设置四控开关,四控开关双开双闭,触头线路连接至触头,电荷柱线路连接至导电柱体,触头线路和电荷柱线路分别接地并在接地末端设置双控开关,电磁铁连接到电源正负极上并在连接电路上设置吸合开关,电源正极或负极的起始位置设置主电开关,隔网连接到电荷柱线路上,隔网单独接地,隔网连接电荷柱线路的电路以及隔网的接地电路上分别设置开关。
触头、导电柱体、电磁铁、隔网分别从电源上获得电能,其中电磁铁需要流动的电流,而触头、导电柱体、隔网则是需要在其上充满电荷,隔网在释放撞击完成的金属粒使其聚集往电荷柱组件时需要撤除自身电荷,此时让其接地,在装置去毛刺完成后,所有部件均接地卸除电荷。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通过电荷作用给到金属粒撞击毛刺的动力,毛刺、起皮等缺陷在工件带电时具有更大的电荷密度,而自身薄而脆,受到金属粒撞击即会破碎并从工件表面脱落,完成去表面处理过程,金属粒分周期进行撞击,每周期,工件与电荷柱组件的电荷性质调换,而金属粒只与工件进行电荷交换,从而,金属粒撞击毛刺后不会吸附在工件表面影响后续金属粒的撞击,隔网在金属粒下降过程时可以对金属粒造成阻挡,只有金属粒获得足够电场势能后才能越过隔网而以高速撞向工件,隔网上在电荷柱组件下方设置朝下的锥孔,使得金属粒在通过隔网时是按序以一定的间距通过,防止金属粒聚团撞向工件毛刺;本申请不使用传统抛丸机机械抛射微粒的方式,而是通过电场加速的方式,对于毛刺等缺陷具有针对性。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的基础原理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控制台内电源与电磁铁、触头、主体、隔网的电路连接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运行原理示意图;
图5是图4中的视图A;
图6是图4中的视图B;
图中:1-外壳、11-筒体、12-橡胶环、13-支架、14-导向孔、2-电荷柱组件、21-充电柱、211-导电柱体、212-绝缘尾、22-接电头、3-隔网、31-网身、32-下锥孔、33-上锥孔、4-控制台、41-电源、5-金属粒、6-触头、7-吸合组件、71-电磁铁、72-衔铁、73-复位弹簧、81-换向电路、82-四控开关、83-吸合开关、84-主电开关、85-双控开关、86-触头线路、87-电荷柱线路、9-线缆、100-工件、101-毛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6,本发明提供技术方案:
一种自适应不同工件形状的压铸件表面处理装置,包括外壳1、电荷柱组件2、隔网3、控制台4、触头6和若干金属粒5,外壳1为筒形倒扣在待清理的工件上,外壳1内腔顶部设置电荷柱组件2,外壳1内腔中部设置隔网3,外壳1内腔侧壁上设置控制台4,触头6设置在外壳1敞口端面上,控制台4通过线缆9与电荷柱组件2、隔网3、触头6连接,外壳1内置入若干金属粒5;
控制台4内设置电源41,电源41正负极交替连接电荷柱组件2、隔网3、触头6,当隔网3带电时,其电性与同一时刻下电荷柱组件2的电性相同,电荷柱组件2与触头6所带电荷性质相反,电荷柱组件2表面、隔网3表面与金属粒5相接触的部分覆盖绝缘膜。
如图1所示,触头6抵触在待清理的工件上,当控制台4内给触头6通电时,工件带电,以首次通电时触头6连接正极,电荷柱组件2连接负极进行分析,工件带大量正电荷,电荷柱组件2带负电荷,金属粒5接触工件后带上正电荷,受到工件表面的排斥,而聚集往电荷柱组件2,电荷柱组件2表面与金属粒5接触的部分覆盖的绝缘膜阻隔金属粒5与电荷柱组件2表面交换电荷,从而保持自身正电荷,此时,切换电荷柱组件2、隔网3、触头6的电性,电荷柱组件2、隔网3连接电源41正极带正电,触头6连接电源41负极而改变工件电性使其带负电荷,金属粒5带有的正电荷受到电荷柱组件2的排斥而具有向工件表面运动的力,但是,电荷柱组件2和工件表面之间还隔有的隔网3上携带的正电荷则对于金属粒5的下移起到阻碍作用,金属粒5停留在电荷柱组件2和隔网3之间的一个位置上受到等额的排斥力,此时,提升电荷柱组件2的电荷量,增大电荷柱组件2对于金属粒5的排斥作用,直至金属粒5获得越过隔网3的力量,当金属粒5一旦越过隔网3,则受到隔网3与电荷柱组件2的双重排斥力而快速的运动往工件表面,金属粒5在从电荷柱组件2运动到隔网3过程中受到的阻力全部积累为电场势能,在越过隔网3后全部释放,可以快速加速从而以高速撞击到工件表面,工件的平滑表面或者设计表面具有较厚的壁面,可以抵抗金属粒5的撞击而不至损坏,而工件表面的毛刺、起皮等缺陷则是非设计结构,所以,薄而脆,受到撞击则很容易脱离工件表面,完成去毛刺过程,工件与触头6接触而带上电荷时,由于毛刺属于尖锐突出物,所以,毛刺上的电荷密度也会高于周围的工件表面,金属粒5会更“倾向”于撞击毛刺;隔网3的设置是为了给金属粒5脱离电荷柱组件2时积累一定的能量才向下朝向工件表面撞击,如果没有隔网3的存在,则电荷柱组件2和触头6刚刚改变电性时,电荷柱组件2和工件上电荷量改变与积累需要一定的时间,电荷柱组件2和工件上的电荷量越多,则金属粒5向工件表面运动所能获得的速度更大,但是,在电荷柱组件2和工件刚刚改变电性时金属粒5即脱离电荷柱组件2而朝向工件表面运动,具有的电场势能较小,所能获得的速度也就较小,金属粒5在工件表面的撞击力度不够,不足以破坏毛刺,使其脱离工件表面,隔网3的设置在金属粒5从电荷柱组件2上脱离并向下运动时造成阻挡,当金属粒5积累足够的电场势能后,以高速撞击到工件表面,保证去毛刺效果;
金属粒5撞击工件表面并与工件进行电荷交换,改变自身电荷性质,之后,从两旁受到隔网3的吸引而向上运动,朝向工件运动的金属粒以束状前进,而飘散开来的金属粒5则不存留在该路径上,在电荷柱组件2上的金属粒5全部离开并进行了一次撞击去毛刺周期后,隔网3撤除自身电性,金属粒5受到工件排斥和电荷柱组件2吸引又再次聚集往电荷柱组件2,由于金属粒5不能与电荷柱组件2表面交换电荷,所以,会全部吸附住等待下一次的电荷柱组件2和触头6的电性转变。
使用时,将装置整体移动到有毛刺的位置,外壳1扣于毛刺上。
外壳1包括筒体11和橡胶环12,筒体11一端敞开一端封闭,筒体11敞开端端面连接橡胶环12。如图2所示,橡胶环12自适应曲面工件的表面形状,形成封闭去毛刺的工作区域。
电荷柱组件2包括充电柱21和接电头22,筒体11内壁顶部设置支架13,支架13中央位置设置导向孔14,接电头22固定在支架13朝向隔网3的一侧,充电柱21滑动安装在导向孔14内,充电柱21与电源41电连接,充电柱21滑向隔网3方向时抵触在接电头22背面。如图2所示,充电柱21连接放置电源41的控制台4,电荷柱组件2分为两个部分是为了在电荷柱组件2充分更换电荷性质后,再允许金属粒5脱离接电头22表面,原理是,充电柱21进行电性改变时是与接电头22脱离的状态,例如,接电头22表面带大量负电荷而吸附住带正电荷的金属粒5,当电荷柱组件2进行电性转变时,电源41改变充电柱21的电荷,使其充满正电荷,当充电柱21和工件都充电完全时,滑动充电柱21使其与接电头22结合,让接电头22上快速布满正电荷,进而接电头22对于带正电荷的金属粒5的排斥力会突变为一个较大值,而非缓慢增加,增加金属粒5短距离的加速度。
隔网3包括网身31,网身31上设置下锥孔32,下锥孔32靠近接电头22的一端大、背离接电头22的一端小,下锥孔32的小径端直径为金属粒5平均直径的1.3~2倍,网身31内部嵌入电荷板,电荷板连接电源41。如图6所示,下锥孔32使得金属粒5在从电荷柱组件2朝向工件运动时,是一个个的通过隔网3,下锥孔32小端只允许一粒金属粒5通过,金属粒5相互之间也存在排斥力,所以,按序通过的金属粒5还存在一定的间距,金属粒5也就不会挤作一团撞向毛刺,所有的金属粒都将与工件金属表面发生接触,尤其是毛刺位置也是一个个的金属粒5撞击上来从而毛刺更容易被破坏去除。
网身31上还设置上锥孔33,上锥孔33靠近接电头22的一端小、背离接电头22的一端大,下锥孔32位于接电头22正下方,上锥孔33环绕下锥孔32。上锥孔33下大上小,更好地收集起撞击工件后的金属粒5,改变电性后的金属粒5堆集在上锥孔33内,在所有的金属粒5都完成撞击后,隔网3撤除自身电性,金属粒5从上锥孔33向上运动并吸附到接电头22表面。
表面处理装置还包括吸合组件7,吸合组件7设置在筒体11内顶部,吸合组件7驱动充电柱21沿导向孔14移动,吸合组件7与控制台4电连接。吸合组件7受到控制而改变充电柱21的位置,不需要手动去移动充电柱21,并且接受控制台4的统一的控制调配。
吸合组件7包括电磁铁71、衔铁72、复位弹簧73,电磁铁71固定在支架13上,电磁铁71与控制台4电连接,充电柱21包括杆身相连接的导电柱体211和绝缘尾212,导电柱体211靠近接电头22,绝缘尾212上连接衔铁72,绝缘尾212尾部带有环状凸起,复位弹簧73一端抵住环状凸起端面,一端抵住支架13,复位弹簧73将充电柱21推挤而远离接电头22,电磁铁71吸合衔铁72时,充电柱21朝向接电头22运动并抵住接电头22。如图4、5所示,电磁铁71通电吸合衔铁72,才将充电柱21抵住接电头22,当装置断电时,复位弹簧73推开充电柱21,也就是说,悬空的接电头22可以一直带有一定量的电荷,并且受到外壳1的保护,接电头22在外壳1内部吸附住金属粒5,防止转移装置时金属粒5失去吸引力而散落出去。
控制台4内还设有换向电路81、四控开关82、吸合开关83、主电开关84、双控开关85、触头线路86和电荷柱线路87,换向电路81交叉连接电源41的正负极端与触头线路86和电荷柱线路87的引线端,换向电路81设置四控开关82,四控开关82双开双闭,四控开关82具有四个开关对四条线路进行通断控制,四控开关82的其中两个开关作为一组,分别将电源41正极至触头6、电源41负极至导电柱体211连通,四控开关85的另外两个开关作为一组,分别将电源41正极至导电柱体211、电源41负极至触头6连通,两两一组的开关在同一时间一组闭合一组断开,即双开双闭;触头线路86连接至触头6,电荷柱线路87连接至导电柱体211,触头线路86和电荷柱线路87分别接地并在接地末端设置双控开关85,电磁铁71连接到电源41正负极上并在连接电路上设置吸合开关83,电源41正极或负极的起始位置设置主电开关84,隔网3连接到电荷柱线路87上,隔网3单独接地,隔网3连接电荷柱线路87的电路以及隔网3的接地电路上分别设置开关。
如图3所示,触头6、导电柱体211、电磁铁71、隔网3分别从电源41上获得电能,其中电磁铁71需要流动的电流,而触头6、导电柱体211、隔网3则是需要在其上充满电荷,隔网3在释放撞击完成的金属粒5使其聚集往电荷柱组件2时需要撤除自身电荷,此时让其接地,在装置去毛刺完成后,所有部件均接地卸除电荷。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自适应不同工件形状的压铸件表面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表面处理装置包括外壳(1)、电荷柱组件(2)、隔网(3)、控制台(4)、触头(6)和若干金属粒(5),所述外壳(1)为筒形倒扣在待清理的工件上,外壳(1)内腔顶部设置电荷柱组件(2),外壳(1)内腔中部设置隔网(3),外壳(1)内腔侧壁上设置控制台(4),所述触头(6)设置在外壳(1)敞口端面上,所述控制台(4)通过线缆(9)与电荷柱组件(2)、隔网(3)、触头(6)连接,外壳(1)内置入若干金属粒(5);
所述控制台(4)内设置电源(41),所述电源(41)正负极交替连接电荷柱组件(2)、隔网(3)、触头(6),当隔网(3)带电时,其电性与同一时刻下电荷柱组件(2)的电性相同,电荷柱组件(2)与触头(6)所带电荷性质相反,电荷柱组件(2)表面、隔网(3)表面与金属粒(5)相接触的部分覆盖绝缘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适应不同工件形状的压铸件表面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包括筒体(11)和橡胶环(12),所述筒体(11)一端敞开一端封闭,筒体(11)敞开端端面连接橡胶环(1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自适应不同工件形状的压铸件表面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荷柱组件(2)包括充电柱(21)和接电头(22),所述筒体(11)内壁顶部设置支架(13),所述支架(13)中央位置设置导向孔(14),所述接电头(22)固定在支架(13)朝向隔网(3)的一侧,所述充电柱(21)滑动安装在导向孔(14)内,所述充电柱(21)与电源(41)电连接,充电柱(21)滑向隔网(3)方向时抵触在接电头(22)背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自适应不同工件形状的压铸件表面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网(3)包括网身(31),所述网身(31)上设置下锥孔(32),所述下锥孔(32)靠近接电头(22)的一端大、背离接电头(22)的一端小,所述下锥孔(32)的小径端直径为金属粒(5)平均直径的1.3~2倍,网身(31)内部嵌入电荷板,电荷板连接电源(4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自适应不同工件形状的压铸件表面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网身(31)上还设置上锥孔(33),所述上锥孔(33)靠近接电头(22)的一端小、背离接电头(22)的一端大,所述下锥孔(32)位于接电头(22)正下方,所述上锥孔(33)环绕下锥孔(3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自适应不同工件形状的压铸件表面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表面处理装置还包括吸合组件(7),所述吸合组件(7)设置在筒体(11)内顶部,吸合组件(7)驱动充电柱(21)沿导向孔(14)移动,所述吸合组件(7)与控制台(4)电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自适应不同工件形状的压铸件表面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合组件(7)包括电磁铁(71)、衔铁(72)、复位弹簧(73),所述电磁铁(71)固定在支架(13)上,电磁铁(71)与控制台(4)电连接,所述充电柱(21)包括杆身相连接的导电柱体(211)和绝缘尾(212),所述导电柱体(211)靠近接电头(22),所述绝缘尾(212)上连接衔铁(72),所述绝缘尾(212)尾部带有环状凸起,所述复位弹簧(73)一端抵住环状凸起端面,一端抵住支架(13),所述复位弹簧(73)将充电柱(21)推挤而远离接电头(22),所述电磁铁(71)吸合衔铁(72)时,充电柱(21)朝向接电头(22)运动并抵住接电头(22)。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自适应不同工件形状的压铸件表面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台(4)内还设有换向电路(81)、四控开关(82)、吸合开关(83)、主电开关(84)、双控开关(85)、触头线路(86)和电荷柱线路(87),所述换向电路(81)交叉连接电源(41)的正负极端与触头线路(86)和电荷柱线路(87)的引线端,换向电路(81)设置四控开关(82),所述四控开关(82)双开双闭,所述触头线路(86)连接至触头(6),所述电荷柱线路(87)连接至导电柱体(211),所述触头线路(86)和电荷柱线路(87)分别接地并在接地末端设置双控开关(85),所述电磁铁(71)连接到电源(41)正负极上并在连接电路上设置吸合开关(83),所述电源(41)正极或负极的起始位置设置主电开关(84),所述隔网(3)连接到电荷柱线路(87)上,隔网(3)单独接地,隔网(3)连接电荷柱线路(87)的电路以及隔网(3)的接地电路上分别设置开关。
CN202110880143.6A 2021-08-02 2021-08-02 一种自适应不同工件形状的压铸件表面处理装置 Active CN11333423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880143.6A CN113334235B (zh) 2021-08-02 2021-08-02 一种自适应不同工件形状的压铸件表面处理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880143.6A CN113334235B (zh) 2021-08-02 2021-08-02 一种自适应不同工件形状的压铸件表面处理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34235A true CN113334235A (zh) 2021-09-03
CN113334235B CN113334235B (zh) 2021-11-05

Family

ID=774806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880143.6A Active CN113334235B (zh) 2021-08-02 2021-08-02 一种自适应不同工件形状的压铸件表面处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334235B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SU666059A1 (ru) * 1976-02-17 1979-06-05 Физико-техниче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 АН Белорусской ССР Способ магнитно-абразивной обработки изделий
JPH08244225A (ja) * 1995-03-10 1996-09-24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ヘッド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JP2001150243A (ja) * 1998-07-16 2001-06-05 Tokkyo Joho Service:Kk 歯車の耐久性を向上させる簡易型常温静電研磨システム
CN102873591A (zh) * 2012-09-11 2013-01-16 上海交通大学 基于换能装置的型腔表面处理加工装置
CN105522445A (zh) * 2015-12-04 2016-04-27 岭南师范学院 一种在线抛光微细工具的装置及方法
CN105729251A (zh) * 2016-02-02 2016-07-06 浙江工业大学 一种基于外加对称电场的铁电材料表面加工方法
CN109415839A (zh) * 2016-04-28 2019-03-01 德里莱特公司 通过自由固体的离子传输平滑和抛光金属的方法及执行该方法的固体
CN111390658A (zh) * 2020-04-30 2020-07-10 岭南师范学院 微流道电泳辅助微细超声加工装置及方法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SU666059A1 (ru) * 1976-02-17 1979-06-05 Физико-техниче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 АН Белорусской ССР Способ магнитно-абразивной обработки изделий
JPH08244225A (ja) * 1995-03-10 1996-09-24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ヘッド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JP2001150243A (ja) * 1998-07-16 2001-06-05 Tokkyo Joho Service:Kk 歯車の耐久性を向上させる簡易型常温静電研磨システム
CN102873591A (zh) * 2012-09-11 2013-01-16 上海交通大学 基于换能装置的型腔表面处理加工装置
CN105522445A (zh) * 2015-12-04 2016-04-27 岭南师范学院 一种在线抛光微细工具的装置及方法
CN105729251A (zh) * 2016-02-02 2016-07-06 浙江工业大学 一种基于外加对称电场的铁电材料表面加工方法
CN109415839A (zh) * 2016-04-28 2019-03-01 德里莱特公司 通过自由固体的离子传输平滑和抛光金属的方法及执行该方法的固体
CN111390658A (zh) * 2020-04-30 2020-07-10 岭南师范学院 微流道电泳辅助微细超声加工装置及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34235B (zh) 2021-11-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833783A (zh) 一种直流断路器的操动装置及其操动方法
CN104868295A (zh) 一种采用电磁分离的智能连接器及其使用方法
CN113334235B (zh) 一种自适应不同工件形状的压铸件表面处理装置
US11721505B2 (en) Accelerated motion relay
CN101800784A (zh) 降低摔坏几率的终端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终端
CN103985606A (zh) 一种消除合闸弹跳的触头结构及方法
CN202336389U (zh) 集尘板组件及带有该组件的静电空气净化器
CN114744507A (zh) 一种智能型装配式低压gcs开关柜
CN102610444A (zh) 一种基于双线圈结构的多参数可调的操动机构
CN106311463A (zh) 一种具有移动功能的除铁机
CN214378214U (zh) 一种脉冲式接触器
CN205550559U (zh) 一种电磁式除铁装置
CN108082126A (zh) 一种指纹解锁电动车系统
CN201708084U (zh) 双稳态感应微开关
CN109759234B (zh) 除尘器
RU182067U1 (ru) Электромагнитное реле
CN219419743U (zh) 一种自动断电的充电器
CN109300745A (zh) 一种计算机用自动断电装置
CN109013061B (zh) 一种利用电离法实现颗粒物静电收集的装置
CN111129823B (zh) 一种插座
CN205092194U (zh) 继电器
CN217902898U (zh) 一种便于更换的电容器
CN216487882U (zh) 新型直流接触器触头结构
KR102399679B1 (ko) 물의 전하 분리를 이용한 에너지 하베스팅 장치
CN216161641U (zh) 一种高压永磁真空断路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