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331994A - 人工晶状体 - Google Patents

人工晶状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331994A
CN113331994A CN202110860679.1A CN202110860679A CN113331994A CN 113331994 A CN113331994 A CN 113331994A CN 202110860679 A CN202110860679 A CN 202110860679A CN 113331994 A CN113331994 A CN 11333199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ocus
diffraction
vision
diffractive
shif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86067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331994B (zh
Inventor
郭谟强
吴宏流
陈齐欧
张劼
常兆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nimally Invasive Vision Medical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nimally Invasive Vision Medical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nimally Invasive Vision Medical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nimally Invasive Vision Medical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860679.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331994B/zh
Publication of CN1133319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319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3319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31994B/zh
Priority to PCT/CN2022/070079 priority patent/WO2023005152A1/zh
Priority to EP22847774.1A priority patent/EP4371528A1/en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2/00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i.e. artificial substitutes or replacements for parts of the body; Appliances for connecting them with the body;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 A61F2/02Prostheses implantable into the body
    • A61F2/14Eye parts, e.g. lenses, corneal implants; Implanting instrument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Artificial eyes
    • A61F2/16Intraocular lens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2/00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i.e. artificial substitutes or replacements for parts of the body; Appliances for connecting them with the body;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 A61F2/02Prostheses implantable into the body
    • A61F2/14Eye parts, e.g. lenses, corneal implants; Implanting instrument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Artificial eyes
    • A61F2/16Intraocular lenses
    • A61F2/1613Intraocular lenses having special lens configurations, e.g. multipart lenses; having particular optical properties, e.g. pseudo-accommodative lenses, lenses having aberration corrections, diffractive lenses, lenses for variably absorbing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lenses having variable focus
    • A61F2/1616Pseudo-accommodative, e.g. multifocal or enabling monovision
    • A61F2/1618Multifocal lens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2/00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i.e. artificial substitutes or replacements for parts of the body; Appliances for connecting them with the body;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 A61F2/02Prostheses implantable into the body
    • A61F2/14Eye parts, e.g. lenses, corneal implants; Implanting instrument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Artificial eyes
    • A61F2/16Intraocular lenses
    • A61F2/1613Intraocular lenses having special lens configurations, e.g. multipart lenses; having particular optical properties, e.g. pseudo-accommodative lenses, lenses having aberration corrections, diffractive lenses, lenses for variably absorbing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lenses having variable focus
    • A61F2/1654Diffractive lense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Ophthalmology & Optometry (AREA)
  • Cardiology (AREA)
  • Oral & Maxillofacial Surgery (AREA)
  • Transplantation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Prosthe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人工晶状体。人工晶状体,包括:镜片主体,镜片主体的至少一侧表面设有确焦衍射区和移焦衍射区;确焦衍射区包括至少两种高度不同的确焦衍射结构,不同高度的确焦衍射结构之间交替排布,从而为人工晶状体提供分别对应远距视力、中距视力及近距视力的焦点;移焦衍射区包括与确焦衍射结构对应的移焦衍射结构;至少一种移焦衍射结构与所对应的确焦衍射结构的高度比值为1.1~1.3或0.80~0.95,移焦衍射结构为人工晶状体提供偏移焦点,偏移焦点位于远距视力与中距视力所对应的焦点之间及/或位于中距视力与近距视力所对应的焦点之间。上述人工晶状体可提供患者在不同视距之间切换过程中的视力平缓过渡。

Description

人工晶状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人工晶状体。
背景技术
人眼自然晶状体本是清澈透明,且能自主改变焦距的一种自适应性镜片。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或不良的用眼习惯,自然晶状体容易变得浑浊,从而极大降低了人眼的视力,甚至失明。而随着超声乳化设备的发展,业内逐渐掌握微切口人工晶状体置换术,将软性人工晶状体替换已浑浊的自然晶状体,从而改善人眼视力,甚至能够实现白内障复明。
进一步地,随着屈光性人工晶状体手术时代的到来,单焦点人工晶状体已经很难满足患者在术后想要全视距良好视力的要求。而为实现患者在术后想要实现脱镜的愿望,多焦点人工晶状体孕育而生。
但对于传统的多焦点人工晶状体而言,虽然其能为患者提供远、中、近三段视距上的清晰视力,但在相应视距上的景深较浅,即当患者的视距在远距与中距之间或中距与近距之间切换时,视力会发生明显突降,从而极大地降低了患者的术后体验。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如何改善切换视距的过程中视力发生突降的问题,提供一种人工晶状体。
一种人工晶状体,包括:
镜片主体,所述镜片主体的至少一侧表面设有确焦衍射区和移焦衍射区;
所述确焦衍射区包括至少两种高度不同的确焦衍射结构,不同高度的所述确焦衍射结构之间交替排布,从而为所述人工晶状体提供分别对应远距视力、中距视力及近距视力的焦点;
所述移焦衍射区包括与所述确焦衍射结构对应的移焦衍射结构;
至少一种所述移焦衍射结构与所对应的所述确焦衍射结构的高度比值为1.1~1.3或0.80~0.95,所述移焦衍射结构为所述人工晶状体提供偏移焦点,所述偏移焦点位于所述远距视力与所述中距视力所对应的焦点之间及/或位于所述中距视力与所述近距视力所对应的焦点之间。
上述人工晶状体,通过设置至少两种高度不同的确焦衍射结构并使其交替排布,从而为人工晶状体提供分别对应预期的远距视力、中距视力及近距视力的焦点,即至少能够提供三焦点结构,从而使患者能够在对应的三处预期视距下均拥有良好视力。而进一步通过设置与确焦衍射结构对应的移焦衍射结构,使移焦衍射结构与所对应的确焦衍射结构的高度比值控制在1.1~1.3或0.80~0.95之间,使得移焦衍射结构能够为人工晶状体提供偏移焦点,使偏移焦点位于所述远距视力与所述中距视力所对应的焦点之间,及/或位于所述中距视力与所述近距视力所对应的焦点之间,从而使原本集中于对应预期视距处的光能向预期方向发生弥散,以填补远视距与中视距之间的光能缺失,及/或填补中视距与近视距之间的光能缺失。通过上述设计,能够使患者的视距在远距与中距之间及/或在中距与近距之间切换的过程中,视力不易发生明显突降,从而可提供患者在不同视距之间切换过程中的视力平缓过渡,提升患者在预期的远、中、近视距之间的视力均衡性,进而有利于提升患者的术后体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一种所述确焦衍射结构提供对应远距视力的远视焦点及/或对应中距视力的中视焦点,且一种所述移焦衍射结构与该提供远视焦点及/或中视焦点的所述确焦衍射结构的高度比值为1.1~1.3。上述设计能够使移焦衍射结构所产生的偏移焦点位于对应远距视力与中距视力所对应的焦点之间,及/或使偏移焦点位于对应中距视力与近距视力所对应的焦点之间,使原本集中于远视焦点附近的部分光能往中视焦点方向有效弥散,及/或使中视焦点附近的光能往近视焦点方向有效弥散,从而有利于使患者在从远视距往中视距切换,或者从中视距往近视距切换的过程中不易发生明显的视力突降,使患者在切换视距的过程中依然能够看到清晰景象。低于范围下限时,光能弥散程度不明显,难以改善视力突降的问题;而高于范围上限时,则又易导致焦点偏移过大,导致预期焦点与偏移焦点之间依然容易出现光能分布不足的情况,从而依然容易存在视力突降的问题。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一种所述确焦衍射结构提供对应中距视力的中视焦点及/或对应近距视力的近视焦点,且一种所述移焦衍射结构与该提供中视焦点及/或近视焦点的所述确焦衍射结构的高度比值为0.80~0.95。上述设计能够使移焦衍射结构所产生的偏移焦点位于对应远距视力与中距视力所对应的焦点之间,及/或使偏移焦点位于对应中距视力与近距视力所对应的焦点之间,使原本集中于近视焦点附近的部分光能弥散往中视焦点方向弥散,及/或使中视焦点附近的光能往近视焦点方向弥散,从而有利于使患者在从近视距往中视距切换,或者从中视距往远视距切换时不易发生明显的视力突降,使患者在切换视距的过程中依然能够看到清晰景象。低于范围下限时,容易导致焦点偏移过大,导致预期焦点与偏移焦点之间依然容易出现光能分布不足的情况,从而依然容易存在视力突降的问题;而高于范围上限时,则光能弥散程度不明显,难以改善视力突降的问题。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两种高度不同的确焦衍射结构包括第一确焦衍射结构和第二确焦衍射结构,所述第一确焦衍射结构的第一衍射级提供远距视力的远视焦点,第三衍射级提供近距视力的近视焦点,同时第一确焦衍射结构的第二衍射级配合所述第二确焦衍射结构的第一衍射级提供中距视力的中视焦点,所述至少一种移焦衍射结构包括第一移焦衍射结构和第二移焦衍射结构;
所述第一移焦衍射结构对应所述第一确焦衍射结构,且所述第一移焦衍射结构与所述第一确焦衍射结构的高度比值为1.1~1.3;
所述第二移焦衍射结构对应所述第二确焦衍射结构,且所述第二移焦衍射结构与所述第二确焦衍射结构的高度比值为1.1~1.3。上述设计能够使移焦衍射结构所产生的偏移焦点位于对应远距视力与中距视力所对应的焦点之间,以及位于中距视力与近距视力所对应的焦点之间,使原本集中于预期的远视焦点、中视焦点附近的光能能够部分弥散于三者之间的空间中,从而有利于提升当患者视距从预期的远视距切换至中视距以及中视距切换至近视距的过程中的视力。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移焦衍射结构的第二衍射级与第二移焦衍射结构的第一衍射级的焦点重合。该设计将有利于提升偏移焦点处的光能分布强度,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患者在从中视距切换至近视距的过程中所看到的景物的清晰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一种移焦衍射结构还包括第三移焦衍射结构,所述第三移焦衍射结构与所述第一确焦衍射结构或所述第二确焦衍射结构的高度比值为0.80~0.95。该设计将有利于进一步平衡光能在预期视距之间的分布,不仅使患者能够在从远视距切换至中视距以及从中视距切换至近视距的过程中拥有良好的视力,还能在从近视距切换至中视距、从中视距切换至远视距的过程中依然拥有良好的视力,配合前述设计,患者在最大预期视距与最小预期视距之间的视距空间中更不易发生视力突降的现象。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移焦衍射区包括至少两种高度不同的移焦衍射结构,不同高度的移焦衍射结构之间依次交替排布。该设计将有利于提升偏移焦点处的光能集中程度,有利于进一步降低患者在切换视距过程中对视力突降的敏感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确焦衍射结构和所述移焦衍射结构均关于所述镜片主体的光轴旋转对称,所述确焦衍射结构至所述光轴的最短距离为ri,同一所述确焦衍射结构至所述光轴的最大距离为rj,此时同一所述确焦衍射结构的面积为π(rj2-ri2),各所述确焦衍射结构的面积之和为所述确焦衍射区的面积;
所述移焦衍射结构至所述光轴的最短距离为rk,同一所述移焦衍射结构至所述光轴的最大距离为rl,此时同一所述移焦衍射结构的面积为π(rl2-rk2),各所述移焦衍射结构的面积之和为所述移焦衍射区的面积;
所述移焦衍射区与所述确焦衍射区的面积比值为0.21~0.33。该设计将能够合理控制移焦衍射结构与确焦衍射结构在透光光能占据上的配比,使预期视距附近的光能依然能够占据较大比例,即患者的视距处于该预期视距处时能够始终拥有较佳的视力程度,同时在此基础上兼顾在对应预期远、中、近视距之间的空间的光能弥散程度,从而进一步增加当患者的视距位于预期视距之间时的视觉清晰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人工晶状体包括如下方案:
所述确焦衍射区位于所述移焦衍射区的外围,所述确焦衍射区的内环与所述移焦衍射区的外环相接,且所述移焦衍射区包括过所述光轴的所述移焦衍射结构,所述移焦衍射区的外环半径小于或等于1.5mm,所述确焦衍射区的外环半径小于或等于3mm;或者
所述移焦衍射区位于所述确焦衍射区的外围,所述移焦衍射区的内环与所述确焦衍射区的外环相接,且所述确焦衍射区包括过所述光轴的所述确焦衍射结构,所述确焦衍射区的外环半径大于或等于2.5mm,所述移焦衍射区的外环半径小于或等于3mm。上述两种方案的设计均能合理控制预期视距处的光能与弥散光能之间的配比关系,将能够合理控制移焦衍射结构与确焦衍射结构在透光光能占据上的配比,使患者的视距处于预期视距处时能够始终拥有较佳的视力程度,在此基础上同时兼顾患者的视距位于预期视距之间时的视觉清晰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镜片主体的度数为-10D~+36D,所述确焦衍射结构对近距视力的附加光焦度为+3.00D~+4.34D,所述确焦衍射结构对中距视力的附加光焦度为+1.50D~+2.17D。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不同高度的所述确焦衍射结构的第一衍射级对应的焦距之间存在整数倍关系。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人工晶状体的正视图;
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人工晶状体的侧视图;
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人工晶状体过光轴的剖面图;
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人工晶状体的确焦衍射结构和移焦衍射结构的部分排布示意图;
图5为图4实施例提供的人工晶状体的三焦点与偏移焦点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人工晶状体的三焦点与偏移焦点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人工晶状体的确焦衍射结构和移焦衍射结构的部分排布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人工晶状体在导入眼模型后于不同瞳孔尺寸下的调制传递函数随空间频率变化的曲线图;
图9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人工晶状体在导入眼模型后在不同光焦度下所测出的针对50lp/mm的调制传递函数;
图10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人工晶状体导入眼模型后针对不同物距下的视力表检测图。
10、人工晶状体;110、镜片主体;1102、光轴;112、确焦衍射区;1120、确焦衍射结构;112a、第一台阶面;112b、第一衍射面;1121、第一确焦衍射结构;1122、第二确焦衍射结构; 114、移焦衍射区;1140、移焦衍射结构;114a、第二台阶面;114b、第二衍射面;1141、第一移焦衍射结构;1142、第二移焦衍射结构;120、支撑襻。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随着年龄的增长或不良的用眼习惯,人眼晶状体容易变得浑浊而导致视力的下降甚至丧失。而随着置换晶状体技术的发展,通过手术将多焦点人工晶状体置入原人眼晶状体内以改善视力的技术得以实现。但对于传统的多焦点人工晶状体而言,虽然其能为患者提供远、中、近三段视距上的清晰视力,但在相应视距上的景深较浅,此时当患者的视距在远距与中距之间或中距与近距之间切换时,视力会发生明显突降,从而极大地降低了患者的术后体验。为此,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人工晶状体以改善切换视距的过程中视力发生突降的问题。
参考图1和图2,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人工晶状体10,人工晶状体10包括镜片主体110,镜片主体110的至少一侧表面设有确焦衍射区112和移焦衍射区114。其中,确焦衍射区112包括至少两种高度不同的确焦衍射结构1120,具有相同高度的衍射结构属于同一种类结构,不同种类的确焦衍射结构1120之间交替排布,从而为人工晶状体10提供分别对应远距视力、中距视力及近距视力的焦点。不同高度的确焦衍射结构1120通过交替排布的设计,将有利于不同高度的确焦衍射结构1120之间的部分衍射级重合,从而能够加强预期视距所对应的焦点处的光能,进而获得预期的多焦点镜片。即,通过至少两种不同高度的确焦衍射结构1120之间的交替排布,将有助于患者获得预期视距下的清晰景象。但应注意的是,确焦衍射区112可以是镜片主体110表面上的连续区域;或者也可以分为若干子区域以与移焦衍射区114穿插排布,但同一子区域中应包含至少两种不同高度的确焦衍射结构1120,且处于同一子区域中不同高度的确焦衍射结构1120之间应以规则次序交替排布。另外,由于制成工艺的精度限制,理论上具有同种高度的衍射结构在实际制程中难以避免会存在细微高度差异,但当两个衍射结构的实际高度与理论高度的比值在0.99~1.01之间时,也可视这两个衍射结构具有同一种高度的设计。
对于拥有某一高度的确焦衍射结构而言,拥有设计波长的入射光线在经过该确焦衍射结构及后续镜片主体110的相应结构后将由于相干加强的关系而形成多个衍射级,其中形成对应第一衍射级焦点的入射光线的最大光程差为1倍设计波长,形成对应第二衍射级焦点的入射光线的最大光程差为2倍设计波长,形成对应第三衍射级焦点的入射光线的最大光程差为3倍设计波长,以此类推。另外,拥有同一高度的各确焦衍射结构的第一衍射级焦点相互重合,拥有同一高度的各确焦衍射结构的第二衍射级焦点相互重合,同样以此类推。
进一步地,移焦衍射区114包括与确焦衍射结构1120对应的移焦衍射结构1140,且至少一种移焦衍射结构1140与所对应的确焦衍射结构1120的高度比值为1.1~1.3或0.80~0.95,移焦衍射结构1140为人工晶状体10提供偏移焦点,偏移焦点位于远距视力与中距视力所对应的焦点之间及/或位于中距视力与近距视力所对应的焦点之间。通俗来讲,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只设计一种高度的移焦衍射结构1140,或者也可以设计两种以上的不同高度的移焦衍射结构1140,但每一种高度的移焦衍射结构1140均与一种高度的确焦衍射结构1120对应,存在对应关系的移焦衍射结构1140与确焦衍射结构1120之间存在上述其中一种高度比值关系。举例而言,在一个实施例中,对于给定的一种高度的确焦衍射结构1120,其可以与两种高度的移焦衍射结构1140形成对应,其中一种高度的移焦衍射结构1140与该确焦衍射结构1120的高度比值在1.1~1.3之间,另一种高度的移焦衍射结构1140与该确焦衍射结构1120的高度比值则在0.80~0.95之间。且相应地,一些实施例中的移焦衍射区114也可划分为若干间隔排布的子区域,每个子区域中至少拥有一个移焦衍射结构1140。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移焦衍射结构1140与所对应的确焦衍射结构1120的高度比值可以为1.13、1.15、1.18、1.2、1.26或1.28;或者也可以为0.82、0.85、0.88、0.91或0.93。
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具有上述设计的人工晶状体10,通过设置至少两种高度不同的确焦衍射结构1120并使其交替排布,从而为人工晶状体10提供分别对应预期的远距视力、中距视力及近距视力的预期焦点,其至少能够提供三焦点,或者也可以是四焦点甚至更多焦点,从而使患者能够在对应的至少三处预期视距下均拥有良好视力。而进一步通过设置与确焦衍射结构1120对应的移焦衍射结构1140,使移焦衍射结构1140与所对应的确焦衍射结构1120的高度比值控制在1.1~1.3或0.80~0.95之间,使得移焦衍射结构1140能够为人工晶状体10提供偏移焦点,使偏移焦点位于远距视力与中距视力所对应的焦点之间,及/或位于中距视力与近距视力所对应的焦点之间,从而使原本集中于对应预期视距处的光能向预期方向发生弥散,以填补远视距与中视距之间的光能缺失,及/或填补中视距与近视距之间的光能缺失。通过上述设计,能够使患者的视距在远距与中距之间及/或在中距与近距之间切换的过程中,视力不易发生明显突降,从而可提供患者在不同视距之间切换过程中的视力平缓过渡,提升患者在预期的远、中、近视距之间的视力均衡性,进而有利于提升患者的术后体验。
应注意的是,对于自身能够提供分别对应远距视力的远视焦点、中距视力的中视焦点以及近距视力的近视焦点的确焦衍射结构1120而言,当通过设置与其对应的移焦衍射结构1140,并使该移焦衍射结构1140与该确焦衍射结构1120的高度比值为1.1~1.3,则移焦衍射结构1140能够提供位于中视焦点与远视焦点之间的偏移焦点,以及提供位于近视焦点与中视焦点之间的偏移焦点。若使该移焦衍射结构1140与该确焦衍射结构1120的高度比值为0.80~0.95,则该移焦衍射结构1140同样能够提供位于中视焦点与远视焦点之间以及位于近视焦点与中视焦点之间的偏移焦点。但当一确焦衍射结构1120仅提供中视焦点,同时存在与其对应的移焦衍射结构1140,且该移焦衍射结构1140与该确焦衍射结构1120的高度比值为1.1~1.3,则该移焦衍射结构1140仅能提供位于近视焦点与中视焦点之间的偏移焦点;当该移焦衍射结构1140与该确焦衍射结构1120的高度比值为0.80~0.95时,则该移焦衍射结构1140仅能提供位于中视焦点与远视焦点之间的偏移焦点。
人工晶状体10在结构上可视为在镜片主体110一侧表面上设置若干确焦衍射结构1120和移焦衍射结构1140的设计,该侧表面可作为虚拟的参考面。在一些实施例中,确焦衍射结构1120的数量可以为14~17个;移焦衍射结构1140的数量可以为4~6个。在一些实施例中,一确焦衍射区112中存在不同高度的确焦衍射结构1120之间交替排布,同时部分相同高度的确焦衍射结构1120之间也可相邻排布;对于移焦衍射区114而言,当存在不同高度的移焦衍射结构1140时,部分不同高度的移焦衍射结构1140交替排布,同时部分相同高度的移焦衍射结构1140之间也可相邻排布。
在一些实施例中,对于镜片主体110的结构而言,镜片主体110沿自身光轴1102的相背两侧表面可以为凸-凸、凸-平、平-凸等面型配置,从而其自身能够为人工晶状体10提供光焦度,例如提供-10D~+36D的度数。而各确焦衍射结构1120针对近距视力所提供的附加光焦度为+3.00D~+4.34D,针对中距视力的附加光焦度为+1.50D~+2.17D。另外,对于确焦衍射结构1120和移焦衍射结构1140的结构而言,两者在理想的工艺制程下应关于镜片主体110的光轴1102旋转对称,且镜片主体110的表面可以为非球面。
参考图3和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移焦衍射区114过光轴1102时,移焦衍射区114将包括过光轴1102的移焦衍射结构1140以及与光轴1102间隔的移焦衍射结构1140。其中,与光轴1102间隔的移焦衍射结构1140具有朝向光轴1102的第二台阶面114a以及背离光轴1102的第二衍射面114b,移焦衍射结构1140的第二台阶面114a的一端与自身结构的第二衍射面114b相接,另一端与相邻衍射结构(如相邻确焦衍射结构1120或移焦衍射结构1140)的衍射面相接,面与面的相接处存在面型突变。一般地,第二台阶面114a平行于光轴1102,与光轴1102间隔的确焦衍射结构1120的高度即为第二台阶面114a的高度;第二衍射面114b为弧面,第二衍射面114b用于偏折入射光以获得预期焦距。而在另一方面,过光轴1102的确焦衍射结构1120仅具有第二衍射面114b,该确焦衍射结构1120的高度则为其第二衍射面114b于平行光轴1102的方向上的最高点至设有该确焦衍射结构1120的镜片主体110表面的差值(参考图4中的高度h4)。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当确焦衍射区112过光轴1102时,确焦衍射区112将包括过光轴1102的确焦衍射结构1120以及与光轴1102间隔的确焦衍射结构1120。其中,与光轴1102间隔的确焦衍射结构1120具有朝向光轴1102的第一台阶面112a以及背离光轴1102的第一衍射面112b,确焦衍射结构1120的第一台阶面112a的一端与自身结构的第一衍射面112b相接,另一端与相邻衍射结构(如相邻确焦衍射结构1120或移焦衍射结构1140)的衍射面相接,面与面的相接处存在面型突变。一般地,第一台阶面112a平行于光轴1102,与光轴1102间隔的确焦衍射结构1120的高度即为第一台阶面112a的高度;第一衍射面112b为弧面,第一衍射面112b用于偏折入射光以获得预期焦距。而在另一方面,过光轴1102的确焦衍射结构1120仅具有第一衍射面112b,该确焦衍射结构1120的高度则为其第一衍射面112b于平行光轴1102的方向上的最高点至设有该确焦衍射结构1120的镜片主体110表面的差值。
进一步地,首先应说明的是,远视距的预期景深范围内的光线在经人工晶状体10调节后将会聚于远视焦点,该远视焦点的位置取决于远视距预期景深范围内的光线在人工晶状体10像方形成的最大光能的位置,中视焦点和近视焦点的位置同理。
参考图4和图5,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使偏移焦点分布于远视焦点与中视焦点及/或中视焦点与近视焦点之间的方案。具体地,一种确焦衍射结构1120提供对应远距视力的远视焦点及/或对应中距视力的中视焦点,且一种移焦衍射结构1140与该提供远视焦点及/或中视焦点的确焦衍射结构1120的高度比值为1.1~1.3,该高度比值具体可以为1.13、1.15、1.18、1.2、1.26或1.28。上述设计能够使移焦衍射结构1140所产生的偏移焦点位于对应远距视力与中距视力所对应的焦点之间,及/或使偏移焦点位于对应中距视力与近距视力所对应的焦点之间,使原本集中于远视焦点附近的部分光能往中视焦点方向有效弥散,及/或使中视焦点附近的光能往近视焦点方向有效弥散,从而有利于使患者在从远视距往中视距切换,或者从中视距往近视距切换的过程中不易发生明显的视力突降,使患者在切换视距的过程中依然能够看到清晰景象。低于范围下限时,光能弥散程度不明显,难以改善视力突降的问题;而高于范围上限时,则又易导致焦点偏移过大,导致预期焦点与偏移焦点之间依然容易出现光能分布不足的情况,从而依然容易存在视力突降的问题。
结合参考图3、图4和图5,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确焦衍射区112设有高度不同的第一确焦衍射结构1121和第二确焦衍射结构1122,第一确焦衍射结构1121的第一衍射级提供对应远距视力的远视焦点,第三衍射级提供对应近距视力的近视焦点,同时第一确焦衍射结构1121的第二衍射级配合第二确焦衍射结构1122的第一衍射级提供中距视力的中视焦点。相应地,移焦衍射区114设有第一移焦衍射结构1141和第二移焦衍射结构1142,第一移焦衍射结构1141对应第一确焦衍射结构1121,且第一移焦衍射结构1141与第一确焦衍射结构1121的高度比值为1.1~1.3,即图4中的h3/h1的范围在1.1~1.3内;第二移焦衍射结构1142对应第二确焦衍射结构1122,且第二移焦衍射结构1142与第二确焦衍射结构1122的高度比值为1.1~1.3,即图4中的h4/h2的范围在1.1~1.3内。如图5的焦点分布所示,在该实施例中,上述设计能够使移焦衍射结构1140所产生的偏移焦点位于对应远距视力与中距视力所对应的焦点之间(如图5中偏移焦点A位于远视焦点与中视焦点之间,但整体靠近远视焦点),以及位于中距视力与近距视力所对应的焦点之间(如图5中偏移焦点B、C位于中视焦点与近视焦点之间,但整体靠近中视焦点),使原本集中于预期的远视焦点、中视焦点附近的光能能够部分弥散于三者之间的空间中,从而有利于提升当患者视距从预期的远视距切换至中视距以及中视距切换至近视距的过程中的视力,避免视力突降的现象发生。
对于上述实施例而言,每一第一确焦衍射结构1121通过配合镜片主体110的对应结构,能够使拥有设计波长的入射光线形成相位差并相干加强以形成多个衍射级,如第一衍射级、第二衍射级、第三衍射级等。各第一确焦衍射结构1121的第一衍射级焦点相互重合以形成远视焦点,各第一确焦衍射结构1121的第二衍射级焦点相互重合以形成中视焦点,各第一确焦衍射结构1121的第三衍射级焦点相互重合以形成近视焦点。而第二确焦衍射结构1122的第一衍射级焦点与上述各第一确焦衍射结构1121的第二衍射级焦点重合以共同形成中视焦点。
但应另外注意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确焦衍射结构1122的第一衍射级也可与第一确焦衍射结构1121的第三衍射级共同配合以提供近距视力的近视焦点,或者第二确焦衍射结构1122的第一衍射级与第一确焦衍射结构1121的第一衍射级共同配合以提供远距视力的远视焦点。特别地,也可同时使第二确焦衍射结构1122的第一衍射级与第一确焦衍射结构1121的第一衍射级共同配合以提供远视焦点,使第二衍射级与第一确焦衍射结构1121的第二衍射级配合以提供中视焦点,使第三衍射级与第一确焦衍射结构1121的第三衍射级配合以提供近视焦点。
进一步地,在前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移焦衍射区114中还可以设有第三移焦衍射结构1140(图未示),第三移焦衍射结构1140与第一确焦衍射结构1121或第二确焦衍射结构1122的高度比值为0.80~0.95。通过配合前述实施例的设计,该设计将有利于进一步平衡光能在预期三焦点之间的分布,不仅使患者能够在从远视距切换至中视距以及从中视距切换至近视距的过程中拥有良好的视力,还能在从近视距切换至中视距、从中视距切换至远视距的过程中依然拥有良好的视力,配合前述设计,患者在最大预期视距与最小预期视距之间的视距空间中更不易发生视力突降的现象。
参考图6,具体地,当第三移焦衍射结构1140与前述第一确焦衍射结构1121对应时,则能够使原本位于中视焦点和近视焦点处的部分光能分别向远视焦点和中视焦点弥散(如图6中的偏移焦点E位于中视焦点与远视焦点之间,但整体靠近中视焦点;以及偏移焦点D位于近视焦点与中视焦点之间,但整体靠近近视焦点),使患者从近距切换为远距的全程过程中不易出现视力突降的现象。相应地,当第三移焦衍射结构1140与前述第二确焦衍射结构1122对应时,则能够使原本位于中视焦点处的部分光能向远视焦点弥散,使患者从中视距切换为远视距的过程中不易出现视力突降的现象。
在一些实施例中,移焦衍射区114包括至少两种高度不同的移焦衍射结构1140,不同高度的移焦衍射结构1140之间依次交替排布。该设计将有利于提升偏移焦点处的光能集中程度,有利于进一步降低患者在切换视距过程中对视力突降的敏感度。
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移焦衍射结构1141的第二衍射级与第二移焦衍射结构1142的第一衍射级所对应的焦点重合,该设计将有利于提升偏移焦点处的光能分布强度,此时可进一步提升患者在从中视距切换至近视距的过程中所看到的景物的清晰度,进一步避免在此切换过程中出现视力突降的现象。
另一方面,除了通过控制移焦衍射结构1140与确焦衍射结构1120的高度比值以降低切换视距的过程中出现视力突降的现象外,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结合控制确焦衍射区112与移焦衍射区114的面积占比,以使患者能够保持对于原预期视距范围内的景物的良好视力,即至少在确保患者能够获得预期远、中、近视距范围内的清晰景象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控制其他视距区域的景物清晰度。
对于移焦衍射区114和确焦衍射区112的面积而言,可参考图7,具体地,确焦衍射结构1120和移焦衍射结构1140均关于镜片主体110的光轴1102旋转对称,确焦衍射结构1120至光轴1102的最短距离定义为ri,同一确焦衍射结构1120至光轴1102的最大距离定义为rj,此时同一确焦衍射结构1120的面积为π(rj2-ri2),各确焦衍射结构1120的面积之和为确焦衍射区112的面积;移焦衍射结构1140至光轴1102的最短距离定义为rk,同一移焦衍射结构1140至光轴1102的最大距离定义为rl,此时同一移焦衍射结构1140的面积为π(rl2-rk2),各移焦衍射结构1140的面积之和为移焦衍射区114的面积。特别地,对于过光轴1102的衍射结构而言(以图7中的移焦衍射结构1140为例),其至光轴1102的最短距离为0,因此该结构的面积可简化为π*rl2。进一步地,移焦衍射区114与确焦衍射区112的面积比值为0.21~0.33。移焦衍射区114与确焦衍射区112的面积比值具体可以为0.23、0.25、0.27、0.29或0.31。该设计将能够合理控制移焦衍射结构1140与确焦衍射结构1120在透光光能占据上的配比,使预期视距附近的光能依然能够占据较大比例,即患者的视距处于该预期视距处时能够始终拥有较佳的视力程度,同时在此基础上兼顾在对应预期远、中、近视距之间的空间的光能弥散程度,从而进一步增加当患者的视距位于预期视距之间时的视觉清晰度。当低于关系式下限时,移焦衍射区114的面积占比过低,预期视距所对应的光能在预期焦点之间的弥散不显著,视力突降的情况难以得到改善;而当高于关系式上限时,移焦衍射区114的面积占比过大,原预期视距所对应的光能弥散过多,反而导致原本理想的预期视距下的视力下降显著。
可参考图4,在一个实施例中,确焦衍射区112位于移焦衍射区114的外围,两者各自均为单一连续区域并相接,其中定义r1为移焦衍射区114的最大外环半径,定义r2为确焦衍射区112的最大外环半径,此时两者满足关系0.21≤r12/(r22-r12)≤0.33。
在一个实施例中,确焦衍射区112位于移焦衍射区114的外围,确焦衍射区112的内环与移焦衍射区114的外环相接,且移焦衍射区114包括过光轴1102的移焦衍射结构1140,移焦衍射区114的外环半径小于或等于1.5mm,确焦衍射区112的外环半径小于或等于3mm。通过配合该半径设计以及前述面积比值关系,确焦衍射区112能够获得不少于75%的透射光能,而移焦衍射区114获得25%以下的透射光能,从而可确保预期的远、中、近视距范围内的视觉清晰度。
上述实施例主要以确焦衍射区112位于移焦衍射区114外围的情况,但实际上,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移焦衍射区114也可设置于确焦衍射区112的外围。移焦衍射区114的内环与确焦衍射区112的外环相接,且确焦衍射区112包括过光轴1102的确焦衍射结构1120,确焦衍射区112的外环半径大于或等于2.5mm,移焦衍射区114的外环半径小于或等于3mm。
上述两种具体方案的设计均能合理控制预期视距处的光能与弥散光能之间的配比关系,将能够合理控制移焦衍射结构1140与确焦衍射结构1120在透光光能占据上的配比,使患者的视距处于预期视距处时能够始终拥有较佳的视力程度,在此基础上同时兼顾患者的视距位于预期视距之间时的视觉清晰度。
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人工晶状体10所带球差介于0.15μm-0.2μm之间,不仅可矫正人眼自带球差,并预留一定的全眼球差,以增大焦深,加强视程的连续性,使得焦点与焦点之间的位置同样具有良好的视觉质量,并减小眩光。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人工晶状体10可用于置换人眼中的部分自然晶状体,因此可参考图1和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人工晶状体10包括一对支撑襻120,支撑襻120连接镜片主体110,以将镜片主体110固定于人眼囊袋中,确保镜片主体110在人眼内不会发生偏转和移动。支撑襻120与镜片主体110可以是一体成型设计。
对于本申请的实施例而言,镜片主体110的两侧表面中的任一者可以为非球面或球面,镜片主体110主要用于根据人眼球差大小矫正人眼自带球差。非球面面型表达式如下:
Figure 479210DEST_PATH_IMAGE001
其中,Z(r)为非球面面型函数,r为径向坐标(在光轴上距镜片中心点的距离),R为基础球面的曲率半径,k为二次曲面系数,αi为非球面高次项系数,i=1、2、…、n,其中n为不小于1的自然数。当k=0且非球面高次项系数αi都为0时,则相应面型为球面。
对于一个连续型光学面型,其连续位相函数为:
Figure 499119DEST_PATH_IMAGE002
其中,r为径向坐标,
Figure 236130DEST_PATH_IMAGE003
为设计波长,
Figure 759516DEST_PATH_IMAGE004
为人工晶状体的材料对应于波长为
Figure 517256DEST_PATH_IMAGE003
的光波的折射率,
Figure 758882DEST_PATH_IMAGE005
为人工晶状体周围环境(例如为人眼的房水)对应于波长为
Figure 34005DEST_PATH_IMAGE003
的光波的折射率,Z(r)为该曲面的面型函数。
在一些实施例中,人工晶状体10的材料在35℃环境下光学折射率在1.45~1.55之间,阿贝数(即“色散系数”)在45~55之间。例如,人工晶状体10的材料可以为亲水性丙烯酸酯、疏水性丙烯酸酯、硅胶、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等。人工晶状体10中的镜片主体110与各确焦衍射结构1120及移焦衍射结构1140为一体结构。
对于一个给定的连续相位函数
Figure 943055DEST_PATH_IMAGE006
,制作衍射结构需要对其进行相位压缩和分层,压缩的相位值决定衍射轮廓中台阶的高度(即台阶面于平行光轴方向的高度)。台阶的高度为:
Figure 278222DEST_PATH_IMAGE007
其中,
Figure 7143DEST_PATH_IMAGE008
是台阶对入射光造成的相位差。
该衍射结构具有多个衍射台阶,该衍射台阶的圆环半径为:
Figure 289220DEST_PATH_IMAGE009
其中,j为台阶序号,f为+1级衍射焦距。
该衍射结构不同级次的衍射效率为:
Figure 787198DEST_PATH_IMAGE010
其中,
Figure 558844DEST_PATH_IMAGE011
为衍射效率,m为衍射级次,λ为实际波长,n(λ0)与n(λ)分别为材料在设计波长和实际波长下的折射率。
不同高度的确焦衍射结构1120具有不同的第一衍射级焦距,如一种高度的确焦衍射结构1120的第一衍射级焦距为f1,另一种高度的确焦衍射结构1120的第一衍射级焦距为f2,另一种高度的确焦衍射结构1120的第一衍射级焦距为f3。在一些实施例中,不同高度的确焦衍射结构1120的第一衍射级所对应的焦距之间存在整数倍关系,如f2=2f1,f3=3f1,并使不同高度的确焦衍射结构1120之间交替排布,以此使确焦衍射结构1120所提供的焦点重合,进而有助于获得预期的光能分布。
以下用一个具体实施例为例对本申请提供的人工晶状体10进行说明:
继续参考图7,在一个实施例中,人工晶状体10为三焦镜片,其中镜片主体110及各衍射结构的折射率为1.54,镜片主体110的一侧表面设有连续的确焦衍射区112和移焦衍射区114,确焦衍射区112与移焦衍射区114相接且位于移焦衍射区114的外围。移焦衍射区114的外环半径为1.483mm,移焦衍射区114与确焦衍射区112所占据的面积比值为0.244。即位于确焦衍射区112所确定的预期三焦点附近能够拥有75%左右的光能,移焦衍射区114所确定的偏移焦点获得剩余的25%左右的光能。
确焦衍射区112设有依次交替排布的高度为h1的第一确焦衍射结构1121和高度为h2的第二确焦衍射结构1122,第一确焦衍射结构1121与第二确焦衍射结构1122的高度比值h1:h2为1:2。该实施例中的第一确焦衍射结构1121的数量为8个,第二确焦衍射结构1122的数量也为8个,第一移焦衍射结构1141的数量为2个,第二移焦衍射结构1142的数量为3个。第一确焦衍射结构1121的第一衍射级提供对应远距视力的远视焦点,第三衍射级提供对应近距视力的近视焦点,同时第一确焦衍射结构1121的第二衍射级配合第二确焦衍射结构1122的第一衍射级提供中距视力的中视焦点。而移焦衍射区114设有依次交替排布的高度为h3的第一移焦衍射结构1141以及高度为h4的第二移焦衍射结构1142,第一移焦衍射结构1141与第一确焦衍射结构1121对应,第一移焦衍射结构1141的高度与第一确焦衍射结构1121的高度比值h3:h1为1.107;第二移焦衍射结构1142与第二确焦衍射结构1122对应,第二移焦衍射结构1142的高度与第二确焦衍射结构1122的高度比值h4:h2同样为1.107。第一移焦衍射结构1141的第一衍射级所形成的偏移焦点在远视焦点靠近中视焦点的区域,为远距视力提供更大的景深,实现由视远到视中切换过程中的视力平缓过渡。而第一移焦衍射结构1141的第二衍射级与第二移焦衍射结构1142的第一衍射级所对应的偏移焦点重合,两个衍射级所形成的偏移焦点位于中视焦点靠近近视焦点的区域,从而能够更好的将中距视力与近距视力之间的景深范围连接起来,实现由视中到视近切换过程中的无极变焦。
该实施例中的镜片主体110所带来的基础光焦度为+20D,设于其上的确焦衍射结构1120对中距视力的附加光焦度为+1.66D,可对应80cm左右的中视距,该视距可对应人眼至电脑之间的距离;确焦衍射结构1120对近距视力的附加光焦度为+3.33D,可对应40cm左右的近视距,该视距可对应人眼至书本、手机之间的距离。
针对该实施例的人工晶状体10,由于第一确焦衍射结构1121和第二确焦衍射结构1122上的各第一衍射面112b的覆盖范围包括了镜片主体110上的大部分外围区域,这使得人工晶状体10的焦点分布不易受瞳孔大小影响,使得患者在阴暗环境和明亮环境的情况下的视觉质量差别不大。可参考图8,人工晶状体10在导入眼模型(眼模型符合ISO11979-2中的相关要求)后于不同瞳孔尺寸下的调制传递函数随空间频率变化的曲线图。从图8中可看出,本实施例的人工晶状体10在2.0mm、3mm以及4.5mm瞳孔下的MTF(ModulationTransferFunction,调制传递函数)相差不大,因此本实施例人工晶状体10的视觉质量受瞳孔影响小。
图9为该实施例人工晶状体10导入眼模型(眼模型符合ISO11979-2中的相关要求),测出不同光焦度下在50lp/mm处MTF的变化曲线。从图9中可以看出,人工晶状体10的远视焦点、中视焦点、近视焦点处的MTF分别为0.40、0.22、0.21,高于多焦点人工晶状体10的MTF标准值(标准要求中的多焦点人工晶状体10的MTF应大于0.2)。该实施例的人工晶状体10分配在远视焦点的光能占总透过光能的35%~50%之间,分配在中视焦点的光能占总透过光能的15%~30%之间,分配在近视焦点的光能占总透过光能的20%~35%之间。此外,此实施例中的确焦衍射结构1120对中距视力的附加光焦度为+1.66D,可对应80cm左右的中视距,该视距可对应人眼至电脑之间的距离;确焦衍射结构1120对近距视力的附加光焦度为+3.33D,可对应40cm左右的近视距,该视距可对应人眼至书本、手机之间的距离。并且,通过配合上述移焦衍射区114的设计,从而可合理增加各焦点之间的景深,使得晶状体在两个焦点之间的空间处也获得良好的视力。
也可由图9中分析得知,该实施例能够特别针对中视距离至近视距离的连续视程,使视物距离在25cm至80cm中的任何位置上的MTF都大于0.1,实现了25cm至80cm视距上的无极变焦,使采用该人工晶状体10的患者能够在看电脑、手机、书籍的转换中获得更加舒适的体验,实现真正的术后脱镜。
图10为该实施例中的人工晶状体10导入眼模型(眼模型符合ISO11979-2中的相关要求)后针对不同物距下的视力表检测图。其中0D代表无穷远处的视距,即对应远距视力;1.67D代表中距视力;3.33D代表近距视力。该实施例中的人工晶状体10在中-近视距之间的清晰度连续性的表现优于传统的三焦点人工晶状体10。
对于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提供的人工晶状体,其能够使患者的视距在远距与中距之间及/或在中距与近距之间切换的过程中,视力不易发生明显突降,从而可提供视力在不同视距之间切换过程中的平缓过渡,提升患者在预期的远、中、近视距之间的视力均衡性,进而有利于提升患者的术后体验。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人工晶状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镜片主体,所述镜片主体的至少一侧表面设有确焦衍射区和移焦衍射区;
所述确焦衍射区包括至少两种高度不同的确焦衍射结构,不同高度的所述确焦衍射结构之间交替排布,从而为所述人工晶状体提供分别对应远距视力、中距视力及近距视力的焦点;
所述移焦衍射区包括与所述确焦衍射结构对应的移焦衍射结构;
至少一种所述移焦衍射结构与所对应的所述确焦衍射结构的高度比值为1.1~1.3或0.80~0.95,所述移焦衍射结构为所述人工晶状体提供偏移焦点,所述偏移焦点位于所述远距视力与所述中距视力所对应的焦点之间及/或位于所述中距视力与所述近距视力所对应的焦点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晶状体,其特征在于,一种所述确焦衍射结构提供对应远距视力的远视焦点及/或对应中距视力的中视焦点,且一种所述移焦衍射结构与该提供远视焦点及/或中视焦点的所述确焦衍射结构的高度比值为1.1~1.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晶状体,其特征在于,一种所述确焦衍射结构提供对应中距视力的中视焦点及/或对应近距视力的近视焦点,且一种所述移焦衍射结构与该提供中视焦点及/或近视焦点的所述确焦衍射结构的高度比值为0.80~0.9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晶状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种高度不同的确焦衍射结构包括第一确焦衍射结构和第二确焦衍射结构,所述第一确焦衍射结构的第一衍射级提供远距视力的远视焦点,第三衍射级提供近距视力的近视焦点,同时第一确焦衍射结构的第二衍射级配合所述第二确焦衍射结构的第一衍射级提供中距视力的中视焦点,所述至少一种移焦衍射结构包括第一移焦衍射结构和第二移焦衍射结构;
所述第一移焦衍射结构对应所述第一确焦衍射结构,且所述第一移焦衍射结构与所述第一确焦衍射结构的高度比值为1.1~1.3;
所述第二移焦衍射结构对应所述第二确焦衍射结构,且所述第二移焦衍射结构与所述第二确焦衍射结构的高度比值为1.1~1.3。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人工晶状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种移焦衍射结构还包括第三移焦衍射结构,所述第三移焦衍射结构与所述第一确焦衍射结构或所述第二确焦衍射结构的高度比值为0.80~0.95。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晶状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移焦衍射区包括至少两种高度不同的移焦衍射结构,不同高度的移焦衍射结构之间依次交替排布。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意一项所述的人工晶状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确焦衍射结构和所述移焦衍射结构均关于所述镜片主体的光轴旋转对称,所述确焦衍射结构至所述光轴的最短距离为ri,同一所述确焦衍射结构至所述光轴的最大距离为rj,此时同一所述确焦衍射结构的面积为π(rj2-ri2),各所述确焦衍射结构的面积之和为所述确焦衍射区的面积;
所述移焦衍射结构至所述光轴的最短距离为rk,同一所述移焦衍射结构至所述光轴的最大距离为rl,此时同一所述移焦衍射结构的面积为π(rl2-rk2),各所述移焦衍射结构的面积之和为所述移焦衍射区的面积;
所述移焦衍射区与所述确焦衍射区的面积比值为0.21~0.33。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人工晶状体,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方案:
所述确焦衍射区位于所述移焦衍射区的外围,所述确焦衍射区的内环与所述移焦衍射区的外环相接,且所述移焦衍射区包括过所述光轴的所述移焦衍射结构,所述移焦衍射区的外环半径小于或等于1.5mm,所述确焦衍射区的外环半径小于或等于3mm;或者
所述移焦衍射区位于所述确焦衍射区的外围,所述移焦衍射区的内环与所述确焦衍射区的外环相接,且所述确焦衍射区包括过所述光轴的所述确焦衍射结构,所述确焦衍射区的外环半径大于或等于2.5mm,所述移焦衍射区的外环半径小于或等于3m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晶状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镜片主体的度数为-10D~+36D,所述确焦衍射结构对近距视力的附加光焦度为+3.00D~+4.34D,所述确焦衍射结构对中距视力的附加光焦度为+1.50D~+2.17D。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晶状体,其特征在于,不同高度的所述确焦衍射结构的第一衍射级对应的焦距之间存在整数倍关系。
CN202110860679.1A 2021-07-29 2021-07-29 人工晶状体 Active CN11333199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860679.1A CN113331994B (zh) 2021-07-29 2021-07-29 人工晶状体
PCT/CN2022/070079 WO2023005152A1 (zh) 2021-07-29 2022-01-04 人工晶状体
EP22847774.1A EP4371528A1 (en) 2021-07-29 2022-01-04 Intraocular lens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860679.1A CN113331994B (zh) 2021-07-29 2021-07-29 人工晶状体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31994A true CN113331994A (zh) 2021-09-03
CN113331994B CN113331994B (zh) 2021-12-07

Family

ID=774804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860679.1A Active CN113331994B (zh) 2021-07-29 2021-07-29 人工晶状体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4371528A1 (zh)
CN (1) CN113331994B (zh)
WO (1) WO2023005152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05152A1 (zh) * 2021-07-29 2023-02-02 微创视神医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人工晶状体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17000A (en) * 1986-05-14 1991-05-21 Cohen Allen L Multifocals using phase shifting
US20070182917A1 (en) * 2006-02-09 2007-08-09 Alcon Manufacturing, Ltd. Intra-ocular device with multiple focusing powers/optics
US20170209259A1 (en) * 2014-05-15 2017-07-27 Novartis Ag Multifocal diffractive ophthalmic lens
CN108066046A (zh) * 2016-11-11 2018-05-25 爱博诺德(北京)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三焦点人工晶状体及其制造方法
CN108836571A (zh) * 2018-07-13 2018-11-20 爱博诺德(北京)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人工透镜
CN110753528A (zh) * 2017-02-14 2020-02-04 杰拉特·纳塔瓦·戴夫 衍射式多焦点可植入透镜装置
WO2020132703A1 (en) * 2018-12-20 2020-06-25 Aaren Scientific Inc. Quint-focal diffractive intraocular lens
CN111417364A (zh) * 2017-12-28 2020-07-14 梅迪康特医疗工程有限公司 三焦点人造眼镜片及其生产方法
CN111971613A (zh) * 2018-02-22 2020-11-20 博士伦公司 远距主导的人工晶状体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SG173630A1 (en) * 2009-02-12 2011-09-29 Univ Arizona State Diffractive trifocal lens
EP3130314A1 (en) * 2015-08-12 2017-02-15 PhysIOL SA Trifocal intraocular lens with extended range of vision and correction of longitudinal chromatic aberration
EP3731781B1 (en) * 2017-12-28 2022-02-23 Medicontur Orvostechnikai KFT. Diffractive artificial ophthalmic lens with optimised apodization and method for the production of such artificial ophthalmic lens
CN112198577B (zh) * 2019-10-23 2022-04-26 东莞东阳光医疗智能器件研发有限公司 眼科透镜
JP7442228B2 (ja) * 2019-11-08 2024-03-04 ヴェセイェ・ビヨテクノロジ・ヴェ・イラチ・サナイ・アノニム・シルケティ 新世代眼科多焦点レンズ
CN113331994B (zh) * 2021-07-29 2021-12-07 微创视神医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人工晶状体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17000A (en) * 1986-05-14 1991-05-21 Cohen Allen L Multifocals using phase shifting
US20070182917A1 (en) * 2006-02-09 2007-08-09 Alcon Manufacturing, Ltd. Intra-ocular device with multiple focusing powers/optics
US20170209259A1 (en) * 2014-05-15 2017-07-27 Novartis Ag Multifocal diffractive ophthalmic lens
CN108066046A (zh) * 2016-11-11 2018-05-25 爱博诺德(北京)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三焦点人工晶状体及其制造方法
CN110753528A (zh) * 2017-02-14 2020-02-04 杰拉特·纳塔瓦·戴夫 衍射式多焦点可植入透镜装置
CN111417364A (zh) * 2017-12-28 2020-07-14 梅迪康特医疗工程有限公司 三焦点人造眼镜片及其生产方法
CN111971613A (zh) * 2018-02-22 2020-11-20 博士伦公司 远距主导的人工晶状体
CN108836571A (zh) * 2018-07-13 2018-11-20 爱博诺德(北京)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人工透镜
WO2020132703A1 (en) * 2018-12-20 2020-06-25 Aaren Scientific Inc. Quint-focal diffractive intraocular lens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05152A1 (zh) * 2021-07-29 2023-02-02 微创视神医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人工晶状体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371528A1 (en) 2024-05-22
WO2023005152A1 (zh) 2023-02-02
CN113331994B (zh) 2021-12-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10286196A1 (en) Multi-ring lens,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extended depth of focus
KR101481964B1 (ko) 변경된 중앙 원용부를 갖는 회절 다초점 안내 렌즈
CN113281913B (zh) 具有减小的色差的多焦点透镜
KR101378718B1 (ko) 구역 회절성 다초점 안구내 렌즈
CA2675040C (en) Alternating optical system: mixing and matching optics to maximize binocular visual benefits
CA2741158C (en) Multifocal intraocular lens
CN101416097B (zh) 具有多衍射图案的伪调节眼内透镜
CA3041893A1 (en) Intraocular lens having an extended depth of focus
CA2994211A1 (en) Trifocal intraocular lens with extended range of vision and correction of longitudinal chromatic aberration
CN101129278A (zh) 截短衍射眼内晶状体
KR20120035182A (ko) 중앙 단초점 회절 영역을 갖는 지역적 회절 다중초점 안구내 렌즈
NZ565442A (en) Bifocal multiorder diffractive lenses for vision correction
JP2020528576A (ja) モーフィングされた正弦波位相シフト構造を有する眼用レンズ
KR20150130970A (ko) 초점 범위 내에서 광학 품질이 최적화된 굴절식 다초점 안내 렌즈 및 그것의 제조 방법
KR20090099087A (ko) 잔여 조절을 이용하는 유수정체용 다중 초점 광학체를 이용한 중간거리 관찰 개선 방법 및 장치
CN113331994B (zh) 人工晶状体
CN111417364B (zh) 三焦点人造眼镜片及其生产方法
CA2869850C (en) Refractive-diffractive switchable optical element
US20240061271A1 (en) Multifocal ophthalmic lens with extended depth-of-focus
AU2007219323B2 (en) Bifocal multiorder diffractive lenses for vision correct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