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323381A - 一种建筑用模壳 - Google Patents

一种建筑用模壳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323381A
CN113323381A CN202110415385.8A CN202110415385A CN113323381A CN 113323381 A CN113323381 A CN 113323381A CN 202110415385 A CN202110415385 A CN 202110415385A CN 113323381 A CN113323381 A CN 11332338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inforcing ribs
top plate
formwork
plate
side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41538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立明
朱微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110415385.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323381A/zh
Publication of CN1133233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23381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GSCAFFOLDING; FORMS; SHUTTERING; BUILDING IMPLEMENTS OR AIDS, OR THEIR USE; HANDLING BUILDING MATERIALS ON THE SITE; REPAIRING, BREAKING-UP OR OTHER WORK ON EXISTING BUILDINGS
    • E04G11/00Forms, shutterings, or falsework for making walls, floors, ceilings, or roofs
    • E04G11/36Forms, shutterings, or falsework for making walls, floors, ceilings, or roofs for floors, ceilings, or roofs of plane or curved surfaces end formpanels for floor shutterings
    • E04G11/40Forms, shutterings, or falsework for making walls, floors, ceilings, or roofs for floors, ceilings, or roofs of plane or curved surfaces end formpanels for floor shutterings for coffered or ribbed ceilings
    • E04G11/46Forms, shutterings, or falsework for making walls, floors, ceilings, or roofs for floors, ceilings, or roofs of plane or curved surfaces end formpanels for floor shutterings for coffered or ribbed ceilings of hat-like or trough-like shape encasing a rib or the section between two ribs or encasing one rib and its adjacent flat floor or ceiling se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Forms Removed On Construction Sites Or Auxiliary Member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建筑用模壳,涉及建筑施工设备技术领域。一种建筑用模壳,包括顶板和围绕于顶板侧壁设置的侧板;顶板的横截面为长方形,侧板的一端与顶板连接,侧板的另一端为自由端;侧板与顶板之间的夹角大于90°;侧板内侧壁设有多个相互平行的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交错设置,第一加强筋的一端和第二加强筋的一端均延伸至顶板下侧壁;顶板与侧板之间的连接处为弧形。采用本发明,模壳承载能力强,使用可靠性高,不易损坏。

Description

一种建筑用模壳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建筑用模壳。
背景技术
建筑模壳作为建筑工程中使用的一种模具,主要用于现浇砼双向密肋楼板(楼盖)施工,适用于大跨度和大荷载空间施工,如:地下车库、大型商场、多层厂房、教学楼、人防工程等。
建筑模壳的产生与“现浇砼轻型楼盖技术”密不可分。它是依据先进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计算软件对板受力分布情况进行计算分析,在不同受力分布变化区域及节点位置范围内,最合理的布置不同系列、不同形状、不同规格“内置模壳”,以取得最优化的混凝土受力截面和最小自重,并取得配置安全合理的最小钢筋用量,经现场浇筑砼形成了良好的整体楼盖的技术。
采用该技术的楼盖,在楼板内部形成双向肋梁与暗梁相结合的受力结构,利用该技术产品钢筋砼实心部分,界面表现形式为“工”字型或“T”字型的合理结构体系,使楼板结构在强度、变形、位移等方面均能最大化满足钢筋砼设计规范要求。
该技术综合了现浇空心板、现浇空腹楼盖、现浇网梁楼盖、密肋梁楼盖技术的优点,更新了传统的设计理念,克服了传统的技术弊端,最大程度提高了砼楼板的空心率,节省了砼用量,通过优化截面面积,利用科学的结构计算方式,合理降低了钢筋用量;同时,运用排列组合原理,实现模块化设计与施工。
与其他技术相比,具有大空间、大跨度、大荷载、刚性大、变形小、抗震性能好、增加楼层净高、保温、隔音、节约砼用量、钢筋用量、环保等等优点。塑料模壳的经济技术性能和物理性能,可以完全覆盖和代替现有的现浇砼空心、现浇砼空腹、现浇砼密肋楼盖技术使用的其他内模产品,实现“一模多用”。传统的建筑模壳承载能力较差,导致使用可靠性差,在安装和拆卸时容易导致建筑模壳损坏,增加用户使用和维修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用模壳,其承载能力强,使用可靠性高,不易损坏。
本发明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建筑用模壳,包括顶板和围绕于顶板侧壁设置的侧板;顶板的横截面为长方形,侧板的一端与顶板连接,侧板的另一端为自由端;侧板与顶板之间的夹角大于90°;侧板内侧壁设有多个相互平行的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交错设置,第一加强筋的一端和第二加强筋的一端均延伸至顶板下侧壁;顶板与侧板之间的连接处为弧形。
进一步的,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顶板下侧壁设有多个相互平行的第三加强筋和多个相互平行的第四加强筋;上述第三加强筋和上述第四加强筋交叉设置。
进一步的,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三加强筋的轴向和上述第四加强筋的轴向垂直,多个上述第三加强筋和上述第四加强筋交叉形成多个矩形槽;任一上述矩形槽内设有加强肋。
进一步的,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加强肋设于顶板下侧壁,任一矩形槽内设有两个相互垂直的加强肋;两个加强肋的四个端部分别设于矩形槽的四个夹角。
进一步的,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顶板与上述侧板连接处的内侧壁环形设有第五加强筋。
进一步的,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侧板的自由端设有挡板。
进一步的,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每相邻两个上述侧板对应的上述挡板相互连接,且其连接处为直角。
进一步的,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挡板位于直角连接处的下侧壁设有第一凹槽,上述第一凹槽内设有米字型的第六加强筋,上述第六加强筋固定于上述挡板。
进一步的,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挡板下侧壁沿长度方向设有第二凹槽,上述第二凹槽内设有第七加强筋和多个第八加强筋;多个上述第八加强筋沿上述挡板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并固定于上述挡板;上述第七加强筋穿过任一上述第八加强筋并固定于上述挡板。
进一步的,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顶板的数量为三个并间隔设置,三个上述顶板相互平行。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实施例至少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建筑用模壳,包括顶板和围绕于顶板侧壁设置的侧板;顶板的横截面为长方形,侧板的一端与顶板连接,侧板的另一端为自由端;侧板与顶板之间的夹角大于90°;侧板内侧壁设有多个相互平行的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交错设置,第一加强筋的一端和第二加强筋的一端均延伸至顶板下侧壁;顶板与侧板之间的连接处为弧形。
实际使用时,将多个模壳通过固定装置固定好,顶板在上,侧板在下,然后将混凝土浇筑在模壳上方;当混凝土浇筑到模壳上后,每相邻两个模壳之间的空隙会有混凝土流入,混凝土给侧板施加朝内的压力,而且侧板一般是模壳最柔软的部分,抗压能力差。本发明通过侧板内侧壁设有多个相互平行的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上述第一加强筋和上述第二加强筋交错设置,如此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一起增加了侧板结构的稳定性,使侧板更加牢固,模壳承载能力强,使用可靠性高,降低侧板损坏的风险。
而且当混凝土凝固后,需要将模壳从凝固后的混凝土中取出,一般是通过撬棍撬动模壳的边框,如此易损坏模壳的侧板,导致模壳维护工作较为困难、使用寿命短。通过第一加强筋和上述第二加强筋增加了侧板结构的稳定性,使侧板更加牢固,降低了模壳从凝固后的混凝土中取出时侧板损坏的风险。
本发明通过设置上述第一加强筋的一端和上述第二加强筋的一端均延伸至上述顶板下侧壁。如此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分别连接顶板与侧板,增加了顶板与侧板之间连接处的结构强度,降低在混凝土的压力下顶板与侧板之间连接处损坏的风险。
而且待混凝土凝固后,将模壳拆卸下来时,由于侧板围绕于顶板侧壁设置,侧板与顶板之间的夹角大于90°,如此形成一个拱形的结构,进一步使模壳承载能力强,使用可靠性高,不易损坏。由于顶板与侧板之间的连接处为弧形,使模壳外形更符合力学结构,增加其承载能力,而且也便于在混凝土凝固后,建筑模壳与混凝土分离。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模壳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模壳的仰视图;
图4为图3中B处的放大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模壳外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模壳顶板为三层的剖视图。
图标:1-顶板;2-侧板;3-第一加强筋;4-第二加强筋;5-第三加强筋;6-第四加强筋;7-矩形槽;8-加强肋;9-第五加强筋;10-挡板;11-第一凹槽;12-第六加强筋;13-第二凹槽;14-第七加强筋;15-第八加强筋。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的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发明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若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若出现“水平”、“竖直”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者竖直,而是可以稍微的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于“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代表至少2个。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出现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
请参照图1-图6,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建筑用模壳,包括顶板1和围绕于上述顶板1侧壁设置的侧板2;上述顶板1的横截面为长方形,上述侧板2的一端与上述顶板1连接,上述侧板2的另一端为自由端;侧板2与顶板1之间的夹角大于90°;上述侧板2内侧壁设有多个相互平行的第一加强筋3和第二加强筋4,上述第一加强筋3和上述第二加强筋4交错设置,上述第一加强筋3的一端和上述第二加强筋4的一端均延伸至上述顶板1下侧壁;顶板1与侧板2之间的连接处为弧形。
实际使用时,将多个模壳通过固定装置固定好,顶板1在上,侧板2在下,然后将混凝土浇筑在模壳上方;当混凝土浇筑到模壳上后,每相邻两个模壳之间的空隙会有混凝土流入,混凝土给侧板2施加朝内的压力,而且侧板2一般是模壳最柔软的部分,抗压能力差。本发明通过侧板2内侧壁设有多个相互平行的第一加强筋3和第二加强筋4,上述第一加强筋3和上述第二加强筋4交错设置,如此第一加强筋3和第二加强筋4一起增加了侧板2结构的稳定性,使侧板2更加牢固,模壳承载能力强,使用可靠性高,降低侧板2损坏的风险。
而且当混凝土凝固后,需要将模壳从凝固后的混凝土中取出,一般是通过撬棍撬动模壳的边框,如此易损坏模壳的侧板2,导致模壳维护工作较为困难、使用寿命短。通过第一加强筋3和上述第二加强筋4增加了侧板2结构的稳定性,使侧板2更加牢固,降低了模壳从凝固后的混凝土中取出时侧板2损坏的风险。
本发明通过设置上述第一加强筋3的一端和上述第二加强筋4的一端均延伸至上述顶板1下侧壁。如此第一加强筋3和第二加强筋4分别连接顶板1与侧板2,增加了顶板1与侧板2之间连接处的结构强度,降低在混凝土的压力下顶板1与侧板2之间连接处损坏的风险。而且待混凝土凝固后,将模壳拆卸下来时。由于侧板2围绕于顶板1侧壁设置,侧板2与顶板1之间的夹角大于90°;如此形成一个拱形的结构,进一步使模壳承载能力强,使用可靠性高,不易损坏。由于顶板1与侧板2之间的连接处为弧形,使模壳外形更符合力学结构,增加其承载能力,而且也便于在混凝土凝固后,建筑模壳与混凝土分离。而且提高了此产品的结构整体稳定性,能使该产品结构最优,成本低,经济性也最优。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第一加强筋3比第二加强筋4更粗。可选地,本实施例的侧板2数量为四个,四个侧板2分别设于顶板1四个侧壁。
由于顶板1的横截面为长方形,因此顶板1长边所对应的侧板2上的第一加强筋3数量比第二加强筋4的数量多,如此以提高顶板1长边所对应的侧板2的结构稳定性。本长方形的图示仅展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
可选地,本实施例的顶板1与侧板2均采用聚丙乙烯材料制成,聚丙乙烯又叫乙丙橡胶,是一种以乙烯、丙烯为基本单体的共聚橡胶。聚丙乙烯具有许多其它通用合成橡胶所不具备的优异性能,加之单体价廉易得,用途广泛,有利于降低本建筑模壳的产生成本,而且聚丙乙烯制作而成的建筑模壳结构强度高,承载能力强,使用可靠性高,不易损坏。而且聚丙乙烯质量轻、规格多、易生产、可回收,能重复利用,集约节约成本,实现了工业化、规模化生产,机械化装卸,集装化运输,降低了人力强度,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如图1-图6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顶板1下侧壁设有多个相互平行的第三加强筋5和多个相互平行的第四加强筋6;上述第三加强筋5和上述第四加强筋6交叉设置。
由于模壳使用时是在模壳顶部浇筑混凝土,因此顶板1承受混凝土较大的压力。本发明通过顶板1下侧壁设有多个相互平行的第三加强筋5和多个相互平行的第四加强筋6;上述第三加强筋5和上述第四加强筋6交叉设置,如此第三加强筋5和上述第四加强筋6形成交叉网,使拱形的建筑模壳内部结构更加牢固,结构力量更好,建筑模壳承载能力更强,使用可靠性更高,降低顶板1损坏的风险。
如图1-图6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三加强筋5的轴向和上述第四加强筋6的轴向垂直,多个上述第三加强筋5和上述第四加强筋6交叉形成多个矩形槽7;任一上述矩形槽7内设有加强肋8。
本发明通过矩形槽7内设有加强肋8,如此使每一个第三加强筋5和上述第四加强筋6交叉形成的矩形槽7结构更加牢固,建筑模壳承载能力更强,使用可靠性更高,降低顶板1损坏的风险。
如图1-图6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加强肋8设于顶板1下侧壁,任一矩形槽7内设有两个相互垂直的加强肋8;两个加强肋8的四个端部分别设于矩形槽7的四个夹角。如此进一步增加顶板1下侧壁结构稳定性,使顶板1更加牢固,建筑模壳承载能力更强,使用可靠性更高,降低顶板1损坏的风险。
如图1-图6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顶板1与上述侧板2连接处的内侧壁环形设有第五加强筋9。
本发明通过顶板1与上述侧板2连接处的内侧壁环形设有第五加强筋9,如此第五加强筋9与第一加强筋3及第二加强筋4相互配合,进一步加强顶板1与侧板2之间连接处的结构强度,降低在混凝土的压力下顶板1与侧板2之间连接处损坏的风险。
如图1-图6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侧板2的自由端设有挡板10。本发明通过侧板2自由端设有挡板10,如此在对建筑模壳进行安装时,可以将挡板10固定于支撑架上将建筑模壳安装完毕,便于对建筑模壳进行安装,而且挡板10也利于对侧板2进行支撑。
如图1-图6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每相邻两个上述侧板2对应的上述挡板10相互连接,且其连接处为直角。
本发明通过设置每相邻两个上述侧板2对应的上述挡板10相互连接,且其连接处为直角,如此四个挡板10形成一个矩形结构,便于多个模壳安装时,各个模壳通过挡板10相互拼接在一起,如此各个模壳之间没有缝隙,防止浇筑混凝土后混凝土从缝隙掉落。
如图1-图6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挡板10位于直角连接处的下侧壁设有第一凹槽11,上述第一凹槽11内设有米字型的第六加强筋12,上述第六加强筋12固定于上述挡板10。
当浇筑好混凝土后,混凝土的压力最终传递到挡板10上,由于每相邻两个挡板10的连接处结构强度低,本发明通过设置第一凹槽11,上述第一凹槽11内设有米字型的第六加强筋12,上述第六加强筋12固定于上述挡板10,如此第一凹槽11的设置能降低模壳整体的重量,而且在第一凹槽11内设置米字型的第六加强筋12,如此通过第六加强筋12提高了两个挡板10的连接处结构强度,降低其损坏的风险。
如图1-图6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挡板10下侧壁沿长度方向设有第二凹槽13,上述第二凹槽13内设有第七加强筋14和多个第八加强筋15;多个上述第八加强筋15沿上述挡板10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并固定于上述挡板10;上述第七加强筋14穿过任一上述第八加强筋15并固定于上述挡板10。
当浇筑好混凝土后,混凝土的压力最终传递到挡板10上,本发明通过挡板10下侧壁沿长度方向设有第二凹槽13,上述第二凹槽13内设有第七加强筋14和多个第八加强筋15;多个上述第八加强筋15沿上述挡板10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并固定于上述挡板10;上述第七加强筋14穿过任一上述第八加强筋15并固定于上述挡板10,如此第七加强筋14和多个第八加强筋15一起增加了挡板10结构的强度,降低挡板10被混凝土重力压坏的风险。
如图1-图6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顶板1的数量为三个并间隔设置,三个上述顶板1相互平行。
本发明通过顶板1数量为三个并间隔设置,三个上述顶板1相互平行,如此三个顶板1共同使用,使建筑模壳顶部整体结构更加牢固,防止建筑模壳被混凝土压坏。需要说明的是,顶板1数量为三个只是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本发明并不仅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顶板1数量也可为二个、四个等,不做限定。
综上,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建筑用模壳,包括顶板1和围绕于上述顶板1侧壁设置的侧板2;上述顶板1的横截面为长方形,上述侧板2的一端与上述顶板1连接,上述侧板2的另一端为自由端;侧板2与顶板1之间的夹角大于90°;上述侧板2内侧壁设有多个相互平行的第一加强筋3和第二加强筋4,上述第一加强筋3和上述第二加强筋4交错设置,上述第一加强筋3的一端和上述第二加强筋4的一端均延伸至上述顶板1下侧壁;顶板1与侧板2之间的连接处为弧形。
实际使用时,将多个模壳通过固定装置固定好,顶板1在上,侧板2在下,然后将混凝土浇筑在模壳上方;当混凝土浇筑到模壳上后,每相邻两个模壳之间的空隙会有混凝土流入,混凝土给侧板2施加朝内的压力,而且侧板2一般是模壳最柔软的部分,抗压能力差。本发明通过侧板2内侧壁设有多个相互平行的第一加强筋3和第二加强筋4,上述第一加强筋3和上述第二加强筋4交错设置,如此第一加强筋3和第二加强筋4一起增加了侧板2结构的稳定性,使侧板2更加牢固,模壳承载能力强,使用可靠性高,降低侧板2损坏的风险。
而且当混凝土凝固后,需要将模壳从凝固后的混凝土中取出,一般是通过撬棍撬动模壳的边框,如此易损坏模壳的侧板2,导致模壳维护工作较为困难、使用寿命短。通过第一加强筋3和上述第二加强筋4增加了侧板2结构的稳定性,使侧板2更加牢固,降低了模壳从凝固后的混凝土中取出时侧板2损坏的风险。
本发明通过设置上述第一加强筋3的一端和上述第二加强筋4的一端均延伸至上述顶板1下侧壁。如此第一加强筋3和第二加强筋4分别连接顶板1与侧板2,增加了顶板1与侧板2之间连接处的结构强度,降低在混凝土的压力下顶板1与侧板2之间连接处损坏的风险。而且待混凝土凝固后,将模壳拆卸下来时。由于侧板2围绕于顶板1侧壁设置,侧板2与顶板1之间的夹角大于90°;如此形成一个拱形的结构,进一步使模壳承载能力强,使用可靠性高,不易损坏。由于顶板1与侧板2之间的连接处为弧形,使模壳外形更符合力学结构,增加其承载能力,而且也便于在混凝土凝固后,建筑模壳与混凝土分离。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建筑用模壳,其特征在于:包括顶板和围绕于所述顶板侧壁设置的侧板;所述顶板的横截面为长方形,所述侧板的一端与所述顶板连接,所述侧板的另一端为自由端;所述侧板与所述顶板之间的夹角大于90°;所述侧板内侧壁设有多个相互平行的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所述第一加强筋和所述第二加强筋交错设置,所述第一加强筋的一端和所述第二加强筋的一端均延伸至所述顶板下侧壁;所述顶板与所述侧板之间的连接处为弧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用模壳,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下侧壁设有多个相互平行的第三加强筋和多个相互平行的第四加强筋;所述第三加强筋和所述第四加强筋交叉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筑用模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加强筋的轴向和所述第四加强筋的轴向垂直,多个所述第三加强筋和所述第四加强筋交叉形成多个矩形槽;任一所述矩形槽内设有加强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建筑用模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肋设于所述顶板下侧壁,任一所述矩形槽内设有两个相互垂直的加强肋;两个所述加强肋的四个端部分别设于所述矩形槽的四个夹角。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用模壳,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与所述侧板连接处的内侧壁环形设有第五加强筋。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用模壳,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的自由端设有挡板。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建筑用模壳,其特征在于:每相邻两个所述侧板对应的所述挡板相互连接,且其连接处为直角。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建筑用模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位于直角连接处的下侧壁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内设有米字型的第六加强筋,所述第六加强筋固定于所述挡板。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建筑用模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下侧壁沿长度方向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内设有第七加强筋和多个第八加强筋;多个所述第八加强筋沿所述挡板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并固定于所述挡板;所述第七加强筋穿过任一所述第八加强筋并固定于所述挡板。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用模壳,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的数量为三个并间隔设置,三个所述顶板相互平行。
CN202110415385.8A 2021-04-18 2021-04-18 一种建筑用模壳 Withdrawn CN11332338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415385.8A CN113323381A (zh) 2021-04-18 2021-04-18 一种建筑用模壳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415385.8A CN113323381A (zh) 2021-04-18 2021-04-18 一种建筑用模壳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23381A true CN113323381A (zh) 2021-08-31

Family

ID=774148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415385.8A Withdrawn CN113323381A (zh) 2021-04-18 2021-04-18 一种建筑用模壳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323381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837338A (zh) * 2022-05-23 2022-08-02 安徽泽北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免填缝模壳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837338A (zh) * 2022-05-23 2022-08-02 安徽泽北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免填缝模壳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307961U (zh) 型钢暗柱预制混凝土双板剪力墙结构
CN102704593A (zh) “钢管混凝土叠合柱-钢梁-格构钢撑”剪力墙及作法
CN201212191Y (zh) 预铸剪力墙的连接结构
CN113323381A (zh) 一种建筑用模壳
CN113323380A (zh) 一种适用于建筑的模壳
CN107130721B (zh) 抗冲切混凝土矩形柱板节点及混凝土板节点
CN111851996A (zh) 一种建筑模壳
CN111851995A (zh) 一种建筑模壳
CN215106428U (zh) 一种适用于建筑的模壳
CN215106429U (zh) 一种建筑用模壳
CN212295635U (zh) 一种建筑模壳
CN212802517U (zh) 一种建筑模壳
CN211974012U (zh) 装配式建筑的现浇框架
CN107143088B (zh) 抗冲切混凝土十形柱板节点及混凝土板节点
KR101220678B1 (ko) 단면 최적화 리브 피씨슬래브
CN217353534U (zh) 一种免填缝模壳
CN113818614A (zh) 一种叠合楼板及其连接节点结构
KR102267643B1 (ko) 안장pc블럭을 이용한 역t형 psc거더 및 이를 이용한 교량 시공방법
CN210421390U (zh) 装配式钢结构-混凝土混合结构体系和低层住宅建筑
CN209364936U (zh) 一种方便拆模的空心楼盖装配箱的底座模具
CN109914230B (zh) 组合箱梁
CN2490246Y (zh) 密肋预应力混凝土楼板
CN114837338A (zh) 一种免填缝模壳
CN209989692U (zh) 组合箱梁
CN208056389U (zh) 门式刚架轻型房屋中支撑钢柱与外围墙的连接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