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323128B - 一种基于机器学习和bim技术的建筑结构及设计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机器学习和bim技术的建筑结构及设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323128B
CN113323128B CN202110407611.8A CN202110407611A CN113323128B CN 113323128 B CN113323128 B CN 113323128B CN 202110407611 A CN202110407611 A CN 202110407611A CN 113323128 B CN113323128 B CN 11332312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ll
partition plate
air
plate
building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40761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323128A (zh
Inventor
李志德
杨伟添
张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Modern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Consult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Modern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Consult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Modern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Consult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Modern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Consult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407611.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323128B/zh
Publication of CN1133231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2312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32312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32312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1/00Constructions in general; Structures which are not restricted either to walls, e.g. partitions, or floors or ceilings or roofs
    • E04B1/0007Base structures; Cellar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3WATER SUPPLY; SEWERAGE
    • E03FSEWERS; CESSPOOLS
    • E03F5/00Sewerage structures
    • E03F5/08Ventilation of sewer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3WATER SUPPLY; SEWERAGE
    • E03FSEWERS; CESSPOOLS
    • E03F5/00Sewerage structures
    • E03F5/10Collecting-tanks; Equalising-tanks for regulating the run-off; Laying-up basi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3WATER SUPPLY; SEWERAGE
    • E03FSEWERS; CESSPOOLS
    • E03F5/00Sewerage structures
    • E03F5/10Collecting-tanks; Equalising-tanks for regulating the run-off; Laying-up basins
    • E03F5/105Accessories, e.g. flow regulators or cleaning devic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3WATER SUPPLY; SEWERAGE
    • E03FSEWERS; CESSPOOLS
    • E03F5/00Sewerage structures
    • E03F5/14Devices for separating liquid or solid substances from sewage, e.g. sand or sludge traps, rakes or grat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3WATER SUPPLY; SEWERAGE
    • E03FSEWERS; CESSPOOLS
    • E03F7/00Other installations or implements for operating sewer systems, e.g. for preventing or indicating stoppage; Emptying cesspools
    • E03F7/02Shut-off devic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1/00Constructions in general; Structures which are not restricted either to walls, e.g. partitions, or floors or ceilings or roofs
    • E04B1/62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Elements or use of specified material therefor
    • E04B1/70Drying or keeping dry, e.g. by air vents
    • E04B1/7023Drying or keeping dry, e.g. by air vents by collecting water in basement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1/00Constructions in general; Structures which are not restricted either to walls, e.g. partitions, or floors or ceilings or roofs
    • E04B1/62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Elements or use of specified material therefor
    • E04B1/70Drying or keeping dry, e.g. by air vents
    • E04B1/7069Drying or keeping dry, e.g. by air vents by ventilat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10Geometric CAD
    • G06F30/13Architectural design, e.g. computer-aided architectural design [CAAD] related to design of buildings, bridges, landscapes, production plants or roa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20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 G06F30/27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using machine learning, e.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neural networks, support vector machines [SVM] or training a mode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Geometry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Analysis (AREA)
  • Pure & Applied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AREA)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Building Environ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基于机器学习和BIM技术的建筑结构,其包括地基以及与地基相连的外墙,地基和外墙的内侧设置有中间分隔板,中间分隔板与地基以及外墙之间形成有外空气流道,外空气流道与外界空气相连通,中间分隔板远离地基的一侧设置有底板,中间分隔板远离外墙的一侧设置有内墙,内墙与底板相连,内墙和底板与中间分隔板之间形成有内空气流道,内空气流道的出风端设置有导流件,内空气流道与外空气流道通过脱水装置相连通,脱水装置处设置有用于将脱出的水分抽出室外的抽水件。本申请利用脱水装置实现气液分离,进一步带走水分,从而可以减少水分往内墙的渗透,进而降低地下室的渗水现象,提高地下室的抗渗水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机器学习和BIM技术的建筑结构及设计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建筑设计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机器学习和BIM技术的建筑结构及设计方法。
背景技术
BIM技术即建筑信息模型建造技术,其需要综合各类建筑工程项目信息来建立三维建筑模型。应用BIM技术除能够建立建筑模型以外,更主要的是其应用会贯穿于建筑工程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并进行了信息集合,BIM技术拥有传统工作模式以及协同管理模式不具备的优势特点,其改变了传统粗放型施工的弊端。
在传统的地下室施工过程中,国内多数企业一般采用CAD平面图,然而CAD平面图纸无法直观的让施工人员及设计人员了解建筑构造,施工过程中发现设计错误的情况也常有发生,导致出现大量的变更和技术核定,并且地下室又比较特殊,在设计变更时容易破坏原有的防水结构,从而导致地下室容易出现渗水漏水的现象,极大影响地下室的正常使用。
基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基于机器学习和BIM技术的建筑结构及设计方法。
发明内容
为了有助于提高地下室的抗渗水效果,本申请提供一种基于机器学习和BIM技术的建筑结构及设计方法。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基于机器学习和BIM技术的建筑结构及设计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一种基于机器学习和BIM技术的建筑结构,包括地基以及与地基相连的外墙,所述地基和外墙的内侧设置有中间分隔板,所述中间分隔板与地基以及外墙之间形成有外空气流道,所述外空气流道与外界空气相连通,所述中间分隔板远离地基的一侧设置有底板,所述中间分隔板远离外墙的一侧设置有内墙,所述内墙与底板相连,所述内墙和底板与中间分隔板之间形成有内空气流道,所述内空气流道的出风端设置有导流件,所述内空气流道与外空气流道之间设置有脱水装置,所述内空气流道与外空气流道通过脱水装置相连通,所述脱水装置处设置有用于将脱出的水分抽出室外的抽水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流件开启时,室外空气沿着内空气流道流动,并经过脱水装置流入内空气流道中,然后经过内空气流道流向室外空气中,形成气流循环。在室外空气的流动过程中,室外空气可以携带地底渗入外墙内的水分经过脱水装置,脱水装置可以将气体内的水分分离,然后抽水件将该水分抽取到室外,实现气液分离,经干燥后的气体则继续通过外空气流道流向室外,进一步带走残余的水分,从而可以减少水分往内墙的渗透,进而降低地下室的渗水现象,提高地下室的抗渗水效果。
可选的,所述地基的底部开设有集水井,所述脱水装置包括滤筒,所述滤筒的外壁设有环绕滤筒且沿滤筒的轴心线的一端至另一端的方向延伸的导流叶,相邻所述导流叶之间形成有分离气道,所述滤筒的侧壁上贯穿设置有通气孔,所述分离气道的末端与通气孔连通,所述滤筒的底端设置有用于封口和导液的封口件,所述滤筒安装在中间分隔板上,所述滤筒贯穿中间分隔板且穿设于集水井内,所述封口件的外壁与集水井过渡配合,所述滤筒的分离气道与外空气流道相连通并靠近集水井的内壁设置,所述滤筒的出气端与内空气流道相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外空气流道内的气体进入分离气道,气体沿分离气道自上而下运动,并做回环运动,此时气体内的水分进行离心运动,从而水分可以不断甩出并落至集水井的内壁上,气体则沿通气孔进行滤筒内,最终流向内空气流道。通过环形离心运动,有效延长了气体的离心运动路径,从而提高了脱水效果。
可选的,所述导流叶呈螺旋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螺旋状的设置有利于导流叶的加工,同时也使气体的流动更为顺畅。
可选的,所述滤筒的内壁上设置有滤片,所述滤片位于通气孔的上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滤片可以进一步对气体内的水分进行阻挡,提高气体的脱水效果。
可选的,所述封口件包括封口盖,所述封口盖设置在滤筒的底侧,所述封口盖的外壁与集水井的内壁抵接,所述封口盖的中心开设有上下贯通的排液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封口盖保证了气体能沿预定轨迹进行流动,同时排液孔则可以有效将甩出的水分排到集水井内,以方便进行抽取处理。
可选的,所述封口盖的底端设置有导液结构,所述导液结构包括固定板、封堵板以及弹性件,所述固定板固定在封口盖远离滤筒的一侧,所述封堵板设置在固定板上用于封堵排液孔,所述弹性件设置在固定板与封堵板之间用于保持封堵板封堵排液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气体进入滤筒的过程中,当滤筒内腔内的气压达到一定的大小时,气压将会克服弹性件的弹力,使得封堵片打开排液孔,此时留存在滤筒内的水分随之排出。
可选的,所述固定板的中心开设有泄水口,所述封堵板远离排液孔的一侧设有嵌入至泄水口的堵头,所述泄水口与排液孔的开合状态相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排液孔打开时,水分经排液孔流入固定板与封堵板之间,此时堵头封堵泄水口,水分暂存在固定板与封堵板之间。当气压减小时,排液孔关闭,此时泄水口打开,水分可以经泄水口流入集水井内,实现排水。这样的设置使滤筒内腔不直接与集水井相连通,可以减少集水井内的水分进入到滤筒内腔的情况,保证气体的脱水效果。
可选的,所述滤筒的外壁与集水井之间的距离自滤筒的进气端到滤筒底部一侧逐渐减小。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这样的设置使气体自上往下流动时可以进行加速,进而提高气体的流速,增强脱水效果。
可选的,所述中间分隔板与地基之间和中间分隔板与外墙之间连接有若干块外分隔板,所述中间分隔板与底板之间和中间分隔板与内墙之间连接有若干块内分隔板,若干块所述外分隔板分隔外空气流道,若干块所述内分隔板分隔内空气流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内外分隔板起到支撑中间分隔板和底板的作用,同时对内外空气流道进行分隔划分,使内外空气流道内的气体流通更加顺畅,同时提高气体的流速,进而提高脱水效果,增强墙体抗渗水能力。
第二方面,一种基于机器学习和BIM技术的建筑结构的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根据地下室二维CAD建筑结构施工图,建立地下室建筑结构的三维模型,在三维虚拟空间根据设定的施工顺序施工地下室建筑结构,找出施工过程中由于安装误差出现的问题,通过调整虚拟施工中出现的问题的构件的结构和/或调整施工顺序后,再次进行虚拟施工,虚拟施工正常完成后,生成BIM模型;S2、在施工现场采用3D扫描仪进行扫描,生产3D点云现场数据,将3D点云现场数据和预先生成的BIM模型进行模型复核校对,得到复核后的BIM模型;S3、根据三维模型的设计准备材料,进场施工,包括以下步骤:a、在地下室的周侧打入搭接排列的旋喷桩,然后开挖土方,并进行边坡支护;b、砌筑砖胎膜形成外墙,基坑浇筑形成地基,在地基出开设集水井,集水井内安装抽水件;c、根据BIM模型浇筑外分隔板和中间分隔板,中间分隔板打通,使脱水装置的出气端安装在中间分隔板上,脱水装置的进气端置于集水井内;d、间隔一段时间后,在中间分隔板的内侧继续浇筑形成内分隔板、底板以及内墙,在内空气流道的出气端安装导流件;e、地下室结构验收,并对内墙和底板做防水处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与传统的直接采用CAD图施工的方式相比,采用BIM模型施工可以有效优化施工方案,减少设备碰撞的现象,优化管线安装,减少重复施工,降低施工成本,大幅缩短建设周期。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导流件开启时,室外空气沿着内空气流道流动,并经过脱水装置流入内空气流道中,然后经过内空气流道流向室外空气中,形成气流循环。在室外空气的流动过程中,室外空气可以携带地底渗入外墙内的水分经过脱水装置,脱水装置可以将气体内的水分分离,然后抽水件将该水分抽取到室外,实现气液分离,经干燥后的气体则继续通过外空气流道流向室外,进一步带走残余的水分,从而可以减少水分往内墙的渗透,进而降低地下室的渗水现象,提高地下室的抗渗水效果;
2.气体进入脱水装置后进行环形离心运动,可以有效提高气体的脱水效果,保证气体的干燥;
3.与传统的直接采用CAD图施工的方式相比,采用BIM模型施工可以有效优化施工方案,减少设备碰撞的现象,优化管线安装,减少重复施工,降低施工成本,大幅缩短建设周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的剖视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的俯视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主要展示脱水装置的剖视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主要展示导液结构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11、地基;12、外墙;13、旋喷桩;14、底板;15、内墙;2、集水井;3、抽水件;41、外分隔板;42、中间分隔板;421、安装孔;422、台阶;43、内分隔板;51、外空气流道;52、内空气流道;6、导流件;7、脱水装置;71、滤筒;711、导流叶;712、分离气道;713、通气孔;714、滤片;72、封口盖;721、排液孔;722、封堵环;73、导液结构;731、固定板;7311、泄水口;7312、封堵圈;732、封堵板;7321、对接块;7322、堵头;733、弹性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4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基于机器学习和BIM技术的建筑结构。参照图1和图2,建筑结构包括浇筑在地底的地基11和浇筑在地基11四周的外墙12,外墙12的外周侧设置有互相搭接的旋喷桩13,旋喷桩13起到支护和防水的作用。地基11的底部开设有集水井2,集水井2内设置有抽水件3。
其中,地基11的内侧和外墙12的内侧浇筑有外分隔板41,外分隔板41在地基11处沿水平方向延伸,外分隔板41在外墙12处沿竖直方向延伸,外分隔板41设置为若干块且若干外分隔板41等间距排布,若干外分隔板41远离地基11或外墙12的一侧固定有中间分隔板42,中间分隔板42覆盖若干外分隔板41,从而使相邻外分隔板41之间形成有外空气流道51,外空气流道51设置有多条,多条外空气流道51的一端与室外连通。
参照图1和图2,中间分隔板42远离地基11或外墙12的一侧浇筑有内分隔板43,内分隔板43沿水平方向延伸,内分隔板43设置为若干块且若干内分隔板43等间距排布。本实施例中,内分隔板43和外分隔板41垂直,以提高地下室结构的稳定性。
同时,内分隔板43远离地基11的一侧固定有底板14,内分隔板43远离外墙12的一侧固定有内墙15,底板14和内墙15覆盖若干内分隔板43,内墙15设置在底板14的周侧并与底板14竖直相连。由于底板14和内墙15的设置,相邻内分隔板43之间形成有内空气流道52,内空气流道52与外空气流道51相垂直,内空气流道52的两端向上延伸至室外,并且内空气流道52的出气端设置有导流件6,导流件6用于抽取气体以使气体沿预定轨迹流动。本实施例中,导流件6设置为导流风机,导流风机安装在内空气流道52的出气端。
参照图3,中间分隔板42的中部沿竖直方向开设有贯通内空气流道52和外空气流道51的安装孔421,安装孔421内设置有台阶422,台阶422处安装有脱水装置7,内空气流道52和外空气流道51通过脱水装置7相连通。
其中,脱水装置7包括滤筒71,滤筒71靠近顶部的外周面固定在安装孔421的台阶422处,滤筒71的内腔的出气端与内空气流道52连通,滤筒71竖直朝下穿入集水井2内,滤筒71的底端设置有封口件,封口件用于封堵滤筒71的底端使气体沿预定轨迹流动。
其中,滤筒71的外壁设有环绕滤筒71且沿滤筒71的轴心线的一端至另一端的方向延伸的导流叶711,导流叶711位于台阶422的下方,导流叶711呈螺旋状螺旋向下延伸,相邻导流叶711之间形成有分离气道712,分离气道712的进气端与外空气流道51相连通,导流叶711靠近集水井2的内壁设置,且滤筒71外壁与集水井2内壁之间的距离自分离气道712的进气端到滤筒71底部一侧逐渐减小,以使进入分离气道712的气体可以加速做环形离心运动,从而可以将气体内的水分甩出到集水井2的内壁上,实现气液分离。
参照图3,滤筒71靠近底端的侧壁开设有贯通侧壁的通气孔713,分离气道712的末端与通气孔713相连通,通气孔713设置为若干个,若干通气孔713以滤筒71的轴线为中心周向对称设置。同时,滤筒71的内壁固定有滤片714,滤片714位于通气孔713的上方。经离心运动后的气体可以通过通气孔713进入滤筒71的内腔,然后在内腔内从下往上通过滤片714,滤片714对气体内的水分进行吸附,进一步提高气体的脱水效果,脱水后的干燥气体则流向内空气流道52,最终流向室外。
参照图3和图4,封口件包括封口盖72,封口盖72固定在滤筒71的底端,封口盖72的外周面与集水井2的内壁抵接,以使气体可以沿分离气道712进入通气孔713内。同时,封口盖72的中心开设有上下贯通的排液孔721,经分离后的液体可以经过排液孔721流向集水井2的底部。
为了减少气体携带排液孔721内的水分向上流动,封口盖72的底端设置有导液结构73,导液结构73包括固定板731、封堵板732以及弹性件733,固定板731卡接在封口盖72靠近底侧边的内侧,封堵板732设置在固定板731的上方,弹性件733设置在固定板731与封堵板732之间,弹性件733在本实施例中设置为伸缩弹簧,伸缩弹簧的两端分别抵接固定板731和封堵板732,伸缩弹簧具有将封堵板732推向靠近滤筒71一侧的弹性势能,从而在常态下,封堵板732的顶侧抵接封口盖72的底侧面,实现对排液孔721的封堵。
同时,封口盖72的底侧面一体成型有封堵环722,封堵环722与排液孔721同轴线设置,封堵环722的底侧边与封堵板732的顶侧抵接,实现对积聚的液体的封堵。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封堵环722与封堵板732的对接准确度,封堵板732的顶侧且位于封堵环722的外侧固定有多块对接块7321,多块对接块7321以排液孔721的轴线为中心沿周向等间距设置,封堵板732与封堵环722对接时,对接块7321的内侧与封堵环722的外侧抵接。
参照图4,固定板731的中心开设有泄水口7311,封堵板732面向固定板731的一侧一体成型有堵头7322,堵头7322呈圆锥状设置,泄水口7311与堵头7322形状相适配,同时固定板731面向封堵板732的一侧中心且位于泄水口7311的周侧设置有封堵圈7312,封堵圈7312高于固定板731的顶面,以使堵头7322可以有效封堵泄水口7311。
其中,泄水口7311与排液孔721的开合状态相反,导流风机开启时,滤筒71内的气压增大,封堵板732下移,排液孔721和封堵板732与固定板731之间的内腔相连通,液体可流入该内腔中暂存,此时堵头7322封堵泄水口7311;导流风机关闭后,滤筒71内的气压降低,封堵板732上移,封堵排液孔721,此时堵头7322上移,泄水口7311开启,封堵板732与固定板731之间的内腔内的液体通过泄水口7311流向集水井2,实现脱水。
参照图3,集水井2内的液体则可以通过抽水件3抽取出去,本实施例中,抽水件3包括抽水泵,抽水泵通过排水管道连接到室外地面,利用抽水泵可以将集水井2内的液体抽取出去,实现排水。此外,在内墙15的内侧和底板14的内墙15均涂刷有防水防潮涂料,以进一步提高抗渗水能力。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基于机器学习和BIM技术的建筑结构的实施原理为:导流风机开启时,室外空气流入内空气流道52并沿内空气流道52流动,并经过滤筒71,室外空气携带水汽在滤筒71处做环形离心运动,空气内的液体从空气中分离出去,排到集水井2内,然后经抽水泵抽取出去;接着脱水后的空气则通过滤筒71流入外空气流道51并沿外空气流道51流向室外空气,最终实现空气的脱水循环。该方案利用室外空气带走往内墙15渗入的水分,可以有效降低地下室的渗水现象,提高地下室的抗渗水效果。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公开一种基于机器学习和BIM技术的建筑结构的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根据设计团队出具的地下室二维CAD建筑结构施工图,建立地下室建筑结构的三维模型,在三维虚拟空间根据设定的施工顺序施工地下室建筑结构,找出施工过程中由于安装误差出现的问题,通过调整虚拟施工中出现的问题的构件的结构和/或调整施工顺序后,再次进行虚拟施工,虚拟施工正常完成后,生成BIM模型;
S2、在施工现场采用3D扫描仪进行扫描,生产3D点云现场数据,将3D点云现场数据和预先生成的BIM模型进行模型复核校对,得到复核后的BIM模型;
S3、根据三维模型的设计准备材料,进场施工,包括以下步骤:
a、在地下室的周侧打入相互搭接排列的旋喷桩13,然后在旋喷桩13内侧开挖土方,并进行边坡支护;
b、砌筑砖胎膜形成外墙12,基坑浇筑形成地基11,根据BIM模型预先开设集水井2,并在集水井2内安装抽水泵;
c、根据BIM模型浇筑外分隔板41和中间分隔板42,外分隔板41和中间分隔板42可一体成型浇筑,并在中间分隔板42上预留滤筒71的安装位置,将滤筒71安装在中间分隔板42预留的安装位置上,使滤筒71的进气端置于外空气流道51和集水井2内;
d、间隔一段时间后,在中间分隔板42的内侧继续浇筑形成内分隔板43、底板14以及内墙15,保证内分隔板43和外分隔板41的水平投影纵横交错,并在内空气流道52的出气端安装导流风机;
e、地下室结构验收,并使用防水防潮涂料对内墙15和底板14做防水处理。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基于机器学习和BIM技术的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地基(11)以及与地基(11)相连的外墙(12),所述地基(11)和外墙(12)的内侧设置有中间分隔板(42),所述中间分隔板(42)与地基(11)以及外墙(12)之间形成有外空气流道(51),所述外空气流道(51)与外界空气相连通,所述中间分隔板(42)远离地基(11)的一侧设置有底板(14),所述中间分隔板(42)远离外墙(12)的一侧设置有内墙(15),所述内墙(15)与底板(14)相连,所述内墙(15)和底板(14)与中间分隔板(42)之间形成有内空气流道(52),所述内空气流道(52)的出风端设置有导流件(6),所述内空气流道(52)与外空气流道(51)之间设置有脱水装置(7),所述内空气流道(52)与外空气流道(51)通过脱水装置(7)相连通,所述脱水装置(7)处设置有用于将脱出的水分抽出室外的抽水件(3);
所述地基(11)的底部开设有集水井(2),所述脱水装置(7)包括滤筒(71),所述滤筒(71)的外壁设有环绕滤筒(71)且沿滤筒(71)的轴心线的一端至另一端的方向延伸的导流叶(711),相邻所述导流叶(711)之间形成有分离气道(712),所述滤筒(71)的侧壁上贯穿设置有通气孔(713),所述分离气道(712)的末端与通气孔(713)连通,所述滤筒(71)的底端设置有用于封口和导液的封口件,所述滤筒(71)安装在中间分隔板(42)上,所述滤筒(71)贯穿中间分隔板(42)且穿设于集水井(2)内,所述封口件的外壁与集水井(2)过渡配合,所述滤筒(71)的分离气道(712)与外空气流道(51)相连通并靠近集水井(2)的内壁设置,所述滤筒(71)的出气端与内空气流道(52)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机器学习和BIM技术的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叶(711)呈螺旋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机器学习和BIM技术的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滤筒(71)的内壁上设置有滤片(714),所述滤片(714)位于通气孔(713)的上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机器学习和BIM技术的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封口件包括封口盖(72),所述封口盖(72)设置在滤筒(71)的底侧,所述封口盖(72)的外壁与集水井(2)的内壁抵接,所述封口盖(72)的中心开设有上下贯通的排液孔(72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基于机器学习和BIM技术的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封口盖(72)的底端设置有导液结构(73),所述导液结构(73)包括固定板(731)、封堵板(732)以及弹性件(733),所述固定板(731)固定在封口盖(72)远离滤筒(71)的一侧,所述封堵板(732)设置在固定板(731)上用于封堵排液孔(721),所述弹性件(733)设置在固定板(731)与封堵板(732)之间用于保持封堵板(732)封堵排液孔(72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基于机器学习和BIM技术的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731)的中心开设有泄水口(7311),所述封堵板(732)远离排液孔(721)的一侧设有嵌入至泄水口(7311)的堵头(7322),所述泄水口(7311)与排液孔(721)的开合状态相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机器学习和BIM技术的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滤筒(71)的外壁与集水井(2)之间的距离自滤筒(71)的进气端到滤筒(71)底部一侧逐渐减小。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机器学习和BIM技术的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分隔板(42)与地基(11)之间和中间分隔板(42)与外墙(12)之间连接有若干块外分隔板(41),所述中间分隔板(42)与底板(14)之间和中间分隔板(42)与内墙(15)之间连接有若干块内分隔板(43),若干块所述外分隔板(41)分隔外空气流道(51),若干块所述内分隔板(43)分隔内空气流道(52)。
9.一种基于机器学习和BIM技术的建筑结构的设计方法,采用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基于机器学习和BIM技术的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根据地下室二维CAD建筑结构施工图,建立地下室建筑结构的三维模型,在三维虚拟空间根据设定的施工顺序施工地下室建筑结构,找出施工过程中由于安装误差出现的问题,通过调整虚拟施工中出现的问题的构件的结构和/或调整施工顺序后,再次进行虚拟施工,虚拟施工正常完成后,生成BIM模型;
S2、在施工现场采用3D扫描仪进行扫描,生产3D点云现场数据,将3D点云现场数据和预先生成的BIM模型进行模型复核校对,得到复核后的BIM模型;
S3、根据三维模型的设计准备材料,进场施工,包括以下步骤:
a、在地下室的周侧打入搭接排列的旋喷桩(13),然后开挖土方,并进行边坡支护;
b、砌筑砖胎膜形成外墙(12),基坑浇筑形成地基(11),在地基(11)出开设集水井(2),集水井(2)内安装抽水件(3);
c、根据BIM模型浇筑外分隔板(41)和中间分隔板(42),中间分隔板(42)打通,使脱水装置(7)的出气端安装在中间分隔板(42)上,脱水装置(7)的进气端置于集水井(2)内;
d、间隔一段时间后,在中间分隔板(42)的内侧继续浇筑形成内分隔板(43)、底板(14)以及内墙(15),在内空气流道(52)的出气端安装导流件(6);
e、地下室结构验收,并对内墙(15)和底板(14)做防水处理。
CN202110407611.8A 2021-04-15 2021-04-15 一种基于机器学习和bim技术的建筑结构及设计方法 Active CN11332312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407611.8A CN113323128B (zh) 2021-04-15 2021-04-15 一种基于机器学习和bim技术的建筑结构及设计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407611.8A CN113323128B (zh) 2021-04-15 2021-04-15 一种基于机器学习和bim技术的建筑结构及设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23128A CN113323128A (zh) 2021-08-31
CN113323128B true CN113323128B (zh) 2022-10-04

Family

ID=774146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407611.8A Active CN113323128B (zh) 2021-04-15 2021-04-15 一种基于机器学习和bim技术的建筑结构及设计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323128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HK79779A (en) * 1975-10-28 1979-11-23 American Colloid Co Water barrier panel and method
CN103114661A (zh) * 2013-01-28 2013-05-22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防冷凝外保温墙体结构
CN106567453A (zh) * 2016-10-20 2017-04-19 东易日盛家居装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地下室室内防潮结构
CN208309632U (zh) * 2018-03-26 2019-01-01 苏州华造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一种防结雾地下室墙角
CN109763626A (zh) * 2017-11-09 2019-05-17 天津二建水电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地面防潮结构
CN111139950A (zh) * 2020-02-17 2020-05-12 上海徐汇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一种地下室外墙防潮结构
CN112482433A (zh) * 2020-09-27 2021-03-12 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一种地下建筑的防潮结构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HK79779A (en) * 1975-10-28 1979-11-23 American Colloid Co Water barrier panel and method
CN103114661A (zh) * 2013-01-28 2013-05-22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防冷凝外保温墙体结构
CN106567453A (zh) * 2016-10-20 2017-04-19 东易日盛家居装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地下室室内防潮结构
CN109763626A (zh) * 2017-11-09 2019-05-17 天津二建水电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地面防潮结构
CN208309632U (zh) * 2018-03-26 2019-01-01 苏州华造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一种防结雾地下室墙角
CN111139950A (zh) * 2020-02-17 2020-05-12 上海徐汇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一种地下室外墙防潮结构
CN112482433A (zh) * 2020-09-27 2021-03-12 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一种地下建筑的防潮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323128A (zh) 2021-08-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245746B (zh) 一种用于卫生间的防堵地漏
CN206667365U (zh) 一种井式安装的地下泵站结构
CN113323128B (zh) 一种基于机器学习和bim技术的建筑结构及设计方法
CN103749245A (zh) 浮体式农田管道灌溉多功能给水栓
CN109853454A (zh) 虹吸式河口地下水库换水装置及运行方法
CN206153276U (zh) 垃圾处理装置
CN206144610U (zh) 疏水装置
CN208718038U (zh) 一种预埋式排水汇集装置
CN203628116U (zh) 排水管接头
CN107165872A (zh) 一种便携式小型水库生态取水装置
CN103696468A (zh) 一种进水阀的防虹吸结构
CN206626150U (zh) 一种可靠性防水防尘耦合器壳体
CN207018622U (zh) 具有防水功能的顶管
CN215677590U (zh) 用于离心模型试验的地下水管井抽水模拟装置
CN106178700B (zh) 一种高压压缩机的减振降噪液气分离器
CN208541949U (zh) 一种环境保护用降尘装置
CN213625653U (zh) 一种可快速封井的降水井结构
CN208884673U (zh) 一种防倒流的雨水管道隔板
CN207260187U (zh) 具有竖井的综合管廊结构
CN207849661U (zh) 一种带有通风装置的一体化预制泵站
CN103850260B (zh) 一种桩井一体化降水井
CN208650226U (zh) 一种便于安装拆卸的防臭地漏
CN209010168U (zh) 一种污水处理臭气收集可移动盖装置
JP2018066117A (ja) 天然ガス採取方法
CN205445011U (zh) 泳池泄空口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