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300907A - 一种多跳移动分子通信网络的比特错误率和互信息确定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多跳移动分子通信网络的比特错误率和互信息确定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300907A CN113300907A CN202110428994.7A CN202110428994A CN113300907A CN 113300907 A CN113300907 A CN 113300907A CN 202110428994 A CN202110428994 A CN 202110428994A CN 113300907 A CN113300907 A CN 11330090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node
- molecules
- communication network
- received
- rela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0000007860 molecular communication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6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0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4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9
- 238000009792 diffus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4
- 238000003199 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3321 amplific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6854 communic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08186 active pharmaceutical ag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41000287196 Asthenes Speci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657 Likelihood-ratio tes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458 analytical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088 si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4576 san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653 Brownian motion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40000007594 Oryza sativ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7164 Oryza sativa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37 brownian mo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377 drug deli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927 fu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6541 health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447 percep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9566 rice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41 tunne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3/00—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3/08—Monitoring or testing based on specific metrics, e.g. QoS, energy consumption or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 H04L43/0823—Errors, e.g. transmission errors
- H04L43/0847—Transmission error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3/00—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3/16—Threshold monitor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一种多跳移动分子通信网络的比特错误率和互信息确定方法,包括如下步骤:第一步,建立多跳移动分子通信网络模型,在此基础上得到两跳移动分子通信网络在DTM情况下中继节点和目的节点处收到分子数的数学表达式;第二步,在目的节点处建立假设检验模型,利用最大后验概率MAP检测方法得到在DTM情况下目的节点处的检测阈值,并得到多跳移动分子通信网络的比特错误率和互信息的数学表达式;第三步,建立两跳移动分子通信网络在STM情况下的比特错误率和互信息定方法;第四步,建立多跳移动分子通信网络在DTM和STM情况下的比特错误率和互信息确定方法。本发明提出一种多跳移动分子通信网络低比特错误率和高互信息确定方法。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纳米网络的通信技术,是一种多跳移动分子通信网络的比特错误率和互信息确定方法。
背景技术
纳米网络是一个正在兴起的崭新交叉科学研究领域,覆盖了纳米技术、传感技术、信息计算、通信技术等领域。目前,纳米网络的许多相关技术(如纳米机器架构、信息感知、数据融合、通信技术等)都有待开展深入研究。而作为其核心技术之一,纳米网络的数据通信技术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由于移动分子通信有区别于传统通信技术的特性并且适用于许多特定的应用环境中(例如人体内药物投送、健康监测、目标检测等)。因此,学术界普遍认为基于生物启发的移动分子通信是实现纳米网络最可行的通信技术之一。
移动分子通信研究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是,随着源纳米机器与目的纳米机器通信距离的增加,分子的浓度衰减较快,导致两个纳米机器之间信息传输的可靠性大大降低,有效的方法是利用中继纳米机器提高其可靠性。在多跳移动分子通信中,纳米机器均处于移动的状态,该网络通过中继纳米机器的共同协作完成从源纳米机器到目的纳米机器之间信息的传输。多跳移动分子通信是纳米网络中多个纳米机器之间一种新型的通信方式,也是纳米网络中最为重要最为实用的分子通信方式。
在多跳移动分子通信中,在中继纳米机器(简称节点)处通常采用不同的中继策略,包括使用解码转发(Decode-and-forward,DF)协议和放大转发(Amplify-and-Forward,AF)协议。与DF中继相比,AF中继协议中解码操作仅在接收节点上执行,因此AF中继协议的复杂度相对较低。如何在节点移动的情况下,采用AF中继并考虑链路噪声的多跳移动分子通信网络的性能分析具有挑战性。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出一种基于AF协议的多跳移动分子通信网络的比特错误率和互信息确定方法,对采用AF中继协作协议的移动多跳分子通信网络进行了研究,在每个中继节点处采用释放不同类型的分子(Different type of molecules,DTM)和相同类型的分子(Same type of molecules,STM)两种分子调制方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该网络的比特错误率和互信息的确定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多跳移动分子通信网络的比特错误率和互信息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建立多跳移动分子通信网络模型,在此基础上得到两跳移动分子通信网络在DTM情况下中继节点和目的节点处收到分子数的数学表达式;
第二步,在目的节点处建立假设检验模型,利用最大后验概率MAP方法得到在DTM情况下目的节点处的检测阈值,并得到多跳移动分子通信网络的比特错误率和互信息的数学表达式;
第三步,建立两跳移动分子通信网络在STM情况下的比特错误率和互信息定方法;
第四步,建立多跳移动分子通信网络在DTM和STM情况下的比特错误率和互信息确定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构思为:本发明考虑节点在移动的情况下,采用AF中继协议,研究多跳移动分子通信网络的性能。本发明提出一种基于AF协议的多跳移动分子通信网络的比特错误率和互信息确定方法,开发可用于基于分子通信的纳米网络的最低比特错误率和最大互信息量的通信技术。得到DTM和STM两种情况下的比特错误率和互信息的数学表达式,通过设置不同的系统参数,展示不同的参数对多跳移动分子通信网络的比特错误率和互信息的影响。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主要表现在:1、建立多跳移动分子通信网络模型,在此基础上得到两跳移动分子通信网络在DTM情况下中继节点和目的节点处收到分子数的数学表达式;2、在目的节点处建立假设检验模型,利用MAP方法得到在DTM情况下目的节点处的检测阈值,并得到多跳移动分子通信网络的比特错误率和互信息的数学表达式;3、建立两跳移动分子通信网络在STM情况下的比特错误率和互信息定方法;4、建立多跳移动分子通信网络在DTM和STM情况下的比特错误率和互信息确定方法。5、通过基于粒子的布朗运动仿真,完成数值仿真和实验仿真。结果表明移动分子通信网络在DTM下的性能优于STM下的性能,DTM下的AF中继方案有可能提高该网络的整体性能。此外,数值仿真和实验仿真结果展示了两跳移动分子通信网络在DTM和STM情况下的比特错误率和互信息随着检测阈值、每个时隙发送的分子数、节点间的距离、比特间隔时长所呈现出的变化趋势,以及多跳移动分子通信网络的比特错误率和互信息随着中继个数的增加所呈现出的变化趋势。
附图说明
图1为多跳移动分子通信网络模型示意图。该网络由一个发送方纳米机器(节点S)、一个接收方纳米机器(节点D)和若干个中继纳米机器(节点Rq,q=1,2,...,Q)组成,节点S、节点Rq和节点D的初始坐标分别为和并且节点S、节点Rq和节点D是具有半径rS,和rD的透明球体。中继节点在节点S和节点D之间等距离分布。
图2展示了放大因子k取不同值时,两跳移动分子通信网络的比特错误率和释放的分子数NA之间的关系。其中,比特序列长度j=10,两个节点之间的初始距离d0=10μm,p1=0.5,Dp=5×10-9m2/s,Ts=10ms,τs=5ms,(σNoise)2=100。
图3展示了每个时隙持续的时间Ts和两个相邻节点间的初始距离d0取不同值时对两移动跳分子通信网络的互信息的影响。图3(a)展示了当Ts取不同值时,两跳移动分子通信网络的互信息和各个节点释放的分子数的关系;图3(b)展示了两个相邻节点间的初始距离d0取不同值时,两跳移动分子通信网络的互信息和各个节点释放的分子数的关系;其中,比特序列长度j=10,中继节点处的放大因子为k=20,p1=0.5,Dp=5×10-9m2/s,τs=5ms,(σNoise)2=100。
图4展示了在DTM和STM的情况下,两跳移动分子通信网络的比特错误率和目的节点D处的检测阈值θD的关系。其中,比特序列长度j=10,两个节点之间的初始距离d0=10μm,p1=0.5,Dp=5×10-9m2/s,Ts=10ms,τs=5ms,(σNoise)2=100。
图5展示了在DTM和STM情况下,两跳移动分子通信网络的比特错误率和噪声方差之间的关系。其中,比特序列长度j=10,两个节点之间的初始距离d0=10μm,p1=0.5,Dp=5×10-9m2/s,Ts=10ms,τs=5ms。
图6展示了放大因子k取不同值时,在DTM和STM情况下,两跳移动分子通信网络的互信息与先验概率p1的关系。其中,比特序列长度j=10,两个节点之间的初始距离d0=10μm,Dp=5×10-9m2/s,Ts=10ms,τs=5ms,(σNoise)2=100。
图7展示了两种阈值检测方案在DTM和STM情况下的两跳移动分子通信网络的互信息比较。其中,比特序列长度j=10,中继节点处的放大因子为k=20,两个节点之间的初始距离d0=10μm,Dp=5×10-9m2/s,Ts=10ms,τs=5ms,(σNoise)2=100。
图8展示了噪声方差(σNoise)2和放大因子k取不同值对DTM和STM情况的下多跳移动多跳分子通信网络的比特错误率的影响。图8(a)展示了噪声方差(σNoise)2取不同值时,在DTM和STM下多跳移动多跳分子通信网络的比特错误率中继个数Q之间的关系;图8(b)展示了k取不同值,DTM和STM下多跳移动分子通信网络的比特错误率与中继个数Q的关系。其中,比特序列长度j=10,两个节点之间的初始距离d0=10μm,Dp=5×10-9m2/s,Ts=10ms,τs=5ms。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参照图1~图9,一种多跳移动分子通信网络的比特错误率和互信息确定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第一步,建立多跳移动分子通信网络模型,在此基础上得到两跳移动分子通信网络在DTM情况下中继节点和目的节点处收到分子数的数学表达式;
图1为多跳移动分子通信网络模型示意图,该网络由一个发送方纳米机器、一个接收方纳米机器和若干个中继纳米机器组成,发送方纳米机器为节点S,接收纳米机器为节点D,中继纳米机器为节点Rq,q=1,2,...,Q,节点S、节点Rq和节点D的初始坐标分别为和并且节点S、节点Rq和节点D是具有半径rS,和rD的透明球体,中继节点在节点S和节点D之间等距离分布;
建立一个三维环境下的移动多跳分子通信网络模型,该网络由一个发送方纳米机器、一个接收方纳米机器和若干个中继纳米机器组成,发送方纳米机器为节点S,接收纳米机器为节点D,中继纳米机器为节点Rq,q=1,2,...,Q,所有的节点都可以在温度和粘度恒定的非束缚流体环境中移动,假设节点S、节点Rq和节点D的初始坐标分别为和节点S、节点Rq和节点D是具有半径rS,和rD的透明球体,中继节点在节点S和节点D之间等距离分布,假设节点Rq和D是被动观察者,这意味着节点Rq和D可以分别计算其观察体积内的分子数量,但这种感知行为不会阻碍分子的扩散;
在节点S和节点D之间传输的信息被编码为二进制序列,当节点S要在第一个时隙开始时向中继节点R1发送比特信息1时,节点S会立即释放一定数量的信息分子,而传输比特0时,节点S不会释放任何分子,这种调制方法称为开/关键控(ON/OFF keying,OOK),另外,在每个中继节点采用全双工传输,采用AF中继协作协议,假设所有节点在时间上完全同步;
在传输过程中,在中继节点采用AF中继协议的情况下,当信号到达中继节点时,中继节点会放大信号并将其转发,对于DTM方案,每个中继节点Rq(q=1,2,...,Q)可以检测到前一个中继节点释放的Aq型分子,然后释放Aq+1类型分子并将检测到的信息转发给节点Rq+1,Aq型分子的数量可以通过放大从中继节点Rq-1(R0表示节点S)接收的分子数来获得,节点D检测最后一个中继节点发送的AQ+1型分子;对于STM方案,中继节点Rq(q=1,2,...,Q)从包括节点S和中继节点Rv(v=1,2,...,q)在内的所有先前节点接收A1型分子,特别是当v=q时,中继节点Rq可以接收来自节点Rq本身的分子,这是由自干扰(Self-interference,SI)效应引起的,然后中继节点释放相同类型的分子到下一个中继节点Rq+1,中继节点Rq释放的分子数可以通过放大从所有先前节点接收到的分子数得到;
在通信过程中,节点S和中继节点Rq释放分子到信道中,这些分子通过自由扩散传播,最终一些分子可以到达接收方Rq,基于菲克第二扩散定律的扩散方程为
对于从节点S到节点D单链路的静态分子通信网络,两个节点边缘之间的距离是一个常数d,可以通过求解(1)得到信道脉冲响应(Channel impulse response,CIR),即一个分子在从t=0开始至t时刻之前到达节点R1的概率为
其中,d(t)是节点S释放分子的位置与节点R1接收分子时移动接收节点之间的动态距离,表示节点R1的扩散系数,是分子和接收节点之间的有效扩散系数,t∈(0,∞)是节点S发送分子的时间,τ∈(0,∞)是释放的分子到达接收器节点所需的时间,h(t,τ)是t和τ的函数,则从节点S到节点R1链路的h(t,τ)的均值μh(t,τ)表示为
其中,l和n定义为l=D1τ+D2t,n=D1τ+2D2t;
在每个时隙中,在分子在固定时间τs内从发送方S释放之后,接收方节点统计其体积内收到的分子的数,并且将该分子数与该接收器节点处的检测阈值进行比较,用和WS[i]分别表示节点S释放的A1型分子数和节点S在第i个时隙之初传输的比特信息,在当前时隙i中,由节点S释放的并被节点R1接收的分子数用表示,计算公式为
把(7)和(8)代入(9),得到
其中,μh(mTs,(i-m)Ts+τs)通过式(4)计算,βS[m]是节点S在第m个时隙中传输比特1的概率,E[·]和D[·]分别表示随机变量的期望值和方差;
在DTM情况下的两跳移动分子通信网络中,节点S释放具有扩散系数的A1型分子,可被中继节点R1检测到,中继节点R1释放具有扩散系数的A2型分子,并将检测到的信息转发给节点D,在第i个时隙末,中继节点R1接收的分子数用表示,在第(i+1)个时隙之初,中继节点R1释放个分子到信道中,并且通过放大在前一个时隙中接收到的分子数计算,则有
第二步,在目的节点处建立假设检验模型,利用最大后验概率(maximum-a-posterior,MAP)方法得到在DTM情况下目的节点处的检测阈值,并得到多跳移动分子通信网络的比特错误率和互信息的数学表达式;
在表达式(15)的基础上,节点D处的信号检测问题表示为二元假设检验问题,H0和H1分别表示节点S在第j个时隙的开始处发送信息比特0和1的情况,在H0和H1的假设下,节点D在第(j+1)个时隙结束时接收到的分子总数用zj+1表示,分别遵循以下正态分布
在节点D处接收分子和解码信息的过程中,如果节点D在第(j+1)个时隙之末接收到的分子数(表示为)大于节点D处的检测阈值,则节点D接收到的信息被确定为比特1,否则,节点D接收到的信息是比特0,利用上述假设检验模型和MAP决策方法,可以得到降低错误率的最优检测阈值,对于信号检测,节点D处的检测规则表示为
其中,P(H1)=p1和P(H0)=1-p1是节点S在第j个时隙中分别发送比特1和比特0的概率,用Λ(zj+1)来表示似然比,计算如下:
从而得到(21)的解,即MAP检测阈值θD,即为
其中,检测阈值应为整数,round表示取整操作,表达式(23)中的参数E、F和G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因此,根据公式(25)和(26),在第(j+1)个时隙中接收到的第j个比特信息的比特错误率由下式给出:
基于(25)-(27),在第(j+1)个时隙中接收的第j个比特信息的互信息是
第三步,建立两跳移动分子通信网络在STM情况下的比特错误率和互信息定方法;
在STM情况下的两跳移动分子通信网络中,节点S释放A1类型分子,并由中继节点R1检测,中继节点R1将接收到的具有扩散系数的A1型分子放大,并将检测到的信息转发给节点D,由于同一类型的分子,在中继节点R1中不仅可以观察到来自节点S的分子,还可以观察到自身释放的分子,与DTM方案相比,在计算中继节点R1在第i个时隙的接收分子数时,需要考虑SI分子数。因此,是和的和,写成
当节点S在第j个时隙开始时发送信息比特“a”(a=0,1)时,在节点D处建立如下二元假设检验问题:
其中,和分别表示当在第i个时隙传输的比特是“a”时的均值和方差,a=0,1,与公式(12)和(13)采用相同方式计算;和表示当在第i个时隙传输的比特是“a”时的均值和方差,然后利用MAP检测方法得到检测阈值θD,此外,分别通过公式(28)和(29)来计算两跳移动分子通信网络的比特错误率和互信息;
第四步,建立多跳移动分子通信网络在DTM和STM情况下的比特错误率和互信息确定方法;
将两跳移动分子通信网络的分析扩展到多跳移动分子通信网络,中继节点Rq(q=1,2,...,Q)检测来自先前中继节点Rq-1(当q=1,R0代表节点S)释放的的Aq型分子,Rq释放Aq+1型分子到中继节点Rq+1(当q=Q,RQ+1为节点D),假设节点D可以检测到中继节点RQ释放的AQ+1分子,在第(j+q)个时隙中由节点Rq放大转发且被节点Rq+1接收的分子数,写成
其中,是节点Rq在时隙(j+q)中释放并被Rq+1接收的分子数,表示中继节点Rq+1在第(j+q)个时隙中接收的ISI分子数,考虑多跳移动分子通信网络,分别在节点Rq+1(q=1,2,…,Q)处建立了二元假设检验问题:
多跳移动分子通信网络第j个比特在第(j+q)个时隙收到的互信息表示为
与多跳移动分子通信网络中的DTM不同,STM下的情况更为复杂,在多跳移动分子通信网络中,每个节点Rq(q=1,2,...,Q)接收来自所有先前节点Rq-1(q=1,2,...,Q)和自身释放的分子数,分别由和表示。每个中继节点Rq在第(i+q)个时隙收到的分子总数为
在STM情况下,与节点Rq(q=1,2,...,Q)处的接收不同,节点RQ+1不会释放任何分子,也不会从自身接收分子。是两部分的总和,其中,一部分是从链路Ru-1→RQ+1(u=1,2,...,Q)接收到的分子的总和,用表示;另一部分是从链路RQ→RQ+1接收到的分子数用表示,则有
分别在节点RQ+1处建立二元假设检验问题:
其中,和分别与(47)和(41)采用相同方式计算,在公式(53)的基础上,利用MAP检测方法得到检测阈值θD,因此,多跳移动分子通信网络在STM下的比特错误率和互信息量分别由(44)和(45)推导出。
图2展示了放大因子k取不同值时,两跳移动分子通信网络的比特错误率和释放的分子数NA的关系。在节点D处使用最佳检测阈值,很容易观察到两跳移动分子通信网络的比特错误率随NA的增加而降低。这是因为随着NA的增加,中继节点接收到的分子数增加,那么从节点S到中继节点的单链路的比特错误率减小,因此从节点S到节点D的两跳链路的比特错误率也减小。当NA的值相同时,k的值越大,比特错误率越低。这是因为放大因子越大,在中继节点R1放大转发的分子越多,导致更多的分子会到达节点D。
图3展示了Ts和两个相邻节点间的初始距离d0取不同值时对两跳移动分子通信网络的互信息的影响。图3(a)展示了当Ts取不同值时,两跳移动分子通信网络的互信息和各个节点释放的分子数的关系。当Ts增加时,两跳移动分子通信网络的互信息减小。图3(b)展示了两个相邻节点间的初始距离d0取不同值时,两跳移动分子通信网络的互信息和各个节点释放的分子数的关系。这是因为在相同其它参数设置下,初始距离d0的增大导致中继节点R1接收由节点S释放的分子的概率减小,然后节点D接收由中继节点R1转发的分子的概率也减小。最终,两跳移动分子通信网络的互信息逐渐减少。
图4展示了在DTM和STM的情况下,两跳移动分子通信网络的比特错误率和目的节点D处的检测阈值θD的关系。比特错误率随着θD的增加而下降,并在某个特定的值达到其最小值,然后开始增加,最后到达峰值。另外,对于DTM或STM下的两跳移动分子通信网络,k和NA越大,比特错误率越小。特别是在相同的参数和k的设置下,DTM下的比特错误率比STM下的比特错误率更快地达到最小值,而DTM下的比特错误率的最小值比STM下的低。这是由于在STM下产生的ISI和SI分子数大于DTM下产生的ISI和SI分子数。
图5展示了在DTM和STM情况下,两跳移动分子通信网络的比特错误率和噪声方差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噪声方差(σNoise)2的增大,比特错误率的值逐渐增大,然后缓慢达到峰值。(σNoise)2=200时的比特错误率大于(σNoise)2=100时的比特错误率。当噪声方差增大时,单跳移动分子通信网络的噪声方差增大,两跳移动分子通信网络总的噪声方差也随之增大,因此,该网络的比特错误率增大。在相同的信噪比下,DTM下的比特错误率大于STM下的比特错误率。这是因为STM方案下产生的ISI和SI分子数比DTM方案下产生的ISI和SI分子要多。
图6展示了放大因子k取不同值时,在DTM和STM情况下,两跳移动分子通信网络的互信息与先验概率p1的关系。第一,在DTM和STM两种方案下,随着先验概率p1的增大,互信息量逐渐增大,并在某个特定值处达到最大值,然后开始减小;第二,对于相同的p1,NA越大,互信息的值越大。这个结果可以解释如下:在每个时隙中,NA的增加导致中继节点R1接收到更多的分子,更多的分子从中继节点R1经过放大转发后到达节点D。因此,两跳移动分子通信网络的比特错误率降低,互信息增加;第三,对于DTM或STM下的两跳移动分子通信网络,k或NA的值越大,互信息的值越大。此外,在相同的参数设置下,DTM下的两跳移动分子通信网络比STM下的两跳移动分子通信网络具有更高的互信息量。
图7展示了两种阈值检测方案在DTM和STM情况下的两跳移动分子通信网络的互信息比较结果。对于MAP检测方案和固定阈值检测方案,分别在节点D处采用最优检测阈值和固定检测阈值。一方面,具有最优检测阈值的两跳移动分子通信网络的互信息量随着NA的增大而增大并达到峰值,而采用固定阈值的两跳移动分子通信网络的互信息量随着NA的增大而增大,达到峰值后又减小。另一方面,使用MAP阈值检测方案的DTM下的互信息高于使用固定阈值检测方案的STM下的互信息,这与图6中的结果一致。特别是在DTM和STM下,MAP检测方案的性能优于固定阈值检测方案。
图8展示了噪声方差(σNoise)2和放大因子k取不同值对DTM和STM情况的下多跳移动分子通信网络的比特错误率的影响。图8(a)展示了噪声方差(σNoise)2取不同值时,在DTM和STM下多跳移动分子通信网络的比特错误率和中继个数Q之间的关系;图8(b)展示了k取不同值时,DTM和STM下多跳移动分子通信网络的比特错误率与中继个数Q的关系。在DTM和STM下,多跳移动分子通信网络的比特错误率随着中继数量Q而减小。当中继的数目增加时,例如,增加一个中继节点Rq+1,则增加从节点Rq到Rq+1的链路。根据AF中继机制,中继节点Rq接收到的分子数需要放大转发到下一个中继节点Rq+1,然后经过逐步迭代,到达目的节点D后在该节点观察到的分子数将会增加。在图8(a)和图8(b)中,在Q和其它参数相同的情况下,DTM方案下该网络的比特错误率低于STM方案下的比特错误率。此外,分别如图8(a)和图8(b)所示,当放大因子越小,噪声方差越大时,该网络的比特错误率下降越慢。
图9展示了噪声方差(σNoise)2和放大因子k取不同值对DTM和STM情况的下多跳移动分子通信网络的互信息的影响。图9(a)展示了噪声方差(σNoise)2取不同值时,在DTM和STM下多跳移动分子通信网络的互信息和中继个数Q之间的关系;图9(b)展示了k取不同值,DTM和STM下多跳移动分子通信网络的互信息与中继个数Q的关系。图9(a)和图9(b)展示了随着Q的增加该网络的互信息也增大。这是由于AF中继策略的特点,经过中继节点的放大转发后,节点D接收到的分子数随着Q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可以看出,通过在节点S和D之间部署更多的中继节点,DTM和STM下的移动多跳分子通信网络的互信息增加。另外,在相同的DTM或STM方案下,互信息越大,k值越大,噪声方差(σNoise)2的值越小,这与图8的结果是一致的。当中继数量Q相同时,对于相同的k值或噪声方差,STM下的移动多跳分子通信网络的比特错误率大于DTM下的比特错误率,则DTM下的该网络的互信息大于STM下的互信息。
Claims (5)
1.一种多跳移动分子通信网络的比特错误率和互信息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建立多跳移动分子通信网络模型,在此基础上得到两跳移动分子通信网络在DTM情况下中继节点和目的节点处收到分子数的数学表达式;
第二步,在目的节点处建立假设检验模型,利用最大后验概率MAP检测方法得到在DTM情况下目的节点处的检测阈值,并得到多跳移动分子通信网络的比特错误率和互信息的数学表达式;
第三步,建立两跳移动分子通信网络在STM情况下的比特错误率和互信息定方法;
第四步,建立多跳移动分子通信网络在DTM和STM情况下的比特错误率和互信息确定方法。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跳移动分子通信网络的比特错误率和互信息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步中,建立一个三维环境下的移动多跳分子通信网络模型,该网络由一个发送方纳米机器、一个接收纳米机器和若干个中继纳米机器组成,发送方纳米机器为节点S,接收纳米机器为节点D,中继纳米机器为节点Rq,q=1,2,...,Q,所有的节点都可以在温度和粘度恒定的非束缚流体环境中移动;假设节点S、节点Rq和节点D的初始坐标分别为和节点S、节点Rq和节点D是具有半径rS,和rD的透明球体,中继节点在节点S和节点D之间等间距离分布,假设节点Rq和D是被动观察者,这意味着节点Rq和D可以分别计算其观察体积内的分子数量,但这种感知行为不会阻碍分子的扩散;
在节点S和节点D之间传输的信息被编码为二进制序列,当节点S要在第一个时隙开始时向中继节点R1发送比特信息1时,节点S会立即释放一定数量的信息分子,而传输比特0时,节点S不会释放任何分子,这种调制方法称为开/关键控OOK,另外,在每个中继节点采用全双工传输,采用AF中继协作协议,假设所有节点在时间上完全同步;
在传输过程中,在中继节点采用AF中继协议的情况下,当信号到达中继节点时,中继节点会放大信号并将其转发;对于DTM方案,每个中继节点Rq(q=1,2,...,Q)可以检测到前一个中继节点释放的Aq型分子,然后释放Aq+1类型分子并将检测到的信息转发给节点Rq+1,Aq型分子的数量可以通过放大从中继节点Rq-1(R0表示节点S)接收的分子数来获得,节点D检测最后一个中继节点发送的AQ+1型分子;对于STM方案,中继节点Rq(q=1,2,...,Q)从包括节点S和中继节点Rv(v=1,2,...,q)在内的所有先前节点接收A1型分子,当v=q时,中继节点Rq可以接收来自节点Rq本身的分子,这是由自干扰SI效应引起的,中继节点释放相同类型的分子到下一个中继节点Rq+1,中继节点Rq释放的分子数可以通过放大从所有先前节点接收到的分子数得到;
在通信过程中,节点S和中继节点Rq释放分子到信道中,这些分子通过自由扩散传播,最终一些分子可以到达接收方Rq,基于菲克第二扩散定律的扩散方程为
对于从节点S到节点D单链路的静态分子通信网络,两个节点边缘之间的距离是一个常数d,通过求解(1)得到信道脉冲响应CIR,即一个分子在从t=0开始至t时刻之前到达节点R1的概率为
其中,d(t)是节点S释放分子的位置与节点R1接收分子时移动接收节点之间的动态距离,表示节点R1的扩散系数,是分子和接收节点之间的有效扩散系数,t∈(0,∞)是节点S发送分子的时间,τ∈(0,∞)是释放的分子到达接收器节点所需的时间,h(t,τ)是t和τ的函数,则从节点S到节点R1链路的h(t,τ)的均值μh(t,τ)表示为
其中,l和n定义为l=D1τ+D2t,n=D1τ+2D2t;
在每个时隙中,在分子在固定时间τs内从发送方S释放之后,接收方节点统计其体积内收到的分子的数,并且将该分子数与该接收器节点处的检测阈值进行比较,用和WS[i]分别表示节点S释放的A1型分子数和节点S在第i个时隙之初传输的比特信息,在当前时隙i中,由节点S释放的并被节点R1接收的分子数用表示,计算公式为
把(7)和(8)代入(9),得到
其中,μh(mTs,(i-m)Ts+τs)通过式(4)计算,βS[m]是节点S在第m个时隙中传输比特1的概率,E[·]和D[·]分别表示随机变量的期望值和方差;
在DTM情况下的两跳移动分子通信网络中,节点S释放具有扩散系数的A1型分子,可被中继节点R1检测到;中继节点R1释放具有扩散系数的A2型分子,并将检测到的信息转发给节点D,在第i个时隙末,中继节点R1接收的分子数用表示,在第(i+1)个时隙之初,中继节点R1释放个分子到信道中,并且通过放大在前一个时隙中接收到的分子数计算,则有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多跳移动分子通信网络的比特错误率和互信息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步中,在表达式(15)的基础上,节点D处的信号检测问题表示为二元假设检验问题,H0和H1分别表示节点S在第j个时隙的开始处发送信息比特0和1的情况,在H0和H1的假设下,节点D在第(j+1)个时隙结束时接收到的分子总数用zj+1表示,分别遵循以下正态分布
在节点D处接收分子和解码信息的过程中,如果节点D在第(j+1)个时隙之末接收到的分子数(表示为)大于节点D处的检测阈值,则节点D接收到的信息被确定为比特1;否则,节点D接收到的信息是比特0,利用上述假设检验模型和MAP检测方法,得到降低错误率的最优检测阈值,对于信号检测,节点D处的检测规则表示为
其中,P(H1)=p1和P(H0)=1-p1是节点S在第j个时隙中分别发送比特1和比特0的概率,用Λ(zj+1)来表示似然比,计算如下:
从而得到(21)的解,即MAP检测阈值θD,即为
其中,检测阈值应为整数,round表示取整操作,表达式(23)中的参数E、F和G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因此,根据公式(25)和(26),在第(j+1)个时隙中接收到的第j个比特信息的比特错误率由下式给出:
基于(25)-(27),在第(j+1)个时隙中接收的第j个比特信息的互信息是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多跳移动分子通信网络的比特错误率和互信息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步中,在STM情况下的两跳移动分子通信网络中,节点S释放A1类型分子,并由中继节点R1检测,中继节点R1将接收到的具有扩散系数的A1型分子放大,并将检测到的信息转发给节点D,由于同一类型的分子,在中继节点R1中不仅可以观察到来自节点S的分子,还可以观察到自身释放的分子;与DTM方案相比,在计算中继节点R1在第i个时隙的接收分子数时,需要考虑SI分子数,因此,是和的和,写成
当节点S在第j个时隙开始时发送信息比特“a”(a=0,1)时,在节点D处建立如下二元假设检验问题: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多跳移动分子通信网络的比特错误率和互信息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步中,将两跳移动分子通信网络的分析扩展到多跳移动分子通信网络,中继节点Rq检测来自先前中继节点Rq-1释放的Aq型分子,q=1,2,...,Q,当q=1,R0代表节点S,Rq释放Aq+1型分子到中继节点Rq+1,当q=Q,RQ+1为节点D,假设节点D可以检测到中继节点RQ释放的AQ+1分子,在第(j+q)个时隙中由节点Rq放大转发且被节点Rq+1接收的分子数,写成
其中,是节点Rq在时隙(j+q)中释放并被Rq+1接收的分子数,表示中继节点Rq+1在第(j+q)个时隙中接收的ISI分子数,考虑多跳移动分子通信网络,分别在节点Rq+1(q=1,2,…,Q)处建立了二元假设检验问题:
其中,表达式(40)中的均值和方差计算公式为
多跳移动分子通信网络第j个比特在第(j+q)个时隙收到的互信息表示为
与多跳移动分子通信网络中的DTM不同,STM下的情况更为复杂,在多跳移动分子通信网络中,每个节点Rq(q=1,2,...,Q)接收来自所有先前节点Rq-1(q=1,2,...,Q)和自身释放的分子数,分别由和表示,每个中继节点Rq在第(i+q)个时隙收到的分子总数为
在STM情况下,与节点Rq(q=1,2,...,Q)处的接收不同,节点RQ+1不会释放任何分子,也不会从自身接收分子,是两部分的总和,其中,一部分是从链路Ru-1→RQ+1(u=1,2,...,Q)接收到的分子的总和,用表示;另一部分是从链路RQ→RQ+1接收到的分子数用表示,则有
分别在节点RQ+1处建立二元假设检验问题: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428994.7A CN113300907B (zh) | 2021-04-21 | 2021-04-21 | 一种多跳移动分子通信网络的比特错误率和互信息确定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428994.7A CN113300907B (zh) | 2021-04-21 | 2021-04-21 | 一种多跳移动分子通信网络的比特错误率和互信息确定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300907A true CN113300907A (zh) | 2021-08-24 |
CN113300907B CN113300907B (zh) | 2022-07-15 |
Family
ID=773200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428994.7A Active CN113300907B (zh) | 2021-04-21 | 2021-04-21 | 一种多跳移动分子通信网络的比特错误率和互信息确定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3300907B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640425A (zh) * | 2022-03-07 | 2022-06-17 | 华南师范大学 | 移动分子扩散通信的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
CN115632720A (zh) * | 2022-09-29 | 2023-01-20 | 浙江工业大学 | 一种基于MIMO技术的D-MoSK调制方法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1597074B1 (ko) * | 2015-04-10 | 2016-02-23 | 인하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 분자통신에서 에너지 효율적인 변조 방법 및 시스템 |
CN108512723A (zh) * | 2018-03-14 | 2018-09-07 | 浙江工业大学 | 一种扩散的多播分子通信网络的比特错误率确定方法 |
CN109039535A (zh) * | 2018-06-26 | 2018-12-18 | 浙江工业大学 | 一种面向能量捕获电磁纳米网络的差错控制方法 |
CN109474323A (zh) * | 2018-12-12 | 2019-03-15 | 北京邮电大学 | 分子通信编码方法、装置及中继纳米机器 |
CN109586806A (zh) * | 2018-12-17 | 2019-04-05 | 电子科技大学 | 一种分子通信中基于浓度的判别门限自适应调整方法 |
CN110730094A (zh) * | 2019-09-20 | 2020-01-24 | 浙江工业大学 | 一种两跳移动的分子通信系统的能量效率优化方法 |
CN110808796A (zh) * | 2019-09-20 | 2020-02-18 | 浙江工业大学 | 一种单跳移动的分子通信模型的信道容量和比特错误率分析方法 |
-
2021
- 2021-04-21 CN CN202110428994.7A patent/CN113300907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1597074B1 (ko) * | 2015-04-10 | 2016-02-23 | 인하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 분자통신에서 에너지 효율적인 변조 방법 및 시스템 |
CN108512723A (zh) * | 2018-03-14 | 2018-09-07 | 浙江工业大学 | 一种扩散的多播分子通信网络的比特错误率确定方法 |
CN109039535A (zh) * | 2018-06-26 | 2018-12-18 | 浙江工业大学 | 一种面向能量捕获电磁纳米网络的差错控制方法 |
CN109474323A (zh) * | 2018-12-12 | 2019-03-15 | 北京邮电大学 | 分子通信编码方法、装置及中继纳米机器 |
CN109586806A (zh) * | 2018-12-17 | 2019-04-05 | 电子科技大学 | 一种分子通信中基于浓度的判别门限自适应调整方法 |
CN110730094A (zh) * | 2019-09-20 | 2020-01-24 | 浙江工业大学 | 一种两跳移动的分子通信系统的能量效率优化方法 |
CN110808796A (zh) * | 2019-09-20 | 2020-02-18 | 浙江工业大学 | 一种单跳移动的分子通信模型的信道容量和比特错误率分析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程珍: "扩散的多播分子通信网络的比特错误率分析", 《计算机科学》 *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640425A (zh) * | 2022-03-07 | 2022-06-17 | 华南师范大学 | 移动分子扩散通信的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
CN114640425B (zh) * | 2022-03-07 | 2023-06-13 | 华南师范大学 | 移动分子扩散通信的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
CN115632720A (zh) * | 2022-09-29 | 2023-01-20 | 浙江工业大学 | 一种基于MIMO技术的D-MoSK调制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300907B (zh) | 2022-07-1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3300907B (zh) | 一种多跳移动分子通信网络的比特错误率和互信息确定方法 | |
Ahmadzadeh et al. | Analysis and design of multi-hop diffusion-based molecular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
Einolghozati et al. | Capacity of discrete molecular diffusion channels | |
Ahmadzadeh et al. | Amplify-and-forward relaying in two-hop diffusion-based molecular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
Llatser et al. | Networking challenges and principles in diffusion-based molecular communication | |
De Abreu et al. | Modeling message diffusion in epidemical DTN | |
Wang et al. | Relay analysis in molecular communications with time-dependent concentration | |
Ahmadzadeh et al. | Analysis and design of two-hop diffusion-based molecular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
Tavakkoli et al. | Optimal positioning of relay node in cooperative molecular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
Kim et al. |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link quality metrics and routing protocols for optimal route construction in wireless mesh networks | |
Cheng et al. | Amplify-and-forward relaying in mobile multi-hop molecular communication via diffusion | |
Draz et al. | Evaluation based analysis of packet delivery ratio for AODV and DSR under UDP and TCP environment | |
Abed et al. | Influence of mobility models on the performance of data dissemination and routing in wireless mobile ad hoc networks | |
CN110808796A (zh) | 一种单跳移动的分子通信模型的信道容量和比特错误率分析方法 | |
Aung et al. | Store-carry-cooperative forward routing with information epidemics control for data delivery in opportunistic networks | |
CN101753273B (zh) | 节点间时延计算方法及装置 | |
Li et al. | On designing bandwidth constrained mobile tactical networks for complex terrains | |
WO2008063748B1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source reservation in a multihop wireless network | |
Ding et al. | Asymptotic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amplify-and-forward with partial relay selection in Rician fading | |
Hussein et al. | Analytical model of multi-hop IEEE 802.15. 4 with unslotted CA/CSMA | |
Akgül et al. | An interference-free and simultaneous molecular transmission model for multi-user nanonetworks | |
CN112512092B (zh) | 一种多节点人体通信组网方法和装置 | |
CN104378180A (zh) | 基于二进制分子通信模型的多播可靠性确定方法 | |
Yu et al. | Physical topology discovery scheme fo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using random walk process | |
CN116016272B (zh) | 基于mimo技术的多跳分子通信网络误码率确定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